弘扬中华武术 培养民族精神

弘扬中华武术  培养民族精神
弘扬中华武术  培养民族精神

14

中图分类号:G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643(2008)09—0014—03

【武术发展研究】

第5卷第9期

2008年9月搏击?武术科学

21世纪是一个经济全球化、文化全球化的时代,随着“地球村”的日益突显,各国呈现出以文化竞争为中心的综合国力的较量。在世界范围的文化竞争过程中,以强势的西方文化略显优势。目前,加强我国的文化建设,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是党和国家在新格局时期的重要目标。因此,在现阶段,面对日益开放的环境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要求,特别是加强弘扬民族精神教育,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一个国家或民族能够长期屹立于世界之林,必须有自己的文化和精神,有着五千年光辉历史的中国,历来重视人文精神、思想境界和道德品质,具有自强不息的精神和厚德载物的兼容气度和和谐处事的灵便智慧的健康历史文化。在现阶段,摆脱西方强势文化的影响,在文化竞争中将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得以继承和发展,是弘扬民族精神的基本条件,是现当代赋予我们的历史时代重任。武术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是一项特殊的中国传统体育运动,它具有技术和文化相统一的特色。武术不仅是体育,是技击术,更是一种文化。在武术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武术的发展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滋润。人们在长期习练武术的过程中,不仅可以强身健体,更能通过武术训练体悟中国的文化内涵,尤其是能培养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民族精神。在当今世界文化竞争的复杂局面,弘扬中华武术对现当代青年人在弘扬民族精神方面有着重要的历史性意义,对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促进作用。

1民族精神的含义

哲学上人对整个世界认识的根本观点,是一个民族的文化

核心。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受儒家文化思想的影响,以“中庸”、“谦让”、“和合”为主,是注重和谐人际交往,形成以伦理道德为主的文化体系。中华民族在世界享有“礼仪之邦”的美誉!中华民族历史上的仁人志士,都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自勉。中国人民经过千百年来形成的对于自己祖国挚爱的深厚情感,培养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民族精神深深根植于延绵数千年的优秀文化传统之中,始终是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是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富强的

强大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之魂。

中共十六大报告中,江泽民同志明确指出:“在中国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格局》)民族精神的核心———爱国主义,则是千百年来形成的对于自己祖国挚爱的深厚情感。它表现为对祖国和家乡的热爱和深切的眷恋,对祖国统一、民族团结的强烈期盼,对祖国繁荣昌盛的坚定信念,对祖国主权和尊严的坚决捍卫,对卖国求荣的无比鄙视,对爱国志士的无比崇敬等。

2培养民族精神的意义

美国哈佛大学政治学教授亨廷顿在1993年发表的《文明的

冲突》一文中指出:“未来国际政治斗争的主线,主要不是军事冲突、意识形态的冲突,而是文明的冲突。”文化的冲突是客观存在的,在现阶段更是比较尖锐的。在世界范围的文化竞争过程中,以西方的强势文化在世界各国渗透,对我国造成巨大的影响。我国在建立市场经济的过程中,出现道德失范、价值丢失、文化失衡、人文精神失落等现象。尤其是青少年对拜金主义的倾向以及人身观、价值观的迷茫和人文教育的缺失、民族精神的淡薄等方面。这种现象引起各界人士的高度关注。杨叔子院士指出:“一个民族没有科学技术,一打就垮,没有精神和文化,不打自垮。”中华民族能够延续五千年历史,就是依靠中国优秀的文化做支撑。不仅创造了灿烂的文明,而且生生不息,连绵不断,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

面对西方文化对我国文化的冲击,面对敌对势力企图对我国实行“分化”,面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时期,加强我国文化建设是现阶段的重要任务。十七大明确指出:“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使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使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使人民精神风貌更加

作者简介:1.胡继松(1982 ̄),男,河南大学体育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武术发展。

2.胡继云(1982 ̄),女,河南大学体育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竞技武术。

弘扬中华武术培养民族精神

胡继松

胡继云

(河南大学体育学院,河南开封475001)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世界范围内文化竞争越演越激烈,加强我国的文化建设,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是党和国家在新格局的重要目标。民族精神是文化的集中体现,民族精神是民族意识的精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支柱。中华民族精神的基点是“自强不息”与“厚德载物”。中华武术被誉为中国“国宝”和“国粹”,是我国的宝贵文化遗产,是传统文化的结晶,通过练习武术可以培养“自强不息、

厚德载物”的精神。因此,通过弘扬中华武术培养民族精神,对我国在新时期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关键词:中华武术武德民族精神

DOI:10.13293/https://www.360docs.net/doc/4413886652.html,ki.wskx.001855

弘扬中华武术课程设计

《弘扬中华武术课程设计》 专业:姓名:学号: 一、选题背景 中华的传统体育文化博大精深,体育是人类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是有人们生产和生活的需要而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它与人们的身心发展、社会生活及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种活动都有密切联系,并形成了种种体育现象及其规律。我们需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体育不仅能增强体质而且对智力的发展也有积极影响,体育对于学生的各项素质也越来越重要。武术作为国粹,也是体育形式的一种,其发展经过了漫长的过程,作为中华儿女我们应将武术和武术精神传递下去。 中国武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一环,是我国民族体育的主要内容之一,是几千年来我国人民用以锻炼身体和自卫的一种方法。两广人称为功夫,民国初期简称为国术(后为中央国术馆正式采用之名称);被视为中国文化之精粹,故又称国粹。由于历史发展和地域分布关系,衍生出不同门派。中国武术主要内容包括搏击技巧、格斗手法、攻防策略和武器使用等技术。当中又分为理论和实践两个范畴。从实践中带来了有关体育、健身、和中国武术独有之气功、及养生等重要功能。理论中带来了不少前人之经验和拳谱记录。运动形式有套路和对抗等。因此,它体现中华民族对攻防技击及策略上的理解。加上经验上积累,以自立、自强、健体养生为目标的自我运作,套路运动有拳术、刀、枪、剑、棍等。练习套路时显示出身体动作之优美姿态。中国武术往往带有思想冶链的文化特征及人文哲学的特色、意义,对现今中国的大众文化有着深远影响。 二、课程目标 1、通过武术的了解和学习有效的使学生锻炼身体,促进学生正常的发育,完善学生的形态和机能。 2、通过武术的了解和学习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增强体育能力,形成自觉锻炼身体的习惯。 3、通过对武术的了解和学习,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健康快乐的生活。 4、通过对武术的竞技和观赏,丰富学生课余生活,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三、课程内容 1、了解武术发展的历史。 原始社会时期(萌芽)——奴隶社会时期(形成)——唐朝(武举制)——宋元(民间结社)——明代(练功、单舞、对搏)——清代(内家拳、外家拳;南派、北派)——民国时期(中央国术馆)——新中国成立后(武术工作座谈会、编写教材) 武术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它的产生,缘起于我国远古祖先的生产劳动。人们在狩猪的生产活动中,逐渐积累了劈、砍、刺的技能。这些原始形态的攻防技能是低级的,还没有脱离生产技能的范畴,却是武术技术形成的基础。武术作为独立的社会文化现象,是同中华民族文明的产武术成形于奴隶社会时期。 夏朝建立,经过连绵不断的战火,武术为了适应实战需要进一步向实用化、规范化发展,夏朝时期的武术活动主要在以下两个方面发展:一、军队的武术活动,二、以武术为主的学校教育。 商周时期,商代出现了武术训练的重要手段---田猎,商周利用“武舞”来训练士兵,鼓舞士气,周代设的“序”,“序”等学校中也把射卸,习舞干列为教育内容之一。相传在周时期出现了一部中国武术史上重要的著作《周易》,亦称《易经》,“一阴一阳为之道”这

人教版九年级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教学设计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学设计 时间: 月日节班级:初三5班科目:思想品德授课教师:陈紫华章节:第二单元第五课第二框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生命肌体中不可分 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鼓舞我们民族迎难而上、团结互助、战胜强敌与困难的不竭力量之源;认识到我们的责任之一是不断丰富和发展民族精神。 2.能力目标: 从古典史籍和现实生活中,体会中华民族精神的深刻内涵及其伟大作用;结合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体会中国共产党对民族精神的弘扬和培育;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我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体验中华民族精神对于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所具有的巨 大作用,认识到民族精神是中华文化的精髓,是凝聚各族人民的巨大精神力量,以实际行动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二、教学重点 如何理解深刻中华民族精神的涵义。 三、教学难点 如何理解深刻中华民族精神的涵义。 四、教学过程 1.新课导入 我们上节课学习了中国文化对社会注意现代化建设的影响,那么一个民族要生存和发展,就要有一种昂扬向上的民族精神,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民族精神。 2.新科讲授

阅读教材P68的“中国的脊梁”一段话。 师:“中国的脊梁”是什么?用具体人物或事件加以说明。生:略 师:我们先看一写鲁迅写这段话的背景:“九一八”事变三周年之际,一些人散布对抗日前途悲观的论调,指责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为了批驳这种错误论调,鼓舞民族自尊心,鲁迅先生写了《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一文。在这篇文章中鲁迅先生所提到的“中国的脊梁”,就是那些体现民族精神和气节、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利益而不惜贡献自己的一切的人们。这一段话蕴含着中华民族数千年来一脉相承的民族精神。这种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撑,是中华民族兴旺发达的精神动力。 了解了这些,我们再来看看“中国的脊梁”是什么? 当中华民族遭受侵略和欺凌的时候,那些不甘屈服、奋起反抗的人们,是民族的脊梁;为保卫祖国的安全,无数远离自己的父母而守卫在祖国边陲的解放军战士,是民族的脊梁;为了振兴祖国的教育科学文化事业,呕心沥血、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是民族的脊梁;坚守自己的岗位,奋力拼搏的千百万工人,是民族的脊梁;千千万万日出而作、日没而息的父老乡亲们,是民族的脊梁…… 师:请**同学为大家朗读戴望舒《我用残损的手掌》这首诗,大家在听的时候思考这首诗描述了当时一幅怎样的历史画卷?表达诗人怎样的情感? 生:略 师:戴望舒所写的《我用残损的手掌》一诗既是中华儿女对祖国那一份不可替代的深厚感情的集中体现,也是中华民族不屈不挠、奋勇抗争精神的结晶。 让学生体会民族精神对于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所具有的强大作用,认识到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一个讲气节、有志气、艰苦奋斗的伟大民族。 意在引导学生温习戴望舒《我用残损的手掌》这首诗,感悟蕴含在其中的爱国主义

浅谈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的意义和作用

浅谈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的意义和作用 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的灵魂,是中华民族在繁衍发展的进程中积累和集聚的精神内涵和文化渊源。不仅在历史上发挥过重要作用,而且在推进现代化建设的今天依然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在推进现代化的进程中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具有深远意义 1、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指出:“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品格,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这一精辟论述,昭示了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极其重要的意义。民族精神既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的积淀,又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所创造的精神的凝聚。因此,民族精神,不仅是一个民族告别落后、走向文明进步的强大动力,而且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在我国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这个民族精神是我们的民魂,也是我们的国魂;这个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气节、气质、气度和气势;这个民族精神过去是,现在是,今后也永远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精神支柱。历史和现实启示我们,越是面对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越是面临风口浪尖的关键时刻,越需要激发和弘扬民族精神。今天,中华民族要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实现伟大复兴,更需要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 2、民族精神是维系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的牢固纽带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可以开采并利用的唯一超越阶段、超越阶层、超越国家、超越社会的精神资源。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生生长长而不灭,世世代代而不散,驱驱赶赶而不走,战战和和而不降,靠的是民族精神。“人心散则国必弱,人心齐则国必兴”,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中华民族曾无数次经历种种巨大的灾难,然而,这一切都没能让中华民族屈服,反而铸就了坚韧顽强、无坚不摧的伟大民族精神。中国古代的“国家兴亡、匹夫有责”、“自强不息、爱国救亡”,民主革命时期的“井岗山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抗美援朝精神”,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大庆精神”、“两弹一星精神”,改革开放以来的“创业精神”、“抗洪精神”以及这次抗击“非典”的精神,使我们看到了一个民族不屈的崇高品格,看到了源自民族灵魂深处的强大凝聚力。正因为有了这种民族精神的维系,外侮何足惧,洪水冲不垮,瘟神奈我何! 3、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的核心和灵魂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这里强调的是“极为重要”,而不是一般的重要,既然是极为重要的任务,我们就要有极为深刻的认识。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是两个密不可分的方面。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的核心和灵魂,民族文化是培育和发展民族精神的载体,担负着传承民族精神的庄严使命。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是时代的主题;同时,国际力量对比严重失衡,一个突出的时代现象是,美国在世界上不但独占着经济霸权、科技霸权和军事霸权,而且正在建立和扩大着文化霸权,强势推销西方价值观。由此可见,国与国、民族与民族的竞争已经上升到文化层面的较量和比拼,而且有愈来愈激烈的趋势。这需要我们认真思考,积极应对。因此繁荣民族文化,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以有效地抵制西方思想文化的渗透,凝聚中华儿女为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就具有十分紧迫的重要性。 4、民族精神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尺度 1998年9月,江泽民同志在“抗洪抢险总结表彰大会”上提出了“有没有高昂的民族精神,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强弱的一个重要尺度”的著名论断,赋予了新时期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以全新的价值和意义。当前,国际局势正在发生着极其深刻的变化。随着世界多极化和

中国近现代史教育与大学生民族精神的弘扬和培育-精选文档

中国近现代史教育与大学生民族精神的弘扬和培育 一、弘扬民族精神的重要意义 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的民族精神。这是中华民族五千年存续的精神血脉,也是民族团结的精神纽带,更是民族兴盛的精神资源,对任何一个民族的生存与发展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第一,民族精神体现了我们党始终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在十六大报告中提出:“面对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纳入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这是对新时期文化建设的要求,也是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战略部署。只要我们党始终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我们党就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永远得到全国各族人民的衷心拥护并带领人民不断前进。“民族精神是指一个民族共同具有的、稳定的心理素质和精神品质,是一个民族特有的精神风貌。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的精髓,任何民族精神都是民族文化的历史产物。”[1]因此,民族精神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体现着一个民族的文化风貌和

发展水平,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就是弘扬中国先进文化,同时还有利于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保证党的先进性。 第二,民族精神是我们党凝聚全民族力量的精神支柱。当西方用宗教信仰作为民族的凝聚力量,并质疑我们没有信仰的时候,中国共产党举起了民族精神的大旗。民族精神往往内化于民众的心理意识之中,由于共同生活和劳动,形成了共同的民族情感,并形成了强大的凝聚力量,这种力量推动着民族共同体的存在和发展,尤其是当面对危机和灾难的时候,民族精神往往能迸发出精神支柱的力量。很难想象一个没有强大精神支柱的民族可以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正是中华民族精神中的不屈不挠、独立自主的意识,才使得我们这个民族在遭受近代资本帝国主义入侵的时候,能够奋起抗争,万众一心用血肉筑起新的长城,赢得民族的独立,在探索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过程中,能够不依赖照搬别人,摆脱别人的支配和控制,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之路。因此,民族精神是支撑中华民族奋勇前进的力量之源。 第三,民族精神是我们党进行开拓创新实现发展的推动力量。民族精神既有内在的稳定性,又有与时俱进的创新性,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赋予民族精神新的内涵,使之不断丰富和发展。人们往往能看到民族精神的历史传承作用,却忽视了它开拓创新的推动力量,今天我们党所提出的构建和谐社会,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对中华民族精神的一种继承、创新和发展。在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广大发展中国家不仅在经济发展上

中华武术的文化内涵

中华武术的文化内涵 中华武术的文化内涵一、中国古典哲学是武术的思想渊源 中国古典哲学的范畴很大,包罗了许多传统思想及学说流派,影响较大者有道家哲学、周易学说、五行学说、太极哲理以及孙子哲学等几个方面。我们将从古典哲学的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三个方面来探讨武术的思想渊源。 古典哲学的本体论 我国古典哲学的本体论是朴素的唯物主义,它认为“道”是世界的本源,“气”是“道”的体现,并以“气”的聚散来解释生命的形成,气聚则生,气散则死。在古代武术理论中,“气”被视为武术的原力与本根,是武术生命的精微所在。武术的种种外在形态,如武术功能、神韵、绝技等,均为“气”的演化与体现。由于生命的盛衰变化都是“气”作用的结果,人体“气”的质量好坏决定着生命状态的优劣,因而“气”也被视为武术养生的理论基点。 在我国古代哲学中,天人合一的观点也是本体论的范畴。所谓“天人合一”,既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自我身心内外的和谐统一。武术是人体的运动,要达到武术的目的,练武实践必须顺应自然,效仿自然,遵循自然规律,利用自然规律达到与宇宙自然的统一与和谐,以寻求发展。 武术的认识论基础

“知行合一”是武术的认识论基础,是武术发展的重要机制。所谓“知行合一”就是指在日常生活中,对事物的认识首先是切身体悟,进而指导实践,认知与实践是统一的,一致的。这一理论在武术中的表述经常是“学以致用”、“直觉体悟”。中国武术是在一定的社会需要下而产生的,学以致用正是演练武术的宗旨。而武术的意境、神韵等又很难用言语表达,这就要求学者用直觉去领悟体验、进而把握。这也是我们民族传统思维的特点。 武术战略思想的基本原则 “反者道之动”的方法论构成了武术战略思想的基本原则。其意思是说,对立的事物向其反面转化是运动的规律。也就是说,刚能克柔,柔也能克刚,强能胜弱,弱也能胜强。因而,中国武术便要求技击必须符合刚柔相济、阴阳和谐等原则。 中国古典哲学对武术的影响是深远的,其他如基于周易哲学的武术阴阳观,以阴阳八卦化生观念为理论基础的八卦掌,以五行学说为理论思想原则的形意拳,以太极哲理为精髓的太极拳,以及以孙子哲学为指导思想的武术技击战术观等,都有力地证明了中国古典哲学是武术的思想渊源。 中华武术的文化内涵二、内家拳对道教文化的传承 内家拳是依据道家和道教哲学及易理建立起来的。其理论技法与道家和道教的本体论、人生论、方法论、认识论以及内丹、养生、医学等有内在的密切关系,是道家和道教文化与武术结合的产物。 因此,可以说,“内家”这一概念的根本内涵不是别的,正是道与武的结合。其特点是:以道为体,以武为用;由武证道,道武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活动方案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活动方案 以教育部颁发的《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实施纲要》为指导,结合新中国成立68周年为契机,以爱国主义教育为核心,以中华民族美德和革命传统教育为重点,培养学生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通过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大力宣传红军长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树立为中华之崛起而努力学习和锻炼的远大志向,继承和发扬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和悠久的文化传统,不断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结合我校实际情况和学生特点制定我校活动方案如下: 一、指导思想 通过开展爱国主义教育、传统美德教育、民族精神及创新精神教育,通过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自尊心、自豪感,把学生的理想、爱国情感化为具体行动,让学生立志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出贡献。 二、活动目的:教育和引导少年儿童了解民族精神的丰富内涵,感受民族精神的伟大力量,体验民族精神的时代风采,逐步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三、活动时间:2018年9月1日——10月8日 四、实施原则: 1、以学生为主体,重在实践的原则。 2、学校、家庭、社会相结合的原则。 五、主要内容:

1.上好开学第一课。认真贯彻落实《教育部办公厅关于组织中小学生上好2017年<开学第一课>的通知》将《开学第一课》作为理想信念教育和开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采取适当方式,及时将收看9月1日(星期五)21:00播出的2017年秋季开学第一课有关事宜,通知每一名学生,告知每一位家长,倡导学生在家与家长共看。 2、举行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及贯彻实施《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启动仪式。向全校同学提出倡议:热爱祖国、遵守守则,在校做个好学生,在家做个好孩子,在外做个好公民。 3、为弘扬尊师重教的民族传统,教育学生学会感恩,培养学生的动手和写作能力,在教师节来临之际,开展“庆祝教师节”的系列活动:交一份优秀的作业,给老师一句祝福,献给老师一首诗,自制贺卡献老师,让老师们在优美的诗歌与温馨的祝福中度过美好的节日。 4、各班以“中国梦”为主题办一期黑板报。要做到板面新颖、内容充实,9月8日组织检查评比。 5、各班开展“庆国庆,迎中秋”主题班队会,向国旗敬礼网上签名寄语、国旗下讲话、手抄报和画画评比、大扫除、“庆国庆,迎中秋”黑板报评比活动等等。我们围绕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家乡开展主题活动,引导孩子们用核心价值观引领人生航向,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学习、奋发向上。(9月30日之前完成) 6、国庆专辑——办一期手抄报,开展手抄报评比活动。(10月1日——10月8日) 7、利用周一的国旗下讲话《铭记历史,勿忘使命》。进行抗日

2017-2018学年高中政治 每日一题(第03周)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与加强文化建设的关系(含解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与加强文化建设的关系高考频度:★★★★★ 难易程度:★★★★☆ 有一首公益广告是这样唱的:“日常学雷锋,平凡也伟大;大家做好事,处处传佳话。”今天来自各行各业的党员干部、普通职工,他们在一个共同的精神感召下忙碌着,帮助他人,提升自己。关于雷锋精神,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历久弥新,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具体表现 ②顺应时代,展现了以改革开放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③植根群众,丰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④凝聚力量,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③④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与加强文化建设的关系 (1)中华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现为民族精神的力量。中华民族精神,深深植根于绵延数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之中,始终是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是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是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因此,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对于我们加强文化建设意义重大。

(2)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职责,就是要为我们的民族和人民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奋发有为、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投身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因此,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 我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弘扬民族精神不矛盾 (1)关于经济建设和弘扬民族精神的关系,我们既要防止主次不分,又要防止片面性。一个民族的发展,不仅取决于经济、科技发展水平,而且取决于民族的综合素质。民族精神是民族综合素质的有机组成部分和集中体现。在现代化建设和社会进步的过程中,高昂奋进的民族精神能产生巨大的力量,发挥不可估量的作用。因此,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 (2)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而民族精神作为中华文化的精髓,具有凝聚和动员民族力量、展示民族形象的重要功能,已成为表明综合国力强弱的至关重要的因素之一。因此,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不断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的要求,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并不矛盾。 1.人们通过文学艺术启蒙心智、认识社会、获得思想上的教益,从丰富多彩的优秀文艺作品和文化体验中,潜移默化地树立理想信念,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培育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与文化建设之间的关系是 A.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 B.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任务 C.文化建设就是中华民族精神建设 D.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能使全体人民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 2.中华民族精神是一种强大的内生力量。作为文化根基,它是中华民族凝聚力的精神纽带;作为一种目标导向,它能够指引中华民族前行;作为一种动力激励,它能够激发人民团结奋斗,投身发展大业,创造人间奇迹。由此可见,培育和弘扬中华民族精神 ①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最为根本的任务

中国武术的文化内涵

中国武术的文化内涵 在外国,中国的武术被称作“功夫”。长久以来,作为功夫的武术文化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成为了世界人民了解中国文化的一个窗口,有很多人因为爱上了功夫,最终爱上了中国。 我们都知道,中国功夫并不是电影上华丽的拳脚与特技,也不是银幕上漫天飞舞的剑仙。真正的中国武术,是清晨老人们的打太极拳,行如流水,意似闲云。是如游龙般潇洒自如的剑舞,是如猛虎般威风八面的刀术。中国的武术,发于防身,立于健身,搏于赛场,习于日常,载于武艺,归于武德。从来无需证明自己,只是通过刻苦的锻炼不断完善自己,以期成就那种接近自然的完美。拥有强大力量却不用来战胜别人,而只是以武会友,互通有无。从不炫耀武力,只是坚守着心中仁义礼智信勇的情操。中国的武术,中国的武者正是以一种独特的方式诠释着中国的文化,传承着中国人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精神。 武德,中国武术文化的核心 武德,早在春秋时期左丘明所著的《左传》中就有“武德有七”的论述。以后随着时代的展,武德的涵义也在不断地变化发展。过去,大多以“尊师重道,孝悌正义,扶危济贫,除暴安良”“虚心请教,屈己待人,助认为乐”,“戒骄奢淫逸”等作为武德信条。武术的各拳种流派,也都订有自己的“门规”、“戒律”、“戒约”,并有“三不传”、“五不传”、“十不传”以及“八戒律”、“十要决”等作为武德的标准。今天,也有不少学者对武德进行概括,有的学者认为武德是“尚武崇德的精神”,有的学者认为武德是“一种美德”,也有的学者认为武德是“武者体现的道德”。1987年全国武术学术研讨会,将武德规范概括为“尚武崇德,修身养性”。这些都从不同侧面对武德进行了概括,但是,武德事实上是一种伦理观,所以我们应该从论理学的角度去定义武德。 我们认为,武德是从事武术活动的人,在社会活动中所应遵循的道德规范和所应具有的道德品质。简而言之,就是武术道德。“道”一般指事物运动变化的规律,并引申为人们必须遵循的社会行为准则、规则或规范;“德”即得,人们认识“道”,遵循“道”,内得与己,外施与人,便称为“德”。“道”主要指一种外在的要求,“德”则指内心的精神情操或境界。“道德”两字连用,始见于荀子《劝学》篇:“故学至乎礼而止,夫是之谓道德之极”。 武德是隶属于体育道德的范畴。武德既是参加武术活动人们所遵守的公共体育道德,又是武术工作者在从事武术教学、训练、竞赛等工作中应遵循的伦理规范。由于武术有着区别于其它体育活动的特殊性,受着民族道德的影响和渗透,所以形成了自身独特的道德规范------武德。 武德的实质亦是社会公正原则,即正义、公平、公道,是人类最古老的道德观念之一。武德同样是通过社会舆论的作用,大众的压力,良心的不安,使人们“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恶者而攻之”,来调整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自从有了中国最早的成文法律《隋律》、《唐律》至今,武德从未与法律发生过冲突。和道德一样,武德的实用范围也比国家法律更广泛。我们提倡武德,应在国家法律前提下,和国家宪法及其相应的一切规章制度相统一,相一致。 今天,传统的武德已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如耍英雄、逞好汉、为朋友两肋插刀的“哥们义气”,以及带有三纲五常思想的“唯师命是从”的行为等,所以应对传统武德进行分析,继承传统武德中合理的成分,批判过时的旧武德,树立新的武德观。 继承传统武德中的精华,要把习武同发扬祖国灿烂文化,热爱祖国联系起来,培养强烈的民族自豪感,维护中华民族的尊严;有宽广的心胸,对人民要以礼待人,不恃武伤人,不以强凌弱;对危害祖国、人民利益的坏人坏事要敢说敢管,见义勇为,疾恶如仇,协助公安部门维护社会治安,维护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保持不盗名、不夺利、不保守,热于助人的美德;尊老爱幼,尊师重道,对前人和长辈的著作和经验要虚心学习,认真专研,努力学习技

中国功夫与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功夫与中国传统文化 --再论中国功夫的理论 中国传统文化综述 我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是发端于战国的儒、道两大传统。中国功夫的理论也离不开于此。 儒家学说主张“济世”,倡刚健有为,以实现和谐、有序的政治理想。在维持现有秩序上,重德治与教化。到汉朝时尊儒,而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正统。铸造了中国的伦理类型文化,对于社会主义的道德建设不无现实意义。 道家主张追求与“道”的冥合,介乎“出世”与“入世”之间,强调“无为而无不为”。并注重人与天道自然的和谐。其“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对于今天的生态、人口问题,不无启发意义。并形成了中国人的注重内心的体悟的思维模式,讲求智圆行方。 儒家虽为正统,但并不排斥道家,仍注意与道家相融合,在儒家,创始人孔子就曾问礼于道家创始人老子,老子以“唇齿为喻”,说明以柔胜刚的道理。唇舌虽然不如牙齿坚硬,但唇舌要比牙齿持久。中国功夫以此演化拳术,虽不能胜人,但却可自保。刚则缺乏变化,反易被人所乘。显然道家要比儒家高一筹。用于其它方面也是如此。 到汉唐时,佛教传入我国。佛教主张“出世”否定现实,后逐步与儒、道相融合,被我国人民所接受,开始了佛教的中国化。也讲尊师重道,倡导大乘佛教。并以渡己渡众生为己任,注重清净寂定的“禅”

的心境的修炼。 宋朝时,理学家完成了儒、释、道的合流工作。建立了以儒为首,兼及佛、道三位一体的中国传统文化结构。其实中国文化的根底仍在道家。 中国的人生哲学非常发达。 可总括为:“以出世的精神去做入世的事情”。既有苏子“唯江上清风,水中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成色”。“山高月小,水落石出”;陈抟的“于羲皇心地上驰骋,而不于周孔脚迹下盘桓。”的佛家的达观、超然。以离世的心境俯视人寰。又有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以天下为己任”。“敢为天下先”的儒家的积极入世。 即道家的“庖丁解牛”,居于世,事虽杂而不累其心的高深修养。 修身上要求:“不为浮誉所惑,则养其力者厚;不为流俗相竟,则所以制其气者重。”的厚德载物,是要君子宽厚的品德修养可以承载天地万物。有“将军额头跑开马,宰相肚里能撑船。”之谓,“天为盖,地为床,千年古树为衣架,万里长江当澡盆。”的胸襟与气度的修养。 重操守、气节,坚持自己的志向“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即不因外物的好坏和自己的得失而或喜或悲。做到“贫,气不改,达,志不改”。于是有周敦颐的《爱莲说》:“于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陶渊明的“不为五斗米折腰”而《隐居》,“采菊东篱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学设计定稿版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案 典明中学:来爱国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使学生理解民族精神的内涵以及意义 (2)党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对民族精神的丰富与发展 (3)明确每一个中华儿女都有责任、有义务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2、能力目标 (1)能够从古典史籍、历史史实和现实生活中,体会中华民族精神的深刻内涵及其伟大作用。体会中国共产党对民族精神的弘扬和培育。 (2)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我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能力。使学生明确每一个中华儿女都有责任、有义务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培养学生善于思考和勇于提问解答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教育学生懂得每一个中华儿女都有责任、有义务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并在新的时代条件下,要结合时代和社会发展的要求,不断为之增添新的富有生命力的内容,使之在保持优秀传统的同时更具现代气息和时代风貌,努力成为民族精神的传播者、弘扬者和建设者。 二、教学分析及设计思想 1、教材分析 通过学习了解必须在文化建设的大背景中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从而自觉成为民族精神的传播者、弘扬者和建设者,因此青少年理解中华民族精神内涵和要以实际行动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本课的落脚点,也是本课思想教育的落脚点 2、学情分析 从思想方面来说,学生面对的文化,有历史的和现实的、外来的和本土的,各种文化相激荡,一些中学生对中国文化、传统美德、中华民族精神的认同感有所减弱,而对西方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盲目认同,一些中学生中也存在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腐朽思想,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了解传统美德并结合新时代特点加以弘扬。如果不能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了解民族精神的伟大作用,就会导致一些学生盲目迷信外国文化,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也就成了一句空话,所以,本课具有现实教育意义。 3、教育理念:体验性学习是新课程的重要教学理念,《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指出:“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需要学生的独立思考和生活体验;社会实践也只有通过自身的实践才能内化。” 创设情境,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在体验中陶冶性情,升华人格,发展能力,提高觉悟是初中思品课新课程标准反复强调的基本理念。这也是本课的教育理念。 4、教学原则:灵活运用教材,因时因地制宜 5、教学方法: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案例分析法和体验法,情境

弘扬和培养民族精神月活动记录

弘扬和培养民族精神月活动记录 示 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的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学校是在广大少年儿童中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的主阵地。为引导少年儿童了解民族精神的丰富内容,感受民族精神的伟大力量,从小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在我校弘扬和培养民族精神活动的大背景下,我班全体学生开展了“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月”系列活动。 回顾本次活动月,我班主要开展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以班主任为核心,班干部组织,全体同学参与各项活动。 1、结合周一例会,召开工作会议,传达学校精神。根据班级实际,制定活动方案。 2、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全班同学团结起来搞活动,做到有计划、有组织、有实效。 二、广泛宣传,营造氛围 1、充分利用学校周一举行的升旗仪式和国旗下讲话,启动本次活动,并介绍这次活动的方式、目的、意义,以及民族精神的实质和表现等。 2、利用学校板报和广播等宣传阵地,大力宣传和弘扬民族精神。通过广播的宣传,让学生认识了更多的抗震精神、奥运精神,学生受到了颇深的感染和教育;在教室内张贴悬挂革命领袖和中华民族杰出人物画像、语录牌等,积极开展创建安全文明校园活动,营造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浓厚校园氛围。 三、活动多样,效果显著 1、坚持升降国旗制度,每周一以及重要节日、纪念日、大型集体活动必须举行庄严隆重的升旗仪式,每周举行围绕弘扬民族精神为主题的国旗下讲话,让爱国主义教育“从点滴做起,从身边做起”。 2、组织学生收看形势教育课。按照教育部的统一部署,组织全班学生收看形势教育课,通过“生活新变化”、“社会新形象”、“农村新面貌”等专题,让学生了解十七大以来我国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和质量的提高、社会生活领域取得的积极进展和社会风气的积极转变。 3、我班每周开展一次主题班会。开展以“感受新变化,弘扬十七大”为主要内容的活动,让学生感受祖国变化,了解民族精神的丰富内容,感受民族精神的伟大力量,体验民族精神的时代内涵,逐步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4、组织学生学唱一首歌唱祖国的歌。结合音乐课,通过音乐课堂教学组织全体学生学唱《国

如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doc资料

如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什么是民族精神?纵观人类发展的历史,任何一个民族的兴衰,都与其是否有一种高昂的民族精神直接关联。概括地讲,民族精神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基,是国家民族兴旺发达的精神支柱。经历了五千年的历史积淀,我们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在世界经济全球化、各国各民族文化交流日趋频繁、国际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如何对待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和民族精神,不仅仅是一个经济、政治和文化建设的策略性问题,更是一个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成败得失、关系到能否真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性问题。我们国家现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历史发展阶段,伟大的事业需要伟大的精神,只有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并不断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我们才能始终保持朝气蓬勃的精神面貌,才能在新世纪的征程上乘风破浪,不断夺取新的胜利。 如何弘扬民族精神?当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我们就要认真研究市场经济的本质和内在规律,研究市场经济对形成平等、竞争、开放、创新、诚实守信的社会文化的积极作用,引导市场经济内含的文化因素与我们的民族精神相适应、与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相承接。 在中小学大力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是党中央在新

时期新阶段对教育工作提出的新要求,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青少年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和德育工作的一项重大而又紧迫的任务,也是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一个极好的战略抓手。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是激励人民为国家、为人民振兴而英勇奋斗的强大思想动力。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内容。中华民族在五千年创造辉煌历史的进程中,不断培育、积累和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形成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等民族优良传统。党领导人民在长期革命斗争和建设实践中,结合时代的发展要求,不断丰富着中华民族精神,形成了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大庆精神、“两弹一星”精神、雷锋精神、抗洪精神等等。青少年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对加强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建设具有积极的作用。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重要趋势。随着经济的全球化,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产生相互激荡,为不同民族、不同思想文化之间的交流与借鉴提供了有利条件;另一方面,国际敌对势力和疆内民族分裂势力利用各种途径对我青少年实行思想文化渗透,某些腐朽没落的生活方式严重影响青少年健康成长。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要求:“面对世界范围各种

为什么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

为什么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 1、必要性:当前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要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必须更高地举起民族精神的火炬,把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 (1)是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 (2)是不断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的要求。 (3)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需要。 (4)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2、重要性 (1)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铸造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为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强基固本。 (2)中华民族精神始终是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之魂。 怎样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 1、要立足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 2、最重要的是发挥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主心骨”的作用。 3、必须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4、必须正确对待外来文化思想的影响。 5、必须与弘扬时代精神相结合。 中华民族精神与中华文化的关系 (1)文化是一种重要的社会精神力量,中华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现为民族精神的力量。(2)中华民族精神,深深植根于绵延数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之中,是中华文化的精髓。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生活中和社会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的优秀传统文化的结晶 如何看待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 (1)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继承、革新、弘扬本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要继承与弘扬中华民族文化的优良传统,同时,对传统文化中的腐朽的、落后的东西,加以改造与剔除,并要做到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即“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2)正确对待外来文化的态度: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学习、借鉴与融合优秀外来文化成果。对待外来文化,要面向世界,吸收与借鉴世界文化的优秀成果,同时还要警惕与抵制西方文化中的腐朽思想,在学习和借鉴其他民族优秀文化成果时,要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原则,植根于自己民族的文化土壤,不断实现中华文化的创新发展。 (3)反对错误观点:既要克服一味固守本民族的传统文化的文化复古主义,又要克服一味推崇外来文化的全盘西化论。 发展先进文化 (1) 含义:它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A、指导思想---- 马克思主义 B、目标---- “四有”公民

弘扬中华民族精神

---------------------------------------------------------------最新资料推荐------------------------------------------------------ 弘扬中华民族精神 《我们的民族精神----弘扬中华民族精神》说课稿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弘扬中华民族精神》。 下面我将从说教材、学情、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教学反思这 7 个方面加以分析和说明,同时本节课将围绕教什么?、怎样教?以及为什么这样教?这三个问题来展开。 一、说教材(一)内容和地位一、说教材(一)内容和地位本框是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 3《文化生活》第三单元第七课第二框题的内容。 共包括三目: 薪火相传,越燃越旺;永远高擎中华民族的精神火炬;书写中华民族精神的新篇章三个方面,容量较大。 本框内容是围绕中华民族精神这个核心展开的,既是作为上一框题知识的拓展延伸,又为以后的学习奠定了基础,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地位十分重要。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通过教学,学生要识记并感悟中华民族精神的丰富与发展;理解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现实意义。 懂得人人是民族精神的传播者、弘扬者和建设者。 2、能力目标: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要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归纳问题的能力, 1 / 7

增强学生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意识和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经过一堂课的学习之后,学生们要增强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激发同学的爱国热情,引导他们自觉担负起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责任和义务,做民族精神的传播者、弘扬者和建设者。 (三)教学重点、难点、关键点: 1、重点: 识记中华民族精神的丰富和发展;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性(依据:这一知识点比较抽象,所以需重点讲授) 2、难点: 让同学们自觉做民族精神的建设者、弘扬者和传播者。 (依据: 新课标指出: 要注重实践,贴近生活) 3、关键点: 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意义。 (依据: 只有意识到重要性,才会更加重视民族精神)二、说学情高中同学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文化观还处在不断形成和完善的过程中,一些同学对中国传统文化、传统美德、民族精神的认同感还比较弱,通过对本框题的学习后,能进一步培养和完善同学们的三观,从而培养同学们的爱国主义精神。 三、说教法为了更好的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辨清疑点,更好的完成本框的教学目标,本课主要采取了讲授法、案例法、启发式教

中华武术魂——2017开学第一课观后感

中华武术魂——2017开学第一课观后感 “卧似一张弓,站似一棵松。不动不摇坐如钟,走路一阵风。南拳和北腿,少林武当功。太极八卦连环掌,中华有神功……”岁月的史书翻了一页又一页,遥想当年“东亚病夫”的帽子在炎黄子孙的头上戴了多久。可在今日,我们中华儿女却把中华武术精神弘扬到了世界各地。 今年暑假,我参加了“傅山杯”全国武术邀请赛。在这场高手云集的大赛中,我受益颇深,感触颇深。坐在比赛的看台上,我心里的激动难以掩饰。赛场上,参赛者跃跃欲试。有的压一字马,有的倒立,有的舞刀弄剑,有的耍猴拳,有的耍醉拳……目光一转,咦,那不是老外吗,他们怎么也对中华武术这么感兴趣?后来我才知道,这些老外有的来自俄罗斯,有的来自智利,有的来自新加坡。可见中华武术精神对他们的影响有多么深啊! 师父常常对我们说:“习武不辍!”我也铭记在心。我努力钻研武术,领会其用意,努力把中华武术精神发扬光大。然而,在这样一个信息与科技的时代,要做到这样很难,但只要我们坚持不懈,孜孜不倦地钻研,一定会有意想不到的果实。一天,师父和我们聊起了师爷的事,师父说:“师爷练武练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师叔们都望尘莫及,而我是望也望不见。武术里的东西很深,需要你们好好参透。”很有幸,在这次比赛中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在这里,我真心地说一句:“师父,谢谢您的教导。”

刚开始学武术,都就得很陌生,但又以为很简单,所以上课还老是在那里开玩笑,教练讲的基本功我一句也没有听进去,结果教练一个个的检查,教练看了我做的样子,拿起棍子直接抽上了我的屁股,我在那时“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过后我再也不敢不认真学习了,渐渐地,我开始掌握了武术的一些技巧。 中华武术是项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更多的人去传承它,保护它。我爱武术,我爱中华武术精神,我更爱继承它的人们!

新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3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中华民族精神的巨大作用;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及其核心;中国共产党对民族精神的继承和弘扬;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意义;人人都应该是民族精神的传播者、弘扬者和建设者。 2.能力目标: 从中华民族历经沧桑而不衰、饱受磨难而更加坚强的发展历程中感受中华民族精神的巨大作用和力量。 善于结合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传统美德特别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长期奋斗的历程感悟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感受民族精神的巨大力量。 结合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进程,感受中国共产党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最好继承者和弘扬者,从而更好地理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增强对党和社会主义的热爱之情。 结合当今国际形势和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理解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重大意义,在实际行动中自觉弘扬和培育伟大的民族精神。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增强对优秀民族文化、传统美德和民族精神的认同感;增强对社会主义祖国、对中国共产党的热爱之情;增强维护民族团结、社会稳定、顾全大局的情感、坚定定现祖国完全统一的信念;具有民族自尊自信自立自强意识,保护民族气节,维护民族尊严,以实际行动报效祖国。 本讲重难点: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核心、时代特征 考点点拨: 【考纲范围与要求】

【基础知识巩固】 1.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 ⑴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和基础上形成的优秀文化传统的结晶。 ⑵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以为核心,、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 2.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 ⑴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它贯穿民族精神的各个方面。 ⑵无论什么时期,爱国主义都是动员和鼓舞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各族人民风雨同舟、自强不息的。 ⑶中华民族精神,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展示了中华民族的整体风貌和精神特征,凝结了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追求,是中华民族永远的。 ⑷,是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 3.民族精神的时代特征 民族精神的时代特征:民族精神随着时代变化而不断丰富和发展。 ⑴民族精神作为的结晶,其形成和发展是长期历史积淀的过程,也是随着时代变化而不断丰富的过程。 ⑵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的,就已成为现代中华民族精神的主体,具有深厚的民族性、鲜明的时代性和先进性。 ⑶雷锋精神、“两弹一星”精神、大庆精神、抗洪精神和载人航天精神等,都是这个时期民族精神的。 4.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途径、意义 必要性: 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提高的必然要求;是不断增强的要求;是坚持道路的需要。 途径:立足于建设的伟大实践;做民族精神的、和建设者。 意义:中华民族精神始终是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