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冰鉴
曾国藩《冰鉴》原文白话精解

曾国藩《冰鉴》原文白话精解一、【榜首神骨】语云:「脱谷为糠,其髓斯存,神之渭也。
」山骞不崩,唯百为镇,骨之谓也。
一身精力,具乎两目;一身骨相,具乎面部。
他家兼论形骸,文人先观神骨。
开门见山,此为榜首。
文言解析:俗语说:「去掉稻谷的外壳,就是没有多大用途的谷糠,但稻谷的精华大米,依然存在着,不会因外壳磨损而丢掉。
」这个精华,用在人身上,就是一个人的内涵精力状况。
俗语义说:「山岳外表的泥土尽管常常掉落丢失,但它却不会倒塌破碎,因为它的主体部分是硬如钢铁的岩石,不会被风吹雨打去。
」这儿所说的「镇石」,适当于一个人身上最坚硬的部分--骨骼。
一个人的精力状况,首要集中在他的两只眼睛里;一个人的骨骼丰俊,首要集中在他的一张面孔上。
像工人、农人、商人、军士等各类人员,既要看他们的内涵精力状况,又要调查他们的体势神态。
作为以文为主的读书人,首要看他们的精力状况和骨骼丰俊与否。
精力和骨骼就像两扇大门,命运就像深藏于内的各种瑰宝物品,调查人们的精力和骨骼,就适当于去打开两扇大门。
门打开之后,天然能够发现里边的瑰宝物品,而测知人的气质了。
两扇大门:精力和骨铬,是观人的榜首要决。
文人论神,有清浊之辨。
清浊易辨,邪正难辨。
欲辨邪正,先观动态;静若含珠,动若木发;静若无人,动若赴的,此为弄清到底。
静若荧光,动若流水,尖巧而喜淫;静若半睡,动若鹿骇,他人而沉思。
一为败器,一为隐流,均之托迹于清,不行不辨。
文言解析:古之医家、文人、养生者在研讨、调查人的「神」时,一般都把「神」分为纯洁与昏浊两种类型。
「神」的纯洁与昏浊是比较简单差异的,但因为纯洁又有奸邪与忠直之分,这奸邪与忠直则不简单分辩。
要调查一个人是奸邪仍是忠直,应先看他处于动态两种状况下的体现。
眼睛处于静态之时,目光慈祥沉稳而又有光,真情深蕴,宛如两颗晶亮的明珠,含而不露;处于动态之时,眼中精光闪烁,敏锐犀利,就如春木抽出的新芽。
双眼处于静态之时,目光清明沉稳,目中无人。
《冰鉴》-曾国藩

二.义正言直的人
抗厉之人,不能回挠。论法直,则括处而公正, 说变通,则否戾而不入。 这种人言辞之间表现出义正颜直、不屈不挠的精 神,公正无私,原则性强,是非分明,立场坚定。 缺点是处理问题不善变通,为原则所驱而显得非 常固执。但能主持公道,往往得人尊崇,不苟言 笑而让人敬畏。
三.抓住弱点攻击对方的人
九、从面部特征识人
见面通过面部的凹凸认识人的个性: 一、凸出面型: 积极方面:思维快,善于观察,富有创造力,行动快,对外 界事物敏感,进取心强。 消极方面:过于敏锐,喜欢讽刺,容易发怒,缺乏持久的耐 心。 二、凹出面型: 积极方面:深思熟虑,能忍耐,态度温和,随遇而安,思想 行动慎重稳妥。 消极方面:太缓慢,容易丧失良机;缺乏创造力,不能与时 俱进,懒惰固执,难以听取别人的意见。
㈡事理之家
质性警彻,权略机捷,能理烦速,事理之家也 重事理的人(政治家),善于处理纷繁复杂的麻烦事,机 谋权变,应变力强,敢于承担责任,野心勃勃,权力 欲和控制欲强烈,希望通过个人努力来改变环境和历 史,为谋求社会进步,不惜以破坏自然规律为代价。
㈢义理之家
质性和平,能论礼教,辨其得失,义理之家也 重义理的人(教育家或德者),讲求社会伦理道德, 注重自我修养和社会形象,爱护名誉胜过生命,讲 信用,守承诺,是道德规范的楷模和表率,对伤风 败俗的人事深恶痛绝,主张德政,但对新生事物反 应慢,偏于保守和传统。
——太平· 石达开
——唐· 白居易
人 赢 天 下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见面:相见何必曾相识 言谈:言谈举止辨真伪 性格:江山易改性难移 特质:出类拔萃论才能 考察:莫以成败论英雄 领袖魅力与用人之道
第一章 见面
相见何必曾相识
曾国藩冰鉴全文及译文

曾国藩冰鉴全文及译文曾国藩的《冰鉴》是一部关于识人、用人的传世奇书,以下是全文及译文:【第一神骨】原文:语云:脱谷为糠,其髓斯存,神之谓也。
山骞不崩,唯石为镇,骨之谓也。
一身精神,具乎两目;一身骨相,具乎面部。
他家兼论形骸,文人先观神骨。
开门见山,此为第一。
译文:俗话说:去掉稻谷的外壳,就是没有多大用途的谷糠,但稻谷的精华——米,仍然存在着,不会因外壳磨损而丢失。
这个精华,用在人身上,就是一个人的内在精神状态。
俗话又说:山岳表面的泥土虽然经常脱落流失,但它却不会倒塌破碎,因为它的主体部分是硬如钢铁的岩石,不会被风吹雨打去。
这里所说的“镇石”,相当于一个人身上最坚硬的部分——骨骼。
一个人的精神状态,主要集中在他的两只眼睛里;一个人的骨骼丰俊,主要集中在他的一张面孔上。
像工人、农民、商人等阶层,我们要全面观察他们的体态、骨骼、五官等方面的特点。
而对于文人墨客,我们首先要观察他们的精神气质和骨骼风貌。
总的来说,观察一个人要直接、简洁,抓住关键点,这就是识人的第一步。
【第二神骨】原文:圣贤者,盖非气质之美,而是学问之深。
故端庄厚重者,圣贤之质;谦和恭敬者,圣贤之情。
观其走路,知其气质;观其言语,知其学问。
译文:圣贤之人,并非生来就具有美好的气质,而是因为他们有深厚的学问。
所以,端庄厚重是圣贤的品质特征;谦和恭敬是圣贤的情感表现。
观察一个人的走路姿态,可以了解他的气质;观察一个人的言谈举止,可以了解他的学问修养。
【第三神骨】原文:形而上者,谓之神;形而下者,谓之器。
神者,气质之精;器者,骨骼之粗。
观神骨,知其气质;观器局,知其骨骼。
译文:形而上的,称为“神”;形而下的,称为“器”。
“神”是指一个人的气质精华,“器”是指一个人的骨骼风貌。
观察一个人的神骨,可以了解他的气质;观察一个人的器局,可以了解他的骨骼特点。
【第四神骨】原文:耳目者,精神之窗户;骨骼者,精神之支架。
窗户明净,精神饱满;支架坚挺,骨骼丰俊。
曾国藩冰鉴相人术之声相篇原文附翻译

曾国藩冰鉴相人术之声相篇原文附翻译人之声音,犹天地之气,轻清上浮,重浊下坠。
始于丹田,发于喉,转于舌,辨于齿,出于唇,实与五音相配。
取其自成一家,不必一一合调,闻声相思,其人斯在,宁必一见决英雄哉![ 译文] 人的声音,跟天地之间的阴阳五行之气一样,也有清浊之分,清者轻而上扬,浊者重而下坠。
声音起始于丹田,在喉头发出声响,至舌头那里发生转化,在牙齿那里发生清浊之变,最后经由嘴唇发出去,这一切都与宫、商、角、徵、羽五音密切配合。
看相识人的时候,听人的声音,要去辨识其独具一格之处,不一定完全与五音相符合,但是只要听到声音就要想到这个人,这样就会闻其声而知其人,所以不一定见到其人的庐山真面目才能看出他究竞是个英才还是庸才。
声与音不同。
声主"张",寻发处见;音主"敛",寻歇处见。
辨声之法,必辨喜怒哀乐;喜如折竹,怒如阴雷起地,哀如击薄冰,乐如雪舞风前,大概以"轻?quot;为上。
声雄者,如钟则贵,如锣则贱;声雌者,如雉鸣则贵,如蛙鸣则贱。
远听声雄,近听悠扬,起若乘风,止如拍琴,上上。
"大言不张唇,细言不露齿",上也,出而不返,荒郊牛鸣。
急而不达,深夜鼠嚼;或字句相联,喋喋利口;或齿喉隔断,喈喈混谈:市井之夫,何足比较?[ 译文] 声和音看上去密不可分,其实它们是有区别的,是两种不同的物质。
声产生于发音器官的启动之时,可以在发音器官启动的时候听到它;音产生于发音器官的闭合之时,可以在发音器官闭合的时候感觉到它。
辨识声相优劣高下的方法很多,但是一定要着重从人情的喜怒哀乐中去细加鉴别。
欣喜之声,宛如翠竹折断,其情致清脆而悦耳;愤怒之声,宛如平地一声雷,其情致豪壮而强烈;悲哀之声,宛如击破薄冰,其情致破碎而凄切;欢乐之声,宛如雪花于疾风刮来之前在空中飞舞,其情致宁静轻婉。
它们都由于一个共同的特点--轻扬而清朗,被列入上佳之口。
如果是刚键激越的阳刚之声,那么,象钟声一样宏亮沉雄,就高贵;象锣声一样轻薄浮泛,就卑贱;如来是温润文秀的阴柔之声,那么,象鸡鸣一样清朗悠扬,就高贵;象蛙鸣一样喧嚣空洞,就卑贱。
《冰鉴》原文

冰鉴(清)曾国藩《清史稿·曾国藩传》载: "国藩为人威重,美须髯,目三角有棱。
每对客,注视移时不语,见者悚然,退则记其优劣,无或爽者。
"曾国藩相术口诀:邪正看眼鼻,真假看嘴唇;功名看气概,富贵看精神;主意看指爪,风波看脚筋;若要看条理,全在语言中。
第一神骨语云:"脱谷为糠,其髓斯存",神之渭也。
"山骞不崩,唯百为镇",骨之谓也。
一身精神,具乎两目;一身骨相,具乎面部。
他家兼论形骸,文人先观神骨。
开门见山,此为第一。
文人论神,有清浊之辨。
清浊易辨,邪正难辨。
欲辨邪正,先观动静;静若含珠,动若木发;静若无人,动若赴的,此为澄清到底。
静若萤光,动若流水,尖巧而喜淫;静若半睡,动若鹿骇,别人而深思。
一为败器,一为隐流,均之托迹于清,不可不辨。
凡精神,抖擞处易见,断续处难见。
断者出处断,续者闭处续。
道家所谓"收拾入门"之说,不了处看其脱略,做了处看其针线。
小心者,从其不了处看之,疏节阔目,若不经意,所谓脱略也。
大胆者,从其做了处看之,慎重周密,无有苟且,所谓针线也。
二者实看向内处,稍移外便落情态矣,情态易见。
骨有九起:天庭骨隆起,枕骨强起,顶骨平起,佐串骨角起,太阳骨线起,眉骨伏犀起,鼻骨芽起,颧骨若不得而起,项骨平伏起。
在头,以天庭骨、枕骨、太阳骨为主;在面,以眉骨、颧骨为主。
五者备,柱石之器也;一则不穷;二则不贱;三则动履稍胜;四则贵矣。
骨有色,面以青为贵,"少年公卿半青面"是也。
紫次之,白斯下矣。
骨有质,头以联者为贵。
碎次之。
总之,头上无恶骨,面佳不如头佳。
然大而缺天庭,终是贱品;圆而无串骨,半是孤僧;鼻骨犯眉,堂上不寿。
颧骨与眼争,子嗣不立。
此中贵贱,有毫厘千里之辨。
第二刚柔既识神骨,当辨刚柔。
刚柔,则五行生克之数,名曰"先天种子",不足用补,有余用泄。
消息与命相通,此其较然易见者。
曾国藩《冰鉴》原文全译

曾国藩《冰鉴》原文全译内容简介曾国藩(1811--1872年)是位官僚,所处的却是吏治败坏并极端腐朽的从政环境,但就在那个价值取向日趋多元的时代,他几乎揽尽天下英才。
《冰鉴》一书是曾国藩总结自身识人用人心得而成的一部传世奇书,它是曾国藩体察入微,洞悉人心的心法要诀。
因其具有极强的实用性、启迪性和借鉴性而受到各界人士的重视和喜爱。
编者力图通过简明的体例、精练的文字,新颖的版式、精美的图片等多种要素的有机结合,全方位立体地解读曾国藩识人、用人的神秘之学,为读者打造一条走近曾国藩的彩色画廊,感受他独到的识人、用人策略。
《冰鉴》作者为曾国藩的存疑《冰鉴》,传闻为曾国藩所作,实非。
下页有毛笔刻印的《冰鉴》影印文件,末尾说,‘余家有冰鉴七篇,不著撰人姓名,宛似一子,世无刻本,恐其湮没也’,署名为‘南海吴荣光荷屋氏’。
又题名‘香山曾大经纶阁氏书’,时间是‘道光己丑年仲春’。
该年是公元1829年,时曾国藩19岁,尚未科举,亦未到京(23岁才去)。
那个时代,文章从写成到流传,再刻印成书,需要很长时间,显非少年曾国藩所为。
曾国藩名闻天下,是50岁以后的事。
南怀瑾先生推崇曾国藩13套本领,《冰鉴》是其一,但未肯定地说《冰鉴》作者是曾国藩。
《冰鉴》题释1、《冰鉴》是晚清中兴之臣曾国藩著述(存疑)的一部关于相人识人的作品。
分7章。
2、古代盛冰之器。
《周礼•天官•凌人》:“祭祀共(供)冰鉴。
”3、鉴,镜子。
言镜洁如冰,比喻明察。
江淹《谢开府辟召表》:“臣谬赞国机,职宜冰鉴。
”4、指月。
元稹《月》:“绛河冰鉴朗,黄道玉轮巍。
”台湾著名学者南怀瑾先生在他的《论语别裁》一书中谈到:“有人说,清代中兴名臣曾国藩有十三套学问,流传下来的只有一套--《曾国藩家书》。
其实流传下来的有两套,另一套是曾国藩看相的学问--《冰鉴》这一部书。
”《清史稿•曾国藩传》载:“国藩为人威重,美须髯,目三角有棱。
每对客,注视移时不语,见者悚然,退则记其优劣,无或爽者。
曾国藩《冰鉴》千古看相奇文

曾国藩《冰鉴》千古看相奇文台湾著名学者南怀瑾先生在他的《论语别裁》一书中谈到:“有人说,清代中兴名臣曾国藩有十三套学问,流传下来的只有一套--《曾国藩家书》。
其实流传下来的有两套,另一套是曾国藩看相的学问--《冰鉴》这一部书。
”《清史稿·曾国藩传》载:“国藩为人威重,美须髯,目三角有棱。
每对客,注视移时不语,见者悚然,退则记其优劣,无或爽者。
”曾国藩相术口诀:邪正看眼鼻,真假看嘴唇;功名看气概,富贵看精神;主意看指爪,风波看脚筋;若要看条理,全在语言中。
第一神骨语云:“脱谷为糠,其髓斯存”,神之渭也。
“山骞不崩,唯百为镇”,骨之谓也。
一身精神,具乎两目;一身骨相,具乎面部。
他家兼论形骸,文人先观神骨。
开门见山,此为第一。
文人论神,有清浊之辨。
清浊易辨,邪正难辨。
欲辨邪正,先观动静;静若含珠,动若木发;静若无人,动若赴的,此为澄清到底。
静若萤光,动若流水,尖巧而喜淫;静若半睡,动若鹿骇,别人而深思。
一为败器,一为隐流,均之托迹于清,不可不辨。
凡精神,抖擞处易见,断续处难见。
断者出处断,续者闭处续。
道家所谓“收拾入门”之说,不了处看其脱略,做了处看其针线。
小心者,从其不了处看之,疏节阔目,若不经意,所谓脱略也。
大胆者,从其做了处看之,慎重周密,无有苟且,所谓针线也。
二者实看向内处,稍移外便落情态矣,情态易见。
骨有九起:天庭骨隆起,枕骨强起,顶骨平起,佐串骨角起,太阳骨线起,眉骨伏犀起,鼻骨芽起,颧骨若不得而起,项骨平伏起。
在头,以天庭骨、枕骨、太阳骨为主;在面,以眉骨、颧骨为主。
五者备,柱石之器也;一则不穷;二则不;三则动履稍胜;四则贵矣。
骨有色,面以青为贵,“少年公卿半青面”是也。
紫次之,白斯下矣。
骨有质,头以联者为贵。
碎次之。
总之,头上无恶骨,面佳不如头佳。
然大而缺天庭,终是品;圆而无串骨,半是孤僧;鼻骨犯眉,堂上不寿。
颧骨与眼争,子嗣不立。
此中贵,有毫厘千里之辨。
第二刚柔既识神骨,当辨刚柔。
曾国藩《冰鉴》原文及译文课件

原文
• 文人论神,有清浊之辨。清浊易辨,邪 正难辨。欲群邪正,先观动静;静若含 珠,动若木发;静若无人,动若赴的, 此为澄清到底。静若萤光,动若流水, 尖巧而喜淫;静若半睡,动若鹿骇,别 才而深思。一为败器,一为隐流,均之 托迹于清,不可不辨。
译文
• 古之医家、文人、养生者在研究、观察人的“神”时,一 般都把“神”分为清纯与昏浊两种类型。“神”的清纯与 昏浊是比较容易区别的,但因为清纯又有奸邪与忠宜之分, 这奸邪与忠直则不容易分辨。要考察一个人是奸邪还是忠 直,应先看他处于动静两种状态下的表现。眼睛处于静态 之时,目光安详沉稳而又有光,真情深蕴,宛如两颗晶亮 的明珠,合而不露;处于动态之时,眼中精光闪烁,敏锐 犀利,就如春木抽出的新芽。双眼处于静态之时,目光清 明沉稳,旁若无人。处于动态之时,目光暗藏杀机,锋芒 外露,宛如瞄准目标,一发中的,待弦而发。以上两种神 情,澄明清澈,属于纯正的神情。两眼处于静态的时候, 目光有如萤火虫之光,微弱而闪烁不定;处于动态的时候, 目光有如流动之水,虽然澄清却游移不定。
原文
• 凡精神,抖擞处易见,断续处难见。断者 出处听,续者闭处续。道家所谓“收 拾入门”之说,不了处看其脱略,做了处 看其针线。小心者,从其做不了处看之, 疏节阔目,若不经意,所谓脱略也。大胆 者,从其做了处看之,慎重周密,无有苟 且,所谓针线也。二者实看向内处,稍移 外便落情态矣,情态易见。
译文
• 怎样用人,特别是怎样用准人,学问极深。曾国 藩所著述《冰鉴》用人的学问,是其人生成功术 中重要的的一门,他从不盲目选人,糊涂授权, 而是睁大自己的一双明亮之眼,遵循“看透人之 后再用人”的方法,该避则避、该提则提,显示 出到位的领导才智和管理才智。
曾氏用人四法:做、省、学、禁;摸透人的 精、气、神;任用智、言、劳三种人。
冰鉴(曾国藩)详解

冰鉴解读冰鉴乃是我祖曾国藩所著之面相书,被封为宫廷派的面相学,论断要点在一个人的正气与否,能否担任国家栋梁,和一般江相派不同,身为曾氏子孙,自然有推广之必要『冰鉴』全书只2269个字,言简意赅,将宫廷派面相学的重点全写在里头,书内共分七张,乃「神骨」、「刚柔」、「容貌」、「情态」、「须眉」、「声音」、「气色」,说它篇篇重要实不为过。
冰鉴--神骨章(上)语云:「脱谷为鏮,其髓斯存?」神之所谓也。
「山骞不崩,为石为镇。
」骨之所谓也。
一身精神,具乎两目,一身骨相,具乎面部;他家兼论形骸,文人先观神骨,开门见山,此为第一。
相家论神,有清浊之辨,清浊易辨,邪正难辨;欲辨邪正,先观动静,静若含珠,动若水发;静若无人,动若赴敌.此为澄清到底。
静若萤光,动若流水,尖巧喜淫,静若半睡,动若鹿骇,别才而思,一为败器,一为隐流,均之托迹二清,不可不辨。
凡精神抖擞时易见,断续处难见,断者出处断,续者闭处续,道家所谓收拾入门之说,不了处看其脱略,做了处看其针线,小心者从其做不了处,看之舒节阔目,若不经意,所谓脱略也。
大胆者从其做了处看之,慎重周密无有茍且,所谓针线也。
二者实看向内处,稍移外便落情态矣,情态易见。
(以上原文)子玄注解:(1)神相对於形,只得是人内在的精神状态,这个人看上去很神气,这是一种感受,并非从外表看来看。
「神」为形之表,又蕴含在「形」之内,犹如光之於日月。
(2)这里的骨并不是泛指全身骨头或骨髓,而是专指人头上的九骨,又称九龙骨。
一般指得是「颧骨」、「驿马骨」、「将军骨」、「日角骨」、「月角骨」、「龙宫骨」、「伏犀骨」、「巨鰲骨」和「龙角骨」。
(3)「脱骨为糠、其髓斯存?」这个最明显的例子是,一个人或动物,活著的时候精神洋溢,在外在身体没有变化的情况之下,如果这个人或动物死了,它的外在形体并无改变,但是却一点生气也没有,那种样子就是失「神」了,这种好像没有稻谷的糠,内里没有精髓了。
这是开宗名义告诉你,一个人没有了「神」,就什麼都没有了。
曾国藩冰鉴全文及译文

曾国藩冰鉴全文及译文
(实用版)
目录
一、曾国藩与《冰鉴》
二、《冰鉴》的内容与价值
三、《冰鉴》的识人用人原则
四、结语
正文
一、曾国藩与《冰鉴》
曾国藩,清朝末期的杰出政治家、军事家、教育家,一生致力于政治、军事、教育等领域的改革,对我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曾国藩的著作中,有一部名为《冰鉴》的人才学经典,是他总结自身识人、用人心得而成的一部传世奇书。
二、《冰鉴》的内容与价值
《冰鉴》是一部关于识人、相人的经典文献,共分七章,从神骨、刚柔、五官、骨肉、气色、声音等方面详细论述了如何识人、用人。
书中所提到的许多观点,都是曾国藩根据自己丰富的人生阅历和识人用人的经验总结而成,具有极高的实用性、启迪性和借鉴性。
三、《冰鉴》的识人用人原则
在《冰鉴》中,曾国藩提出了许多关于识人用人的原则。
首先,他认为一个人的精神与神采主要体现在双眼,骨骼品相则体现在面部。
因此,在观察一个人时,应先关注其神骨。
其次,曾国藩认为,一个优秀的人才应具备刚柔并济的特质,既能坚持原则,又能灵活变通。
此外,他还强调观察一个人的气色、声音等细节,以判断其健康状况和性格特点。
四、结语
曾国藩的《冰鉴》是一部具有极高价值的人才学经典,为我们提供了许多实用的识人用人方法。
曾国藩《冰鉴》原文、译文(完整版),值得收藏

曾国藩《冰鉴》原文、译文(完整版),值得收藏曾国藩《冰鉴》全文及译文曾国藩相术口诀:邪正看眼鼻,真假看嘴唇;功名看气概,富贵看精神;主意看指爪,风波看脚筋;若要看条理,全在语言中。
原文及译文如下:第一神骨:语云:“脱谷为糠,其髓斯存”,神之谓也。
“山骞不崩,唯石为镇”。
骨之谓也。
一身精神,具乎两目;一身骨相,具乎面部。
他家兼论形骸,文人先观神骨。
开门见山,此为第一。
【译文】俗话说:“去掉作为谷外壳的糠,谷的精髓依然存在。
”这说的是神。
“山岳不崩塌,只是因为石作为镇压。
”这说的是骨。
一人的精与神,全在于双眼;一人的骨骼品相,全在于脸部。
其他人(工农商军等)需要把身形与精神一起讨论,读书人要先观察他的神气与骨相,单刀直入,这是最重要的。
【解释】俗话说:“去掉稻谷的外壳,就是没有多大用途的谷糠,但稻谷的精华--米,仍然存在着,不会因外壳磨损而丢失。
”这个精华,用在人身上,就是一个人的内在精神状态。
俗话又说:“山岳表面的泥土虽然经常脱落流失,但它却不会倒塌破碎,因为它的主体部分是硬如钢铁的岩石,不会被风吹雨打去。
”这里所说的“镇石”,相当于一个人身上最坚硬的部分--骨骼。
一个人的精神状态,主要集中在他的两只眼睛里;一个人的骨骼丰俊,主要集中在他的一张面孔上。
像工人、农民、商人、军士等各类人员,既要看他们的内在精神状态,又要考察他们的体势情态。
作为以文为主的读书人,主要看他们的精神状态和骨骼丰俊与否。
精神和骨骼就像两扇大门,命运就像深藏于内的各种宝藏物品,察看人们的精神和骨骼,就相当于去打开两扇大门。
门打开之后,自然可以发现里面的宝藏物品,而测知人的气质了。
两扇大门--精神和骨骼,是观人的第一要决。
文人论神,有清浊之辨。
清浊易辨,邪正难辨。
欲辨邪正,先观动静;静若含珠,动若水发;静若无人,动若赴的,此为澄清到底。
静若萤光,动若流水,尖巧而喜淫;静若半睡,动若鹿骇,别才而深思。
一为败器,一为隐流,均之托迹于清,不可不辨。
【解读人生·识人术】曾国藩《冰鉴》(全文+译文)

【解读人生·识人术】曾国藩《冰鉴》(全文+译文)中国文化讲究博大精深,西方文化讲究统筹系统。
人力资源管理作为西方经济学的主导课程,在现今社会运行过程中应用广泛,但对于现今的纷繁管理模式,其严谨的模型构建在主导理念和统筹思维中所发挥的作用也便显得相形见绌。
冰鉴——冰出于水而寒于水,水可鉴事务之清浊,以示鉴人之透彻!历史上任何一次改朝换代,无不因奸邪而误国;每一次推动历史进步的变革,无不因忠者心藏天下而兴起;朝代中途叛乱,无不因英雄出现而力挽狂澜。
“国家之强,以得人为强”;“欲求自强之道,总以修政事、求贤才为急务”;“国家大计,首推留心人才”;“商业一诺为重。
在各类事务中,决策失误是最大的败笔,而在决策失误中用人失误乃是最大的失误。
”本书深度透彻分析了鉴别人才的九大特征,为选人用人提供了有效方法。
大到国家,小到企业、家庭、个人,无不因人而成败。
而识人、用人、辨人就成为重中之重。
国家因贤才而壮大,企业因贤才而发展,个人因贤才而成就。
人在江湖,欲成事业,必有人相助,孤家寡人何以能创造价值?《冰鉴》的智慧是综合了曾国藩和三国刘勋《人物志》与传统相法精华而成,从理论到实践,并结合了大量的引证,了解周围的人才,团结可以团结的所有人才,去愚才而识贤才,辩邪正而识忠奸。
从《冰鉴》的现今意义上我们可以看出,在如今的现代社会中,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是需求的关键点,如何辨别人才,凸显人才的作用是非常值得探讨的问题,于是用《冰鉴》的智慧解读人生,体悟世情,自鉴明镜!是非常有实用效力的良方。
曾国藩的识人口诀是:功名看气概,富贵看精神,若要看条理,全在语言中。
曾国藩“识人术”的核心就是:世上怕的不是没有人才,而是用才的人不能正确使用人才。
特别是在管理重要的高层人员方面,曾国藩自有一套:1、选拔人才。
“拣选将才,必求智略远之人,又须号令严明,能耐劳苦,三着兼全,乃为上选”。
曾国藩认为挑选高层次人才必须要有深谋远虑的眼光,又要有严明的纪律,同时,要吃得苦中苦,且耐得注寂寞,三者如能兼顾,则为最佳的配比方式。
曾国藩冰鉴经典语录

曾国藩冰鉴经典语录1. 曾国藩在里说:“邪正看眼鼻,真假看嘴唇。
”嘿,这就像看一个人的面相就像看一幅画似的。
我有个朋友,眼睛总是滴溜溜转,鼻子还老是一抽一抽的,看着就透着股子机灵劲儿,可有时候这机灵过了头就有点邪乎了。
他跟人说话的时候嘴唇抖抖索索的,那假话啊就跟断了线的珠子似的往外冒。
这眼睛鼻子嘴唇还真能看出不少事儿呢。
2. “功名看气概,富贵看精神。
”曾国藩这话真绝啊!你看那些有大功名的人,就像古代的将军,往那一站,气概不凡,那气场就像汹涌的海浪似的。
我邻居大叔,以前穷得叮当响,后来做了点小生意发了财。
那精神头啊,就像春天里茁壮成长的小树苗,充满了生机。
整个人看起来富贵又大气,这富贵和精神还真是紧密相连呢。
3. 提到“主意看指爪,风波看脚筋。
”哎呀,你可别小瞧了这手脚的事儿。
就像看一棵树,枝桠和树根能反映它的健康状况。
我认识个很有主意的人,他的手指修长有力,指甲修剪得整整齐齐。
每次做决定的时候,手指就像指挥棒一样坚定。
再看那些经历过很多风波的人,脚筋就像绷紧的弦,充满了韧性。
我爷爷年轻时候吃了不少苦,他的脚筋粗壮,走起路来稳稳当当,那都是经历风波的痕迹啊。
4. 曾国藩讲“若要看条理,全在语言中。
”这话说得太在理了!就好比看一个房子乱不乱,从家具的摆放就能看出来。
有一次我参加一个小组讨论,有个人说话那叫一个混乱,东一榔头西一棒子的,就像一团乱麻。
可另外一个人呢,条理清晰得很,每一句话都像一块整齐的砖头,层层叠叠就把观点给垒起来了。
从这说话里真能看出一个人的条理咋样。
5. “端庄厚重是贵相,谦卑含容是贵相。
”我觉得这就像好的玉石,温润而有分量。
我公司里有个同事,看着就端庄厚重,待人接物稳稳当当的,大家都很尊重他。
还有一回,我看到一个年轻人不小心撞到了老人,那年轻人不但不生气,还特别谦卑含容地道歉。
这模样啊,就透着一股贵气。
你说是不是这样的人就像星星一样,在人群里闪闪发光呢?6. “事有归着是富相,心存济物是富相。
曾国藩《冰鉴》 ppt课件

人赢天下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见面:相见何必曾相识 言谈:言谈举止辨真伪 性格:江山易改性难移 特质:出类拔萃论才能 考察:莫以成败论英雄 领袖魅力与用人之道
第一章 见面
相见何必曾相识
如何在第一次见面时通过相貌与身体语言识别对方:
❖ 一、从威仪识人 ❖ 二、从姿势识人 ❖ 三、从步态识人 ❖ 四、从握手识人 ❖ 五、从眼睛识人 ❖ 六、从鼻子识人 ❖ 七、从嘴巴识人 ❖ 八、从头部形体识人 ❖ 九、从面部特征识人 ❖ 十、一方水土一方人
盖成大事,惟以得人才为第一要义。 制胜之道,在人而不在器。
——清·曾国藩 识人之鉴,并世无伦。
——清·李鸿章
虽不以善战名,而能识拔贤将,规画 精严,……实起事以来所未见也。
——太平·石达开
夫圣贤之所美,莫美乎聪明;聪 明之所贵,莫贵乎知人。知人诚 智,则众材得其序,而庶绩之业 兴矣!
——三国·刘邵
十、一方水土一方人
❖ 地形为相法纲领之一。盖山水气候,而化形质之故也。 其大纲有三:凡山多水少者,以形格骨质,多占分数。 水多山少者,以精神气息,多占分数。山水各半者,以 声音气色。多占分数。
❖ 1、南人。南人者,长江以南为界。以南岳为地形之重要, 而形局浊厚者,反为贵格也。盖南方水多山少,其人物 清秀者颇多,而浊厚者反少额故也。额为南岳,其卦象 离,而为上炎之义。凡南岳方拱圆突,玉柱上耸,金城 平横,皆为大贵。
一、从威仪识人 威仪是一个人在长期的生活经验中,养成的一种风度与修养。 当进入与人交往出场时,如猛虎下山,全场肃然起敬;让人产 生敬畏之心! 二、从步态识人 步态是一个人内心坚定与恍惚犹豫的体现。大步入场,脚步有 力,则说明信心十足。若是脚步不稳左右摇摆,则说明内心恐 惧或者缺乏信心,完全是心虚的表现。 三、从姿势识人 坐在座位的姿势,挺胸抬头,腰板挺直,双目平视,呼吸均 匀,是一座山峰,此人则信心十足,内涵修养极高,为将帅之 人。若是坐无坐像,低头不语,眼睛左盼右顾,说明心中不 安,对环境适应性差,胆小怕事,对突发性事件难以应对。
《冰鉴》读后感

《冰鉴》读后感《冰鉴》读后感1《冰鉴》一书是曾国藩总结自身识人用人心得而成的一部传世奇书,冰鉴的意思就是取以冰为镜,能察秋毫之义,它是曾国藩体察入微,洞悉人心的心法要诀。
因其具有极强的实用性、启迪性和借鉴性而受到各界人士的重视和喜爱。
关于识人,于丹在论语心得中就借古人的口表示过,人最大的智慧在于能识人,三国时期曹操的谋士刘邵也说:“圣贤之所美,莫美于聪明,聪明之所贵,莫贵乎知人”,曹雪芹在《红楼梦》第五回有言:“世事洞明皆学问”。
这些都表明了识人对于领导者也好,对于普通人来说都是非常重要也是非常难得的,曾国藩的《冰鉴》就是一本教人识人的书。
《冰鉴》体虽小而思精,我读完后感觉要真正掌握这些方法很难大家听到这里可能觉得这不就是封建的相术嘛,现在是一切皆有可能的时代了,不值得一信,没有科学的理论依据嘛,我认为其实是有的,书里的内容在生活中很多都能得到验证,之所以我们可以从一个人的形体特征来识人是源于心理学和中医学,人的性格,经历,学识可以决定和改变一个人的气质神态,这个大家好理解,中医学又是怎么回事呢,举个例子,中医认为肺气虚弱的人性格会多悲伤,如果调理得当性格会逐渐开朗,而肺虚的人在长相上会显示出皮肤颜色苍白,精神差,脾不好的人会胆小,成天担惊受怕,长得瘦弱,耳朵又硬又小的人是先天肾气不足,耳朵又肥又厚实先天肾气足的表现,肾气足精神劲才足,所以身体状况对一个人的心里状况也是很有影响的,比如我们要帮助一个自卑的孩子建立自信时,除了心理的辅导,不妨也关注一下他的身体健康,相信会事半功倍的。
这算一本工具书,我们可以说,《冰鉴》表面上是一部鉴人识人之专著,本质上却是一本成功指南、励志奇书。
他的作用可以归结为两点:识人以用事,自知以修身。
我推荐大家看看这本书,对于领导人,多了解一些识人用人的方法;对于个人自己,我们通过冰鉴中的理论反观自己的外在时能够找到自己内在的缺陷,找到改进的方向,我想在学习识人时最重要的是认清自己,其实正确认识自己才是最困难的也是最重要的,冰鉴可以做为一面镜子,让你更好的了解自己:对于父母和老师,通过此书的学习,多一种观察认识孩子的方法,以便更好地帮助孩子们健康成长。
冰鉴

冰鉴1、冰鉴是晚清中兴之臣曾国藩著述(存疑)的一部关于相人识人的作品。
分7章。
2、古代盛冰之器。
《周礼·天官·凌人》:“祭祀共(供)冰鉴。
”3、鉴,镜子。
言镜洁如冰,比喻明察。
江淹《谢开府辟召表》:“臣谬赞国机,职宜冰鉴。
”4、指月。
元稹《月》:“绛河冰鉴朗,黄道玉轮巍。
”台湾著名学者南怀瑾先生在他的《论语别裁》一书中谈到:"有人说,清代中兴名臣曾国藩有十三套学问,流传下来的只有一套--《曾国藩家书》。
其实流传下来的有两套,另一套是曾国藩看相的学问--《冰鉴》这一部书。
"《清史稿·曾国藩传》载: "国藩为人威重,美须髯,目三角有棱。
每对客,注视移时不语,见者悚然,退则记其优劣,无或爽者。
"曾国藩相术口诀:邪正看眼鼻,真假看嘴唇;功名看气概,富贵看精神;主意看指爪,风波看脚筋;若要看条理,全在语言中。
原文及译文如下:第一神骨:语云:“脱谷为糠,其髓斯存”,神之谓也。
“山骞不崩,唯石为镇”。
骨之谓也。
一身精神,具乎两目;一身骨相,具乎面部。
他家兼论形骸,文人先观神骨。
开门见山,此为第一。
【译文】俗话说:“去掉作为谷外壳的糠,谷的精髓依然存在。
”这说的是神。
“山岳不崩塌,只是因为石作为镇压。
”这说的是骨。
一人的精与神,全在于双眼;一人的骨骼品相,全在于脸部。
其他人(工农商军等)需要把身形与精神一起讨论,读书人要先观察他的神气与骨相,单刀直入,这是最重要的。
【解释】俗话说:“去掉稻谷的外壳,就是没有多大用途的谷糠,但稻谷的精华--米,仍然存在着,不会因外壳磨损而丢失。
”这个精华,用在人身上,就是一个人的内在精神状态。
俗话又说:“山岳表面的泥土虽然经常脱落流失,但它却不会倒塌破碎,因为它的主体部分是硬如钢铁的岩石,不会被风吹雨打去。
”这里所说的“镇石”,相当于一个人身上最坚硬的部分--骨骼。
一个人的精神状态,主要集中在他的两只眼睛里;一个人的骨骼丰俊,主要集中在他的一张面孔上。
曾国藩识人之冰鉴优质课件

幸 • 眼角即鱼尾部位红紫二色充盈,其状似绚丽旳 云霞,那么能够肯定,这位童子参加小考,必
运
然能够顺利考中;
• 命宫印堂,有一片紫色发动,向上注入山根之
之
间,那么能够肯定,此人经常会取得某些钱财
之利;
色 • 假如两眼下方各有一片红晕,而且被鼻梁居中
︱
分隔开来从而互不连接,那么能够肯定,此人 定会喜得一种宝贝儿子;
内 • 气质接近于愚蠢:平静旳时候没有一点张扬之气,
刚
激动旳时候也昂扬不起来,这种人阴柔之气太盛
柔 • 气质接近于奸诈:初一考虑,看起来想得似乎很
肤浅,然而一转念,想得又非常进一步和精细。 这种人阳刚与阴柔并济。
• 纯奸旳人--即大奸大诈者,其心能反过来支配刚柔, 遇事往往能以退为进,以顺迎逆,这种人最终会 取得事业旳成功。
色
科 • 面部气色应该以黄色为主,因为黄色是正色, 吉色。
名
之 • 假如两颧部位各有一片黄色向外扩展,如两只 翅膀直插双鬓,那么能够肯定,这位士子登科
色
升官或封爵受禄已经为期不远;
︱ • 假如命宫印堂呈黄色,那么能够肯定,这位士
黄
子不久就会取得既能够致富又能够做官旳机会;
色 • 假如明堂部位即鼻子白润而净洁,那么能够肯 定,这位士子必能科考入第。
在
与 • 气旳外在:人体表面体现为人旳气色。
外
在
气 • 俗话说旳“少年时期气色为淡,所谓旳淡,就 是气稚色薄;
色 有 • 青年时期气色为明,所谓旳明,就是气勃色明;
多 • 壮年时期气色为艳,所谓旳艳,就是气丰色艳;
种 • 老年时期气色为素,所谓旳素,就是气实色朴, 形 就是这种气色。 态
一 • 俗话说旳“春季气色为青色--木色、春色。
晚清中兴之臣曾国藩——《冰鉴》

晚清中兴之臣曾国藩——《冰鉴》娱乐休闲11-20 1347:台湾著名学者南怀瑾先生在他的《论语别裁》一书中谈到:“有人说,清代中兴名臣曾国藩有十三套学问,流传下来的只有一套《曾国藩家书》。
其实流传下来的有两套,另一套是曾国藩看相的学问《冰鉴》这一部书。
”《清史稿·曾国藩传》载:“国藩为人威重,美须髯,目三角有棱。
每对客,注视移时不语,见者悚然,退则记其优劣,无或爽者。
”《冰鉴》识人、用人之“相术”:怎样用人,特别是怎样用准人,学问极深。
曾国藩所著述《冰鉴》用人的学问,是其人生成功术中重要的的一门,他从不盲目选人,糊涂授权,而是睁大自己的一双明亮之眼,遵循“看透人之后再用人”的方法,该避则避、该提则提,显示出到位的领导才智和管理才智。
曾氏用人四法:做、省、学、禁;摸透人的精、气、神;任用智、言、劳三种人。
曾国藩相术口诀:邪正看眼鼻,真假看嘴唇;功名看气概,富贵看精神;主意看指爪,风波看脚筋;若要看条理,全在语言中。
冰鉴第一神骨【原文】语云:“脱谷为糠,其髓斯存”,神之渭也。
“山骞不崩,唯百为镇”,骨之谓也。
一身精神,具乎两目;一身骨相,具乎面部。
他家兼论形骸,文人先观神骨。
开门见山,此为第一。
【译文】俗话说:“去掉稻谷的外壳,就是没有多大用途的谷糠,但稻谷的精华--米,仍然存在着,不会因外壳磨损而丢失。
”这个精华,用在人身上,就是一个人的内在精神状态。
俗话义说:“山岳表面的泥土虽然经常脱落流失,但它却不会倒塌破碎,因为它的主体部分是硬如钢铁的岩石,不会被风吹雨打去。
”这里所说的“镇石” ,相当于一个人身上最坚硬的部分--骨骼。
一个人的精神状态,主要集中在他的两只眼睛里;一个人的骨骼丰俊,主要集中在他的一张面孔上。
像工人、农民、商人、军士等各类人员,既要看他们的内在精神状态,又要考察他们的体势情态。
作为以文为主的读书人,主要看他们的精神状态和骨骼丰俊与否。
精神和骨骼就像两扇大门,命运就像深藏于内的各种宝藏物品,察看人们的精神和骨骼,就相当于去打开两扇大门。
冰鉴-曾国藩共40页文档

41、学问是异常珍贵的东西,从任何源泉吸 收都不可耻。——阿卜·日·法拉兹
42、只有在人群中间,才能认识自 己。——德国
梦 境
冰鉴-曾国藩
1、不要轻言放弃,否则对不起自己。
2、要冒一次险!整个生命就是一场冒险。走得最远的人,常是愿意 去做,并愿意去冒险的人。“稳妥”之船,从未能从岸边走远。-戴尔.卡耐基。
3、人生就像一杯没有加糖的咖啡,喝起来是苦涩的,回味起来却有 久久不会退去的余香。
4、守业的最好办法就是不断的发展。
43、重复别人所说的话,只需要教育; 而要挑战别人所说的话,则需要头脑。—— 玛丽·佩蒂博恩·普尔
44、卓越的人一大优点是:在不利与艰 难的遭遇里百折不饶。——贝多芬
45、自己的饭量自己知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俗话又说:“山岳表面的泥土虽然经常脱落流失,但它却不会倒塌破碎,因为它的主体部分是硬如钢铁的岩石,不会被风吹雨打去。”这里所说的“镇石”,相当于一个人身上最坚硬的部分--骨骼。
一个人的精神状态,主要集中在他的两只眼睛里;一个人的骨骼丰俊,主要集中在他的一张面孔上。像工人、农民、商人、军士等各类人员,既要看他们的内在精神状态,又要考察他们的体势情态。作为以文为主的读书人,主要看他们的精神状态和骨骼丰俊与否。精神和骨骼就像两扇大门,命运就像深藏于内的各种宝藏物品,察看人们的精神和骨骼,就相当于去打开两扇大门。门打开之后,自然可以发现里面的宝藏物品,而测知人的气质了。两扇大门--精神和骨骼,是观人的第一要决。
凡精神,抖擞处易见,断续处难见。断者出处听,续者闭处续。道家所谓“收拾入门”之说,不了处看其脱略,做了处看其针线。小心者,从其做不了处看之,疏节阔目,若不经意,所谓脱略也。大胆者,从其做了处看之,慎重周密,无有苟且,所谓针线也。二者实看向内处,稍移外便落情态矣,情态易见。
【译文】
一般来说,观察识别人的精神状态,那种只是在那里故作振作者,是比较容易识别的,而那种看起来似乎是在那里故作抖擞,又可能是真的精神振作,则就比较难于识别了。精神不足,即便它是故作振作并表现于外,但不足的特征是掩盖不了的。而精神有余,则是由于它是自然流露并蕴含于内。道家有所谓“收拾入门”之说,用于观“神”,要领是:尚未“收拾入门”,要着重看人的轻慢不拘,已经“收拾入门”,则要着重看人的精细周密。对于小心谨慎的人,要从尚未“收拾入门”的时候去看他,这样就可以发现,他愈是小心谨慎,他的举动就愈是不精细,欠周密,总好像漫不经心,这种精神状态,就是所谓的轻慢不拘;对于率直豪放的人,要从已经“收拾入门”的时候去看他,这样就可以发现,他愈是率直豪放,他的举动就愈是慎重周密,做什么都一丝不苟,这种精神状态,实际上都存在于内心世界,但是它们只要稍微向外一流露,立刻就会变为情态,而情态则是比较容易看到的。
第二刚柔
既识神骨,当辨刚柔。刚柔,则五行生克之数,名曰“先天种子’,不足用补,有余用泄。消息与命相通,此其较然易见者。
【译文】
已经鉴识神骨之后,应当进一步辨别刚柔。刚柔是五行生克的道理,道家叫做“先天种子”,不足的增补它,有余的消泄它,使之刚柔平衡,五行如谐,盈虚损益与人的命运相通,这是在对比中就能很容易发现的信息。
骨有一定的气势,头部骨骼以相互关联、气势贯通最为高贵,互不贯通、支离散乱则略次一等。总之,只要头上没有恶骨,就是面再好也不如头好。然而,如果头大而天庭骨却不丰隆,终是卑贱的品位;如果头圆而佐串骨却隐伏不见,多半要成为僧人;如果鼻骨冲犯两眉,父母必不长寿;如果颧骨紧贴眼尾而颧峰凌眼,必无子孙后代。这里的富贵与贫贱差别,有如毫厘之短与千里之长,是非常大的。
五行有合法,木合火,水合木,此顺而合。顺者多富,即贵亦在浮沉之间。金与火仇,有时合火,推之水土者皆然,此逆而合者,其贵非常。然所谓逆合者,金形带火则然,火形带金,则三十死矣;上形带上则然,上形带水,则孤寡终老矣;木形带金则然,金形带木,则刀剑随身矣。此外牵合,俱是杂格,不久文人正论。
【译文】
五行之间具有相生相克相仇关系,这种关系称为“合”,而“合”又有顺合与逆合之分,如木生火、水生木,金生水,土生金,火生土,这辗转相生就是顺合。顺合之相中多会致富,但是却不会得贵,即便偶然得贵,也总是浮浮沉沉、升升降降,难于保持永久。金仇火,有时火与金又相辅相成,如金无火炼不成器的道理一样,类而推之,水与土等等之间的关系都是这样,这就是逆合,这种逆合之相非常高贵。然而在上述的逆会之相中,如果是金形人带有火形之相,便非常高贵,相反,如果是火形人带有金形之相,那么年龄到了30岁就会死亡;如果是水来人带有水形之相,那么就会一辈子孤寡无依;如果是木形人带有金形之相,便会非常高贵,相反,如果是金形人带有木来之相,那么就会有刀剑之灾,杀身之祸。至于除此之外的那些牵强附会的说法,都是杂凑的模式,不能归入文人的正宗理论。
文人论神,有清浊之辨。清浊易辨,邪正难辨。欲群邪正,先观动静;静若含珠,动若木发;静若无人,动若赴的,此为澄清到底。静若萤光,动若流水,尖巧而喜淫;静若半睡,动若鹿骇,别才而深思。一为败器,一为隐流,均之托迹于清,不可不辨。
【译文】
古之医家、文人、养生者在研究、观察人的“神”时,一般都把“神”分为清纯与昏浊两种类型。“神”的清纯与昏浊是比较容易区别的,但因为清纯又有奸邪与忠宜之分,这奸邪与忠直则不容易分辨。要考察一个人是奸邪还是忠直,应先看他处于动静两种状态下的表现。眼睛处于静态之时,目光安详沉稳而又有光,真情深蕴,宛如两颗晶亮的明珠,合而不露;处于动态之时,眼中精光闪烁,敏锐犀利,就如春木抽出的新芽。双眼处于静态之时,目光清明沉稳,旁若无人。处于动态之时,目光暗藏杀机,锋芒外露,宛如瞄准目标,一发中的,待弦而发。以上两种神情,澄明清澈,属于纯正的神情。两眼处于静态的时候,目光有如萤火虫之光,微弱而闪烁不定;处于动态的时候,目光有如流动之水,虽然澄清却游移不定。以上两种目光,一是善于伪饰的神情,一是奸心内萌的神情。两眼处于静态的时候,目光似睡非睡,似醒非醒;处于动态的时候,目光总是像惊鹿一样惶惶不安。以上两种目光,一则是有智有能而不循正道的神情,一则是深谋图巧又怕别人窥见他的内心的神情。具有前两种神情者多是有瑕疵之辈,具有后两种神情者则是合而不发之人,都属于奸邪神情。可是它们却混杂在清纯的神情之中,这是现神时必须仔细加以辨别的。
需要说明的是,据史记载,曾国藩看人,也有看错的时候;圣贤孔子也因相人失误留下了“以貌取人,失之子羽”的典故,何况你我凡夫俗子。所以主相术是一门很深的学问,它远远不是我们背几句口诀那样简单。
……
阅读本电子书时,通过双击左侧目录栏的题目或者单击目录栏左侧的加号即可展开阅读。
第一神骨
五行为外刚柔,内刚柔,则喜怒、跳伏、深浅者是也。喜高怒重,过目辄忘,近“粗”。伏亦不伉,跳亦不扬,近“蠢”。初念甚浅,转念甚深,近“奸”。内奸者,功名可期。粗合各半者,胜人以寿。纯奸能豁达,其人终成。纯粗无周密,半途必弃。观人所忽行,是人的阳刚和阴柔之气的外在表现,即是所谓“外刚柔”。除了外刚柔之外,还有内刚柔。内刚柔指的是人的喜怒哀乐的感情、激动或平静的情绪和有时深、有时浅的心机或城府。遇到令人高兴的事情,乐不可支,遇到令人恼怒的事情,就怒不可遏,而且事情一过就忘得一干二净,这种人阳刚之气太盛,其气质接近于“粗鲁’。平静的时候没有一点张扬之气,激动的时候也昂扬不起来,这种人阴柔之气太盛,其气质接近于“愚蠢”。遇到事情,初一考虑,看起来想得似乎很肤浅,然而一转念,想得又非常深入和精细。这种人阳刚与阴柔并济,其气质接近于“奸诈”。凡属内藏奸诈的人外柔内刚,遇事能进能退,能屈能伸,日后必有一番功业和名声可以成就。既粗鲁又愚蠢的人,刚柔皆能支配其心,使他们乐天知今,因此其寿命往往超过常人。纯奸的人--即大奸大诈者,其心能反过来支配刚柔,遇事往往能以退为进,以顺迎逆,这种人最终会获得事业的成功。那种外表举止粗鲁,内心气质也粗鲁的人,只是一味地刚,做起事来必定要半途而废。--以上这一点,也就是“内刚柔”,往往被忽视,而且一般入十有八九都犯这个毛病。
【译文】
人的姿容可贵之处就在于“整”,这个“整”并非整齐划一的意思,而是要人整个身体的各个组成部分要均衡、匀称,使之构成一个有机的完美的整体,就身材而言,人的个子可以矮但不要矮得像一头蹲着的猪;个子也可以高,但绝不能像一棵孤单的茅草那样耸立着。从体形来看,体态可以胖,但又不能胖得像一头贪吃的熊一样的臃肿;体态瘦也不妨,但又不能瘦得如同一只寒鸦那样单薄。这些就是本节所说的“整”。再从身体各部位来看,背部要浑圆而厚实,腹部要突出而平坦,手要温润柔软,手掌则要弯曲如引脚背要丰厚饱满,脚心要空,空到能藏下鸡蛋则佳,这也是所谓的“整”。五短身材虽看似不甚了了,却大多地位高贵,两腿长得过分的长往往命运不佳。一个人走起路来如同背了重物,那么此人必定有高官之运,走路若像老鼠般步子细碎急促,两眼又左顾右盼且目光闪烁不定者,必是贪财好利之徒。这些都是固定格局,屡试不爽。还有其他的格局:如两手长于上身(最好超过膝盖),上身比下身长,再有着一副上佳之骨,那么一定会有公侯之封。再如皮肤细腻柔润,就好像绫罗布满全身。胸部骨骼又隐而不现,文秀别致,再有一副奇佳的神态的话,日后必然志向远大。
整理制作曾国藩相术口诀:
邪正看眼鼻,真假看嘴唇。功名看气概,富贵看精神。
主意看指爪,风波看脚筋。若要看条理,全在语言中。
晓柏的话
我之所以花功夫编这样一份小册子,并不是自己对相术有多么痴迷,只是觉得它作为中华文化中的一朵小花,自有它存在的道理。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相术正如老子的一句话“道可道,非恒道”。也就是说,能说清楚的道理,就不是永恒的道理。所以,相术绝不是孤立存在于人的外表,它是受多方因素影响的。个中奥妙,需每位朋友自己去悟。如果读几页相书就开始对他人品头论足,是十分有害也是非常肤浅的。
容贵“整”,“整”非整齐之谓。短不累蹲,长不茅立,肥不熊餐,瘦不鹊寒,所谓“整”也。背宜圆厚,腹宜突坦,手直温软,曲若弯弓,足宜丰满,下直藏蛋,所谓“整”也。五短多贵,两大不扬,负重高官,鼠行好利,此为定格。他如手长于身,身过于体,配以佳骨,定主封侯;罗纹满身,胸有秀骨,配以妙神,不拜相即鼎甲矣。
第三容貌
容以六尺为期,貌合两仪而论。胸腹手足,实接五行;耳目口鼻,全通四气。相额相称,则福生;如背如凑,则林林总总,不足论也。
【译文】
凡是现人形貌,观姿容以七尺躯体为限度,看面貌则以两只眼睛来评断。人的胸腹手足,对应都和五行--即金、木、水、火、土相互关系,都有它们的某种属性和特征;人的耳目口鼻,都和四气--即春、夏、秋、冬四时之气相互贯通,也具有它们的某种属性和特征。人体的各个部位,如果相一照应、匹配,彼此对称、协调,那么就会为人带来福分,而如果相互背离或彼此拥挤,使相貌显得乱七八糟支离破碎,其命运就不值一提了。
骨有色,面以青为贵,“少年公卿半青面”是也。紫次之,白斯下矣。骨有质,头以联者为贵。碎次之。总之,头上无恶骨,面佳不如头佳。然大而缺天庭,终是贱品;圆而无串骨,半是孤僧;鼻骨犯眉,堂上不寿。颧骨与眼争,子嗣不立。此中贵贱,有毫厘千里之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