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中奥氏体的形成 优秀课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Fe3C ) → γ
6.69%
0.77%
点阵结构:体心立方 复杂斜方 面心立方
从右图中的GS线可知,奥氏体中 与铁素体相平衡的碳含量随温度升高 而下降。铁素体中的最大碳含量为 0.02%(在A1温度),而为使铁素体转 变为奥氏体,铁素体的最低碳含量必 须是:727℃为0.77%、740℃为0.66%、 780℃为0.40%、800℃为0.32%等等, 均远远高于铁素体中的最大碳含量。 实际上,在微观体积内由于碳原子的 热运动而存在着浓度起伏。
1.3 奥氏体的性能
面心立方点阵是一种最密排的点阵结构,致密度高,所以奥氏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的比 容最小。
❖奥氏体中铁原子的自扩散激活能大,扩散系数小,因此奥氏体钢的热 强性好,可作为高温用钢。
奥氏体具有顺磁性,而奥氏体的转变产物均为铁磁性,所以奥氏体钢 又可作为无磁性钢。
奥氏体的线膨胀系数大,因此奥氏体钢也可用来制作热膨胀灵敏的仪 表元件;
钢中奥氏体的形成
第二章 钢中奥氏体的形成
1. 奥氏体的组织特征
奥氏体形成的温度范围
奥氏体的组织和结构 奥氏体的性能
1.1 奥氏体形成的温度范围
注:根据Fe-Fe3C平衡状态图, 奥氏体(γ)是高温稳定相。 状态图中的GSEJNG区域是奥氏体 稳定存在的区域。
Fe-Fe3C平衡状态图
Fe-Fe3C平衡状态图是热力学上达到平衡时的状态图,但实际加热和冷却时 的相变临界点不在同一温度上,往往存在一定的温度滞后。
若垂直于相界面截取一纵截面, 则沿纵截面各相中的碳浓度分布如 图所示。由于新相奥氏体两个相界 面(γ/α和γ/Fe3C)的碳浓度不等, 在奥氏体中形成一个浓度差(Cγ/cem -Cγ/α),使C原子从高浓度的 γ/Fe3C相界面处向低浓度的γ/α相界 面处扩散,结果破坏了在T1温度下 相界面的平衡浓度,同时奥氏体中 碳的浓度梯度趋于减小,C′γ/cem- C′γ/α所示。
为了区别, 通常把实际加热时的相变临界点 标以字母c(如AC1、AC3、ACcm) 把冷却时的相变临界点 标以字母r(如Ar1,Ar3,Arcm
1.2 奥氏体的组织和结构
奥氏体的组织通常是由等轴状的多边形晶粒所组成,晶内常可出现相变孪晶
12CrNi3钢的原奥氏体晶粒组织
奥氏体不锈钢
纯铜
形变和退火孪晶
C在奥氏体中呈统计性均匀分布,存在着浓度起伏,即存在着高浓度区域。C原子 的存在,使奥氏体点阵发生等称膨胀,因而点阵常数随碳含量升高而增大,如图 所示。
合金钢中的奥氏体是C和合 金元素溶于γ-Fe中的固溶体。合 金元素如Mn、Si、Cr、Ni、Co等在 γ-Fe中取代Fe原子的位置而形成 置换式固溶体。它们的存在也引起 晶格畸变和点阵常数变化。
为了维持原来相界面处的局部碳浓度平衡,
在γ/Fe3C相界面处的渗碳体必须溶入奥氏体 以供应碳量,使其碳浓度恢复至Cγ/cem。同时, 在γ/α相界面处的铁素体必转变为奥氏体,使
其碳浓度降至Cγ/α。这样,奥氏体的两个相 界面便自然地同时向渗碳体和铁素体中推移,
使奥氏体不断长大。
在铁素体中也进行着碳的扩散。在铁素体、
奥氏体的导热性能差,故奥氏体钢加热时,不宜采用过大的加热速度, 以免因热应力过大而引起工件变形。
1.3 奥氏体的性能
奥氏体是钢中的高温稳定相,但若钢中加入足够量的能够扩大γ相区的元素, 则可使奥氏体在室温成为稳定相。因此,奥氏体可以是钢在使用时的一种组织状 态,以奥氏体状态使用的钢称为奥氏体钢。
珠光体团边界与铁素体和渗碳体的相界面一样,也是奥氏体的形核部位。
2.2奥氏体晶核长大
当奥氏体在铁素体和渗碳体两相界面上形核后,便形成了γ/α和γ/Fe3C两个 新的相界面。奥氏体的长大过程即为这两个相界面向原来的铁素体和渗碳体
中推移的过程。
在相界面处: ➢与奥氏体相接触的铁素体碳浓度为Cα/γ; ➢与渗碳体相接触的铁素体碳浓度为 Cα/cem(沿QP延长线变化) ; ➢与铁素体相接触的奥氏体碳浓度为Cγ/α ; ➢与渗碳体相接触的奥氏体碳浓度为 Cγ/cem ; ➢与奥氏体相接触的渗碳体碳浓度为 Ccem/γ
因面心立方点阵滑移
系统多,奥氏体的塑性很 好,易于变形,即加工成 形性好。
2.奥氏体的形成机制
奥氏体形核 奥氏体晶核长大 剩余碳化物溶解 奥氏体均匀化
2.1奥氏体形核
奥氏体的形成符合一般的固态相变规律,是通过形核和长大完成的。根据扩散理 论,奥氏体的晶核是依靠系统内的能量起伏、浓度起伏和结构起伏形成的。
由于奥氏体与铁素体及渗碳体的碳含量和点阵结构相差很大,因此,奥 氏体的形成是一个由α到γ的点阵重构、渗碳体的溶解以及C在奥氏体中的扩 散重新分布的过程。根据Fe-Fe3C平衡状态图,由铁素体和渗碳体两相组成 的珠光体加热到ACl稍上温度时将转变为单相奥氏体,即
相组成: ( α + 碳含量: 0.02%
钛合金六方相中的形变孪晶
奥氏体不锈钢中退火孪晶
奥氏体是C在γ-Fe中的固溶体,C原子在γ-Fe点阵中处于由Fe原子组成的八面体 中心间隙位置,即面心立方晶胞的中心或棱边中点,如图9.3所示。
若按所有八面体间隙位置均填满C原子 计算,单位晶胞中应含有4个Fe原子和4个C 原子,其原子百分比为50%,重量百分比 为20%。但实际上,奥氏体的最大碳含量 为2.11%(重量),原子百分比为10%, 即2.5个晶胞中才有一个C原子。这是因为C 原子半径为0.77,而γ-Fe点阵中八面体间 隙半径仅为0.52,C原子进入间隙位置后将 引起点阵畸变,使其周围的间隙位置不可 能都填满C原子。
奥氏体晶核的形核位置 奥氏体晶核的形核位置通常在铁素体和渗碳体的两相界面上。 这是因为:
在两相界面处,碳原子的浓度差较大,有利于获得形成奥氏体晶核所需的碳 浓度
在两相界面处,原子排列不规则,铁原子有可能通过短程扩散由母相点阵向 新相点阵转移,从而促使奥氏体形核,即形核所需的结构起伏较小
在两相界面处,杂质及其他晶体缺陷较多,具有较高的畸变能,新相形核时 可能消除部分晶体缺陷而使系统的自由能降低。并且新相形核时产生的应变能 也较容易借助相界(晶界)流变而释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