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物流管理发展历史
国内外物流发展史
![国内外物流发展史](https://img.taocdn.com/s3/m/41b9c7fc763231126fdb116e.png)
中国物流业30年发展历程1978年开始改革开放,也是在同一年从日本引进了物流这一概念。
经过很长时间的探索,到了本世纪,特别是加入WTO以后,中国的物流业有了飞快的发展,所以中国物流业的发展就有了三次飞跃:第一是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的成立,物流基础工作的全面展开;第二次是加入WTO,对中国物流业的全面冲击;第三是“十一五”规划,物流产业地位的全方位确立。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的成立,表明中国物流作为一个行业登上了历史舞台,而物流行业是由物流企业组成的,是物流企业的联合体,物流企业的出现使中国企业大家族增加了新的成员,改变了中国企业格局。
根据国家工商总局提供的数字,到2007年底,经工商登记注册的物流企业已超过5万2千家。
根据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完成的教育部中国物流人才的预测研究报告:目前全国从事物流业的从业人员达到1676万。
预计到2010年,将达到2060万人,到2020年将达到2630万人。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成立以后,全面展开物流基础工作,这些基础工作应该讲是开创性的、全局性的、战略性的。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的成立和开展物流基础工作,是开创性的、全局性的和战略性的,对中国物流事业的推进是一次飞跃。
第二次飞跃是加入WTO。
加入WTO给中国传统物流业以巨大的冲击,但外资进入中国物流业总体上是利大于弊。
外资进入对中国物流业的全面发展起到了一个很大的促进作用。
比如麦肯锡、埃森哲、科尔尼、摩根士丹利等等,他们进入中国,对中国的物流市场、物流现状进行研究。
给了一个比较客观的、科学的分析;联邦快递、联合包裹、美国总统轮船公司等等进入中国,告诉我们国际快递业应该如何进行;马士基、德国邮政、日本通用、新加坡海王等等企业进入中国,告诉我们如何来运作港口物流,如何来运作进出口物流,如何来运作供应链设计;美国普洛斯等外资进入中国,告诉我们如何运作物流地产;国际采购联盟,美国、日本、欧洲的物流协会,告诉我们如何运作物流的行业组织,如何去运作物流知识的普与,如何去运作物流的标准等等。
基于货物纯运输量的日本物流业发展
![基于货物纯运输量的日本物流业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a2840d2abcd126fff7050b16.png)
2 日本货 物运输 发展 及现状
2 1 日本 货 物 运输 发 展 历 程 .
的阶 段 。
( ) 目前 , 日本 第 三产 业 就 业 人 口增加 ,制 造 6 业 比重 开 始 下 降 ,重 量 小 、 附加 值 大 的 产 品需 求 不
日本 货 物 运 输 随 着 经 济 的 发 展 经 历 了几 个 典 型 断 增 加 ,货 运 量 的 增长 也 相 对 停 滞 下 来 。
占 01 .%。物 流 企 业 数 量 为 76 家 ,其 中大 部 分 是 .万 中小 企 业 。物 流 业 从业 人 员数 量 为 14 人 。 5万
一
时 期 , 由于 受 经 济 不 景 气 的 影 响 ,公 共 投 资 减
少 、消 费需 求 降低 ,导 致 货运 量 不 断 下 降 ,货物 周 转量处于稳定阶段。
其 中公 路 运 输 4 .8 t Nhomakorabea总 量 的 9 .%) 71 亿 ( 1 7 ,沿 海 运
.9 L t( . %) .6 L t ( 1 7 年 ,第 一 次 石 油 危 机 后 , 日本 进 入 输 37 { 占总 量 的 74 ,铁 路 运 输 0 4 { 2) 9 3
经济 低 成 长 时 期 ,调 整 了 产业 结 构 ,增加 了高 附加 ( 总 量 的 0 9 ; 国 内 货 物 周 转 量 总 计 为 5 5 0 占 . %) 8
1 日本物 流 业的 市场 规 模
在 日本 , 由铁 道 运 输 业 、卡 车 运 输 业 、 内航 海 运 业 、 外 航 海 运 业 、 港 口运 输 业 、 航 空 运 输 业 、 铁 道 货 运 代 理
摘 要 :根 据 日本 物 流 业 的 市 场 规
日本物流业的发展特点及新趋势
![日本物流业的发展特点及新趋势](https://img.taocdn.com/s3/m/2d7858c69ec3d5bbfd0a747b.png)
内容提要:日本是物流管理的先进国家,处于世界物流实践的前沿。
本文从物流基础理论的确定、每个发展阶段的特点、物流设施建设、信息化建设、物流企业管理以及供应链管理等几个方面,论述日本物流业发展的特色、现存问题与发展趋势。
关键词:日本物流业物流企业管理供应链管理物流信息化物流现代化和生产现代化,是日本战后经济发展的两个车轮。
日本的物流概念于20世纪中期从美国引进,但无论在物流的发展速度、政府对物流的重视程度、企业对物流的管理方面,还是物流基础设施、现代化物流发展水平方面,其水平均不亚于欧美,在配送中心、物流产业、物流企业管理和服务、物流信息化等方面还独具特色,50年来对日本经济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以下将从物流基础理论的确定、发展沿革、物流设施建设、信息化建设、物流企业管理、供应链管理等几个方面,分析日本物流业的历史沿革、特点、问题及其发展趋势。
一日本物流的发展沿革日本的物流概念是20世纪50年代从美国传入的,随后发展非常迅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发展模式和管理经验,成为现代物流管理的先进国家。
日本物流业在各个发展时期呈现出不同的特征。
(一)物流概念的导入和形成时期(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期)战后经济恢复时期,日本十分重视引进欧美国家的先进技术。
1956年日本派出“流通技术考察团”到美国各地考察。
在考察报告中,首次引用了“physical distribution”这一科学概念,译为“物的流通”,后被日本产业界普遍采用。
“物流”的概念在导入日本的过程中,被理论界认为“是一种综合行为”。
即物流活动整合了运输、配送、搬运、保管、包装、信息传递等各种活动。
(注:野尻亘新版日本の物流——流通近代化と空間構造、古今書院、2005年、23頁。
)因此,从50年代中期开始,日本改变了以前重生产、轻流通的思想,进入到“保证运输与保管”的时代,着手发展陆路运输,加强保管、包装和库存管理等工作。
(二)物流现近代化时期(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中期)此时期为经济的高速增长期,同时也是物流概念的迅速普及和物流活动频繁时期。
日本的物流发展
![日本的物流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584a35aad1f34693daef3ea1.png)
日本的物流发展日本物流发展的概况20世纪50年代日本从美国引进物流的概念后,50多年来,在政府对物流的重视程度、企业对物流的管理体系、物流设施的基础建设、现代物流的发展等方面,都有很大的提高。
物流的快速发展成为了日本战后迅速崛起的重要因素之一。
到了20 世纪60年代,日本在社会经济方面进入起步发展的阶段,企业采取品种单一的大量生产方式来满足市场,人们的消费意识及消费水平也相对低下。
物流业的特点是少品种,大批量的货物流通。
进入20世纪70年代,随着日本经济的高速成长,消费者在消费意识的多样化及消费观念的个性化上出现了明显的变化。
消费开始主导日本经济,企业由注重生产转为注重销售。
市场上出现了多品种、小批量的物流活动。
在20世纪80年代,物流活动的重点有原来的单纯物流管理,上升到企业经营战略的高度来认识,把物流作为决定企业胜负的重要因素来对待。
这一根本性的转变,是日本物流产业划时代的飞跃。
企业在竞争激化的经营环境中,在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的同时努力降低成本、加强物流管理,调整物流体系、追求综合效益,形成了机械化、电子化、自动化、系统化、智能化的现代物理体系。
1990泡沫经济的破裂,出现了日本历史上最长时期的景气低迷。
日本政府更加重视物流,调整物流政策,加大物流投入,并从物流中找出路,把物流问题置于首要地位。
建立环抱型,资源再生循环型经济社会,成为日本政府新的取向和社会发展的主流。
2001年在该大纲的基础上,有颁布<<新综合物流施政大纲>>,这也足以证明日本政府对物流的重视程度。
同时,日本的企业界也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经营理念。
长期以来,先是以生产为出发点考虑物流,后来又以市场营销为出发点考虑物流,再后来从消费者的角度考虑物流。
而在信息化社会的新时代,日本企业在整个生产过程中,充分发挥第三方物流的作用,实现供应链物流管理和整合。
日本经济与物流需求日本经济与物流需求是紧密相关的。
一般来说,国内货物运输了运输量与经济成长的变动是一致的,或者是有些滞后于经济发展。
日本物流管理发展历史
![日本物流管理发展历史](https://img.taocdn.com/s3/m/93ead5ed5acfa1c7ab00cc32.png)
日本物流管理发展历史(l)物流概念的导入和形成期(1956一1964年)自1956年日本流通技术考察团考察美国开始引入物流观念后,1958年6月又组织了流通技术国考察团对日本国的物流状况进行了调查,这大大推动了日本物流的研究。
从1961年到1963年前半年,日本将物流活动和管理称为PD,即Physical Distribution的缩写形式。
到1963年后半年,“物的流通”一词开始登场,日通综合研究所1964年6月期(输送展望)杂志中刊登了日通综合研究所所长金谷璋的“物的流通的新动向”演讲稿,正式运用“物的流通”概念来取代原来直接从英语中引用过来的PD。
此外,1964年2月发行的(日本的输送革新)(上下两卷)一书中,也开始大量使用“物的流通”或“物理的流通”等词汇。
特别值得指出的是,1964年7月19日的(日本经济新闻)中,发表了池田阁时期“中期5年经济计划”流通领域计划委员会委员平原直的讲话,他在会见记者时指出“较之PD的称法,更应该叫做物的流通”,并进一步提出“通产省为了降低产业全体的成本,将要推动除生产、流通的费用外第三种成本的削减,即搬运、保管、包装等PD(Physical Distribution,物的流通)面的成本......,产业构造审议会流通部中将要设立物的流通委员会......”,应该说,这对推动日本物流的近代化打下了基础。
到1965年物流一词已正式为理论和实践界全面接受。
还值得指出的是,在物流概念导入日本的过程中,物流已被认为是一种综合行为,即“各种活动的综合体”,因此,“物的流通”一词包含了“运输、配送”、“装卸”、“保管”、“在库管理”、“包装”、“流通加工”和“信息传递”等各种活动(2)物流近代化时期(1965一1973年)这是日本大量物流设施建设、构筑的时代,同时也是日本经济高度成长、大量生产、大量销售的时代。
1965年1月在日本政府(中期5年经济计划)中,强调要实现物流的近代化,日本政府开始在全国围开展高速道路网、港湾设施、流通聚集地等各种基础建设。
日本通运物流
![日本通运物流](https://img.taocdn.com/s3/m/5bcc13b1284ac850ad02421e.png)
考察日本通运物流,促进中国物流业发展为了培养物流人才,推动物资储运行业向现代物流业转化,在北京物资学院与东京流通经济大学的推动和支持下,中国物资储运协会于2001年8月和2002年7月,分别组织了两个物流培训考察团,共有26名企业领导干部在东京接受了日本流通经济大学和日本通运株式会社的培训,培训期间参观考察了日通的专业配送中心。
对日本物流发展的历史与现状有了一个基本的了解。
考察者深受启发,回国后纷纷撰文畅谈体会。
现在,请允许我代表中国物资储运协会和两个赴日培训考察团以日本通运株式会社为例,把我们对日本物流的管中之见和点滴体会向大家作个介绍和汇报。
一、日本物流业发展简况(一)危机意识促进日本物流产业化。
1945年二战结束,曾在战争期间忙于转运物资的日通一下子无物可运了。
日通当时经营十分艰难,它作为日本的国有企业,是战后形势把它推向市场。
为了生存,日通把公司划分成一个个小的利润中心,规定上缴利润的额度,这个方法很有效果,每个利润中心都发挥了很好的作用,为日通日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50年代,朝鲜战争时,日本主要的运输靠铁路,保管主要是货站。
日通最初就是从事铁路运输代理和经营货站的公司。
日本是一个能源短缺的国家,其物流产业的发展相反与能源短缺倒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
为了节约能源,日本政府不断改变相关策略。
70年代,日本出现第一次石油危机,许多加油站都没有了石油,为了节约能源,日本政府把原来各企业自行运输的功能取缔,由专业运输公司承担运输任务,组建了共同运输系统,注重物流合理化。
并出现了自动化仓库,通过配送中心,使流通效率得到提高。
80年代,第二次石油危机时期,油价上扬,促使日本的汽车、电器产业依靠技术力量生产节能产品,增加了出口量。
同时也出现了贸易上一系列问题,比如顺差过大等问题。
这样,日本许多企业向海外发展,到别国办厂,这对物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物流效率成为重要课题。
于是,日本设立了物流子会社,在采购环节上,把批发商的货物集中起来,实施代表批发商制,实现物流的合理化。
“物流”一词的由来及中国物流启蒙
![“物流”一词的由来及中国物流启蒙](https://img.taocdn.com/s3/m/610c865cf6ec4afe04a1b0717fd5360cba1a8d88.png)
⼀、“物流”⼀词的由来 我们现在所讲的物流,实际是从⽇本传⼊的,是⽇⽂汉字的直接引⽤。
那么⽇⽂汉字中的“物流”⼜是从何⽽来呢?下⾯我们就来介绍⼀下“物流”⼀词的来龙去脉。
根据⽇本物流管理协议会的资料记载,⽇本在20世纪50年代以后,经济已基本恢复到第⼆次世界⼤战前的⽔平。
企业进⾏⼤规模设备投资和更新改造,技术⽔平不断提⾼,⽣产⼒⼤幅度上升。
1955年成⽴了⽣产性本部,该团体为了改进流通领域的⽣产效率,确保经济的顺畅运⾏和发展,组织了⼀个由伊泽道雄为团长的⼤型考察团,于1956年秋季考察了美国的物流。
当时⽇本还没有“物流”这个词,代表团的名称为“流通技术专业考察团”。
该代表团在美国期间,美国教授肯巴斯先⽣讲到,美国30年来国民经济之所以顺利发展,原因之⼀就是既重视⽣产效率⼜重视流通效率。
美国产业界真正认识到物流的重要性基本在1950年前后,在此之前⼀直只重视销售,仅把运输、保管、包装、装卸等物流活动作为销售的辅助性活动。
⽇本流通技术考察团在美国还发现,原来⽇本被称为流通技术的运输、包装等活动,美国⼈称为Physical Distribution(PD)。
⽇本考察团回国后便向政府提出了重视物流的建议,并在产业界掀起了PD启蒙运动。
在⽇本能率协会内设⽴了PD研究会,邀请平原直先⽣(历任装卸研究所所长、⽇本装卸协会会长,被誉为⽇本“物流之⽗”)担任会长,每个⽉举办PD研讨会;在流通经济研究所,⽇本权威物流学者林周⼆教授等也组织起PD研究会,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启蒙教育活动。
经过8年的努⼒,1964年⽇本政府终于开始对PD引起了关注。
通产省⼏次邀请平原直先⽣去政府机关说明PD的重要性,为政府官员们讲课。
同年7⽉,通产省决定讨论物流预算案时,担⼼新闻媒体在报道中讲PD⽇本⼈听不懂,于是邀请平原直先⽣同内⼭九万先⽣(⽇本通运株式会社专务董事)商议。
内⼭专务认为PD中的“P”,即Physical在这⾥并不是“物质”的意思,⽽是“物理”的意思,Distribution是“流通”的意思,所以应把PD译为“物理性流通”,但⼜觉得作为⼀个名词,“物理性流通”字数过多、过长,只好缩为“物的流通”。
物流与供应链管理课件(第2章物流管理发展)
![物流与供应链管理课件(第2章物流管理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514044763186bceb18e8bb23.png)
➢1915年,一些学者首次提出市场营销具有产生需求和实物
供应(Physical Supply)两大功能,可以称为具有现代意义 的物流概念的早期萌芽。
1.物流观念的萌芽和产生阶段
(20世纪初至40年代)
➢1916年,萧(Arch Shaw)在他的《商业问题的对策》中 讨论了物流在流通战略中的作用。 ➢1916年,威尔德(L. D. H. Weld) 在《农场产品的市场营销 》中论述了市场营销的效用(包括时间效用、场所效用、占 有效用),并提出了营销渠道的概念,从而肯定了物流在创 造产品的市场价值中的时间价值及场所价值中的重要作用。
1.物流概念的引入和形成阶段
(1953~1965年)
➢1964年,日本池田内阁五年计划制定小组平原直谈到 “PD”这一术语时说,“比起来,叫做‘PD’不如叫做 ‘物的流通’更好。”1965年,日本在政府文件中正式 采用“物的流通”这个术语,简称为“物流”。
1.物流概念的引入和形成阶段
(1953~1965年)
3.物流管理现代化发展阶段
(70年代末至80年代中期)
➢1984年,西尔曼(Graham Scharmann)在《哈佛 商业评论》中发表了“物流的再认识”(The Rediscovery of Logistics)一文,指出对企业高层管理 人员来说,认识到物流在公司中的重要性是很必要的 ,应重视物流在企业规划和战略决策中的重要作用。
2.物流理论体系的形成阶段
(50年代至70年代末)
➢1956年,刘易斯、克里顿与斯蒂勒(Howard T. Lewis、 James W. Culliton、Jack D. Steele)等人出版了《物流中 航空货运的作用》一书,首次介绍了物流总成本分析的概 念,指出物流总成本由多个环节的成本组成,它们是相互 影响的。由于物流管理的最终目的之一是从节省成本出发 来提高企业利润,因而,总成本分析的概念对物流管理有 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物流的发展历史
![物流的发展历史](https://img.taocdn.com/s3/m/0eedcb86b7360b4c2e3f64b4.png)
物流的发展历史1918年,英国犹尼利弗的哈姆勋爵成立了“即时送货股份有限公司”,目的是在全国范围内把商品及时送到批发商、零售商和用户手中。
二战期间,美国从军事需要出发,在战时对军火进行的供应中,首先采用了“物流管理”(Logistics management)这一词,并对军火的运输、补给、屯驻等进行全面管理。
二战后,“物流”一词被美国人借用到企业管理中,被称作“企业物流(Business logistics)。
日本在20世纪50年代以后,经济已基本恢复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水平,企业进行大规模设备投资和更新改造,技术水平不断提高,生产力大幅度上升,但货物的流通效率比较低,于是,在1956年,组团去美国学先进。
从美国著名教授肯巴斯先生那里,印证了美国30年来国民经济之所以顺利发展的原因就是,既重视生产效率又重视流通效率。
回国后便向政府提出了重视物流的建议。
我国改革开放初期,百废待兴,寻求加快经济发展路径成为那一代人的努力目标。
国家也派出去了很多考察团学先进,一批为我国物流概念引进、“拓荒”的可敬学者,如吴清一、吴润涛、王之泰、丁俊发等,他们的辛勤劳动为我们开启了认识、认知现代物流的窗口。
B2B模式下的传统物流物流其实是伴随着商流的发展逐渐进行演化的,早在20世纪90年代以及21世纪初期的头两三年,商业活动主要集中在企业对企业之前,也就是B2B模式(Business To Business),消费者买东西基本上是要到实体店(超市或者批发市场)。
因为那时的物流跟消费者本身并没有发生太大的关系,所以,我们大多数人对物流还没概念。
但实际上,在那个时候就已经有大范围的物流活动了。
我们以一瓶洗发水为例,沿着整个供应链给大家简单地解读下其中的物流活动:原料及包材。
一瓶洗发水,其包装材料包括:瓶坯、泵头(瓶子最上面摁压的那个部分),洗发水原材料、水、香波等,这些原材料从材料供应商的工厂运送至洗发水的生产工厂,就属于物流活动中的运输环节。
日本物流发展历史
![日本物流发展历史](https://img.taocdn.com/s3/m/53850268b84ae45c3b358c9f.png)
日本物流业发展历程与启示一、前言物流现代化和生产现代化,是日本战后经济发展的两个车轮。
日本的物流概念20世纪中期从美国引进,但无论在物流的发展速度、政府对物流的重视程度、企业对物流的管理方面,还是物流基础设施、现代化物流发展水平方面,其水平可以同欧美相媲美,且在配送中心、物流产业、物流企业管理和服务和物流信息化等方面还独具特色,近年来对日本经济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日本物流业是在适应新的经济环境和社会环境中不断改进而发展起来的,目前在世界上居领先水平。
二、日本物流发展史(一)物流概念的导入和形成期1956到1964年自1956年日本流通技术考察团考察美国开始引入物流理念后,1958年6月又组织了技术国内考察团对日本国内的物流状况进行了调查这大大推动了日本物流的研究。
从1961年到1963年前半年日本将物流活动和管理称为PD。
到1963年后半年“物的流通”一词开始登场。
到1965年物流一词已正式为理论和实践界全面接受。
还值得指出的是在物流概念导入日本的过程中 物流已被认为是一种综合行为 即“各种活动的综合体” 因此“物的流通”一词包含了“运输、配送”、“装卸”、“保管”、“在库管理”、“包装”、“流通加工”和“信息传递”等各种活动。
(二)物流近代化时期1965到1973年间是日本大量物流设施建设、构筑的时代,但同时也是日本经济高度成长、大量生产、大量销售的时代。
1965年1月在日本政府《中期5年经济计划》中强调要实现物流的近代化,日本政府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开展高速道路网、港湾设施、流通聚集地等各种基础建设。
同时,各厂商也开始高度重视物流并积极投资物流体系的建设。
各企业都建立了相应的部门积极推进物流基础建设,这种基础建设的目的在于构筑与大量生产、销售相适应的物流设施。
所以可以说这一时期日本厂商的共同战略是增大物流量、扩大物流处理能力。
另一方面,开始广泛推广货台、铲车等机械化装卸设备、导入自动仓库、灵活运用货台和集装箱、开展单位货物装卸系统等等。
7组 日本现代物流发展
![7组 日本现代物流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4e016c23ed630b1c59eeb5fc.png)
3、科技水平
在物流业的发展潮流中,新兴的电子信息通信和互联网等技 术成果将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该领域,从而成为带动现代物 流业前进的“火车头”。日本政府和企业界敏锐地觉察到这 一发展趋势,近两年抓紧捕捉机遇,调整产业结构,在物流 和交通领域相继出台一系列战略性举措,引起世人的广泛关
注。
(1)把电子信息通信技术广泛应用于物流领 域,从而全方位地提高和保证交通运输的安 全性和物流的准确、快速、节省和高效性。 (2)用先进的IT技术装备物流市场。日本的 全球定位技术(GPS)和设备力量十分雄 厚,一直走在美国和德国的前面。在日本政 府的大力推动下,为与日本新世纪物流技术 战略相适应,特别是物流业形成全球大市场 后,定位技术更是发挥著举足轻重的作用。
• (1)1990年,日本颁布了《物流法》。这 里要注意,《运输法》虽然未被废除,但实 际上已经被《物流法》所取代。1998年的 时候,全日本从事物流业公司多达几百家 ,从业人员多达150万人。 • (2)1997年4月4日,日本政府出台了具有 重要影响力的《综合物流施策大纲》。该项 政策的基本目标是到2001年,在日本国内 进一步完善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国际水 平的物流动作。
三、机会
1. 2. 日本是海洋国家,也是世界造船大国,拥有庞大 的海运船队实力。拥有雄厚的底蕴,重振造船业 发展海洋运输 。 日本政策的扶持以及对物流业的高度重视为日本 物流业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提供了一个机会。
四、挑战
1.高龄化的逼近,人口减少等原因造成的劳动力不足。预计 2055年日本人口将降到9,000万人(比2010年减少30%) ,生产人口将降到4,600万人(比2010减少43%),这种 现象将给以青壮年劳动力为主的日本物流业发展带来严重 影响,少子高龄化问题必须解决。 2. 因为日本近几年经历的各种大地震以及核泄露等问题使得 日本经济大为亏损,致使日本国内外都受到严重的挑战。 3. 由于中日,韩日等领土问题的存在以及日本近年来在国际 上政治表现使得日本在国际市场上面临着重大挑战。
日本物流发展及对中国的启发
![日本物流发展及对中国的启发](https://img.taocdn.com/s3/m/d75128e1524de518964b7d8b.png)
2.物流业的发展得到了政府的支持和引导。日本物流业发展无论是在规划布局、硬件设施,还是在软件开发、规范管理等各方面都是紧紧围绕着社会需求展开的,有的甚至超前一步,有力地促进了整个社会的发展。
从供应链管理的概念边界和关系分析,CLM认为,供应链管理是联系企业内部和企业之间主要功能和基本商业过程、将其转化成为有机的、高效的商业模式的管理集成。它包括了上述过程中的所有物流活动,也包括了生产运作,它驱动企业内部和企业之间的营销、销售、产品设计、财务和信息技术等过程和活动的协调一致。
21世纪物流和供应链前沿概念和技术
6 西格玛物流是6 西格玛在物流管理中的应用。6 西格玛是过程设计和提高的方法,它的目标是在满足客户主要的质量要求方面达到近乎完美的境地。它注重应用、结果和成功实施的要素等方面。
3、闭环物流与逆向物流(Closed Loop Logistics and Reverse Logistics)。
由于任何企业都不能穷尽物流的地理范围,而且物流企业与客户之间也必须相互依存,因此,强调在变革中建立战略伙伴关系成为2001年的主题。那么战略伙伴关系怎么理解呢?第一是物流服务商与供应链服务需求商之间在不稳定的经济中建立稳步的关系;第二个是指在物流供应商之间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与供应链合作伙伴在不稳定的经济中建立稳步的关系,获取足够的知识和技巧以便在这个以技术为导向且快速发展的领域发展上述关系,而这对他们来说无疑是十分重要的,不仅是为了企业的成功,还为了企业能够生存下去。
美国、日本和英国的物流业发展概况世界上一些发达国家,如美国、日本
![美国、日本和英国的物流业发展概况世界上一些发达国家,如美国、日本](https://img.taocdn.com/s3/m/a1a2de320622192e453610661ed9ad51f01d549b.png)
美国、日本和英国的物流业发展概况世界上一些发达国家,如美国、日本和英国等,其生产资料市场经过充分发育,现在已形成了适合本国国情的现代化流通体系。
研究其他国家物流的发展状况,可以借鉴其成功之经验,汲取失败之教训。
因排外而失之交臂不可取,因崇外而盲目搬套亦不应该。
正确的方法是:立足本国看外国,择其优而用之,博采众长,振兴我国物流事业。
分析国外物流发展方面的经验与特点,应该说各有千秋,典型的是美国和日本。
美国强调的是企业的“物流管理”;日本强调的是社会“物流系统”建设;欧洲基本与美国相似。
一、美国物流业发展概况20世纪70年代末,美国物流活动的经营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特别是80年代前后掀起的放松管制浪潮,为物流产业的迅速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首先是1977年到1978年《航空规制缓和法》的制定拉开了规制缓和的序幕,加速了航空产业的竞争,从而对货主和运输产生了巨大影响。
紧接着1980年通过了汽车运输法案和铁路法案,根据这两项法案,运输公司可以灵活决定运费和服务。
到1984年随着海运法案的通过,运输市场已全面实现了自由化,这一系列规制缓和不仅带来了运输业的激烈竞争,而且由于运费的自由决定、运输路线、运送计划等自由度的增加,使物流业者能够真正满足顾客需求,并实现与其他公司在物流服务上的差别化。
对于货主来讲,可以从发货地到目的地之间自由选择、组合交通工具,实现联合运输。
在物流管理理论上,这一时期随着MRP、MRPII、MRPIII、DRP、DRPII、看板制以及Just—in—time等先进管理方法的开发和在物流管理中的运用,使人们逐渐认识到需要从流通生产的全过程来把握物流管理,而计算机等现代科技的发展,为物流全面管理提供了物质基础和手段。
1984年哥拉罕姆?西尔曼(Graham Scharmann)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了题为“物流的重大影响”一文,物流具有的战略意义得到企业高层管理人员的充分重视。
最具有历史意义的是1985年美国物流管理协会(原“国家实物配送管理委员会”)正式将名称从National Council of Physical Distribution Management改为National Council Of Logistics Management,从而标志着现代物流观念的确立,以及对物流战略管理的统一化。
国内外物流发展概况与趋势研究
![国内外物流发展概况与趋势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70d39ae49a89680203d8ce2f0066f5335a81671f.png)
国内外物流开展概况及趋势研究摘要:自物流概念产生以来,物流产业被认为是国民经济开展的动脉和根底产业,其开展程度成为一个国家现代化程度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综合表达了国内外几大处于物流开展前沿国家的物流开展概况。
并且全面指出了当今国内外物流开展的具体趋势及方向。
关键词:物流产业;物流趋势;物流开展1世界各国物流业的开展概况(1)美国。
美国的全国物流体系的各组成局部均居世界领先地位,以配送中心、速递、企业物流等最为突出。
美国物流业的开展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①20世纪初至40年代,物流观念的产生和萌芽阶段;②50年代至70年代,物流管理的实践与推广阶段;③70年代至80年代,物流管理逐步走向现代化阶段;④80年代中期至今,物流国际化、信息化及迅速开展的阶段。
美国没有集中统一管理物流的专职政府部门,政府依旧按照原职能对物流各根本环节分块管理。
美国政府制定一系列法规,放宽对公路、铁路、航空等运输市场的管制,取消了运输公司在进入市场、经营线路、联合承运、合同运输、运输代理等多方面的审批与限制,通过剧烈的市场竞争促进物流开展。
同时企业打破部门界限,实现内部一体化物流管理,结成一体化供给链伙伴,使企业之间的竞争变成供给链之间的竞争。
涌现出Dell,BIM,CISCO等成功的企业物流与供给链管理模式。
美国物流模式强调“整体化的物流管理系统〞是一种以整体利益为重,冲破按部门分管的体制,从整体进展统一规划管理的方式。
美国物流信息化开展的走在世界前列,注重企业物流信息化、物流企业信息化、物流信息效劳业等方面的建立与研究。
比方,美国企业纷纷将物流信息化作为物流合理化的重要途径,主要做法有:普遍采用条形码技术和射频识别技术,广泛应用仓库管理系统和运输管理系统来提供运输和仓储的效率等等。
(2)日本。
日本在1964年开场使用物流这一概念。
到1965年,日本在政府文件中开场正式采用“物的流通〞这个术语,简称为“物流〞。
日本物流的开展经历了如下几个阶段:①物流概念的引入和形成阶段(1953-1963年);②以流通为主导的开展阶段(1963-1973年);③物流合理化阶段(1973-1983年);④物流现代化阶段(80年代中期至今)。
日本物流
![日本物流](https://img.taocdn.com/s3/m/61f1866d9b6648d7c1c7462e.png)
以家庭投递为主的“宅配便”业务是物流公司进军的新领 域。去年,日本物流公司的“宅配便”业务量高达16亿件, 是当年邮政邮递小包总量的5倍。近年来,“宅配便”的 服务范围逐步扩大,服务内容也日趋多样化,从电器安装、 拆卸到搬家服务,甚至处理家庭废旧物品,均是物流公司 “宅配便”的服务内容。 日通公司的“鹈鹕便”业务 是“宅配便”业务中的一种。日通公司在全国设立的“鹈 鹕便”收寄点多达21万个,目前,“鹈鹕便”业务的营业 额已占日通公司国内营业总额的20%。“鹈鹕便”业务还 承运保鲜品,保鲜品会被放入可充电的冷藏箱内运送。日 本第二大快件公司——佐川急便现在也开始向物流市场进 军,该公司目前物流服务的营业额占公司营业额的20%。
物流1001 孙琴香
•
日本自1956年从美国全面引进现代物流管理理念后,大力进 行本国物流现代化建设,将物流运输业改革为国民经济中最 为重要的核心课题予以研究和发展。其特点主要表现在以的
建设。日本政府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包括高速公路网、新干
线铁路运输网、沿海港湾设施、航空枢纽港、流通聚集地在 内的各种基础设施建设。
2、不断提高生产物流管理水平。汽车制造工业的发展为日
本生产物流管理手段的发展提供了用武之地。“零库存” 管理,准时制生产管理(Just in time)等新的物流管理 方式不断涌现;物流中心、中央物流中心等各种物流管理 系统不断增加。物流联网系统、物流配车系统等物流软件 不断运用。日本可以堪称是世界上物流管理手段与工业化 生产结合最为成功的国家之一。
• 3、确立海运立国战略。作为传统的海运国家,日本政府把航 运作为本国经济发展的生命线。近年来,日本政府又调整了 部分物流发展战略,积极倡导高附加值物流,并将物流信息 技术作为重点发展方向,力争在物流国际化、系统化、标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日本物流管理发展历史(l)物流概念的导入和形成期(1956一1964年)自1956年日本流通技术考察团考察美国开始引入物流观念后,1958年6月又组织了流通技术国考察团对日本国的物流状况进行了调查,这大大推动了日本物流的研究。
从1961年到1963年前半年,日本将物流活动和管理称为PD,即Physical Distribution的缩写形式。
到1963年后半年,“物的流通”一词开始登场,日通综合研究所1964年6月期(输送展望)杂志中刊登了日通综合研究所所长金谷璋的“物的流通的新动向”演讲稿,正式运用“物的流通”概念来取代原来直接从英语中引用过来的PD。
此外,1964年2月发行的(日本的输送革新)(上下两卷)一书中,也开始大量使用“物的流通”或“物理的流通”等词汇。
特别值得指出的是,1964年7月19日的(日本经济新闻)中,发表了池田阁时期“中期5年经济计划”流通领域计划委员会委员平原直的讲话,他在会见记者时指出“较之PD的称法,更应该叫做物的流通”,并进一步提出“通产省为了降低产业全体的成本,将要推动除生产、流通的费用外第三种成本的削减,即搬运、保管、包装等PD(Physical Distribution,物的流通)面的成本......,产业构造审议会流通部中将要设立物的流通委员会......”,应该说,这对推动日本物流的近代化打下了基础。
到1965年物流一词已正式为理论和实践界全面接受。
还值得指出的是,在物流概念导入日本的过程中,物流已被认为是一种综合行为,即“各种活动的综合体”,因此,“物的流通”一词包含了“运输、配送”、“装卸”、“保管”、“在库管理”、“包装”、“流通加工”和“信息传递”等各种活动(2)物流近代化时期(1965一1973年)这是日本大量物流设施建设、构筑的时代,同时也是日本经济高度成长、大量生产、大量销售的时代。
1965年1月在日本政府(中期5年经济计划)中,强调要实现物流的近代化,日本政府开始在全国围开展高速道路网、港湾设施、流通聚集地等各种基础建设。
与此同时,各厂商也开始高度重视物流,并积极投资物流体系的建设。
各企业都建立了相应的专业部门,积极推进物流基础建设,这种基础建设的目的在于构筑与大量生产、销售相适应的物流设施。
所以可以说这一时期日本厂商的共同战略是增大物流量、扩大物流处理能力。
另一方面,开始广泛推广货台、铲车等机械化装卸设备,导入自动仓库,灵活运用货台和集装箱,开展单位货物装卸系统等等。
同时,物流中心、中央物流中心等各种物流管理系统也不断增加。
除此之外,这个时期的日本也在积极推行物流联网系统,开发VSP、配车系统等物流软件。
这一时期是日本物流建设的大发展时期。
这一阶段的发展直到1973年第一次石油危机爆发才告一段落。
(3)物流合理化时期(1974一1983年}第一次石油危机后,日本迎来了减量经营的时代,经营成本的降低成为经营战略的重要课题,从而要求物流能有所作为,所以说,这一时期是物流合理化的时代。
首先,这一阶段担当物流合理化作用的物流专业部门开始登上了企业管理的舞台,从而真正从系统整体的观点来开展降低物流成本运动。
此外,这一时期物流子公司也开始兴起。
“物流利润源学说”揭示了现代物流的本质,使物流能在战略和管理上统筹企业生产、经营的全过程,并推动物流现代化发展。
在实践上,这一时期对应于理论发展,开始广围地设立合理化工程小组,实行物流活动中的质量管理。
具体讲,当时物流合理化的主要对策是:A.缩短物流路径B.扩大工厂直送C.减少输送次数D.提高车辆装载效率E.实施计划输送F.导入共同配送G.改变运输手段,选择最佳运输方式,H.减少在店的据点I.彻底实行在库管理,维持正常在库J.提高保管效率K.包装简单、朴素化L.尽量做到包装材料的低价格M.包装作业的机械化N.集装箱、货台的导入与扩大0.省力化机器的灵活运用物流联网也在蓬勃发展,其宗旨在于推进订货、发货等业务的迅速化,以及削减物流人员,降低劳动力成本,特别是以大型量贩店为中心的网上订、发货系统的导入在这一时期最为活跃,这是物流合理化在技术上的反应。
在物流管理政策上,1977年日本运输省流通对策部公布了“物流成本算定统一基准”。
这一政策对于推进企业物流管理有着深远的影响。
从事物流成本控制的研究,各个企业都制定了自己独特的成本控制体系。
这一时期还值得一提的是专业物流部门或物流子公司设立的兴盛。
(4)物流纵深发展时期(1985年迄今)80年代以后,日本的生产经营发生了重大的变革,消费需求差异化的发展,尤其是90年代日本泡沫经济的崩渍,使以前那种大量生产、大量销售的生产经营体系出现了问题,生产的多品种化和少量化成为新时期的生产经营主流,这使得市场的不透明度增加,在库排除的观念越来越强,其结果整个流通体系的物流管理发生了变化,即从集货物流向多频度、少量化、进货短时间化发展。
在销售竞争不断加剧的状况中,物流服务作为竞争的重要手段在日本得到了高度重视,这表现在80年代后期日本积极倡导高附加价值物流、Just-in-time物流等方面。
但是,随着物流服务竞争多样化,物流成本的高昂成为这一时期的特征,在日本有把这一时期称为“物流不景气”时代的说法,即由于经营战略的要求,使物流成本上升,出现赤字。
因此,如何克服物流成本上升、提高物流效率是90年代日本物流面临的一个最大问题。
平成9年(1997年)4月4日,日本政府制定了一个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综合物流施策大纲),该大纲是根据平成8年(1996年)12月17日日本政府决定的(经济构造的变革和创造规划)中有关“物流改革在经济构造中是最为重要的课题之一,到平成13年(2004年)为止既要达到物流成本的效率化,又要实现不亚于国际水准的物流服务,为此各相关机关要联合起来共同推进物流政策和措施的制定”这一指示而制定的。
这个大纲是日本物流现代化、纵深化发展的指针,对于日本物流管理的发展具有历史意义。
这个大纲的主体框架是:①基本目标;大纲中提出了到2001年物流发展的3项基本目标,即第一,亚太地区便利性且充满魅力的物流服务;第二,实现对产业竞争不构成阻碍的物流成本”,第三,减轻环境负荷。
为实现上述目标,大纲中还制定了实施措施的3项原则,包括通过相互合作来制定综合措施;为确保适应消费者需求的有效运输体系,以及创造良好的交通环境、道路、航空、铁路等交通机构合作共同制定综合交通措施;通过竞争促进物流市场活性化。
②横向措施:横向措施包括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是社会资本配置,即在所规定的物流整体上集中使用资本,此外,加强相关部门的合作,这些物流整体有:A.与利用者需求相对应的多样化的选择方法(社会资本的相互合作);B.物流瓶颈的消除;C.国际港湾、机场的建设,例如高规格干线道路、地域高规铬道路、通往港湾机场的道路建设;主要干线铁路运输力的增强;中枢、中心国际港湾的设置;大都市圈物流中心、空港建设。
第二部分是规制缓和,即在法规、政策上推动物流效率化,例如需求供给调整计划的废止;安全规制的制定(国际调和、推动技术水准提高的政策)。
第三部分是物流系统的高度化,这其中一是信息化,如无纸贸易、一站服务、EDI的发展;二是标准化,如集装箱的标准化等等;三是其他措施,如技术开发、商业惯例的改进等。
③不同领域的措施:这一节也分为三部分,一是都市物流,即缓和交通阻塞、提高汽车装载效率、提高物流服务质量、减轻环境负荷,在发展方向上主要是建立道路交通的通畅机制(物流共同配送、交通需求管理)以及货车的自营转换(提高装载率)。
第二部分是地域间物流,通过多种方式完善陆海空运输的竞争条件,实现复合联合运输以及减轻环境负荷,在措施上主要是促进航海运和铁路货运;道路、大围物流中心的建设;货车规制缓和等。
第三部分是国际物流,即为了对应日本市场商品输入增加的状况,缩减国际物流的时间和成本,纠正外价格差,改善产业地域竞争力。
主要措施是国际中枢、中心港湾据点的整顿、设立;进出口手续、港湾手续的信息化等。
④构筑各机构合作的政策推进体制:该部分的目的在于推进各政府机关、地方公共团体、物流业者和货主联合采取物流现代化措施,加强地方与中央的合作。
在措施上包括在中央强化与地方合作的体制;在地方强化与中央合作的体制、每年对所实施的举措效果和问题进行彻底调查。
从上面介绍的日本(综合物流施策大纲)中可以看出,今后日本物流进一步发展、强化的方向是:A.信息化的推进B.物流技术的开发C.物流人才的培育D.新物流服务的开展E.国际化的对应F.包装机械化、在库管理数码化的推进G.整体系统化的加强H.社会资本的充实I.规格化、标准化的推进J.共同化、协作化的推进日本物流业向着专业化发展方向前进从物流活动主体构成的形态来看,日本的物流运作正在朝专业化方向发展。
很多制造型企业为了强化自身的物流管理,降低物流活动总成本,开始将企业的物流职能从其生产职能中剥离开来,成立专业子公司或通过第三方物流企业来提供专门的物流服务,为此一大批物流子公司和专业物流公司应运而生,逐步形成物流产业。
日本物流业自动化水平发展十分快速,对物流信息的处理手段极为重视。
几乎所有的专业物流企业无一不是通过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来处理和控制物流信息,为客户提供全方位的信息服务。
日本一大批IT业界的公司已成为物流信息平台和物流信息系统需求的直接受益者。
日本物流政策日本政府认为物流业对提高国家经济活力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政府在1997年即出台了发展物流业的政策措施,基本目标是到2001年,在日本国进一步完善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国际水平的物流运作。
具体提出了三项目标:(1)提供亚太地区最方便且有魅力的服务;(2)降低物流成本,使其不妨碍产业的竞争力;(3) 减低环境的负荷。
为了实现上述三项基本目标,政府还设定了三个原则:(1)以相互合作为基础的综合性施政方式;(2)满足客户多样化需求(全方位地施政方式);(3)促进竞争,搞活市场。
日本政府建设和完善物流基础设施作为重点容加以提出。
日本政府有关部门通力合作建立了一套政策推进体制,以确保中央部门、地方政府、物流企业、货主等各方面能够合作实施有关政策。
这一体制包括中央政府各有关部门之间的合作;地方政府之间的合作(区域物流的未来结构);并根据实施状况每年进行跟踪调查。
日本现代的物流业日本将物流运输业改革为国民经济中最为重要的核心课题予以研究和发展:首先,全面完善各项物流基础设施的建设。
其次,不断提高生产物流管理水平。
第三,确立海运立国战略。
上世纪日本物流面临的问题八十年代后期以来,大多数日本公司,包括制造商、批发商和零售商,在物流管理方面都遇到了一些困难。
究其原因,主要是顾客对物流服务变得更为苛求,期望值很高;还有就是近些年,日本劳动力不足以及土地价格猛涨引起物流费用支出大幅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