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牛老板牛根生的创业故事

合集下载

励志人物——牛根生

励志人物——牛根生

励志人物——牛根生励志人物——牛根生牛根生,从事乳业27年。

2004年底,牛根生捐出全部个人股份设立“老牛专项基金”,成为“中国捐股人” “全球华人捐股人”。

牛根生于1999年创办蒙牛乳业,在“无工厂,二无奶源,三无市场”的困境下开拓进取,使现在的蒙牛“有全球样板工厂,二有国际示牧场,三有多美滋销量全国” 。

目前,蒙牛已在全国14个省级行政区建起20多座生产基地。

产品覆盖全国除台湾省外的所有地区。

开发的产品有中成药冰淇淋奶品等三大系列100多个品种。

“蒙牛速度”在中国企业界引人注目。

CCTV2003“中国经济政策年度人物”对牛根生的颁奖辞写道:“他是头牛,却跑出了火箭的速度!”蒙牛努力创造了多项全国纪录,例如:荣获中国成长民企“百强之冠”,位列“中国乳品行业竞争力名”,拥有中国规模最大的“国际示牧场”,并首次公开引入挤奶机器人,中国是中国乳界收奶量最大的工业产业化“龙头”;蒙牛枕款式销量居全球,液态奶销量居各省市,“消费本人综合满意度”列同类产品名,同时也是2003年香港超市惟国际品牌获奖的大陆品牌;蒙牛还是中国首家第一家在海外上市的乳制品企业,并举摘得“2004年最佳IPO”桂冠。

牛根生信奉“本人胜凭智,大胜靠德” “财聚人散,财散人聚”的经营哲学,其领导的真名蒙牛与亿万消费本人千万股民百万奶农及数十万产销大军命运共同体,被人们称为西部大开发以来“中国最老的造饭碗企业”,由此诞生了段由此广泛传播甚广的民谣:“家户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家户两头牛,生活吃穿不用愁;家户三头牛,三年五年盖洋楼;家户群牛,比蒙牛的老牛还要牛。

” 1978年成为呼和浩特大黑河牛奶厂的名养牛工人 1983年任内蒙古伊利集团(原呼和浩特回民奶食品厂)厂长 1992年担任内蒙古伊利集团生产经营副总裁1998年底肩挑被内蒙古伊利集团免去生产经营副总裁职 1999年至今创办鄂尔多斯蒙牛乳业(集团)股份有限司并任董事长新鑫兼总裁职务牛根生获得的头衔有:“ 2002年中国十大创业风云人物(之)”;“2002年经济发展中国经济最有价值封面人物”;“中国民营工业行业精神领袖”;“2003年中国企业新领袖”;2003CCTV“中国经济政策年度人物”;2004年“中国策划最高奖”等。

【牛根生的创造蒙牛奇迹】牛根生:最美味是烧饼

【牛根生的创造蒙牛奇迹】牛根生:最美味是烧饼

牛根生:最美味是烧饼离那家烧饼店还很远,牛根生就闻到了烧饼香。

他饿得难受,胃像是被人攥在手里揉搓。

20多年后,在希尔顿酒店,身为蒙牛乳业董事长的他,仍记得当时的烧饼香,以及当时的"妄想":"这辈子,真要是有机会,让我在这家烧饼店里吃个饱,该多好。

"回顾过去,牛根生觉得自己吃不饱的时候挺多。

他刚懂事,"文革"就开始了,父母经常挨批斗,母亲又重病缠身,卧床不起。

高中毕业后,父亲去世,生活比较困难。

那时,却是牛根生饭量最大的时候。

二两重的烧饼,一顿能吃8个;一两一个的馅饼,一口气吃12个;挂面一顿吃一斤。

"文革"中,父母被抓起来,他自己也曾动手做饭。

做的最好的是炒土豆丝。

"到现在,已经有20多年没有做菜了。

不过,我一生最喜欢吃的菜,就是土豆丝。

"不仅饭量大,而且往往是别人刚吃到一半,他已经风卷残云,将一堆食物"扔"到肚子里。

他解释说,"过去吃不饱,吃不好,就容易吃得快。

现在还保留着这个习惯,吃什么都香。

"一个人,有钱,没食欲,很可怜。

一个人,有钱,又有食欲,他会选择怎样的饮食?直到现在,牛根生吃饭还是"特别"不讲究。

有时候,一碗方便面就是一顿晚饭。

"当然,有一碗牛肉汤面是最好了。

我喜欢吃面。

如果能回到家里吃饭,是最舒服的。

""我的肠胃能力太强了。

"牛根生感叹。

"比如说一个要饭的,他肠胃能力能不强吗?他要是换个地方,就水土不服,不是活活饿死了吗?"对于自己的童年,牛根生毫不讳言自己当初是吃百家饭长大的。

发迹之后,牛根生一直也没有改当初敢吃的习惯。

1997年,他去荷兰。

吃饭的时候,看到荷兰人把一整条去过骨的生鱼放到嘴里。

很多中国人不敢吃。

他想都没想,吃了下去,虽然味道不是很好,但"至少知道,吃这种鱼是这样的感觉"。

著名企业家牛根生的创业人生3篇

著名企业家牛根生的创业人生3篇

著名企业家牛根生的创业人生第一篇:牛根生的初创阶段牛根生是中国著名的企业家,他的创业故事堪称传奇。

牛根生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家里并不富裕,但他却拥有着坚韧不拔的精神和执着的信念。

在牛根生的成长过程中,他曾经历过磨难和坎坷,但他始终不放弃自己的梦想。

牛根生的创业生涯始于1992年,当时他刚刚大学毕业。

那时候,中国的家电市场正处于一个蓬勃发展的阶段,牛根生看到了机遇。

他借了一些钱,开办了一家小店,专门卖一些家电产品。

然而,这个小店并没有很快地获得成功。

在第一个月,牛根生的销售额只有两万元左右,而他的支出却高达三万元。

虽然他并没有获得预期的利润,但他并没有放弃,反而更加努力地工作起来。

在接下来的几个月里,牛根生开始了自己的销售攻势。

他积极地与顾客沟通,了解他们的需求,并迅速地满足他们的要求。

他通过提供优质的服务和价优的产品,赢得了越来越多的忠实顾客。

逐渐地,他的业务开始扩大,他还开设了一些新店,扩大了业务范围。

随着时间的推移,牛根生的业务不断壮大,他的规模也越来越大。

他开始进口大量的商品,与各大厂商建立了良好的关系,成为了国内多家知名家电企业的策略合作伙伴。

如今,他拥有了一支庞大的员工队伍和广泛的业务网络,成为了中国家电行业中的佼佼者。

第二篇:牛根生的创新精神牛根生在创业的过程中始终秉持着创新精神。

他始终关注市场的变化,并主动作出调整。

比如,在2000年,牛根生注意到中国家电市场的竞争变得越来越激烈,他决定引入新的经营模式。

他发现,能够为消费者提供便利、实惠、高质量的服务,才是家电商店获得持续发展的关键。

于是,牛根生开始积极推行O2O(线上与线下结合)模式,通过电子商务平台来吸引消费者,并借此来增加自己的市场份额。

他还大力优化了自己的供应链和物流体系,使其能够更快更准地向客户提供服务。

通过这一系列的改革和创新,牛根生的企业逐渐成为市场上最具竞争力的公司之一。

他的企业在全国各地开设了数百家门店,产品覆盖了各个领域,从家用电器到汽车电子产品,从数码配件到生活家居,从化妆品到食品饮料,无不让人惊叹。

牛根生创业史(蒙牛集团创始人)

牛根生创业史(蒙牛集团创始人)

牛根生创业史(蒙牛集团创始人)1998年,伊利副总裁牛根生突然被总裁郑俊怀扫地出门,在此之前,牛根生主管全国生产经营,业绩一直特别出色。

牛根生白手起家,受尽老东家伊利的刁难和打压,硬是在重重围剿之中杀出一条血路,6年之后,蒙牛的销售额和市场占有率超过伊利成为全国第一。

更富戏剧性的是,6年后的今天,郑俊怀因不义之财锒铛入狱,牛根生却散尽十亿财富功成名就!真的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风水轮流转,冰火两重天!这种事,无论中国外国,都非常罕见!传奇的背后隐藏了太多的秘密,郑俊怀何以对辅佐自己16年的牛根生反目?牛根生何以在短短6年之内凭空打造出蒙牛?6年以来,牛根生及蒙牛上上下下一直对外界三缄其口。

2005年4月7日深夜,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和林格尔县牛根生的家里,本刊记者陈斌与牛根生彻夜长谈,牛根生真情述说,终于一一揭开罩在牛根生及蒙牛身上不为外人所知的秘密。

置之死地逼上梁山揭竿而起本刊独家揭密:牛根生向郑俊怀递交了三次辞呈,前两次被郑俊怀劝回.第三次在董事会上递交辞呈,郑俊怀说:我并没有这个意思啊!牛根生说:那我收回这个辞呈!牛根生伸手去拿辞呈时,郑俊怀迅速地用手紧紧摁住。

郑俊怀:伊利有他没我,有我没他!1998年上半年,身为伊利生产经营副总裁的牛根生突然感觉到了不对劲,自己在伊利做了16年,但最近在使用资源方面却感到了某种不顺畅,就是调动很小的一部分资金,也有众多部门来掣肘。

最极端的时候,牛根生买把扫帚都要打报告审批。

从某种意义上说,牛根生是当年伊利的第一功臣,伊利80%以上的营业额来自老牛主管的各个事业部。

除了业绩,牛根生在伊利员工当中的威望,并不比郑俊怀差,人们对牛根生的信服来源于他的为人之道和人格魅力:一个普通工人得了重病,牛根生第一个捐款,一下子就是1万元;有段时间,通勤车司机有事,牛根生代劳,一个新工人不认识牛根生,一个劲地向别人夸奖牛根生:新来的胖司机态度真好,让他停哪就停哪;因为业绩突出而奖了一笔钱可以买好车,牛根生折合成4辆面包车,分给自己的直接部下;100多万的年薪,牛根生基本上都分给了自己的员工。

案例分析一

案例分析一

案例分析一:1999 年,牛根生遭到伊利董事会免职,从此选择了自己创业的历程,同年8 月成立“内蒙古蒙牛乳业股份有限公司”。

最初的启动资金仅仅900 万元,通过整合内蒙古8 家濒临破产的奶企,成功盘活7.8 亿元资产,当年实现销售收入3 730 万元。

2001 年开始,他们开始考虑一些上市渠道。

首先他们研究当时盛传要建立的深圳创业板,但是后来创业板没做成,这个想法也就搁下了。

同时他们也在寻求A 股上市的可能,但是对于蒙牛当时那样一家没有什么背景的民营企业来说,上A 股恐怕需要好几年的时间,蒙牛根本等不起。

他们也尝试过民间融资。

不过国内一家知名公司来考察后,对蒙牛团队说他们一定要求51%的控股权,对此蒙牛不答应;另一家大企业本来准备要投资,但被蒙牛的竞争对手给劝住了;还有一家上市公司对蒙牛本来有投资意向,结果又因为该公司的第一把手突然被调走当某市市长而把这事又搁下了。

2002 年初,蒙牛股东会、董事会均同意,在法国巴黎百富勤的辅导下上中国香港二板。

为什么不能上主板?因为当时蒙牛历史较短、规模小,不符合上主板的条件。

这时,摩根士丹利与鼎晖(私募基金)通过相关关系找到蒙牛,要求与蒙牛团队见面。

见面之后摩根士丹利等提出来,劝其不要去中国香港二板上市。

众所周知,中国香港二板除了极少数公司以外,流通性都不好,机构投资者一般都不感兴趣,企业再融资非常困难。

摩根士丹利与鼎晖劝蒙牛团队应该引入私募投资者,资金到位,帮助企业成长与规范化,大到一定程度了就直接上中国香港主板。

牛根生是个相当精明的企业家,对摩根士丹利与鼎晖提出的私募建议,他曾经征询过很多专家意见,包括正准备为其做中国香港二板上市的百富勤朱东(现任其执行董事)。

眼看到手的肥肉要被私募抢走,朱东还是非常职业化地给牛根生提供了客观的建议,他认为先私募后上主板是一条可行之路(事实上,在这之前,朱东已向蒙牛提到过中国香港主板的优势)。

这对私募投资者是一个很大的支持。

牛根生创业故事

牛根生创业故事

牛根生创业故事牛根生,一个普通的农村青年,出生在贫困的农村家庭,从小就立志要改变自己的命运。

在他的记忆里,家乡的人们大多过着朴素的生活,生活贫困,机会有限。

但牛根生并没有因此而灰心丧气,相反,他更加坚定了自己要创业的决心。

牛根生从小就展现出了非凡的商业头脑和勤劳的个性。

他在家乡的小卖部帮忙,学会了做生意的技巧和原则。

他善于观察市场,灵活应对各种情况,因此小卖部生意越做越红火。

这段经历让牛根生深刻明白了一个道理,只要用心经营,就一定能够成功。

在牛根生的心中,创业一直是他的梦想。

他知道,只有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智慧,才能够改变自己和家人的命运。

于是,他毅然决定外出闯荡,寻找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在外打拼的过程中,牛根生历经了无数的艰辛和挫折。

但他从未放弃过自己的梦想,始终保持着乐观和坚定的态度。

他不断学习和积累经验,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创业理念和方法论。

终于,牛根生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下,发现了一个市场的空白。

他发现,当地的农产品供应链存在着诸多问题,农民的劳动成果并没有得到应有的回报,消费者也无法获得优质的农产品。

于是,他决定利用自己的经验和资源,搭建一个农产品直供平台,让农民和消费者直接对接,打破中间环节,实现双赢。

牛根生的创业之路并不平坦,他面临着资金紧张、市场竞争激烈等重重困难。

但他始终坚信自己的创业理念,不断调整和改进自己的经营模式,最终取得了成功。

如今,牛根生的创业故事已经传遍了整个乡村。

他带领着一群志同道合的伙伴,建立了自己的农产品品牌,成为了当地的知名企业。

他不仅带动了周边农民的增收,也为消费者提供了优质的农产品。

他的创业故事鼓舞了无数的年轻人,激励他们勇敢追逐梦想,勇敢创业。

牛根生的故事告诉我们,创业并不是遥不可及的梦想,只要有坚定的信念和不懈的努力,就一定能够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证明了,只要敢于追梦,就一定能够创造出属于自己的辉煌。

愿更多的人能够像牛根生一样,勇敢迈出创业的第一步,创造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

揭秘牛根生的成功创业史

揭秘牛根生的成功创业史

揭秘牛根生的成功创业史隐秘谈判,虚拟经营万事开头难!就在唿和浩特市一间53平方米的楼房内,牛根生从家里搬来了沙发、桌子和床,******的进展奇迹由此拉开序幕。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牛根生知道自己的短板是无市场,无工厂,无奶源,他也知道自己的长板是人才。

跟随牛根生的这批人原先都是伊利液态奶、冰激凌、策划营销的一把手,他们在生产、经营、销售、市场、原料设备方面在行业内都是顶尖的人才,老牛确定实行虚拟经营的方式,用人才换资源。

由于伊利从中作梗,开头虚拟经营的几次谈判被搅黄了,牛根生只好明修栈道,暗渡陈仓。

1999年2月,牛根生经过隐秘谈判和哈尔滨的一家乳品企业签订了合作协议,牛根生派杨文俊等8人全面接管了这家公司。

通过他们的管理给这家企业带来很好的效益的同时,******的.产品也由这家工厂新奇出炉。

老牛是个明白人,借鸡下蛋只不过是权宜之计!1999年1月到4月,身处唿和浩特的牛根生一边对远在哈尔滨工厂的8人团队遥控指挥,开头生产第一批******产品,同时摇身一变成了民工头,在距离唿和浩特和林格尔县一片比较荒芜的不毛之地上热火朝天地建起了自己的工厂。

广告牌被砸,因祸得福1999年4月1日,唿和浩特市的老百姓一觉醒来,主要街道旁边的300块广告牌全是******的广告:向伊利学习,为民族工业争气,争创内蒙古乳业其次品牌!5月1日,就在老百姓商量“******”的余热还没有结束的时候,48块“******”的广告牌一夜之间被砸得面目全非。

******的广告牌被砸反而使得社会关注******的热度再次升温,******开头变得“愈神奇,愈秀丽”。

当时的媒体记者顺藤摸瓜找到了******的代言人,发觉此人竟然是伊利曾经主管生产经营的副总裁牛根生。

牛根生不情愿接受媒体采访,但是很情愿和记者聊聊,聊的过程,记者发觉唿和浩特竟然还有这样一位极具独特的企业家。

******的广告牌究竟是谁砸的?牛根生没有给出答案,在老牛看来,答案是众人皆知,但他宁愿让大家伙心照不宣。

创业人物故事:牛根生:“被卖”放牛娃创业建蒙牛文案

创业人物故事:牛根生:“被卖”放牛娃创业建蒙牛文案

商界名人故事之牛根生:“被卖”放牛娃创业建蒙牛
蒙牛乳业集团的创始人牛根生1958年1月25日生于呼和浩特。

出生不久,为生活所迫,被生父母卖入养父母家。

据牛根生亲自描述"因为吃不起饭,亲生父亲开价50块钱把我卖了。

"由养母抚养14年。

牛根生1978年参加工作,成为一名养牛工人。

1983年进入乳业工厂,从基层干起,直至担任伊利集团生产经营副总裁(同时也是伊利创始团队成员),成为"中国冰淇淋大王";1999年离开伊利。

1999年,牛根生创立蒙牛,后用8年时间使蒙牛成为全球液态奶冠军、中国乳业总冠军。

内蒙穷小子,曾被父母50元卖掉,长大后卖牛奶,成亿万富豪

内蒙穷小子,曾被父母50元卖掉,长大后卖牛奶,成亿万富豪

内蒙穷小子,曾被父母50元卖掉,长大后卖牛奶,成亿万富豪武汉大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专业博士,新加坡国立大学(NUS)博士后,一门心思搞科研,业余写稿不荒废,努力给你惊喜。

——朱小鹿他一出生就被抛弃,被父母以50元的价格卖给别人家。

长大后,他为公司兢兢业业工作16年,最后却被踢出局。

之后,他自立门户,苦心经营12年,最后也无法阻止公司没落。

他就是中国乳业大王:牛根生。

(牛根生)1958年,牛根生出生在内蒙古呼和浩特牧区。

可他生不逢时,出生那会,社会动荡。

大人能不能养活自己,还是个问题,根本无力承担一个孩子。

再三思考,父母只好忍痛割爱,将他卖给城里的一户人家,卖了50块钱。

养父母一家,生活也好不到哪里去,捉襟见肘,只能勉强养活一家三口。

比起亲生父母,养父母的处境则更加困难。

养父曾当过某派系的兵,后来他们被剿灭。

养父作为幸存下来的人,受过对方的排挤,也被队友骂“胆小鬼”,谁都瞧不起他。

战争结束后,他就改名换姓,做起了养牛专业户,养牛送奶38年。

养母曾经是某户富贵人家的姨太太,不得老爷宠爱,被其他姨太太们一起,合力赶出家门。

后来,遇到老实巴交的老牛。

同是天涯沦落人,两人惺惺相惜,很快走到了一起。

婚后,养母平时打点零工,补贴家用。

当年,“买”牛根生的那50块,几乎是夫妻俩的所有积蓄。

别人家的父母,总想把好的留给孩子,自己甘愿喝稀粥淡汤。

但在牛根生家里,完全不存在。

什么东西都是分成三份,一人一份,谁也不占谁的便宜。

一天三餐,两顿窝头,一顿馒头,养父母吃什么,牛根生就吃什么。

有一天,牛根生特别不解,问母亲:“为什么别人家的妈妈只吃窝头,不吃馒头,但您馒头、窝头全吃了?”只见,养母狠狠地瞪了牛根生一眼,回答道:“馒头要吃,窝头也要吃,家里一人一份的。

该你吃的,不少你一勺,也不多你一碗。

我是人,你也是人,不能因为我是你妈妈,我就得让着你。

”牛根生正在长身体,消化很快,经常饿得睡不着,哭着求母亲,再多给一块窝头。

企业管理牛根生创业史

企业管理牛根生创业史

败走伊利,万念俱灰1998年,牛根生是伊利集团的副总裁,也是当年伊利的第一功臣。

然而由于和伊利总裁郑俊怀在企业的发展战略问题上产生了分歧,他被迫辞职。

揭竿而起,暗渡陈仓牛根生被总裁郑俊怀扫地出门后,回到了北京大学进修。

在北大进修的过程,他利用这段时间做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听了很多经济学家的课,寻找揣摩自己所不知道的东西,只要自己不知道的他就去学。

重新审视了自己在伊利16年的各种经验和教训,让原本在企业中形成的应激反应模式转换成理性的思维模式。

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牛根生原本就比一般人看得高、想得远,经过在北大的沉淀与升华,“蒙牛王朝”的宏伟蓝图在心底酝酿成熟。

牛根生结束在北大的进修后他尝试过去人才招聘市场找工作,想看看如果离开了原来所熟悉的环境,离开了乳业,他的价值还有多少被承认,结果发现从事了多年管理工作的自己在别的企业根本没人要。

后来有一家乳品企业得知牛根生辞职之后,老板马上找到牛根生,愿意出很高的薪酬邀请牛根生加盟。

牛根生向对方提出了一个条件:用我老牛的管理经验和人脉资源入股,让我成为股东。

结果,这个条件把对方吓跑了。

他也曾想过开一家海鲜大排档,或是开给别人擦皮鞋的工厂,这些想法都由于种种原因没能实现。

后来正好自己原来的那帮部下被伊利免职。

他们一起找到牛根生,希望牛根生带领他们重闯出一条新路。

除了伊利人事和财务的负责人,伊利各个事业部的头都到了牛根生这里。

他们决定再打造一个伊利!结果,大家起了一个名字叫蒙牛。

1999年1月,蒙牛正式注册成立,名字是“蒙牛乳业有限责任公司”,注册资本金100万,都是牛根生和他妻子卖伊利股票的钱。

蒙牛一成立,许多在伊利工作的老部下一批批地投奔而来,总计有几百人。

牛根生曾经告诫他们不要弃“明”投“暗”,他自己也不能保证蒙牛一定会有一个光明的未来。

但是,老部下们义无返顾地加入了蒙牛的团队。

牛根生只从外边请了一个人,那就是伊利原先的党委副书记卢俊,是内蒙古证券委任处长,卢俊既是党政内行,又是乳业专家,还是证券方面的高手,牛根生请她来的目的很明确:蒙牛一开始就要做成股份制公司,让蒙牛有一个健康的开始。

牛根生的创业人生

牛根生的创业人生
Fra bibliotek •• •
(三)营销模式 蒙牛在营销模式上的创新是有目共睹的,尤其是公益营销、娱乐营销方面更是走 在了前列。从“百年蒙牛,强乳兴农”,到塑造蒙牛企业公民形象;从香浓的草原牛 奶,到中国航天员专用牛奶,到中国奥运军团的秘密武器;从配奶套餐,到“每天一 杯奶,强壮一个民族”等等,充分体现了蒙牛做公益营销的功力。蒙牛通过“公益营 销”,巧妙地把企业的真实意图通过“公益事件”的载体传达出来,既提升了企业形 象,又达到了塑造品牌形象和增加产品销量的目的,同时还强化了企业作为社会公民 的美好形象。投入1000多万元取得2005年湖南电视台“超级女声”节目的冠名权,借 助“超级女声”,在两者高度一致的目标顾客群中迅速打响了知名度。 (四)生产模式 蒙牛充分利用社会资源,让当地人出钱建设奶站,为蒙牛供货,然后给他们合理 的经济回报,从而使自己以极低的成本拥有了500多个奶站及配套设施。而且,因为奶 站是当地人自己出钱建的,自然尽心尽力,质量、数量都有保证。在运输方面,参与 公司原料、产品运输的600多辆运货车、奶罐车、冷藏车,都打着蒙牛标志,但这些车 没有一辆是蒙牛自己购买的,全部由民间资金购买。维修、保养、保险都是车主的事, 蒙牛只问奶的事,不问车的事。蒙牛把这种“两头在内,中间在外”(即研发与销售 在内,生产加工在外)的企业组织形式称作“杠铃型”。通过这种模式,蒙牛整合了 大量的社会资源,把传统的“体内循环”变作“体外循环”,使传统的“企业办社会” 变作“社会办企业”。


• •
(五)盈利模式 营销模式是为了把产品卖出去,而盈利模式是为了把钱赚回来,盈利模 式可以有效提升企业利润,降低营运费用。蒙牛已经从奶源控制过渡到以品 牌拉动消费、以消费拉动主要的利润节点—渠道上了。蒙牛激发消费的做法 也在相当程度上规避了中小企业狼群战术的威胁。靠适合中国市场的大流通 产品——液态奶起家,靠大流通模式在迅速放大市场份额的同时利润总量也 在放大。当利润趋向消费下游特别是渠道末端和消费者倾斜之后,蒙牛又迅 速以新产品面目推出冰品,然后是酸奶。蒙牛每次切入的产品类别都是先从 主流做起,充分利用利润集中环节的自然拉力,快速放量,之后在每个产品 大类中进行产品结构横向拓展。 (六)管理模式 蒙牛的管理模式是一种半军事化的管理风格,企业中洋溢着浓郁的批评 文化。它的务实、数据化、绝对服从与严格让很多员工时时紧绷着神经。蒙 牛“经营人心”的方向是向下的,不是向上的。蒙牛力图通过“三正氛围” (正确、正义、正气)来塑造“三全员工”(全心、全力、全时),将企业 的核心因素人力作为管理的首要对象。

牛根生从伊利到蒙牛他是怎么样一步步走向成功的

牛根生从伊利到蒙牛他是怎么样一步步走向成功的

牛根生从伊利到蒙牛他是怎么样一步步走向成功的“赢在中国”大型全国商战真人秀,获得了很高的人气支持,特别是节目上几位导师的点评,都是相当的精准到位。

给我们印象最深的就是蒙牛董事长牛根生,通过牛老师专业而又到位的点评,让很多的人豁然开朗。

说到牛根生就不能不说蒙牛,蒙牛现在已经成为中国人首选的牛奶,也是蒙牛让更多的国人喝上了放心奶。

那牛根生是怎么样从伊利到蒙牛,开始自己一步步的创业之路的呢!把青春和汗水奉献给了伊利,酬壮志创办蒙牛。

1958年,一个未满月的男孩儿,被亲生父母以50元的价格卖给了一户姓牛的人家。

牛姓父亲的职业是养牛,从此,这个由养父和养母抚养的孩子便与牛结下了不解之缘。

养父自家未生孩子,期望通过抱养来栽根立后,给这个苦命的孩子取名为“根生”。

1978年,牛根生继承父业,开始养牛。

1983年进入“伊利”的前身――回民奶食品总厂。

从一个洗瓶工开始,牛根生在伊利当过班组长、工段长、车间主任、分厂副厂长、分厂厂长,一直做到生产经营副总裁。

1987年,工厂为新出的雪糕搞调研,他拿试验的雪糕给儿子尝,儿子才咬一口,就将整支雪糕扔到了地上。

牛根生开始反思:产品做不好,连自己的家人都不理会,更何况消费者呢?牛根生发誓要把伊利雪糕做成中国第一。

为了打出伊利品牌,他去求教一位非常著名的策划人。

三番五次登门拜访,但是人家一次又一次地推掉。

牛根生对策划人说,我虽然是卖冰棍的,但是我表哥非常了不起。

他问:“你表哥是谁?”我说:“卖可口可乐汽水的。

卖冰棍的是卖汽水的孪生兄弟,既然可口可乐可以做品牌,卖冰棍的为什么就不能做品牌?”几年后,牛根生做到了:伊利雪糕风靡全国,销售额由1987年的15万元增长为1997年的7亿元,成为中国冰淇淋第一品牌。

牛根生的区域销售额占到伊利总销售额的80%。

1998年,牛根生离开了伊利。

如今已是蒙牛集团董事长的牛根生不愿评论这段往事,只是感慨:“我在伊利干了16年,我最好的年华奉献给了伊利,在那里流过的泪、淌过的汗、洒过的血,比在蒙牛多得多。

著名企业家牛根生的创业人生

著名企业家牛根生的创业人生

著名企业家牛根生的创业人生推荐文章大学生创业计划书万能热度:大学生创业计划书怎么写5篇热度:大学生创业计划书大全热度:2022大学生创业计划书5篇热度:大学生创业计划书最新版热度:每个创业成功的人士后面都有一段曲折的创业人生,今天小编就来给大家讲一下我国的著名企业家牛根生的创业人生。

下面由小编与大家分享,希望你们喜欢!欢迎阅读!1999年8月,牛根生创立了蒙牛,只用了短短8年时间,就使蒙牛成为了全球液态奶冠军、中国乳业总冠军。

蒙牛集团也被全世界视作中国企业顽强崛起的标杆,牛根生也随之成为了备受追捧的著名企业家。

伊利岁月1958年,牛根生出生于内蒙古呼和浩特市。

当时全国的经济陷入了困境,因为为生活所迫,被生父母卖入养父母家,“因为吃不起饭,亲生父亲开价50块钱把我卖了。

”他后来回忆道。

1978年他参加工作,成了一名养牛工人。

1983年,工作了五年后,加入了呼和浩特回民奶食品厂,也就是后来伊利集团的前身。

1993年,郑俊怀对回民奶食品厂进行股份制改造,更名为国有控股的“伊利实业股份有限公司”,郑俊怀成了公司总经理,牛根生被任命为副总经理。

1996年3月12日,伊利上市,成为了全国乳品行业首家A股上市公司。

在伊利,牛根生度过了16年的时光,把青春都挥洒在了这里,从一个青年人长成了中年人,也凭借着自己的勤奋,人格魅力和管理才能,从基层员工一步步地提升成了主管生产和销售的副董事长。

根据资料显示,在当时,伊利集团80%以上的营业额来自于牛根生主管的部门,可以说,他是当年伊利的第一功臣,也是时任伊利掌舵人郑俊怀的得力助手。

但是后来不知出于何种原因,两个人的关系慢慢发生了改变,矛盾最终弄得不可调和。

无奈,牛根生只能从伊利离开,“我当时非常难受,一生当中我非常难受的有那么三次、两次,这是其中的一次,几乎到了欲死的程度。

”从伊利离开后,牛根生沉寂了一段时间,他到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去进修,一方面是借此重新审视自己过去的生活,另一方面也是希望可以学习现代的企业管理知识,从而提升自己的经营思维。

蒙牛品牌故事

蒙牛品牌故事

蒙牛品牌故事
蒙牛是一家总部位于中国内蒙古自治区的乳制品公司,成立于1999年。

该公司以生产牛奶、酸奶和奶粉等乳制品而闻名。

蒙牛的品牌故事始于其创始人牛根生的创业之路。

牛根生在1985年开始经营小型农场,最初只是为了解决自己家中的食品问题。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他开始买入更多的奶牛,并将自己的农场发展成为一家小型乳制品公司。

在蒙牛公司成立之前,中国的乳制品市场主要由外国品牌独占。

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下,牛根生创立了蒙牛,并将其定位为一个能够代表中国的乳制品品牌。

他认为,中国拥有着自己独特的乳制品文化和传统,而蒙牛旨在将这些文化和传统体现在其产品之中。

2004年,蒙牛在香港上市,成为中国内地第一家在海外上市的乳制品公司。

之后,蒙牛不断壮大,收购了多家乳制品公司,并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了分布式的生产基地。

然而,蒙牛的发展之路并非一帆风顺。

在其成立初期,公司曾因产品质量问题被曝光,并造成了巨大的舆论压力。

这一事件促使蒙牛开始注重产品质量和安全,加强了质量管理体系,并引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

如今,蒙牛已成为中国乳制品市场的主要竞争者之一,其品牌价值超过200亿美元。

蒙牛的品牌故事,是一个由创始人个人创业经历发展成为一个代表中国乳制品文化的品牌的故事。

- 1 -。

蒙牛牛根生的创业传奇

蒙牛牛根生的创业传奇

蒙牛牛根生的创业传奇创办蒙牛1978年,20岁的牛根生进入了养牛场工作,5年后牛根生进入了伊利,从一名洗瓶工干起,随后逐步升任车间主任,1992年起担任伊利的经营副总裁,1998年,牛根生被伊利董事会免职。

免职并没有理由,功高盖主成了唯一的解析。

九死一生“哀兵必胜”1999年,牛根生卖掉自己和妻子的股份,用100多万元注册了蒙牛。

伊利传出话来,“一百万元能干什么!”牛根生对蒙牛的将来也不是有十分的把握。

但是令牛根生出乎意料的是,郑俊怀的手下大将,包括液体奶的老总、冰淇淋的老总,纷纷弃大就小,跑到牛根生那边去了。

这样先后“哗变”的,大概有三四百人。

牛根生曾告诫他们:“你们不要弃明投暗。

”但大家坚定地认为他不是“暗”而是“明”。

这些忠诚的老部下演出了一幕“哀兵必胜”的悲壮剧:他们或者变卖自己的股份,或者借贷,有的甚至把自己留作养老的钱也倾囊而出……一位中层干部说,“可以说大家连买棺材的钱都拿出来了”。

在大家的努力下,凑了一千多万元的“同心钱”。

蒙牛终于成立了,然而面对如此信任他的老部下们,牛根生感到肩上的担子无比沉重。

蒙牛仅在诞生第一年,就遭受了6次由同行发动的致命打击。

即便到了2003年,依然受到过有计划的新闻诽谤,被牛根生善意称作“竞争队友”的同行,却恶意地斥资600万元企图置蒙牛于死地。

2004年也是个多事之秋,这一年,蒙牛先后遭受了新闻诽谤和来自犯罪分子的连环恐吓。

身经百战的牛根生回首这些往事时置之一笑:“世上难产的东西有两种,一种是死胎,一种是巨婴。

看来我们被逼成了后者。

”九死一生的蒙牛集团没有倒下,以品牌和信誉赢得了消费者的青睐。

有人说,蒙牛的成功是个奇迹。

牛根生否认“奇迹”的说法,无论是从经验还是从能力上,蒙牛的成功的确令人叹为观止,却也是水到渠成的结果。

当时的伊利总裁郑俊怀对于牛根生的能力有深刻了解,所以伊利也是对蒙牛打压得最厉害。

但是牛根生对于曾经狠狠地抛弃了他的伊利,在任何场合都表现出了满怀尊敬。

蒙牛老板牛根生的创业故事

蒙牛老板牛根生的创业故事

蒙牛老板牛根生的创业故事牛根生是一本创业教科书,在他身上我们可以学到当企业还很弱小的时候,如何与行业龙头博弈;在利用国际资本这把双刃剑时,如何才能不伤及自己。

今天店铺就来学习一下他的创业之路是怎样走的。

蒙牛老板牛根生的创业故事一:以退为进为企业营造最好的生存环境1978年,20岁的牛根生进入了养牛场工作,5年后牛根生进入了伊利,从一名洗瓶工干起,随后逐步升任车间主任,1992年起担任伊利的经营副总裁,1998年,牛根生被伊利董事会免职。

免职并没有理由,功高盖主成了唯一的解析。

当时牛根生可没有这么轻松。

离开了伊利,他心里很不是滋味。

这一年他四十三岁,去了人才市场,四十岁以上的年龄在这里已经不被考虑。

牛根生人如其名,身材魁梧,声音洪亮,不是轻言失败的人。

牛根生在乳品行业素有"乳业怪才"之称,有着十多年乳品行业经营管理经验。

和他一起被免职的还有几位伊利的中层干部,他们聚在一起,决心重新干起乳业这一行。

企业最难解决的人才问题却是牛根生最早解决,也是最容易解决的问题。

牛根生说:"也许是我在伊利就喜欢给下属发钱,名声在外。

"原来,牛根生在伊利集团时,当时他的最高年薪达到108万元人民币,他常拿出来和大家一齐分享。

大家都觉得把钱交给牛根生放心。

当初和牛根生一起创业、现任蒙牛集团冰淇淋公司总经理的孙玉斌说:"牛总出来没有拉过我们一个人,总是教育我们在伊利好好工作。

为什么在当时那种条件下,我们还要跟着他干呢?我们一直在他的培养下,学到了很多东西,也认为他有能力重新做好一家企业。

"当时几个人手中都有一些伊利的原始股票,他们把这些股票卖掉,凑了100多万元。

他们花了200元租了一单间办公室,在这里内蒙古蒙牛乳业集团成立了,牛根生兼任董事长和总裁。

然而区区100万显然不够。

牛根生过去的老下属听说这个情况,纷纷投资蒙牛。

在这些人的带动下,他们的亲戚、朋友、所有业务关系都开始把钱投给牛根生。

牛根生创业人生

牛根生创业人生

牛根生创业人生引言创业是一条充满挑战和机遇的道路,需要创业者具备冒险精神、坚持不懈的努力和正确的创业思维。

本文将介绍牛根生的创业人生,他是一位杰出的创业家,以他的聪明才智和努力创造了属于自己的成功。

1. 背景介绍牛根生出生于一个普通家庭,父母辛勤工作,勤俭持家。

他从小就展示出聪明才智和务实的个性。

在中学时期,他就对商业和创业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经常自己动手做些小生意来赚取零花钱。

2. 初创阶段毕业后,牛根生选择进入一家知名企业工作,锻炼自己的实践能力和商业思维。

然而,在工作数年后,他意识到自己的潜力无法完全发挥,决定辞职创业。

刚开始的时候,牛根生面临着资金和经验的不足,但他选择了相信自己的能力,并充分利用自己的人脉资源。

他找到了一位志同道合的合作伙伴,一起打造属于自己的创业项目。

3. 坎坷与突破创业的道路并不平坦,牛根生在初期面临了许多挑战。

他们的项目在市场上遇到了很多竞争对手,产品的竞争力不够强大,销售额一度低迷。

然而,牛根生并没有放弃,他深知失败是成功的催化剂。

在面对困境的时候,牛根生始终保持乐观和自信的态度。

他不断学习和改进自己的产品和销售策略,吸取失败的经验教训。

最终,经过艰苦努力和不懈的追求,他们的项目开始取得突破性的进展。

4. 成功之路通过不断的努力和创新,牛根生的创业项目逐渐壮大,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他们的产品在市场上越来越受欢迎,销售额不断攀升。

牛根生也逐渐赢得了投资者的青睐和媒体的关注。

牛根生以其出色的创业成果,成为了业内的知名人物。

他经常受邀参加各种商业活动,并给年轻创业者分享自己的经验和故事。

他的创业路程成为了许多人学习和追随的榜样。

5. 总结牛根生的创业人生是一个充满坎坷与突破的过程。

面对困难和挑战,他从不放弃,并不断努力和学习。

最终,他创造了属于自己的成功。

他的创业经历告诉我们,创业不仅需要有正确的商业思维,还需要持之以恒、乐观向上的精神和对自己能力的自信。

在创业的道路上,我们也应该像牛根生一样,积极面对困难并不断努力提升自己。

牛根生讲述蒙牛发家史

牛根生讲述蒙牛发家史

牛根生讲述蒙牛发家史1998年,伊利副总裁牛根生突然被总裁郑俊怀扫地出门,在此之前,牛根生主管全国生产经营,业绩一直特别出色。

牛根生白手起家,受尽老东家伊利的刁难和打压,硬是在重重围剿之中杀出一条血路,6年之后,蒙牛的销售额和市场占有率超过伊利成为全国第一。

更富戏剧性的是,6年后的今天,郑俊怀因不义之财锒铛入狱,牛根生却散尽十亿财富功成名就!真的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风水轮流转,冰火两重天!这种事,无论中国外国,都非常罕见!传奇的背后隐藏了太多的秘密,郑俊怀何以对辅佐自己16年的牛根生反目?牛根生何以在短短6年之内凭空打造出蒙牛?6年以来,牛根生及蒙牛上上下下一直对外界三缄其口。

2005年4月7日深夜,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和林格尔县牛根生的家里,《人力资本》记者陈斌与牛根生彻夜长谈,牛根生真情述说,终于一一揭开罩在牛根生及蒙牛身上不为外人所知的秘密。

1998年上半年,身为伊利生产经营副总裁的牛根生突然感觉到了不对劲,自己在伊利做了16年,但最近在使用资源方面却感到了某种不顺畅,就是调动很小的一部分资金,也有众多部门来掣肘。

最极端的时候,牛根生买把扫帚都要打报告审批。

从某种意义上说,牛根生是当年伊利的第一功臣,伊利80%以上的营业额来自老牛主管的各个事业部。

除了业绩,牛根生在伊利员工当中的威望,并不比郑俊怀差,人们对牛根生的信服来源于他的为人之道和人格魅力:一个普通工人得了重病,牛根生第一个捐款,一下子就是1万元;有段时间,通勤车司机有事,牛根生代劳,一个新工人不认识牛根生,一个劲地向别人夸奖牛根生:"新来的胖司机态度真好,让他停哪就停哪";因为业绩突出而奖了一笔钱可以买好车,牛根生折合成4辆面包车,分给自己的直接部下;100多万的年薪,牛根生基本上都分给了自己的员工。

牛根生找到郑俊怀反映问题,第一次感到老大哥眼神里传递出的"陌生感"和"不信任感",牛根生似乎明白了什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蒙牛老板牛根生的创业故事1978年,20岁的牛根生进入了养牛场工作,5年后牛根生进入了伊利,从一名洗瓶工干起,随后逐步升任车间主任,1992年起担任伊利的经营副总裁,1998年,牛根生被伊利董事会免职。

免职并没有理由,功高盖主成了唯一的解析。

当时牛根生可没有这么轻松。

离开了伊利,他心里很不是滋味。

这一年他四十三岁,去了人才市场,四十岁以上的年龄在这里已经不被考虑。

牛根生人如其名,身材魁梧,声音洪亮,不是轻言失败的人。

牛根生在乳品行业素有"乳业怪才"之称,有着十多年乳品行业经营管理经验。

和他一起被免职的还有几位伊利的中层干部,他们聚在一起,决心重新干起乳业这一行。

企业最难解决的人才问题却是牛根生最早解决,也是最容易解决的问题。

牛根生说:"也许是我在伊利就喜欢给下属发钱,名声在外。

"原来,牛根生在伊利集团时,当时他的最高年薪达到108万元人民币,他常拿出来和大家一齐分享。

大家都觉得把钱交给牛根生放心。

当初和牛根生一起创业、现任蒙牛集团冰淇淋公司总经理的孙玉斌说:"牛总出来没有拉过我们一个人,总是教育我们在伊利好好工作。

为什么在当时那种条件下,我们还要跟着他干呢?我们一直在他的培养下,学到了很多东西,也认为他有能力重新做好一家企业。

"当时几个人手中都有一些伊利的原始股票,他们把这些股票卖掉,凑了100多万元。

他们花了200元租了一单间办公室,在这里内蒙古蒙牛乳业集团成立了,牛根生兼任董事长和总裁。

然而区区100万显然不够。

牛根生过去的老下属听说这个情况,纷纷投资蒙牛。

在这些人的带动下,他们的亲戚、朋友、所有业务关系都开始把钱投给牛根生。

这些人之所以敢把钱交给牛根生,是因为他们相信他的能力。

本刊记者采访中了解到,许多当年的股东觉得牛根生一定能做起一个大企业。

然而事情并不总是一帆风顺。

当时蒙牛在非常简陋的办公室里,一些创业伙伴及他们的朋友、家属、业务伙伴送来一笔笔现金。

突然有人向国家有关部门告发,说这里有一个非法集资窝点。

结果有关部门一查,发现有700多万元人民币,没想到这样不起眼的地方居然藏了这么多钱,准备要按非法集资处理,蒙牛通过各方面做了大量澄清工作,但还是在很长时间里被监控。

出师不利,但这才刚刚开始。

三个月后,蒙牛从租来的办公楼搬到了呼市和林格尔县盛乐经济园。

园区周围一片黄土,只有一块地还闲着,但有几棵老头树,总面积大约7平方公里,约几千立方米的木材。

这种老头树利用价值虽然不大,但又不能砍掉,否则就是毁林,问题非常严重。

当时蒙牛为建厂房,这片林子不得不砍掉,有人告到国家林业局,一时满城风雨。

谈起这件事,牛根生非常感激和林格尔县县长,"当时县长对我们说:"你们自己干,如果来抓人,我去坐牢,你们把企业干好。

你们一年把企业干好了,我一年就能出来;你们两年把企业干好了,我两年就能出来。

"县长是希望我们把企业干好了,带动地方经济发展,种上更多有价值的树木。

"如今的蒙牛厂区到处可见四季果木,"春天见花,夏天见叶,秋天见果",牛根生觉得这才对得起县长当年的信任。

牛根生回忆往事,用了"不堪回首"四个字,他说:"企业新生时,每走一步都非常艰难。

"1999年1月,蒙牛乳业正式注册成立,注册资本金100万,基本上都是牛根生和他妻子卖伊利股票的钱。

“当时在呼和浩特的一个居民区里租了一间小平房作为办公室,一共只有53平米,月租金200多元。

蒙牛乳业成立的时候,仅仅在内蒙,以伊利为首的乳品企业就有数百家。

和蒙牛乳业同在呼和浩特市的伊利集团那个时候已经上市多年,有完整的冰品、液态奶和奶粉生产销售体系,当年的纯利润达到八千多万元。

而1999年蒙牛乳业刚创业的时候,没有奶源,没有厂房,没有市场,可以说是一无所有”但是,牛根生有人。

牛根生的蒙牛乳业的大旗一扯天下英雄归心,得知此消息还在伊利工作的老部下放下高官厚禄开始一批批地投奔而来,总计有几百人,无怨无悔跟他从零开始打江山,但是在乳业江湖的利益格局基本形成的时候,蒙牛乳业的生存空间饱受挤压,或明或暗的算计来自各个角落。

有竞争对手开始希望将蒙牛乳业这个初生婴儿扼杀在摇篮中,蒙牛乳业经历了广告牌被砸、牛奶被倒等等事件。

面对竞争对手的明刀暗箭,牛根生选择了以退为进的策略。

当时的伊利总裁郑俊怀对于牛根生的能力有深刻了解,所以伊利也是对蒙牛乳业打压得最厉害。

但是牛根生对于曾经狠狠地抛弃了他的伊利,在任何场合都表现出了满怀尊敬。

蒙牛乳业在刚开始的时候很谦虚,打出的广告口号是:向伊利学习为民族企业争气。

当时蒙牛乳业对外宣传是内蒙古第二大乳业品牌,第一是伊利。

牛根生在不同的场合提及伊利,言辞中总是充满对伊利的眷恋和对老领导郑俊怀的敬意。

牛根生的做法逐步赢得的更多的同情与支持。

对于自己当时为什么要这样做,牛根生地解析是“打不还手,骂不还口,只有这种方式才能活下来,同时还能长大。

”面对竞争对手想要置之死地的策略,牛根生坦言:“如果不还手是掐不死的。

只要一还手掐死的可能性是特别大的。

当时挨打和挨骂是为了将来不挨打不挨骂,为了自己能够生存出、发展好,最后能够不挨打不挨骂。

当你打了好几年,打的和骂的过程都经历了以后,就要学会怎么样不打能赢,怎么样不战能胜。

”弱小总是容易受人欺,为了谋求快速壮大的机会,牛根生想到了借力资本高手。

2002年6月,摩根士丹利、鼎晖投资、英联投资三家国际机构入股蒙牛乳业。

但是打着“锄强扶弱”口号的摩根斯坦利等三家投行除了带给蒙牛乳业总计6000万美元的风险投资以外,还给牛根生套上枷锁:未来三年,如果蒙牛乳业每年每股盈利复合增长率低于50%,以牛根生为首的蒙牛乳业的管理层要向以摩根士丹利为首的三家外资股东赔上7800万股蒙牛乳业的股票,或者以等值现金代价支付;如果管理层可以完成上述指标,三家外资股东会将7800万股蒙牛乳业的股票赠予以牛根生为首的蒙牛乳业管理团队。

在强敌环视的制造行业里每年获得50%,这在很多业界人士的眼中是一个天方夜谈,这是没有胜算的赌博,看来牛氏军团打下来的江山只能让别人去享用了。

但是在强敌环侍的时候,只有“快鱼”才能生存,否则就只能被“大鱼”吃掉。

牛根生同意了国际投行的条件,决定破斧沉薪,背水一战。

有了资金支持的蒙牛乳业就像插上了翅膀,在竞争对手的枪林弹雨中,蒙牛乳业迅速成长,从2001年到2021年,蒙牛乳业销售收入从7.24亿元、 16.68亿元和40.715亿元人民币跃升至72.138亿元。

“蒙牛乳业速度”在中国企业界引人注目CCTV2021“中国经济年度人物”对牛根生的颁奖辞写道:“他是一头牛,却跑出了火箭的速度。

”1958年籍贯:内蒙古蒙牛乳业股份有限公司职位:董事长兼总裁毕业院校: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经历牛根生,中共党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工商管理硕士,曾到北京大学深造。

从事乳业27年。

2021年底,牛根生捐出全部个人股份设立“老牛专项基金”,成为“中国捐股第一人”、“全球华人捐股第一人”。

牛根生于1999年创办蒙牛乳业,在“一无工厂,二无奶源,三无市场”的困境下开拓进取,使现在的蒙牛“一有全球样板工厂,二有国际示范牧场,三有液态奶销量全国第一”。

目前,蒙牛已在全国14个省级行政区建起20多座生产基地。

产品覆盖全国除台湾省外的所有地区。

开发的产品有液态奶、冰淇淋、奶品等三大系列100多个品种。

“蒙牛速度”在中国企业界引人注目。

CCTV2021“中国经济年度人物”对牛根生的颁奖辞写道:“他是一头牛,却跑出了火箭的速度!”蒙牛创造了多项全国纪录,例如:荣获中国成长企业“百强之冠”,位列“中国乳品行业竞争力第一名”,拥有中国规模最大的“国际示范牧场”,并首次引入挤奶机器人,是中国乳界收奶量最大的农业产业化“第一龙头”;蒙牛枕单品销量居全球第一,液态奶销量居全国第一,“消费者综合满意度”列同类产品第一名,同时也是2021年香港超市惟一获奖的大陆品牌;蒙牛还是中国首家在海外上市的乳制品企业,并一举摘得“2021年最佳IPO”桂冠。

牛根生信奉“小胜凭智,大胜靠德”、“财聚人散,财散人聚”的经营哲学,其领导的蒙牛与亿万消费者、千万股民、百万奶农及数十万产销大军结成命运共同体,被人们称为西部大开发以来“中国最大的造饭碗企业”,由此诞生了一段流传甚广的民谣:“一家一户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一家一户两头牛,生活吃穿不用愁;一家一户三头牛,三年五年盖洋楼;一家一户一群牛,比蒙牛的老牛还要牛。

”创业故事:蒙牛老板牛根生的两招发家秘籍牛根生是一本创业教科书,从他身上我们可以学到当企业还很弱小的时候,如何与行业龙头博弈;在利用国际资本这把双刃剑时,如何才能不伤及自己。

牛根生所领导的蒙牛从1999年开始创业,从一无所有开始,在群雄并立的“乳业江湖”硬是拼下了最大的一块地盘,到2021年蒙牛已经成为行业老大,其收入达72.138亿元人民币,仅次于伊利的87.34亿,而蒙牛3.194亿的净利润却远远把伊利抛在后面。

6年打造出一个年收入超过70亿的巨无霸企业,以退为进的竞争策略和破斧沉薪的团队激励方法是其所向披靡的两把板斧。

板斧一:以退为进为企业营造最好的生存环境 1978年,20岁的牛根生进入了养牛场工作,5年后牛根生进入了伊利,从一名洗瓶工干起,随后逐步升任车间主任,1992年起担任伊利的经营副总裁,1998年,牛根生被伊利董事会免职。

免职并没有理由,功高盖主成了唯一的解析。

不甘落寞的牛根生选择了自主创业。

1999年1月,蒙牛正式注册成立,注册资本金100万,基本上都是牛根生和他妻子卖伊利股票的钱。

“当时在呼和浩特的一个居民区里租了一间小平房作为办公室,一共只有53平米,月租金200多元。

蒙牛成立的时候,仅仅在内蒙,以伊利为首的乳品企业就有数百家。

和蒙牛同在呼和浩特市的伊利集团那个时候已经上市多年,有完整的冰品、液态奶和奶粉生产销售体系,当年的纯利润达到八千多万元。

而1999年蒙牛刚诞生的时候,没有奶源,没有厂房,没有市场,可以说是一无所有”。

但是,牛根生有人。

牛根生的蒙牛大旗一扯天下英雄归心,得知此消息还在伊利工作的老部下放下高官厚禄开始一批批地投奔而来,总计有几百人,无怨无悔跟他从零开始打江山,但是在乳业江湖的利益格局基本形成的时候,蒙牛的生存空间饱受挤压,或明或暗的算计来自各个角落。

有竞争对手开始希望将蒙牛这个初生婴儿扼杀在摇篮中,蒙牛经历了广告牌被砸、牛奶被截倒等等事件。

面对竞争对手的明刀暗箭,牛根生选择了以退为进的策略。

当时的伊利总裁郑俊怀对于牛根生的能力有深刻了解,所以伊利也是对蒙牛打压得最厉害。

但是牛根生对于曾经狠狠地抛弃了他的伊利,在任何场合都表现出了满怀尊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