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课程教案-生活中的物理
选修课教案-生活中的物理
选修课教案-生活中的物理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生活中的物理现象,提高对物理学科的兴趣。
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帮助学生认识物理与生活的密切关系,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思维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生活中的力学现象:重力、摩擦力、浮力等。
2. 生活中的热学现象:温度、热量、热传递等。
3. 生活中的电学现象:电流、电压、电阻等。
4. 生活中的光学现象:光的传播、反射、折射等。
5. 生活中的声学现象:声音的产生、传播、接收等。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2. 运用实例讲解法,以生活中的实际现象为例,让学生直观地理解物理知识。
3. 采用小组讨论法,鼓励学生相互交流、合作学习,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4. 实践操作法,让学生亲自动手实践,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
四、教学安排1. 第1-2节:生活中的力学现象2. 第3-4节:生活中的热学现象3. 第5-6节:生活中的电学现象4. 第7-8节:生活中的光学现象5. 第9-10节:生活中的声学现象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作业,检查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3. 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观点阐述、沟通交流等。
4. 实践报告:评估学生在实践操作中的表现,以及对物理知识的运用和创新能力。
六、生活中的能量转化与守恒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能量的概念及其转化和守恒定律。
培养学生运用能量守恒观点分析生活中的现象。
2. 教学内容能量的定义与分类:机械能、热能、电能、光能等。
能量的转化:如机械能与热能的转化、电能与光能的转化等。
能量的守恒定律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3. 教学方法采用案例分析法,通过生活中的实例讲解能量转化和守恒。
运用图表和动画辅助教学,直观展示能量转化的过程。
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如节能减排的实际意义。
校本课程教案-生活中的物理
蒙阴一中校本课程教案授课教师:***课题:第一节自行车中的力、热、电、光等知识【教学目标】:1、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开阔视野2、培养学生协作精神、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3、培养学生解决较难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通过对自行车这一熟悉的交通工具,提出开放性试题,进行讨论和解答,培养他们的发散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综合运用力、热、电、光等知识的能力【课时】:1【教学过程】:导入:自行车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一种普遍的交通工具,它结构简单,方便实用,但看似简单的自行车却涉及到很多物理知识,包括杠杆、轮轴、摩擦、压强、能量的转化等力学、热学及光学知识,下面我们就来具体来分析。
新课教学出示课题:自行车中的力、热、电、光等知识首先请同学们讨论自行车有关的力学知识:(引导提问学生发言、讨论)然后进行分析归纳总结:一、力学知识1、摩擦方面(1)自行车车轮胎、车把套、脚踏板以及刹车块处均刻有一些花纹,增大接触面粗糙程度,增大摩擦力。
(2)车轴处经常上一些润滑油,以减小接触面粗糙程度,来减小摩擦力。
(3)所有车轴处均有滚珠,变滑动摩擦为滚动摩擦,来减小摩擦,转动方便。
(4)刹车时,需要纂紧刹车把,以增大刹车块与车圈之间的压力,从而增大摩擦力,(5)紧蹬自行车前进时,后轮受到的摩擦力方向向前,是自行车前进的动力,前轮受到的摩擦力方向向后,是自行车前进的阻力;自行车靠惯性前进时,前后轮受到的摩擦力方向均向后,这两个力均是自行车前进的阻力。
2、压强方面(1)一般情况下,充足气的自行车轮胎着地面积大约为S=2×10Cm×5cm=100×cm2,当一普通的成年人骑自行车前进时,自行车对地面的压力大约为F=(500N+150N)=650N,可以计算出自行车对地面的压强为6。
5×104Pa。
(2)在车轴拧螺母处要加一个垫圈,来增大受力面积,以减小压强。
(3)自行车的脚踏板做得扁而平,来增大受力面积,以减小它对脚的压强,(4)自行车的内胎要充够足量的气体,在气体的体积、温度一定时,气体的质量越大,压强越大。
生活中的物理教材
一、开发背景:物理规律现象可以说处处贯穿于我们的生活中。
而长期以来传统教学中关于物理知识的仁爱都忽略了生活这一环节,以致使许多人认为物理学而无用,因而对生活中的物理现象也就理所当然的视百不见,从而造成了实际生活与书本知识的脱离,以及探索精神的匮乏。
校本课程方案的拟定和课程的开发是以“关注生活,勇于探究,学以致用,促进发展”为宗旨,以生活为对象,以物理探究方法,积极组织引导全校学生亲近生活,了解生活,探究生活。
营造良好的探究学习的氛围,让学生感到物理离我们很近,并会从日常生活中发现知识、发掘知识。
二、课程开设指导思想:校本课程首先要体现以校为本的原则,这也是我们进行校本课程开发的根本指导思想。
根据国家课程标准,结合本校学生发展的实际状况,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兴趣、爱好及本校的课程资源等要素,本着尽可能满足每个学生自我发展的需要,贯穿本校办学理念和传统文化,从而形成具有本校特色的具有延续性的课程体系。
三、课程开发目标:本课程以课改为载体,以“关注生活,勇于探究,学以致用,促进发展”为宗旨,全面落实素质教育,让师生与课改共同成长。
具体目标如下:( 1 )知识与技能:激励同学们认真研究生活,并在研究过程中积累知识,拓展视野,形成务实的探索精神。
让教师在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中,发展教研和科研水平,形成一支良好的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的教师队伍。
(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提供信息资源,创设情境,进行课堂教学及课后活动,引导学生认识物理与生活的关系。
掌握探究问题的方法,学会素材收集整理,学会原理分析,提高处理信息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 3 )情感与价值观:积极营造探究学习的氛围,培养学习兴趣。
第一课过山车中的物理知识过山车是一项富有刺激性的娱乐工具。
那种风驰电掣、有惊无险的快感令不少人着迷。
如果你对物理学感兴趣,那幺在乘坐过山车的过程中不仅能够体验到冒险的快感,还有助于理解力学定律。
实际上,过山车的运动包含了许多物理学原理,人们在设计过山车时巧妙地运用了这些原理。
生活物理教案模板范文高中
课题:《生活中的物理现象》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生活中常见的物理现象,掌握相应的物理原理。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物理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教学重点:1. 生活中常见的物理现象及其原理。
2. 观察和实验的方法。
教学难点:1. 复杂物理现象的原理分析。
2. 学生对物理现象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提问:同学们,你们在生活中都遇到过哪些有趣的物理现象?2. 学生分享,教师总结。
二、新课讲授1. 生活中的浮力现象a. 实例:洗澡时泡沫上浮、气球升空等。
b. 原理:浮力是物体在液体或气体中受到的向上托的力。
c. 学生实验:观察肥皂泡在空气中的运动。
2. 生活中的重力现象a. 实例:苹果落地、物体从高处落下等。
b. 原理:重力是地球对物体施加的吸引力。
c. 学生实验:观察不同质量物体下落的快慢。
3. 生活中的摩擦力现象a. 实例:走路、汽车刹车等。
b. 原理:摩擦力是物体接触面之间的相互作用力。
c. 学生实验:观察摩擦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三、课堂小结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及其原理。
2. 学生分享自己的收获和体会。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提问: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生活中的物理现象?2. 学生回答,教师点评。
二、新课讲授1. 生活中的光学现象a. 实例:镜子成像、透镜放大物体等。
b. 原理:光学现象包括光的反射、折射、透射等。
c. 学生实验:观察光的传播路径。
2. 生活中的声学现象a. 实例:音乐、声音传播等。
b. 原理:声学现象包括声音的产生、传播、反射、折射等。
c. 学生实验:观察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
三、课堂小结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生活中的光学和声学现象及其原理。
2. 学生分享自己的收获和体会。
四、课后作业1. 观察生活中常见的物理现象,记录下来,并尝试分析其原理。
选修课教案生活中的物理
选修课教案-生活中的物理第一章:引言1.1 课程介绍本课程旨在帮助学生了解和认识生活中的物理现象,通过分析日常生活中的物理问题,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和好奇心。
1.2 教学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将能够:了解本课程的教学目标和内容安排;认识到生活中处处存在物理现象,培养对物理学科的兴趣。
1.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从生活实例中发现物理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
1.4 教学内容课程简介和目标说明;生活中的物理现象案例分析;课程安排和考核方式介绍。
第二章:力学篇2.1 重力与摩擦力2.1.1 教学目标通过本节的学习,学生将能够:理解重力和摩擦力的概念;分析生活中重力和摩擦力的应用实例。
2.1.2 教学内容重力和摩擦力的定义和计算;重力和摩擦力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案例分析。
2.1.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从生活实例中理解重力和摩擦力的概念和应用。
2.2 牛顿运动定律2.2.1 教学目标通过本节的学习,学生将能够:理解牛顿运动定律的基本原理;分析生活中牛顿运动定律的应用实例。
2.2.2 教学内容牛顿运动定律的定义和解释;牛顿运动定律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案例分析。
2.2.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从生活实例中理解牛顿运动定律的基本原理和应用。
第三章:热学篇3.1 温度与热量3.1.1 教学目标通过本节的学习,学生将能够:理解温度和热量的概念;分析生活中温度和热量的应用实例。
3.1.2 教学内容温度和热量的定义和计算;温度和热量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案例分析。
3.1.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从生活实例中理解温度和热量的概念和应用。
3.2 热传导与对流3.2.1 教学目标通过本节的学习,学生将能够:理解热传导和对流的概念;分析生活中热传导和对流的应用实例。
物理校本课程《生活中的物理》禄克静
高中物理校本课程教案——金昌市二中物理教研组高二备课组禄克静一、课程目标本课程以课改为载体,坚持“科研兴校”,走探究式学习之路,以“关注生活,勇于探究,学以致用,促进发展”为宗旨,全面落实素质教育,让师生与课改共同成长。
具体目标如下:知识与技能:1、使学生带着物理的眼光走进生活,激励同学们认真研究生活,并在研究过程中积累知识,拓展视野,形成务实的探索精神。
2、让教师在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中,发展教研和科研水平,形成一支良好的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的教师队伍。
过程与方法:1、通过提供信息资源,创设情境,进行课堂教学及课后活动,引导学生认识物理与生活的关系。
2、掌握探究问题的方法,学会素材收集整理,学会原理分析,提高处理信息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与价值观:积极营造探究学习的氛围,培养学习物理兴趣。
二、课程内容:该课程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一)高中物理学习方法论(二)生活中的物理(三)高中教材中的物理学家介绍三、重点、难点:重点:对生活中的物理知识的认识。
难点:培养认识生活中的物理知识的方法,综合运用学过的物理知识。
四、具体措施:1、课程分2学期授课;每学期均为16课时。
拟每周授课1课时,时间为周五下午第3节,地点教室或多媒体教室。
采取自愿报名原则,根据报名人数确定班级和授课教室。
2、内容与活动、课堂、课外相结合,与学生的生活相联系,在生活中培养他们的物理知识。
3、教学注重与学生的生活物理知识相结合。
4、活动过后进行总结、评价,落到实处。
五、本课程教学的评价根据本校本课程的特点,其评价应特别注重学生的修习过程的评价,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学生对课程的热爱和参与程度都是学分评定的重要依据。
六、具体教学内容和课时教学安排高一(1)学期高一(2)学期。
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教案
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教案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教案7篇作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上课过程中需要用到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以下是作者帮大家整理的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教案(篇1)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知道电功率及其单位.2.理解额定功率.能力目标了解从能量分析入手去认识物理规律是物理学的重要研究方法.情感目标使学生获得解决实际用电的初步知识.教学建议教材分析本节教材从比较在相等时间内做功的多少引入电功率的概念,再根据电功率的定义和电功公式导出电功率的计算公式,给出电功率的单位.然后从电功率的单位引出电功的单位千瓦时,说明1度就是1千瓦时.为帮助学生理解额定功率教材安排了小灯泡在不同电压下工作的演示,教材还介绍了不同用电器的两个重要指标,额定电压、额定电功率,以使学生对常见用电器设备的功率有所了解.1.重点:掌握电功率的概念、公式及其应用.2.难点:实际功率的概念、额定功率和实际功率的区别.3.疑点:灯泡的亮度决定于什么?教法建议本节教材包括电功率和用电器额定功率两块内容.教师可以利用前面学生学过的功率的知识和研究方法,突出比较做功快慢的方法:比较单位时间内用电器做功的多少.在讲解电功率的公式时,注意强调公式中的各量的对应关系,是同一段电路中的各量.不易同时给出电功率的导出公式,使学生感觉公式多不易掌握.额定功率和实际功率的区别学生不易做到,教师要通过实验讲清对一个用电器额定功率和额定电压只有一个,而实际电压和实际功率有很多.教学设计方案重难点:重点是电功率的概念和单位,难点是额定功率.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方案一:复习功率概念引入电流做功有快慢的问题,然后可以举出一些实例如:电力机车每秒做功400多万焦,公共电车的电机每秒做功6万焦,洗衣机的电机每秒做功100多焦,而小收录机的电机每秒做功几焦.再举出时间不同做功不同的实例,问学生如何比较做功快慢,引出电功率的定义.方案二:分析类比建立电功率的概念:可用幻灯片设计一组问题:1)怎样比较运动快慢?2)这样比较力对物体做功快慢?3)这样比较电流做功快慢?引出电功率的概念.二、电功率:电功率的概念要讲清:电流做功快,电功率就大;电流做功慢,电功率就小.电功率的定义公式为P=W,电功率的普遍适用公式是P=U·I,比较电功率大小时,要全面考虑到公式中各物理量的关系,才能确定电功率的大小关系.例如:在相等的时间内,根据P=W,电流做的功越多,电功率就越大.电功率的单位容易和电功单位千瓦时混淆,可采用让学生计算1千瓦时的电功是多少焦,让学生体会千瓦时的意义.三、额定功率:方案一:可以用并进式的教学方法,让学生通过实验体会用电器的工作有正常工作问题,然后引进额定功率的概念.学生实验可以设计三组,1)是在比额定电压低的情况下工作;2)是在额定电压下工作;3)是在比额定电压高出1的情况下工作.方案二:教师拿出“220V60W”和“220V100W”的灯泡,问将他们串联起来,哪盏灯亮?然后做实验,引出额定功率的概念.例题1、一只额定电压为220伏特的电热煮水器,在正常工作时通电12分钟,电度表的示数增加度,问:这个电热煮水器的功率多大?【分析解答】正常工作的用电器,其实际电压应等于额定电压,所以该题中的电热煮水器的实际电压应为220伏特,工作12分后,电度表的示数增加度,即用电度.根据P=W=500瓦例题2、有两盏灯连接方式如图所示,已知电压U相同并保持不变,两灯均可发光,在甲、乙两图中比较灯1的亮度是[]A.甲图亮B.乙图亮C.同样亮D.无法判断【分析解答】同一盏灯的亮度与它的实际功率情况有关,在甲乙两图中,灯1的实际电压不同,甲图中的实际电压小于乙图中,所以灯1在甲图中实际功率小于乙图中,所以灯1在乙图中较亮选项正确.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教案(篇2)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光的色散现象.2.了解透明体的颜色由它能通过的色光的颜色决定;不透明体由于它们对不同色光的反射和吸收情况不同,所以看上去有不同的颜色.3.认识三原色,在此基础上明确颜料的三原色与色光的三原色不同,混合原理不同.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现象,对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情感目标本节涉及的生活实例比较多,在指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发现美、认识美、创造美的乐观主义精神,由热爱生活出发,继而热爱科学探索.教学建议教材分析本节是选学内容,教材通过光的散射实验,介绍白光的组成,进而由实验说明透明体和不透明体呈现不同颜色的道理,说明色光混合和颜料的情况.这些知识在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中经常见到用到,是科学常识,也是很有趣味的知识.教法建议本节是选学内容,介绍的知识都是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中经常见到用到的,是科学常识,有很强的趣味性,可用实验法将各种光的色散现象展示出来,在日常生活现象的分析上可采用启发式教学.为明确颜料的三原色与色光三原色的不同,教师可采用实验教学与讨论法相结合的方式.教学设计示例一、新课引入方案一:教师可向学生讲述牛顿分解色光的小故事,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继而引入新课.方案二:学生实验:太阳光通过棱镜分解成色光.这个实验学生在小学自然课中知道,对于这个实验,教师可稍加指导.在学生兴趣被激起后转入新课教学.二、新课教学1.学生实验:太阳光分解成的色光经棱镜混合成白光.这个实验学生是生疏的,为保证实验质量,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应指导学生注意以下两点:(1)两个棱镜要靠得很近(2)承接混合成白色的屏不要离第二个棱镜太远,避免能量损失太大,亮度过弱,看不清楚.2.物体的颜色教学应分为两部分.(1)透明体的颜色演示太阳光通过棱镜和红玻璃在白屏上得到一条红色光带,启发学生解释此实验现象的原因.如果此实验现象不明显,可适当增加几块红玻璃或多层红玻璃纸.再用蓝玻璃重复上面的实验步骤,启发学生分析总结玻璃是蓝色的原因.总结学生的发言,得出:透明体的颜色是由它能透过的色光的颜色决定的.(2)不透明体的颜色演示实验:在白屏上贴一张红纸,屏上只有被红光照射的地方是亮的,其他地方是暗的;换用一张绿纸,屏上只有被绿光照射的地方是亮的.总结实验结论:有色的不透明体反射与它颜色相同的光.3.色光的混合首先说明彩色电视机的色彩是利用红、绿、蓝三种色光合成的.让三种色光各自所占比例不同,就合成形形的各种色光.演示实验:用手摇转台装上红、绿、蓝三色盘进行演示.调整三色比例,旋转时就看到三色盘呈灰白色.对于红、绿色光的混合,可调整三个色盘,使其只露出红色和绿色部分,改变各色比例,旋转时就会观察到随着红、绿比例不同,会依次出现橙红、橙、黄和绿黄几种颜色.各种色光的混合不必都给学生演示,只演示其中几个即可,其余可由学生在课下完成.4.颜料的混合方案一:向学生展示课本彩图颜料的三原色,使学生明确颜料的三原色与色光的三原色不同,混合原理不同.方案二:由学生用各种颜色的颜料画画,对比展示颜料的三原色与色光的三原色不同,并指出混合原理不同.三、课堂总结建议由学生发挥主动性,讨论总结本节课的内容.教师可在课前准备好板书演示,配合学生的总结发言.由于本节是选学内容,可适当创造机会,发掘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探究活动【课题】实验分析光的三原色【组织形式】学生活动小组【活动流程】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订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参考方案】演示太阳光束经玻璃棱镜发生光的色散实验、色光合成实验.【备注】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教案(篇3)知识目标:1.知道什么是力的平衡和二力平衡的条件。
选修课教案-生活中的物理
生活中的物理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生活中的物理现象,提高对物理学科的兴趣。
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物理,培养观察和思考的习惯。
二、教学内容1. 生活中的力学现象:如摩擦力、重力、浮力等。
2. 生活中的热学现象:如温度、热量、热传递等。
3. 生活中的电学现象:如电流、电压、电阻等。
4. 生活中的光学现象:如光的反射、折射、色散等。
5. 生活中的声学现象:如声音的产生、传播、回声等。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及其原理。
2. 案例分析法:分析生活中的具体实例,引导学生运用物理知识。
3. 讨论法:组织学生就生活中的物理现象进行讨论,分享心得体会。
4. 实践操作法:引导学生进行小实验,验证物理现象。
四、教学准备1. 教学PPT:包含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及其原理。
2. 实例素材:选取生活中的物理现象作为教学案例。
3. 实验器材:用于验证物理现象的小实验。
五、教学过程1. 导入:以一个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引起学生兴趣,如“硬币浮在水面上”。
2. 新课导入:介绍本节课要学习的物理现象及原理。
3. 案例分析:分析生活中的具体实例,引导学生运用物理知识。
4. 讨论环节:组织学生就生活中的物理现象进行讨论,分享心得体会。
5. 实践操作:引导学生进行小实验,验证物理现象。
六、教学评价1. 学生能列举出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并理解其背后的原理。
2. 学生能够运用物理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3. 学生通过讨论和实验,提高观察、思考和动手能力。
七、教学难点1. 理解并应用物理原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2. 实验操作的技巧和安全意识。
八、教学安排1. 课时:每章安排2课时,共10课时。
2. 地点:教室和实验室。
九、课后作业1. 复习课堂内容,整理笔记。
2. 完成课后思考题,深入理解物理现象。
3. 观察生活中更多的物理现象,与同学交流分享。
十、课程反馈1. 学生反馈:收集学生的学习心得、疑问和建议。
【中学校本教材及教案】校本教案生活中的物理知识大全(九年级)
生活中的物理知识大全厨房中的物理知识我们认真观察厨房里燃料、炊具,做饭、做菜等全部过程,回忆厨房中发生的一系列变化,会看到有关的物理现象。
利用物理知识解释这些现象如下:一、与电学知识有关的现象1、电饭堡煮饭、电炒锅煮菜、电水壶烧开水是利用电能转化为内能,都是利用热传递煮饭、煮菜、烧开水的。
2、排气扇(抽油烟机)利用电能转化为机械能,利用空气对流进行空气变换。
3、电饭煲、电炒锅、电水壶的三脚插头,插入三孔插座,防止用电器漏电和触电事故的发生。
4、微波炉加热均匀,热效率高,卫生无污染。
加热原理是利用电能转化为电磁能,再将电磁能转化为内能。
5、厨房中的电灯,利用电流的热效应工作,将电能转化为内能和光能。
6、厨房的炉灶(蜂窝煤灶,液化气灶,煤灶,柴灶)是将化学能转化为内能,即燃料燃烧放出热量。
二、与力学知识有关的现象1、电水壶的壶嘴与壶肚构成连通器,水面总是相平的。
2、菜刀的刀刃薄是为了减小受力面积,增大压强。
3、菜刀的刀刃有油,为的是在切菜时,使接触面光滑,减小摩擦。
4、菜刀柄、锅铲柄、电水壶把手有凸凹花纹,使接触面粗糙,增大摩擦。
5、火铲送煤时,是利用煤的惯性将煤送入火炉。
6、往保温瓶里倒开水,根据声音知水量高低。
由于水量增多,空气柱的长度减小,振动频率增大,音调升高。
7、磨菜刀时要不断浇水,是因为菜刀与石头摩擦做功产生热使刀的内能增加,温度升高,刀口硬度变小,刀口不利;浇水是利用热传递使菜刀内能减小,温度降低,不会升至过高。
三、与热学知识有关的现象(一)与热学中的热膨胀和热传递有关的现象1、使用炉灶烧水或炒菜,要使锅底放在火苗的外焰,不要让锅底压住火头,可使锅的温度升高快,是因为火苗的外焰温度高。
2、锅铲、汤勺、漏勺、铝锅等炊具的柄用木料制成,是因为木料是热的不良导体,以便在烹任过程中不烫手。
3、炉灶上方安装排风扇,是为了加快空气对流,使厨房油烟及时排出去,避免污染空间。
4、滚烫的砂锅放在湿地上易破裂。
生活中的物理校本课程
2. 图表法
将数据绘制成图表(如折线图 、柱状图等),直观展示数据 间的关系和变化趋势。
3. 公式法
根据已知的物理公式对数据进 行计算和分析,得出结论。
实验注意事项
安全注意事项 1. 遵守实验室安全规则,不乱动实验器材和药品。
2. 注意用电安全,不随意拆卸电器设备或触碰裸露的电线。
之间的关系。
02
分析问题本质
深入理解问题的物理本质,明确需要运用哪些物理原理和公式进行求解。
03
求解问题
运用数学工具对物理模型进行求解,得出定量或定性的结论,并对结果
进行验证和讨论。
06 课程总结与展望
课程重点内容回顾
01
02
03
04
牛顿运动定律
深入理解了牛顿三定律,能够 运用其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4. 滑动变阻器
05 通过移动滑片改变接入电路的
电阻,从而改变电路中的电流 或电压。
5. 弹簧测力计
06 将待测物体挂在弹簧测力计下
方,读取指针所示刻度即为物 体所受重力。
数据记录与分析方法
数据记录
使用表格记录实验数据,包括实验名 称、日期、操作者、实验条件(如温
度、湿度等)、测量数据等。
1. 平均值法
学生们提交了多份优秀的实验报告,详细记录了实验过程、数据分析和结论,展现了扎实 的实验技能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课堂表现
学生们在课堂上积极参与讨论,勇于提出问题和见解,展现了良好的学习态度和批判性思 维。
小组项目
学生们分组完成了多个与课程内容相关的项目,如制作简易电动机、设计光学实验等,体 现了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精神。
蒙阴一中校本课程教案-生活中的物理-1
高,根据功的原理:W1=W2,即FL=
Gh,亦可写作:,可看出,斜面长L是斜 面高h的几倍,所用的力F就是重力G的几 分之一,所以,在高度h不变的情况下, 斜面越长越省力,走“S”形路线是为了增
大斜面长,从而能顺利上坡。
6
(四)功和能的知识运用 2、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 骑自行车上坡前,人们往往 要加紧蹬几下,使车的速度(动 能)增大,“动能冲坡”,以较 大的动能转化为较大势能,能够 较容易到达坡顶。而骑车下坡时, 不用脚蹬,车速也越来越快,这 是势能转化为动能,动能不断增 大,所以车速也不断增大
7
(五)刹车和惯性 自行车高速行驶特别是下坡 时,不能单独用前闸刹车,否则 会出现翻车事故,其原因是:前 闸刹车,前轮被迫静止,而作为 驱动轮的后轮车架和骑车人由于 惯性还要保持原有的高速运动的 趋势,这时就会以前轮与地面接 触处为支点,向前翻转,造成翻 车事故。
8
二、自行车上的热学知识
用打气筒给车胎打气,过一会儿,筒壁会热 起来,这是因为压缩筒内气体和克服活塞与筒壁 的摩擦做功,使筒壁内能增加,温度升高,所以 筒壁会发热。 在夏天自行车轮胎内的气体不能充得太足, 是为了防止自行车爆胎,因为对于质量、体积一 定的气体,当温度越高,压强越大,当压强达到 一定程度时,若超过了轮胎的承受能力,就会发 生爆胎的情况。
蒙阴一中校本课程教案-生活中的物理-1
自行车中的力、热、电、光等知识
1
一、自行车上的力学知识
(一)运动和力的应用
1.增大和减小摩擦 自行车的外胎、车把手塑料套、踏板套、闸把套等处 均有凹凸不平的花纹以增大摩擦。刹车时,手用力握紧车 闸把,增大刹车皮对车轮钢圈的压力,以达到制止车轮滚 动的目的。刹车时,车轮不再滚动,而在地面上滑动,变 滚动为滑动后,摩擦大大增加,所以车能够迅速制动。 车的前轴、中轴及后轴均采用滚动轴承以减小摩擦, 在这些部件上,人们常常加润滑油进一步减小摩擦。
小学教案二:科学实验课——生活中的物理现象
小学教案二:科学实验课——生活中的物理现象一、教学背景物理作为自然科学的一大门类,不仅是基础学科,更是人们生产、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在小学阶段,让学生掌握一些简单的物理知识和基本的物理实验方法,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生活中的现象,培养其科学素养、探究精神和实践能力。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通过生活中的物理实验,深入了解物理学的基本原理和常见现象。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理解气体的基本性质和特征。
2. 培养学生对物理实验的兴趣,提高他们的探究意识和实践能力。
3. 帮助学生理解物理学的基本原理和生活中常见现象。
4.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思维能力和合作意识。
三、教学内容与过程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生活中常见的气体现象,如气球膨胀、汽车轮胎的气压、气球的漂浮等,让学生发现气体的特点和性质。
2. 教师介绍气体的常见性质,如扩散、压缩等,并引导学生根据这些性质对生活中的现象进行探究。
3. 教师介绍实验器材和实验步骤,引导学生完成“燃烧蜡烛”和“气球飞行”两个实验。
实验一:“燃烧蜡烛”(1)准备实验器材:蜡烛、火柴、透明杯。
(2)将蜡烛点燃,将其放在透明杯中,观察蜡烛燃烧时的变化。
(3)让学生谈论燃烧蜡烛时的变化,引导学生探究氧气在燃烧时的作用。
实验二:“气球飞行”(1)准备实验器材:氢气球、氦气球、线束。
(2)将氢气或氦气注入气球中,绑好线束。
(3)将气球放在宽阔的场地中,让学生观察气球飘飞的情况。
(4)让学生对比氢气球和氦气球的飞行情况,引导学生探究气体的密度与气球飞行的关系。
4. 教师引导学生归纳生活中气体的常见特点和性质,以及两个实验的结论和探究过程。
四、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本课程的两个实验所使用的实验器材比较简单,但实验的设计和操作难度较大。
在教学时需要重点培养学生实验的操作能力和探究意识,让他们在实验过程中掌握物理学的基本原理和探究方法。
同时,在探究过程中,教师需要注重引导学生的思维和交流,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生活中的物理校本课程简介讲课教案
生活中的物理校本课程简介生活中的物理校本课程简介朋友,你是否知道生活中的各种现象都包含着奇妙的物理知识。
下面,请随我一起,进入多彩的物理世界。
马路上的物理现象我们都有这样的经验:站在马路旁,当一辆鸣笛的汽车向我们开来时,听到的声音会越来越高,这就是多普勒效应。
为什么会产生多普勒效应呢?我们知道,声音是一种波,由于声源产生的声波能引起人耳膜振动。
声音振动的频率越高,人听到的音调就越高,反之就越低。
1、波源接近观察者波源接近观察者时,观察者单位时间内接收到的完全波的个数增多,即接收到的频率增大;波源远离观察者时,观察者单位时间内接收到的完全波的个数减少,即接收到的频率减小。
2、观察者接近波源观察者接近波源时,观察者单位时间内接收到的完全波的个数增多,即接收到的频率增大。
观察者远离波源时,观察者单位时间内接收到的完全波的个数减少,即接收到的频率减小。
3、观察者和波源没有相对运动在波源和观察者没有相对运动时,单位时间内波源发出几个完全波,观察者在单位时间内就接收到几个完全波,观察者接收到的频率等于波源的频率。
多普勒效应不仅适用于声波,他也适用于所有类型的波,包括光波,电磁波等等。
多普勒效应看似简单,却有着非凡的用处。
例如光波的多普勒效应,又称多普勒-斐索效应。
因为法国物理学家斐索(1819-1896)于1848年独立地对来自恒星的波长偏移做了解释:如果恒星远离我们而去,光的谱线就向红光方向移动,成为红移。
如果恒星朝向我们运动,光的谱线就向紫光方向移动,成为蓝移,并指出了,利用这种效应测量恒星相对运动的方法。
研究完了多普勒效应,下面让我们来看看光的其他现象。
晴天天空为什么是蔚蓝的,晚霞为什么又红又黄?太阳光先经过地球的大气层才能到达地面,大气层的空气与水蒸气,会把阳光向四面八方分散的发射,这叫做散射。
空气分子对波长越短的光,就越容易散射。
当太阳光经过大气层时,波长短的蓝,靛,紫光就被散射,在地球上日间的人(B点)看到这些散射光,天空就呈蔚蓝;红,橙,黄光波长较长,不容易被散射,就能通过较厚的大气到达A点(黄昏),所以A点的人看到红橙黄的晚霞。
生活中的物理初三物理校本课程
怡课系列课程类别:怡智培优课程课程名称:生活中的物理初三物理乳山市怡园中学课程名称:《生活中的物理》一、意义和目的:随着初三、初四物理课程的开展,实验在物理教学课程中的作用举足轻重,实验在教学中起着探究问题和验证问题的作用。
为了能让学生体会物理学习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宗旨,体验实验课的重要性和动手做实验的乐趣,所以开展《我爱生活》教学很有意义,深受不同情况的各种学生的喜欢,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
通过我爱生活课程的开设,可以让我们的学生在猜想、探究、验证课程中学习、成长,即开拓视野,又启迪思维、激发兴趣。
让学生感受实验的精彩和魅力的同时,感悟大自然的奥妙和神奇,激发了他们乐于动手、不畏困难、持之以恒的优秀品质,祝愿他(她)们在利用小器材,施展大智慧中探究出一片广阔天地!(二)课程纲要简介:生活中有很多真假难辨的现象,让人捉摸不定,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实验能给你最终答案。
从物理学角度讲:实验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实验操作也是最理科基本的学习技能之一,它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同时,也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习惯。
老师在提出问题时,让学生独立思考结果和小组讨论,猜测结果可能是什么?可靠性与否?培养其思考能力;在实验验证时,又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眼、脑、手的协调能力,但在实验求证过程中总会遇到意外情况,学生们七手八脚,甚至争论的面红耳赤,这时要鼓励他们善于合作的精神,老师给予适当的点拨。
最终在结果面前面露微笑,心服口服。
我爱生活教学是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
(三)课程实施过程和评价体系:1、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以贴近生活的问题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会参与思考与探究的过程。
2、教材:依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标准和学校校本课程开发纲要编写教学活动用书,并根据学生的选课情况和物质资源的储备情况进行适当的调整。
结合学校实验室现有器材,不充足的师生共同准备。
3、培养小组成员之间交流讨论的良好氛围。
4、其他资源:搜集生活中存在疑问的生活现象。
幼儿园科学实验教案《生活中的物理》
幼儿园科学实验教案《生活中的物理》一、教案概述本次教案主要介绍一些幼儿园科学实验中的物理知识和实验,旨在通过这些实验让幼儿们亲身体验生活中的物理现象,从而激发幼儿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幼儿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动手能力。
二、教学目标1.了解物理学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应用;2.认识物理相关的概念及实验工具;3.掌握一些物理实验的基本操作方法;4.培养幼儿的观察、探究能力和动手技能;5.增强幼儿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激发幼儿学习科学的意愿。
三、教学内容1.物理学在我们生活中的应用2.物理相关的概念及实验工具3.一些物理实验的基本操作方法四、教学过程1.物理学在我们生活中的应用(1)导入环节让幼儿们看一下周围的物体,看看是否有电扇、电视、电脑、相机、手机等物品,向幼儿们展示这些物品,问问幼儿们平时使用这些物品的时间有多少。
(2)教学环节介绍电扇、电视、电脑的制作原理、冰箱的制作原理等,让幼儿们了解物理学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物理相关的概念及实验工具(1)导入环节让幼儿们观察、分辨磁铁、尺子、游泳圈等工具,问问幼儿们这些工具有什么特殊的地方。
(2)教学环节讲解这些工具的特点,如磁铁可以吸附钉子、尺子可以用来测量长度、游泳圈可以浮起来等,用简单的语言介绍物理学相关的概念。
3.一些物理实验的基本操作方法(1)导入环节介绍实验课的安全规则,引导幼儿们注意实验时的安全问题。
(2)教学环节让幼儿们实际操作实验,如利用磁铁吸附钉子、用尺子测量物品长度、用游泳圈演示浮力等,让幼儿们感受物理现象。
五、教学评估(1)看幼儿实验时的表现及操作技能;(2)总结幼儿对物理相关概念和实验方法的理解;(3)通过教学问答,考察幼儿对物理学的掌握程度。
六、教学反思通过本次实验课的教学,幼儿们学到了物理相关的知识和实验方法,并且感受到了物理现象,具有很好的教学效果,但需要注意教学中的实验环节安全问题。
在今后的实验课中,应加强对幼儿实验时的安全指导,更好的保护幼儿的人身安全。
生活中的物理 教案
生活中的物理教案教案标题:生活中的物理教案目标:1. 了解物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和重要性。
2. 培养学生对物理知识的兴趣和探索精神。
3. 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1. 了解物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 学习通过实验和观察来验证物理原理。
3. 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1. 将物理知识与日常生活联系起来。
2. 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能力。
教学准备:1. PowerPoint演示文稿。
2. 实验器材和材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入话题,介绍物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和重要性。
2. 提问学生,让他们思考物理知识如何影响我们的日常生活。
二、知识讲解(15分钟)1. 通过PPT演示文稿,讲解一些与生活密切相关的物理原理,如重力、摩擦力、浮力等。
2. 结合实际例子,说明这些物理原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三、实验设计(15分钟)1. 分组让学生设计一个与生活相关的物理实验。
2. 引导学生思考实验的目的、步骤和所需材料。
3. 指导学生进行实验设计,并解答他们的问题。
四、实验操作(30分钟)1. 提供实验器材和材料,让学生进行实验操作。
2. 引导学生记录实验数据和观察结果。
五、数据分析与讨论(15分钟)1. 引导学生分析实验数据,总结实验结果。
2. 鼓励学生讨论实验现象背后的物理原理,并与之前讲解的物理知识进行联系。
六、小结与延伸(10分钟)1. 小结本节课的内容,强调物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和重要性。
2. 提出学生可以进行的延伸活动,如观察和记录更多与物理相关的现象。
教学反思:通过这堂课,学生能够了解到物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并通过实验和观察来验证物理原理。
通过设计实验和分析数据,学生的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能力得到了提升。
同时,通过讨论和延伸活动,学生的科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得到了锻炼。
需要注意的是,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引导学生思考和参与,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探索精神。
生活中的物理校本课程
第一种能,即引力势能是物体因其所处位置而自身拥有的能量,它是由于物体和地球的引力相互作用而产生的。对过山车来说,它的势能在处于最高点时达到了最大值,也就是当它爬升到“山丘”的顶峰时最大。当过山车开始下降时,它的势能就不断地减少(因为高度下降了),但能量不会消失,而是转化成了动能,也就是运动的能量。不过,在能量的转化过程中,由于过山车的车轮与轨道的摩擦而产生了热量,从而损耗了少量的机械能(动能和势能)。这就是为什么在设计中随后的小山丘比开始时的小山丘略矮一点的原因。
过山车最后一节小车厢里是过山车赠送给勇敢的乘客最为刺激的礼物。事实上,下降的感受在过山车的尾部车厢最为强烈。因为最后一节车厢通过最高点时的速度比过山车头部的车厢要快,这是由于引力作用于过山车中部的质量中心的缘故。这样,乘坐在最后一节车厢的人就能够快速地达到和跨越最高点,从而就会产生一种要被抛离的感觉,因为质量中心正在加速向。尾部车厢的车轮是牢固地扣在轨道上的,否则在到达顶峰附近时,小车厢就可能脱轨飞出去。
*
美國皇家峽谷懸索橋蹦極,321米
蹦极
蹦极
中國澳門旅遊塔蹦極,233米
跳楼机
*
*
跳楼机
*
*
跳楼机
*
*
*
*
过山车、蹦极、 跳楼机、摩天轮 中的物理知识
过山车
*
*
在刚刚开始时,过山车的小列车是依靠一个机械装置的推力推上最高点的,但在第一次下行后,就再也没有任何装置为它提供动力了。事实上,从这时起,带动它沿轨道行驶的唯一的“发动机”将是引力势能,即由势能转化为动能、又由动能转化为引力势能这样一种不断转化的过程构成的。
车头部的车厢情况就不同了,它的质量中心在“身后”,在短时间内,它虽然处在下降的状态,但是它要“等待”质量中心越过高点被引力推动。
生活中的物理教学教案
电学原理:解释电的产生和传输,以及电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如电器设备、电力系统和电子设备等。
实验操作与观察
单击此处输入(你的)智能图形项正文,文字是您思想的提炼,请尽量言简意赅的阐述观点
单击此处输入(你的)智能图形项正文,文字是您思想的提炼,请尽量言简意赅的阐述观点
a. 观察弹簧测力计的构造和使用方法b. 进行小车下滑实验,记录数据c. 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结论
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和需求,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及时反馈和调整教学策略,不断完善和优化教学过程
感谢观看
汇报人:XX
教学过程
04
导入新课
故事导入:通过讲述与物理知识相关的有趣故事,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
实验导入:通过演示有趣的物理实验,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生活实例导入:列举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现象背后的物理原理,从而导入新课。
复习导入:通过复习已学过的物理知识,引导学生发现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从而导入新课。
总结评价
教学目标是否达成
学生参与度如何
教学方法是否有效
课堂氛围是否活跃
教学反思
05
教学效果评估
学生反馈:了解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程度
课堂互动: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表现
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课堂知识的吸收和应用能力
测试成绩:检测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和运用能力
教学方法改进
针对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案例总结:总结案例中的物理知识,加深学生对物理概念和原理的理解和记忆。
实验法
定义:通过实验操作来探究物理现象和规律的教学方法
目的:帮助学生理解物理概念和规律,培养实验技能和观察能力
幼儿园生活中的物理教案
幼儿园生活中的物理教案教案主题:幼儿园生活中的物理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物理的基本概念和方法。
2.发展幼儿的观察能力和操作能力。
3.通过生活实例,感知物理知识的应用。
教学内容:1.物理的基本概念:重力、重量、密度、浮力等。
2.物理的基本方法:观察、比较、抽象、推理等。
3.幼儿园生活中的物理知识:空气、水、重力、杠杆原理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老师拿起一个球:“大家好,今天我们来学习物理知识,首先看看这个球,大家知道它有重量吗?”2.引导幼儿思考,询问他们如何感知球的重量。
3.让幼儿轻轻地把球抛起来,引导他们感知球的重量和重力。
二、理论教学(10分钟)1.介绍物理的基本概念和方法。
2.使用图片和简单语言,让幼儿了解物理中的重力、重量、密度、浮力等概念。
3.通过具体例子和互动,让幼儿理解物理中的比较、抽象、推理等方法。
三、实践操作(30分钟)1.空气的存在:用吸管吹球、吹气球等活动,让幼儿感知空气的存在。
2.水的运动:利用水杯、水盆等物品,比较水的重量、浮力等概念。
3.固体物体的重力:使用秤、小车等物品,让幼儿感知不同物体的重量和应用。
4.杠杆的作用:使用木棒、小车等物品,让幼儿了解杠杆原理和应用。
四、复习(5分钟)1.循序渐进地复习物理的基本概念和方法。
2.回顾并总结今天所学的幼儿园生活中的物理知识。
3.提问幼儿关于物理知识的问题,巩固幼儿对于物理知识的掌握。
五、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与今天所学物理知识相关的作业,让幼儿在家中或课余时间通过有趣的活动巩固知识。
教学评价:1.引导幼儿感性认识、理解物理的基本概念和方法。
2.针对幼儿能力,灵活设计实践操作环节。
3.让幼儿在生活中感知和应用物理知识,培养其精神和实践能力。
教学时长:50分钟教学资源:1.吸管、球等物品。
2.水杯、水盆、秤、小车等。
3.木棒、小车等物品。
教学反思:1.在教学中,老师应该多关注幼儿,引导他们深入思考。
2.针对幼儿的认知特点,教学内容应简单易懂,注重肢体语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甘浚中心学校校本课程教案授课教师:李怀军课题:第一节自行车中的力、热、电、光等知识【教学目标】:1、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开阔视野2、培养学生协作精神、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3、培养学生解决较难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通过对自行车这一熟悉的交通工具,提出开放性试题,进行讨论和解答,培养他们的发散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综合运用力、热、电、光等知识的能力【课时】:1【教学过程】:导入:自行车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一种普遍的交通工具,它结构简单,方便实用,但看似简单的自行车却涉及到很多物理知识,包括杠杆、轮轴、摩擦、压强、能量的转化等力学、热学及光学知识,下面我们就来具体来分析。
新课教学出示课题:自行车中的力、热、电、光等知识首先请同学们讨论自行车有关的力学知识:(引导提问学生发言、讨论)然后进行分析归纳总结:一、力学知识1、摩擦方面(1)自行车车轮胎、车把套、脚踏板以及刹车块处均刻有一些花纹,增大接触面粗糙程度,增大摩擦力。
(2)车轴处经常上一些润滑油,以减小接触面粗糙程度,来减小摩擦力。
(3)所有车轴处均有滚珠,变滑动摩擦为滚动摩擦,来减小摩擦,转动方便。
(4)刹车时,需要纂紧刹车把,以增大刹车块与车圈之间的压力,从而增大摩擦力,(5)紧蹬自行车前进时,后轮受到的摩擦力方向向前,是自行车前进的动力,前轮受到的摩擦力方向向后,是自行车前进的阻力;自行车靠惯性前进时,前后轮受到的摩擦力方向均向后,这两个力均是自行车前进的阻力。
2、压强方面(1)一般情况下,充足气的自行车轮胎着地面积大约为S=2×10Cm×5cm=100×cm2,当一普通的成年人骑自行车前进时,自行车对地面的压力大约为F=(500N+150N)=650N,可以计算出自行车对地面的压强为6。
5×104Pa。
(2)在车轴拧螺母处要加一个垫圈,来增大受力面积,以减小压强。
(3)自行车的脚踏板做得扁而平,来增大受力面积,以减小它对脚的压强,(4)自行车的内胎要充够足量的气体,在气体的体积、温度一定时,气体的质量越大,压强越大。
(5)自行车的车座做得扁而平,来增大受力面积,以减小它对身体的压强。
3、轮轴方面(1)自行车的车把相当于一个轮轴,车把相当于轮,前轴为轴,是一个省力杠杆,如图3所示。
(2)自行车的脚踏板与中轴也相当于一个轮轴,实质为一个省力杠杆。
(3)自行车的飞轮也相当于一个省力的轮轴。
4、杠杆方面自行车的刹车把相当于一个省力杠杆。
5、惯性方面(1)当人骑自行车前进时,停止蹬自行车后,自行车仍然向前走,是由于它有惯性。
(2)当人骑自行车前进时,若遇到紧急情况,一般情况下要先捏紧后刹车,然后再捏紧前刹车,或者前后一起捏紧,这样做是为了防止人由于惯性而向前飞出去。
6、能量转化方面(1)当人骑自行车下坡时,速度越来越快,是由于下坡时人和自行车的重力势能转化为人和自行车的动能。
(2)当人骑自行车上坡之前要紧蹬几下,目的是增大速度,来增大人和自行车的动能,这样上坡时动能转化为重力势能,能上得更高一些。
(3)自行车的车梯上挂有一个弹簧,在它弹起时,弹簧的弹性势能转化为动能,车梯自动弹起。
7、声学方面自行车的金属车钤发声是由于铃盖在不停的振动,而汽笛发声是由于汽笛内的气体不断的振动而引起的。
8、齿轮传动方面线速度和角速度的关系,如图5所示,设齿轮边缘的线速度为v ,齿轮的半径为R,齿轮转动的角速度为ω,则有v = ωR。
下面请同学们讨论自行车有关的热学、光学、电学知识:(引导提问学生发言、讨论)然后进行归纳总结:二、热学知识在夏天自行车轮胎内的气体不能充得太足,是为了防止自行车爆胎,因为对于质量、体积一定的气体,当温度越高,压强越大,当压强达到一定程度时,若超过了轮胎的承受能力,就会发生爆胎的情况。
三、光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自行车的后面都装有一个反光镜,它的设计很巧妙,组它是由三个相互垂直的平面镜组成一个立体直角,用其内表面作为反射面,这叫角反射器。
当有光线从任意角度射向尾灯时,它都能把光“反向射回”,当光线射向反光镜时,会使后面的人很容易看到。
在夜间,当汽车灯光照到它前方的自行车尾灯上,无论入射方向如何,反射光都能反射到汽车上,其光强远大于一般的漫反射光,就如发光的红灯,足以让汽车的司机观察到。
四、电学方面在有些自行车上装有小型的发电装置,它利用摩擦转动,就像我们在实验室中看到的手摇发电机一样,发出的电能供给车灯工作,起到一定的照明作用。
【作业布置】:对载重自行车、轻便自行车、山地自行车、童车、赛车、电动自行车的物理知识进行归纳,并进而自我扩展。
【教学反思】:课题:第2节从《枫桥夜泊》谈声音的传播【教学目标】:1、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开阔视野2、培养学生协作精神、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3、培养学生解决较难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通过文学诗词提出开放性有趣的话题,进行讨论和解答,培养他们的发散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综合运用声学知识的能力【课时】:1【教学过程】:导入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这是唐朝人张继写的诗《枫桥夜泊》。
张继是天宝十二年(公元753年)的进士,他作的诗传世的不多,在诗坛上也不算第一流的大家,但他的这首诗却入选在历朝历代的唐诗选中,成为脍炙人口的绝唱。
当代著名歌手毛宁将此诗演绎成了一首歌曲《涛声依旧》,深受人们的欢迎,相信同学们都会唱这首歌曲。
与此同时,人们还找出在唐诗中谈到半夜钟声的诗,张继而外,还大有人在。
如比张继早的张说,就在《山夜闻钟》诗中有:“夜卧闻夜钟,夜静山更响。
”在于鹄的《送宫人入道归山》诗中有:“定知别后宫中伴,应听维山半夜钟。
”白居易有:“新秋松影下,半夜钟声后。
”温庭筠有:“悠然旅思频回首,无复松山半夜钟。
”陈羽有:“隔水悠扬午夜钟。
”读着这许多诗句,我们可以想象,那悠扬的夜半钟声,可以从山上传到客船,可以隔河传到彼岸。
更进一层,在皇甫冉的诗句里有:“秋水临水月,夜半隔山钟。
”这使我们可以想象那悠扬的钟声甚至可以隔着一座山传过来。
在唐诗中很少有人写白昼、正午的钟声、笛声、琴声。
这绝不是单纯为了追求优美的词句而“递相沿袭”。
宋代人说“恐必有说耳”,意思是说:这么多人写半夜钟声,怕自有它的道理。
从张继的“枫桥夜泊”到现在已有1200多年了,在这段漫长岁月中,科学的发展证实张继等人的写法非常符合科学道理。
在这许多诗句中,概括了一个科学事实:夜间的声音传得远。
新课教学出示课题:从《枫桥夜泊》谈声音的传播夜间声音为什么会传得远呢?一种说法是:夜深人静了,背景噪音小了,人更易于分辨远处传来的声音。
这当然是一个因素,但它不是最主要的原因,这得从声音是怎样地传播说起。
首先,声音是声源的振动扰动了空气,扰动以波的形式往出传。
设想声源是地面上空的一个点,空气中的波是以它的密度不同往外传递,如果空气中各点的声速是相同的,由这个点传出的声波的波前是一个球面,声音传播的方向认为是和波前垂直的方向即半径的方向。
现在设声音在大气中不同高度传播速度不同,这时波前就不再保持球面,而发生畸变;相应的,声音传播方向也不再是球半径的方向,而是拐了弯,这种声音传播道路拐弯的现象,也称为声折射现象。
白天同夜间,声音传播远近不同,就是由这个折射现象产生的。
其次,在地面附近空气中,声速c(m/s)和温度t(℃)的关系,可近似表为c=(331。
45+0。
61t/℃)m•s-1就是说在地面上温度每升高一度,声速增加约0。
61米/秒。
我们人类活动在贴近地面的大气里,在高度20千米以下,大气的温度变化十分复杂。
白天,由于地面接受太阳辐射温度升高,靠近地面大气层比稍高的气层温度高,也就是说近地声速大于高空。
这时声音传播路径折向高空,在适当的地方还可以形成声静区,即对远处发出的什么声音都听不见(图1(a))。
这时,由于声传播路径折射向高空,如果坐在气球上便会听到格外清晰的气球下面地面的发声,坐在气球里的张继也许会来上一句“正午钟声到气球”。
在夜间,靠近地面空气逐渐冷下来了,上空的气温相对高,结果高空声速比地面大,因而声音会向地面折射(图1(b))。
这就是夜间声音相对远的道理。
在寒冷的天气,尤其在结了冰的湖面或未结冰的水面上,即使在白天,由于地面温度低,声音向地面折射的效果也十分明显。
现在,住在闹市区的人大概都有这样的体验,对马路车辆行驶造成的讨厌的噪声,白天除了临街的楼房外,大多感受不到,而到深夜,即使只有一辆车驶过,也会搅得你睡不好觉,甚至隔几座楼还可以听到,可以说是“夜半噪声扰眠床”吧,它和“夜半钟声到客船”是同样的道理。
关于声的折射现象,到了19世纪,欧洲学者才定量地研究了温度梯度与声折射效应的关系。
后来,人们逐渐认识到,要了解大气中声折射的复杂现象,就得要有一张声速沿高度变化的图。
即声速作为距地面高度的函数关系。
据现在人们的实测和理论计算,这个函数关系简略地可表为图2。
从图2我们可以解释许多大气中声音传播的有趣现象。
我们看到从B点到地面数千米内,白天到晚上速度梯度相反。
它可以解释地面声音晚上比白天传得远的原因,已如前面所说。
我们还看到,这条曲线拐了几个弯。
注意声速局部极小处C点,在这个高程上发声,任何方向的声音都会折射弯向水平。
因为从C点往上看,它的梯度正好和夜间地面上声速梯度一样,从C往下看,也是远离C的高度声速变大,所以无论怎样,声音都会弯向过C的水平线。
就是说,这个高程,声音传得特别远,称为声道。
而具有声速极大值的D点,则相反,当声音传播接近它时,有一部分会折射返回声波来的那一侧,犹如波的反射。
夏天打雷,总是在闪电之后。
闪电只是一瞬间的事,也许不到千分之一秒。
可是一次闪电之后,往往雷声隆隆不绝,要持续好一段时间。
这原因就是由于沿高度声音反射,有时来回若干次,就像在山谷中喊一嗓子听到的不断回声。
事实上,夏天雷雨前,声速分布比图2要复杂得多。
这时由于近地的风、云,声速分布不仅沿高度变化,沿水平也变化,会造成极复杂的声折射现象。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发现了一个奇怪现象。
一门不断发射的大炮,当有人驱车从数百千米外的远方驶向它时,起初听到炮声隆隆,但驶得更近时,在一段路上却听不到炮声。
原因是,起初听到的炮声是大气反射的波,更近些是静区,再靠近又听到从大炮直接传来的声波。
风对声音的传播是有影响的,声音的速度在顺风和逆风时不同。
顺风时,是静止空气中声速c加上风速,而逆风时要减去风速。
但是风速沿不同高度的分布是增加的,而且近似地按指数增加。
高空风速大,贴近地面小,于是逆风时,高空声速小于地面声速;顺风时高空声速大于地面声速,这样,在刮风时,顺风时声音的折射犹如夜间,而逆风声音折射犹如白天。
这就是为什么在刮风时听人讲话,站在下风处听得格外清楚,也就是荀子在《劝学》中所说的:“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