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语法(二)

合集下载

古汉语语法知识1234

古汉语语法知识1234

(3)、汉语处置式的产生,使宾语得以用 介词提到动语之前,突出了处置对象,有 利于思想的表达。
(4)、使成式的产生,使前此用两句话才 能表达清楚的内容,现在一句话就可以表 达出来了。不但节省了时间,而且意思表 达得更清楚。例如:“唬得一身冷汗” (《宣和遗事》亨集)“怎么他说了,你就 依得比圣旨还快些”(《红楼梦》第八回) 之类的句型,比起它们的前身更生动、更 形象、更容易传递情感。
“举言谓阿妹,作计何不量!”(《古诗为
焦仲卿妻作》)
“阿母谓阿女,汝可去应之。”(同前)
“乃哭曰:‘无处问耗,不知阿母与阿嫂 至,乃自天降也。’”牛僧孺《玄怪录》 卷一
孝琬呼阿叔,帝怒曰:‘谁是汝叔?敢唤
我作叔?《北史· 河间王孝琬传》 阿翁(即祖父或公公)讵宜以子戏父! 《世说新语· 排调》 阿兄形似道,而神锋太儁。《世说新语· 赏 誉》 “阿耶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木兰诗》
(2)、置于一般事物名前的“老”。如:
【石】勒与酣谑,引【李】阳臂笑曰:孤
往日厌卿老拳, 卿亦饱孤毒手。《晋书》
纪叟黄泉里,还应酿老春。李白《哭宣城善 酿纪叟》
(3)、置于亲属称谓前的“老”。如: 敬轩惧祸及,以告高祖。高祖笑曰:但今 老兄平安,必无过虑。《宋书· 刘敬轩传》
(6)、句子容量不断扩大。它的一种表现 是句子成分复杂化。随着汉语的发展,一 个句子可以出现多个主、谓、定、状语, 而这些主、谓、定、状语又可以是多种相 当复杂的词组或句子形式。它的另一种表 现是多重复句日益丰富。
词头词尾
一、词头。 在汉语发展历史上先后产生的名词词头 有“有、句、於、阿、老”等。
男子的尊称。
E、“阿”置于代词之前。 如:“先祖谓曰:‘向者之论,阿谁为 失?’”(《三国志· 蜀书· 庞统传》)

古代汉语语法学习-代词(续)

古代汉语语法学习-代词(续)

上一回,一尘总结了代词的部分用法,今天,继续分析代词中的 指示代词和疑问代词 的用法。

一、指示代词古代汉语的指示代词 有:此、是、斯、兹、彼等。

它们和现代汉语的指示代词“这”、“那”基本相同。

不同的是“彼”有时也可以做第三人称代词用。

如例1所示。

例1: 《诗经·王风·采葛》:“ 彼 采葛兮。

”“其”和“之”也可做指示代词。

如:“非其人不可”(非那个人不可),“之二虫又何知?”(这两个动物又懂得什么?)但是,“之”字很少这样使用。

二、疑问代词古代汉语的疑问代词有:谁、孰、何、奚、安、恶等。

“谁”是问人的。

“孰”可以问人,也可以问物,还可以用于选择。

如例2所示。

例2: 《韩非子·外储说左上》:“画 孰 最难者?”(画画里头什么是最难的?) “何、奚、安、恶” 做宾语时 表示“什么”、“哪里”。

如例3所示。

例3: 《史记·项羽本纪》:“沛公 安 在?”(沛公在哪里?)“何、奚、安、恶” 做状语时 表示“为什么”、“怎么”。

如例4所示。

例4: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安得广厦千万间?”(怎么才能让老百姓得到安置与救济呢?)三、特殊代词古汉语中,除了人称代词、指示代词和疑问代词外,还有一些比较特殊的代词,如:诸、焉、者、旃(zhān)、所。

“诸”等于“之于”或“之乎”。

“焉”等于“于之”,“旃”等于“之焉”。

它们都不是单纯的代词,而是既包含了一个代词“之”,又包含了一个介词“于”或一个语气词“乎”。

这种情况是现代汉语没有的。

“诸”相当于“之于”(此处,“之”是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他,她,它”),如例5所示。

例5: 《列子·汤问》:“投 诸 渤海之尾。

”(投诸:投之于,把它投到。

)“诸”相当于“之乎”(此处,“乎”是疑问语气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吗”),如例6所示。

例6: 《左传·昭公八年》:“子闻诸?”(闻诸:闻之乎,听说过这件事情吗?)“者”和“所”表示“... ...的人”、“... ...的东西”、“... ...的原因”。

古代汉语2通论副词

古代汉语2通论副词

概说1、定义是表示动作、行为、性质、状态的程度、范围、时间、可能性、情态和否定等。

《马氏文通》中的状字多是指副词。

2、古今比较(1)相同点:副词的基本功能是修饰动词和形容词,在句中多位于谓语之前充当状语,或位于谓语之后作补语。

(2)不同点:古代汉语的副词常可以在判断句中修饰名词谓语,这是古今不一致的。

①夫鹦雏,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

(《庄子•秋水》)3、分类对于副词的分类,各家的意见历来存在分歧。

比较一致的有:范围、时间、程度、否定、表敬五种。

根据语法作用,我们把副词分为程度、范围、时间、情态、语气、否定、谦敬、指代性副词。

二、副词介绍(一)程度副词1.定义:表示性质、状态、动作的程度,修饰形容词和心理动词。

2.分类:古代汉语程度副词可以分为三类:,表示程度之极程度深」程度甚〔程度过甚程度浅程度的变化(1)表示程度之极译为“最”“极”;常用词:“綦(qD ”“至”“极”“最”①其用知甚简,其为事不劳而功名致大,甚易处而綦可乐也。

(《荀子・王霸》)甚不表示最②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

冕而前旅,所以蔽明;黄主纩[tbu kuang,黄绵所制的小球。

悬于冠冕之上,垂两耳旁,以示不欲妄听是非。

】充耳,所以塞聪。

明有所不见,聪有所不闻,举大德,赦小过,无求备于一人之义也。

(《文选答客难》)【察,清高;清白。

徒:同类,同伙。

】③李广军极简易。

(《史记・李将军列传》)④叔孙得臣,最善射者也。

(《谷梁传・文公十一年》)(2)表示程度高译为“很、特别、非常”常见词:丕、孔、甚、殊、大、良、颇、雅、奇、酷、笃、绝。

①孟侯,朕其弟,小子封!惟乃丕显考文王,克明德慎罚,不敢侮鳏寡。

(《尚书・康诰》)朕:先秦之前有一定地位的人也可以称朕②老臣今者殊不欲食。

(《战国策・赵策四》)③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焉而已矣。

(《孟子》)④赵开壁击之,大战良久。

(《史记・淮阴侯列传》)⑤肃宗先闻后有才色,数以讯诸姬傅。

古汉语语法知识

古汉语语法知识

古汉语语法知识 TYYGROUP system office room 【TYYUA16H-TYY-古代汉语语法(一)古代汉语的词类词类是词在语法上的分类。

根据词与词的结合能力,以及词在句中所能充当的句子成分等标准,古代汉语有以下词类:一、名词名词是人和事物的名称。

如:孔子、赵威后、国、家、阿房宫、东、年、星、箕畚。

名词不受“不”、“很”、“将”这些副词的修饰,能受“大”、“好”等形容词的修饰,能受数词或数量词的修饰,如“一人”、“良马”。

名词的主要功能是在句子结构中作主语、宾语和判断谓语,也可以作定语,如: 客.从外来,与坐谈。

(《战国策·齐策》)(“客”作主语) 却宾客以业诸侯..。

(《谏逐客书》)(“诸侯”作宾语) 制,岩邑..也。

(《左传·隐公元年》)(“岩”作定语,修饰“邑”;“邑”与“岩”构成名词性词组,一起充当判断谓语。

)古汉语的名词在功能上的特殊之处是可以作状语。

古汉语名词作状语可分为以下几类:1.表比拟。

某些名词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状态,意思是“像……一样地”。

如: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影.从。

(《过秦论》)“云”、“响”、“影”分别译作“像云一样”、“像回声一样”、“像影子一样”。

2.表态度。

某些名词作状语,表示对人的态度,含有“像对待……”、“把(宾语)当作……”等意思。

如: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史记·项羽本纪》)“兄”译作“像对待兄长那样”。

3.表动作方式。

某些名词作状语时,表示的是动作行为的方式。

如: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战国策·齐策》)“面”译作“当面”。

4.表工具。

某些名词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所使用的工具,含有“用……”的意思。

如:乃丹.书帛曰:“陈胜王。

”(《史记·陈涉世家》)“丹”译作“用丹砂”,“丹书”即“用丹砂写”。

5.表凭借。

某些名词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凭借、依据,有“按照……”、“根据……”等意思。

古代汉语(2)

古代汉语(2)

古代汉语(上)(一)什么是古代汉语1.一般把“五四”以前的汉族人民所使用的语言称之为“古代汉语” 。

汉语的这种古代书面语形式大致可以分为两个系统:(1)文言:以先秦口语为基础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以及后代用这种书面语写的作品。

(2)古白话:六朝以后在北方话基础上形成的近古书面语。

2.汉语的分期汉语的分期,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上古汉语——先秦两汉中古汉语——魏晋至隋唐五代近古汉语——宋元以后至“五四”运动前现代汉语——“五四”运动至今汉语的古代书面语有两个系统:1.以先秦口语为基础的上古汉语书面语。

如儒家经典,诸子作品,以及一些史籍里。

2.后代用这种书面语写成的作品。

如唐宋八大家和元明清文人的仿古文言作品等。

这些书面语统称为文言。

文言是古代汉语学科的主要研究对象。

文言语言是记录我国古代文献资料的基本语言,要了解古代的中国,必须从文言语言入手。

(二)明确古代汉语课作为语言课的性质古代汉语课是一门语言课程,从词汇、文字、语法、语音、修辞等角度出发,把文言文当作古代的语言材料来分析研究,使学习者步地增进阅读古书的能力。

古代汉语常识(一)汉语字典的汉字排列法1、按音序排列现代——按汉语拼音字母的次序排列按注音字母的顺序排列古代——按平上去入四声排列按一百零六韵排列优点:检字的速度快缺点:不知或读不准读音则不能检字2、按部首归类排列汉字把同一部首的字归为一类,部首的次序据笔画而定,同部首的字也以笔画为序。

优点:不会读也可以检字缺点:检字的速度较慢按照部首和笔画编排,在理解上需要注意的是:第一、字典辞书中的部首与汉字结构中的形符(意符)不完全是一回事。

部首,就是每一部为首的字或偏旁。

字典辞书编撰时为了检字方便,把具有相同偏旁的字归在一部,而把这个共有的相同偏旁作为每一部的标志,即部首。

第二、各字典辞书部首的设置不一定都是完全一致的。

《说文解字》依据小篆的结构,把汉字分为540个部首。

《康熙字典》依据楷书的偏旁,分为214个部首。

古代汉语语法特殊句式2

古代汉语语法特殊句式2

宾语前置
把宾语提到谓语动词或介词之前的句子叫宾语前置。 主要由以下几种类型: (一)、疑问句和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往往前置。 1、吾谁欺?欺天乎? 2、许子奚为不自织? 3、微斯人,吾谁与归? 4、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5、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6、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7、我无尔诈,尔无我虞。 8、古之人不余欺也。
(二)、数词或数词词组作定语往往后置。 1、吏二缚一人诣王。 2、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3、士以此方数千里争往归之。 4、欲得童女年十二三者。
(三)、“者”字结构作定语,往往后置。 1、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2、汉马死者十余万。 3、亲昆弟在真定者,已遣人存问。 4、婴乃言袁盎、乐布诸名将贤士在家者进之。 5、盖简核桃修狭者为之。
(三)、介词“以”的宾语往往前置。 1、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 2、是以肠一日而九回。 3、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定语后置
为强调定语把定语放在中心语后面的句子叫定语后置。 (一)、有结构助词“之”作标志。 1、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2、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已。 3、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状语后置
介宾短语作状语往往后置。 1、何不试之以足? 2、短屈原于顷襄王。 3、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4、为壇而盟,祭以尉首。 5、必哭泣埋葬之,如其子。 6、将军战河南,臣战河北。 7、而大声发于水上。 8、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
谢谢大家!
学点语法知识, 破解词类活用和 求,句子成分顺序为 “(定语)主语+(状语)谓语(补语)+(定 语)宾语”,但在古代汉语中经常会出现语序倒 装的现象,此类句子叫倒装句。
倒装句分类

古代汉语第2阶段测试题(语法)2b

古代汉语第2阶段测试题(语法)2b

古代汉语第2阶段测试题(语法)2b江南大学现代远程教育第二阶段测试卷考试科目:《古代汉语》第三章(总分100分)时间:90分钟__________学习中心(教学点)批次:层次:专业:学号:身份证号:姓名:得分:一、名词解释:1、使动用法2、意动用法3、宾语前置4、辅助性代词二、指出下列句子中词类活用的现象,并加以分析(主要分析其原来的词性、活用后的词性及其活用的标志)。

1、晋灵公不君。

2、左右欲兵之。

(史记·伯夷列传)3、昔齐人有欲金者,清旦,衣冠而之市。

(列子·说符)4、故天下尽以扁鹊为能生死人。

(史记·扁鹊仓公列传)5、今也,小国师大国,而耻受命焉。

(史记·赵充国列传)6、贤者与民并耕而食,饔飧而治。

(《孟子》许行))7、再火,令药熔。

(沈括《活板》)8、驴不胜怒,蹄之。

(柳宗元《黔之驴》)9、许子衣褐。

(《孟子·许行》)10、陛下不能将兵。

(《史记·淮阴侯列传》)11、勇士入其大门,则无人门焉。

(《公羊传·宣公六年》)12、不足生于不农。

(晁错《论贵粟疏》)13、晋师军于庐柳。

(《左传.僖公二十四年》)14、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15、庚午,围宋,门于桐门。

(《左·传襄公十年》)三、指出下列句子中用作状语的名词和动词,并说明它所表示的意义。

1、莫如以吾所长,攻敌所短,操刀挟盾,猱进鸷击,或能免乎?(冯婉贞)2、楚田仲以侠闻,喜剑,父事朱家。

(史记·游侠列传)3、将军鱼游于沸鼎之中,燕巢于飞幕之上。

(丘迟·与陈伯之书)4、草行露宿,日与北骑相出没于长淮间。

(文天祥·指南录后序)5、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

(韩非子·喻老)6、君为我呼人,吾得兄事之。

(《史记·鸿门宴》)7、夫山居而谷汲者,膢腊而相遗以水。

(《韩非子·五蠹》)8、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

古代汉语语法 (二)

古代汉语语法 (二)

古代汉语语法 第三讲 古代汉语的特殊语序
主谓倒装
(一)感叹句中的主谓倒装:
贤哉,回也! 大哉,尧之为君也!
(二)疑问句中的主谓倒装:
何哉,尔所谓达者? 谁与,哭者? 子邪,言伐莒者 ?
练习



1.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2.臣闻武帝使中郎将苏武使匈奴, 见留十二年。 3.君子之德,风也;小人之德,草 也。 4.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5.夫惟无虑而易敌者,必擒于人。
古代汉语语法 第二讲
古代汉语的被动表示法
一、意念上的被动句
这种句式又叫做语义上的被动句。在谓语 前后没有什么标志,被动关系只在主语表 示的事物和谓语表示的行为之间的客观关 系上表示出来,是一种意念上的被动句。 主语不是谓语动词的发出者,而是谓语动 词的受事者。 屈原放逐。
二、被动句式(一) ------“于”字式
及物动词+于(乎)+名词(施事者): 郗克伤于矢。 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驱于声词,眩乎辩说。 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 人,治人者食于人。 通者常制人,穷者常制于人。
二、被动句式(二) ------“见”字式
“见+及物动词+于+施事者(名词)”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见+及物动词” 赵王与大将军廉颇诸大臣谋:“欲予秦, 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欲勿予,即患秦 兵之来。” 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
弥衡被魏武谪为鼓吏。
古代汉语语法 第三讲 古代汉语的特殊语序
宾语前置
宾语前置的概念
古代汉语中宾语的位置一般是在谓语动词 的后面,“主语+谓语+宾语”是先秦汉语 的基本语序。但是,古代汉语的宾语在某 些特定的语法条件下要置于动词之前,这 种语言现象,我们称之为宾语前置。

古代汉语第2阶段测试题(语法)2b

古代汉语第2阶段测试题(语法)2b

江南大学现代远程教育第二阶段测试卷考试科目:《古代汉语》第三章(总分100分)时间:90分钟__________学习中心(教学点) 批次:层次:专业:学号:身份证号:姓名:得分:一、名词解释:1、使动用法2、意动用法3、宾语前置4、辅助性代词二、指出下列句子中词类活用的现象,并加以分析(主要分析其原来的词性、活用后的词性及其活用的标志)。

1、晋灵公不君。

2、左右欲兵之.(史记·伯夷列传)3、昔齐人有欲金者,清旦,衣冠而之市。

(列子·说符)4、故天下尽以扁鹊为能生死人。

(史记·扁鹊仓公列传)5、今也,小国师大国,而耻受命焉。

(史记·赵充国列传)6、贤者与民并耕而食,饔飧而治.(《孟子》许行))7、再火,令药熔。

(沈括《活板》)8、驴不胜怒,蹄之。

(柳宗元《黔之驴》)9、许子衣褐。

(《孟子·许行》)10、陛下不能将兵。

(《史记·淮阴侯列传》)11、勇士入其大门,则无人门焉。

(《公羊传·宣公六年》)12、不足生于不农。

(晁错《论贵粟疏》)13、晋师军于庐柳。

(《左传.僖公二十四年》)14、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15、庚午,围宋,门于桐门.(《左·传襄公十年》)三、指出下列句子中用作状语的名词和动词,并说明它所表示的意义.1、莫如以吾所长,攻敌所短,操刀挟盾,猱进鸷击,或能免乎?(冯婉贞)2、楚田仲以侠闻,喜剑,父事朱家。

(史记·游侠列传)3、将军鱼游于沸鼎之中,燕巢于飞幕之上.(丘迟·与陈伯之书)4、草行露宿,日与北骑相出没于长淮间。

(文天祥·指南录后序)5、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

(韩非子·喻老)6、君为我呼人,吾得兄事之。

(《史记·鸿门宴》)7、夫山居而谷汲者,膢腊而相遗以水。

(《韩非子·五蠹》)8、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

《古代汉语(2)》练习题一答案

《古代汉语(2)》练习题一答案

《古代汉语(2)》练习题一答案一、填空:1.32,30.2.上字取声,下字取韵和调3.衍文,脱文。

4.连绵词,叠音词,附音词,合成词。

5.平水韵(或诗韵),1066.唐宋(或中古)7.发音部位。

8.连绵9.阴声韵、阳声韵、入声韵二、概念题:1.联绵词:又称联绵字,是两个音节连缀成意而不能分割的词,是由两个字构成的一个词,形成一个完整的声音组织,不可分割地表示一个意义,又叫连语,涟语。

2.五音:我国传统语音学按发音部位的不同,把声母分为:唇音、舌音、齿音、牙音、喉音五类,这就是音韵学上所谓的“五音”。

3.粘、对:所谓“粘”,指一首律诗中相邻两联的上联对句和下联出句的第二字平仄必须相同。

所谓“对”,是指一首律诗中同一联内的出句和对句的平仄必须相反。

4.读为:音韵术语。

这两个术语是用本字来说明假借字。

5.清、浊:古人从发音方法上对声母进行分析,比较常见的方法就是“清浊”。

用现代语音理论去分析,所谓“清”,就是指发音时声带不颤动的不带音;所谓“浊”,就是指发音时声带颤动的带音。

6.本义:指词的本来意义,但是这里所说的本义,只是取习惯的叫法,或称作一种操作概念,是指现代人们所能找到的有文献根据或字形根据的最古的意义,但并不一定是最初的意义。

7.同义词:指一些意义相同或相近而形式各异的词。

8.拗救:所谓拗救,就是指在律诗的一个句子中,本该用平声的地方却用了仄声,然后在本句或对句的适当位置,把该用仄声的字改用平声,以便补救。

9.字母:由于古代没有记音符号,所以就用记录音节的汉字代表音节中的第一个音素——声母,这个代表声母的汉字叫做“字母”,只代表它所记音节的第一个音素。

10、古用今废词:是指在汉语历史上被淘汰了的词,也就是古代曾经使用而现代不用的旧词。

11.古无舌上音:即上古时没有舌上音“知、彻、澄”,中古时的舌上音“知、彻、澄”来自于“端、透、定”,也是钱大昕提出的。

12.双声:双声是古汉语中常见的语音现象,就是两个字的声母相同。

古代汉语 通论——语法(二)古代汉语的语序 古代汉语 教学课件

古代汉语 通论——语法(二)古代汉语的语序 古代汉语 教学课件
2020/7/1
(三)用“之”、“是”等构成宾语前置。
在宾语前置的同时,要在宾语后面用代词“是”或 “之”复指一下,代词“是”或“之”也要放在动 词的前面。有的学者认为,“之”、“是”等是助 词,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1 前置宾语是名词或名词性词组时,用“之”、“是 ”等来复指。
姜氏何厌之有?(《左传·隐公元年》) 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 (《论语·先进》) 岂不谷是为?先君之好是继。(《左传·僖公四年》) 2将020/虢7/1是灭,何爱于虞?” 左传·僖公五年 》
鸡鸣而驾,塞井夷灶,唯余马首是瞻。(《左传·襄公 十四年》)
(3)何……之有
表示反问的句式。“有”是动词,“之”是结构 助词,帮助宾语前置;“何”是疑问代词,做前 置宾语的定语。“何……之有”可译为“有什么 ……呢”。例如:
夫晋何厌之有?(《左传·僖公三十年》)
宋何罪之有? (《墨子·公输》)
2020/7/1
荀子劝学假如要强调某一行为的数量时可以改变句式把数词从动词前面移到句尾并在这个数词前面用代词者字复指使者字前面的结构成为全句的主语移到句尾的数词就成了全句的谓于是平原君欲封鲁仲连鲁仲连辞让者三终不肯受
2020/7/1
在古诗文中,为了押韵、平仄或对仗的需要,也 往往作主谓易位的临时变动。例如: ①桃之夭夭,灼灼其华。(《诗经·周南·桃夭》 )
(2)何以……为
表示反问的句式。其中疑问代词“何”是动词“ 以”的状语(“以”作“用”讲),“为”是表 疑问语气的助词,相当于“呢”。这个句式可译 为“为什么用……呢”或“要……干什么呢”。 例如:
①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论语·季氏》)
②匈奴未灭,何以家为? (《汉书·霍去病传》 )
②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王维《山居秋 暝》

古代汉语2 通论副词

古代汉语2 通论副词

副词一、概说1、定义是表示动作、行为、性质、状态的程度、范围、时间、可能性、情态和否定等。

《马氏文通》中的状字多是指副词。

2、古今比较(1)相同点:副词的基本功能是修饰动词和形容词,在句中多位于谓语之前充当状语,或位于谓语之后作补语。

(2)不同点:古代汉语的副词常可以在判断句中修饰名词谓语,这是古今不一致的。

①夫鹓雏,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

(《庄子·秋水》)3、分类对于副词的分类,各家的意见历来存在分歧。

比较一致的有:范围、时间、程度、否定、表敬五种。

根据语法作用,我们把副词分为程度、范围、时间、情态、语气、否定、谦敬、指代性副词。

二、副词介绍(一)程度副词1.定义:表示性质、状态、动作的程度,修饰形容词和心理动词。

2.分类:古代汉语程度副词可以分为三类:(1)表示程度之极译为“最”“极”;常用词:“綦(qí)”“至”“极”“最”①其用知甚简,其为事不劳而功名致大,甚易处而綦可乐也。

(《荀子·王霸》)甚不表示最②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

冕而前旒,所以蔽明;黈纩【tǒu kuànɡ,黄绵所制的小球。

悬于冠冕之上,垂两耳旁,以示不欲妄听是非。

】充耳,所以塞聪。

明有所不见,聪有所不闻,举大德,赦小过,无求备于一人之义也。

(《文选·答客难》)【察,清高;清白。

徒:同类,同伙。

】③李广军极简易。

(《史记·李将军列传》)④叔孙得臣,最善射者也。

(《谷梁传·文公十一年》)(2)表示程度高译为“很、特别、非常”常见词:丕、孔、甚、殊、大、良、颇、雅、奇、酷、笃、绝。

①孟侯,朕其弟,小子封!惟乃丕显考文王,克明德慎罚,不敢侮鳏寡。

(《尚书·康诰》)朕:先秦之前有一定地位的人也可以称朕②老臣今者殊不欲食。

(《战国策·赵策四》)③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爲而已矣。

(《孟子》)④赵开壁击之,大战良久。

第四章 语法(语序、判断句、被动句)

第四章 语法(语序、判断句、被动句)

二、宾语前置 把宾语提到动词谓语或介词的前面,叫做宾语前置。 (一)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 1.动词宾语前置 例:(1)吾谁欺?欺天乎? (2)曰:“奚冠?”曰:“冠素。” (3)良问曰:“大王来何操?”

古代汉语中的疑问代词主要有:谁、何、胡、奚、安、恶、
孰、焉。

疑问代词宾语前置的例外情况:
“是”还常用在句中作“指示代词”。 例:(1)八佾舞于庭,是可忍,孰不可忍也? (2)是鸟也海运将徙于南冥。 (3)今子食我,是逆天帝之命。 (4)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 “是”在古汉语判断句中作主语,复指上文出现的内容。
三、判断句的活用
句子采用判断句的形式,但在语义上不表达判断的内容,
我们称之为“判断句的活用”。
例:(1)子张曰:“子夏云何?”
(2)荀息谓何?

谓语动词前有助动词,疑问代词作宾语常置于助动 词之前。
例:(1)《吕氏春秋》:“公谁欲相?” (2)《左传》:“臣实不才,又谁敢怨?”
2.疑问代词作介词宾语前置 例:(1)学恶乎始?恶乎终?
(2)胡为至今不朝也?
(3)曷为久居此围城之中而不去也?
2.否定句中,有否定词“不”、“莫”、“未”、 “毋”,代词作宾语前置。 例:(1)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2)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B.主语 C.状语 D.定语
练习: 一、选择题 3.下列各句中的“非”字不是用于判断句的是( ABD ) A.管仲非仁者与? B.是非君子之言也。
C.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D.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
练习:
二、说明下列句子中的“是”字的词性及在句子中的意义。 1.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 2.岂不榖是为?先君之好是继。 3.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

古代汉语教程之:语法

古代汉语教程之:语法

然也。
(《上书谏吴王》)
• 例①②中的第三处词“之”充当双宾 语中的近宾;例③④中的二处代词 “之”充当兼语。“之”充当兼语的 情况比较少见。
• “之”和“其”都不是典型的第三人 称代词,这主要是因为它们的语法功 能并不完备,即除了能分别充当宾语 定语外,在上古它们都不能充当单句 的主语。此外,说它们并不是完备的 第三人称代词,还由于下面的两种情
①割地定制,,令齐、赵、楚各为若干国,使 悼惠王幽王、元王之子孙毕以次各受祖之分 地,地尽而止;及燕、梁佗国皆然。
(《汉书·贾谊传》)
②昔诗人所刺,《春秋》所记,指象如此,殆
不在它。
(《书汉·杜邺传》)
“他”作为人称代词来使用是中古时期才产的 用法。
• “他”作为人称代词来使用是中古时期才产生 的用法。
一是“之”和“其”除称代人以 外,还可以称代事或物。例如:
①请京,使居之。
(《郑伯克段于鄢》)
②以家量贷而以公量收之。
(《齐侯使宴婴请继室》)
③蛇出于其下,以肱(gong)击之, 伤而匿之。 (《鞍之战》)
④赵王所为,客辄以报臣,臣以 此知之。 (《信陵君列传》)
• 例①“之”代地点;例②代物;例③前一 “之”代蛇,后一“之”代伤情;例④ “之”代事情。
• 例①“尸诸城上”即“把尸体 陈列在城墙上”;例②“置诸 橐”即“把食和肉放在橐中”, 这二例中的“诸”是“之于” 的合音。例①②中的“诸”都 是“之乎”的合音。
(三)疑问代词
• 常见的疑问代词有“谁”、“孰”、 “何”、“胡”、“曷”、“奚”、 “安”、“恶”、“焉”等。这些 疑问代词有的称代人,有的称代事 物,有的称代处所,有的具有两种 或三种称代作用。
②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同①)

第二课时古代汉语语法倒装句

第二课时古代汉语语法倒装句

介宾结构后置1
文言文中的倒装句
温州十四高级中学 陈茅
• 现代汉语中句子成分: • 句子有六个成分:主语、谓语、宾语、补 语、定语、状语
(主语:双下划线;谓语:单下划线;宾语:波浪线;定语: 括号();状语:中括号[];补语:单书名号<>)
倒装句1
• 所谓的倒装句,是相对于现代汉语语法中 句子成分的排列顺序而言的。
定语后置8
• • • • • • • • • • • • • • 找到下列句子中的定语成分,并且做上倒装记号。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 僧之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为学》)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石钟山记》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核舟记》) 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活板》) 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促织》) 且将军大势可以拒操者,长江也(《赤壁之战》) 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廉颇蔺相如列传》)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荆轲刺秦王》)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岳阳楼记》)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 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屈原列传》) 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与?(《五人墓碑记》)
宾语前置5
• • • • 4.普通宾语前置 在一般性的宾语前置中,大家要注意语感。 “沛公安在?”(《史记.项羽本记》) “余是以记之,以俟观人风者得焉”(柳宗元 《捕蛇者说》) • “时人莫之许也”(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 •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韩愈《师说》) • 有时,还可以在前置的宾语前加上一个范围副词 “唯”,构成“唯......是......”的格式如:“唯利是 图”、“唯命是从”等。
定语后置6
• 3. “中心词+定语” 的形式 • 这种格式和判断句中的主语直接加表语一样, 没有任何语言标志,辨识起来较困难。但这种情 况出现很少,曾经选进过中学教材的《西门豹治 邺》中有一句:“从弟子女十人所,皆衣缯单衣, 立大巫后。”(跟随着十来个女徒弟/跟随的女徒 弟有十来个……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这里,“女”是“弟子”的定 语,被后置了。如果辨识不清,学生可能理解成 “堂弟的子女十来个人……”或“跟着弟弟、儿子、 女儿大约十来个人”。

古代汉语语法

古代汉语语法
焉“于之”,“于是”: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让子路在这儿问路)
不复出焉(于之)(不再从这儿出去了)
善莫大焉(于之)
语气词用法:在句尾:于我心有戚戚焉
则就木焉(就和死差不多了)
在句首:焉有仁人在立,罔民而可为也?
诸“之于”:投诸渤海之尾
“之乎”:有诸?(有这件事吗?)
孰、何、安、胡、曷——代词,“什么”
天下皆是也(这样的)
作指事代词:是岁大旱(这);居是邦也(这个)
现代汉语中,“之”、“其”、“是”作为代词已不用了。
者特殊代词,不能单独充当句子成分

者代词名词+者(复指代词),就是指代名词本人:陈涉者,羊城人也
动词+者,指示发出动作的主体,者字词组
语气词表示假设语气“…的话”:不然者
表示疑问语气“呢”:何以得擅许秦者?
孰:指事,指人
何:何事。敢问何谓也(指的是什么)
安:指地方。沛公安在(在哪)
回答问题步骤:解释加点字
1)词性;2)功能(用法)3)今译
例:之:助词。连接主谓,取消句子独立性。可不译。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以:介词,宾语省略,可译成“把”。
(2)都有介词用法的虚词
以以介词用法为主:以五十步笑百步(以:助词,译作“凭借”。和“五十步”组成介
秦为知之(如果,连词)
与介词(两者间不并列):公与之语(“公”、“之”地位不平等,所以“与”是介词,“跟”)
子厚与设方计(介词,给)
与人耕佣(介词,被)
连词(两者间并列):吾与汝毕力平险(“吾”、“汝”地位平等,所以“与”是连词)
于:介词,引出时间、地点、行为主动者,表示被动:历试于天下(在);伤于矢(被)
放在句尾和“也”连用:……而非邦者也(哪里见过五六十平方里的小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章
语法( 10 周, 30 学时)
教学目的 :使学生了解古今汉语语法的继承和发展关系,掌 握古汉语中的特殊语法现象,从而增进阅读古书的能力,提高运 用和分析现代汉语的能力。
教学重点 : 一、了解词类活用的特点,并能区别词类活用与词的兼类; 二、掌握宾语前置的主要格式,能正确辨认; 三、了解判断句古今的不同,掌握其特征和格式; 四、了解被动句的类型和具体句式; 五、了解各类虚词的分类、特点和用法。 教学难点 : 一、能准确地辨认具体语境中的词类活用现象; 二、熟练掌握宾语前置的规律; 三、正确辨认判断句; 四、熟练掌握被动句的不同格式; 五、重点掌握常见虚词的用法。 教学方法 : 知识教学与文选教学穿插进行,讲练结合,重视实践。 作业布置: 一、每部分知识点讲完后有随堂练习,当堂解决; 二、分两周布置一篇白话文的标点、翻译练习; 三、继续整理常用词; 四、教材上第二 —— 第六单元的练习; 五、以上练习不定期抽查 5 次作为平时成绩。
1 、词的兼类是指一个词经常具有两种或两种以上词类的语法
特点,而词类活用是偶尔用作他类词。
2 、词类活用所属的几种词类有主次之分,而词的兼类所属的
词类无主次之分。
三、词类活用的称说和翻译
称说: “用作 ”、“用如 ”
翻译:动词或动词性短语
状语 + 中心语
动词 + 宾语
3
动词 + 补语 四、古汉语中常见的词类活用现象 在这个问题中我们共安排了如下一些问题:名词用作一般动 词,名词用作状语,名词、动词、形容词用作使动,名词,形容 词用作意动,动词用作为动等。但严格说起来,名词用作状语时 不属词类活用,因其并未用作他类词,词性未变,但因此用法现 代汉语不常见,故在此列出。动词用作使动和用作为动也不是真 正的词类活用,它也未改变词性,只是改变了用法。为了教学的 方便,一般习惯把这几种实词的特殊用法放在一起来讲。 (一)名词用作一般动词 1 、普通名词用作一般动词 什么时候名词是用作动词了呢?要根据它与前后词语的关系 以及它在句子中的语法作用来判断。 ① 代词前边的名词用作动词 代词一般不受名词修饰和限制,且代词常作宾语,句中又无 其他动词,因此,是该名词活用作动词了。 公子怒,欲鞭.之。(左传 ·僖公二十三年)鞭:用鞭子抽打。 驴不胜怒,蹄.之 (黔之驴)蹄:踢。 父曰: “履.我。 ”(史记 ·留侯世家)履:给我穿上鞋。 农人曰: “.....试再囊.之,我观其状, 果困苦否? “(中山狼传) 囊.:.用口袋装。 从左右,皆肘.之。( 鞌之战)肘:用肘顶。 昔者,郑武公欲伐胡, 乃以其子妻.之。 (史记 ·老庄申韩列传) ② 副词和能愿动词后边的名词用作动词
在语言的三要素中,词汇的发展变化是最快的,而语音变化 得慢一些,语法则最具有稳固性。如古人说: “饭蔬食 ”,今人说: “吃粗粮 ”。经过几千年,虽然所用的词语都变了,但动宾关系的 语法结构并没有变化。
关于语法的系统知识:语言单位、词类、短语、句子成分、 句子的结构分析、复句等,我们在现代汉语课里已系统地学习了, 古代汉语课没有必要去重复。古汉语的语法部分要讲的,主要是 古今差别较大的语法现象:实词的活用、宾语前置、古汉语的被 动表示法、古·僖公二十三年》记载:“狄获其二女: 叔隗、季隗,纳诸公子,公子取季隗 .....以叔隗妻赵衰。”)
戚夫人泣,上曰: “[为我 ]楚.舞.,吾 [为若 ]楚.歌.。”(史记 ·留侯
世家) 鹪鹩巢.〈于深林〉。(庄子 ·逍遥游)
后妃率九嫔蚕.〈于郊〉,桑.〈于公田〉。(吕代春秋 ·上农)
古汉语语法的学习,要求大家死记一些规则,同时记一些例 子,做到不加思索、脱口而出。同时注意活学活用,在阅读文选 时能准确地辨认出特殊的语法现象。
第一节
词类活用( 2 周, 6 学时)
一、什么是词类活用 汉语中,一个词一般地都固定地归属在某个词类中,并具有 这类词的语法特点和作用,如 “运气 ”是一个名词,因此,它在句 中常作主语、宾语,并且可以受数量短语修饰。但是,有时,有 些词可以临时改变自己原来的词性而具有另一类词的语法功能,
词类活用现象现代汉语中有,古代汉语中更常见:
范增数目项王。(鸿门宴)
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孟子、尽心上)
二、词类活用与词的兼类的区别
兼类: 具以沛公言报项王。
言== 说的话,名词
广故数言欲亡。
言== 说,动词
活用: 微禹,吾其鱼乎?
鱼,名词,这里用作谓语。
前面受语气副词修饰,活用作动词。
副词不能修饰限制名词。但却可以修饰动词、形容词,因此, 副词后边的名词常用作动词。能愿动词也是只能用在动词、形容 词前作状语,不能用在名词的前边,因此,能愿动词后边的名词 也是用作动词了。
晋灵公不君.。(左传 ·宣公四年) 君:不行君道,不象国君。
子谓公冶长可妻.也。(论语 ·公冶长)妻:可以嫁女儿给他。
沛公军.〈霸上〉。(史 ·项羽本记) ④ 两个名词连用,之间又无并列、偏正、同位关系,那么有
一个名词活用为动词。
5
孟子曰: “许子必种粟而后食乎? ”曰: “然。 ”许“子必织而后 衣乎? ”曰:“否。许子衣褐。 ”许“子冠.乎? ”曰:“冠。”曰“奚冠? ” 曰: “冠素.。 ”(孟子 ·滕文公上)
这就是词类的活用。如: 老栓,就是运.气.了你。(鲁迅·药)
长此以往,国将不国 .了。(鲁迅·友邦惊诧论)
这人太军.阀.了。
其中的 “运气 ”、“国”是名词活用作动词, “军阀 ”却是名词活用
作形容词。
一个词本来经常只有甲类词的语法特点, 只是在某种情况下,
偶尔具有了乙类词的语法特点,这就叫词类的活用。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汇河。(
)水:会游泳。
左右欲刃.相如。(史记 ·廉蔺列传) 刃: 杀
今京不度.,非制也。(郑伯克段于鄢) 度:不合乎法度
③ 名词前边没有动词,并且后边或前边是介词短语或处所名
词时,该名词用作动词。 介词短语或处所名词常用在动词、形容词前作状语,用在其
后作补语,因此,这种语境中的名词常活用作动词。 狄伐咎如, 得二女,[以长女 ]妻重耳 ......[以少女 ] 妻.赵衰,生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