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学基础作业参考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审计学基础》作业参考答案
第一章审计概论
、单项选择题:
1. 在审计发展史上,最早出现的审计准则是(政府审计准则)。
2. 中国注册会计师执业规范体系的核心部分是(独立审计准则)。
3. 国际审计准则一般不包括(后续审计准则)。
4. 颁布质量控制准则的根本目的在于(保证审计质量符合独立审计准则的要求)。
5. 在独立审计准则体系中,(执业规范指南)对注册会计师执行审计业务不具有强制性。
6. 注册会计师在执行独立审计业务过程中必须遵循的行为准则是(独立审计准则)。
7. 中国注册会计师执业规范体系核心部分是(独立审计准则)。
、多项选择题:
1. 下列各项中,属于注册会计师执业规范体系的有(ABCD)。
A. 独立审计准则
B. 职业道德准则
C. 审计质量准则
D. 后续教育准则
2. 中国注册会计师独立审计准则体系包括(ABD)
A. 独立审计基本准则
B. 独立审计具体准则和独立审计实务公告D. 执业规范指南
3. 独立审计实务公告主要用于规范注册会计师执行(BCD业务
B. 特殊行业审计
C. 特殊性质审计
D. 特殊目的审计
4. 注册会计师执业规范指南的制定依据有(BD)。
B. 《独立审计基本准则》D. 《独立审计具体准则与实务公告》
5. 独立审计实务公告主要用于规范注册会计师执行(BCD业务。
B. 特殊行业审计
C. 特殊性质审计
D. 特殊目的审计
6. 审计的独立性主要表现为(ABC)。
A. 机构独立
B. 人员独立
C. 工作独立;三、判断题:
1. 中国注册会计师执业规范体系的核心部分是独立审计准则,它包括一般准则、外勤工作准则和报告准则三个部分。
(X )
2. 注册会计师在进行符合性测试和实质性测试时,一般应采用抽样审计的方法。(V)
3. 独立审计准则是注册会计师出具审计意见的客观依据,并且是通过注册会计师执行审计程序体现出来的。(V)
4. 监控是指会计师事务所应当对其全面质量控制政策的执行情况及其结果适时进行监督和检查。
(V)
第二章审计目标、风险与重要性
、论述与问答题:
1. 什么是审计的总目标?它与审计的具体目标存在什么关系?答:审计的总目标是根据我国的审计准则的规定,会计事务所及注册会计师依法接受委托,对被审计单位会计报表的合法性、公允性发表意见。它们的关系是:审计的具体目标是审计总目标的进一步具体化。它包括一般审计目标和项目审计目标。审计具体目标必须根据被审计单位管理当局的认定和审计总目标来确定。在审计的具体目标中,一般审计目标适应于所有项目的审计。项目审计目标只是适应于某一特定项目的审计。只有了解一般的项目审计目标,才能据以确定项目审计目标。在审计过程中,审计人员就可以对管理当局的任何认定是否正确下结论,再把对每个认定的结论结合起来,审计人员就可以对整个会计报表的合法性、公允性、一贯性发表意见了。
2. 被审计单位管理当局对会计报表的认定分哪几类?答:被审计当局管理当局对会计报表的认定分为五类:
(1)存在与发生;(2)完整性;(3)权利和义务;(4)估价与分难;(5)表达与披露。
3. 如何掌握重要性的运用?
答:(1)要掌握运用重要性原则的一般要求:
①对重要性的评估需要运用专业判断。②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应当运用重要性原则。
(2)金额和性质的考虑。
①审计人员在运用重要性原则时,应当考虑错报或漏报的金额和性质;
②可能引起履行合同义务的错报或漏报;③影响收益趋势的错报或漏报;
④小金额错报或漏报的累计,可能会对会计报表产生重大影响,审计人员对此应当予以关注。
4. 试述审计风险的含义及组成要素。答:审计风险是指会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或遗漏,而注册会计师审计后发表不恰当审计
意见的可能性。
也就是说,审计意见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有时会给利用审计报告的有关使用者造成损失,导致审计人员需要对这一后果承担责任。这种审计意见偏离客观事实,并导致审计责任的可能性就构成了审计风险。
审计风险的要素有三大类:即固有风险、控制风险和检查风险。
5. 什么是审计计划?有何作用?答:审计计划是指审计人员为了完成各项审计业务,达到预期的审计目标,在具体执行审计
程序之前
编制的工作计划。审计计划包括总体审计计划和具体审计计划:
(1)通过制定和实施审计计划,有利于审计工作按步骤进行,可以保持合理的审计成本,提高审计工作的效率和质量。
(2)有利于对审计工作实行监督和检查。(3)有利于审计人员与被审计单位协调工作,避免误解。
第三章内部控制及其评审
、问答题:
1. 内部控制的概念是如何发展起来的?
答:内部控制概念的发展大致分为四个阶段:20 世纪40 年代前,40 年代末至70 年代,80 年代至90 年代,90 年代之后。
在20 世纪40 年代前,人们习惯用内部牵制这一概念,即发、以提供有效的组织和经营,并防止错误和其们非法业务发生的业务流程设计。一般来说,内部牵制机制的执行大致可分为以下四类:(1)实物牵制。例如保险柜的钥匙交给两个以上的工作人员持有。非同时使用这两把以上的钥匙,保险柜就打不开。
(2)机械牵制。(3)体制牵制。采用双重控制预防错误和舞弊的发生。(4)簿记牵制。
20 世纪末至70 年代,1949 年美国会计师协会的审计程序委员会对内部控制首次作了权威性定义:一些内部
控制包括组织机构的设计和企业内部采取的所有相互协调的方法和措施。
20 世纪80 年代以后,西方会计审计界研究的重点逐步从一般含义向服从具体内容深化。1988
年,美国审计准则委员会发布第55 号审计准则公告《财务报表审计中内部控制结构的考虑》,具体包括三个要素:控制环境(Control Environment )、会计制度(Accounting System )、控制程序(Control
Procedures )。
进入20 世纪90 年代后,对于内部控制的研究进入了下一个新阶段。1992 年,美国的“发起
组织委员会” (Committee of Sponsoring Organizations, 简称COSO将内部控制定义为:"由一个企业的董事长、管理层的其他人员实现的过程,旨在为下列目标提供合理保证。
2. 内部控制划分为哪些要素?其中了解内部控制要素有哪些?
答:内部控制评审通常包括了解、测试和评价三个步骤。了解内部控制的要素:包括控制环境、风险评估、会计信息和沟通系统、控制活动以及监控情况。记录对内部控制的了解即内部控制调查表、文字叙述以及流程图。
3. 指出组成控制环境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