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峨眉山歌》赏析和常考题
《峨眉山月歌》理解性默写、简答及解析【部编版七上】
《峨眉山月歌》习题及答案【部编版七上】题型:【理解性默写】【简答题】【原诗】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译文】半轮明月高高悬挂在峨眉山前,平羌江澄澈的水面倒映着月影。
夜间乘船出发,离开清溪直奔三峡。
想你却难相见,只能依依不舍顺江去向渝州。
【习题】一、理解性默写:1.李白《峨眉山月歌》一诗中,点明远游游线,抒发依依惜别之情的两句是:2.《峨眉山月歌》中表现月光柔柔,波光粼粼的诗句是:二、赏析简答题:1、选择一个角度对“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做赏析。
2、诗中连用五个地名,这在绝句中是独一无二的,请写出这五个地名,结合诗歌内容说说这样写的作用。
3、用生动的语言描绘“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所展现的画面。
4、说一下“影入平羌江水流”中“入”“流”的妙处。
(写出了峨眉山月怎样的一种动中之景?)5、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参考答案】一、理解性默写:1.李白《峨眉山月歌》一诗中,点明远游游线,抒发依依惜别之情的两句是: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2.《峨眉山月歌》中表现月光柔柔,波光粼粼的诗句是: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1、选择一个角度对“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做赏析。
答:选择一个角度对“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做赏析。
答:诗人连夜从清溪出发进入岷江,向三峡驶去,用不了多久,就将要到达渝州。
作者运用拟人手法,把月亮人格化,并当做亲密的朋友看待,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2、诗中连用五个地名,这在绝句中是独一无二的,请写出这五个地名,结合诗歌内容说说这样写的作用。
答:峨眉山、平羌江、清溪、渝州、三峡。
构思精巧,连用五个地名构成一种清朗秀美的意境。
3、用生动的语言描绘“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所展现的画面。
答:峨眉山巍峨耸立,半轮明月悬挂山间,有如青山吐月;皎洁的月影倒映在平羌江面上,江水流动,月影也随着江水前行。
4、说一下“影入平羌江水流”中“入”“流”的妙处。
峨眉山月歌》选择题及解析
峨眉山月歌》选择题及解析峨眉山月歌》选择题及解析【部编版七上】原诗】XXX,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XXX不见下渝州。
【译文】半轮明月高高悬挂在峨眉山前,平羌江澄澈的水面倒映着月影。
夜间乘船出发,离开清溪直奔三峡。
想你却难相见,只能依依不舍顺江去向渝州。
赏析选择题:1、赏析诗歌《峨眉山月歌》,不正确的是(C)A、诗从“峨眉山月”写起,点出了远游的时令是在秋天。
“秋”字因入韵关系倒置句末。
秋高气爽,月色特明(“XXX”)。
以“秋”字又形容月色之美,信手拈来,自然入妙。
B、月只“半轮”,月亮刚刚露出半边脸,使人不禁联想到青山吐月的优美意境。
C、次句“影”指月影,“入”和“流”两个动词构成连动式谓语,意言月影映入江水,看似是月亮在随江水流去,这是作者XXX岸边等船时看到的景象,意境可谓空灵入妙。
D、“峨眉山月”、“平羌江水”是地名副加于景物,是虚用;“发清溪”、“向三峡”、“下渝州”则是实用,而在句中位置亦有不同。
解析】C作者XXX岸边等船时看到的景象错误。
是作者月下乘船是见到的景象。
2、关于诗歌《峨眉山月歌》,理解不正确的是(C)A、“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青年,乍离乡土,对故国故人不免恋恋不舍。
江行见月,如见故人。
XXX毕竟不是故人,于是只能“仰头看明月,寄情XXX”了。
末句“思君不见下渝州”依依惜别的无限情思,可谓语短情长。
B、诗中连用了五个地名,构思精巧,不着痕迹,诗人依次经过的地点是:峨眉山──平羌江──清溪──三峡──渝州,诗境就这样渐次为读者展开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
连用五个地名,精巧地点出行程,既有“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豪迈,也有思乡的情怀,语言流转自然,恰似“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C、除“峨眉山月”以外,诗歌处处写景。
除“思君”二字,没有更多的抒情。
然而“峨眉山月”这一集中的艺术形象贯串整个诗境,成为诗情的触媒。
D、诗歌中,XXX与人万里相随,XXX可见,使“思君不见”的感慨愈加深沉。
李白《峨眉山月歌》赏析:通过月夜乘舟之景抒发了诗人对故乡深深的思念和不舍之情
李白《峨眉山月歌》赏析:通过月夜乘舟之景抒发了诗人对故乡深深的思念和不舍之情《峨眉山月歌》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一首脍炙人口的山水诗,作于李白年轻时期初离蜀地之时,大约在开元十二年(724年)秋天。
这首诗以峨眉山月为背景,通过描绘诗人月夜乘舟的情景,抒发了对故乡的深深思念和留恋不舍之情。
一、作品赏析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二、译文及注释译文半轮明月高高悬挂在峨眉山前,月影倒映在青衣江澄澈的水面上,仿佛在随着江水流动。
夜间乘船出发,离开清溪直奔三峡。
想你却难相见,只能依依不舍顺江去向渝州。
注释峨眉山:在今四川峨眉县西南。
半轮秋:半圆的秋月,即上弦月或下弦月。
影:月光的影子。
平羌:即青衣江,在峨眉山东北。
源出四川芦山,流经乐山汇入岷江。
夜:今夜。
发:出发。
清溪:指清溪驿,属四川犍为,在峨眉山附近。
三峡:指长江瞿塘峡、巫峡、西陵峡,今在重庆、湖北两省的交界处。
一说指四川乐山的犁头、背峨、平羌三峡,清溪在黎头峡的上游。
君:指峨眉山月。
一说指作者的友人。
下:顺流而下。
渝州:治所在巴县,今重庆一带。
三、创作背景此诗是李白初离蜀地时的作品,大约作于唐玄宗开元十二年(724)秋天。
当时李白“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在离开蜀中赴长江中下游的舟行途中,写下此诗。
峨眉山是蜀中大山,也是蜀地的代称。
李白是蜀人,因此峨眉山月也就是故园之月。
四、作品赏析1、整体赏析这首诗以凝练的写景手法,使读者沉浸于峨眉山的月影清光、平羌江的淙淙江声,以及从清溪向三峡的轻舟迅驶之中。
全诗语言浅近,音韵流畅,意境清朗优美,风致自然天成,为李白脍炙人口的名篇之一。
诗从“峨眉山月”写起,点出了远游的时令是在秋天。
“秋”字因入韵关系倒置句末。
秋高气爽,月色特明(“秋月扬明辉”)。
以“秋”字又形容月色之美,信手拈来,自然入妙。
月只“半轮”,使人联想到青山吐月的优美意境。
次句“影”指月影,“入”和“流”两个动词构成连动式谓语,意言月影映入江水,又随江水流去。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峨眉山月歌》《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含答案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峨眉山月歌》《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含答案阅读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甲】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乙】峨眉山月歌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17.这两首诗的作者是唐代大诗人(人名),甲诗首句借助漂泊无依的“杨花”和啼声哀切的“子规”,点明了时令,渲染了的氛围;乙诗前两句极具画面感,描绘了一幅月映清江的美景。
18.“月”是李白诗中常见的意象,借以抒情达意。
请分别就这两首诗赏析这一特色。
【答案】17.李白暮春凄凉悲惋18.(甲)诗将月亮人格化,以寄托自己的感情,想象奇妙。
无知无情的明月变成了善解人意的知心人,能够把诗人对朋友的怀念和同情带到辽远的夜郎之西,意境新颖,令人回味无穷。
(乙)诗见月怀人/借月抒情,抒发江行思友之情。
【解析】17.本题考查作家作品积累和理解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
①空,依据《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峨眉山月歌》可知,作者是唐代大诗人李白。
②空,“杨花落尽子规啼”的意思是在柳絮落尽,子规啼鸣之时。
依据句意可知,这是描绘暮春的景象。
③空,诗人描写漂泊无定的杨花,啼声凄凉的子规,融情于景,饱含着凄凉悲惋之感。
18.本题考查分析意象及其作用的能力。
【甲】“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句意是我将思念你的愁苦之心寄付明月,愿它随风一直陪着你到夜郎以西。
依据句意可知,诗人采用拟人的修辞,将月亮人格化,同时借助想象的写法,把对朋友的思念和同情描绘得细腻生动,意境新颖,令人回味无穷。
【乙】全诗内容是高峻的峨眉山前,悬挂着半轮秋月。
流动的平羌江上,倒映着明亮月影。
夜间乘船出发,离开清溪直奔三峡。
想你却难相见,恋恋不舍去向渝州。
依据“思君不见下渝州”句意可知,诗人借月抒怀,抒发了对家乡和亲朋的思念之情。
《峨眉山月歌》赏析
《峨眉山月歌》赏析《峨眉山月歌》[唐]李白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注释】1)峨眉山:在今四川峨眉县西南。
2)半轮秋:半圆的秋月,即上弦月或下弦月。
3)影:月光。
4)平羌(giāng):江名,即今青衣江,在峨眉山东。
5)夜:今夜。
6)发:出发。
7)清溪:地名,指清溪驿,在四川峨眉山附近8)三峡:指长江三峡,即瞿塘峡、巫峡、西陵峡,在今四川、湖北两省的交界处。
一说指四川乐山的黎头、背峨、平羌三峡,清溪在黎头峡的上游。
9)君:指峨眉山月。
一说指作者的友人。
10)下:顺流而下。
11)湔洲:今重庆一带。
【古诗今译】半轮秋月挂在高高的峨眉山头,皎洁的月影映在平羌奔流不息的江水中。
在天光月影的"陪伴下我离开了清溪,一路向三峡顺流而下,皎洁的明月啊,思念你却看不见你了,原来我已经到了湔州。
【赏析】这是青年李白初次出四川时,因依恋家乡山水而写下的一首小诗。
诗人乘着小船儿在夜里离开清溪,向着三峡沿江顺流而下。
高县于峨眉山头的半圆秋月映入平羌江中,随着奔流的江水一路跟随着诗人跳跃前行。
当小船儿转入湔州以后,家乡的月亮就再也看不见了。
这首诗虽然只有四句,却用了五个地名,同时还通过“半轮秋”月一线贯穿,巧妙地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清晰完整地展现在读者面前"峨眉山月半轮秋。
"“峨眉山月”写出了时间,从清溪出发的时间是在夜晚;"半轮秋”交代了季节,此次出行是在秋天,并且是个与象征团圆的“月满”相反的“月缺”的时候--“半轮秋"足见诗人对家乡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的不舍和眷恋。
作品把“"半轮”与“秋”连在一起,有一种深远的意境,仿佛带着几分凉意,另外秋也含有残缺之感,不难看出这里多少渗透了些惆怅,然而又只轻轻带过,不显沉重。
"影入平羌江水流。
”这一句诗人将目光从天上、山间回到船边,从写高挂于峨眉山头的“山月”转而写映入“平羌”的"水月”。
李白《峨眉山月歌》鉴赏《峨眉山月歌》译文及赏析
李白《峨眉山月歌》鉴赏《峨眉山月歌》译文及赏析《峨眉山月歌》是由李白所创作的,作者不仅擅用地名,不露痕迹,更值得注意的是其对于绝句诗艺的娴熟,尤其是第三句,承转很见工夫。
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了一些关于《峨眉山月歌》的译文及鉴赏,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峨眉山月歌》唐代:李白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峨眉山月歌》译文半轮明月高高悬挂在峨眉山前,青衣江澄澈的水面倒映着月影。
夜间乘船出发,离开清溪直奔三峡。
想你却难相见,只能依依不舍顺江去向渝州。
《峨眉山月歌》注释峨眉山:在今四川峨眉县西南。
半轮秋:半圆的秋月,即上弦月或下弦月。
影:月光的影子。
平羌:即青衣江,在峨眉山东北。
源出四川芦山,流经乐山汇入岷江。
夜:今夜。
发:出发。
清溪:指清溪驿,属四川犍为,在峨眉山附近。
三峡:指长江瞿塘峡、巫峡、西陵峡,今在四川、湖北两省的交界处。
一说指四川乐山的犁头、背峨、平羌三峡,清溪在黎头峡的上游。
君:指峨眉山月。
一说指作者的友人。
下:顺流而下。
渝州:治所在巴县,今重庆一带。
《峨眉山月歌》创作背景这首诗出自《李太白全集》卷八,是李白年轻时的作品。
峨眉山是蜀中大山,也是蜀地的代称。
李白是蜀人,因此峨眉山月也就是故园之月。
此诗是李白初离蜀地时的作品,大约作于开元十二年(724年)秋天。
《峨眉山月歌》赏析此诗是作者李白于开元十三年(725)出蜀途中所作。
这首诗意境明朗,语言浅近,音韵流畅。
全诗意境清朗优美,风致自然天成,为李白脍炙人口的名篇之一。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前两句是说,高峻的峨眉山前,悬挂着半轮秋月。
诗从“峨眉山月”写起,点出了远游的时令是在秋天。
“秋”字因入韵关系倒置句末。
秋高气爽,月色特别明亮。
以“秋”字又形容月色之美,信手拈来,自然入妙。
月只“半轮”,使人联想到青山吐月的优美意境。
在峨眉山的东北有平羌江,即今青衣江,源出于四川芦山县,流至乐山县入岷江。
次句“影”指月影,“入”和“流”两个动词构成连动句式,是说月影映入江水,又随江水流去。
《峨眉山月歌》李白赏析习题
《峨眉山月歌》李白赏析习题及答案【部编版七上】内容:【原诗】【翻译】【作者】【背景】【主题思想】题型:【理解性默写】【选择题】【简答题】【原诗】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译文】半轮明月高高悬挂在峨眉山前,平羌江澄澈的水面倒映着月影。
夜间乘船出发,离开清溪直奔三峡。
想你却难相见,只能依依不舍顺江去向渝州。
【作者】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著名诗人,是继屈原之后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称,与“诗圣”杜甫齐名,世称“李杜”。
李白一生傲视权贵,数次被谪,后游历祖国名山大川,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名篇。
【背景】李白幼年时随父亲来到蜀地生活,直到25岁离开。
《峨眉山月歌》是他最早的一首写月诗,写于他出蜀远游,向三峡进发的途中。
他怀着“遍谒(yè)诸侯,海县清一”的政治抱负和生活理想,扬帆东下,辞亲远游。
然而这个青少年生活过的山清水秀的蜀地,又使他踌躇满志的胸中萦绕着留恋的情绪。
【主题思想】《峨眉山月歌》是唐代诗人李白初离四川时所作。
诗的意境清新,语言浅近,音韵流畅,描写了月映清江的美景,抒发了作者秋夜行船时思念故乡和友人的感情。
【习题】一、理解性默写:1.李白《峨眉山月歌》一诗中,点明远游游线,抒发依依惜别之情的两句是: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2.《峨眉山月歌》中表现月光柔柔,波光粼粼的诗句是: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1、赏析诗歌《峨眉山月歌》,不正确的是(C)A、诗从“峨眉山月”写起,点出了远游的时令是在秋天。
“秋”字因入韵关系倒置句末。
秋高气爽,月色特明(“秋月扬明辉”)。
以“秋”字又形容月色之美,信手拈来,自然入妙。
B、月只“半轮”,月亮刚刚露出半边脸,使人不禁联想到青山吐月的优美意境。
C、次句“影”指月影,“入”和“流”两个动词构成连动式谓语,意言月影映入江水,看似是月亮在随江水流去,这是作者暗夜岸边等船时看到的景象,意境可谓空灵入妙。
【诗词阅读及答案】李白《峨眉山月歌》阅读答案及赏析
【诗词阅读及答案】李白《峨眉山月歌》阅读答案及赏析峨眉山月歌李白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去三峡,思君没见下禹州。
注释(1)峨眉山:位于今天的四川省峨眉县西南部。
⑵半轮秋:半圆的秋月,即上弦月或下弦月。
(3)影子:月光的影子。
平羌:即峨眉山东北部的青衣河。
发源于四川庐山,流经乐山,注入岷江。
1.用生动的语言描述诗中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的画面。
(3分)2.这首诗如何表达作者的感情?(2分)【参考答案】1.峨眉山巍峨,半轮淡淡的秋月静静地挂在山顶上,月亮的影子映在平羌河面上,像一朵碧玉,晶莹可爱。
河水流过,月亮的影子随着河水向前移动。
2.抒发了作者离乡江行思友之情和对故乡的眷恋之情。
阅读练习2(1)诗中直接描写峨眉山月特点的一个词是:。
(1分)(2)请描述“影入平羌河流水”这句话所代表的场景。
(2分)(3)结合诗句,分析全诗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3分)参考答案:(1)半轮。
(1分)(2)半轮秋月,倒映在平羌河上,(1点)随着河水,陪我到远方。
(1分)(3)从夜发下等词中,可见诗人的意气风发;(1分)从思可见诗人对家乡及友人的依依惜别情怀。
(2分)阅读练习3:1:诗中连用五个地名,这在绝句中是独一无二的,请写出这五个地名,结合诗歌内容说说这样写的作用。
(2分)2:平羌河的水流向我们展示了什么样的画面?表达效果是什么?(4分)参考答案1:峨眉山、平羌(河)、清溪、三峡、禹州。
它连续使用五个地名,为读者展示了一幅沿蜀河数千英里的旅游地图,构思巧妙。
2:皎洁的月影倒映在平羌江面上,江水流动,月影也随着江水前行。
该句不仅写出了月映清江的美景(晴朗优美的江中月景),同时暗点秋夜行船之事。
阅读练习四(1)这首诗因构思巧妙而一直受到赞扬。
它的微妙之处是什么?(2)第二句诗用入、流两个动词写出了峨眉山月怎样的一种动中之景?参考答案(1)连用五个地名构成一种清朗秀美的意境。
(2)月亮的影子反射到河里,随河而去。
部编版语文古诗文《峨眉山月歌》赏析
部编版语文古诗文《峨眉山月歌》赏析
峨眉山月歌
唐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1、《峨眉山月歌》中作者连用五个地名峨眉山、平羌江、清溪、渝州、三峡,将纪行、写景、抒情融为一体,描绘出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借月抒发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2、作者在诗歌中描绘了怎样的景色?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在一个秋高气爽、月色明朗的夜里,诗人在船上看到峨眉山尖吐出的半圆秋月,从清溪驿顺流而下,月影映在江水之中,像一个好朋友一样,陪伴着诗人。
但在从清溪到渝州的途中,月亮总被两岸的高山挡住,使诗人思念不已。
诗人借月抒发了的对亲友家乡的思念之情。
3、前两句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连绵的峨眉山夜色正浓,半轮明月悬挂山间,有如青山吐月,皎洁的月影映入湛蓝的江水,随着江水缓缓流动。
4、写作手法:前两句点明了写作的时间和地点,作者运用了动静结合的写法,不仅描写了月映清江的美景,也暗示了行船之事。
5、赏析“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诗人连夜从清溪驿出发进入岷江,向三峡驶去,用不了多久,就将要到达渝州。
作者运用拟人手法,把月亮人格化,并当做亲密的朋友看待,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最新《峨眉山月歌》赏析和常考题
《峨眉山月歌》赏析峨眉山月歌李白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这首诗是年轻的李白初离蜀地时的作品,意境明朗,语言浅近,音韵流畅。
诗从“峨眉山月”写起,点出了远游的时令是在秋天。
“秋”字因入韵关系倒置句末。
秋高气爽,月色特明(“秋月扬明辉”)。
以“秋”字又形容月色之美,信手拈来,自然入妙。
月只“半轮”,使人联想到青山吐月的优美意境。
在峨眉山的东北有平羌江,即今青衣江,源出于四川芦山县,流至乐山县入岷江。
次句“影”指月影,“入”和“流”两个动词构成连动式谓语,意言月影映入江水,又随江水流去。
生活经验告诉我们,定位观水中月影,任凭江水怎样流,月影却是不动的。
“月亮走,我也走”,只有观者顺流而下,才会看到“影入江水流”的妙景。
所以此句不仅写出了月映清江的美景,同时暗点秋夜行船之事。
次句境中有人,第三句中人已露面:他正连夜从清溪驿出发进入岷江,向三峡驶去。
“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青年,乍离乡土,对故国故人不免恋恋不舍。
江行见月,如见故人。
然明月毕竟不是故人,于是只能“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了。
末句“思君不见下渝州”依依惜别的无限情思,可谓语短情长。
峨眉山──平羌江──清溪──渝州──三峡,诗境就这样渐次为读者展开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
除“峨眉山月”而外,诗中几乎没有更具体的景物描写;除“思君”二字,也没有更多的抒情。
然而“峨眉山月”这一集中的艺术形象贯串整个诗境,成为诗情的触媒。
由它引发的意蕴相当丰富:山月与人万里相随,夜夜可见,使“思君不见”的感慨愈加深沉。
明月可亲而不可近,可望而不可接,更是思友之情的象征。
凡咏月处,皆抒发江行思友之情,令人陶醉。
本来,短小的绝句在表现时空变化上颇受限制,因此一般写法是不同时超越时空,而此诗所表现的时间与空间跨度真到了驰骋自由的境地。
二十八字中地名凡五见,共十二字,这在万首唐人绝句中是仅见的。
它“四句入地名者五,古今目为绝唱,殊不厌重”(王麟洲语),其原因在于:诗境中无处不渗透着诗人江行体验和思友之情,无处不贯串着山月这一具有象征意义的艺术形象,这就把广阔的空间和较长的时间统一起来。
《峨眉山月歌》选择、简答及解析【部编版七上】
《峨眉山月歌》习题及答案【部编版七上】题型:【选择题】【简答题】【原诗】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译文】半轮明月高高悬挂在峨眉山前,平羌江澄澈的水面倒映着月影。
夜间乘船出发,离开清溪直奔三峡。
想你却难相见,只能依依不舍顺江去向渝州。
【习题】一、赏析选择题:1、赏析诗歌《峨眉山月歌》,不正确的是()A、诗从“峨眉山月”写起,点出了远游的时令是在秋天。
“秋”字因入韵关系倒置句末。
秋高气爽,月色特明(“秋月扬明辉”)。
以“秋”字又形容月色之美,信手拈来,自然入妙。
B、月只“半轮”,月亮刚刚露出半边脸,使人不禁联想到青山吐月的优美意境。
C、次句“影”指月影,“入”和“流”两个动词构成连动式谓语,意言月影映入江水,看似是月亮在随江水流去,这是作者暗夜岸边等船时看到的景象,意境可谓空灵入妙。
D、“峨眉山月”、“平羌江水”是地名副加于景物,是虚用;“发清溪”、“向三峡”、“下渝州”则是实用,而在句中位置亦有不同。
2、关于诗歌《峨眉山月歌》,理解不正确的是()A、“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青年,乍离乡土,对故国故人不免恋恋不舍。
江行见月,如见故人。
然明月毕竟不是故人,于是只能“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了。
末句“思君不见下渝州”依依惜别的无限情思,可谓语短情长。
B、诗中连用了五个地名,构思精巧,不着痕迹,诗人依次经过的地点是:峨眉山──平羌江──清溪──三峡──渝州,诗境就这样渐次为读者展开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
连用五个地名,精巧地点出行程,既有“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豪迈,也有思乡的情怀,语言流转自然,恰似“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C、除“峨眉山月”以外,诗歌处处写景,;除“思君”二字,没有更多的抒情。
然而“峨眉山月”这一集中的艺术形象贯串整个诗境,成为诗情的触媒。
D、诗歌中,山月与人万里相随,夜夜可见,使“思君不见”的感慨愈加深沉。
明月可亲而不可近,可望而不可接,更是思友之情的象征。
七年级峨嵋山月歌知识点
七年级峨嵋山月歌知识点《峨眉山月歌》是唐代诗人李白的诗作,这是一首意境明朗、语言浅近、音韵流畅的七言绝句。
对于七年级的同学来说,理解和掌握这首诗的相关知识点是很有必要的。
一、作者简介李白(701 年-762 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
其诗风格豪放飘逸,富有浪漫主义情怀,想象丰富,语言奇妙。
二、诗歌原文峨眉山月歌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三、诗歌背景这首诗是李白年轻时初次出四川时创作的,大约作于开元十二年(724 年)秋天。
李白怀着“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心情,离开蜀地,顺江而下,准备游历长江中下游一带。
四、诗句翻译“峨眉山月半轮秋”:峨眉山上,高悬着半轮秋月。
“影入平羌江水流”:月亮的影子倒映在平羌江面上,江水流动,月影也随之流动。
“夜发清溪向三峡”:夜里我从清溪出发驶向三峡。
“思君不见下渝州”:思念着你却难以相见,我只好乘船顺流而下前往渝州。
五、诗歌赏析1、意境之美诗中描绘了峨眉山的秋夜明月,以及月影随江水流动的美景,营造出一种清丽、宁静的氛围。
2、地名连用诗中连用了五个地名:峨眉山、平羌江、清溪、三峡、渝州,不仅没有让人感到繁琐,反而展现出了诗人行程的紧凑和心情的急切。
3、情感表达这首诗既表达了诗人对家乡山水的眷恋之情,又透露出他初次离乡时对未来的憧憬和期待,同时也隐隐流露出一种孤独之感。
六、重点字词1、“半轮秋”:半圆的秋月。
2、“影”:月影。
3、“平羌”:即青衣江,在峨眉山东北。
4、“夜发”:夜间出发。
5、“君”:指友人。
七、艺术特色1、构思精巧全诗以“月”为线索,贯穿始终。
从“峨眉山月”写起,到“影入平羌”,再到“思君不见”,月的形象不断变化,而诗人的情感也随之起伏。
2、语言简洁整首诗语言简洁明快,意境清新,没有过多的修饰和雕琢,却能生动地展现出蜀地的美景和诗人的心境。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峨眉山月歌》《渡荆门送别》含答案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峨眉山月歌》《渡荆门送别》含答案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38.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描绘画线句所写之景。
39.两诗都是李白出蜀时的作品,抒发的情感有什么共同点?【答案】38.江面平静,明月映入水中,如同飞下的天镜;天空云霞飘飞,如同海市蜃楼一般变幻多姿。
39.既写出了诗人对未来的憧憬和外出游历的喜悦,又抒发了对故乡的依依惜别之情。
【分析】38.本题考查画面描绘。
根据诗意,抓住意象,发挥想象,描绘出画面即可。
颈联“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意思是:波中月影宛如天上飞来的明镜,空中彩云结成绮丽的海市蜃楼。
示例:烟波浩渺的江面上,一轮明月渐渐升起,明月映照在江水之中,宛如天上飞来的明镜。
傍晚时分,空中层层的彩云飘飞形成绮丽的海市蜃楼。
39.本题考查对比阅读。
《渡荆门送别》这首诗是李白出蜀时所作。
李白这次出蜀,由水路乘船远行,经巴渝,出三峡,直向荆门山之外驶去,目的是到湖北、湖南一带楚国故地游览。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指的就是这一壮游。
这时候的青年诗人,兴致勃勃,坐在船上沿途纵情观赏巫山两岸高耸云霄的峻岭,一路看来,眼前景色逐渐变化,船过荆门一带,已是平原旷野,视域顿然开阔,别是一番景色。
尾联“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意思是:故乡之水恋恋不舍,不远万里送我行舟。
诗人不说自己思念故乡,而说故乡之水恋恋不舍地一路送我远行,怀着深情厚意,万里送行舟,从对面写来,越发显出自己思乡深情。
诗以浓重的怀念惜别之情结尾,言有尽而情无穷。
《峨眉山月歌》这是李白初次出四川时写的一首依恋家乡山水的诗。
诗人是乘船从水路走的,在船上看到峨眉山间吐出的半轮秋月,山月的影子映在平羌江水中,月影总是随江流。
夜里船从清溪驿出发,要向三峡驶去,船转入渝州以后,月亮被高山遮住看不见了。
全诗用了五个地名,通过山月和江水展现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构思精巧,意境清朗秀美。
诗中咏月的地方,都在抒发江行思友之情,令诗人感到很陶醉。
课外古诗四首峨眉山鉴赏答案版
课外古诗四首鉴赏题一、峨眉山月歌李白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1.请用生动的语言描述诗中“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的画面。
峨眉山巍峨耸立,半轮淡淡的秋月高悬挂在山头,月亮的影子倒映在平羌江面上,江水流动,月影也随着江水前行。
2、“影入平羌江水流”中“影”指什么,本句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有何表达效果?“影”指月影。
月影倒映在平羌江面上,江水流动,月影也随着江水前行。
该句不仅写出了月映清江的美景,同时暗点秋夜行船之事。
3、有人说“月”是此诗的关键,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试加以说明。
同意,全诗以月为线索,凡咏月处,皆抒发江行思友之情,令人陶醉。
4.本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抒发了诗人离乡江行的思友之情和对故乡的深深眷恋之情。
5.诗中连用五个地名,这在绝句中是独一无二的,请写出这五个地名,结合诗歌内容说说这样写的作用。
峨眉山、平羌江、清溪、渝州、三峡。
连用五个地名为读者展开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五个地名连用,造成空间迅速转换之感,让人感觉到行船之快,既传达出诗人江行的独特体验,又抒发了对故乡(朋友)的思念之情。
6.第二句诗用“入”、“流”两个动词写出了峨眉山月怎样的一种“动”中之景?月影映入江水,又随江水流去,同时暗点秋夜行船之事。
二.江南逢李龟年杜甫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1、对杜甫的《江南逢李龟年》一诗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C )。
A.诗的前两句中,“寻常见”“几度闻”,既写出李、杜交往之密、友谊之深,又从一个侧面表现“开元盛世”的繁华。
B.诗的最后一句中,“落花时节”比喻诗人和李龟年潦倒凄凉的处境和唐王朝国运的衰落。
C.诗的前两句叙事,后两句直抒胸臆,全诗运用映衬对照的手法来凸现主题。
D.全诗既流露出对“开元盛世”的留恋,又流露出“风景依旧,人事全非”的感慨。
2.“落花时节”有什么特殊含义?答:比喻国运衰微,人生落魄,盛时不再。
《峨眉山月歌》李白赏析习题及答案【部编版七上】
《峨眉山月歌》李白赏析习题及答案【部编版七上】内容:【原诗】【翻译】【作者】【背景】【主题思想】【赏析】题型:【理解性默写】【选择题】【简答题】【原诗】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译文】半轮明月高高悬挂在峨眉山前,平羌江澄澈的水面倒映着月影。
夜间乘船出发,离开清溪直奔三峡。
想你却难相见,只能依依不舍顺江去向渝州。
【作者】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著名诗人,是继屈原之后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称,与“诗圣”杜甫齐名,世称“李杜”。
李白一生傲视权贵,数次被谪,后游历祖国名山大川,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名篇。
【背景】李白幼年时随父亲来到蜀地生活,直到25岁离开。
《峨眉山月歌》是他最早的一首写月诗,写于他出蜀远游,向三峡进发的途中。
他怀着“遍谒(yè)诸侯,海县清一”的政治抱负和生活理想,扬帆东下,辞亲远游。
然而这个青少年生活过的山清水秀的蜀地,又使他踌躇满志的胸中萦绕着留恋的情绪。
【主题思想】《峨眉山月歌》是唐代诗人李白初离四川时所作。
诗的意境清新,语言浅近,音韵流畅,描写了月映清江的美景,抒发了作者秋夜行船时思念故乡和友人的感情。
【赏析】这首诗是年轻的李白初离蜀地时的作品,大约作于725年(开元十三年的时候)以前。
诗从“峨眉山月”写起,点出了远游的时令是在秋天。
“秋”字因入韵关系倒置句末。
秋高气爽,月色特明(“秋月扬明辉”)。
以“秋”字形容月色之美,信手拈来,自然入妙。
月只“半轮”,使读者联想到青山吐月的优美意境。
峨眉山附近的青衣江源出于四川芦山县,流至乐山县入岷江。
次句“影”指月影,“入”和“流”两个动词构成连动式谓语,寓言月影映入江水,又随江水流去。
在固定位置观水中月影,任凭江水怎样流,月影却是不动的。
“月亮走,我也走”,只有观者顺流而下,才会看到“影入江水流”的妙景。
所以此句不仅写出了月映清江的美景,同时暗点秋夜行船之事,意境空灵入妙。
《峨眉山月歌》赏析和常考题
《峨眉山月歌》赏析峨眉山月歌李白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这首诗是年青的李白初离蜀地时的作品,意境晴明,说话浅易,音韵流利.诗从“峨眉山月”写起,点出了远游的时令是在秋天.“秋”字因入韵关系倒置句末.秋高气爽,月色特明(“秋月扬明辉”).以“秋”字又形容月色之美,信手拈来,天然入妙.月只“半轮”,使人联想到青山吐月的优好意境.在峨眉山的东北有平羌江,即今青衣江,源出于四川芦山县,流至乐山县入岷江.次句“影”指月影,“入”和“流”两个动词组成连动式谓语,意言月影映入江水,又随江水流去.生涯经验告知我们,定位不雅水中月影,任凭江水如何流,月影倒是不动的.“月亮走,我也走”,只有不雅者顺流而下,才会看到“影入江水流”的妙景.所以此句不但写出了月映清江的美景,同时暗点秋夜行船之事.次句境中有人,第三句中人已露面:他正连夜从清溪驿动身进入岷江,向三峡驶去.“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青年,乍离乡土,对祖国故人不免恋恋不舍.江行见月,如见故人.然明月毕竟不是故人,于是只能“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了.末句“思君不见下渝州”依依惜此外无穷情思,可谓语短情长.峨眉山──平羌江──清溪──渝州──三峡,诗境就如许渐次为读者睁开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除“峨眉山月”而外,诗中几乎没有更具体的景物描述;除“思君”二字,也没有更多的抒情.然而“峨眉山月”这一分散的艺术形象贯穿全部诗境,成为诗情的触媒.由它激发的意蕴相当丰硕:山月与人万里相随,夜夜可见,使“思君不见”的感叹愈加深邃深挚.明月可亲而不成近,可望而不成接,更是思友之情的象征.凡咏月处,皆抒发江行思友之情,令人沉醉.本来,短小的绝句在表示时空变更上颇受限制,是以一般写法是不合时超出时空,而此诗所表示的时光与空间跨度真到了驰骋自由的地步.二十八字中地名凡五见,共十二字,这在万首唐人绝句中是仅见的.它“四句入地名者五,古今目为绝唱,殊不厌重”(王麟洲语),其原因在于:诗境中无处不渗入渗出着诗人江行体验和思友之情,无处不贯穿着山月这一具有象征意义的艺术形象,这就把辽阔的空间和较长的时光同一路来.其次,地名的处理也富于变更.“峨眉山月”.“平羌江水”是地名副加于景物,是虚用;“发清溪”.“向三峡”.“下渝州”则是适用,而在句中地位亦有不合.读起来也就觉不着陈迹,妙入化工.《峨眉山月歌》常考题1.本诗作者是被称为“ 诗仙”的李白,字太白 .2.《峨眉山月歌》中连用五个地名,构想精致,不着陈迹,这五个地名分别是:峨眉山.平羌江.清溪.渝州.三峡 .3.作者在诗歌中描述了如何的风景?抒发了诗人如何的情感?在一个秋高气爽.月色晴明的夜里,诗人在船上看到峨眉山尖吐出的半圆秋月,从清溪驿顺流而下,月影映在江水之中,像一个好同伙一样,陪同着诗人.但在从清溪到渝州的途中,月亮总被两岸的高山挡住,使诗人怀念不已.诗人借月抒发了的对亲朋故乡的怀念之情.4.赏析这首诗的前两句:前两句点清楚明了写作的时光和地点,作者应用了动静联合的写法,不但描述了月映清江的美景,也暗示了行船之事.5.选择一个角度对“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做赏析诗人连夜从清溪动身进入岷江,向三峡驶去,用不了多久,就将要到达渝州.作者应用拟人手段,把月亮人格化,并当做密切的同伙对待,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怀念之情.6.诗中连用五个地名,这在绝句中是举世无双的,请写出这五个地名,联合诗歌内容说说如许写的感化.峨眉山. 平羌江.清溪.渝州.三峡.连用五个地名为读者睁开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诗境中无处不渗入渗出着诗人的江行体验和对故乡(同伙)的怀念之情.7.说一下“影入平羌江水流”中“入”“流”的妙处.“入”和“流”两个动词描述出如许一幅画面:月影映入江水,又随江水流去.不但写出了月映清江的美景,同时暗点秋夜行船之事.意境可谓空灵入妙.8.三四句表达了诗人如何的思惟情感?三.四两句为我们展示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表达了作者的依依惜别和对故乡(友人)的怀念之情.9.划出峨眉山月歌的朗读节拍: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也可以细划分为二二三节拍: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10.前两句展示的画面:绵延的峨眉山夜色正浓,半轮明月吊挂山间,有如青山吐月,皎洁的月影映入湛蓝的江水,跟着江水徐徐流淌.11.译文:峨眉山上,半轮明月高高地挂在山头,月亮倒映在平羌江那澄澈的水面.夜里我从清溪动身奔向三峡,到了渝州就能看到你(峨眉山上的月亮)了,何等怀念你啊!。
中考语文古诗词赏析试题及答案(二十四)
中考语文古诗词赏析试题及答案(二十四)
中考语文古诗词赏析试题及答案(二十四)
中考语文古诗词赏析试题及答案(二十四)
一、欣赏下面一首古诗,回答问题(4分)
峨眉山月歌
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洲。
⑴这首诗构思精巧,历来为人称道。
其精巧之处主要表现在哪里?
⑵第二句诗用“入”、“流”两个动词写出了峨眉山月怎样的一种“动”中之景?
答案:23.⑴(2分)连用五个地名构成一种清朗秀美的意境。
⑵(2分)月影映入江水(0.5分),又随江水流去(0.5分),同时暗点秋夜行船之事(1分)
二、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8-9题。
(6分)
【双调】寿阳曲
江天暮雪
马致远
天将暮,雪乱舞。
半梅花半飘柳絮。
江上晚来堪画处,钓鱼人一蓑归去。
江雪
柳宗元
(1)咏史诗(1分)。
特点:借史实抒情。
(2分)
(2)“东风”指火烧赤壁一事(1分)。
如果不是东风给了周瑜以方便,取得胜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峨眉山月歌》赏析
峨眉山月歌
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这首诗是年轻的李白初离蜀地时的作品,意境明朗,语言浅近,音韵流畅。
诗从“峨眉山月”写起,点出了远游的时令是在秋天。
“秋”字因入韵关系倒置句末。
秋高气爽,月色特明(“秋月扬明辉”)。
以“秋”字又形容月色之美,信手拈来,自然入妙。
月只“半轮”,使人联想到青山吐月的优美意境。
在峨眉山的东北有平羌江,即今青衣江,源出于四川芦山县,流至乐山县入岷江。
次句“影”指月影,“入”和“流”两个动词构成连动式谓语,意言月影映入江水,又随江水流去。
生活经验告诉我们,定位观水中月影,任凭江水怎样流,月影却是不动的。
“月亮走,我也走”,只有观者顺流而下,才会看到“影入江水流”的妙景。
所以此句不仅写出了月映清江的美景,同时暗点秋夜行船之事。
次句境中有人,第三句中人已露面:他正连夜从清溪驿出发进入岷江,向三峡驶去。
“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青年,乍离乡土,对故国故人不免恋恋不舍。
江行见月,如见
故人。
然明月毕竟不是故人,于是只能“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了。
末句“思君不见下渝州”依依惜别的无限情思,可谓语短情长。
峨眉山──平羌江──清溪──渝州──三峡,诗境就这样渐次为读者展开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
除“峨眉山月”而外,诗中几乎没有更具体的景物描写;除“思君”二字,也没有更多的抒情。
然而“峨眉山月”这一集中的艺术形象贯串整个诗境,成为诗情的触媒。
由它引发的意蕴相当丰富:山月与人万里相随,夜夜可见,使“思君不见”的感慨愈加深沉。
明月可亲而不可近,可望而不可接,更是思友之情的象征。
凡咏月处,皆抒发江行思友之情,令人陶醉。
本来,短小的绝句在表现时空变化上颇受限制,因此一般写法是不同时超越时空,而此诗所表现的时间与空间跨度真到了驰骋自由的境地。
二十八字中地名凡五见,共十二字,这在万首唐人绝句中是仅见的。
它“四句入地名者五,古今目为绝唱,殊不厌重”(王麟洲语),其原因在于:诗境中无处不渗透着诗人江行体验和思友之情,无处不贯串着山月这一具有象征意义的艺术形象,这就把广阔的空间和较长的时间统一起来。
其次,地名的处理也富于变化。
“峨眉山月”、“平羌江水”是地名副加于景物,是虚用;“发清溪”、“向三峡”、“下渝州”则是实用,而在句中位置亦有不同。
读起来也就觉不着痕迹,妙入化工。
《峨眉山月歌》常考题
1、本诗作者是被称为“诗仙”的,字。
2、《峨眉山月歌》中连用五个地名,构思精巧,不着痕
迹,这五个地名分别是:。
3、作者在诗歌中描绘了怎样的景色?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在一个秋高气爽、月色明朗的夜里,诗人在船上看到峨眉山尖吐出的半圆秋月,从清溪驿顺流而下,月影映在江水之中,像一个好朋友一样,陪伴着诗人。
但在从清溪到渝州的途中,月亮总被两岸的高山挡住,使诗人思念不已。
诗人借月抒发了的对亲友家乡的思念之情。
4、赏析这首诗的前两句:
前两句点明了写作的时间和地点,作者运用了动静结合的写法,不仅描写了月映清江的美景,也暗示了行船之事。
5、选择一个角度对“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做赏析
诗人连夜从清溪出发进入岷江,向三峡驶去,用不了多久,就将要到达渝州。
作者运用拟人手法,把月亮人格化,并当做亲密的朋友看待,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6、诗中连用五个地名,这在绝句中是独一无二的,请写出这五个地名,结合诗歌内容说说这样写的作用。
峨眉山、平羌江、清溪、渝州、三峡。
连用五个地名为读者展开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诗境中无处不渗透着诗人的江行体验和对故乡(朋友)的思念之情。
7、说一下“影入平羌江水流”中“入”“流”的妙处。
“入”和“流”两个动词描绘出这样一幅画面:月影映入江水,又随江水流去。
不仅写出了月映清江的美景,同时暗点秋夜行船之事。
意境可谓空灵入妙。
8、三四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三、四两句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表达了作者的依依惜别和对故乡(友人)的思念之情。
9、划出峨眉山月歌的朗读节奏:
峨眉山月/半轮秋,
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
思君不见/下渝州。
也可以细划分为二二三节奏:
峨眉/山月/半轮秋,
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
思君/不见/下渝州。
10、前两句展现的画面:
连绵的峨眉山夜色正浓,半轮明月悬挂山间,有如青山吐月,皎洁的月影映入湛蓝的江水,随着江水缓缓流动。
11、译文:峨眉山上,半轮明月高高地挂在山头,月亮倒映在平羌江那澄澈的水面。
夜里我从清溪出发奔向三峡,到了渝州就能看到你(峨眉山上的月亮)了,多么思念你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