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实验3
初中化学实验注意事项
![初中化学实验注意事项](https://img.taocdn.com/s3/m/e43fadd98ad63186bceb19e8b8f67c1cfbd6ee46.png)
初中化学实验注意事项编在此整理了,希望能帮助到您。
初中化学实验注意事项一一、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1.操作步骤:在集气瓶内加入少量水,并将水面上方空间分为5等份。
用止水夹加紧胶皮管。
点燃燃烧匙内的红磷后。
立即伸入瓶中并把塞子塞紧,观察红磷燃烧的现象。
待红磷熄灭并冷却后,打开止水夹,观察实验现象及水面的变化情况。
2.实验现象:有大量白烟产生,集气瓶内水面上升了约1/5体积。
3.实验结论:氧气体积约占空气体积的1/5。
4.注意事项:①红磷要取足量或过量;②实验前检查装置气密性;③止水夹夹紧;④点燃红磷后立即伸入瓶中并把塞子塞紧;⑤要冷却完全。
二、高锰酸钾制氧1.操作步骤:查-装-定-点-收-离-熄2.实验现象:有大量气体进入集气瓶中。
3.实验结论:利用高锰酸钾可以制氧。
4.注意事项:①试管口略向下倾斜:防止冷凝水倒流引起试管破裂②药品平铺在试管的底部:均匀受热③铁夹夹在离管口约1/3处④导管应稍露出橡皮塞:便于气体排出⑤试管口应放一团棉花:防止高锰酸钾粉末进入导管⑥排水法收集时,待气泡均匀连续冒出时再收集(刚开始排出的是试管中的空气)⑦实验结束时,先移导管再熄灭酒精灯:防止水倒吸引起试管炸裂⑧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气体时,导管伸到集气瓶底部三、电解水1.操作步骤:在一个盛有水的水槽中倒立两支盛满水的试管,接通直流电源,观察电极上和试管内有什么现象发生。
切断装置的电源,在水下用拇指堵住试管口,把试管取出,直立后松开拇指,立即把带有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进行观察。
2.实验现象:通电后,电极上出现了气泡,通电一段时间以后,正、负两极产生的气体体积比大约为1:2。
伸入正极试管里的带火星木条燃烧,负极试管里的气体/燃烧并出现淡蓝色火焰。
3.实验结论: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
4.注意事项:①水中可加入少量硫酸钠或氢氧化钠以增强导电性。
②在实验进程刚开始时,氧气和氢气的体积比与1:2不符,是因为氧气不易溶于水,但会溶解一小部分;氢气难溶,反应速率较慢,所以氢气较少。
实验室注意事项(精)
![实验室注意事项(精)](https://img.taocdn.com/s3/m/8c05e90ef18583d049645954.png)
实验1:取两支试管,分别加入少量NH4Cl、 KCl溶液,再各滴加几滴AgNO3溶液和稀硝 酸,观察实验现象。
消息(共同关注):江苏连云港市有 不法企业利用春耕这个季节大肆生产假化肥, 欺骗农民朋友。记者根据观众提供的线索,顺藤 摸瓜暗访了一家小化肥企业。包装袋上印的是国 外磷酸二铵((NH4)2HPO4) ,记者将在这家工厂 里的化肥送到连云港市产品质量监督检测所进行 化验,化验结果是这种 物质是硫酸镁。据了解 硫酸镁只是美国二铵价 格的四分之一,正是这 个原因,很多人觉得这 里面有利可图,就开始 造假了。
情景2:
实验2:取两支试管,分别加入2mLNH4Cl、
(NH4)2SO4溶液,再各加入2mLNaOH溶液,
加热试管,将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靠近试 管口,观察试纸的颜色变化。
实验3:取两支试管,分别加入少量
(NH4)2SO4、K2SO4溶液,再各滴加几滴BaCl2
溶液和稀盐酸,观察实验现象。
情景3:
练习2、NH4Cl、(NH4)2SO4、K2SO4 是 常见的化肥,NaCl是我们天天要吃 的食盐,它们都是白色晶体,靠观 察区别十分困难,你能否设计实验 来区分它们。
请你归纳小结:
NH4+、Cl-、SO42-、K+的检验方法。 1、NH4+:加入NaOH溶液,加热,l-:滴加硝酸银,再加稀硝酸,生 成不溶于稀硝酸的白色沉淀。 3、SO42-:滴加稀盐酸后无沉淀,再加 氯化钡溶液,生成白色沉淀
+ 4、K :用铂丝蘸取样品在酒
实验室注意事项
⑴进入实验室请保持安静,听老师统一安排
⑵规范操作、注意安全 ⑶同桌之间友善合作完成实验 ⑷实验仪器和药品及时复原,试管用试管刷 清洗干净,毛巾用后凉在水管上
3实验三 几种甜味剂、酸味剂性能比较及食品调味实验
![3实验三 几种甜味剂、酸味剂性能比较及食品调味实验](https://img.taocdn.com/s3/m/4d225ae80975f46527d3e1b9.png)
实验三几种甜味剂、酸味剂性能比较及食品调味实验一、实验目的1.了解并比较几种甜味剂的性能。
2.了解并比较几种酸味剂的性能。
3.了解食盐对几种甜味剂、酸味剂的影响。
二、实验原理(实验报告只需写第一点:味的对比)基本的调味方式有味的对比、味的相乘、味的消杀、味的转化等四种。
1、味的对比(本实验只做味的对比):味的对比又称味的突出,是将两种以上不同味道的呈味物质,按悬殊比例混合作用,导致量大的那种呈味物质味道突出的调味方式。
味的对比主要是靠食盐来突出其它呈味物质的味道,因此才有"咸有百味之王"的说法。
注意:对比方式虽然是靠悬殊的比例将量大的呈味物质的味对比出来,但这个悬殊的比例是有限度的。
究竟什么比例最合适,这要在实践中自己体会。
2、味的相乘:味的相乘又称味的相加,是将两种以上同一味道的呈味物质混合作用,导致这种味道进一步加强的调味方式。
3、味的掩盖:味的掩盖又称味的消杀,是将两种以上味道明显不同的呈味物质混合使用,导致各种呈味物质的味均减弱的调味方式。
如料酒中的乙醇,食醋中的乙酸等,当这些调味品与原料共热时,其挥发性物质的挥发性得到加强,从而冲淡和掩盖了原料中的异味。
4、味的转化:味的转化又称味的变调,是将多种味道不同的呈味物质混合使用,导致各种呈味物质的本味均发生转变的调味方式。
三、实验材料天平、一次性杯5个/组、塑料勺、100ml量筒、玻棒、恒温水浴锅(或酒精灯、石棉网、)吸管若干支蔗糖、甜蜜素、糖精、食盐、柠檬酸、白醋(均为食品级)四、实验步骤(一)比较甜味剂的甜度大小1.在天平上称取3g蔗糖于一次性杯中,量取100ml水倒入,用勺搅拌至溶解。
2.同上法称取0.2g甜蜜素于一次性杯中,量取100ml水溶解。
3.同上法称取0.2g糖精于一次性杯中,量取100ml水溶解。
4.比较1、2、3甜度5.1、2、3加热(恒温水浴锅或采用酒精灯加热,加热温度感觉刚烫嘴合适)再试,比较加热前后甜度。
实验3刚体转动惯量的测定
![实验3刚体转动惯量的测定](https://img.taocdn.com/s3/m/a85449d6ccbff121dc3683e0.png)
实验三刚体转动惯量的测定转动惯量是物体转动惯性的量度。
物体对某轴的转动惯量的大小,除了与物体的质量有关外,还与转轴的位置和质量的分布有关。
正确测量物体的转动惯量,在工程技术中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如正确测定炮弹的转动惯量,对炮弹命中率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机械装置中飞轮的转动惯量大小,直接对机械的工作有较大影响.有规则物体的转动惯量可以通过计算求得,但对几何形状复杂的刚体,计算则相当复杂,而用实验方法测定,就简便得多,三线扭摆就是通过扭转运动测量刚体转动惯量的常用装置之一。
实验目的1、理解并掌握根据转动定律测转动惯量的方法;2、学习用三线摆法测定物体的转动惯量。
3、测定二个质量相同而质量分布不同的物体的转动惯量,进行比较。
4、验证转动惯量的平行轴定理。
实验仪器介绍本实验采用新型转动惯量测定仪测定转动惯量.该仪器采用激光光电传感器与计数计时仪相结合,测定悬盘的扭转摆动周期.通过实验使学生掌握物体转动惯量的物理概念及实验测量方法,了解物体转动惯量与哪些因素有关。
本实验仪的计数计时仪具有记忆功能,从悬盘扭转摆动开始直到设定的次数为止,均可查阅相应次数所用的时间,特别适合实验者深入研究和分析悬盘振动中等周期振动及周期变化情况.仪器直观性强,测量准确度高。
本仪器是传统实验采用现代化技术的典型实例,不仅保留了经典实验的内容和技能,又增加了现代测量技术和方法,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图1 新型转动惯量实验装置新型转动惯量测定仪平台、米尺、游标卡尺、计数计时仪、水平仪,样品为圆盘、圆环及圆柱体3种。
上海复旦天欣科教仪器有限公司图1 新型转动惯量测定仪结构图1。
启动盘锁紧螺母 2.摆线调节锁紧螺栓3。
摆线调节旋钮 4。
启动盘 5。
摆线(其中一根线挡光计时) 6。
悬盘 7。
光电接收器 8。
接收器支架 9. 悬臂 10. 悬臂锁紧螺栓11. 支杆 12。
半导体激光器 13。
调节脚14. 导轨 15。
连接线 16. 计数计时仪 17。
注意力实验的实验报告(3篇)
![注意力实验的实验报告(3篇)](https://img.taocdn.com/s3/m/e953d7ecd1d233d4b14e852458fb770bf68a3b7a.png)
第1篇一、实验背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人们对注意力集中能力的重视程度日益提高。
注意力集中能力是人们进行学习、工作和日常生活的重要能力之一,它直接影响着个体的工作效率和生活质量。
为了研究注意力集中能力的影响因素,本实验旨在探讨不同刺激难度、试验时间对注意力集中成绩的影响,并验证注意的集中在学习和工作过程中的作用。
二、实验目的1. 比较刺激难度对注意力集中成绩的影响。
2. 比较试验时间对注意力集中成绩的影响。
3. 验证注意的集中在学习和工作过程中的作用。
三、实验方法1. 实验设计本实验采用多因素实验设计,以刺激难度和试验时间为自变量,以注意力集中成绩为因变量。
实验分为三个阶段:(1)刺激难度阶段:分为简单、中等、困难三个难度等级。
(2)试验时间阶段:分为30秒、60秒、90秒三个时间等级。
(3)注意力集中成绩阶段:记录每个被试在每个刺激难度和试验时间等级下的正确率。
2. 实验对象本实验招募了30名大学生作为被试,其中男性15名,女性15名,年龄在18-25岁之间。
3. 实验材料本实验采用计算机软件进行刺激呈现,刺激内容为简单的几何图形和文字。
实验过程中,被试需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对刺激的识别和判断。
4. 实验程序(1)实验开始前,向被试介绍实验目的、程序和注意事项。
(2)被试随机分配到不同的刺激难度和试验时间等级。
(3)每个被试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刺激识别和判断任务。
(4)记录每个被试在每个刺激难度和试验时间等级下的正确率。
四、实验结果1. 刺激难度对注意力集中成绩的影响通过方差分析发现,刺激难度对注意力集中成绩有显著影响(F(2,56) = 3.54, p < 0.05)。
具体而言,随着刺激难度的增加,被试的正确率逐渐降低。
2. 试验时间对注意力集中成绩的影响通过方差分析发现,试验时间对注意力集中成绩有显著影响(F(2,56) = 5.21, p < 0.05)。
具体而言,随着试验时间的延长,被试的正确率逐渐降低。
七年级化学实验安全注意事项
![七年级化学实验安全注意事项](https://img.taocdn.com/s3/m/9970f7b0fbb069dc5022aaea998fcc22bcd14339.png)
七年级化学实验安全注意事项化学实验在学习化学知识和培养实验技能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然而,安全问题一直都是化学实验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
只有保障实验安全,才能更好地进行实验并获取实验结果。
本文将重点介绍七年级化学实验中的安全注意事项,以确保实验过程的安全性。
一、实验前的准备工作在进行化学实验前,充分的准备工作是确保实验安全的基础。
准备工作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1 实验环境确保实验环境整洁、通风良好,并远离易燃物、易爆物等危险品。
实验室内应保持干燥,避免有水滴、漏电等现象的出现。
1.2 实验仪器和试剂检查实验仪器是否完好,试剂是否标记清楚并储存在适当的位置。
注意对于有毒、易燃、易爆等危险试剂的储存和保管。
1.3 实验操作熟悉实验操作过程,了解实验原理和实验步骤。
确保实验操作规范,并注意实验过程中可能产生的危险因素。
二、实验操作中的安全注意事项在实验过程中,正确的操作技巧和安全意识十分重要。
以下是实验操作中需要注意的安全事项:2.1 穿戴个人防护用品实验操作者应穿戴好实验服、实验手套、安全镜等个人防护用品,以保护自身免受可能的伤害。
2.2 注意试剂的选择与使用选择使用符合实验要求的试剂,并按照实验要求准确计量。
避免将试剂接触到皮肤、眼睛或口腔等敏感部位,并注意有关试剂的安全警示标识。
2.3 控制实验条件在进行实验操作时,应根据实验要求控制好实验条件,如温度、压力等,避免因实验条件不当而引发危险。
2.4 避免混合与交叉污染避免试剂之间的混合与交叉污染,特别是有毒、易燃、易爆等危险试剂。
对于容易相互反应的试剂,应注意进行分装和分类储存。
2.5 小心处理废弃物及时处理实验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包括废弃试剂和废弃实验器材。
避免将危险废弃物丢弃在普通垃圾桶中,确保安全处理废弃物。
三、实验后的安全措施实验结束后,及时采取相应的安全措施,以保障实验室的整洁安全。
3.1 清洁实验器材与实验台面将使用过的实验器材进行清洗,放置在指定的位置,避免堆放杂物。
实验测试注意事项
![实验测试注意事项](https://img.taocdn.com/s3/m/42479591e53a580216fcfe6e.png)
实验11:探究串并联电路的电压 特点
1、参考数据: 串联:UAB= UBC= UAC= 并联:UAB=2V UCD=2V UEF=2V 2、结论: 在串联电路中:UAC=UAB+UBC 在并联电路中:UAB=UCD=UEF
实验12:探究电路与电压的关系
1、参考数据 R=5Ω
R两端电压U(V) 1 1.5 0.3 2 0.4
参考数据(用表格)
次数 F1/N L1/cm F1L1 F2/N L2/cm F2L2
1 2 3
0.5 0.5 1.5
0.5 1 1
实验结论:F1L1=F2L2
6、探究定滑轮和动滑轮的特点
参考数据
滑轮
物重/N 拉力/N 是否改变用力 的方向 2.3 定滑轮 2.1 是 1.2 动滑轮 2.1 否
结论:定滑轮特点:改变力的方向,但不省力 动滑轮特点:省力但不能改变力的方向
4
5
水平向右
水平向左
不变
不变
向左(右)偏转
向右(左)偏转
6
水平向左
改变
向左(右)偏转
实验14电路的一部分导体做切割磁感线 运动时,在导体中会产生感应电流。 感应电流的方向与磁场方向、导体做切 割磁感线运动的方向有关。
参考数据 固体质 量筒中 量/g 水的体 积/cm3 27.2 40
放入固体后 量筒内水的 体积/cm3 50 固体的 体积 /cm3 10 固体的 密度 /g/cm3 2.72
注意: 1.设计表格
2.不估读
实验3: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参考数据 1、在木板上匀速拉木块 F1=0.05N 2 、放钩码后匀速拉 F2=0.36N 3 、在毛巾上匀速拉动 F3=0.5N 结论:当接触面的粗糙程度一定时,压 力越大,滑动摩擦力越大,当压力一 定时,接触面越粗糙,滑动摩擦力越 大
实验3 燃烧热的测定
![实验3 燃烧热的测定](https://img.taocdn.com/s3/m/8e127be44693daef5ef73dca.png)
燃烧热的测定【实验目的】(1)使用氧弹式量热计测定固体有机物质(萘)的恒容燃烧热,并由此求算其摩尔燃烧热。
(2)了解氧弹式量热计的原理、构造及使用方法,掌握氧弹式量热计的使用方法,熟悉贝克曼温度计的调节和使用方法。
(3)掌握恒容燃烧热和恒压燃烧热的差异和相互换算,学会用雷诺图解法校正温度改变值。
【实验原理】燃烧焓的定义:在指定的温度和压力下,一摩尔物质完全燃烧生成指定产物的焓变,称该物质在此温度下的摩尔燃烧焓,记作△c H m 。
本实验是在等容的条件下测定的。
等压热效应与等容热效应关系为:△c H m =△c U m +△n RT △n 是燃烧反应方程式中气体物质的化学计量数, 产物取正值,反应物取负值。
燃烧热可在恒容或恒压条件下测定,又热力学第一定律可知,在不做非膨胀功时,△c U m =Q v , △c H m =Q p . 在氧弹式量热计中测定的燃烧热是Q v ,则:p v Q Q nRT =+∆ 在盛有水的容器中放入装有W 克样品和氧气的密闭氧弹,使样品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引起体系温度的上升。
根据能量守恒原理,用温度计测量温度的改变量,由下式求得Q v 。
,()v M Q C T T W =-终始 式中,M 是样品的摩尔质量(g.mol-1);C 为样品燃烧放热始水和仪器每升高1度所需要的热量,称为水当量(J.K-1)。
水当量的求法是用已知燃烧热的物质(本实验用苯甲酸)放在量热计中,测定和T 始和T 终,即可测得萘的燃烧焓。
环境恒温式量热计属于密闭体系,没有物质的交换只有能量的交换,体系为样品等能燃烧的物质,体系燃烧产生的热量通过氧弹传到环境(水和仪器),使温度升高。
做雷诺数校正图求出△T 。
就可求得样品燃烧热。
1) 本实验由苯甲酸数据求出水当量WQ 总热量 = Q 样品·(m/M )+Q 燃丝·m 燃丝=W ·ΔT (Q 燃丝=-1400.8 J ·g-1)2) 将水当量值代入1)就可求出Q 样品,再换算成Qv 。
实验操作注意事项
![实验操作注意事项](https://img.taocdn.com/s3/m/5ac2bf21453610661ed9f4f5.png)
实验操作注意事项一、基本注意事项1.吸管一定不能用嘴吸。
2.闻气体要挥气入鼻。
3.实验室内禁止吃东西,喝饮料。
也同样禁止使用实验室内的试剂当成食品及添加剂。
4.刷瓶子,一定要里外都刷。
5.实验室不能穿钉了铁掌的皮鞋,因为会摩擦起电。
6.所用样品多或者是有的样品以后还要用的时候,一定要贴上标签。
7.任何实验失败后,都不要慌忙的把反应物乱倒。
8.做实验,一定要真实记录数据。
9.做实验最好戴一个玻璃镜片眼镜,防止溶剂和腐蚀物质溅到眼镜,树脂镜片更容易被腐蚀。
10.永远把实验台面保持干净。
11.实验前一定要做好实验预习。
12.严禁疲劳作业。
13.加热试管一定不能集中加热,试管口不得对准人,严防液体过热而冲料。
14.严禁所有的有机溶剂在烧瓶内直火加热。
15.氯仿,四氯化碳,甲醇以及苯等高危溶剂,或者盐酸等强刺激性气体使用时候注意排气通风。
16.酸式滴定管禁止使用碱性物质,否则将腐蚀磨砂玻璃部分以及管壁,造成不能密闭,漏水以及体积不准确;碱式滴定管严禁使用强氧化试剂,比如高锰酸钾、重铬酸钾。
如果是中性物质,尽量用碱式滴定管(碱式滴定管容易操作)。
17.硫酸、硝酸等氧化性酸,注意使用安全,如果不小心滴在身上,要使用水清洗,然后用碳酸氢钠液洗涤,不要因为浓度很低而忽视,因为随着水份的蒸发,硫酸的浓度增高,而会使得原来的稀硫酸同样变成浓硫酸。
18.减压蒸馏是一个相当危险的操作,减压蒸馏时,人不得靠近反应装置,必须戴上防护用具比如护目镜。
因为减压蒸馏取决于设备好坏,玻璃容器的细小瑕疵在减压时候将受到外在大气压力的压迫,如果有一条裂缝,将使得整个玻璃器皿爆裂而击伤实验人员。
19.在进行任何的溶剂回流操作都不要忘记加入沸石(当然如果本身有固体粉末原料,可以当作沸石),反应中如果忘记加入沸石,在液体很热的时候也禁止加入!否则此时加入沸石会激发液体的本身过热能量,造成液体冲料,最高可以达到几米,过热的溶剂会到处喷洒,如果是有毒溶剂更是不堪设想。
中考物理常考实验3——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特点
![中考物理常考实验3——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特点](https://img.taocdn.com/s3/m/4c0e8012b6360b4c2e3f5727a5e9856a57122659.png)
【实验器材】铁架台、酒精灯、石棉网、烧杯、纸板、温度计、细线、火柴、停表。
部分器材的作用(1)石棉网:使烧杯底部 受热均匀 。
(2)纸板:减少热量散失,缩短加热时间。
【实验装置】【实验步骤】按自下而上的顺序组装实验仪器,用酒精灯给水加热至沸腾。
当水温升至90 ℃时开始计时,每隔0.5 min 记录一次数据,直到水沸腾5 min 为止。
【实验现象】沸腾前,水的温度升高,产生的气泡较少且气泡在上升过程中由大变小。
(如图甲) 沸腾时,水的温度保持不变,有大量气泡产生且气泡在上升过程中由小变大。
(如图乙)甲 乙【实验结论】根据数据绘制温度—时间图像如下:根据数据和图像得出结论:水在沸腾过程中不断吸热,温度保持不变。
【注意事项】(1)缩短加热时间的方法:①减少水的质量;②使用初温较高的水;③使用带孔的纸板。
(2)水沸腾时,看到的大量“白气”并不是水蒸气,而是水蒸气遇冷液化成的小水滴,是液态的水。
水蒸气是无色无味,看不到的。
实验三: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考点梳理(3)1个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是100℃。
测出水的沸点低于100℃的原因:当地大气压低于一个标准大气压。
(4)探究水沸腾过程中是否需要持续吸热的方法:停止加热,观察水能否继续沸腾。
(5)撤去酒精灯后,水没有立即停止沸腾的原因:石棉网温度高于水的沸点,水仍能继续吸热。
(6)水沸腾的条件:达到沸点,继续吸热,二者缺一不可。
1.(2018广西柳州)某实验小组用图甲所示的装置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实验数据如表:时间t /min 0 1 2 3 4 5 6 温度t /℃90949799999999(1)水温可用__________(填一种测量工具)测量;(2)图_______ (选填“乙”或“丙”)能反映水沸腾时气泡的情形;(3)根据实验数据可知水的沸点为_________℃,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可能是当地的大气压_______1个标准大气压(选填“高于”、“低于”或“等于”);(4)实验显示:水沸腾时,继续加热,水的温度________ 。
实验3实验三 探究共点力合成的规律
![实验3实验三 探究共点力合成的规律](https://img.taocdn.com/s3/m/d8ed7235192e45361066f5e7.png)
C.每次都应将弹簧测力计拉伸到相同刻度
D.拉橡皮筋的细绳套要长一些,标记同一细绳套方向的两点 要远一些 (2)某次操作时两弹簧测力计的指针指在图 2中所示的位置,则 两弹簧测力计的读数分别为 FB = ________ N 、 FC = ______ N;
实验基础
热点突破
(3)如果本实验所用弹簧测力计的量程均为 5 N。其中图 3甲中 F1=3.00 N、F2=3.80 N,且两力互相垂直;图乙中F1=F2= 4.00 N,且两力的夹角为30°;图丙中F1=F2=4.00 N,且两
E .要记录图乙中结点 O 的位置、过结点 O 的竖直方向及橡皮 筋Oa、Ob的方向
实验基础 热点突破
解析
由于橡皮筋的弹力大小与形变量成正比,故可以用橡皮
筋的形变量等效替代弹力大小来作平行四边形进行实验验证, 与连接橡皮筋的细线长度无关,故本题需要测量橡皮筋的原长 以及被重物拉伸后的长度,选项 A错误,B正确;题图甲、乙 中重物最终受力平衡,验证的依据为共点力的平衡,物体的平
实验基础
热点突破
解析
(1)③用两个弹簧测力计分别钩住绳套,互成角度地拉
橡皮条,橡皮条伸长,使结点到达某一位置O,此时需要用铅 笔记下O点的位置和两条细绳的方向,读出两个弹簧测力计的
示数。
⑤只用一个弹簧测力计,通过细绳把橡皮条的结点拉到同样的 位置 O ,此时需要读出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并记下细绳的方 向。 (2)两个弹簧测力计的读数分别为2.50 N和4.00 N。
生物实验中的三个特别注意的问题
![生物实验中的三个特别注意的问题](https://img.taocdn.com/s3/m/618a212f168884868762d6ec.png)
生物实验中的三个特别注意的问题徐以润江苏省灌南县高级中学(222500)1、变量:(1)自变量与因变量自变量,也称为实验变量,指实验中由实验者操纵的因素或条件。
因变量,亦称反应变量,指实验中由于实验变量引起的变化和结果。
通常自变量是原因,因变量是结果,二者具有因果关系。
实验的目的在于获得和解释这种前因后果。
例如在“唾液淀粉酶水解淀粉”的实验中,所给定的低温、适温和高温是因变量,而由于低温、适温和高温条件变化,唾液淀粉酶水解淀粉的反应结果也随之变化,这就是因变量,该实验即获得和解释温度变化(自变量)与酶的活性(因变量)的因果关系。
(2)无关变量与额外变量无关变量也称控制变量,指实验中除实验变量外的影响实验现象和实验结果的因素或条件。
额外变量也称干扰变量,指实验中由于无关变量引起的变化和结果。
显然额外变量会对因变量起干扰作用。
如:上述实验中除自变量以外,试管的洁净程度、唾液新鲜程度、可溶性淀粉浓度和纯度、试剂溶液的剂量、浓度和纯度、实验操作程序、温度处理的时间长短等,都属于无关变量。
如果无关变量的任何一个或几个因素或条件,对三个实验组的给定不等同、不均衡、不稳定,则会对实验结果造成干扰,产生误差。
在实验设计和操作中,要尽量减少无关变量,而且不同的实验组中的无关变量应完全相同,这样就会避免实验结果的差异是由于无关变量引起的可能性,便于清晰地研究自变量与因变量的关系。
(3)教材中相关实验的变量在一个对照实验中,可包括实验组和对照组。
实验组是接受自变量处理的对象组,对照组是不接受自变量的处理的对象组,一般是随机决定的。
常用的对照组类型有以下几种:只有比较才能看出差异,只有通过对照才能验证我们的推论,因此,在实验设计中,一般都要设置对照组。
设置对照的目的通常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为了说明问题,验证推论;另一种是为了消除或减少实验误差。
通过干预或控制研究对象以消除或减少实验误差,鉴别实验中的处理因素与非处理因素的差异。
化学的基本实验报告(3篇)
![化学的基本实验报告(3篇)](https://img.taocdn.com/s3/m/fa2e267454270722192e453610661ed9ad5155df.png)
实验名称:化学实验室基本操作技能训练实验日期:2023年X月X日实验地点:化学实验室实验人员:XXX、XXX、XXX实验目的:1. 熟悉化学实验室的基本操作规程。
2. 掌握化学仪器的使用方法。
3. 学会正确进行化学实验记录。
实验原理:本实验旨在通过一系列基本操作,使实验者熟悉化学实验室的安全规范、操作流程以及化学仪器的使用方法。
实验材料:1. 化学试剂:NaOH、HCl、NaCl、KNO3等。
2. 实验仪器:烧杯、试管、酒精灯、滴定管、移液管、量筒、玻璃棒、铁架台、胶头滴管等。
3. 实验用品:实验报告纸、实验记录本、笔等。
实验步骤:一、称量1. 使用托盘天平称取一定量的NaOH固体。
2. 将称量好的NaOH固体放入烧杯中。
二、溶解1. 向烧杯中加入适量的蒸馏水。
2. 用玻璃棒搅拌,直至NaOH固体完全溶解。
1. 将溶解好的NaOH溶液转移到滴定管中。
2. 准确量取一定体积的HCl溶液于锥形瓶中。
3. 用移液管将NaOH溶液滴加到锥形瓶中,直至溶液颜色发生变化。
4. 记录消耗的NaOH溶液体积。
四、数据处理1. 根据实验数据,计算HCl溶液的浓度。
2. 记录实验结果。
实验结果:1. 称量NaOH固体质量:5.00g2. NaOH溶液浓度:0.1mol/L3. 消耗的NaOH溶液体积:20.00mL4. HCl溶液浓度:0.1mol/L实验讨论:1. 实验过程中,注意操作规范,确保实验安全。
2. 在称量过程中,注意使用天平的准确性和称量速度,避免误差。
3. 在溶解过程中,搅拌要均匀,防止局部过热。
4. 在滴定过程中,注意观察溶液颜色的变化,确保滴定终点准确。
5. 数据处理过程中,注意单位的转换和计算精度。
实验总结: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掌握了化学实验室的基本操作规程,熟悉了化学仪器的使用方法。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注重操作规范,确保了实验的安全性。
同时,通过数据处理,我们得到了准确的实验结果。
在今后的实验中,我们将继续提高实验技能,为化学研究奠定坚实基础。
实验3普通显微镜使用方法
![实验3普通显微镜使用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008c3b8c250c844769eae009581b6bd97e19bc18.png)
实验三普通显微镜的构造与使用方法一、实验目的和要求:1. 熟悉两类显微镜的构造和原理2. 正确掌握两类显微镜的使用方法3. 牢记显微镜使用时的注意事项二、显微镜的种类及原理1.光学显微镜的类型光学显微镜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普通光学显微镜、体视显微镜、倒置显微镜、暗场显微镜、相衬显微镜、偏振光显微镜、微分干涉衬显微镜、荧光显微镜、万能衬显微镜、电视衬显微镜。
其中普通光学显微镜、体视显微镜是海洋生物学实验经常使用的显微镜。
2.普通显微镜的构造和使用方法普通显微镜的构造可分为光学系统和机械装置两部分(图1-1):1 )光学系统<1>. 物镜: 放大倍数越高越长。
接近标本, 因此也叫接物镜。
物镜安装在镜筒的下端。
它的作用是将标本作第一次放大, 然后再由目镜将第一次放大的像作第二次放大。
物镜是决定显微镜性能的最重要部件, 即决定分辨力的高低, 显微镜越好, 分辨力越高。
在使用高倍镜时, 由于工作距离短, 要特别注意不要使物镜直接碰到标本片, 以免损坏镜头。
<2>. 目镜: 安装在镜筒上端, 作用是把已经被物镜放大***的物象进一步放大。
它相当于一个放大镜, 并不增加显微镜的分辨力, 一般常用的目镜放大倍数为4—20 倍。
<3>. 聚光器:载物台中央, 通光孔下方的聚光镜和可变光阑合称聚光器, 聚光镜相当于一组凹透镜, 可汇集来自内置光源的光(或反光镜反射的光)。
可变光阑又叫光圈, 位于聚光镜下方, 由十几片金属薄片组成, 中心部分形成圆孔, 推动光圈的把手, 可以随意调节园孔的大小, 选择适当的光强度。
<4>.照明器:也称内置光源, 通常采用高亮度、高效率的卤素灯和非球面聚光镜。
<5>.反光镜:没有照明器的显微镜都有反光镜, 即安放在镜柱或镜座上的圆形平凹双面镜, 可作各方向转动, 对准光源(采自然光或灯光), 把光线反射到聚光器。
平面镜只具反光作用, 凹面兼具反光和聚光作用, 通常光线较弱时使用凹面镜, 强光时用平面镜。
实验3、分光光度法测定微量铁条件实验
![实验3、分光光度法测定微量铁条件实验](https://img.taocdn.com/s3/m/4a22d10cc281e53a5802ff80.png)
实验三、分光光度法测定微量铁条件实验一、目的1、学习如何选择分光光度分析的实验条件。
2、熟悉掌握分光光度计的使用方法。
二、原理1、光度法测定的条件:分光光度法测定物质含量时应注意的条件主要是显色反应的条件和测定吸光度的条件。
显色反应的条件有显色剂的用量,介质的酸度、显色时温度、显色时间及干扰物质的消除方法等;测量吸光度的条件包括入射光波长的选择、吸光度范围和参比溶液等。
2、二氮杂菲-亚铁络合物:邻二氮杂菲是测定微量铁的一种较好的试剂。
在pH=2~9的条件下Fe2+离子与邻二氮杂菲生成稳定的橘红色络合物,此络合物=21.3, 摩尔吸光系数ε510=1.1×104的lgK稳在显色前,首先用盐酸羟胺把Fe3+离子还原为Fe2+离子,其反应式如下:2 Fe3++2NH2OH·HCl→2 Fe2++N2+2H2O+4H++2Cl-测定时,控制溶液酸度在pH=5左右较为适宜。
酸度过高,反应进行较慢;酸度太低,则Fe2+离子水解,影响显色。
Bi3+,Cd2+,Hg2+,Ag+,Zn2+等离子与显色剂生成沉淀,Ca2+,Cu2+,Ni2+等离子与显色剂形成有色络合物。
因此当这些离子共存时,应注意它们的干扰作用。
三、试剂1、100µg/mL的铁标准溶液:准确称取0.864g分析纯的NH4Fe(SO4)2·12H2O ,置于一烧杯中,以30mL 2mol/L HCl 溶液溶解后移入1000 mL 容量瓶中,以水稀释至刻度,摇匀。
2、10 µg/mL的铁标准液:由100µg/mL铁标准溶液准确移取稀释10倍而成。
3、盐酸羟胺固体及10%溶液(因其不稳定,需临时用时配)。
4、0.1%邻二氮杂菲(新配制)。
5、1mol/LNaAc溶液。
6、2mol/L盐酸7、0.4mol/L NaOH四、步骤1、显色剂浓度试验:取50mL比色管7个,编号,分别准确移取10µg/mL铁标准溶液10mL ,于比色管中,加入1mL10%盐酸羟胺溶液,再加入5mL1mol/LNaAc溶液,然后分别加入0.1%邻二氮杂菲溶液0.3,0.6,1.0,1.5,2.0,3.0,4.0mL,用水稀释到刻度,摇匀。
实验3实验报告 -单管低频放大电路
![实验3实验报告 -单管低频放大电路](https://img.taocdn.com/s3/m/b5bd2870b0717fd5370cdc10.png)
专业班次电子信息类工科组别题目单管低频放大电路姓名(学号)日期一、实验目的1.熟悉掌握电子仪器的一般使用方法。
2.了解半导体基本放大电路各元件的作用及电路的调试方法。
3.研究静态工作点对放大器的影响,测算共射极交流放大电路的放大倍数。
二、实验设备放大电路实验底板一块函数信号发生器一台交流数字毫伏表一台直流微安表(0~100μA)一个直流稳压器一台直流毫安表(0~10mA)一个双踪示波器一台万用电表一个三、注意事项1、若工作点Q偏高,在信号的正半周时放大器进入“饱和”状态,造成饱和失真;若工作点Q过低,在信号的负半周时,放大器进入“截止”状态,造成截止失真;若输入信号幅度过大,也会引起失真,输出的波形上下都可能有一部分被削掉。
此外,VCC及RC的变化,会引起负载线的位置或斜率变化,从而引起静态工作点变化,也会对输出电压波形有影响。
2、大电路的电压放大倍数Au=Vo/Vi,它只有在不失真情况下才有意义。
而且,是否带有负载以及有没有引入交流负反馈,Au值都是不同的。
3、所有仪表指针不能超过满标值。
四、实验原理及计算下图单管低频放大电路,在VCC和RC确定之后,改变IB就可以改变静态点Q,若Q点过高则会引起饱和失真,过低则是截止失真。
调节RB1,可获得适当IB,使放大器输出的电压波形失真得到改善。
若输入信号振幅过大也会失真,波形上下可能会被切掉,此外VCC及RC的变化也会对输出波形专业班次电子信息类工科组别题目单管低频放大电路姓名(学号)日期有影响。
对于放大电路的放大倍数Au=Vo/Vi 只有在不失真的情况下才有意义,而且对于是否有负载以及是否有引入交流负反馈,Au都是不一样的。
1、测量静态工作点按照下图检查实验底板并接入测IB、Ic的微安表和毫安表,接上12V的直流稳压电源在模拟电子电路实验中,万用表直流档测量Vce、Vbe,对于Ic可以从串入的毫安表读出。
I E =I B+I C; r be=200+(1+β)26(mV)IE(mV)2、共射极放大电路的交流电压放大倍数将信号源Vi(由函数信号发生器供给,f=1kHz建议Vi在40mV内)接入实验底板输入端,用示波器观察放大器输入和输出信号电压的波形并观察其相位(输出波形不失真)3、观察工作点变化和输入信号变化对输出波形的影响(1)放大器输入端仍接函数信号发生器(f=1kHz),输出端接示波器,Vi取适当大小,确保V0不明显失真,保持Vi不变,调节RB1,观察IB,使BJT进入饱和区,观察放大器输出波形失真情况。
实验3
![实验3](https://img.taocdn.com/s3/m/3365642e482fb4daa58d4b48.png)
实验3·观察DNA、RNA在细胞中的分布一、实验原理:1、DNA主要分布在内,RNA主要分布在中;2、甲基绿使呈现绿色,吡罗红使呈现红色。
利用甲基绿吡罗红混合染色剂将细胞染色,可以显示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3、能够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加速染色剂进入细胞,同时使染色体中三、实验结果:细胞核被染成,细胞质被染成。
四、实验结论:真核细胞的DNA主要分布在中,RNA主要分布在中。
五、练习巩固:1.蛋白质和核酸分子共同具有的化学元素是()A.C、H、P、N、P、S B.C、H、O、N、P、C.C、H、O、N、S D.C、H、O、N2.若以人的口腔上皮细胞为材料进行“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实验,最终可能观察到的结果是()A.细胞核呈绿色,细胞质呈红色B.细胞核呈红色,细胞质呈绿色C.仅细胞质呈红色D.细胞基本不被染色3.大豆根尖细胞所含的核酸中,含有碱基A、G、C、T的核苷酸种类数共有()A.8 B.7 C.5 D.44.噬菌体、烟草、HIV病毒的核酸中具有碱基和核苷酸的种类分别是()A.4种、8种、4种和4种、8种、4种B.4种、5种、4种和4种、5种、4种C.4种、5种、4种和4种、8种、4种D.4种、8种、4种和4种、5种、4种5.“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实验中,正确的实验步骤是()A.取口腔上皮细胞制片→水解→冲洗→染色→观察B.取口腔上皮细胞制片→染色→冲洗→水解→观察C.取口腔上皮细胞制片→水解→染色→冲洗→观察D.取口腔上皮细胞制片→冲洗→水解→染色→观察6.某同学利用甲基绿对大肠杆菌进行染色处理,若操作正确,则他会观察到的绿色部分属于大肠杆菌细胞的哪一部分结构()A.细胞膜B.细胞核C.核糖体D.拟核7.组成DNA 结构的基本成分是( ) ①核糖②脱氧核糖③磷酸④腺嘌呤、鸟嘌呤、胞嘧⑤胸腺嘧啶⑥尿嘧啶A.①③④⑤B.①②④⑥C.②③④⑤D.②③④⑥8.(多选)在洋葱的表皮细胞中DNA分布在()A.细胞核B.细胞膜C.线粒体D.叶绿体9.(多选)“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实验中,将口腔上皮细胞置入8%的盐酸溶液中水解的主要目的是()A.使细胞中DNA水解成脱氧核苷酸B.使细胞中物质全部水解C.利用盐酸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加速染色剂进入细胞D.使染色体中DNA与蛋白质分离,有利于DNA与染色剂结合10.(多选)下列关于核酸的叙述,正确的是()A.核酸分为DNA和RNA两类B.核酸的基本单位是核苷酸C.除病毒外,所有生物都含有核酸D.核酸是一切生物的遗传物质11.(多选)下列生物的遗传信息直接贮存在RNA中的是()A.细菌B.SARS病毒C.HIV病毒D.酵母菌12.下图是某核苷酸链示意图,据图回答问题:(1)1、2、3的名称分别是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__。
注意点分配实验报告(3篇)
![注意点分配实验报告(3篇)](https://img.taocdn.com/s3/m/57976d88112de2bd960590c69ec3d5bbfc0ada57.png)
第1篇一、实验目的本次实验旨在探究在执行任务时,注意点的分配对任务完成效果的影响。
通过对比不同注意点分配方式下的实验结果,分析注意点分配对任务执行效率和质量的影响。
二、实验背景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人们常常需要在多个任务之间进行切换,这就要求我们在执行任务时能够有效地分配注意力。
然而,过度的注意点分配可能导致注意力分散,从而影响任务完成效果。
因此,了解注意点分配对任务执行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三、实验方法1. 实验对象:选取20名大学生作为实验对象,男女比例均衡,年龄在18-22岁之间。
2. 实验材料:准备一份包含50个问题的问卷,问题涉及日常生活、专业知识等方面,难度适中。
3. 实验步骤:(1)将实验对象随机分为两组,每组10人。
(2)第一组为注意点集中组,要求在回答问卷问题时集中注意力。
(3)第二组为注意点分配组,要求在回答问卷问题时将注意力分配到多个问题。
(4)在规定时间内完成问卷,记录两组的完成时间、正确率和注意力分散情况。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完成时间注意点集中组的完成时间为25分钟,注意点分配组的完成时间为30分钟。
结果表明,注意点集中组在完成时间上优于注意点分配组。
2. 正确率注意点集中组的正确率为90%,注意点分配组的正确率为75%。
结果表明,注意点集中组的正确率高于注意点分配组。
3. 注意力分散情况通过观察实验过程,发现注意点分配组在回答问卷问题时,容易受到其他因素的干扰,导致注意力分散。
而注意点集中组在回答问题时,注意力相对集中。
五、实验结论1. 注意点分配对任务完成效果有显著影响。
在执行任务时,注意点的集中有利于提高任务完成效率和质量。
2. 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应根据任务特点合理分配注意力,避免过度分散。
六、实验建议1. 在教育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学会合理分配注意力,提高学习效率。
2. 在工作中,员工应学会在多个任务之间进行有效切换,提高工作效率。
3.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应关注自身注意力分配情况,培养良好的注意力习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启动范式
启动测量范式简称启动范式,是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实验范 式之一,它基于语义记忆的网络模型,能够考察长时记忆 中稳定的知识表征,能够通过特定的实验操作同时考察自 动性加工和控制性加工,除了在传统心理学 感觉、知觉、 记忆等的研究中起着重要作用之外,近年来又被广泛应用 于有关情绪的的研究中。 这个范式通过考察启动效应的变化来揭示有关认知加工过 程、情绪变化的规律。
向被试呈现一串字母,要求被试判定字母串是否是英语单 词。字母串是成对地呈现的。被试对第一个字母串作反应 后,立即呈现第二个字母串。 所采用的字母串是各式各样的,其中有英语单词,也有无 意义字母的组合; 成对呈现的两个单词之间的意义联系也不同,其中有语义 联系的如"nurse—doctor”,也有无语义联系的如 “bread—doctor”。 结果发现,在“护士—医生”这一字母串判定“医生”是 单词的反应时间要比在“面包—医生”这一对字母串中判 定“医生”为单词的反应时短。
负启动效应最早是由Dalrymple—Alford和Budayr (1966)在stroop色词研究中提出的。 Tipper最早将负启动作为分心物抑制的研究方法。 认为:涉及注意选择性机制主要有两种理论观点。 一种观点认为,选择的主要作用是使专注信息得到进一 步加工(即目标激活) ,被忽略的信息可能很快地衰 退。 另一观点认为,选择具有双重机制,即专注信息的进一 步加工和被忽略信息的积极抑制相结合(即目标激活 和分心物抑制)。
负启动实验思想
Tipper认为,如果在专注刺激的选择期间,一个 被忽略信息的内部表征是与抑制相联系的,那么 对要求相同内部表征的一个随后的刺激加工就会 像先前被忽略的信息一样被削弱。 Tipper的这一论述就是负启动实验的方法学思想。 这一方法就是,当在启动显示中作为不理会的分 心物,其内部表征与抑制相联系,而在随后的探 测显示中此分心物作为目标时,被试对此目标的 反应时比在控制条件下的要延长。如果在目标选 择期间同时对分心物抑制,则说明选择性注意具 有双重机制,即目标激活和分心物抑制。
1、启动效应(priming effect)
启动效应是指先前的加工活动对随后的加工活动所起的促进 或抑制作用。 起促进作用的启动效应被称为正启动效应或促进性启动效应。 起抑制作用的启动效应称为负启动效应或抑制性启动效应。
2、启动实验的程序
启动实验由启动刺激与探测刺激组成,启动刺激在先,探 测刺激在后,启动刺激呈现一定时间后,出现探测刺激。 每种刺激都包含目标(T)和分心物(D)。 要求被试只对两个刺激中的目标(T0、T1)反应,而不理 会分心物(D0、D1)。 记录被试的反应时和错误率。 若启动刺激中的目标( T0 )与探测刺激(T1)中的目标 相同,称为目标重复启动(TT),它往往产生正启动效应。 即对T1的的反应时间比控制条件下短。所谓控制条件是指 两种显示中的目标物和分心物是无关的。
扩散抑制现象(负启动)
Tipper(1985)还提出了扩散抑制的现象。在他的实验 中,向被试呈现两个上下放置的普通物体的线条画, 一个是绿色的(作为分心物),另一个是红色的(作为目 标)。当探测显示中的目标是启动显示中的分心物时会 出现负启动效应。 有趣的是,当探测显示中的目标是与启动显示中分心 物有语义联系的其他物体时,如启动显示的分心物是 “狗”;而现在的探测显示中的目标是“猫”,对 “猫’’的反应时也会延长。这样,Tipper就提出了 一种类似于扩散激活的扩散抑制,因为在此实验中对 分心物的抑制显然已扩散到了它的语义上的“邻居”。
2、举例
猫
书
猫
灯
护士
衣
医生
树
2、例子
例如,在启动显示中同时视觉呈现“猫’’和“书”, “猫’’为启动目标词, “书”为分心物。在探测显 示中同时视觉呈现“猫’’和“灯”,若以“猫”作 为目标词, “灯”为分心物,这就叫目标重复启动, 这时对“猫”的觉察反应时会短于控制条件的目标词 的反应时。即产生了正启动效应。
3、探测显示与启动显示的联系对启动效 应的影响
不仅在目标重复条件下会出现这种反应时的节 省(即产生正启动效应),而且探测显示中的 目标与启动显示中的目标有某种联系,如语义 等联系,那么也会出现类似的正启动效应。 例如,Meyer等(1971)的词汇判定实验。
Meyer等(1971)的词汇判定实验
五、注意的生理机制的研究
(一)关于注意的生理指标的探索 (二)神经匹配模型 (三)神经活动双重过程模型
负启动实验
Tipper&Cranston(1985)的实验 控制条件
分心字母启动条件
重复放心字母条件
认知不足人群的负启动效应
负启动的研究,不仅揭示了选择性注意的深层机 制,而且揭示了人类的一种普遍认知功能。 有研究表明,认知不足的特定人群往往表现出负 启动效应的减弱。 金志成等关于优生和差生在目标激活和分心物抑 制方面的差异研究。
4、扩散激活理论对启动效应的解释
在启动显示中目标被激活了,那么在重复启动中, 该目标反应阈限已降低,所以反应时缩短。 在有意义联系的词之间,一词被激活,这种激活 会使与之有联系的词也从静止向激活状态转化, 从而降低了激活的反应阈限,因而反应时缩短, 这种现象被称为扩散激活。
猫
书
笔
灯
(二)负启动效应的实验研究
Stroop(斯特鲁)色词实验研究
标准的stroop色词实验如下图所示。
用于stroop实验中的刺激
பைடு நூலகம்
返回
(三)关于负启动的起因
反应压制 认知去活化 编码协调 认知阻塞 S-R映射 情景恢复 选择的形式
负启动反转现象
指在负启动模式中,本应产生负启动,但却因某 些条件如只强调反应速度等变化而产生了正启动 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