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地球的面貌
第二章、地球的面貌

第二章、地球的面貌14、世界之最:世界上最高的高原———青藏高原(亚洲),号称“世界屋脊”世界上最大的高原———巴西高原(南美洲)世界上最大的平原———亚马孙平原(南美洲)世界上最长的山脉———安第斯山脉(南美洲)世界上最高的山脉———喜马拉雅山脉(亚洲)世界上最大的盆地———刚果盆地(非洲)世界上最长的河流———尼罗河(非洲)世界上最大的沙漠———撒哈拉沙漠(非洲)世界上最长的裂谷带——东非大裂谷(非洲)15、海底地形:大陆架——陆地向海洋的自然延伸部分,坡度较缓,水深一般在200米以内,在这里有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适合海水养殖等。
大洋中脊——新海底诞生的地方,火山活动较为强烈。
海沟——海洋底部最深的地方。
16、地表形态处于永不停息的运动和变化之中。
火山和地震能在短时间内改变地表的形态。
17、在喜马拉雅山地区发现了大量的海洋生物化石,说明这里曾经是海洋。
在台湾海峡的底部发现森林遗迹和古河道,说明这里曾经是陆地。
18、魏格纳根据南美洲和非洲的轮廓,提出了大陆漂移假说。
19、板块构造学说:①地球的岩石圈是由板块拼合而成的。
②全球主要有六大板块,其中太平洋板块几乎全部是海洋。
③海洋和陆地的相对位置是不断变化的④板块的内部,地壳稳定;板块的交界地带,地壳比较活跃。
张裂拉伸——形成新的海洋,如东非大裂谷在不断的扩张。
挤压碰撞——形成山脉,如喜马拉雅山脉的形成。
20、喜马拉雅山脉形成的原因:位于欧亚板块和印度洋板块之间,板块挤压碰撞日本多火山地震的原因:位于欧亚板块和太平洋板块之间,板块挤压碰撞地中海的面积缩小的原因:位于非洲板块和欧亚板块之间,板块挤压碰撞红海面积扩大的原因:位于非洲板块和印度洋板块之间,板块张裂拉伸安第斯山脉形成的原因:位于南极洲板块和美洲板块之间,板块挤压碰撞印度尼西亚多火山地震的原因:位于印度洋板块、太平洋板块和欧亚板块之间,板块挤压碰撞21、两大火山地震带:一是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二是横贯欧洲南部到亚洲的阿尔卑斯-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 第二章 地球的面貌

第一节认识地球教学目标1.运用地图和数据说出全球海陆面积的比例,海洋和陆地分布的特点。
通过读图掌握世界七大洲、四大洋名称及空间分布。
初步学会用简单的几何图形绘制七大洲、四大洋的轮廓及相互位置关系。
通过学习七大洲、四大洋,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空间思维能力。
2.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探究互助,游戏激趣等学习方法,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与经历整理、分析、归纳、总结的学习过程,领悟合作、互助、讨论、交流的意义,积极主动地获得知识。
教学过程:采用直观教学原则,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让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动眼、动脑、动手、主动配合教师的教学。
3.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今天正确反映在地图上的海陆面貌,是无数人科学研究的结果。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探索精神。
学情分析学生进入中学后,首次接触世界地理教学内容,海陆分布可以做游戏的形式让学生感受七分海洋、三分陆地。
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较熟悉,关键在于通过读图直观感受,并理解其逻辑关系。
在此基础上加强读图训练,强调七大洲、四大洋的相互位置关系,由于初一的学生在小学中已学过一部分地理知识,所以对本节课的内容并不陌生,但学生在学习方法、学习习惯、认识等方面都存在着欠缺与不足。
针对这些情况,在学生学习时,主要利用课件和学生的参与,培养学生读图分析能力,并指导学生用“图上记忆法”记忆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活动的主体,根据学生好动、好胜的特点,本课以做课本的活动题和完成老师在课堂上设计的活动环节的形式学习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学生在做活动的同时初步养成读图、填图、绘图等运用地图解决地理问题的习惯,培养用图能力;通过查找、搜寻信息,培养学生分析、处理、归纳、总结信息的能力;通过对“地球”、“水球”的论证等,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积极探究自然世界奥秘的精神;通过小组合作与竞争的活动,培养学生小组合作与竞争的能力。
参与式开放型教学,“以学生参与为标志,以启迪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核心”,根据教学进度的需要,设置一些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尽可能给学生提供动脑、动手、动口的机会,发挥教师主导作用,体现学生主体地位。
地理七年级 2.1 认识地球课件

思考:图中地球有两个不同半径,这说明了什么? 地球是一个两级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的球体
地球的形状
1.“_天__圆__地__方__”→“_天__如__斗__笠__、__地__如__覆__盘__”→_麦__哲__伦__船__队 首次环球航行→__地__球__卫__星__照__片___ 2.麦哲伦船队首次环球航行(经过的大洋依次是__大__西__洋___、 __太__平__洋___、__印__度__洋___、__大__西__洋___。) 3.证明地球是球体的事例:___登__高__望__远____、__海__岸__观__船_____、 ____月__偏__食_____等。
0°、180°、 20°W,160°E
纬线
圆 由赤道向两极缩短
东西 赤道 0-90° N、S N向北变大、S向南变大 南北 赤道
0°、 30°、60°、 90°
①在地球仪上找出赤道、北回归 线、南回归线、北极圈、南极圈、 北极、南极,算一算赤道与北极、 南极各相差多少度。
②在地球仪上找出0°经线和 180°经线,算一算这两条经线 相差多少度。
C.地表起伏不平
D.地球卫星图片
2.地球仪上最长的纬线圈是
(D)
A.南极圈
B.北回归线
C.南纬90°纬线
D.0°纬线
3.关于地球表面上两个不同地点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C )
A.可能有相同的纬度和不同的经度
B.可能有相同的经度和不同的纬度
C.可能有相同的纬度和相同的经度
D.可能有不同的经度和不同的纬度
经线与经度 经纬网
地球的大小
地球仪
A
a b c d Be f
5.在地球仪简图中,字母所代 表的地理名称分别是: A__北__极_____B__南__极_____ a_北__极__圈____b_北__回__归__线__ c__赤__道_____d_南__回__归__线__ e__南__极__圈___f___地__轴_____.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地球的面貌第一节认识地球第一课时教案(新版)湘教版

课题:
科目:
班级:
课时:计划1课时
教师:
单位:
一、教材分析
《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二章 地球的面貌第一节 认识地球第一课时教案 (新版)湘教版》的教材分析如下:
本节课主要内容是让学生了解地球的基本面貌,掌握地球的形状、大小、结构以及地球仪的概念。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对地球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为后续学习地理知识打下基础。
7. 经纬度的表示方法:经度用E表示东经,用W表示西经;纬度用N表示北纬,用S表示南纬。经纬度的数值分别表示地球表面上某点与本初子午线和赤道的角度。
8.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地球自转是指地球围绕自己的轴旋转,自转周期为一天;地球公转是指地球围绕太阳旋转,公转周期为一年。地球的自转和公转产生了昼夜交替和四季变化等地理现象。
六、知识点梳理
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点包括:
1. 地球的形状:地球是一个不完美的球体,两极稍扁,赤道略鼓。
2. 地球的大小:地球的赤道直径约为12742公里,极径约为6357公里。地球的表面积约为510,100,000平方公里,平均半径约为6371公里。
3. 地球的结构:地球可以分为地壳、地幔和核心。地壳是最外层,分为海洋地壳和大陆地壳;地幔是地球的中层,由岩石组成;核心分为外核和内核,主要由铁和镍组成。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个具体的案例。这个案例展示了地球仪在实际中的应用,以及它如何帮助我们解决问题。例如,通过地球仪,我们可以找到不同国家的位置,了解它们的地理特征。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地球的形状和地球仪的运用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
2024年学年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地球的面貌第一节认识地球教案(新版)湘教版

- 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 信息技术手段:利用在线平台、微信群等,实现预习资源的共享和监控。
作用与目的:
- 帮助学生提前了解“认识地球”课题,为课堂学习做好准备。
-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2. 课中强化技能
教师活动:
-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地球仪和实际地球照片,引出“认识地球”课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1. 教学方法:
(1)讲授法:在介绍地球的形状、大小、构造等基本知识时,采用讲授法,以清晰、简洁的语言进行讲解,辅以生动形象的比喻,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
(2)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地球的面貌、地形、气候等方面的特点,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提出见解,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力和综合思维能力。
- 观看地理知识视频:建议学生在家中观看地理知识视频,通过视觉和听觉的结合,加深对地球知识的理解。
- 制作地理手册:鼓励学生利用图集和地球仪等资源,制作自己的地理手册,总结和梳理所学的地球知识。
- 参与实地考察活动:积极引导学生参与户外实地考察活动,将课堂上学到的知识与实际地理环境相结合,提高实践能力。
- 反馈作业情况:及时批改作业,给予学生反馈和指导。
学生活动:
- 完成作业:认真完成老师布置的课后作业,巩固学习效果。
- 拓展学习:利用老师提供的拓展资源,进行进一步的学习和思考。
- 反思总结: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反思和总结,提出改进建议。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 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完成作业和拓展学习。
2. 知识、能力、素质方面:
大部分学生已经掌握了地球的基本概念,如地球的形状、大小等。但他们对地球的面貌、地形、气候等方面的认识尚浅,需要进一步拓展和深化。在地理实践力和综合思维能力方面,部分学生能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但整体水平仍有待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较为薄弱,需要加以引导和培养。
初中地理_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 第二章 《地球的面貌》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章课题:《地球的面貌》教学设计【课型】讲评课【讲评目标】1、查漏补缺,解决疑难和遗忘知识。
2、进一步梳理知识,回归考纲。
3、提高审题能力,总结解题方法和规律。
4、训练应试技巧和答题策略。
【重点与难点】讲评难重点:错误典型题、学生质疑的题、重点题、容易出错的题【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训练应试技巧和解题策略,使学生解题规范化,做到会做题得满分,不会题也力争得分,让学生有章可循,心中有数。
学习过程:一、【自主纠错】1.写出试卷中自己会,但粗心做错的题:2.写出试卷中自己不会的问题:(设计意图:扫清知识障碍,为下一步解决问题做好准备。
)二、【合作交流】﹝答案互通,完善试卷,解疑答惑)(设计意图:在课前自主纠错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小组的作用,讨论解决自己的疑难,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三、【展示点评】(针对不会或出错率较高的问题:质疑解惑,精讲点拨)让A1学生自愿到黑板前进行大胆点评,教师强调审题的重要性,学习时要注意知识间的牵挂后连,融会贯通,消除对考试的畏惧心理。
中间穿插进行针对性的练习,并由题型分析学习方法。
四、【巩固提升】1、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假设甲、乙、丙三地有三艘船同时出发驶向180°经线,而且同时到达,速度最慢的是()A.甲B.乙C.丙D.乙和丙(2)、有关甲、乙、丙附近三个阴影区域比例尺大小的叙述,正确的是()A.甲处比例尺最小,丙处比例尺最大B.甲、乙、丙处比例尺相同C.甲处比例尺大于乙,乙处比例尺大于丙D.乙处比例尺最小2、读等高线地形图回答:(1)A地地形是。
(2)若甲乙两村的图上距离是4.2厘米,实际距离是21千米,该图的比例尺是。
(用数字式表示)(3)A、B两地,适合开展攀岩运动的是地;丙河的流向是。
(4)要将河流水引向乙村,①②两条输水线路中的线路最适合、最方便。
理由是。
3、据中国地震台网中心网站消息,日本东北太平洋沿岸当地时间3月14日傍晚起,接连发生5次地震,最强震级达6.8级。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地球的面貌

最低的地方(dìfāng)吐鲁番盆B地在海平面以下155米,
两地相对高度是
A.8693米 B.9003米 C、8690米 D.9000米
2.世界最高的山峰是
A、珠穆朗玛峰
A B.勃朗峰
C、汉科乌马山峰
D、腾格里峰
3.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高原是
A.西伯利亚高原
B.东C非高原
C.青藏高原
D.巴西高原
第二十二页,共二十六页。
1.关于地球表面上两个不同地点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C
()
A.可能有相同的纬度和不同的经度
B.可能有相同的经度和不同的纬度
C.可能有相同的纬度和相同的经度
D.可能有不同的经度和不同的纬度
2.关于地球公转(gōngzhuàn)的说法,正确的是
C( )
A.地球公转方向是自东向西
B.地轴是地球公转的轴
C.地球公转周期是一年
C.15°W,25°S D D.15°W,25°N
第九页,共二十六页。
复习提纲二
• 一 世界的海陆(hǎi lù)分布特点 • 二 七大洲四大洋的概况 • 三 大洲之间的分界线
第十页,共二十六页。
1、①从海陆分布看,南极地区以______为主,北极地区以 ______为主。 ②世界海陆分布很不均匀,陆地(lùdì)主要集中在_______
(xīnán)
第二十三页,共二十六页。
(1)龙岭与云岭的图上直线距离为3.5厘米,两岭之间的实地距离为
_____3_5_千__米__。 (2)图中(qiaān、mbǐ)、c、d是山脊还是(hái
shi)山谷?a山__脊_____;b_山_;谷
c____山__谷___;d____山__谷__。
地球面貌知识点

第二章地球的面貌一、地球的形状和大小1、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球体。
依据: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的实例。
2、地球的表面积是5.1亿平方千米,平均半径6371千米,赤道周长约4 万千米。
二、地球仪在地球仪上识记以下内容。
南、北极,赤道,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
三、纬线的纬度⑴、纬线:在地球仪上,赤道和与赤道平行的的圆圈叫纬线。
纬线有三个特点:①、纬线指示东西方向;②、纬线的长度不相等(赤道最长,从赤道向两极,纬线逐渐缩短,最后成一个点);③、自成一个圆。
⑵、纬度:①、赤道为0°,赤道以北为北纬(0°—90°N),赤道以南为南纬(0°—90°S)。
赤道将地球平分南、北两个半球。
纬度数从赤道向北、向南逐渐增大。
纬度最大值90°。
②、人们规定:0°—30°为低纬度;30°—60°为中纬度;60°—90°为高纬度。
四、经线和经度1、经线:在地球仪上,连结南、北两极并垂直于纬线的弧线。
经线有三个特点:⑴、指示南北方向;⑵、长度都相等;⑶、自成半圆。
2、经度:⑴、经度的起点是0°经线,也称“本初子午线”。
0°经线以东为东经(0°—180°E);以西为西经(0°—180°W),所以东西经最大度数为180°。
经度数从0°经线向东、向西逐渐增大。
⑵、180°经线:180°E和180°W重合的经线。
⑶、任何一个经线圈,都把地球分成相等的两个半球。
国际上规定20°W和160°E两条经线组成的经线圈,作为划分东西两个半球的分界线。
如:15°W位于东半球;165°E位于西半球。
五、经纬网1、利用经纬网确定地面上任何一点的位置。
2、读经纬网图,能回答有关问题(举例说明)⑴、A 点的经纬度:30°W 40°NB 点的经纬度:10°W 10°N⑵、从东西半球看:A 点位于西半球 B点位于东半球;从南北半球看:A 点位于北半球 B点位于北半球。
地理教案七年级上册第二章地球的面貌

地理教案七年级上册第二章地球的面貌第二节世界的海陆分布作者、授课者:鼎湖区桂城初级中学李应华(一)教材分析本节教材包括海陆分布的特点及比例,七大洲、四大洋的位置关系和大小,以及洲的界线等内容。
教材的文字和图象说明了世界的海陆分布特点,使学生了解“水球”、“地球”名称的依据;从大陆、岛屿、大洲的概念入手引出全球五块大陆及七大洲的名称、位置、面积大小和重要分界线;通过地理统计图,使学生了解七大洲面积的大小和排序;通过海洋所处的位置、面积、水深差别,说明大洋和海的区别。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教学,使学生能运用地图和数据说出全球海陆面积的比例,描述海陆分布的特点,七大洲、四大洋的地理分布和概况;学会运用几何图形表示大洲基本轮廓及位置关系;能简单地说出大洋与的区别,记住四大洋的名称、位置及各自的主要特点;树立爱护地球、保护环境的观念。
(三)教学思路和教法本节运用摸玻璃球游戏的方式入手,激发学生的兴奋点,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掌握海陆比例;通过描图、剪图、拼图的竞赛,培养学生动手及分析的能力,使学生加深对海陆位置关系的认识和记忆。
(四)课时安排:一课时(五)教学资源一、教师准备:地球仪,世界地形(东、西半球)挂图,画上赤道、南北回归线、本初子午线、180°经线的磁性小黑板4块,七大洲几何形纸板4套,磁铁24粒,玻璃球100粒(绿色29粒、蓝色71粒)。
二、学生准备:剪刀,薄的白纸,铅笔,尺子。
(六)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直接导入讲述:同学们,前一节课我们学了经纬网,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第二章第二节:世界的海陆分布。
请同学们取出笔记本,做好笔记。
※板书课题:第二章地球的面貌第二节世界的海陆分布一、海洋与陆地【二】、新课讲授:1、讲述:在地球仪上,大多数是什么颜色?蓝色代表什么?(海洋)从太空望地球,看到的是陆地和海洋两种形式,人们一直把她叫“地球”,你们有没有想过把她叫“水球”呢?可能有些同学想到过了,因为海洋的面积很大,是吗?那陆地与海洋的比例有多大呢?我们先不要下结论。
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复习 第二章 地球的面貌

第二章地球的面貌1.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地球的表面积约为 5.1亿平方千米,赤道周长约为4万千米,地球的平均半径为6371千米。
2. 地球上最长的纬线是赤道,赤道也叫0°纬线。
纬度向北向南各有90°,分别用字母N和S表示。
0°经线又叫本初子午线,向东向西各有180°,分别用字母E和W表示。
3.赤道既是南北纬度的分界线,也是南北半球的分界线。
4.本初子午线是东西经度的分界线。
20°W和160°E组成的经线圈是东西半球的分界线。
5.纬度范围:0°- 30°为低纬度;30°- 60°为中纬度;60° - 90°为高纬度。
6.比较经线和纬线的特点。
7.球体上的网格叫经纬网。
利用经纬网,可以很方便地确定地球表面任何一个地点的位置。
8.地球表面,陆地面积占29%,海洋面积占71%,所以人们常用“七分海洋,三分陆地”粗略地说明全球海洋和陆地面积的比例。
9.七大洲的名称按面积依次为: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欧洲、大洋洲。
(看P23图2-19 识记七大洲和四大洋的位置)七大洲中面积最大的洲是亚洲;最小的洲是大洋洲;跨经度最多的洲是南极洲;被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包围的洲是南极洲;地球上最大的大陆是亚欧大陆,中国位于亚洲上。
10.四大洋分别是: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四大洋中面积最大的洋是太平洋;最小的洋是北冰洋;呈“S”形的洋是大西洋;完全在东半球的洋是印度洋;跨经度最多的洋是北冰洋;被北美洲、欧洲、亚洲包围的洋是北冰洋。
11.亚洲和欧洲的分界线是: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大高加索山脉和土耳其海峡亚洲和非洲的分界线是:苏伊士运河(沟通地中海和红海)。
南美洲和北美洲的分界线:巴拿马运河(沟通太平洋和大西洋)。
亚洲和北美洲的分界线:白令海峡(沟通太平洋和北冰洋)12.陆地地形可分为平原、高原、山地、丘陵和盆地五种基本类型。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章 地球的面貌教学设计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章地球的面貌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章《地球的面貌》主要介绍了地球的自然地理特征,包括地形、气候、水文、生物等各个方面。
本章内容是学生对地球认识的基础,对于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图表和实例,使学生能够直观地了解地球的自然地理特征,从而提高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和认识。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正值青春期,思维活跃,好奇心强,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
他们已经通过之前的学习,对地球有一定的了解,但还不够系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整体上认识地球,培养他们的地理思维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地球的自然地理特征,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提高他们对地球环境的保护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地球的自然地理特征。
2.地形、气候、水文、生物等各个方面的相互关系。
五. 教学方法1.直观教学法:通过图片、图表、实例等直观手段,使学生能够直观地了解地球的自然地理特征。
2.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通过观察、分析、讨论等方法解决问题。
3.小组合作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地理思维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PPT、图片、图表等教学资源。
2.地球仪、地形模型等教具。
3.网络、投影仪等教学设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网络、投影仪等教学设备,展示地球的自然地理风光,引导学生对地球产生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2.呈现(10分钟)通过PPT呈现地球的地形、气候、水文、生物等各个方面的特征,使学生对地球的自然地理特征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3.操练(10分钟)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讨论等方法,研究地球的自然地理特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培养他们的地理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七上第二章:地球的面貌

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章单元作业设计【课程标准】一、地球与地球仪1.地球的形状、大小与运动(1)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
(2)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描述地球的大小。
(3)用简单的方法演示地球自转和公转。
(4)用地理现象说明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2.地球仪(1)运用地球仪,说出经线与纬线、经度与纬度的划分。
(2)在地球仪上确定某地点的经纬度二、地图1.在地图上辨别方向,判读经度和纬度,量算距离。
2.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峰、山脊、山谷,判读坡的陡缓,估算海拔与相对高度。
3.在地形图上识别五种主要的地形类型。
4.根据需要选择常用地图,查找所需要的地理信息,养成在日常生活中使用地图的习惯。
5.列举电子地图、遥感图像等在生产、生活中应用的实例。
三、海洋与陆地1.海陆分布(1)运用地图和数据,说出地球表面海、陆所占比例,描述海陆分布特点。
(2)运用世界地图说出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
2.海陆变迁(1)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洋和陆地处在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
(2)知道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说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作业、试卷单元目标设计表单元目标序号单元目标描述学习水平CD070201 制作简易地球仪,认识经纬网B理解CD070202 利用经纬网确定某点的位置C应用CD070203 绘制世界海陆分布略图A知道CD070204 探究等高线地形图的绘制方法B理解CD070205 在等高线地形图上判读不同的山体部位B理解CD070206 用橡皮泥制作等高线地形图的立体地形模型A知道CD070207 等高线地形图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C应用CD070208 模拟海陆变迁B理解【单元作业设计】一、课前实践作业制作简易地球仪,认识经纬网1.结合课本P22活动题,用乒乓球制作简易地球仪。
材料及工具:乒乓球一个,粗铁丝一根,胶布,彩色笔及钳子等制作步骤:第一步:在乒乓球上画出南、北极,赤道和0°经线;以0°经线、赤道为起点,每隔30°画出一条经线和纬线。
七年级上册第二章地球的面貌

二、七大洲
1、大陆、岛屿、大洲的概念
2、七大洲的位置、名称、面积及分界线
北美洲 赤道 非 南 美 洲 洲
亚洲
印度洋
南极洲
南极洲
读P30熟记
• •
•
•
•
大洲之间的界线: ①亚洲和欧洲的分界线是:乌拉尔山脉、 乌拉尔河、大高加索山脉和土耳其海峡、 里海、黑海。 ②亚洲和非洲的分界线是:苏伊士运河 (沟通了红海和地中海)。 ③南美洲和北美洲的分界线:巴拿马运 河 (沟通了大西洋和太平洋)。 ④亚洲和北美洲的分界线是 白令海峡
一、世界的海陆分布
海陆分布的特点:
1、三分陆地(29%),七分海洋(71%) 2、地球上海陆分布的不平衡性
半 球
北半球 南半球 东半球 西半球
海洋面积%
60.7 80.9 62 80
陆地面积%
39.3 19.1 38 20
水半球
陆半球
89
53
11
47
• 5、概念:大陆指面积广大的陆地,岛屿面 积较小的陆地,大洲是大陆和它附近的岛 屿的合称。 • 6、七大洲: • ①按面积从大到小排列依次为:亚洲、非 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欧洲、大 洋洲【七大洲面积大小排序(由大到小) 的顺口溜:亚非北美南;南极欧大洋】。 • ②世界上跨经度最多的大洲是南极洲;面 积最大的大洲是亚洲。 • ③亚洲和欧洲连成一块合称亚欧大陆,是 地球上最大的大陆。
20° 40° 60° 0°
00 150 300 450 600
S S
南北极
经线
纬线
赤道
回归线
极圈
第二节 世界的海陆分布
• 1、全球的海洋面积占71%,陆地占29%,所以人们常用 “三分陆地,七分海洋”粗略说明海陆面积的比例。 • 2、有人把地球称为“水球”,其依据是什么?之所以称 为地球,是因为人们生活在陆地上,对海洋了解很少。而 叫“水球”是因为地球表面以海洋为主的缘故。 • 3、北半球的陆地和海洋哪个面积大?海洋;南半球哪个 面积大?海洋。 • 4、①从海陆分布看,南极地区以陆地为主,北极地区以 海洋_为主。 • ②世界海陆分布很不均匀,陆地主要集中在北(南或北) 半球。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核心知识点第二章:地球的面貌

第二章:地球的面貌1.经过测量,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2.曾经对地球形状的两种说法是“盖天说”和“浑天说”。
3.麦哲伦环球游行路线是西班牙→麦哲伦海峡→太平洋→菲律宾群岛→印度洋→好望角→西班牙。
4.地球表面积是5.1亿平方千米;半径是6371千米;赤道周长是4万千米。
5.地球仪:人们根据地球的形状并按一定的比例缩小后,制作成地球模型,是学习地理的重要工具之一。
6.地球的自转方向是由西向东,从北极上空看是逆时针方向旋转;从南极上空看是顺时针方向旋转。
7.赤道和与赤道平行的圆圈叫纬线。
8.赤道的纬度是0°,赤道以北称北纬,以南称南纬,北纬和南纬各有90°。
9.北极和南极分别是北纬90°写作(90°N)和南纬90°写作(90°S)。
10.人们规定,0°~30°为低纬度区,30°~60°为中纬度区,60°~90°为高纬度区。
11.南北半球的划分界线是赤道。
12.连接南、北极并垂直于纬线的弧线叫做经线。
13.经度的起点是本初子午线,或者称0°经线,东、西经最大度数为180°。
14.东西半球的划分界线为20°W和160°E。
15.由经线和纬线相互交织成的网络,叫做经纬网。
16.人们通常用“三分陆地,七分海洋”粗略说明全球陆地和海洋面积的比例【海洋实际占71%,陆地实际占29%】。
17.面积广大的陆地叫做大陆;面积较小的陆地叫做岛屿;大陆和它附近的岛屿合成大洲。
18.全世界共有7个大洲,分别是: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欧洲、大洋洲【七大洲面积大小排序(由大到小)的顺口溜:亚非北美南;南极欧大洋】。
19.南极洲是跨经度最广的大洲。
20.各个大洲的面积:【亚洲:4400万平方千米;非洲:3000万平方千米;北美洲:2400万平方千米;南美洲:1800万平方千米;南极洲:1400万平方千米;欧洲:1000万平方千米;大洋洲:900万平方千米】。
七年级第二章 地球的面貌

明确:因为地球的赤道半径比地球的极半径长21千米。
同学们计算一下:1)中国的面积960万平方千米,地球表面积相当于几个中国大?2)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的海拔高度为8848米,地球的平均半径是珠穆朗玛峰的多少倍?
板书设计
人们对地球的形状的认识
地球的大小
第二课时
导入:要掌握巨大地球的详细情况将会很难,于是人们就根据地球的开头并按照一定的比例缩小,再制成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师:请同学们把大洋名称填入勾勒的几何图中。
明确:让学生掌握大洋的面积大小顺序并准确训记相应的位置。
四、达标反馈
选十一名同学分别拿一张模型,拼成七大洲与四大洋的分布图
五、归纳小结
本节课主要学习七大洲与四大洋的名称、位置、地理分布、各大洲的分界及各大洋的特征。
板书设计
海、洋、海峡
四大洋:名称、面积、轮廓、分布
明确:地球按自西向东运转方向运动。
提问:分别从北极上空和南极上空看,地球是顺时针还是逆时针方向转动呢?(请一名学生在下图标上箭头)
明确:
并要求学生说明左图是从北极上空看按逆时针方向转动,右图是从南极上空看按喱针方向转动。
让学生理解地球的自转方向,并能从南北极上空去辨认地球的自转运动。
互动5:学生利用地球仪并阅读教材P16-18,分小组全作探讨以下内容
2、通过用乒乓球制作简单的地球仪,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三、情感目标
通过学习在远古年代与现代时期对地球开头的不同认识,激发学生追求真理的精神,促使其科学态度的形成。
教学重点、难点
掌握地轴两极、经线、纬线、赤道等概念。
理解经度、纬度以及南北半球、东西半球的划分。
课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地球的面貌
世界的海陆分布
1.赤道横穿个大洲,它们分别是
2.赤道横穿个大陆,它们分别是
3.请把七大洲按照面积由大到小的顺序排列:
4.请把四大洋按照面积由大到小的顺序排列
5.横跨两大洲的国家共9个,其中亚洲5个,欧洲、非洲各1个,美洲2个。
补充
1.亚洲与欧洲分界线是: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大高
索山脉、土耳其海峡。
亚洲与非洲分界线是:苏士运河。
2.横贯欧亚大陆南部和非洲西北部的山脉带,主要呈东西方向延伸,由马拉山脉、斯山脉和特拉山脉等组成。
3.①面积居世界前10位的国家:
俄罗斯、加拿大、中国、美国、巴西、澳大利亚、
、、、。
②人口居世界前10位的国家:
中国、印度、美国、、、、、、、。
人口居世界前10位的国家中,亚洲有个国家,都在1亿人口以上。
4.横跨两大洲的国家共9个,其中亚洲5个,欧洲、非洲各1个,美洲2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