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量平差教案
测量平差基础课程设计
测量平差基础课程设计一、课程背景及意义测量是地理信息科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广泛应用于国土调查、地质勘探、城市规划等领域。
但测量数据存在误差,需要通过平差处理来保证测量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因此,掌握测量平差基础知识对于测量工作者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二、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掌握测量基础知识,包括误差理论、最小二乘法、平差方法等,能够应用所学知识对测量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并能够撰写相应的报告。
三、教学内容及方法1. 误差理论•误差的分类和特点•误差的传递和分析•不确定度的计算2. 最小二乘法•最小二乘法的原理和应用•直线拟合和曲线拟合•数据平滑方法3. 平差方法•等精度平差和最小二乘平差•条件平差和自由网平差•加权平差和精度评定•数据处理软件的使用以上内容将通过课堂讲授、案例分析和实验操作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
四、实验设计及课程实施1. 实验一:误差传递和分析•目的:掌握误差的传递和分析方法•内容:通过链路误差传递实验,学生将学会误差的传递和分析方法,并计算得到所测参数的不确定度2. 实验二:直线拟合和数据处理•目的:掌握最小二乘法的应用•内容:通过直线拟合实验,学生将掌握最小二乘法的原理和应用,并利用所学方法进行数据平滑处理3. 实验三:自由网平差和报告撰写•目的:掌握平差方法和报告撰写技能•内容:通过自由网平差实验,学生将掌握多角度观测平差方法,并利用数据处理软件进行平差计算,最终撰写实验报告以上实验将在实验室中进行,每次实验时间为3-4小时。
教师将讲解实验要点和相关知识,学生将独立进行实验操作,并在实验后撰写实验报告。
五、课程评估1. 平时成绩•出勤(10%)•作业(30%)•案例分析报告(30%)2. 实验成绩•实验报告(30%)3. 合格标准•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50%•实验成绩占总成绩的50%•合格标准为总成绩不低于60分六、总结此次课程设计旨在帮助学生掌握测量基础知识,提高测量数据的处理和分析能力。
测量平差基础第三版教学设计
测量平差基础第三版教学设计一、课程概述本课程主要介绍测量平差的基础知识,包括误差理论、观测量平差、绘图与计算等内容。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对测量平差方法有更深入的理解,能够掌握测量平差的基本原理和技术,具备工程测量实践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1.理解测量误差的概念和类型;2.掌握误差传递规律;3.掌握传统平差方法和最小二乘平差方法;4.能够进行基本测量计算和绘图分析。
三、教学内容3.1 误差理论1.误差、精度与精度等级;2.误差的来源和分类;3.误差的测定方法;4.误差传递规律。
3.2 观测量平差1.观测数据处理方法;2.传统平差方法;3.最小二乘平差方法。
3.3 绘图与计算1.测量前、测量中、测量后的准备工作;2.测量与绘图的要求和方法;3.计算规程和实例分析。
四、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理论讲授和案例讲解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内容:•利用电子白板展示主要内容;•讲解教师通过PPT演示分步骤详细讲解;•通过应用案例实现理论与实践的联系;•学生通过课后习题解决实际问题。
五、教学进度第一周课程介绍,误差理论基础主要内容:•课程介绍;•误差概念和精度;•精度等级和误差分类;•误差测定方法;•误差传递规律。
教学方法:理论讲授+案例分析第二周传统平差方法主要内容:•观测量平差方法;•传统平差方法;•实例分析。
教学方法:理论讲授+案例分析第三周最小二乘平差法主要内容:•最小二乘平差法基础;•应用案例讲解。
教学方法:理论讲授+案例分析第四周绘图与计算主要内容:•测量前、测量中和测量后的准备工作;•测量和绘图的要求和方法;•计算规程和实例分析。
教学方法:理论讲授+案例分析六、考核方式考核方式包括平时作业、实验考核和期末考试。
•平时作业(10%):及时完成布置的课堂作业;•实验考核(30%):完成实验报告和现场操作;•期末考试(60%):闭卷笔试,测试考生对本课程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七、参考书目1.《测量学基础》,陈嘉琳,2019;2.《测量平差基础》,徐文伟,2018;3.《基础测量学》,周志华,2017。
测量平差》说课
控制测量
测量学
Hale Waihona Puke 工程测量测量平差(二)关于《测量平差》 (二)关于《测量平差》的教材及参考资料
1、教材:中国电力出版社出版,牛志宏主编的《测量平差》。属高 、教材:中国电力出版社出版,牛志宏主编的《测量平差》 职高专工程测量规划教材。 2、参考资料:针对教材及学生学习情况,选用参考了测绘出版社出 版的《测量平差教程》,游祖吉、樊功瑜编写;另辅以习题集《 版的《测量平差教程》,游祖吉、樊功瑜编写;另辅以习题集《误差 理论与测量平差基础习题集》 理论与测量平差基础习题集》,武汉大学出版。
(六)关于学情和如何指导学生自习
1、学情 高职高专学生具有年轻人特有的理想、激情及思维敏捷等特点,但 他们自主学习能力不理想,知识基础不牢固。 2、学习的指导 针对学情,要加强知识基础的指导回顾,激发学生的自学热情,指 导学生掌握自我学习的方法,教师因材施教,因人施教。 3、教学效果 通过两学年平差的教学,达到了大纲所提出的教学要求。
(三)《测量平差》 (三)《测量平差》教学大纲
1、教学内容:测量误差基本理论,测量平差基本原则、条件平差、 间接平差、附有参数的条件平差、附有限制条件的间接平差、误差 椭圆等。重点内容:误差基本理论、条件平差、间接平差、误差椭 圆。 2、课程目标:掌握常用的几种测量平差方法及对应的公式,能够 对各类工程控制网及其他测量成果进行平差处理,使测量成果达到 所要求的精度,从而满足各类工程建设的需要。
(五)关于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1、采用的教学方法 引导发现法、自学辅导法、案例教学法和实践作业法 2、采用的教学手段 板书整洁清晰,使学生能直观的学习,课后辅导以轻松的方法加强巩固;利 用网络教学;课堂提问让学生自我打分,全班评议;作业及时点评并结合成 绩以提高学习兴趣。 3、采用“教—学—做”一体的教学模式:教师认真教,鼓励学生认真学,并 、采用“教— 与实践结合起来,如:一种平差方法学习,鼓励学生用实习的测量成果进行 平差并精度评定。
《测量平差》教案 第五章 条件平差 (武汉大学版)
《测量平差》教案第五章 条件平差第一节 条件平差原理一、条件方程和改正数条件方程列出用观测值真值和真误差表示的条件平差函数模型导出用按最小二乘准则求得的观测值平差值和观测值改正数表示的条件平差的函数模型()1,1,0ˆr r LF =——条件方程 01,1,,=-r n n r W V A ——改正数条件方程()L F W -=——改正数条件方程常数项(闭合差)计算式举例(单三角形函数模型的建立)二、条件方程的纯量表达式和矩阵表达式r 个条件方程的纯量表达式:()()()⎪⎪⎭⎪⎪⎬⎫===0ˆ,,ˆ,ˆ0ˆ,,ˆ,ˆ0ˆ,,ˆ,ˆ21212211n r nnL L L F L L L F L L L F 线性化后得改正数条件方程⎪⎪⎭⎪⎪⎬⎫=-+++=-+++=-+++000221122112211r n n b n n a n n w v r v r v r w v b v b v b w v a v a v a其中()()()⎪⎪⎭⎪⎪⎬⎫-=-=-=n r r n b n a L L L F w L L L F w L L L F w ,,,,,,,,,21212211令⎥⎥⎥⎥⎦⎤⎢⎢⎢⎢⎣⎡=n n n r r r b bb a a a A 212121, ⎥⎥⎥⎥⎦⎤⎢⎢⎢⎢⎣⎡=r r w w w W 211,, ⎥⎥⎥⎥⎦⎤⎢⎢⎢⎢⎣⎡=n n v v v V 211, 则改正数条件方程及其闭合差计算的矩阵表达式分别为0=-W AV()L F W -=三、基础方程按求函数极值的拉格朗日乘数法,设其乘数为()T r b a r k k k K =1,,称为联系数向量。
组成函数()W AV K PV V T T --=Φ2,对其求导整理得改正数V 的计算公式K QA K A P V T T ==-1——改正数方程当P 为对角阵时,改正数方程的纯量形式为()n i k r k b k a v r i b i a i p i i,,2,1,1 =+++=改正数条件方程与改正数方程联立,称为条件平差的基础方程。
《测量平差》课程思政教学案例
《测量平差》课程思政教学案例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让学生掌握测量平差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能够运用测量平差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 德育目标:通过课程思政教学,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二、教学内容与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内容:本课程主要内容包括测量平差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以及测量平差在工程中的应用。
重点是如何根据实际问题选择合适的平差方法,难点是如何处理平差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和误差。
2. 教学重点:测量平差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3. 教学难点:如何处理平差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和误差。
三、教学过程设计1. 导入新课:通过实际工程案例,引出测量平差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2. 讲解基础知识:介绍测量平差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引导学生逐步理解并掌握相关知识。
3. 案例分析:结合实际工程案例,引导学生运用测量平差知识进行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4.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进行讨论,针对测量平差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和误差处理问题进行交流和探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5. 总结归纳:对本次课程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归纳,强调测量平差在工程中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
6. 拓展延伸:介绍测量平差领域的新技术和新方法,鼓励学生进行课外拓展学习和实践,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和视野。
四、课程思政设计1. 爱国情怀培养:通过介绍我国在测量平差领域的成就和发展,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2. 实践精神教育:通过案例分析和小组讨论等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的实践精神和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 团队协作意识:在小组讨论环节,强调团队协作的重要性,鼓励学生相互协作、共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
4. 严谨求实态度:在讲解测量平差原理和方法的过程中,强调严谨求实的工作态度和科学精神的重要性,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科学态度和方法。
《测量平差》课程标准
《测量平差》课程标准一、课程简介《测量平差》是一门重要的测量学课程,旨在培养学生掌握测量平差的基本理论、方法和技能,为后续课程和实际工作奠定基础。
本课程涉及测量误差理论、最小二乘法原理、平差软件应用等方面,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
二、教学目标1. 掌握测量平差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2. 能够运用最小二乘法原理进行测量数据平差处理;3. 学会使用平差软件进行数据处理;4. 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思维。
三、教学内容与要求1. 基础知识:掌握测量误差的基本概念、性质和分类,了解测量误差的来源和影响;2. 平差基本原理:掌握最小二乘法原理,了解平差方法的选择和适用条件;3. 平差方法与应用:掌握各种测量平差方法的原理和应用,如普通平差、加权平差、随机模型平差等;4. 平差软件应用:学会使用平差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包括数据导入、参数设置、结果输出等;5. 实践环节:通过实验和实习,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1. 理论教学:采用多媒体教学,结合案例分析、课堂讨论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2. 实验教学:安排实验课程,让学生动手操作平差软件,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3. 课外学习:鼓励学生自主学习,通过阅读文献、参加学术讲座等方式拓宽知识面;4. 考核方式:采用平时成绩、实验成绩和期末考试相结合的考核方式,注重对学生实际应用能力和创新思维的考核。
五、教材与参考书1. 教材:《测量平差原理与方法》;2. 参考书:《测量误差理论》。
六、课程评估1. 平时成绩:包括出勤率、作业完成情况、课堂表现等,占比30%;2. 实验成绩:包括实验报告、实验操作等,占比30%;3. 期末考试:采用闭卷考试形式,占比40%。
七、课程总结与展望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该掌握了测量平差的基本理论、方法和技能,具备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思维。
为了进一步提高本课程的教学质量,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 加强实践教学,增加实习和实地测量的机会,让学生更好地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2. 引入先进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如在线课程、虚拟仿真等,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3. 鼓励学生参加学术活动和科研项目,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和视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测量平差课程设计_3
一.课程设计的目的目的: 课程设计是误差理论与测量平差教学的组成部分, 除验证课堂理论外, 也是巩固和深化课堂所学知识有机结合的重要环节, 更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训练严格的实践科学态度和工作作风的手段。
通过课程设计, 增强平差相关理论的概念, 提高应用能力, 为今后解决实际工程中有关测量工作的问题打下基础。
二.课程设计题目内容描述和要求要求: 以教学大纲为依据, 按照要求完成实例计算过程, 结束后提交计算成果资料。
1.设计的任务(1)该课的课程设计安排在理论学习结束之后进行的, 于第5学期第7周进行, 时间为一周。
2.(2)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 要求每个学生独立完成本课程设计的全部内容。
3.课程设计要求4.测量平差课程设计要求每一个学生必须遵守课程设计的具体项目的要求, 以教学大纲为依据, 独立完成设计内容, 并上交设计报告。
5.课程设计报告内容题目二: 导线网如图所示,A.B.C.D为已知点, P1~P6为待定点, 观测了14个角度和9条边长(观测数据见表4)。
已知测角中误差, 测边中误差, 已知点数据和待定点近似坐标见表5, 求待定点坐标平差值及点位中误差。
观测数据点号坐标点号近似坐标X/m Y/m P X/m Y/mA 871.1893 220.8223 1 825.810 272.250B 632.2173 179.4811 2 740.107 312.579C 840.9400 533.4018 3 768.340 392.230D 663.4752 570.7100 4 732.041 470.8855 681.630 279.3006 674.567 506.177k jk k jk j jk j jk jkjkjkjk jk jk jkjkjk jk jk y b x a y b x a S S X b S S Y a ˆˆˆˆcos )(sin )(0020000200--+=''''-=∆''-=''=∆''=αδαρραρρ已知点数据及待定点近似坐标利用公式000)(ˆˆˆˆˆˆjkjk j jk jk jk jk k jk k jk j jk j jk j jk j j L L Z L l l y b x a y b x a z v Z Z Z j-=--=---++-=+=α11ˆˆˆˆ0ˆˆˆ0ˆ00000)(ˆˆ,ˆˆˆˆˆˆˆ--====-=-∆+∆+∆-∆-=PB B N Q Q Q tn PVV l yS Y xS X yS Y xS X v T BB x x y y y x x x T i k jkk jk j jkj jk i ii iii jjkjkjkjkσσσσσ)(202yyxx P Q Q +=σσ Pl B PB B xL L l l x B V T T 10)(ˆˆ-=-=-=平差值方程为:ˆˆˆˆˆˆˆˆˆˆˆˆˆˆˆˆˆˆˆˆˆˆˆˆˆˆˆˆ14141313121211111010998877665544332211PP PP P P P P DPDC P P D P C P P P PP P P B P PP BA BP CP CD P P C P P P P P P P P P A P P P AB APv Lv L v L v L v L v L v L v L v L v L v L v L v L v L αααααααααααααααααααααααααααα-=+-=+-=+-=+-=+-=+-=+-=+-=+-=+-=+-=+-=+-=+222323222222222121222020221919221818221717221616221515)ˆˆ()ˆˆ()ˆˆ()ˆˆ()ˆˆ()ˆˆ()ˆˆ()ˆˆ()ˆˆ()ˆˆ()ˆˆ()ˆˆ()ˆˆ()ˆˆ()ˆˆ()ˆˆ()ˆˆ()ˆˆ(6664642525554443433232212111D P D P P P P P P P P P P B P B C P C P P P P P P P P P P P P P P A P A Y Y X X v L Y Y X X v L Y Y X X v L Y Y X X v L Y Y X X v L Y Y X X v L Y Y X X v L Y Y X X v L Y Y X X v L -+-=+-+-=+-+-=+-+-=+-+-=+-+-=+-+-=+-+-=+-+-=+误差方程为:23090090232208008008008022210700700700702120060060201905005019180400400400401817030030030030171602002002002016150100101514141313121211111010998877665544332211ˆˆˆˆˆˆˆˆˆˆˆˆˆˆˆˆˆˆˆˆˆˆˆˆˆˆˆˆl y SY x SX v l y SY x SX y S Y x S X v l y S Y x S X y S Y x S X v l y SY x SX v l y SY x S X v l y SY x SX y S Y x S X v l y S Y x S X y S Y x S X v l y S Y x S X y S Y x S X v l y SY x SX v l v l v l v l v l v l v l v l v l v l v l v l v l v l v PD P P D P PP P P P P PP P P P P PP P P P P PP P P P P P BP P BP PC P P C P PP P P P P P P P P P P P P P P P P PP P P P P PP P P P P P P P P P P P AP P APP P P P P P P P DP DC P P D P C P P P P P P P B P P P BA BP CP CD P P C P P P P P P P P P A P P P AB AP -∆-∆-=-∆+∆+∆-∆-=-∆+∆+∆-∆-=-∆+∆=-∆-∆-=-∆+∆+∆-∆-=-∆+∆+∆-∆-=-∆+∆+∆-∆-=-∆+∆=-''-''=-''-''=-''-''=-''-''=-''-''=-''-''=-''-''=-''-''=-''-''=-''-''=-''-''=-''-''=-''-''=-''-''=αδαδαδαδαδαδαδαδαδαδαδαδαδαδαδαδαδαδαδαδαδαδαδαδαδαδαδαδ, 求出x 为⎥⎥⎥⎥⎥⎥⎥⎥⎥⎥⎥⎥⎥⎥⎥⎥⎥⎤⎢⎢⎢⎢⎢⎢⎢⎢⎢⎢⎢⎢⎢⎢⎢⎢⎢⎡21620-3214-2875723580289121857-10307-65950-6608118164-4295-90134 点位中误差为。
广义测量平差课程设计
广义测量平差课程设计1. 课程设计目的本课程设计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实践掌握广义测量平差方法,了解其原理和应用。
2. 实验设备和软件•实验仪器:全站仪和三角板•软件:Excel、AutoCAD3. 实验内容本次课程设计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步骤:3.1 准备工作1.计算控制点坐标,并在地图或者AutoCAD中绘制控制网2.在控制网上进行标志,确定各测量点3.进行测量,记录实测数据,并将数据进行输入3.2 广义测量平差1.输入实测数据,根据所学知识计算方位角、坐标差和距离等要素2.将所得要素进行纠正,得到更加准确的值3.根据平差原理进行平差,得到各点坐标的最优解3.3 数据处理和图形输出1.利用Excel进行数据处理,生成各点的坐标2.利用AutoCAD生成平差后的点位图,进行可视化展示4. 实验步骤详解4.1 准备工作1.计算控制点坐标根据地图或现场情况,确定控制点的坐标。
确定坐标后,使用全站仪进行测量,获得控制点的实测坐标。
2.绘制控制网使用AutoCAD或手绘图纸,根据控制点坐标,绘制出控制网。
控制网应包括所有控制点的坐标和测量点。
3.进行标志,确定各测量点对于每个待测量的点,进行标志,并确定其编号和名称。
根据标志的位置,把测量点的坐标测量出来,记录到表格中。
4.2 广义测量平差1.输入实测数据,计算要素将实测数据输入到Excel中,通过计算方位角、坐标与距离等要素,得到各个点的坐标值。
得到坐标值后,对坐标进行纠正,保证数据的准确性。
2.广义测量平差根据广义测量平差公式,对所有测量点的坐标进行平差。
在计算平差时,应注意受限制的点和自由点的数量关系,防止数据不准确。
4.3 数据处理和图形输出1.利用Excel进行数据处理,生成各点的坐标在Excel中,将实测的数据进行处理,确定各点的坐标值。
同时,将经过广义测量平差后的数据进行纠正,得到精确的坐标值。
2.利用AutoCAD生成平差后的点位图,进行可视化展示将处理后的数据输入到AutoCAD中,生成平差后点位图。
C语言测量平差课程设计
C语言测量平差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掌握C语言中常用的数据类型、运算符和语法结构,并能将其应用于测量平差计算中。
2. 使学生了解测量平差的基本原理和常用算法,如最小二乘法等。
3. 帮助学生理解C语言在解决测量平差问题中的优势,如计算速度和精度。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C语言进行测量平差计算的能力,能独立编写、调试和优化相关程序。
2. 提高学生分析测量数据、选择合适算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能共同完成测量平差项目。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激发学生对测量平差和C语言的兴趣,培养主动学习和探究的精神。
2. 引导学生关注测量平差在工程、科研等领域的应用,认识到所学知识的社会价值。
3. 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遵循学术道德,尊重他人成果。
本课程针对高年级学生,课程性质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在分析课程性质、学生特点和教学要求的基础上,将课程目标分解为具体的学习成果,为后续的教学设计和评估提供依据。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C语言编程能力和测量平差理论水平。
二、教学内容1. C语言基础回顾:数据类型、变量、运算符、控制结构、函数等基本概念,重点复习数组、指针和结构体。
教材章节:第一章至第三章2. 测量平差基本原理:介绍测量平差的定义、目的、数学模型和常用算法(如最小二乘法)。
教材章节:第四章3. C语言实现测量平差算法:结合实际案例,讲解如何使用C语言编写测量平差程序。
教材章节:第五章4. 程序设计与调试:介绍编程规范,演示调试技巧,分析常见错误。
教材章节:第六章5. 测量平差实际应用:分析实际测量数据,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具体问题。
教材章节:第七章6. 项目实践:分组进行项目设计,完成测量平差程序编写、调试和优化,撰写项目报告。
教材章节:第八章教学内容安排和进度:1. 第1周:C语言基础回顾。
2. 第2周:测量平差基本原理。
《测量平差》课程教案
附件3
交通职业学院
课程教案
学年第学期
开课单位交通职业学院道桥系测量教研室
授课教师
职称
课程名称测量平差
课程性质职业能力课
教材名称《测量平差》
适用专业(方向)工程测量与监理
交通职业学院制
年9月8日
《课程教案》填写说明
一、用宋体、5号字填写,每项页面大小可按照规定格式自行添减。
二、一次课为一份教案(不包括封面)。
三、“课程性质”填基本素质课、职业能力课、素质拓展课;素质拓展课的“适用专业(方向)”填写“全校各专业”。
四、“开课单位”填学院、学系和教研室(无教研室只填学院和学系)。
五、授课类型指理论课、讨论课、实验、社会实践、实习或见习课、其他等。
六、“教学内容”应具体,而不应只填写教材章节名称或讲授主题的题目。
测量平差教案范文
测量平差教案范文标题:测量平差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测量平差的概念和作用;2.掌握水准测量、三角测量平差的基本方法;3.熟悉测量仪器的使用和测量数据的处理;4.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测量平差的概念与作用2.水准测量平差的基本原理和方法3.三角测量平差的基本原理和方法4.测量仪器的使用和测量数据处理三、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提问的方式带领学生回忆前几节课所学的内容,引出测量平差的概念和作用。
2.概念讲解:向学生介绍测量平差的定义和作用,通过实例和图片展示平差的必要性。
3.水准测量平差:a.原理讲解:向学生简要介绍水准测量平差的原理,包括高差测量、高程调整等。
b.方法讲解:详细讲解水准测量平差的基本方法,如:闭合路径法、开闭路径法等。
c.实操演练:组织学生进行水准测量平差的实操演练,让学生亲自操作测量仪器并记录测量数据。
d.数据处理:教导学生如何处理测量数据,包括计算高差、纠正误差等。
4.三角测量平差:a.原理讲解:向学生简要介绍三角测量平差的原理,包括角度观测、距离观测等。
b.方法讲解:详细讲解三角测量平差的基本方法,如:多边形闭合差法、角平差法等。
c.实操演练:组织学生进行三角测量平差的实操演练,让学生亲自操作测量仪器并记录测量数据。
d.数据处理:教导学生如何处理测量数据,包括计算角度、距离、误差的平差等。
5.测量仪器的使用和测量数据的处理:a.仪器使用:向学生介绍常见的测量仪器,如水准仪、全站仪等,指导学生正确使用这些仪器。
b.数据处理:教导学生如何合理、准确地处理测量数据,包括数据整理、误差分析、平差计算等。
四、教学评价:1.实操评估:设计水准测量和三角测量的实操评估,检验学生的操作技能和数据处理能力。
2.论文撰写:要求学生完成一篇关于测量平差的论文,要求包括理论知识、实操经验和结果分析等。
五、教学延伸:1.实地考察: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应用所学的测量平差方法进行实测实量,加深学生对平差方法的理解和掌握。
测量平差教案第二章
1:500
1:4000~ 1:8000
1:500
1:4000~ 1:6000
1:2000
1:8000~ 1:18000
1:2000
1:8000~ 1:12000
1:10000
1:20000~ 1:40000
1:10000
1:10000~ 1:35000
航摄比例尺与地形图比例尺的关系表
X
Y
Z
A
p
S
Xs
Zs
以Y轴为主轴的、 、
X
Y
Z
A
Xs
Ys
Zs
o
ox
X
Y
Z
N
S
旁向倾角:主光轴SO方向与SOX的夹角
航向倾角:主光轴SO在XZ平面上的投影SOX与Z轴的夹角。
像片旋角: YSO平面与像平面的交线与像平面坐标系y轴的夹角。
x
y
2-4、像点坐标变换
01
02
03
04
像点的平面坐标变换 a
Y
S
Y
186次
4.55%
Z
Z
a
X
S-XYZ绕Z轴旋转角到S-XYZ(s-xyz)
a
X
Z
Y
S
X
Y
a1 = cosφcosκ - sinφsinωsinκ a2 = -cosφsinκ – sinφsinωcosκ a3 = -sinφcosω b1= cosωsinκ b2 = cosωcosκ b3 = -sinω c1 = sinφcosκ+ cosφsinωsinκ c2 = -sinφsinκ + cosφsinωcosκ c3 = cosφcosω
测量平差课程设计
1 1 2
h7 = 1.650
1.水准网条件平差 列条件方程: 由题意可知:n=7,t=4,r=n-t=3.观测方程为 A=,W= 建法方程: 令1km的观测高差为单位权观测,即,又。即 ,且法方程为,其中: ,由此可得法方程: 解算法方程 可得 计算改正数。可得: 计算平差值 ,得: 又 可得: 精度评定 ,其中,又 可得
46
15
10
52
48
0.456 0.067 -0.174 1.303 0.719 0.043
24 30 47 3 49 59 -9 52 52 29 35 42 2 27 44
14
43
58
四、感想与体会 (要求1000字左右) 这是一次非常有意义的课程设计。通过这次误
差理论与测量平差的课程设计,使我对测量平差有 了一个更深刻的理解。在课程设计中将我们所学的 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逐步在实践中认识体会测量 平差的基本原理和基本公式,并熟悉测量数据处理 的基本技能和计算方法。
通过本次误差理论与测量平差基础的课程设计 实习,我获得很多很多的收获。把在平时学习理论 课中遇到的很多问题和盲点都搞清楚了,比如说导 线网的条件平差方程的列法,间接平差方程的建立 等。同时自己也和庞大的数据打了一回交到,是我 不在像从前那样畏惧那些庞大的数据了。这次的成 功要感谢我的老师,我的同学。他们的确给了我不 少的帮助,没有他们我很难想像我会顺利完成任 务。经过这次实习,我对测量平差有了深刻的认 识,学到了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巩固了课堂教学 内容,加深了对测量平差基本理论的理解和具体的 实际操作。学习是为了应用!这次实习真正做到了 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我感到很有意义。加深我对书 本知识的进一步理解、掌握与综合应用。通过实 习,我掌握了matlab、CAD软件的应用。在这次实 习中,我们遇到了不少问题,不过都在老师的指导 和同学间的讨论下一一地解决了!作为一个大学生 最终是要走上社会的,我们要重视培养分析问题和 解决问题的能力!我深刻地认识到,无论什么工 作,特别是作为一个测绘工作者,更要有不怕苦、 不怕累的精神,只有这样才能适应工作,并把工作
测量平差教学设计
测量平差教学设计前言测量的精度和可靠性在国民经济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平差是在测量结果误差传递的基础上,通过一定的数学方法,将误差分配到各个控制点上,使得测量结果具有一定的精度和可靠性。
平差是测量技术重要的一环,平差技术的熟练应用是测绘、土木、矿山、公路、水电、铁路等领域工程设计、建设过程中必不可少的技能之一。
本文主要围绕测量平差教学设计,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探讨。
课程目标测量平差是测量技术中的重要内容,掌握平差原理和实践能力对于学生以后的工作有着重要的意义。
本课程的目标如下:1.帮助学生了解测量平差的概念、原理和技术方法;2.培养学生分析、解决测量中出现的问题的能力;3.培养学生运用平差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4.提高学生对于测量与地图制图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课程内容基本概念本部分主要介绍测量平差的基本概念,包括测量原理、误差与精度、平差定义、平差类型和原则等内容。
本部分重点讲解传统平差、均值平差、权值平差、最小二乘平差等不同的平差方法,包括相应的数学模型、计算方法、计算软件等方面的内容。
测量实践本部分是实践环节,主要是对前面所学理论知识的应用和实践。
教师将现场带领学生进行实地测量实践,包括平差前的数据处理、平差过程模拟以及平差后的结果分析等环节。
平差应用本部分将以实际工程案例为例子,引导学生运用平差理论与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并对学生的解决方案进行点评和讨论,不仅帮助学生理解平差的实际应用,更是使学生在实践中得到进一步的培养与锻炼。
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本课程采用课堂讲授、实验实践、案例分析等教学方法,以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相结合,使学生在实践中巩固并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同时也有利于学生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的分配本课程中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环节的时间分配为2:1,在保障传授基本理论知识的情况下,也有较大的实践时间,以便学生深度体验平差技术的应用过程及其中所涉及的技术性问题。
教学重点平差计算方法是本课程的核心部分,包括测量误差分析、数据处理与计算等方面的内容,需要着重讲解和培养学生的技巧应用能力。
《测量平差》课程设计.
课程设计课程名称:误差理论与测量平差基础学院:矿业学院专业:测绘工程姓名:学号:班级:指导教师:《误差理论与测量平差基础》课程设计任务书一、本课程设计的性质、目的、任务《误差理论与测量平差基础》是一门理论与实践并重的课程,该课程设计是测量数据处理理论学习的一个重要的实践环节,它是在学生学习了专业基础课“误差理论与测量平差基础”课程后进行的一门实践课程。
其目的是增强学生对误差理论与测量平差基础理论的理解,牢固掌握测量平差的基本原理和基本公式,熟悉测量数据处理的基本技能和计算方法,灵活准确地应用于解决各类数据处理的实际问题,并能用所学的计算机理论知识,编制简单的计算程序或借助常用软件,如Matlab、Excel等解决测绘数据处理问题,从而为将来走向工作岗位,进行工程实测数据资料的处理打下基础。
二、课程设计内容和重点根据上述的教学目的和任务,本课程设计主要是要求学生完成一个综合性的平面控制网的平差处理问题,如目前生产实践中经常用到测角网严密平差及精度评定,通过此次课程设计,重点培养学生正确应用公式、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借助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具体内容如下:根据题目要求,正确应用平差模型列出观测方程和误差方程、法方程并解算法方程,得出平差后的未知点坐标平差值、点位中误差、在控制网图上按比例画出误差椭圆等。
三、课程设计要求总体要求:课程设计必须体现平差过程,每一步不得直接给出结果,课程设计过程中如有问题,可以向指导老师请教或同学之间讨论解决,但不得相互抄袭,必须独立完成,任何同学,一经其他同学检举抄袭或被发现发现抄袭,本次课程设计即以零分记,毕业前重修此环节。
具体要求如下:1.设计说明书必须严格按照贵州大学矿业学院课程设计格式要求(见附件一)进行认真、按时撰写完成(课程设计起止时间:2015年6月8日-2015年6月21日,共2周)。
2.完成课程设计报告一份,即课程设计说明书文本(相关格式等要求见附件一)一份,报告必须包括以下内容:1)近似坐标计算过程2)误差方程系数计算过程(可自行绘制表格,并辅以文字计算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