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过草地
过草地的故事简介50字

过草地的故事简介50字三篇
篇一:
红军来到一片茫茫的草地,大家都很口渴,不知道哪里才有水。
毛泽东告诉大家:“只要方向正确,再困难的地方也能走过去。
”他们坚定信念,经过无数次尝试,终于找到了水源,成功过草地。
篇二:
红军过草地时,遇到了一条很宽的河流。
大家都担心过不去,但是毛泽东告诉大家:“困难就像弹簧,你弱它就强。
我们要用智慧和勇气去战胜它。
”红军战士们团结一心,用木板搭起浮桥,成功渡过了河流。
篇三:
红军在过草地时,遇到了恶劣的天气和艰难的地形。
粮食短缺,疾病流行,很多人都病倒了。
毛泽东鼓励大家:“困难只是暂时的,只要我们团结一心,一定能走出这片草地。
”红军战士们互相帮助,克服困难,最终成功走出草地。
红军过草地故事的原因

红军过草地故事的原因
红军过草地的故事起因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军在中国内战中的战略行动。
在1935年至1936年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军在国共内战中遭遇了国民党军队的大规模围剿。
为了保护红军的生存和发展,毛泽东等红军领导人提出了进行战略转移的计划。
他们决定通过长征,将红军从国民党军队的重压下撤离,并重建红军的战斗力。
红军在长征过程中,经过了多种复杂的地形和环境。
其中,有一段红军必须穿越的区域是被称为草地的地方。
这片草地地势平坦,茂盛的草原覆盖着广袤的土地,而且草地边缘是陡峭的山岭。
然而,这片被誉为“死亡之代”的草地却不像表面看起来那么安全。
草地的中部经常有暴风雨和雪灾,气候恶劣,交通不便。
同时,还有不少土匪和敌对势力活动,对红军构成威胁。
红军领导认为,穿越草地是长征中最艰难的一段,也是决定红军生死存亡的关键阶段。
为了突破草地的限制,并利用地形和气候因素抵御敌人的追击,红军在草地中分成多个小部队行进,采取多路进军的战术。
同时,红军还利用草地丰富的资源,进行补给和休整。
红军在艰苦的草地行军中,经受了巨大的困难和压力,也展现出了顽强的意志和勇气。
他们克服了种种困难,最终成功地穿越了草地并继续了长征的征程。
这段关于红军过草地的故事,
成为了中国共产党和红军长征史上的一个重要事件,也被用来形容决心坚定、勇往直前的精神和行动。
关于红军过草地的资料

关于红军过草地的资料
红军过草地,是指中共红军在中国人民解放战争时期,在长征中通过各种困难险阻的草地地带。
红军过草地的具体历史事件,主要发生在1935年的长征中。
长征是指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军从江西瑞金出发,经过长时间的艰苦艰险的行军,最终成功突围,到达目的地陕西延安的一次重大战役。
红军在长征中穿越了许多地形复杂、环境恶劣的草地地带,这其中的草地地带成为当时红军生存与行军的重要环节。
红军过草地的过程十分艰难。
由于草地地带的地形和气候等因素,红军士兵要面对高寒、饥饿、缺水等各种困难。
在行军路上,士兵们只能以草根、野蔬果等为食,并遭遇了很多危险的野生动物等。
由于草地地带地勢平坦开阔,红军难以隐蔽,易成为敌人的目标,红军在草地上行军和隐藏时需要特别小心。
为了顺利地穿越草地地带,红军采取了一系列的应对措施。
他们加强了巡逻防范,设立了报警哨,以及进行夜间行军,避免被发现。
红军还将草地地带作为训练和战斗实践的场所,使红军士兵具备在战斗中发起袭击和迅速躲避的能力。
红军勇敢地战胜了草地上的各种困难,通过长征最终取得了胜利,并在中国革命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红军过草地的经历,也成为中国共产党和人民解放军坚韧不拔、艰苦奋斗的象征。
红军长征的故事:过草地

红军长征的故事:过草地1935年6月12日,中央红军的先头部队终于翻越了夹金山,在前进途中与红四方面军胜利会师。
这次会师使红军的士气大增,两方面的红军都欣喜若狂。
两方面红军会师后,兵力加起来有十万多人。
这种情况对中央红军来说当然是十分值得高兴的,因为装备和给养充足的四方面军,能够大大地缓解中央红军一路行来缺衣少粮的现状。
同时,对红四方面军来说,与怀着共同的心,不懈战斗的同志们相聚也是一件大喜事。
但正值红军队伍士气高昂,跃跃欲试的时候,四方面军的领导张国焘(tāo)却以种种借口,故意拖延四方面军主力北上战斗。
为维护红军内部的团结,党中央在反复研究之后,于7月18日发出通知,任命张国焘为红军总政治委员,并根据他的部署,对红军队伍实行了一系列调整。
这样,过雪山之前,*制定的松潘战役计划就没能实行下去,而被张国焘的“赤化四川”计划阻止了。
两方无法妥协,以致延误了战机,致使红军在小金县和毛儿盖地区停留了一个多月时间,最终只能选择从自然条件极为恶劣的大草地北上了。
8月3日,红军制定了夏洮(táo)计划,将红军分成左右两路。
左路军由红军总司令朱德和总政委张国焘率领,经阿坝地区北进;右路军则由前敌总指挥徐向前和陈昌浩率领,经班佑地区北上。
党中央和中央军委随右路军行动。
随后,右路军进入了茫茫的毛儿盖大草原,这又是长征路上的一大挑战。
在这片草地中布满了水草、沼泽、泥潭,除了野草,什么都不长,根本就没有路。
人和马必须踏着草甸走,这是安全的落脚处。
从一个草甸到另一个草甸,跳着前进。
一天下来,精疲力竭。
有的战士又累又饿,实在跳不动,就用棍子探深浅,几个人互相搀扶着走。
但还是有很多人掉进沼泽地里,往往是一个人陷进去后,另一个人伸手去拉他,也跟着掉了进去,越陷越深,再也没能出来。
据说过草地有三怕,第一怕就是没踩着草甸,陷进泥沼。
一开始战士们没有经验,不停地有战士陷进泥潭,旁边的战士们就上去救人,很多都一起牺牲了。
后来有了经验,掉下去的也少了,帮他的同志也掌握了方法:不能动,越动陷得越深,然后站在草甸上用绑腿的布条,几个人一起拉他上来。
红军过草地的资料

红军过草地的资料
红军过草地是指中国工农红军在长征途中经过大片的草地地区的历史事件。
以下是这一事件的相关资料:
1. 时间:红军过草地事件发生于1935年10月至1936年10月期间,是长征的重要阶段之一。
2. 背景:红军在长征途中遭受了国民党军队的严重进攻,并面临着围剿的威胁。
为了躲避敌人的追捕和围堵,红军被迫选择通过草地等复杂的地形进行躲避。
3. 目的:红军通过穿越大片的草地地区,以迷惑敌人,减少被发现的可能性,并寻找适合的休息和补给地点。
4. 经过:红军在草地地区行进时,需要面对草丛密布、地形复杂、视野受限等困难。
他们使用了各种掩护手段,如掩护巧妙地利用草丛躲藏、采用变换行进方向等方式。
5. 困境:红军在草地地区行军往往遭遇恶劣的天气条件、缺乏饮水和粮食等困境。
同时,由于敌人的围堵,红军不得不忍受长时间的躲藏和行军,造成了相当大的疲劳和伤亡。
6. 影响:红军通过成功穿越草地地区,成功迷惑和躲避了敌人的追捕,最终实现了红军的成功撤退和生存。
7. 纪念:红军过草地成为红军长征中的重要历史事件之一,被人们广泛纪念和传颂。
许多红军过草地的地方也建立了纪念碑
和纪念馆,以保留和传承这段历史。
以上是关于红军过草地事件的一些相关资料,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红军过草地故事

红军过草地故事1935年,红军面临着生死存亡的考验。
他们翻过险峻的雪山,穿越密林草地,奋力向前。
红军指挥员毛泽东给予战士们极大的鼓舞,“谁说长征没有胜利呢?整个红军规定走八个月,结果我们走了两个月,就打了四仗,占了我们所到之地的大部分,损失仅仅30-40人。
”跋涉了数日,途中已没有剩余的口粮,红军战士们的身体疲惫不堪,但他们依然坚定地向着理想前进。
突然,一片宽广的草地映入红军战士们的眼帘。
这片草地十分绿油油的,顿时让战士们充满了希望和活力。
红军战士们弹起路上的歌,闲暇时还和伙伴们一起打闹嬉戏。
他们用清晨的露水洗脸洗手,用草丛采摘野果解渴。
这片草地给了红军士兵们短暂的喘息时间,同时也是希望的象征。
然而,红军士兵们并没有满足于眼前的一切,他们知道,只有不断前进,才能找到真正的出路。
在草地的另一侧,隐约能看到一个小村庄,这是他们下一站的目的地。
大家迅速整装待发,像一股洪流一样奔向小村庄。
然而,在距离小村庄不远的地方,一支国民党军队戒备森严地堵住了前进的道路。
“敌人果然不会让我们这么轻松通过。
”红军指挥员在心中暗自忖道。
面对强敌,红军士兵们不畏惧,毅然决然地走向战场。
战车、火力全开,炮火瞬间将整个草地炸得烟雾弥漫,炸得尘土飞扬。
红军士兵们奋勇争战,用强大的斗志和顽强的毅力,将敌军打得四散奔逃。
纵横捭阖之间,红军奋勇杀敌,闪烁着铿锵有力的战鼓声,呼啸过了整个草地。
胜利终于降临到红军战士们的头上,他们用鲜血和生命铺就通向胜利的道路。
红军战士们忙碌地收拾战场,他们依然目不旁视,守望着敌人可能的进攻。
当红军再度踏上草地时,他们看到的是一望无际的草原和苍茫的天空。
这个才刚刚结束的战场上只剩下破败不堪的弹壳,撒满了整片草地。
红军战士们心中默默的祈祷,他们期盼着和平的日子早日到来,他们也期盼自己能够再多活一天,为党的事业再立新功。
他们开始翻越这片草地,向着下一个目的地迈进,一种坚定的决心在战士们的内心深处燃烧。
他们没有迷失方向,没有被困住,他们向着自己的理想和信念前行,直到最后取得胜利。
红军过草地ppt课件

THANKS
感谢您的观看。
它展示了中国人民在困难和挫折面前的顽强拼搏精神和不屈不挠的斗志,成为激励后人的宝贵精神财富。
通过过草地,红军塑造了一种不畏艰险、敢于胜利的形象,成为中国人民的骄傲和榜样。
04
CHAPTER
红军过草地的教训和启示
在面对极端困难和挑战时,坚定的信念是战胜困难的关键。
总结词
在红军过草地的过程中,面对严寒、饥饿和沼泽的威胁,红军战士们始终坚信能够战胜困难,最终成功穿越草地。
政治背景
草地实际上是沼泽地带,遍布泥泞和水坑。
地形地貌
气候条件
生态状况
雨季时草地变得更加湿滑,增加了行军的难度。
草地中存在各种野生动物,如蛇、狼等,对红军构成威胁。
03
02
01
红军需克服恶劣的气候、地形和生态条件。
自然环境
红军缺乏足够的食物、水和药品。
物资匮乏
国民党军队在红军后方不断追击力源泉。
总结词
在红军过草地的过程中,许多战士表现出了英勇无畏的精神。他们不畏艰险,勇往直前,为了革命事业不惜牺牲个人利益。
详细描述
在遭遇敌军围攻时,一位名叫李明的战士挺身而出,用自己的生命掩护战友撤退。他英勇牺牲,成为红军过草地过程中的英雄代表。
实例
05
CHAPTER
红军过草地 PPT 课件
目录
红军过草地背景介绍红军过草地过程红军过草地的意义和影响红军过草地的教训和启示红军过草地的影响和价值
01
CHAPTER
红军过草地背景介绍
1935年,中国四川省。
时间地点
中国工农红军在长征途中,面临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被迫穿越荒无人烟的草地。
历史背景
红军过草地

红军过草地引言红军过草地是指中国工农红军在长征途中经过艰难的草地地形的过程。
这段历史是中国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红军长征中的重要事件。
本文将对红军过草地的背景、经过的困难以及取得的成果进行描述和分析。
背景红军过草地的背景是中国革命战争时期的动荡局势。
1927年至1936年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农红军进行了长征,以逃离国民党政府的围剿,寻找革命的立足点。
红军在长征中走过了多个地形类型,其中包括江河、山脉以及草地。
草地地形是其中较为困难且危险的一部分。
经过的困难红军在过草地的过程中面临着诸多困难和挑战。
首先是草地地形的复杂性。
草地地形通常由茂密的草丛和泥泞的沼泽组成,不易通行。
红军需要耗费大量体力和精力来翻越和穿越这些地形,加之长时间的行军使士兵们疲惫不堪。
其次是天气的变化。
草地地形容易受到季节和天气的影响,突如其来的暴雨或雪灾会给红军带来更大的困扰。
此外,红军在穿越草地时还要防范国民党军队的袭击,为了保护自己,红军不得不时刻保持高度戒备,进一步增加了困难。
取得的成果尽管红军在过草地的过程中面临重重困难,但他们最终取得了一系列辉煌的成果。
首先,红军在过草地中保持了高昂的斗志和坚定的信念,没有被困难打倒。
他们克服了身体上的疲劳和挫折感,始终坚持向前。
其次,红军通过灵活机动的战术,成功避开了国民党军队的围剿和追击,最终保住了自己的生命和武器装备。
另外,红军在过草地的行军过程中,磨炼了他们的意志力和纪律,增强了集体协作的能力,为之后的长征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最重要的是,红军通过这段历程,获得了宝贵的战斗经验和军事智慧,为将来的斗争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结论红军过草地是中国革命历史中的壮举,在长征中占有重要地位。
红军在此过程中面临了巨大的困难,但通过坚定的信念、灵活的战术和团结协作的精神,取得了宝贵的成果和经验。
红军过草地的历史经验不仅对中国革命提供了宝贵的借鉴,也对世界上其他国家的革命事业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红军过草地的观后感

红军过草地的观后感一、背景介绍红军过草地是中国革命史上的一段重要历史事件。
在长征途中,红军经过了险恶的草地,面临着极端艰难的环境条件。
这段历史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引发了许多的思考和反思。
二、红军过草地的艰难与挑战红军在过草地的过程中遇到了许多的艰难和挑战。
首先,草地地形崎岖,草木丛生,给行军造成了极大的困难。
红军需要穿越高山、泥泞和密密的草丛,行进缓慢,时常受到伤员的掣肘。
其次,草地的气候条件恶劣。
酷暑干燥、烈日炎炎的天气使得红军士兵们既要承受高温的考验,又要面对严重的水草匮乏问题。
在这种恶劣环境下,红军经受着极大的疲劳和饥渴,身体素质和士气不断被考验。
最重要的是,草地中潜伏着敌人的威胁。
红军在草地中行军时,经常受到敌军的骚扰和袭击。
敌人从埋伏点突然袭击红军,给他们带来了巨大的威胁和压力。
三、红军过草地的奋勇抗争尽管红军面临着重重困难,但他们并没有放弃,而是勇敢地面对并克服了这些困难。
在草地行军进程中,红军形成了一种顽强的精神,展现了他们的战斗力和意志力。
首先,红军显示出了他们过硬的战斗技能。
在面对敌军袭击时,红军组织严密、配合默契,顽强地进行了反击,成功击退了敌军的进攻。
其次,红军展现了他们的团结和互助精神。
在艰难的环境下,红军之间互相扶持、相互关怀,形成了一种强大的战斗力量。
他们不离不弃,共同面对着草地带来的挑战。
最重要的是,红军过草地的过程中,他们始终保持着崇高的信仰和坚定的理想。
他们深信只要坚持下去,胜利就在眼前。
四、红军过草地的启示红军过草地的经历给我们带来了许多的启示。
首先,我们要学会坚持。
无论遇到多么艰难的困境,我们都要坚持不懈地追求我们的目标,并且相信胜利必然属于坚持的人。
其次,我们要学会团结和互助。
只有团结在一起,相互扶持和帮助,我们才能克服困难,战胜敌人。
最重要的是,我们要信仰和理想。
只有坚守信仰、追求理想,我们才能在艰难中找到力量和动力。
五、结语红军过草地的历史事件给我们带来了深刻的触动和启示。
长征过草地简介

长征过草地简介长征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段重要的壮举,长征过草地是其中一段具有特殊意义的征程。
长征过草地是指红军在长征途中穿越广袤的草原地区所经历的艰难跋涉。
本文将从长征的背景和原因、长征过程中的艰辛和困难,以及长征对中国革命和红军的影响等方面进行介绍。
长征是中国共产党为了逃避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寻找新的根据地而进行的一次战略转移。
长征的背景可以追溯到1934年,那时红军已经在中央苏区与国民党军队展开了长时间的斗争。
由于遭受了严重的挫折和损失,红军被迫放弃中央苏区,面临被歼灭的危险。
为了保住队伍和革命事业,中国共产党决定进行长征。
长征过程中,红军面临着严峻的困难和挑战。
首先,红军需要穿越广袤的草原地区,这里地势辽阔开阔,鲜有遮蔽物,红军很容易成为敌军的目标。
其次,草原地区气候干燥,水源匮乏,给红军的生存和补给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再次,红军还要面对蒙古族游牧民族的袭击和阻击,增加了战斗的难度。
在长征途中,红军不得不经历长时间的行军和战斗,遭受了巨大的疲劳和伤亡,但他们始终坚持着革命信念,奋勇向前。
长征是中国革命史上一次重要的转折点,对于中国革命和红军具有深远的影响。
首先,长征使中国共产党在艰苦的环境中锻炼了一支忠诚而勇敢的红军队伍,为日后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其次,长征使中国共产党获得了更广阔的群众基础和更多的支持,为中国革命的胜利打下了坚实的社会基础。
再次,长征过程中的艰辛和顽强精神,成为中国共产党在艰难困苦中迎难而上的标志,激励了无数革命者为共产主义事业不懈奋斗。
长征过草地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段充满艰辛和困难的征程,但它也是中国革命史上一次重要的壮举。
长征不仅是红军的转折点,也是中国共产党的转折点,它为中国革命和红军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长征的精神和意义将永远激励着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
红军过草地故事

红军过草地故事
1934年,中国革命军队中最优秀的部队之一——红军第一方面军,正在长征途中。
他们不顾严寒和艰险,穿越高山峻岭、草地和河流,为了避开蒋介石的追捕,寻找新的革命根据地。
一天,红军队伍来到了一片广袤的草地。
草地绵延无际,草丛轻轻摇曳,宛如波浪一样。
在这个季节,天空湛蓝如洗,阳光透过蓝天洒在身上,给人以温暖的感觉。
红军指挥部在一处小山丘上搭建了临时的指挥所。
红军指挥官毛泽东站在山丘上,遥望着前方的草地。
他目光坚定而充满信心,因为他知道,只有坚定的信念与毅力才能带领队伍战胜一切困难。
红军队伍展开行进,步伐整齐且稳定,他们犹如一条红色长龙蜿蜒前进在草地上。
红军战士们充满朝气与力量,不畏艰险,士气高昂。
然而,草地上隐藏着许多危险。
有时红军队伍会突遇狼群,但他们沉着冷静,采取有序的行动,成功将狼群击退;有时他们会遭遇草原上无边无际的蛇群,但他们用勇敢与智慧战胜了这一难关。
红军过草地的故事在那段历史中被广为传颂。
他们靠着顽强的毅力和对自由、民主的追求,成功渡过了一个又一个艰难的难关。
他们用自己的奋斗和牺牲,书写了革命的传奇。
红军过草地的故事也给我们带来了深刻的启示。
它告诉我们,只有坚定的目标和信念,才能战胜困难;只有团结一心,才能迎接挑战;只有勇敢面对,才能取得胜利。
因此,红军过草地的故事不仅仅是一段历史,更是一种精神的传承。
它激励着我们在面对困境时坚持下去,勇往直前。
它教会我们,只要我们坚定信念,迈出每一步,就能够创造奇迹。
红军过草地事件概括400字

红军过草地事件概括400字
红军过草地事件是指1935年10月22日至28日,红军长征途中经过四川汶川白水县草地的一次重要战役。
在这次事件中,红军面临到达草地的困境,由于当地地理条件的限制,草地成为了红军迫切需要突破的难关。
红军过草地的关键问题是草地陡峭的山岭和险峻的河流,使得红军很难通过。
此时,红军正面临着空前的困境,食物短缺、缺少衣物、疲劳不堪,再加上国民党军的追击,加剧了红军的困难。
尽管如此,红军仍决心要突破草地,继续前进。
在经历了多次失败的突围尝试后,红军终于找到了一条由少数人组成、能够通过草地的小道,并制定了详细的突围方案。
随着红军队伍一步一步地向山上攀爬,躲避着敌人的视线,在强大的意志的支持下,红军成功地突破了草地的困境。
红军过草地事件在红军长征中的重要性不容忽视。
它不仅显示了红军的顽强毅力和坚定信念,还显现了红军的战略眼光和组织能力。
通过这次事件,红军克服了巨大的困难,继续前进,为最终胜利奠定了基础。
红军过草地事件也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表明了共产党领导下的红军的坚定意志和不屈不挠的精神,成为了中国共产党的重要象征之一。
同时,红军过草地的成功也为红军长征争取了宝贵的时间和空间,使红军能够继续向着最终的胜利前进。
红军过草地事件是红军长征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标志着红军战胜了困难,继续向前的道路。
它是中国革命历史上一次辉煌胜利,也是红军长征途中的一次壮丽篇章。
红军过草地故事简介

红军过草地故事简介红军过草地故事简介:红军过草地是一篇充满历史意义的故事,描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军在长征途中所遭遇的艰辛和奋斗精神。
这个故事既生动又感人,在人们心中描绘出了一幅壮丽的画面。
故事发生在1935年,当时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军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境。
他们被国民党军队追杀,被深山密林和陡峭的峡谷所阻挡,生活困苦,衣食无着。
为了保护自己的生命和理想,红军不得不进行艰难的长征。
其中一段路途中,红军需要穿越一片广阔的草地。
这片草地一望无际,看上去非常美丽,但却隐藏着无尽的危险。
红军明白,如果他们在这片草地上走得太慢,那么国民党军队就会追上他们,他们的生命将受到严重的威胁。
因此,红军必须尽快通过这片草地。
红军决定采取一种非常有技巧的战术来穿越草地。
他们分成几个小组,每个小组由一名熟悉草地地形的导航员带领,前面开道,后面跟队员们进行集合,以确保每个人都安全通过。
导航员们掌握着先进的导航技巧,他们用自己的经验和智慧引导队伍避开了沼泽地和陷阱,避免受到敌人的发现和攻击。
红军穿越草地时,面临着数不清的困难和考验。
有时他们不得不趟过河流和浅滩,有时他们要爬过陡峭的山坡,还有时他们必须小心地避开埋伏在草丛里的敌军。
但红军并没有被这些困难所击倒,他们相互鼓励,共同战胜困难。
他们知道只有坚持不懈地努力,才能希望到达目的地。
最终,红军成功地穿越了草地。
虽然他们在这段艰险的旅程中失去了一些同志,但他们没有放弃,他们的胜利为全国人民树立了榜样。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无论面对怎样的困难和挑战,只要我们坚持不懈、团结一心,就一定能够克服一切困难,取得胜利。
红军过草地的故事给我们带来了许多的启示。
它告诉我们,团队合作和领导力是攻克难关的关键。
它还告诉我们,只有凭借着意志的力量和不屈不挠的精神才能实现自己的目标。
无论在什么时候,我们都应该像红军一样,砥砺前行,永不言弃。
这个故事是一部铿锵有力的历史篇章,也是一面闪耀着奋斗精神的旗帜。
红军过草地感人故事

红军过草地感人故事
红军过草地是中国革命历史中的一段感人故事。
这个故事发生在1935年的长征中,正是红军面临生存困境的时期。
当时,中央红军在长征途中遭遇了很多困难和敌人的追击。
为了保护红军主力,毛泽东决定派出一个小分队,带着伤员进行迂回行军,试图引开敌人的注意力。
这个小分队由刘伯承、聂荣臻、贺龙等红军将领组成,共有一百多名战士。
小分队经过一片广袤的草地时,他们发现草地上有一个小女孩,正哭得伤心欲绝。
战士们上前询问,才知道这个小女孩是迷了路,无法找到自己的家。
她的父母已被日军杀害,她一直孤苦无依。
看到这个可怜的小女孩,刘伯承等人都被深深触动了。
他们决定带着小女孩一起继续行军,给她一个安全的家。
红军战士们轮流抱着小女孩,给她带上饭、水等食物,用自己的衣物为她裹着。
小女孩似乎能感受到红军战士们的善意,她不再哭泣,反而跟随红军一起走过草地。
在艰难的行军中,红军战士们用自己的爱心温暖了这个孤寡的小女孩。
最终,红军战士们带着小女孩顺利通过了草地,安全地回到了红军主力的队伍中。
这个小女孩也在红军的关爱下找到了新的家,并得到了教育和照顾。
红军过草地的感人故事展现了红军的人道主义精神和对弱者的关爱。
红军战士们不顾自身的困境,仍然保持着对社会的关怀和责任,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人民军队的初心和使命。
这个故事也向我们传递了一种信念,即任何时候都不能放弃对弱者的关爱和温暖。
概括红军过草地的经过

《红军过草地的经过》
小朋友们,今天给你们讲讲红军过草地的故事。
红军叔叔们为了打胜仗,要走过一片大大的草地。
那草地可不好走啦,到处都是泥水和沼泽。
他们走啊走,没有好吃的东西,只能吃草根、树皮。
有时候连这些都找不到,肚子饿得咕咕叫。
路也很难走,一不小心就会陷进沼泽里。
有好多红军叔叔就这样牺牲了。
可是他们没有放弃,一直坚持着往前走。
他们互相帮助,手拉着手,一起克服困难。
最后,红军叔叔们终于走过了草地。
《红军过草地的经过》
小朋友,咱们来说说红军过草地的事儿。
红军叔叔们要去打坏人,就得走过那可怕的草地。
草地里都是水,根本没有路。
他们的鞋子湿透了,脚都磨破了。
吃的也没有,只能找能吃的草。
有个小战士走不动了,其他战士就拉着他,鼓励他。
天气也不好,一会儿下雨,一会儿出太阳。
但是红军叔叔们很勇敢,一直不停地走。
终于,他们走出了草地。
《红军过草地的经过》小朋友们,听我讲讲红军过草地。
红军叔叔为了我们能过上好日子,要走过危险的草地。
草地里到处是水,一不小心就会掉进去。
他们没有足够的粮食,饿得没力气。
可是他们还是坚持着,一步一步往前走。
有个叔叔生病了,大家就轮流背着他。
走了好多天,终于走出了这片草地。
红军叔叔们真的太厉害了!。
红军长征过草地作文红军长征过草地

红军长征过草地作文红军长征过草地《红军长征过草地》说的是为了解放中国,在红军备用粮食吃完了的情况下,红军坚强的生存下来,吃腰带、吃草根、喝草上的苦水,红军战士用坚强的毅力,克服了种种困难,终于走出了无边无际的草地。
下面是WTT给大家整理的红军长征过草地作文,供大家参阅!红军长征过草地作文篇1过草地是红军长征中伤亡最大的一个点,有许多人因为饥寒交迫,而丧生于此。
记得那是一个深秋的黄昏,太阳偏西了。
因为体力不足而掉队的陈赓同志此时已十分疲惫不堪。
他无力地向前走着,忽然他看见一个瘦弱的小红军站在那儿,走近一看:那小鬼长着一双大大的眼睛,可因为饥饿与寒冷让他原本红扑扑的脸蛋变得蜡黄。
这小鬼十一二岁左右,看来也是掉队的士兵。
陈赓看到这个瘦弱的小鬼连忙请他上自己的马,仿佛只要一不留神,小鬼轻飘飘的身体就会被风吹上天。
还要求把自己的青稞面分小鬼一份,可这些小鬼都拒绝了,他勉强地微笑着给陈赓展示了他装满“粮食”的挎包,还倔强地要和陈赓的马儿比赛跑步呢!其实小鬼的挎包里哪里有粮食!只是一块烧得发黑的牛膝骨罢了。
可是等陈赓明白过来,小鬼已永远地闭上了双眼。
读着,读着,我的眼眶里内渐渐地盈满了泪水。
那个“倔强的小鬼”为了让陈赓能顺利走出草地,编制了一个善意的谎言,拒绝了重生的机会,无私地牺牲了,为他人走出草地铺垫了一条路。
这个男孩所拥有的品质与思想是我所想拥有的,他善良、可爱、无私,虽然“倔强”可总为他人着想,我们今天的美好生活,难道不是像小故事中的小鬼那样默默牺牲的人用生命换来的吗?这些为祖国的发展而奋斗的人们虽平凡,但骨子里却有着惊人的毅力,他们虽已远去,但永远在我们心中,可以给我们书本中学不到知识。
我将永远为他们而骄傲!从现在起好好学习!红军长征过草地作文篇2今天,我读了一篇文章,是长征中红军战士的过草地的一个片段。
真想不到红军有那么坚强,不怕辛苦,不怕饥饿。
为了解放中国,在红军备用粮食吃完了的情况下,红军坚强的生存下来,吃腰带、吃草根、喝草上的苦水,红军战士用坚强的毅力,克服了种种困难,终于走出了无边无际的草地。
红军长征过草地

红军长征过草地1935年8月3日,红军总部制定了夏洮计划,将红军分成左右两军:左路军由红军总司令朱德、总政委张国焘率领,经阿坝北进;右路军由前敌总指挥徐向前、陈昌浩率领,经班佑北上。
党中央、中央军委随右路军行动。
8月20日,中共中央局在毛儿盖召开会议,批评了张国焘的错误主张,决定以主力迅速占领洮河流域地区,并以此向东发展取得陕甘。
随后,右路军进入茫茫的毛儿盖大草原,这又是人类历史上的一次大挑战。
美国革命作家史沫特莱在她的著作《伟大的道路》中勾画了这一令人毛骨悚然的可怕地带:"大草地位于康藏交界地区的高地上,一望无垠,广袤达数百英里,全是没有路的沼泽地带。
走了一天又一天,极目四顾,红军所看到的,除了无边无际的野草外,没有别的东西,而野草下面则是浑水深达数英尺的沼泽。
死草堆上又长出了大片野草,谁也说不上是不是几百年来就如此。
大树小树一概没有,看不到鸟类飞翔,听不到虫声唧唧,甚至连一块石头都找不到。
这里什么东西都没有,只有无边无际的野草,夏天任凭狂风暴雨冲打,冬天任凭大雪覆盖。
天空永远密布乌云,把大地衬托成灰暗而阴沉的地狱。
"红军走出草地的时候,只剩下一支褴褛不堪、瘦得只有骨头架子的部队。
成千上万的人咳得喘不过气来,可是它还能一师又一师地击败军阀部队,称得上是世界上最顽强、最结实、最有政治觉悟的老战士,是历史上一支无与伦比的坚强队伍。
环境:草地位于青藏高原与四川盆地的过渡地带,纵长500余里地,横宽300余里地,面积约15200平方公里,海拔在3500米以上。
红军过的草地主要是讲川西北若尔盖地区。
草地,其实就是高原湿地,为泥质沼泽。
沼泽生长的植被形成草甸。
草甸之下,积水淤黑,泥泞不堪,浅处没膝,深处没顶。
远远望去,似一片灰绿色海洋,不见山丘,不见树木,鸟兽绝迹,人烟荒芜,没有村寨,没有道路,东西南北,茫茫无限。
人和骡马在草地上行走,须脚踏草丛根部,沿草甸前进。
若不慎陷入泥潭,无人相救,会愈陷愈深,乃至被灭顶吞没。
红军过草地的感人故事

红军过草地的感人故事
1935年6月中旬,在长征途中红一方面军从四川宝兴进入阿坝州,横穿阿坝州出境,历时3个月。
途中,翻越夹金山、梦笔山、垭口山、仓德山和打鼓山等5座海拔在4000多米以上的高原雪山。
红二方面军从滇西进入甘孜地区之后,沿途也翻越数座大雪山后进入阿坝州,横穿阿坝州北部出境。
红四方面军在阿坝州的雪山草地中更是几番辗转,往返进退,历经无数艰难险阻。
红军翻越数座大雪山后,8月进入川西北草地。
川西北草地方圆数百里,平均海拔在3500米以上。
红军被迫避开被敌人已占领的大道,从自然条件极为恶劣的草地前进。
由于地理环境恶劣,昼夜温差惊人,加上食物饮水严重缺乏,不少红军战士在茫茫草地献出宝贵的生命。
经过六天六夜的行军,红军克服难以想象的困难,终于走过茫茫“魔毯”草地。
红军过草地主题教育

红军过草地主题教育红军过草地,是中国革命历史中的一个重要事件。
这次过草地不仅仅是一次战略性的转移,更是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进行的一次生存教育和革命素养的锻炼。
红军通过这次过草地,锤炼了战斗力,培养了团结精神,同时也成为了革命历史中的一个经典教育案例。
一、过草地的背景1934年,国民党军队进行了第五次“围剿”红军的战役,红军被迫离开根据地,向四川方向转移。
在行进过程中,红军曾一度进入川陕甘苏边区,在边区内与当地百姓进行极其艰苦的生存斗争。
不久之后,红军被迫继续向西北方向转移。
这个时候,在红军转移的道路上,有一片广袤的草地,被战略地称为“大草地”。
这片草地位处边远地带,地形复杂,草茂密。
红军经过这片草地需要跋山涉水,同时面临着随时可能遭到敌人袭击的风险。
然而,红军没有选择绕过这片草地,而是决定直接穿越,因为红军领导层认为,只有通过这片草地才能够快速转移到目标地区。
二、过草地的意义1.开启紧急转移的征程红军过草地的过程,标志着红军转移的开始。
在当时的艰苦环境下,红军需要尽快突破敌人的封锁,找到适合进行革命斗争的新的根据地。
过草地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转折点,标志着红军踏上了转移的征程,同时也象征着红军在极端困难的环境下奋力前行的精神。
2.锻炼战斗素养和生存能力红军过草地的过程中,面临着诸多困难和挑战,如气候恶劣、地势险峻、敌人现身等。
红军需要迅速作出反应,并以合适的战术对敌人进行反击。
这种情况下,红军的战斗素养得到了很大程度的锻炼和提高。
同时,红军还需要具备极强的生存能力,如处理伤病、寻找食物、掌握地形等。
通过这次过草地,红军的生存能力得到了极大的锻炼。
3.培养团结精神和共青团精神在红军过草地的过程中,红军内部团结紧密,互相帮助,共同面对困难。
无论是战士还是指挥官,都展现出了顽强的意志和坚定的革命信念。
这种团结精神和对党对军的忠诚,在红军整个的转移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同时,这种团结精神也体现了共青团的革命精神和团队协作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红军过草地草地位于青藏高原与四川盆地的过渡地带,纵长500余里,横宽300余里,面积约15200平方公里,海拔在3500米以上。
红军过的草地主要是讲现在的川西北若尔盖地区。
草地,其实就是高原湿地,为泥质沼泽。
它的形成原因很多,主要由于黑白两河——黑河(亦称墨曲河)和白河(亦称葛曲河)自南至北纵贯其间,起了重要作用。
两河的河道迂回曲折,叉河横生,地势低洼,水流淤滞而成沼泽。
经年水草,盘根错节,结络成片,覆盖潴水。
沼泽生长的植被主要是藏嵩草、乌拉苔草、海韭菜等,形成草甸。
草甸之下,积水淤黑,泥泞不堪,浅处没膝,深处没顶。
远远望去,似一片灰绿色海洋,不见山丘,不见树木,鸟兽绝迹,人烟荒芜,没有村寨,没有道路,东西南北,茫茫无限。
人和骡马在草地上行走,须脚踏草丛根部,沿草甸前进。
若不慎陷入泥潭,无人相救,会愈陷愈深,乃至被灭顶吞没。
草地区域气候恶劣,晴空迷雾变幻莫测。
每年的5月至9月为草地雨季,使本已滞水泥泞的沼泽,更成漫漫泽国。
红军正是在这个季节经过草地的。
1935年8月,中共中央和红四方面军指挥部率领的右路军进入草地。
行军队列分左右两路,平行前进。
左翼为林彪的红1军团,先行;继后是中央领导机关、红军大学等。
右翼为徐向前、陈昌浩率领的红30军和红4军。
彭德怀率红3军团殿后,走左翼行军路线。
进入草地前,红军想尽一切办法筹粮。
将青稞脱壳搓成麦粒,再碾成面粉炒熟,便成了干粮炒面;宰杀马匹、牦牛,做成肉干以备食用;在藏民带领下寻认野菜,供过草地之需;还要准备烧酒、辣椒或辣椒汁御寒。
虽然尽了最大努力,红军筹到的粮食还是不够全军之用。
每个人最多带有8至10斤,一般的带有5至6斤,有的只有3、4斤。
粮食不足,使红军在过草地时付出了太多的生命代价。
红军过草地之艰难,是后人难以感受到的首先是行难。
茫茫草地,一望无涯,遍地是水草沼泽泥潭,根本没有路。
人和马必须踏着草甸走,从一个草甸跨到另一个草甸跳跃前进。
或者拄着棍子探深浅,几个人搀扶着走。
这样,一天下来,精疲力竭。
过草地有三怕:一怕没踩着草甸陷进泥沼。
泥沼一般很深,如果拼命往上挣扎,会越陷越深,来不及抢救就会被污泥吞噬。
当年的红军,往往是一个人陷进去后,另一个人伸手去拉,用力过猛也会被带着陷进去。
后来有了经验才知道,要慢慢移动身子才能上得来,或者将绑腿带缠在被陷进同志的腰间才能拉得上来。
那个泥水不仅不能饮用,而且破了皮的腿脚泡过,还会红肿甚至溃烂,一下子很难好。
二怕下雨。
草甸本来就难走,天下着雨,脚底下更软、更滑,稍不慎就摔倒,掉进泥沼里去。
三怕过河。
草地上有不少河,有的水浅好过一点,有的河宽流急很难过,如果遇着下雨更难了。
身体虚弱,挨冻受饿,禁不住冰冷的河水刺激。
几乎每过一条河,即使是一米深的小河,都有战士倒下。
黄克诚在他的回忆录中说:有一次,部队正在淌水过河,突降暴雨,河水猛涨,激流滚滚,尚在河中的人不少被大水冲走吞没。
就这样,数不清的红军战士陈尸草地。
其次是食难。
准备的青稞麦炒面,需要用水煮和着吃,没有水,干吃很难受,且口渴难熬。
一下雨,青稞麦被淋湿了,就成疙瘩,再用开水和就成了稀面糊糊,不经饿。
如果吃黏疙瘩,又难以下咽。
还有不少同志在进草地之前来不及磨面,带的就是青稞麦。
这样的青稞麦只能一颗颗咬着吃,带的少,就一颗颗数着麦粒吃,尽量节省多吃一两天。
咬青稞麦既吃不饱,还难于消化。
一般战士准备的干粮,两三天就吃完了。
这时候,草地才过一半,有的甚至不到一半。
还有那么长的路程怎么办?就靠吃野菜、草根、树皮充饥。
有的野菜、野草有毒,吃了轻则呕吐泻肚,重则中毒死亡。
这就要学会辨别哪些能吃,哪些不能吃。
前边的部队还有野菜、树皮充饥,后续部队连野菜、树皮都吃不上,更苦。
没有能吃的野菜,就将身上的皮带、皮鞋,甚至皮毛坎肩脱下来,还有马鞍子,煮着吃。
有的战士饿得实在没吃的,就将别人屙的屎里没有消化的青稞麦,或者自己屙出来的,一粒一粒挑出来,洗了再用茶缸煮着吃。
吃是这样,喝也是这样。
有的战士,人尿、马尿都喝过。
阿坝党史研究室的同志说,这不是杜撰的,他们访问过的老红军就是这么讲的。
这在我们今天是无论如何也难以想象的。
阿坝党史研究室的同志接着说:凡能吃的东西都没有了,就不得不宰杀坐骑、牦牛东骡子。
彭德怀率领的3军团是殿后的,准备的干粮少,能吃的野菜之类早被前边的部队吃光了。
部队要断炊了,他只好将饲养员叫来问:“还有几匹牲口?”老饲养员回答:“连军团长那匹黑骡子在内,有6匹。
”彭德怀下令:“全部杀掉。
”老饲养员坚决不肯杀大黑骡子,彭德怀说:“我也舍不得,现在连野菜都没得吃,只有杀了牲口,才能出草地。
只要人在,牲口,敌人会送来的。
”这样,把牲口杀了,他们军团部只留一点杂碎,肉全部分给各连队了。
就是这点肉,救活了许多红军战士。
饥饿和疾病威胁着每一个人的生命。
许多同志在战场上没有倒下去,却在草地里默默的死去。
死亡越来越多,后边的人无须向导,顺着络绎不绝的尸体,就可以准确地找到行军路线。
再次是御寒难。
草地天气,一日三变,温差极大。
早上,太阳出得晚,很冷;中午晴空万里,烈日炎炎;下午往往突然黑云密布,雷电交加,暴雨冰雹铺天盖地而来,或者雾雨朦胧;夜间气温降至零摄氏度左右,冻得人们瑟瑟发抖。
红军战士过草地前,大多衣单体弱,准备的棉衣、皮衣哪能够几万人穿!为了御寒,各人穿戴五花八门:穿着厚衣的有之,穿着单衣或夹衣的更多;裹着毯子的有之,更多的是披着各种兽皮;头戴草帽斗笠者有之,顶着油布、打着雨伞者不少;脚穿皮鞋或兽皮靴子的有之,仍然穿着草鞋甚至赤脚的也不少。
太冷了,有的就喝点酒或咬点辣椒驱寒。
但酒辣椒都带的少,不够用,两三天后也没有了。
这样在泥沼草地行军,真可谓“饥寒交迫,冻馁交加”。
阿坝的同志讲:他们访问的老红军说,在草地的几天里,脚是湿的,衣服是湿的,到了宿营地,地是湿的,柴草是湿的,身上几乎没有干过,能冻死人。
饥寒、疲劳、疾病夺去了许多战友宝贵的生命。
聂帅在回忆录中写道:过草地那些日子,天气是风一阵雨一阵,身上是干一阵湿一阵,肚里是饱一顿饥一顿,走路是深一脚浅一脚。
软沓沓,水渍渍,大部分人挺过来了,不少人却倒下去了。
还有宿营难。
草地净是泥泞渍水,一般很难夜宿。
行军到了傍晚,往往要找一个土丘、河边、高地,比较干一点的地方宿营。
如果找不到比较干一点的地方,就只好在草地里露宿。
怎么露宿?或者就地而卧,或者坐着打盹,或者背靠背睡一会。
女同志往往两人依偎在一起,这样还暖和一点。
若有块油布用树枝架起遮挡风雨,就算是很好的条件了。
有时晚上风雨交加,用树枝架起的油布,既遮不住风雨,也挡不住寒冷,就会在风雨淋浇之下熬过一夜。
在草地里露宿还担心睡着后,跌倒或滚到深水泥沼里去,这样就没命了。
因此,有时几个人轮流“值班”,以免发生不幸。
但是,夜晚太冷了,第二天一早起来,往往会看到草地上长眠着一些战士,甚至是跟自己背靠着背休息的战友。
红1军团有一个班,就是这样整整齐齐地两人一组,背靠着背,怀里抱着枪支,像熟睡了的样子就再也没有醒过来。
红一方面军有个收容队。
过草地,每天都有掉队的。
饥饿、寒冷,加上缺医少药,伤病员有增无减。
当时既无医院,又没那么多担架,完全靠每个伤病员拄着棍子,尾随着部队走。
每天掉队的有三四百人,其中大多数都跟上队伍,但也有不少同志跟不上。
后来打响抗美援朝第一枪,志愿军40军118师师长邓岳,当时是个红小鬼,病得迷迷糊糊,是靠拽着干部团团长陈赓的马尾巴才走出草地的。
晚上露宿时,掉队的同志三五人一伙背靠着背休息。
第二天,收容队同志去叫他们时,一推一摸,他们的身体完全冰冷僵硬,他们就以这样的“睡姿”离开了这个世界。
特别是快走出草地的最后两天,像这样静静地长眠在草地的是成片成堆,多达几十人。
在这样极端恶劣的环境下,红军官兵怀着共同的革命理想,保持着严明的优良纪律和乐观的革命精神,发扬了令人感动的阶级友爱,没有垮掉,没有散掉,同甘共苦,以巨大的精神力量战胜了自然界的困难,终于在死神的威胁下夺路而出。
萧华上将后来在《长征组歌》中写道:风雨浸衣骨更硬,野菜充饥志越坚。
官兵一致同甘苦,革命理想高于天。
这正是当年的真实写照。
红1军团过草地是左翼前卫,在快走出草地的前一天,聂荣臻给作后卫的红3军团彭德怀发去电报,一方面将沿途经过情形和注意事项告诉他们,另一方面请他们协助掩埋前面牺牲的同志。
后来,随3军团行动的周恩来回电说:据3军团收容及沿途掩埋烈士尸体统计,1军团掉队落伍与牺牲的在400人以上。
徐向前是率领右路军过草地的前敌总指挥,他在回忆录中说:一方面军一直长途跋涉,体力消耗太大,实在禁不住恶劣环境的折腾,过草地减员尤多。
但一方面军究竟牺牲了多少同志,至今也没有一个确切的数字。
红四方面军三过草地,这样极端恶劣的自然环境,也使部队减员不少。
阿坝自治州党史研究室曾提供了一个资料:红军三大主力在两年数次过雪山草地期间,非战斗减员在万人以上。
张闻天的夫人刘英在回忆录中说:红军过草地的牺牲最大,这七个昼夜是长征中最艰难的日子。
走出草地后,“我觉得是从死亡世界回到了人间”。
红军右路军过草地用了5天(8月21日——8月26日)。
左路军大概也是6天左右。
8月21日,红军右路军开始进入草地。
在草地行军十分艰难,高原缺氧,天气多变,风雨雪交加。
泥泞,寒冷,饥饿,夺去了许多革命战士的生命,这种情景真是前所未见。
我记得第一天3军团政治部由毛儿盖出发,走了60多里路,天快黑时,抵达一个无名草地上宿营,这里一所房子也没有,只有一些低矮的小树,袁国平和我及向仲华等,折了一些小树枝搭了一个小棚,我们几个人挤在一起过夜。
下了一夜大雨,小棚无法挡雨,我们几个人被雨淋得满身透湿,无法入睡,只好背靠背挤在一起,讲故事、说笑话、猜谜语或唱歌,总算熬到了天亮。
第二天完全进入草地,矮小的树木也见不着了。
开始还可以看到太阳,但过一阵子,便狂风大作,忽而又下起雪来。
第3天过葛丘河,河宽不到20米,但水深齐腰,水流很急,水冷如冰,徒涉时还需几人互相搀扶,否则会被急流冲走。
不少战士因体弱、缺氧和寒冷,过河上岸时倒下了。
第4天是在沼泽地内行走,不仅天气变化无常,而且地面完全是水草,要选择在草堆上走,如不小心,掉入沼泽坑内则越陷越深。
有的同志就这样永远出不来了,不少骡马也因陷入沼泽坑内拔不出来。
第5天,8月26日,终于走出草地,到了班佑、巴西、阿西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