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化学第十二章
生物化学第12章、蛋白质的降解及氨基酸代谢
三、蛋白质降解的反应机制:
真核细胞对蛋白质的降解有二体系: 一是溶酶体系,即溶酶体降解蛋白质,是非选 种择性; 二是以细胞溶胶为基础的,依赖ATP机制,即 泛肽标记选择性蛋白质降解方式
四、机体对外源蛋白质的消化
(一)体内的蛋白酶系
1、 按存在部位分: (1)胃:胃蛋白酶 (2)小肠:胰蛋白酶,胰凝乳蛋白酶、弹性蛋白 酶、 羧肽酶(A、B)、氨肽酶。
五、生酮氨基酸和生糖氨基酸
一、生酮氨基酸
1、生酮氨基酸:有些氨基酸在分解过程中转变为 乙酰乙酰CoA,而乙酰乙酰CoA在动物的肝脏中 可变为酮体(乙酰乙酸和β-羟丁酸)。 2、种类:Leu、Lys、Trp、Phe、Tyr。
二、生糖氨基酸
1、生糖氨基酸:凡能生成丙酮酸、α-酮戊二酸、 琥珀酸和草酰乙酸的氨基酸,它们都能导致生成 葡萄糖和糖原。 2、种类:15种
(2)外切酶:从氨基端或羧基端逐一的向内水 解肽链成氨基酸
氨肽酶:从N末端水解肽键; 羧肽酶A:水解除Pro、Arg、Lys外的C末端残基; 羧肽酶B:水解Arg、Lys为C末端的残基;
蛋白质经过上述消化管内各种酶的协同作用, 最后全部转变为游离的氨基酸。
第二节、氨基酸的分解代谢
一、氨基酸降解
二、氨的代谢去路
氨对生物机体是有毒物质,特别是高等动物的 脑对氨极为敏感。血液中1%的氨就可引起中枢 神经系统中毒。
1、 氨的转运
在血液中主要以谷氨酰胺(需谷氨酰胺合成酶) 形式转运到肝脏,形成尿素;
COOH CH2 CH2 CHNH2 COOH Glu
N H3
ATP
A D P+ P i
生物化学重点_第十二章 RNA的生物合成
第十二章RNA的生物合成一、RNA转录合成的特点:在RNA聚合酶的催化下,以一段DNA链为模板合成RNA,从而将DNA所携带的遗传信息传递给RNA的过程称为转录。
经转录生成的RNA有多种,主要的是rRNA,tRNA,mRNA,snRNA和HnRNA。
1.转录的不对称性:指以双链DNA中的一条链作为模板进行转录,从而将遗传信息由DNA传递给RNA。
对于不同的基因来说,其转录信息可以存在于两条不同的DNA链上。
能够转录RNA的那条DNA链称为模板链,而与之互补的另一条DNA链称为编码链。
2.转录的连续性:RNA转录合成时,在RNA聚合酶的催化下,连续合成一段RNA链,各条RNA链之间无需再进行连接。
3.转录的单向性:RNA转录合成时,只能向一个方向进行聚合,RNA链的合成方向为5'→3'。
二、RNA转录合成的条件:1.底物:四种核糖核苷酸,即ATP,GTP,CTP,UTP。
2.模板:以一段单链DNA作为模板。
3.RNA聚合酶(DDRP):RNA聚合酶在单链DNA模板以及四种核糖核苷酸存在的条件下,不需要引物,即可从5'→3'聚合RNA。
原核生物中的RNA聚合酶全酶由五个亚基构成,即α2ββ'σ。
σ亚基与转录起始点的识别有关,而在转录合成开始后被释放,余下的部分(α2ββ')被称为核心酶,与RNA链的延长有关。
真核生物中的RNA聚合酶分为三种:RNA polⅠ合成rRNA前体;RNA polⅡ合成HnRNA/mRNA;RNA pol Ⅲ合成tRNA前体、snRNA及5S rRNA。
4.终止因子ρ蛋白:这是一种六聚体的蛋白质,能识别终止信号,并能与RNA 紧密结合,导致RNA的释放。
三、RNA转录合成的基本过程:1.识别:RNA聚合酶中的σ因子识别转录起始点,并促使核心酶结合形成全酶复合物。
位于基因上游,与RNA聚合酶识别、结合并起始转录有关的一些DNA序列称为启动子。
生物化学第十二章核酸的生物合成
表观遗传学调控
05
CHAPTER
核酸合成的应用
通过分析基因序列,检测是否存在突变位点,对遗传性疾病进行诊断。
基因突变检测
利用核酸合成技术检测特定基因的表达水平,有助于了解疾病的发生机制和个体差异。
基因表达分析
通过对特定人群进行核酸合成检测,可以对遗传性疾病进行筛查,提前采取干预措施。
遗传病筛查
在遗传疾病诊断中的应用
DNA复制从特定的起始点开始,称为复制起始点或原点。
复制的起始
DNA复制过程中,两条母链各提供一条单链作为模板,合成两条新的子链,形成半保留复制。
半保留复制
DNA复制过程中,两条母链同时进行复制,形成双向复制。
双向复制
DNA复制到达终止点时,复制过程结束。
复制的终止
DNA的复制
当DNA复制过程中出现碱基错配时,细胞会启动错配修复机制,纠正错配的碱基。
合成生物学
通过设计并合成特定功能的核酸序列,构建人工生物系统,实现生物功能的定制化。
药物研发
利用核酸合成技术对药物靶点或相关基因进行研究和改造,开发新型药物或优化现有药物疗效。
在生物技术中的应用
THANKS
感谢您的观看。
在转录过程中,RNA聚合酶与DNA分子结合,并沿着DNA链移动,将DNA序列转录为互补的RNA序列。
转录过程中,DNA的碱基序列被忠实地转录到RNA中,但RNA中的碱基序列可能与DNA中的碱基序列不完全相同,这主要由于RNA编辑和剪接过程。
转录过程中,RNA聚合酶还负责启动子识别、转录起始、延伸和终止等过程,以确保转录的准确性和效率。
生物化学第十二章核酸的生物合成
目录
核酸的合成概述 DNA的合成 RNA的合成 核酸合成的调控 核酸合成的应用
生物化学第十二章 酶活性的调节
提纲
一、酶的“量变”
1. 酶的“量变”和“质变”的主要差别 2. 同工酶 3. 酶的合成和降解
二、酶的“质变”
1. 别构调节 2. 共价修饰调节 3. 水解激活 4. 调节蛋白的激活或抑制 5. 聚合与解离
精选2021版课件
2
酶需要在正确的时间 和正确的地点有活性
不合适的表达 或激活导致细 胞的癌变或死
12
酶活性的精选别202构1版调课件节
13
具有正协同效应的别构酶
精选2021版课件
14
具有正协同效应别构酶
精选2021版课件
15
无协同效应的别构酶
精选2021版课件
16
别构酶实例——氨甲酰转移酶
天冬氨酸转氨甲酰酶(ATC)是大肠杆菌嘧啶核 苷酸从头合成途径中的限速酶,它催化氨甲酰磷 酸和Asp形成N-氨甲酰天冬氨酸和无机磷酸,其活 性受到严格的调控。
精选2021版课件
7
别构调节
别构调节的原理在于一些酶除了活性中心以外,还含有别构中心,该中 心能够结合一些特殊的配体分子(有时为底物)。当别构中心结合配体 以后,酶构象发生改变,从而影响到活性中心与底物的亲和力,并最终 导致酶活性发生变化。
能够进行别构调节的酶称为别构酶,与别构中心结合调节酶活性的配体 分子称为别构效应物。起抑制作用的别构效应物称为别构抑制剂,起激 活作用的别构效应物称为别构激活剂。由底物作为别构效应物产生的别 构效应称为同促效应,否则,就称为异促效应。许多别构酶具有多个别 构中心,能够与不同的别构效应物结合。
酶活性的反馈抑制
精选2021版课件
9
解释别构酶别构效应和与底物 结合的协同效应的两个模型
齐变模型(MWC模型) 序变模型(KNF模型)
第十二章__生物氧化--王镜岩《生物化学》第三版笔记(完美打印版)
复合体IV:细胞色素C氧化酶复合体。将电子传递给氧。
三、偶联的调控
(一)呼吸控制
电子传递与ATP形成在正常细胞内总是相偶联的,二者缺一不可。ATP与ADP浓度之比对电子传递速度和还原型辅酶的积累与氧化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ADP作为关键物质对氧化磷酸化的调节作用称为呼吸控制。呼吸控制值是有ADP时氧的利用速度与没有时的速度之比。完整线粒体呼吸控制值在10以上,损伤或衰老线粒体可为1,即失去偶联,没有磷酸化。
在葡萄糖的分解代谢中,一分子葡萄糖共生成10个NADH和2个FADH2,其标准生成自由能是613千卡,而在燃烧时可放出686千卡热量,即90%贮存在还原型辅酶中。呼吸链使这些能量逐步释放,有利于形成ATP和维持跨膜电势。
原核细胞的呼吸链位于质膜上,真核细胞则位于线粒体内膜上。
二、构成
呼吸链包含15种以上组分,主要由4种酶复合体和2种可移动电子载体构成。其中复合体Ⅰ、Ⅱ、Ⅲ、Ⅳ、辅酶Q和细胞色素C的数量比为1:2:3:7:63:9。
三、抑制剂
1.鱼藤酮、安密妥、杀粉蝶菌素:阻断电子从NADH到辅酶Q的传递。鱼藤酮是极毒的植抗生素,抑制从细胞色素b到c1的传递。
3.氰化物、叠氮化物、CO、H2S等,阻断由细胞色素aa3到氧的传递。
第二节 氧化磷酸化
一、定义
与生物氧化相偶联的磷酸化作用称为氧化磷酸化作用。其作用是利用生物氧化放出的能量合成ATP:
东北师范大学生物化学第十二章 核酸的生物合成1
限制性 内切酶
3′—C—A—A—T—T
G—5′
粘性末端(该末端能与具有互补碱基的目的基 因的DNA片段连结 )
限制性内切酶:
识别DNA特定核苷酸序列 回文序列 限制性内切酶和核酸修饰酶共同作用, 保护自身的DNA 重要的生物化学工具酶
(八) 基因重组与DNA“克隆”
(九) 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技术 与DNA扩增
不对称转录(以DNA的一条链位模板)
2 依赖DNA的RNA聚合酶
(1)以DNA为模板
(2)以四种核糖核苷三磷酸为底物 (3)链的生长方向是5′→3′(聚合酶) (4)不需要引物,也无校正功能
(5)产物第一个核苷酸带有3个磷酸基。
(1)大肠杆菌RNA聚合酶
全酶
α2 β β/ σ ω
核心酶(催化磷酸二酯键的形成) 识别起始位点
SSB防止双链 DNA形成
DNA旋转酶 (拓扑异构酶)
冈崎片段的RNA引物
冈崎片段需要引物,RNA引物的合成 “引发”:
引物合成酶:RNA聚合酶,催化合成约10个核苷酸
引物体
(催化合成 引物) 几种蛋白质
引物RNA在复制过程中暂时存在,最后通过PolⅠ的 5′→3′外切酶活力水解。
(3)DNA链的延长
5′→3′ 3′→5′ 5′→3′ 核酸外切酶 核酸外切酶 聚合酶
Klenow fragment
该酶由一条多肽链组成,分子量为109KD。
1. DNA聚合酶Ⅰ
5′→3′聚合酶活性
催化DNA链的延长
3′→5′外切酶活性
校对功能
5′→3′外切酶活性
切除RNA引物 DNA损伤修复
DNA聚合酶Ⅰ 分子量 每个细胞中的分子数
(1)大肠杆菌RNA聚合酶
生物化学第12章知识点总结
1.能量的生成:当有机物被氧化成CO2和H2O时,释放的能量转化成ATP。
2.生物氧化的特点(异同点):①酶的催化②氧化进行过程中,必然伴随生物还原反应的发生。
③水是许多生物氧化反应的氧供体。
通过加水脱氢作用直接参予了氧化反应。
④氧化过程中脱下来的氢质子和电子,通常由各种载体,如NADH等传递到氧并生成水。
⑤生物氧化是一个分步进行的过程,能量通过逐步氧化释放,不会引起体温的突然升高,而且可使放出的能量得到最有效的利用。
⑥生物氧化释放的能量一般都贮存于一些特殊的化合物中,主要是ATP.【生物氧化和有机物在体外氧化(燃烧)的实质相同,都是脱氢、失电子或与氧结合,消耗氧气,都生成CO2和H2O,所释放的能量也相同。
但二者进行的方式和历程却不同:生物氧化体外燃烧细胞内温和条件(常温、常压、中性pH、水溶液)高温或高压、干燥条件一系列酶促反应,逐步氧化放能,能量利用率高无机催化剂能量爆发释放释放的能量转化成ATP被利用转换为光和热,散失3.高能化合物的概念:在标准条件下发生水解时,可释放出大量自由能的化合物,称为高能化合物。
4.高能化合物的类型:磷氧键型(乙酰磷酸);氮氧键型(磷酸肌酸);甲硫键型(S-腺苷甲硫氨酸);硫酯键型(酰基辅酶A)5.ATP的特殊作用:①ATP在一切生物生命活动中都起着重要作用,在细胞的细胞核、细胞质和线粒体中都有ATP存在。
②ATP在磷酸化合物中所处的位置具有重要的意义,它在细胞的酶促磷酸基团转移中是一个“共同中间体”③ATP是生物体通用的能量货币。
④ATP是能量的携带者和转运者,但并不能量的贮存者。
起贮存能量作用的物质称为磷酸原,在脊推动物中是磷酸肌酸。
6.电子传递链的概念:在生物氧化过程中,代谢物上脱下的氢经过一系列的按一定顺序排列的氢传递体和电子传递体的传递,最后传递给分子氧并生成水,这种氢和电子的传递体系称为电子传递链。
又称呼吸链。
7.电子传递链的组成:FMN、辅酶Q、细胞色素b、c1、c、a、a3以及一些铁硫蛋白8.细胞色素c:唯一能溶于水的细胞色素;Q循环:通过辅Q的电子传递方式称为Q循环9.电子传递链的电子传递顺序(必考):NADH:NADH→复合体Ⅰ→Q→复合体Ⅲ→细胞色素→复合体Ⅳ→O2FADH2:FADH2→复合体Ⅱ→Q→复合体Ⅲ→细胞色素→复合体Ⅳ→O210.电子传递抑制剂的概念:能够阻断呼吸链中某部位电子传递的物质称为电子传递抑制剂。
第十二章 生物化学DNA合成
复制叉
复制泡的两个复制叉向相反方向移动,双链不断解开, 复制不断向两侧推进。新合成的子代链与亲本链互补,并 形成双螺旋结构的子代DNA。
复制叉会合 处复制终点
连续合成
复制起点
复制起点
亲代 亲代 DNA DNA
不连续合成
复 制
三、DNA是半不连续复制的
3′
5′
新链合成是从5′→3′端进行 的其中一条链从起始点开始连 续合成,并与复制叉前进方向 一致——前导链
DNA复制起始必须精确受到调控,因为每个生命周期复制只 发生一次。现已知,复制起始的时序受到DNA甲基化和细菌 细胞质膜相互作用的影响。
E.Coli 的 oriC DNA是由Dam甲基化酶甲基化的,而甲基化
发 生在回文顺序(5′)GATC的腺嘌呤N6 (m6A),大肠杆菌的
oriC区密布GATC顺序(在245bp的DNA链中含有11个GATC)
P ~ P ~ P
5′
A
5′→3′聚合酶活性
3′ 5′
P P P P P P P P P P P
PPi
P P P P P P
A G C A T C G T A G C A T C G T T C G T A 3′-OH
P P P P
5′
聚合酶催化形成3′磷酸酯键使
单核苷酸随即被添加到3′端
Ⅰ型DNA聚合酶用胰蛋白酶温和处理,可以把5′→3′核
亚基数
1 6(同亚基) 1
功能
识别原点,在特异位点打开DNA双链 DNA解螺旋酶 辅助DnaB与原点结合
HU
引物酶(DnaG) SSB RNA聚合酶 TopoⅡ Dam甲基化酶
19
60 75.6 454 400 32
生物化学第十二章代谢调节
精氨酸 谷氨酰胺 组氨酸 脯氨酸
氨基酸、糖及脂肪代谢的联系 糖
葡萄糖或糖原 磷酸丙糖 磷酸烯醇型丙酮酸
丙氨酸 半胱氨酸 甘氨酸 丝氨酸 苏氨酸 色氨酸
脂肪
甘油三酯 3-磷酸甘油 脂肪酸
丙酮酸
亮氨酸 异亮氨酸 色氨酸
乳酸 乙酰CoA 乙酰乙酰CoA 酮体
亮氨酸 赖氨酸 苯丙氨酸 酪氨酸 色氨酸
天冬氨酸 天冬酰胺
mRNA
阻遏蛋白(无活性)
酶蛋白 阻遏蛋白不能跟操纵基因结合, 结构基因可以表达
D.无活性阻遏蛋白加辅阻遏剂
代谢产物与阻遏蛋白结合,从而使阻遏蛋 白能够阻挡操纵基因,结构基因不表达
代谢产物
原核生物乳糖操纵子
原核生物乳糖操纵子(诱导型操纵子)
•其控制区包括:启动子(P) 和操纵基因。
•结构基因:由β -半乳糖苷酶基因(lacZ),通透 酶基因(lacY)和乙酰化酶基因(lacA)串联在 一起构成。
有色氨酸时,阻遏蛋白与色氨酸结合后才 能与操纵基因结合,从而阻止色氨酸合成 酶类的转录。
trpR P1O trpEtrpD 结合
阻遏物 色氨酸
P2
不转录
trpC trpBtrpA
用于表达载体的trp启动子一般只包含 启动基因、操纵基因、和部分trpE基 因。 目的基因 P1O trpE
大肠杆菌色氨酸操纵子的衰减作用的可能机制
[NADH]/[NAD+]对代谢的调节 金属离子浓度对代谢的调节
酶的含量
合成调节 降解调节
第三节
基因表达的调控
操纵子学说—转录水平的调控 操纵子——由结构基因与上游的启动子、操纵基 因共同构成的原核基因表达的协同单位。
结构基因(编码蛋白质,S)
生物化学第十二章-蛋白质的生物合成
第十二章蛋白质的生物合成一、蛋白质生物合成体系:生物体内的各种蛋白质都是生物体利用约20种氨基酸为原料自行合成的。
蛋白质的生物合成过程,就是将DNA传递给mRNA的遗传信息,再具体的解译为蛋白质中氨基酸排列顺序的过程,这一过程被称为翻译(translation)。
参与蛋白质生物合成的各种因素构成了蛋白质合成体系,该体系包括:1.mRNA:作为指导蛋白质生物合成的模板。
mRNA中每三个相邻的核苷酸组成三联体,代表一个氨基酸的信息,此三联体就称为密码。
共有64种不同的密码。
遗传密码具有以下特点:①连续性;②简并性;③通用性;④方向性;⑤摆动性;⑥起始密码:AUG;终止密码:UAA、UAG、UGA。
2.tRNA:在氨基酸tRNA合成酶催化下,特定的tRNA可与相应的氨基酸结合,生成氨基酰tRNA,从而携带氨基酸参与蛋白质的生物合成。
tRNA反密码环中部的三个核苷酸构成三联体,可以识别mRNA上相应的密码,此三联体就称为反密码。
反密码对密码的识别,通常也是根据碱基互补原则,即A—U,G—C配对。
但反密码的第一个核苷酸与第三核苷酸之间的配对,并不严格遵循碱基互补原则,这种配对称为不稳定配对。
能够识别mRNA中5′端起动密码AUG的tRNA称为起动tRNA。
在原核生物中,起动tRNA是tRNAfmet;而在真核生物中,起动tRNA是tRNAmet。
3.rRNA和核蛋白体:原核生物中的核蛋白体大小为70S,可分为30S小亚基和50S大亚基。
真核生物中的核蛋白体大小为80S,也分为40S小亚基和60S大亚基。
核蛋白体的大、小亚基分别有不同的功能:⑴小亚基:可与mRNA、GTP和起动tRNA结合。
⑵大亚基:①具有两个不同的tRNA结合点。
A位——受位或氨酰基位,可与新进入的氨基酰tRNA 结合;P位——给位或肽酰基位,可与延伸中的肽酰基tRNA结合。
②具有转肽酶活性。
在蛋白质生物合成过程中,常常由若干核蛋白体结合在同一mRNA分子上,同时进行翻译。
生物化学(第三版)第十二章 核酸通论 核算的结构课后习题详细解答_ 复习重点
第十二章核酸通论提要1868年Miescher发现DNA。
Altmann继续Miescher的研究,于1889年建立从动物组织和酵母细胞制备不含蛋白质的核酸的方法。
RNA的研究开始于19世纪末,Hammars于1894年证明酵母核酸中的糖是戊糖。
核酸中的碱基大部分是由Kossel等所鉴定。
Levene对核酸的化学结构以及核酸中糖的鉴定作出了重要贡献,但是他的“四核苷酸假说”是错误的,在相当长的时间内阻碍了核酸的研究。
理论研究的重大发展往往首先从技术上的突破开始。
20世纪40年代新的核酸研究技术证明DNA 和RNA都是细胞重要组成成分,并且是特异的大分子。
其时,Chargaff等揭示了DNA的碱基配对规律。
最初是Astbury,随后Franklin和Wilkins用X射线衍射法研究DNA分子结构,得到清晰衍射图。
Watson和Crick在此基础上于1953年提出DNA双螺旋结构模型,说明了基因结构、信息和功能三者之间的关系,奠定了分子生物学基础。
DNA双螺旋结构模型得到广泛的实验支持。
Crick于1958年提出了“中心法则”。
DNA研究的成功带动了RNA研究出现一个新的高潮。
20世纪60年代Holley 测定了酵母丙氨酸tRNA的核苷酸序列;Nirenberg等被破译了遗传密码;阐明了3类DNA参与蛋白质生物合成的过程。
在DNA重组技术带动下生物技术获得迅猛发展。
将DNA充足技术用于改造生物机体的性状特征、改造基因、改造物种,统称之为基因工程或遗传工程。
与此同时出现了各种生物工程。
技术革命改变了分子生物学的面貌,并推动了生物技术产业的兴起。
在此背景下,RNA研究出现了第二个高潮,发现了一系列新的功能RNA,冲击了传统的观点。
人类基因组计划是生物学有史以来最伟大的科学工程。
这一计划准备用15年时间(1990-2005年),投资30亿美元,完成人类单倍体基因组DNA3×109bp全部序列的测定。
生物化学第12章 核酸代谢与蛋白质的生物合成
课外练习题一、名词解释1、嘌呤核苷酸的从头合成途径;2、嘧啶核苷酸的补救合成途径;3、半保留复制;4、冈崎片段;5、逆转录;6、复制;7、转录;8、外显子;9、内含子;10、翻译;11、反密码子;12、密码的简并性。
二、符号辨识1、IMP;2、PRPP;3、SSB;4、cDNA;三、填空1、核苷酸的合成包括()和()两条途径。
2、脱氧核苷酸是由()还原而来。
3、DNA的复制方向是从()端到()端展开。
4、体内DNA复制主要使用()作为引物,而在体外进行PCR扩增时使用人工合成的()作为引物。
5、DNA损伤可分为()损伤和()损伤两种类型,造成DNA损伤的因素有()因素和()因素。
6、基因转录的方向是从()端到()端。
7、第一个被转录的核苷酸一般是()核苷酸。
8、蛋白质的生物合成是以()作为模板,以()作为运输氨基酸的工具,以()作为合成的场所。
9、细胞内多肽链合成的方向是从()端到()端,而阅读mRNA的方向是从()端到()端。
10、某一tRNA的反密码子是GGC,它可识别的密码子为()和()。
11、原核生物蛋白质合成中第一个被掺入的氨基酸是()。
12、DNA拓补异构酶()能够切开DNA的1条链,而DNA拓补异构酶()能同时切开DNA的2条链。
13、大肠杆菌在DNA复制过程中切除RNA引物的酶是()。
14、从IMP合成GMP需要消耗(),而从IMP合成AMP需要消耗()作为能源物质。
15、在大多数DNA修复中,牵涉到四步序列反应,它们的次序是()、()、()和()。
四、判别正误1、嘌呤核苷酸是从磷酸核糖焦磷酸开始合成的。
()2、核苷酸生物合成中的甲基一碳单位供体是S-腺苷蛋氨酸。
()3、所有核酸的复制过程中,新链的形成都必须遵循碱基配对的原则。
()4、所有核酸合成时,新链的延长方向都是从5`→3`。
()5、生物体中遗传信息的流动方向只能由DNA→ RNA,决不能由RNA→DNA。
()6、DNA复制时,先导链是连续合成,而后随链是不连续合成的。
生物化学第12章-分子生物学常用技术
第十二章分子生物学常用技术及应用【授课时间】3学时【目的要求】1.掌握基因工程与重组DNA技术相关概念,核酸分子杂交、探针、PCR、DNA 芯片技术、基因诊断和基因治疗的概念。
2.熟悉重组DNA技术、PCR的基本原理及基本反应步骤。
3.了解基因工程在医学中的应用,PCR 的主要用途。
4.了解DNA芯片技术的原理与方法,基因诊断与基因治疗的应用。
【教学内容】1.一般介绍:基因工程2.一般介绍:核酸分子杂交技术3.一般介绍:聚合酶链反应4.一般介绍:DNA芯片技术5.一般介绍:基因诊断与基因治疗【授课学时】3学时第十二章分子生物学常用技术及应用第一节基因工程第二节核酸分子杂交技术第三节聚合酶链反应第四节 DNA芯片技术第五节基因诊断与基因治疗第一节基因工程噬菌体(bacteriophage,phage)是感染细菌的一类病毒,因其寄生在细菌中并能溶解细菌细胞,所以称为噬菌体。
用于感染大肠杆菌的λ噬菌体改造成的载体应用最为广泛。
(一)目的基因的制备目的基因是指所要研究或应用的基因,也就是需要克隆或.基因组DNA文库cDNA文库.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化学合成(二)目的基因与载体的连接将目的基因或序列插入载体,主要通过DNA(二)Northern 印迹杂交Northern 印迹杂交是指将待测RNA 样品经电泳分离后转移到固相支持物上,然后与标记的核酸探针进行杂交,检测的方法。
其基本原理和基本过程与印迹杂交主要用于检测各种基因转录产物的大小、转录的量及其变化。
(三)斑点及狭缝印迹杂交分子杂交实验①②③目录三、探针的标记(一)探针的特征探针的特点:①要加以标记、带有示踪物,便于杂交后检测,②应是单链,若为双链用前需先行变性为单链;③具有高度特异性,只与靶核酸序列杂交;④标记的探针应具有高灵敏度、稳定、标记方法简便、安全。
(二)探针的种类及制备探针第四节 DNA芯片技术第五节基因诊断与基因治疗。
生物化学课件第十二章 DNA的生物合成
解链方向
随从链 (lagging strand)
5
• 顺着解链方向生成的子链,复制是连续进行的,
这股链称为领头链。
• 另一股链因为复制的方向与解链方向相反,不能 顺着解链方向连续延长,这股不连续复制的链称 为随从链。复制中的不连续片段称为岡崎片段 (okazaki fragment)。
• 领头链连续复制而随从链不连续复制,就是复制
(二)复制的延长
复制的延长指在DNA-pol催化下,dNTP以 dNMP的方式逐个加入引物或延长中的子链上, 其化学本质是磷酸二酯键的不断生成。
3' 5'
DNA-pol
OH 3'
5' 3'
dCTP
dGTP
dTTP
dATP
dCTP
dATP
dGTP
dTTP
3
5 3
领头链 (leading strand)
3 5
·· ·TGTGGATTA-‖-TTATACACA-‖-TTTGGATAA-‖-TTATCCACA
58
66
166
174
201
209
237
245
E.coli复制起始点 oriC
原核生物复制时,DNA从起始点(origin)向
两个方向解链,形成两个延伸方向相反的复制
叉,称为双向复制。
复制中的放射自显影图象
的半不连续性。
领头链的合成
随从链的合成
阶段一
阶段二
阶段三
阶段四
复 制 过 程 简 图
(三)复制的终止
• 原核生物基因是环状DNA,双向复制的复制 片段在复制的终止点(ter)处汇合。
ori
生物化学第十二章RNA的生物合成
(三)转录的终止
RNA聚合酶Ⅱ参与整个转录过程,直到出现多 聚腺苷酸化信号为止。这个信号顺序是保守序 列AAUAAA和其下游富含GU的序列。这些序列 称为转录终止的剪切信号序列(cleavage signal sequence)。具体的剪切点位于AAUAAA下游 10~30核苷酸处,距GU序列20~40核苷酸。剪 切信号序列可被核酸内切酶、多聚腺苷酸聚合 酶等所识别和结合,并切断此初级转录物。 RNA聚合酶Ⅱ被释放,剪切点下游被RNA聚合 酶Ⅱ合成的多余RNA片段被水解。
图 12-2 RNA 的不对称转录
RNA 转录与DNA 复制不同点:
2. 与DNA 聚合酶不同,RNA聚合酶不需要引 物,可利用NTP 作底物直接合成RNA。 3. RNA聚合酶没有核酸酶的活性,即没有3’到5’ 外切酶的活性,也没有5’到3’外切酶的活性, 因此,在RNA合成过程不起较对作用。 4. 对于一个基因组来讲,转录只发生在一部分基 因,而且每一个基因的转录都受到相对独立的 控制。 5. RNA 合成后需要加工才能成为有功能的 RNA。
RNA 转录与DNA 复制不同点: 1.RNA转录是不对称的,即仅用DNA双链中 某一单链作为模板进行转录,被作为模板 的那条DNA单链称模板链(template strand)。与模板链互补的DNA单链为编 码链(coding strand),即合成的RNA 碱基 序列与编码链相同,仅是U 替代了T。在 特定的染色体中,有时基因的编码序列可 能位于另一条链中,这种现象称不对称转 录。转录后DNA模板成分无改变。
3.需要二价金属离子,如Mg2+和Mn2+。 n(NTP) DNA
RNA聚合酶
pppN(pN)n-1 + (n-1)PPi
生物化学课后习题答案-第十二章xt12
第十二章 RNA的生物合成—转录一. 课后习题1.比较四类聚合酶(即DNA指导的DNA聚合酶,DNA指导的RNA聚合酶,RNA指导的RNA聚合酶,RNA指导的DNA聚合酶)性质和作用的异同。
2.为什么RNA易被碱水解,而DNA不容易被碱水解?真核生物三类启动子各有何结构特点?3.下列是DNA的一段碱基序列:AGCTTGCAACGTTGCAA CGTTGCATTAG(1) 写出DNA聚合酶以上面的DNA片段为模板,复制出的DNA碱基序列。
(2) 以(1)中复制出的DNA碱基序列为模板,在RNA聚合酶催化下,转录出的mRNA 的碱基序列。
4. 3’-脱氧腺苷-5’-三磷酸是ATP的类似物,假设它相似到不能被RNA聚合酶识别。
如果在RNA转录时细胞中存在少量的该物质,会有什么现象?5. 与DNA聚合酶不同,RNA聚合酶没有校正活性,试解释为什么缺少校正功能对细胞并无害处。
6. 若Φ174噬菌体DNA的碱基组成为:A,21%;G,29%;C,26%;T,24%,问由RNA聚合酶催化其转录产物RNA的碱基组成如何?7. 自我拼接反应和RNA作为催化剂的反应之间的区别是什么?8. 真核细胞mRNA加工过程包括哪四步?9. 以两种DNA作为模板进行DNA合成,得到以下数据。
试判断是对称转录,还是非对称转录,为什么?DNA DNA中 合成的RNA中A+T/G+C AMP UMP GMP CMPDNA甲 1.85 0.56 0.57 0.30 0.31DNA乙 2.39 1.83 1.04 0.35 0.85二. 参考答案:1. 此类聚合酶的性质和作用异同如下:聚合酶 性质 作用DNA指导的DNA聚合酶 原核有三种:DNApolyI有纠错校正功能和切除引物,修复损伤;DNApolyIII为复制酶;真核有5种。
以dNTP作为底物,以自身单链DNA为模板,合成DNA,即DNA复制。
DNA指导的RNA聚合酶 由核心酶和σ因子结合形成全酶,核心酶具有催化功能,σ因子本身不具有催化活性,作用是识别起始信号,发动转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2
膜脂质含有一个亲水区和一个疏水区 膜脂质分子式样很多,但是它们有共同的结 构特征。膜脂质是两性分子(amphilic molecule)。 生物膜的一个脂质分子既含有亲水区域也含有疏 水区域。 磷脂酰甘油酯(如磷脂酰胆碱)的结构模型 大致是长方形(图12.8A)。两个疏水性脂肪酸链 相互间大致平行排列,而亲水性磷酰胆碱区域指 向另一侧。鞘磷脂的构型与此类似,古生菌的脂 质分子也是这样。因此,脂质分子可以简写为, 圆圈代表极性的亲水头部,直线或波浪线代表疏 水的碳氢尾巴(图12.8B)。
图12.1 红细胞的细胞质膜。红 细胞质膜制备物的电镜图谱显 示膜截面的边缘。
2
膜蛋白漂浮于脂质双层海洋中,因此细胞膜是 一种动态结构。细胞膜的脂质组分构成通透性 障碍,而蛋白组分构成物质运输泵或通道,使 细胞膜允许特定分子进入或输出。下一章将详 细介绍膜蛋白。 除了细胞外膜(通常称为细胞质膜)外,真核 细胞胞内有膜形成细胞器如线粒体、叶绿体、 过氧化物酶体、和溶酶体的边界。在进化过程 中各个细胞器功能特异华进化与细胞分室形成 密切相关。进化产生的特定系统能够将特定蛋 白质定位于特定的胞内膜或细胞器。胞内膜和 胞外膜有一些共同的必须特征。本章介绍这些 3 共同的必需特征。
4. 特殊蛋白质介导生物膜的不同功能。膜蛋白质 可以充当泵、通道、受体、能量转导器、和酶。 脂质双层为处于脂质双层的酶蛋白分子发挥酶促 作用提供了适宜的环境。 5. 膜分子组装依靠非共价相互作用。膜蛋白和脂 质分子之间有很多非共价作用。这些非共价相互 作用协同,将蛋白质和脂质分子结合在一起。
5
6. 膜不对称。生物膜的两面总是不相同的。 7. 生物膜是流动性结构。脂质分子沿脂质双层 平面进行侧向水平移动,速度很快。膜蛋白也 能这样(除非蛋白质受特异的相互作用被锚定 )。脂质分子和蛋白质不能跨膜旋转。因此, 生物膜可以看作是脂质和蛋白质之间有序排列 的二维结构。 8. 大多数细胞膜两侧电极化,导致胞内呈电负 性(通常是-60mV)。膜电位在物质运输、能 量转化、和激活等方面起关键作用(13章)
11
脂质分子的脂肪酸性质主要取决于脂肪链长度 和饱和度。不饱和脂肪酸的熔点比同等长度的 饱和脂肪酸低。例如,硬脂酸的熔点是69.6℃, 而油酸(顺-9-十八碳单烯酸,oleic acid)的熔点 是13.4℃。含有多个双键的十八碳脂肪酸熔点更 低。脂肪链的长度也影响脂肪链的熔点。十六 碳原子的饱和脂肪酸比十八碳原子的饱和脂肪 酸低6.5度。因此脂肪链长度短、不饱和度高能 促进脂肪酸及其衍生物的流动性。
脂质双层结构有三种意义:(1)脂质双层有形成大面 积的倾向;(2)脂质双层倾向于形成封闭的结构,因 此没有边界;(3)由于脂质双层的孔洞在能量上处于 29 不利状态,脂质双层能自我封闭脂质双层的孔洞。
磷脂能够形成脂质囊泡 磷脂形成膜的倾向用作实验研究和临床研 究的工具。脂质囊泡,或脂质体,是脂质双层 膜包裹水相组分的结构(图12.12)。这些结构 可以用来研究膜的通透性,或者将化学物质递 送到细胞内。将适当的脂质,如磷脂酰胆碱, 悬浮于水相,然后用超声波处理产生大小相当 一致密闭囊泡的分散溶液。这种方式产生的囊 泡是直径为50 nm左右的球形。缓慢挥发磷脂混 合溶剂系统的有机溶剂能够获得更大的囊泡, 其直径达到1 nm。
6
脂肪酸的命名基于母本碳氢化合物 脂肪酸是带有羧基的碳氢化合物。碳氢化合物的长 度和饱和度有差异。脂肪酸的系统命名法如下,将 母本碳氢化合物的名称最后的字母e用oic acid替换 即可。例如,C18饱和脂肪酸称为octadecanoic acid (母本碳氢化合物名称是octadecane)。有一个双键的 C18脂肪酸叫octadecenoic acid,有两个双键的C18 脂肪酸叫octadecadienoic acid,有三个双键的C18脂 肪酸叫octadecatrienoic acid。脂肪酸用数字命名的 方法:18:0表示18碳原子的脂肪酸,没有不饱和键 ;18:2表示18碳原子的脂肪酸,有两个双键。脂肪 酸的羧基发生解离,如软脂酸(16:0,palmitic acid )和油酸(18:1)(图12.2)。
9
10
脂肪酸之间的差异表现在长度和饱和度 生物体内的脂肪酸通常是偶数碳原子,典型的脂肪酸碳链长度在 14至24碳原子之间(表12.1)。最常见的脂肪酸碳原子长度是16碳 原子和18碳原子脂肪酸。偶数碳原子脂肪酸占优势与脂肪酸生物 合成方式一致(参阅26章)。动物脂肪酸链几乎总是直链,没有 分支。脂肪链可能是饱和的,也可能含有双键。大多数不饱和脂 肪酸的双键都是顺式(cis)。脂肪链含有多个双键的脂肪酸的双键 之间至少间隔一个甲基。
18
(3)胆固醇是含有甾体核的脂质分子 胆固醇是结构与磷脂显著不同的脂质分子。胆固醇属 于甾体类化合物,含有4个融合在一起的碳氢环。这个 四环结构的一端是碳氢原子组成的尾巴,另一端是羟 基。在生物膜中,胆固醇与磷脂分子平行排列,羟基 与附近的磷脂分子的磷酸基团作用。原核生物没有胆 固醇,但是所有的动物的生物膜都有。有些神经细胞 膜,25%的膜脂质是胆固醇。但是胞内膜系统基本没有 胆固醇。
23
图12.8 膜脂质示意图。(A) 磷脂酰甘油脂、鞘磷脂、和古 生菌脂质分子的空间填充模型 ,显示这些脂质分子的形状, 亲水部分和疏水部分在分子结 构上的分布。(B)膜脂质分 子的结构缩写。
24
磷脂和糖脂在水相能形成双分子片层结构 磷脂的什么性质能形成膜?脂质分子的两性特征导致膜的 形成。在水溶液中脂质分子的极性头部喜好与水接触,而 非极性尾部相互接触。有这种倾向性的分子在水溶液中如 何排列?一种结构是形成微团(micelle)。极性头部处于微 团表面,周围是水分子,疏水性的烃类尾巴相互接触、包 埋于微团内部(图12.9)。
30
图12.12 脂质体。一个脂质体或脂质囊泡是外面包有脂 31 质双层膜的水滴。
若水相含有离子或分子,囊泡能 够包入这些离子或分子(图12.13)。 例如,在0.1 M甘氨酸溶液中形成的 直径为50nm的囊泡能够包裹2000个甘 氨酸分子。用透析或凝胶过滤层细能 够将这些囊泡与囊泡外的甘氨酸分开 。然后测定囊泡内甘氨酸向周围溶液 扩散的速度。 将蛋白质溶于去污剂溶液,然后 加入用于形成脂质体磷脂溶液,能够 形成膜上嵌合蛋白质的脂质体。蛋白 质-脂质体复合物是研究膜蛋白功能 的有用工具。
19
20
古生菌膜脂质有分支脂 肪醚脂质分子 古生菌的细胞膜在 组成上与真核细胞和细 菌明显不同。其中两个 差异与古生菌生活条件 密切相关(图12.7)。 古生菌生长在如高温、 低pH、或高盐浓度这些 恶劣条件下,因此古生 菌脂质必须抗水解和抗 氧化的特性从而有助于 古生菌耐受极端环境。
21
(1)非极性脂肪链与甘油的结合是醚键(而 不是酯键)。醚键比酯键更耐水解。 (2)脂肪链不是线状,有分支。是完全饱和 的五碳原子重复。这种分支的饱和脂肪链更 耐氧化。 (3)与图12.4的结构相比,古生菌甘油不对 。软脂酸是含有16个碳原子的饱和脂 肪酸。油酸是含有一个顺式双键的18个碳原子脂肪酸。 8
脂肪酸碳原子的编号从羧基碳原子开始。第2号和第3号碳原子 常被分别称为a和b碳原子。脂肪链最远的碳原子称为w碳原子( 倒数第二位的碳原子称为w-2碳原子)。双键用△表示。双键的 位臵标在△的右上角。而双键的构型在△前面用cis-或trans-表示 。例如,cis-△9表示第9号碳原子和第10号碳原子之间有一个顺 式双键;trans-△2表示在第2号碳原子和第3号碳原子之间有一个 反式双键。此外,也可以用倒数的形式(即w-)表示双键。例如 w-3脂肪酸。在生理pH条件下,脂肪酸都是解离的,因此通常称 为脂酸根,如palmitate或hexadecanoate。
图12.10 双层膜的截面示意图。
26
在水相环境中,大多数磷脂或糖脂所形成 的结构是双分子脂质层,而不是微团。原因是 磷脂或糖脂的两个脂肪酸链太大,微团内部空 间容纳不下。相反,脂肪酸(如软脂酸钠,肥 皂的组分)易于形成微泡,因为这些分子只有 一条脂肪链。磷脂分子形成脂质双层(而不形 成微泡)有重要的生物学意义。微泡大小有限 ,通常直径不超过20 nm。相反,直至双层的片 状结构能够扩展球体的直径,直径可达1毫米( 106 nm)甚至更大。磷脂和相关的生物分子是生 物膜重要组分,因为这些分子易于形成片状的 脂质双层结构(图12.11)。
图12.9 微团的截面图谱。解离的脂 肪酸易于形成这样的结构,但是大 多数磷脂分子不形成这样的结构。
25
膜脂质分子完全相反的溶解选择 性倾向于形成两层脂质分子构成 的脂质双层(图12.10)。脂质双 层也叫双分子层。一层脂质分子 的疏水性尾部与另一层脂质分子 的疏水性尾部接触,形成疏水性 内部,阻碍分子透过。双分子层 各面的极性头部与水相接触。每 个脂质双层的两个对应的分子层 称为小叶(leaflet)。
结构和功能不同的细胞膜有一些共同的特征 虽然膜的结构和功能差异很大,但是它们有很 多共同的特征: 1. 膜是层类结构,只有两个分子厚度,形成内 容物和外在环境之间封闭的边界。大多数生物 膜的厚度是60 -100 A(即 6 -10 nm)。 2. 膜的组分主要是脂质和蛋白质。脂质和蛋白 质之间的质量比是1:4 至 4:1。膜含有碳水化合 物。这些糖分子与脂质或蛋白质连接。 3. 膜的脂质分子小,有亲水和疏水两个部分。 在水溶液环境中,这些脂质分子能够自动形成 封闭的水分子层,即脂质双层。这种双分子层 4 是极性分子跨膜移动的障碍。
15
图12.5 生物膜中一些常见的磷酰甘油酯。
16
鞘磷脂(sphingomyelin)是不用甘油作为骨架的膜脂 质分子。鞘磷脂的骨架是鞘氨醇,使含有双键的长脂肪氨 醇(图12.6)。鞘氨醇骨架的氨基与脂肪酸连接形成酰胺 17 键,其羟基与胆碱磷酸结合。
(2)糖脂:含有糖的脂分子。糖磷脂是鞘氨醇的衍生物。鞘氨醇 骨架的氨基与脂肪酸结合,醇羟基结合组分是一个或多个糖分子。 最简单的糖脂是脑苷脂(cerebroside),只含有一个单糖(葡萄糖或半 乳糖)。更复杂的糖脂,如神经节苷脂(ganglioside),含有多达7个糖 基构成的支链寡糖。在膜上糖基组分总是处于细胞膜的胞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