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免疫治疗研究应用进展-曹雪涛院士
曹雪涛研究团队揭示肿瘤外泌体促进肺促转移“龛”结构形成新机制
曹雪涛研究团队揭示肿瘤外泌体促进肺促转移“龛”结构形成新机制图:肿瘤外泌体通过TLR3促进小鼠转移性肺癌肿瘤转移与癌症的死亡率密切相关,癌细胞传播到远处器官部位并适应新环境是转移的首要原因。
这个过程是由肿瘤及其微环境之间的合作完成的。
原发肿瘤可以促进新位置的肿瘤微环境的形成,目前被深入研究的有基质细胞组成特定结构通常被人们称为促转移“龛”结构(pre-metastatic niche)。
详细而言,骨髓来源的细胞(BMDC)会通过原发肿瘤产生各种因子被动员到不同的器官,形成促转移“龛”结构,这就类似与种子萌发生长所需要准备肥沃的土壤。
这个过程涉及各种肿瘤分泌的因子和宿主基质微环境间的联系,并动员和招募BMDC至新的转移位点。
原发肿瘤与远端器官间共同形成了良好的肿瘤转移前促转移“龛”结构,但是这个过程的重要机制并不完全清楚。
促转移“龛”结构(pre-metastatic niche)通过原发肿瘤产生的物质促进癌症转移。
8月8日,来自第二军医大学曹雪涛研究团队在Cancer Cell(IF=23.314)上发表了一篇题为“Tumor Exosomal RNAs Promote Lung Pre-metastatic Niche Formation by Activating Alveolar Epithelial TLR3 to Recruit Neutrophils ”的文章,他们发现,肺上皮细胞是中性粒细胞募集和肺转移利基形成的关键位置,这是通过肿瘤外泌体RNA和T oll样受体3(TLR3)实现的。
TLR3缺陷小鼠在自发性转移模型中表现出肺转移的降低。
在机制上,原发肿瘤产生的外泌体RNA,主要是小的核内RNA(snRNA),在肺上皮细胞中激活TLR3,从而诱导肺中趋化因子的分泌以及中性粒细胞的募集。
该研究团队的这一发现,揭示了肿瘤外泌体RNA和宿主肺上皮细胞的TLR3活化这条转移路径,这将为肿瘤肺转移提供了新的潜在治疗靶点。
J.Immunology:解析肿瘤免疫逃避机制
J.Immunology:解析肿瘤免疫逃避机制浙江大学医学院免疫学系特聘教授,浙江大学医学院免疫学研究所所长,第二军医大医学院教授曹雪涛院士继08年岁末在《血液》(Blood)发表免疫学成果后,2009年开年又于《免疫学杂志》(TheJournal of Immunology)发表文章。
自然杀伤细胞(Nature Killer Cell,NK)是机体重要的免疫细胞,尤其在抗击肿瘤的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来自骨髓的抑制性细胞(myeloid-derived suppressor cells,MDSC),一类表达CD11b+Gr-1+的髓样细胞,在肿瘤发生的过程中出现异常的过度表达现象,大量的MDSC细胞能抑制T细胞和树突状细胞发挥免疫活性,导致肿瘤细胞可逃避免疫系统。
然而,MDSC细胞对NK细胞天然免疫功能的调节作用还有待深入调查研究。
在本研究中,曹雪涛院士研究小组对该问题进行研究,将肿瘤移植到动物模型中,结果发现,MDSC细胞对肝脏和脾脏中的NK细胞具有强大的抑制作用,使得NK细胞无法发挥天然免疫功能,这些结果表明,肿瘤损伤肝脏中的NK细胞是一个普遍的现象。
研究小组接下来研究肝癌移植小鼠模型,探索肝脏NK细胞如何受到损坏。
结果发现,肝脏和脾脏中的MDSC细胞与NK细胞的关系,当MDSC细胞增多则NK细胞的免疫功能下降。
MDSC能抑制NK细胞表达细胞毒性标志NKG2D以及IFN-γ。
此外,MDSC细胞抑制Nk细胞的能力由细胞膜表面的TGF-β1来控制。
研究还发现,当MDSC细胞减少时,NK细胞的功能可逐步得到恢复,但是调节性T细胞对NK 细胞的作用却不因调节性T细胞的减少而得到恢复。
这些研究结果表明,MDSC细胞通过TGF-β1诱导NK细胞失去功能。
这也说明,MDSC细胞而不是调节性T细胞是NK细胞的负功能调节因子。
研究结果为肿瘤逃避免疫系统提供了新的视野。
该研究项目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
(生物谷)生物谷推荐原始出处:The Journal of Immunology, 2009, 182: 240-249.Cancer-Expanded Myeloid-Derived Suppressor Cells Induce Anergy of NK Cells through Membrane-Bound TGF-β11 Hequan Li2,*, Yanmei Han2,, Qiuli Guo, Minggang Zhang and Xuetao Cao3,*,* Institute of Immunology, Zhejiang University School of Medicine, Hangzhou, and Institute of Immunology and National Key Laboratory of Medical Immunology, Second Military Medical University, Shanghai,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NK cells, the important effector of innate immunity, play critical roles in the antitumor immunity. Myeloid-derived suppressor cells (MDSC), a population of CD11b+Gr-1+ myeloid cells expanded dramatically during tumor progression, can inhibit T cells and dendritic cells, contributing to tumor immune escaper. However, regulation of NK cell innate function by MDSC in tumor-bearing host needs to be investigated. In this study, we found that the function of NK cells from liver and spleen was impaired significantly in all tumor-bearing models, indicating the impairment of hepatic NK cell function by tumor is a universal phenomenon. Then we prepared the orthotopic liver cancer-bearing mice as tumor model to investigate how hepatic NK cells are impaired. We show that down-regulation of NK cell function is inversely correlated with the marked increase of MDSC in liver and spleen. MDSC inhibit cytotoxicity, NKG2D expression, and IFN- production of NK cells both in vitro and in vivo. After incubation with MDSC, NK cells could not be activated to produce IFN-. Furthermore, membrane-bound TGF-β1 on MDSC is responsible for MDSC-mediated suppression of NK cells. The impaired function of hepatic NK cells in orthotopic liver cancer-bearing mice could be restored by depletion of MDSC, but not regulatory T cells. Therefore, cancer-expanded MDSC can induce anergy of NK cells via membrane-bound TGF-β1. MDSC, but not regulatory T cells, are main negative regulator of hepatic NK cell function in tumor-bearing host. Our study provides new mechanistic explanations for tumor immune escape.。
细胞免疫治疗主要上市公司一览
细胞免疫治疗主要上市公司一览2017-09-20 抗体圈近期,细胞免疫领域迎来里程碑事件——美国FDA 肿瘤药物专家咨询委员会召开针对诺华 CAR-T疗法 CTL-019 的评估会议,最后以 10:0 的投票结果一致介绍赞同此疗法上市,是为全世界初次。
诺华肿瘤 CEO Bruno Striginibiaoshi 表示,“咨询委员会小构成员一致同意,使我们在实现首个赞同的 CAR-T细胞疗法道路上又迈进了一步。
诺华开辟了癌症治疗的新领域。
”诺华方面表示,ELIANA 作为首个全世界性儿科CAR-T细胞疗法注册试验,研究工作已在美国、加拿大、欧盟、澳大利亚和日本的25 家医学中心进行。
接下来诺华将连续对药品的生产进行投资,CTL019 商业化生产会利用以前在新泽西州制造厂的经验。
近期,细胞免疫领域热门事件屡次, 6 月 29 日,中国三胞公司宣告,以亿美元收买生物医药界著名公司Dendreon 股权的交易达成交割。
后者的中心产品是全世界首款也是独一被FDA 赞同的前列腺癌细胞免疫治疗药物。
三胞公司也正在配合中国食药监局引入Dendreon 这款名为Provenge 的药品。
此外,默沙东的免疫疗法Keytruda 获批治疗特定癌症患者,这是 FDA 初次赞同不依据肿瘤根源,而是依据生物标记物进行划分的抗肿瘤疗法。
里程碑式的技术CTL019是一种新的嵌合抗原受体T 细胞( CAR-T)疗法,用于治疗复发性或难治性小孩、青少年 B-细胞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CAR-T是经过基因工程技术,人工改造肿瘤患者的T 细胞,在体外大批培育后生成肿瘤特异性 CAR-T细胞,再将其回输入患者体内用以攻击癌细胞。
是当前T细胞免疫疗法癌症治疗领域的“新宠”。
依据治疗流程,CAR-T细胞免疫治疗包含两大中心环节:一是用于制备CAR-T细胞的基因修饰载体的生产,即生产CAR 慢病毒载体 ;二是 CART 细胞的制备和应用,包含收集患者的免疫细胞、体外细胞培育、转染、扩增和回输等制备和治疗。
2011年国内外免疫学重要进展
2011年国内外免疫学重要进展
刘娟;曹雪涛
【期刊名称】《中国免疫学杂志》
【年(卷),期】2012(028)001
【摘要】@@ 回顾2011年,除了三位免疫学家获得诺贝尔奖令免疫学界感到振奋之外,我们欣喜地看到免疫学诸多领域取得了重要的突破性进展,这些新进展既有对
免疫学经典问题的深入认识,如天然免疫应答的启动及活化的新机制、适应性免疫
细胞的分化、发育、迁移及活化的新途径,也包括新型免疫细胞亚群的鉴定和研究,
如固有淋巴细胞(Innate lymphoid cells,ILCs)、滤泡调节性T细胞(Follicular regulatory T cells,TFR),同时还包括免疫学的新兴分支领域的进展,如microRNA、表观遗传在免疫活化与调控中的作用.国内免疫学研究也取得了重要成果,受到国际
同行的关注和认可.本文中,笔者将对2011年国内外免疫学重要进展进行浅显总结,旨在共同学习免疫学的最新进展,展望免疫学未来的发展方向.
【总页数】9页(P3-11)
【作者】刘娟;曹雪涛
【作者单位】第二军医大学免疫学研究所暨医学免疫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上
海,200433;第二军医大学免疫学研究所暨医学免疫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上海,200433【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392
【相关文献】
1.2017年国内外免疫学研究重要进展
2.2016年国内外免疫学研究重要进展
3.2018年国内外免疫学研究重要进展
4.2019年国内外免疫学研究重要进展
5.2020年国内外免疫学研究重要进展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免疫学研究的发展趋势及我国免疫学研究的现状与展望
免疫学研究的发展趋势及我国免疫学研究的现状与展望特稿?免疫学研究的发展趋势及我国免疫学研究的现状与展望曹雪涛(第二军医大学免疫学研究所暨医学免疫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上海200433) 中国图书分类号K8251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02484X(2009)0120010214曹雪涛,1964年出生,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
现任第二军医大学副校长和免疫学研究所所长、医学免疫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免疫学会理事长。
国家973免疫学项目首席科学家,863计划医药生物技术领域专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免疫学创新团队项目负责人。
任《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主编、《中国免疫学杂志》副主编、J Biol Chem (IF5)、Eur J Immun ol(IF5)、Cancer Immun ol Immun other(IF4)、Cancer Science(IF4)、G ene T herapy(IF5)等杂志编委。
从事免疫识别与免疫调节的基础研究、肿瘤的免疫与基因治疗的应用研究。
研究了树突状细胞参与免疫应答的机制及其来源的免疫新分子;分析了巨噬细胞T LR信号介导与调控干扰素产生的分子机制;发现了一种具有重要免疫负相调节功能的树突状细胞新型亚群并研究了其性质与分子机制,观察到成熟树突状细胞能够在基质微环境中进一步增殖和分化,从而对成熟树突状细胞是终末细胞的传统免疫学观点提出了挑战,有助于深入认识免疫应答的调控机制以及多种免疫疾病的发病机理;用树突状细胞激活免疫应答的理论研究结果指导临床实践,以树突状细胞瘤苗为基础的“序惯性免疫化疗”经SFDA的正式批准(2002S L0016)应用于临床Ⅱ期试治晚期(伴有肝转移的)大肠癌肿瘤患者。
以通讯作者在Nature Immunology、Immunity、Blood、J Immunol、Cancer Res、J Biol Chem等SCI收录的国外杂志发表论文151篇(影响因子>5分45篇),此外,与国内外学者合作在Nature Medicine 等发表SCI收录论文16篇。
《免疫学前沿进展》已出版
《免疫学前沿进展》已出版
佚名
【期刊名称】《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年(卷),期】2009(16)6
【总页数】1页(P636-636)
【关键词】中国免疫学会;出版;基础学科;临床医学;生命科学;生物医学;曹雪涛;理事长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392-27;R-05
【相关文献】
1.国际化前沿新进展奏响临床免疫交叉最强音——中国免疫学会临床免疫分会2019年会暨北大医学交叉学科论坛在京圆满召开 [J], 费菲; 郭建萍; 胡凡磊
2.报道学科前沿进展,引领学科未来发展——《地球科学进展》改月刊出版之际致读者和作者 [J], 孙成权
3.《现代肝炎病毒分子免疫学》及《现代细胞自噬分子生物学》已出版 [J],
4.免疫学前沿进展 [J],
5.c中军雀鬟霎芋竺雯蓑篙雾装体,无论什么论坛,在探讨中国少儿出版的B,1tL~,都使用了这个词汇,给出了斩钉截铁的结论。
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新闻出版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童书出版界更是处于历史最好时期。
在全国580多家出版
社中,有530多家出版少儿图书,被称为“举国体制”。
2011年,全国上报图书选题总量206720~~,少儿类图书选题突破4万种,达到41664种,占总量的20%。
现在,少儿图书出版已经成为继教育图书、社科图书之后的第三大图书板块,其拉动图书市场经济规模的作用十分明显。
所以,毫无疑问地说,从数量上看,
中国少儿出版已告别“短缺出版”现象,中国已进入童书出版大国的行列 [J], 杨小彤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生物技术是实现损伤组织完美修复与再生的重要手段——第662次香山科学会议聚焦再生医学新技术
中国医药导报2021年2月第18卷第6期CHINA MEDICAL HERALD Vol.18No.6February 2021·封面报道·生物技术是实现损伤组织完美修复与再生的重要手段———第662次香山科学会议聚焦再生医学新技术文图/《中国医药导报》主笔潘锋通讯员姜玉峰再生医学不仅是医学问题,同时还涉及基础医学、材料学、免疫学以及生物医学工程科学等,呈现多学科交叉特点,这也使得再生医学成为国际上生物学医学领域的研究重点和难点。
良好的组织再生生理微环境是任何途径实现完美修复再生的基础和核心,构建和改善组织再生微环境是实现完美修复与再生的难点和突破点。
为进一步探讨并解决组织再生修复中的难点并寻找突破点,即利用创新生物材料和生物医学工程技术更好地构建和改善再生微环境,为解决“构建和改善组织再生微环境”这一核心问题提出重大科学构想,为各学科、不同机构提供最广泛的交流平台并倡议创立多学科的研究平台,促进组织再生修复领域取得突破性重大成果,香山科学会议日前在北京召开了以“组织再生修复难点和突破点—通过创新材料与生物医学工程构建和改善再生微环境”为主题的第662次学术讨论会。
会议由解放军总医院付小兵院士、南开大学曹雪涛院士、南通大学顾晓松院士、美国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Nicholas A.Peppas 教授,美国德克萨斯大学圣安东尼奥分校ios 教授、美国匹兹堡大学William R.Wagner 教授担任会议执行主席,来自全国高校、科研机构和政府部门等40个单位的50余位专家学者应邀参加会议。
付小兵院士在接受采访时,介绍了此次香山科学会议取得的主要成果。
香山科学会议是由国家科技部(前国家科委)发起,在国家科技部和中国科学院的共同支持下于1993年正式创办,相继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中国科学院学部、中国工程院等部门的支持与资助,是我国科技界以探索科学前沿、促进知识创新为主要目标的高层次、跨学科、小规模的常设性学术会议。
肿瘤生长与转移中的免疫学问题_曹雪涛
1 髓 样 抑 制 性 细 胞 ( m yeloid suppressor cells, M SC)
髓样细胞和免疫抑制 之间的相关性研 究始与 19世纪 80年代, 几个研究小组发 现一群细胞命名 为自然抑制细胞 ( natura l suppressor cells) , 这群细胞 不同于 T 淋巴细胞和 NK 细胞, 能够抑制荷瘤小鼠 或新生儿骨髓组织的成熟早期及成年小鼠骨髓组织 手术后的免疫反应性。在肿瘤患者或荷瘤小鼠的骨 髓、血液、淋巴器官和肿瘤浸 润部位累积着 大量的 G r1+ /CD 11b+ 髓样细胞, 这群细胞与肿瘤的发展密 切相关, 能够诱导肿瘤特异性和非特异性的 T 细胞 的失能, 称为 M SC。高水平的 M SC广泛分布在各种 肿瘤中, 具有很强的免疫抑制作用 [ 1 - 5 ] 。M SC 数量 的增加与肿瘤的负荷并行, 可以作为肿瘤发展的一 个间接指标。 1. 1 肿瘤通过释放 TDF s诱导 M SC 产生并维持其 免疫负向调控作用
曹雪涛受邀发表天然免疫与炎症调控综述文章
曹雪涛受邀发表天然免疫与炎症调控综述文章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医学科学院院长曹雪涛与医学免疫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副教授刘娟、钱程受邀为新一期《免疫》杂志撰写了题为《天然免疫的翻译后修饰调控》的综述性文章。
文章评述了天然免疫分子的PT M调控作用方式、机制和意义,并展望了该领域的以后进展方向。
天然免疫应答及调控机制是免疫学界的前沿研究热点。
蛋白质的翻译后修饰(PTM)是调控蛋白质活性与功能的重要方式。
近年来,国际免疫学界围绕天然免疫应答及炎症反应中重要蛋白质信号转导分子PTM的作用和机制研究取得了重要进展。
免疫调控关于适时、适度坚持免疫应答,进而幸免免疫炎症疾病的发生进展至关重要。
磷酸化和泛素化等一些经典的PTM方式,可通过阻碍天然免疫受体、配体及下游信号分子的活化、胞内定位及相互作用,在调剂天然免疫应答及炎症反应中发挥广泛而重要的作用。
此外,一些非经典的P TM方式如甲基化、乙酰化等,也具有重要的天然免疫与炎症调控功能。
曹雪涛等人撰写的综述详细介绍了上述经典及非经典PTM在调控天然免疫受体介导的天然免疫及炎症反应中的作用,并分析了其作用机制、分子相互作用及亚细胞定位等关键问题。
此外,文章评述了蛋白分子PTM专门或功能失调在感染性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及一些炎症相关神经系统疾病和心血管疾病发生进展过程中的作用和潜在机制。
同时,文章展望了该领域的挑战性科学问题及前沿进展方向,如PTM在天然免疫调控中的未知功能、PTM发挥调剂功能的细胞或信号选择性、不同PTM之间的交叉调控作用等。
我国抗感染研究又有新发现
我国抗感染研究又有新发现
佚名
【期刊名称】《今日科苑》
【年(卷),期】2010(000)011
【摘要】新一期出版的《自然·免疫学》杂志发表了我医学免疫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第二军医大学免疫学研究所所长曹雪涛院士研究小组的科研成果。
他们首次发现了一种被称为Lrrfip1的蛋白分子,能够在免疫细胞内识别入侵的病原微生物DNA和RNA,进而通过一种非经典的信号转导通路激活免疫细胞产生干扰素以迅速清除病原微生物。
该杂志配发专题评论,认为该研究为人们深入认识免疫系统如何抗御病原微生物感染的机制和抗感染免疫药物的设计提出了新方向。
【总页数】1页(P11-1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Q51
【相关文献】
1.我国转基因羊又有新发现 [J],
2.脑科学研究又有新发现:人脑灰质越多越聪明 [J],
3.浙江慈溪上林湖越窑又有新发现,出土窑址上首次出现“秘色”字样 [J],
4.关于二甲双胍又有几项新发现 [J], 编辑部
5.莒溪自然保护区科考又有新发现 [J], 张芬耀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曹雪涛:搞科研如同“摘苹果”
曹雪涛:搞科研如同“摘苹果”26岁因硕士论文优秀被直接授予博士学位;28岁从讲师破格提升为当时中国最年轻的医学教授;32岁成为博士生导师;33岁成为全军免疫与基因治疗重点实验室主任;40岁成为第二军医大学副校长;41岁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他根植于国内,是真正的“土博士”,却在世界医学科技前沿亮出“中国品牌”,让中国免疫学走向世界,也让世界科技界了解中国。
他让几代中国免疫学人的梦想成真,向世人证明:中国本土同样可以培养出世界知名的科学家。
他是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医学科学院院长曹雪涛。
与免疫学“共舞”免疫学一直是生命科学与医学领域的前沿热门学科,有太多的空白点尚未攻破。
多年来,围绕着天然免疫识别机制与肿瘤免疫治疗,曹雪涛带领其研究团队做出了系统性、创新性的研究工作,推动中国免疫学走向了世界。
2004年,《自然-免疫学》杂志发表了由曹雪涛领衔的研究团队在国际上首次发现的、具有重要免疫调节作用的新型树突状细胞亚群的创新成果。
这是该杂志创刊以来第一次刊登由中国科研人员独立完成的研究成果。
国际著名免疫学家肯·萧特曼教授对此项成果给予高度评价:“这是一项令这个领域绝大多数研究者惊奇和关注的工作,这一发现给传统免疫学理论带来了冲击和挑战。
”做一个有原创学术思想的本土科学家,一直是曹雪涛的理想,为此他锲而不舍,孜孜以求。
在他的带领下,他的研究团队不断在免疫学领域“开疆拓土”。
从树突状细胞中自主发现了数十种新型基因并开展了相关的免疫学与肿瘤生物学功能研究;发现和鉴定了树突状细胞等数种新型免疫细胞亚群并研究其免疫调节功能;提出了天然免疫识别与抗病毒天然免疫应答调控的新分子机制;揭示了肿瘤免疫逃逸新方式并研究了数种肿瘤免疫治疗新方法……在天然免疫的识别与调控机制的研究上,曹雪涛成果突出。
以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220 多篇,其中包括在国际一流学术杂志Cell、Science、Nature Immunology、Cancer Cell、Immunity等发表论文;获国家发明专利16 项、国家Ⅱ类新药证书2 个;研究成果4次获得“中国高校年度十大科技进展”,并曾入选“2011 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
瘤体内注射IL—2基因后肿瘤细胞和肿瘤浸润性淋巴细胞的功能分析
瘤体内注射IL—2基因后肿瘤细胞和肿瘤浸润性淋巴细胞的
功能分析
王全兴;曹雪涛
【期刊名称】《中国免疫学杂志》
【年(卷),期】1996(012)002
【摘要】将脂质体包裹的IL-2基因直接注射至B16F10黑色素瘤瘤体内,研究肿瘤细胞和肿瘤浸润性淋巴细胞(TIL)的功能变化。
10d后,Northernblot鉴定显示瘤体内注射IL-2基因后肿瘤细胞及TIL中IL-2mRNA表达阳性;经G418筛选后的肿瘤细胞培养上清中可检测出IL-2;肿瘤细胞表面表达了较高水平的MHCI类抗原(H2K^bD^b);TIL表面粘附分子LAF-1表达也明显高于对照组,其
【总页数】5页(P93-97)
【作者】王全兴;曹雪涛
【作者单位】不详;不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30.51
【相关文献】
1.IL—2,IL—4基因转染后肿瘤细胞表面ICAM—1分子的表达及其作用 [J], 陈国友;曹雪涛
2.肿瘤浸润性淋巴细胞的体外培养及肿瘤细胞的杀伤作用 [J], 陈治文;夏俊
3.瘤体内脂质体介导的IL-2基因治疗后肿瘤和肿瘤浸润性淋巴细胞的功能变化 [J], 王全兴;曹雪涛;王建莉;章卫平;李青;叶天星
4.瘤体内注射G-CSF基因诱导肿瘤细胞凋亡及局部病理分析 [J], 孙延平;曹雪涛;
王全兴;王元和;施靖华;高瀚
5.IL-2、IL-4基因转染后B16细胞表面ICAM-1的表达及其肿瘤细胞致瘤原性的
变化 [J], 陈国友;曹雪涛;于益芝;章卫平;陶群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白细胞介素4基因转移的肿瘤细胞体内增强巨噬细胞功能的实…
白细胞介素4基因转移的肿瘤细胞体内增强巨噬细胞功能的
实…
于益芝;曹雪涛
【期刊名称】《中国免疫学杂志》
【年(卷),期】1995(011)003
【摘要】观察了小鼠接种高分泌IL-4的黑色素瘤细胞后腹腔内巨噬细胞功能
的变化,荷瘤小鼠腹腔内巨噬细胞杀伤性在荷瘤后第4天及第12天出现两个高峰,荷瘤后第15天小鼠腹腔内巨噬细胞的吞噬能力及MHCⅡ类抗原的表达增强,抗原提呈能力增高,荷瘤后第4天及第12天腹腔内巨噬细胞经诱导的IL-1水平出现两个高峰,经诱导的TNF水平变化不明显,此实验结果表明,高分泌IL-4的黑色素瘤细胞体内生长受抑制的原因之一是IL-
【总页数】5页(P158-162)
【作者】于益芝;曹雪涛
【作者单位】不详;不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30.3
【相关文献】
1.白细胞介素4基因转移的肿瘤细胞体外生物学特性及体内致瘤性的研究 [J], 于
益芝;曹雪涛
2.白细胞介素4基因转移的肿瘤细胞体内诱导杀伤细胞活性及细胞… [J], 于益芝;
曹雪涛
3.白细胞介素2基因转移的肿瘤细胞克隆的建立及其体内外生长特性… [J], 曹雪涛;章卫平
4.IL-2基因修饰的肿瘤细胞对小鼠体内巨噬细胞数量和功能的影响 [J], 张学荣;舒雨雁;罗小玲;磨标礼;班建东;庄茂辛
5.白细胞介素2(IL-2)基因和γ干扰素(IFN-γ)基因体内转染巨噬细胞对恢复化疗所致免疫功能损伤的研究 [J], 周滨;姜志尧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我科学家发现自身免疫疾病防治新潜在靶标
我科学家发现自身免疫疾病防治新潜在靶标
2014年06月20日 11:16来源:科技日报
科技日报北京6月19日电(记者唐先武)新一期出版的《自然免疫学》杂志刊登了中国工程院院士曹雪涛研究团队的论文,报道了一种被称为Rhbdd3的蛋白分子能够通过选择性地抑制树突状细胞分泌白细胞介素6等炎性细胞因子,从而抑制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生发展。
该发现为自身免疫病发生发展机制提出了新观点,也为有效防治自身免疫病提供了新思路和潜在靶标。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科技部973项目等资助下,曹雪涛与第二军医大学免疫学研究所暨医学免疫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刘娟讲师等发现,Rhomboid蛋白家族成员Rhbdd3分子能显著抑制病原体触发的树突状细胞活化及白细胞介素6释放,维持体内T淋巴细胞亚群功能的免疫稳态,进而抑制机体炎症损伤及自身免疫病的发生。
借助于复旦大学发育生物学研究所许田教授团队制备的Rhbdd3基因敲除小鼠,曹雪涛课题组发现,基因敲除老龄小鼠出现肠道、肺脏、肾脏等多器官炎性细胞浸润,血中自身抗体水平及炎性细胞因子水平显著升高,更易发生炎症损伤和自身免疫性疾病,表明Rhbdd3是一个抑制树突状细胞过度活化、阻止自身免疫病发生发展的关键性分子。
机制研究发现,Rhbdd3通过结合信号分子NEMO并促进其蛋白降解,控制了炎症性信号通路活化,抑制树突状细胞分泌炎性细胞因子,进而抑制自身免疫病的发生发展。
业内专家认为,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等严重影响人类健康和生存质量,目前对其具体细胞及分子发病机制缺乏深入了解而无法预防和医治,该研究揭示了Rhomboid蛋白家族分子在树突状细胞过度活化导致的炎症损伤及自身免疫病发病机制中的重要作用。
曹雪涛院士:想发Hepatology没有那么难
曹雪涛院士:想发Hepatology没有那么难前几天,梦熊看到Hepatology上online了一篇文章,眼前一亮:恍惚间觉得假以时日,梦熊的名字都可以挂在10分的期刊上呢!这是曹雪涛院士署名通讯作者的最新一篇文章。
先看一下文章做了什么内容吧:1、通过表达谱芯片筛选到了一个circRNA分子MTO1,检测到其在肝癌中显著低表达。
2、MTO1丰度越低病人预后越差。
3、通过RIP检测,发现MTO1与miR-9结合。
4、细胞实验表明,干扰MTO1能下调miR-9靶基因p21的表达,结果促进细胞增殖、侵袭。
恩,基本就是这样了。
就问你羡慕不羡慕!不管你羡慕不羡慕,咱先看看套路再说!1、分子的确定,这个大家最关心的a、筛分子:作者通过7对7HCC及正常肝组织做circRNA表达谱芯片。
最终,选了表达差异最显著的10个上调、10个下调的circRNAs做了热图。
b、小样本验证:通过21对肝癌及正常肝脏组织,验证上述20个circRNAs分子表达变化,确定了跟芯片结果最匹配的6个circRNAs 分子。
c、作者最终直接确定后期研究MTO1。
正常步骤是,对b步骤筛出的分子做一下“大样本验证”。
不过也给大家提供了一个榜样,筛出的分子最终确定研究哪个分子,有时候原因不一定很明确,有可能查了相关报道、也有可能做了其他的分子并没有做出结果。
这里作者是先确定了MTO1,再对其表达进行了大样本验证。
作者是这样描述的,也不无可能是先进行了上述6个分子的表达验证,最终确定了MTO1作为后续研究的分子。
2、分子功能实验:沉默MTO1能促进肝癌细胞株增殖及侵袭。
体外过表达MTO1能抑制HCC细胞增殖及侵袭作用。
原文中,这部分及动物实验内容逻辑展示一般。
3、动物实验:干扰MTO1的HCC细胞能提升小鼠体内成瘤速度(生长)。
4、临床相关性:结合临床数据,MTO1表达越低,病人预后越差。
5、机制研究作为热门的circRNA,跟lncRNA、假基因、mRNA等均类似,均可作为ceRNA竞争性吸附miRNA,促进下游靶基因表达。
肿瘤相关巨噬细胞促进肿瘤生长与转移的研究现状
肿瘤相关巨噬细胞促进肿瘤生长与转移的研究现状李晓曦;郭宁;曹雪涛【期刊名称】《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年(卷),期】2008(15)1【摘要】巨噬细胞是机体防御机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表型具有很大的异质性,随所在器官的微环境和生理病理条件不同而具有多样化功能。
微环境中的相邻细胞以及不同的细胞因子均能对巨噬细胞的功能产生影响。
研究发现,肿瘤组织中巨噬细胞的高度浸润与肿瘤患者的不良预后相关。
肿瘤相关巨噬细胞(tumor-associated macrophage,TAM)支持肿瘤细胞的增殖、侵袭、转移及新生血管形成。
肿瘤微环境诱导巨噬细胞向M2表型分化,从而促进肿瘤的发展。
荷瘤动物体内浸润的M2细胞在适当诱导下,亦可向M1表型分化。
巨噬细胞不同分化机制的阐明将可能为未来肿瘤的治疗开辟一条新的途径。
【总页数】4页(P78-81)【关键词】巨噬细胞;肿瘤;免疫;肿瘤微环境【作者】李晓曦;郭宁;曹雪涛【作者单位】北京大学医学部基础医学院临床医学系,北京100083;军事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北京100850;第二军医大学免疫学研究所,上海20043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392.12;R730.2【相关文献】1.肿瘤相关巨噬细胞促进肿瘤血管生成和转移的研究进展 [J], 徐建2.肝再生磷酸酶-3通过肿瘤相关巨噬细胞作用促进结肠癌侵袭转移的研究 [J], 张韬;罗自通;蓝球生;许鹤洋;褚自强;苏鹏伟;褚忠华3.肿瘤相关巨噬细胞促进肿瘤侵袭转移机制的研究进展 [J], 林花;李雨涵;王云娜;王勇4.肿瘤相关巨噬细胞促进肿瘤侵袭转移机制的研究进展 [J], 林花;李雨涵;王云娜;王勇5.肿瘤相关巨噬细胞促进宫颈癌侵袭转移的机制研究 [J], 陈晓静;王薇;周琛斐;魏文斐;吴湘光;严瑞明;张延梅;梁罗娇;吴砂;梁莉;钟梅;余艳红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肿瘤免疫治疗研究进展
肿瘤免疫治疗研究进展
杨何;张升;辛艳飞
【期刊名称】《国际生物医学工程杂志》
【年(卷),期】2016(21)9
【摘要】区别于传统的肿瘤治疗手段,肿瘤免疫治疗并非直接作用于病灶,而是通过调节人体的免疫防御机制对抗肿瘤。
近年来,肿瘤免疫治疗新靶点和新技术的涌现反应出肿瘤免疫疗法的无限潜能,本文将对近五年肿瘤免疫疗法的发展作一综述。
【总页数】7页(P1074-1080)
【作者】杨何;张升;辛艳飞
【作者单位】浙江省医学科学院安全性评价研究中心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30
【相关文献】
1.铁死亡的代谢关联机制及其在肿瘤免疫治疗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2.益生菌在肿瘤免疫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3.肿瘤免疫治疗研究进展
4.妊娠滋养细胞肿瘤免疫治疗及分子靶向治疗机制、疗效的研究进展
5.外泌体PD-L1在肿瘤免疫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肿瘤转移前微环境六大特征
肿瘤转移前微环境六⼤特征曹雪涛院⼠是我国著名的免疫学家,今年已相继在Nature Immunology、Immunity、PNAS、Cancer Cell等杂志上发表了多篇论⽂。
11⽉14⽇,曹雪涛院⼠与博⼠⽣刘洋在Cancer Cell(影响因⼦23.214)上发表了⼀篇题为“Characteristics and Significance of the Pre-metastatic Niche”的Perspective⽂章,评述了肿瘤转移前微环境的形成机制、组成特征及其促肿瘤转移的过程,尝试性地提出肿瘤转移前微环境的六⼤特征,并对该领域临床应⽤及未来研究⽅向进⾏了展望。
背景肿瘤转移是癌症相关死亡的主要原因。
这表明,鉴定出肿瘤转移每⼀步中的关键分⼦和细胞组件,以及开发预防和控制肿瘤转移的策略尤为重要。
循环肿瘤细胞(circulating tumor cells , CTCs)进⼊继发性器官或远处器官(secondary or distant organ)是转移中⼀个关键的步骤。
CTCs遭遇的局部微环境对这⼀步骤具有极为重要的影响。
它决定着是否肿瘤细胞的“殖民”(colonization)能够发⽣。
越来越的证据表明,原发性肿瘤能够通过在继发性器官(secondary organ)位置诱导⼀种⽀持性微环境(称为转移前微环境,pre-metastatic niche)的形成,促进转移发⽣。
研究发现,转移前微环境能够通过多种不同的机制启动和建⽴。
近年来,转移前微环境的作⽤和意义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科学家们在理解转移前微环境组件和重要性⽅⾯取得了⼀些新的进展。
这些进展为更好的阐明肿瘤转移机制,以及设计更有效的癌症诊断和治疗策略提供了新的依据。
提出六⼤特征在这篇⽂章中,作者们汇总了肿瘤转移前微环境形成的关键组件以及潜在的机制(表1),提出了定义转移前微环境的6⼤特征(图1),包括免疫抑制、炎症、⾎管⽣成/⾎管通透性、淋巴管⽣成、亲器官性以及重编程,强调了转移前微环境的重要性,讨论了其潜在的应⽤和未来研究⽅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