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颅内肿瘤的影像学表现
临床常见疾病的影像学表现(全)
右侧额叶脑 挫伤
双侧额叶脑 挫裂伤
双侧额叶脑 挫裂伤
CT表现:颅板下见梭形或半圆形高密度灶。
硬膜外血肿
硬膜下血肿
CT表现:急性期见颅板下新月 形或半月形高密度影,脑水肿 和明显的占位效应。
双侧慢性硬 膜下血肿 亚急性或慢性血肿呈稍高、 等或低或混杂密度灶。
右侧慢性硬膜下血 肿CT表现
右侧慢性硬膜下血 肿MRI表现
外伤性脊髓损伤 (三个不同病例)
脊膜膨出
MRI表现:囊内脑脊液呈长T1和长T2 信号,疝入的神经组织呈中等信号。
脊髓空洞症
MRI表现: 囊腔—T1WI 低信号 T2WI高信号
脊髓血管畸形
脊髓血管畸形
第二章 颈部
一、鼻咽癌
鼻咽癌
鼻咽腔侧壁不对称、僵直 向咽腔内突出的软组织肿块,咽隐窝变浅或 闭塞 咽旁脂肪间隙消失或出现软组织肿块 翼腭窝和颞下窝肿块 颅底、上颌窦等处骨质破坏
病变早期表现为较大片状高密度影,病灶 坏死液化呈低密度,
六、肺结核
(一)血行播散性肺结核 急性粟粒型肺结核 发病初期,X线见肺纹理增多,约在两周才出现典型粟粒样结节。表现为 广泛均匀分布于两肺的粟粒大小的结节状密度增高影。其特点为病灶分布均 匀、大小均匀和密度均匀,即所谓三均匀。 亚急性或慢性血行播散型肺结核 X线:三不均匀:病灶大小不均,从粟粒样至直径lcm左右。密度不均,渗 出增殖性病灶,密度较高,边缘较清楚,钙化灶密度更高,边缘锐利。分布 不均,老的硬结钙化病灶大都位于肺尖和锁骨下,新的渗出增殖病灶大都位 于下方。
大叶性肺炎
右肺中叶大片状均匀的致密阴影,形态与肺叶的轮廓相符 病变的叶间裂的一侧界限平直,其他部分边缘模糊不清(实变期)
颅内肿瘤影像诊断_课件
p53基因突变/染色体17q缺失 染色体22q缺失
星形细胞瘤
Rb基因突变/染色体13q缺失 P16基因突变/染色体9p缺失
染色体19q缺失
染色体10缺失 EGF受体基因增扩
间变性星形细胞瘤 染色体10缺失
继发性胶质母细胞瘤
第十六页,共120页。
其它基因变化
其它胶质母细胞瘤 原发性胶质母细胞瘤
左额过渡型脑膜瘤(图)
第六十三页,共120页。
左顶镰旁脑膜瘤(图)
第六十四页,共120页。
右侧CPA脑膜皮 型脑膜瘤 (图)
第六十五页,共120页。
左额过渡型脑膜瘤(图)
第六十六页,共120页。
右蝶骨嵴脑膜瘤(图)
第六十七页,共120页。
鞍隔过渡型-纤维型脑膜瘤(图)
第六十八页,共120页。
第四十五页,共120页。
少突胶质 细胞肿瘤(图)
第四十六页,共120页。
混合性少突-星形-室管膜细胞瘤(图)
(CT增强)
第四十七页,共120页。
左额叶混合性少突胶质细胞瘤(图)
第四十八页,共120页。
(三)成髓细胞瘤
(medulloblastoma)
★ 属 原 始 神 经 外 胚 层 肿 瘤 ( primitive neuroectodermal tumor,PNET),占儿童 原 发 颅 内 肿 瘤 15 % ~25% 。 75% 在 15 岁 以 下,肿瘤好发于小脑蚓部
龄40~60岁。常发生于大脑半球髓质, 以额叶、颞叶最常见 ★ 病理可见较少出血和坏死
第二十一页,共120页。
影像学表现(1)
★ CT平扫:低或低、等混杂密度病灶,边 界不清。可有囊变,但坏死和出血少 见,多无钙化。灶周有中度水肿和占位 表现
颅内肿瘤的影像诊断及鉴别诊断
CT平扫:低或低、等混杂密度病灶,边界不清。 可有囊变,但坏死和出血少见,多无钙 化。灶周有中度水肿和占位体现 CT增强:呈斑片状或不规则强化
影像学体现
MRI平扫:T1WI呈低或低、等混杂信号,T2WI 呈不均一高信号,边界不清,灶周 可有水肿和占位体现 MRI增强:呈不规则强化
颅内肿瘤的影像诊断及鉴别诊断
学习要点
应了解、熟悉和掌握旳知识点: -掌握颅内肿瘤旳影像诊疗原则 -掌握常见颅内肿瘤旳经典影像学体现 -熟悉多种影像学措施对颅内肿瘤诊疗 旳价值与程度 -了解特定解剖部位好发肿瘤旳影像学 诊疗及鉴别诊疗
学习要点难点
本节学习中旳要点难点: -神经上皮肿瘤旳分类及影像学体现 -脑膜瘤、垂体瘤、颅咽管瘤、听神经瘤、脑转 移瘤旳影像学体现 -桥小脑角区、鞍上、松果体区常见肿瘤种类
肿瘤诊疗三要素
定位 定量 定性
(精确) (精确) (力求精确)
颅内肿瘤影像五要点(影像诊疗五要点)
部位 大小 形态 密度(信号、回声) 毗邻关系
颅内肿瘤旳定位诊疗
脑内和脑外 脑室内和脑室外 幕上和幕下
脑内外鉴别
脑 内
脑 外
肿瘤边沿
欠清或不清
清楚锐利 ,周围可见CSF密度/信号
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
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图)
少突胶质细胞肿瘤
单纯少突胶质细胞瘤少见,仅占原发脑肿瘤 旳2%-5%,常见为含少突和星形细胞旳混合 性胶质瘤;发病高峰35-40岁,85%在幕上, 以额叶最常见 病理学:肿瘤位于皮质下区,常累及皮质, 并可侵及颅骨和头皮;血运少,可有小旳囊 变,出血坏死少见, 70%以上发生钙化
间变性星形细胞瘤(图)
间变性星形细胞瘤(图)
常见颅内肿瘤鉴别诊断要点
常见颅内肿瘤鉴别诊断要点幕上肿瘤鉴别诊断1.星形胶质细胞瘤:肿瘤多发生在髄质。
CT密度、MRI信号不均匀,增强扫描呈不规则强化或不规则环形强化,并随肿瘤恶性程度增高而递增,其强化程度不如脑膜瘤明显,且不均一,不直接与脑膜相连,也不出现颅骨骨质改变。
2.少突胶质细胞瘤:CT示不规则混合密度影,病灶内条状或片状钙化就是其特征表现。
3.室管膜瘤:源于脑实质或源于侧脑室而突入脑实质得室管膜瘤呈分叶状,肿瘤内斑点状细小钙化;而星形胶质细胞瘤多呈圆形,钙化较大呈片状或弧形。
4.脑膜瘤:脑实质外良性肿瘤,影像学示脑外占位征象。
CT示圆形或类圆形稍高或明显高密度影,增强明显强化,瘤内可见囊变或钙化,瘤周多伴水肿,以广基与硬膜相连,多伴有附着处骨质改变cMRI肿瘤信号与灰质相似,T1等信号,T2 高或等信号。
肿瘤边缘清楚,可见包膜、引流静脉及颅骨改变。
5.转移瘤:既往有肿瘤病史者出现颅内压增高症状与局限定位体征,首先考虑转移瘤。
无肿瘤病史,40岁以上人群短期内病悄进展迅速,在脑皮质与髓质交界处出现圆形病灶,单发或多发,其密度不均匀,增强扫描示环形强化,可伴有颅骨转移,为破坏性,也应考虑转移瘤。
其与脑内病灶有一定距离。
多发性转移瘤应与多发性脑脓肿、结核球、淋巴瘤、多发性硬化以及多中心胶质瘤相鉴别。
单发转移瘤与胶质瘤、淋巴瘤、脑脓肿鉴别。
6.淋巴瘤:CT不均匀略高密度,增强后均匀强化,但边缘不如脑膜瘤锐利,强化亦不如脑膜瘤明显,且不与脑膜相连,亦无骨质改变。
7.脑脓肿:CT示圆形或卵圆形密度减低影,增强后明显环形增强,其病灶增强环多规则而连续,片薄相对均匀,边界清楚,周围脑组织低密度水肿带明显。
多发囊性转移瘤与脑脓肿在CT上常难以区分,但脑脓肿有感染源或发热史,抗感染治疗后病灶缩小或消失。
8.脑梗塞:与脑血管分布区相吻合,CT复查病灶密度进行性下降,边界清楚,占位征象消失,并可出现局灶性脑萎缩。
9.动静脉畸形:CT示不规则混合密度,无占位效应,钙化明显,可伴有局限性脑萎缩。
脑膜瘤的影像学诊断特点(一)
脑膜瘤的影像学诊断特点(一)引言概述:
脑膜瘤是一种较为常见的颅内肿瘤,其准确的影像学诊断对于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五个方面阐述脑膜瘤的影像学诊断特点。
正文:
一、瘤体形态特点:
1. 脑膜瘤通常呈圆形或椭圆形瘤体,表面光滑,并可能具有凹陷、膨胀等特点。
2. 瘤体边缘清晰,常呈分叶状,与周围脑组织分界明确。
二、影像学表现特点:
1. CT表现:脑膜瘤在CT上呈等、低或稍高密度,与周围脑组织相仿,但可在增强扫描中显示明显强化。
2. MRI表现:脑膜瘤在T1WI上呈低信号,T2WI上呈高信号,但在增强扫描中呈明显强化。
三、瘤体血管饲养和血供特点:
1. 血运丰富:脑膜瘤通常具有丰富的血管饲养,可在增强扫描中表现为明显的强化。
2. 血供来源:脑膜瘤的血供多来源于颅内动脉系统,如中动脉或前、中、后大脑动脉。
四、瘤体固有信号和组织构成特点:
1. 固有信号:脑膜瘤的固有信号对于影像学诊断具有重要意义,可包括均匀信号、高信号囊变或强化囊变等不同类型。
2. 组织构成:脑膜瘤的主要成分通常为纤维组织和小血管,也可伴有钙化、囊变、出血等其他组织变化。
五、周围结构受压特点:
1. 颅内压增高:脑膜瘤的存在会增加颅内压,可引起头痛、呕吐等颅内压增高症状。
2. 周围脑组织受压:脑膜瘤的生长会对周围脑组织产生压迫,可导致局部脑沟变窄、扩大。
+
总结:
脑膜瘤的影像学诊断特点主要包括瘤体形态特点、影像学表现特点、瘤体血管饲养和血供特点、瘤体固有信号和组织构成特点以及周围结构受压特点。
准确理解和鉴别这些特点对于脑膜瘤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常见颅内肿瘤CT,MRI诊断特点
&颅内肿瘤为常见病,约占神经系统疾病的1/4。
按来源分:原发性肿瘤:源于颅骨、脑膜、血管、垂体、脑神经、脑实质和残留的胚胎组织的肿瘤。
转移性肿瘤和淋巴瘤。
按部位分:幕下肿瘤:常见于婴儿及儿童。
幕上肿瘤:常见于成人。
&肿瘤定位征:①颅壁局限性变化;②蝶鞍变化;③岩骨及内耳道变化;④钙斑; ⑤松果体钙斑移位。
&星形细胞瘤[临床表现] 以20-40岁多见,其临床症状、体征随肿瘤分级和部位不同而异。
常见有颅内压增高和一般症状,如头痛、呕吐、视力减退、复视、癫痫发作和精神症状[影像学表现] X线:可正常或仅有颅压增高或钙化。
2. CT:⑴Ⅰ、Ⅱ级星形细胞瘤:①平扫:颅内均匀低密度病灶,CT值18~24 HU多数与脑质分界不清,占位表现及脑水肿可不明显。
②增强:Ⅰ级无强化或仅轻度强化。
Ⅱ级可表现为连续或断续的环形强化。
(2)Ⅲ-Ⅳ级星形细胞瘤①平扫:表现为低密度、略高密度或混杂密度病灶或囊性肿块,可有点状钙化和肿瘤内出血,与脑质分界不清,形态不规则。
占位表现及周围水肿均较显著。
②增强:因肿瘤血管形成不良,造影剂易发生血管外溢,故有明显强化。
形态与厚度不一,在环壁上有时出现一强化的肿瘤结节,是星形细胞瘤的特征。
有时可呈边界不清或清楚的弥漫性或结节性强化诊断要点:①癫痫、脑损伤的定位征象,高颅压表现②Ⅰ、Ⅱ级星形细胞瘤CT以低密度为主,坏死囊变少,占位征象轻,强化少。
③Ⅲ、Ⅳ级级星形细胞瘤CT以混杂密度为主,呈花环状,坏死囊变多,占位征象重,均有强化④小脑星形细胞瘤多位于小脑半球,囊中有瘤,瘤中有囊,实质部分强化明显,易出现阻塞性脑积水。
⑤MRI示T1WI为低信号,T2WI为高信号&少突胶质细胞瘤1.CT表现:①多为混杂密度肿块,边缘不清楚;囊变区呈低密度。
②瘤内有钙化(70%),呈条状、斑点状或大而不规则,其中弯曲条带状钙化有特征性。
③瘤周水肿轻,占位效应轻。
④增强示肿瘤轻至中度强化,亦可不强化;不典型病例可表现为皮质低密度,类似脑梗死灶。
脑膜瘤的影像学诊断
脑膜瘤的影像学诊断脑膜瘤的影像学诊断引言脑膜瘤是一种常见的颅内肿瘤,起源于脑膜,可分为脑膜内瘤和脑膜外瘤两类。
脑膜瘤的早期诊断对于制定治疗方案和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非常重要。
影像学检查在脑膜瘤的诊断和评估中起着关键的作用,本文将介绍脑膜瘤的影像学诊断。
CT扫描脑膜瘤的CT扫描是最常用的非侵入性影像学检查方法之一。
CT 扫描能够提供高分辨率的图像,并能够检测脑膜瘤的形状、位置、大小以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
通常情况下,脑膜瘤在CT扫描上呈现为圆形或卵圆形的肿块,边界清晰,并且常常有钙化的表现。
此外,脑膜瘤在CT扫描上还可以显示与脑膜瘤相关的水肿和囊变等变化。
MRI检查MRI检查是脑膜瘤影像学诊断的另一种重要方法。
与CT扫描相比,MRI具有更高的分辨率,并能够提供更多的信息。
MRI检查常常可以清晰地显示脑膜瘤及其与周围结构的关系,有助于评估肿瘤的范围和侵犯程度。
在MRI图像上,脑膜瘤呈现为低信号或等信号的肿块,并且常常能够显示与脑膜瘤相关的水肿和囊变等变化。
MRI还可以进行功能成像,如弥散加权成像(DWI)和动态对比增强(DCE),可以帮助进一步评估脑膜瘤的生物学行为。
血管造影血管造影是一种能够显示脑血管结构和血流动力学的影像学技术。
对于脑膜瘤的影像学诊断,血管造影可以帮助确定肿瘤的血供情况以及与周围血管的关系。
通常情况下,脑膜瘤的血供主要来自颅内动脉,血管造影可以显示脑膜瘤的血管分布情况,并有助于制定治疗方案。
PET-CTPET-CT是一种结合了正电子发射计算机体层摄影(PET)和CT的影像学技术。
PET-CT检查可以提供关于脑膜瘤的代谢活性和生物学行为的信息。
在PET-CT图像上,脑膜瘤通常呈现为代谢亢进的灶,因为肿瘤细胞会具有增加的葡萄糖代谢。
此外,PET-CT还可以检测脑膜瘤的转移病灶,有助于评估其病程和预后。
结论脑膜瘤的影像学诊断对于制定治疗方案和评估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CT扫描和MRI检查是常用的影像学方法,可以提供详细的肿瘤信息。
颅骨肿瘤的影像诊断与鉴别诊断
冠状位示意图:边 缘锐利的膨胀性骨 病变,由于板障内 骨小梁增厚,使病 变呈蜂窝状
1.膨胀性骨损坏,边 缘锐利
2.可伴有薄的硬化边 3.呈蜂窝状或日光征
1.膨胀性骨损坏,边 缘锐利,1/3伴有薄的 硬化边 2.完整内外板,外板 通常较内板膨胀 3.呈“辐射状”, “网格状”或“网 状”,板障内骨小梁 增粗 4.可能呈“泡状”及 “蜂窝状” 5.CECT:强化
3.T1 C+ MR信号特征取决于缓慢静脉血流量及红骨髓转化为黄骨髓的比例
先天性包涵囊肿
❖ 同义词:颅骨表皮样/皮样囊肿;外胚层包涵 囊肿
❖ 定义:由被隔离的外胚层成分形成的团块 ❖ 典型影像学表现:透光的颅骨病变,有外板
的明显侵蚀及硬化缘 ❖ 好发于青少年,表皮样囊肿:易累及颞骨和
枕骨鳞部。皮样囊肿:更常见于前部和中线
颅骨肿瘤的影像学诊断 与鉴别诊断
正常变异及发育畸形
❖ 蛛网膜颗粒压迹 ❖ 颅骨膜【血】窦 ❖ 闭锁性顶部脑膨出 ❖ 脑膨出
蛛网膜颗粒示意图
增强CT显示蛛网膜颗粒(3 个)形成横窦内CSF密度充 盈缺损
平片侧位:枕部蛛网膜颗粒
T1WI T2WI
颅骨膜血窦
定义:硬膜静脉窦与颅外静脉系统 之间的正常联通 影像表现
轴位CT平扫示右侧颞骨较大范围骨质破坏及软组织肿块 冠状位T1增强MR示右侧眶壁明显强化破坏性肿块,注意肿块延伸入右侧颧骨 上间隙
轴位T1增强MR示增强的位于侧脑室的脉络丛肿块。注意基底节区花斑 样增强(血管周围侵润) 轴位T2WI示小脑白质自身免疫性脱髓鞘高信号
MR矢状位T1WI示垂体漏斗增粗垂体后叶亮点消失 矢状位T1增强检查示垂体柄明显强化
颅内胶质母细胞瘤的影像诊断与鉴别诊断
女,72岁,反复头痛1年,加重2月余;3年前因“卵巢癌”行卵巢肿瘤切除术。
鉴别诊断-脑脓肿
• 有发热、意识障碍等症状;可有其他部位炎症性病变。 • 脓腔:DWI呈明显高信号。 • 强化区弥散不受限。 • 脑膜炎:软脑膜强化。 • 可见卫星灶(子灶)。
男,38岁,左上肢麻木1天余,不自主抖动2小时
早期表现。 • 病灶实性部分呈明显高灌注,rCBV、rCBF值增高。
SWI序列
• 利用磁敏感度差异和血氧依赖效应成像。 • 无需对比剂即可无创显示瘤体内出血和静脉
结构。 • 病灶内增生血管多,但不成熟,易出血。
1H-MRS波谱分析
• 活体内无创地评价胶质母细胞瘤的细胞代谢活动及生物能量学 情况,从分子水平对病变进行评估:
小结
• 中枢神经系统中最常见的恶性上皮性肿瘤,好发于45-75岁。 • WHO IV级肿瘤,进展快,易复发,预后差。 • 临床表现为颅压增高及非特异性的神经症状。 • 影像上病灶浸润生长,占位效应明显,常伴水肿,可跨中线;
坏死囊变多见;显著强化。
谢谢
节。
病理分型
• IDH-野生型: 巨细胞型胶质母细胞瘤。 神经胶质肉瘤。 上皮样胶质母细胞瘤。
• IDH-突变型。 • NOS:未能全面评价。
病理
• 瘤组织弥漫分布,细胞密度较高。 • 瘤细胞形态多样,异型性明显,核深染,分裂象多见。 • 伴大片坏死,坏死灶周围瘤细胞排列成栅栏状。 • 肿瘤间质内小血管、血管内皮细胞和血管平滑肌细胞明显增生,
颅内胶质母细胞瘤的影像 诊断与鉴别诊断
概述
• 又称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是中枢神经系统中最常见的 恶性上皮性肿瘤,约占颅内恶性肿瘤的12-15%。
• WHO IV级肿瘤,进展快,易复发,预后差。 • 发病高峰年龄45-75岁,平均61.3岁,男性多见。 • 好发于额叶、颞叶、顶叶,还可见于枕叶、丘脑和基底
常见颅内肿瘤的影像学表现
常见颅内肿瘤的影像学表现(共6页)-本页仅作为预览文档封面,使用时请删除本页-一、胶质瘤二、胶质瘤起源于神经胶质细胞,包括星形细胞瘤、少突胶质瘤、室管膜瘤和脉络丛乳头状瘤等。
最常见的原发性脑肿瘤,约占颅脑肿瘤的40%-50 %。
星形细胞瘤为胶质瘤中最常见的一类肿瘤(占 40%),占颅内肿瘤的 17%。
成人多见于幕上,儿童多见于小脑。
星形细胞瘤多位于大脑半球白质区,传统的柯氏(Kernohan) 分类法将星形细胞瘤分为 I-Ⅳ级:I 级呈良性;Ⅲ、Ⅳ级呈恶性;Ⅱ级是一种良恶交界性肿瘤。
另一种为三类法,即“良性”或低度恶性星形细胞瘤、间变性星形细胞瘤、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
其中 I、Ⅱ级相当于“良性”或低度恶性星形细胞瘤,Ⅲ级相当于间变性星形细胞瘤,Ⅳ级为胶质母细胞瘤。
“良性”或低度恶性及间变性星形细胞瘤各占星形细胞瘤的 25%-30%。
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多发于青年人,成人好发于幕上,儿童好发于小脑。
胶质母细胞瘤占星形细胞瘤的 40%-50%,好发于中老年人,多位于幕上。
局灶性或全身性癫痫发作是本病最重要的临床表现,神经功能障碍和颅内压增高经常在后期。
【影像学表现】1.CT:(1)幕上 I、Ⅱ级星形细胞瘤:大多数表现为脑内低密度病灶,少数为混合密度灶,部分病人瘤内可见钙化。
肿瘤边界不清晰,瘤周水肿少见且较轻。
增强后扫描常无明显强化,少数表现为肿瘤或囊壁和囊内间隔的稍微强化,有的有壁结节甚至花环状强化。
(2)幕上Ⅲ、Ⅳ级星形细胞瘤:病灶密度不均匀,以低密度或等密度为主的混合密度最多。
肿瘤内的高密度常为出血。
低密度为肿瘤的坏死或囊变区。
肿瘤多有脑水肿。
增强扫描几乎所有的肿瘤均有强化,可呈不规则的环状或者花环状强化,在环壁上还可见强化不一的瘤结节。
若沿胼胝向对侧生长则呈蝶状强化,占位征象明显。
(3)小脑星形细胞瘤:囊性者平扫为均匀水样低密度,边界清晰,囊壁可有钙化,增强扫描囊壁结节不规则强化。
壁结节较大,在1 cm 以上。
颅脑常见肿瘤的影像学诊断
星形细胞瘤(15-year-old male)
星形细胞瘤(29-year-old female)
多中心胶质瘤
星形细胞瘤(29-year-old female)
多中心胶质瘤
星形细胞瘤(29-year-old female)
星形细胞瘤鉴别诊断
星形细胞瘤常可同时累及一个或两个脑叶; 其CT、MR表现有时与脑梗死表现相似。鉴 别要点为脑梗死的低密度影均位于脑动脉 分布区内,一般不会跨跃颈内动脉系统和 椎基底动脉系统分布区;
少枝胶质瘤CT表现
CT平扫多表现为混合密度影,边缘常不甚 清楚。钙化灶多为弯曲条带状、管状或斑 块状。肿瘤内部低密度影为囊变区。当瘤 内有出血时则在CT图 像上为稍高密度影。 肿瘤的实性部分多为等密度影。静脉注入 造影剂后,肿瘤实性部分呈轻到中度不规 则增强,边缘尚清楚。
少枝胶质瘤MR表现
MR平扫时,少枝胶质瘤多表现为信号不均 匀、形态不规整的长T1和长T2异常信号影。 由于钙化灶的存在,因此少枝胶质瘤与星 形细胞瘤相比,其内部更不均匀。肿瘤边 缘一般尚清楚,常常伴有轻到中度的瘤旁 水肿。静脉注入对比剂后可见肿瘤实质部 分有轻到中度不规则条块状或不完整花环 样增强影。
髓母细胞瘤(14-years- old male)
髓母细胞瘤(14-years- old male)
髓母细胞瘤MR表现
中线部位(第四脑室和小脑蚓部)髓母细 胞瘤的MR影像表现多为圆形实性肿块,边 缘清楚。肿瘤内小囊变、坏死区较常见。 MR T1加权像上肿瘤多为稍低信号强度影, 边缘清楚,肿瘤内可见低信号囊变、坏死 灶;T2加权像肿瘤为稍高信号影或高信号 影。肿瘤位于第四脑室时,肿瘤侧边多可 见残存脑脊液信号影。
星形细胞瘤MR表现
颅脑常见肿瘤影像诊断及鉴别
脑膜瘤
概述
MENINGIOMA
占颅内肿瘤的15%~20%左右 来自蛛网膜粒细胞,与硬脑膜相连 多见于成年人,女性发病是男性的2倍 肿瘤大多数居脑实质外 好发部位:依次是矢状窦旁、大脑镰、脑凸
面、嗅沟、鞍结节、蝶骨嵴、桥脑小脑角、小脑幕
临床表现
肿瘤生长缓慢、病程长,颅内压增高
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 Pilocytic astrocytoma 多形性黄色星形细胞瘤 Pleomorphicxanthoastrocytoma 室管膜下巨细胞星形细胞瘤 astrocytoma Subependymal giant cell
CT表现
Ⅰ、Ⅱ级星形细胞瘤
脑内低密度病灶,类似 水肿 肿瘤边界多清楚 90% 瘤周不出现水肿, 少数有轻度或中度水肿 增强扫描常无明显强化, 少数表现为囊壁和囊内 间隔的轻微强化
Pituicytoma)
.8 .9 .10 下丘脑神经错构瘤 Hypothalamic 鼻神经胶质异位 Nasal glial 浆细胞肉芽肿 Plasma cell neuronal hamartoma heterotopia granuloma
中 枢 神 经 系 统 肿 瘤 病 理 分 类
软骨肉瘤 Chondrosarcoma
.4 癌 Carcinoma
中 枢 神 经 系 统 肿 瘤 病 理 分 类
神经上皮组织肿瘤
颅神经和脊髓神经肿瘤 脑(脊)膜肿瘤 淋巴瘤和造血细胞肿瘤 生殖细胞肿瘤 囊肿和肿瘤样病变 鞍区肿瘤 局部肿瘤的扩延 转移性肿瘤 未分类肿瘤 原发肿瘤: 肺癌、
中 枢 神 经 系 统 肿 瘤 病 理 分 类
颅内常见肿瘤
鉴别诊断:垂体瘤:以内分泌症状和视力视野障碍为主要表现,常有双颞侧偏盲,眼底可有原发性视神经萎缩,一般无颅内压增高症状,无生长发育迟缓。MR示肿瘤囊性变少,多可均匀强化。正常垂体不可见。鞍结节脑膜瘤:早期可有头痛、视力障碍,一般无内分泌障碍,晚期可出现视野障碍及眼底原发性视神经乳头萎缩,蝶鞍改变不明显,常见鞍结节部位有骨质增生或破坏。CT示病变为高密度或略高密度,增强可见肿瘤均匀强化,可见脑膜尾征。鞍区生殖细胞瘤:多有内分泌障碍,以尿崩为突出表现,可伴有性早熟及视力视野改变,影像学检查示蝶鞍正常,无钙化表现。脊索瘤:多见于成年人,位于颅底斜坡,向鞍区侵犯,出现头痛视力视野改变及多组颅神经麻痹症状,内分泌症状不明显,头颅X线平片及CT可见斜坡、蝶鞍以及临近蝶骨体骨质破坏。
颅内肿瘤影像诊断PPT课件
报告格式
按照医学规范和标准格式 书写报告,确保信息的准 确性和规范性。
报告审核
对报告进行审核,确保诊 断结论准确无误,并及时 向临床医生提供诊断意见 和建议。
04 颅内肿瘤影像诊断案例分析
案例一:胶质瘤影像诊断
总结词
胶质瘤是颅内最常见的肿瘤之一,影像学检查对于胶质瘤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详细描述
胶质瘤在CT和MRI上通常表现为低密度或等密度病灶,有时可见钙化或出血。 增强扫描后,病灶可强化。通过观察病灶的形态、大小、边缘和密度等特征, 结合病史和临床表现,可以对胶质瘤做出诊断。
新技术的展望
人工智能辅助诊断
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对影像数据进 行深度学习和分析,提高诊断的
准确性和效率。
多模态影像融合
将不同模态的影像(如MRI、CT、 PET等)进行融合,提供更全面 的信息,有助于更准确的诊断。
功能影像学
利用功能影像技术(如MRI的 DTI、fMRI等)揭示肿瘤对脑功 能的影响,为治疗方案的选择提
X线诊断
X线诊断是利用X射线进行成像 的技术,主要用于颅骨肿瘤的 诊断。
X线可以显示颅骨的形态和结 构,对于颅骨肿瘤的定位和定 性有一定的帮助。
X线诊断的优点是操作简便、 价格低廉,但分辨率较低,对 软组织肿瘤的诊断价值有限。
CT诊断
CT诊断即计算机断层扫描,是 一种利用X射线和计算机技术进
行成像的方法。
可靠性。
THANKS
颅内肿瘤概述
颅内肿瘤的定义
介绍颅内肿瘤的概念, 即发生在颅骨内或脑实
质内的肿瘤。
颅内肿瘤的分类
根据肿瘤性质、部位和 生长方式,将颅内肿瘤 分为良性肿瘤和恶性肿
瘤。
颅内肿瘤的症状
颅内肿瘤的影像诊断及鉴别诊断
影像学表现
• CT平扫:边界不清混杂密度或低密度肿块,多发条带状
或团块状钙化,囊变为边界清楚低密度区;瘤 周无或轻度水肿
• CT增强:2/3肿瘤轻-中度强化,1/3不强化 • MR平扫:T1WI呈低、等混杂信号,T2WI为高信号 • MR增强:随程恶性程度不同出现不同度强化
少突胶质细胞肿瘤(图〕
左侧小脑胶质母细胞瘤〔图〕
右颞叶胶质母细胞瘤Ⅳ级〔图〕
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
• 概述:Ⅰ级,占脑瘤2~6%,年龄5~15岁,男:女
为3:4,多位于小脑、脑干、视神经、丘脑、 下丘脑
• 病理:局限无包膜、膨胀无浸润生长,多有结节的
囊,25%钙化
• 影像学:结节的囊性肿块,结节、壁强化
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图〕
颅内肿瘤的定位诊断
• 脑内和脑外 • 脑室内和脑室外 • 幕上和幕下
脑内外鉴别
脑内
肿瘤边缘
欠清或不清
颅骨改变
罕见
蛛网膜下腔/池
受压变窄或闭塞
脑皮质位置 肿瘤与颅骨夹角
正常 锐角 “O”型
脑外
清晰锐利 ,周围可 见CSF密度/信号
常见 扩大
受压内移 钝角 “D”型
颅内肿瘤影像诊断价值
• 平片
-价值有限,少数能定位甚至定性
•
见〔1-5岁〕,70%位于幕下,四脑室最多见,成
•
人多位于幕上,10-20%脑脊液转移
• 病理
• -起自室管膜细胞,可有钙化、出血、坏死、囊变
影像学表现〔CT〕
• 平扫
-脑室内肿块,形状同脑室,四脑室内者可通过中 孔延到小脑延髓池,沿侧孔到桥小脑角池,等或 稍高密度,50%小圆形钙化、可囊变
• 增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胶质瘤胶质瘤起源于神经胶质细胞,包括星形细胞瘤、少突胶质瘤、室管膜瘤和脉络丛乳头状瘤等。
最常见的原发性脑肿瘤,约占颅脑肿瘤的40%-50 %。
星形细胞瘤为胶质瘤中最常见的一类肿瘤(占40%),占颅内肿瘤的17%。
成人多见于幕上,儿童多见于小脑。
星形细胞瘤多位于大脑半球白质区,传统的柯氏(Kernohan) 分类法将星形细胞瘤分为I-Ⅳ级:I 级呈良性;Ⅲ、Ⅳ级呈恶性;Ⅱ级是一种良恶交界性肿瘤。
另一种为三类法,即“良性”或低度恶性星形细胞瘤、间变性星形细胞瘤、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
其中I、Ⅱ级相当于“良性”或低度恶性星形细胞瘤,Ⅲ级相当于间变性星形细胞瘤,Ⅳ级为胶质母细胞瘤。
“良性”或低度恶性及间变性星形细胞瘤各占星形细胞瘤的25%-30%。
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多发于青年人,成人好发于幕上,儿童好发于小脑。
胶质母细胞瘤占星形细胞瘤的40%-50%,好发于中老年人,多位于幕上。
局灶性或全身性癫痫发作是本病最重要的临床表现,神经功能障碍和颅内压增高经常在后期。
【影像学表现】1.CT:(1)幕上I、Ⅱ级星形细胞瘤:大多数表现为脑内低密度病灶,少数为混合密度灶,部分病人瘤内可见钙化。
肿瘤边界不清晰,瘤周水肿少见且较轻。
增强后扫描常无明显强化,少数表现为肿瘤或囊壁和囊内间隔的稍微强化,有的有壁结节甚至花环状强化。
(2)幕上Ⅲ、Ⅳ级星形细胞瘤:病灶密度不均匀,以低密度或等密度为主的混合密度最多。
肿瘤内的高密度常为出血。
低密度为肿瘤的坏死或囊变区。
肿瘤多有脑水肿。
增强扫描几乎所有的肿瘤均有强化,可呈不规则的环状或者花环状强化,在环壁上还可见强化不一的瘤结节。
若沿胼胝向对侧生长则呈蝶状强化,占位征象明显。
(3)小脑星形细胞瘤:囊性者平扫为均匀水样低密度,边界清晰,囊壁可有钙化,增强扫描囊壁结节不规则强化。
壁结节较大,在1 cm 以上。
实性者平扫为以低密度为主的混合密度,多数有坏死囊变区,肿瘤实性部分变化可有明显强化。
多有水肿,第四脑室受压移位、闭塞,上位脑室扩大,脑干受压前移,桥脑小脑角池闭塞。
2.MRI:(1)幕上星形细胞瘤:T1WI 略低信号,T2WI 高信号。
肿瘤的信号常不均匀,与其坏死、出血、囊变、钙化和肿瘤血管有关。
肿瘤内出血多数在T1WI、T2WI 像上均为高信号。
钙化在T1WI、T2WI 像上均为低信号,但其敏感性不如CT。
Gd—DTPA增强扫描:偏良性的肿瘤多无增强;偏恶性的肿瘤多有增强,表现多种多样,可呈均匀一致性增强,亦可呈不均匀或花环状增强。
肿瘤四周水肿时,T1WI为低信号,T2WI为高信号。
增强扫描因肿瘤强化明显,可区别水肿与肿瘤。
(2)小脑星形细胞瘤:小脑毛细胞星形细胞瘤较多见(29床孙其豪),其囊变率高,水肿较轻,边界相对清晰。
T1WI 为低信号,T2WI 为高信号,囊变区T1WI 信号更低。
注射Gd—DTPA 后,肿瘤实质部分可明显强化,亦可轻度强化。
【鉴别诊断】星形细胞瘤需与无钙化的少突胶质细胞瘤、单发转移瘤、近期发病的脑梗死、脑脓肿、淋巴瘤等鉴别;小脑星形细胞瘤尚需与髓母细胞瘤、室管膜瘤及血管母细胞瘤鉴别。
二、髓母细胞瘤:髓母细胞瘤是一种高度恶性的胚胎性肿瘤,约占颅内肿瘤的2%-6%。
主要见于儿童,75%发生在15 岁以下,是儿童最常见的后颅窝肿瘤。
几乎全部发生在小脑,主要在小脑蚓部。
此瘤最好发生脑脊液转移,并广泛种植于脑室系统、蛛网膜下隙和椎管。
囊变、钙化、出血均少见。
临床常见躯体平衡障碍,共济运动差,高颅压征象。
对放射线敏感。
【影像学表现】1.CT显示肿瘤位于后颅窝中线区,边界清晰。
平扫呈略高或等密度,约半数的肿瘤四周有水肿。
增强扫描肿瘤呈均匀增强.肿瘤阻塞第四脑室致使幕上脑室扩大。
肿瘤可通过脑脊液循环至幕上脑凸面或脑室系统。
2.MRI 示肿瘤常位于小脑蚓部,突入第四脑室T1WI 为低信号,T2WI 为等信号或者高信号。
常见有中度或重度脑积水。
【鉴别诊断】需与星形细胞瘤、室管膜瘤鉴别。
三、脑膜瘤:脑膜瘤占颅内肿瘤的15%-20%,与硬脑膜相连。
多见于成年人。
居脑实质外,多为球形,包膜完整,可有钙化或骨化,质地坚硬,少有囊变、坏死和卒中。
肿瘤生长缓慢,血供丰富。
多紧邻颅骨,易引起颅骨增厚、破坏或变薄,甚至穿破颅骨向外生长。
【影像学表现】1.X线头颅平片常出现颅内压增高、松果体钙斑移位及骨质改变。
骨质变化包括增生、破坏或同时存在。
2.CT肿瘤呈圆形或分叶状,以宽基靠近颅骨或者硬脑膜。
平扫大部分为高密度,密度均匀,边界清晰。
大部分肿瘤有轻度瘤周水肿。
瘤内钙化占10%-20%,出血、坏死或囊变少见。
增强扫描呈均匀一致的显著强化,边界锐利。
可有局部颅骨增厚等征象。
3.MRIT1WI等信号,T2WI多为等信号或稍低信号,内部信号可不均匀。
四周水肿在T1WI 上为低信号,T2WI 上为高信号。
钙化在MRI呈低信号,因肿瘤血管丰富,其内尚可见流空血管影。
有时在脑膜瘤与水肿之间可见低信号环。
注射Gd—DTPA,肿瘤出现明显均匀强化,可显示肿瘤邻近区脑膜尾征。
【鉴别诊断】位于大脑凸面的脑膜瘤需与胶质瘤鉴别;位于鞍结节者需与垂体腺瘤、脑动脉瘤鉴别;位于颅后窝者需与听神经瘤、脊索瘤鉴别。
四、垂体腺瘤:垂体腺瘤是鞍区最常见的肿瘤,占颅内肿瘤的10%-18%。
成年人多见。
泌乳素瘤多见于女性。
按肿瘤的大小分为垂体微腺瘤:限于鞍内,直径不超过l cm;垂体大腺瘤,直径大于 1 cm 且突破鞍隔。
按肿瘤分泌功能分为有分泌激素功能: 泌乳素腺瘤、生长激素腺瘤、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及促性腺激素腺瘤等。
无分泌激素功能垂体腺瘤属脑外肿瘤,包膜完整。
临床表现有:①压迫症状,如视力障碍、垂体功能低下、阳痿、头痛等。
②内分泌亢进的症状,如泌乳素(PRL)腺瘤出现闭经、泌乳,生长激素(HGH)腺瘤出现肢端肥大,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腺瘤出现库欣综合征等。
【影像学表现】1.X 线平片蝶鞍扩大,前后床突骨质吸收、破坏,鞍底下陷。
2.CT:(1)垂体微腺瘤:CT需采用冠状位薄层扫描。
CT 主要表现为:①垂体高度异常,正常垂体一般在8 mm 以下,高于8 mm 者为异常;②垂体内密度异常,多为低密度;③垂体上缘膨隆,尤其是局限性不对称性上凸;④垂体柄偏移;⑤鞍底骨质变薄、凹陷或侵蚀。
(2)垂体大腺瘤:肿瘤多呈圆形,冠状扫描显示肿瘤呈哑铃状。
平扫大多数为等密度或略高密度增强扫描大多数强化均匀,坏死、液化区不强化。
肿瘤向上压迫室间孔,向下可突入蝶窦,向旁侧侵犯海绵窦,延伸至颅中窝,可将明显强化的颈内动脉推移向外甚至包裹。
3.MRI:(1)垂体微腺瘤:T1WI 呈低信号,多位于垂体一侧,伴出血时为高信号;T2WI呈高信号或等信号。
垂体高度增加,上缘膨隆,垂体柄偏斜与CT 所见相同。
Gd—DTPA动态增强后,肿瘤信号早期低于垂体,后期可高于垂体。
(2)垂体大腺瘤:鞍内肿瘤向鞍上生长,冠状面呈葫芦状。
信号强度与脑灰质相似或略低。
鞍上池受压变形、闭塞。
肿瘤向鞍旁生长,影响颈内动脉和WIllis环。
【鉴别诊断】微腺瘤需与空蝶鞍鉴别。
大腺瘤需与颅胭管瘤、脑膜瘤、动脉瘤等鉴别,能否见到正常垂体为其主要鉴别点之一。
四颅胭管瘤占颅内肿瘤的2%-4 %,占鞍上肿瘤的50%常见于儿童,20岁以前发病接近半数多位于鞍上。
肿瘤可分为囊性和实性,囊性多见,占83.7%囊壁和肿瘤实性部分多有钙化临床表现:儿童以发育障碍、颅压增高为主;成人以视力视野障碍、精神异常及垂体功能低下为主。
【影像学表现】1.CT鞍上圆形或类圆形肿块,以囊性和部分囊性为多,呈低、等、高或混杂密度,大多数病例在实体部位与囊壁可出现钙化,可呈囊壁壳组称化或实体肿瘤内点状、不规则形钙化增强扫描:2/3 的病人有强化,囊性者呈环状或多环状囊壁强化,实性部分呈均匀或不均匀的强化。
若室间孔阻塞则会出现脑积水。
2.MRI颅胭管瘤MRI信号变化多。
T1WI高、等、低信号或混杂信号。
与病灶内蛋白、胆固醇、正铁血红蛋白、钙质的含量多少有关。
T2WI以高信号多见,但钙化可为低信号。
注射Gd—DTPA 后,肿瘤实质部分呈现均匀或不均匀增强,囊性肿瘤呈环状增强。
【鉴别诊断】囊性颅胭管瘤需与囊性垂体瘤、上皮样囊肿、皮样囊肿、蛛网膜囊肿鉴别。
实性颅胭管瘤需与脑膜瘤、垂体瘤、巨大动脉瘤、生殖细胞瘤等鉴别。
六、听神经瘤:脑神经瘤中最常见的一种。
颅内肿瘤的8%- 10%,占后颅窝肿瘤的40%,占桥小脑角肿瘤的80%。
好发于中年人。
早期位于内耳道内,生长缓慢,可长入桥小脑角。
肿瘤长大可囊变,内听道扩大。
多为单侧,偶可累及两侧,可与神经纤维瘤或脑膜瘤并发。
临床主要表现为桥脑小脑角综合征,即病侧听神经、面神经和三叉神经受损以及小脑症状。
【影像学表现】1.X线头颅平片常表现为内耳道、内耳道口的扩大和邻近骨质破坏。
2.CT肿瘤居岩骨后缘,以内听道为中央,内耳道漏斗状扩大。
肿瘤多为类圆形。
平扫多呈等密度,也可为低密度、高密度和混合密度,易发生囊性改变。
半数肿瘤四周有水肿但较轻。
桥小脑角池闭塞,而相邻脑池扩大。
肿瘤增大可压迫脑干、小脑及第四脑室,形成阻塞性脑积水。
增强扫描肿瘤有明显强化,未强化区为囊性坏死。
3.MRI肿瘤位于桥小脑角,与硬脑膜呈“D”字相交,不均匀长T1、长T2 信号。
多有囊变,囊变区在T1WI 上显示为明显低信号,在T2WI 则显示为高信号Gd—DTPA 增强检查,肿瘤实性部分明显增强,囊变部分无强化。
当听神经瘤较大时可出现明显的脑外占位征象。
管内微小听神经瘤T1WI仅表现为双侧听神经不对称,T2WI 略高于正常听神经,增强扫描可清晰显示,表现为听神经束增粗且明显强化。
【鉴别诊断】当听神经瘤不典型或肿瘤较大时,需与桥小脑角脑膜瘤、胆脂瘤及三叉神经瘤鉴别。
七、血管母细胞瘤:又称成血管细胞瘤或血管网状细胞瘤,是真性血管性肿瘤占颅内肿瘤的1%-2%该瘤90%发生于小脑半球多见于20-40 岁中青年人分囊性和实性两种。
在小脑多呈囊性,常有小的壁结节。
【影像学表现】1.CT:大多数在后颅窝出现边界清晰的囊性低密度区,壁结节较小,多为等密度,突人囊内。
增强扫描,壁结节明显增强,囊壁可呈细条、不连续的强化。
实性肿瘤中间坏死,呈不规则环形强化。
实性肿瘤四周可有轻度或中度脑水肿。
四脑室受压移位,幕上梗阻性脑积水。
2.MRI:T1WI低信号囊性肿块,囊壁上可见较小等信号壁结节,T2WI囊肿表现为高信号,壁结节为等信号。
病灶外常有一根或数根较粗大血管伸人病灶。
用Gd—DTPA增强扫描,壁结节强化明显,囊壁不增强或仅有稍微增强。
【鉴别诊断】囊性血管母细胞瘤需与小脑囊性星形细胞瘤、蛛网膜囊肿、小脑单纯性囊肿等鉴别。
血管母细胞瘤呈环形强化需与星形细胞瘤、转移瘤、脑脓肿鉴别。
八、脑转移瘤:较常见,占颅内肿瘤的3%-13%,CT证明的颅内肿瘤中约15%-30%为转移瘤,多见于中老年人,原发肿瘤男性以肺癌转移最多,女性以乳腺癌转移最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