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化学第十二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结构和功能不同的细胞膜有一些共同的特征 虽然膜的结构和功能差异很大,但是它们有很 多共同的特征: 1. 膜是层类结构,只有两个分子厚度,形成内 容物和外在环境之间封闭的边界。大多数生物 膜的厚度是60 -100 A(即 6 -10 nm)。 2. 膜的组分主要是脂质和蛋白质。脂质和蛋白 质之间的质量比是1:4 至 4:1。膜含有碳水化合 物。这些糖分子与脂质或蛋白质连接。 3. 膜的脂质分子小,有亲水和疏水两个部分。 在水溶液环境中,这些脂质分子能够自动形成 封闭的水分子层,即脂质双层。这种双分子层 4 是极性分子跨膜移动的障碍。
图12.1 红细胞的细胞质膜。红 细胞质膜制备物的电镜图谱显 示膜截面的边缘。
2
膜蛋白漂浮于脂质双层海洋中,因此细胞膜是 一种动态结构。细胞膜的脂质组分构成通透性 障碍,而蛋白组分构成物质运输泵或通道,使 细胞膜允许特定分子进入或输出。下一章将详 细介绍膜蛋白。 除了细胞外膜(通常称为细胞质膜)外,真核 细胞胞内有膜形成细胞器如线粒体、叶绿体、 过氧化物酶体、和溶酶体的边界。在进化过程 中各个细胞器功能特异华进化与细胞分室形成 密切相关。进化产生的特定系统能够将特定蛋 白质定位于特定的胞内膜或细胞器。胞内膜和 胞外膜有一些共同的必须特征。本章介绍这些 3 共同的必需特征。
Berg • Tymoczko • Stryer
Biochemistry
Sixth Edition
Chapter 12: Lipids and Cell Membranes
Copyright © 2007 by W. H. Freeman and Company 1
细胞的边界由生物膜构成。生物 膜确定了细胞内外的障碍(图 12.1)。这种障碍阻止细胞内分 子的外泄和细胞外不需要的物质 扩散进入。细胞膜上还有特异的 运输系统摄取胞外特定分子,移 出胞内不需要分子。这种运输系 统使细胞膜具有选择通透性。
19
20
古生菌膜脂质有分支脂 肪醚脂质分子 古生菌的细胞膜在 组成上与真核细胞和细 菌明显不同。其中两个 差异与古生菌生活条件 密切相关(图12.7)。 古生菌生长在如高温、 低pH、或高盐浓度这些 恶劣条件下,因此古生 菌脂质必须抗水解和抗 氧化的特性从而有助于 古生菌耐受极端环境。
21
(1)非极性脂肪链与甘油的结合是醚键(而 不是酯键)。醚键比酯键更耐水解。 (2)脂肪链不是线状,有分支。是完全饱和 的五碳原子重复。这种分支的饱和脂肪链更 耐氧化。 (3)与图12.4的结构相比,古生菌甘油不对 称碳原子的立体化学也发生颠换。
18
(3)胆固醇是含有甾体核的脂质分子 胆固醇是结构与磷脂显著不同的脂质分子。胆固醇属 于甾体类化合物,含有4个融合在一起的碳氢环。这个 四环结构的一端是碳氢原子组成的尾巴,另一端是羟 基。在生物膜中,胆固醇与磷脂分子平行排列,羟基 与附近的磷脂分子的磷酸基团作用。原核生物没有胆 固醇,但是所有的动物的生物膜都有。有些神经细胞 膜,25%的膜脂质是胆固醇。但是胞内膜系统基本没有 胆固醇。
27
A
B
图12.11 磷脂双层 膜截面的填充模型 。(A)理想化的 规则结构。(B) 更实际的流动状态 结构,脂肪酸链结 构更加不规则。 28
脂质分子在水中自组装形成脂质双层, 其基础在于: (1) 磷脂分子之间疏水作用驱动脂质双层的形成,一方 面能释放水分子,另一方面疏水尾巴靠近加强分子间 van der Waals相互作用。结果自组装成脂质双层的速 度快。而且疏水。(2) 脂质分子极性头部与水分子之间 有静电作用和氢键作用。因此生物系统中脂质分子之 间、脂质分子与环境分子之间各种相互作用稳定了脂 质双层结构。由于脂质双层有很多非共价相互作用( 主要是疏水相互作用)协同加强将脂质双层分子结合 在一起,脂质双层是协同结构。
23
图12.8 膜脂质示意图。(A) 磷脂酰甘油脂、鞘磷脂、和古 生菌脂质分子的空间填充模型 ,显示这些脂质分子的形状, 亲水部分和疏水部分在分子结 构上的分布。(B)膜脂质分 子的结构缩写。
24
磷脂和糖脂在水相能形成双分子片层结构 磷脂的什么性质能形成膜?脂质分子的两性特征导致膜的 形成。在水溶液中脂质分子的极性头部喜好与水接触,而 非极性尾部相互接触。有这种倾向性的分子在水溶液中如 何排列?一种结构是形成微团(micelle)。极性头部处于微 团表面,周围是水分子,疏水性的烃类尾巴相互接触、包 埋于微团内部(图12.9)。
12
有三类膜脂质, (1)其中主要组分是磷脂。所有生物膜中,磷脂最丰富。一个 磷脂分子有四种组分:一个或多个脂肪酸,结合脂肪酸的平台 分子(如甘油),一个磷酸,和与磷酸结合的羟基分子。
13
二酰基甘油3-磷酸 图12.4 二脂酰甘油磷酸的结构。图中显示C-2 14 的绝对构型。
磷脂大多数是二脂酰甘油3-磷酸进一步与醇羟基 结合形成的磷脂。最常见的醇羟基分子是丝氨酸、乙 醇胺、胆碱、甘油、和肌醇。
9
10
脂肪酸之间的差异表现在长度和饱和度 生物体内的脂肪酸通常是偶数碳原子,典型的脂肪酸碳链长度在 14至24碳原子之间(表12.1)。最常见的脂肪酸碳原子长度是16碳 原子和18碳原子脂肪酸。偶数碳原子脂肪酸占优势与脂肪酸生物 合成方式一致(参阅26章)。动物脂肪酸链几乎总是直链,没有 分支。脂肪链可能是饱和的,也可能含有双键。大多数不饱和脂 肪酸的双键都是顺式(cis)。脂肪链含有多个双键的脂肪酸的双键 之间至少间隔一个甲基。
4. 特殊蛋白质介导生物膜的不同功能。膜蛋白质 可以充当泵、通道、受体、能量转导器、和酶。 脂质双层为处于脂质双层的酶蛋白分子发挥酶促 作用提供了适宜的环境。 5. 膜分子组装依靠非共价相互作用。膜蛋白和脂 质分子之间有很多非共价作用。这些非共价相互 作用协同,将蛋白质和脂质分子结合在一起。
5
6. 膜不对称。生物膜的两面总是不相同的。 7. 生物膜是流动性结构。脂质分子沿脂质双层 平面进行侧向水平移动,速度很快。膜蛋白也 能这样(除非蛋白质受特异的相互作用被锚定 )。脂质分子和蛋白质不能跨膜旋转。因此, 生物膜可以看作是脂质和蛋白质之间有序排列 的二维结构。 8. 大多数细胞膜两侧电极化,导致胞内呈电负 性(通常是-60mV)。膜电位在物质运输、能 量转化、和激活等方面起关键作用(13章)
7
图12.2 两个脂肪酸的结构。软脂酸是含有16个碳原子的饱和脂 肪酸。油酸是含有Biblioteka Baidu个顺式双键的18个碳原子脂肪酸。 8
脂肪酸碳原子的编号从羧基碳原子开始。第2号和第3号碳原子 常被分别称为a和b碳原子。脂肪链最远的碳原子称为w碳原子( 倒数第二位的碳原子称为w-2碳原子)。双键用△表示。双键的 位臵标在△的右上角。而双键的构型在△前面用cis-或trans-表示 。例如,cis-△9表示第9号碳原子和第10号碳原子之间有一个顺 式双键;trans-△2表示在第2号碳原子和第3号碳原子之间有一个 反式双键。此外,也可以用倒数的形式(即w-)表示双键。例如 w-3脂肪酸。在生理pH条件下,脂肪酸都是解离的,因此通常称 为脂酸根,如palmitate或hexadecanoate。
22
膜脂质含有一个亲水区和一个疏水区 膜脂质分子式样很多,但是它们有共同的结 构特征。膜脂质是两性分子(amphilic molecule)。 生物膜的一个脂质分子既含有亲水区域也含有疏 水区域。 磷脂酰甘油酯(如磷脂酰胆碱)的结构模型 大致是长方形(图12.8A)。两个疏水性脂肪酸链 相互间大致平行排列,而亲水性磷酰胆碱区域指 向另一侧。鞘磷脂的构型与此类似,古生菌的脂 质分子也是这样。因此,脂质分子可以简写为, 圆圈代表极性的亲水头部,直线或波浪线代表疏 水的碳氢尾巴(图12.8B)。
图12.9 微团的截面图谱。解离的脂 肪酸易于形成这样的结构,但是大 多数磷脂分子不形成这样的结构。
25
膜脂质分子完全相反的溶解选择 性倾向于形成两层脂质分子构成 的脂质双层(图12.10)。脂质双 层也叫双分子层。一层脂质分子 的疏水性尾部与另一层脂质分子 的疏水性尾部接触,形成疏水性 内部,阻碍分子透过。双分子层 各面的极性头部与水相接触。每 个脂质双层的两个对应的分子层 称为小叶(leaflet)。
脂质双层结构有三种意义:(1)脂质双层有形成大面 积的倾向;(2)脂质双层倾向于形成封闭的结构,因 此没有边界;(3)由于脂质双层的孔洞在能量上处于 29 不利状态,脂质双层能自我封闭脂质双层的孔洞。
磷脂能够形成脂质囊泡 磷脂形成膜的倾向用作实验研究和临床研 究的工具。脂质囊泡,或脂质体,是脂质双层 膜包裹水相组分的结构(图12.12)。这些结构 可以用来研究膜的通透性,或者将化学物质递 送到细胞内。将适当的脂质,如磷脂酰胆碱, 悬浮于水相,然后用超声波处理产生大小相当 一致密闭囊泡的分散溶液。这种方式产生的囊 泡是直径为50 nm左右的球形。缓慢挥发磷脂混 合溶剂系统的有机溶剂能够获得更大的囊泡, 其直径达到1 nm。
图12.10 双层膜的截面示意图。
26
在水相环境中,大多数磷脂或糖脂所形成 的结构是双分子脂质层,而不是微团。原因是 磷脂或糖脂的两个脂肪酸链太大,微团内部空 间容纳不下。相反,脂肪酸(如软脂酸钠,肥 皂的组分)易于形成微泡,因为这些分子只有 一条脂肪链。磷脂分子形成脂质双层(而不形 成微泡)有重要的生物学意义。微泡大小有限 ,通常直径不超过20 nm。相反,直至双层的片 状结构能够扩展球体的直径,直径可达1毫米( 106 nm)甚至更大。磷脂和相关的生物分子是生 物膜重要组分,因为这些分子易于形成片状的 脂质双层结构(图12.11)。
15
图12.5 生物膜中一些常见的磷酰甘油酯。
16
鞘磷脂(sphingomyelin)是不用甘油作为骨架的膜脂 质分子。鞘磷脂的骨架是鞘氨醇,使含有双键的长脂肪氨 醇(图12.6)。鞘氨醇骨架的氨基与脂肪酸连接形成酰胺 17 键,其羟基与胆碱磷酸结合。
(2)糖脂:含有糖的脂分子。糖磷脂是鞘氨醇的衍生物。鞘氨醇 骨架的氨基与脂肪酸结合,醇羟基结合组分是一个或多个糖分子。 最简单的糖脂是脑苷脂(cerebroside),只含有一个单糖(葡萄糖或半 乳糖)。更复杂的糖脂,如神经节苷脂(ganglioside),含有多达7个糖 基构成的支链寡糖。在膜上糖基组分总是处于细胞膜的胞外。
6
脂肪酸的命名基于母本碳氢化合物 脂肪酸是带有羧基的碳氢化合物。碳氢化合物的长 度和饱和度有差异。脂肪酸的系统命名法如下,将 母本碳氢化合物的名称最后的字母e用oic acid替换 即可。例如,C18饱和脂肪酸称为octadecanoic acid (母本碳氢化合物名称是octadecane)。有一个双键的 C18脂肪酸叫octadecenoic acid,有两个双键的C18 脂肪酸叫octadecadienoic acid,有三个双键的C18脂 肪酸叫octadecatrienoic acid。脂肪酸用数字命名的 方法:18:0表示18碳原子的脂肪酸,没有不饱和键 ;18:2表示18碳原子的脂肪酸,有两个双键。脂肪 酸的羧基发生解离,如软脂酸(16:0,palmitic acid )和油酸(18:1)(图12.2)。
30
图12.12 脂质体。一个脂质体或脂质囊泡是外面包有脂 31 质双层膜的水滴。
若水相含有离子或分子,囊泡能 够包入这些离子或分子(图12.13)。 例如,在0.1 M甘氨酸溶液中形成的 直径为50nm的囊泡能够包裹2000个甘 氨酸分子。用透析或凝胶过滤层细能 够将这些囊泡与囊泡外的甘氨酸分开 。然后测定囊泡内甘氨酸向周围溶液 扩散的速度。 将蛋白质溶于去污剂溶液,然后 加入用于形成脂质体磷脂溶液,能够 形成膜上嵌合蛋白质的脂质体。蛋白 质-脂质体复合物是研究膜蛋白功能 的有用工具。
11
脂质分子的脂肪酸性质主要取决于脂肪链长度 和饱和度。不饱和脂肪酸的熔点比同等长度的 饱和脂肪酸低。例如,硬脂酸的熔点是69.6℃, 而油酸(顺-9-十八碳单烯酸,oleic acid)的熔点 是13.4℃。含有多个双键的十八碳脂肪酸熔点更 低。脂肪链的长度也影响脂肪链的熔点。十六 碳原子的饱和脂肪酸比十八碳原子的饱和脂肪 酸低6.5度。因此脂肪链长度短、不饱和度高能 促进脂肪酸及其衍生物的流动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