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社会化
社会学概论新修精编本(第三版)课件第六章 人的社会化与个体化
性也随之成为当代经济领域的常态现象。
第一节 社会化和个体化概要
二、个体化社会与人的个体化
(一)“个体化社会”的到来 • 第三,社会生产体系的轻型化、小型化和微型化。 ✓ 随着社会产业结构由重型 化的工业制造业向轻型化的信息服务业的转型,以及社会生产的信息化、符码化 和数字化,
授 给晚辈。现在,社会学家普遍认为社会化是一个双向过程,即长辈与晚辈之间相互传授知识和规范。现代社会的变 迁速度快,知识更新速度也快,一些成年人往 往要接受逆向社会化。
• 再社会化 ✓ 是指全面放弃原已习得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 重新确立新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再社会化与发展社会化有本质的
不同:第一,发展社会化着眼于人的完善,而再社会化着眼于人的改造;第二,再社会化的形式一般要比发展社会化 要剧烈。
第二节 人的社会化
一、社会化概述
1、“镜中我”理论 • 美国社会学家库利是最早将 “自我”概念引入社会化研究的社会学家之一。他认为,自我或人格是社会的产物,是通
过社会互动而产生的。 他将自我意识的形成分为三个阶段:首先,我们设想自己在他人面前的行为方 式;其次,实施 行为之后,我们设想或理解他人对自己行为的评价;最后,我们 根据自己对他人的评价的想象来评价自己的行为,并 据此做出下一步反应。在这样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中,就逐渐形成了每个人的自我意识和个性。库利非常形 象地将这 一过程形成的自我概念称为 “镜中我”,即每个人的 “自我”观念其实 是他人这面 “镜子”的反射。
第二节 人的社会化
一、社会化概述
4、人格发展“八阶段”论 • (5)认同与角色混淆 (青少年期)。 ✓ 这一时期青少年特别注意观察和认识各种社会角色的意义,学会扮演不同角色,实现角色的自我认同。 • (6)亲密与孤独感 (青年期或成年早期)。 ✓ 个人将经历求爱和建立家庭等事件。 • (7)关注后代与关注自我 (中年期或成年期)。 ✓ 个人的社会成就已相对达到顶峰,自己的子女已逐渐长大,增加了对他人特别是对下一代人的关心。 • (8)完 善与绝望 (成熟期或老年期)。 ✓ 在这人生的最后阶段中,个人会经常回忆和总结自己一生的活动,力图给自己的一生做出一个使自己满意的解释。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6-10章)【圣才出品】
第六章人的社会化6.1 复习笔记一、什么是社会化1.社会化的定义(1)“社会化”内涵的发展过程①20世纪50年代以前的社会化研究主要以少年儿童为对象,研究的重点是个体如何从一个“生物人”转变为一个“社会人”。
②20世纪50年代开始,社会化研究的范围逐渐扩大,出现并形成了广义的社会化研究。
在广义社会化的观点看来,社会化不仅是一个“生物人”向“社会人”转变的过程,而且是一个内化社会价值标准、学习角色技能、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
社会化是一个贯穿人生始终的过程。
③近年来,随着研究的深入,广义的社会化研究又有了新的发展:a.强调研究个体的社会化对于整个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意义,以及个体社会化过程中社会环境因素所起的作用,个体的成长与社会运行和发展之间的互动关系。
b.扩大“个体”概念的内涵。
“个体”既可以指一个个具体的人,也可以指社会意义上的一个群体或单元。
(2)社会化概念的内涵存在三种不同的理解角度:①从文化的角度来看,社会化是一个文化传递和延续的过程,社会化的实质是社会文化(核心是价值标准)的内化。
②从个性发展的角度,社会化被视为一个人的个性形成和发展的过程,社会人就是经由社会化过程而形成有个性的人。
③社会结构角度认为,社会化就是要使人变得具有社会性。
社会化功能在于维持和发展社会结构。
(3)社会化的概念社会化是指个体在与社会的互动过程中,逐渐养成独特的个性和人格,从生物人转变成社会人,并通过社会文化的内化和角色知识的学习,逐渐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
在此过程中,社会文化得以积累和延续,社会结构得以维持和发展,人的个性得以健全和完善。
社会化是一个贯穿人生始终的长期过程。
2.社会化的类型(1)初级社会化①初级社会化是发生在生命早期的社会化。
其主要任务是向儿童传授语言和其他认知本领,使其内化社会文化规范和价值标准,能够正确理解社会关于各种角色的期望和要求。
②初级社会化主要发生在儿童时期,是整个社会化过程的基础。
第六章人的社会化
社会化的问题
4
• 每一个人、每一个个体的成长 都是同社会化紧密联系在一起 的。一般来说,生命个体都会 成长为正常的人,但也存在例 外。古今中外都有不少这方面 的个案:
5
人 猿 泰 山
6
一、什么是社会化 (一)社会化的定义
• 怎样理解“后勤社会化” 或“养老社会化”中的 “社会化”?
7
一、社会化的定义 (一)社会化的基本涵义
• 公开发表《论无限性、宇 宙和诸世界》一文,否定 了“上帝”的存在,1600 年2月,他被天主教会活 活烧死。
20
(二)社会化的特点
社会化是社会强制性和个体能动性的
1
有机统一 。
个体社会化是一个终身不间断地进
2
行的过程
不同时代、不同阶级、不同民族、
3
不同国家和不同地区个体的社会化
往往具有不同的特点
9
•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编写的《社会学 教程》:
“社会学所谓的社会化,就是 指一个个体,通过学习群体文化, 学习承担社会角色,把自己一体化 到群体中去的基本过程。”
10
• 王步征主编的《人与社会》: 社会化是指 “不知不识的生物
人,通过接受社会文化,学习承担 社会角色,逐渐转化成为一个社会 人的过程。……社会化的对象,是 社会中未成年的个人。”
11
• 杨心恒主编的《社会学概论》: “社会化就是社会将一个自然人转化
成为一个能够适应一定的社会文化,参与 社会生活,履行一定角色行为的社会人的 过程;也是一个自然人在一定的社会环境 中通过与他人的接触与互动,逐渐地认识 自我,并成为一个合格的社会成员的过 程。”
12
• 全国13所高校联合编写的《社 会心理学》: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章节题库(人的社会化)【圣才出品】
第六章人的社会化一、概念题1.社会化(华中农大2011、2010年研;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09年研;中山大学2007年研)答:社会化是指个体在与社会的互动过程中,逐渐养成独特的个性和人格,从生物人转变成社会人,并通过社会文化的内化和角色知识的学习,逐渐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
在此过程中,社会文化得以积累和延续,社会结构得以维持和发展,人的个性得以健全和完善。
社会化是一个贯穿人生始终的长期过程,包括五种类型:①初始社会化;②预期社会化;③发展社会化;④逆向社会化;⑤再社会化。
2.反向社会化(南京理工大学2011年研)答:反向社会化又称逆向社会化(reversal socialization),是指晚辈传授文化规范和知识给长辈的现象。
社会化长期被认为是一个单向过程,即长辈将社会规范和文化知识传授给晚辈。
现在,社会学家普遍认为社会化是一个双向过程,即不但有长辈传授知识和规范给晚辈,也有晚辈传授知识和规范给长辈。
3.再社会化(西南大学2010年研;人大2008年研)答:再社会化(resocialization)是指全面放弃原已习得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重新确立新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
再社会化与发展社会化有本质的不同:①发展社会化着眼于人的完善,而再社会化着眼于人的改造;②再社会化的形式一般要比发展社会化剧烈。
再社会化虽然着眼于人的改造,但它并不一定是负面的和强制性的。
改造罪犯,让罪犯洗心革面,重新做人,这是再社会化,是负面的,强制性的。
而其他某些形式的再社会化,比如新兵入伍后要全盘放弃原来的生活方式,接受新的生活方式,这虽然是强制性的,但却不是负面的。
一个人移民到了新的国家和文化环境以后,可能也要全盘放弃原来的文化,接受新的文化。
这种再社会化既不是强制性的,也不是负面的,反而可能是主动的、正面的。
二、简答题1.影响个体社会化的主要因素有哪些?(南京理工大学2010年研)答:影响个体社会化的主要因素包括:(1)社会化的生物基础①语言能力。
社会化和个体化
大旳“当代之谜”,集中了当代社会诸多现象中旳问题、矛盾和冲突。 (二)社会化与个体化有其各自特定旳含义 社会化是每个人必然经历旳基础性发展过程;个体化意味着人旳社会化过程具有了早期当代社会所未有旳特征,
从而提升了个人旳发展指向,同步也更新了个人旳当代性内涵。两者含义不同,不能彼此取代。 (三)个体化在某些方面是老式社会化旳超越 个体化不但内含了自然旳生物个体向社会人旳转变,而且意味着一种社会人向更新旳当代人旳连续迈进。
文档仅供参考,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三、社会化旳过程和内容
(一)早期社会化 早期社会化涉及小朋友期和青年期旳社会化。 小朋友期是社会化过程旳开端,进行旳主要是初级社会化。 青年期大量进行旳是预期社会化。 青年人“自我认同危机” (二)成人继续社会化 成年人旳社会化主要是初级社会化基础上旳发展社会化或继续社会化。 在当代社会,社会变迁速度快,而且程度剧烈,个人要适应时代旳迅速变化,就必须不断接受新
色,而是将来要扮演旳角色。 3、发展社会化(developmental socialization)是相对于基本社会化而言旳,而且是在基本社会化旳基础上进行旳。 4、逆向社会化(reversal socialization)是指晚辈向长辈传授文化规范和知识旳社会化。 5、再社会化(resocialization)是指全方面放弃原已习得旳价值原则和行为规范,重新确立新旳价值原则和行为规
文档仅供参考,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一、社会化概述
(二)社会化旳类型 社会化涉及五种类型: 1、基本社会化(primary socialization)是发生在生命早期旳社会化。 2、预期社会化(anticipatory socialization)是这么一种社会化形式:人们在此过程中学习旳不是目前要扮演旳角
第六章小学生的品德发展儿童社会化的核心内容,就是使儿
• 作业: • 课后:1、4、6、7、8题。
品德发展是知、情、意、行协调发展。道德 从心理学角度分为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 志和道德行为。
•
• (一)道德认识(道德观念):对道德行为规范 及其意义的认识。是品德的基础。
• (二)道德情感:伴随着道德认识而产生的一种 内心体验。是品德的动力。
• (三)道德意志:有自觉的道德行为,与克服困 难相联系的心理过程。对品德起调节作用。
•
第六章 小学生的品德发展
•
儿童社会化的核心内容,就是使儿童成为一
个有道德的人,成为能遵守社会规定的道德规范
和行为准则的人。
•
什么是道德?品德还可以用什么词代替?
道德品质、品行、德性、操行等。
•
第一节 品德概述
• 一、品德的含义
• 依据道德规范在行为中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 的心理特征和心理倾向。
二、品德的心理结构
• (四)在道德认识和道德情感的推动下,产生的 对他人和社会有道德意义的活动。是品德的重要 标志。
52
•
第二节 品德发展的基本理论
• 一、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
20世纪20年代末和30年代初,皮亚杰对儿童
的道德判断进行了系统研究。
• 1、对偶故事法:提出各种成对的故事,故事 中都有无意和故意的行为造成的不良后果,然后
脱自我中心,不再盲目服从权威。同样的行为,
除了看结果外,也考虑动机。
• 所谓自律:道德并不意味盲目遵守规则,服从权 威,还必须考虑行为者动机以及行为者当时所处 的具体情境,同样行为,对与错没有绝对标准。
•
比如,“超速”为了急救病人,那就不是错
误行为。规则不是绝对的,为了满足需要,规则
社会学第六章社会化
第六章
人的社会化与个体化
人的社会化与个体化
• • • • 人的社会化 社会角色的扮演 人的个体化 社会化与个体化的关系
第一节
社 会 化 概 述
一、社会化的含义 二、社会化的基本特征 三、社会化的类型 四、社会化的意义
人是社会性的动物,人的本质是社会性,但人的社会性并不 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后天获得的。社会中的每个个体,从出 生到参与社会生活,都需要一个在社会中学习和成长的过程。 这个过程我们称之为:人的社会化。社会化反映着个人与社 会的复杂关系,这也是一种具有复杂意义的社会过程。
为了提高她的注意力和记忆力,就让她把白天学的课程 重复几遍;特别是为了提高她的思维能力和想象力,就 让她画出昨天见到的鱼、树叶、面包、人物等等……同 时,为了培养她的语言表达能力,矫正她说话吐字不清 用的鼻子哼的毛病,每天都让她背儿歌、古诗、谜语等; 为了使她手、脚、眼、耳达到协调,让她随录音机唱歌、 跳舞;为了培养她的生活自理能力,就教她洗头、梳头、 洗衣服、钉钮扣、学蹬缝纫机、淘米洗菜,收拾房 间……无疑,矫正和塑造一个新的王显凤是艰难的,但 是,细心的老师们发现,猪孩在由浅入深,循序渐进, 反反复复的适应社会教育面前“返猪”现象的时间越拉 越长,她身上的猪性越来越小……功夫不负有心人,七 年过去了,王显凤在社会大课堂耳濡目染,在老师们辛 勤培养下,不仅学会了许多知识,而且社会交往能力有 了突破性的提高,甚至滋生了许多高级情绪。
第六章 专业化与社会化
级、包装、保鲜、储存、运输、 销售等服务 4、经营管理服务 提供经营咨询、市场信息、法律 服务、仲裁纠纷等
5、教育培训服务
农业科技知识的普及、经营管理机农业实
用技术的培训、农民再就业培训等
6、金融服务
农村资金融通、农业信贷、农业保险等
7、生活服务
农村住房建设、农民生活消费等
⒋指导事业。农协利用其在农村中无所不在的组织系 统,进行农业经营和生活指导,为农民提高农业经营 效益和生活水平创造条件。农协的指导事业包括农业 经营指导、生活指导和管理指导三方面,最主要的还 是经营指导。 ⒌医疗保健事业。农协承担了日本农村大部分医疗保 健工作。 此外,农协还从事共同设施利用、信息服务设施、 经营委托、土地改良等其它事业,并且协助政府加强 对农民、农村各项工作的指导和管理。农协在推动日 本农业经济发展和农村社会进步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 作用。
(五)借鉴国外经验和发挥我国农业传
统农业精华的关系
第二节 农业生产社会化
一、农业生产社会化产生的客观必然性
农业生产社会化是农业分工和协作发展的结
果。 分工与协作是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规律
分工
是指由不同的劳动者(或生产组织),
分别完成不同的农产品的生产过程;或 同一农产品生产过程的不同生产环节 (阶段),分别由不同的劳动者(或生 产组织)来完成,从而使这些环节或阶 段独立出来。
目的要求:熟悉农业生产社会化的意义,掌
握提高我国农业生产社会化程度的途径,农 业生产专业化的类型。了解发展农业商品化、 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意义及途径。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农业生产专业化 农业生产社会化 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第一节 农业生产专业化
(完整版)第六章社会角色
第六章社会角色(social role)在第五章中,我们了解了什么是社会化的问题,社会化指的就是一个社会如何将自然人转变成一个社会人。
如何定义社会人,指的就是,人能够有效的参与社会生活,能够胜任一定的社会角色。
社会角色又是怎么回事?一、社会角色的理论与概念1、社会角色理论来源“角色”一词最先是戏剧中的一个专有名词,指戏剧舞台上所扮演的剧中人物及其行为模式.文艺复兴时期的英国戏剧家莎士比亚(William Shakespeare,1564—1616)在其剧本《皆大欢喜》中写道:“ 全世界是一个舞台,所有的男人和女人都是演员,他们有的人退场,有的人入场;一个人在一生中扮演许多角色。
” 后来,社会学家们在分析社会互动的过程中发现,社会舞台与戏剧舞台具有某些相似之处,于是把戏剧中的“角色”概念借用到社会心理学和社会学中来,产生了“社会角色"概念。
像莎士比亚一样,社会学家把角色看做是社会生活所必不可少的.你出生的时候,角色就已经为你设置好了。
社会展开臂膀等待教你怎样作一个男孩或女孩.无论你出身贫贱、富裕还是介于两者之间,它都会将特定的行为、义务和权利与你的地位相联。
比如:父母常说,男孩子家就不能欺负女孩子。
哥哥要带好妹妹玩。
在这些简单的话语中体现了小男孩必须要用特定的行为和义务来与他人交往。
社会角色理论来源于:至少有四个重要来源a、美国芝加哥学派最早系统地运用这个要领其中以G。
H。
米德的研究最为突出。
米德自称是社会行为主义者,认为象征符号是社会生活的基础。
人们通过语言、文字、手势、表情等象征符号进行交往,达到共同理解。
社会意义建立在对别人行为的反应基础上。
他重视日常生活情境(见社会情境)中人们如何交往,如何理解社会关系。
儿童并不具有天生的自我意识,而是在对语言等符号的学习中理解和掌握他人扮演的角色(见社会角色),并获得社会反馈,从而学会把自己作为客体的思维,产生自我意识.他研究了儿童角色意识的形成,即从想像扮演某个角色(嬉戏阶段)发展为成熟地承担某个角色(群体游戏阶段).他认为角色是在互动过程中形成的,角色表演并没有一个先定的剧本,文化只能为角色表演规定大致的范围.b、角色理论的另一重要代表是美国人类学家R.林顿.有人甚至认为角色理论是经由林顿创立的人类学而进入到社会学中来的。
第六章 社会化客户服务
定义目标用户群体
寻找100位户群体构建
3. 社会化客户群体构建的注意事项
控制社群规模
构建忠诚客户群体 专业化生存
03
社会化客户价值转化
★ 了解社会化客户需求 ★ 提高社会化客户转化
了解社会化客户需求
1.分析移动客户消费行为
主打社群玩法
“拼团”玩法最受 欢迎
消费行为的“碎片 化”表现
复购率提高
了解社会化客户需求
2.了解社会化客户的社交需求
社会化客户的社交需求,主要有人们的日常交流(文字的、 语音的、视频的、通话),文件(图片、文档)的传输和分享。 其中,在文字的、语音、通话的交流方面,目前微信略胜一筹, 而在文件的传输和分享方面,qq又具有优势。而微博则更多的 是陌生人间进行信息交流,对社会事件评论交流的平台。
了解社会化客户服务
1.社会化客户服务的内涵
社会化客户服务指利用社会化媒体与客户建立紧密联系,在社交媒体中与客户互动,并通过社 交媒体中提供更快速和周到的个性化服务来吸引和维护更多客户的一种商业战略与方法。
社会化客户服务是一种经营 战略,包含多种不同的工具
和技术
社会化客户服务包含了传统 客户服务的所有内容
提高社会化客户转化
推送消息 设置小游戏 开发新颖的功能 设置客户讨论的话题 长期日常的促销活动 策划吸引人的推广活动 注重客户的反馈
3.客户促活
提高社会化客户转化
4.客户变现
建立客户数据库 确定移动客户的价值取向 改进服务质量 主动提供客户感兴趣的新信息 提供超越客户期望的服务 提供客户转换成本 加强退出管理
使企业获得更清晰的客户画像 保留客户,提高客户忠诚度
挖掘客户潜在价值,更好地 把握市场机会
第六章 社会化
社会互动的含义及理论
社会互动的情景与过程
社会互动的维度与类型 集合行为
一、含义及理论
社会互动的含义 社会互动的理论
社会互动是指社会上个人与个人、个 人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之间通过信息 的传播而发生的具有相互依赖性的社 会交往活动。
从7个方面解释社会互动:
发生在两人或两人以上之间; 以信息传播为基础; 可以是面对面的,也可以是非面对面的场合; 总在特定的情境下进行的; 会对互动双方及他们之间的关系产生一定的 影响; 遵循一定的行为模式,具有一定的互动结构。
3,同龄群体:
4,工作单位
职业社会化的重要场所;为人们提供了 一个检验和发展家庭及学校社会化成果 的场所。 5,大众传媒 它在各方面向受众传送大量信息,还在 知识、技能、价值观和角色能力的学习 培养费没发挥着重要作用。
最有影响的两种划分方法:
埃里克森的八阶段划分方法和哈威格斯 特的六阶段(幼儿期、儿童期、青年期、 壮年初期、中年期、老年期)的划分。 我们可以把社会化分为儿童期、青年期、 成年期、老年期四个阶段。
(一)社会化的生物及社会条件 1、具有超越本能的能力 2、语言能力 3、思维能力 4、学习能力 5、较长的依赖生活期 6、情绪智商
1,家庭社会化:
初始性 直观性 可接受性强
2,学校
内容:知识和技能、价值观念和行为规 范 特点:首次被置于非亲人的直接管辖之 下,扩大了儿童对外界的联系。 在年龄、爱好、兴趣和背景方面相同或 相似的一群青少年。
初级社会化:儿童时期 预期社会化:学习将来要扮演的角色,大 量发生在青年时期 发展社会化:也称继续社会化 逆向社会化:晚辈传授知识和规范给长辈 再社会化:全面放弃原已习得的价值标准 和行为规范,重新确立新的。
第六章 体育社会化
第六章体育社会化第一节对体育社会化的理解一、社会化定义“个人与社会生活不断调适,使该个人‘有机体生物人’发展成为‘社会人’的过程,即一个人进入社会以后终身接受社会文化和行为模式的教化、完善与发展个性的过程。
”二、体育社会化产生的历史背景是在社会学的社会化研究潮流中诞生的一个新的研究领域。
本世纪40年代,社会学对社会化的研究形成了三种角度,即文化的角度、个性发展的角度和社会结构的角度。
这三种角度的研究分别强调了对社会化的不同理解。
一般来说,50年代以前的社会化研究主要是面对少年儿童的,或是抽象人性的研究。
社会化研究在这一历史阶段形成的范围和重点以及由此沿袭下来的传统,属于狭义社会化的研究。
50年代开始,社会化研究的社会模式或社会结构模式出现,人们考虑问题的范围扩大,其特点是不仅研究童年期的问题,还包括了一切角色学习在内的社会化。
同时,各种研究角度出现联合趋势,社会化被认为是掌握、社会学习、角色学习和获得价值标准的统一过程。
从此形成并出现了广义社会化的研究。
广义社会化研究全面发展于本世纪60年代。
直接促成和推动这一研究的是以T·帕森斯本人为代表的结构——功能论社会学。
其中,T·帕森斯本人的有关研究为60年代新研究方向的出现奠定了基础,他在提出社会化即角色学习这一观点的同时,研究了童年社会化和成年社会化,即初级社会化和二级社会化。
他认为前一种社会化并不具有特殊性,只是角色扮演的过渡阶段,后一种才是真正有益于整个社会体系的阶段。
在这一背景下,世界著名的体育社会学家、美国学者凯尼恩以及洛依、麦克弗森、莫格汉姆等人,从T·帕森斯的社会化即角色学习这一观点出发,开始了体育社会化的研究。
他们将体育社会化的研究划分为“进入体育的社会化”和“通过体育进行的社会化”这两个方面。
所谓“进入体育的社会化”,是指人们是如何涉足体育世界,或是怎样去获得体育角色学习的过程。
换言之,是指人们依靠什么样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因素去参加体育活动的过程。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课后习题(社会化与个体化)【圣才出品】
第六章社会化与个体化1.为什么说人性、自我和社会人都是在社会互动中形成的?答:该观点主要来自美国社会学家库利的社会互动理论。
(1)库利是最早将“自我”概念引入社会化研究并对其做出出色研究的社会学家之一。
他认为,自我或人格是社会的产物,是通过社会互动而产生的。
(2)自我意识形成的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我们设想自己在他人面前的行为方式;第二阶段,在做出行为之后,我们设想或理解他人对自己行为的评价;第三阶段,我们根据自己对他人的评价的想象来评价自己的行为,并据此做出下一步反应。
(3)在这样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中,就逐渐形成了每个人的自我意识和人格。
库利非常形象地将通过观察别人对自己行为的反应而形成的自我概念称为“镜中我”,即每个人的“自我”观念其实是他人这面“镜子”的反射。
2.社会化有哪些主要类型?社会化过程涉及哪些社会群体和机构?答:(1)社会学一共区分了五种类型的社会化:①基本社会化。
其主要任务是向儿童传授语言和其他认知本领,使其内化社会文化规范和价值标准,能够正确理解社会关于各种角色的期望和要求的社会化。
它主要发生在儿童时期,是整个社会化过程的基础。
②预期社会化。
人们在此过程中学习的不是现在要扮演的角色,而是将来要扮演的角色。
预期社会化大量地发生在青年时期。
③发展社会化。
又称继续社会化,是指成年人为了适应新形势提出的角色要求而进行的学习过程。
它是相对初始社会化而言的。
④逆向社会化。
即晚辈向长辈传授文化规范和知识的社会化。
⑤再社会化。
指全面放弃原已习得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重新确立新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
再社会化与发展社会化有本质的不同,表现为:a.发展社会化着眼于人的完善,而再社会化着眼于人的改造;b.再社会化的形式一般比发展社会化要剧烈。
(2)社会化过程涉及的社会群体和机构主要包括:①家庭a.家庭教育和家庭环境的影响是一个人社会化的开端,它为个人一生的社会化奠定了基础,家庭环境因素对个人的观念、心理和行为习惯会发生潜移默化的深刻影响,甚至影响个人的终生。
6 第六章 社会化与个体化
社会化和个体化与社会学的基本问题——个人与社会的关 系问题——有着密切的关系,社会化与个体化构成了社会 学理论的一项基础性的研究。 本章包括三个方面的主要内容:第一是对社会化与个体化 的概括性讨论;第二是对人的社会化的定义、研究视角、 过程和内容等的介绍;第三是关于人的个体化的意涵、机 制以及个体化与人的主体性的关系等探索。
(三)关于“个体化”与“个体分化”
个体分化意味着,随着现代社会的专业化的劳动分工和生 产体系的不断发展,个人之间日益呈现出明显的差别性和 异质性。 “个体化”与“个体分化”有着密切的关系。因为,人成 为独特而生动的个体本身就意味着个体之间的分化。可以 说,当代个人之间的高度分化是个体化的一个基本含义。
(三)社会化的理论视角 1、“镜中我”理论 库利,Charles Horton Cooley,(1864~1929), 美国早期著名社会学家和 社会心理学家,也是美国 传播学研究的鼻祖。 自我或人格是社会的产物, 是通过社会互动而产生的。
2、“角色扮演”理论
乔治·赫伯特·米德 George Herbert Mead (1863-1931),美国社 会学家、社会心理学家及 哲学家,符号互动论的奠 基人。 符号互动论的观点:自我 意识是随着符号使用能力 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 “自我”分为“主我” (I)和“客我”(me)
(二)个体化的能动机制
指个人在行动过程中能够主动地对自我意识、心智状态、身体机能等主 观内在因素进行调整,从而积极地应对环境、机遇、挑战等迅速变化的 客观外界因素。
社会学复习资料-第六章 人的社会化
第一节
什么是社会化
社会化这一概念经历了 从狭义到广义的理解过程
狭义社会化观点认为社会化是指个人接受社会文化并 被社会认可的过程。它的主要研究对象是儿童和少年, 强调个人对社会文化模式的学习和掌握,研究的重点 是个体如何从一个“生物人”转变为“社会人”。 广义社会化观点,不仅仅认为社会化是一个从一个 “生物人”转变为“社会人”的过程,而且是一个内 化社会价值标准、学习角色技能、适应社会生活的过 程。由于成年人生活同样存在这样一些问题,因此, 社会化不仅仅是青少年时期才会面临的问题,而是一 个贯穿人生始终的过程
一、社会化的生物及社会条件 个体的社会化是以人的生物遗传素质为 基础的。在生物界中,只有人类个体能够接受 社会化的训练而具备社会属性,并参与人类社 会生活,离开了人类特有的生物素质,社会化 的活动就无法进行。 社会化的生物及社会条件 具备的潜在能 力主要表现在:语言能力、思维能力、学习能 力、较长的生活依赖期等方面。
1. 家庭教育和家庭环境的影响是一个人社会化的 开端,它为个人一生的社会化奠定了基础,家 庭社会化的结果将对个人的一生发生影响; 2. 家庭环境对个人社会化的意义在于对儿童感情 和爱的培养; 3. 家庭中父母的权威对儿童社会化具有重大影响。
关注家庭教育
父母的教养方式 1、权威型:最有利于孩子成长的抚养方法,父母 对孩子提出了合理的要求,对孩子的行为作了适当 的限制,设立恰当的目标,并坚持要求孩子服从和 达到这些目标。同时,他们表现出对孩子成长的关 注和爱,会耐心地倾听孩子观点,并鼓励孩子参与 家庭决策。特点:理性、严格、民主、耐心和爱。 孩子的表现:社会能力和认知能力比较出色,在掌 握新事物和与别的小朋友交往过程中表现出很强的 自信,具有较好的自控能力,并且心境比较乐观、 积极。其发展优势在青春期仍有体现。
体育管理学(运动训练管理第六章 我国高水平运动员培养的社会化)
一、美国社会中的体育运动
(五)美国对于高水平运动员的看法 1.美国职业体育财富不是平均分配的,少数地位很
高的人——如享有某种特许权的人以及其他一些靠与体 育事业的关系发财的企业领导人——获得了大部分财富;
2. 四 大 联 盟 的 职 业 体 育 运 动 员 报 酬 确 实 很 高 , 但 是 这些人总计不到2500人;
1.“社会化”与以国家投入为主的行政体制的 垄断行为的冲突
2.运动员的“社会化培养”受到“国家化选拔” 的阻碍
三、政府在实现高水平运动员培养 社会化进程中的作用
(一)科学界定政府体育部门适度介入的范围 (二)积极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培养,加强相关 法规制度建设 (三)促进政府体育部门和教育部门的有机结 合,在实践中探索“体教结合”的制度创新 (四)改革现有人才培养体制,合理调整与划 分“事权”
④西奥多·罗斯福总统对这种暴力的反应是号召大学进行体育改革。 第一次会议:参加者是一些希望制定出一个合作性的计划来限制残酷 的、毁灭性的比赛的学校代表,但会议没有达成协议。第二次会议: 产生了美国校际体育协会,并在1910年改名为NCAA。
复习内容
三、西方职业体育成长机制
复习内容
本节课主要内容
3.多数获得高收入的运动员在其一生中也只能在很 短暂的一段时间内有这种享受——例如,一个专业的橄 榄球运动员在事业上的黄金时期还不到5年——随之而 来的通常就是收入和社会地位的骤然下降;
4.数百万参加少年棒球联赛的选手和其他青少年运 动员却被鼓励去争取在他们从事的体育运动中成为专业 运动员,而他们打到目的的机会还不到1%。
5.它有助于加强许多基本的社会价值标准。
一、美国社会中的体育运动
(三)宏观因素对美国体育运动的影响 1.随着生活水平提高,更多的人有了参加体育运动的
第六章 人的社会化
④、潜伏期(5~11岁):随着建立较强的抵御恋 母情结的情感,儿童进入潜伏期。此时的性发展呈现一 种停滞或退化的现象,这个时期,口唇期、肛门期的感 觉,前生殖期恋母情结的各种记忆都逐渐被遗忘,被压 抑的里比多差不多一扫而光,是一个相当平静的时期。
——以上三个阶段称为前生殖阶段。弗洛伊德认为,
“全世界是一个舞台,所有的男人和女人都是 演员,他们各有自己的进口与出口,一个人在一生 中扮演许多角色。”
后来,社会学家们在分析社会互动的过程中发 现,社会舞台与戏剧舞台具有某些相似之处,于是 把戏剧中的“角色”概念借用到社会心理学和社会 学中来,产生了“社会角色”概念。
第二十六页,共44页
一、社会角色的涵义与类型
描述
人格中最原始、与生俱来的、潜意识的结构 在与现实接触中分化出来的那部分人格结构
从自我中分化出来的监督的自我
遵循原则
快乐原则 现实原则 至善原则
第八页,共44页
第九页,共44页
2.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中的人格发展: “心理性欲发展理论” :
弗洛伊德对心理发展阶段的分期:
①口唇期(0~1岁):弗洛伊德认为里比多的发展从 嘴开始,吮吸本能也能产生快感。这一年龄段内婴儿的活 动大多以口唇为主,摄入、撕咬、含住、吐出和紧闭是五 种主要的口腔活动模式。如果对一种原始模式产生固着作 用,成年后就可能形成相应的人格特征。
表现性角色指不是以获得经济上的效益或 报酬为目的,而是以表现社会制度与秩序、 表现社会行为规范、价值规范、思想道德 等为目的的社会角色。
第三十三页,共44页
二、社会角色的扮演
(一)社会角色的确定
在社会舞台上,人们并不能随心所欲地扮演任何角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模仿阶段。包括人的一生中最初的两年时间。在 这个阶段,儿童仅仅从事米德所说的与父母“手势交 流” 活动,模仿父母的动作。在这个时期,真正的 “客我”尚未发展起来。 2)嬉戏阶段。从两岁时开始,大约持续几年的时间, 这时孩子开始从事角色借用:他们把自己想象为处于 他人的角色或地位,从而发展起从他人的角度看待自 我与世界的能力。 3)群体游戏阶段。三四岁以后,一个人的群体游戏 阶段就立即开始了。在这个阶段,儿童开始走出家庭, 与更多的人和群体发生联系,同时他们也把家庭看作 是他们所隶属于的群体。儿童开始关心在非家庭群体、 包括作为整体的社会中所扮演的角色。“客我”的形 成过程已经完成。
3、弗洛伊德:无意识(1856、弗洛伊德:无意识 1939)
心理分析奠基人,是人类行为研究领域的一个关键性 人物。 与库利和米德不一样,他们强调的是个体与社会之间 的协调,而弗洛伊德则看到在这两者之间更为基本的 是冲突;库利和米德把自我解释为一种社会的产物, 并强调语言和其他符号系统的重要性,可弗洛伊德则 强调在社会化过程中的生理基础和情感的力量。 弗洛伊德认为,我们大量的心理活动产生于无意识领 域,这是我们意识和“理性”难以进入的区域。事实 上,弗洛伊德对无意识的“发现”,被认为是20世纪 的最大成就之一。
关于人格的理论
社会学家对人格所感兴趣的一个方面,就是所 谓的自我(self)。自我就是指个体对他们的 个人特征和社会认同的意识与感觉——就是我 是谁,我怎样与他们区分开来?自我(自我认 同)的发展,极大地依赖于社会化的过程。 有关人格的代表性理论有:库利的“镜中我” 理论、米德的“角色借用”理论、弗洛伊德的 “无意识”理论、艾里克逊的“认同危机”理 论、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3)主动与内疚(学龄前):儿童进入这个 时期时,他们已能控制自己的身体。现在他们 开始了新的机体运动活动,同时还包括语言与 一些好玩的事。在这个阶段,无论孩子是获得 了主动首创性还是内疚感,都依赖于父母对儿 童的自发活动的反应。如果父母让儿童感到他 们的行为是坏孩子行为,他们的问题是幼稚的, 他们所玩的东西愚蠢可笑,他们就可能产生一 种强烈而持续的内疚感。
(6)亲密与孤独(青年时期):这个阶段包 括求爱与建立家庭。艾里克逊所说的亲密,即 指一个人在无须虑及自我认同丧失的情况下去 爱另一个人或关心另一个人的能力。如果一个 人不能与他人亲近,他或她就会生活在一种孤 独感之中。亲近他人的能力很大程度上依赖于 一个人的自我认同强度的大小。
(7)代际关怀与自我沉浸(中年期):中年 期的人已有了丰富的人生阅历,他们的关怀开 始超出自己的家庭,更加关心未来一代的成长, 关心下一代将要生活于其中的社会状况。艾里 克逊把这种关怀称为“代际关怀” 。那些没 有形成代际关怀的人,则会沉溺于自我,个人 的需要和舒适成为他们的主要关怀。
今天,许多社会学家感到,弗洛伊德太过 于强调生物因素对人格塑造的影响,而对社会 因素强调不足。但弗洛伊德在很大程度上也强 调了儿童在家庭中的社会经历。除了他关于无 意识的理论之外,弗洛伊德广为人接受、流传 最久的理论贡献也许就是他关于儿童期的事件 对后来生活的影响。
4、艾里克·艾里克逊:认同危机 、艾里克 艾里克逊 艾里克逊: (1902-1994)
三、人格发展理论
在婴儿与其父母的互动过程中,婴儿不仅仅在机体和 情感方面有所发展,而且他们也正在成为一个社会意 义上的人。他们同时还在形成自己的人格。 什么是人格?社会学家及其他社会科学家来说,人格 (personality)指的是特殊的思想、感觉和自我观照 的模式,它们构成了特殊个体的一系列鲜明的品质特 征。人格可以分为几个主要部分:认知(思想、知识 水平、知觉和记忆)、行为(技能、天赋和能力水平) 及情感(感觉与感情)。
(8)完美与绝望(老年期):在这个最后阶 段,个人的主要活动接受尾声,他们已有了更 多的时间来思考。完美的感觉来自一个人对他 或她的一生的满足。而另一个极端则是,如果 一个人认为自己的过去失去了一系列机会,或 者走错了路,那么就会陷入绝望之中。
5、让·皮亚杰:认知发展 、 皮亚杰 皮亚杰:
瑞士学者皮亚杰关心的只是人格发展的某个局部,也 即认知的发展,或者说,我们学会思考的途径。 皮亚杰断言,在每个发展阶段,从婴儿期到青少年期, 儿童所有的活动都标记着确定的智力操作类型,这些 智力操作类型为儿童获得知识给定了某种结构。他相 信,尽管有些儿童比另外一些走过这些阶段要快些, 但所有的儿童都必经按同样的顺序走过所有的阶段。 由此,皮亚杰感到,像“可以在任何时候对任何孩子 教以任何东西”的说法,不仅是错误的,而且事实上 是荒谬的。
(4)勤奋与自卑感(学龄期):这个阶段包 括整个小学阶段。在这个时期,儿童要知道东 西是由什么做成的,它们是怎样动作的,它们 在做什么。如果成年人鼓励儿童努力去制作、 构筑某些实际的东西,允许他们完成他们的计 划,对他们所做的结果提出表扬,这就会加强 儿童的勤奋感。但父母如果把孩子努力制作或 做的事情看作是“捣乱”或“搞得乌七八糟”, 或者教师要求孩子遵守像成人那样严格的规则, 就会使儿童产生自卑感。
根据艾里克逊的观点,人格发展的每 个阶段是由“认同危机” 来定义的。一 个稳定的自我认同源自于对这些认同危机 的积极解决,在现代社会中,这也囊括了 人们对生活的许多基本关怀。
艾里克逊的认同危机
(1)信任与不信任(婴儿期):婴儿的需要 如果得到充分的满足,就会产生信任,即产生 世界是安全的感觉。但是,如果对婴儿的照料 不是稳定的或不是充分的,或者如果婴儿感到 被拒绝,就孕育了一种基本的不信任,而这将 在往后的发展阶段起作用。这个信任与不信任 的问题在人的一生的头一年并没有完全得到解 决。在人的一生中,信任可变为不信任,反之 亦然。
(2)自主与怀疑(儿童早期):自主(独 立的感觉意识),是儿童运动机能和大脑智 能发展的结果。当儿童能够控制自己的肌肉、 冲动、他们的自我及周围的环境时,他们就 会有自主感;当儿童被剥夺这种自主锻炼时, 就会感到怀疑,甚至害羞。儿童进入其他发 展阶段后,就会更加感到害羞和怀疑而不是 自主,这就影响到了他们在青春期与成人期 的自主意识的获得。
1、查尔斯·库利:镜中我 (1864、查尔斯 库利 库利:
1929)
最早提出自我发展理论的社会学家之一。 按照库利的说法,自我作为一种社会产物,它 的出现有三个阶段:首先,我们察觉到我们在 他人面前的行为方式;其次,我们领悟了别人 对我们行为的判断;第三,基于对他人反应的 理解,我们评价我们的行为。 由于我们对自我的认识,可以说是对他人是如 何想象我们自己的反映,因此库利就称这种自 我为“镜中我” 。
二、婴幼儿的社会化
1、与人类的接触 2、情感发展(研究表明,人类情感的发展,有一
个固定的顺序。新生婴儿似乎只会四种情感:满足感、 惊讶、厌恶和沮丧。6-8周以后,婴儿才会有快乐感, 3-4个月后,才会生气, 8-9个月后才出现悲哀与害 怕,……直到孩子五六岁时,他们才开始表现出所谓 的社会情感,如无安全感、谦逊、信任他人和嫉妒。 一些更复杂的情感,像罗曼蒂克激情、对生命意义和 善恶本性的哲学沉思,到青少年时代到来后才会出 现。)
尽管一些科学家认为人类的社会行为受到生物 遗传的影响很大。但很少有科学家认为,人类 行为完全是由遗传基因或者环境所单独决定的。 大多数科学家都确信,人类行为是由两者共同 形塑的。 我们每个人都是一个生物有机体。并且所有的 社会科学家都认识到,一个人的生物需要的满 足,特别是早年的生物需要的满足,是其社会 化过程的重要部分。
2、乔治·赫伯特 米德:角色借用 、乔治 赫伯特 米德: 赫伯特·米德 (1863-1931) )
符号互动论发展中最重要的人物 。 米德认为,在孩子出生的最初几个月里,他们并未意识到自己与 他人是有所区分的。随着语言的发展和对符号的理解,自我概念 开始发展。当在思维中把自己当作客体并与其他事物区分开来加 以想象和思考的时候,自我就形成了。他们可以与自己的自我 “交谈”,可以对自我作出反应。他们本身成了自我的客体。 米德将自我分为两个部分:“主我(I)”与“客我(me)”。 “主我”包括每个人自发的、独一无二的、“自然”特征,如在 每个正常婴儿和儿童那里都有的无约束的冲动和动力。“客我” 是自我的社会部分——对社会要求的内化和对那些要求的个人意 识。 自我的发展包含主我与客我之间的一系列连续交流,在这种交流 过程中,主我不断地对变化着的客我作出反应。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1)感觉运动阶段:在孩子1岁半到2岁时,他对世 界的了解,是完全通过他们的感觉器官的。儿童伸手 够、触摸、坐、走路、探索。起初,他们的行为很偶 然,但随着一天天长大,就变得越来越有目的了。在 这个最初阶段,儿童学会在大脑中建构和再构客体。 例如,如果把一个新生儿注视的物体从其视线中移走, 婴儿的眼睛是不会跟着物体走。对婴儿来说,“视线 之外”的东西,就意味着“存在之外”。如果物体不 在视线之中,它就不存在。然而,在感觉运动阶段的 末期,儿童就能在大脑中获得对客体的影像。
(5)认同与角色混淆(青春期):儿童进入青春期 的时候,他们的身体起了变化。青少年看待世界和思 考问题有了新的方法。他们的角色除了儿童时期的女 儿、儿子、朋友、学生等外,又加进男友、女友、运 动员、学者及许多其他的角色。这些新角色必须平缓 地与原来的角色结合成新的角色集,以促进强烈的自 我认同。在这之前的早些阶段,如果他们已形成了较 强的信任感、自主感、主动性和勤奋感,进入青春期 后,他们就比那些没有形成这些感觉意识的人有更好 的机会获得强烈的自我认同感,避免角色混淆。
低级动物是靠本能而不是靠文化指导群体生活, 幼仔可以在非常小的时候就独立生活。动物幼 仔把它生下来最早见到的移动客体当作“母 亲”——一个叫做印模 印模的过程。但是一个幼鸭 印模 仔即使它所见到的第一个移动客体是母鸡,它 也会根据本能去找水、游泳。缺乏本能,一个 未受到保护的人类婴儿的生存机会比大多数新 生动物就要小得多,但同时,动物对本能的依 赖将它们局限在了一套固定的行为模式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