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用哲学观点认识一些社会现象
用哲学观点认识些社会现象

用哲学观点认识些社会现象引言社会是由人们共同构建的,社会现象则是在这个人类社会中不断出现和发展的各种现象。
对于人类社会的现象进行认识和分析,可以采取多种方式,其中一个有趣且富有洞察力的方法就是运用哲学观点。
哲学作为一门探求人类存在与发展的学科,提供了丰富的思考工具和理论框架,可以用来对社会现象进行深入研究和思考。
在本篇文档中,我们将通过采用哲学观点来认识一些典型的社会现象,以期提供一些新的思考角度和思路。
社会现象一:物质消费文化的兴起在现代社会,物质消费文化已经成为了人们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
人们通过购买各种商品和享受各种服务来满足自己的需求和追求更好的生活。
然而,这种物质消费文化的兴起也引发了一系列的讨论和争议。
用王阳明的“知行合一”来认识物质消费文化王阳明是明代的一位著名哲学家,他提出了“知行合一”的思想。
这一思想强调了人类应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通过实践去在日常生活中寻找真理。
在认识物质消费文化这一社会现象的过程中,我们也可以运用这一思想。
即物质消费作为现代社会的一部分,我们可以通过深入了解、亲身实践来认识其中的内涵和意义。
用马克思的“物化”概念来认识物质消费文化马克思是一位著名的哲学家和经济学家,他对资本主义社会和商品生产的研究有着重要的影响。
他提出了“物化”(Commodity Fetishism)的概念,指的是商品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具有的神秘性和超乎实际意义的属性。
在认识物质消费文化这一社会现象时,我们也可以运用这一概念。
通过深入分析,我们可以发现物质消费在某种程度上也具有一种“物化”的趋势,即人们将商品和物质价值与自身价值和幸福关联起来。
社会现象二:社交媒体的影响与传播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社交媒体已经成为了现代社会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人们通过社交媒体平台进行互动和交流,分享自己的生活和观点。
社交媒体的影响力和传播力越来越大,而这一现象也引发了人们对其影响和作用的思考和讨论。
用胡塞尔的“他我关系”来认识社交媒体的影响胡塞尔是一位德国现象学哲学家,他提出了“他我关系”的概念,指的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
最全的哲学观点认识一些社会现象

哲学原理一、用哲学观点认识一些社会现象1、“拔苗助长”,结合实际谈谈对你有什么启发?夸大主观能动性,不遵守客观规律,必然导致失败。
2、小孩被毒蛇咬伤,医生先按小孩减壮大的经验开药,病情没有好转,后来加倍。
不能犯经验主义,不能静止、孤立、片面看问题,犯形而上错误,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3、牵牛牵牛鼻子,不能过牵角或牵脚,牛才会乖乖跟你走。
这是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的关系,办事要抓主要矛盾。
4、齐备给他儿子阿斗的遗嘱中有一句话:“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量变到一定程度会引起质变。
如“千里之堤,溃于蚁穴”,也是这个道理。
5、“没有天生的罪犯”,说说你对罪犯之所以成为罪犯的看法?内因与外因的关系A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依据,外因是事物变化的重要条件,二者缺一不可。
B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有时罪犯是在不良刺激的影响下养成的。
6、“熟知不等于真知“,怎样理解,请用实际体会说说。
感性认识有待于上升到理性认识,看问题由表及里的过程。
“真知“即彻底理解理性认识的东西。
“熟知”即经常看到、碰到的一些事。
如:树上的苹果会掉到地上,手里的东西一松手就掉在地上。
大家都知道,这是熟知。
但对为什么会掉到地上而不往上跑呢?牛顿探究原因是地心引力的作用。
平时我们看问题,要多问为什么,才能从感性上升到理性。
7、“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老翁认为丢马不一是祸,没马不一定是福,请谈谈看法。
矛盾可以互相转化的观点。
在一定条件下坏事可以变好事,好事可以变坏事。
8、“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请结合实际谈看法。
存在决定意识。
只有调查研究,从实际出发,才能实事求是地认识问题,解决问题。
9、古希腊哲学家克拉特利特说:“我们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
”请谈看法。
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事物总是在变化发展中的,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10、内容形式的关系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形式搞得过头就会出现形式主义。
如我们热爱领袖,宣传学习毛泽东思想,这是对的。
公务员面试经验总结精华版

序言:公务员考试的大准则 (5)第一篇、面试经验总结 (5)1、自信、自信、自信 (5)2、答题的深度和新意此两点精髓贯穿本文全文,这一点请看上十遍。
(5)什么是深度和新意? (5)3、高分的关键 (6)基本分数 (6)亮点分数 (6)4、辩证、全面的思维 (6)5、答题时间 (6)6、勤学苦练与方法 (7)6、要善于总结 (7)7、口才和流畅 (7)8、停顿与语速 (7)9、有些题目,话不要说太绝对了 (7)10、无话可说时,怎么办? (8)11、姿势、面貌、很多细节要点 (8)12、背诵名言,言语和套话 (8)13、不大会的题目与不会的题目,怎么办? (8)14、关于典型答题与时政热点答题,请一定准备好 (8)15、面试复习备考中的几大禁忌? (8)16、面试备考中的几个好习惯? (9)17、面试忌讳 (9)18、公务员面试参考评分表,各地评分表不同 (9)第二篇、面试计划篇 (9)第三篇、题型与套路 (10)一、综合分析题 (10)1、好的社会现象答题方向: (10)2、不好的的社会现象答题方向: (10)3、辩证的: (10)二、计划组织题 (11)三、人际关系题(阳光思维,主要从自身找原因) (11)(一)、与领导相关的问题 (11)(二)、与同事相处的问题 (12)(三)、与群众的关系: (12)四、名言题 (13)五、漫画和寓言题 (13)六、应急题 (13)第四篇、万用句、名言、典故和哲学观点 (13)二、典故 (14)三、名言 (16)四、管理学法则 (18)五、中国特色官语排比句集锦 (19)第五篇、哲学原理 (20)一、用哲学观点认识一些社会现象 (20)二、生活中的哲学原理 (20)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思维方式 (20)2、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21)3、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及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 (21)4、矛盾的双方总是处在不断的转化中 (21)5、量变与质变的关系 (22)6、必然和偶然的关系 (22)7、实践与认识的关系 (22)8、现象与本质的关系 (22)9、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23)10、发展的本质是新事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23)11、价值的创造与实现 (23)12、坚持集体主义价值观。
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分析社会现象

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分析社会现象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是一种理论体系,它是通过对社会现实的实证研究来全面把握社会现象的本质规律和特征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重要性在于,它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分析社会现象,从而为我们进一步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措施提供指导和支持。
在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分析社会现象时,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论述。
一、唯物史观的应用唯物史观认为,人类的社会、思想和文化都是在一定条件下产生和发展的,是经过一系列演变而成的,并且是与生产力发展的水平相适应的。
因此,从唯物史观的角度出发,我们可以对社会现象进行分类和解释,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社会现象的产生和发展。
举个例子,现代社会中出现了互联网,这符合唯物史观的分析方法。
互联网的出现是在一定条件下产生和发展的,与信息技术的发展、人们对信息交流需求的增加等条件相适应。
因此,我们需要从唯物史观的角度来看待互联网,了解它的发展趋势和变化,以便更好地利用它为社会发展服务。
二、阶级斗争的分析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社会是由阶级斗争构成的。
尽管在人们的眼中,现代社会是世界各国共同发展的纪元,但是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仍然深深存在于社会的方方面面。
因此,在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分析社会现象时,我们需要关注并深入了解阶级斗争对于社会现象的影响。
例如,在各行业和领域中,我们可以看到不同阶级和群体之间的矛盾和冲突。
政治、经济和文化领域中既有被压迫的阶级和被剥削的群体,也有压迫和剥削的阶级、群体。
通过了解和深入分析社会现象背后的阶级斗争和阶级矛盾,我们可以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应措施来解决问题,推动社会发展。
三、辩证唯物主义的应用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是具有矛盾性的。
每个事物都包含着它自己的矛盾和发展规律。
在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分析社会现象时,需要从矛盾角度出发,进行辩证分析。
例如,在生产关系中,工人和资本家的存在就是一种矛盾关系,两者部分利益是相互冲突的。
在政治领域,不同的政治力量之间同样存在矛盾关系。
哲学与社会学的关系

哲学与社会学的关系哲学和社会学是两个密切相关的学科,它们对于我们理解和探究人类社会行为和思想提供了重要的基础。
哲学和社会学之间存在着许多交叉点和联系,下面介绍一些关于哲学和社会学的关系的重要观点。
哲学对社会学的影响哲学作为一门研究人类思考和知识的学科,对社会学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首先,哲学提供了一种思辨的方法,帮助社会学家思考和分析社会现象。
通过哲学的训练,社会学家能够运用逻辑和辩证的思维方式来理解社会问题,推动社会学的研究进一步发展。
其次,哲学为社会学提供了一些重要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如自由意志、正义、权力等。
这些概念和理论为社会学家提供了分析社会现象和行为的框架和工具。
例如,社会学家可以借鉴哲学中的伦理学理论来研究社会中的道德行为和价值观。
此外,哲学还对社会学的方法论产生了影响。
哲学的思辩方法促使社会学家思考他们研究的对象和方法是否合理和可靠。
哲学对于社会学的理论构建和研究方法的批判性思考推动了社会学中方法论的发展和改进。
社会学对哲学的贡献社会学作为一门研究社会现象和社会行为的学科,也对哲学产生了重要的贡献。
首先,社会学通过实证研究的方法,为哲学提供了大量的实证数据和案例,使得哲学理论能够更好地与现实社会相联系。
社会学的研究成果为哲学理论的验证和改进提供了依据。
其次,社会学的研究主题和问题也为哲学提供了新的思考角度。
社会学研究关注的问题,如社会不平等、社会变革、社会控制等,引发了许多哲学家对社会伦理和政治哲学的思考。
社会学的发现和观察为哲学家提供了更多对社会问题进行深入思考的素材和切入点。
此外,社会学也对哲学的人类观产生了影响。
社会学研究的主要对象就是人的集体行为和社会关系,这使得哲学家更加关注人类社会的影响和作用。
因此,社会学对哲学的人类观提供了新的理解和思考方式。
综上所述,哲学和社会学在研究方法、理论和研究对象等方面互相借鉴和影响。
它们共同帮助我们认识和理解人类社会行为和思想的本质。
同时,哲学和社会学也面临着共同的挑战和问题,需要不断探索和创新,以更好地为人类社会发展和改进提供支持。
哲学基础——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教学目标知识方面理解: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就是要把事物看成是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也要弄清事物在其发展过程中所处的阶段和地位,还要有创新精神,支持新事物的成长。
运用:运用发展的观点,比较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发展阶段和历史地位,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
能力方面掌握用发展的观点观察问题的方法,增强应用这个方法去分析问题的能力。
例如怎样认识社会制度的进步、个人生活、工作、学习中的暂时挫折等。
觉悟方面通过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学习,树立战略意识,培养创新精神,树立拥护改革、支持改革、参与改革的思想。
在比较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制度中,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思想的教育。
教学重点用发展观点看问题,在实践中有创新精神,促进新事物的成长。
教学难点用发展观点看问题要求弄清事物在其发展过程中所处的阶段和地位。
教学方法讲、读、议结合法教学过程复习提问(l)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是什么?(2)唯物辩证法认为物质世界是处于一种什么样的状态?(设计以上两个问题的目的是为了今天讲授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做知识准备,要坚持用发展的观点认识事物、对待事物。
)导入新课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之一就是发展的观点。
它告诉我们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所以我们必须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三、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这是方法论。
它对指导学生运用发展的观点观察和处理问题意义重大。
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必须做到以下三点:首先,要把事物如实地看成是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
其次,要明确事物处于怎样的阶段和地位。
再次,要坚持与时俱进,培养创新精神,促进新事物的成长。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三点是从不同的角度分别进行论述的。
当我们运用发展的观点去观察、分析实际问题,特别是比较复杂的问题时,往往需要把各个方面综合起来,具体地、灵活地加以运用。
教师提问:在《孙权劝学》故事里,吕蒙讲:“士别三日,即当刮目相看”这句话说明了什么哲学道理?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人们分别了一段时间,再见面时就不能用一成不变的眼光看人和事。
马克思主 义的哲学与社 会发展

马克思主义的哲学与社会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这一伟大的思想体系,自诞生以来,对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且持久的影响。
它不仅为我们理解世界提供了独特的视角,更为社会的进步指明了方向。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观点之一是辩证唯物主义。
它告诉我们,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
这一观点对于我们认识社会现象至关重要。
社会如同一个巨大的物质实体,其内部的各种要素相互作用、不断变化。
例如,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而上层建筑又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经济的发展会推动政治制度、法律体系、文化观念等上层建筑的变革,而这些变革又会进一步促进经济的发展。
这种辩证的关系使得我们能够更全面、更深入地理解社会的发展动态。
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是推动社会前进的根本动力。
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时,社会就会进步;反之,当生产关系阻碍生产力的发展时,社会变革就会成为必然。
回顾历史,从封建社会到资本主义社会,再到社会主义社会的演进,无不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结果。
在封建社会,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和封建土地所有制限制了生产力的发展。
随着工业革命的兴起,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逐渐取代了封建主义,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
然而,资本主义社会内在的矛盾,如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又导致了经济危机的频繁爆发和社会的不平等。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建立能够更好地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实现社会资源的合理分配和共同富裕。
马克思主义哲学还强调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社会的发展不是由少数英雄人物或统治阶级单方面决定的,而是广大人民群众共同努力的结果。
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性力量。
在社会发展的进程中,每一次重大的进步都离不开人民群众的参与和推动。
例如,工人阶级在争取自身权益的斗争中,推动了劳动法律法规的完善和社会福利制度的建立;广大农民在土地改革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
用哲学分析社会热点问题

宁波大学答题纸(20 13 —20 14 学年第二学期)课号:020L16AA5 课程名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上课时间:单双周周四学号:126150121 姓名:卓婷婷得分:用哲学分析社会热点问题——从哲学角度看儿童家庭暴力现象引言: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能指导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在这个世界上,存在各种各样不安定的因素,儿童被家暴就是各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这篇文章将哲学角度分析什么是儿童家庭暴力,为什么会产生以及怎么防范儿童被家暴。
关键词:哲学儿童家暴正文:一.社会中的儿童家庭暴力现象据媒体报道,2014年5月20日浙江杭州一名11岁的女孩因抄作业被父亲吊打,送医后不治身亡。
而在此5天前,有网友称广东省河源市一名十岁男童遭继母暴打,遍体鳞伤,并在微博被晒出受伤的照片,场面令人触目惊心。
这些儿童被家暴的事件引起了媒体、警方的关注和介入。
顾名思义,家暴就是家庭成员间进行伤害和摧残的行为。
对广大民众来说,家暴这个词毫不陌生。
几年前,社会频频爆出妇女遭家暴的新闻,韦唯遭家暴、疯狂英语李阳家暴洋妻等娱乐圈家暴丑闻时有报道,而平凡家庭的暴力事件更是屡见不鲜。
一时间,社会舆论对妇女遭家暴异常关注。
但近来,儿童遭家暴事件广泛出现于大众视线,也给社会敲了一记警钟。
人们逐渐意识到要反对一切形式的家庭暴力。
从家暴事件频发到民众的关注度上升不难看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存在的发展决定社会意识的发展。
与此同时,在西班牙,一位百万富翁因为16年持续不断虐待和羞辱,殴打、辱骂、人身攻击和体罚自己的家人遭到通缉。
无独有偶,一位母亲不堪前夫对自己和孩子的家暴,带孩子逃离国家。
诸如此类的儿童家庭暴力的相关事件在世界范围内层出不穷。
众所周知,家暴对儿童的成长与发展极其不利,势必也会对家庭甚至整个社会的和谐安定产生冲击。
由此可见联系具有普遍性,客观性。
二.儿童遭到家暴的主要原因2.1 家长的固有身份一方面,家长担负了爱护和抚养孩子的责任。
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的哲学基础及其应用

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的哲学基础及其应用一、概述(1)社会科学方法论是指“一种用来指导社会科学研究的理论”,它强调研究的系统性、严密性和价值性,主要是以人文社会为主要研究对象,研究一些社会问题的本质,目的就是帮助人们更好地认识社会和了解社会。
(2)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是在总结前人的经验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是一个具有系统性、开放性、包容性和科学性的方法论体系。
它建立在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基础上,与传统的社会科学方法论相比,具有非常大的区别。
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不仅包括以实践为基础的研究方法、社会系统研究方法、社会矛盾研究方法等具体方法,还进一步阐明了这些方法的客观基础、本质根源、基本特征及其运用的原则。
它涉及如何正确处理主体与客体、系统与要素、矛盾与过程、个人与群众、认知与评价、世界历史与民族历史等一系列社会发展中的重大关系问题。
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是被实践证明的科学方法论,对于指导具体的社会研究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
1. 简述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的重要性和地位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在社会科学研究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指导作用。
它以历史唯物主义社会实践观为基础,融合了人文科学方法论和自然科学方法论,为社会科学研究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指导。
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是历史唯物主义在社会科学研究领域的具体化,为社会科学研究提供了一般的方法论指导。
它还对解决中国现实问题提供了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论,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指导社会科学研究: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为社会科学研究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指导,帮助研究者更好地理解和解释社会现象,推动社会科学的发展。
解决现实问题: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能够帮助我们深入分析和解决现实社会问题,为制定科学的政策和决策提供依据。
提高理论思维能力: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能够提高我们的理论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使我们能够更好地认识和理解社会现象。
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在社会科学研究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我们应当深入学习和理解这一方法论,并将其运用到实践中去,以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用哲学原理分析社会现象

SMART CREATE
CREATE TOGETHER
01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社会现象分析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及其在社会现象分析中的应用
唯物主义观点
•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映物质
• 社会现象的分析要从物质基础上进行
辩证法观点
• 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
• 分析社会现象时要揭示其内在的矛盾和对立统一关
• 意识行为是意识观念的实践
• 分析社会现象时要关注其意识行为和意识品质
⌛️
意识评价
• 意识评价是对意识行为和品质的价值判断
• 分析社会现象时要关注其意识评价和意识导向
现象学的现象还原观点与社会现象的揭示
现象还原
• 还原社会现象,揭示其本质和意义
• 分析社会现象时要关注其现象还原和揭示过程
社会现象揭示
• 社会现象的分析要关注其历史背景和阶级关系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
•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 分析社会现象时要关注其经济基础和阶级关系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论观点与社会现象的互动
实践论观点
社会现象与实践的关系
社会变革与实践的关系
•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检验真理的
• 社会现象是实践的表现,实践是社
• 反本质主义质疑事物的本质和基础
• 分析社会现象时要关注其反本质主义观点和理论背景
社会现象关联
• 反本质主义观点与社会现象的分析相互关联
• 分析社会现象时要关注其后现代哲学观点和理论框架
社会现象反思
• 反本质主义观点促使对社会现象的反思和批判
• 分析社会现象时要关注其反思意义和批判精神
马原实践结果

马原实践结果引言《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简称马原)是中国大学生普遍学习的一门基础课程,它是培养学生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重要教材。
通过学习马原,我们可以深入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从而更好地认识和改造世界。
本文将分析马原实践的结果,结合自身的学习经历,探讨在学习马原过程中所取得的具体成果和意义。
正文理论学习的深度马原实践使我深入理解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理论,如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学习马原,我通过系统的课堂教学和大量的阅读,逐渐明确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和方法论。
同时,学习马原还帮助我对一些重要的哲学问题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例如物质与意识的关系、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等。
通过理论学习,我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角度,对社会现象进行了更全面、更深入的分析。
例如,在学习历史唯物主义的过程中,我认识到历史的发展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这使我能够更好地理解社会历史的发展趋势和规律,并更准确地判断社会现象的本质及其发展方向。
实践经验的积累学习马原不仅仅是理论与观点的积累,更重要的是它在实践中的应用。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只有通过实践,才能更好地理解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
在马原实践中,我们进行了一系列有益的实践活动,如社会实践、社区服务等。
这些实践活动帮助我们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知识与现实生活相结合,通过实际行动去践行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和理念。
实践经验的积累使我深刻体会到了马克思主义的生动实践意义。
通过参与社区服务活动,我看到了社会不平等现象和阶级矛盾的存在,进而加深了对马克思主义阶级斗争理论的理解。
通过实践,我发现了自己在马原理论中的局限性,从而更加谦逊地对待和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思想。
思想的觉悟和担当学习马原不仅仅是获取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思想的觉醒和担当。
马克思主义哲学要求我们既要批判地看待社会现象,又要积极地为社会的发展作出贡献。
马原实践使我逐渐意识到自己的责任和使命。
在思想觉悟的引导下,我对社会的关注和责任感大大增强。
阐述社会现象

阐述社会现象社会现象指的是在社会中广泛存在和发生的特定行为、事件或情况。
它们可以涉及许多不同的领域和层面,包括社会关系、文化、经济、政治等。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社会现象的阐述:1.社会不平等:社会不平等是指社会中存在的经济、政治、教育等方面的不公平现象。
这种不平等可能表现为贫富差距、阶级分化、性别歧视、种族歧视等。
不平等的存在可以导致社会冲突和不稳定。
2.社会组织与群体行为:社会组织是指人们在社会中形成的各种组织和团体,如家庭、学校、政府机构、非营利组织等。
这些组织通过规则、角色和互动来调整人们的行为。
群体行为涉及人们在不同的群体中的互动和集体行为,如群体示威、群体追随等。
3.社会变迁与文化演变:社会变迁是指社会结构、价值观念、行为模式等发生的持续变化。
这些变化可能由科技发展、文化交流、经济转型等因素引起,导致社会的发展和演进。
文化演变是指社会中的价值观念、信仰、艺术和习俗等的改变与转变。
4.社会问题与挑战:社会问题是指在社会中普遍存在的具有负面影响的情况和现象。
这些问题可能涉及贫困、犯罪、教育不平等、艾滋病传播等。
社会问题需要社会各方面的努力和合作来寻找解决办法。
5.社交媒体与数字化社会: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社交媒体和数字化技术对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们改变了人们的交流方式、信息获取的途径和社会关系的建立。
社交媒体的普及使得信息传播更加快速和广泛,但也带来了虚假信息和隐私问题等挑战。
以上是一些社会现象的示例,实际上社会现象非常广泛和复杂。
对社会现象的研究和理解有助于我们认识社会的运作方式、问题和挑战,为社会发展和改善做出积极的贡献。
辩证唯物论的三个观点-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辩证唯物论的三个观点-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辩证唯物论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哲学观点之一,它是指导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基本原理。
辩证唯物论关注事物发展的内在矛盾和斗争,认为一切事物都是不断变化的,都具有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特性。
它强调整体和个体、对象和过程、形式和内容的辩证统一关系,揭示了事物发展的规律和趋势。
辩证唯物论的三个观点是指唯物辩证观、历史唯物观和实践唯物观。
第一个观点是唯物辩证观。
唯物辩证观认为物质是世界的本原,一切事物都是由物质运动和相互转化而产生的。
它坚持了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认为物质决定意识,但意识又可以反作用于物质。
在唯物辩证观中,存在着对立统一和矛盾斗争的规律,事物的发展就是通过矛盾的对立面相互斗争、互相排斥、互相转化而实现的。
第二个观点是历史唯物观。
历史唯物观认为人类社会是由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互作用而发展变化的。
经济基础是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总和,它决定了社会的政治、法律、道德、哲学等上层建筑。
历史唯物观认识到社会是由阶级斗争推动的,不同的社会形态和社会制度都是由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所决定的。
第三个观点是实践唯物观。
实践唯物观认为实践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活动,人类通过实践不断地改造和创造新的事物。
实践唯物观强调了人的能动性和主体作用,认为主观能动性是实现客观规律的前提和基础。
以上是对辩证唯物论的三个观点的概述。
在接下来的文章中,我们将分别深入探讨每个观点的要点,并对辩证唯物论的重要性进行思考。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可以包括以下内容:文章结构:本文主要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
引言部分:introductions在引言部分,首先对辩证唯物论进行概述,简要介绍辩证唯物论的来源和基本概念。
然后说明文章的结构,明确文章的目的和主要观点。
正文部分:main body正文部分包括了三个观点,分别论述了辩证唯物论的重要观点。
第一个观点部分:在第一个观点部分,详细阐述了辩证唯物论的第一个重要观点,并列举了几个要点进行详细说明。
[教学]用马克思主义分析当前社会的一些现象
![[教学]用马克思主义分析当前社会的一些现象](https://img.taocdn.com/s3/m/53588506cd7931b765ce0508763231126edb7769.png)
用马克思主义分析当前社会的一些现象——对金融危机的思考21世纪充满机遇和挑战,在跨世纪的新纪元征程中,向种种社会现象和前沿问题挑战已成为衡量跨世纪人才的标准和尺度。
这些年来,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越来越多的被人们所关注,很多人开始了解GDP,开始关心CPI。
从亚洲金融风暴到08年由美国次贷危机所引发的金融危机,以至于这一段时间的CPI持续上涨,牵动了很多人的心!不断蔓延的国际经济危机,促使人们思考资本主义经济为什么会不断发生危机,进而想知道马克思是怎样分析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
马克思认为,经济危机本质上是一种制度现象,是资本主义生产相对于劳动者有效需求的过剩。
导致危机的最深刻根源是资本主义经济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性与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我们都知道2007年初美国次贷危机引起的金融危机迅速波及到全世界范围,其深远影响震撼了世界,远远超过以往任何一次危机。
许多专家学者对此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其分析角度有监管方面、制度原因、新自由主义、信用缺失等等,诚然这些都是本次危机的产生原因。
但是究其根本,还是要回到马克思主义的认识上来,即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才是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源,不改变资本主义制度,经济危机就无法避免。
我国经济正在飞速发展,不断融入世界经济,因此也难免受到经济危机的影响。
我国需要从制度完善、金融监管、经济结构调整、扩大内需、缩小收入差距等多方面入手来加强自身建设,减少甚至消除经济危机的影响,推动我国经济持续健康的发展。
真正的真理是经得住时间考验的,是被实践反复证明,颠覆不破的事物运行本质规律的真实描述。
世界上能真正称得起伟人的人寥若晨星,而马克思称得上是其中最为耀眼的“恒星”之一。
诚然,马克思的经典著作中,不可能有时下金融危机的直接答案,但是,他给我们提供了一条思考时下问题思路和方法,这是本源性的。
马克思主义分三块: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贯穿其中的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教学设计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教学设计1教学内容概述《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是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④《生活与哲学》第三单元第七课的教学内容。
联系的观点是唯物辨证法的一个总的特征。
理解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条件性),学会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这对我们每个人都意义重大。
理解事物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条件性),学会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是教学的重点。
理解联系的客观性与人的主观活动的关系(人们能够改变事物的状态建立新的具体的联系)是教学的难点。
完成这一教学内容用时1课时,计45分钟。
2教学目标分析2.1知识与技能。
①识记一个概念:联系的含义;②理解三个观点: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条件性;③把握一对关系:事物的客观联系与人的主观活动的关系。
④运用联系的观点审视自己的处世交友方式,分析人与自然的关系,分析社会生活中一些具体现象。
2.2过程与方法。
①在任务驱动下,通过分析、比较、概括等思维过程,体会哲学概念的形成和抽象过程;②通过阅读文字材料、观看音像资料,通过思考、探究、合作学习,能够从相关资料中提取有用信息,并学会对信息进行归纳、整理;③通过小组合作探究,提高自身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
2.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逐步树立唯物辨证的世界观,会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自觉维护人类生存的环境,增强环保意识;②会用联系的观点认识、处理自己学习和生活中的矛盾,理解党的路线和政策,特别是改革、稳定和发展的关系;③自觉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过程中做到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形成辨证的思想方法。
3教学对象分析3.1学习者是普通中学高二学生。
3.2从高一入口成绩看,学生基础参差不齐;到了高二分化阶段,学生水平差异更加明显。
3.3哲学是一门思辨的学说,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而学生中的大多数习惯于感性思维和非此即彼的线性思维。
3.4从第一、二单元的考查来看,学生运用所学哲学观点分析社会生活中一些具体现象和事例的能力亟待提高。
用哲学原理分析一社会现象

用哲学原理分析一社会现象2008年的这个多事之秋,美国陷入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机。
五大投资银行中,贝尔斯登已被收购,美林自卖其身,被美国银行收购,雷曼兄弟宣布破产,只剩高盛和摩根史坦利在勉力维持。
全球金融市场也在面临不小的挑战。
美国的这场风暴,导火索应该归结到次贷危机。
买房者向房屋贷款机构借钱买房,房屋贷款机构再向投资银行发放债券借款,投资银行寻找基金公司转手。
而当买房者无力按时还款时,后三者皆无法获得利息,其中投资银行最为危险,手持众多债券,面临亏损。
投资银行告急,给投资银行提供保险的保险公司不得不替其偿还债务,亏损也是指日可待。
美国就这样一步步陷入了自己一手制造的经济深渊。
美国政府挺身救市,但是心有余力不足,只得有保有放,救贝尔斯登不救雷曼。
而在这场大风暴中,我们看到我们中国并没有受很大的影响,好比风雨飘摇中的一支坚强的箭竹。
这引发了我们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对比的思考。
马克思主义告诉我们,资本主义社会所固有的不可克服的矛盾,即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制所导致的资本所有者越来越富有、广大的工人阶级越来越贫困的矛盾势必造成有效需求的不足、生产的相对剩余。
这也许是美国金融危机的根源所在。
在资本主义中,有产者或者说是资本与土地的所有者是靠机器、土地等资本品谋取高额收入的;而广大的无产者即工人劳动者是靠双手谋取劳动收入的。
双手创造的收入无论如何是无法赶上机器所创造的利润的。
资本家和地主的收入是普通工人的几千倍或几万倍。
有产者越来越富有,无产者越来越贫困,这就是资本主义活生生的现实。
在利益的驱使下,资本家追求更大规模的投资,但如果消费跟不上供给,就会产生生产过剩,导致经济危机。
资本主义社会一方面增加投资,使生产能力不断上升,另一方面不断压榨工人工资,使消费能力不断下降,这就引发了不可避免的矛盾。
矛盾是普遍存在的。
西方国家在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和1929年的经济危机之后,开始逐渐意识到,在赚取利润的同时必须提高劳动阶层的收入水平和福利水平,为市场提供足够的消费能力以支撑扩大再生产。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批判性的唯物主义哲学体系,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之一。
它对世界观、方法论和解释力度等方面都提出了深刻的见解。
本文将从形而上学、唯物史观、辩证法、历史唯物主义等角度阐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
一、形而上学和唯物史观作为一种反映客观世界的观点和方法论,形而上学受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批判。
马克思主义哲学主张唯物史观,即历史和社会现象的发展具有根源于物质生活和生产力发展的内在规律性,而不是超自然力量或个人意志的导致。
基于唯物史观,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人们的思想观念是受到他们所处的社会经济条件以及阶级地位的制约和影响。
这一观点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内在规律性和阶级斗争的普遍性,激励着人们进行社会变革和推动社会进步。
二、辩证法和矛盾统一规律马克思主义哲学倡导辩证法作为思维和认识世界的基本规律。
辩证法认为,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事物内部存在着相互对立的矛盾,而矛盾的斗争推动了事物的发展和变化。
辩证法中最重要的是矛盾统一规律。
这是指矛盾的双方在斗争和对抗中,通过矛盾的斗争和转化达到一种新的统一状态。
这一规律揭示了事物运动发展的辩证性和复杂性,为我们正确把握事物本质和动态提供了理论指导。
三、历史唯物主义和阶级斗争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即历史发展是社会经济条件、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的结果。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类社会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再到共产主义社会,是一个阶级对立和斗争的历史过程。
在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指导下,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和改革的重要力量,同时也强调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和无产阶级革命的必然性。
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为社会主义革命提供了理论依据,并成为马克思主义宏观战略的基础。
总结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可以归纳为唯物史观、辩证法、历史唯物主义等方面。
它所提出的形而上学的批判、矛盾统一规律和阶级斗争的历史唯物主义,为人们认识社会和历史提供了一种科学的方法。
1.2哲学的基本问题优秀教学案例2024高二政治优秀教学案例(统编版必修4)

3.设计丰富的课堂活动,如哲学故事分享、观点辩论等,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哲学,提高课堂参与度。
4.结合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点问题,运用哲学基本原理进行分析,培养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3.引导学生了解哲学发展史上的重要哲学家及其观点,如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黑格尔等,培养学生的学术素养。
4.提高学生的文献阅读和综述能力,通过查阅哲学相关资料,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围绕哲学基本问题展开探讨,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
2.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及时、有效的评价,充分肯定学生的优点,指出不足,并提供改进建议。
3.创设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如课堂讨论、小组报告、论文撰写等,全面考察学生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表现。
4.定期组织学生进行学习成果展示,使他们在反思与评价中不断提升自身综合素质,实现全面发展。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以生活中常见的现象为例,如“水的三态变化”,引发学生对事物本质与现象关系的思考,进而引出哲学基本问题的探讨。
2.通过提问方式,了解学生对哲学基本问题的已有认知,为后续教学做好铺垫。
3.创设悬念,提出问题:“哲学为何关注基本问题?这些基本问题对我们有什么启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二)讲授新知
1.系统讲解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存在与本质、现象与本质、主观与客观等方面,结合教材内容,使学生掌握哲学基本问题的内涵。
2.通过案例分析,如“苹果落地”引发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说明哲学基本问题在科学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用马克思原理分析身边的现象

分析当今大学生就业形势
• 矛盾是推动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大学生 就业形势不好,就业难,这个矛盾也推动 者大学教育的改革和大学生自身的心理发 展! • 事物是对立统一的,大学生就业形势难, 但也有更多的机会! 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 本动力,大学生就业形势难,但关键还是 看你自己,不是所有人都失业不是所有人 都不能就业!
我们从这六个问题分析
一、分析三鹿奶粉
二、房价上涨 三、汶川地震的利与弊
四、分析H1N1
五、当今大学生就业形势
六、分析中国足球
分析三鹿奶粉
1.马克思主意哲学具有高度 的科学性和实践性。 科学性在于它正确的阐明了整 个世界发展的最普遍规律,给 人们提供了正确的认识客观事 物以及其规律和有效的改造客 观世界的观点和方法论。所谓 实践性,在于它是以改造客观 世界为目的的。这次奶粉事件 设计的一些企业与个人,首先 就违背了马克思主意哲学的科 学性。
● 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物价上涨带 动原材料上涨,原材料上涨又拉动 房价上涨。这一联系是客观的,在 经济社会是普遍存在的,反映了一 种因果联系。
分析汶川地震的利与弊
• 唯物辩证法的主要原理是 “事物是一分为二的”。 汶川地震的弊,简单的分 3种,生命损失,精神损 失,财产损失。 • 这次地震,使大多数麻木 不仁的年轻人看到了,也 懂得了,世上还有无私, 团结,贡献的伟大精神, 是我们精神的洗礼,让我 们成长。还有就是,向全 世界证明了,中国政府的 能力,中国人民坚强互助 的精神
2. 认识世界,尊重实际。想问题、 办事情都要从实际出发。 我们懂得了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 点,就要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 活动中,一切从实际出发。一切从 实际出发是唯物主义的根本要求。 要尊重客观事实,这是一切从实际 出发的首要前提。要重视调查研究, 调查研究是掌握一切真是情况的根 本途径和基本方法。要出以公心。 要做到从实际出发,必须出以公心, 正确处理个人利益和群众利益,国 家利益的关系,把国家与人民的利 益放在第一位。要求真务实。坚持 一切从实际出发是中国共产党的优 良传统,是党正确的制定和执行路 线、方针、政策的重要前提,也是 我们做好各项工作的基本保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用哲学观点认识一些社会现象1、“拔苗助长”,结合实际谈谈对你有什么启发?夸大主观能动性,不遵守客观规律,必然导致失败。
2、小孩被毒蛇咬伤,医生先按小孩减壮大的经验开药,病情没有好转,后来加倍。
不能犯经验主义,不能静止、孤立、片面看问题,犯形而上错误,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3、牵牛牵牛鼻子,不能过牵角或牵脚,牛才会乖乖跟你走。
这是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的关系,办事要抓主要矛盾。
4、齐备给他儿子阿斗的遗嘱中有一句话:“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量变到一定程度会引起质变。
如“千里之堤,溃于蚁穴”,也是这个道理。
5、“没有天生的罪犯”,说说你对罪犯之所以成为罪犯的看法?内因与外因的关系A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依据,外因是事物变化的重要条件,二者缺一不可。
B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有时罪犯是在不良刺激的影响下养成的。
6、“熟知不等于真知“,怎样理解,请用实际体会说说。
感性认识有待于上升到理性认识,看问题由表及里的过程。
“真知“即彻底理解理性认识的东西。
“熟知”即经常看到、碰到的一些事。
如:树上的苹果会掉到地上,手里的东西一松手就掉在地上。
大家都知道,这是熟知。
但对为什么会掉到地上而不往上跑呢?牛顿探究原因是地心引力的作用。
平时我们看问题,要多问为什么,才能从感性上升到理性。
7、“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老翁认为丢马不一是祸,没马不一定是福,请谈谈看法。
矛盾可以互相转化的观点。
在一定条件下坏事可以变好事,好事可以变坏事。
8、“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请结合实际谈看法。
存在决定意识。
只有调查研究,从实际出发,才能实事求是地认识问题,解决问题。
9、古希腊哲学家克拉特利特说:“我们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
”请谈看法。
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事物总是在变化发展中的,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10、内容形式的关系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形式搞得过头就会出现形式主义。
如我们热爱领袖,宣传学习毛泽东思想,这是对的。
但如果像文化大革命期间,把毛主席当神进行崇拜,搞早请示,晚汇报,就成了形式主义。
11、生产工具和生产力的关系。
磨刀不误砍柴工,讲的就是改进和发展生产工具就会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提高工作效率。
二、生活中的哲学原理看事物要用发展的眼光,应用到生活中可以就是说看一个人的时候要看到他以后,而不仅仅是看现在。
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思维方式有人说哲学就是在你不知向左拐还是向右拐的时候,告诉你左有左的好处、右有右好处、左有左的坏处、右有右的坏处。
是的,哲学并没有为我们指明向哪个方向拐,却全面分析了利弊,以便权衡得失,这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思维方式。
在你选择了任意一个方向后,如果特别顺利,你就应居安思危,提醒自己不能麻痹大意,要注意阳光大路上也可能有坑坑洼洼;如果道路比较泥泞,就要相信条条大路通罗马,而且自己得到的锻炼必然要多一些,可能路边的风景也要漂亮些;倘若没有哲学的全面分析,我们这些急功近利的年轻人很可能会在遇到挫折后就匆匆折回,如果顺利也罢,如果前途还不明朗那?是不是再返回,大好的青春便被这些或多或少的反复磨去了不少;而且,我们在选择了一条路后,往往会怀着“这山望着那山高”的浮躁,被那些本可以被我们绕过的坑洼、砖头绊了一跤又一跤,大大影响了我们前进的速度。
同样一件事情,你可以从消极方面的方面去看,也可以从积极的方面去看,关键是怎样调整心态:例如,我们这些年轻人刚参加工作,不管主动的还是被动的都会多做一些工作,许多人便只是被动的抱怨,消极怠工;而另一些人则把它看作是一些学习的机会,主动积极的去做,或是把它看作增加对单位、同事了解的渠道,或是展现自己能力的机会,试想:人的一生有多少机会去做一些惊天动地的大事哪,你的才华和能力恰恰是在这些小事中体现出来的。
生活中这样的例子无处不在,而这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辨证法的分析对象、辩证思维方法应用对象。
成语中的“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及英文中的“likeacoin!”(像个硬币,暗指什么事情都有它的两面性)都是这个意思。
任何事、任何人都要辩证的去看,这个道理谁都能理解,关键是自己身在其中时要清醒:顺境时要冷静、别浮躁,逆境中要自信、要积极的等待(也就是一边充电一边等待),而且要从积极的方面看待人或事物。
2、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矛盾”可以泛指为“问题”、“困难”。
诗有云:“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可见我们在人生道路上是最怕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了,可正是这些坎坷让我们一天天长大、成熟。
所以我们首先应该正确面对他们,承认“矛盾”的积极作用,既然“问题”在所难免,为什么我们不把这看作一次提高能力的机会哪?反正我对电脑硬件的知识的了解,都是从解决家里电脑的问题学来的。
在与同事、朋友交往中同样难免出现一些矛盾,我们也不要千方百计掩饰或一次次的仅仅通过自己的让步来避免矛盾的激化。
我们应该明白,这些矛盾可能会反而促使我们彼此加深了解,发展成为一种新的关系,“不打不相识”吗!实际上矛盾的发展只有三种结果:一方压倒另一方;双方同归于尽;一种新的对立统一关系产生。
所以我们既不能一再的谦让,也不要拼个你死我活,而是不卑不亢的寻求建立一种新的平衡关系。
3、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及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处理各种问题要分清主次、考虑轻重缓急,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一大堆问题扑面而来,到底哪个是最重要的、最关键的、影响最大的,把所有的时间精力都集中起来,别的问题到要让路,解决了这个关键问题是不是其他的就迎刃而解了哪!或者一些小问题办不好就算了,人不可能面面俱到,只要没什么大的原则性的错误就行了,完美主义者是最累的。
而一个问题、一个矛盾又有一方起着决定性的,或是一方比较重要,只要把握好解决问题的关键也会事倍功半。
比如我们通常会遇到的“工作与学习的矛盾”,而且大家都觉得“越到考试工作越忙!”,分析起来,我们不可能从工作中拿出太多的时间,所以关键就是怎样在业余时间上做文章,少睡一会儿、少玩会儿、提高点效率、平时紧张点不就行了吗?关键之关键有成了平时要控制自己多学一点儿。
另外,办事要有计划、合理安排时间就能提高效率。
4、矛盾的双方总是处在不断的转化中这点大家很容易由市场上的供求关系理解,想想VCD刚出现时,“求”大于“供”,利润很大,大量厂家一窝蜂的生产之后,矛盾就转化了。
而对于我们中有些总觉得“英雄无用武之地”的“金子们”,很多情况下,是在抱怨中虚度了时光,等机会真正来临,又没有能力把握了,变成了“用武之地无英雄”了。
所以正在郁闷的我们更要打牢基础,要知道“学业才识,不日进,则日退!”5、量变与质变的关系我对这点的认识是比较深刻的,这也是来自钢琴的学习,因为我这个人兴趣比较广泛,音乐、美术、英语、乒乓球、摄影样样喜欢,但因为小时候没有机会接触,总想找个什么机会弥补,后来终于知道了青年宫有这样的钢琴成人班,便欢天喜地的报了名,开始还挺新鲜,可每天最少得练一个小时,真是没办法坚持,而且老师说至少的弹两年才能像点样子——还得聪颖好学,后来没俩月我就退学了。
之后我就琢磨:学点什么才能又省力见效又快哪?钢琴得弹两年;素描、色彩什么的没两年也差的多吧;英语就更别说了,这都学了十多年了不还那样吗?想来想去终于明白了:什么都得慢慢积累,别太急于求成,人的时间是很有限的,踏下心来认认真真的做好一件事情已经很不容易了。
你如果想在“台上”风光十分钟,还就的能耐得住那十年的辛苦。
这其实也是我们为人处世种的“度”的道理。
节俭是一种美德——过分了就是吝啬;忍让是大度——太甚了就是软弱。
在生活中,就要特别注意这个“度”:对人别太苛刻,那样会让人无法与你相处——也不能太软弱、没主见,这样大家总是充当保护的角色,在困难的时候又没法得到你应有的支持,当然也不愿和你呆在一起;对自己别太苛刻,那样活着会很累,而且在很多情况下是逼着自己比别人强,最后赢了别人输了自己——也不能太放纵,人都有惰性,谁都知道呆着轻松,可还得逼着自己尽量克服这种惰性,在年轻的时候多学一点东西。
6、必然和偶然的关系我们总是抱怨机会太偶然,再轮到自己头上可能性就更小了,却没有想到偶然中又蕴藏着必然。
汪国真说过:“实力就是机会!”的确,只要你有实力,在你的言谈举止中,在你处理的任何小事中,群众雪亮的眼睛当然能够辨别出你的与众不同,领导自然也会将难度一件大于一件的事情交给你处理,机会自然多了,得到的锻炼也多了,成功的必然性也就大多了!7、实践与认识的关系实践是认识的源泉,而认识则可以指导实践,这可以引申到我们面临的“学习”与“应用”的关系,通常我们在业余时间学习,都比较辛苦。
也许是因为书本上学到的东西真的与实际相差太大,或认为有些科目如“马克思主义哲学”、“高数”、“管理学”一类的根本没有什么实际的用处,总之是没什么兴趣,我们基本上都是被逼学习,单单为了“考”而学。
其实按照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辨证法的逻辑观点,研究事物的深度和广度本来就是一对矛盾体,正因为哲学是科学的科学、具有指导一切的普遍性,我们才不可能期望它在某个具体问题上给出明确的答案。
而其他那些看起来没什么实际应用的科目,恰恰也是普遍应用在工作生活之中的。
“高数”最主要的是锻炼了人的逻辑思维能力,解题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处理各种问题的过程,先对题目进行分析、弄清题意,然后考虑属于哪些知识点,找出关键问题,再搜索一下大脑中有几种方案可以解题,判断一下那种方案最简便,之后便是具体解题过程,最后再检查一下就ok了。
在生活中我们也应注意说话办事的逻辑性、条理性。
而像“管理学”,虽然我们不是高层管理者,却仍处在一种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中,知道如何“管理”也就知道了如何“被管理”,比如管理学中有个“例外原则“:即领导一般只抓好的和最差的,所以你要想拥有更多机会,就要努力做的最好。
另外,也许一些科目没有明显的作用,或是目前没有作用,但“书到用时方恨少”的遗憾却告诉我们:既然学了就应该努力掌握。
所以我们应该树立“学而有用”的思想,相信“艺多不压身”,而且要想办法多应用,在应用中你就会有进一步的认识,在应用中学东西也比较快。
8、现象与本质的关系现象必然与本质有一定的联系,哪怕是假象也只是本质的一种特殊表现;所以观察一个人的言谈举止,必然能够了解它的部分内心活动。
而我们在认知事物或是了解一个人时,应该全面分析各种现象,因此与一个人交往要注意别过分相信“第一印象”,那只是某时某地某种环境下给你留下的某个印象。
我们在工作时也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自己辛苦工作了大半天,刚闭会儿眼睛,领导偏偏这时候来找你了,俗话说“不打馋的、不打懒的、只打不长眼的!”,我们是不是应该多做些表面文章哪?领导同事在眼前时多干活,桌子上什么时候都摆一大堆文件。
我认为工作的确需要别人认可,但没必要太刻意,你只要平和心态、干净利索的把手头的活干好,别人也会通过你表现出来的多种现象了解你的本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