拟提名的2019年度辽宁省技术发明奖
关于提名2019年度省科技奖
关于提名2019年度省科技奖
候选项目(人选)的函
(供参考)
丹东市科技局:
根据《关于2019年度辽宁省科学技术奖提名工作的通知》(辽科奖办发〔2019〕1号)要求,×××共提名个项目(人选)参加2019年度省科技奖励评审,其中:辽宁省自然科学奖项,技术发明奖项,科学技术进步奖项,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人(组织)。
上述项目(人选)已按要求进行了公示,公示期间无异议(或虽有异议但经处理后再次公示无异议)。
附件:×××提名省科技奖励项目(人选)汇总表
(提名单位盖章)年月日
附件
辽宁省科学技术奖单位提名汇总表
(2019年度)
提名单位(盖章):填报日期:年月日
名等级:填写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中的一个,辽宁省科学技术最高奖、国际科技合作奖不填写。
请根据省科技奖的标准和条件选择等级,上一等级评审落选项目不再降格为下一等。
(3)纸面不够,可另增页。
2019年度国家技术发明奖提名项目公示
项目名称 提名者 提名意见: 聚氯乙烯自增塑和高性能化绿色加工关键技术及应用 教育部
我单位认真审阅了该项目的提名材料,确认全部真实有效,相关内容符合国 家科学技术奖提名要求。 该项目针对PVC行业以中低产品为主的现状和加工性能差的共性技术难题, 发明了PVC力化学自增塑、嵌段共聚增容强化其性能的绿色加工关键技术。主要 技术发明点: (1) 提出利用低分子量PVC来增塑通用PVC的原理,发明了低分子量 PVC的力化学制备技术,实现了PVC自增塑,破解传统PVC加工必须外加小分子助 剂的难题,首次自主设计建成了年产8千吨PVC自增塑改性剂的力化学反应生产 线。 (2) 提出PVC与功能组分原位增容复合加工原理,发明了PVC与耐热和增韧组 分力化学嵌段共聚原位增容技术和PVC自增塑耐热材料与工程塑料的共挤出成型 加工技术。(3)发明了PVC自增塑工程材料宽幅异型厚壁制品的成型加工技术, 创制河道河岸治理塑钢板桩材料,替代沙石混凝土,建成了年产150万米的宽幅 异型厚壁制品生产线。 该项目整体技术具有原创性,获授权发明专利30项,参编国家标准6个,制 定行业标准1个。 该技术产品技术经济指标优势明显,近三年新增产值40余亿元, 新增利润超2亿元, 取得明显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PVC行业发展提供了重要技 术支撑。教育部组织专家的鉴定意见是:“整体技术具有原创性,达到国际领先 水平” 。 获2014年四川省科技进步奖技术发明类一等奖以及3项中国专利优秀奖。 提名该项目为国家技术发明奖 二 等奖。
of Applied Polymer Science(2003,90, 3994–3999)中评价我们的工作: “„„力化 学降解的PVC可作为新的加工助剂,实现PVC自增塑的思想” 。印度孟买大学 V. V. Shertukde教授等也对该成果做了评价:“„„使用研磨后的PVC作为高分 子量PVC的塑化剂,有效地提高了其加工性能、耐久性和机械性能。且这种特 殊的塑化剂可以在树脂中永久的保存下来。而其他的塑化剂由于缺少同PVC基 体的相互作用力会造成迁移和损失。 ”2014年高分子国际著名学术期刊Polym. Bull. (2014) 71,2695–2707对我们PVC自增塑的成果肯定评价: “„„通过振磨 处理后的PVC作为塑化剂可以有效提高PVC的加工性能、耐久性和机械性能。 ” 2) 提出的PVC力化学阻燃抑烟的机理得到同行认可. 世界著名材料力学专家、澳 大利亚科学院、工程院院士 Yiu-Wing Mai 教授在国际顶级高分子学术期刊 Progress in Polymer Science(IF:27.184)发表的综述(2013,38,1357– 1387)、 土耳其伊兹密尔技术研究所所长SemraÜlkü 教授和美国Sergei V. Levchik教授也 分别在高分子国际著名学术期刊Chemical Engineering Communications(2009, 196:148-160)和Polymers for Advanced Technologies(2005, 16, 707-716)大篇幅 的引用了我们在PVC阻燃抑烟方面的研究成果以及阻燃抑烟机理。 5. 该技术产品在实德、中财等企业获得应用,获得用户的积极评价,如: 1) 大连实德科技发展有限公司“采用 PVC 自增塑改性剂生产 PVC 型材具有质 量稳定、 成本低 (配方成本可降低 15~30 元, 近三年累计节约生产成本近 300 万元) 、生产效率高的优势。 ” 2) 海盐汇祥新型建材科技有限公司与四川大学合作,利用力化学自增塑、增强 增韧技术成功开发了高强度塑钢组合板桩,产品完全满足河道护岸、防渗、 防管涌等水利与土木工程苛刻的性能要求,并具有质量轻、适应性好、整体 强度和刚度高、耐久性好、施工便捷、占地少、工程造价和维护成本低、可 大幅度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等优点。以水利专家王浩院士为组长的专家组对该 产品的评价是:产品和成套技术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该产品 2016 年被水 利部列入《水利先进实用技术重点推广指导目录》 ,认定为水利先进实用技 术;2018 年水利部批准设立全国高强度塑钢板桩技术推广示范基地。 6. 该项目鉴定和获得的相关奖励: 1) 2013 年 8 月 7 日教育部组织高分子材料著名专家盛京教授、 汪芒教授等 7 位专 家对“高性能聚氯乙烯复合材料的力化学和层叠复合制备技术及其工业应用”项 目会议鉴定,结论是:整体技术具有原创性,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2) “ 高性能聚氯乙烯复合材料的力化学和层叠复合制备技术及其工业应用 ” 获 2014 年四川省科技进步奖技术发明一等奖。 3) “聚氯乙烯增韧增强母粒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ZL 200410081231.6)”、” 聚氯 乙烯用单组份水性紫外光防护涂层材料及其制备方法(ZL 201010135043.2)” 和“自增强型塑料异型材及其生产方法”三项专利分获 2012 年、2014 年和 2015 年中国专利优秀奖。
高性能钢混凝土组合结构的理论、技术与工程应用.doc
2.除委托查新项目课题组成员发表的研究成果[文献6]外,未见有采用四角弯筋抗剪连接件、T形钢抗剪连接件构建预制混凝土叠合楼板与H型钢梁的抗剪连接技术的相关报道;
(二)见有研究预制混凝土叠合楼板与H型钢梁的连接构件,包括H型钢梁、预制薄板、混凝土层、四角弯筋[文献6],此文献为委托查新项目课题组成员的研究成果。其他相关研究中见有研究叠合楼板与钢梁的高强度连接结构的抗剪能力[文献19-21.文献32-33],文献19采用栓钉、文献20采用预应力钢筋及轻钢骨、文献21采用纵横钢筋网片,文献32采用螺栓抗弯连接件、文献33采双头螺柱抗剪连接件与委托查新项目研究采用四角弯筋抗剪连接件、T形钢抗剪连接件不同。见有研究钢筋桁架面板(SBTD)与盲栓钢管混凝土(CFST)复合框架[文献34],未提及抗剪连接件与委托查新项目不同。
本项目研究成果压型钢板混凝土叠合楼板连接和安装技术、压型钢板-混凝土组合楼板抗剪切滑移技术、大跨度组合楼盖压型钢板-混凝土界面粘结力评价技术、预制混凝土叠合楼板与钢梁连接技术、新型钢混凝土组合结构梁柱连接技术、钢管高强混凝土承载力设计、施工关键技术等一批重大技术应用在中建钢构有限公司承担的25个工程建设项目中,这些重大技术的成功应用对推动高性能钢-混凝土组合结构的发展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符合我国提倡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同时在2016年-2018年期间新增销售额为232360万元,新增利润15589万元,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3.除委托查新项目课题组成员发表的研究成果外[文献7-14],未见有将工字形CFRP型材置入方钢管混凝土中,构建工字形CFRP型材增强方钢管混凝土结构的相关报道。
2019年辽宁省科学技术奖提名项目公示内容.doc
2019年辽宁省科学技术奖提名项目公示内容(科技进步奖)项目名称:自锚式悬索桥分析理论和关键技术提名者:大连理工大学一、提名意见二、项目简介(限1页)针对自锚式悬索桥设计、施工和施工控制中存在的缺乏系统的计算理论、缺少对自锚式悬索桥结构体系的力学性能和设计构造的系统研究、现有主缆找形理论与有限元理论存在不收敛、不精细、效率低等理论难题,常规加劲梁架设施工方法、体系转换(吊索张拉)等施工技术存在工时长、投入大,甚至有较大安全风险等技术难题,经过系统研究,形成了包括计算理论、新型架设技术与方法、体系转换优化方法等内容的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创新成果。
1.推导出自锚式悬索桥的静力基础微分方程和自由振动微分方程,建立了自锚式悬索桥力学性能的基础理论;通过对多种自锚式悬索桥的弹性理论、挠度理论及有限元方法的分析研究,形成了完善的自锚式悬索桥计算分析理论,填补了理论空白。
2.提出了自锚式悬索桥缆索解析元分析理论,建立了主缆线形的解析计算方法,解决了计算收敛性问题,提高了自锚式悬索桥求解的效率,为自锚式悬索桥的结构分析提供了简捷、高效的计算分析方法。
3.对自锚式悬索桥的结构设计参数开展了系统优化研究,为自锚式悬索桥的设计、结构安全提供了理论依据。
在结构体系、主梁、主缆、锚固构造等设计关键技术方面给出了创新性的解决方案。
4.提出了自锚式悬索桥张拉过程中主缆位移的弱相干原理、吊杆力的相邻影响原理、主缆无应力长度和索鞍偏移量的高精度解析算法、张拉吊杆的交替前进张拉法及索力优化理论,为自锚式悬索桥施工控制提供了理论与方法。
5.利用变刚度调平理论设计的临时支撑体系,解决了软弱地质条件下大跨度自锚式悬索桥采用顶推施工的关键技术问题;提出并实施自锚式悬索桥“先缆后梁”的施工方法。
获授权专利4项、软件著作权2项,出版专著2部,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博士学位论文5篇、硕士论文34篇。
成果在国内首座混凝土自锚式悬索桥—大连金湾桥、世界最大跨径混凝土自锚式悬索桥—庄河建设大街东桥、世界最大跨径自锚式悬索桥—郑州桃花峪黄河大桥等30余座自锚式悬索桥的建设中应用,解决了设计、施工和施工控制中关键技术问题,确保了这些具有世界影响且各具特色特大跨桥梁高质量建成,有力促进了由桥梁大国向强国转变。
项目名称-大连工业大学
2019年辽宁省科学技术奖提名项目公示内容(科技进步奖)项目名称:海珍品加工、贮藏质量安全控制新技术及产业化提名者:大连工业大学一、提名意见二、项目简介(限1页)近年来,以海参、鲍鱼为首的海珍品产业已成为辽宁省水产加工产业经济的重要支柱。
在国家强调食品安全及提高海洋资源利用效率的双重背景下,如何改进海珍品加工技术、如何提升海珍品产品品质、如何保障海珍品的营养价值及食用安全成为市场和企业共同的诉求。
基于此,本项目以海珍品为研究对象,开展质量加工安全控制体系的构建研究,研究成果如下:建立了海珍品品质控制及评价技术体系建立海珍品质量评价新等级体系。
应用感官评价、仪器分析技术和蛋白质分析技术,建立贮运过程中产品弹性、硬度等物性指标及蛋白质降解模型及评价体系;应用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技术确定海珍品危害因子种类并建立调控技术体系。
建立了即食海珍品加工质量控制新技术利用物理化学、生物屏蔽等方法之间的互补和协同增效作用,选取特征挥发性气味,建立安全、简单、有效的复合脱腥技术。
采用阶段式杀菌等技术,建立了海珍品加工质量、品质的稳定性控制体系,建立多途径海珍品原料及产品的贮藏和保鲜体系。
建立了海珍品中致病菌的快速检测方法建立反转录-荧光PCR快速检测体系。
结合免疫学技术,将血清学反应与PCR 技术结合;采用“光电化学网络技术”与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技术,构建更高精度的智能检测模型。
建立快速检测技术体系。
建立了海珍品防腐贮藏技术采用二代基因组学技术及PCR-DGGE基因指纹技术,建立海珍品腐败菌多样性分析技术体系,鉴定特定腐败菌菌株并研制新型腐败菌靶向抑制剂,建立海珍品绿色防腐技术及贮藏技术体系。
项目实施过程中,通过了省级科技成果鉴定2项;参与制定国家标准3项、企业标准几十项;申请发明专利20余项,授权10项;出版学术著作2部;发表论文60余篇,其中SCI论文30篇。
科研成果在北京同仁堂健康(大连)海洋食品有限公司、大连晓芹食品有限公司和鑫玉龙海洋生物种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实现了产业化,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近三年销售额突破15亿元,纯利润达3.7亿元。
2019年辽宁省测绘科技进步奖获奖候选项目
9 地下管廊三维数据实景技术研究及实现
沈阳地球物理勘察院、沈阳建筑大学、沈阳市自然资源 杨胜彬、马少辉、王国君、王井利、李超、吴
局、中铁十九局集团矿业投资有限公司
颖奕、王继野、刘培栋、陈铁力
10
基于互动地图与特征融合算法的基本农田审查及动态监测方
法研究
沈阳龙天测绘科技有限公司
李强龙、王永富、李巍、许明慧、王井利、谢 志伟、孙军、佟显超、张伟
13 Lidar 技术在一带一路境外建设线性工程中的应用研究
辽宁宏图创展测绘勘察有限公司、四川公路桥梁建设集 杨扬、刘万春、顾骏、刘莹、孙家俊、杨国丽
团有限公司
、陈光军、徐丽辉、陈雷
14 基于地理信息技术的市政管理平台建设与研究
大连市勘察测绘研究院有限公司
马英华、王贵明、孙伟超、于筌百、孙晓茹、 罗玉柱、郎希俭、佟赫、吴玉祥
公司、本溪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辽宁省交通规划设计院 、刘心亮、李晔、董雪娇
有限责任公司
19 采沉区地质灾害预警预报信息系统开发及研究
辽宁有色地质一〇一队有限责任公司
隋正苏、石磊、崔振龙、潘树怀、邢金龙、王 炳新、刘金红、黄强、赵越
20
基于TerraSolid的激光点云自动分类和精细建模方法的研究 辽宁恒睿测绘有限公司 与应用
顾元平、石大鹏、曲传杰、罗宇、杨鑫鑫、高 玉、郭洪生、任亚东、邢春阳
5
基于连接线的LiDAR点云航带平差方法在大比例尺DEM制作中 辽宁省自然资源事务服务中心摄影测量与遥感中心
的研究与应用
李伟、孔令尧、淳于江蕊、方德涛、雷菲菲、 罗晓宁、季绍秀、任宁宁、张昊然
6 海水水质多源时空数据库构建关键技术研究及规模化应用 国家海洋环境监测中心、广东蓝图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辽宁省人民政府关于2008年度辽宁省科学技术奖励的决定-辽政发[2008]47号
辽宁省人民政府关于2008年度辽宁省科学技术奖励的决定正文:---------------------------------------------------------------------------------------------------------------------------------------------------- 辽宁省人民政府关于2008年度辽宁省科学技术奖励的决定(辽政发〔2008〕47号)各市人民政府,省政府各厅委、各直属机构:为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激励广大科技工作者的创新积极性,加速辽宁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根据《辽宁省科学技术奖励办法》的规定,省政府决定,对为我省科技和经济社会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科学技术人员和组织给予奖励,授予“土壤重金属污染发生机理与修复原理”等2个项目辽宁省自然科学一等奖,授予“髓母细胞瘤化学治疗新途径的基础研究”等4个项目辽宁省自然科学二等奖,授予“量子信息应用的物理基础研究”等7个项目辽宁省自然科学三等奖;授予“流程工业控制网络通信芯片及应用系统开发”等3个项目辽宁省技术发明一等奖,授予“高精度热压氮化硅陶瓷球轴承及其制造方法”等3个项目辽宁省技术发明二等奖,授予“石油开采泥砂清洁处理技术”等7个项目辽宁省技术发明三等奖;授予“兆瓦级变速恒频风电机组”等26个项目辽宁省科技进步一等奖,授予“大型水力压裂技术研究与应用”等82个项目辽宁省科技进步二等奖,授予“辽宁省水质信息系统”等136个项目辽宁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省政府希望获奖单位和个人再接再厉,再创佳绩。
全省科学技术工作者要向全体获奖者学习,继续发扬团结协作、顽强拼搏、求真务实、勇于创新的精神,积极投身经济建设主战场,加速科技创新、产学研合作和科技成果转化,为推动全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加快辽宁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做出更大的贡献。
二○○八年十二月二十六日——结束——。
2019年辽宁省科技奖申报项目
附件:2019年辽宁省科技奖申报项目附件:2019年辽宁省科技奖申报项目项目名称:创面修复皮肤伸展新技术平台的构建与应用一、提名意见二、项目简介(限1页)创伤创面、烧伤创面、肿瘤切除术后创面、皮瓣供区创面、慢性创面以及高张力创面是临床上最为常见的大面积皮肤组织缺损问题,长期困扰着众多外科医生。
虽然解决躯干和四肢大面积皮肤缺损创面的方法很多,如植皮、皮瓣手术、以及二次手术缝合等,但由于该类方法普遍存在较多并发症、手术操作复杂、延迟愈合、医疗资源浪费以及外观不良等问题,故很难成为令人满意的解决方案。
针对以上问题,皮肤伸展技术应运而生,经过近半个世纪的不断努力,皮肤伸展已经成为众多修复创面手段中不可或缺的力量,但操作繁琐、伸展效率低、并发症多等短板使得皮肤伸展技术的发展陷入了困境。
该项目经过理念突破和技术创新,有效解决了以往组织创面难以有效闭合的医学难题,该技术平台的构建与应用对创面修复的发展具有跨时代意义。
其主要创新点为:1.高效的皮肤组织动员能力:利用皮肤生物力学特性高效伸展皮肤,对于大部分需要进行二次手术的大面积或高张力创面而言,通过该技术可以达到一次性闭合,在功能和外观上均获得良好效果。
2.有效的创缘保护措施及闭合安全性:采用对皮肤组织损伤较小的金属爪钩结构作为把持装置刺入软组织中,并施加安全有效的伸展载荷,在特定时间内,对创面进行安全有效的闭合。
3.配合其他创面修复技术有效解决特殊创面问题:以皮肤伸展技术为核心,配合VSD技术、PRP 技术、生物治疗技术、再生医学技术构建创面修复皮肤伸展新技术平台,实现全面解决各种难治创面的世界性难题。
该项目基于对皮肤伸展技术的理解与认识,在大量动物实验基础上提出了全新的皮肤伸展理论,创造性地研发了新型的皮肤伸展器,结合多种创面修复技术构建创面修复皮肤伸展新技术平台并在临床上用于闭合多种因素造成的大面积皮肤缺损创面,获得了良好的效果。
市面上的皮肤伸展器械种类繁多,但由于操作繁琐、伸展效率低、并发症多,皮肤伸展器械的应用受到很大限制。
2019年辽宁省科技奖申报项目
附件:年辽宁省科技奖申报项目项目名称:基于新靶点对天然酚酸类化合物肝保护作用筛选和开发应用一、提名意见二、项目简介(限页)当今社会过量饮酒、药物使用不当、高脂饮食等因素均可造成肝脏损伤,严重威胁人类健康。
但是肝病发生发展机制非常复杂,目前尚无理想药物满足临床需求。
开发作用靶点明确、安全有效、毒副作用小的防治肝病药物,是临床亟待解决的问题。
随着中药单体研究的不断深入完善,天然药物得天独厚的优势受到广泛关注。
该研究在发现肝病发生发展进程中关键性新靶点基础上,首次发现多种天然酚酸类化合物对多种因素造成的非病毒性肝损伤的逆转作用及其作用机制,为促进开发保肝新药提供了实验依据。
.首次发现急慢性肝损伤的关键调控因子。
.首次以关键调控因子为研究的核心靶点,探究其调控肝损伤的机制,发现调节脂肪性肝病“二次打击”学说中的新靶点,完善脂肪性肝病的发病机制。
.首次发现丹参酚酸类化合物(丹酚酸、丹酚酸)对多种急慢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调控靶点,拓宽了传统中药丹参类药物的临床用途,为丹参老药新用提供坚实的实验和理论依据。
三、客观评价本项目针对发病率日益增长的肝损伤性疾病,立足肝脏疾病发生、发展及转归机制,发现急慢性肝病发病中重要的调控新靶标。
进一步通过新靶点筛选具有肝保护作用的天然酚酸类药物以及手术预处理等达到减轻或逆转急慢性肝疾病发展。
在大量研究基础上,取得了靶点创新、理论创新以及防治手段创新。
从分子水平揭示中药活性成分作用机制,为其研发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有助于解决中药靶点机制不清的瓶颈问题,促进中药的传承与创新,加速中药现代化和国际化的进程。
四、推广应用情况该研究成果证实了天然酚酸类化合物显著的肝保护疗效,同时对肝损伤的机理及综合防治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取得了较为完善的研究成果。
本研究部分成果已初步在大连市五家三甲医院推广应用。
利用该研究成果对临床医药工作者进行肝脏疾病综合防治、以及药物合理应用的培训,提高医务工作者对这一新技术的应用能力。
关于2019年度辽宁省科技奖申报项目的公示 .doc
关于2019年度辽宁省科技奖申报项目的公示附件:2019年辽宁省科技奖申报项目附件:2019年辽宁省科技奖申报项目项目名称:继发性肝癌的多学科联合诊疗策略的创新与应用一、提名意见二、项目简介长期以来,我国继发性肝癌后的治疗效果难以令人满意,可手术患者比例较低,整体平均生存时间较短,与西方发达国家有较大差距。
主要原因是既往以单一学科为主的治疗模式脱离了肿瘤发生发展的机制,不能在肿瘤进展的不同时期采取最针对的治疗。
项目团队打破学科壁垒,改变治疗理念,整合肿瘤外科、肿瘤内科、放疗科、放射科、病理科、内镜中心等科室的专家,组建了继发性肝癌的多学科诊疗平台(multiple disciplinary team,MDT),保证高质量的诊治建议和最佳的治疗计划。
项目团队在五项国家和省部级课题支持下,率先提出通过监测MDT的运行方式,寻找不利于执行MDT决策的关键因素,组织学术攻关,加快各学科学术成果转化,不断优化MDT合理运行,取得以下创新成果:1、全省范围内率先创立了继发性肝癌多学科诊疗平台,牵头和整合胃肠外科、肝胆外科、肿瘤内科、放疗科、影像科、妇产科各专家教授,统筹协调,多学科对同一患者,制定符合患者个体疾病发展的综合治疗方案,使得继发性肝癌患者 2年生存率由39.34%提高到56.71%的优异成绩。
2、以术后肝干细胞再生为突破点,深入分析肝转移癌术后复发风险,应用NGS精准基因诊断技术,制定精准个体化治疗方案。
确保患者在最佳时机接受手术治疗,手术切除率由26.23%提高至54.72%,转移性继发性肝癌的转化成功率由40.00%提高至53.33%,显著延长总生存期,提高生存质量。
3、率先引入Watson人工智能大数据诊断系统,极大提高多学科诊疗决策方案有效性,最大程度保证继发性肝癌患者转化手术成功率。
4、率先组建由肿瘤多学科专家团队为主,结合高通量测序(NGS)检测技术、Watson for Oncology大数据人工智能诊断系统为辅的高水平精准MDT平台。
辽宁省科学技术厅关于下达2019年度辽宁省重点研发计划的通知-辽科发〔2019〕26号
辽宁省科学技术厅关于下达2019年度辽宁省重点研发计划的通知
正文:
----------------------------------------------------------------------------------------------------------------------------------------------------
辽宁省科学技术厅关于下达2019年度辽宁省重点研发计划的通知
辽科发〔2019〕26号
各有关单位:
现将2019年度辽宁省重点研发计划下达给你们,请按照《关于印发辽宁省科技计划项目管理办法的通知》(辽科发〔2014〕46号)和《中共辽宁省委办公厅辽宁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改进和完善省级财政科研项目资金管理的实施意见〉的通知》(辽委办发〔2017〕5号)等相关文件规定,以及《辽宁省重点研发计划合同书》的有关要求,认真组织项目实施,规范资金的使用管理,确保按期完成计划项目预期目标。
同时,按要求将计划执行情况和资金使用情况及时报省科技厅、省财政厅。
辽宁省科学技术厅
2019年7月26日
——结束——。
拟提名的2019年度辽宁省自然科学奖
4.发展了在稀土发光/磁性材料表面包覆有序介孔SiO2的多功能复合材料,实现材料在肿瘤部位靶向给药、全程示踪,以及利用上转换发光和磁共振双成像体系的精确诊断和高效联合治疗。
B.对重要科学发现2的具体评价:水热法合成各种尺寸、维度和形貌的稀土发光材料的相关工作代表性工作3、4 (Inorganic Chemistry, 2010, 49, 6706-6715; Journal of Physical Chemistry C, 2010, 114, 2573-2582.),两篇文章他引共计314次。相关文章发表后,被化学、材料学相关文章和综述引用(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 2011, 50, 5808-5829,他人引用代表性专著3; Chemical Society Reviews, 2013, 42, 8835-8848,他人引用代表性专著4)。在他人引用代表性专著4中,比利时根特大学的Rik Van Deun教授在他发表的综, 2013, 42, 8835-8848)充分肯定了重要科学发现2的工作。并且在文章中,作者详细介绍了我们使用不同有机配体时,合得到不同形貌NaY(MoO4)2材料的实验过程。认为此方法操作简单、能耗低、污染少、对环境友好、更有效、更有选择性,能在比较温和的条件下生成具有平衡缺陷浓度、规则取向晶形完好纳米/微米材料。
代表性论文专著目录(不超过8件)
序号
论文专著
名称
辽宁省人民政府关于2016年度辽宁省科学技术奖励的决定-辽政发〔2017〕11号
辽宁省人民政府关于2016年度辽宁省科学技术奖励的决定正文:---------------------------------------------------------------------------------------------------------------------------------------------------- 辽宁省人民政府关于2016年度辽宁省科学技术奖励的决定辽政发〔2017〕11号各市人民政府,省政府各厅委、各直属机构:为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和省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鼓励广大科学技术工作者的创新精神,根据《辽宁省科学技术奖励办法》的规定,省政府决定,对为我省科学技术和经济社会发展作出突出贡献的科学技术人员和组织给予奖励。
授予“藻类高值化深加工技术及产业化”等16项成果省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授予“空间信息网络协议技术与应用”等3项成果省技术发明一等奖、授予“芳香杂环化合物手性氢化”等4项成果省自然科学一等奖,授予“低成本芳烃增产和利用技术”等82项成果省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授予“全集成细胞芯片系统”等8项成果省技术发明二等奖、授予“表面力电耦合效应及多功能器件”等5项成果省自然科学二等奖,授予“沈农系列高产优质大豆新品种选育与应用”等118项成果省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授予“介质无泄漏高效电动传输核心关键技术及应用”等6项成果省技术发明三等奖、授予“牛磺酸重要生物学作用研究”等8项成果省自然科学三等奖,授予“大型高效环保捣固焦炉机械成套设备”等10项成果省企业重大研发成果奖,授予沙特阿拉伯籍专家法哈德·阿卜杜·阿齐兹·萨尔汗2016年度辽宁省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
全省科学技术工作者要向全体获奖者学习,继续发扬求真务实、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以建设科技强省为己任,坚持科学技术为经济发展服务,为实现辽宁老工业基地新一轮全面振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功立业。
2019年国家技术发明奖提名项目公示
4 获得四川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2 项 该项目的“高效有机多元微肥新产品通丰植物营养液(剂)的研制与推广”这一阶段性 成果获得 2006 年度四川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该项目的 “新型高效络合系列微肥的开发应用” 这一阶段性成果获得 2012 年度四川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应用情况(限 2 页) 该项目在有机微肥的络合工艺等关键核心技术方面已获得 16 项授权国家发明专利, 在所研发 的新型高效有机微肥系列新产品中,2 个有机微肥新产品分别获得“国家重点新产品”称号,1 个有机微肥新产品获得第 16 届美国国际发明展银奖称号。自 2004 年以来,农业部全国农业技术 推广服务中心先后多次发出了“关于加强通丰植物营养液 (剂) 示范推广的函”、 “关于做好“通 丰养分平衡剂配兑氮、磷、钾施肥技术”示范推广工作的通知”等文件,要求各地大力推广该项 目的“通丰植物营养液” 、 “通丰养分平衡剂” 、 “果籽多”等新型高效有机微肥系列新产品及其新 技术。四川省农业厅等有关部门也先后多次发文,大力推广该项目的新型高效有机微肥系列新产 品及其新技术。 该项目创造性地建立了“五方合作”推广模式。为发挥有关方面推广应用新型高效有机微肥 系列新产品的作用,建立了农业技术配套、农资加盟经销、农村金融服务、企业行为保障、农户 科学施肥五方资源密切配合的农技、农资、金融、企业、农户“五方合作”推广模式。该项目通 过“五方合作”推广模式, 在全国各地共举办了各级技术培训班1.68万场次, 共培训了县、 乡 (镇) 农业技术人员3.19万人次,每年培训农户76.62万户。“五方合作”整合了多方资源,增大了推广 力度,相关行为的各方互动合作,由此建立完善了测土配方施肥、科学施肥的长效运行机制,既 推动了测土配方施肥工作的开展,也加快了新型高效有机微肥系列新产品及其新技术的推广应用 步伐。 “通丰植物营养液” 、 “通丰养分平衡剂” 、 “果籽多” 等新型高效有机微肥系列新产品以及 “通 丰养分平衡剂配兑氮、磷、钾施肥技术”新技术,先后在四川、重庆、山西、山东、河北、广西、 云南、贵州、湖南、湖北、安徽、辽宁、新疆等21个省(区、市)推广应用,涉及水稻、玉米、 小麦、甘薯、马铃薯、油菜、花生、烤烟、棉花、西红柿、西瓜、黄瓜、苹果、葡萄、香蕉等30 余种农作物,累计推广应用面积达8061万亩。
2019年辽宁林业科学技术奖获奖项目表
于慧超 一等
68 2019-1-68
辽梅杏良种选育及栽培技术研究
国有北票市大黑山林场
鞠秀芝 一等
69 2019-1-69
大扁杏良种选育及高效栽培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
辽宁省林业发展服务中心林业技术推广部 马莹 一等
70 2019-1-70
木醋液在林业育苗中的应用技术研究
岫岩满族自治县生态发展事务服务中心 栾胜春 一等
朝阳市林业调查规划院
刘俊晨 一等
49 2019-1-49
朝阳蜜桃高效栽培技术
朝阳县林业和草原局
纪连军 一等
50 2019-1-50
辽西地区苹果新品种高效栽培技术研究与应用
彰武县林草发展服务中心
张玲 一等
51 2019-1-51
阜新地区文冠果实生种子园营建技术
国有阜新蒙古族自治县王府林场
胡玉珠 一等
52 2019-1-52
辽宁生态工程职业学院
王书凯 一等
27 2019-1-27
辽西北沙地迹地更新整地关键技术
辽宁省沙地治理与利用研究所
刘建华 一等
28 2019-1-28
辽西地区红醋栗引种与繁殖技术
辽宁省旱地农林研究所
张海旺 一等
序号 编号
项目名
第一完成单位
主持人 等次
29 2019-1-29
辽东山区天然次生林生态恢复及多目标经营
辽西北地区元宝枫繁育及高效栽培技术研究
国有彰武县四合城林场
杨爱风 一等
40 2019-1-40
葡萄高光效新型立体架式技术研究与应用
阜新蒙古族自治县现代农业发展服务中心 齐红丽 一等
41 2019-1-41
辽宁沙质海岸脆弱生态区防护林营建关键技术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6年委托国家气体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对1万吨/年中药渣流化床两段气化示范工程的燃气焦油含量进行现场检测:焦油含量22.3 mg/Nm3,证明突破生物质气化焦油脱除难题的事实。2019年4月,中国轻工业联合会组织评价“流化床两段气化技术及对工业生物质废物的应用”成果:整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在中药渣、白酒糟等工业生物质废弃物应用方面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李洪钟院士在《过程所与流态化-庆祝过程工程研究所建所60周年》中评价:流化床两段气化技术有效解决了生物质气化焦油生成多的难题,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大大推动了生物质气化技术的升级发展;Yalkunjan Tursuna等在Bioresource Technology期刊文章中评价:流化床两段气化技术将整个生物质气化过程解耦为两个独立进行的反应器,气化效率大大提高”;Yahui Xiao等在Fuel期刊文章中评价:流化床两段气化技术将焦油裂解从热解过程中解耦分离出,可有效促进焦油催化裂解/重整,降低燃气焦油含量。2016年《中国化工报》报道“流化床两段气化实现产业化”。
客观评价
“流化床两段气化”和“双流化床解耦燃烧”技术已形成年处理量1-6万吨生物质废物的应用工程8套,正实施的10-20万吨/年应用工程2套,还被加拿大造纸协会比选为其木材气化制合成天然气工程的优先技术、将于2年后建设应用工程;为支撑属性反应测试分析而原创的“微型流化床反应分析仪”已销售50台套、包括出口至韩国,并为国内近50家科研单位提供了测试服务。成果的应用已累计实现经济产值8亿多元,近5年减排废物近60万吨、减少天然气消耗7700万立方、减少CO2排放15万吨,而微型流化反应分析仪还填补了气固反应分析的“等温微分”方法空白,其应用形成了对热解、气化等气固反应的众多新认识,支撑了国家973、863、支撑计划、中科院战略先导专项、重点基金等重大科技项目的实施。
于Applied Energy、AIChE J.、Chem. Eng. J.、Environ. Sci. Technol.、《中国科学》等能源及化工领域重要杂志发表学术论文130余篇,被引用2500次,单篇最高引130余次,引30次以上30篇,三篇“Hot Paper”及“Top cited”论文;出版科学出版基金支持专著《燃料解耦热转化基础与技术》,编辑“Decoupled Thermochemical Conversion”等Fuel、Fuel Process Technol.等国际核心能源杂志专刊4部;获国家发明专利40项,美国、日本等国家的国际专利9项,软件著作权5项,国家标准1项;创办由Elsevier和科学出版社合资出版的杂志Carbon Resources Conversion;学术会议大会及主题报告30余次;发起iSGA: Int. Symp. on Gasification & Its Applications并已在各国召开7届。已获国家专利优秀奖、中国分析测试协会科学技术一等奖各1项,国产科学仪器与装备展览会自主创新金奖2项。
发明点4:微型流化床反应分析方法与仪器
2010年4月,中科院组织召开“微型流化床反应分析方法与分析仪”项目成果鉴定认为:该成果创新性强,研制的仪器属国内外首创,达到国际领先水平。2018年7月,中国仪器仪表学会组织岳光溪院士、李大东院士、金国藩院士等鉴定“微型流化床反应测试仪器与分析技术”评价到:首次构建了微型流化床的定量判据,首次提出并开发了应用微型流化床反应器、集成在线脉冲微量反应物进样技术和气体在线快速检测过程质谱的微型流化床反应分析仪器。测试方法应用论文投稿Chem. Eng. J.时被评阅为“利用微型流化床的反应分析十分独特(Unique)”,“该研究工作令人兴奋(Exciting)和具有前景”,且选为“Top Cited Papers”。Zhimin Huang等在Fuel Process Technol.论文中评价:微型流化床被验证适合分析气固反应动力学,可最小化气体扩散影响;Feiqiang Guo等在Int. J. Hydrogen Energy的文章中评价:与TGA相比,微型流化床可以最小化扩散影响、允许在线连续进样、实现等温快速加热等。国际杂志J. Anal. Applied Pyrolysis主编、法国科学院Anthony Dufour教授多次在其大会报告引证Guangwen Xu教授开发的微型流化床方法,并用于发展MFB-GC-MS新测试系统。中国仪器网、《分析化学》专题报道了该创新成果。
形成37项国家发明专利、9项国际专利、3项外观设计专利、4项软件著作权、1项国家标准、6部专著及学术专刊、130余篇学术论文(100篇SCI)并被引2500次,单篇最高引130余次、单篇引30次以上30篇,创办国际杂志1个、发起国际会议1个、国内外会议邀请报告30余次。成果评价:整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原创了微型流化反应分析方法,对白酒糟、中药渣等工业生物质废物的应用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已获国家专利优秀奖、中国分析测试协会科学技术一等奖各1项,国产科学仪器与装备展览会自主创新奖2项。
建立反应解耦的燃料热转化研究与技术创新方法。提出固体燃料热化学转化的属性反应和反应网络概念,发掘属性反应间相互作用:即一种属性反应的产物对其它属性反应发生的影响和作用,创立抑制不利相互作用、或强化及利用有利相互作用的(属性)反应解耦方法:针对性地解除特定属性反应间的耦合、优化重组属性反应及其相互作用,以此为科学基础创新气化、燃烧技术原理,创新先进热转化技术,有效化解了高含水、含氮生物质废物的高效、清洁能源化利用与无害化处置的技术难题,形成了研究燃料热转化反应解耦科学基础的原创反应测试方法与仪器。
本成果创新性强、水平高、应用广,提名申请辽宁省技术发明奖一等奖。
项目简介
燃烧、气化是实现各种碳氢燃料能源化利用的核心技术,其过程中发生系列代表不同特性或属性的化学反应:即“属性反应”。这些属性反应相互耦合,一种属性反应的生成物可为另一种或几种属性反应的反应物、或提供催化及抑制等作用,形成燃料热化学转化过程的复杂反应网络。各种属性反应通常发生于同一反应空间,难以单独调控针对某种属性反应的相互作用、优化转化过程,此为(完全)耦合热转化。
发明点3:双流化床解耦燃烧基础与技术
2016年国家气体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对6万吨/年白酒丢糟解耦燃烧示范工程烟气的检测结果:NOx=41.6 ppm,SO2<0.1 ppm。2017年5月,四川兴华章科技有限公司组织“白酒丢糟双流化床解耦燃烧产业化技术与应用”成果评价:该技术首次创新开发了白酒丢糟生物法脱酸干化和双流化床解耦燃烧技术,形成的成套技术及装备创新性强,实现了白酒丢糟资源化高效利用,总体技术处于国际领先水平。2019年的查新表明:国内外均未见其他与该查新项目技术特点完全相符的文献报道。在科学文献方面,Peitao Zhao等在Applied Energy期刊文章中评价:解耦燃烧作为一种先进的燃烧技术,可以有效降低煤炭燃烧产生的NOx排放,该技术已应用于生物质燃烧以及生物质与煤混燃;Khalid El Sheikh等在Chin. Journal Chem. Eng.期刊文章中评价:与循环流化床直接燃烧相比,解耦燃烧首先将高含水燃料热解或部分气化,产生的燃气和半焦更能保证稳定燃烧,并有效抑制氮氧化物产生。2016年,中国科技网针对该成果进行“双流化床解耦燃烧技术将得到广泛应用”的报道。
本成果的燃烧、气化新技术在铁岭等全国各地推广年处理量1-6万吨燃料应用工程8套,在建10-20万吨级应用工程2套,且正合作应用于加拿大。微型流化床反应分析仪已售50台套,为国内近50家单位提供测试服务。累计实现经济产值8亿多元,近5年减排废物近60万吨、减少天然气消耗7700万立方、减少CO2排放约15万吨。
发明点1:反应解耦理论与方法
反应解耦方法广获国内外专家学者认可。Yahui Xiao等在Fuel文章中评价:燃料气化过程中的反应解耦,可将反应全部或部分分离到不同的反应器或反应区域中,有效促进目标反应、抑制副反应,优化气化过程;Yalkunjan Tursun等在Journal of Analytical and Applied Pyrolysis期刊文章中评价:解耦的热化学转化过程中,整个转化过程被有意地分成两个或多个步骤,并在单个或多个反应炉中不同区域进行,为优化各个反应的条件提供了可能;Yijun Zhao等在Bioresource Technology期刊文章中评价:反应解耦思想可应用于热化学转化领域,通过分离或分级方式来解耦相关化学反应,从而提高技术效果;Chang He等在AIChE Journal期刊文章中评价:解耦气化技术是通过分离、抑制或增强一个或多个子反应(热解、裂解、重整、气化和燃烧),实现气化过程中复杂的反应网络解耦,进而重组目标子反应。《中国科学报》2017年专题报道《反应解耦:推动燃料热化学转化技术创新发展》。
发现属性反应作用、发明解耦热转化技术、创新反应测试方法。发现热解焦油还原NOx的优势活性与能力,发明“热解/气化”与“燃烧”一体化双流化床解耦燃烧技术,处理含水40%、干基含氮4%生物质废物,烟气NOx由传统技术的800 mg/Nm3以上降低至170 mg/Nm3。发现半焦催化焦油脱除反应的活性演变规律,发明低焦油流化床两段气化技术,开发“气化+燃气锅炉”集成工艺与装备,应用于高水分生物质废物,燃气焦油低于100 mg/Nm3。发现微型流化床中气体近平推流和对100微米微细颗粒快速加热特性,提出并研发了微型流化床反应测试方法与系列仪器,建立互补热重方法的等温微分反应测试法,补充方法空白,形成国家标准,揭示燃料热解等属性反应系列新现象、新机理,支撑反应解耦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
实现广泛推广应用、经济社会效益显著。形成的气化及燃烧新技术在泸州、南阳、铁岭等地建成运行年处理量1-6万吨应用工程8套,正在泸州老窖筹建20万吨白酒丢糟、海城拓展10万吨褐煤气化应用工程、被加拿大造纸协会确定为木材气化制合成天然气工程的优选技术。微型流化床反应分析仪实现销售50台套,为国内近50家单位提供测试服务。成果应用累计经济产值已8亿多元,近5年减排废物近60万吨、减少天然气消耗7700万立方、减少CO2排放15万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