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莎士比亚悲剧集》读后感 18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莎士比亚四大悲剧》读后感
莎士比亚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的剧作家,被赋予了“人类文学奥林匹斯山上的宙斯”的称号。在疫情期间,我读了莎士比亚的悲剧集作品,感触颇深。
正如鲁迅所说:悲剧就是把美好的东西摧残给人看。在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中,太多的美好毁灭在我们面前,四个主角,四个人的悲剧人生。有时候不得不停下来让深思,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局?
《哈姆雷特》中,当哈姆雷特得知叔父杀害自己的父亲,夺走母亲的真相后,哈姆雷特选择复仇这条路,在这混沌的、卑鄙的现实中,哈姆雷特是唯一一个时代的清醒者。他虽然年轻,却很有头脑。在敌强我弱,孤立无援的不利条件下,他想到了一个迂回曲折麻痹敌人的办法,机智的化解了国王设下的陷阱。但是由于在报仇中的犹豫不决,最后错失良机,失去了母亲,失去了最爱的人。在最后的宴会上,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勇敢刺死敌人,但最后他也中毒身完。
《哈姆雷特》创作之时,英国正处于封建制度向资本主义制度过渡时期,在这个时期里依然是对农民的残酷剥削。在这个作品中批判了王权与封建邪恶势力的罪恶,封建地主阶级与新兴资产阶级间的较量。哈姆雷特是这个时代新阶级的一个象征,哈姆雷特的存在象征着对剥削的顺从还是反抗的问题,顺从带来的是无休止的压迫并且沦为精神上的奴隶;而反抗实际是精神上的反抗,反抗争取来的是自由与进步,尽管结果会是“哈姆雷特”,但精神上得到了解脱,不是一个精神的奴隶。古往今来,正是因为反抗,时代在进步,人们的生活也在变好。
《奥赛罗》中,作为将军的奥赛罗,英明神武,叱咤风云,但因自己民族自卑与小人的挑唆计谋,终因控制不住自己的怒火,失去理智与判断,惨杀爱妻,知道真相后自刎的故事,《奥赛罗》的悲剧源头在于人性中“嫉妒和占有欲”的弱点,有句名言道:“嫉妒是唯一一种损人不利己的情绪”。
虽然作为英雄的他,为国家出生入死,战功显赫,凭借英勇的形象赢得了苔丝德蒙娜的倾慕,并且在婚姻上冲破封建等级制度,但最终由于他的弱点——轻信他人、真诚坦率,最后被欺骗。而阿一古与奥赛罗的形象形成对比,他嫉妒心强、阴险狠毒、两面三刀,为了达到个人目的不择手段。莎士比亚通过刻画时代的两种代表人物,反映了社会生活中的悲剧,谴责了社会的腐朽黑暗。这不是一
个个别现象,而是一个时代的缩影,悲剧的悲就体现在人物的美好最终被毁灭。
《李尔王》中,李尔王讲述的是古代不列颠国王李尔年老昏聩,要根据爱他的程度把国土分给自己三个女儿。长女高纳李尔和次女里根都用甜言蜜语哄骗老人,唯独小女儿考狄利娅讲了老实话,说“我爱你只是按照我的名分,一分不多,一分不少”。最后小女儿远嫁。而另一条次线索是葛罗斯特伯爵听信庶子爱德蒙的谗言,放逐了长子爱德加。庶子爱德蒙继承爵位后,同时与李尔的长女、次女勾搭,害得她们争风吃醋,相互残杀,最后爱德蒙受到爱德加的挑战,在决斗中被杀。葛罗斯特伯爵和李尔王喜相同喜听虚捧好话、恶听逆耳之言,最终在现实中,善恶颠倒、美丑逆转,后悔莫及。因此,《李尔王》的悲剧源头在于人性中“爱被吹捧、不喜逆耳之言”的弱点,这就是我们老祖先教导我们那句话:“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
很多时候劝告的话显得刺耳,不动听,比起吹捧的假话更难以让人接受,但是这样的劝告和意见往往更有利于我们认清现实,掌握局势,反省自我。而阿谀奉承的话,最终带来的是被现实蒙蔽双眼,无法认清现实,真正认清现实的时候,局势已晚,留下的只有深深的后悔。
麦克白,被预言和野心所蛊惑,听信了女巫预言,想当国王的野心日益膨胀,欲望和理智在内心交割,最终还是设计杀死国王,走上了末路。
本来麦克白的前途一片光明,但是最后因为欲望和野心输得一败涂地,使麦克白的道路从此不同的,引向罪恶深渊的,既有其内心魔鬼起的贪念成分,是内因。而外因,更多的在于,麦克白夫人的怂恿:“赶快回来吧,让我把我的精神力量倾注在你的耳中;命运和玄奇的力量分明已经准备把黄金的宝冠罩在你的头上,让我用舌尖的勇气,把那阻止你得到那项王冠的一切障碍驱扫一空吧。”麦克白的内心不平衡,野心开始苏醒,最后坠入了罪恶的深渊。
作品是当时社会的写照,这说得一点也不错,在莎士比亚的笔尖下描述的四大悲剧,我看到的是一个小型的社会,通过这部作品我深刻感受到当时社会的黑暗,人性的弱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