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渡荆门送别》阅读习题及参考答案
渡荆门送别考试题及答案
渡荆门送别考试题及答案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1. 在《渡荆门送别》中,诗人李白用“____”来描绘了荆门山的壮丽景色。
2.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中的“楚国”指的是今天的____。
3.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中,“大荒”指的是____。
4. 诗中的“月下飞天镜”形象地描绘了____的景象。
5.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表达了诗人对____的思念之情。
二、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1. 《渡荆门送别》的作者是谁?A. 杜甫B. 李白C. 白居易D. 王维答案:B2. 下列哪一项不是《渡荆门送别》中描绘的景象?A. 荆门山B. 楚国C. 黄河D. 江水答案:C3. “山随平野尽”中的“平野”指的是什么?A. 平坦的田野B. 广阔的平原C. 平静的湖面D. 平坦的山丘答案:B4. “江入大荒流”中的“大荒”是什么意思?A. 荒芜的田野B. 广阔的原野C. 荒凉的沙漠D. 无边的大海答案:B5. “仍怜故乡水”中的“怜”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A. 喜爱B. 怜悯C. 怀念D. 羡慕答案:C三、简答题(每题5分,共10分)1. 请简述《渡荆门送别》中“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所描绘的景象。
答案:这两句诗描绘了诗人离开荆门,远眺荆门山逐渐消失在广阔的平原之中,而长江则流入了辽阔的原野,形成了一幅壮阔的自然景观。
2.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答案: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深深眷恋和对离别的不舍之情。
尽管诗人已经远离故乡,但故乡的江水仿佛在送别他,让他感到了故乡的温暖和亲切。
四、阅读理解题(共20分)阅读《渡荆门送别》全文,回答问题: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 诗人在诗中描绘了哪些自然景观?(5分)答案:诗人描绘了荆门山、楚国、平野、长江、月亮、云彩等自然景观。
2. 诗人在诗中表达了哪些情感?(5分)答案:诗人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对自然景观的赞美以及对离别的感慨。
中考语文复习古代诗歌阅读《渡荆门送别》《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含答案
中考语文复习古代诗歌阅读《渡荆门送别》《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含答案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各小题。
【甲】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乙】渡荆门送别李白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30.下面对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甲诗“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一联是诗人劝慰朋友的话,意思是说诗人即将“宦游”远行,离别是常事,不必感伤。
B.甲诗“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一联中,“无为”的意思是“不必、无须”,诗人不想像热恋中的男女一样离别时泪眼涔涔,表达了对友人的真挚情谊。
C.乙诗开篇点题,交代地点和事由,用语简洁,以叙事为主。
D.乙诗是作者青年时期出蜀至荆门时所作,写出了诗人心境的变化。
31.甲、乙两首诗中划线处都是作者情感的体现,请任选一处进行赏析。
【答案】30.A 31.示例1,我选择(1)句,用夸张的修辞手法,表现真正的友情可以克服空间的阻隔,消除孤独的苦恼,表达了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示例2,我选择(2)句,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由欣赏美景转入深沉的思乡之叹,表现家乡之水情深意重恋恋不舍,含蓄地抒发了思乡之情。
【解析】30.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A.“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意思是:和你离别心中怀着无限情意,因为我们同是在宦海中浮沉。
此句文情跌宕,是诗人劝慰友人之辞,两人处境相同、感情一致,藉以减轻他的悲凉和孤独之感。
结合“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可知,是杜少府远行,而非诗人“宦游”远行。
故选A。
31.本题考查比较阅读。
甲诗:“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意为:四海之内若有交心的知己,即使远在天边也如近在比邻。
此句情调豪迈,表现出友谊不受时间的限制和空间的阻隔,它是永恒的,无所不在的,展现出诗人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
后人在与挚友分别之时,常用此句作为宽慰,作为友情长存的誓言。
关于渡荆门送别阅读答案
渡荆门送别阅读答案关于渡荆门送别阅读答案渡荆门送别李白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 )请写出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句子。
(1分)(2)“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一联,历来被人们称道。
请任选一个角度进行赏析。
(2分)【答案】 (1 )(1分)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2)(2分)答题示例:①绘意境:苍莽起伏的山峦随着平原旷野的延伸。
渐渐消失得无影无踪,一泻千里的长江水奔赴茫茫无际的辽阔平原。
作者为我们展示了一幅气势磅礴的万里长江图。
②赏字词:“随”表现出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写出空间感和流动感:“入”渲染出江水奔流的磅礴气势,展示了诗人的广阔胸襟。
④品技巧: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方法,抒发了作者初出荆门时的'喜悦、激动的心情。
更是诗人开阔的胸怀,开朗的心境和蓬勃朝气的形象写照。
12.诗的尾联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分)13.展开想象,写出“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所展示的意境。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参考答案:12、对故乡山水的眷恋之情13、示例:俯视江面,月亮照在江水里,就像天上飞下来一面镜子,明亮耀眼;仰望天空、云气簇拥而来,就像海上结成了一座座楼阁,新奇美妙渡荆门送别①【唐】李白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②。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杜甫晚年过江峡作《旅夜书怀》诗云:“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后人常将此二诗颔联加以比较,或称“李虽壮而杜骨力过之”,或称“未容优劣,二者皆有兴会”。
中考语文诗词鉴赏《渡荆门送别》附答案
【湖北省黄石市】10.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各题。
渡荆门送别
李白(唐代)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注】荆门:指荆门山。
⑴下列对这首诗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这是一首写景抒情的五言律诗。
B.首联写诗人从蜀地来到荆门山,游览楚地风光。
C.颔联描写了山峦渐渐消失,江水奔向广阔原野的景象。
D.尾联照应诗题,将朋友比作故乡水,表达了对友人万里相送的感念。
⑵诗的颈联在写景上用了什么手法?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案】10.⑴D
⑵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颈联将明月比作天镜,将云霞比作海市蜃楼,描绘出眼前看到的绮丽景象。
《渡荆门送别》阅读练习及答案(七)(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3课)
《渡荆门送别》阅读练习及答案
渡荆门送别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5、这首诗的作者是。
从表达方式看,诗的首联属于,它交代了远渡
的和此行
的。
(4分)
6、品味该诗尾联中“送”字的妙处。
(4分)
答:
7、下列对《渡荆门送别》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的景象是诗人立足于行舟上的所见。
B.“天镜”与“海楼”分别指的是水中明月和海市蜃楼。
C. 这首五言律诗是一首送别诗,写的是诗人送别友人。
D.“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留恋。
8、“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两句诗想像大胆、奇特,被人誉为“神来之笔”,试用简洁优美的语言描绘这美妙的画面。
(4分)答:
答案:
5、李白;记叙;地点、目的
6、“送”字直接点题,(1分)“送”的主体是故乡的山水,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而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依恋之情。
7、C(写的是诗人离开故乡。
)
8、俯视江面,月亮照在江水里,就像天上飞下来一面镜子,明亮耀眼;仰视天空,云气簇拥而来,就像海面上结成了一座座楼阁,新奇美妙。
《渡荆门送别》阅读练习及答案(湖北省黄石市2017年中考题)
渡荆门送别
唐代·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注】荆门:指荆门山。
13.下列对这首诗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2分)
A.这是一首写景抒情的五言律诗。
B.首联写诗人从蜀地来到荆门山,游览楚地风光。
C.颔联描写了山峦渐渐消失,江水奔向广阔原野的景象。
D.尾联照应诗题,将朋友比作故乡水,表达了对友人万里相送的感念。
14.诗的颈联在写景上用了什么手法?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2分)
答:
答案:
13.D
14.(1)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2)颔联将明月比作
天镜,将云霞比作海市蜃楼,描绘出眼前看到的绮丽景象。
渡荆门送别(李白)阅读答案
渡xx送别xx·xx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此诗想象奇特,颈联描绘出了两幅美丽的画面,第一幅是,第二幅是。
(2分)(2)此诗的尾联艺术地抒发了诗人丰富的情感。
请指出这种情感并简析其抒情的方法。
(3分)答:(3 )请写出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句子。
(1分)答:(4)“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一联,历来被人们称道。
请任选一个角度进行赏析。
(2分)答:17.(1)水中映月圆(明月映入水中,如同飞下的天镜)。
(1分)天边云霞图(云霞飘飞,如同海市蜃楼一般变幻多姿)。
(1分)(2)思乡惜别之情。
作者采用了拟人的手法,写故乡的水不忍分别,将我送出万里之外的情景,诗句不直接写自己的惜别之情,用故乡之水送我远行,依依不舍之状,衬托我浓厚的思乡惜别之情。
(共3分,指出情感1分,简析方法2分)(3)(1分)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xx。
(4)(2分)答题示例:①绘意境:苍莽起伏的山峦随着平原旷野的延伸。
渐渐消失得无影无踪,一泻千里的长江水奔赴茫茫无际的辽阔平原。
作者为我们展示了一幅气势磅礴的万里长江图。
②赏字词:“随”表现出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写出空间感和流动感:“入”渲染出江水奔流的磅礴气势,展示了诗人的广阔胸襟。
③品技巧: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方法,抒发了作者初出荆门时的喜悦、激动的心情。
更是诗人开阔的胸怀,开朗的心境和蓬勃朝气的形象写照。
(完整版)《渡荆门送别》阅读练习及答案
《渡荆门送别》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诗和相关材料,完成下题.(8分)
渡荆门送别①
【唐】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②。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杜甫晚年过江峡作《旅夜书怀》诗云:“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后人常将此二诗颔联加以比较,或称“李虽壮而杜骨力过之”,或称“未容优劣,二者皆有兴会”。
【注】①渡荆门送别:开元十四年,李白由三峡初次出蜀,作此诗。
荆门,山名,在今湖北宜都县西北;自此以东,地势平坦。
送别,意指江水速自己离别蜀中。
②海楼:海市蜃楼。
14.李白与杜甫,世称,代表了唐代诗歌艺术的最高成就。
(1分)
15.请从情景关系角度赏析李诗画线句。
(3分)
16. 后人对李、杜诗颔联有两种评价,你的看法如何?请说说理由。
(4分)
参考答案
14.李杜(1分)
15.要点:运用比喻手法,描绘了满月映入江水、云霞绚烂多姿的奇丽景象,表达了初次出峡见到广阔平原时的新鲜感和喜悦感。
(3分)
16.要点:(1)两诗颔联都写大江和原野,景象雄浑,境界阔大。
(2)李句简练明快,于苍茫中见少年豪迈之气;杜句精严沉郁,于宏阔中见志士垂暮之态。
两人风格各擅胜场。
(4分)。
李白渡荆门送别阅读答案
李白渡荆门送别阅读答案李白渡荆门送别阅读答案「篇一」【原文】李白《渡荆门送别》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问题】(1)展开想象,用生动的语言描述出“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两句诗所展示的画面。
(2分)(2)“月下飞天镜”一句中的“飞天镜”指的是什么?(1分)(3)诗中流露出年轻的李白怎样的情感?(2分)【参考答案】(1)诗人坐在船上,只见那两岸高耸入云的山岭渐次变化,过了荆门,两岸已是平川旷野,一片开阔。
向远处望去,奔腾不息的长江,有如流入了荒漠辽远的原野,是那样的空阔而高远。
(2)夜晚,月亮在江水中的倒影。
(3)初次出蜀,见到辽阔平原时的喜悦与新鲜之感,初次离别故乡的依依不舍之情。
李白渡荆门送别阅读答案「篇二」(一)古诗赏析(2分)渡荆门送别李白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1.下列对该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A.颔联的“随”“入”二字,将群山与平野位置的`逐渐变换和江水奔向广阔原野的气势,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了。
B.颈联承接上联,变换视角,通过水中映月图和天边云霞图来展现令人陶醉的江上美景。
C.尾联“送”字用得妙,采用拟人化的手法,写出了故乡水因可怜诗人而不辞劳苦送行万里的深情。
D.全诗集叙事、写景、抒情于一体,既写出诗人初次离家的新鲜、欣喜的体验又含蓄地表达出诗人对故乡的不舍之情。
【解析】C.故乡水因可怜诗人,表述不正确。
李白渡荆门送别阅读答案「篇三」《渡荆门送别》李白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①这首诗歌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②“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中的“随”“入”二字炼得好,请作一点赏析。
参考答案:①抒发了诗人强烈的思乡之情。
②诗人乘船前行,群山渐渐远去,用“随”字将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给人以空间感和流动感;长江滚滚远去,用一“入”字,仿佛江水流入碧空,流入荒漠,流入大海之外,气势磅礴。
李白《渡荆门送别》《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阅读答案
李白《渡荆门送别》《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阅读答案【阅读理解题目】:[甲]渡荆门送别李白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乙]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李白醉别复几日,登临遍池台。
何时石门路,重有金樽开。
秋波落泗水,海色明徂徕②。
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
[注释]①杜二甫:即诗人杜甫。
②徂徕:山名19.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甲]颔联写景,其中一“随”一“入”以游动的视角写出了渡过荆门进入楚地的壮阔景象。
B.[甲]颈联描绘了“水中映月”和“天边云霞”两幅图画,巧妙地融进了作者初次见到平原时新鲜、欣喜的感受和体验。
C.[乙]尾联以“且尽手中杯”结束全诗,干脆有力,充满豪放不羁和乐观开朗的情调。
D.[乙]诗用语绚丽飘逸,融叙事、绘景、抒情为一体,诗情画意与深情厚谊跃然纸上。
20.[甲]诗中一个字是“”,记下了作者初次离开故乡时的观感和情思;[乙]诗中的两位诗人临别把酒,一个“”字,抒写了诗人豪迈、洒脱、豁达的情感。
这两个字都表达了对故乡、对友人充满了之情。
(3分)21.同是表达的送别诗,都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但该手法运用却有差别,试结合具体诗句比较其不同之处。
(3分)【参考答案】:19.D(语言古朴真淳,直抒胸臆,把叙事、绘景、抒情三者融为一体,以情动人,以美感人,充满了深情厚谊与诗情画意)20.怜重依依不舍21.“送”字直接点题(扣题),[甲]“送”的主体是故乡的山水,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而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依恋之情。
[乙]诗人借此明媚之景表达了诗人与朋友即将分别时豁达的情感。
《渡荆门送别》题集及答案
《渡荆门送别》题集及答案一、解释字词(每题3分,共15分)1. “渡远荆门外”中的“渡”字,在这里是什么意思?2. “山随平野尽”中的“尽”字,在这里是如何使用的?3. “月下飞天镜”中的“天镜”是指什么?4. “云生结海楼”中的“结”字,在这里是如何表达意境的?5. “仍怜故乡水”中的“怜”字,表达了怎样的情感?二、句子翻译(每题5分,共25分)1. 将“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翻译成现代汉语,并解释其中的意境。
2. 将“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翻译成现代汉语,并分析其描绘的景象。
3. 将“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翻译成现代汉语,并说明其艺术特色。
4. 将“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翻译成现代汉语,并阐述其表达的情感。
三、默写填空(每题2分,共10分)1. 渡远______外,来从楚国游。
2. 山随平野尽,江入______流。
3. 月下飞天镜,云生______楼。
4. 仍怜故乡水,______送行舟。
四、内容理解概括(10分)请结合全诗内容,概括诗人渡荆门送别时的所见所感,并说明诗中如何通过景物描写来表达诗人对故乡的眷恋之情。
五、描写手法(10分)1. 请分析诗中“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一句运用了哪些描写手法,并说明其效果。
2. 请分析诗中“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一句是如何通过夸张手法来增强诗歌的意境的。
六、句子赏析(10分)请任选一句诗句,进行详细赏析,包括其语言特色、意境创造和情感表达。
七、人物环境情感分析(15分)1. 请分析诗中的人物形象,包括诗人的身份、心境以及在诗中的行为。
2. 请描述诗中的环境特点,并分析这些环境描写对表达诗人情感的作用。
3. 请阐述诗人在诗中表达的情感,包括对故乡的眷恋、对旅途的感慨等。
八、主旨剖析(15分)1. 请结合全诗内容,阐述这首诗的主旨是什么。
2. 请说明诗人是如何通过具体的景物描写和情感抒发来展现这一主旨的。
3. 请评价这首诗在表达主旨方面的艺术成就。
《渡荆门送别》阅读练习与答案
《渡荆门送别》阅读练习与答案12-4《渡荆门送别》【⽂学常识】李⽩(701~762),字太⽩,号青莲居⼠,唐朝诗⼈。
是屈原之后最具个性特⾊、最伟⼤的浪漫主义诗⼈。
有“诗仙”之美誉,与杜甫并称“李杜”。
杜甫曾给予李⽩的诗篇极⾼的评价:“笔落⼭河惊,诗成⿁神泣。
”代表作有《蜀道难》、《将进酒》等诗篇,有《李太⽩集》传世。
【中⼼思想】《渡荆门送别》全诗意境⾼远,形象奇伟,想象瑰丽,风格雄健,表现了诗⼈浓浓的思乡之情。
同时也表达了诗⼈第⼀次离开故乡开始漫游全国,准备实现⾃⼰的理想抱负。
渡荆门送别[唐]李⽩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随平野尽,江⼊⼤荒流。
⽉下飞天镜,云⽣结海楼。
仍怜故乡⽔,万⾥送⾏⾈。
楚国境域。
【平野】平坦⼴阔的原野。
【江】长江。
【⼤荒】⼴阔⽆际的⽥野。
重⼭随着荒野出现渐渐逝尽,长江流进了⼴阔⽆际的原野。
【⽉下飞天镜】明⽉映⼊江⽔,⽉影倒映江中像是飞来天镜,云这⾸诗是李⽩出蜀时所作。
李⽩这次出蜀,由⽔路乘船远⾏,经巴渝,出三峡,直向荆门⼭之外驶去,⽬的是到湖北、湖南⼀带楚国故地游览。
“⼭随平野尽”,形象地描绘了船出三峡、渡过荆门⼭后长江两岸的特有景⾊:⼭逐渐消失了,眼前是⼀望⽆际的低平的原野。
著⼀“随”字,化静为动,将群⼭与平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真切地表现出来。
这句好⽐⽤电影镜头摄下的⼀组活动画⾯,给⼈以流动感与空间感,将静⽌的⼭岭摹状出活动的趋向来。
“江⼊⼤荒流”,写出江⽔奔腾直泻的⽓势,从荆门往远处望去,仿佛流⼊荒漠辽远的原野,显得天空寥廓,境界⾼远。
后句著⼀“⼊”字,写出了⽓势的博⼤,充分表达了诗⼈的万丈豪情,充满了喜悦和昂扬的激情,⼒透纸背,⽤语贴切。
景中蕴藏着诗⼈喜悦开朗的⼼情和青春的蓬勃朝⽓。
颔联这两句不仅由于写进“平野”、“⼤荒”这些辽阔原野的意象,⽽⽓势开阔;⽽且还由于动态的描写⽽⼗分⽣动。
⼤江固然是流动的,⽽⼭脉却本来是凝固的,“随、尽”的动态感觉,完全是得⾃⾈⾏的实际体验。
李白《渡荆门送别》阅读训练六则附答案
李白《渡荆门送别》阅读训练六则附答案第一篇:李白《渡荆门送别》阅读训练六则附答案李白《渡荆门送别》阅读训练附答案【原文】:渡荆门送别李白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注释】1、荆门:即荆门山,位于今湖北宜都县西北,长江南岸,与北岸虎牙山隔江对峙,形势险要,自古即有楚蜀咽喉之称。
2、楚国:古楚国之地,泛指今湖北、湖南一带。
3、大荒:广阔无际的原野。
4、海楼:海市蜃楼,这里形容江上云霞的美丽景象。
5、怜:爱。
6、故乡水:指从四川流来的长江水。
因诗人从小生活在四川,把四川称作故乡。
【阅读训练】:一:(1)请写出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句子。
(2)“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一联,历来被人们称道。
请任选一个角度进行赏析。
(3)对于本诗,清人沈德潜曾评价说:“诗中无送别意,题中‘送别’二字可删。
”从全诗来看,你同意他这种说法吗?为什么?(4)这首诗的结尾运用了拟人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5)诗句“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给我们描绘了怎样的景象?请加以描绘(100字内)。
(6)品味该诗尾联中“送”字的妙处。
二: 1.从表达方式看,诗的首联属于________,它交代了远渡的___________和此行的___________。
2.诗的颔联描写了一幅怎样的图景?是从哪一角度来写的?试用散文语言改写这两句诗。
3.颈联的描写视角与颔联是否相同?这两句的描写角度又有何不同?诗中的“天镜”和“海楼”分别指什么?试用散文语言改写这两句诗。
4.诗的尾联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诗人为什么称面对的长江水为“故乡水”?“万里”一词与诗的首联中哪个字相照应?三:1.对该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中间两联不仅对仗工整,而且写得逼真如画,有如一幅长江出峡渡荆门长轴山水图。
B、颔联两句,写出了江水奔腾直泻的气势,景中也蕴藏着诗人喜悦开朗的心情和青春的蓬勃朝气。
中考语文诗词阅读《黄鹤楼》《渡荆门送别》含答案
中考语文诗词阅读《黄鹤楼》《渡荆门送别》含答案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甲】黄鹤楼崔颢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乙】渡荆门送别李白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7.下面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甲】诗首联、颔联从传说落笔,巧借今昔变化写世事难料之感慨:【乙】诗首联点题,以叙事为主,交代地点和事由。
B.【乙】诗第二联,一个“随”字化静为动,将群山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一个“入”写出了气势的博大,充分表达了诗人的万丈豪情,充满了喜悦和昂扬的激情,用语贴切。
C.【甲】前两联中的两个“空”字,分别从空间和时间角度来写,抒写了人去楼空、世事沧桑的感慨。
D.【甲】诗颈联写诗人想象登楼时所见的明丽之景:晴空下的大江对岸,汉阳川上的树木历历可见,而江中的鹦鹉洲上长满了茂密的青草,呈现出一派芳草萋萋的景象,两句仗工整,各用一个叠词,声调铿锵,音韵清朗。
8.这两首诗尾联都表达了思乡之情,但其手法各有其妙,请结合诗句比较赏析。
【答案】7.D 8.(1)甲诗情景交融(以景结情),诗人借弥漫在长江之上的浩浩烟波,以及越来越深的暮色,形象地表达了诗人挥之不去的思乡之情。
(2)乙尾联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诗人不说自己思念故乡,而说故乡之水恋恋不舍地一路送我远行,生动而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依恋之情。
【解析】7.本题考查诗歌赏析。
D.“写诗人想象登楼时所见的明丽之景”有误,乙诗颈联是实写作者登楼所见的明丽之景。
故选D。
8.本题考查比较阅读。
甲诗:尾联意为“暮色渐渐漫起,哪里是我的家乡?江面烟波渺渺让人更生烦愁”。
太阳落山,黑夜来临,鸟要归巢,船要归航,游子要归乡,然而天下游子的故乡又在何处呢?江上的雾霭一片迷蒙,眼底也生出的浓浓迷雾,那是一种隐隐的泪花和心系天下苍生的广义乡愁,诗作以一“愁”收篇,准确地表达了日暮时分诗人登临黄鹤楼的心情,同时又和开篇的暗喻相照应,以起伏辗转的文笔表现缠绵的乡愁。
渡荆门送别诗词阅读答案_2
渡荆门送别诗词阅读答案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6.“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描绘了怎样的景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境?(2分)
17.诗题为《渡荆门送别》,有人认为:诗中无送别,题中“送别”二字可删,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请说说理由。
(3分)
16.描绘了群山远去,平原无际,江流奔涌的辽阔景象。
表达了诗人初出荆门时喜悦、激动的心情。
17.不同意这种说法,“送别”二字不可删,因为这首诗和常见的送别诗不一样。
常见的送别诗多以人送人为题材,而这首诗别具一格地写出了故乡山水送别诗人的动人情景,构思巧妙,曲折含蓄,形象奇伟,想象瑰丽,的确是送别诗中的佳作。
语文网有全面的语文知识,欢迎大家继续阅读学习。
李白《渡荆门送别》习题及答案
李白《渡荆门送别》习题及答案李白《渡荆门送别》习题及答案《渡荆门送别》作者:[唐]李白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渡荆门送别》译文在荆门之外的西蜀沿江东下,我来到那古时楚国之地游历。
重山随着荒野出现渐渐逝尽,长江流进了广阔无际的原野。
月影倒映江中像是飞来天镜,云彩变幻无穷结成海市蜃楼。
我依然怜爱这来自故乡之水,不远万里来送我东行的小舟。
《渡荆门送别》课后习题1.从表达方式看,诗的首联属于________,它交代了远渡的___________和此行的___________。
2.诗的颔联描写了一幅怎样的图景?是从哪一角度来写的?试用散文语言改写这两句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3.颈联的描写视角与颔联是否相同?这两句的描写角度又有何不同?诗中的“天镜”和“海楼”分别指什么?试用散文语言改写这两句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4.诗的尾联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诗人为什么称面对的长江水为“故乡水”?“万里”一词与诗的首联中哪个字相照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渡荆门送别》习题答案1.记叙地点、目的2.颔联描写了荆门的地理形势和壮阔景象。
是从动态的角度来描写的(诗人乘船,山和江水随着船的.移动而逐渐远去)。
连绵的群山随着平原的出现消失了;江水奔流着涌入了无际的旷野。
3.不同。
颔联是以动态变化的角度来写景,而颈联是以静态的角度来写的。
“天镜”指的是月亮,“海楼”指的是云彩。
《渡荆门送别》阅读练习及答案(2016年湖北省中考)(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3课)
《渡荆门送别》阅读练习及答案
(2016年湖北省)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1.(1)本诗中的一个“”字,把江水冲下山峦向着广阔原野奔腾而去的景象写得富有气势。
(1分)
(2)请自选角度赏析尾联的妙处。
(2分)
答案:
11.(1)入(1分)
(2)示例:
①尾联中一个“送”字表达巧妙,本来是“我”依恋故乡水,却变化角度说是故乡水“送”我,含蓄表达出作者对故乡的依依不舍之情。
②尾联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故乡水以人的情感,含蓄地抒发了作者的思乡之情。
③尾联抒情方式巧妙,借故乡水对“我”的依依不舍,含蓄地抒发了作者的思乡之情。
(2分;切入角度1分,表达效果1分)
(评分说明:此题主要考查作品的艺术特色;答题的角度很多,可以从炼字的角度,可以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还可以从抒情方式的角度,只要能找准一个切入点,且能简析出其表达效果就行)。
《唐诗五首--渡荆门送别》阅读选择练习题(附答案)
《唐诗五首渡荆门送别》阅读选择练习题渡荆门送别(唐李白)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这首诗运用比喻修辞手法的一项是()A 首联B 颔联C 颈联D 尾联2.下列对这首诗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这是一首写景抒情的五言律诗。
B.首联写诗人从蜀地来到荆门山,游览楚地风光。
C.颔联描写了山峦渐渐消失,江水奔向广阔原野的景象。
D.尾联照应诗题,将朋友比作故乡水,表达了对友人万里相送的感念。
3、下列对《渡荆门送别》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的景象是诗人立足于行舟上的所见。
B.“天镜”与“海楼”分别指的是水中明月和海市蜃楼。
C. 这首五言律诗是一首送别诗,写的是诗人送别友人。
D.“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留恋。
4.对这首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颔联是写景名句。
这好比电影摄像镜头摄下的一组画面,给人以流动感和空间感。
“随”字将静止的山岭摹状出活动的趋向。
“入”字力透纸背,写出了大江的气势。
B.颈联以水中明月如镜反衬江水的平静,以天上彩云构成海市蜃楼衬托出江岸的辽阔,天空的高远,艺术效果十分强烈。
C.“怜”故乡水的原是诗人,却运用拟人手法说故乡之水怀着深情厚意,万里送行舟,恋恋不舍地一路送“我”远行,巧妙的构思越发显出是自己思乡深情,真所谓言有尽而情无穷。
D.这首诗意境清雅,风格纤细,形象奇伟,想象瑰丽,且以小见大,以一当十,容量丰富,描绘出长江中下游一带数千里的山势和水势,具有高度集中的艺术概括力5.下列对这首诗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A.首联叙事,直扣诗题,交代了诗人此行的目的:初次离开家乡,从蜀地乘船远至楚地的荆门。
B颔联以游动的视觉描绘了两岸的地势由山脉过渡到平原,江水向原野奔腾而去的壮阔景色。
C.颈联描写近景,用两幅美丽的画面写江上美景,第一幅是天边云霞图,第二幅是水中映月图。
D.尾联“送”字用得妙,突出故乡水送“我”到楚地还不忍心分別的情义,含蓄地抒发了诗的思乡之情。
李白《渡荆门送别》阅读练习及答案
(二)阅读诗歌,完成第5——7题(6分)
渡荆门送别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5. 这首律诗的作者是唐代诗人,他的号是居士。
(2分)
6.“大荒”指的是(2分)
7. 对本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2分)
A.首联叙事,直扣诗题,交代了送别的地点、人物及诗人从楚地而来。
B.颔联写景,其中“随”、“入”以游动的视角写出了作者渡过荆门后看到的壮阔景象。
C.颈联描绘了水中映月和天边云霞,巧妙地融进了作者初见平原时新鲜欣喜的感受和体验。
D.尾联由欣赏美景转入深沉的乡情之叹,含蓄的抒发了作者的思乡之情。
答案:
(二)阅读诗歌,完成第5——7题(6分)
5. 李白青莲(2分)
6. 辽远无际的原野(2分)
7. A (2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渡荆门送别》阅读习题及参考答案《渡荆门送别》阅读练习及答案
李白
【四川省乐山市】读下面这首诗,答复问习题。
(4分)
渡荆门送别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土水,万里送行舟。
9诗句“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给我们描绘了怎样的景象?请加以描绘(100字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10品味该诗尾联中“送”字的妙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答案】
9答案:诗人乘舟顺江而下,两岸绵亘不绝的群山像画卷一样伴随小舟而行,它们在广阔的原野处消失了;浩浩荡荡的长江水,奔涌
向前,流入了广阔无际的原野,他的视野登时变得开阔了。
(能清楚地描绘景象,语言通顺得2分)
10“送”字直接点习题(扣习题),(1分)“送”的主体是故土的山水,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而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故土的依恋之情。
(1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