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强全民法治观念 推进法治社会建设

合集下载

宪法宣传周标语80句(实用)

宪法宣传周标语80句(实用)

宪法宣传周标语80句(实用)宪法宣传周标语1.弘扬法治精神,建设法治宜昌2.增强全民法治观念,推进法治社会建设3.促进公正司法,维护公__正义4.依法规范市场行为,维护市场经济秩序5.普及法律知识倡导法治精神彰显法律权威6.加快建设法治宜昌7.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失职要问责,违法要追究8.恪守宪法原则、弘扬宪法精神、履行宪法使命9.坚持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维护宪法和法律权威10.坚持法律面前人人__等,保证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11.认真贯彻“六五”普法规划,全面推进法治宜昌建设12.坚持依法行政,建设法治__13.以法治凝聚改革共识、规范发展行为、促进矛盾化解、保障社会和谐14.弘扬宪法精神,推进依法治国15.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人人学法尊法守法用法16.繁荣法治文化,传播法治理念,培育法治信仰,弘扬法治精神17.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__、法治社会一体建设18.加强青少年法治教育,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19.十五、正确行使公民权利,自觉履行公民义务20.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国家宪法日宣传标语口号1. 社会公平正义是社会和谐的基本条件,制度是社会公平正义的根本保证。

2. 实行依法治国坚持执政为民3. 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4. 实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5. 禁止破坏民族团结和制造民族分裂的行为。

6. 美好家园离不开法治保障。

7. 弘扬民主法制精神养成优良的道德风尚8. 弘扬宪法精神构建和谐社会9. 弘扬宪法精神,树立宪法权威。

10. 加强“法治六进”工作,强力促进“平安建设”。

11. 加强法制宣传教育,弘扬法治精神。

12. 加强法制宣传教育,提高公民法律素质。

14. 推进依法治市努力建设法治城市15. 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

16. 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要求。

增强全民法治观念,推进法治社会建设

增强全民法治观念,推进法治社会建设

增强全民法治观念,推进法治社会建设作者:王琪来源:《中外企业家》 2015年第11期王琪(中共烟台市芝罘区委党校,山东烟台 264000)摘要:增强全民法治观念是推进法治社会建设的前提,我国普法方式落后、人民维权方式方法不规范等原因,导致人民在知法、守法、用法等环节出现了一些问题,影响了法治社会建设的进程,而打造法治文化、健全法律的实施机制是解决这些问题、推进法治社会建设进程的良策。

关键词:法治;法治观念;法治社会中图分类号:D63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8772(2015)31-0167-02收稿日期:2015-07-18作者简介:王琪(1986-),女,山东烟台人,教师,硕士研究生,从事政府管理、舆情管理研究。

一、我国法治社会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1986年,我国推出第一个五年普法规划,经过几十年的不懈努力,人民的法治意识逐渐觉醒,整个社会的法治理念有了较大提高,但距离“全体人民都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的目标,仍是任重道远。

目前,我国在法治社会建设中还存在以下几个主要问题:(一)普法工作方式落后,成效不高至2014年,我国已经开展了六次普法五年计划,这对人民法律意识提高起到了一定作用,但其效果往往是表面的,人民多知道要守法,但到底法是什么、应当如何守法等方面的认知还比较模糊,具体的法律知识、观念并没有深入人心,原因在于:一是普法工作重形式轻内容,普法主管部门往往关注活动开展了没有,而对开展效果如何关注较少,使普法工作多停留在走过场的层面;二是普法模式落后,随着互联网等信息技术的发展,人民所接触的媒体也逐渐的多元化,而普法工作,尤其是基层普法工作,多局限于纸质或口头宣传,偏向于单向的法律知识“灌输”,宣传时间有限、地点有限、知识面有限,普法工作难以取得实效。

(二)人民对“依法维权”认识不足,矛盾重生自1986年推出第一个五年普法规划开始,人民的法治意识开始觉醒,法治理念有了较大提高,依法维权的愿望也日益迫切,渴望用法律来保护自己权益。

如何推动法治社会的建设

如何推动法治社会的建设

如何推动法治社会的建设法治社会是构筑法治国家的基础,建设信仰法治、公平正义、保障权利、守法诚信、充满活力、和谐有序的社会主义法治社会,是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重要举措。

那么,如何推动法治社会的建设呢?首先,要加强法治宣传教育,提升全民法治素养。

知法懂法是守法用法的前提。

通过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法治宣传活动,让法律知识走进千家万户。

可以利用现代媒体手段,如电视、广播、网络等,开设法治专题节目和栏目,以通俗易懂的方式解读法律法规。

同时,要注重在学校教育中加强法治教育,从小培养孩子们的法治观念。

编写适合不同年龄段学生的法治教材,让法治教育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此外,还可以组织法律志愿者深入社区、乡村,开展法律咨询和法律讲座,解答群众关心的法律问题,提高群众的法律意识和法律运用能力。

其次,要完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保障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

公共法律服务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举措。

加大对公共法律服务的投入,建设覆盖城乡、便捷高效、均等普惠的现代公共法律服务体系。

加强法律援助工作,让经济困难的群众打得起官司,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建立健全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充分发挥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的作用,将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

加强律师、公证、司法鉴定等法律服务行业的规范和管理,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为人民群众提供优质高效的法律服务。

再者,要推进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执法是法治的关键环节。

加强执法队伍建设,提高执法人员的法律素养和执法能力,确保执法人员严格按照法律规定和程序执法。

规范执法行为,完善执法程序,明确执法责任,建立健全执法监督机制,防止执法权力滥用。

加强对食品药品、环境保护、安全生产等重点领域的执法力度,严厉打击违法犯罪行为,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和身体健康。

同时,要注重执法方式的创新,推行人性化执法、柔性执法,让执法既有力度又有温度。

然后,要加强社会诚信建设,营造诚实守信的社会环境。

2024年4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全国自考试题含解析

2024年4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全国自考试题含解析

2024年4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全国自考试题一、单项题1、民事主体在进行民事活动时要遵守社会公共秩序,遵循社会全体成员所普遍认可的道德准则,这体现了我国民法基本原则中的【】(A)公平原则(B)绿色原则(C)诚实信用原则(D)公序良俗原则2、法的渊源主要是指法的形式意义上的渊源,即法的创制方式和表现形式。

关于我国法的渊源,下列表述正确的是()(A)判例是我国重要的法律渊源(B)习惯在我国法的渊源中意义重大(C)特别行政区法律不属于我国法的渊源(D)我国法的渊源以宪法为核心,以制定法为主3、我国《行政诉讼法》规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行政机关和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的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有权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对于下列行为,公民可以提起行政诉讼的是()(A)对国防行为不服的(B)对国家外交行为不服的(C)对政府机关制定的规章不服的(D)对行政强制措施和行政执行不服的4、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具有实现可能性的对未来的向往和追求,是()(A)信念(B)信仰(C)理想(D)空想5、每一个公民都有自觉维护国家安全的神圣义务。

在国家安全形势越来越复杂的今天,我们要增强国家安全意识,必须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

总体国家安全观的宗旨是【】(A)国土安全(B)政治安全(C)人民安全(D)经济安全6、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二十四个字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

其中,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A)生态层面的价值要求,回答了我们要培育什么样的生态的重大问题(B)公民层面的价值要求,回答了我们要培育什么样的公民的重大问题(C)社会层面的价值要求,回答了我们要建设什么样的社会的重大问题(D)国家层面的价值要求,回答了我们要建设什么样的国家的重大问题7、自然人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资格,称为民事权利能力。

2017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规定,自然人的民事权利能力始于【】(A)出生(B)8周岁(C)16周岁(D)18周岁8、网络生活是当代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2016年法宣在线新题库

2016年法宣在线新题库

1、〔单项选择题〕为增强全民法治观念,推进〔〕依法治理,发挥人民团体和社会组织在法治社会建设中的积极作用,高举民族大团结旗帜,依法妥善处置涉及民族、宗教等因素的社会问题。

• A.多领域• B.多层次多领域• C.多层次• D.深层次正确答案:B用户选择:B2、〔单项选择题〕“构建对维护群众利益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体系”,即建立健全〔〕,畅通群众利益协调、权益保障法律渠道。

• A.法律援助机制、利益表达机制、协商沟通机制、法律服务机制• B.社会矛盾预警机制、利益表达机制、协商沟通机制、法律服务机制• C.法律援助机制、利益表达机制、协商沟通机制、救济救助机制• D.社会矛盾预警机制、利益表达机制、协商沟通机制、救济救助机制正确答案:D用户选择:D3、〔单项选择题〕我国的诉讼制度以〔〕为中心。

• A.审判• B.法院• C.事实• D.证据正确答案:A用户选择:A4、〔单项选择题〕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是深化司法体制改革的重要任务。

• A.优化司法职权配置• B.独立行使司法权• C.司法人员履行法定职责保护机制• D.责任追究制度正确答案:A用户选择:A5、〔单项选择题〕全面贯彻〔〕裁判规则,认定案件事实必须以证据为根据,认定有罪必须到达排除合理疑心的证明标准,对定罪证据不足的案件必须坚持疑罪从无的原则。

• A.公正司法• B.证据• C.公平正义• D.司法正确答案:B用户选择:B6、〔单项选择题〕为增强全民法治观念,推动全社会树立法治意识,健全普法宣传教育机制,牢固树立〔〕观念,加强公民道德建设。

• A.有权利就有责任、有权力就有义务• B.有权利就有责任、有权利就有义务• C.有权力就有责任、有权力就有义务• D.有权力就有责任、有权利就有义务正确答案:D用户选择:D7、〔单项选择题〕坚持人民司法为人民,依靠人民推进公正司法,通过公正司法维护人民权益。

在司法调解、司法听证、涉诉信访等司法活动中保障〔〕参与。

2023年法制宣传标语口号_2

2023年法制宣传标语口号_2

2023年法制宣传标语口号2023年法制宣传标语口号11.增强全民法治观念,推进法治社会建设2.弘扬宪法精神,树立宪法权威3.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4.加强青少年法制教育,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5.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6、弘扬宪法精神,建设法治中国7、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8、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9、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10、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引导全民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11、法律是治国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12、法律的权威源自人民的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13、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实施,法律的权威也在于实施14、崇尚法治,建设法治,厉行法治15、坚持把全民普法和守法作为依法治省的长期基础性工作16、守法光荣,违法可耻17、建设法治社会,树立法治信仰,促进全民守法18、弘扬法治精神、增强法治意识、培育法治思维、树立法律权威19、尊崇宪法,学习宪法,遵守宪法,维护宪法20.需要法律援助,请拨打1234821.深化普法教育,建设法治校园22.坚持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坚持依法执政首先要坚持依宪执政23.坚持依法治校,构建和谐校园2023年法制宣传标语口号21、学习宪法、掌握宪法、运用宪法、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2、增强宪法观念推进依法治国3、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4、加强青少年法制教育,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5、学习宪法,宣传宪法,遵守宪法6、弘扬民主法制精神养成良好的道德风尚7、依法行使权利自觉履行义务8、加强法制宣传教育,促进社会矛盾化解!9、增强宪法意识,推进依法治区10、宣传宪法知识,维护宪法权威!11、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提高全民法律意识和法律素质12、实行依法治国坚持执政为民13、依法行使权利,自觉履行义务14、宣传宪法精神维护宪法权威15、推进依法治区,打造平安双清16、维护宪法权威,增强权利义务观念17、学习宣传宪法推进民主法制建设18、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19、深化法制宣传教育,服务荆州科学发展!20、全面推进社会建设法治化,保障和改善民生21、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全面推进法治荆州建设!22、依法规范市场行为,维护市场经济秩序23、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24、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25、营造良好法治环境加速实现奋力崛起26、弘扬法治精神,促进社会和谐!27、促进公正司法,维护社会公平正义!28、加强法制宣传教育,提高全民法律素质29、依法行使民主权利,依法履行法定义务30、弘扬宪法精神,构建和谐社会31、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32、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33、坚持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34、高举宪法旗帜努力提高全体公民的法律素质35、依法行政,公正司法36、开展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维护社会稳定37、弘扬宪法精神构建和谐社会2023年法制宣传标语口号31、弘扬宪法精神构建和谐社会2、实行依法治国坚持执政为民3、增强宪法观念推进依法治国4、宣传宪法精神维护宪法权威5、学习宪法,宣传宪法,遵守宪法6、学习宣传宪法推进民主法制建设7、推进依法治市努力建设法治城市8、维护宪法权威,增强权利义务观念9、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10、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11、依法行使民主权利,依法履行法定义务12、弘扬民主法制精神养成良好的道德风尚13、高举宪法旗帜努力提高全体公民的法律素质14、学习宪法、掌握宪法、运用宪法、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15、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提高全民法律意识和法律素质16、加强政府法制建设,坚持依法行政,提高法治化管理水平17、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18、增强全民宪法观念和宪法意识,保证宪法的正确贯彻实施2023年法制宣传标语口号41 、弘扬法治精神,促进社会和谐!2 、坚持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3 、促进公正司法,维护社会公平正义!4 、宣传宪法知识,维护宪法权威!5 、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全面推进法治荆州建设!6 、加强法制宣传教育,促进社会矛盾化解!7 、深化法制宣传教育,服务荆州科学发展!8 、深入开展法制宣传,大力推进依法治市!9 、积极开展法治荆州建设,提高全市法治化水平!10 、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11 、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全面推进青少年健康成长!12 、加强青少年法制教育,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13 、加大法制宣传教育力度,掀起全民学法用法新高潮 !14 、深入开展“法律六进”活动,营造优良的法治环境!15 、加强法制宣传教育工作,提升文明城市建设水平!16 、开展法制宣传,推进“四城同创”!17 、加强民主政治建设,保障人民群众依法行使民主权利!18 、进一步巩固和扩大基层民主,尊重和保障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19 、以实务惠民为着力点,营造促进和保障经济社会文化协调健康发展的法治环境!20 、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信用荆州”!21 、依法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保障人民群众文化权利的实现!22 、全面推进社会建设法治化,保障和改善民生 !23 、深化法制宣传教育,增强全民法律素质!24、宣传宪法知识,维护宪法权威!25、加强法制宣传教育,促进社会矛盾化解!26、深入开展法制宣传,大力推进依法治市!27、依法治国,执政为民。

增强全民法治观念,推进法治社会建设四项要求

增强全民法治观念,推进法治社会建设四项要求

增强全民法治观念,推进法治社会建设四项要求法律的权威源自人民的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

人民权益要靠法律保障,法律权威要靠人民维护。

必须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增强全社会厉行法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社会氛围,使全体人民都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

具体要求有以下4项:1、推动全社会树立法治意识。

坚持把全民普法和守法作为依法治国的长期基础性工作,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引导全民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

坚持把领导干部带头学法、模范守法作为树立法治意识的关键,完善国家工作人员学法用法制度,把宪法法律列入党委(党组)中心组学习内容,列为党校、行政学院、干部学院、社会主义学院必修课。

把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从青少年抓起,在中小学设立法治知识课程。

健全普法宣传教育机制,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加强对普法工作的领导,宣传、文化、教育部门和人民团体要在普法教育中发挥职能作用。

实行国家机关“谁执法谁普法”的普法责任制,建立法官、检察官、行政执法人员、律师等以案释法制度,加强普法讲师团、普法志愿者队伍建设。

把法治教育纳入精神文明创建内容,开展群众性法治文化活动,健全媒体公益普法制度,加强新媒体新技术在普法中的运用,提高普法实效。

牢固树立有权力就有责任、有权利就有义务观念。

加强社会诚信建设,健全公民和组织守法信用记录,完善守法诚信褒奖机制和违法失信行为惩戒机制,使尊法守法成为全体人民共同追求和自觉行动。

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法治的道德底蕴,强化规则意识,倡导契约精神,弘扬公序良俗。

发挥法治在解决道德领域突出问题中的作用,引导人们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

2、推进多层次多领域依法治理。

坚持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提高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

深入开展多层次多形式法治创建活动,深化基层组织和部门、行业依法治理,支持各类社会主体自我约束、自我管理。

增强法治观念推进社会治理

增强法治观念推进社会治理

增强法治理念推进社会治理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23日闭幕,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决定》立足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实际,提出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基本原则,提出了关于依法治国的一系列新观点、新举措,回答了党的领导和依法治国关系等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对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法治队伍建设、加强和改进党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领导作出了全面部署,堪称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纲领性文件。

如果把国家发展比作动车飞驰,法治就是铁轨;如果把治国理政比作建桥筑楼,法治就是钢筋。

我国正处于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时期,观念多元,利益关系复杂,矛盾交织,民众期盼公平正义。

今日中国已崛起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体量巨大、牵一发而动全身,平稳运行呼唤法治保驾护航。

今日中国正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上稳步前进,中国问题只能用中国的办法解决已成为广泛共识。

让法治成为国家治理理念,让法治成为社会共同信仰,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显迫切。

法治是现代文明的标志,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依托。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治理体系现代化,必然是要让法治支撑起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项制度,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走向成熟;治理能力现代化,必然是要让法治深入到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的各个环节,促进各项工作依法而行。

政策制定不能朝令夕改,决策出台必须于法有据,以法治主张贯穿改革主张,用法治方式化解改革风险,才能确保改革有秩序、不走样,行稳致远。

“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

”党的领导和依法治国的关系是法治建设的核心问题。

社会主义法治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党的领导必须依靠社会主义法治。

党能领导立法、保证执法、支持司法、带头守法,才有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

党能运用党内法规把党要管党、从严1治党落到实处,才能引导全社会守法崇法,树立法治理念。

以法治教育增强全民法治观念

以法治教育增强全民法治观念
构建全面法治教育平台。开展社会法治教育是进行普法宣传教育、提高全民法律素质和实现依法治国的有效路径。社会教育不同于常规教育和专题教育,其受教育群体不仅数量庞大而且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的特点,所以在开展社会法治教育的过程中必须有效地整合、利用社会资源,形成全民法治教育的综合平台。一是利用实践活动平台进行社会法治教育。法治教育是一项时间跨度很长的教育活动。在教育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各种活动载体。如在12月4日国家宪法日开展围绕以学习、遵守宪法为主题的系列教育活动,在3月15日消费者权益保护日围绕消费者权益保护为主题开展系列教育活动,通过长期的、反复的教育,提高全社会的法治意识。二是通过公益平台进行社会法治教育。通过调动法律职业群体参与公益活动的积极性,对全社会开展有效的普法活动。比如鼓励和支持律师开展公益活动、义务讲解法律知识,司法行政系统组织开展公益普法活动等。三是运用媒体平台进行社会法治教育。一方面通过在广播、电视、报刊等传统媒体中增设法治栏目,有针对性地对特定法律知识进行解读,对特定法律案件进行报道。另一方面在网络平台上开辟专门的法律知识教育网站、法律问题咨询网站、法律法规查询网站,使社会公众通过网络学法、用法。
把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把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从青少年抓起,在中小学设立法治知识课程。”把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一是在基础教育中,从青少年抓起,在中小学普遍设置法治课程。要注重培养一批有热情、有能力的法治课教师,编纂一套有水平、有趣味的法治知识基础教育教材,使法治意识在广大青少年心中生根发芽。二是在高等教育中,拓展法治教育的深度和广度。对现有法治基础课程的内容进行扩充,并使其成为高等学校学生必修的素质课程,注重对法律规范、法律条款、法律思维、法律逻辑的教育。三是在其他教育形式中,也要加强法治教育。比如在职业教育中,除了开展基本法律常识的教育之外,要特别加强与职业相关的权利规范、义务规范教育,使职业教育同法治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培养出业务素养和法治素养都突出的人才。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全文)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全文)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全文)】一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二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加强宪法实施三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加快建设法治政府四保证公正司法,提高司法公信力五增强全民法治观念,推进法治社会建设六加强法治工作队伍建设七加强和改进党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领导各部分具体内容详见下文:一、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依法治国,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事关我们党执政兴国,事关人民幸福安康,事关党和国家长治久安。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全面深化改革、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必须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决定性阶段,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国际形势复杂多变,我们党面对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之重前所未有、矛盾风险挑战之多前所未有,依法治国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的地位更加突出、作用更加重大。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我们党要更好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更好维护和运用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更好统筹社会力量、平衡社会利益、调节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使我国社会在深刻变革中既生机勃勃又井然有序,实现经济发展、政治清明、文化昌盛、社会公正、生态良好,实现我国和平发展的战略目标,必须更好发挥法治的引领和规范作用。

我们党高度重视法治建设。

长期以来,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深刻总结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成功经验和深刻教训,提出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法治,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把依法治国确定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把依法执政确定为党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积极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取得历史性成就。

目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法治政府建设稳步推进,司法体制不断完善,全社会法治观念明显增强。

为什么要推进法治社会建设?

为什么要推进法治社会建设?

以,法治国家和法治政府需要以法治 社会作为依托和支撑,法治社会是建 设法治国家和法治政府的重要基础和 条件。如果不重视建设法治社会,没 有全民守法这个基础,法治国家、法治 政府将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总之 一句话,如果没有法治社会,最终也建 不成法治国家和法治政府。全面推进 依法治国,必须大力推进法治社会建 设,推动全民守法,为建设法治国家和 法治政府提供坚实支撑。
党建版
2014 年 第 12 期来自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学习问答
XIN CHANGZHENG
40
为什么要推进法治社会建设?
关键词:法治社会建设
《决定》明确提出:“增强全民法治 观念,推进法治社会建设。”“增强全社 会厉行法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全 体人民都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 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法 治社会建设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中具 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第一,建设法治社会是全面推进 依法治国总目标的重要内容。《决定》 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 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 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就是在中国共 产党领导下,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制度,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 论,形成完备的法律法规体系、高效的 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 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形成完善的党 内 法 规 体 系 ,坚 持 依 法 治 国 、依 法 执 政 、依 法 行 政 共 同 推 进 ,坚 持 法 治 国 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实 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 民守法,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 力现代化。可以看出,坚持法治国家、
第三,建设法治社会是维护人民 群众合法权益的重要举措。对于人民 群众来讲,法治社会是权利和责任的 统一体。一方面,人民群众必须自觉 知法信法守法,把遵守法律作为自己 一切行为的基本要求,养成遵守法律、 依法办事的强烈意识和良好习惯。另 一方面,人民群众能够通过法律规定 的途径,通过有序的公众参与和民主 形式,表达自己的意愿、意见、建议,并 能够被有效地吸纳到国家立法和政府 决策之中。作为一个完善的法治社 会,这两个方面是统一的,是相辅相成 的,也是缺一不可的。所以,建设法治 社会,不仅有利于推动全民守法,而且 有助于维护人民群众合法权益。全面 推进依法治国,必须大力推进法治社 会建设,在推动全民守法的同时更好 维护人民群众合法权益,保证人民群 众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

法治建设专题宣传教育活动实施方案

法治建设专题宣传教育活动实施方案

法治建设专题宣传教育活动实施方案一、活动背景为深入推进法治建设,提高全民法治观念,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特开展法治建设专题宣传教育活动。

二、活动目标1. 增强全民法治观念,提高法治意识。

2. 宣传法治思想,弘扬法治精神。

3. 推进法治社会建设,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三、活动时间活动时间:XXXX年XX月XX日至XX月XX日。

四、活动内容1. 开展法治宣传教育讲座。

邀请专家学者,为群众讲解法律法规,提高群众的法律素养。

2. 组织法治宣传教育展览。

通过展览的形式,展示法治建设的重要性和意义,增强群众的法治意识。

3. 开展法律咨询服务。

设立法律咨询专线,接受群众的法律咨询,为群众提供法律帮助。

4. 开展普法宣传资料发放。

通过发放宣传资料的形式,向群众宣传法律法规,增强群众的法治观念。

5. 组织法治文艺演出。

组织文艺演出团队,以法治为主题,开展文艺演出活动,增强群众的法治观念。

6. 开展法治宣传教育进社区、学校、企业等活动。

通过举办讲座、展览、法律咨询等形式,提高社区、学校、企业的法治意识,促进法治社会建设。

五、活动组织1. 成立活动领导小组,负责活动的组织、协调和实施。

2. 明确各部门的职责分工,确保活动的顺利开展。

3. 加强与媒体的合作,通过媒体宣传活动,扩大活动的影响力。

4. 建立活动反馈机制,及时收集群众的意见和建议,不断改进活动内容和方法。

六、活动预算1. 宣传资料制作费用:XX元。

2. 讲座、展览场地租赁费用:XX元。

3. 法律咨询服务费用:XX元。

4. 文艺演出费用:XX元。

5. 其他费用:XX元。

总预算:XXX元。

七、活动效果评估1. 通过活动,提高群众的法治观念和法律素养,增强群众的法治意识。

2. 扩大法治宣传教育的影响力,提高全社会对法治建设的重视程度。

3. 促进法治社会建设,推动社会和谐稳定发展。

八、总结本次法治建设专题宣传教育活动,通过多种形式和手段,全面深入地宣传了法治建设的重要性和意义,提高了全民的法治观念和法律素养。

增强全民法治观念,推进法治社会建设

增强全民法治观念,推进法治社会建设

增强全民法治观念,推进法治社会建设作者:林楚云来源:《山东青年》2016年第08期摘要:要实现制度现代化,观念是先导。

只有解决好全民的法治观念,才能有效推进法治社会建设。

在政党主导下进行的法治道路上,执政党以及党的各级领导干部是推进法治社会建设的关键;社会普法要通过影响个案的裁判来推动全体公民法治意识的树立;人大代表亟需履行好法定职责,促进法治社会建设。

关键词:法治观念;问题;法治社会;路径探索制度的现代化对一个国家的长治久安、一个国家的长期繁荣至关重要。

中国改革到今天为止30几年,经济上赢得了奇迹,这个毫无疑问。

但是在这个奇迹之下,我们发现一个问题:社会矛盾、社会问题层出不穷,甚至会引发严重社会危机可能。

在这种情况之下,必须实现制度的现代化,才能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

而制度的现代化靠什么呢?靠法治。

因此,十八届三中全会才会把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定位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十八届四中全会就是在三中全会的基础上实现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就是要解决执政者落后的管理方式与公民日益增长的权力需求之间的主要矛盾,就是实现制度现代化。

要实现制度现代化,观念是先导。

只有解决好全民的法治观念,才能有效推进法治社会建设。

一、增强全民法治观念,推进法治社会建设的重大意义(一)增强全民法治观念在依法治国全局中具有先导作用1840年以来,中国历经器物变革到制度变革再到观念变革。

什么是器物变革?所谓器物变革就是指洋务运动。

清朝末年实现了所谓的军事强国,实现了亚洲第一世界第六的海军,但是一场甲午海战,我们堂堂的一个大国被日本一个小国彻底打败了。

这一场甲午海战,朝野震动,整个国人感到不可思议。

为何不可思议?洋务运动达到的这个军事强国的梦想被日本打碎了。

为什么?因为日本这个国家立宪了,你没有立宪。

日本这个国家实行的明治维新,他有变法我们没有,那怎么办?清朝末年的这些统治者很努力,不是像今天我们所认为的那样,他们很腐败、很无能,他们也非常努力的在改革在开放,在向西方国家学习,引进西方新制度。

增强全民法治观念推进法治社会建设

增强全民法治观念推进法治社会建设

增强全民法治观念推进法治社会建设赖先进中共中央党校政法教研部讲师课程前言各位同学,大家好,这次课我跟大家讲的主题是增强全民法治观念,推进法治社会建设。

那么这个主题主要是跟大家谈我们国家推进法治社会建设的一些历史问题或者说一个展望。

为什么会选这样的一个主题呢?大家可以看可以去了解,就是刚刚召开了十八届四中全会对我们国家建设法治国家提出了一个重大的任务。

在这个任务里面也对建设法治社会做出了部署,那么他的部署正好是我今天给大家讲的题目,增强全民法治观念,推进法治社会建设。

那么下面我将从以下五个方面给大家介绍法治社会建设的一些来龙去脉,第一个我想让大家了解一下,我们国家开启法治社会建设的一个历程。

第二要回顾一下新一届政府领导人对法治社会建设的讲话和论述。

第三那么对我们建设法治社会内涵和问题进行一个梳理。

第四结合刚刚召开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对我们国家法治社会进行的一些战略性的新部署给大家详细地介绍。

第五也就是我们这次讲课的最后一个部分我想重点给大家阐述一下,我们在推进法治社会建设方面的一些展望。

一、我国法治社会建设的历程那么下面我就从第一部分开始给大家介绍一下,我们国家法治社会建设的一个历程和回顾。

大家知道法律、法治这个词都是一个舶来品,在我国古代完全提出法治、法律概念那么是比较少的,那么在党的十八大以来,依法治国、法治中国建设成为了习近平总书记关注的重要领域之一,也是习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中最为丰富的一个重要部分。

习总书记在纪念宪法颁布实行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那么从多个方面多个角度多个层次都阐述了,我党更加重视依靠运用法治的基本方式来治国理政。

我们大家回顾一下历史可以看出,两千多年前在世界的东方诸子百家曾经展开过一次历史上的大的辩论,在这个辩论之中有一个学派提出了早期的,中国古代社会早期的法治思想,那么就是韩非子,那么他在这个《韩非子·有度》这个文件文章中提出了:奉法者强则国强的概念。

那么虽然我国在那么久远的一个历史,历史结点上提出了这个法治的一些概念,但是自那以后并没有成为我们国家治国理政的一个主流思想,客观地讲。

增强全民法治观念,推进法治社会建设

增强全民法治观念,推进法治社会建设

增强全民法治观念,推进法治社会建设任进国家行政学院法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各位好,今天给大家介绍的题目是“增强全民法治观念,推进法治社会建设”。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这个《决定》里指出,要增强全面法治观念,推动法治社会建设,并且把它作为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要任务之一。

所以,今天我就结合学习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决定的精神向各位汇报学习研究、体会。

讲这几个问题。

首先介绍推动全社会树立法治意识;第二,推进多层次、多领域依法治理;第三,建设完备的法律服务体系;第四,健全依法维权和化解纠纷机制。

讲四个问题。

课程前言:法治社会建设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中的地位和作用四中全会通过的决定里将提高全社会的法治意识,将推进法治社会建设作为我们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一项重要的任务,说明了全民的法治意识和全社会的法治理念、管理水平对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那什么是法治意识?法治意识是指人们对于法律发自内心的崇尚、认可、遵守和服从。

而法律要得到实施,需要对法律有崇敬之心、敬畏之心、信仰之心。

习近平总书记曾经说过这样的话,他说:法律的权威源自人民内心的拥护,宪法的权威出自人民真诚的信仰。

他还说:法律要发挥作用,首先全社会就要信仰法律。

那法国的思想家卢梭还曾经说过这样子的话,他说:一切法律中最重要的法律既不是刻在大理石上,也不是刻在铜表上,也是刻在公民们的内心里。

所以一个社会如果大家都不相信法律,或大多数人都认为法律解决不了问题,那我们就不可能建设成为法治的社会,也不可能建设一个法治的国家。

所以,推动全社会树立法治信仰、法治意识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基础,树立法治的意识才能为科学的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和全民守法来奠定思想基础。

我们要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要建设法治国家,那这个法治国家要求国家是法治的国家,那社会是法治的社会,政府是法治的政府,所以法治社会是法治国家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

普法工作方案

普法工作方案

普法工作方案一、背景介绍为了加强普法教育宣传,提高全民法律意识,推进法治社会建设,制定本普法工作方案,确定普法的目标、重点领域、具体措施和实施机制。

二、目标通过普法工作,达到以下目标:1. 提高公民法律素养,增强法治观念和法治意识;2. 推进法律知识普及,提高全民法治素质;3. 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维护社会和谐稳定;4. 弘扬法治精神,推动法治文化建设。

三、普法主要领域1. 学校教育:加强法治教育,普及法律知识,开展法治教育活动,并将法治教育纳入学校课程。

2. 媒体宣传:利用各类媒体平台,广泛传播法律知识,开展法治宣传活动,提高公众的法律素养。

3. 社会组织:引导社会组织开展普法活动,组织法律讲座、座谈会等活动,促进法律知识的传播和普及。

4. 公共服务:在公共服务场所设置法律咨询站,为公众提供法律咨询和法律援助服务,解决法律问题。

5. 在线平台:建设普法网站、微博、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平台,提供法律知识查询和普法宣传。

6. 法治文化建设:组织法治文艺演出、书法绘画展览等,弘扬法治精神,培养社会法治文化氛围。

四、具体措施1. 加强普法宣传:通过新闻媒体、广告、标语等方式,宣传法律知识,普及法治观念。

2. 开展法治教育:在学校、企事业单位、社区等场所,开展法律知识培训、讲座等活动,提高公民法律素养。

3. 设立法律咨询站:在公共场所设立法律咨询站点,为公众提供法律咨询和法律援助服务。

4. 加强普法宣传平台建设:建设普法网站、微信公众号等在线平台,提供法律知识查询和普法宣传。

5. 组织普法活动:定期组织法律讲座、座谈会、法治文艺演出等普法活动,吸引公众参与。

6. 推动普法教育纳入学校课程:与教育部门合作,将法治教育内容融入学校教育课程体系。

7. 强化普法培训:组织培训班、研讨会等,提升普法工作者的知识和能力水平。

五、实施机制1. 建立普法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统筹协调普法工作,并制定年度普法工作计划。

2. 健全普法工作机构,明确各级普法工作职责,加强组织领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增强全民法治观念推进法治社会建设
十八届四中全会将依法治国提到了新的高度,并提出“法律的权威源自人民的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

然而,实际生活中,很多人向往法治,却缺乏真正的法治观念。

遇事找关系的多,找法律的少;找领导的多,找律师的少。

熟人间打官司被看作“撕破脸”,“一把手”当了行政诉讼的被告,就感觉丢了威信……正所谓“徒法不足以自行”,如何让法律成为全民信仰,把法律铭刻在每位公民的内心深处,是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重要任务。

重视法治精神
有遵纪守法,也有胡作非为;有法治文化,也有戾气弥漫。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人法治意识觉醒,法治理念有较大提高,依法维权愿望迫切,但是对法治的全民敬畏尚未形成。

“法治”是主张严格依照法律特别是宪法这一国家大法治理国家、治理政党、治理社会的原则;是一种与“人治”相对应的治理体系的理论、原则、理念和方法。

简而言之,法治是一种社会意识,其核心是强调社会治理主体的自觉性、能动性和权变性。

因此,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贯彻落实、全面推
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新规的颁布实施,必须使“法治”在每一个人的头脑中深深扎根。

法治的重要性,古已有之。

《管子·霸言篇》:“我国亦法令如牛毛矣,然曾无所谓法治精神者以贯注之,是以有法等于无法也。

”经过几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努力,我国的法治已达到了新高度。

1997年,党的十五大,第一次把依法治国确立为国家的基本方略,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被确立为我国的政治发展目标;1999年,第九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了《宪法修正案》,将依法治国理念载入宪法;2002年,十六大报告把依法治国作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内容;2007年,十七大提出全面落实依法治国方略;2012年十八大强调,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刚刚召开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值得注意的是,我国已经进入改革的“深水区”,教育、住房、医疗、养老、就业等问题,都牵扯广泛的利益。

如何推进改革,就要从制度上挖掘“红利”。

法治,作为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兼具调节利益格局的功能,法治就是改革的制度选择。

法治是制定良好的法律得到全社会的一体遵行。

如何制定治国理政的
良法?又如何使这种良法得以有效实施?唯有让法治成为民众的习惯,内化为一种自觉的意识,形成一种文化,才能实现真正的良法善治。

但要让法治成为国人共识、建立起全民法治信仰,还有很长的路。

这是历史与现实问题的交织、碰撞的结果,譬如一些地方司法公信力匮乏;又如“权、钱、名”带头违法,对法治精神构成极大破坏;又如传统“人情社会”对“法治社会”的挤压,很多人信仰人际关系而非法律。

“徒法不足以自行,徒善不足以为政”。

厉行法治,光有良法不行,还需要所有社会成员都成为自觉守法的执行主体。

全体社会成员对法治的信仰,是转型期社会化解诸多风险的安全保障。

增强法治观念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首次关注了依法治国,提出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和重大任务。

如果将全会所确定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落地生根,必须全力唤回共产党人和社会公众的法治意识。

破除“隐性规则”。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推进依法治国,必须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形成完善的党
内法规体系。

换言之,必须强调社会治理规则的普适性、稳定性和权威性。

然而,在社会上,一些人遵从的不是法律形式的“显性规则”,而是权力形式的“隐性规则”,或者说是“潜规则”,特别是一些领导干部大搞“人治”大于“法治”,使得公众的法治意识无法表达、无从彰显。

推进依法治国就要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严禁以权代法,以钱代罚;保障执法,简化程序,提高效率,强化监督。

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统一“权利义务”。

党纪国法赋予了每位党员干部、社会公众以一定的权利和义务,并且权利和义务是彼此依赖、互相统一的,这也是保障依法治国能够顺利实现的前提和基础,是对个体的尊重和关爱。

但是,一些人,包括少数党员干部,不能正确地看待和对待权利与义务的关系,总习惯于维护个人的利益和权利,而忽视应该尽到的义务、必须履行的职责,甚至有的还与党纪国法背道而驰,公然践踏法律,损害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故此,推进依法治国,不仅要在完善法律体系上下功夫,更要在如何促使每一位公民特别是党员干部树立正确的“权利义务观”,切实增强法治意识、履责意识,从而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根本利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避免“程序空转”。

法治意识,一个重要的层面,就是要有程序意识,要按照程序办事,要讲究规范,不使程序空转、成为空摆。

然而,一些地方政府、少数领导干部不能完全将自己的所作所为约束在法律程序之内,习惯于凭经验办事、拍脑袋决策、拍肚皮表态,使得已有的一些法律法规、制度规范、程序流程被搁浅。

在这样的背景和环境下,老百姓也往往“信访”不“信法”,人情风、特权风便会滋生和蔓延。

当然,不可否认的是,在全党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在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等诸多领域,无法可依或者有法难依的现象正在逐渐减少,公众生活中的绝大多数问题都能在法律上得到明确的答复或裁判。

这对于正处在改革攻坚期和矛盾凸显期的我们而言,显得尤为重要。

我们所要做的就是要确保各项工作在法治的轨道上进行,并使相关的程序得以正常运转,而不是被人为干扰或破坏。

堵塞“法律漏洞”。

有道是,“天网恢恢,疏而不漏”。

但是,既然是
网,就有漏洞。

有漏洞,公民就可以利用,这就是法治资源。

因此,要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切实保护“法治资源”不被利用,“法律漏洞”不被钻。

而要堵塞“漏洞”,首先要使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成为现实,而不是停留在口头上、纸面上。

一方面,要通过强化顶层设计,使法律规范的普适性、稳定和权威性得到加强;另一方面,必须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严格执法、公正司法,使在以法律制度为主要调节手段中的国家,让公民通过成本核算,依靠正当的途径,合法维护自己权利,履行自己义务的意识。

回顾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法治历程,坚持依法治国、完善治国方略、维护人民权益、为改革发展“保驾护航”,一直是我们党和政府的努力方向和奋斗目标。

从党的十八大首次将“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写入报告,提出“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能力”以来,法治思维、法治方式就成为全社会共同关注、学习的焦点,在领导干部与社会公众的共同努力下,法治权威正在逐步树立,法律正在成为公众信仰。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的胜利召开,预示着法治建设有望由此进入“新常态”。

当然,新常态要求爬坡前行、逆水行舟。

只有不松劲、不泄气,持之以恒地抓紧、抓早、抓实、抓小,才能牢牢把握工作主动权。

这需要我们全党全国人民共同努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总目标才能变成美好现实。

作者:晓景来源:祖国2014年20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