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中奥氏体的形成 优秀课件

合集下载

《奥氏体的形成》课件

《奥氏体的形成》课件
镍的影响:镍可以稳定奥氏体相,提高奥氏体的耐腐蚀性 单击此处输入你的项正文,文字是您思想的提炼,言简意赅的阐述观点。
锰的影响:锰可以扩大奥氏体的相区,促进奥氏体的形成 单击此处输入你的项正文,文字是您思想的提炼,言简意赅的阐述观点。
硅的影响:硅可以提高奥氏体的耐热性,但会缩小奥氏体的相区 单击此处输入你的项正文,文字是您思想的提炼,言简意赅的阐述观点。
良好的焊接性能
具有良好的耐腐蚀性 较高的耐热性 良好的塑性和韧性 良好的加工性能
奥氏体钢的加工硬化:通过冷加工变形提高强度和硬度
奥氏体不锈钢的应用:具有优良的耐腐蚀性和耐热性,广泛应用于化工、石油等领域
奥氏体耐热钢的应用:在高温环境下保持优良的性能,用于制造锅炉、热交换器等设备
奥氏体合金钢的应用:通过添加合金元素改善性能,用于制造刀具、模具等耐磨材料
碳的扩散:碳原子在奥氏体中的扩 散速度较慢,需要一定的时间才能 形成完整的奥氏体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温度:奥氏体的形成需要一定的温 度,通常在727℃以下
合金元素:某些合金元素可以促进 奥氏体的形成,如镍、锰等
铁素体和渗碳体的分解 碳的扩散和溶解 奥氏体的形核和长大 奥氏体晶粒的长大和相变
形貌差异:奥氏体呈面心立方结构,其它相呈体心立方或简单立方结构 结构差异:奥氏体是碳在γ-Fe中的间隙固溶体,其它相是碳在α-Fe中的间隙固溶体 形成条件差异:奥氏体在高温下形成,其它相在室温下形成 物理性质差异:奥氏体塑性好,其它相硬度高
PART FIVE
良好的塑性和韧性
良好的耐腐蚀性
良好的导热性
实验过程:加热、 保温、冷却等
实验结果:观察奥 氏体的形貌、分析 奥氏体相变动力学 等

钢中奥氏体的形成

钢中奥氏体的形成

珠光体的显微组织:片层状结构
•S0
•F •Fe3C
• 显微组织形貌
片间距S0

共析钢奥氏体长大示意图
•T •G •γ
•α
•E
•T •C
1
%
•Cγ- •Cγ- C α •Cα-γ •C α - •C%
C
Fe3C
•T1温 度
•Cγ- C
• Fe3C
•Cαγ
•Cα-γ
•C α -
C
•珠光体片间距S0

二、奥氏体的组织、结构和性能 • 1.组织:等轴状多边形晶粒

• 2.结构
•C原子
•Fe原子

• 3.性能 • 1)比容最小(cm3/g) • 2)线膨胀系数最大 • 3)导热性差、塑性高 • 4)屈服强度很低,易于塑性加工

§2珠光体-奥氏体转变
铁素体(F或α) 0.021% BCC 渗碳体(Fe3C或Cm):间隙化合物, C含量 6.69% ,具有正交结构,硬而脆 。 • 珠光体( F + Fe3C )-奥氏体 • 一、奥氏体转变过程 • 1.形核(以共析钢C%=0.77%为例) • 2.长大 3.碳化物的溶解 4.均匀化

奥氏体形成示意图
1 奥氏体形核
2 奥氏体长大 3 剩余 Fe3C溶解 4 奥氏体均匀化
•γ •F •Fe3C •γ •未溶Fe3C
•γ













钢中奥氏体的形成
2024年2月1日星期四
§1 奥氏体形成概述
• 一、奥氏体形成的热力学条件临界点降低 用 r

材料科学基础PPT 第二章 钢中奥氏体的形成

材料科学基础PPT 第二章    钢中奥氏体的形成

奥氏体晶粒长大及控制
影响奥氏体晶粒长大的因素: 影响奥氏体晶粒长大的因素: 冶炼方法的影响 脱氧的钢属于本质细晶粒钢; 用Al脱氧的钢属于本质细晶粒钢;用Si、Mn脱氧 脱氧的钢属于本质细晶粒钢 、 脱氧 的钢属于本质粗晶粒钢。 的钢属于本质粗晶粒钢。 原始组织的影响 原始组织越细,碳化物弥散度越大, 原始组织越细,碳化物弥散度越大,所得奥氏体的 起始晶粒越细小。 起始晶粒越细小。
Q +W I = C exp − kT
W=A
σ3
∆Gv
2
奥氏体形成动力学
原始组织越细, 原始组织越细,奥氏体 影响奥氏体形成速度的因素: 影响奥氏体形成速度的因素: 形核部位增多, 形核部位增多,碳原子扩 散距离减小, 散距离减小,加速奥氏体 的形成。 的形成。 加热温度 片状珠光体比粒状珠光 体的相界面大,渗碳体呈 体的相界面大, 薄片状,易于溶解, 薄片状,易于溶解,加速 奥氏体形成。 奥氏体形成。
原始组织
影响碳化物的稳定 性及碳在奥氏体中的 扩散; 扩散; 改变相变临界点; 改变相变临界点; 影响片层间距和碳在 奥氏体中的溶解度; 奥氏体中的溶解度; 合金元素自身的扩散 可很困难。 可很困难。
P
A
合金元素
奥氏体晶粒长大及控制
奥氏体化的目的是获得成分均匀和一定晶粒大小的奥氏体组织。 奥氏体化的目的是获得成分均匀和一定晶粒大小的奥氏体组织。 一、奥氏体晶粒度 奥氏体晶粒度一般是指奥氏体化后的实际奥氏体晶粒大小。 奥氏体晶粒度一般是指奥氏体化后的实际奥氏体晶粒大小。 一般可用奥氏体晶粒直径或单位面积中奥氏体晶粒数目来表 奥氏体晶粒度通常分为8级标准评定 级最粗 级标准评定, 级最粗, 级最 示。奥氏体晶粒度通常分为 级标准评定,1级最粗,8级最 细,超过8以上者称为超细晶粒。 超过 以上者称为超细晶粒。 以上者称为超细晶粒 奥氏体晶粒度级别N与单位面积中奥氏体晶粒数 之间的关系 奥氏体晶粒度级别 与单位面积中奥氏体晶粒数n之间的关系: 与单位面积中奥氏体晶粒数 之间的关系:

13-14第二章 奥氏体形成

13-14第二章 奥氏体形成

X100倍 晶粒度
奥氏体晶粒度有三种:
① 初始晶粒度 ---- 奥氏体形成刚结束, 其晶粒边界刚刚相互接触时的晶粒大 小。初始晶粒一般很细小,大小不均, 晶界弯曲。
② 实际晶粒度 ---- 钢经热处理后所获得 的实际奥氏体晶粒大小。
③ 本质晶粒度 ---- 表示钢在一定加热条件下奥 氏体晶粒长大的倾向性。
- 十秒 - 几百秒 - 千秒 - 万秒
具体分析:
两个平衡的打破与再平衡: ① A相内部平衡:成分均匀化 ② A –F两相界面之间、A- Fe3C两相界面之间的平衡
阶段(2)原因:
A 形核后出现γ–α、γ-Fe3C 界面,界面 C% 由相 图确定,分别为 Cγ-α、Cγ-K、Cα-γ、Cα-K → ① A 内部存在 C 浓度梯度→C 从A-Fe3C界面附近向 A-F 界面附近扩散→Cγ-K↓,Cγ-α↑→
③ 性能:顺磁性;比容最小; 塑性好;线膨胀系数
F + Fe3C 成分(C%) 0.0218 6.69
→ A (727 ℃) 0.77
结构
体心立方 复杂斜方 面心立方
说明奥氏体化中须两个过程: ① C 成分变化: C 的扩散 ② 铁晶格改组: Fe 扩散
k ---- 玻尔兹曼常数,1.38X10-23 J/K
∆G* ---- 临界形核功; Q ---- 扩散激活能
P→A的相变,是升高温度的相变,温度升高时, ∆G*↓,Q↓,故形核率 N 增大。
2.2.2 奥氏体线长大速度
dC 1
1
GD (
)
(2
dx C C K
G ——长大线速度,单位 mm/s 碳在奥氏体中的扩散系数 D=D0exp(-Q/RT)
学习奥氏体化四过程的意义: 实际热处理中并不一定要求奥氏体的扩散

第四章 钢中奥氏体的形成

第四章 钢中奥氏体的形成

(3)碳含量与点阵 常数的关系
碳原子的溶入使 的γ-Fe点阵发生畸变, 点常数增大。溶入的 碳愈多,点阵常数愈 大。如图所示。
奥氏体点阵常数与碳含量的关系
2、奥氏体的组织
在一般的情况下奥氏体的组织是由多边形的等轴晶粒 所组成,在晶粒内部有时可以看到相变孪晶。如图所示。
奥氏体显微组织
(晶内有孪晶) 1000×
奥氏体形成时系统总的自由能变化为 ΔG=ΔGV +ΔGS +ΔGe 式中: ΔGV—新相奥氏体与母相珠光体之间的体积自由能差; ΔGS —为形成奥氏体时所增加的界面能; ΔGe—形成奥氏体时所增加的应变能。 其中: ΔGV—奥氏体转变的驱动力, ΔGS 与ΔGe是相变的阻力。 因为奥氏体是在高温下形成的,ΔGe一项较小,相 变的主要阻力是ΔGS。若只考察相变的方向,可忽略不计。
思考:为什么铁素体和渗碳体不能同时消失,而总有部分渗碳体剩余?
4、奥氏体成分均匀化 珠光体转变为奥氏体时,在残留渗碳体刚刚完 全溶入奥氏体的情况下,C在奥氏体中的分布是不 均匀的。原来为渗碳体的区域碳含量较高,而原来 是铁素体的区域,碳含量较低。这种碳浓度的不均 匀性随加热速度增大而越加严重。因此,只有继续 加热或保温,借助于C原子的扩散才能使整个奥氏 体中碳的分布趋于均匀。
奥氏体形成的热力学条件
从Fe—Fe3C状态图可知,珠光体被加热到A1(727℃) 以上时将转变为奥氏体。
珠光体与奥氏体的自由 能均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 但是下降的速度不同,相交 于某一温度,该交点所对应 的 温 度 即 A1 ( 727℃ ) 。 右 图是珠光体、奥氏体的自由 能与温度的关系。
珠光体(P)和奥氏体(γ)自由能 随温度的变化曲线(示意图)
3、奥氏体的性能 Fe-C合金中的奥氏体在室温下是不稳定相。但是在 Fe-C合金中加入足够数量的能扩大γ相区的元素,可使 奥氏体在室温,甚至在低温成为稳定相。因此,奥氏 体可以是钢在使用时的一种重要组织形态。以奥氏体 状态使用的钢称为奥氏体钢。 (1)磁性:

钢的过冷奥氏体转变图 (2)优秀课件

钢的过冷奥氏体转变图 (2)优秀课件
分数所需时间。 缺点—无法测出过共析钢的先共析产物的析出线、 亚共析钢
珠光体转变的开始线。Why? 渗碳体没有磁性
6
其它方法
4.热分析法:利用钢相变时的热效应。 优点—适用于潜热大、转变速率快的过程,如熔化、凝固、
M相变 缺点—不适用潜热小、转变速率慢的过程,如大部分扩散
型固态相变 5.电阻法:利用相变时源自阻值的变化 优点—测量时间短,需要试样少; 缺点:精度不高
➢ 在实际热处理中,不仅仅是在等温过程中有相转变的发生, 在冷却过程中同样存在着相变过程并且对材料的性能有着 重大的影响。因此,很多热处理工艺都是在连续冷却条件 下进行的,如淬火、正火、退火等。
➢ 连 续 冷 却 转 变 图 通常 称 为 CCT图 ( Continuous Cooling Transformation)
3
金相法
步骤: ① 制备试样:φ10-15mm,厚1.5-2mm,具有相同的原始组
织(可通过退火或正火获得)。 ② 奥氏体化:所有试样均在相同条件下进行奥氏体化,要求
奥氏体的化学成分均匀一致。 ③ 等温转变:将奥氏化后的试样迅速转入给定温度的等温浴
炉中保温一系列时间。 ④ 淬火:将保温后的试样迅速取出淬入盐水中。 ⑤ 绘图:测出给定温度、时间下的转变产物类型、转变产物
1)钴的影响:溶入A中,使C曲线左移。
2)Ni的影响:C曲线右移 3)Mn的影响:C曲线右移
Mn的作用大于Ni
4)Cr的作用:①C曲线右移,对B的推迟作用大于对P的推迟作用;
②C曲线分离,3% Cr,完全分离。
5)Mo和W的影响:推迟P转变,对B转变影响不大。
6)B的影响:微量,过冷奥氏体的稳定性
18
15
四 影响奥氏体等温转变图的因素

金属热处理原理奥氏体的形成课件.ppt

金属热处理原理奥氏体的形成课件.ppt
❖ 界面处碳浓度差大,有利于获得奥氏体晶核形成 所需的碳浓度。
❖ 界面处原子排列不规则,铁原子有可能通过短程 扩散由母相点阵向新相点阵转移,即新相形成所 需的结构起伏小。
❖ 在相界、晶界等缺陷处具有较高的畸变能,新相形 核时可能消除部分晶体缺陷而使系统自由能降低。
❖ 新相形核时产生的应变能也较容易借助相界(晶界) 流变而释放。
❖ 四个基本过程完成外,还有先共析铁 素体(渗碳体)向奥氏体的转变。
❖ 见动画
金属热处理原理奥氏体的形成课件
1.3 奥氏体形成动力学
金属热处理原理奥氏体的形成课件
1.3.1 奥氏体等温形成动力学 [1]
(1) 形核率I
I = C exp [-(Q+W) /kT] 其中: C—常数; Q—扩散激活能; T—绝对温度;
❖ 合金元素对A形成速度的影响,也受到合金碳化物向A中 溶解难易程度的牵制。
Cr,2%,(FeCr)3C;6%,(CrFe)7C3---慢 11%, (CrFe)23C6---快
❖ 改变临界点
Ni、Mn、Cu 等↓A1, ↑奥氏体形成速度; Cr、Mo、Ti、Si、Al、W等↑ A1 , ↓奥氏体形成速度;
不均,晶界弯曲,界面能很高。 ❖ 界面能越高则界面越不稳定,必然要自发地向减
小晶界面积,降低界面能方向发展。弯曲晶界变 成平直晶界是一种自发过程。 晶粒长大的驱动力G:G = 2σ/R σ-奥氏体的比界面能;R-晶界曲率半径
金属热处理原理奥氏体的形成课件
(2)晶粒长大过程
❖ 奥氏体化( austenitizing): 钢加热获得奥氏体的过程。
金属热处理原理奥氏体的形成课件
1.1 奥氏体的组织、结构和性能
金属热处理原理奥氏体的形成课件

钢中奥氏体的形成

钢中奥氏体的形成
相变驱动力
加热到临界点以上时,由于温度的 升高,原子的活动能力增强,晶格 的能量增加,使得相变驱动力增大 。
碳原子扩散
01
02
03
碳原子扩散机制
在奥氏体形成过程中,碳 原子通过晶格的间隙和位 错等缺陷进行扩散,以实 现成分均匀化。
扩散路径
碳原子主要沿着晶界和位 错等缺陷扩散,这些区域 提供了碳原子扩散的通道 。
料。
基于奥氏体转变的金属材料加工工艺实例
弯曲加工
将金属材料加热至奥氏体化温度,保温 一段时间,然后迅速冷却,可提高金属 材料的塑性和韧性,有利于弯曲加工。
VS
拉拔加工
将金属材料加热至奥氏体化温度,保温一 段时间,然后迅速冷却,可提高金属材料 的强度和韧性,有利于拉拔加工。
THANK S感谢观看
钢中奥氏体的形成
汇报人: 日期:
目录
• 奥氏体的定义与性质 • 奥氏体的形成过程 • 影响奥氏体形成的因素 • 奥氏体转变的机制与动力学 • 奥氏体转变过程中的缺陷与控制 • 奥氏体转变的应用与实例
01
奥氏体的定义与性质
奥氏体的定义
奥氏体是一种钢铁材料中的固溶体相,主要由铁和碳原子组 成,并含有一定量的合金元素,如镍、铬、锰等。
03
影响奥氏体形成的因素
温度
温度对奥氏体形成的影响
钢在加热时,奥氏体的形成是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加速的。在一定的温度下,奥 氏体可以完全形成。当温度升高时,奥氏体的形成速率增加,所需的时间减少 。
临界点温度对奥氏体形成的影响
在临界点温度以上,奥氏体可以完全形成。而在临界点温度以下,奥氏体不能 完全形成。
当铁素体完全转变为奥氏体后,奥氏体的碳浓度和晶格类型不再发生变化。此时,奥氏体的 碳浓度较高,晶格类型为面心立方结构。

原理第4、5章钢中奥氏体的形成

原理第4、5章钢中奥氏体的形成

合金元素对力学性能影响
提高强度和硬度
合金元素如铬、钼等能够显著提高钢的强度和硬度, 改善其耐磨性。
改善韧性
镍、锰等元素则能够改善钢的韧性,提高其抗冲击能 力。
对疲劳性能的影响
一些合金元素如钒、钛等能够细化晶粒,提高钢的疲 劳性能。
05 热处理工艺参数优化与控 制
加热温度和保温时间选择依据
钢的化学成分
奥氏体形成的热力学条件
奥氏体形成的动力学过程
奥氏体对钢性能的影响
奥氏体是钢在加热到临界温度 以上时形成的晶体结构,具有 良好的塑性和韧性。
加热温度和冷却速度是影响奥 氏体形成的两个重要因素。加 热温度越高,奥氏体形成越容 易;冷却速度越快,奥氏体稳 定性越差。
包括形核和长大两个阶段。形 核是通过原子扩散和重新排列 形成新晶核的过程;长大则是 新晶核不断吞噬周围原子而长 大的过程。
合金元素对临界点影响
提高临界点
合金元素如铬、钨、钼等,能够显著 提高钢的临界点,使奥氏体化温度范 围扩大。
降低临界点
镍、锰等元素则能够降低临界点,使 奥氏体化更容易进行。
合金元素对组织稳定性影响
稳定奥氏体
合金元素如钴、铝等能够提高奥氏体的稳定性,使其在较高温度下仍能保持稳 定。
促进其他组织形成
如硅、钨等元素则能促进铁素体、渗碳体等其他组织的形成,对奥氏体稳定性 产生一定影响。
回归分析
利用回归分析可以建立热处理工艺参数与性能指标之间的数学模型, 通过求解模型可以得到最优的热处理工艺参数组合。
人工智能算法
利用人工智能算法可以对热处理工艺参数进行全局优化,找到全局最 优解,提高热处理效果和生产效率。
06 总结:钢中奥氏体形成原 理及实践应用

钢中奥氏体的形成精品PPT课件

钢中奥氏体的形成精品PPT课件

4.1.3奥氏体的性能 1.机械性能: (1)屈服强度、硬度低 易于变形加工成型; (2)塑性、韧性高; (3)热强性高 2.应用:(1)变形加工成型;(2)奥氏体不锈钢
耐蚀性;(3)膨胀仪表灵敏元件。
10
物理性能
因面心立方点阵是一种最密排的点阵结构, 致密度高,所以奥氏体的比容最小;
奥氏体的导热性差,故奥氏体钢加热时, 不宜采用过大的加热速度,以免因热应力 过大引起工件变形;
奥氏体的线膨胀系数大,因此奥氏体钢也 可用来制作热膨胀灵敏的仪表元件;
11
奥氏体具有顺磁性,而奥氏体的转变产物 均为铁磁性,所以奥氏体钢又可作为无磁 性钢;
单相奥氏体具有耐腐蚀性; 奥氏体中铁原子的自扩散激活能大,扩散
系数小,因此奥氏体钢的热强性好,可以 作为高温用钢。
12
4.2 奥氏体的形成
如此历经“破坏平衡”、
“建立平衡”的反复, 奥氏体晶核长大。
F
Fe3C
C1
A
C2 C3
C4
珠光体片间距
26
2.奥氏体晶格改组 一般认为,平衡加热过热度很小时,通过
Fe原子自扩散完成晶格改组。 也有人认为,当过热度很大时,晶格改组
通过Fe原子切变完成。
27
28
29
30
4.3 奥氏体动力学
D L+Fe3C F
K
+Fe3C
2
3
4
5
6
wC(%)
17
奥氏体的形成过程
奥氏体的形成由四个基本过程组成: 形核 长大 渗碳体的溶解 成分的均匀化
18
19
20
Wc=0.20%
亚共析钢
Wc=0.60%

第二章 钢中奥氏体的形成

第二章  钢中奥氏体的形成
界面两侧两相的碳含量相差很大( 0.0218%和6.67%), 界面两侧两相的碳含量相差很大( 碳含量相差很大 和 ) 因此在界面上碳浓度分布很不均匀, 因此在界面上碳浓度分布很不均匀 , 比较容易满足成分起 界面两侧晶体结构相差较大 原子排列不规则, 结构相差较大, 伏 ; 界面两侧晶体 结构相差较大 , 原子排列不规则 , 原子 的活动能力较强,比较容易满足结构起伏; 的活动能力较强 , 比较容易满足结构起伏 ; 界面上原子排 列不规则,位错等晶体学缺陷密度较大, 列不规则 , 位错等晶体学缺陷密度较大 , 处于能量较高的 状态,比较容易满足能量起伏,同时新相晶核形成时, 状态 , 比较容易满足能量起伏 , 同时新相晶核形成时 , 可 以使部分晶体学缺陷消失,使系统的能量进一步下降, 以使部分晶体学缺陷消失 , 使系统的能量进一步下降 , 因 此在相界面处是奥氏体形核的首选位置。 此在相界面处是奥氏体形核的首选位置
18 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系
18
4)奥氏体成分均匀化 珠光体转变为奥氏体时, 珠光体转变为奥氏体时,在残留渗碳体刚刚 完全溶入奥氏体的情况下, 在奥氏体中的分布 完全溶入奥氏体的情况下,C在奥氏体中的分布 是不均匀的。原来为渗碳体的区域碳含量较高, 是不均匀的。原来为渗碳体的区域碳含量较高, 而原来是铁素体的区域,碳含量较低。这种碳浓 而原来是铁素体的区域,碳含量较低。 度的不均匀性随加热速度增大而越加严重。因此, 度的不均匀性随加热速度增大而越加严重。因此, 只有继续加热或保温,借助于C原子的扩散才能 只有继续加热或保温,借助于 原子的扩散才能 使整个奥氏体中碳的分布趋于均匀。 使整个奥氏体中碳的分布趋于均匀。
12 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系
12
2)奥氏体的长大
奥氏体晶核形成后便开始长大。 奥氏体晶核形成后便开始长大 。 奥氏体长大 以上某一温度t 的机制可做如下的解释。 的机制可做如下的解释。在AC1以上某一温度t1形 成一奥氏体晶核。奥氏体晶核形成之后, 成一奥氏体晶核。奥氏体晶核形成之后,将产生 两个新的相界面,一个是奥氏体与渗碳体相界面, 两个新的相界面,一个是奥氏体与渗碳体相界面, 另一个是奥氏体与铁素体相界面。 另一个是奥氏体与铁素体相界面。为讨论问题的 方便, 我们假定两个相界面都是平直的( 方便 , 我们假定两个相界面都是平直的 ( 参见 根据Fe-Fe3C 相图可知, 相图可知, 图)。根据

第二章 钢中奥氏体的形成

第二章  钢中奥氏体的形成

钢铁热处理加热和保温温度的选择主要基于 F-Fe3C相图共析反应。
¾ A1 (加热,Ac1,=A1+ΔT过热;冷却,
图2-6 加热(冷却)速度为0.125
Ar1,=A1-ΔT过冷) ---PSK,
℃/min时,Fe-Fe3C相图中的临界 ¾ A3 (加热,Ac3;冷却, Ar3) ---GS,

温度升高到GSE线以上时,都 将得到单相奥氏体。
钢加热转变时的相变驱动力为新相奥氏体与母相之间的体积自 由能差ΔG。 根据固态相变形核理论,形成奥氏体核心时,系统总自由能变化 ΔG为: ΔG=−VΔGv+S γ +VΔGs 式积中自:由V能—差—,新V相Δ的Gv体是积相,变Δ的G驱v—动—力为;奥氏体与珠光体间单位体 S——新相表面积,γ为新相与母相间单位面积界面能, S γ 为相变的阻力; 变的Δ阻G力s为。奥氏体形核时所增加的单位体积应变能,VΔGs为相
A1点以上即在一定的过热度下才能发生。 同理,冷却时,奥氏体向珠光体的转变也必须
在一定的过冷度下才能发生。
为便于区别起见,通常把钢加热时的临界点 加注“C”字,分别写成Ac1、Ac3、Accm; 而把冷却时的临界点加注“r”字,成为Ar1、 Ar3、Arcm等。但Accm与Arcm不常用,通常 只写成Acm,不再加注表示加热或冷却的字 母。
(2)共晶转变
共晶转变线:水平线ECF
在1148℃的恒温下发生共晶转变,由wc=4.3%的液相转 变为wc=2.11%的奥氏体和渗碳体组成的混合物: 即液相(L4.C3→0%γ-CF)e、E+奥Fe氏3C体(2.11%C)和渗碳体(6.69%C)三相 共存。 其中,C—共晶点;E—碳在γ-Fe中的最大溶解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为了维持原来相界面处的局部碳浓度平衡,
在γ/Fe3C相界面处的渗碳体必须溶入奥氏体 以供应碳量,使其碳浓度恢复至Cγ/cem。同时, 在γ/α相界面处的铁素体必转变为奥氏体,使
其碳浓度降至Cγ/α。这样,奥氏体的两个相 界面便自然地同时向渗碳体和铁素体中推移,
使奥氏体不断长大。
在铁素体中也进行着碳的扩散。在铁素体、
为了区别, 通常把实际加热时的相变临界点 标以字母c(如AC1、AC3、ACcm) 把冷却时的相变临界点 标以字母r(如Ar1,Ar3,Arcm
1.2 奥氏体的组织和结构
奥氏体的组织通常是由等轴状的多边形晶粒所组成,晶内常可出现相变孪晶
12CrNi3钢的原奥氏体晶粒组织
奥氏体不锈钢
纯铜
形变和退火孪晶
Fe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C ) → γ
6.69%
0.77%
点阵结构:体心立方 复杂斜方 面心立方
从右图中的GS线可知,奥氏体中 与铁素体相平衡的碳含量随温度升高 而下降。铁素体中的最大碳含量为 0.02%(在A1温度),而为使铁素体转 变为奥氏体,铁素体的最低碳含量必 须是:727℃为0.77%、740℃为0.66%、 780℃为0.40%、800℃为0.32%等等, 均远远高于铁素体中的最大碳含量。 实际上,在微观体积内由于碳原子的 热运动而存在着浓度起伏。
1.3 奥氏体的性能
面心立方点阵是一种最密排的点阵结构,致密度高,所以奥氏体的比 容最小。
❖奥氏体中铁原子的自扩散激活能大,扩散系数小,因此奥氏体钢的热 强性好,可作为高温用钢。
奥氏体具有顺磁性,而奥氏体的转变产物均为铁磁性,所以奥氏体钢 又可作为无磁性钢。
奥氏体的线膨胀系数大,因此奥氏体钢也可用来制作热膨胀灵敏的仪 表元件;
由于奥氏体与铁素体及渗碳体的碳含量和点阵结构相差很大,因此,奥 氏体的形成是一个由α到γ的点阵重构、渗碳体的溶解以及C在奥氏体中的扩 散重新分布的过程。根据Fe-Fe3C平衡状态图,由铁素体和渗碳体两相组成 的珠光体加热到ACl稍上温度时将转变为单相奥氏体,即
相组成: ( α + 碳含量: 0.02%
钢中奥氏体的形成
第二章 钢中奥氏体的形成
1. 奥氏体的组织特征
奥氏体形成的温度范围
奥氏体的组织和结构 奥氏体的性能
1.1 奥氏体形成的温度范围
注:根据Fe-Fe3C平衡状态图, 奥氏体(γ)是高温稳定相。 状态图中的GSEJNG区域是奥氏体 稳定存在的区域。
Fe-Fe3C平衡状态图
Fe-Fe3C平衡状态图是热力学上达到平衡时的状态图,但实际加热和冷却时 的相变临界点不在同一温度上,往往存在一定的温度滞后。
C在奥氏体中呈统计性均匀分布,存在着浓度起伏,即存在着高浓度区域。C原子 的存在,使奥氏体点阵发生等称膨胀,因而点阵常数随碳含量升高而增大,如图 所示。
合金钢中的奥氏体是C和合 金元素溶于γ-Fe中的固溶体。合 金元素如Mn、Si、Cr、Ni、Co等在 γ-Fe中取代Fe原子的位置而形成 置换式固溶体。它们的存在也引起 晶格畸变和点阵常数变化。
奥氏体的导热性能差,故奥氏体钢加热时,不宜采用过大的加热速度, 以免因热应力过大而引起工件变形。
1.3 奥氏体的性能
奥氏体是钢中的高温稳定相,但若钢中加入足够量的能够扩大γ相区的元素, 则可使奥氏体在室温成为稳定相。因此,奥氏体可以是钢在使用时的一种组织状 态,以奥氏体状态使用的钢称为奥氏体钢。
若垂直于相界面截取一纵截面, 则沿纵截面各相中的碳浓度分布如 图所示。由于新相奥氏体两个相界 面(γ/α和γ/Fe3C)的碳浓度不等, 在奥氏体中形成一个浓度差(Cγ/cem -Cγ/α),使C原子从高浓度的 γ/Fe3C相界面处向低浓度的γ/α相界 面处扩散,结果破坏了在T1温度下 相界面的平衡浓度,同时奥氏体中 碳的浓度梯度趋于减小,C′γ/cem- C′γ/α所示。
钛合金六方相中的形变孪晶
奥氏体不锈钢中退火孪晶
奥氏体是C在γ-Fe中的固溶体,C原子在γ-Fe点阵中处于由Fe原子组成的八面体 中心间隙位置,即面心立方晶胞的中心或棱边中点,如图9.3所示。
若按所有八面体间隙位置均填满C原子 计算,单位晶胞中应含有4个Fe原子和4个C 原子,其原子百分比为50%,重量百分比 为20%。但实际上,奥氏体的最大碳含量 为2.11%(重量),原子百分比为10%, 即2.5个晶胞中才有一个C原子。这是因为C 原子半径为0.77,而γ-Fe点阵中八面体间 隙半径仅为0.52,C原子进入间隙位置后将 引起点阵畸变,使其周围的间隙位置不可 能都填满C原子。
珠光体团边界与铁素体和渗碳体的相界面一样,也是奥氏体的形核部位。
2.2奥氏体晶核长大
当奥氏体在铁素体和渗碳体两相界面上形核后,便形成了γ/α和γ/Fe3C两个 新的相界面。奥氏体的长大过程即为这两个相界面向原来的铁素体和渗碳体
中推移的过程。
在相界面处: ➢与奥氏体相接触的铁素体碳浓度为Cα/γ; ➢与渗碳体相接触的铁素体碳浓度为 Cα/cem(沿QP延长线变化) ; ➢与铁素体相接触的奥氏体碳浓度为Cγ/α ; ➢与渗碳体相接触的奥氏体碳浓度为 Cγ/cem ; ➢与奥氏体相接触的渗碳体碳浓度为 Ccem/γ
奥氏体晶核的形核位置 奥氏体晶核的形核位置通常在铁素体和渗碳体的两相界面上。 这是因为:
在两相界面处,碳原子的浓度差较大,有利于获得形成奥氏体晶核所需的碳 浓度
在两相界面处,原子排列不规则,铁原子有可能通过短程扩散由母相点阵向 新相点阵转移,从而促使奥氏体形核,即形核所需的结构起伏较小
在两相界面处,杂质及其他晶体缺陷较多,具有较高的畸变能,新相形核时 可能消除部分晶体缺陷而使系统的自由能降低。并且新相形核时产生的应变能 也较容易借助相界(晶界)流变而释放。
因面心立方点阵滑移
系统多,奥氏体的塑性很 好,易于变形,即加工成 形性好。
2.奥氏体的形成机制
奥氏体形核 奥氏体晶核长大 剩余碳化物溶解 奥氏体均匀化
2.1奥氏体形核
奥氏体的形成符合一般的固态相变规律,是通过形核和长大完成的。根据扩散理 论,奥氏体的晶核是依靠系统内的能量起伏、浓度起伏和结构起伏形成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