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制性景观规划初探——以嘉陵江(重庆段)沿江景观规划为例

合集下载

雨水花园在居住区景观设计中的应用——以渝兴•礼玉金湾居住区为例

雨水花园在居住区景观设计中的应用——以渝兴•礼玉金湾居住区为例

雨水花园在居住区景观设计中的应用——以渝兴•礼玉金湾居住区为例摘要:中国快速城市建设以及不合理的土地开发引发的城市内涝治灾害、地下水位下降等城市生态问题,逐步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

本文以重庆渝兴•礼玉金湾居住区景观设计为例,重点介绍居住区的景观布局、植物配置、雨水下渗收集等设计策略和技术环节,探讨以雨水花园为设计导向的居住区景观设计问题,期望为现代居住区雨水花园设计和低影响开发建设提供借鉴。

关键词:居住区、雨水花园、景观设计、植物配置1.现代居住区雨水花园概述雨水花园设计是一门综合设计,兼具系统性、艺术性、技术性,是选用自然形成或人工挖掘的浅凹绿地,用来汇集和吸收屋顶和铺装的雨水。

居住区雨水花园设计中,将大大小小的下凹型绿地布置在各个组团或街区,通过溢流设施和盲管进入蓄水区,将各组团或街区的生态效益发挥最佳。

通过合理的植物配置,雨水花园可以调节空气的湿度和温度,协同景观设计的理念,改善居住区的微气候条件。

在现代雨水花园的设计中,系统的技术和艺术的设计理念能协调一体显得非常重要。

2. 现代居住区雨水花园的应用—以渝兴•礼玉金湾项目为例2.1 项目背景及概况重庆市两江新区作为重庆海绵城市建设的核心区域,探索山地海绵城市建设路径,统筹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实现充分保护、修复和恢复城市水生态系统的目标。

本案位于重庆两江新区礼嘉片区,毗邻重庆最靓丽的嘉陵江沿江景观带(规划中),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寒暑差异大,夏季降水量较高,汛期如何存储雨水,促进雨水循环使用成为本案景观设计和海绵设计的焦点。

2.2 设计重点及目标渝兴•礼玉金湾项目通过引入雨水花园的原理及技术实现现代居住区的海绵建设和低影响开发,设定可透水面积占总面积的60%。

经过实地踏勘分析,在建筑设计的基础上,首先确定了住区的主要路径以及主要景观节点,形成居住区景观的总体框架。

最后,以植草沟结合雨水花园的形式来达到收集雨水、过滤污水等生态建设目的。

滨江路西段临江景观风貌概念性设计方案简介

滨江路西段临江景观风貌概念性设计方案简介

滨江路西段临江景观风貌概念性设计方案简介滨江路西段临江景观风貌概念性设计方案简介一、概况(一)市域及城市概况1. 地理位置及历史沿革阆中位于四川省东北部,自古为“巴蜀要冲”。

全市幅员面积1877.8平方公里,总人口85.86万人,市治保宁镇,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

阆中古为巴国别都。

建国初属剑阁专区,1953年划入南充区,1991年撤县设市,名阆中市。

1993年南充撤地建市,阆中市为省直辖,由南充代管。

2. 地形地貌阆中市地处盆地北沿低山丘陵区,海拔328-889米。

3.地质构造阆中市位于四川东部台区、川北台陷。

区域地质构造简单,褶皱平缓。

4.气象水文阆中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和、雨水充沛、光照适宜、四季分明,具冬干春旱、盛夏多雨、秋雨绵绵的特点。

5.历史文化及风景旅游资源阆中市是全省7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中保存最大最好的古城,祠庙、古塔、楼台、亭阁等古建筑众多。

其中张恒侯祠、五龙庙、永安寺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占了南充全市4个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中的3个。

古城根据我国传统风水学而建,文化考古价值极高。

(二)城市概况阆中市城区位于市域中北部的嘉陵江沿岸,距南充138公里,距成都351公里,由位于嘉陵江北岸的保宁镇、南岸的江南镇及七里镇三片组成,嘉陵江呈“U”字型环绕老城,盘龙山、锦屏山、东山相峙,相契于城中,是一座依山傍水、环境优美,完美体现建筑风水理论的历史文化名城。

阆中市历史悠久,置始已有2300多年,自公元前314年置县以来,历为郡、州、府、县治地,是古金牛道和米仓道的交汇处,一直是川北商业通道和军事重镇。

战国时为巴国别都,西汉时为我国天文学研究中心,三国时为蜀巴西太守张飞驻守之地,历经朝代更迭,阆中这块山环水绕、人才辈出的风水宝地,积累了丰富的风景、名胜、古迹资源,沉淀了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留下了今天这座宝贵的唐宋风貌的古城,成为巴蜀重要的文化名都。

目前,阆中城内保存和恢复的历史遗迹众多,最具代表性的有:华光楼、张飞庙、滕王阁、川北道贡院、巴巴寺、清真寺、福音堂等,以及约1.5平方公里保存较完好的唐宋风貌式古民居群。

嘉陵江流域规划报告

嘉陵江流域规划报告

嘉陵江流域规划报告第一篇:嘉陵江流域规划报告2嘉陵江水系嘉陵江水系2.1农村水力资源基本情况2.1.1水力资源总量和分布嘉陵江为长江上游一级支流,其干、支流纵横遍布陕西、甘肃、四川、重庆等省市境内,重庆市境内河段涉及潼南、铜梁、永川、合川、北碚、沙坪坝、渝北、江北、渝中等9区县市。

根据《重庆市统计年鉴(2008)》:流域内现有耕地411.98万亩,人口约781.92万人,其中城市人口318.2万人,工、农业总产值680.85亿元,国内生产总值1526.34亿元。

嘉陵江流域集雨面积159800km2,干流全长1119km。

其中重庆市境内集雨面积12849km2,占全水系的8%,重庆市境内干流河长153km,天然落差43.0m,平均比降0.29‰,古楼镇入口处流量890m3/s, 朝天门出口处流量2250 m3/s。

广元以上称上游,广元至合川段称中游,河道长645km,平均比降0.44‰,其中中游重庆市境内河段长58km,平均比降0.31‰。

合川以下称下游,河道长95.2km,平均比降0.29‰。

市境内河段属丘陵和山区,河谷由窄渐展宽,河漫滩及阶地发育,两岸城镇密布,人口耕地集中。

据2003年复查成果:嘉陵江流域重庆市境内河段,水力资源理论蕴藏量在10MW以上的干、支流共有7条,水力资源理论蕴藏量1128.75MW,其中嘉陵江干流680.08MW,支流448.67MW。

支流中蕴藏量较大的有涪江、渠江和州河,由于嘉陵江干流上草街航电站的修建,回水将完全淹没渠江合川段,故无规划电站。

根据本次农村水力资源调查评价,嘉陵江流域重庆市境内有0.1MW以上电站的河流共计22条,0.1~50MW范围内电站81座,技术可开发量225.47MW,电量99952.76万kW.h,其中已建电站66座,总2-12嘉陵江水系装机容量116.00MW,多年平均发电量58597.76万kw.h,占技术可开发量的51.45%。

规划2006~2010年投产电站2座,总装机容量0.64MW,多年平均发电量200万kw.h;2011~2015年投产电站9座,总装机容量7.02MW,多年平均发电量2855万kw.h;2016~2020年投产电站5座,总装机容量102.13MW,多年平均发电量38420万kw.h。

汉中一江两岸地区城市品质提升路径探索——以汉中一江两岸景观提升规划项目为例

汉中一江两岸地区城市品质提升路径探索——以汉中一江两岸景观提升规划项目为例

汉中一江两岸地区城市品质提升路径探索——以汉中一江两岸景观提升规划项目为例摘要:汉中一江两岸地区作为汉中城市发展的最核心区域,既是汉中的城市客厅,也是汉中的生态绿廊和产业通道,其发展质量与建设品质直接支撑和决定了汉中城市发展战略与人民的生活福祉,对于促进地区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然而随着城市不断发展扩张,粗放式、高强度城市建设抢占公共空间,沿江单一的开发建设模式致使产业转型与生态价值转化及可持续发展动力不足等问题日益凸显。

本文通过研究汉中滨江两岸地区的发展历程、发展面临的制约与挑战以及汉中城市发展的基础特征与规律,旨在探索提升城市品质的路径,包括构建绿色发展模式、塑造山水人文特色空间以及制定规划建设指引,以此提升一江两岸地区的城市品质,实现汉中的高质量发展与人居环境改善。

关键词:汉中,一江两岸,城市品质,高质量,发展路径1、引言汉中位于我国秦巴山区腹地,北据秦岭,南依巴山,汉水穿城而过,自古便是四川盆地与关中平原交通联系的必经之地,具有极高的历史地位.目前也是陕西南部的区域中心城市。

汉中一江两岸地区位于汉中市中心城区,上下游50公里,是汉中城市沿江发展轴带上最核心区段,其发展质量直接决定了汉中的城市发展质量。

在经历了背江-临江-跨江发展阶段后,汉中市正式进入拥江发展新时代,滨江两岸地区作为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滨江两岸地区也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如环境污染、交通拥堵、城市功能单一等问题。

因此,合理利用滨江空间资源,及时遏止一层皮开发倾向,科学管控引导建筑高度及风貌,提升城市形象和价值,提升滨江两岸地区的城市品质成为了迫切的任务。

图1 汉中一江两岸景观提升规划项目范围图片来源:作者自绘2、汉中一江两岸地区特征分析1.1承担大江源头生态保护与百万人口城市发展的双重任务汉中市位于秦巴山区腹地,是长江第一大支流汉江的源头,是朱鹮、大熊猫保护栖息地,是长江流域中下游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及肩负着“一江清水送京津”的国家使命,汉江流域16万平方公里,沿线分布汉中、安康、十堰、丹江口、襄阳、武汉6大城市,人口总量2432万;生态保护是汉中的根基;同时汉中作为全球罕见位于大江源头的百万级人口城市、陕西省南部区域中心,带动区域共同富裕是汉中的责任。

嘉陵江支流梁滩河水环境容量及总量控制规划

嘉陵江支流梁滩河水环境容量及总量控制规划

嘉陵江支流梁滩河水环境容量及总量控制规划雷振宇;邓春光;周勤;李富宇;夏小芳;胡超能【摘要】以COD和NH3-N为控制对象,采用一维对流反应水质模型,对嘉陵江支流梁滩河水环境容量进行核算,结果表明:①梁滩河现状负荷严重超标,但局部河段容量有富余.整体来看COD、NH3-N分别超出总环境容量的3.5倍和10.3倍;②对流域排放源进行优化后,得到的优化方案容量利用率比现状削减方案容量利用率高,其中COD容量利用率高出7.58%,NH3-N容量利用率高出8.15%;③为了满足现状削减方案,部分乡镇必须通过修建污水处理设施和搬迁、淘汰一部分企业才能使梁滩河满足其水质功能区划标准.%The water environmental capacity of the Iiangtanhe tributary of the Jialingjiang River was calculated using the one-dimensional convective reaction water quality model developed by the Chinese Research Academy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 with COD andNH3-N as the controlled objectives. The results show the following: (1) The water load of the Iiangtanhe River significantly exceeds the standard, while there is a surplus of capacity in part of the river. On the whole, the capacities of COD and NH3-N are larger than 3.5 times and 10.3 times the total water environmental capacity, respectively. (2) After the optimization of the sewage outfall of the basin, the optimized scheme has higher capacity utilization efficiency than the current reduction scheme, with COD being 7.58% higher and NH3-N 8.15% higher. (3) For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reduction scheme, some villages and towns have to set up sewage treatment facilities, and relocate and eliminate some enterprises to meetthe requirements for water quality function regionalization in the Iiangtanhe River.【期刊名称】《水资源保护》【年(卷),期】2011(027)006【总页数】5页(P1-4,8)【关键词】三峡库区;梁滩河;水环境容量;总量控制规划【作者】雷振宇;邓春光;周勤;李富宇;夏小芳;胡超能【作者单位】西南大学化学化工学院,重庆400715;重庆市环境科学研究院,重庆400020;重庆市环境科学研究院,重庆400020;重庆市环境科学研究院,重庆400020;重庆大学城市建设与环境工程学院重庆400045;重庆工商大学环境与生物工程学院,重庆400067;重庆市环境科学研究院,重庆400020;重庆大学化学化工学院,重庆400044;重庆市环境科学研究院,重庆400020;重庆大学化学化工学院,重庆40004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X321三峡水库自成库以来备受关注,如何对其水环境容量合理利用,成为重庆市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难题。

嘉陵江流域的水文概况及研究利用

嘉陵江流域的水文概况及研究利用

嘉陵江流域的水文概况及研究利用冯茜西南大学资源环境学院,重庆400715摘要:本文主要讲了嘉陵江的概况,嘉陵江对人群的生存和繁衍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的适宜程度,还着重讲了嘉陵江的污染情况及其防护和补救措施。

还说了嘉陵江的研究利用其主要体现在了农业,航运,发电等方面,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便利,并预估了嘉陵江的发展前景。

还指出了在发展过程中的一些不足,在其他工业发展的同时导致嘉陵江水污染,以及造成对生物的危害,和对环境造成的不和谐。

并提出了对人们的一些期望。

在利用的同时,学会好好保护,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来发展工业,这样是不符合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我们有义务为子孙后代的生存留下一些希望。

关键字:水环境质量;有机物污染;水电开发;合理利用Hydrological survey and Study on the utilization of Jialing River BasinFengXiSouthwe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715, ChinaAbstract:This paper is mainly about the general situation of the Jialing River, Jialing River of suitability of the survival and reproduction of population and social economy development, but also focus on the Jialing River pollution and its prevention and remedial measures. Said the study by the Jialing River is mainly reflected in the agricultural, shipping, power generation, to bring convenience to people's lives, and predicts the prospects of the Jialing river. Also pointed out some problems in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resulting in the Jialing River water pollution in other industrial development at the same time, and the harm to the organism, and the impact on the environment is not harmonious. And come up with some of our expectations. In use at the same time, learn to take care of, not at the expense of industrial development at the expense of the environment, this is not in line with the strategy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China, we have an obligation to leave some hope for the survival of future generations.Key word:The quality of water environment; organic pollution; hydropower development; rational use 1、嘉陵江流域的概况嘉陵江,长江上游支流,因流经陕西凤县东北嘉陵谷而得名。

重庆“两江四岸”滨江慢行步道的规划设计建议——以重庆市主城区嘉陵江段为例

重庆“两江四岸”滨江慢行步道的规划设计建议——以重庆市主城区嘉陵江段为例

智库观察重庆 两江四岸”滨江慢行步道的规划设计建议以重庆市主城区嘉陵江段为例周 淼 加快建设山清水秀美丽之地,既是重庆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的必然选择,也是推动高质量发展㊁创造高品质生活的必然要求㊂主城区 两江四岸”作为重庆发展主轴,是重庆独特的生态岸线㊁城市的山水走廊㊁景观的风貌窗口㊂通过建立完善的滨江慢行步道系统,保证 两江四岸”滨江空间的可达性㊁开放性和共享性,打造城市公共活动的核心区域,从而为市民创造诗意的栖居环境,为游客提供美好的滨水体验㊂慢行步道(行人及非机动车出行速度≤15千米/小时)是滨江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㊂本文将以 两江四岸”中嘉陵江段重点治理提升范围(嘉陵江南岸约14公里:从千厮门大桥至磁器口古镇;嘉陵江北岸约15公里:从千厮门大桥至高家花园大桥)为例,总结 两江四岸”滨江慢行步道贯通的挑战,提出滨江慢行步道规划建议㊂一㊁嘉陵江重庆主城段两岸慢行步道规划的主要问题重庆主城区 两江四岸”历史文化资源富集,山水景观特色鲜明,为建设慢行步道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但建设慢行步道仍存在一些问题㊂(一)嘉陵江水位变化大,部分江滩常年在水下自三峡水利枢纽工程运行以来,嘉陵江重庆主城段每年1月至5月为泄水期,水位缓慢下降,5月降至一年中最低水位160米高程;7月至9月进入洪水期,一般年份洪水位达到180米高程,10年一遇洪水水位接近184米高程,50年一遇洪水水位接近188米高程;10月至12月为三峡大坝蓄水期,水位保持在175米高程㊂在三峡工程蓄排水和汛期的双重影响下,嘉陵江重庆主城段每年消落高差达20米以上㊂因此,175米高程以下区域常年淹水3 ~6个月,175~180米区域常年淹水7~40天㊂(二)滨江路的建设阻断城市与滨江空间的联系作为城市主干道,嘉陵江两岸滨江路贯通性良好㊁通过性强㊂但由于地形限制,嘉陵江两岸滨江路以高架桥为主,长约22千米,占嘉陵江两岸滨江路总长75%左右㊂滨江路与江面的巨大高差与滨江通道的欠缺导致滨江路只能看江㊁不能达江㊂同时,滨江路高架桥的架设也将内侧城市与滨江空间的步行通道 隐藏”在高架桥下,滨江通道缺乏标识,市民难以发现㊂(三)滨江轨道交通站通而难达轨道2号线渝中区段部分沿嘉滨路布局,沿途有黄花园站㊁大溪沟站㊁牛角沱站㊁李子坝站四个临江站点㊂通过实地调查发现,从以上四个轨道站点出发,均需要通过标识性弱的曲折通道和梯步,绕行十多分钟方可到达滨江空间,临江站点通而难达的特征明显㊂二㊁嘉陵江重庆主城段两岸规划慢行步道的建议滨江慢行步道通过串联健身㊁休闲㊁运动㊁交往㊁娱乐㊁购物㊁居住㊁人文遗址等功能场所,构建起完整的滨江步道网络系统,不仅可以提高滨江空间可达性,也可以提升滨江空间品质㊂(一)分级贯通基于重庆山地城市的特征,结合嘉陵江水文条件与‘重庆市主城区防洪规划(2016 2030年)“‘重庆市河道管理条例(2015年修订)“要求,滨江步道以分时段分季节全线贯通为目标,划分为175米以下,175~185米,185米以上三个区域,以延续重庆立体交通特征,保留特色山水格局㊂175米高程以下区域常年淹水3~6个月,滩涂以草本和灌木为主,是滨江消落带㊂对于此区域,应尽量保留自然地形地貌㊁保护原生动植物群落㊁维护原有消落带生境,减少人为干扰㊂因此,此区域内的滨江步道应是自然式小径,富有生态野趣㊂175~185米高程区域常年淹水7~40天,呈现乔-灌-草多层次复合群落,是滨江景观带㊂此区域淹水天数较少,但每年汛期易受洪水冲刷,因此滨江步道宜顺应地101重庆行政 2020年第5期形布局㊂禁止在行洪断面内建造构筑物以免影响汛期行洪安全,并减少硬质挡墙等工程措施对原始地形和生态环境的影响㊂总体上营造高低起伏㊁步移景异的慢行体验,构建独一无二的山地城市滨江步道景观㊂185米以上区域位于二十年一遇洪水线以上,可全年通行㊂此区域内的滨江步道应适应市民的休闲活动需求,体现景观性㊁文化性㊁艺术性㊂(二)结合沿线码头打造亲水广场主城嘉陵江段沿岸有8个货运码头,包括刘家台码头㊁大溪沟码头㊁相国寺码头㊁忠恕沱码头㊁羊角堡码头㊁中渡口码头㊁石门码头㊁庙溪嘴码头㊂根据‘主城区 两江四岸”109公里港口及停泊船舶岸线治理规划(2018 2022年)“,中渡口㊁忠恕沱㊁相国寺㊁大溪沟4个码头将改造为观光航线停靠点,而其他4个货运码头(庙溪嘴㊁石门㊁羊角堡㊁刘家台)将完全退出货运功能㊂与狭窄㊁陡峭㊁常年被淹的嘉陵江岸不同,8处码头平整㊁开阔㊁规整,且均在175米常水位以上,无疑为滨江休闲广场的打造提供了充足的空间㊂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对长江经济带 共抓大保护㊁不搞大开发”的要求,坚持工程减量㊁生态增量的原则,采用减砼增绿的策略,对硬质㊁空旷的混凝土码头进行大规模生态绿化治理㊂通过搭配嘉陵江消落带乡土植物物种,保证景观能够自然且持久地生长和维护,将嘉陵江沿岸8处位置优越的货运码头转变为绿意盎然的滨水广场㊂(三)优选布局景观眺望点:看得见水㊁望得见山㊁记得住乡愁通常来说,眺望点总是处于山顶㊁超高层楼顶之类的高处,以鸟瞰㊁俯瞰㊁远眺为主㊂而处于低处的嘉陵江两岸则提供了独特的眺望视角与 潮平两岸阔”的视线通廊,同时嘉陵江沿岸优异的山水禀赋㊁丰富的历史遗迹,为市民提供了山㊁水㊁文化三个类型的景观视线焦点,带来立体山水城市的美景㊂1.望得见山㊂嘉陵江两侧视域范围内主要有南侧的鹅岭-佛图关中部山脊线和北侧的鸿恩寺森林公园两座明显山体,共三处重要眺望对象㊂一是由李子坝抗战遗址公园㊁轻轨2号线㊁鹅岭公园飞阁构成的展示重庆山城特色的多层次景观;二是佛图关山顶的重庆电视发射台;三是鸿恩寺公园内的鸿恩阁㊂通过选择山景眺望对象和滨江眺望点,控制前景㊁背景及两侧相关区域高度,以保护眺望景观不受影响,构建独特的仰视视线廊道眺望山城景色㊂2.看得见水㊂得益于山城地形,重庆的江边不单可以观水㊁亲水㊁玩水,还可以透过江水观赏重庆的夜景㊂古巴渝十二景中 字水霄灯”描绘的就是江水映照出两岸的灯火,熠熠生辉的景象㊂嘉陵江段最美的 江灯”在洪崖洞,清乾隆巴县知县王尔鉴诗云: 高下渝州屋,参差傍石城㊂谁将万家炬,倒射一江明㊂”对于此类水景,需要对眺望点㊁视角㊁视线㊁视域和层次进行分析和安排㊂借助于嘉陵江蜿蜒曲折的岸线,除了对岸的眺望点,同一侧水岸也应设置多处眺望点,提供与众不同的景观视角㊂3.记得住乡愁㊂嘉陵江两岸历史遗迹众多,以抗战文化㊁统战文化㊁革命文化为主,沿线有4处传统风貌街区,分别是中山四路传统风貌区㊁李子坝传统风貌区㊁第十兵工厂传统风貌区㊁磁器口历史文化街区;有多处近现代工业遗址,如大溪沟发电厂旧址㊁特钢厂旧址㊁嘉陵厂旧址;有多处历史建筑,如周公馆㊁红岩村八路军办事处等㊂目前沿岸历史遗迹大多保持着良好的传统风貌,第十兵工厂传统风貌区正处于开发建设阶段㊂除了成为记录重庆历史㊁承载城市情感的视觉焦点,一些历史遗迹与滨江空间直接连通,使得历史文化与江岸休闲空间相融合,增加滨江步道的趣味性㊂(四)增加与城市的连接,彰显山水之城的独特魅力嘉陵江两岸地形复杂,需要延续重庆地上㊁地面㊁地下的立体连接模式,缝合滨江步道与城市腹地㊂首先,针对滨江与城市腹地高差大㊁多层次交通相互孤立的情况,在合适的节点设置步行天桥连通滨江空间,提高通道的标识性,加强山城与水岸的联系㊂其次,在布局滨江步道的基础上,规划连接水岸与城市腹地的沿线商业中心㊁居住社区㊁城市公园㊁公交站及轨道站的纵深步道,构建一个相互连通的步行道路网络,保证空间序列的连续与完整,实现城市与水岸的融合㊂再次,选取可连通滨江腹地的地下空间,设置地下通道和停车空间,在增加水岸与城市连接的同时,为市民解决滨江路沿线停车难的问题㊂作者单位: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重庆分公司责任编辑:张 波201。

《2024年基于生态理念的山地城市水资源规划研究——以重庆市水资源规划为例》范文

《2024年基于生态理念的山地城市水资源规划研究——以重庆市水资源规划为例》范文

《基于生态理念的山地城市水资源规划研究——以重庆市水资源规划为例》篇一一、引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山地城市的水资源问题日益突出,如何在确保城市发展的同时,保护和合理利用水资源,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重庆市作为我国西南地区的重要城市,其山地地形和水资源特点使得其在水资源规划上面临着诸多挑战。

本文以重庆市为例,探讨基于生态理念的山地城市水资源规划的必要性、方法及实施策略。

二、重庆市水资源概况及挑战重庆市地处山地,地形复杂,水资源丰富但分布不均。

随着城市化的推进,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水环境污染、水生态破坏等问题频发。

此外,气候变化也对重庆市的水资源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因此,如何在水资源规划中融入生态理念,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重庆市面临的重要挑战。

三、基于生态理念的山地城市水资源规划(一)规划原则基于生态理念的山地城市水资源规划应遵循以下原则:一是坚持生态优先、以人为本;二是统筹兼顾、综合利用;三是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四是保护优先、治理与利用并重。

(二)规划方法1. 水资源调查与评价:对重庆市的水资源进行全面调查与评价,了解水资源的分布、质量、利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 水生态保护与修复:通过生态工程措施,保护和修复水生态系统,提高水资源的自然净化能力。

3. 水资源合理配置:根据水资源的需求与供给,合理配置水资源,确保城市发展的同时,满足生态环境用水的需求。

4. 水环境治理与保护:加强水环境治理,防止水体污染,保护水生态环境。

(三)实施策略1. 政策支持:制定相关政策,引导和规范水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2. 技术创新:推广节水技术,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

3. 公众参与:加强公众教育,提高公众的水资源保护意识,鼓励公众参与水资源保护与利用。

4. 部门协同:加强部门间的沟通与协作,形成水资源管理的合力。

四、重庆市水资源规划的实践与成效近年来,重庆市在水资源规划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通过实施一系列生态工程措施,如水土保持、河道整治、湿地保护等,有效地改善了水生态环境,提高了水资源的自然净化能力。

嘉陵江流域规划报告

嘉陵江流域规划报告

2 嘉陵江水系2.1农村水力资源基本情况2.1.1水力资源总量和分布嘉陵江为长江上游一级支流,其干、支流纵横遍布陕西、甘肃、四川、重庆等省市境内,重庆市境内河段涉及潼南、铜梁、永川、合川、北碚、沙坪坝、渝北、江北、渝中等9区县市。

根据《重庆市统计年鉴(2008)》:流域内现有耕地411.98万亩,人口约781.92万人,其中城市人口318.2万人,工、农业总产值680.85亿元,国内生产总值1526.34亿元。

嘉陵江流域集雨面积159800km2,干流全长1119km。

其中重庆市境内集雨面积12849km2,占全水系的8%,重庆市境内干流河长153km,天然落差43.0m,平均比降0.29‰,古楼镇入口处流量890m3/s, 朝天门出口处流量2250 m3/s。

广元以上称上游,广元至合川段称中游,河道长645km,平均比降0.44‰,其中中游重庆市境内河段长58km,平均比降0.31‰。

合川以下称下游,河道长95.2km,平均比降0.29‰。

市境内河段属丘陵和山区,河谷由窄渐展宽,河漫滩及阶地发育,两岸城镇密布,人口耕地集中。

据2003年复查成果:嘉陵江流域重庆市境内河段,水力资源理论蕴藏量在10MW以上的干、支流共有7条,水力资源理论蕴藏量1128.75MW,其中嘉陵江干流680.08MW,支流448.67MW。

支流中蕴藏量较大的有涪江、渠江和州河,由于嘉陵江干流上草街航电站的修建,回水将完全淹没渠江合川段,故无规划电站。

根据本次农村水力资源调查评价,嘉陵江流域重庆市境内有0.1MW以上电站的河流共计22条,0.1~50MW范围内电站81座,技术可开发量225.47MW,电量99952.76万kW.h,其中已建电站66座,总装机容量116.00MW,多年平均发电量58597.76万kw.h,占技术可开发量的51.45%。

规划2006~2010年投产电站2座,总装机容量0.64MW,多年平均发电量200万kw.h;2011~2015年投产电站9座,总装机容量7.02MW,多年平均发电量2855万kw.h;2016~2020年投产电站5座,总装机容量102.13MW,多年平均发电量38420万kw.h。

成渝地区“六江”生态廊道规划分区及管控策略研究

成渝地区“六江”生态廊道规划分区及管控策略研究

成渝地区“六江”生态廊道规划分区及管控策略研究陶培峰;刘建;袁月;黄雪飘;杨光谱;敬钊;何彦良;肖禾【期刊名称】《测绘通报》【年(卷),期】2024()S01【摘要】科学开展规划分区是对国土空间保护、修复和合理开发利用的前提。

本文以成渝地区“六江”生态廊道为例,在掌握区域生态本底的基础上,识别突出生态问题,评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开展生态廊道分区划定与管控策略研究。

研究表明:(1)研究区内主要存在水土流失、石漠化、地质灾害、林地质量不高、耕地退化、生物多样性风险加剧等突出生态问题;(2)人类活动干扰强度大,生态功能以一般区为主,占比40.94%,极重要区占比26.62%,主要分布在长江屏山段、云阳—巫山段,岷江都江堰段,沱江绵竹段及乌江沿线的高海拔地区;(3)结合“三区三线”管控要求和国土空间总体格局,划定生态保护区、生态修复区和生态合理利用区,分别占比30.50%、15.26%和54.24%,并制定分区管控策略。

【总页数】5页(P186-190)【作者】陶培峰;刘建;袁月;黄雪飘;杨光谱;敬钊;何彦良;肖禾【作者单位】重庆市地理信息和遥感应用中心;重庆地质矿产研究院;四川省国土空间生态修复与地质灾害防治研究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237【相关文献】1.都市地区生态廊道规划方法探索——以广州番禺片区生态廊道规划为例2.历史文化名城地区城市生态廊道规划方法研究\r——以剑阁县生态廊道总体规划为例3.都市近郊型地区生态廊道规划策略(二)--以上海黄浦江生态廊道奉贤段为例4.生态廊道规划策略研究与实践探索——以上海大治河生态廊道(S2-G1501段)为例5.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打造高质量发展重要增长极——国家发展改革委规划司负责人就《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答记者问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重庆市控制性详细规划技术规定

重庆市控制性详细规划技术规定

--------------------------------------------------------------------------------------------------------------------------------重庆市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技术规定(试行)重庆市规划局2002年3月引言控制性详细规划是详细规划编制阶段中的第一层次,对贯彻落实城市总体规划和分区规划,调控城市空间和土地资源,对城市基础设施、开敞空间环境、建构筑物的有序开发建设,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重庆市自1983年编制城市总体规划以来,逐步开展了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工作。

1991年,国家颁布施行的《城市规划编制办法》一直是指导我市控规编制的基本标准。

但是,随着重庆直辖市成立,宏观社会经济形势的变化和城市建设的迅速发展,原控规编制内容和质量已不能适应城市开发建设的新要求。

为适应市场经济体制要求和WTO规则,充分结合重庆的自然地理特色,反映重庆社会经济发展对土地批租的需求,体现在投资主体多元化背景下,保证资源共享、维护社会公众利益并满足投资主体的合理利益追求,真正实现城市土地开发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有机统一。

我们在调查研究和结合重庆市控规编制经验的基础上,广泛吸收国内外先进经验,编写了《重庆市控制性详细规划技术规定》,以期对我市控制性详规编制的规范化发挥指导性作用。

本规定主要有以下特色:1、规划控制要点全面、系统、明确,以条文和图则形式,实现规划意图的法制化。

通过重点控制城市基础设施、土地使用性质、土地开发强度和城市景观,落实城市总体规划要求并体现城市设计构想,以保护资源与环境、防止片面追求经济利益和破坏资源、环境、自然及文化遗产,体现城市在地理景观、地域文化和历史传统方面的个性。

2、规划技术内容体现了在城市经济、产业、社会结构调整背景下,对城市用地结构与布局调整的土地经济效益的分析研究,为在建立土地贮备制度条件下,有计划招标、成片出让、综合开发土地,为城市财政获取土地经济价值,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和技术依据。

总体城市设计研究—以《重庆都市区总体城市设计研究》为例

总体城市设计研究—以《重庆都市区总体城市设计研究》为例

片 区 十二 个组 团


嘉陵江 以北 为北 部片 区

展 演变过 程 为对 象
探 讨 了 重 庆 市 都市 风

市 的发 展 提 出 了 进 行 新
编 的要 求


轮 总 体 规 划修

包括大石坝等三 个组 团 ; 长江 以南为南部片
控制城市的总体风貌、主要节点、开放空间等要素 动作 用。
20 年 0 8 第5 期第2 卷2 4 3
维普资讯
清末
40
年代 后 期
90
年代 后 期 图 2 重 庆 都 市 区 空 间结 构 布 局
图 1 重 庆城 市 空 间 的历 史发 展 演 变
1 总体城市设 计研 究 问题 的提 出
随 着重 庆 市城 市建 设 的不 断推进 城
相互 关系也 有 了很大 的改变


在 1 9 9 6 年的
横 两 个角度对都市 区 城市 空 间进 行 了 深入
分析

城 市总 体 规 划方案 中 城市 被 划分为 三 个

在 时间上
, ma r me im , n colv l, o g igmer p l nae o r h n i ra e inrs a c rm co, du a dmir es Ch n qn t oi rac mpe e sv u b nd sg e e rh e o t a e
总体城市设计研究是城市规划领域内一项新兴 无疑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因此,加强总体城市设 的课题。作为紧扣城市总体规划的重要一环,总体 计研究对于塑造城市形象、提高城市人居环境品质、 城市设计研究是开展城市总体规划编制之前对整个 强化城市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优化投资环境、增强 规划区空间结构及物质形态的先期分析与控制方法 城市凝聚力都具有重要意义。 的论证。因此,总体城市设计的研究内容必须着眼 重庆以其独特的山地大都市和立体城市风貌闻

武胜县沿口古镇概念性规划

武胜县沿口古镇概念性规划

武胜县沿口古镇概念性规划武胜——一个具有悠久历史文化、人杰地灵的地方,地处川渝两省结合部, 与南充、遂宁、合川三市交界,交通十分便利。

嘉陵江流经县内117公里,犹如一条巨龙蜿蜒于巴蜀大地上,武胜恰如一颗明珠镶嵌在江边。

一、项目概况该项目位于武胜县城西北部沿嘉陵江畔,总规划用地面积(含江面)145公顷,其中滨江景观带约3km,印山公园规划用地面积约22万㎡,沿口古镇规划用地面积约20万㎡,嘉陵江水域面积约100公顷。

本项目作为武胜县的重点工程有其里程碑式的意义,项目实施建成无疑将极大的提高武胜的城市影响力、成为高端的商务平台及武胜的旅游名片、也为城市居民提供一个良好的户外活动空间。

二、基地现状a、基地现状较为复杂,基本以山地为主,可建设用地稀少;b、场地内有一车行道沿江通行,无有效的停车空间,车辆乱停放问题严重;c、印山公园部分游览体系缺乏、配套的景观小品及休憩场所不足,人流量稀少,前后入口因为城市发展进程过快而规划相对滞后,已不能满足现有的需求;d、滨江带景观系统没有经过合理的规划,较为杂乱,人的亲近性及亲水性不强;e、现有的码头及看台没有发挥应有的功能,观赏性不强,成为古镇入口的视觉障碍;f、古镇部分的主体格调基本保存完整,但没有得到合理的保护,多数老建筑年久失修或已荒废。

三、项目定位及规划目标将规划区打造成为古镇旅游与自然生态特色相结合,集嘉陵江观光游览、古镇传统文化体念、度假休闲、运动养生、高端商务洽谈为一体的综合性城市会所。

四、主题规划本项目规划设计策略围绕下面四个主题来进行:1、边城回忆;2、古镇不古;3、城市厅堂;4、滨江印象。

第一篇.边城回忆武胜位于川东边陲,有清新的古镇,有宁静优美的嘉陵江,更有质朴的民风民俗。

我们的设计将着重提炼边城文化,体验边城生活;结合该区域的宗教特色,重新挖掘伊斯兰文化内涵,再现沿口作为长江沿线第二大回民聚居区的特色,恢复各种祭祀活动;在保持现有格局的基础上,尽量恢复古镇原有风貌,充分营造的文化氛围;为了提升整体品质,我们进行了形象策划,包括古镇的LOGO及市政设施的一体化。

基于建设生态河流的城市次级河流保护规划——以重庆主城区梁滩河、虎溪河保护规划为例

基于建设生态河流的城市次级河流保护规划——以重庆主城区梁滩河、虎溪河保护规划为例

环境。梁滩河流域水土流失严重,泥
沙 中含 有 的 大 量 有机 物 质随 着 雨 水 进入 到梁滩河及 其支 流水体 中,造成
括城市污水、工业废水和城镇生活垃 滩河沿岸畜禽养殖场产生的粪尿与
圾。其中,城市污水主要是沿岸城区 及各镇居 民排放 的生活污水和公共
水体污染。内源污染主要是指河流底
j 规 划 设 计
一 | 。
基 于建 设 生 态 河 流 的城 市 次 级 河 流
保 护 规 划
以重庆主城 区梁 滩河 、虎 溪河保 护规 划 为例
口 张 春 艳 ,张 敏 , 郑 丽 ,王 培 鉴
[ 摘 要] 重庆主城 区梁滩河 、虎溪河保护规划以建设生态河流为 目标,以城 乡统筹思想为引导 ,通
泥 内 的 污 染物 释放 有 害 物 质 造 成 的 污染 。梁滩河 由于长 期受 到周边居 民
设施使用后排放的污水;工业废水主 严重影响 了大气质量和居民的居住
生活污水、垃圾和工业废水的污染, 河床淤泥较厚,导致河水发黑、发臭, 严重影响了居民的身体健康和工农
业 的正 常生产 。
s t pec ogialier ea d ln c e sr c u e.nt r t o n r nds e su ol c v r ar san a ds ap tu t r i eg aesf odco toI l a ewa dus , do s geI es a pt an c om p e r hen ie p lt on r e h s, es vest et o r er ec ogi l vi m en ,m pov t r sv ol i c tol t od pr er h i s’ ol ca u on m w v en r on t i r eswa e en i vr onmen , e ov se olgial ysem , d en anc s u b o essan e ably t r c er c o c t s an h e r anf od r it c it l i

滨江消落带岸线治理提升策略———以重庆市长江南岸消落带为例

滨江消落带岸线治理提升策略———以重庆市长江南岸消落带为例

2023年第20期现代园艺滨江消落带岸线治理提升策略———以重庆市长江南岸消落带为例屈婧雅(重庆市风景园林规划研究院,重庆400000)摘要:在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思想指导下,随着各地对滨江空间逐渐开发建设,各地持续加强推动实施滨江消落带品质提升,强化消落带生态环境与景观风貌,对江岸的景观功能调整和加强生态修复成为滨江空间未来建设的重点。

对国内外滨水绿地相关研究进行整理分析,并以重庆市长江南岸消落带为调研对象,针对现状环境做深入研究,提出消落带的现状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治理提升策略,为城市滨江空间的生态修复与景观提升提供研究基础。

关键词:消落带;生态修复;品质提升;滨江岸线1研究背景随着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推进,生态环境的发展理念已深入人心。

城市滨江区是城市景观格局中的骨架,同时也是城市发展的重要轴线。

江岸是水与陆的界面,消落带除了作为生态过渡带,具有重要的生态服务功能外[1],也是展示城市形象、促进居民交往的城市公共空间。

在高强度用地的城市区域,对滨江绿地的景观设计与建设理应成为城市建设的重心,为市民提供接触自然生态的绿色开放空间的场所。

通过分析重庆市“两江四岸”南岸段岸线空间,探索综合性、完整性的岸线消落带生态修复与景观提升策略,有针对性地解决现阶段岸线消落带绿化景观存在的问题,为修复现状生境较差区域、提升整体绿地植物景观效果、丰富美化江岸立面景观效果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撑。

2国内外相关研究国外对如消落带等滨水绿地的治理提升研究开展较早,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知识体系,20世纪90年代,欧洲一些国家提出了“近自然型河流”概念,并将理论付诸实际,实施了许多经典案例。

而美国的奥姆斯特德与埃利沃特等[2]景观师推崇的自然景观形式,对滨水生态景观的营建有了深远影响。

与此同时,欧洲范围内以滨水为研讨主题而诞生的景观会议,在理论研究层面推动了滨水生态景观设计的重视与发展[3]。

国内对于滨水区相关理论研究和开发较晚,由于受到当下我国城市快速发展过程产生的问题影响,景观实践者和学者开始重视滨水绿地的景观设计。

重庆主城两江四岸滨江地带旅游发展规划研究

重庆主城两江四岸滨江地带旅游发展规划研究

重庆主城两江四岸滨江地带旅游发展规划研究[摘要]本文在充分调查主城区两江四岸滨江地带旅游资源及旅游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分析了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原因,结合国内外滨水城市建设经验,对主城区两江四岸滨江地带旅游发展的目标定位、空间布局、功能分区、景观设计进行了重点研究,最后提出了规划对策措施建议。

[关键词]两江四岸旅游发展规划研究1两江四岸滨江地带旅游资源现状两江四岸滨江地带是指重庆主城区范围内约120公里长江河道两岸(西彭-五宝),以及约60公里嘉陵江河道两岸(北碚-朝天门)。

从本质上来看,旅游资源的特色,是由其发育环境决定的。

两江四岸滨水秀丽,胜迹众多,人文荟萃,物华天宝,源远流长的历史孕育了丰富的文化底蕴,滨水风光蕴含着无数大自然的杰作。

粗犷豪放、充满神奇色彩的滨水特色,独特纯真、景致旖旎的自然风光,丰富多彩的滨水文化和独居特色的巴蜀文化相互交融,形成了集自然与人文景观为一体的独具特色的旅游精品长廊。

两江四岸的旅游资源开发尚处于起步阶段,通过向国内外旅游发达地区学习、借鉴和观察,以较低的成本获得开发经验和管理方法,通过合理规划、认真开发、精心打造和跨越式发展,达到高起点、高水平和后来居上的目的。

2 两江四岸滨江地带旅游发展现状问题目前两江四岸滨江地带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是:(1)旅游产品比较丰富,但“拳头”产品不多,开发不够精致,雷同性较普遍;(2)旅游空间布局不尽合理,关联性较差,旅游线路设计不完善;(3)旅游配套设施不足,可达性较差;(4)生态环境质量较差;(5)旅游发展与城市文化的融合度较低;(6)旅游主题、景观形象不够清晰;(7)管理刚性不够,控制力度较弱;(8)各部门间缺乏有效的管理协调机制。

造成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是:(1)价值取向不合理,规划定位不科学,“短视”现象突出,未对生态-交通-旅游-景观-文化等功能进行有机整合;(2)规划建设系统性不强,缺少整体统筹考虑和发展大旅游的观念。

嘉陵江重庆段地下潜流水分布及可开采量(储量)计算

嘉陵江重庆段地下潜流水分布及可开采量(储量)计算

嘉陵江重庆段地下潜流水分布及可开采量(储量)计算嘉陵江重庆段地下潜流水分布及可开采量计算陈文倩 2005030201班指导老师:李晓摘要小四宋体关键词:嘉陵江重庆段;边滩;心滩;地下潜流水分布;可开采量英文题目Abstract:Key words:目录第1章前言.........................................................31.1 工作来源 (3)1.2 任务与要求 (3)1.3 完成工作量 (3)第2章自然地理条件 (5)2.1 嘉陵江自然地理概况 (5)2.2 调查区地理位置及交通条件 (5)2.3 调查区经济地理及旅游资源 (5)2.4 气象条件 (6)地形地貌 .................................................... 7 2.5第3章水文地质条件及水文特征.......................................83.1 嘉陵江重庆段水文地质条件 (8)3.1.1 地层岩性 (8)3.1.2 地质构造 (9)水文地质条件.......................................... 10 3.1.33.1.4 地下潜流水的补、径、排关系 (11)3.2 嘉陵江重庆段基本水文特征 (12)嘉陵江重庆段河滩分布特征调查与分析.......................... 14 第4章4.1 河滩分布调查结果 (14)边滩分布.............................................. 14 4.1.14.1.2 心滩分布 (17)4.2 嘉陵江重庆段河滩物质组成 (18)4.3 河滩分布及成因分析 (19)4.3.1 边滩的形成与分布 (19)4.3.2 心滩的形成与分布 (20)4.3.3 未发育河漫滩原因分析.................................. 20 第5章嘉陵江重庆段地下潜流水资源评价 (21)5.1 河滩的渗透性能与垂向入渗速度 (21)5.2 河滩地下潜流水容积储量计算 (21)5.3 江水补给量计算 (22)5.4 河滩地下潜流水分布情况及可开采量分析 (23)5.4.1 地下潜流水分布特点 (23)5.4.2 地下潜流水可开采量分析................................ 24 结论............................................................... 25 致谢............................................................... 26 参考文献.. (27)第1章前言1.1 工作来源水是人类最宝贵的资源,且全球的淡水资源正日趋紧张。

重庆市“两江四岸”规划管理工作认知——以南岸区“两江四岸”规划管理为例

重庆市“两江四岸”规划管理工作认知——以南岸区“两江四岸”规划管理为例

重庆市“两江四岸”规划管理工作认知———以南岸区“两江四岸”规划管理为例王建设(重庆通拓交通规划设计有限公司重庆400023)摘要近年来,随着国家对城市生态保护的愈加重视,各地对城市内部江河流水体的整治行动也逐步出台。

重庆市作为全国著名的山城、江城,长江、嘉陵江穿城而过,其治理提升工作一直备受关注。

在重庆主城区内,两江四岸沿线形成长达394公里的岸线,对城市景观风貌起到了良好的衬托作用,也是彰显山水之城、美丽之地独特魅力的宝贵资源。

本文以南岸区"两江四岸"治理提升为例,浅析关于加强重庆市"两江四岸"治理提升工作措施。

关键词两江四岸规划管理生态Cognition on the planning and management of“TwoRivers and Four Banks”in Chongqing:a case study of the planning and management of“TwoRivers and Four Banks”in Nan’an DistrictJianshe Wang(Halcrow(Chongqing)Engineering Consulting Co.Ltd.,Chongqing400023,China)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as the country more and more attention,for protection of urban ecological regula-tion of urban rivers and streams of water across action also introduced step by step.Chongqing as the national fa-mous mountain,river,the Yangtze river and jialing river wear and the city,its management work has been closely watched.In chongqingurban area,two rivers and four formation,394kilometers of coastline along the shore to the urban landscapes foil has played a good role,is also the charm city of the landscape,beautiful land of precious re-sources.In nanan distract“two rivers and four shore”governance ascension,for example,analyses about strength-ening“two rivers and four shore”governance improvement measures in chongqing.Key words TwoRivers and Four Banks;planning and management;ecological1“两江四岸”南岸段概况坚持突出“两江四岸”国际化、智能化、绿色化、人文化发展,紧紧围绕“擦亮城市之窗,打造人文历史风景眼、重庆城市会客厅”的建设发展主线,将“两江四岸”南岸段打造为“山清水秀城美、宜居宜业宜游”的国际一流滨江岸线。

山地城市滨江路的规划建设和防洪标准_以重庆主城为例

山地城市滨江路的规划建设和防洪标准_以重庆主城为例

山地城市滨江路的规划建设和防洪标准———以重庆主城为例楼肖华 周 涛〔摘 要 〕 滨江路是山地城市滨水公共开放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 。

以重庆主城为例 ,重新审视了主城两江已建和规划 未建滨江路在城市景观 、生态 、亲水性等方面存在的问题 ,并在分析三峡水库蓄水后江河水位变化及洪水特征的基础上 ,探讨 并提出山地城市滨江路的合理规划建设模式和防洪设计标高设置建议 。

〔关键词 〕 滨江路 ;山地城市 ;规划建设反思 ;防洪标高〔中图分类号 〕 U412. 1 + 3〔文献标识码 〕 A市公共开放空间的最具活力和代表性的重要部分 。

为了提升城市的形象品位 ,促进滨水地带的用 地开发 ,山地城市普遍开展了滨江道路规划建设 ,以 满足城市交通乃至城市防洪的需求 。

随着近年山地 城市开发与建设的扩大 ,滨江路的规划建设普遍存 在道路与山地景观环境不协调 、与生态环境保护相 背离 、与市民公共活动空间的建设初衷相违背的情 况 。

实际上 ,滨江路是城市滨水地带重要的基础设 施和组成部分 ,其功能除了交通 、防洪外 ,还是展示 城市景观 、风貌 ,满足居民休闲 、娱乐 、亲水的重要载 体和纽带 ,其建设模 式 应充 分考 虑 这些 根本 因 素 。

另一方面 ,滨江路防洪标高 ①的设置决定着滨江路 规划建设标高的高低 ,直接关系到滨江路抵御洪水 的能力 ,并随之影响 滨 江路 及滨 江 地带 的景 观 、风 貌 、亲水性等综合功能的发挥 。

因此 ,有必要从城市一 引言中国地势西高东低 。

广义上讲 ,山地包括地理 学划分的山地 、丘陵和崎岖不帄的高原 ,它们约占全 国陆地面积的 69 % ,其中山地约占 33 % ,丘陵约占 10 % ,高原约占 26 % ,其余 31 %为盆地和帄原 。

而 山地城市是指主要分布在上述山地区域的城市 [ 1 ] 。

据相关统计 ,山地城镇约占全国城镇总数的一半 ,山 地居住的人口也占全国人口的一半 。

滨水干道沿线城市公共空间规划“度”的控制——以长沙市江东湘江路南段为例

滨水干道沿线城市公共空间规划“度”的控制——以长沙市江东湘江路南段为例
应 非常 微 弱 。 据 调 研 数 据可 知 , 老 火车 站 遗 址
划”的原 则 , 而在 实际操 作过 程 中 “ 度”的把 控
却没有一定的标准可以遵循 , 往往 出现 “ 过度
规 划” 的 现 象 。“ 过度规划” 是 导 致 滨 江 路 沿
线城市公共空间利用率低下和功能异化的最
根 本 原 因, 并且 引发了很 多城 市问题 。
: 一 o, 捕 1 . 哿
盔 z 0 0 1 01 4
一 L J 刀 叩 》 z z 0刀 c 刃 广 广 z z — z 0
滨 水千道沿线 城市公共空间规 划 “ 度” 的控制
孙 瑶 曾 振 邵亦文
【 摘 要 】以长 沙 市江 东湘 江路 南段 为 例 , 借 助 行 为地 图的方式 , 对 路 段 沿线 城 市公 共 空 间的
功 能异化 规 划过度 适 度 规 划
1 . 2 历史属性
从城 市发 展历 程 来看 , 前 工业 几乎所有城市都近
1 城市滨水道路及周边滨 水空间属性
波 兰 经 济 学 家B . Mal i s z 提 出的 “ 门槛 理
论 ”指 出城市 是跨 过一 个又一个 门槛 而跳 跃 式
业化 ” 过程 , 其作 为工 业核 心 区的 职 能逐 渐 退
化, 居住、 游憩和城市公共空间的功能越来越
突出, 我们 把这 一时期 称 为 “ 转型期 ” 。 由于 历史 原 因 , 目前 我 国很 多城 市 的滨水
规划 设计研究 院
究生 【 修改日 期】 2 0 1 3 - 1 o 一 2 8
【 作者简介】
系则 是限 制城市 扩 张的天 然 界限 , 往 往 成 为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控制性景观规划初探——以嘉陵江(重庆段)沿江景观规划为例杜文武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景观学系摘要:本文以嘉陵江(重庆段)沿江景观规划为例,阐述了流域景观规划的工作思路;展示了常规景观规划的内容;着重探索了在复杂条件下的景观控制的思路、方法与手段;提出了流域景观的管理机制。

关键词:嘉陵江 景观规划 景观控制1、前言当前,流域景观规划已逐渐兴起,其原因在于滨江、滨湖、滨海地区已经成为绝大部分城市扩张和经济发展重要物质基础,它为城市化提供了宝贵的自然与土地资源。

但同时,发展过程中,流域生态环境恶化、景观破坏、文化遗产毁坏现象也日益严重。

追本溯源,大部分流域的相关利益团体在发展中各自为政,没有在较大范围内进行系统、整合性质的规划进行协调是重要的原因之一。

嘉陵江(重庆段)沿江景观规划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催生的,为了协调好保护与开发、建设与管理,受重庆市规划局委托,我们承担了嘉陵江(重庆段)景观规划项目的编制。

2 项目概况:嘉陵江是长江上游左岸的一大河流,从上游流经陕西、甘肃、四川,流入重庆并汇入长江。

嘉陵江重庆段位于重庆的西北部,上游从重庆与四川界起始,至下游重庆朝天门。

嘉陵江沿岸风光秀丽、峰险景美,既有小三峡、缙云山等著名自然历史景观,也有钓鱼城、金刚碑、缙云寺等著名人文景观,还有正在建设的草街水电站、嘉陵江大桥等社会景观,景观资源丰富。

但随着新一轮重庆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推进,各区县相应制定了各类型各层次的规划,嘉陵江作为一个整体,在沿岸自然人文景观的系统保护及培育方面面临着条块分割、多头管图3 嘉陵江核心段数字模型理等重大挑战。

3 工作思路3.1 本规划的特殊之处经过大量的调研,以及与市、区等相关领导及专家的多次交流,我们认为本次规划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景观规划,而是针对当前嘉陵江(重庆段)沿岸景观保护、开发控制及规划管理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而及时提出的,具有很大的探索性。

其特殊点在于涉及流域面积广阔(约300km2);途径行政区域多(五区);自然人文景观丰富(内含缙云山、钓鱼城、小三峡等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及若干遗址、古镇、温泉);地形地貌条件复杂(海拔200m 到海拔1000米,滩、坝、堤、岸、峡;山、水、绿、城、岛一应俱全);已编制和正编制的涉及嘉陵江的规划众多(参见附录);管理机构不一(市规划局、区县规划局、风景名胜区管理处、各乡镇机构等)。

此复杂的情况下,如何既保证嘉陵江流域自然人文景观的完整性与连续性,又兼顾管理方便的要求,编制一个能管得住的非法定规划,令项目组感到极大的挑战和压力。

3.2规划目标确定:本规划的目标是针对当前沿江两岸景观保护、开发控制及规划管理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通过资源调查、评价及归纳,综合协调相关规划,提出城市景观绿道理念,建立嘉陵江生态廊道系统;建立沿江景观控制、保护及培育体系;协调嘉陵江沿岸的旅游及相关产业发展;把嘉陵江景观纳入规划管理系统,使管理系统化、机制化、法制化。

根据上述特点,本规划运用现代景观学、生态学、地理学、规划设计学、旅游学等多学科理论,借鉴风景旅游资源评价、城市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风景名胜区管理体系等思路,采用常规规划与特殊控制相结合的办法。

3.3 规划范围划定科学地划定规划范围,便成为本规划的第一步。

最初市规划局提供的规划范围为沿江220m水位线沿两岸各拓展1公里。

项目组根据各种因素综合考虑,建议根据以下几个原则进行规划边界的重新划定:一、保护生态廊道的完整性与连贯性;二、保证沿江现有国家风景名胜区、独立自然人文景点的完整性;三、景观视域的完整性;四、协调相关保护规划的范围;五、与现有行政区划边界线叠合,得到市规划局认可。

最后确定的规划范围为:嘉陵江重庆段全长148 公里。

其中研究A段自重庆四川界至合川,长51公里;规划B段自合川至北碚蔡家组团,长46.5 公里;研究C段北碚蔡家组团自至重庆朝天门,长50.5 公里。

3.4 规划程序确定为了增强规划的可操作性,项目组将工作分为了三个部分:常规规划、景观控制、管理机制。

第一部分是针对目前复杂而多样的资源而进行的一次摸底、甄别、分类与评估,进而进行多角度、概念性、战略性的规划;第二部分是根据嘉陵江景观面临的现实挑战而增加的,是规划的重点和难点,目标是发掘有效手段增强嘉陵江景观资源的有效保护、控制;第三部分是对前两个工作的从管理上法制化、条理化、可操作化。

4 常规规划4.1 资源分析与评价4.1.1分析方法与评价标准选取规划采用资料分析与实地踏察相结合的方法,根据景观特征的不同,将自然景观资源、人文景观资源与社会景观资源分开进行评价。

其中选取了七项特征评价因子:欣赏价值、历史价值、科学价值、游憩价值、保健价值、生态特征、环境质量。

图3 资源调查与评价图依据嘉陵江(重庆段)各种景源的特征、规模、游览方式及其分布范围,为了准确的评价景源的地位、级次,确定规划方案,项目组选择了182个景点,进行了评价。

根据景点的特点,我们将其分为自然风景资源A、人文风景资源B和社会景观资源C三大类,自然已开发风景资源A1、自然未开发风景资源A2、人文已开发风景资源B1、人文未开发风景资源B2、居民点C1、工矿C2及其他C3七小类。

图4景区景点规划图 图5 风景游赏规划图 4.1.2样本选取与结果分析通过对179个景点的打分、分级,最终得出以下主要结果:自然风景资源共28个,其中I 级3个; II 级11个;III 级14个;人文风景资源共72个,其中I 级6个;II 级30个;III 级30个;IV 级6个;社会景观资源共61个,其中I 级7个;II 级33个;III 级19个;IV 级2个。

对结果进行分析,可有如下结论:区域内景观资源数量多、类型齐、开发潜力大;区域内景观资源特色强、品位高、组合度好;人文旅景观资源丰富,特别是陪都文化资源较为集中;社会类资源也很丰富,但其中很多资源景观现状都不理想。

4.1.3保护级别划定对于I 、II 级自然风景资源,应予以严格保护,III 级自然风景资源,采取一般性保护。

对于I 、II 级人文风景资源,应予以严格保护,III 、 IV 级人文风景资源,采取保护和改造并举的原则。

对于I 、II 级社会风景资源,采取保留原则,III 、 IV 级社会风景资源,采取改造和拆除原则。

中等和较难更新的采取改造措施,较易更新的实行拆除或改造处理。

4.2 景观规划根据嘉陵江发展旅游的前景,项目组针对核心B 段作了常规规划,包括景区景点规划、风景游赏规划、游憩项目策划、游线组织规划、道路交通协调规划、土地利用协调规划、服务设施规划。

4.2.1景区景点规划规划将嘉陵江核心段景区景点分为三类。

第一类为已有景区,包括钓鱼城-八角亭历史人文景区、缙云山风景名胜区,这部分主要展现悠久的历史景观和浓郁的人文风情,予以保护。

第二类为规划整合景区,包括合川历史风貌区、碚东文化风情区、九峰山沥鼻峡峡谷观光区、北温泉温塘峡山水文化区、鸡公山观音峡峡谷风光区,这部分主要展现嘉陵江小三峡优美独特的自然风光,予以整合。

第三类为新规划景区,包括盐井休闲野趣区和草街水上游憩区,这部分是结合新的城市开发和工业形成独特的现代休闲景观,予以打造。

每个景区均图8 核心段游憩项目策划图 涵盖若干自然及人文景点,经规划绿道相连,总体上形成一条人文风情与自然风光交融,旷奥兼备的沿江景观带和串联重庆主城区与北碚、合川的生态休闲廊道。

4.2.2风景游赏规划根据嘉陵江沿岸的景观资源和服务设施现状,引入绿道理念,按照全新理念进行核心段游赏规划。

自主游赏和亲近自然成为核心段游赏规划的指导思想和设计原则,使得重庆市民和外来游客能全身心的自由体会嘉陵江沿岸丰富的独特自然和人文景观资源。

规划以一级自行车游路为主轴,二级自行车游路为补充,共同形成核心段所有游赏活动的主要展开线,并将已有观赏景点和新开发游憩活动点有机结合,形成一个独具特色的游赏系统。

新开发游憩活动以两类为主,一类是有助于游赏者自由亲近自然的活动,如自行车、步行、水面活动等等;另一些是为城市居民所迫切需要的活动,如温泉疗养、森林氧吧、滩涂烧烤等等。

4.2.3游憩项目策划规划根据嘉陵江沿岸的资源与环境特色,选取了比较适宜嘉陵江自然与人文环境的80个项目组成游憩项目库,并对重点区域的项目组合提出规划建议。

根据嘉陵江旅游事业发展的推进,以便于结合近期、中期、远期可能的需求,供开发利用时选择。

4.2.4游线组织规划根据嘉陵江水路、陆路现状,结合绿道规划,分别设臵陆路及水陆几条游线:文化合川一日游、嘉陵江陆路一日游、嘉陵江水路一日游、文化北碚一日游、访古探幽合川二日游、休闲嘉陵江二日游、休闲文化北碚二日游、。

4.2.5道路交通协调规划核心B 段内,自渝合高速公路开通后,从重庆出发经北碚通往合川城区的交通状况得到很大改善,基本沿嘉陵江的212国道交通压力缓解。

核心区内公路网已经形成比较完整的体系。

乡村步行道依山势而开,极具地方特色。

核心段道路交通协调规划主要采取以下措施:1、根据核心段内景点的分布情况,综合考虑基地地形复杂的特点,我们选择部分现有的村镇公路,建议提高等级使其达到市县级公路的要求。

从而形成更加合理优化的道路系统,满足游客对游赏路线的要求。

2、引进“绿道”的理念,充分利用已有的一段与嘉陵江基本并行的景观优美而交通量少的212国道,并新增一段自行车道路,七段人行步道,构成围绕核心段重要景点景群的绿道网络体系,增强景观的可达性与可游性。

4.2.6土地利用协调规划核心段现状用地主要以林地及牧草地为主,超过总用地的百分之五十;村落聚集地以耕地及村镇居住用地为主,约占总用地的百分之十八;城市建设用地主要是指合川及北碚,约占总用地的百分之八;水域及弃臵地主要是嘉陵江及其支流,包括沿江滩涂,约占总用地的百分之十五。

现状土地利用存在以下问题:工矿用地占用土地过多;农用耕地占用土地过多;森林破坏,水土流失,环境恶化。

核心段土地利用协调规划中主要做以下协调工作:将现状部分工业用地改为文化娱乐用地,减少沿线环境破坏;沿江一定范围内保留原生态绿色廊道,确定其用地性质为绿地,禁止作为耕地及其他用地。

4.2.7服务设施规划作为整个绿道体系的有效组成部分和重要支撑,服务设施规划对于绿道体系的正常运转具有重要意义。

服务点分为五级:一级服务点为城市型,在核心段有两个,即北碚和合川。

提供完善的住宿、餐饮、购物、娱乐和保健服务。

服务半径25公里。

二级服务点为城镇型,依托于现有的沿路建制镇或规模较大的集镇。

提供较完善的住宿、餐饮、购物、娱乐和保健服务。

服务半径15公里。

三级服务点为村镇型,依托于现有的沿路集镇或较大的村庄。

提供基本的住宿、餐饮、购物和保健服务。

服务半径10公里。

四级服务点为村居型,依托于现有的村庄或居民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