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摄影论文纪实摄影论文

合集下载

如何处理新闻摄影的纪实性与艺术性关系

如何处理新闻摄影的纪实性与艺术性关系

如何处理新闻摄影的纪实性与艺术性关系【摘要】新闻摄影是一种重要的传媒形式,具有纪实性和艺术性的双重特点。

本文首先介绍了新闻摄影的基本概念,然后探讨了纪实性与艺术性之间的关系。

接着分析了新闻摄影的纪实性和艺术性特点,以及如何平衡二者之间的关系。

文章还探讨了摄影师自身风格对纪实性与艺术性的影响,以及新闻摄影中常见的冲突。

最后强调了纪实性与艺术性的重要性,提出了平衡处理的必要性,并展望了新闻摄影的未来发展方向。

通过本文的分析,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如何处理新闻摄影的纪实性与艺术性关系,提升自己的摄影水平和审美观。

【关键词】新闻摄影,纪实性,艺术性,平衡处理,摄影师风格,冲突,重要性,发展方向1. 引言1.1 了解新闻摄影的基本概念新闻摄影是一种通过图像来传达信息、记录事件或呈现事实真相的媒介形式。

新闻摄影的基本概念包括拍摄和展示真实事件的过程,通常由专业摄影师以客观的视角记录下发生在世界各地的新闻事件。

新闻摄影的目的是通过图片向公众传达现实,揭示真相,引起观众的共鸣和思考。

了解新闻摄影的基本概念意味着理解新闻摄影的职业道德和规范,明白摄影师应该如何处理图像,以确保图片的真实性和客观性。

新闻摄影师需要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包括对光影、构图、色彩和后期处理的把握,以及对新闻事件的敏锐感知和准确理解。

1.2 探讨纪实性与艺术性的关系在新闻摄影领域,纪实性和艺术性之间的关系一直备受关注。

纪实性强调摄影作品应该客观真实地反映事件和现实,传达事实和信息;而艺术性则注重摄影作品的审美和表现形式,追求情感和美感的传达。

纪实性与艺术性并非对立的关系,而是相辅相成的。

通过艺术性的表现形式,可以更好地凸显纪实性所传达的信息,使作品更加有感染力和影响力;而纪实性的基础也为艺术性提供了内容和灵感,使作品更具深度和内涵。

在新闻摄影中,如何平衡纪实性和艺术性的关系,使作品既具有真实性和客观性,又具有审美和感染力,是摄影师们需要思考和探讨的重要问题。

关于新闻摄影的论文

关于新闻摄影的论文

关于新闻摄影的论文新闻摄影是以摄影图片的形式对正在发生的事件进行新闻报道。

新闻摄影一般都附有简短的文字说明,以介绍事件发生的背景和过程等。

下面是店铺为您整理的有关新闻摄影的论文,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新闻摄影的论文篇一新闻摄影作为社会科学范畴的一门实用学科,无论专业还是业余摄影者,只有了解它的内在特点,掌握它的固有规律,才能拍出精彩的新闻摄影图片.新闻摄影是对真人真事的形象化报道,它的纪实性具有很强的科学性与可信性。

广泛应用于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是一种不可缺少的新闻样式.新闻摄影的首要特征是新闻性,也就是新闻价值.新闻性包括新闻事实的重要性、新闻性、接近性、时效性、趣味性等主要标准.这些标准就是新闻摄影报道必须具备的基本属性.新闻价值固然重要,但新闻价值是客观存在的,只能实事求事的把握它,认识它,而不能凭主观愿望去夸大或缩小它.作为一个新闻摄影记者,我们必须具备敏锐的洞察力,能即使发现新闻,捕捉新闻.一张报纸,如果只有优秀的文字报道,而没有上乘的新闻摄影报道,绝对不能成为一张丰富多彩,使读者喜爱的报纸.如何拍出上乘的新闻图片?我认为新闻图片首先必须体现思想性。

有时候,从一件很平凡的小事中,也能抓拍出对人们具有深刻启示的优秀作品。

衡量新闻图片的另一个标准,就是新闻摄影作品必须是新闻,而且具有新闻价值。

新闻价值应该包括题材、主题、意义。

有些照片告诉你发生了什么,有些照片除了告诉你发生了什么,还引发人们的联想、深思。

摄影记者、报纸编辑、报社领导都要有对新闻价值的判断能力。

在重视新闻摄影的思想性、新闻性的前提下,同时注意提高它的艺术性,作品宣传的效果一定会更好。

真实性是新闻摄影生命,数码照片不像传统照片,它可通过电脑很方便地做天衣无缝的修改或移花接木等,本身就很令人怀疑它的真实性。

所以就摄影记者而言,务必按照新闻摄影的准则来拍摄和处理照片:摄影者在现场只有选择画面角度的权利,没有变动新闻现实的权利,对新闻照片上的每一个人物,每一件道具,现场的每一个细节,都必须作到真实而保持原样,不许在图像上作后期修改.数码照片虽然具有便于修改特性,但记者在按动快门时,新闻照片作为历史的一个瞬间就被定格了,即使在同样的新闻现场,因为空间关系在取景时没有控制好,再也不容许变动了。

研究论文:新闻摄影的纪实性与艺术性

研究论文:新闻摄影的纪实性与艺术性

103323 新闻传播学论文新闻摄影的纪实性与艺术性纪实性,与艺术性是新闻摄影行业业中的两个核心因素,新闻摄影作品必须有纪实属性。

因为“纪实”表现的是一种对真相的深刻尊重。

尊重纪实性的摄影,不一定是新闻摄影。

因为,在摄影范畴内,尊重纪实性的摄影类型,例如顾名思义的“纪实摄影”就是和“新闻摄影”之间存在交集的一种摄影体裁。

但是,新闻摄影的纪实性特点体现在,其所追求的时效性,新闻性,其他所有类似新闻摄影的摄影门类所不具有的。

所以,当今新闻摄影所追求的纪实性,虽然在摄影的许多门类中都有着纪实性的痕迹,但新闻摄影中的纪实性是独一无二的。

艺术性,在摄影中被认为是通过摄影师的作品,利用构图,技巧,生动的形式来表现摄影作品的意图,思想情感。

其在新闻摄影领域中一直是一个存在争议的课题。

一些新闻人认为新闻摄影作品对艺术性的涵盖量是无所谓的,但实际并非如此。

拥有艺术性的新闻摄影,在其内容表达上会上升一个层次,这类作品履行的功能不再仅仅是新闻摄影中单一的汇报。

因为在具有艺术性的新闻摄影作品中,其艺术内涵毫无疑问可以引发人们的一种深度的思考,而这种深度思考这无疑是新闻摄影作品的精华所在。

纵观国外新闻摄影类最高奖项,何赛奖,普利策摄影类奖项,其获奖作品中所包含的艺术造诣,甚至超过了一些艺术类摄影本身。

因此,艺术性永远不会成为新闻摄影的最重要的属性,但是艺术性毫无疑问应成为一个优秀新闻摄影作品的最高追求。

一、新闻摄影作品摄影,是一门图片制造的行当。

其所包含的门类有很多,例如风光摄影,人像摄影,纪实摄影等。

而新闻摄影,实际上在众多摄影门类中扮演着一个异类。

这种异类的元素同样通过图片的形式传达给人们,可是在要求图片的主题,图片的处理方法,传达模式,以及其艺术性与纪实性之间的联系上,新闻摄影则完全不同于大多数其他的摄影门类。

新闻摄影对作品的要求大多来源于新闻本身,由于在新闻业中,对纪实性,时效性以及新闻性的要求十分严格,甚至达到一种苛责的地步。

摄影论文

摄影论文

摄影技术与艺术结课论文题目:论纪实摄影的人文关怀摘要纪实摄影史客观性与真实性突出的摄影类别,它通过客观再现特定时空与环境的人物、事件状态,以摄影家的独特视角体现了人文关怀。

本文通过阐述在中国的大背景下,纪实摄影所带来的现实意义以及作品背后的人文价值观,体现了现今纪实摄影的深刻人性力量和对社会价值的不可或缺性。

本文通过两个例子,说明了纪实摄影的人文关怀。

解海龙的希望工程纪实系列照片对唤起社会各界参与支持希望工程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做出了杰出贡献。

胡武功、侯登科、邱晓明拍摄的《四方城》,采取平视的视角,以朴实无华的镜头,凝视寻常百姓,以现代都市人的心态记录了西安社会大众的真实生存状态,反映了特定时空的地域文化景观,体现了极深刻的人文关怀。

关键词:纪实摄影人文关怀社会价值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农业社会历史,开始转身走向不同于原来农业化国家的工业化和城市化。

社会结构和文化都因这场巨变出现很大程度的危机。

高速发展的物质化,缺少相应的制度与文化的改革,我们还以农耕文化下的小农意识迎接这场天翻地覆的巨变。

制度和意识上的滞后,导致贪污腐败横行,不合理和不公平的社会伤害事件频出,社会孕积的矛盾越来越多。

任何社会在矛盾不可调和之时都会出现暴力型的“革命”,会造成社会的巨大破坏。

历史告诉我们,革命是在落后文明状态下无可奈何的结果,而且代价惨重。

文明的社会会有较好的自我调节机制,尽量避免代价惨重的革命现象的爆发。

纪实摄影作为社会学意义上的摄影,它在当下中国的形势中,无论是社会理论探讨和监督体制运行,都是具有积极意义和能够发挥作用的。

所以,在中国当下提倡纪实摄影精神并发挥其作用,无疑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在中国,我们提倡纪实摄影,其实提倡的就是精神价值,而不是把纪实摄影当作一种影像风格来提倡,因为纪实摄影不仅仅是艺术问题。

一旦作品的背后有了人文价值观,作品才能有力量。

这才是我们今天提倡纪实摄影的本意。

但是这个问题却谈起来总是很费劲,很少有人热情的呼应。

新闻摄影赏析论文

新闻摄影赏析论文

新闻摄影与艺术摄影本质上都是以摄影方式为表现手段的视觉媒介。

但无论从技巧上、内容上还是创作手法上都有很大的不同。

新闻摄影最重要的特性是真实性,所拍摄的对象一定是现实中真实发生的事件。

而艺术摄影带有强烈的主观性,更多的是表达创作者某种意图或思想。

新闻摄影是以摄影图片的形式对正在发生的事件进行的新闻报道。

摄影图片是新闻摄影传播信息的主要手段,它主要依靠抓拍完成,其宗旨是说明事件,传播消息,引发影响等。

此外,新闻摄影一般都附有简短的文字说明,以介绍事件发生的背景和过程等。

艺术摄影则更注重表达作者的主观感受。

用美的东西感染人、感动人。

新闻摄影的特性1、新闻摄影是以摄影画面形象为主要表现的形式。

其基本任务是报道各种新的事实,属于新闻工作的范畴。

那种认为新闻摄影报道既是新闻报道、又是艺术创作的观点是不对的。

2.新闻摄影必须服从新闻工作的一般原则。

在一般原则指导下,必须充分照顾其形象表现的特点,才能扬其长、避其短,充分地发挥其形象报道的威力。

那种忽视新闻摄影形象特点的做法也要予以克服。

3.新闻照片是由摄影画面形象和具备新闻诸要素的文字说明结合而成的,对两者的要求应力求一致。

比如,要求报道的内容应是真人真事,要求表现这一内容的画面形象也应是真情实景。

而决不能在文字说明上要求服从新闻的真实原则,而在形象表现上却允许似是而非。

4.新闻照片的画面形象,应是新闻现场情景有选择的摄影纪实。

这种画面形象必须是摄影记者在现场观察的基础上,经过最有代表性的情节和瞬间的选择、摄取得来的,而不是什么“创作”的产物。

新闻照片的画面形象必须服从新闻的真实原则。

5.衡量新闻照片的画面形象,应坚持新闻的标准,主要是情景真实、观点鲜明、富有现场气氛;而不能把艺术照片的衡量标准强加到新闻照片头上,求全责备。

人们常常以“艺术性”来衡量新闻照片的形象表现力,从习惯上说来,也未尝不可。

但是,当使用这种说法时,要注意把两种不同性质的照片区别开来。

艺术摄影的特性1、艺术摄影不限于社会新闻。

新闻摄影论文(汇总8篇)

新闻摄影论文(汇总8篇)

新闻摄影论文(汇总8篇)摄影作为一种艺术创作形式,是以图片形式来报道新闻事件,一张好的新闻摄影作品可以凝结千言万语,体现摄影者的思想深度,引发人们对新闻事件的深入思考,实现传播广泛的效果。

本文整理了8篇专业的"新闻摄影论文范文";,供该专业人才参考。

新闻摄影论文(汇总8篇)之第一篇:解读读图时代语境下的新闻摄影传播态势摘要:随着读图时代的发展,数字技术对新闻摄影的大众化传播起到的影响与作用愈加凸显,不同新媒介的产生,对新闻摄影传播来讲,机遇与挑战并存。

读图时代语境下,图片的作用与影响已然具备与文字同等重要的地位与影响。

处于激烈的市场环境中,图片的吸引力更加强大。

处于读图时代语境下,新闻摄影需顺应时代发展,充分适应读图时代发展,并对新闻摄影的传统态势做出仔细充分解读,促进行业的良好发展。

关键词:新闻摄影,读图时代,新闻媒体图片具备的属性直接决定其属于传播符号之一。

其在新闻媒体时代发挥着十分关键的影响与作用, 读图时代的发展, 体现出图片价值发生的明显改变, 对图片是文字附庸的地位做出彻底改变, 并开始显现出主导的地位, 图片逐渐承担着"看图说话";的关键地位与角色, 基于此种语境下, 新闻摄影同样需打破传统束缚, 运用全新发展对策, 实现长远稳定的良好发展。

一、新闻摄影在读图时代所扮演的角色(一) 新闻照片的独树一帜随着网络媒体的快速变化发展, 对纸质为主的媒体造成威胁, 并带来挑战。

若想在竞争市场获得一席之地, 据对新闻图片予以充分重视。

阅读阶段, 版面是读者首先关注的内容, 内容精彩固然是基础, 不过版面的重要同样不可忽视。

文字与图片结合的形势逐渐体现出其优势特点, 图片具有直观、形象等特点, 符合读者视觉与心理要求, 并能够对反映出新闻真实性, 提高新闻可读性。

(二) 新闻照片美化版面版面作为知识媒体的门面, 使读者产生第一印象。

因此, 新闻招聘美化版面的作用十分重要。

纪实摄影论文

纪实摄影论文

纪实摄影论文摘要:纪实摄影是一种旨在捕捉真实生活的摄影艺术形式。

本论文将探讨纪实摄影的历史背景、发展趋势以及其在当代社会中的作用。

首先,我们将回顾纪实摄影起源于19世纪末的人文主义思潮,并讨论其与真实性的关系。

然后,我们将分析纪实摄影在社会改革和社会正义方面的作用,并探讨其作为一种媒介的影响力。

最后,我们将讨论纪实摄影在当代社会中的发展趋势,包括数字技术的出现以及社交媒体对纪实摄影的影响。

通过综合分析纪实摄影的历史、作用和发展,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纪实摄影在记录现实和推动社会变革中的重要性。

关键词:纪实摄影、历史背景、发展趋势、社会正义、数字技术、社交媒体引言:纪实摄影作为一种摄影艺术形式,旨在记录和展示真实生活。

它通常与人文主义思潮和社会改革联系在一起,通过捕捉瞬间的真实性来传达信息和情感。

随着技术的进步和社会媒体的兴起,纪实摄影在当代社会中的作用和发展也发生了变化。

本论文将探讨纪实摄影的历史背景、发展趋势以及其在当代社会中的作用。

第一部分:纪实摄影的历史背景在19世纪末,纪实摄影起源于人文主义思潮,摄影师开始使用相机来记录现实生活。

这种摄影形式强调真实性和客观性,并试图反映社会现实。

纪实摄影师通过捕捉人们的真实生活来传达信息和表达情感。

这些早期的纪实摄影作品通常围绕着社会问题和人权主题展开,有时还包括对社会弱势群体的关注。

第二部分:纪实摄影的发展趋势随着时间的推移,纪实摄影逐渐演变为一种记录时代和推动社会变革的方式。

它不再仅仅关注个体的真实生活,而是更广泛地关注社会问题和社会正义。

纪实摄影师通过展示社会问题、揭示不公正和保护人权等方式来促进变革。

纪实摄影作品常常在社会运动和政治活动中扮演重要角色,并通过引发公众关注来推动改变。

第三部分:纪实摄影在当代社会中的作用在当代社会中,纪实摄影仍然发挥着重要作用。

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纪实摄影的传播更加便捷和广泛。

人们可以通过社交媒体分享和传播纪实摄影作品,从而引发公众讨论和社会反思。

纪实摄影论文

纪实摄影论文

纪实摄影论文纪实摄影是一门以真实记录和表达社会现实、人文情感为主要内容的摄影形式。

通过镜头的捕捉,摄影师能够把生活中的细微之处、瞬间的美好以及人们的真实情感传递给观者,引发思考、感动人心。

本文将探讨纪实摄影的意义、技巧以及其在当代社会中的应用和发展前景。

纪实摄影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它记录了社会现实,展现了人们的真实生活。

通过纪实摄影,摄影师能够捕捉到社会中的各种场景和事件,记录下历史的瞬间,展示出社会的方方面面。

其次,纪实摄影具有人文关怀的特点。

摄影师可以通过摄影作品表达对社会问题和人类命运的关注,引起观者对社会现象和人类生存状态的思考,激发社会的共鸣和反思。

此外,纪实摄影也能够记录个体的情感和故事,通过镜头的表达传递出真实的情感体验,触动人心,让观者感同身受。

在进行纪实摄影时,摄影师需要具备一定的技巧和经验。

首先,摄影师需要具备观察力和洞察力。

通过细致观察和敏锐的洞察力,摄影师能够捕捉到瞬间的美好和人物的真实情感,并将其通过镜头表达出来。

其次,摄影师需要懂得抓住关键时刻和构图技巧。

纪实摄影强调瞬间的抓拍和构图的合理性,摄影师需要有能力在瞬息万变的现场中抓住最好的机会,通过构图的安排呈现出最佳的视觉效果。

此外,摄影师还需要有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与被拍摄对象建立信任和与观者建立共鸣。

在当代社会中,纪实摄影具有广泛的应用和发展前景。

首先,在新闻报道中,纪实摄影能够通过图像的直观性和感染力传递信息,更好地表达事件和问题的现实性和紧迫性。

其次,在纪录片制作中,纪实摄影成为了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通过纪实摄影的手法,纪录片能够深入记录和呈现复杂的社会问题和人类故事,提供更多元化、立体化的视角和体验。

此外,随着社交媒体的兴起,纪实摄影也成为了一种表达个人观点和情感的重要方式。

人们通过社交媒体平台发布自己的纪实摄影作品,与他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体验,形成了一个多元化的视角交流的平台。

纪实摄影作为一种多样化和发展潜力巨大的摄影形式,将继续在当代社会中发挥重要作用。

摄影技术论文范文(优秀3篇)

摄影技术论文范文(优秀3篇)

摄影技术论文范文(优秀3篇)摄影技术论文篇一【摘要】本文主要从艺术学的角度来探讨摄影作品的构成,阐述了摄影艺术创作中的作品内容和形式的关系。

【关键词】摄影艺术学艺术作品构成一、摄影作品的内容艺术是社会生活的反映,是特殊的意识形态。

而艺术作品是艺术家运用艺术语言和物质媒介,将审美意象物态化的成果。

艺术作品是“艺术”的现实存在,也是艺术家艺术创造的结果。

它包含“内容”和“形式”两个主要的构成要素。

而一件艺术作品的内容由题材和主题两个因素构成。

1.摄影作品的题材题材,就是艺术家按照一定的创作意图对社会生活进行取舍、提炼、创造而在艺术作品中所表达的部分。

摄影题材来自于客观存在,这是摄影的纪实性所决定的。

它决定了摄影作品的艺术形象以及摄影作品反映的内容必然是客观实体。

而对于摄影艺术,纪实性是摄影不可更改的本质,所以在创造过程中摄影主体性和纪实性的统一是必要的。

也就是,摄影的艺术形象以及反映的内容与它的原型在一定意义上具有同一性。

因此摄影的题材与其创作的原型有着密切的关系。

换言之摄影的题材与其被拍摄的主体关系密切。

不同题材的摄影也会有不同的艺术创作过程,所以摄影的类型也与题材有关。

摄影的题材、类型分为:新闻摄影、人文摄影、风光摄影、人像摄影、体育摄影、商业广告摄影等。

2.摄影作品的主题艺术作品的主题是艺术家对社会生活反映的认知与改造,是对题材的认识与评价。

它主要是通过艺术形象表达出的思想、观念乃至情感。

前面提到过,由于摄影的纪实性导致其艺术创作中的艺术形象与客观原型的同一性。

这种纪实性在摄影一书中占据了最重要的地位,无论是何种形式的摄影随时都可以从中反映出来。

当然,单纯记录现实的摄影不一定称之为“艺术”,他们只是实际存在的简单物化,并不具备艺术素质。

而真正的摄影艺术作品在于摄影艺术家主体性的有效发挥,往往具有鲜明的主题或者充沛的情感。

可以看出摄影作品的主题是摄影家对摄影纪实性的充分利用,借现实主体来表达的思想、观念和情感。

新闻摄影的纪实性与艺术性

新闻摄影的纪实性与艺术性

新闻摄影的纪实性与艺术性【摘要】新闻摄影作为重要的传媒形式,既要呈现事实真相,又要追求艺术表现。

本文首先介绍了新闻摄影的重要性及纪实性与艺术性的定义,然后从纪实性和艺术性两个方面探讨了在新闻摄影中的体现和表现,进一步探讨了纪实性与艺术性的平衡,以及新闻摄影师在面对责任和挑战时的应对策略。

还讨论了新闻摄影中可能涉及的伦理问题。

结论部分分析了新闻摄影的纪实性与艺术性对社会的影响,提出了应当重视并保护新闻摄影的纪实性与艺术性的建议,并展望了新闻摄影纪实性与艺术性的未来发展前景。

新闻摄影的纪实性与艺术性相辅相成,对社会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值得我们保持关注和探讨。

【关键词】新闻摄影, 纪实性, 艺术性, 社会影响, 责任与挑战, 伦理问题, 发展前景, 保护, 重视1. 引言1.1 新闻摄影的重要性新闻摄影是新闻报道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它通过图像的形式直观地传达事件发生的真实情况,引发人们的共鸣和关注。

新闻摄影可以帮助观众更好地理解复杂的新闻事件,使信息传播更加直观和生动。

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新闻摄影具有极大的传播力和影响力,能够迅速引起公众的关注和讨论。

新闻摄影不仅承载着传递新闻信息的责任,更是记录历史、见证时代的重要工具。

通过镜头捕捉瞬间的影像,新闻摄影师记录下了许多重要事件的见证与证据,为后人提供了珍贵的历史资料。

新闻摄影也是文化传承的一部分,它通过影像记录下当下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后人了解当代社会的窗口和镜子。

新闻摄影在社会中的地位不可小觑,它承载着重要的新闻传播和历史见证功能,影响着社会舆论和观念的形成。

新闻摄影的重要性不仅体现在传媒行业中,也在社会大众的日常生活中不断展现出其价值和影响力。

1.2 纪实性与艺术性的定义纪实性与艺术性同样重要,二者相辅相成。

纪实性保证了新闻摄影的真实性,让观众能够看到事实的真实发生,了解事件的背景和影响;而艺术性则赋予了新闻摄影更深层次的意义,使其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记录,同时也是一种观念的传达和审美的体验。

新闻摄影试析论文

新闻摄影试析论文

新闻摄影试析论文一、新闻摄影已步入数字时代在新闻媒体步入数字化的时代背景下,传统新闻摄影的工作模式早已被颠覆,适应数字时代新闻摄影的工作模式则尚未完全确立,图片新闻的重要性又日渐凸显。

对此,我们的摄影记者、图片编辑甚至媒介管理者多少会感到一些不适。

数字时代的新闻摄影既面临新的挑战,同时也蕴含着巨大的机遇。

在20世纪90年代中晚期,国外摄影人提出了新闻摄影是否面临死亡的问题?这个问题产生的背景是:版面的限制、费用的限制、胶片无法满足新闻图片的快速传播都使新闻摄影进入了一个艰难的境地,新闻摄影记者随心所欲的年代已经结束了。

数字时代的到来最初并没有为新闻摄影带来转机,摄影记者一方面在对以传统机械相机和银盐胶片为载体的新闻摄影充满怀旧的情绪,抵制数字影像的冲击;另一方面,更多地摄影记者则对数字摄影所带来的新的法律和道德问题表示了一定程度的担忧。

但是最终,人们还是接受了数字影像技术,并让它走进了新闻摄影领域。

早在20世纪80年代,美国《国家地理》杂志摄影部主任罗伯特·吉尔卡(RobertGilka)就告诫他的学生:“数码摄影没有出现在昨天,没有出现在今天,也不见得就出现在明天,但它将出现,并伴随着你们的余生。

”①迪克·哈尔斯坦德(DirckHalstead)是数字摄影记者(TheDigitalJournalist)网站的创始人,他是如此评论数字时代的新闻摄影的:“我说新闻摄影即将死亡,是指传统意义上的把一个瞬间凝结在银盐的胶卷上、然后通过媒体传播这样的新闻摄影的死亡。

而在不远的将来,新闻摄影将通过移动的影像、声音,通过网络和电视进行传播。

网络将取代印刷媒体。

这其实是传统的新闻摄影开始以另外一种形式发展,而人类视觉传播的历史仍然在继续,信息传达者的任务仍然是记录我们这个时代的事件和新闻人物。

”②从目前我国新闻摄影的现实情况来看,数字影像所具有的无可比拟的技术优势,使新闻摄影已经不可逆转地从机械复制时代进入到了数字影像时代。

纪实摄影论文

纪实摄影论文

纪实摄影论文摘要:纪实摄影是一种以真实记录为目的的摄影艺术形式。

它通过照片的方式记录和揭示社会中的真实情况,传递观察者和被拍摄者之间的情感和信息。

本文通过分析纪实摄影的起源与发展、纪实摄影的特点以及其在社会中的作用等方面,探讨了纪实摄影的意义和价值。

1.引言纪实摄影是一种记录现实、传达信息以及表达情感的摄影艺术形式。

通过镜头记录下来的影像,既具备艺术性,又传达出真实的信息。

纪实摄影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社会现状、传递社会问题以及唤起人们的关注和思考。

2.纪实摄影的起源与发展纪实摄影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世纪初的法国。

当时的摄影技术逐渐成熟,人们开始通过摄影记录生活和社会的各个方面。

随着摄影技术的进步,纪实摄影逐渐发展成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并在20世纪成为摄影界的主流。

3.纪实摄影的特点纪实摄影的特点在于真实、客观以及文化批判性。

纪实摄影要求摄影师以客观的态度记录社会现实,而不是刻意夸大或美化现实。

同时,纪实摄影还要求摄影师具备一定的文化批判意识,能够通过镜头传达观察者对现实的反思和思考。

4.纪实摄影在社会中的作用纪实摄影在社会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首先,纪实摄影可以记录社会的变迁和历史的痕迹,成为后人了解历史的重要资源。

其次,纪实摄影可以揭示社会问题和不公正现象,引起人们的关注和反思。

还有,纪实摄影对于提高社会文化素养、艺术教育以及推动社会进步和改革也发挥着积极影响。

5.纪实摄影的意义和价值纪实摄影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通过纪实摄影,人们可以了解社会真实的一面,增长见识,拓宽思维。

而摄影师通过自己的作品,也可以传达出自己独特的观点和情感,引起观众的共鸣和思考。

纪实摄影还可以促进文化交流和传播,推动摄影艺术的发展和创新。

6.结论纪实摄影作为一种以真实记录为目的的摄影形式,具有独特的意义和价值。

通过纪实摄影,人们能够更好地了解社会现实,增进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认识。

纪实摄影也是一种艺术表达方式,通过摄影师的视角和方式,传达出独特的情感和思考。

纪实摄影论文优秀范文汇总(5)

纪实摄影论文优秀范文汇总(5)

第四篇关于纪实摄影论文优秀范文:我自幼喜欢书画艺术,并从 6 岁开始苦苦追求了 20多年,虽然在这个领域没有混出个名堂,但是在自己走上摄影创作的近 30 年里,开始的爱好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

艺术圈内经常有人说摄影和绘画是姊妹艺术,我认为是比拟准确的。

我现在的工作是在新闻单位从事摄影记者职业。

所以采访拍摄新闻图片既注重新闻的现场感,又保证画面的构图和美感。

使自己的新闻摄影作品频频在上三级新闻报刊发表、获奖,这与用艺术的表现形式把纪实摄影拍出亮点不无关系。

我以自己的摄影实践认为,新闻摄影和纪实摄影极有相近性,但是纪实摄影画面语言和内涵程度要高于新闻摄影,所以笔者认为,如果把新闻摄影拍摄到这个标准,就是新闻摄影的最高水平。

对此自己总结了用艺术的表现形式拍摄纪实摄影的几点体会和经验。

一、用情感去拍摄纪实摄影1995 年瓦房店市发生了一起由复州城镇古台村陈氏姐妹非法集资诈骗案,涉案金额高达上亿,被骗群众数千人,成为当时震惊全国的重特大诈骗案件。

为了表现这个沉重的摄影主题,我先后屡次在案犯提审、古台村现场、采访受骗群众和审判现场等各个环节上,进行了全方位的采访拍摄。

在听到群众的哭诉,有的人血汗钱被骗后血本无归痛不欲生时,我的内心开始隐隐作痛。

于是,我带着感情含着眼泪拍摄了受害群众沮丧、绝望的眼神以及看到审判台上陈氏姐妹冲动、愤怒的神情。

这些镜头都一一展现在我的画面里,受到了报社领导的高度评价。

为了警醒世人、告诫百姓,我在本报发表完这个拍摄专题后,又先后被上三级 20 多家报刊给予发表刊登,起到了警示群众的作用,产生了较好的社会效果。

二、用色彩去拍摄纪实摄影日常的采访工作中,应邀的采访活动占了主要的拍摄内容。

瓦房店市的体育场是全市各项活动的重要场所。

每次的文化体育活动成为我的创作主题。

一次采访老年健身休闲大型表演活动,受老年体育协会的邀请拍摄活动全程,我在完成采访活动的同时,又把每个表演团体的表演分各个角度全部记录下来。

论新闻摄影的纪实性和艺术性

论新闻摄影的纪实性和艺术性

论新闻摄影的纪实性和艺术性在新闻摄影中,虽然真实性的原则绝对是首位的,但艺术表现力产生的影响也不容忽视。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一些关于的新闻摄影纪实性和艺术性关系的讨论,供大家参考。

浅谈新闻摄影纪实性和艺术性的关系在纯艺术摄影范畴,艺术表现力的强弱高低,无疑是评价作品成功与否的关键。

在新闻摄影中,虽然真实性的原则绝对是首位的,但艺术表现力产生的影响也不容忽视。

优秀的新闻摄影作品可以说必定是真实性和艺术性的良好结合。

也只有这样,新闻摄影作品才能有视觉冲击力,激起读者关注,引发共鸣和思考,产生积极的社会反响,并且长久地留在人们的记忆里。

《奥玛伊拉的痛苦》是1986年“荷赛”(世界新闻摄影比赛)突发类新闻摄影一等奖的作品,由法国著名摄影家富兰克·福尼尔拍摄于火山灾难现场,画面主体反映的是一位濒临死亡、陷身于灾后废墟和液体里的年幼女孩。

这幅作品让人们过目不忘,女孩身处险境,生命危在旦夕,仅靠手扶一根树棍支撑着将头部露出水面,眼睛里流露出的是对生的渴望。

这幅新闻摄影作品集合的极强烈艺术感染力,让受众对火山爆发这一大自然无可抗拒的灾害,有了刻骨铭心的记忆。

艺术性已经成为新闻摄影作品真实性的必要表达载体,不可或缺。

综观国内的资深新闻摄影记者和摄影通讯员,成绩斐然的,也大多是在新闻摄影中能很好并且恰当运用艺术表现手法的。

笔者以为,艺术性是真实性的“助推器”,合理地在新闻摄影中贯穿艺术性的原则与元素,能够极大地提升新闻摄影作品的阅读效果,使真实性更易于被理解和接受,从而起到更好的社会效果。

纪实和艺术的矛盾与冲突摄影记者的首要使命是将客观发生的影像记录下来,这个影像是具有新闻价值的,以及真实的。

新闻摄影本身的内涵决定了“纪实”的原则排在决定性的首位,在某种情况下,甚至可以放弃技术性的要求。

一幅重大突发事件的图片,拍摄技术上有些缺陷,如清晰度不好,甚至有点跑焦,但仍然要刊发,因为事件是重大的不可重复的。

这就是纪实性的“宽容度”。

论纪实摄影的文化阐释_新闻摄影

论纪实摄影的文化阐释_新闻摄影

论纪实摄影的文化阐释_新闻摄影
纪实摄影是一种致力于记录真实事实的摄影方式,它强调真实、客观、具有文化价值的观念,并通过影像的方式将真相呈现给观众。

在现代社会中,纪实摄影在记录社会文化生活、人类命运等方面起
着重要的作用。

有一种说法是纪实摄影是现实主义摄影的一种形式,它与文化
息息相关,具有文化的丰富表达和阐释功能。

纪实摄影记录着各种
形式的文化,包括社会现象、自然景观、艺术和建筑等,因此,它
需要具备对文化的深刻理解和阐释能力。

纪实摄影不仅记录了当代生活的文化现象,也包括了传统文化
的记载。

通过纪实摄影的方式将传统文化呈现出来,可以为后人留
下珍贵的文化遗产。

纪实摄影还强调表现真实、客观的事实,能够
让观众直接感受到文化的真实性、深刻性和复杂性。

此外,纪实摄影也具有批判性的意义。

一些摄影师通过拍摄一
些冷静而有深度的影像,揭示出一些现实的问题和社会的矛盾,引
起观众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和关注。

总之,纪实摄影在文化阐释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记录社会文
化生活、人类命运等方面的真相,不仅呈现了文化的真实性和深刻性,还帮助人们更好地认知和理解文化,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课题研究论文:浅议新闻摄影的视觉效应

课题研究论文:浅议新闻摄影的视觉效应

97986 新闻传播学论文浅议新闻摄影的视觉效应新闻摄影作为社会科学范畴的一门实用学科,无论专业还是业余摄影者,只有了解它的内在特点,掌握它的固有规律,才能拍出精彩的新闻摄影图片,新闻摄影是对真人真事的形象化报道,它的纪实性具有很强的科学性与可信性。

广泛应用于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是一种不可缺少的新闻样式。

随着读图时代的到来,人们会发现自己已经踏入了一个崭新的传媒时代,图像的传播得到愈来愈多人们的认同。

放眼报刊,图片的使用越来越多,越来越大。

好的照片上了头版、头条与报眼,头版常有专题式的辟栏甚至全版摄影报道。

新闻图片为一天的新闻制造了气氛,它以前所未有的真实感和生动感给人带来强大的视觉冲击力。

如何产生视觉冲击力什么是视觉冲击力?《新闻摄影教程》这么说,视觉冲击力由吸引力、感染力、说服力、震撼人心的效果构成。

我认为,它应该是利用摄影手段使人们通过视觉到思维这一过程中产生震撼效果的作用力。

它是人们对图片的主观的感知,对人们视觉的冲击,感情的共鸣,对人们心灵的震撼。

一、新闻图片要有新闻价值要讨论新闻摄影的视觉冲击力,就必须先明白什么是新闻摄影。

在新闻摄影的概念界定上,目前有着不同的说法,美国纽约摄影学院的拍摄教材中是这样说的,“简单地说,新闻摄影就是用一幅或几幅照片讲述一个新闻故事……我们完全可以不仅从新闻实践的角度,而且从新闻理论上都可以理直气壮地、鲜明地提出这样一个新概念:新闻图片已成了一种独立的、被广泛应用的新闻体裁,照片本身具有新闻价值的内涵,它是整个版面新闻含量的有机组成部分。

我们知道,新闻摄影区别于一般摄影的特性就在于它的新闻性。

图片本身要有新闻的内涵,才能称之为新闻图片。

新闻照片的视觉冲击力从何而来?关键在于它的新闻可视信息含量。

新闻含量和画面表现力完美、巧妙结合的照片,才有放大的价值,它应该是最直接反映主题、最强烈地表达情感、为整个版面定下基调的图片,是版面的亮点与中心。

光可读是不够的,还必须耐读,光有视觉效果是不够的,还必须有心灵撞击。

新闻摄影毕业论文

新闻摄影毕业论文

新闻摄影毕业论文新闻摄影艺术是一个按照表现器材和材料划分的艺术范畴,大家写过新闻摄影类型的论文吗?以下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新闻摄影的论文,欢迎大家参阅。

关于新闻摄影的论文篇一:浅议摄影艺术的形象与抽象摄影是瞬间形象,它在事物内容结构发展的时间线上截留一个点;在事物形式结构展开的空间中记录一个面。

所以照片形象包含着对事物内容理式的抽象和对事物形象形式的抽象。

而时空却给摄影的表现能力有着极大的限制。

这局限主要是对事物内容结构的。

因为事物的瞬间形象,既带有个性,又具有共性。

个性是事物在时间线上的来龙去脉,共性是事物在社会这个千丝万缕的纵横结构中的地位和作用。

单幅照片表现个性已经不容易,表现共性则更难。

这种时空局限并不能成为摄影师的永远束缚,所以摄影师并不想永远困在“全真”的枷锁内,要作调度时空关系的主人,于是有了与写实相对立的抽象表现的诞生。

用某种形式抽象上的不真实、不合理,去表现理式抽象的合理与艺术的真实。

故谓之“合理的歪曲”。

那么抽象艺术摄影还应该有其他的界限吗?第一,写实的摄影作品要符合“自然态”,表现正常的时空关系;抽象的摄影作品要符合“合理的歪曲”,表现非正常的经艺术家调度过的时空关系。

这是同外面写实的界限。

这既指非形象的抽象,因为它离开了原有形象的空间表现;也包括不离开形象的多时间形象的组合。

从原来时空关系看,离开了它就不是写实了,而是抽象了。

第二,合理的歪曲可以是抽象美,但不合理的歪曲肯定是抽象丑。

这是抽象作品内的一个界线。

对“合理的歪曲”我用可以,不用肯定词,是把它当成是抽象的必要条件,而不当成充分条件,以便检验出那些胡乱拼凑起两张照片就自称是抽象美。

这里我回避了怎么样才算是“美“这个标准的回答,因为同哥德巴赫猜想是数学皇冠上的一颗明珠,美的定义和趣味法则,也是美学皇冠上的一颗明珠。

但是,作为摄影艺术的美必须具备的艺术的信息,即具有供审美的条件,无论写实的还是抽象的作品,都应该具有意趣、形趣、技趣。

论文范文:论新闻摄影与新闻摄影中的摄影记者

论文范文:论新闻摄影与新闻摄影中的摄影记者

论文范文:论新闻摄影与新闻摄影中的摄影记者引言在由现象到本质研究新闻摄影中摄影记者问题的同时,必不可少地存在由局部(新闻摄影)到整体(整个摄影范畴)的思辨过程,并引出对摄影更本质的思考,究竟摄影是什么,摄影行为人在摄影中的位置与作用如何,摄影中主体客体的关系如何转换等等。

本文的论述逻辑与上述思维是一个逆向过程,即从摄影的本质出发,再向新闻摄影、摄影记者延伸推演的过程。

第一章摄影与摄影中的行为“人”第一节摄影的本源一、摄影的定义简单就其字面来说,“摄影” 二字是“摄取影像”的意思,同样,在英文里的摄影“photography”即“用光绘画”。

具体地说,摄影指的是通过某种专门设备(相机)进行影像记录的过程。

下文的讨论也是从“设备”与“记录过程”的角度展开。

二、摄影的产生及条件在摄影术诞生以前,人们便对实景再现充满了渴望,何是受技术条件制约,起初只能通过绘画的方式来模拟现实中的场景。

摄影术诞生的第一步,是对光学成像的发现。

早在公元前400年前,古代中国的《墨经》中就记载了“小孔成像”现象,在西方,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的著作中也不约而同有相关的描述。

此后,人们对小孔成像的光学特性有了更深地理解,采用凸透镜取得了更清晰的像。

并通过这一光学原理,发明了绘画用的“暗箱”。

然而“暗箱”终究只能起到观看的作用,并不能记录影像。

随着化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发现了光敏材料,一开始只能让它显影而不能控制光化学反映的结束,影像在显现后便很快消失。

直到1826年,尼埃普斯通过“阳光烛刻法”使得影像真正能通过定影驻留下來。

此后,达盖尔发明了“银版摄影法”,1839年,摄影术宣告诞生。

从以上摄影的产生条件看,可以发现我们摄影的两个必备要素:一个是光学意义上的,将物体的反射光汇集在平面上成像;另一个是将所形成的像用非人为的方式捕获并固定下来。

这里提到的“非人为”方式,指通过光化学反应或者光电子传感器信号转换的方式。

第二节摄影行为中的“人”绘画暗箱与摄影相机摄影术的诞生是个技术积累的过程,上述两个必备要素中,引起我思考的是其中的“非人为"方式。

[关于纪实摄影的优秀论文整理]优秀论文的决定

[关于纪实摄影的优秀论文整理]优秀论文的决定

[关于纪实摄影的优秀论文整理]优秀论文的决定纪实摄影的论文篇一自摄影术发明以来,摄影为人类做出了巨大的贡献,160年来工业革命不仅带来了新的生产关系,同时还带来了新的文化。

作为工业文化的先锋,摄影大大拓展了形象思维的空间,使图像能够替代文字成为最重要的文化载体,也就是说,摄影开创了能够直接通过图像来获取政治、经济、军事、教育、社会、科学及艺术信息。

摄影为现代社会作出了重要贡献。

纪实、新闻、艺术它们的区别纪实摄影在摄影史上的历史最长,摄影术一开始,人们就进行纪实摄影创作,随着网纹制版术的发明,新闻摄影诞生,新闻摄影是在纪实摄影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纪实摄影从广义上来讲包括新闻摄影,而从狭义上来说纪实摄影与新闻摄影的区别明显。

第一,两者的目的不同,新闻摄影是报道社会方方面面近期发生的事件,而纪实摄影是表达摄影师对社会对人生的感受。

第二,时效性不同。

新闻摄影时效性很强,而纪实摄影时效性不强。

纪实摄影也有新闻的属性被称为“软新闻”。

有些摄影师专门拍摄那些即将消失的事物,这些题材在拍摄时几乎没有多大意义,过若干年,逐渐显露出其价值。

第三,纪实摄影有高度的概括性。

如在一张照片里摄影师反映的人物,不象新闻照片那样具体地针对这个人,而是通过人物反映一个民族一个历史时期的象征。

纪实摄影与艺术摄影相比。

艺术摄影的目的是通过事物来表现摄影师的思想感情,着眼点在于“表现”,而纪实摄影在于再现事物,着眼点在于“发现”。

目的不同手段也不同,纪实摄影必须忠实于事物本来的面目,严禁摆布和修饰,它强调事物本身的内涵。

目的不同,拍摄对象也不相同。

纪实摄影同艺术摄影一样都有美的属性,纪实摄影师都善于利用光线、影调、构图为自己的作品服务;纪实摄影的美,是一种“发现”的美,内在的美,经过思考才能体会到的美。

纪实摄影的社会价值如果说新闻摄影的价值主要是新闻价值,艺术摄影的价值主要是审美价值,那么,纪实摄影的价值主要是社会价值。

说起社会,常常使人想到社会的各个阶层、“一张照片的价值不能仅用美学的观点去衡量,还必须从对人类和社会在视觉上的表现强度去判断”,纪实摄影作为社会的见证者,从一开始就为人类的自身尊严、存在、人性的回归作出不懈的努力。

新闻摄影瞬间论文[关于新闻摄影的论文内容]

新闻摄影瞬间论文[关于新闻摄影的论文内容]

新闻摄影瞬间论文[关于新闻摄影的论文内容]一、摄影文学是当代现实生活不可缺少的艺术形式。

当历史进入21世纪以来,摄影文学因为社会的需要和人们的审美需要,迅猛发展起来。

这有力地证明了摄影文学是当代现实生活不可缺少的艺术形式。

我们从以下三方面可以看出摄影文学是当代现实生活迫切需要的艺术形式。

1.旅游胜地的自然风光需要文化积淀,摄影文学可以促进这一进程的迅速完成。

我国不少风景名胜如果缺少文化积淀,那么,其魅力就会大打折扣。

人类的遗产包括自然遗产和文化遗产,有的地方是二者皆具,像泰山、武夷山、九寨沟等,既是自然遗产,也是文化遗产。

缺乏任何一个方面,她们的魅力都会大大减弱。

王夫之说“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

神于诗者,妙合无垠。

巧者则有情中景,景中情。

”因为二者如果在诗中实现真正的有机统一,那么诗的价值会成正比地随它的材料的增加而增加,所以景美和情美的有机融合要比单纯的景美或情美富有感染力。

这是一种“复杂的美”,而“难美”和艺术上的“伟大”看起来是等同的。

摄影文学无疑是可以增加自然景观的文化含量的。

2002年11月8日,《文艺报·摄影文学导刊》推出了张家界风光专版《江山如此多娇》。

可以说,在1980年以前,张家界无与论比的自然景观是养在深闺人未识。

在著名画家吴冠中向世人揭开张家界神秘的面纱以后,随着人们的开发,张家界的容姿日益妖娆。

而摄影文学将在一定的程度上促进张家界自然景观的文化积淀。

也就是说,张家界在人们的审美观照中愈益摇曳多姿。

她再不仅仅是单纯的自然风光,也有迷人的人文风光。

2.没有实感的想象容易缥缈、空洞。

莫·卡冈在《艺术形态学》中指出:“艺术作品首先作为某种物质结构——声音、体积、颜色斑点、词汇、动作的组合,也就是说,作为具有空间特征、或者时间特征、或者空间一时间特征的对象被创作出来,存在并出现在知觉面前。

正因为如此,这种作品与人们承认它具有什么尺度的艺术价值、怎样解释它的内容这一点无关,甚至与根本是否知觉它、或者它埋藏在地下、储存在博物馆和图书馆里这一点无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致对平衡的呼唤, 因此觉悟的黑人宁可倒在血泊之中也要
争取选举权、 不同生活层次中的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共同渴
望、 女权主义运动的兴起等社会现象都在切实地要求人道
主义原则和平等地位的实现。
最后, 人类遭受的苦难最终都可归结为人类本身的有
限性。 不可抗拒的自然灾难,尤其是来自社会的人为灾难,
如惨绝人寰的自相残杀和不同种族间的敌对, 其根源皆来
最后,偶发的天灾将人们无情地抛入苦难的深渊。 肆虐 的 飓 风 (见 图 片 《飓 风 》)、暴 戾 的 洪 水 ,如 发 疯 的 野 兽 、无 底 的 黑洞,无情地毁灭、吞噬着人类的个体。 大自然的狂暴和肆 虐让我们在惊愕中沉思, 从天而降的苦难如何这般势不可 挡,人类在这种彪悍、强硬且无情的力量面前为何竟是如此 的脆弱和无奈?
相离异,易于互相侵犯摧毁。 ”[3]卢梭曾描述,当人 意 识 到 自
己生活不如他人之际会自然地产生不愉快的情绪, 产生取
他人而代之的想法,甚至是采取行动。 因为人们总是希望自
己占据优越的位置。 [4]人类这种根深蒂固的贪求 欲 念 ,使 欢
庆胜利的背后挣扎、哀鸣着罹难的血腥灵魂,因为己欲与他
欲遭遇产生的比较之心是自私而不是自爱, 而人的某些本
的渴求不得不跳出燃烧着的高楼的身影, 在揪心、 担忧之
际,那无情的大火也如同无法抑制的愤怒……
人类在人为造成的灾难中痛苦地呜咽和呻吟, 剥离出
制度的缺失和官员的擅离职守。 因为正是人为的某种缺失
才使得“这一受难史带有它的矛盾和冲突,带有它的不公正
和不平等。 ” [2]
二、苦难产生的根源探索
传递信息、提供精神支撑的新闻摄影作品,其对生存苦
饥 饿 的 小 女 孩
凯文.卡特拍摄 ,获 2004 年普利策新闻摄影奖。 普利策新闻摄影奖。 饥饿的小女孩。 凯文·卡特。 」普利 策新闻摄影奖。 饥饿的小女孩。 凯文·卡特。 」普利策新闻摄 影奖。 饥饿的小女孩。 凯文·卡特。 」普利策新闻摄影奖。 饥 饿的小女孩。 凯文·卡特。 」
火 力 交 叉 点 下
.11 2010
新闻传播
News Dissemination
新闻摄影
透视普利策新闻摄影奖作品中的苦难主题
李志飞
[摘要]普利策奖新闻摄影奖作品,用凝固的瞬间真实地 记录了人类历程中无法回避的各种苦难, 这种必然的宿命 让人们饱经沧桑。 也许人类的有限性正是昭示人们友爱、互 助、团结的根源所在。
[关键词]普利策新闻摄影奖;苦难主题; 有限性 ; 爱
.11 2010
新闻传播
News Dissemination
苦 难 的 20 世 纪 上 半 叶 :洒 满 一 地 的 子 弹 壳 ,仿 佛 织 就 的 地
毯— ——战争就在脚下, 而卷入战争 中 的 人 们 更 是 无 处 遁 形
(见 图 片 《火 力 交 叉 点 下 》);政 府 军 士 兵 为 死 去 的 战 友 伤 心 流
性弱点似乎支配我们重复犯相同的错误, 因此无论是自然
的报复还是人为的苦难,都以相同的实质内容、不同的形式
版本出现在人类的历程中。
其次, 不平等是人类不幸的根源。 人类作为同一个族
类,其本质上是没有区别和优劣之分的,但现实却恰恰不以
为然:皮肤色彩带来的冲突,性别差异形成的对立,还有生
活、 教育层次的不同带来的隔阂……长期的不平等必然导
(二)人为制造的灾祸使人生无常的悲凉体验加剧 首先, 现代工业在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同时也给人类 的生存环境造成严重的污染: 烟囱中不断冒出的黑烟把漂 浮的云染成了灰色; 核爆炸的尖利之声与垂死者的呻吟代 替了清脆欢快的鸟语; 沙砾中那化石般的孩子空乏的眼洞 和微张着的嘴, 仿佛在无声地控诉着工业污染的凶残…… 对大自然的肆意征服和破坏, 最终的结果是大自然用更加 残酷的手段对人类反报复— ——人类 生 存 环 境 的 失 衡 、 极 端 气候的出现和人类躯体的扭曲变形, 大自然无情地将人们 置于于死地, 似乎用这种方式才能证明它的威力和不可侵 犯,也提醒易人们关注、审视、反思环境污染带来的苦难和 人们在生态危机中的旦夕祸福。 其次, 由政治引起的战争将大量无辜民众卷入血腥和 动乱中, 普利策新闻摄影奖照片用凝固的瞬间印证了人类
自文化和信仰的不同以及人与人之间尺度具有的差异性,
即“人自身就是它们的根源,也是它们的最终目标。 ” [5]而之
所以造成这种不同根源,在于人们都以自我为中心、各自坚
持各自的立场,而没有意识到各自具有的有限性和不足,也
看不到他人的长处和优点,而人的自我意识是狭隘的、短视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的,所造成的环境必然彼此隔阂、分裂,生存于其中的人们
病等顽疾折磨的瞬间,步入永恒前的痛苦的表情和扭曲、干 枯的躯体,让观者仿佛白昼遇到了魑魅魍魉,不寒而栗油然 而生, 也让我们深刻理解了瑞 宁 格 的 断 言— ——艾 滋 病 对 人 类的威胁仅次于战争。
其次, 贫困的生存环境让人们在苦难的泥潭中无法自 拔。 极端贫困的环境中,非洲儿童的身影一次次地出现在普 利 策 新 闻 摄 影 奖 作 品 的 镜 头 中— ——虚 弱 、无 力 、瘦 骨 如 柴 , 难民挣扎在基本物质生活都无法保障的环境里, 随时都会 陷入 “猛烈的饥饿”“像山崩一样在腹内塌陷下来” 的灾难 中。 贫困的生存环境让深陷其中的人们像蚁蛾一样生活、像 草芥一样消失,使他们的生命如此卑贱。 (见图片《饥饿的小 女孩》)
大卫·列森和谢丽尔·迪亚兹深入伊 拉 克 战 场 , 用 镜 头 精准地捕捉到了战争的危险、冲突和破坏。


《华盛顿邮报》记者拍摄, 获得 2006 年普利策奖。
奥 马 伊 拉 的 痛 苦
富兰克·福尼尔拍摄, 获 1986 年普利策新闻摄影奖。
翻开普利策新闻摄影奖作品集, 人类历经的苦难当即 展现在受众的眼前,震撼着观者心灵:瘦骨嶙峋的非洲饥民 濒临、挣扎在死亡线上;赤裸裸的种族歧视公然爆发在象征 民主、平等的美国星条旗下;卢旺达难民在饿殍遍地中颠沛 流离;波黑响起的枪声划破和平的宁静,将人们抛入战乱的 苦难中;南非家园在战火中焚烧殆尽,惨不忍睹;非洲大陆 在炽热的烘烤下灾难横生,人们在龟裂、干旱的土地上艰难
也就注定无法逃遁生存的缺憾, 经受由此带来的种种痛苦
自然也就无法回避。
三、苦难的救赎
我们对于普利策新闻摄影奖图片展示的人类所历经的
厄运、忧患和苦难掬泪或愤怒之后,更要领悟和反省历史和
事件透射出的深刻寓意,因为忘记历史就等于背叛。
新闻摄影
人类生存的意义和价值在于对苦难根源的探索和揭 示,那就是在超越对有限性的关照上,感受“悲剧主体面对 灾难敢于殊死抗争, 不惜以生命作为代价去超越苦难和死 亡,从而显出超常的生命力,把主体自身的精神和人的意志 力提到崭新的高度。 ” [6]敢于否定既定命运,与自然、社会的 异己力量斗争,不屈服于苦难— ——这 彰 显 着 昂 扬 的 生 命 力 、 坚毅的抗争精神和人类崇高的人格。 小女孩奥马伊拉在泥 石 流 中 苦 苦 挣 扎 60 小 时 ,她 的 抗 争 、愤 怒 和 最 终 被 死 神 召 唤去的悲痛让观者悟出人类精神、意志的顽强,感悟生存的 信念、力量及对人生和世界更加深刻的认识(见图片《奥玛 依拉的痛苦》)。 著名的美学大师朱光潜曾说:“对悲剧来说, 紧要的不是巨大的痛苦,而是对待痛苦的方式。 没有对灾难 的反抗也就没有悲剧, 引起我们快感的不是灾难, 而是反 抗。 ” [7]更为重要的是,从苦难中,人类悟出真正达到拯救的 源泉— ——学会宽容和对他人要团结、友爱。 马克思说:“人是 一个有激情的存在物。 激情、热情是人强烈追求自己的对象 的本质力量” [8]。
泪的悲怆;惊恐的孩子被迫遭受人为苦难的心灵创伤;黑人
部落被迫迁徙到贫瘠的土地上,其谋生的艰难,仿佛每一步
都在用血与泪控诉着战争……
再次, 玩忽职守的失职造成的突发事件将人们轻而易
举地抛出常轨。 普利策新闻摄影奖作品中,大量的安全事故
报道让我们叹息和愤怒: 有质量问题的安全梯突然断裂,倒
载下来的受难者惊恐无助地挣扎在受众的眼前; 怀着对生
人间多舛的苦难历程时刻警示着身为万物灵长的人类 不要骄傲,不要自以为是,要认识到人的有限性,要从自我 中心的局限性中提升出来,学会宽恕、学会包容,尊重他人 的发言权,对他人友爱与团结。 因此,自由、民主、平等和宽 容的原则具有了普世性,因为宽容是一种具有能动性的爱, 而“爱克服分离感,打破隔绝的围墙,使人与人和谐相融,伫 立整体中,但又让他成为自己。 ”这是对人生命意义和精神 追求的升华。 正如别林斯基所言:“以自己个人为代价实现 了永恒的本体的力量, 实现了世界的不可逾越的生存法 则。 ” [9]和谐温柔的面孔绽放在痛苦、困惑的生活境遇中,会 让精神创痛油然释怀,会拯救和改造人们的焦虑与不安,这 正是对苦难心灵的真正拯救。 一言以蔽之,人类要以宽容的 内心、博大的爱心、团结人类的渴求,微笑地来面对生存的 苦难,体现容纳百川的精神美。
(作者单位:黑龙江东方学院)
53
普利策新闻摄影奖的作品让我们关注到了同一个星球
上在强大的他律控制下的同类— ——他 们 被 无 情 地 抛 出 生 命 的正常轨道,而这些偶发的、不可控或不可预知的天灾可能 随时光顾到每一个人, 禁锢甚至是毁灭每一个涉足其中的 人。 这种偶发的比率在天灾中并不低,如海德格尔所言,人 一出生就被抛入到可能性之中,人就是可能性。 [1]
难的记录不仅是为了赚取一把同情的眼泪, 更是为了引起
人类的反省、对苦难根源的追溯和探寻,因为无人确证的苦
难不仅是可怕、冰冷的,还会导致悲剧的重复上演。 因此,唯
有揭示苦难的症结,才可解决人类的顽疾。
首先, 不合理的现实境遇和苦难暴露出了人类性格中
的劣根性和弱点。 霍布斯认为,“人性竟然会使人们如此互
结束语 普利策新闻摄影奖作品,用凝固的瞬间、形象的图片语 言,刻录下了人类生存历程中的种种苦难,也记录着人们在 抗争中所展示的生命力量,在模糊受众眼球的同时,也给观 者的心灵做了洗礼,它用累累的伤痕警醒着人类,要时刻关 注自己的有限性,对他人和所存在的一切抱以宽容的心态, 如此战争才不会重现、灾难才不会再演,人类才能规避苦难 而救赎自己,共同建设、生活于充满和谐、鲜花和微笑的美 好家园中。 ■ 注释: [1] [英]马 尔 霍 尔.《海 德 格 尔 与 〈存 在 与 时 间 〉》.亓 校 盛 译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 年 [2]张建安.现代古人的神性撒播.理论与创作.2007 年 [3][英]霍 布 斯.利 维 坦[M].黎 思 复,黎 廷 弼 译 .商 务 印 书 馆.1985 年 [4] [法]让·雅克·卢梭.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 .吕卓 译.中 国社科出版社.2009 年 [5]舍勒.舍勒选集[M] .上 海:三联书店.1999 年 [6]邱 紫 华 . 悲 剧 精 神 与 民 族 意 识 . 华 中 师 范 大 学 出 版 社 . 2000 年 3 月版. [7]朱光潜.朱光潜全集.安微教育出版社.1987 年 [8] 恩格斯 马克思. 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中共中央 马克思编译局译.人民出版社.2000 年 5 月第 3 版 [9]别林斯基.美学.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 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