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部庄子的逍遥四处世态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部庄子的逍遥四、处世态度
1 、孝的六种境界儒家谈孝顺,可谓名正言顺。
子•人世间》特别借孔子之口说:“天下有两大戒律: 是命,
是义。子女爱父母,这是自然之命,也是人心所不可解除的;臣子侍奉国君,这是人群之义,无论任何国家都不能没有国君,这在天地之间是无可逃避的。这叫做大戒律。”简单两句话,说出了儒家的信念。庄子是道家的代表。很多人以为,道家平常不太谈孝顺吧,因为孝顺显然是一种社会规范,
而道家是潇洒的,会逍遥自在的化解各种社会规范带来的压
力。但事实上,庄子不但谈孝道,而且比儒家更进了止
以敬孝易,以爱孝难。以爱孝易,而忘亲难。忘亲易,使亲忘我难。使亲忘我易,兼忘天下难。兼忘天下易,使天下兼
忘我难。(《庄子•天运》)用恭敬来行孝容易,用爱心来行孝较难;用爱心来行孝容易,行孝时忘记双亲较难;行孝时忘记双亲容易,行孝时使双亲忘记我较难;行孝时使双亲
忘记我容易,我同时忘记天下人较难;我同时忘记天下人容次,一层比一层高,一层比一层难。第一,用恭敬来孝顺,就是合乎礼仪的要求,包括早上晚上向父母请安,出门向父母报告去什么地方,省得父母操心;出于恭敬之心向父母嘘寒问暖;即使看到父母将会犯错,也要温和委婉的劝阻,如孔子说的:“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易,使天下人同时忘记我较难。庄子把孝顺分成六个层
第二,用爱心来孝顺。这已经不容易了,像孔子说的,子女
对父母孝顺,脸色保持和悦是最难的。朱熹的注解说:“盖孝子之有深爱者必有和气,有和气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
婉容,故事亲之际,惟色为难耳。”只有心里有深刻的爱心,
才会好颜好色来面对父母。第三,行孝要能够忘记双亲。
什么意思呢?很多孩子在家里上网、看影片,看到父母来了,就赶快停下来,为什么?不希望父母知道自己在跟谁连络,在看什么节目,玩什么游戏,这就代表你跟父母亲划清界限了。做父母的都知道,通常孩子进了高中,就不太愿意跟父母沟通了,不希望父母知道自己的秘密。庄子认为这样不好,
个真心孝顺的人应该把父母亲当成朋友,经常跟他们沟通、
聊天;跟父母在一起的时候,非常自在、怡然自得,父母也
会觉得跟小孩没什么代沟,生活得非常愉快。第四层孝
顺是要让父母亲忘记我是子女。譬如有时候父母谈话的时候,子女一出现,父母就不说了,因为谈的是社会国家大事,或者长辈之间的关系,不希望让小孩子听到,小孩子听多了,有时反而制造各种困扰。庄子认为这样也不好,应该让子女
成为父母亲最有默契的朋友,彼此可以无话不谈,而父母接
受我的孝顺,也是由习惯而成自然。第五层孝顺,我要
同时忘记天下人的存在。也即我行孝时,别人的看法、世俗
的评价对我已经不再有任何影响了。譬如“父子骑驴”的故事:
父子两人赶驴进城,别人说这驴没人骑太可惜了,于是儿子骑了。路边的人说,儿子不孝顺,应该让父亲骑;但父亲骑了,旁边的人又说,父亲不慈爱,怎么不让儿子骑。等到两个人一起骑驴,别人看到又说,这俩人是在虐待动物啊,到最后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所以真正的孝顺就是你不要在乎别人怎么说怎么看,父母和子女都开心快乐最重要。
六层是孝顺的最高境界,也就是使天下人根本忘记“我在孝顺” 这回事。忘记不是抹杀或忽略,而是我做了但不放在心上,做我该做的事,该做的事对我不构成压力,可以做得很自然。
做事有两种态度,一种是做得很辛苦,因为非做不可;第二种是做得很自然,好像本来就应该这样做,没什么压力,
切都很愉快自在。最咼的孝顺也是这样,让人不知不觉地认
为原本就应该如此。综上所述,可知儒家的孝顺顶多可
以谈到第二层与第三层之间,庄子却可以一路向上谈到六个层次。从以恭敬爱心孝顺到忘记父母,再到让父母亲忘了我是子女,最后到让天下人忘记我在孝顺。也就是从开始有心孝顺,到后来无心也孝顺,再孝顺到根本不觉得有心无心,
切都很自然。在道家看来,人生的最咼的境界是让一切都顺其自然,别人做得很辛苦,你做得很自然,毫无勉强,孝顺也是一样。人每天都要呼吸,每天都要吃饭,孝顺父母也跟呼吸吃饭一样,好像本来就是如此,没有任何勉强。
实,人间的很多规范,都是先按照外在的要求去做,然后变
成自动自发,从被动变主动,自然而然去做。在儒家来说,需要从真诚出发,进行德行的修养,而道家比较强调智慧的觉悟。庄子虽然没有直接说出具体怎么孝顺,只是提出了些很高的境界,但这种境界最后还是要回到“道”,因为父母子女都来自于“道”,最后也要回归于道;如果承认孝顺是出于天性,那么凡是出于天性的终究要在“道”里面形成一个整
体,不忘也不行啊。最好能够像鱼一样,在江湖里面忘了谁
是谁,这是一种道家理解的孝道最高的境界。2、算命不如修养庄子对于“怪、力、乱、神”一向没有什么忌讳,
却有自己的独特的批判眼光。他那个时代流行以龟为灵验的算命工具,庄子就编了一则“神龟托梦”的寓言,说明“人算不
如天算的道理”。他说宋国的国君宋元君有一天晚上睡觉,
半夜里梦见有人披头散发,站在卧室门边向他求救:我来自
个名为宰路的深渊,我被清江之神派往河伯那里去,你们
的渔夫余且捉住了我。”元君醒来之后,叫人占卜此梦,
说:“这是一只神鬼啊。”元君问:“那咱们这里有叫余且的渔
夫吗?”旁边的人说:“确有此人。”元君说:“命令余且来见我。
第二天,余且上朝。元君问他:“你是不是捕到了什么东西?
余且说:“我网住了一只白鬼,直径有五尺长。”元君说:“那
把你的龟献上来。”龟献上之后,元君又想杀它,又想养它,
心中犹豫不决,就又叫人来占卜,者说:“杀这只白龟用来
占卜,吉利。”于是挖去龟肉,用龟甲占卜,七次都没有
失误。这个故事传出之后,孔子说话了。庄子写文章多用“寓
言”,其次用“重言”,借重古人的话,孔子经常出现,当然并
不是真的孔子,而是庄子的杜撰。仲尼曰:“神龟能见梦于元君,而不能避余且之网;知能七二钻而无遗筴,不能
避刳肠之患。如是,则知有所困,神有所不及也。虽有至知,
万人谋之。(《庄子•外物》)孔子说:“神龟可以托梦给宋元君,却不能避开余且的鱼网;它的智巧能够占卜七都没有失误,却不能避开挖肉的祸患。这样看来,智巧有穷
尽之时,神妙有不及之处。即使有最高的智巧,也避不开万
人的谋害。孔子的评论中,让人闻之心惊的是”虽有至知,
万人谋之“,说明什么?人算不如天算。一个人再怎么聪明,有最高的智巧,但是一万个人来图谋你,你还是逃不开。所谓”三个臭皮匠,胜过一个诸葛亮“,三个臭皮匠合起来,诸葛亮恐怕也有失算的时候,因为”智者千虑,必有一失“,何况是万人共同联手对付你,你这只神龟再神妙也没有办法。
接着,孔子讲了一个比喻:“鱼不畏网而畏鹈鹕”。鹈鹕是种擅于捕鱼的鸟,它出现的时候,河面上会有倒影,鱼一看,就知道鸟来抓它了,拼命往下潜逃;但是能被鹈鹕捕捉的鱼顶多几十条,被渔网捞起来的鱼却成千上百。说明什么?鱼的智巧能分辨鹈鹕带来的危险,却不知道真正使它无所逃避的是更可怕的鱼网。在道家思想里,“网”这个字很有意思。
老子说“天网恢恢,疏而不失”,天网看起来好像有很多宽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