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立德树人出发如何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
从立德树人出发 如何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
从立德树人出发如何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于3月30日正式印发,这份文件中有个词引人关注:核心素养体系――研究提出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明确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更加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
同时,经过多年教育改革,素质教育成效显著,但“与立德树人的要求还存在一定差距”,主要表现在,“重智轻德,单纯追求分数和升学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较为薄弱”。
具体到课程领域,体现为“高校、中小学课程目标有机衔接不够,部分学科内容交叉重复,课程教材的系统性、适应性不强;与课程改革相适应的考试招生、评价制度不配套,制约着教学改革的全面推进;教师育人意识和能力有待加强,课程资源开发利用不足,支撑保障课程改革的机制不健全”。
教育要回应发展的难题和挑战,必须有新的应对措施。
构建核心素养体系便是试图从顶层设计上解决这些难题。
它的构建“使学生发展的素养要求更加系统、更加连贯”,重点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把对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总体要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关内容具体化、细化,转化为具体的品格和能力要求,进而贯穿到各学段,融合到各学科,最后体现在学生身上,深入回答‘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
二是为衡量学生全面发展状况提供评判依据,引导教育教学评价从单纯考查学生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转向考查学生的综合素质。
”教育部基础教育二司司长郑富芝介绍。
核心素养体系的构建,成为顺应国际教育改革趋势,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提升我国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环节。
强调跨学科,更重视综合素养何为核心素养?它与过去我们所强调的知识、技能等是什么关系?核心素养是最关键、最必要的共同素养。
杭州师范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张华教授认为,核心素养不是只适用于特定情境、特定学科或特定人群的特殊素养,而是适用于一切情境和所有人的普遍素养,这就是“核心”的含义。
立德树人,发展核心素养
立德树人,发展核心素养一、立德树人的内涵和要求立德树人是中国传统教育的核心理念,也是新时代教育的使命所在。
在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立德树人”重要命题中,明确指出:“推进教育现代化,必须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增强教育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立德树人”要求我们在教育实践中,不仅仅要培养学生的知识和能力,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和人格,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素养,使他们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立德树人的过程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包括学校、家庭、社会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
在学校教育实践中,要注重塑造健康阳光的校园文化,加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学生道德素养,使他们具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在教育管理者和教师的引领下,学生成长成才过程中,家庭、社会等方面的力量也需要齐心协力,共同育人,使学生得到全面的培养。
二、核心素养的内涵和要求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应当具备的基本素养,它不仅关乎学生的学术能力,更涉及学生的综合素质。
当前,国际上已经出现了多种有关核心素养的概念和模型,如美国的21世纪技能框架、澳大利亚的通用能力学习项目、中国的素质教育等。
这些核心素养包括了文化素养、思维品质、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社会能力等多个方面,是现代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核心素养的培养应当是学校教育的重要任务。
当前,中国教育已经对核心素养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例如在《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高中阶段教育质量的意见》中提出了“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核心素养”的培养要求。
这表明,推进核心素养的培养已经成为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着力点,各地学校纷纷开展了素质教育课程改革、育人文化建设和核心素养评价等方面的实践探索。
三、关于立德树人和培养核心素养的关系立德树人和核心素养是教育的两个方面。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和使命所在,核心素养则是实现立德树人目标的重要手段和途径。
在教育实践中,立德树人的主要内容是要培养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素质,而核心素养正是全面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两者紧密关联、相辅相成。
立德树人,发展核心素养
立德树人,发展核心素养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也是教育的价值所在。
只有通过立德树人,才能培养出具有高尚品德和健全人格的公民,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
立德树人的核心在于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是指在知识、智慧、能力的基础上,融合了情感、意志、价值观等综合能力的素养。
核心素养不仅包括知识技能的掌握,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创新能力、社会责任感等综合素养,使他们能够面对复杂多变的社会现实,主动解决问题,为社会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要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首先要注重道德品质的培养。
道德品质是成为一名优秀公民的基础,是一个人立身之本。
学校要通过日常的教育活动和校规校纪的制定,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价值观念,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明确应该遵守的道德规范,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学生养成诚实守信、友善团结、勤奋好学等优秀品质,为社会创造正能量。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知识是人类进步的基石,而思维能力是运用知识的关键。
学校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引导学生学会用逻辑思维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创新意识,使他们能够独立思考、善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能力和领导才能,为未来的发展做好准备。
培养社会责任感也是立德树人的重要内容。
作为社会主义时代的公民,每个人都应该有责任为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
学校要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让他们明白自己的行为对社会有着重要的影响,要教育他们关注社会问题,关心弱势群体,积极参与公益活动,为社会的和谐发展尽一份力量。
立德树人,发展核心素养,是教育的根本任务,也是培养未来公民的重要途径。
学校应该加强对核心素养的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以及社会责任感,为培养德才兼备的新一代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培养出具有高尚品德和健全人格的公民,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
立德树人,培育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核心素养
204立德树人,培育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核心素养★ 金凡丁在进行道德与法治教学时,教师应该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和法治素质。
尤其对于小学教学来说,学生各方面意识尚未建立完全,教师的引导尤为重要。
因此,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应该思考如何构建高效课堂,让学生通过此门科目的学习不断提升自我。
本文围绕培养学生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的教学策略进行分析,以供参考。
一般来说,小学生的学习意识、学习主动性偏低,道德与法治课堂很容易出现以教师为中心的现象。
这样一来,学生的学习兴趣便会降低,学习质量自然得不到保证。
所以,教师应该定期反思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创新并实践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点燃道德与法治学习的热情。
不仅如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应不断健全学生的思维方式,促进学生能够全面发展。
一、结合多学科内容完成教学工作道德与法治课程涉及到多方面的知识,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前提就是需要教师不断地丰富自身知识储备,增强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的深度与广度。
简单来说,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不仅要细化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的设计,提升课堂的有效性。
还要积极找寻道德与法治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实现跨学科教学。
举个简单的例子,《我们的校园》这一课的教学目标是带领学生能够了解校园环境、空间布局,消除学生对于校园的陌生感,产生归属感,进而让其更好的在校园中完成学习。
所以,单凭在教室内的讲解并不能够给学生具象的指引,教师需要打破空间的限制,将课堂移入校园中,让学生通过亲眼所见、亲身所感了解其学习的环境。
在此过程中,教师也可以融入美学知识拓展课程内容,从小处着手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打下基础。
二、依据时事展开道德与法治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离不开事实的依据,学生的学习生活也不能够与社会脱节。
因此,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在授课时应该将授课内容与时事内容相结合,由此来加强学生与社会之间的连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在具体教学时,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方式优化课堂。
从立德树人出发 如何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
从立德树人出发如何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于3月30日正式印发,这份文件中有个词引人关注:核心素养体系――研究提出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明确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更加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
同时,经过多年教育改革,素质教育成效显著,但“与立德树人的要求还存在一定差距”,主要表现在,“重智轻德,单纯追求分数和升学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较为薄弱”。
具体到课程领域,体现为“高校、中小学课程目标有机衔接不够,部分学科内容交叉重复,课程教材的系统性、适应性不强;与课程改革相适应的考试招生、评价制度不配套,制约着教学改革的全面推进;教师育人意识和能力有待加强,课程资源开发利用不足,支撑保障课程改革的机制不健全”。
教育要回应发展的难题和挑战,必须有新的应对措施。
构建核心素养体系便是试图从顶层设计上解决这些难题。
它的构建“使学生发展的素养要求更加系统、更加连贯”,重点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把对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总体要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关内容具体化、细化,转化为具体的品格和能力要求,进而贯穿到各学段,融合到各学科,最后体现在学生身上,深入回答‘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
二是为衡量学生全面发展状况提供评判依据,引导教育教学评价从单纯考查学生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转向考查学生的综合素质。
”教育部基础教育二司司长郑富芝介绍。
核心素养体系的构建,成为顺应国际教育改革趋势,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提升我国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环节。
强调跨学科,更重视综合素养何为核心素养?它与过去我们所强调的知识、技能等是什么关系?核心素养是最关键、最必要的共同素养。
杭州师范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张华教授认为,核心素养不是只适用于特定情境、特定学科或特定人群的特殊素养,而是适用于一切情境和所有人的普遍素养,这就是“核心”的含义。
小学数学立德树人,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小学数学立德树人,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摘要:立德树人理念要求教师围绕素质教育改革的核心要求,采取创造性的教学策略积极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针对性的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深化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及认知,保障学生在自主参与和大胆探索的过程中树立正确的人生三观,塑造完善的人格。
对于小学数学来说立德树人理念非常关键,这一点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有重要的影响,教师需要讲究方式方法,确保对症下药和举一反三。
关键词:小学数学;立德树人;核心素养引言新课改之后的教育教学环境变动明显,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不能忽略,这一点要求教师坚持立德树人的育人原则以及育人要求,积极整合多种现代化的教育教学策略,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育人理念,在指导和鼓励学生的过程中确保学生有所收获、有所成长。
这中育人模式对摆脱传统小学教数学教学模式的束缚有重要的影响,学生也能够全程参与,产生耳目一新的感觉,留下深刻印象。
1.小学数学立德树人与核心素养立德树人是素质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是指教师根据学生的身心成长规律,以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成长及发展为基础,积极渗透德育元素,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让学生自主探索、大胆创新。
确保学生能够变得更加主动和自信,实现学生各个方面能力的培养及提升。
小学数学阶段的教育教学变动较为明显,理论性实践性比较明显,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最为关键。
教师需要站在学生的视角积极改革教学模式,充分践行立德树人的育人理念,保障学生既能够学习知识,也能够拥有偶健全的人格。
数学核心素养与学生的数学思维、数学意识存在一定的联系,离不开学生的自主探索及延伸。
良好的数学核心素养有助于学生站在数学的角度自主分析和探讨不同的问题,利用所学习的数学知识解决各种难题,不断实现知识内化和知识应用。
数学思维习惯的形成最为关键,这一点要求教师以学生为中心,拉长战线,投入更多时间和精力给予学生更多展示自我的机会。
逐步增强学生的数学思维品质,保障学生实现学以致用和举一反三。
立德树人,发展核心素养
立德树人,发展核心素养1. 引言1.1 立德树人,发展核心素养在当今社会,教育的目标已经逐渐从简单的传授知识转变为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
立德树人,发展核心素养作为教育的重要任务,旨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其综合素质。
通过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强化学生的创新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及发展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求,拓宽个人发展空间,提高竞争力。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国家培养未来人才的关键所在。
发展核心素养是培养学生的关键环节,是教育实践的核心内容。
教育要立足于立德树人,注重学生的全面素质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能力,推动学生的发展和成长。
只有通过立德树人,发展核心素养,才能真正实现教育的价值,为社会培养更多的有用人才,为国家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2. 正文2.1 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是教育的根本任务,也是立德树人的首要目标。
道德情操是一个人品格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体现了一个人的思想道德水平和价值取向。
在现代社会,道德风气日益败坏,道德沦丧现象屡见不鲜。
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显得尤为重要。
学校应该从日常教育活动中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
教师在课堂上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观念,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
学校要通过各种渠道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让他们懂得什么是道德规范,如何做一个诚实守信的人。
学校应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学校可以通过讲座、讨论等形式,让学生认识到人生的价值和意义,明确自己的目标和追求,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学校要建立健全的道德教育机制,加强和家庭、社会的合作,共同努力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
学校要加强对师生的心灵沟通,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对他们的关爱和呵护,从而激发学生内心的热爱,培养学生感恩之心和责任感。
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努力,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成长为品学兼优、德才兼备的新时代人才。
立德树人新课标学生核心素养培育
立德树人新课标学生核心素养培育课程改革和教学改革是高等教育改革的关键,特别是近年来教育部对“新课标”的出台,使得学校更多的重视学生的核心素养的培养。
“新课标”把重点放在学生核心素养,以培养创新能力、批判性思维、国际理解能力等核心素养为主题,要求教学内容、行为表现和学习方式都要围绕核心素养来结构化和评价。
立德树人新课标学生核心素养培育,必须由学校整体思想指导下,以培养学生合法、文明、温顺、有礼貌的行为习惯及品德意识为起点,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批判性思维、国际理解能力等核心素养为目标,着力构建既符合学生自身发展需要,又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要的“德、智、体、美、劳”新体质。
一是德育教育要突出核心素养的特征,以培养学生道德修养、拒绝犯罪、坚持良好的社会道德礼仪、遵守法律法规等社会责任感为主要目标。
学校要加强思想教育,加强道德品质重视,重视每一位学生,在全程中培养学生自身的责任感,促进学生追求合法、文明、温顺、有礼貌的行为习惯及品德意识的培养。
二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以及批判性思维能力。
高校要借助学习与实践的有机结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在教学改革中,要改革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改为以学生为主体,并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探究、实践、思考、发现,使学生在自我探究过程中去发现、构建和应用知识,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以及批判性思维能力。
三是培养学生的国际理解能力。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全球化,“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需要学生具备良好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因此,高校要推动学生的国际理解能力提升,不仅要从教学内容上实现这一目标,还要加强学生与国外院校的交流与合作,让学生深入了解不同文化,加强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立德树人新课标学生核心素养培育,必须发挥高等教育影响力,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具有合法、文明、温顺、有礼貌的行为习惯及品德意识,拥有创新能力、批判性思维、国际理解能力等核心素养,从而满足国家的发展需求。
只有着力推进立德树人新课标学生核心素养培育,我们才能建设具有强大知识、技能、态度和价值观的人才,为促进国家和民族的发展贡献力量。
立德树人新课标学生核心素养培育
立德树人新课标学生核心素养培育立德树人,也就是“养大品德,塑新生活”的理念,是中国教育发展的新起点,利用新课标的道德教育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也是中国现代教育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新课标学生核心素养培育也受到国家政策和教育界的重视。
新课标学生核心素养培育是新课标教育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基础,在改变学习观念、系统性地实施课程教学和组织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作出了重大贡献。
新课标下,学生核心素养培育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文化道德、社会道德和健康道德素养,以此达到人格的全面发展。
首先,要从职业道德素养的培养开始。
职业道德素养是学生培养的最根本要素,它决定着学生未来的人生道路和个人发展。
通过课程教学及活动实施,增强学生自觉遵守职业道德、尊重职业礼仪、追求职业成就以及勤勉耕耘等道德观念,激发他们的职业抱负,为日后职业生涯奠定良好基础。
其次,新课标下学生核心素养培育要注重文化道德素养的引导。
文化道德素养不仅仅指文化素养,更包括精神文明,它是一种精神的追求,是一种价值取向,所以要重视文化道德素养对学生性格影响的重要性,不仅要利用宫廷艺术、礼仪等方面的资料进行教学实施,更要运用少数民族文化等西部文化资源,充分展示学生所要学习的文化道德素养。
此外,学生核心素养培育还要注重社会道德素养的培养。
它涉及的内容主要有公德、国家法律、社会守则、行为规范以及道德规范等,都要以“坚守真理,宽厚慈悲”的操守,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学生的社会参与度和社会公民意识,形成良好的社会道德。
最后,新课标下学生核心素养培育要注重健康道德素养的培养。
健康道德素养涉及的内容包括对自身身体健康的重视、掌握正确的生活习惯、科学节食、合理使用电子产品、不熬夜等,以及应对多种情绪是健康冲击的良好心理素质,以立足自我、实现自我价值为目标,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综上所述,新课标学生核心素养培育是新课标教育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的发展至关重要,教育机构要积极开展各项活动,正确引导学生培养职业道德、文化道德、社会道德和健康道德素养,培养学生立德树人的素质,为中国现代教育发展做出更多的贡献。
基于立德树人思想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
基于立德树人思想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摘要:在素质教育大背景下,新课程理念中强调“五育并举,德育为先”,这对于初中物理课堂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与挑战。
初中物理教学工作者在传授学生学科知识与技能的同时,还要注重加强对学生品格及三观方面的提升,培养学生成长与发展过程中应当具备的核心素养。
本文简单阐释了初中物理课堂上开展“立德树人”教学的重要性,并提出了一些建议性教学路径,希望能为教育界同仁接受与采纳。
关键词:立德树人;初中物理;核心素养;途径初中属于学生学习生涯中的重要阶段,对于学生的认知水平、思维方式、行为习惯等方面的养成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作用。
[1]一方面,新课程标准要求将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作为课堂教学主要目标;另一方面,我国素质教育理念的推行对德育教育的开展给予了充分的重视。
故此,为了积极响应国家教育方针,初中物理教学工作者们应当采取针对性的教学措施,实现践行立德树人思想与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之间的结合,能够从长远的角度出发,为学生今后的健康成长以及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而要想达到上述目标,物理教师需要从自身开始做起,对自己的言谈举止进行严格要求,积极挖掘物理教材中的德育教学元素,或者组织学生开展一些与德育相关的学习活动……通过丰富多彩的教学策略,为学生提供全面的德育教育服务,提升学生在物理学习中的感悟与体验,进而将物理课堂教学质量提升到一个新的台阶。
一、将立德树人思想渗透到初中物理教学中的意义(一)有利于加强学生的品德修养。
所谓“五育并举,德育先行”[2],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注重对学生的德育培养,有利于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传授其为人处事之道理,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三观,加强并提升其品德修养,为学生今后的学习、成长以及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有利于提升课堂的教学质量。
在初中物理课堂中注重立德树人,有利于加强学生对于物理学习的认识,凭借课本教材中的典型案例对学生进行意识、思想以及心灵上的启发,让其明白学习的重要性,进一步提升了学生的认知格局,激发学生在课堂上的主观能动性,进而提升了课堂教学质量。
培养学生核心素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培养学生核心素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摘要:2016年我国教育部颁发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这项研究成果,研究成果的发布为我国教育体系的改革指明了发展方向。
此次教育体系改革的最主要目的就是全面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实现“立德树人”的教学目标。
本文首先对核心素养的概论进行了一个系统的论述;然后针对我国当前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现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可行性建议。
关键词:核心素养立德树人教育体系我国在第十八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中首次提到了要把“立德树人”作为当今教育改革的首要目标。
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是对“立德树人”的具体落实。
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是全面贯彻我国党的教育方针、政策,是推动我国教育体系有效改革的强大推动力。
因此,本文就“培养学生核心素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进行研究具有非常积极的时代意义。
一、核心素养的概论1.核心素养的意义。
核心素养就是指所有学生都应该具备的最关键的、共同的素养,是知识、专业技能和态度的一种综合表现。
核心素养的形成是在先天遗传的基础上,再加上后天环境的影响逐渐形成的。
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是学生在接受各个时期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具备的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的素养。
学生的核心素养是稳定的、开放的,是伴随终身可持续发展的。
学生的核心素养是学生今后适应社会,实现自我的全面发展的基本保障。
同时,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也为构建和谐、文明的社会主义,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2.学生核心素养体系范畴。
我国教育部在《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中提出了中国学生核心素养体系由3个方面、6大要素和18个要点组成。
学生核心素养是关键素养并不是全民素养,而是素质教育、三维目标、全面发展、综合素质等能力等的综合体,是实现“立德树人”教学目标的根本保障。
二、学校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现状1.核心素养的教学现状。
目前我国大部分的教师对于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意识还比较淡薄,没有切实认识到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性。
在立德树人实践中提升学生核心素养
在立德树人实践中提升学生核心素养作者:任海燕来源:《师道·教研》2017年第09期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反映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段对教育工作的新要求。
本文就“立德树人”工作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谈谈学校的实践和思考。
1. 与课程建设相结合(1)在统一课程中加强德育。
学校在所有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课堂上推广“四重五环教学法”,四重是指导思想,即重自主,重引导,重情趣,重发展。
学生自主学习,注重思想品质方面的自省自悟;教师的引导,德育的影响和启迪是其中重要内容;只有有趣的教学德育活动,才会吸引学生;而发展则是课堂教学的目标,其中德育是重要指标之一。
这样的课堂教学指导思想,帮助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在教师的有效引导下,自主发展思想道德水平,落实各科教学的德育目标。
(2)在校本课程中加强德育。
学校的校本课程建设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社团建设,利用校内外专业资源,每周定期为具有相同爱好的学生无偿进行特长培训,项目有书法、象棋、合唱、足球、语言表演等10余项,这一工作主要侧重落实核心理念“做最好的自己”的“自己”方面的要求,着重培养个性人。
二是从2015年秋季开始全员参与的个性校本课程建设,学校每位教师都开设属于自己的校本课程,将自己最擅长、最喜欢、最成功的知识技能,利用统一时间,传播给学生,内容有乒乓球、手工制作……可谓各式各样,丰富多彩。
三是侧重于中国传统文化道德教育的、统一的校本课程建设。
2016年,我们编写了诗文集萃系列和校园读本系列两套校本教材,前者包括古今的经典诗文,如《弟子规》《三字经》《千字文》《论语》等;后者设有“核心理念”“中华美德”“现代精神”等版块,用生动的故事向孩子们讲述现代中国人应该具备的道德品质。
另外,学校利用四到六年级三年时间,引导学生背下启蒙经典《声律启蒙》。
学校开展专项活动,定期测试,保障统一校本课程实施的效果。
2. 与习惯培养相结合小学德育的落实要从小事抓起,从习惯抓起,德育与习惯培养结合起来,才会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立德树人,发展核心素养
立德树人,发展核心素养近年来,教育改革风起云涌,教育部门不断强调要立德树人,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立德树人,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总要求;核心素养,是指要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创新精神、合作能力、信息素养和实践能力。
立德树人和培养核心素养是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学校教育必须完成的重要使命。
通过本文,我们将探讨立德树人和发展核心素养的关系,以期为教育实践提供一定的启示。
立德树人是培养核心素养的内在要求。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和首要任务,是确保教育实现其根本使命的前提条件。
而核心素养,则是立德树人的具体表现。
学生作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必须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扎实的专业知识、强健的体魄、积极的审美情趣和优秀的劳动技能。
这些核心素养是立德树人的内在要求,也是立德树人的具体体现。
只有立德树人,才能培养出具备这些核心素养的学生。
发展核心素养是立德树人的外在要求。
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是立德树人的必然要求。
在当今社会,社会对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别是要求学生具备更强的批判性思维、创新精神、合作能力、信息素养和实践能力。
这些要求,恰恰是立德树人的外在要求。
立德树人必须从学生的实际需求出发,培养学生具备这些核心素养。
只有培养学生具备这些核心素养,才能更好地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
立德树人和发展核心素养相辅相成。
立德树人和发展核心素养不是孤立的两个概念,而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只有立德树人,才能更好地培养出具备核心素养的学生;而只有培养学生具备核心素养,才能更好地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
立德树人和发展核心素养相辅相成,互为条件,相互促进,相辅相成。
立德树人,发展核心素养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立德树人,发展核心素养不是学校的责任,也不是教师的责任,更不是家长的责任,而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
学校、家庭、社会,都要共同努力,共同肩负起立德树人,发展核心素养的责任和使命。
只有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才能更好地实现立德树人,发展核心素养的目标。
立德树人新课标学生核心素养培育
立德树人新课标学生核心素养培育近年来,学生核心素养培育热潮在中国教育中逐渐受到越来越多学者和师生的关注。
在这一时期,《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和《新课改试行方案》的出台,更加强调了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性,并将其作为一项任务放在学校长远发展的核心当中。
针对这一新背景,“立德树人”新课标学生核心素养培育需要被认真对待、合理安排,以便帮助学生在健康的心理素质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首先,在提升学生核心素养培育方面,学校应加强和完善课堂教学。
其中,教师不仅要提供质量良好的课程,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技能,并将其作为课堂讨论的重要内容。
比如,关于“原则、责任、诚信”的解释,倡导他们尊重他人的观点,认真对待学习任务,等等。
此外,在开展实践活动和文体活动时,也要针对学生核心素养,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理论,体现他们的热情、礼貌、和谐以及正确的价值观。
而且,学校还需要加强与社会组织及社区的联系。
学校可以建立与周围社会组织的互动,鼓励学生到当地慈善机构、青少年社团等社会组织参加活动,不仅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还能提高学生的责任感、合作精神,进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此外,学校还需要多考虑学生行为和思想上的发展。
学校应加强学生的心理咨询工作,以引导学生更好的发掘自我特色,让学生明确自己的目标和理想,从而有效避免走弯路。
此外,学校要重视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例如自主学习、解决问题能力等,帮助学生建立自我约束,从而保证其在学习上取得更好的成绩,进而提高学生核心素养水平。
总之,学生核心素养培育是一项系统性的工作,不仅要在课堂上进行有效的培训,还要认真考虑学生自身的心理及学习习惯的培养,更要注重与社会的联系,以增强学生的社会参与意识,在“立德树人”新课标学生核心素养培育中发挥自己的重要作用。
立德树人,培育中职学生核心素养
崇德立人,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本学年来,福建省福清龙华职业中专学校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促进中职学生全面发展,不断提高中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
学校充分认识加强培育中职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意义,深化思想认识,培养和发展中职学生核心素养,落实崇德立人根本任务,适应职业教育改革发展趋势,不断提升学校的职业教育影响力。
中职学生核心素养,是中职学生应具备的适应全面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其获得全面培养、成功就业、持续发展不可或缺的基本素养。
中职学生核心素养问题关系到中职教育“培养什么人”的根本问题,是中职学校办学方向的关键所在,是加强和改进中职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大政治任务和战略工程。
福清龙华职专站在为党和国家培养社会主义可靠接班人和合格建设者的高度,充分认识加强培育中职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充分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加强中职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工作,主要作法如下:一、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学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和中职教育办学宗旨,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遵循中职学生身心成长规律,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为根本目标,着力加强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使学生逐步成长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二、准确把握核心素养的内涵,培养品德优良、人文扎实、技能精湛、身心健康的中职学生。
学校坚持立德树人为根本,坚定理想信念,锤炼道德情操,强化法治纪律,促进文明养成;以持续发展为目标,夯实文化基础,提升人文修养,加强生涯规划;以工匠精神为核心,厚植匠心文化,强化专业技能,培植双创意识;以身心健康为基础,锻造强健体魄,培育健康心理,加强社会实践。
三、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培育中职学生优良品德。
一年以来,学校扎实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校园、进课堂、进头脑的“三进”活动,把培育和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培育核心素养的全过程。
加强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教育,规范升国旗仪式,开展“五四”青年节、“七一”建党节、“十一”国庆节等重大节庆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弘扬中国梦,树立学生正确的人生目标和积极向上的理想信念。
立德树人,发展核心素养
立德树人,发展核心素养立德树人是教育的关键任务之一,其核心是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知识、能力、情感、态度等方面的全面发展,能够适应社会需求和发展要求的基本素质。
本文将重点介绍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的重要性,并提出一些具体方法。
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是现代教育的要求。
在信息化和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学生需要具备更全面的素养来适应未来的发展。
核心素养包括科学素养、人文素养、艺术素养、体育素养等,这些素养不仅帮助学生在学术上取得成功,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团队协作能力、情感管理能力等。
核心素养也是解决社会问题、促进社会进步的重要保障。
只有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才能更好地满足社会的需求。
培养核心素养需要以立德为根本。
立德树人的目的是要培养学生的品德和道德素养。
素养不仅包括学术上的知识,更包括人格上的修养。
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需要着重培养学生的道德意识、责任感、公民意识等。
只有具备正确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才能够做到理性思考、正确判断,同时也才能够在面对挑战和困难时有勇气回应。
教育者应该注重学生的品德教育,营造积极健康的育人环境。
培养核心素养需要注重实践和经验的积累。
学生不仅需要掌握理论知识,更需要通过实践来巩固和应用所学的知识。
教育者应该鼓励学生参与各种实践活动,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还需要多角度地了解和体验社会,培养社会责任感和公益意识。
教育者可以组织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活动,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价值观。
培养核心素养需要注重个性化发展。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点和潜力,教育者应该根据学生的个人差异进行个性化教育。
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
教育者还应该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和情绪管理,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适应能力。
个性化发展可以帮助学生发挥自己的优势,实现自己的梦想。
立德树人、发展核心素养是教育的重要任务。
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需要注重综合素质的培养,以立德为根本,注重实践和经验的积累,同时注重个性化发展。
坚持立德树人根本 提升学生核心素养——浅谈普通高中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
坚持立德树人根本提升学生核心素养——浅谈普通高中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一、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定义及研究意义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研究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适应世界教育改革发展趋势、提升我国教育国际竞争力的迫切需要。
核心素养是党的教育方针的具体化,是连接宏观教育理念、培养目标与具体教育教学实践的中间环节。
党的教育方针通过核心素养这一桥梁,可以转化为教育教学实践可用的、教育工作者易于理解的具体要求,明确学生应具备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从中观层面深入回答"立什么德、树什么人"的根本问题,引领课程改革和育人模式变革。
二、我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提出的背景和研究基本原则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把立德树人的要求落到实处,2019年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提出"教育部将组织研究提出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明确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遵循的基本原则:第一,坚持科学性。
紧紧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要求,坚持以人为本,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与教育规律,将科学的理念和方法贯穿研究工作全过程,重视理论支撑和实证依据,确保研究过程严谨规范。
第二,注重时代性。
充分反映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全面体现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确保研究成果与时俱进、具有前瞻性。
第三,强化民族性。
着重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把核心素养研究植根于中华民族的文化历史土壤,系统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求,突出强调社会责任和国家认同,充分体现民族特点,确保立足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
三、我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过程的简单回顾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专业性强,必须基于对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科学认识,采取科学的程序和方法。
立德树人,发展核心素养
立德树人,发展核心素养立德树人是中国传统教育理念的核心价值之一,也是当前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
面对日益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和教育挑战,我们需要进一步强调立德树人,着力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使他们在成长过程中获得终身受益。
我们要深刻理解“立德树人”的内涵。
立德树人,首先是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价值观念。
这不仅包括学生的言行举止,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塑造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立德树人也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他们要有爱国情怀、社会责任感和团队合作意识,积极投身社会发展,为国家和社会做出积极贡献。
立德树人也包括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和创新精神。
他们要学会自律、自省,善于思考和解决问题,具备创新创造的能力和精神。
在立德树人的过程中,需要注重发展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是指在知识、能力、素质和情感态度等多方面,构建学生核心竞争力所必备的知识、能力和素养。
当前,我们需要发展的核心素养主要包括:道德品质、学习能力、创新精神、合作意识、责任意识、自我管理能力等。
培养道德品质是发展核心素养的首要任务。
道德品质是立德树人的基础,也是一个人受益终身的重要素养。
培养学生的诚实守信、爱心善良、正义勇敢等优秀品格,对于他们的成长和未来发展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有了良好的道德品质,学生在成长过程中才能具备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更好地面对人生的各种挑战。
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也是发展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
学习能力是学生终身受益的重要素养。
在当前知识爆炸的时代,学生需要具备快速获取和消化知识的能力,具备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方法,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是当前教育工作的一项迫切任务。
培养创新精神和合作意识也是发展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
创新精神是推动社会进步和个人成长的重要力量,合作意识是实现团队目标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保障。
这两种素养同样是学生终身受益的重要素养。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合作意识,需要从学校、家庭和社会多方面加以支持和引导。
立德树人,发展核心素养
立德树人,发展核心素养在当今社会,教育的本质在于立德树人,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立德树人是从根本上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和人格魅力,让他们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而发展核心素养则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包括文化素养、科学素养、信息素养、创新素养、社会素养和健康素养等方面。
这两者是密不可分的,共同构成了教育的重要内容。
接下来,我们将就立德树人、发展核心素养这一主题展开讨论。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基石。
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教育的初衷。
学校作为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重要阵地,要以德育为首要任务,切实把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实施育人工程,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本质要求就是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因而,教育要始终贯彻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使德育成为教育的灵魂。
立德树人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和人格魅力。
中国传统文化非常重视道德教育,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学校作为学生的第二课堂,肩负着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和人格魅力的重任。
要注重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培养学生的良好品质和道德情操,使他们成为德才兼备、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文化素养是人的灵魂素质,是评价一个人的最基本、最核心素养。
文化素养包括语言文字素养、历史文化素养、审美情趣素养、国学素养等方面。
学生应当具备对传统文化的基本了解和尊重,具备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具备丰富的审美情趣和文学艺术素养。
科学素养是现代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本素质,是对科学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能力,是科学精神的体现。
学生要具备基本的科学常识和科学方法,具备探索和实践科学问题的能力,具备创新和发明的能力。
信息素养是现代信息社会的基本素质,是对信息的获取、处理和利用的能力。
学生要具备独立获取信息和筛选信息的能力,具备信息加工和再创造的能力,具备信息伦理和安全保护的意识。
创新素养是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重要素养,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动手能力。
立德树人下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大单元与跨学科教学
立德树人下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大单元与跨学科教学摘要:本文旨在探讨在立德树人的指导下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目标,实现大单元教学和跨学科教学的策略。
核心素养在学生综合素质教育中具有重要地位,而大单元教学和跨学科教学则为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提供了有效途径。
文章首先强调了核心素养的重要性,接着分析了目前教育中的问题,最后提出了改进策略。
希望本文能为教育界提供有益的参考。
关键词:立德树人、核心素养、大单元教学、跨学科教学、综合素质教育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是其重要组成部分。
核心素养包括了批判性思维、创新能力、沟通技能、合作精神等多个方面,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至关重要。
为实现这一目标,大单元教学和跨学科教学成为重要的教育策略。
一、核心素养的重要性:核心素养对学生的学习成绩和未来发展至关重要。
批判性思维使他们能够深刻思考、提出问题、评估信息,创新能力帮助应对挑战并提出创新解决方案,沟通技能和合作精神则促进与他人的有效交流和团队协作。
这些素养不仅助力学生在学术领域脱颖而出,也使他们能够应对快速变化的社会和职业环境,成为未来的创新者和领导者。
因此,教育体系应将核心素养培养作为重要目标。
二、教育中存在的问题1.知识碎片化传统教育体系通常将知识按学科划分,并按照特定的教材和课程计划进行传授。
这导致学生将知识视为孤立的、零散的碎片,而不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他们在不同学科中学到的知识往往难以相互关联和整合。
这种知识碎片化限制了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培养,因为综合素质要求能够将各种知识和技能有机地结合起来,以解决复杂的问题和应对实际生活挑战。
2.学科割裂学科之间的分隔常常使学生难以理解知识领域之间的相互关系。
学科的划分使学生将知识局限于特定领域,而不考虑知识的综合性和跨学科性质。
然而,在现实生活和职业中,问题通常不会被局限在一个学科内,而是需要多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
因此,学生需要跨学科思维,以更好地理解和解决复杂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立德树人出发如何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
《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于3月30日正式印发,这份文件中有个词引人关注:核心素养体系――
研究提出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明确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更加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
同时,经过多年教育改革,素质教育成效显著,但“与立德树人的要求还存在一定差距”,主要表现在,“重智轻德,单纯追求分数和升学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较为薄弱”。
具体到课程领域,体现为“高校、中小学课程目标有机衔接不够,部分学科内容交叉重复,课程教材的系统性、适应性不强;与课程改革相适应的考试招生、评价制度不配套,制约着教学改革的全面推进;教师育人意识和能力有待加强,课程资源开发利用不足,支撑保障课程改革的机制不健全”。
教育要回应发展的难题和挑战,必须有新的应对措施。
构建核心素养体系便是试图从顶层设计上解决这些难题。
它的构建“使学生发展的素养要求更加系统、更加连贯”,重点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把对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总体要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
值观的有关内容具体化、细化,转化为具体的品格和能力要求,进而贯穿到各学段,融合到各学科,最后体现在学生身上,深入回答‘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
二是为衡量学生全面发展状况提供评判依据,引导教育教学评价从单纯考查学生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转向考查学生的综合素质。
”教育部基础教育二司司长郑富芝介绍。
核心素养体系的构建,成为顺应国际教育改革趋势,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提升我国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环节。
强调跨学科,更重视综合素养
何为核心素养?它与过去我们所强调的知识、技能等是什么关系?
核心素养是最关键、最必要的共同素养。
杭州师范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张华教授认为,核心素养不是只适用于特定情境、特定学科或特定人群的特殊素养,而是适用于一切情境和所有人的普遍素养,这就是“核心”的含义。
在个体终身发展过程中,每个人都需要许多素养来应对生活的各种情况,所有人都需要的共同素养可以分为核心素养以及由核心素养延伸出来的素养。
其中,最关键、最必要、居于核心地位的素养被称为“核心素养”。
义务教育生物课程修订组负责人、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刘恩山教授认为,“核心素养是一种跨学科素养,它强调各学科都可以发展的、对学生最有用的东西。
比如核心素养中语言素养的概念,已经不是语文学科的概念,也不是外语的概念,这里如果使用‘技能’
概念定位可能会低一点,但对它的特点可以说得非常清楚,它的特点是有效的表达和交流,其实是一种广义的语言概念,作为有效的表达和交流,远超了语文的范畴”。
核心素养也是知识、技能和态度等的综合表现。
它是知识、能力、态度或价值观等方面的融合,既包括问题解决、探究能力、批判性思维等“认知性素养”,又包括自我管理、组织能力、人际交往等“非认知性素养”。
并且,“素养”一词的含义比“知识”和“技能”更广。
“‘技能’更多地从能力角度讲,我们所提‘素养’不仅仅包括能力,更多考虑人的综合素养,特别是品德上的要求。
这也符合我们的国情,落实起来更好一些。
”刘恩山说,“我们如果强调知识的话,大家都会重视知识,强调能力的话也会一窝蜂,这个时候提出这个话题,兼顾了知识和能力,具有导向性。
”
用核心素养来梳理培养目标,可以矫正过去“重知识、轻能力、忽略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偏失”。
核心素养的获得是后天的、可教可学的,具有发展连续性,也存在发展阶段的敏感性。
福建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院长、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主任余文森教授认为,“核心素养是最基础、最具生长性的关键素养,就像房屋的地基,它决定房屋的高度。
核心素养的形成具有关键期的特点,错过了关键期就很难弥补”。
核心素养的作用以整合的方式发挥出来。
尽管核心素养指标的内涵不同,发挥着不同作用,但彼此作用并非孤立,在实践中表现出一定整合性。
核心素养的提出,就是明确学校要培养什么样的人。
那如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学校在办学实践中,要落实好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是育人目标的全息演绎,同时还要引导学生学习的全过程;从课程教学论角度讲,它是学科与课程的全息回归。
让每一节课成为撬动学生学科整体素养和人生素养发展的全息概念。
少即是多,核心素养少的关键在于能够以少胜多,以小撬大,撬动学科本质,撬动教育整体发展。
它对育人目标的具化和细化,是素质教育和立德树人在新时期基础教育育人目标的完善。
核心素养在学校的落地,需要从学科、学段和校本化方向努力。
从课程方面来说,核心素养还需与课程进行进一步整合,包括进行结构整合、内容整合。
核心素养是学校办学的战略指导,学生核心素养不仅是学生成长的基础,也是学校办学的目标参照。
北京教育学院举办了以“学生核心素养体系与中小学教育实践”为主题的高峰论坛,在论坛上,北京教育学院副院长杨志成认为,开展学生核心素养的研讨,既是学校积极参与世界范围基础教育改革的一种责任担当,也是顺应我国当前社会经济发展对教育的战略要求。
因此,基于办学实践来思考核心素养,有助于校长理解改革政策、明确改革方向,对其科学办学也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我们都有这样的共识:核心素养要贯穿整个教育活动,渗透到各个学科。
核心素养之所以称之为核心,它就一定不是面面俱到,而是是少而精,是学校在培养人的过程中最核心、最关键的素养。
我们提出的“核心素养”比学生“能力”的含义更为广泛,学生的能力既可以是与生俱来,也可是后天形成的,但素养却是可教、可学的。
与情感、态度、价值观不同的是,素养更强调知识能力与态度的融合,超越了长期以来知识与能力
二元对立的方式,凸显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重要,强调反省、思考及行动与学习。
这就体现了教育的重要性,即教育要有加工能力。
因此,从办学实践来看,校长需要在理解“核心素养”的基础上,将其与学校的文化、办学理念和办学目标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根据学校、学生的实际和需求,并通过相应的载体来实施。
培养学生核心素养须有好抓手。
在学校里,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必须有好的载体。
学校在办学过程中,要认真思考如何以办学理念、课程体系和组织实施等为支撑,将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融入其中,来形成学校的办学策略。
从“双基”到三维目标,再到当下的“核心素养”,尽管育人的“参照”在不断变化,但教育规律和学生的成长规律却是不变的。
我们要立足“顺应教育”的办学理念,提炼出了关于学生成长需要的艺术素养、强健体魄人文情怀和科学精神等方面的核心素养。
“顺应”教育理念就是对核心素养的理论支持和方法指导。
顺应就是尊重学生的主体,按照学生的主体的自然天性因势利导。
顺应教育不但要顺应儿童的天性,而且还要顺应教育的规律和时代的发展。
我们应该把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融进进“悦”文化之中。
不但要构建科学与技术、人文与交流、艺术与欣赏、健康与运动等四大领域三个层次的课程体系,而且还还紧抓学科整合、拓展实践活动和改进课堂教学三个途径,来满足学生的个性发展需求。
在办学实践中,学校要有核心素养。
在办学实践中,我们要基于学生的天性来理解学生的核心素养,并将之作为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基点。
在学校里,我们要带着童心和童趣去理解和关注孩子,把学生的核心素养和学校的办学理念进行了很好的对接。
作为教育的主体,学校只有具备一定的核心素养,才
能够培养出具有核心素养的学生。
学校核心素养的构建是回答学生核心素养的基本前提。
纵观“核心素养”的提出,其概念和理论研究始于国家层面,体系构建和丰富则需要学校通过实践实现,并且最终要落实在学生身上。
在学生核心素养培养上,学校不仅要关注学生向上成长的空间,更要关注学生向下扎根的土地。
这是中小学校的教育追求与担当。
榆树市红星乡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