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部庄子的逍遥四处世态度

合集下载

从《人间世》看庄子的处世之道

从《人间世》看庄子的处世之道

从《人间世》看庄子的处世之道庄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中的精神领袖之一,被誉为“道家之祖”,他的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人间世》是庄子的代表作之一,其中包含了他对处世之道的独特见解。

通过阅读《人间世》,我们可以深入了解庄子的思想,进而探索他的处世之道。

《人间世》是一篇包含了庄子的哲学思想和人生智慧的文集,通过描绘人间世的各种境遇和处境,庄子展示了一种超脱世俗的生活态度。

庄子认为,人间世是缺乏真理和道德准则的,人们活在其中常常面对挫折、苦难和无常的境遇。

庄子认为,我们不能仅仅通过追求权力和财富来追求幸福,而应该用一种超越尘世的眼光看待人间世,以达到内心的自由和平静。

庄子提倡“无为而治”,他主张人应该适应和顺应自然的运行规律,放下执念、欲望和功利心,以达到内心的平和。

他认为,人应该放下对外在事物的追求,而依据内心的真实需求来生活。

庄子称这种境界为“无为而治”,他认为只有达到了这种境界,人才能真正地活在自由、宽容和安静之中。

庄子还强调了对自我真正的认知和理解。

他认为,人应该通过观察内心,清楚地认识自己的本质和真实需求。

他写道:“汝不能自择,所欲何欲?欲求于彼。

”庄子认为,人们常常追求外在的名利和虚荣,却忽视了内心真实的需求。

他主张人应该通过自我反思和观察,认清自己的真实欲望,而不是盲目追求外在的虚幻。

只有真正认识自己,人才能在人间世中找到自己的定位,走出困惑和迷茫。

庄子还强调了对世间事物的超然态度。

他认为,人们常常受到外界的干扰和困扰,而忽视了内心的自由和宽容。

他写道:“念物者劳,观情者伤。

”庄子认为,人们对外界的执念和情感会使自己疲惫和伤害。

他主张人们应该超越对物质世界的关注,而注重内心的修养和追求。

只有放下对外界的执念,人才能摆脱世俗的纷扰,达到内心的平静和安定。

庄子的《人间世》展示了一种超越尘世的生活态度和处世之道。

他主张人们放下执念和欲望,通过观察内心,认清自己的真实需求。

庄子认为,只有达到内心的平和和自由,人们才能真正活在世上。

简述庄子的处世哲学

简述庄子的处世哲学

简述庄子的处世哲学庄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他对于处世哲学有着独特的见解和深刻的思考。

他主张人们应该以自然为师,追求自由自在的生活态度,摆脱世俗的束缚,追寻内心的真正自我。

庄子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

他认为人应该像自然一样顺其自然,不要过分追求名利和物质财富,而是要追求内心的平静与自在。

他用“大道至简”来形容人与自然的关系,认为自然的无为而治是至高无上的智慧。

人们应该学会顺应自然,领悟自然的道理,才能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实现心灵的和谐与宁静。

庄子提倡“无为而治”。

他认为人们应该放弃功利心和执着,不要过分追求成就和成功,而是要顺从自然的法则,以无为而治的态度去面对事物。

他用“无为而无不为”来形容这种境界,意味着人们在顺应自然的同时,也能够积极主动地去做事,但不为功利和成就所驱使,而是为了内心的满足和人生的意义。

庄子认为,只有摆脱功利的束缚,人们才能真正体验到生活的乐趣和意义。

第三,庄子提倡自由自在的生活态度。

他认为人们应该放下一切的束缚和拘束,追求内心的自由与舒适。

他用“逍遥游”来形容这种状态,即以一种自在的心态去面对人生的种种境遇。

庄子认为,人生就像一场梦境,一切都是虚幻的,唯有心灵的自由才是真实的存在。

只有放下一切的执念和负担,人们才能真正体验到逍遥自在的乐趣。

庄子提倡自我修养和心灵的觉醒。

他认为人们应该通过修炼自己的心灵,提升自己的境界。

他用“养生”来形容这种修行的过程,认为通过放松身心,舒缓压力,保持内心的平静与宁静,才能真正体验到生活的美好和意义。

庄子认为,只有通过自我修养,人们才能拥有内在的力量和智慧,才能真正实现自己的价值和人生的意义。

庄子的处世哲学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倡导“无为而治”,追求自由自在的生活态度,提倡自我修养和心灵的觉醒。

他的思想对于我们当代人来说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往往被繁琐的事务和功利的追求所困扰,很难找到真正属于自己的内心自在。

因此,我们需要从庄子的思想中汲取智慧,学会顺应自然,放下功利,追求内心的平静与自在,从而实现真正的幸福和意义。

庄子逍遥游的主题思想是什么

庄子逍遥游的主题思想是什么

庄子逍遥游的主题思想是什么1. 问:道家思想中:《道德经》与《逍遥游》的主体思想区别在哪儿这个《逍遥游》出自《庄子》,你可以网搜《老子》和《庄子》的区别,有好多答案,这不是数学题,想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但是二人思想一脉相承,都是作者通过对当时社会,自然的理解,和相应的解决办法。

但老庄之言,有着严重的虚无观,这一点要注意,这是他们的弊病。

至于“无为”和“自在”,你可以看《庄子》中‘材与非材’的故事,道家讲的应该是“无为之为”,“得机得势”这种感觉,不是“无为”而是以“无为”之心有为。

功成身退,天之道也嘛!个人见解,见谅!2. 庄子《逍遥游》的中心思想是什么庄子的逍遥游实质是自由主义洒脱精神。

与西方的黑格尔的绝对精神相一致。

比黑格尔要强的是自由主义的实践论,也是我们中国人喜欢回归自然,对田园生活的那份农家情感,对返朴归真后心灵的那份宁静与轻松。

庄子并不是虚言于外表的语言争论(他与名家学派有深厚的情意,不能说庄子不懂争论)而求“自明”以及绝对精神自由上的“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舍弃形器而保其内在精神,使心不随物牵引,不逐物漂流,能够保持其心灵的本质,以观照宇宙人生。

一、逍遥的涵义及逍遥思想的引入“逍遥”一词,据查并非庄子首创,在其成书之前的《诗经》、《礼记》等文著中都有出现;比庄子稍后的屈原,在其名作《离骚》中也有“折若木以扶日兮,聊逍遥以相羊”之句。

不过这些所谓的“逍遥”并不是庄子所崇奉的精神境界里的绝对自由,而有安闲自在之意。

庄子的逍遥,与其说追求的是一种心灵的操守,不如说是精神境界的享受——放怀万物,以心灵去感知宇宙人生的幸福。

我们可以大致地把《逍遥游》分为三个层面:第一个层面通过逍遥思想的小大别来判别人或事物受物质形体束缚下的相对自由,这一层面的意思到“此小大之辨也”为止,借鲲鹏游弋与翱翔以及鲲鹏与蜩鸠的对比来描绘逍遥的物象、逍遥的小大之别以及逍遥受形体束缚表现出来的相对幸福。

受形体束缚的相对逍遥是算不上逍遥的极致的,真正的精神领域的自由才是逍遥的最高境界。

庄子逍遥游的绝对自由

庄子逍遥游的绝对自由

《庄子逍遥游》真地宣扬“绝对自由”和“虚无主义”吗?摘要对于庄子构思宏伟,文思奇妙,语言生动,称得上千古佳作的《逍遥游》,长期以来一直认定其旨在论证“绝对自由”,宣扬“虚无主义”,并予以指责鞭笞。

其实,这都是未读懂《逍遥游》,是对它的曲解。

人们多以文章所说的“有待”和“无待”作为《逍遥游》主张或提倡“绝对自由”的凭据。

不错,在《逍遥游》中,“有待”和“无待”的确大不相同,“有待”的程度也确实与“逍遥”的程度密切联系,但是,即使文中所强调“无待”地“逍遥”时,也并没有陷入无条件的“绝对”!大鹏之游就是庄子所提倡的“逍遥游”!这是一种无拘无束的逍遥自在伦。

虽然带有理想主义的色彩,但既没有宣扬不讲条件的“绝对自由”,也没有宣扬“虚无主义”!《庄子"遥遥游》真地宣扬“绝对自由”和“虚无主义”吗?对于庄子构思宏伟,文思奇妙,语言生动,称得上千古佳作的《逍遥游》,长期以来一直认定其旨在论证“绝对自由”,宣扬“虚无主义”,并予以指责鞭笞。

我反复研读《遥遥游》,却怎么也觉察不出这些指责的根据。

其实,这都是未读懂《逍遥游》,是对它的曲解。

《遥遥游》先是运用想象、寓言和传说,反复论证了“小”和“大”的区别。

你看:在北海有身躯大得“不知其几千里”叫作“鲲”的鱼,化作其背“不知其几千里”叫作“鹏”的鸟,奋起高飞,翅膀大得像遮盖天空的云气,直达九万里高空,一飞就是六个月。

而游气、尘埃和小生物则被风吹得在空中飘荡。

天穹苍茫,高远无极,都被展翅高飞的大鹏一览无余。

这是何等的磅礴,何等的豪迈!而逍遥也正蕴涵在这种磅礴、豪迈的气势之中。

水积不厚无力载负大船。

风积不厚无力托负大翼(翅膀)。

这是再简单不过的真理。

同样,大鹏之所以高飞九万里,毫无阻挡地飞往南海,那是借助了下面托负它的巨大风力啊!只能在树林间飞飞停停,还时不时落在地上的蝉和斑鸠,却自鸣得意地讥笑大鹏:何苦高飞九万里,还要飞到南海呢?文章在用人们日常根据行程远近,在食物上作不同的准备的道理加以说明后,着重阐述了“小知(智)”和“大知(智)”、“小年(寿)”和“大年(寿)”的区别。

庄子的人生态度

庄子的人生态度

庄子的人生态度有人说,“在中国思想中,庄子的人生哲学思想最早和最全面地开始了对人的境遇的理性思索。

”庄子的人生态度是复杂的,对他的理解和评价也是见仁见智的。

但是,他看破功名,不屑利禄,对于死亡,他也有超出常人的独到的见解,在这一点上是人所公认的。

有人认为他以维护人类精神生命为标的,建立了小宇宙和大宇宙和谐统一为特征的精神本体论。

其学说的深刻性、超前性与独创性,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

与儒家思想比较,庄子可称为精神本体论者,而儒家则是道德本体论者。

大体上说,在人生态度上,庄子一方面,追求“独与天地精神往来”,“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于无穷”——顺着自然的规律,而把握六气的变化1,以游于无穷的境域(《逍遥游》),追求精神的绝对自由和对现实的彻底超脱;即打破功、名、利、禄、权、势、尊、位的束缚,使精神臻于优游自在,无挂无碍的境地。

另一方面,在现实中,他安命守分,随俗从流,“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人间世》)“不谴是非,以与世俗处”(《天下》),追求无用之用,保全性命,寻求自全之道。

前者是总的追求,后者是实现这种追求而在现实中的处世原则和方法。

这种人生态度庄子是通过一系列的观念理论来支撑的。

分而言之,这些观念就是:1.对死生态度:死生必然,死生自然;死生演化,死生齐同。

对人生的短暂,庄子深为感叹,他说: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

注然勃然,莫不出焉;油然流然,莫不入焉。

已化而生,又化而死。

生物哀之,人类悲之。

——人生天地之间,就像阳光掠过空隙,忽然而已。

万物蓬蓬勃勃,没有不生长的;变化衰微,没有不死去的。

已经变化为生,又变化为死,生物为之哀恸,人类为之悲伤。

人生如此短暂,可是还要遭受巨大的痛苦,他说:1六气:阴阳风雨晦明。

终身役役而不见其成功,苶(nié)然1疲役而不知其所归,可不哀邪!人谓之不死,奚益!其形化,其心与之然,可不谓大哀乎?人之生也,固若是芒乎?其我独芒,而人亦有不芒者乎?"(《庄子〃齐物论》)意思是:终生劳劳碌碌不见有什么成就,疲惫困苦却不知道是为什么,人生这么活着不是很可悲吗!这样的人生纵然不死,但又有什么意思呢!而人的形体逐渐地枯萎衰老,人的精神与形体一起随之消亡,这可不是莫大的悲哀吗?人生在世,本来就是这样昏昧吗?还是只有我一个人这样昏昧,别的人也有不昏昧的呢?这是庄子在追逐名利,侵害争夺,争城以战,杀人盈城的动乱时代下挣扎着的人的生存意义的思考。

论庄子人生态度思想在现实生活的指导意义

论庄子人生态度思想在现实生活的指导意义

论庄子人生态度思想在现实生活的指导意义摘要:审视庄子思想在现实生活中的指导意义,我们就会发现它教授我们许多道理,庄子的人生哲学思想是以淡泊为大,他能使人超越功名利禄,感悟人生的至高境界;庄子思想能使我们在纷繁喧闹的世间认清自己的心灵,发现自己的本性,以淡泊自然的态度面对世间的困惑,保持一颗健康、恒久的心.庄子思想博大精深,无所不包,本文仅就庄子思想在现实生活中对个人人生发展、对社会两方面有何指导作用作出探讨。

关键词:庄子思想庄子指导人生任何伟大的学问,都有其普遍性与指导性。

作为“通天地之统,序万物之性”的《庄子》一书,是庄子思想哲学的精髓。

当今社会正处于一个转型期,人类社会前途和走向,人的欲望与现实冲突,使人类陷入高文明时代下的困惑病。

抑郁、焦虑、自杀等心理病态正困扰些现代人类的生活。

现代人的利义观、价值观上出现了偏颇,人们时常会感到内心无法平衡,精神的压力也越来越严重。

人类茫然无措,渴望一种承受这些烦恼的生存框架,让心灵解脱。

而庄子"不为物役"的思想就是关于如何获得精神解脱的,强调的是精神上的绝对自由,这对于缓解现代人们的精神压力,保持我们心境的平静有着一定的价值。

一、庄子思想对追求和谐人生的指导意义庄子思想深邃宏阔,笼盖古今,是一部关注个体生命,指导人们发展和谐人生的处世经典。

(1)智慧人生庄子是大智之人,他以独特的视角向我们展示了思维和智慧的魅力。

他那哲学的玄思把我们带入神秘的理性思维家园。

他以无比的大境界影响我们对事物的判断,让我们打破主观观念的束缚,了解事物相互转化的道理,以辩证、相对、变化的观念思考问题,让人生充满智慧。

1、《庄子`齐物论》“方生方死,方死方生。

”(《至乐》)“然察其始而本无生;非徒无生也,而本无形;非徒无形也,而本无气。

杂乎芒药之间,变而有气,气变而有形,形变而有生。

今又变而之死,是相与为春秋冬夏四时行也。

”(《天下》)“芴漠无形,变化无常。

”……庄子思想随处可见这样辩证的观点,我们感同身受,获得智慧的灵光。

浅谈庄子面对人生困境的态度和选择

浅谈庄子面对人生困境的态度和选择

浅谈庄子面对人生困境的态度和选择作者:刘健来源:《科技经济市场》2015年第01期摘 ;要:谈及庄子的认识论,首要涉及的便是庄子的齐物论。

齐物论思想是庄子哲学理论的思想基础。

而"道"便是"齐物论"思想理论意义上的依据,因此"齐物我""齐生死"、"齐是非"等分支理论思想就是在"万物齐一"的总体构架中来展现的。

但长期以来,人们看到的往往是齐物思想的理论性层面的意义,忽视了其内涵的强大实践性。

"齐物我"思想是使人遨游天地间、安世乐命的法宝,"齐是非"思想能够平息争论,化解"无为"之争辩。

本文将试图站在庄子齐物论的视角下,对庄子的处世哲学进行漫谈和剖析。

关键词:人生困境;超越;生死的大限;一忧一乐庄子的处事哲学是一种积极在世的思想,它不是一味逍遥地出世,也不是消极无谓地避世。

它是一种高层次的臣服,它是一种积极直面消极现实和无法控确的命运,不做无谓的消极反抗,在面对、接纳、放下的过程中,始终保持内心的喜悦和和平,以一种更好的状态继续前行。

在世俗社会里,我们每个人受现实尘世沉浮的左右和一些不可抗力的限制,但作为一个拥有完整心灵的有意识的个体,内心必然追求自由、个性和欲望。

在很大程度上,外界环境对心灵自由欲望的必然性限制是所有精神性痛苦的来源。

庄子便是想要试图挖掘人作为独立主观个体存在的价值,超越这种客体的限制。

(一)生如扁舟一叶,苦难常伴相随在庄子生活的危机四伏、动荡不安的战国时代,长期的诸侯割据,战争频繁,社会黑暗,民不聊生。

面对残酷的现实,庄子深深的体验到人生的困境和生存的压力,企图努力克服束缚,摆脱困境,寻求人生的最大的乐趣和最高意义。

庄子曾生动而深刻地用"飞翔的自由"和"自由的飞翔"来比喻心灵的解放和精神的快乐。

庄子人生观和处世态度的看法

庄子人生观和处世态度的看法

庄子人生观和处世态度的看法
1. 庄子那自由洒脱的人生观啊,就像一阵清风,让人好生羡慕!你看那鲲鹏,能在广阔天地自由翱翔,这不正是庄子追求的无拘无束吗?我们为啥就不能像庄子那样,抛开束缚,大胆去追寻自己心中的自由呢!
2. 庄子的处世态度,简直绝了!就好比水一样,能适应各种环境。

咱就说和人相处的时候,为啥不能学学庄子的包容呢,别老是斤斤计较,多些宽容不好吗?
3. 庄子说要顺应自然,哎呀,这多有道理呀!你想想看,那些拼命违背自然规律做事的人,最后不都落得个不好的下场嘛。

咱就该像庄子一样,顺应自然,那生活得多惬意呀!
4. 庄子那种超然物外的心境,真的好牛啊!就像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一样,能不被世俗的东西所羁绊,我们怎么就不能有点这样的气魄呢?
5. 庄子讲齐物论,这可太有意思了!这世界上的万物不都是平等的嘛,那我们干嘛还要分个三六九等呢,多可笑啊!
6. 庄子的逍遥游,哇,那真是让人向往啊!就跟我们梦想去一个没有烦恼的地方一样,为啥不能学学庄子,让自己的内心也逍遥起来呢?
7. 庄子对待生死的态度也太豁达了吧!人固有一死,就像花开花落一样自然,我们干嘛要那么怕死呢,还不如好好享受当下!
8. 庄子强调无用之用,这不是很有深意嘛!有时候那些看似没用的东西,说不定在关键时刻能发挥大作用呢,就像那闲置的物品,说不定哪天就派上用场了,对不?
9. 庄子的达观真让人佩服啊!遇到困难就唉声叹气有啥用,学学庄子的乐观,相信总会有办法解决的,是不是?
10. 庄子的人生观和处世态度,真的是我们人生的宝贵财富呀!我们要是能真正领悟并运用,那我们的生活肯定会大不一样,难道不是吗?
我的观点结论:庄子的人生观和处世态度充满了智慧和启示,值得我们深入学习和借鉴,让我们能更从容地面对生活的种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部庄子的逍遥四、处世态度1 、孝的六种境界儒家谈孝顺,可谓名正言顺。

子•人世间》特别借孔子之口说:“天下有两大戒律: 是命,是义。

子女爱父母,这是自然之命,也是人心所不可解除的;臣子侍奉国君,这是人群之义,无论任何国家都不能没有国君,这在天地之间是无可逃避的。

这叫做大戒律。

”简单两句话,说出了儒家的信念。

庄子是道家的代表。

很多人以为,道家平常不太谈孝顺吧,因为孝顺显然是一种社会规范,而道家是潇洒的,会逍遥自在的化解各种社会规范带来的压力。

但事实上,庄子不但谈孝道,而且比儒家更进了止以敬孝易,以爱孝难。

以爱孝易,而忘亲难。

忘亲易,使亲忘我难。

使亲忘我易,兼忘天下难。

兼忘天下易,使天下兼忘我难。

(《庄子•天运》)用恭敬来行孝容易,用爱心来行孝较难;用爱心来行孝容易,行孝时忘记双亲较难;行孝时忘记双亲容易,行孝时使双亲忘记我较难;行孝时使双亲忘记我容易,我同时忘记天下人较难;我同时忘记天下人容次,一层比一层高,一层比一层难。

第一,用恭敬来孝顺,就是合乎礼仪的要求,包括早上晚上向父母请安,出门向父母报告去什么地方,省得父母操心;出于恭敬之心向父母嘘寒问暖;即使看到父母将会犯错,也要温和委婉的劝阻,如孔子说的:“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易,使天下人同时忘记我较难。

庄子把孝顺分成六个层第二,用爱心来孝顺。

这已经不容易了,像孔子说的,子女对父母孝顺,脸色保持和悦是最难的。

朱熹的注解说:“盖孝子之有深爱者必有和气,有和气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故事亲之际,惟色为难耳。

”只有心里有深刻的爱心,才会好颜好色来面对父母。

第三,行孝要能够忘记双亲。

什么意思呢?很多孩子在家里上网、看影片,看到父母来了,就赶快停下来,为什么?不希望父母知道自己在跟谁连络,在看什么节目,玩什么游戏,这就代表你跟父母亲划清界限了。

做父母的都知道,通常孩子进了高中,就不太愿意跟父母沟通了,不希望父母知道自己的秘密。

庄子认为这样不好,个真心孝顺的人应该把父母亲当成朋友,经常跟他们沟通、聊天;跟父母在一起的时候,非常自在、怡然自得,父母也会觉得跟小孩没什么代沟,生活得非常愉快。

第四层孝顺是要让父母亲忘记我是子女。

譬如有时候父母谈话的时候,子女一出现,父母就不说了,因为谈的是社会国家大事,或者长辈之间的关系,不希望让小孩子听到,小孩子听多了,有时反而制造各种困扰。

庄子认为这样也不好,应该让子女成为父母亲最有默契的朋友,彼此可以无话不谈,而父母接受我的孝顺,也是由习惯而成自然。

第五层孝顺,我要同时忘记天下人的存在。

也即我行孝时,别人的看法、世俗的评价对我已经不再有任何影响了。

譬如“父子骑驴”的故事:父子两人赶驴进城,别人说这驴没人骑太可惜了,于是儿子骑了。

路边的人说,儿子不孝顺,应该让父亲骑;但父亲骑了,旁边的人又说,父亲不慈爱,怎么不让儿子骑。

等到两个人一起骑驴,别人看到又说,这俩人是在虐待动物啊,到最后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

所以真正的孝顺就是你不要在乎别人怎么说怎么看,父母和子女都开心快乐最重要。

六层是孝顺的最高境界,也就是使天下人根本忘记“我在孝顺” 这回事。

忘记不是抹杀或忽略,而是我做了但不放在心上,做我该做的事,该做的事对我不构成压力,可以做得很自然。

做事有两种态度,一种是做得很辛苦,因为非做不可;第二种是做得很自然,好像本来就应该这样做,没什么压力,切都很愉快自在。

最咼的孝顺也是这样,让人不知不觉地认为原本就应该如此。

综上所述,可知儒家的孝顺顶多可以谈到第二层与第三层之间,庄子却可以一路向上谈到六个层次。

从以恭敬爱心孝顺到忘记父母,再到让父母亲忘了我是子女,最后到让天下人忘记我在孝顺。

也就是从开始有心孝顺,到后来无心也孝顺,再孝顺到根本不觉得有心无心,切都很自然。

在道家看来,人生的最咼的境界是让一切都顺其自然,别人做得很辛苦,你做得很自然,毫无勉强,孝顺也是一样。

人每天都要呼吸,每天都要吃饭,孝顺父母也跟呼吸吃饭一样,好像本来就是如此,没有任何勉强。

实,人间的很多规范,都是先按照外在的要求去做,然后变成自动自发,从被动变主动,自然而然去做。

在儒家来说,需要从真诚出发,进行德行的修养,而道家比较强调智慧的觉悟。

庄子虽然没有直接说出具体怎么孝顺,只是提出了些很高的境界,但这种境界最后还是要回到“道”,因为父母子女都来自于“道”,最后也要回归于道;如果承认孝顺是出于天性,那么凡是出于天性的终究要在“道”里面形成一个整体,不忘也不行啊。

最好能够像鱼一样,在江湖里面忘了谁是谁,这是一种道家理解的孝道最高的境界。

2、算命不如修养庄子对于“怪、力、乱、神”一向没有什么忌讳,却有自己的独特的批判眼光。

他那个时代流行以龟为灵验的算命工具,庄子就编了一则“神龟托梦”的寓言,说明“人算不如天算的道理”。

他说宋国的国君宋元君有一天晚上睡觉,半夜里梦见有人披头散发,站在卧室门边向他求救:我来自个名为宰路的深渊,我被清江之神派往河伯那里去,你们的渔夫余且捉住了我。

”元君醒来之后,叫人占卜此梦,说:“这是一只神鬼啊。

”元君问:“那咱们这里有叫余且的渔夫吗?”旁边的人说:“确有此人。

”元君说:“命令余且来见我。

第二天,余且上朝。

元君问他:“你是不是捕到了什么东西?余且说:“我网住了一只白鬼,直径有五尺长。

”元君说:“那把你的龟献上来。

”龟献上之后,元君又想杀它,又想养它,心中犹豫不决,就又叫人来占卜,者说:“杀这只白龟用来占卜,吉利。

”于是挖去龟肉,用龟甲占卜,七次都没有失误。

这个故事传出之后,孔子说话了。

庄子写文章多用“寓言”,其次用“重言”,借重古人的话,孔子经常出现,当然并不是真的孔子,而是庄子的杜撰。

仲尼曰:“神龟能见梦于元君,而不能避余且之网;知能七二钻而无遗筴,不能避刳肠之患。

如是,则知有所困,神有所不及也。

虽有至知,万人谋之。

(《庄子•外物》)孔子说:“神龟可以托梦给宋元君,却不能避开余且的鱼网;它的智巧能够占卜七都没有失误,却不能避开挖肉的祸患。

这样看来,智巧有穷尽之时,神妙有不及之处。

即使有最高的智巧,也避不开万人的谋害。

孔子的评论中,让人闻之心惊的是”虽有至知,万人谋之“,说明什么?人算不如天算。

一个人再怎么聪明,有最高的智巧,但是一万个人来图谋你,你还是逃不开。

所谓”三个臭皮匠,胜过一个诸葛亮“,三个臭皮匠合起来,诸葛亮恐怕也有失算的时候,因为”智者千虑,必有一失“,何况是万人共同联手对付你,你这只神龟再神妙也没有办法。

接着,孔子讲了一个比喻:“鱼不畏网而畏鹈鹕”。

鹈鹕是种擅于捕鱼的鸟,它出现的时候,河面上会有倒影,鱼一看,就知道鸟来抓它了,拼命往下潜逃;但是能被鹈鹕捕捉的鱼顶多几十条,被渔网捞起来的鱼却成千上百。

说明什么?鱼的智巧能分辨鹈鹕带来的危险,却不知道真正使它无所逃避的是更可怕的鱼网。

在道家思想里,“网”这个字很有意思。

老子说“天网恢恢,疏而不失”,天网看起来好像有很多宽松的孔,但它不会有任何闪失,任何人犯错都会被逮到,只是时机问题而已。

庄子讲这个故事是要强调,人活在世界上,你再怎么聪明智巧,都不要仗势自己的聪明来图谋很多事情;如果别人联合起来对付你,你双拳难抵四手,更不要说人多势众了。

就像很多人给别人算命算得很准,但他算不到自己的命;这只神龟可以托梦给宋元君,但它避不开渔网;它的壳可以占卜准确,但它避不开自己被杀的命运。

为什么呢?算命有一定的准确度,但变数也很多,如果人生所有的事都用算命可以算准,还用奋斗干什么?算你好命能上大学,你不用功可以上吗? 所以,人活在世界上,想要保全自己的生命,把握自己比较平安的未来,不要依靠一些神妙的方法,要依靠的还是老老实实的做人处事,安分守己。

包括算命这种事情,也不可多算,命愈算愈薄,算了半天,到最后不准,你还要找各种理由来说服自己没有那种福份,何必呢?算命不如修身。

《易经》以六十四卦与三百八十四爻来代表人间各种复杂的处境,并且为每一个卦和爻写下占验,说明其吉凶悔吝。

这一套占卦系统有其灵验之处,但归结其原理却是强调修德的重要。

理由是:有欲望,才会有得失;有得失,才会有吉凶。

如果降低欲望,就可以消解得失之心,然后也就不会受制于吉凶之说了。

“止谤莫如自修”就是一句很好的成语。

修养到达一定程度时,自然可以逢凶化吉,正如谦卦代表谦虚,而六爻“非吉则利”。

反之,若无任何修养,则难免招来别人的图谋与敌视,此时命运就不堪设想了。

3、材与不材之间人生是由一系列选择所构成的,选择时所参考的优先级就形成了一套价值观。

我们在社会中生活,自然接受大家都认可的价值观,但是这样的价值观是否正确呢?庄子提出了质疑,他用很多比喻来说明世间价值观存在的问题。

庄子行于山中,见大木,枝叶盛茂,伐木者止其旁而不取也。

问其故,曰:“无所可用。

”庄子曰:“此木以不材得终其天年。

”夫子出于山,舍于故人之家。

故人喜,命竖子杀雁而烹之。

竖子请曰:“其一能鸣,其一不能鸣,请奚杀?”主人曰:“杀不能鸣者。

”明日,弟子问于庄子曰:“昨日山中之木,以不材得终其天年,今主人之雁,以不材死,先生将何处?”庄子笑曰:“周将处乎材与不材之间”( 《庄子•山木》庄子在山中行走时,看见一棵大树,枝叶分茂盛,伐木的工人在树旁休息,却不加砍伐。

庄子问他什么缘故,伐木的人说:“这棵树没有任何用处。

”庄子对弟子说:“这棵大树因为不成材,得以过完自然的寿命。

”庄子行人从山里出来后,借助在朋友家中。

朋友很高兴,命令僮仆去杀鹅来款待客人。

僮仆请示说:只鹅会叫,另一只鹅不会叫,请问该杀哪一只?”主人说:“杀不会叫的那只。

”第二天,弟子请教庄子说:“昨天山中的树木,因为不成材得以过完自然的寿命;现在主人的鹅,却因为不成材而被杀。

老师打算如何自处呢?”庄子笑着说:我将处于材与不材之间……”在这段故事中,山木与鹅的对比非常生动山中那棵大树,虽然长得枝繁叶茂,却因为不成材,“无用”,反倒避免了被人砍伐的命运。

所谓“无用”恐怕是说这棵树长得弯弯曲曲,或者木材本身不适合做家具,在伐木者看来没什么用处。

两只鹅,会叫的显然有用,不会叫的无用。

我们小时候住乡下都知道,鹅是可以看家护院的,家里来了生人,鹅会叫,有时候还会扑上去咬人,凶得很。

所以,在选择哪只鹅做菜的时候,会叫的饿被留了下来,不会叫的“无用” 的鹅被杀了。

第二天,学生问庄子,有的是没有用(不材)可以活得久,有的是没有用就被杀,那老师应该如何自处呢?这真是个好问题。

通常第一种“不材”的情况容易理解。

所谓“直木先伐,甘井先竭”,越直的树木越先被砍掉。

为什么?可以做栋梁之才。

水很甜美的井先被喝光,人们把这口井喝光之后,再去找那些比较平常的水井。

人间社会也是一样,个人如果有用,是个人才,恐怕就“能者多劳”,大家都要来麻烦你了,到时候你就很辛苦了。

现在有个词叫“过劳死”,过度劳累最后结束生命,非常可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