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第五册教案49篇[上学期]-30
初中语文第五册教案49篇[上学期]-20
![初中语文第五册教案49篇[上学期]-20](https://img.taocdn.com/s3/m/be625a1631126edb6f1a108b.png)
教学B的1.体会作者所描绘夏蝉的情怀。
2.积累课文中的好词句。
重点难点二.重点:学会朗读。
2.难点:领会夏蝉的情怀。
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预习1.朗读课文,体会课文的意思。
2.注意加点字的读音。
骈俪(pian2 li4)蝉声(chan2)门槛(kan3)搁浅(ge1)屏气(bing3)褶裙(zhe2)涟漪(yi1)符咒(zhuo4)敛(lian3)戳(chuo1)禅(chan2)喧嚣(xiao1)摄取(she4)天籁(lai4 )眼眸(mou2)攫走(jue2)铿锵(ken1 qiang1)3.掌握下列词语。
(1)四面楚歌:比喻四面受敌处于孤立危急的困境。
(2)鸣金击鼓:发出金属般和敲打鼓一样的声音。
(3)屏气凝神:抑止呼吸聚精会神。
(4)人迹罕至:指人类很少到达的地方。
(5)呼朋引伴:指招引朋友、伙伴同做某件事。
(6)天方夜谭:阿拉伯著名民间故事集,又名《一千零一夜)。
(7)餐风饮露:形容旅途或野外生活的艰苦。
(8)恍然大悟:形容忽然醒悟。
(9)心旷神恰:心情舒畅,精神愉快。
(l)戛然而止:声音突然中断。
二、导入1.作者简介:简帧(1961一)原名简敏帧,台湾省宜兰县人。
台湾新生代的代表女作家。
台湾大学中文系毕业后,曾在佛光山担任佛经诠释工作,后又任联合文学杂志社编辑。
1986年后从事专业创作。
她的散文代表作品有(水问)(空勋(胭脂盆地)(女儿红)等。
这位女性作家从现实生活中汲取题材,对人生和生命作不懈的求索,显示了与现实精神并存的理性精神的力度。
2.导语夏天昆虫的世界是十分忙碌的。
有人喜欢蜜蜂,因为它勤劳;有人喜欢蝴蝶,因为它美丽;有人喜欢促织,有人喜欢蚂蚱。
今天我们学习的台湾作家简帧却只喜欢蝉,爱听蝉声。
这是什么原因呢?让我们一同阅读,欣赏这篇课文。
一、正课1 提问,课文是什么为线索?如何分段?中心是什么?讨论,明确。
课文以蝉声为线索。
第一部分:(第1至6自然段)人夏、蝉声唤起我的回忆。
初中语文第五册教案49篇[上学期]-21
![初中语文第五册教案49篇[上学期]-21](https://img.taocdn.com/s3/m/597bd7f2195f312b3169a58e.png)
《论“基本属实”》教学设计一、导入新课先看下面三个病句(投影:1.今年收入将近60多万元。
2.我亲眼目睹了事件的全过程。
3.为了防止今后不再发生类似情况,学校采取了防范措施。
),想一想:这三个句子的毛病出在哪里?分别找同学回答。
明确:病句1,“将近”和“多”前后矛盾,应去掉其中任何一个;病句2,“亲眼”和“目睹”意思重复,应删去“亲眼”;病句3,说的意思和想要表达的意思正好相反,应删去“不”。
这些经常挂在人们口头上的句子,乍一听,没什么;再一想,不对头。
仔细留意一下报纸文字和内部文件,也会发现一些这样和那样的语病。
今天我们学习我国著名语言学家、语文教育家吕叔湘先生的一篇评析短文《论“基本属实”》,批评的就是这种现象。
(板书:论“基本属实”吕叔湘)二、学习目标在学习这篇课文之前,我们先明确学习目标。
(投影:1.了解本文的思想内容和议论文的基本结构方式。
2.学习本文的语言批评艺术。
3.正确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练习写评析短文。
)找同学宣读,问:这个目标订得适中,同学们有没有信心完成?——试试看。
三、介绍作者下面我们先从作者简介开始,跟随吕叔湘先生进入语言文字的世界。
(投影:吕叔湘像及相关材料)找学生面向全班同学介绍。
教师总结:吕叔湘先生是我国著名的语言学家、语文教育家,在语言文字方面有很高的造诣。
读书看报,别人不太在意的地方,他都能读出毛病来。
下面把这篇课文齐读一遍。
四、思想内容在读这篇课文之前,注意这三个思考题(投影:1.“基本”的意思是什么,“基本”一词该怎样用? 2. “菜内有蝇基本属实”,为什么说这句话有问题? 3.这种说法出于什么心理?我们应该提倡什么态度?)。
学生齐读课文,读后找同学分别回答上述三个思考题。
教师相机点拨,最后明确:”基本是十有八九的意思,总要有个数量问题和程度问题才用的上“基本”二字。
在数量无法确定的情况下,就不能用“基本”二字。
因为一老一实地说,饭菜卫生质量不达标,实在不好意思,于是就用“基本”打了个折扣,这是态度不诚实的表现。
初中语文第五册教案49篇[上学期]-1
![初中语文第五册教案49篇[上学期]-1](https://img.taocdn.com/s3/m/34fa7569e518964bcf847c39.png)
教学目的1.理解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
2.理解文章的论证方法。
3.学习编写阅读提纲。
重点难点1.重点:(l)理解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
(2)学习编写阅读提纲。
2.难点:理解文章的论证方法。
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预习1.查工具书,解释下列词语。
格物:推究事物的道理。
致知:求知,得到知识。
诚意:真心。
使自己的思想诚恳。
正心:端正心思。
修身:旧时指努力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
齐家:整齐家政。
抽象:不能具体经验到的,笼统的;空洞的。
袖手旁观:比喻置身事外或不协助别人。
一帆风顺:比喻非常顺利,毫无挫折。
2阅读课文,思考课后练习的问题。
二、导入1.作者简介。
丁肇中(1936-)美籍华裔物理学家。
1936年1月27日出生于美国密执安州的安阿伯,当时他的父亲在密执安大学念书,后来到台湾大学任教。
青少年时期,丁肇中是在祖国大陆和台湾度过的,在国内念完小学和中学后,到美国密执安大学学习,1959年获得工程学士学位,1960年获得科学硕士学位,1962年获得(物理学)哲学博士学位。
1963年以福特基金研究生的身分到瑞士日内瓦欧州核研究中心从事原子弹的研究工作,1964年回到美国,担任纽约哥伦比亚大学讲师,第二年提升为助理教授。
1969年提升为物理学教授。
1977年被委任为《核仪器与方法》编辑委员会委员,也是美国、意大利等地物理学会会员,美国艺术与科学学院院士。
美国密执安等大学授予荣誉科学博士学位。
1976年因在电磁力探索上发现J/4 粒子获诺贝尔物理学奖金。
目前,丁肇中教授仍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任职。
他曾多次回国探亲,对祖国的科学事业极为关心。
在他领导的实验小组里,中国派去的同志约占半数,这些科学工作者在他精心指导下正从事基本粒子的研究工作。
2导语。
有人说中国的孩子“高分低能”“会读书不会研究”缺乏创新精神和实践动手能力。
问题出在哪里呢?丁肇中教授的文章会给我们极大的启发。
三、正课1.默读课文,讨论编写阅读提纲。
讨论并归纳:可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三个部分来列提纲。
初中语文第五册教案49篇[上学期]-47
![初中语文第五册教案49篇[上学期]-47](https://img.taocdn.com/s3/m/f67045b0dd88d0d233d46aba.png)
中国共产党八十年的奋斗业绩和基本经验[教学目标]1.感知文章字里行间洋溢的作者的胜利豪情和体现出的对党和民族未来的坚定信念,领略文章博大精深的内涵和恢宏的气势。
2.积累一些词语,学习写摘要式笔记。
3.领略文章语言准确、简明、概括性强的特点。
4、了解政论文的特点,明确议论文的基本结构。
5、了解中国共产党八十年来取得的辉煌业绩和得出的基本经验,进一步增强热爱党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1.文章蕴涵的思想感情。
2.政论文的主要特点。
3.简洁、准确的语言,条理分明的结构。
4.关键性词语的理解、把握。
教学准备:录音机、磁带、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数: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语设计同学们在收听收看新闻时,一定会经常听到看到“三个代表”几个字眼。
你知道“三个代表”具体指什么内容,是由谁总结提出的吗?(学生口答,教师纠正) 同时课件展示三个代表。
2001年7月1日,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中共中央举行大会隆重庆祝建党八十周年。
江泽民总书记做了重要讲话,其中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是深刻阐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内涵和深远意义。
江总书记的讲话全文约2万2千字,历时近两个小时,多次激起全场热烈的掌声。
江总书记洪亮的声音,随着电波、通过荧屏传到千家万户,在辽阔的大地回荡。
今天我们就学习这篇重要讲话的第一部分。
二、解题这是一篇政治论文,这种论文是从政治角度阐述和评论某一时期重大事件和社会问题的议论文。
在建党八十周年这一重大历史性时刻,作者全面回顾总结了党的光辉业绩和基本经验,指明了党在新世纪的历史任务和奋斗目标,统一了全党、全军、全国人民的思想,是指导实践的伟大纲领。
文章用了大量事实说明,语言严密,概括性强,体现了作为党的领导者继往开来的豪迈气概。
配合课件出示教学目标。
三、回顾并明确议论文的有关知识。
1、学习议论文的有关知识。
①议论文的三要素是什么?论点、论据、论证②什么是论点?中心论点与分论点的关系是什么?论点指作者对所议事物或问题所持的主张和观点。
初中语文第五册教案49篇[上学期]-2
![初中语文第五册教案49篇[上学期]-2](https://img.taocdn.com/s3/m/d6f5878ed1f34693daef3e3a.png)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自读导言]自读要求1.用“圈点批注”的方法自读文章。
2.在自读中质疑提问。
3.查询作者及本文写作背景相关资料,做适当摘录或制成电子作品。
(解说:作为自读课,本文着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自学能力和探究学习能力——强调让学生养成动笔墨读书的习惯;着重培养学生怀疑精神与探究意识;强调学生在课外拓展学习中扩大知识视野。
)学习侧重点1.找到并理解作者观点。
2.学习“摆事实、讲道理”的论证方法。
3.学习探究学习方法。
4.联系学习实际,培养科学实验精神。
(解说:根据新教材编排的特点,初中学习的第五学期,应着重培养学生阅读各类文章的能力。
根据新教材阅读能力培养的这一要求,确定学习侧重点1、2。
依据新大纲培养学生探究能力与动手实践能力的要求,确定学习侧重点3、4。
)[自读程序]1.作者介绍(学生运用多媒体电脑展示自制电子作品,介绍丁肇中人物小传和图片)。
2.整体感知课文大意。
(1)朗读课文,借助工具书理解和掌握以下词语。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彷徨袖手旁观一帆风顺(2)默读全文,用圈点批注的方法,完成课后练习一。
(3)讨论.自学批注的内容,谈出自己的见解。
3.研读课文,质疑问难。
(1)精读课文,在文中画出有疑问的语句、内容,并标注符号。
(2)分小组讨论解疑,汇总、概括得不到解决的疑问。
(注:分小组讨论解疑时,有条件的多媒体实验班级可以利用电脑查询资料,寻求解答。
)4.重点细读,讨论交流。
利用课后练习二,让学生联系自己学习实际,展开大讨论或辩论,思考:(1)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什么?(2)联系实际反思自我。
(3)怎样改进?提出建议和方法。
如果课堂讨论不够深入,可让学生以《浅析中国传统教育的弊端》为主题,进行探究学习。
5.课外探究学习,拓展延伸课堂内容。
(1)归纳概括探究主题教师将各小组解疑时留下的疑难问题汇总为1—5个探究主题,在班级公示。
探究学习参考主题:①中国传统教育与西方教育的差异比较。
②儒家思想浅探。
③事例证明实验精神在科学发展史上的作用。
人教版初中语文第五册教案全集-初三语文教案_0
![人教版初中语文第五册教案全集-初三语文教案_0](https://img.taocdn.com/s3/m/2ff7207c83d049649a6658e5.png)
人教版初中语文第五册教案全集-初三语文教案
初中语文第五册教案全集
第一单元
1、中国共产党八十年的奋斗业绩和基本经验
江泽民
教学目的
l.理解文章中心论点三个代表的提出。
2.理解文章的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
3.学习编写阅读提纲。
4.学习本文语言准确、严谨、逻辑性强的特点。
重点难点
1.重点:
(1)文章中心论点的提出。
(2)文章的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
2.难点:
(1)编写提纲。
(2)学习本文语言特点。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
1.阅读全文,找出文中的生字生词,查字典,给生字生
词注音解释。
戊戌变法(wu xu):指 1898年(农历戊戌年)以康有
为为首的改良主义者通过光绪皇帝所进行的资产阶级政 ......。
初中语文第五册教案49篇[上学期]-26
![初中语文第五册教案49篇[上学期]-26](https://img.taocdn.com/s3/m/d897f4cb5ef7ba0d4a733b2d.png)
故乡语文中考资源网2002-10-9故乡单元教学重点:了解掌握文章的表达方式。
反映不同的生活,往往要用不同的表达方式。
一篇文章中,也是以一种表达方式为主,兼用其他的表达方式。
写人物、事物和景物,用记叙的表达方式;写事物的形状,状态和规律,给人们以知识,用说明的表达方式;写事物在作者头脑中所形成的思想感情则用议论和说明。
但是社会生活是复杂的,为了文章表达中心的需要,往往在同一篇文章中用多种表达方式,如在说明文中有记叙和描写(《中国石拱桥》),在记叙文中有议论和抒情(《北京立交桥》)等。
文学作品记叙、描写或抒情为主要表达方式,有时也兼用议论。
议论是由所记叙的事物而阐发出来的,目的在于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由现象及本质地揭示所记叙的事物的内在含义,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揭示文章的中心。
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本单元课文中的《故乡》是一篇小说,它以描写和记叙为主要表达方式,以“我”的所见所闻所感成功的塑造了闰土、杨二嫂的人物形象,结尾处的议论与抒情、写景相结合使文章主题深刻鲜明;《论雷峰塔的倒掉》是一篇杂文,文章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但夹叙夹议,通过对雷峰塔倒掉和对民间故事“白蛇传”的传说的评述,鞭鞑了封建势力的代表法海,表达了作者反封建的彻底革命精神。
在本单元的课文里,议论是记叙中的议论的延伸和扩展。
具体哪种表达方式的选用,要为课文的内容服务。
议论文以议论为要主要表达方式,用议论来阐述作者的主张或观点。
议论文中以议论为主,兼有记叙、说明、抒情等表达方式。
议论文中记叙的表达方式主要用来列举事实,用来证明作者的观点的正确,也作为反对别人的论据。
《论雷峰塔的倒掉》中所举的田头野老欣喜兴奋,为白娘娘抱不平的例子,充分表明了人民对它憎恶,表明了作者的爱憎。
第一课故乡[目的要求]小说的要素这是一篇小说,小说是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
小说具备了三个要素,即人物、情节、环境。
初中语文第五册教案49篇[上学期]-22
![初中语文第五册教案49篇[上学期]-22](https://img.taocdn.com/s3/m/ad0541fd7f1922791688e846.png)
人教版四制初中语文第五册教案·四○四厂二中魏雄广12 《枫桥夜泊》新解质疑刘金教学目的:1、认识对方的新解有哪些。
2、作者是如何逐一加以反驳的。
3、文学鉴赏尤其是古诗鉴赏的基本能力。
教学重难点:作者反驳及怎样反驳了哪些新解?教学安排:1课时。
媒体设计:POWERPOINT课件展示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本单元均为驳论文,经过前几篇课文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驳论文的基本特征和分析驳论文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出示课题。
复习《枫桥夜泊》(原诗背诵,意象、意境的简单归纳和理解,张继。
——均由学生自主完成)。
可映照本文第三段作者的理解。
教师提示:上世纪80年代,有人对此诗提出了与上面的分析不同的一些理解,即所谓“新解”,本文作者特作此文予以反驳,即“质疑”。
二、课文分析。
1、态度摸底与方法教学。
师生共同阅读分析关于“江枫”的“新解”和“质疑”。
字词教学穿插其中。
内容要点:关于“江枫”新解:“江”指江村桥,“枫”指枫桥。
反驳:即使有两座桥,这样不合习惯的简称也不会出现。
使用这样的简称也不合形象和意境的要求。
题目是“枫桥夜泊”不是“江村桥枫桥夜泊”。
2、学生分两组讨论自主学习,分别研习“关于乌啼”和“关于愁眠”。
教师应作出研习指导,巡回辅导。
3、学生发言,分别归纳关于“乌啼”和关于“愁眠”的新解、质疑。
教师注意对学生分析方法的提示指导,特别注重和归纳从文本(驳论文)的角度,应怎样的思维、运用术语及方法。
内容要点:关于“乌啼”新解:乌啼指乌啼桥,“月落乌啼”,意思是月亮向乌啼桥方向落下去了。
根据:1、乌鸦的习性,在月落之后黎明之前是不啼叫的。
2、寒山寺西三百米处有一座乌啼桥。
3、据寒山寺住持说,乌啼桥建于隋大业七年,毁于清同治年间。
反驳:1、乌鸦夜啼的情况不是绝对没有,受到惊扰也会飞叫。
(1)乐府诗中有《乌夜啼》。
(2)乐府琴曲歌辞有《乌夜啼引》。
(3)唐教坊及后来的南北曲都有《乌夜啼》曲。
(4)曹操《短歌行》有“月明星稀。
初中语文第五册教案49篇[上学期]-43
![初中语文第五册教案49篇[上学期]-43](https://img.taocdn.com/s3/m/4d89f3fcd15abe23482f4d28.png)
谈骨气教学目标:1.认识“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这一论断的根据和意义。
2.在回忆议论文一般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对观点相反的材料的分析,培养思辨的兴趣和能力。
3.积累一定的词语、句子。
教学方法:采用导读与探究相结合的方法。
先由学生自读、质疑,然后组织全班讨论,加深学生对“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这一论断的理解。
作业采用探究法,要求学生搜集、筛选有关资料,再就“中国人的骨气”问题发表议论。
教学设计与实施过程:“导读法”确认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教师的“导”必须着眼于学生自读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
本文的教学拟从引入不同观点的文章入手,激发学生深入钻研课文的兴趣。
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的前15分钟为学生自读,其余时间组织学生质疑、讨论,教师相机点拨指导。
探究性作业另外安排时间(结合作文课)进行。
第一课时教学重点:引入与课文观点相反的文章;学生自读课文;正字音、释词义;讨论、把握本文的论点、论据。
一、导入新课有人在网上发表文章,对吴晗的《谈骨气》提出不同的看法,不妨先来看看那篇文章说了些什么:近日查检以前的书时,不经意地翻到了初中语文课本中选入的吴晗的《谈骨气》。
……又读了一遍这篇文章,我没有再次感受到什么“爱国主义”的豪情壮志,……吴老先生一开始就像一个天真的小学生似的写道:“中国人是有骨气的。
”请问:“难道那么多中国人都是有骨气的吗!”答案不说也知道。
为了支持论点,吴老先生搬出了那个“不食嗟来主食”的乞丐,宁死不屈的文天祥和横眉怒视国民党反动派的闻一多,我真为这三个不屈的灵魂感到不值。
人家不屈,说明人家的人格高尚,凭什么拿人家高尚的精神往那些麻木的人,那些坐享其成的伪君子的脸上贴金?还说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说吃饺子是一个民族的传统有人信,可硬把“有骨气”当成所谓“传统”塞到本国本民族的腰包里,稍明智一些的人都会嗤之以鼻的。
这与中国封建统治者宣扬的“四海之内,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妄自尊大有何区别呢?这位作者对《谈骨气》的批评究竟有没有道理?老师没有“标准答案”。
初中语文第五册教案49篇[上学期]
![初中语文第五册教案49篇[上学期]](https://img.taocdn.com/s3/m/d9df99fea58da0116d174911.png)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和《雁门太守行》作者:佚名文章来源:本站原创点击数:更新时间:2004-2-25教学设想1.了解每位作者及作品的基本情况。
2.理解每首诗歌和散曲的内容,特别是其中的重点字词。
3.理解作品中千古传诵句子的哲理。
4.教学时数:三课时。
第一课时一、简介作者、作品1.作者:岑参(715—770),南阳(今河南南阳)人。
他是唐代“边塞诗派”的著名诗人。
他与高适齐名,并称“高岑”。
岑参早年的诗以风华绮丽见长。
由于后来历参戎幕,往来边陲,风格为之大变。
其诗洋溢着积极乐观的思想。
“白雪歌”即“白雪之歌”,“送武判官归京”点明本诗是雪中送别诗。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岑参的代表作之一,他用歌行体写出了西北风雪的奇寒,抒发了雪中送客的深挚友情及因友返京而产生的怅惘之情。
三、听录音,或听教师范读全诗四、边读边分析诗起首四句写野外雪景。
“北风卷地百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写边塞风狂雪早。
“卷”“折”从正面、侧面描写狂风怒号,遍地肃杀的景象。
“即”写作惊奇之情。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此为千古传诵的咏雪佳句。
以梨花喻雪十分新奇,读之眼前立刻浮现一幅春风送暖,梨花盛开的美景。
接下来四句写室内苦寒。
“散人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由帐外转入帐内,点点雪花飘落进来,浸湿罗幕;穿着狐裘盖着锦衾也不觉暖,奇寒难忍。
而将军都护这样的勇猛边将,也是“角弓不得控”,“铁衣冷难着”,手冻僵了连弓也拉不开,铁甲也冷得穿不上。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去惨淡万里凝。
”这两句转写野外雪景。
放眼雪原,冰雪覆盖,纵横交错,抬望天空,阴云密布。
“愁”“惨”为饯别场面酝酿了气氛。
以上描绘了“瀚海雪景图”,热爱边塞风光,颂扬将士意志的感情融于其中。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描写饯别的情景。
此句扣题,连举三种乐器,运用借代方式,写出送别宴上的热闹情景。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酒宴散,送客出辕门。
茫茫雪原中一杆红旗,奇异而美丽的画面。
初中语文第五册教案49篇[上学期]-31
![初中语文第五册教案49篇[上学期]-31](https://img.taocdn.com/s3/m/ee4fc3783b3567ec102d8a2c.png)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学方案语文中考资源网2002-8-7[教学目的]1.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民主意识,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
2.学习写驳论文的方法。
[教学重点]1.体会鲁迅的忧患意识和爱国精神。
2.理解重要语句的深层含义。
3.学习文章的写作技巧。
[教学设想]教学方法1.诵读法。
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增强感知、感悟。
2.品读法。
读重点语句,品味其思想内涵和写法。
3.讨论式。
在讨论中互相启发。
4.探究式。
在讨论的基础上,对某个或几个问题变换角度思考,拓展思维。
5.比较阅读法。
在比较中完成对知识的迁移或延伸。
媒体设计录音机、电脑、投影仪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步骤]一、导语设计导语设计一:(放映电影《阿Q正传》的片断)同学们,这是由鲁迅先生著名小说《阿Q正传》改编的影片片断,故事通过阿Q的命运表现了鲁迅对中华民族的深刻审视和热切关注。
我们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也读到过鲁迅对自由快乐生活的向往,——是的,鲁迅就是一位毕生追求中华民族的民主自由的战士。
(投影鲁迅像)1936年他去世时,上海民众在他的遗体上覆盖了写有“民族魂”三个大字的白布,以表达对鲁迅伟大人格的深深敬仰。
鲁迅先生博大精深的思想至今仍有极大的现实意义。
今天,我们要学习他的一篇杂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板书课题),看看我们能从中得到什么新的启发,学到怎样的做人、作文的方法。
(解说:这样设计是为了让学生对鲁迅有进一步的了解,营造庄重的气氛;同时,新旧知识的联系又方便了学生的接受。
多媒体的使用也有助于拉近师生的距离。
)导语设计二:有人说,新世纪的第一年——2001年是“中国年”,申奥成功、加人WTO、国足出线等等,喜事不断,中国人感到从未有过的幸福、自豪;然而,70多年前的中国是怎样的面貌呢?那时的中国人又是怎样的精神状态呢?当时,有一位思想的巨人、顽强的战士,以犀利的目光洞悉着这一切,一次次振臂呐喊、一次次冲锋陷阵——他,就是鲁迅先生。
初中语文第五册教案49篇[上学期]-39
![初中语文第五册教案49篇[上学期]-39](https://img.taocdn.com/s3/m/c40854f584254b35eefd342f.png)
新世纪教育网 精品资料版权所有@新世纪教育网诗词五首教学设计(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语文中考资源网2002-10-30诗词五首教学设计(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教法】本课五首诗词有古诗、有绝句、有词,形式不同,风格各异,教学时应依据诗的体裁特点及其美育功能设计教法,切不可一句一句翻译后一层一层总结大意,而忽略了对意象的捕捉、对意境的体察、对主题的揣摩、对语言的品味。
A.采用配乐朗读激发情感。
诗歌的情调看似抽象无形,实则具体可感,这两者的转化靠音乐便可实现。
如《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这首诗先叙事,后议论抒情,既写了诗人贫穷甚至恼羞成怒的窘状,也表现了诗人博大宽广的胸怀。
前半部分朗读的情感不好把握,配上合适的乐曲,造成“未成曲调先有情”之势,朗读起来就容易进入诗境,也有助于把握诗歌的主题。
B.绘画或述画来激发学生参与意识,如画出《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杜甫的形象。
如果绘画有困难的同学可口述画面,教师再以自己准备好的画面展示出来与学生的理解相比较,既培养想象能力,又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参与意识,更重要的是带着学生走人诗的意境。
C.品味语言,品评技巧。
这一项属于诗歌鉴赏,要落实必须从最基本的锤字炼句做起。
换一换、减一减、添一添,这些看似简单的做法,就能挖掘出诗词所深藏的情感。
如“尚思为国戍轮台”中的“思”表现了诗人强烈的爱国热情,“独倚望江楼”中的“独”字写出了多少孤寂落寞之情,如果换成其他字,或减去,诗意都会不如原句准确。
【学法】A.预习法。
B.朗读法。
C.联想、想象法。
D.讨论法。
【导入】制做多媒体课件,内容为介绍唐诗宋词导人。
课件应重点突出本课五位作者的介绍,最好能展示他们的画像。
【突破】A.朗读达到熟读成诵。
B.联想、想象走进诗人营造的意境。
C讨沦,品味诗歌语言特色,品评诗歌艺术技巧。
【实践】A。
在班级或全校诗歌鉴赏诵读大会上配乐朗读一首古诗词。
B.试写一首诗.或叙事或抒情。
C.选一首你最喜爱的诗写一篇二百字的鉴赏文章。
初中语文第五册教案49篇[上学期]-3
![初中语文第五册教案49篇[上学期]-3](https://img.taocdn.com/s3/m/72e318481eb91a37f1115cc0.png)
岳阳楼记(教案)语文中考资源网2002-9-18岳阳楼记一、教学目标:1.了解文章的作者以及滕子京,能掌握文中的难解词句,读准“谪、郡、晖、冥”等字。
2.学会辨析古今异义现象,分析文章的写作特色。
3.感受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
评价作者的思想观点,感受文章的积极意义。
二、教学设想:1. 本文是传统名篇,内容深刻,在理解文句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把握课文中心,评价作者的思想观点和精神境界。
最后熟读背诵课文中的精彩片断。
2.教学重点:疏通全文,熟读背诵全文。
3.教学难点:了解借景抒情,卒章显志的写法;理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
4. 教学进度:二课时。
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简介写作背景及其作者。
2.疏通文句,读懂课文。
3.辨析古今异义的词义变化。
二、教学过程与步骤:1.导人新课。
《岳阳楼记》是一篇脍炙人口的古代散文。
作者是范仲淹,他是北宋中期一位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这位大家在文中记了什么事,写了什么景,抒了什么情。
2.简介岳阳楼、作者及写作背景。
岳阳楼在湖南省岳阳市西门城楼,前身是三国时吴国都督鲁肃的阅兵台,它与武汉的黄鹤楼、南昌的滕王阁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
范仲淹,字希文。
幼年时家境贫寒,在母亲的教育下,发奋读书并胸怀大志。
公元1015年考取进土。
后来曾经镇守西北边疆,抵抗西夏,使西夏不敢进犯。
公元1043年任参知政事,任职期间,敢于直言,实行有一定进步意义的政治改革,不幸遭到排斥被贬到邓州任太守。
《岳阳楼记》便是他在邓州任上应好友滕子京所请而作。
作者一生诗文收集在《范文正公集》里。
滕子京与范仲淹同榜考中进士,两人的友谊是从那时候开始的。
滕子京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改革,遭到保守势力的反对。
由于范的举荐,滕先知泾州,后知庆州。
庆州任上,被人诬告擅自动用官钱十六万贯,终于被贬谪守岳州,心里很有些愤慨。
范仲淹很担心他惹出祸来,想找机会劝他,恰好赶上他请范为重修岳阳楼作记。
初中语文第五册教案49篇[上学期]-23
![初中语文第五册教案49篇[上学期]-23](https://img.taocdn.com/s3/m/00f95305af45b307e87197b0.png)
短文两篇<夸父逐日> <两小儿辩日>
短文两篇
教学设计:
创意说明:诵读较之一般朗读,更有助于积累素材培养语感,在诵读中体现声律气韵,体味文意文采,进而领悟情感旨趣,它是学习文言文的好方法。
教师如能多角度多形式灵活的引导学生诵读,文言文的教与学势必呈现新气象。
教学步骤:
一导入,简介作品。
二对照注释读,读准读顺。
三设疑式读,初知解疑。
默读,随时提出词句理解中的疑问,同学间互相解答。
教师点拨重要词句。
四翻译式读,理解内容。
同桌合作,读原文,将译文,或说译文,对应读原文,要求逐字逐句的读讲。
五讲故事式读,体味情趣。
两篇短文,故事性强,适于以讲故事的口气读。
可指名上台,以读代讲,语气语调语速要似讲故事。
六想象式读,认识人物。
可拓展的想象点:1 夸父的外形夸父口渴之态,夸父饮河渭的模样,手杖化为邓林之景------- 2 两小儿对话的表情孔子被笑后的神态辩斗的气氛------
七删减式读,思考道理。
教师删“弃其杖,化为邓林”和“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两句范读,引导对比原文,思考夸父的精神及两小儿孔子的故事给我们的启示。
八对比式读,深化理解。
比较两文:1 各用一句话概括内容。
2 各用一句话评价人物。
3各用一句话阐明主题。
4 各用一句话表述人物刻画的方式。
5 用一句话述说读后的共同感受。
九自由诵读,竟背《夸父逐日》。
初中语文第五册教案49篇[上学期]-19
![初中语文第五册教案49篇[上学期]-19](https://img.taocdn.com/s3/m/d7eaa24e561252d380eb6e22.png)
论求知教学目的1.学习“发问的精神”。
2.学习本文引出论题后,从正面论证自己论点正确,又从反面论证了相反的论点不正确的写法。
3.学习本文在正反论证过程中采用举例和讲道理论证的方法。
重点难点1.重点:学习本文在正面论证过程中列举事例,归纳出论点的方法。
2.难点:学习本文在反面论证过程中讲述道理,逐层递进的方法。
教学时间: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预习1.查工具书,解释下列词语。
介意:在意或注意。
景仰:佩服尊敬;仰慕。
平谈无奇:平平淡淡,没有什么特点出色的地方。
奇:特殊的。
寻根究底:寻求根由,追究底细。
弄清事物的来龙去脉。
自以为是:认为自己的看法和做法都正确,不接受别人的意见。
_是:对,正确。
典籍:记载古代法制的图书。
也泛指古代图书。
潜修静想:形容专心研究,认真思考。
2.阅读课文,编写阅读提纲。
二、导入l.作者简介。
启凡(1913-1986),原名贾必陶。
湖南宁乡人,长期担任开明书店、中国青年出版社编辑工作。
曾同叶圣陶、郭绍虞等合编(开明新编国文读本}。
30年代前后,常有文章在《中学生》杂志等刊物上发表。
(发问的精神)就是其中的一篇。
从课文有关语句可知本文是作者当年专门为中学生写的。
2.导语。
所谓学问,一是学,一是问,虚心求教才是应有的态度。
这篇文章的意图是提倡发问。
课文标题揭示了全文议论的中心。
三、正课1.默读课文,给课文分段并归纳段意。
讨论并归纳:分成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3段):讲道理,设比喻,引出论题“发问的精神”。
第二部分(4~9段):从正面论证发问精神的可贵。
第一层(4段):提出正面论点‘发问是思想的初步,研究的动机”。
第二层(5~8段):列举四位名人的事例,论证了发问的精神的可贵。
第三层(9段):小结,强调人要求知识、明道理,不能不勤于发问。
第三部分(10~14段):从反面论证“何必多问”说法的不正确。
第一层(l段):提出“何必多问”的反面论点。
第二层(11~13段):从三个方面讲道理,逐层深入阐明了反面论点的不正确。
初中语文第五册教案49篇[上学期]-14
![初中语文第五册教案49篇[上学期]-14](https://img.taocdn.com/s3/m/4bdf986a852458fb770b562a.png)
《孔乙己》教案设计北京101中学宁云萍(一)教学目的1. 理解孔乙己的性格以及造成孔乙己命运悲剧的原因。
2. 体会本文的语言特色。
(二)教学设想1. 引导学生认识孔乙己的性格特征,要把握住矛盾性。
孔乙己心头压着科举失败的隐痛却又以读书人自居,贫困不能自存却又好喝懒做,想要清白却又不免偷窃,死要面子、怕人嘲笑却又自欺欺人、迂腐可笑。
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抓住孔乙己矛盾性格的基本点,对人物的言行就比较容易理解了。
2. 理解和分析这篇小说,宜从两方面入手,一方面,从孔乙己本身的悲剧看封建科举制度的腐朽,一方面,从众人对孔乙己的取笑看病态社会的冷酷。
对小说主题的理解一定要从作品实际出发,不应该单据主观意图和理论模式去限定。
3. 小说的语言很耐琢磨。
一字传神的词语篇中不少,矛盾精警的语句多处出现,要注意引导学生钻研,注意使用体态语,注意讨论领悟。
4. 本课安排三课时。
5. 课前布置学习“预习提示”。
第一课时一、导入鲁迅先生一生写过33篇小说,他自己曾说,在他创作的短篇小说中,最喜欢的是《孔乙己》。
著名作家巴金先生也赞叹《孔乙己》写得好。
《孔乙己》这篇小说还被译成许多国家的文字,介绍给各国人民。
那么,孔乙己究竟是怎样一个艺术形象?鲁迅先生又是怎样精心塑造了这个形象呢?这是我们学习这篇小说要研究的问题。
二、听读课文(教师范读或播放课文录音)1.提出听读要求:1. 注意字词读音;2. 注意“孔乙己”的由来;3. 注意文中概括了孔乙己特殊身份的一句话。
(二)完成听读过程(三)落实听读要求1. 检查字词读音,给加点字注音(出示小黑板或投影片)。
hēnghūnchuò咸享酒店荤菜阔绰xiè chànchuò不屑置辩羼水绰号tuí yànzhàn颓唐不安笔砚蘸了2. 研究“孔乙己”的由来。
明确:小说提到孔乙己的名字,只有第(4)段中的第(5)句话:“因为他姓孔,别人便从描红纸上的“上大人孔乙己”这半懂不懂的话里,替他取下一个绰号,叫作孔乙己。
初中语文第五册教案49篇[上学期]-28
![初中语文第五册教案49篇[上学期]-28](https://img.taocdn.com/s3/m/e9a01f4faf1ffc4ffe47acb9.png)
《岳阳楼记》教学设计语文中考资源网2002-10-30《岳阳楼记》教学设计【教法】A.朗读法。
《岳阳楼记》是广为传诵的名篇,骈散结合,琅琅上口,因此,教师一定要抓住朗读这个环节,范读、齐读、分组读、个人朗读,对其中一些长句要做特别指导。
让学生在反复朗读中,品味文章的语言,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
B.点拨法。
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教师(或让学生事先查找有关资料)介绍一下本文写作的背景材料,学生自己结合注释及工具书疏通文意,对文中不易理解的重点、难点词句,教师给予讲解、点拨。
【学法】1.朗读法。
学习本文要从朗读人手,要能读得顺畅且声情并茂,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全文。
2.整体把握。
本文语言优美,意境深远,翻译时注意不要搞“对号入座”式的硬译,而要注意整体把握,仔细品味。
【导入】可从文中名句导人,也可从游览胜地的角度导人。
例如:同学们,江山胜境引人人胜往往有两个原因,有谁知道?对,—是优美的自然风光,二是厚重的文化内涵。
湖南的岳阳楼可谓兼而有之,“登斯楼也”,不仅可以饱览洞庭美景,而a可以仰慕先贤,感受他们的忱国忧民之心。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北宋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的散文名篇《岳阳楼记》。
【突破】本文情景交融,境界宏阔,不仅描绘了岳阳楼的景色,并且抒发了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高远抱负,这也是它流传千古、广为传诵的原因,教师注意引导学生理解其内涵。
【实践】描写片断。
本文景物描写十分出色,学习时要悉心体会,然后也写一景物描写的片断,注意情景交融。
【探究】以下几个问题可留给学生思考:1.孟子主张国君应当“乐以天下,忧以天下”,这跟范仲淹的名句内容上有何联系?2.“微斯人,吾谁与归”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3.结合实际,谈谈你的忧乐观。
【拓展】课外可推荐与岳阳楼相关的诗文、对联等,让学生读读、议议,开拓思路。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李白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初中语文第五册教案·四○四厂二中魏雄广
17 始得西山宴游记
柳宗元
教学目的:
1、理解作者所表现出的心境。
2、理解游记小品的写作特点。
3、课文背诵与默写。
教学重难点:
融情于景的写法
教学时间:2课时
媒体设计:POWER POINT课件
教学方法:自学研习、讨论归纳
教学准备:学生借助工具书已经自学了本文(作者及其已学课文的回顾,本文的生字、内容理解,难点标注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自学单元提示。
教师提醒和激励学生克服本单元学习难点,完成学习任务。
二、课题与作者。
学生介绍作者,教师适机补充。
复习背诵已学柳宗元的诗文。
教师介绍本文写作有关背景。
(与已学欧阳修《醉翁亭记》相类,此对比在教师引导下可贯穿本文学习始终。
)
三、朗读课文(或听录音)。
课文译注与理解。
第一段。
基本方法:1、朗读(译前、译后),译后当堂比赛背诵。
2、分层或分片段译注。
3、学生讨论互讲,然后口译,教师订正。
4、教师出示重点字词(音、形、义),强调、巩固、帮助记诵。
5、抽查巩固:
例如:(1)、注音、解释:
僇惴栗施施隙披未始
(2)、翻译下列句子
A、施施而行,漫漫而游
B、以为凡是州之山有异态者……西山之怪特
(3)、分析第一段。
(1)本段可以分为几层?并概括层意
(A写获罪滴居的心态、B写漫游、C写游赏的率性、D主出文旨)。
(2)“施施而行,漫漫而游”写作者怎样的游览方式?有什么用意?(漫无目的的游览,是心中苦闷的象征)
“以为凡是州……”这最后两句在全文结构上有什么作用?(承上启下,前面写平日游览之盛,看似与西山无关,然而却都是为托出西山作铺垫)小结:这一段写游西山之前的平日游览之胜
四、布置作业:第一段默、注、译。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学习第2段
教学过程:
一、背诵巩固第一段。
二、讲读第二段。
方法同前。
抽查举要:1、理解下列词语
始指异之箕踞而遨攒蹙累积
2、翻译下列句子
(1)攀援而登,箕踞而遨
(2)萦青缭绕,外与天际,四望如一
(3)悠呼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
3、理解课文。
(1)第一句交待了游西山的时间、地点,请找出有关语句来
(2)遂命仆()湘江,()柒溪,()榛莽,()茅伐,这一系列动词表现作者偶得西山时怎样的心情?
(3)登西山的过程怎样?
(攀援而登,箕踞而遨)
(4)表现西山高峻的句子是“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
(5)哪些句子突出西山的宏伟气象?
(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为伍,悠悠乎……;洋洋乎……而不知其所穷。
)(讲解:至此,情感彻底转变;情景交融,景实为作者人格之写照,孤标傲世、情操独守显见。
)
(6)怎样写宴饮?
(引觞满酌。
颓然就醉。
)
(7)“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与第一段相照应的是哪一句?有什么作用?
(8)写西山的特立,写出作者怎样的心态?
(傲世蔑俗)
(9)难点、要点讲析:“恒惴栗”——“施施而行,漫漫而游”——“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的心路历程。
最终与“天地”、“造物者”、自然融为一体,前所未有(如《小石潭记》),故题曰“始得”,“游于是乎始”,胸襟自此阔大宁静。
小结:此段写西山之怪特及游西山得到的独特感受。
四、知识点强化训练。
练习1、理解“而”的意义。
施施而行,漫漫而游而未知西山之怪特
攀援而登披草而坐倾壶而醉
2、理解古今义的用法。
未始累知然后于是乎
五、作业:本段默译注。
补充材料:视学生预习、能力情况,教师可能用到的点拨材料——
1、作者为什么说"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
作者游奇山异水是想聊以忘忧。
文章开头即写明自己不幸的遭遇和贬谪南荒后"恒惴栗"郁闷痛苦不堪的心情,因此"幽泉怪石,无远不到",以至"凡是州之山有异态者,皆我有也"。
虽然他几乎走遍了永州的奇山异水,但却没有给他带来特殊的感受,没有感到此山此水有何"怪特"之处。
然而当作者"坐法华西亭,望西山"时,"数州之壤"尽收眼底,方觉西山是任何地方都无法相比的,这高峻的西山卓尔不群的人格是何其熟悉,渐渐地作者不知不觉与天地万物融为一体,欣喜之情溢于言表,"引觞满酌",沉醉于自然之美中,"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深切体会到天人合一的至理。
因此作者认为西山之游才是真正游览山水的开始,以往的游览算不上真正的游览。
文题"始得"恰好点明此游之意义,并以"始"与"未始"结构全文。
2、作者借西山之游,抒发了自己怎样的人生感受?
文章开始写以往游览"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
醉则更相枕以卧……觉而起,起而归",记叙之中流露出被贬失意抑郁不平的心态。
而后文写游西山则表现出偶识西山之喜,沉醉之乐,借西山的高峻气势,表现自己高洁的人格,所记游山水景物无不融人自己的感情,表露自己的傲世情怀。
3、作者怎样用比照映衬来写西山之景?
柳宗元的山水游记刻画细致,寄托深远,情景交融,具有极高的艺术感染力。
作者对西山之景的描摹,不直接写眼中西山,而从多角度写登西山所见所感,采用比照映衬手法突出其高峻峭拔之貌。
如先写"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
再写登上西山始感高险难测,云天相连。
由"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衬其高。
高悬下望所见之山,好像土堆洞口,千里之外的景物尤如近在咫尺亦衬其高,青云萦绕,云天相连浑然一体更衬其高。
由此写出"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塿为类"的感受。
我们自然如身临其境,仿佛和作者一同饱览这高峻西山,发出相同的感慨。
在这比照映衬之下,西山之景更显其美,西山之游更觉其异,作者卓尔不群之人格才更具感染力。
4、语言精华赏析:“幽泉怪石,无远不到。
到则披苹而坐,倾壶而醉。
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
意有所极,梦亦同趣。
觉而起,起而归。
”
此五句语气急促,并运用顶针的修辞手法,即后一句的第一个字与前一句的末一字相同,强调"到"、"醉"、"卧"、"起"等动作,造成一种单调、无味的效果,表现出以往的游览大多心不在焉,未能真正投入其中,也没有形成真正的精神上的共鸣,并照应了前文的"施施而行,漫漫而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