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16 短文两篇教案与教学反思

合集下载

部编版人教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16课 短文两篇 教学设计教案及教学反思》最新精品获奖完美优秀实用

部编版人教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16课 短文两篇 教学设计教案及教学反思》最新精品获奖完美优秀实用

前言:该教学设计(教案)由多位一线国家特级教师根据最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结合教材实际精心编辑而成。

实用性强。

高质量的教学设计(教案)是高效课堂的前提和保障。

(最新精品教学设计)16 短文两篇教学准备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疏通文意,识记重点文言词语。

2.背诵、默写全文。

【过程与方法】1.理解文章主旨,领会文章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2.了解两篇短文的思想内容,充分领略作者的情怀,认识这种情怀产生的背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学习《陋室铭》,感受作者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学习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

2.学习《爱莲说》,认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感受其高雅脱俗的情怀。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课前准备教师:查找有关作者的资料,让学生课前预习。

学生:预习课文,初步感知文章内容。

教学课时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导入新课在中国的诸多文化遗迹当中,有很多帝王将相的宫府宅邸,它们或者以豪华气派让人惊叹不已,或者以设计精巧让人流连忘返。

但有一处居所,它既小且陋,却因主人的一篇铭文而传颂千载。

这就是唐代刘禹锡的“陋室”。

下面让我们学习《陋室铭》,一起走进“陋室”,走进刘禹锡的精神世界。

基础梳理1.字词清单(1)生字注音德馨.(xīn)鸿儒..(hóng rú)苔.痕(tái)案牍.(dú)西蜀.(shǔ)调.素琴(tiáo)(2)古今异义①山不在.高(古义:在乎,动词。

今义:表示某物在某地,介词)②惟吾德馨.(古义: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

今义:芳香)③无丝竹..之乱耳(古义:管弦乐器,这里指奏乐的声音。

今义:丝绸和竹子)④无案牍之劳形.(古义:身体。

今义:形状)(3)词类活用①有仙则名.(名词作动词,出名)②有龙则灵.(名词作动词,显出灵异)③惟吾德馨.(名词作形容词,品德高尚)④苔痕上.阶绿(名词作动词,蔓上)⑤无丝竹之乱.耳(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扰乱)⑥无案牍之劳.形(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劳累)(4)一词多义何陋之.有(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之无案牍之.劳形(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可不译)。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16课《短文两篇》教案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16课《短文两篇》教案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16课《短文两篇》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有关《短文两篇》的文学常识,掌握文中涉及的常用文言词语。

2.能在熟练朗读的基础上,正确断句和停顿,把握两文托物言志的写法。

3.学习《陋室铭》,感受作者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学习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

学习《爱莲说》,认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感受其高雅脱俗的情怀。

【教学重点】掌握文中涉及的常用文言词语,把握两文托物言志的写法。

【教学难点】学习《陋室铭》,感受作者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学习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

学习《爱莲说》,认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感受其高雅脱俗的情怀。

第一课时(预习课)一、导入新课。

二、知识链接:了解作者作品,文体知识。

1.作者作品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唐代文学家。

和柳宗元交谊甚厚,世称“刘柳”;晚年与白居易唱和,世称“刘白”。

白居易称之为“诗豪”。

有《刘梦得文集》传世。

著名的诗作有《竹枝词》《西塞山怀古》《秋词》《江南春》《浪淘沙》等。

周敦颐(1017—1073),字茂叔,道州营道(今湖南道县)人,北宋哲学家,是学术界公认的理学派开山鼻祖。

他用故乡营道濂溪给自己的书堂命名为“濂溪书堂”,世称“濂溪先生”。

与李宽、韩愈、张栻、黄干、朱熹、李士真,并称为“石鼓七贤”。

著有《周元公集》《太极图说》《通书》等。

2.文体知识铭,古代文体名,用于述功纪行或警诫劝勉,文辞精练,有韵,读来铿锵有力;体制短小,最短者不足10字,与格言颇相似。

本文虽只有81字,却是铭辞中的长者。

说,古代一种议论性的文体,大多是就一事、一物或一种现象抒发作者的感想,写法上不拘一格,行文崇尚自由活泼,有波澜起伏,篇幅一般不长,跟现代杂文颇为相似。

二、朗读三遍课文,初识课文。

1.朗读课文一遍,把注释中带有拼音的字词在文中标出,并注音。

(读通)2.朗读课文第二遍,通过查字典等方式解决所有字音方面的问题。

【新部编版】七年级下语文《16 短文两篇》教案

【新部编版】七年级下语文《16 短文两篇》教案

【新部编版】七年级下语文《16 短文两篇》教案一. 教材分析《短文两篇》选入了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材,包含了《荷塘月色》和《背影》两篇经典短文。

本节课旨在通过学习这两篇短文,让学生感受作者对自然美景和亲情的细腻描绘,体会文字背后的情感和哲理。

教材内容丰富,贴近学生生活,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语文基础,对于短文的理解和分析能力也在逐步提高。

但学生在理解作者情感和哲理方面可能还存在一定难度,因此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加以引导和启发。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短文,理解短文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的情感变化。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的方式,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自然美景和亲情的热爱,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短文的基本内容理解和作者情感的把握。

2.难点:对短文中所蕴含的哲理的理解和感悟。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情境教学法和讨论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合作交流,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悉教材内容,设计教学问题和讨论话题。

2.学生准备:预习短文,了解作者背景,准备参与课堂讨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关注两篇短文的标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学生朗读短文,教师检查学生的字词掌握情况,对有难度的地方进行讲解。

3.操练(10分钟)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分析短文内容,讨论作者的情感变化。

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

4.巩固(10分钟)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点评,总结短文的主要内容和作者的情感变化。

引导学生通过朗读短文,加深对作者情感的理解。

5.拓展(10分钟)教师提出拓展问题,引导学生从自己的生活经历出发,谈谈对亲情和自然的感悟。

学生进行思考和分享。

6.小结(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短文中的亲情和自然之美。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6课《短文两篇 爱莲说》精制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6课《短文两篇 爱莲说》精制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6课《短文两篇爱莲说》精制教案一. 教材分析《短文两篇爱莲说》是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的第16课,本课主要包括两篇短文《爱莲说》和《荷塘月色》。

这两篇短文都是描绘自然景色的美,通过对比和衬托的手法,展现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本课要求学生能够理解和感悟短文中所表达的作者情感,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审美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有一定的语文基础,能够理解和欣赏一些简单的文学作品。

但部分学生对文言文的阅读和理解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给予引导和帮助。

同时,学生对自然景色的美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但通过文学作品来感悟自然之美还有一定的难度,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和感悟。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和背诵《爱莲说》和《荷塘月色》两篇短文,掌握一些重点词语的含义和用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比和衬托的手法,学会欣赏和评价自然景色的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作者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赞美之情,培养学生的热爱自然、珍惜生命的情感态度。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和背诵《爱莲说》和《荷塘月色》两篇短文,掌握一些重点词语的含义和用法。

2.教学难点:通过对比和衬托的手法,感悟自然景色的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多媒体展示自然景色图片,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增强学生的感官体验。

2.对比教学法:通过对比和衬托的手法,引导学生发现和欣赏自然景色的美。

3.讨论教学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自然美景的感悟,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表达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多媒体设备:准备自然景色的图片和视频,用于展示和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

2.教学课件:制作教学课件,包括短文内容、词语解释、图片展示等。

3.分组讨论:准备分组讨论的表格和指导学生讨论的问题。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自然景色的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对自然美景的兴趣和好奇心。

七年级语文下《短文两篇(陋室铭、爱莲说)》教学反思

七年级语文下《短文两篇(陋室铭、爱莲说)》教学反思

《短文两篇(陋室铭、爱莲说)》教学反思一、引言在本次教学中,我为学生讲解了《陋室铭》和《爱莲说》两篇短文。

通过对这两篇文章的讲解,我不仅让学生掌握了相关的语文知识,还引导他们理解了文章所表达的思想和情感。

以下是我对本次教学的反思。

二、教学目标反思在本次教学中,我设立了明确的教学目标,包括让学生掌握重点字词、理解文章意蕴、体会作者情感等。

通过课堂上的互动和学生的反馈,我认为这些目标基本得以实现。

然而,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有些学生在理解文章深层含义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困难,这提示我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三、教学内容与方法反思在教学内容方面,我重点讲解了两篇文章中的重点字词和句子,并引导学生深入探究文章意蕴。

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学生能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

同时,我还采用了对比阅读的方法,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两篇文章的异同。

在教学方法上,我尝试采用了多种教学手段,如讲解、小组讨论、问答等。

这些方法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课堂参与度。

然而,在教学过程中,我也发现了一些不足之处。

例如,在时间安排上还需更加紧凑,以充分利用课堂时间;在讲解过程中还需更加注重学生的反馈,以便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四、教学成效反思通过本次教学,我认为学生在以下方面取得了明显的进步:1.掌握了重点字词和句子的解释和翻译。

2.深入理解了文章意蕴和作者思想感情。

3.提高了阅读理解和思维能力。

4.培养了对美好品格的追求和崇尚。

然而,在教学过程中,我也发现了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1.需要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在时间安排上还需更加紧凑。

3.在讲解过程中需更加注重学生的反馈。

五、改进措施与展望为了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我计划采取以下改进措施:1.加强对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训练,引导他们更好地理解文章深层含义。

2.优化时间安排,充分利用课堂时间进行教学。

3.更加注重学生的反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最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16.《短文两篇》教学设计及反思

最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16.《短文两篇》教学设计及反思

最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16.《短文两篇》教学设计及反思教材分析:《陋室铭》是唐代诗人刘禹锡所创作的一篇托物言志的骈体铭文。

作者借赞美陋室抒发自己志行高洁、安贫乐道、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意趣。

周敦颐在《爱莲说》中将“隐逸者”“富贵者”“君子者”三者进行对比,以揭示菊、牡丹、莲各自不同的形态与气质,并以菊为正衬,以牡丹为反衬,使莲花挺拔超群的高洁形象矗立在读者心中,歌颂了自己坚贞不渝的理想和洁身自好的君子情操。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掌握相关的文言字词,翻译并背诵这两篇课文。

2.了解并识记相关文学常识,理解“铭”和“说”这两种文体的特点。

3.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过程与方法】1.疏通文义时以学生自主翻译为主,教师讲解为辅。

2.指导学生在诵读课文的过程中,逐渐理解课文内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两文中作者高洁的人生志趣,做品德高尚的人。

教学重难点:1.重点:(1)诵读、背诵课文。

(2)疏通文言语句,分析文章内容。

2.难点:(1)理解作者在文中所寄寓的思想感情。

(2)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自古以来,文人墨客常会为自己的书房起一个响亮而别有深意的名字。

例如:“老学庵”是南宋爱国诗人陆游晚年的书屋名称,此名表达了诗人活到老、学到老,生命不息、学而不止的精神。

著名戏剧家梅兰芳室名“缀玉轩”,寓意为博采众家之长。

鲁迅先生在北京时支持学生爱国运动,被反动文人骂为“学匪”。

鉴于此,幽默的鲁迅把自己寓所的书房起名为“绿林书屋”。

“绿林”者,强盗也,“绿林书屋”乃“学匪”之寓所也,以此来讽刺反动文人的诬蔑。

今天,我们一起来领略另一位文人的居室——刘禹锡的“陋室”,看看这“陋室”背后有着怎样的故事。

二、自主学习成果展示1.了解作者与写作背景。

(1)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河南洛阳人。

唐代中晚期著名诗人、哲学家、文学家,有“诗豪”之称。

曾任监察御史。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2016部编版)第16课《短文两篇 爱莲说》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2016部编版)第16课《短文两篇   爱莲说》教案

《爱莲说》《爱莲说》是北宋理学家周敦颐创作的一篇散文。

这篇文章通过对莲的形象和品质的描写,歌颂了莲花坚贞的品格,从而也表现了作者洁身自爱的高洁人格和洒落的胸襟。

课文篇幅短小,虽寥寥几笔,意却在言外,有一唱三叹之致。

学生在多次诵读的之后,能了解本文大意,因此我把“莲”美丽的形象,优美语言的欣赏,并体会莲的高贵品质作为本课的重点。

把托物言志的手法作为本文难点。

【知识与能力目标】1.理解作者用托物言志的方法,表达的高洁志趣;2.积累文言词句,朗读并背诵这两篇短文。

【过程与方法目标】1.引导学生细品读课文,揣摩句子,体会作者描写的特点及其中表达的情感;2.学习两篇文章细致入微地描写事物特点。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体悟生命的意义,以积极、认真的态度对待生命。

【教学重点】积累文言词句,朗读并背诵这两篇短文。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用托物言志的方法,表达的高洁志趣。

请学生课前仔细阅读预习资料。

一、导入课文莲花又称荷花、芙蓉。

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人描绘过它,赞美过它,并把它当作高洁脱俗品格的象征,借以表达自己的志向。

宋代周敦颐写的《爱莲说》就是一篇脍炙人口、经世不衰的赞莲佳作。

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这篇文章。

二、解题文章的题目是《爱莲说》。

“爱”表现了作者的感情,“莲”是这篇文章写作的主体,“说”在这里指什么?作者借描写莲来抒发感情,并说明道理,这就是托物言志的写法。

学习此类文章,一要理解所托之物的含义,二要理解作者怎样托物,如何言志,这两点正是我们学习这篇课文的目标。

三、自读课文,疏通文意请同学们自读课文,要求:结合书下注释,也可以利用工具书,疏通字词的音、形、义,并逐句翻译。

请两位学生翻译课文。

教师进行订正。

四、精读课文理解莲花的高洁品格托物言志文章的一般写法,首先要准确生动地描写出所托之物的形象,揭示出内在的精神品格。

本文所托之物是什么?“莲”1.请同学们把文中具体描写莲的语句找出来。

2.作者从哪些方面描写莲花的?赋予莲花哪些品格?总结:这些描写,句句写莲,而又句句喻人。

初中语文_短文两篇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语文_短文两篇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16课《爱莲说》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积累文言词句,疏通文意,背诵默写课文。

2. 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体会衬托手法的运用。

3. 学习作者高洁的人生志趣,做品德高尚的人。

教学重难点:重点探究理解莲花的高洁品格和文章托物言志的写法难点体会品味托“莲”寄寓的深刻含义。

教学方法:朗读法、自主学习法、探究置疑法以及合作学习法等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激兴趣。

有一位哲学家,他酷爱莲花,在任地方官时,曾在官衙一侧挖池种莲,夏秋之交,莲花盛开,披霞含露,亭亭玉立。

每当微风吹过,田田荷叶轻摇,朵朵莲花颔首,阵阵馨香扑鼻。

他触景生情,爱莲花之洁白,感宦海之污浊,写下了著名的《爱莲说》。

他就是周敦颐,今天我们一起走近莲花,嗅莲的芳香,品莲的品格。

(二)走近作者,解文体。

1、简介作者周敦颐(1017—1073),字茂叔,道州营道(今湖南道县)人,北宋哲学家,是学术界公认的理学派开山鼻祖。

他用故乡营道濂溪给自己的书堂命名为“濂溪书堂”,世称“濂溪先生”。

与李宽、韩愈、张栻、黄干、朱熹、李士真,并称为“石鼓七贤”。

著有《周元公集》《太极图说》《通书》等。

2、文题解读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性文体。

大多是就一事、一物或一种现象抒发作者的感想,写法上不拘一格,行文崇尚自由活泼,讲究波澜起伏,篇幅一般不长,跟现代杂文颇为相似。

题目的意思谈谈爱莲花的道理,说说爱莲花的道理。

三、整体感知——初读课文闻莲香1、学生自由朗读,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蕃fán淤泥yū濯zhuó清涟lián隐逸yì噫yī鲜有闻xiǎn2、指导朗读。

①古文朗读可采用吟诵法,语气舒缓,抑扬顿挫,读出赞美之情。

②在读“而”、“也”、“噫”、“矣”等词时,语气适当延长些3、学生自由朗读,个别展示,师生评点。

四、了解课文内容——细读课文通莲意(1)学生小声朗读课文,对照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句意,小组讨论疑难问题。

(2)师生共同解决有关难字难句的问题。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部编版)第16课《短文两篇》—《陋室铭》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部编版)第16课《短文两篇》—《陋室铭》教案

《陋室铭》教课方案【教课假想】本着“以学为主 ||,以疑定教”的指导思想 ||,我想经过自读感悟、自主研究、合作沟通等学习方式 ||,让学生在讲堂上一直保持自主、踊跃、主动的活动 ||。

耳听、眼看、口读、脑想 ||,将整个讲堂立体式睁开 ||,解决学生疑问 ||,努力建立开放而有活力的新式语文讲堂 ||,让念书声贯串讲堂 ||,让学生真实成为学习的主人 ||。

【教课目的】1、累积文言词句 ||,熟读成诵 ||。

2、认识“铭”的特色;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3、感悟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味||。

【教课重难点】1、累积文言词句 ||,熟读成诵 ||。

2、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领会作者的节操情味||。

【教课准备】1、课前 ||,部署预习 ||,自学掌握生字词 ||,读熟课文 ||。

2、达成课前导教案 ||,并将学生的问题整理概括||,以备讲堂要点讲解||。

【教课过程】一、故事导入给孩子们讲刘禹锡被贬和州三次迁居的故事 ||,点明《陋室铭》的写作背景 ||,让学生初步认识刘禹锡 ||。

二、频频朗诵 ||,领会感情1、初读文章 ||,相互评论 ||。

2、个别展现朗诵 ||,相机指导 ||。

3、师生共同配乐朗诵 ||,领会作者的感情 ||。

三、字词我能行1、出示导教案中学生犯错许多的字音字形并予以纠正||。

2、指名朗诵字词 ||,正字音 ||。

3、全体齐读 ||,字正腔圆 ||。

四、问题共研究1、出示导教案中学生的问题||,并进行概括整理:(1)铭是什么意思?开头为何先写山和水?(2)刘禹锡的居室是陋仍是不陋呢?(3)结尾为何写“诸葛庐”“子云亭”以及孔子的“何陋之有”?2、题解“铭”及其特色 ||,频频朗诵 ||,读出铭文押韵的特色 ||。

3、开头为何先写山和水?(1)让学生各抒己见 ||,说出自己的看法 ||。

(2)引出比兴的修辞手法并解说 ||。

(3)突出中心:斯是陋室 ||,惟吾德馨 ||。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16《短文两篇》精制教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16《短文两篇》精制教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16《短文两篇》精制教案一. 教材分析《短文两篇》是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材中的一篇课文,包含了《荷塘月色》和《小桥流水》两篇短文。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通过学习两篇短文,理解短文中所描绘的自然景色和作者的情感表达,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进入七年级下册之前,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语文阅读和理解能力,但对描绘自然景色的短文可能还缺乏一定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细读短文,理解作者的写作手法和情感表达,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三. 教学目标1.能够正确地朗读短文,理解短文中所描绘的自然景色和作者的情感表达。

2.能够通过细读短文,分析作者的写作手法和情感表达,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能够运用所学,创作自己的小短文,描绘自己喜欢的自然景色。

四. 教学重难点1.能够理解短文中所描绘的自然景色和作者的情感表达。

2.能够通过细读短文,分析作者的写作手法和情感表达。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通过提问和思考,深入理解短文内容。

2.使用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作者的写作手法和情感表达,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3.运用小组合作法,让学生在小组内共同讨论和创作,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创造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短文《荷塘月色》和《小桥流水》的文本材料。

2.准备与短文内容相关的图片或视频资料,用于辅助学生理解短文内容。

3.准备问题清单,用于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荷塘月色和小桥流水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观察和描述所看到的景色,激发学生对自然景色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将短文《荷塘月色》和《小桥流水》呈现给学生,让学生初步阅读并整体感知短文内容。

3.操练(10分钟)教师提出问题清单,引导学生通过细读短文,分析和回答问题。

问题可以包括:短文描绘了哪些自然景色?作者是如何描述这些景色的?作者的情感是如何表达的?4.巩固(1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受,通过互动交流,巩固对短文内容的理解。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人教版下册教案_16短文两篇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人教版下册教案_16短文两篇

16短文两篇教课目的知识与技术1.累积一些文言字词,背诵并默写这两篇短文。

2.增强朗诵训练,提高朗诵能力。

过程与方法1.经过比较,进一步认识“铭”与“说”两种古代文体的特色,同时进一步体会托物言志的妙处。

2.让学生在小组谈论、沟通中激活思想,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并形成自己的看法,指引学生简评鉴赏。

感情、态度与价值观1.学习《陋室铭》,感觉作者安贫乐道的生活情味,学习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

2.学习《爱莲说》,认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爱的生活态度,感觉其高洁脱俗的情怀。

要点难点要点理解作者在文中所寄寓的思想感情。

难点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教课方法朗读、谈论1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人教版下册教课方案_16短文两篇教课方案课前准备刘禹锡、周敦颐的画像。

教课课时2课时教课基本过程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同学们,跟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我们的国家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今日,我们的居室也变得愈来愈宽阔。

自然,因为各种原由,在城市里、在我们的身旁,可能还存在着“蜗居”现象,但是,住宅小不等于理想小,下边,请让我们一同听听《陋室铭》的作者是如何说的吧。

二、作者简介刘禹锡 (772—842),字梦得,唐朝洛阳 (今河南洛阳 )人。

有名文学家,古文运动的踊跃参加者,进步思想家。

王安石称他为天下奇才,白居易称他为“诗豪”。

有《刘梦得文集》传世。

三、文本链接1.据资料记录:刘禹锡因参加改革,冒犯了当朝显贵宠臣,被贬为安徽省和州通判。

按当时的规定,他应住衙门里三间三厦的房屋。

但是和州的策知县是个攀高接贵的小人,他见刘禹锡是被贬而来,便多方刁难他。

策知县先叫刘禹锡在城南面江而居,刘禹锡不只不埋怨,反而快乐地撰写了一联贴于房门:“面对大江观白帆,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人教版下册教课方案_16短文两篇教课方案 2身在和州争思辩。

”他的这一行为气坏了策知县,他又令衙门的书丞将刘禹锡的房屋由城南门调至城北门,住宅由三间减小到一间半,而这一间半位于获胜河畔,邻近有一排排的杨柳。

【部编版人教版】初一七年级语文下册《16短文两篇》教案

【部编版人教版】初一七年级语文下册《16短文两篇》教案

【部编版人教版】初一七年级语文下册《16短文两篇》教案16短文两篇1.了解“铭”“说”这两种古代文体及其特点,积累文言词汇,理解文章内容。

2.理解作者用托物言志的方法表达高洁志趣。

3.学习古代仁人志士的高尚品格和情操。

第1课时《陋室铭》一、导入新课在中国的诸多文化遗迹当中,有很多帝王将相的宫府宅邸,它们或者以豪华气派让人惊叹不已,或者以设计精巧让人流连忘返。

但有一处居所,它既小且陋,却因主人的一篇铭文而传颂千载。

这就是唐代刘禹锡的“陋室”。

下面让我们学习《陋室铭》,一起走进“陋室”,走进刘禹锡的精神世界。

呢?明确:这是作者向深处开拓主题。

采用类比,用历史上诸葛亮和扬子云的名室同自己的陋室相比,暗示他们居住的本也是陋室,只因主人的才德而名扬天下,表明自己也有古代名贤的抱负和志趣。

4.文章起笔写山水似乎与陋室不相干,为什么要这样写?明确:古代传说中,山中有神仙,这山就是名山;水中有蛟龙,这水就是灵水。

作者在这里运用类比的手法,意在说明既然山之名不在于高而在于仙,水之灵不在于深而在于龙,那么室之陋与不陋,就不在于它是否豪华富贵,而在于主人的德行是否高尚。

文章先用山水起笔,暗暗施墨,徐徐点题,如水流直下,水到渠成,十分自然地写出陋室不陋的原因,即后文的“德馨”。

教师总结:本文在立意手法上托物言志。

“托”的对象是“室”,表现的是作者不贪恋富贵荣华、淡泊名利、安贫乐道、重视自身修养的志趣。

目标导学四:写作尝试,拓展迁移1.为进一步体会中国文人那种超脱红尘的宁静和宠辱不惊的恬静坦然,可推荐学生阅读以下篇目:陶渊明的《饮酒》、梁实秋的《雅舍》、李乐薇的《我的空中楼阁》。

2.仿写一篇铭。

示例一:交友铭友不在多,知心就行。

貌不在美,心仁则灵。

斯是好友,唯吾真情。

遭难舍身救,遇福共分享。

彼此存信任,处事有默契。

可以同生死,共患难。

无争吵之乱耳,无猜忌之劳形。

战国廉蔺交,盛唐李孟情。

好友云:君交如水。

示例二:奥运铭国不在大,技高成名。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部编版)第16课《短文两篇》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部编版)第16课《短文两篇》教案

16 短文两篇第1课时[教学目标]1.学习古人高洁的品格和情操。

2.掌握一些文言词语。

3.理解短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疏通文言语句,分析文章内容。

难点:理解作者在文中所寄寓的思想感情。

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教学设计思路]1.教材分析两篇短文是古今传颂的名篇,内容都具有典型意义,所反映的思想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陋室铭》轻松活泼,清新别致,表现了作者高雅的情趣。

《爱莲说》描绘莲花形神兼备,作者借莲花自况,表现了高洁的节操。

2.学情分析(请按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补充)3.教学方法强调朗读品味,渗透学法指导,实行合作探究,加强能力培养。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一)故事导入刘禹锡的《陋室铭》如今早已成了家喻户晓的“名文”,但其实这篇名文却是被“气”出来的。

据说当时刘禹锡被贬至安徽和州当通判。

和州知县见他是被贬而来,便横加刁难。

先是安排他住在城南门,面江而居。

刘禹锡不但没有埋怨,反而撰写了一副对联贴于房门:“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

”这个举动可气坏了知县,于是他将刘禹锡的住所由城南调到城北,并把房屋从三间缩小到一间半。

新宅临河,杨柳依依,刘禹锡触景生情,又写了一副对联:“杨柳青青江水边,人在历阳心在京。

”知县见他仍悠然自得,又把他的住房再度调到城中,而且只给他一间仅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房子。

半年时间,刘禹锡连搬三次家,住房一次比一次小,最后仅是斗室,想想这县官实在是欺人太甚,于是便愤然提笔写下了《陋室铭》。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一下这篇被气出来的铭文。

(二)知识预览1.作者简介刘禹锡(772—842),字梦得,唐代文学家,著名诗人,洛阳(现在属河南省)人。

唐顺宗时,与柳宗元等参加王叔文集团的政治革新运动,不久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

晚年回长安任太子宾客,世称刘宾客。

作品有《刘宾客集》《刘梦得文集》。

与白居易唱和甚多,并称“刘白”。

被白居易推崇备至,誉为“诗豪”。

2.文体介绍铭,原来是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

(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6课《短文两篇(爱莲说 陋室铭)》教案

(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6课《短文两篇(爱莲说 陋室铭)》教案

爱莲说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了解“说”的特点。

(2)反复诵读,背诵课文。

(3)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充分领略作者的情怀,认识这种情怀产生的社会背景。

2、能力目标1、能够利用工具书理解课文中词语的意义以及用法。

2、学习本文托物言志的写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学习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感受其高雅脱俗的情怀。

教学重点1、能顺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培养文言文阅读的语感。

2、探究理解莲花的高洁品格和文章托物言志的写法。

教学难点理解运用“菊”和“牡丹”来正衬和反衬的作用。

教学方法1、小组讨论、合作探究2、朗读教学用具CAI课件教学课时:1课时课前准备1.教师准备:制作CAI课件2.学生准备:课前阅读课文,认读课文中的生字,利用工具书解释课文中不理解的词语,画出文中不理解的词或句子,初步翻译全文,做到能够顺畅地朗读课文。

查找作者的有关资料,了解写作背景及“说”这一文体。

教学步骤与过程:一、有关“莲花”的诗句导入学生依据大屏幕上的图片吟诵有关“莲花”的诗句杨万里:“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杨万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王昌龄:“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李白:“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导入语:莲,又名莲花、芙蕖、水芙蓉、荷花等,古往今来被文人墨客们广为称颂。

这不仅因为它的外表美丽,更因为它的美好的品格。

宋代哲学家周敦颐曾亲自率领属下开挖了一块四十余丈宽的池塘种莲。

他凭栏放目,触景生情,写下了赞美莲花的传世名篇《爱莲说》。

(板书课题、作者)二、走近作者、了解文体:周敦颐:字茂叔,北宋理学家“说”:是古代一种文体,可以记事,也可以议论,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

(学生根据预习情况自己介绍)三、检查预习,疏通文意1、给下列加横线字注音蕃(fán)淤泥(yū)濯(zhuó)清涟(lián)蔓(màn )亵玩(xiâ)噫(yī)2、学生自由读课文,参照注释,小组讨论,疏通文意。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4单元 16 短文两篇教案 新人教版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4单元 16 短文两篇教案 新人教版

短文两篇【教学目标】1、背诵默写,理解课文及其寓意。

2、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

3、认识作品的现实意义,提高生活情趣。

【教学重点】1、背诵课文。

2、理解课文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导读法。

【课时安排】两课时。

【课前准备】熟读课文,扫除文字障碍。

第一课时《陋室铭》。

〖教学过程〗一、导入1、师生问好;2、板书课题《陋室铭》(刘禹锡)及教学目标;二、学习课文1、初读课文,理清思路。

⑴本文题目是什么意思?明确:本文是唐朝文学家刘禹锡为自己简陋的屋子写的一篇散文。

本文为骈体文,简介骈体文的特点。

“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⑵学生借助课文注释试读课文,标注不能理解的字、词、句等。

⑶学生质疑(由学生提出问题,然后尽量让学生来解答,达到疏通课文字词的目的)⑷如果给课文分三个层次,该怎样划分?明确:第一层从开头到“唯吾德馨”,第二层从“苔痕上阶绿”到“无案牍之劳形”,第三层为文章结尾。

2、精读课文,品析语句。

⑴“山不在高”,“水不在深”类比什么?“有山则名”、“有龙则灵”暗喻什么?明确:前二句类比"陋室",后两句暗喻自己。

⑵陋室内外是什么颜色?景色美不美?有何特点,用一个词(字)概括。

明确:绿色,青色,景色别致幽雅。

(幽)⑶与作者交往的人有何特点?明确:鸿儒,无白丁。

(雅)⑷作者身居陋室的生活是什么?有何特点?明确: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安)⑸作者用什么来类比自己的陋室?明确: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⑹品析“上”、“入”二字的妙用。

明确:“上”、“入”二字生动传神,以静为动,不仅使景物人格化,活跃而有生气,而且流露了作者对这景色的喜爱之情,我们可以想象出这是一个多么幽静安宁的环境。

⑺“鸿儒”可否换成“群儒”?明确:不能。

“群儒”则无“大”之义,显得太多了。

3、再读课文,领悟内涵。

(男、女生分角色各读一遍)⑴“往来无白丁”含什么感情?明确:清高自赏(含轻视劳动人民的思想,作者的阶级局限性所决定)。

新人教部编版初中七年级语文16 《短文两篇》 教学反思

新人教部编版初中七年级语文16 《短文两篇》 教学反思

《短文两篇》《陋室铭》教学反思《陋室铭》是一篇名传千古的美文,通过对简陋居室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了一种不慕荣利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结合本文的教学过程我有几点反思:1、文章的教学目标设定符合教材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教学设计能够围绕教学目标进行,落实重点和难点。

2、注重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激发学生的合作探究意识,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比较注重渗透学法的指导,注重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让学生真正学会学习。

3、本文注意了以读为主,在朗读过程中,使学生们感受“铭”这种文体的篇幅短小,语句押韵、语言优美的特点,进而对课文的形式美有深刻的认识。

还对学生的朗读进行指导,注意对学生适时的点拨,有层次的进行朗读指导,不仅让学生会读还要读好,读准节奏、读出感情、读出韵味,真正把自己融入文章中来,并且注意利用激励性的语言对学生鼓励。

最后,运用“整体板书”和“回译法”让学生进行背诵,加深记忆。

总之,用朗读贯穿教学的始终。

4、注重学生合作探究能力的培养,因此,采用小组合作竞争的方式,答对加分,答错扣分的形式,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学习的兴趣。

5、把握文言文教学的重点:积累文言词汇、句式等常识,准确翻译文章,为以后的文言文学习打好基础。

再说,要深入理解文章的内容和思想,就必须理解课文字句,所以我在引导学生利用已有文言知识,借助课下注释,小组合作,自主学习,弄懂文章的此句意思。

6、让学生参与课堂和学习的全过程,做知识和思维的主人。

学生们对于语文知识的学习,不仅仅限于在课堂上由老师带领的分析,还包括课前对课本的预习,对重点知识的揣摩,对疑难问题的质询。

更包括课后对所学知识的消化和演绎。

所以,我从预习这个环节抓起,让学生参与学习知识的整个过程,做知识和思维的主人。

7、巧妙的设计提问,采用小组合作、教师点拨来解决,引导学生逐步深入文本。

精心设计问题,并形成一个问题链,让这些问题逐步深入地把整篇文章的内容串联起来,每个问题都让学生从课文内容出发,挖掘其意义,让学生在每一句课文的理解中都绽放出思维的火花,最后运用课文内容的内在联系和前后呼应把它连接在一起,融会贯通,把全篇课文的讲析内容全部带了出来,在学生头脑中形成了“串珠成链”的整体把握效果。

《短文两篇》课文教案及反思

《短文两篇》课文教案及反思

《短文两篇》课文教案:【教学目的】1、抓住两个对比,学习行道树的自我牺牲精神。

2、抓住议论性的文眼,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3、培养独立质疑和探究的能力,培养合作研讨的习惯。

【教学重点】1、抓住议论性的文眼,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2、培养独立质疑和探究的能力,培养合作研讨的习惯。

【教学难点】1、抓住两个对比,学习行道树的自我牺牲精神。

2、培养独立质疑和探究的能力,培养合作研讨的习惯。

【课时】2课时。

【课型】综合新授课。

【教学方法】讲读──讨论。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学习《行道树》一、看导语,默读《行道树》二、借助注释、词典,读一读,写一写贪婪堕落点缀自豪冉冉苦熬繁弦急管红灯绿酒多姿多彩三、朗读四、通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习方法:《行道树》这样的文章中有精辟的议论,是点睛之笔。

初读要抓住这种文眼,再读,要从文眼入手,回味思考,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并且引出应有的结论,从而获得教益。

2、学生大声朗读课文,然后分组讨论下列问题:⑴ 为什么行道树认定自己的事业是神圣的事业?⑵ 行道树承受了哪些痛苦?既然痛苦,为什么“自己选择”这种命运?⑶ 怎样理解“惟有这种痛苦能把深沉给予我们”?为什么说是“深沉”?⑷ 语句上几处疑难:“堕落”“悲凉的点缀”“忧愁”的含义。

⑸ 找出课文中的一个哲理性语句,三个关键词。

老师点拨:⑴ 社会需要、人们需要的事业就是神圣的事业。

居民需要新鲜空气,行人需要绿阴,城市需要迎接太阳,行道树甘愿立在城市的飞尘里,从事神圣的事业。

⑵ 为神圣的事业而承受痛苦,能把深沉给予我们,他们为自己的奉献而自豪快乐。

⑶ 一切神圣的事业都是这样,需要你为此承受牺牲,但是为人们的幸福而牺牲个人幸福的人,他们是神圣的,他们也是幸福的,这种幸福是更深沉的幸福。

⑷ 堕落是沦落、流落的意思。

行道树离开了家,离开原始森林,立在城市的飞尘里,生活条件和自身形象是大大跌落了。

在行道树看来,城市充满烟尘,实在令人悲凉,一行绿树只是点缀,改变不了悲凉的局面,所以说“只是一种悲凉的点缀”。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16课《短文两篇——爱莲说》教案 新人教版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16课《短文两篇——爱莲说》教案 新人教版

《爱莲说》教案一、教学目标1、识记本课重点字词,准确并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积累重点文言词语,疏通第一段文意,并能背诵第一段课文。

3、学会分析莲的品质,并学习莲的品格。

二、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积累重点文言词语,疏通第一段文意,并能背诵第一段课文。

教学难点:学会分析莲的品质,并学习莲的品质。

三、教学方法诵读法、提问法、点拨法、合作探究法、多媒体辅助教学等四、课时安排五、1课时六、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谜语和古诗导入)1、小小一姑娘,坐在水中央。

身穿粉红袄,阵阵放清香。

2、泥里一条龙,头顶一个蓬,身体一节节,满肚小窟窿。

课件展示千姿百态的荷花图片,莲自古以来深受文人墨客的喜爱,赞美莲的古诗很多,如杨万里的“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李白的“天然去雕饰,清水出芙蓉”。

今天我们就要学习周敦颐的《爱莲说》,来欣赏一下他眼中的莲是怎样的。

(二)、了解文体,熟悉作者1、文章的题目是《爱莲说》,“爱”是作者的情感,“莲”是这篇文章写作的主体,那么“说”在这里指什么?“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性的文体,大多是就一事、一物或一种现象抒发作者的感想。

写法不拘一格,行文自由活泼,篇幅不长。

《爱莲说》就是论说喜爱莲花的道理。

2、简介作者周敦颐(1017-1073) ,字茂叔,谥号元公,北宋哲学家。

晚年在庐山莲花峰下建濂溪学堂讲学,世称“濂溪先生”。

他是宋代理学的创始人,对宋明的哲学思想有很大影响。

有《周敦颐集》《太极图说》《通书》传世。

(三)朗读课文,读准字音(注完音后全班齐读,读准字音)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甚蕃(fán)淤泥(yū)濯(zhuó)清涟(lián)枝蔓(màn)亵玩(xiè)隐逸(yì)颐(yí)噫(yī)鲜有闻(xian)2、全班朗读课文,教师正音。

这是一篇文言文,大家注意文言文的读法与现代文可以读得更舒缓一些。

要做到这一点,我们先要充分地理解课文内容,在把握作者感情的基础上去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6 短文两篇青海一中李清课题短文两篇课型新授课课时安排2课时课时分配建议本课依据学情分课时。

第一课时进行自主学习反馈及整体感知、结构梳理。

第二课时进行课文具体感知的交流展示及当堂检测。

可适当调节。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积累一些文言字词。

2.背诵并默写这两篇短文。

过程与方法1.加强朗读训练,提高朗读能力。

2.把握两文托物言志的写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学习《陋室铭》,感受作者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学习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

2.学习《爱莲说》,认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感受其高雅脱俗的情怀。

课前预习作者简介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唐代文学家。

和柳宗元交谊甚厚,世称“刘柳”;晚年与白居易唱和,世称“刘白”。

白居易称之为“诗豪”。

有《刘梦得文集》传世。

著名的诗作有《竹枝词》《西塞山怀古》《秋词》《江南春》《浪淘沙》等。

周敦颐(1017—1073),字茂叔,道州营道(今湖南道县)人,北宋哲学家,是学术界公认的理学派开山鼻祖。

他用故乡营道濂溪给自己的书堂命名为“濂溪书堂”,世称“濂溪先生”。

与李宽、韩愈、张栻、黄干、朱熹、李士真,并称为“石鼓七贤”。

著有《周元公集》《太极图说》《通书》等。

写作背景《陋室铭》选自《刘禹锡集》卷三(中华书局2009年版)。

唐顺宗时,刘禹锡因参加王叔文的政治革新运动,得罪了当朝权贵,失败后被降职为朗州司马,以后又任连州、和州刺史。

按当时的规定,他本应住衙门三间三厦的官邸。

但是,和州策知县是个势利之徒,他见刘禹锡贬官而来,便百般刁难,半年之间,让刘禹锡连搬三次家,住房由原先的三间屋缩小到一间半,一家老小无法安身,刘禹锡觉得这县官欺人太甚,愤然提笔写下了《陋室铭》一文。

《爱莲说》选自《周敦颐集》卷三(中华书局2009年版),是周敦颐于熙宁元年(1068)擢为南康(现在江西星子县)郡守时写的。

他曾于府治东侧开辟一块40余丈宽的莲池,池中建赏莲亭,南北曲桥连岸,夏秋之交,莲花盛开,披霞含露,亭亭玉立。

每当微风吹过,田田荷叶轻摇,朵朵鲜花颔首,阵阵馨香扑鼻。

作者凭栏放目,触景生情,爱莲花之洁白,感宦海之污浊,写下了著名的《爱莲说》。

读准字音今异义谈笑有鸿.儒(古义:大今义:鸿雁)惟吾德馨.(古义:品德高尚今义:芳香)无案牍之劳形.(古义:形体、身体今义:形状)亭亭净植.(古义:立今义:栽种)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名词做动词,出名,著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名词做动词,神异)惟吾德馨.(名词做形容词,品德高尚)无丝竹之乱.耳(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受到扰乱)无案牍之劳.形(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感到劳累)不蔓.不枝.(名词做动词,长枝蔓;生枝杈)香远.益清.(形容词做动词,远播,远远地传送出;显得清芬)文言句式判断句: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也”表判断)省略句: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出”“濯”的后面省略介词“于”)倒装句:何陋之有(宾语前置,即“有何陋”)被动句: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染,被污染)新课导入“时人莫小池中水,浅处无妨有卧龙”,这是对那些身居陋室,胸怀天下者的歌颂;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这是对那些不随波逐流,洁身自好者的赞美。

其实,这两句流传千古的格言警句是有来历的,它颂的是唐朝著名文学家、诗人刘禹锡,赞美的是宋代著名的哲学家周敦颐。

刘禹锡和周敦颐是怎样的人?有怎样杰出的文作?请随我一同走进课文吧!新课【朗读课文,翻译重点句子】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人们对这些花的态度,分别是怎样的?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菊(陶渊明独爱)、牡丹(世人甚爱)。

2.“菊”和“牡丹”分别有什么特征?作者在这里为什么先写它们?菊:迎寒斗霜,清高避世,品格高洁,超凡脱俗;牡丹:花色艳丽,雍容华贵,贪慕富贵,追逐名利。

用牡丹反衬莲,以菊花正衬,突出莲的高贵品质。

3.作者把“莲”比作君子,而将“菊”和“牡丹”分别比作什么人呢?作者对它们的感情态度又是怎样呢?菊——隐逸者——惜;牡丹——富贵者——厌。

4.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既不愿像陶渊明那样消极避世,又不愿像世人那样追逐功名富贵,他要在污浊的世间独立不移,永远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

【把握文章主旨】如何理解本文的主旨?本文通过对莲可贵品格的赞美,含蓄地表达了作者的人生态度:既不愿像陶渊明那样消极避世,又不愿像世人那样追逐功名富贵,而是要在污浊的世间独立不移,永远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

写作方法运用【深入研读,探究方法】1.托物言志,层层铺垫。

以有仙之山、有龙之水比喻“陋室”,表明“陋室”也具有“名”与“灵”的性质,自然地引出文章的主旨——颂扬“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的幽雅动人景色,往来的“鸿儒”与“陋室”主人纵情谈笑的情形,“陋室”主人“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行”的情状,鲜明地展示了“陋室”主人的精神生活风貌,既足以见“惟吾德馨”,又足以明“陋室”不陋。

引用孔子的话,隐含以“君子”自居之意,说明有德的人居住,则陋室不陋,这是以“惟吾德馨”否定“陋室”之“陋”,把“惟吾德馨”的颂扬推向极致。

本文借“陋室”抒发了作者的情怀,以“惟吾德馨”的立意贯穿全篇,层层铺垫,主题十分突出。

2.反向立意,不落俗套。

文章一开始便运用反向立意的手法,只字不写“陋室”如何“陋”,却从“陋”的反面“不陋”来立意,极力表现“陋室”不“陋”。

从“斯是陋室”归结到“何陋之有”,对“陋室”的“陋”字做了彻底否定。

这种新奇别致的写法,是文章构思的精妙之处。

《爱莲说》1.托物言志,立意高远。

作者借赞美莲花来歌颂君子的坚贞气节,既是自况,也是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世态的批评,表现了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文中分别赋予菊、牡丹和莲以特定的象征意义,对当时社会上人们不同的处世态度做了精辟的概括,突出地表明作者“出淤泥而不染”这一为人立本的道德信念。

2.巧用衬托手法。

本文先后用菊花、牡丹衬托莲:第一次衬托,表明自己喜爱的与众不同;第二次衬托,显出了莲的品格高于百花;第三次衬托,以牡丹反衬,以菊花正衬,突出了莲的美好形象。

【方法活用,片段作文】请用托物言志的写法写一段250字左右的文字,抒发自己心中的某种情怀。

教学板书布置作业:教师引导学生课后完成本课时对应练习,并预习下一课时内容。

这堂课我采取不同形式的读来理解课文。

先由学生自由朗读,发现不认识的字和拗口难读的句子并提出来,接着又齐读,以学生互译,师生互译来疏通文意。

最后品析课文,讨论探究重点句段思想。

这堂课,学生学得轻松自如,主观能动性得到了最充分的发挥,也使我认识到,只有老师为学生服务,才是教学思想根本的转变。

方法指导:文言文中“使动用法”辨析所谓使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是常见的词类活用现象之一。

使动用法可以分为以下几种:(1)动词的使动用法。

在古代汉语中,动词的使动用法一般只限于不及物动词。

不及物动词本来不带宾语,如带了宾语,就有“是宾语怎么样”的意思,这个不及物动词就活用为使动用法了。

如“明月别枝惊鹊”中的“惊”意思为“使……惊”。

(2)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在古代汉语里,形容词常用作使动,它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的性质或状态。

如题,“乱”和“劳”都是形容词,在这里意思分别是“使……扰乱”“使……劳累”。

(3)名词的使动用法。

在古代汉语里,名词也有用作使动用法的,它是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成为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

素材积累:刘禹锡趣事唐朝的时候,有一个吟诗和作文章都很出色的人,名叫刘禹锡,他中了进士后,便在京做监察御史;因为他放荡不羁的性格,在京中受人排挤,被贬做苏州刺史。

在苏州刺史的任内,当地有一个曾任过司空官职的人名叫李绅,因仰慕刘禹锡的大名,邀请他饮酒,并请了几个歌妓在席上作陪。

在饮酒间,刘禹锡一时诗兴大发,便作了这样的一首诗:“高髻云鬓新样妆,春风一曲杜韦娘。

司空见惯浑闲事,断尽苏州刺史肠。

”“司空见惯”这句成语,就是从刘禹锡这首诗中得来的。

这首诗中所用的“司空”两个字,是唐代一种官职的名称,相当于清代的尚书。

从刘禹锡的诗来看,整句成语的意思,就是指李司空对这样的事情,已经见惯,不觉得奇怪了。

【素材积累】1、不求与人相比,但求超越自己,要哭旧哭出激动的泪水,要笑旧笑出成长的性格。

倘若你想达成目标,便得摘心中描绘出目标达成后的景象;那么,梦想必会成真。

求人不如求己;贫穷志不移;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失意不灰心;得意莫忘形。

桂冠上的飘带,不是用天才纤维捻制而成的,而是用痛苦,磨难的丝缕纺织出来的。

你的脸是为了呈现上帝赐给人类最贵重的礼物——微笑,一定要成为你工作醉大的资产。

2、不求与人相比,但求超越自己,要哭旧哭出激动的泪水,要笑旧笑出成长的性格。

倘若你想达成目标,便得摘心中描绘出目标达成后的景象;那么,梦想必会成真。

求人不如求己;贫穷志不移;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失意不灰心;得意莫忘形。

桂冠上的飘带,不是用天才纤维捻制而成的,而是用痛苦,磨难的丝缕纺织出来的。

你的脸是为了呈现上帝赐给人类最贵重的礼物——微笑,一定要成为你工作醉大的资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