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关于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的决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技术推广法(2024年修正)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技术推广法(2024年修正)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全国人大常委会•【公布日期】2024.04.26•【文号】•【施行日期】2024.04.26•【效力等级】法律•【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农业科技正文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技术推广法(1993年7月2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次会议通过根据2012年8月31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八次会议《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技术推广法〉的决定》第一次修正根据2024年4月26日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九次会议《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技术推广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生物安全法〉的决定》第二次修正)目录第一章总则第二章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第三章农业技术的推广与应用第四章农业技术推广的保障措施第五章法律责任第六章附则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促使农业科研成果和实用技术尽快应用于农业生产,增强科技支撑保障能力,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实现农业现代化,制定本法。
第二条本法所称农业技术,是指应用于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的科研成果和实用技术,包括:(一)良种繁育、栽培、肥料施用和养殖技术;(二)植物病虫害、动物疫病和其他有害生物防治技术;(三)农产品收获、加工、包装、贮藏、运输技术;(四)农业投入品安全使用、农产品质量安全技术;(五)农田水利、农村供排水、土壤改良与水土保持技术;(六)农业机械化、农用航空、农业气象和农业信息技术;(七)农业防灾减灾、农业资源与农业生态安全和农村能源开发利用技术;(八)其他农业技术。
本法所称农业技术推广,是指通过试验、示范、培训、指导以及咨询服务等,把农业技术普及应用于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的活动。
第三条国家扶持农业技术推广事业,加快农业技术的普及应用,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
第四条农业技术推广应当遵循下列原则:(一)有利于农业、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和增加农民收入;(二)尊重农业劳动者和农业生产经营组织的意愿;(三)因地制宜,经过试验、示范;(四)公益性推广与经营性推广分类管理;(五)兼顾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注重生态效益。
农产品质量安全法释义精编
农产品质量安全法释义精编Document number:WTT-LKK-GBB-08921-EIGG-22986《农产品质量安全法》条文解读第一章总则总则是对法律中的若干重要问题原则性、概括性的规定,是立法基本精神的核心体现,对整部法律中其他各项具体规定具有指导作用。
本章共有10条,主要包括立法目的、调整范围、管理体制、政府在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中的职责、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制度、农产品质量安全状况信息发布制度、以及国家对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农产品质量安全科研和先进生产技术的推广和支持,农产品质量安全知识的宣传等内容。
1、第一条“为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维护公众健康,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制定本法”。
人们每天消费的食物大部分是直接来源农业的初级产品,即农产品质量安全法所称的农产品。
因此,农产品的质量安全状况如何,直接关系着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乃至生命安全。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
保证人们群众吃得安全、吃得放心,是坚持以人为本,对人民高度负责的体现。
在党中央的高度重视和各有关方面的共同努力下,我国农产品质量状况总体上不断提高,但亟待依法规范,加强管理。
全国人大常委会虽已制定了食品卫生法和产品质量法,但食品卫生法不调整种植业、养殖业等农业活动;产品质量法只适用于经过加工、制作的产品。
为了从源头上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维护公众的身体健康,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专门制定了本法。
本条包括以下内容:(1)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产品作为城镇居民的主要食物来源,其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直接关系着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因此,制定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的首要目的就是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安全、放心的农产品。
党中央、国务院十分重视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
国务院1992年就出台了《关于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的决定》,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不断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
1997年后我国农产品实现了总量基本平衡,丰年有余的历史性转变,农业发展进入数量安全与质量安全并重更加注重质量安全并提升农业效益的新阶段。
农产品质量安全法条文解读
《农产品质量安全法》条文解读第一章总则总则是对法律中的若干重要问题原则性、概括性的规定,是立法基本精神的核心体现,对整部法律中其他各项具体规定具有指导作用。
本章共有10条,主要包括立法目的、调整范围、管理体制、政府在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中的职责、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制度、农产品质量安全状况信息发布制度、以及国家对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农产品质量安全科研和先进生产技术的推广和支持,农产品质量安全知识的宣传等内容。
1、第一条“为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维护公众健康,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制定本法”。
人们每天消费的食物大部分是直接来源农业的初级产品,即农产品质量安全法所称的农产品。
因此,农产品的质量安全状况如何,直接关系着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乃至生命安全。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
保证人们群众吃得安全、吃得放心,是坚持以人为本,对人民高度负责的体现。
在党中央的高度重视和各有关方面的共同努力下,我国农产品质量状况总体上不断提高,但亟待依法规范,加强管理。
全国人大常委会虽已制定了食品卫生法和产品质量法,但食品卫生法不调整种植业、养殖业等农业活动;产品质量法只适用于经过加工、制作的产品。
为了从源头上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维护公众的身体健康,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专门制定了本法。
本条包括以下内容:(1)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产品作为城镇居民的主要食物来源,其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直接关系着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因此,制定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的首要目的就是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安全、放心的农产品。
党中央、国务院十分重视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
国务院1992年就出台了《关于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的决定》,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不断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
1997年后我国农产品实现了总量基本平衡,丰年有余的历史性转变,农业发展进入数量安全与质量安全并重更加注重质量安全并提升农业效益的新阶段。
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要求,农业部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作为一项工作重点,自2001年开始,以启动实施“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为主线,以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为核心,以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体系建设为基础,以农产品产地环境、生产过程、投入品监管、质量追溯和市场准入等环节为重点,全面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各项工作。
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计委关于建设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示范区和扶持
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计委关于建设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示范区和扶持粮棉大县发展经济报告的通知【法规类别】农业管理【发文字号】国办发[1994]75号【发布部门】国务院办公厅【发布日期】1994.06.08【实施日期】1994.06.08【时效性】现行有效【效力级别】国务院规范性文件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计委关于建设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示范区和扶持粮棉大县发展经济报告的通知(国办发〔1994〕75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国家计委《关于建设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示范区和扶持粮棉大县发展经济的报告》已经国务院同意,现转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建设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示范区和扶持商品粮棉大县发展农村经济,是党中央、国务院的重要举措,对促进粮棉增产,稳定供应,全面发展农村经济,具有重要的意义。
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重视这项工作,加强领导,团结协作,共同努力,把这件事情办好。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办公厅一九九四年六月八日关于建设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示范区和扶持粮棉大县发展经济的报告国务院:为了更好地扶持粮棉主产区发展农村经济,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当前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中发〔1993〕11号)的决定,我委会同农业部、林业部、水利部、内贸部、中国人民银行、中国农业银行等有关部门,就建设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示范区和扶持粮棉大县发展农村经济问题进行了反复研究,提出了具体实施方案。
现将我们的意见报告如下:一、关于建设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示范区的意见从1994年起,连续5年,国家每年安排10亿元专项贷款,在不同地区建设一批各具特色的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示范区。
(一)指导思想适应农村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充分发挥地区资源和经济优势,优化农业生产和农村产业结构,引导和推动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的发展;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进行科技、资金、物资等生产要素的综合投入,在农产品品种和质量方面进行深度开发;以生产、加工、储藏、运销一体化的经济实体为龙头,使示范区生产商品化、服务系列化;通过建立贸工农一体化的经营组织,带动千家万户发展生产,进入市场,在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中发挥示范作用。
财政部关于印发《关于改革和完善农业综合开发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的通知
财政部关于印发《关于改革和完善农业综合开发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财政部•【公布日期】2003.12.10•【文号】财发[2003]93号•【施行日期】2003.12.10•【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失效•【主题分类】财政综合规定正文*注:本篇法规已被:财政部关于公布废止和失效的财政规章和规范性文件目录(第十一批)的决定(发布日期:2011年2月21日,实施日期:2011年2月21日)废止财政部关于印发《关于改革和完善农业综合开发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的通知(财发[2003]93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财政厅(局)、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财务局、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水利部、农业部、国土资源部、国家林业局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农业综合开发是党中央、国务院加强农业的一项重大决策,是国家支持和保护农业的重要举措,是发展农村生产力的有效途径,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关键措施。
进一步深化改革,完善政策,创新机制,加强管理,不断提高农业综合开发的工作水平和成效,对于解决好“三农”问题,加快农村小康建设步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现将《关于改革和完善农业综合开发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并将贯彻落实情况于2004年2月底之前报我部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
财政部二○○三年十二月十日附件:关于改革和完善农业综合开发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财政部2003年12月3日)为贯彻落实新一届政府国家农业综合开发第一次联席会议精神,进一步深化改革,完善政策,创新机制,加强管理,不断提高农业综合开发工作水平,现对改革和完善农业综合开发若干政策问题提出以下意见:一、改革和完善农业综合开发若干政策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改革和完善农业综合开发若干政策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是: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大精神为指导,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以农业主产区特别是粮食主产区为重点,着力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和生态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保证国家粮食安全;着力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增加农民收入。
湖北省人民政府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决定的通知
湖北省人民政府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决定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湖北省人民政府•【公布日期】1993.01.11•【字号】•【施行日期】1993.01.11•【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农业管理综合规定正文湖北省人民政府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决定的通知(1993年1月11日)各地区行政公署,各、市、州、县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国务院发出《关于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的决定》(国发[1992]56号,以下简称《决定》),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一个重大举措。
贯彻落实这个《决定》,对进一步解决和发展农村生产力,继续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实现小康目标,具有重要作用。
当前,我省广大农村根据《决定》精神和省委、省政府的部署,抓住有利时机,积极开发资源,调整结构,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
为了进一步贯彻落实《决定》精神,加快发展“两高一优”农业步伐,促进农业生产结构调整,特作如下通知。
(一)面向市场,积极调整种植业结构。
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各地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根据市场需求、地区优势、效益原则,积极稳妥地引导农民调整。
粮食生产要稳定发展,保障供给,优化结构,增加效益。
大力发展饲料作物和适销对路的豆类及小杂粮,逐步使全省饲料作物在粮食中的比重由5%调整到10%以上;调减早籼稻,淘汰低质稻,发展优质稻,力争“八五”期末,全省优质稻比重由20%提高到40%以上。
棉花是我省的优势经济作物,要稳定面积,主攻单产,进一步提高品质。
油料要适当发展,扩大秋油比重,大力发展“双低”优质油菜。
各类经济作物生产要发挥区域优势,突出地方特色,建设基地,逐步实行规模经营,做到生产、加工、贮运;销售配套发展。
力争“八五”期末全省多种经济作物产值由一九九一年的五十三亿元增加到八十亿元以上,在种植业中的比重由22%提高到30%以上。
(二)加快发展林牧渔业。
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发展的成就-经验与问题-任爱胜[1]解读
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发展的成就、经验与问题任爱胜胡志全(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北京 100081王军胡源远(北京金道佳业软件有限公司北京 100081内容提要目前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已越来越引起全社会的关注。
文章从发展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必要性入手 , 分析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所取得的成就、经验 , 进而提出了阻碍农产品质量安全发展的关键系列问题。
本研究为深入思考我国农产品的发展方向、重点以及对策措施打下基础 , 同时为进一步提高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农产品质量安全成就经验问题一、引言农产品是指通过农业生产活动所获得的动物、植物和微生物产品。
农产品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的物质条件 , 是食品工业的基础原料。
农产品质量安全是农产品质量提高到一定水平上的结果 , 因而是农产品质量和农产品安全的集合 , 是农产品的内在品质与外在因素对人体健康的影响状况。
农产品质量安全是人类生存的重要基础 , 是农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手段 , 是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迫切需要。
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是反映人民生活质量高低及国家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 , 是保护国内农业产业发展的重要保障。
Analyses on Developmental Conditions And Trends of Agricultural Product Quality and Safety in China During the Eleventh Five YearsREN Aisheng et alAbstract:Based on the summary of the new situations of agricultural product quality and safety developments, the influences of W TO to agricultural product quality and safety and the short ways of enhancing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 power on our agricultural product were discussed in this article. Simultaneously the developmental prospects and trends on the safe agricultural product market for the Eleventh Five Years were analyzed, so that the directions for a gricu-l tural product quality safety development were indicated.Key words:Agricultural product quality and safety, Developmental conditions, Trends analyses本研究得到了世界银行第四期技术合作贷款项目国家农业政策分析平台与决策支持系统、农业部市场与经济信息司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十一五发展规划、科研院所社会公益研究专项食物消费升级模式与粮食安全政策分析评估、粮食与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科技支撑研究的资助新中国成立以来 , 我国农业发展的主要任务是追求数量增长、解决温饱问题。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当前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当前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文章属性•【制定机关】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国务院•【公布日期】1993.11.05•【文号】中发[1993]11号•【施行日期】1993.11.05•【效力等级】党内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农业管理综合规定正文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当前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中发[1993]11号一九九三年十一月五日)在党的十四大精神指引下,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农村总的形势是好的。
在经济体制转换和国民经济高速增长中,农村出现了一些亟待解决的新问题,主要是农业特别是粮棉生产的比较效益降低,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扩大,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大量耕地被占,农村资金外流,一些地方财政用于农业的资金减少,加剧了农业发展后劲不足的矛盾。
中央认为,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要特别重视和加强农业和农村工作,切实强化农业的基础地位,保障农业稳步发展,不断增加农民收入。
这对于促进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完成九十年代经济社会发展战略任务,实现农村小康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解决当前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中的各种矛盾和问题,从根本上讲,就是要在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下,按照党的十四大确定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总体目标,稳定和完善党在农村的各项基本政策,深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把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全面转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轨道;坚持把农业放在一切经济工作的首位,逐步调整社会资金和国民收入的分配格局,增加农业投入,加强农业基础地位;抓住当前加强宏观调控的有利时机,进一步采取措施,解决影响农业生产和农民积极性的一些紧迫问题。
一、稳定、完善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和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
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和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是我国农村经济的一项基本制度,要长期稳定,并不断完善。
农业生产结构与布局
•
好 的 事 情 马 上就会 到来, 一切都 是最好 的安排 。上午 3时11分 13秒上 午3时 11分03:11:1320.12.15
•
一 马 当 先 , 全员举 绩,梅 开二度 ,业绩 保底。 20.12.1520.12.1503:1103:11:1303:11:13Dec-20
•
牢 记 安 全 之 责,善 谋安全 之策, 力务安 全之实 。2020年 12月 15日星 期二3时 11分13秒 Tuesday, December 15, 2020
Agricultural Structure and Layout
农业生产结构与布局 5
张忠根制作
1
什么是农业生产结构?如何衡量农业生产结 构?农业生产结构由哪些因素决定?其合理 化的评价标准有哪些?
农业生产结构的变化有什么规律?我国的农 业生产结构是怎样变化的?
为什么要调整优化我国农业生产结构?如何 调整(原则、方向和措施)?
张忠根制作
16
▪ 优化渔业生产结构 - 加快海水养殖业的发展,加快淡水养殖业的挖 潜改造
▪ 优化林业结构 - 以林业产业体系为主向以林业生态体系为主转 变;优化林种、树种结构
▪ 优化农产品品种结构 - 压缩不适销的品种,扩大优质农产品的生产; 通过品种改良和新品种开发,加速品种的更新 换代
张忠根制作
•
做 一 枚 螺 丝 钉,那 里需要 那里上 。20.12.1503:11:1303:11Dec-2015-Dec-20
种植业
82.5 80.6 75.8 74.7 66.9 76.5
林业
0.6 1.7 2.0 2.2 2.8 3.2
牧业
12.4 12.9 14.0 12.9 14.0 16.0
农产品质量安全的保障体系建设(2篇)
农产品质量安全的保障体系建设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农产品的质量安全非常重要。
不解决好农产品的质量与安全问题,农业就不可能持续健康发展。
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涉及到生产、加工和流通诸多环节,既需要技术方面的支持,也需要法律、制度、监管方面的保障;既需要政府的作为,也需要企业、农户和消费者等利益相关者的共同努力。
应该说,目前农产品市场竞争重点已从过去拼数量、拼价格日益转向质量与安全的竞争。
由于环境污染加重,生产技术标准低下,影响农产品生产的不安全因素增多,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焦点。
中国是一个农产品生产和消费大国。
中国政府历来十分重视农产品质量安全。
并把它作为一项事关人民安康、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大事在抓。
经过几十年的努力。
中国农产品生产已基本上能满足国内城乡居民对食物消费数量和质量的需求。
一、中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状况(一)数量稳步增长。
中国有句古话“民以食为天“。
食物问题.始终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大问题.是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基础。
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解决食物供给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的2O多年以来.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有利干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政策和措施.中国的农业和农村经济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成功创造出了仅占世界15%的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生产出了占世界总产量21%的粮食.以占世界不到1O%的土地面积养活了占世界22%人口的辉煌成就。
进入2O 世纪9O年代中后期.中国主要农产品总产量持续增长.谷物、水果、肉类、禽蛋水产品等六类食用农产品总产量位居世界第一。
粮食基本稳定在4500亿公斤以上.人均粮食占有量超过360公斤。
在粮食生产发展的同时油料、糖料、水果、蔬菜、畜牧、渔业生产也迅速发展。
xx年全国油料总产量达到2865万吨.比1949年增加9倍多;糖科产量达到8655万吨.比1949年增加28倍多水果产量达到6658万吨.比1949年增加51倍:蔬菜产量达到48337万吨;肉类总产量达到6334万吨.禽蛋总产量达到2337万吨.奶类总产量达到1123万吨.我国人均肉、蛋和奶占有量从1949年的41、0.7、04公斤提高到51、18.8和9公斤.水产品总产量达到4382万吨.是1949的79倍.人均水产品占有量达到33公斤.超过世界平均水平。
保障粮食安全的中国策略
保障粮食安全的中国策【教学目的】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一头连着百姓饭碗,一头连着国家战略。
我国是人口大国,解决好吃饭问题,始终是党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
教学中,要帮助学生深刻理解“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在任何时候都是真理”,充分认识保障粮食安全的必要性、长期性、艰巨性,号召学生杜绝“舌尖上的浪费”,永远记得“粒粒皆辛苦”,始终不忘“辛苦是三农”。
【重点内容】1.讲清楚我国粮食安全持续向好的原因。
经过艰苦努力,我国以占世界9%的耕地、6%的淡水资源,养育了世界近1/5的人口,从当年4亿人吃不饱到今天14亿多人吃得好,有力回答了“谁来养活中国”的问题。
2.讲清楚始终绷紧粮食安全这根弦的现实意义和深远意义。
受新冠肺炎疫情、全球极端天气、乌克兰危机等因素影响,全球粮食产业链供应链不确定性风险增加,人类或将面临“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最大的粮食危机”。
我国粮食安全紧平衡格局长期不会改变,资源环境约束加剧与粮食需求刚性增长的矛盾突出,粮食品种、区域等结构性的矛盾突出,成本刚性上升与增加种粮收益的矛盾突出,个别品种外采率高与国际贸易风险的矛盾突出,在粮食安全这个问题上不能有丝毫麻痹大意。
3.讲清楚国家粮食安全战略。
我国坚持走中国特色粮食安全之路,确立了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
保护耕地命根子,给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把民族种业搞上去,落实党政同责,树立大食物观,多措并举、久久为功确保粮食安全。
【教学难点】1.深刻阐述我国粮食安全战略的内涵2.准确把握我国农情【教学导入】洪范八政,食为政首。
中国是人口大国,如果中国自己的粮食不够了,任何国家乃至整个国际社会都不可能有帮助中国人解决吃饭问题的能力。
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际,时任美国国务卿艾奇逊曾预言:中国人口众多,历代政府都没有解决中国人的吃饭问题,这是他们失败的原因。
同样,共产党政权也解决不了中国人的吃饭问题,它必然会因此而垮台。
1994年,有一位美国学者写了一本叫《谁来养活中国?》的书,声称由于人口增加、耕地减少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进入21世纪后,中国必将出现粮食短缺,进而造成世界性的粮食危机。
大力推进农业“三品”发展 切实提升农业标准化水平
大力推进农业“三品”发展切实提升农业标准化水平作者:汪木来源:《新农村》2011年第05期摘要:农业标准化是现代农业的基础,是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关键。
农业部提出在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实践中大力发展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并采取“三位一体、整体推进”的有力措施。
这是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农业标准化水平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标准化农业三品质量安全品牌一、农业“三品”概述所谓农业“三品”即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
农业部提出在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实践中大力发展农业“三品”并采取“三位一体、整体推进”的有力措施。
这是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实施农业标准化的有效途径。
无公害食品是指产地生态环境清洁,按照特定的技术操作规程生产,将有害物含量控制在规定标准内,并由授权部门审定批准,允许使用无公害标志的食品;绿色食品是指按照特定生产方式生产,经专门机构认证,许可使用绿色食品标志的无污染的安全、优质、营养类食品;有机食品是指来自于有机农业生产体系的食品,有机农业是指一种在生产过程中不使用人工合成的肥料、农药、生长调节剂和饲料添加剂的可持续发展的农业,它强调加强自然生命的良性循环和生物多样性。
农业“三品”工作是现代农业发展的趋势,是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的重要保障,有利于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提升农业标准化水平。
发展农业“三品”能有效的保障农产品的消费安全,是增强农业综合竞争力的迫切需要,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条件,也是推进农业增长方式转变的必要选择。
二、发展农业“三品”是推进农业标准化发展的有效途径1. 农业标准化是发展农业“三品”的基础和前提农业标准化是现代农业的基础,是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关键。
农业标准化工作的目的就是解决农业生产全过程中有标可依、规范发展的问题,从而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和我国农产品市场的综合实力。
农业标准化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了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的好坏,只有以农业标准化为基础规范农业生产,才能不断提高农产品质量,从而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
国务院关于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的决定-
国务院关于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的决定正文:---------------------------------------------------------------------------------------------------------------------------------------------------- 国务院关于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的决定(1992年9月25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农村改革和发展取得了重大成就,特别是农产品数量的大幅度增长,对全国人民基本解决温饱问题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九十年代我国农业应当在继续重视产品数量的基础上,转入高产优质并重、提高效益的新阶段。
这是我国农业发展史上的一个重大转变。
实现这个转变,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继续加强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基础地位的需要;对于满足城乡居民生活不断提高的消费需求,为工业提供更多的优质原料,缓解农产品卖难问题,较快地增加农民收入,拓宽农村工业品市场,实现小康目标,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都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更好地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现就有关问题作如下决定:一、进一步把农产品推向市场八十年代中期以来,我国已经相继放开了水产、水果、蔬菜、畜禽、蛋奶等大多数农产品,促使这些产品的产量大幅度上升,优质高效比重不断扩大。
实践证明,把农产品放开,推向市场,是实现优质优价、加快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的基本动力。
各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要认真总结经验,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进一步放开农产品经营。
对迄今尚未放开的农产品,都要积极创造条件逐步放开,使农产品生产与市场需求直接联结起来,推进高产优质高效农业更快发展。
抓紧当前有利时机,加快粮食购销体制改革,进一步向粮食商品化、经营市场化的方向推进。
根据各地不同情况,因地制宜,分散决策,在考虑各方面承受能力和各项保证措施配套的前提下,凡是有条件放开的省、自治区、直辖市,可以提出实施方案,报国务院批准。
农产品质量安全的保障体系建设(三篇)
农产品质量安全的保障体系建设农产品质量安全是农业生产和农产品市场中的重要问题,对于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社会稳定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为了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提高农产品竞争力和市场信誉度,保护消费者权益,需要建立一套完善的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体系。
一、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制建立一套完善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制是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基础和前提。
要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构,明确监管职责和权力,加强监管力量和技术支持,提高监管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同时,加强各级政府部门之间的协同配合,形成一张密切衔接的监管网络,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的全面覆盖和无缝对接。
二、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制定和执行制定和实施严格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是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重要举措。
要根据农产品的特点和需求,制定科学合理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明确农产品的质量要求和检测指标。
同时,要加强对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的宣传和培训,提高生产者和经营者的质量意识和标准执行能力。
三、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和监测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检测和监测是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重要手段。
要建立一套全面科学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和监测体系,包括对农产品生产环境、生产过程和产品的检测和监测。
通过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抽检和监测,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并追究责任,保证农产品的质量安全。
四、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制度建设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制度建设,对于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提高农产品市场信誉度具有重要意义。
要建立一套全链条的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包括对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和销售环节的追溯。
通过对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可以追踪农产品的生产和流通过程,及时发现和处理问题,保证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
五、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宣传和教育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宣传和教育,提高公众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认识和重视程度,是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重要举措。
要加大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知识的宣传力度,向公众普及农产品质量安全知识,提高消费者的信息获取能力和风险意识。
科教兴农战略
科教兴农战略与“三农”发展科教兴农,就是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位置,增强农村的科技实力及向生产力转化的能力,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把农业和农村经济建设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农民素质上来,加速实现农业现代化和城乡一体化。
实施科教兴农战略是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是改变我国农业增长方式,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的根本战略。
三者互动发展有利于优化科教兴农战略的实施条件,同时,实施科教兴农战略也有利于提高三者互动发展的规模和水平。
一、科教兴农战略的提出及其意义传统农业主要由劳动者凭习惯和经验进行生产,劳动生产率低、科技含量低、经济效益低。
随着我国工农业产品出现结构性过剩,由卖方市场转为买方市场,再加上加入世贸组织后,国外农产品的冲击,我国农业面临更加严重的挑战。
发展已由过去的资源约束变为资源和市场的双重约束,靠增加“大路货”农产品和提价来增收的空间有限。
再加上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和农民劳务收入的增长减慢,农民收入的增加更显困难。
因此,要提高农民的收入,要实现农产品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目标,在调整产业结构的同时,还必须将农业生产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运用现代科学技术进行农业生产和管理。
而要实现这一转变,则必须实行科教兴农,推进科技进步,并加强对农业生产者的教育培训,提高其科学文化素养。
科教兴农战略是现代农业的必然要求。
把科教兴农作为我国农业发展的战略来对待,其基本思路是:以农业科学研究为基础,以农业科技成果的示范、推广及加强农业教育为手段,以提高农业劳动者的科学文化素质为主要目的,影响和优化农业生产中的其它诸要素,从而形成新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农业的稳定、持续发展。
我国的科教兴农战略经历了不断演变和完善的过程。
科教兴农战略由科技兴农战略演变而来。
1989年12月27日《国务院关于依靠科技进步振兴农业加强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工作的决定》开始把科技兴农作为振兴农业的重大战略措施,指出:“要从根本上解决关系到国家兴衰的农业问题,科技兴农尤为重要。
从历年中央1号文件看粮食收储制度改革
2009年:关于2009年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若干意见
• 保持农产品价格合理水平。2009年继续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扩大国家粮食、棉花、食用植物油、猪肉储备, 2009年地方粮油储备要按规定规模全部落实到位,适时启动主要农产品临时收储,鼓励企业增加商业收储。
2008年:关于切实加强农业基础建设进一步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的若干意见
• 健全农业支持补贴制度。继续对重点地区、重点粮食品种实行最低收购价政策,并逐步完善办法、健全制度。
2006年: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
• 坚持和完善重点粮食品种最低收购价政策,保持合理的粮价水平,加强农业生产资料价格调控,保护种粮农民利益。
7
历年中央1号文件关于粮食收储政策的表述
2005年: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工作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若干政策的意见
• 随着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适当缩小指令性计划管理,完善指导性计划管理,更多地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 粮食,在保证完成国家定购任务的前提下,长年放开经营。
1990年:关于一九九一年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通知(粮食大丰收)
• 除了中央建立专项粮食储备外,地方也要储备,建立多级粮食储备制度。国家按照保护价敞开收购,满足 农民出售余粮的要求。集体和农户也应有必要的储备,以丰补歉。
加强行业标准化推动农业产业化──以标准推动农业化的思考
3年第期○农业产业化○近两年,农业产业化的重要意义和作用,已为越来越多的人们所认识,推动农业产业化是广大农业工作者的共同心愿。
许多学者就如何推动农业产业化的有关问题,展开了极其广泛的探讨,但有一点似乎被忽视了,那就是标准化对农业产业化的推动作用。
事实上,标准化作为现代生产经营和科学管理的重要手段,可以从诸多方面有力推动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一)标准化具有技术上的统一和规范的作用。
产业化又称一体化。
即众多的经营主体以利益为纽带结成综合体,围绕一种或某几种产品的生产和销售,实行一体化经营。
然而,对于众多的主体来说,要实行一体化经营,需要借助技术手段进行统一与规范,这种技术上的统一与规范,实际上就是标准化手段的运用。
如福建省连城红心地瓜干的生产经营,从横向看,单是承担地瓜干深加工的企业就有50多家,为了适应市场,发挥品牌效应,连城红心地瓜干集团(公司)运用标准化手段,对各加工企业加强管理,统一质量标准和包装规格,将众多加工企业的产品统一规范成少数几个品牌,有力地促进了生产和销售的稳步发展。
从纵向看,连城红心地瓜干的产业化生产经营,包括种苗培育、大田生产和收购、加工、包装、销售等多个环节,每一个环节发生差异,都将对最终的销售产生影响。
为此,连城红心地瓜干产业化经营组织分别采用标准化手段,对种苗培育、大田栽培和鲜薯收购等环节可能引起的差异,进行了严格的管理和控制,将每一个环节出现的差异都限制在可允许的范围(即标准)之内。
保证了终端产品在内质和外观上均符合品牌要求,满足了销售环节的需要。
(二)标准化具有客观、公正的利益协调和仲裁的职能。
实行农业产业化经营,必然要打破所有制、行政区域和行业隶属界限,使国营、集体、个体生产经营连结起来,县、地(市)、省及国内外企业衔接起来,农、工、贸各行业联合起来,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经营综合体。
经营综合体内部各个成员单位是以利益为纽带联系在一起的。
经营综合体的稳定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利益关系是否得到客观、公正的协调和仲裁。
绿色食品的由来与发展现状
绿色食品的由来与发展情况介绍省绿色食品办公室副主任黄尔培各位代表:我给大家简单介绍绿色食品的由来与发展情况。
一、绿色食品的由来(一)绿色食品产生的国际背景1、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提出二十世纪,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地球上发生了三种影响深远的变化:一是发达国家率先采用现代科技和现代工业武装农业,显著提高了社会生产力,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物质财富,大大推进了人类文明的进程;二是随着人口急剧增长、食物供需矛盾增大;三是人类不合理的社会经济活动加剧了人与自然的矛盾,对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和人类自身的生存构成了新的障碍,也影响子后代的延续和发展。
这三种变化给世界资源和环境带来了八大问题:臭氧层破坏、温室效应、酸雨危害、海洋污染、热带雨林减少、野生动植物减少(有的已经或频临灭绝)、土地沙漠化、毒物与有害废弃物扩散。
给工农业生产和人们的日常生活、身体健康带来危害。
由于急于发展经济、增加物质财富而造成的环境污染和资源破坏所产生的危害具有隐蔽性、累积性和扩散性的特点,因此长期未被人们重视。
1962年,美国海洋生物学家R·卡逊女士通过调查,以自己的家乡美国密执安州东辛兰市为消灭榆树甲虫,使用DDT农药,秋天树叶落地,蠕虫吃落叶,春天布谷鸟吃蠕虫,在一个星期布谷鸟全部死掉,春天听不到鸟叫,而出版了一本书叫《寂静的春天》。
书中写道:“全世界遭受治虫药物的污染,化学品已侵入万物赖以生存的水中,渗入土壤并且在植物上布成一层有害的薄膜……,已对人类有严重的危害。
除此以外,还有可怕的后遗症,可能近几年无法查出,甚至于对遗传有影响,几个世代都无法觉察”。
此书发表后,在美国和世界各地引起强烈的反响,各国都开始留意本国的田地、河流、山川、近海,再加上五、六十年代世界上发生的伦敦烟雾、日本水俣病、痛痛病、粮油中毒、北爱尔兰海鸟死亡等一系列环境污染公害事件,敦促人们提出一种新的思想,即可持续发展思想,其基本要点:一是强调人类追求健康而享有生产成果和生活成果的权利,应当坚持与自然和谐的方式统一而不应凭借手中的技术和资金,采取耗竭资源、破坏生态和污染环境的方式来追求这种发展权利的实现。
农业发展资料
从古至今,农业一直是国家的基础产业,同时也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最重要的产业。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农业发展逐步摆脱了千百年来小农经济的种种弊端,开始走上一条持续发展的道路。
纵观建国以来农业的发展历程,于其中见证新中国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人民生活得到真切改善。
一、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1949-1957建国初期,农业因长期的战争破坏,也因几千年来封建土地制度的桎梏,大多数农民没有自己的土地,农民绝大多数积贫积弱,人数占少部分的地主则占有大部分的土地。
为满足新解放区广大农民对土地的迫切要求,同时也为了解放生产力,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国家实行土地改革。
1950年夏,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与国土地改革法》,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阶级的土地所有制。
到1952年底,全国已基本完成了土地改革,在我国延续数千年的封建剥削土地制度彻底废除了。
广大农民在政治、经济上翻身。
农村生产力得到解放,为农业生产的发展与国家工业化开辟了道路。
土地改革以后,党与政府引导农民开展互助合作运动,开展大规模地兴修水利,发展农业生产,到1952年,农业生产超过中国历史上最高水平,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也有很大提高。
但是在当时,我国封闭式的小农经济,不利于现代生产的社会分工,也不利于兴办大规模的农田水利建设,更无法集中力量抵御各种严重的自然灾害,无法满足社会主义工业化对农业提供越来越多的工业原料、资金与市场的需要。
据资料统计,当时个体农户耕地很少,一般每人3亩,一户十来亩,经营规模极度狭小;生产工具严重不足,贫雇农每户平均仅占有耕畜0.47头,犁0.41部;资金十分短缺,一个农户一年用来购买生产资料的支出仅52.3元,其中用于购买生产工具的为6.5元。
为了改变分散、落后的小农经济束缚农村生产力的发展,难以满足国家经济建设发展的需要的局面,从1953年到1956年,国家开始对农业实行社会会主义改造。
采取积极发展稳步前进的方针,实行自愿互利的原则。
形势与政策:有关粮食安全
保障粮食安全,饭碗一起端天大地大,不如吃饭最大。
而五谷者,万民之命,国之重宝。
粮食对于全人类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在1959---1961年之间我国发生了大面积洪涝,干旱等自然灾害,造成了我国粮食产量大幅度减产,从而导致了农村地区严重缺粮,饥荒也席卷了大部分的人。
所以保障粮食的安全,始终是我们党和政府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
在《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举全党全社会之力推动乡村振兴》一文章中提出,“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扛起粮食安全的政治责任”,我认为粮食安全应该从“粮食生产”“粮食流通”和“粮食储备”三个方面入手。
随着我国国情、农情、粮情的不断变化,粮食生产也从重数量转变为兼顾质量。
而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要防止耕地“非粮化”,我们要充分认识防止耕地“非粮化”维持粮食生产的重要性紧迫性。
我们的生存需要依靠粮食来维持,而粮食需要土地来耕种,都是密不可分的。
但是我国的耕地呈现着总量多、人均占有量少、优质的耕地少、耕地后备资源少这样“一多三少”的现状。
所以在1992年国务院出台的《关于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的决定》中,明确提出了农业发展要转入高产优质并重、提高效益的新阶段。
此后我国建立起超级水稻、矮败小麦、杂交玉米等高效教育种技术体系,主要粮食基本实现了良种全覆盖,解决了耕地“非粮化”的问题。
粮食生产后随之而来的问题就是粮食流通,粮食流通不仅关乎着种粮者能不能卖个好价钱,也关乎着买粮者能不能买到和买得起足够的粮食。
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人们对粮食的需求越来越大,就会出现有的商家故意囤积粮食,从而将价格抬高。
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出现我国就有了长达40年的票证时代,但是这种应对方法也降低了农民对生产粮食的积极性,所以自1998年以来,党中央、国务院确定的以“三项政策、一项改革”为主要内容的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有效地保护了农民利益,调动了农民种粮积极性,促进了粮食生产和流通的发展,推动了农业和粮食生产结构的调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务院关于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的决定
【法规类别】农业管理
【发文字号】国发[1992]56号
【失效依据】国务院关于宣布失效一批国务院文件的决定(2016)
【发布部门】国务院
【发布日期】1992.09.25
【实施日期】1992.09.25
【时效性】失效
【效力级别】国务院规范性文件
国务院关于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的决定
(1992年9月25日国发〔1992〕56号)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农村改革和发展取得了重大成就,特别是农产品数量的大幅度增长,对全国人民基本解决温饱问题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九十年代我国农业应当在继续重视产品数量的基础上,转入高产优质并重、提高效益的新阶段。
这是我国农业发展史上的一个重大转变。
实现这个转变,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继续加强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基础地位的需要;对于满足城乡居民生活不断提高的消费需求,为工业提供更多的优质原料,缓解农产品卖难问题,较快地增加农民收入,拓宽农村工业品市场,实现小康目标,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都具有重要意
义。
为了更好地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现就有关问题作如下决定:
八十年代中期以来,我国已经相继放开了水产、水果、蔬菜、畜禽、蛋奶等大多数农产品,促使这些产品的产量大幅度上升,优质高效比重不断扩大。
实践证明,把农产品放开,推向市场,是实现优质优价、加快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的基本动力。
各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要认真总结经验,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进一步放开农产品经营。
对迄今尚未放开的农产品,都要积极创造条件逐步放开,使农产品生产与市场需求直接联结起来,推进高产优质高效农业更快发展。
抓紧当前有利时机,加快粮食购销体制改革,进一步向粮食商品化、经营市场化的方向推进。
根据各地不同情况,因地制宜,分散决策,在考虑各方面承受能力和各项保证措施配套的前提下,凡是有条件放开的省、自治区、直辖市,可以提出实施方案,报国务院批准。
一般是继续保留定购数量,放开购销价格,实行随行就市。
在市价低于保护价时按保护价收购。
有条件的地方,也可以实行定购数量和购销价格一起放开。
对放开的省份,中央在几年内继续保留财政补贴和粮食定购“三挂钩”优惠,逐年减少,以支持改革顺利实施。
通过放开粮食购销价格,调动粮农尤其是主产区发展优质粮的积极性,充分发挥这些地区的粮食生产优势,形成合理的区域分工。
同时,采取以下措施,保护粮食生产,稳定粮食市场:(一)抓紧以批发市场为主的市场体系建设,坚决消除地区封锁,建立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多经济成分的粮食流通制度。
(二)建立强有力的宏观调控机制。
除经济作物和林牧渔业集中产区外,实行农业税征收粮食实物;进一步完善中央和地方多级粮食储备体系,通过吞吐调节平抑市场粮价;在财政支持下多方筹资,建立中央和地方多层次粮食风险基金;健全市场预测制度和信息服务网络,指导产销地区之间建立相对稳定的大宗贸易协定;支持粮食部门转轨变型,实行企业化经营,开展以粮食加工为主的多种经营,继续发挥在粮食流通中的主渠道作用;实行粮食内外贸结合,更好地运用进出口调剂手段。
(三)进一步加强
对商品粮主产区的扶持,培育充足的粮源。
适当增加农业基本建设投资和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加强生产和流通的基础设施建设;增加信贷规模,支持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和乡镇企业;在良种、技术等方面支持加快发展养殖业;对粮食调出省给予一定数量的粮食出口权,同时纳入宏观调控计划并接受价格指导。
在粮食价格暂时尚未放开的地区,对国家定购的粮食参考市场价格,拉开品种、等级差价,做到优质优价。
其他尚未放开的农产品同样要实行优质优价。
加快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要把传统的粮食观念转变为现代的食物观念,把发展农业从仅仅依靠现有耕地转到开发利用全部国土资源。
同时,正确引导消费,积极开拓市场。
对目前的种植业结构进行必要调整。
在确保粮食稳步增长、积极发展多种经营的前提下,将传统的“粮食--经济作物”二元结构,逐步转向“粮食--经济作物--饲料作物”三元结构,不断提高农作物的综合利用率和转化率。
适当调整现有粮食统计口径,促进种植业结构调整和饲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