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真卿《祭侄文稿》技法特点

合集下载

意公子讲颜真卿祭侄文稿得技巧

意公子讲颜真卿祭侄文稿得技巧

意公子讲颜真卿祭侄文稿得技巧1.颜真卿祭侄文稿简介颜真卿(709-785),是我国著名的书法家和政治家,他的书法作品被誉为“颜氏家书”,并被列为第一等书法。

其中,最著名的作品之一就是《祭侄文稿》,这幅作品成就了颜真卿在我国书法史上的高峰。

2.祭侄文稿的技法和特点《祭侄文稿》是颜真卿在侄子颜廉之死后所作的祭文,它的内容深情、悲愤、慷慨激昂,作者借此文抒发了自己的思念之情。

在这件作品中,颜真卿的技法和特点体现得淋漓尽致。

首先是笔法,颜真卿的书法非常工整且富有力度,线条流畅而不失韵律美。

其次是布局,颜真卿在《祭侄文稿》中巧妙地运用了小楷,行文端庄优美、严谨有序。

最后是用墨,颜真卿的用墨精湛,能够运用笔墨来表现出不同的情感,使作品更加生动、有力。

3.颜真卿祭侄文稿的意义和影响《祭侄文稿》作为颜真卿的代表作之一,不仅在我国书法史上具有极高的地位,也对后世的书法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在内容上,颜真卿通过这篇祭文表达了对逝去亲人的思念和悲痛之情,借此唤起了人们对于亲情、人情的关怀和珍惜。

在形式上,颜真卿的书法技法被后人誉为“颜体”,广为学习传承,成为我国书法艺术发展的重要标志。

4.学习颜真卿祭侄文稿的技巧要想学习颜真卿祭侄文稿的技巧,首先需要对颜真卿的书法作品有深入的了解。

可以通过研读颜真卿的传世书法作品,如《颜氏家书》,深入领会颜真卿的书法风格特点。

需要练习毛笔字,颜真卿的书法以行书和楷书见长,需要不断地练习,将颜真卿的书法技法融会贯通。

还可以参加书法培训班或者请教书法大师,从专业的角度获得指导和帮助。

5.颜真卿祭侄文稿在当代的意义颜真卿祭侄文稿虽然诞生于1300多年前,但在当代依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文学艺术领域,颜真卿祭侄文稿仍然是我国传统书法的典范,通过研究和学习颜真卿的书法作品,可以提升自己的书法审美能力和技艺水平。

另在情感上,颜真卿祭侄文稿所表达的情感内核是永恒的,它对于人们对于亲情、真情的思考和体验,依然有启示和感染力。

《祭侄文稿》的艺术特色

《祭侄文稿》的艺术特色

《祭侄文稿》的艺术特色《祭侄文稿》体现了颜真卿高洁严正的性格和激昂豪放的气度,他把娴熟精湛的书法用笔、结体、章法技巧与自己的人品、气质和情感密切地融合在一起,使这篇书法作品达到了炉火纯青、出神入化的艺术境界。

由于兄逝侄亡、国恨家仇齐涌心头,在起草祭文悼英灵、痛斥判逆时,脑际中的思绪意念统统集中于亲人的忠烈之举及表达慰唁的深情厚意,并且凭借手中之笔随意挥洒。

文稿开头,作者显然是在极力控制内心的悲痛,按照通常祭文的格局叙述为文时间和自己身份,因此前六行运笔平缓,多取行楷体态,用笔凝重利落,结构谨敛端庄,墨韵协调自然,章法整饰有序。

尽管此时此刻心情极不平静,但依然竭力保持沉著、宁静、肃穆的气围。

当写至“祭于亡侄…………季明之灵”以后,也就是七至十八行,从表彰侄之幼德、冒险联络山平析之间,到历数叛逆贼臣凶残之举,尤其是说杲卿兄“父陷子死,巢倾卵覆”的整个过程,胸襟中积压已久的一股无法遏止的爱与憎、痛与恨的激情不断迸发出来。

反映在画面上的书体有行有草,线条时粗时细,形态忽大忽小,墨色或浓或淡;笔触跳宕幅度加大,字距行间变化不等。

这一切,全是波澜起伏之心态变化于外在的真率表露。

从十九行至全文终结,其悲痛欲绝和激越亢奋的情感达到了高峰。

甚至影响到文辞构思和准确纪实,出现了反复推敲,涂涂抹抹。

文字书写亦随之变化,运笔节奏大为加快,连绵萦带明显增多,不仅应用大草线条,而且掺进狂草结体,“久客呜衷哉”六字的神采风韵,充分展现了颜真卿学张旭所获得的博大气度,可谓雄肆飞舞,电掣雷奔,淋漓痛快地表达了悲愤与激烈的高昂心声。

总体上看,《祭侄文稿》是雄与秀的调畅,力与美的和谐,神与韵的展现。

《祭侄稿》与《兰亭序》都是即席而作,两者的创作心境具有天壤之别,然在艺术造谐上都达到了极致。

1。

颜真卿行书祭侄文稿赏析

颜真卿行书祭侄文稿赏析

颜真卿行书祭侄文稿赏析颜真卿是中国唐代著名的书法家,被誉为“颜筋之神”,他的行书作品影响了后世的书法发展。

其中,他创作的《颜真卿行书祭侄文稿》是他晚年的作品之一,也是他对侄子颜璩的追思和祭奠之作。

以下是对该作品的赏析和一些拓展。

《颜真卿行书祭侄文稿》是一幅长卷,采用了行书的书体。

整幅作品自上而下,由右至左,用笔苍劲有力,气势磅礴。

字体端庄,线条流畅,每个字的笔画都非常有力,充满了生命力。

整体上,这幅作品展现了颜真卿独特的艺术风格和个人魅力。

在内容上,这幅作品描绘了颜真卿追思侄子颜璩的情感。

颜璩是颜真卿的侄子,也是他非常钟爱的亲人。

然而,颜璩在年轻时就逝去了,给颜真卿带来了巨大的痛苦和悲伤。

这幅作品以祭文的形式表达了颜真卿对侄子的思念之情。

他写道:“赫赫之武,其灵光已辞;翕翕之才,其希冀已绝。

”这两句话透露出颜真卿对侄子英才早逝的痛惜之情。

此外,作品中还融入了对人生的思考和哲学意味。

颜真卿写道:“昔人已矣,将谁与之存焉?感时伤怀壮志凌云。

”这句话反映了他对生命短暂和时光消逝的感慨,以及对壮志未酬的遗憾。

这些思考让作品更具深度和内涵。

《颜真卿行书祭侄文稿》不仅是颜真卿个人的悼念之作,也是中国古代书法艺术的瑰宝之一。

它的艺术价值不仅在于其技巧高超的笔法和雄浑有力的气势,更在于它凝聚了作者对逝去亲人的深深思念和对人生的深沉思考。

这幅作品在书法史上的影响也深远。

它开创了行书的新路线,形成了后世行书创作的范式。

颜真卿的笔法和构图手法成为了后世书法家学习和模仿的对象。

他的作品也成为了中国书法艺术中的经典之作,对后世书法的影响不可忽视。

总之,颜真卿的《颜真卿行书祭侄文稿》是一幅情感深沉、技巧精湛的书法作品。

通过它,我们可以感受到颜真卿对逝去亲人的无尽思念和对生命的思考。

它不仅是艺术的结晶,也是中国书法史上的瑰宝,对后世书法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祭侄文稿用笔

祭侄文稿用笔

祭侄文稿用笔
【原创版】
目录
1.祭侄文稿的概述
2.祭侄文稿的用笔特点
3.祭侄文稿的艺术价值
4.祭侄文稿的历史背景和影响
正文
祭侄文稿是我国唐代著名书法家颜真卿创作的一篇书法作品,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这篇文稿是为了纪念颜真卿的侄儿颜季明而作,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

祭侄文稿的用笔特点十分鲜明,颜真卿采用了行书的笔法,笔画流畅,气韵生动。

他运用了丰富的笔法和技巧,例如横笔的平抹、竖笔的反钩、提按的翻揉等,使得每一个字都充满了力量和韵律感。

此外,祭侄文稿的结构布局也十分巧妙,字与字之间的距离和比例恰到好处,给人以美的享受。

祭侄文稿的艺术价值不言而喻,它被誉为“行书之冠”,对后世的书法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许多书法家都对祭侄文稿进行了研究和模仿,试图掌握颜真卿的笔法和技巧。

同时,祭侄文稿也是一件具有历史价值的文物,它见证了唐代书法的辉煌,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文化风貌。

祭侄文稿的历史背景同样值得关注。

颜真卿是唐代著名的书法家和政治家,他在政治上坚持正义,不畏强权,被誉为“忠臣义士”。

祭侄文稿创作于唐德宗贞元年间,当时颜真卿正处在政治上的低谷,他的侄儿颜季明因反对权臣而被杀害。

颜真卿在悲痛之中创作了祭侄文稿,表达了对侄儿的怀念和哀思。

总的来说,祭侄文稿是一篇具有极高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的书法作品。

它展现了颜真卿独特的笔法和技巧,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祭侄文稿赏析

祭侄文稿赏析

祭侄文稿赏析《祭侄文稿》是一篇悲愤之极的祭侄文,因此也是楷书和行书的典范。

用笔稳健,气势开张,充满了凛然正气,字里行间充斥着一股浩然的英雄之气。

在章法上,它把布白和布局结合得十分完美,整幅作品看似松散,实则严谨,字距、行距都比较疏朗。

作者本人的性格与追求,在他的《祭侄文稿》中处处可见。

《祭侄文稿》是一篇悲愤之极的祭侄文,因此也是楷书和行书的典范。

用笔稳健,气势开张,充满了凛然正气,字里行间充斥着一股浩然的英雄之气。

在章法上,它把布白和布局结合得十分完美,整幅作品看似松散,实则严谨,字距、行距都比较疏朗。

作者本人的性格与追求,在他的《祭侄文稿》中处处可见。

如第二行“又”字与第三行“痛”字,均为方笔;第五行“实妙手丹青也”;第八行“早”字,其中三点水偏旁重下,而且第三笔末端成尖状;第九行“尔”字中两个土一个小土,故而写的瘦弱无力;第十一行“其事”二字“兮”在外侧,有向左外倾之势。

这些都是作者心境和感情的表现。

而从上述例子来看,颜真卿作品的风格特征鲜明,艺术语言丰富,对后世产生了极大影响。

《祭侄文稿》的主要内容有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介绍侄子季明生平及志向,与第二部分:表达对侄子被害的痛惜之情,以及希望朝廷追究凶手并惩罚叛贼。

其中第一部分的大多数字仍然保持原迹,但变动之处不少,比如第三行“节义”,现在“节”为横折勾,古时写作“止”,但横折勾的一波三折还在,说明颜真卿的书写过程中自己也觉得有些生硬,可见,他在临写《祭侄文稿》时,不仅保留了原来的面貌,还做了大量的增删润色工作。

由于缺乏文字依据,所以对于《祭侄文稿》的第二部分,我们暂且采用了前人的看法,即认为这是作者追忆和抒发个人感慨之作,并非指责当政。

然而颜真卿在作品中所流露出的那种忠君爱国的思想和崇高的精神境界,确实难能可贵,应该肯定,应该赞扬。

《祭侄文稿》是颜真卿书法艺术中的顶峰之作,它反映了他超凡的创作技巧和独特的审美情趣,展示了他雄奇的个性、坚贞不屈的操守、奋斗不息的精神。

颜真卿的《祭侄文稿》

颜真卿的《祭侄文稿》

行 草 书法 的书 家们 着迷 和 留恋 。这 模 式 此 后 ,书法 史 } 王 与宗颜 字形 结 体上 的基 本 特点 是茂 密瘦 长 : 宗 种 风 格 ,对于 中国 书法 史的 影响 是 两 派 此 起彼 伏 .交 互影 响 和 融 合 . 秀逸 妩 媚。 而 鲁公 此稿 在结 体 却 十分 深远 的 。然而 .颜 真卿 《 侄 使 行 草书 法 艺术 的发展 更 加众 彩纷 祭
通篇大气磅礴 、 雄奇豪宕,其满怀
家 仇 国 恨 的 悲 愤 之情 溢 于 笔 墨之 外 。正 如后 人所 评 .实 为鲁公 “ 凝 刻 心 魄 、收 摄 血泪 ” 之 作 。所 以 , 作 为一 件经 典式 的艺 术作 品 .此 帖 受 到后 世书 家 的一致 推崇 , 别是 特 元 代鲜 于枢 称此 稿 为 “ 下第 二行 天

反这 一面 目,变 瘦长 为宽 绰 .易
文 稿 》的 出现 ,却在 二 王行 草书 系 呈 。 如唐 代 柳 公 权 ,五 代 杨 凝 式 , 茂密 为 疏朗 ,形 成 了独 具特 色 的开 的发 展中 另辟 蹊径 .开 创出 了行 草 宋 代 苏 轼 、 米芾 、 黄庭 坚 、蔡 襄 , 张体 势 。点 画 间随 处可 见那 种外 拓 艺 术 的 另一 片 新 天地 。 鲁公 此 稿 , 明代 壬铎 、傅 山 ,清代 刘墉 、何绍 之势 ,尤其 左右 偏 旁 .无论 栩背 或 及 其 在公元 7 4 6 年所 写 的 《 争座 位 基 、翁 同 等 ,无 不受 到二 王行 书 相 向 ,都 夸 张成 为 一 种 弧 形结 构 , 形 这 稿 》 又称 《 ( ~与郭仆射 书》.在 与颜 体 行 书的 双重 影响 而 啦然成 为 顾 盼 呼应 。 散 神敛 , 与 其颜 体 ) 楷 书的结 体 特点 极 为和谐 一 致。 再 传 统 笔 法 中 糅 人 篆 籀 笔 意 , 变 折 代代 大家 。

颜真卿祭侄稿风格特点

颜真卿祭侄稿风格特点

颜真卿祭侄稿风格特点
颜真卿祭侄稿是中国古代书法艺术中的一件经典之作。

其风格以豪迈大气、洒脱自然、简洁明快的笔墨表现出了作者对侄子逝世的悲痛之情。

下面就从以下几个方面来介绍颜真卿祭侄稿的风格特点。

一、豪迈大气
颜真卿祭侄稿不仅是一篇悼文,也是一件艺术品。

在文章的字迹上,颜真卿以豪迈大气的笔势,显现出他对逝去侄子、对生命的敬畏。

其字体广博雄放,笔势奔放磅礴,像是一道飞瀑,奔腾而下,既表达了深情的悼念,又传达了自己凛然不惧的豪迈气概。

二、洒脱自然
颜真卿祭侄稿之所以被尊为经典,就在于它的洒脱自然。

通过松柏如画、天地悲鸣等情景描写,颜真卿能够任性地书写,不受条条框框的约束,以达到不拘一格、自由自在的境界。

这种自由自在的境界,表现出了道德的升华和自由的追求,给读者一种强烈的美感。

三、简洁明快
颜真卿祭侄稿的文风流畅,简洁明快。

它省略了许多形式化的言辞,用简洁的语言和准确的情景,直击人心。

因此,读者很容易受到触动和感染。

这种简洁明快的风格,主要是体现在语言比喻方面,通过抓住关键词,表现字与字之间的独特密切关系,让读者不难从字形中看到人情。

综上所述,颜真卿祭侄稿的风格特点是豪迈大气、洒脱自然、简洁明快。

在展现出作者对逝去侄子深情悼念的同时,也展现出中国古代文
化中强烈的豪情、怀才不遇的悲哀,以及对生命自由的无尽追求。

这种风格对后世的书法创作者和文学创作都有很大的启示价值。

祭侄文稿特点

祭侄文稿特点

祭侄文稿特点
1. 《祭侄文稿》那字迹简直绝了啊!你看,颜真卿写字的时候那叫一个悲愤交加,每一笔都像是带着他的血泪!就像咱生气的时候写字,是不是也会特别用力?这文稿里的字就是这样,力透纸背哇!
2. 它的情感表达超级强烈的好不好!那文字里满满的都是颜真卿对侄子的悲痛和怀念呀!这就好比你失去了最亲近的人,那种感受会直接从文字里冲出来呀!
3. 还有那线条,哇塞,真是变化多端!时粗时细,时快时慢,就跟咱们的心情一样起起伏伏。

这不就是颜真卿情绪的真实反映吗?
4. 《祭侄文稿》的章法也很特别呢!字忽大忽小,忽密忽疏,这多像人生啊,有起有落,有疏有密。

咱平常做事不也这样吗,有时紧张,有时放松。

5. 它的墨色也很有特点啊!浓淡相宜,干湿互现,就如同天气有时晴有时阴,多有意思呀。

这可不是随便能做到的哦!
6. 你再看看那涂改的地方,这是多么真实的体现呀!颜真卿当时写的时候肯定是思绪万千,所以才有这些涂改,这就像咱们说话有时候会说错了改一下一样呀!
7. 可不就是这样嘛,《祭侄文稿》就是这么独特,这么有魅力呀!它就是书法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让人无法忽视!
我的观点是:《祭侄文稿》极具艺术魅力和情感价值,是不可多得的书法珍宝。

中国书法圈丨颜真卿《祭侄文稿》书法特点

中国书法圈丨颜真卿《祭侄文稿》书法特点

中国书法圈丨颜真卿《祭侄文稿》书法特点每天分享最精彩的文化史料,书法鉴赏、名家名作和中国书法艺术前沿资讯。

一、一些字采用了草法工整的行楷基本上不减少笔画,如《兰亭述》。

《祭侄稿》也有很多字保留了楷书的笔画。

如1行的“元”,“年”,“次”,“戍”,“戊”,“几”,“庚”等。

从通篇而言《祭侄稿》比《兰亭述》减省笔画的字多些,行笔的速度快,连带多,还采用了一些草书的省略方法,用了一些草字。

1.减省笔画。

《祭侄稿》的有些字保留了楷书字的每个笔画,有些字则只是保留了楷书的框架,将临近的两笔连为一笔。

如第1行的“维”,“岁”,“月”。

有的则是明显地省了某个笔画,如第2行的“朔”左旁则省了一点,第2行的“使”右旁中间的框就省了好几笔。

第21行的“抚”右旁省了竖。

省笔画是形成草字的基本方法,在采取其它草化的方法中,也离不开省笔画这个基本方法。

2.借笔。

第19行的“泽”,右上借中间代上边。

被借的笔画既是这个部首的一部分,又是另一个部首的一部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第19行的“移”的右旁则是借牵丝。

3.取半。

第19行的“泽”,下边横竖交叉是各取横竖的一半。

第16行“倾”右旁的框是用取半的草法。

有的字的偏旁省了一半,如第4行“县”右旁的上边。

4.用笔画或者用草书符号代替偏旁部首。

第4行“都”左下用一点代替“日”;“轻”、“车”是用笔画代替其中的框;第4行“尉”的左上用了“厂字符”。

第20行“者”下的“日”用了“口字符”,较多的用了“一字符”,即用一横代替部首,如第18行“哀”中间的“口”。

二、使用草字或采取半行半草的写法在这个帖中,用了一些草字,半行半草的字比较多,(半行半草的字用在行书中尚可,而用在草书中则不合适)。

第1行“乾”字第2行的“日”,是草字。

第3行的“使”用一横代替框,是半行半草。

“持”是草字,按草书写法写的。

“诸”左旁用“足字符”草书中“足字符”和空挑也常混用,右下用一横代替框,此字是草字。

第4行“轻、车”是草字,是用行书的写法写的草字。

祭侄文稿的技法特点

祭侄文稿的技法特点

祭侄文稿的技法特点快炙背美芹子收藏 2011/6/29《祭侄文稿》的技法特点《祭侄文稿》全称《祭侄季明文稿》,是唐代杰出的政治家、书法家颜真卿在安史之乱后,派堂兄颜杲卿长子颜泉明到常山、洛阳寻找在安史之乱中罹难的侄颜季明、堂兄颜杲卿遗骸,只得到季明头部和杲卿部分尸骨,为了暂时安葬这些尸骨,颜真卿写下了这篇文稿。

因为此稿是在极度悲愤的情绪下书写,顾不得笔墨的工拙,情怀起伏,胸臆了无掩饰,所以写得神采飞动,笔势雄奇,姿态横生,得自然之妙,前后一气呵成,纯是精神和平时工力的自然流露,在极其悲愤的心情下进入的最高艺术境界,被称为“天下第二行书”。

在技法上有以下特点。

一、方正、平稳。

方正、平稳是《祭侄文稿》的显著特点,在构形时,各字之间虽有大小、正方、长方之异,但都保持收放有度,张驰有节,不偏不倚,力求达到方正。

如“事、以、心、尔、山”等字,通过变形和笔画的巧妙处理达到方正的效果。

在方正的同时,不仅单字平稳,每一行、行与行之间、通篇之间通过构形和笔画避让的变化,先守每个字的结构,字字不越规;再求整体的和谐,处处不显异。

上下左右协调,处处显尽平稳。

二、分疆明显,分而不离。

在左右结构的字构形时,左部与右部分疆明显,中部留有明显的空白,而通过点画向背、避让和笔势的顾盼连成一体,分而不离,反而增强了节凑感和协调美。

三、笔画内敛、含蓄,浑厚华滋,以老取妍。

笔画承接多用搭锋,提笔暗过,起承转合,在乎有劲。

一点一划,一丝不苟,用笔精妙,意到笔到,笔断意连,细不露骨,粗不堆肉,或细或粗都肉丰筋健,落落大方,朴厚隽逸。

四、独立感强,宁静致远。

结字、用笔交待清晰,少用连笔,而以笔势相连,同自然之妙有,非力运之能成;一画之间,起伏于峰杪;一点之内,殊衄挫于毫芒。

信可谓智巧兼优,心手双畅,翰不虚动,下必有由。

“落落乎犹众星之列河汉”,简炼而起伏宕荡,变化无穷,有宁静致远的奇效。

五、依位取势,依势为锋,妙藏其中。

中竖不歪不钭,毕直、挺拔,左竖略向右挺,右竖向左取园势,形成中釉稳固,左芒毕露右相向。

祭侄文稿书写风格

祭侄文稿书写风格

祭侄文稿书写风格
《祭侄文稿》是颜真卿的书法作品,其书写风格有以下特点:
1.笔法雄健:颜真卿的书法以雄健的笔法著称,他用笔大胆、粗犷,给人们带
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2.气势磅礴:颜真卿的书法作品常常呈现出磅礴的气势,他的字不仅有粗细、
肥瘦的变化,还有左右、上下之间的呼应,使得整个作品具有强烈的节奏感和动感。

3.情感真挚:颜真卿在书写《祭侄文稿》时,内心充满了悲愤和激昂的情感,
这些情感通过他的笔墨传达得淋漓尽致。

4.个性鲜明:颜真卿的书法个性鲜明,他的字形偏胖,结构独特,有时候甚至
会打破常规的书写规则,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

颜真卿的《祭侄文稿》不仅是一篇感人的祭文,也是一件具有极高艺术价值的书法珍品。

颜真卿祭侄文稿书法欣赏

颜真卿祭侄文稿书法欣赏

颜真卿祭侄文稿书法欣赏一、颜真卿和祭侄文稿的小科普颜真卿啊,那可是书法界的大腕儿。

他的字就像他这个人一样,超有个性。

祭侄文稿呢,可不是随随便便写着玩的。

这背后有着很悲伤的故事。

颜真卿的侄子在战乱里牺牲了,他怀着极度悲痛的心情写下了这篇文稿。

二、祭侄文稿的书法风格1. 线条那叫一个独特。

看起来是那么的自然又生动。

有些线条粗粗的,感觉就像是颜真卿把内心的悲愤都灌注到了毛笔上,用力地写下去,一笔下去就有千钧之力。

而有些线条又细细的,像是他在轻轻诉说着对侄子的思念。

2. 字的结构也是很随性。

不像是那些规规矩矩的书法作品,它就像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在你面前倾诉。

有些字感觉都要歪倒了,但是整体看起来却又有一种别样的和谐。

这就好比一个人在情绪激动的时候,说话可能会有点颠三倒四,但你能感受到他的真情实意。

3. 整篇文稿的布局也是充满了情感的流动。

字与字之间,行与行之间,就像是在互相呼应。

你能感觉到那种悲伤、愤怒、无奈的情绪在纸面上蔓延开来。

三、欣赏祭侄文稿的感受每次看祭侄文稿,就好像能看到颜真卿当时悲痛的样子。

他蘸墨的时候可能都没有心思去考虑墨的多少,所以有的字墨色浓重,有的字墨色清淡。

这种墨色的变化也让整个作品更加生动。

就像我们在生活中,情绪激动的时候做事也不会那么有条理,但是这种不条理却恰恰是最真实的表现。

它不像那些精心雕琢的书法作品,完美得有点不真实。

祭侄文稿就像是一个有瑕疵但却无比真实的艺术品,让我们看到了书法背后的人性和情感。

四、祭侄文稿的意义1. 在书法史上的意义那是相当重大。

它为后人展现了一种不同于传统书法的风格。

让大家知道书法不仅仅是规规矩矩写字,还可以表达这么强烈的情感。

2. 在文化意义上,它也让我们更加了解那个战乱的时代。

从颜真卿的悲痛中,我们能想象到当时社会的动荡不安,百姓的疾苦。

这篇文稿就像是一个历史的见证者,默默地诉说着过去的故事。

颜真卿祭侄文稿书法鉴赏

颜真卿祭侄文稿书法鉴赏

颜真卿祭侄文稿书法鉴赏
颜真卿是一位古代著名的书法家,他的书法风格风格多变、具有鲜明的个性,特殊的艺术形式深受艺术家和文艺爱好者的喜爱,堪称中国书法的佼佼者。

其祭侄文稿的书法更是一大精品,为后人留下了很多宝贵的艺术知识,值得深入鉴赏。

颜真卿祭侄文稿是他为自己侄子祭拜而书写的碑文,是他研究构思、行文思想和技巧的一大宝库。

他祭侄文稿的书法特点鲜明,笔画雄健、精巧,节奏明快、流畅,给人以愉悦的视觉活动,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首先,他祭侄文稿的笔画雄健有力、活泼而又柔和。

笔画走势宽阔,粗细分明,重点突出,笔划连贯流畅,整饰恰当,充满动感。

它让人想起大山的犀牛、雄鹰的翱翔,抑或是蚁丘上的飞瀑。

这使得它们有浑厚大气,更有雄姿英发之势,可谓隽永悠远。

其次,颜真卿祭侄文稿的节奏明快、流畅,构思精妙,格调高雅,充满气魄。

文句不繁琐,却又富于抒情,表达的是一种坚韧不拔的信念。

例如《与静殿诗》中,他采用偃月文体表达出自己的坚守:“遇令先生,令尊楚乡,一心不变,固恪殿上”,充满诗意。

另外,他祭侄文稿的工整度极高,对空间的运用丰富多彩,更显精湛的技艺。

他善于运用空间,有意识地做出排版安排,给人以空间上的拓展感。

他善用虚实,点线面的运用加上空隙的留白,使得视觉上更有空间感,更显出作品精致完整的整体性。

总之,颜真卿祭侄文稿的书法艺术价值无可比拟,他的书法艺术
不仅可以给人以视觉的享受,更有它的深刻含义。

它具有博大的精神实质,使人们能够从中体会到书写者的心情,沉思生活中的种种哲理思想,更可以增强阅读者的文化历史认识和审美能力,使之在鉴赏中获得乐趣和收获,令人耳目一新。

祭侄文稿的特点和艺术风格

祭侄文稿的特点和艺术风格

祭侄文稿的特点和艺术风格
1. 《祭侄文稿》那笔势简直太雄奇了!你看啊,就好像是千军万马在奔腾一般,充满力量!比如那个“父”字,那一竖拉得老长,就像是一根挺立的旗杆啊。

2. 它的情感表达好浓烈呀!颜真卿写它的时候该是多么悲愤啊。

那字里行间仿佛能听到他的痛哭与怒吼,可不是像我们生气时重重地跺脚一样嘛。

3. 哎呀呀,《祭侄文稿》的墨法好神奇呀!浓淡相宜,就好像是那多变的天气,一会儿阳光灿烂,一会儿又乌云密布,瞧那一处处墨色的变化多有意思。

4. 线条的质感也是超赞的呀!有的刚劲有力像钢铁,有的又柔和流畅像水流,这简直比那舞蹈演员的身姿变化还丰富呢!
5. 布局也超有特点呢,疏疏密密的,无序中又好像有某种规律,这不就跟那野外的花草自然生长似的嘛,看似杂乱却别有韵味。

6. 你再看看那笔画的转折,多巧妙呀,像是在跟你玩捉迷藏,一会儿藏起来,一会儿又出现了,有趣得很呢!比如“方”字的转折。

7. 它的字大大小小的,多随性呀!就像我们说话时的高低音,随性又自然,真是太有个性了!
8. 还有那涂改的地方,不正是他情感激荡的证明吗?这就好像我们着急时弄乱的头发呀,真实又生动。

9. 《祭侄文稿》真的是太非凡了!它独特的特点和艺术风格让人不得不惊叹,不愧是书法史上的瑰宝啊!。

颜真卿《祭侄文稿》精讲

颜真卿《祭侄文稿》精讲

颜真卿《祭侄文稿》精讲历代法书特写精讲之颜真卿《祭侄文稿》作品的特点要点简介颜真卿《祭侄文稿》天下第二行书《祭侄文稿》,全名《祭侄赠赞善大夫季明文》。

书成于公元758年。

原作纸本,纵28(8厘米。

横75(5厘米,共234字(另有涂抹字30余个)。

此帖本是稿本,原不是作为书法作品来写的,但正因为无意作书,所以使此幅字写得神采飞动,笔势雄奇,姿态横生,得自然之妙。

张晏评云:“告不如书简,书简不如起草。

盖以告是官作,虽楷端终为绳约;书简出于一时之意兴,则颇能放纵矣;而起草又出于无心,是其手心两忘,真妙见于此也。

”元代鲜于枢评此帖为“天下第二行书”。

《祭侄文稿》一如楷书,呈现典型的颜体特点。

其一,渴笔枯墨,燥而无润。

这一方面反映出作者当时思如泉涌,手不能追,非快速行笔不足以表达其激愤之情,同时也体现出作者凝重练达的品格。

其二,字中戈挑多不挑出,而作断竹一顿,如“岁、戊、戌、贼、我、蹙、残、哉”诸字,这正是颜字内放外收的典型之处。

其三,纵列竖,尤其是相对边竖,变传统的内弧相背形为外弧相向形。

如“蒲州、丹杨、开国、)兰、图、开、门、围、关、同”等,此为颜体行书的创新之所在,亦是颜体阔达大度的结构特点之表现。

其四,本篇作品,纯用中锋行笔,一改中侧并用的传统用笔方法。

书家行语日:“正锋取劲,侧锋取妍”;将笔画一改灵巧而为刚劲,使这篇书法作品与其表现的英雄精神更趋统一。

其五,一改笔画“贵瘦硬”为尚肥壮。

在此帖真迹中,所有的渴笔和牵带的地方都历历可见,能让人看出行笔的过程和笔锋变换之妙,对于学习行草书有很大的益处。

总而言之,《祭侄文稿》是颜真卿不泥古,不乖今,大胆创新,终成大家的典范之作。

单字书写要点解读:1、谁:左部向左偏,右部整体向右边倚侧,两边互相呼应。

第一笔点画取斜侧之势,露锋起笔后按笔回锋,状若瓜子。

右边部分四笔横画连续书写为一笔完成,最后一笔向上挑出写竖画,到末端不收笔直接出锋带出下一字。

2、庚:点画起笔露锋直入,向右下顿笔铺毫,与下一笔笔断意连。

颜真卿《祭侄文稿》技法特点

颜真卿《祭侄文稿》技法特点

颜真卿《祭侄文稿》技法特点一、《祭侄文稿》情感真挚《祭侄文稿》是由真挚感情浇灌出来的精品,是心灵的奏鸣曲,是哀极愤极的心声,是血和泪凝聚成的不朽巨制。

细观《祭侄文稿》犹可感受到作者悼念亡侄时的情感波动和思绪起伏。

首句,按祭文体例,记祭悼的时日和祭者的身份,此时作者情绪尚属平稳,行笔稍缓,行字中间有楷字,情态肃穆。

接下来是对季明的赞语:“惟尔挺生,夙标幼德。

宗庙瑚琏,阶庭兰玉。

每慰人心,方期戬谷。

”此处全用规范的行书,一字一顿,赞誉之情,缺憾之感,融于毫末。

至“父陷子死,巢倾卵覆。

天不悔祸,谁为荼毒?念尔遘残,百身何赎!呜呼哀哉”一段,心情已至激愤。

“父陷子死”四字,如高空坠石,使人感到如当空霹雳,轰脑塞胸;其余诸字如飞沙走石,那种失却臂膀之痛楚,天何以补人何以堪之无奈,溢于言表。

再至“抚念摧切,震悼心颜”八字,更如乱石崩云,惊涛裂岸,大痛大愤之情喷涌而出。

至18行“呜呼哀哉”,前三字连绵而出,昭示悲痛之情已达极点。

从第19行至篇末,仿佛再度掀起风暴,其愤难抑,其情难诉。

写到“首榇”两字时,前后左右写了又改,改了又写,仿佛置身于情感旋风(涡)之中。

长歌当哭,泣血哀恸,结尾处之“魂而有知,无嗟久客。

呜呼哀哉!尚飨!”则直如长江之水,迅疾奔放,一泻而下,大有江河决堤的磅礴气势。

令人触目惊心,撼魂震魄。

通观全篇,行文如泣如诉,如控如檄,运笔畅达痛快,使转精巧自然,气势雄壮,波澜起伏,时而沉郁痛楚,声泪俱下;时而低回掩抑,痛彻心肝,堪称动人心魄的浩然正气之作。

姜夔在《续书谱》中说:“观古人之书,每想见其挥运之时。

”面对此稿,谁都会为那苍劲的线条,雄浑的气势和天真烂漫的形式所吸引,让人观之不觉为倦,览之莫识其端。

《祭侄文稿》无愧是中国书法史上一部最具有抒情意识且成为惊天地泣鬼神“天下行书第二”的杰出作品。

二、《祭侄文稿》技法天成颜真卿的《祭侄文稿》,是他在悲痛万分之时,不思笔墨,直抒入怀,用笔干练飞扬,气势雄强豪迈。

颜鲁公书祭侄帖 赏析

颜鲁公书祭侄帖 赏析

颜鲁公书祭侄帖赏析《颜鲁公书祭侄帖》是唐代文学家颜真卿所写的一幅碑帖,是他为侄子祭祀而撰写的序文。

这幅碑帖以其独特的风格和卓越的艺术价值而备受赞赏。

本文将对《颜鲁公书祭侄帖》进行赏析,介绍其艺术特点和精神内涵。

首先,从艺术特点来看,该碑帖的字体端庄大方,紧密有序,线条流畅自然。

颜真卿所用的楷书字体凝练清晰而又富于变化,点画精确有力,笔势铿锵有力,给人以一种气势磅礴之感。

整篇碑帖字迹工整饱满,张力十足。

每个字的结构都非常工整,筆画線條充滿美感。

其次,从内容来看,该碑帖以庄重、肃穆的语言表达了对逝去的亲人的怀念之情。

在序文开头,颜真卿以“躬祭之情,感无可言。

弥以文忠;挟道堂之谊,求生又所恃者”表达出对已故侄子的思念之情。

在接下来的文字中,他展示了对侄子品行的赞美,表达出难以言尽的思念之情,“伤逝如山,泣幸怀忠”之言表达出他对侄子生前品德的称赞。

整篇碑文情感真挚动人,使人在阅读时不禁产生共鸣。

最后,从精神内涵来看,这幅碑帖具有浓厚的家国情怀和亲情之情。

颜真卿分别在序文的开头和结尾表达了他对家族的忠诚和对国家的忧虑。

他以侄子为榜样,表达了自己对家族传统的承继之意,同时也激励了后人要秉持家族的志向和品质:“人生须负气节,万事恃行就。

”这不仅体现了他对家族的报效之情,更表达了他对后人的期望,希望他们能够继承家族的优良传统,为国家和社会做出贡献。

总的来说,《颜鲁公书祭侄帖》是一幅具有深厚文化内涵和情感渲染的碑帖。

它不仅在艺术上具有独特的价值,更体现了作者对亲人的怀念之情,对家族传统的传承之意,对国家社会的关怀之情。

它的字迹工整有力,内容真挚动人,给人一种庄重肃穆的氛围。

对于当代的读者,无疑是一种精神的指导和启示。

通过欣赏这幅碑帖,不仅可以品味到颜真卿的艺术魅力,更能激发人们对家庭、国家和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颜真卿《祭侄文稿》书法特点

颜真卿《祭侄文稿》书法特点

颜真卿《祭侄文稿》书法特点颜真卿《祭侄文稿》,堪称中国书法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

元代大书法家鲜于枢在《书跋》中称:“唐太师鲁公颜真卿书《祭侄季明文稿》,天下第二行书。

”此评为历代书家公认,可以说颜真卿此帖于二王书风之外另辟天地,自成一格,影响了后世诸如杨凝式、宋四家、董其昌、何绍基等著名书家。

《祭侄文稿》特点有以下四点:一、圆转遒劲的篆籀笔法。

即以圆笔中锋为主,藏锋出之。

此稿厚重处浑朴苍穆,如黄钟大吕;细劲处筋骨凝练,如金风秋鹰;转折处,或化繁为简、遒丽自然,或杀笔狠重,戛然而止;连绵处,笔圆意赅,痛快淋漓,似大河直下,一泻千里。

二、开张自然的结体章法。

此稿一反“二王”茂密瘦长、秀逸妩媚的风格,变为宽绰、自然疏朗的结体,点画外拓,弧形相向,顾盼呼应,形散而神敛。

字间行气,随情而变,不计工拙,无意尤佳,圈点涂改随处可见。

在不衫不履的挥写中,生动多变。

可以强烈地感受到刚烈耿直的颜真卿感情的起伏和渲泄。

行笔忽慢忽快,时疾时徐,欲行复止。

字与字上牵下连,似断还连,或萦带娴熟,或断笔狠重;或细筋盘行,或铺毫直下,可谓跌宕多姿,奇趣横生。

集结处不拥挤,疏朗处不空乏,可谓疏可走马,密不透风,深得“计白当黑”之意趣。

行与行之间,则左冲右突,欹正相生,或纽结粘连,或戛然而断,一任真性挥洒。

尤为精彩的是末尾几行,由行变草,迅疾奔放,一泻而下,大有江河决堤的磅礴气势。

至十八行“呜呼哀哉”,前三字连绵而出,昭示悲痛之情已达极点。

从第十九行至篇末,仿佛再度掀起风暴,其愤难抑,其情难诉。

写到“首榇”两字时,前后左右写了又改,改了又写,仿佛置身于情感旋风之中。

长歌当哭,泣血哀恸,一直至末行“呜呼哀哉尚飨”,令人触目惊心,撼魂震魄。

三、渴涩生动的墨法。

此稿渴笔较多,且墨色浓重而枯涩。

这与颜真卿书写时所使用的工具(短而秃的硬毫或兼毫笔、浓墨、麻纸)有关。

这一墨法的艺术效果与颜真卿当时撕心裂肺的悲恸情感恰好达到了高度的和谐一致。

而此帖真迹中,所有的渴笔和牵带的地方都历历可见,能让人看出行笔的过程和笔锋变换之妙,对于学习行草书有很大的益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颜真卿《祭侄文稿》技法特点
一、《祭侄文稿》情感真挚
《祭侄文稿》是由真挚感情浇灌出来的精品,是心灵的奏鸣曲,是哀极愤极的心声,是血和泪凝聚成的不朽巨制。

细观《祭侄文稿》犹可感受到作者悼念亡侄时的情感波动和思绪起伏。

首句,按祭文体例,记祭悼的时日和祭者的身份,此时作者情绪尚属平稳,行笔稍缓,行字中间有楷字,情态肃穆。

接下来是对季明的赞语:“惟尔挺生,夙标幼德。

宗庙瑚琏,阶庭兰玉。

每慰人心,方期戬谷。

”此处全用规范的行书,一字一顿,赞誉之情,缺憾之感,融于毫末。

至“父陷子死,巢倾卵覆。

天不悔祸,谁为荼毒?念尔遘残,百身何赎!呜呼哀哉”一段,心情已至激愤。

“父陷子死”四字,如高空坠石,使人感到如当空霹雳,轰脑塞胸;其余诸字如飞沙走石,那种失却臂膀之痛楚,天何以补人何以堪之无奈,溢于言表。

再至“抚念摧切,震悼心颜”八字,更如乱石崩云,惊涛裂岸,大痛大愤之情喷涌而出。

至18行“呜呼哀哉”,前三字连绵而出,昭示悲痛之情已达极点。

从第19行至篇末,仿佛再度掀起风暴,其愤难抑,其情难诉。

写到“首榇”两字时,前后左右写了又改,改了又写,仿佛置身于情感旋风(涡)之中。

长歌当哭,泣血哀恸,结尾处之“魂而有知,无嗟久客。

呜呼哀哉!尚飨!”则直如长江之水,迅疾
奔放,一泻而下,大有江河决堤的磅礴气势。

令人触目惊心,撼魂震魄。

通观全篇,行文如泣如诉,如控如檄,运笔畅达痛快,使转精巧自然,气势雄壮,波澜起伏,时而沉郁痛楚,声泪俱下;时而低回掩抑,痛彻心肝,堪称动人心魄的浩然正气之作。

姜夔在《续书谱》中说:“观古人之书,每想见其挥运之时。

”面对此稿,谁都会为那苍劲的线条,雄浑的气势和天真烂漫的形式所吸引,让人观之不觉为倦,览之莫识其端。

《祭侄文稿》无愧是中国书法史上一部最具有抒情意识且成为惊天地泣鬼神“天下行书第二”的杰出作品。

二、《祭侄文稿》技法天成
颜真卿的《祭侄文稿》,是他在悲痛万分之时,不思笔墨,直抒入怀,用笔干练飞扬,气势雄强豪迈。

其作品行草相杂,字形敧则多姿,章法动荡节奏丰富,透露着那种天真率意及“飘若游云,矫若惊龙”的韵味和风度。

这种自然无为之书,深得书法之妙趣。

正如陈深《停云阁帖题记》中说:“此帖纵笔豪放,一泻千里,时出遒劲,杂以流丽,或如篆籀,或若镌刻,其妙解处,殆出天造,岂非当公注思为文而于字画无意于工,而反极其工邪!”从作品中我们可以明显地感觉到“无意求工,而规矩之外,别有胜趣”的艺术效果。

总而言之,《祭侄文稿》是颜真卿不泥古,不乖今,大胆创新,终成大家的典范之作。

1.线条圆转、遒劲舒和
《祭侄文稿》笔法圆转,笔锋内含,力透纸外,其线条的质性遒劲而舒和。

清代何焯《义门题跋》中说:“鲁公用笔最与晋近。

”但《祭侄文稿》一是打破了晋唐以来重内擫法来表现方刚之气的习惯,改用外拓法。

他认为,外拓圆笔更能自如地纵笔挥毫,充分抒展书法家的个性。

如第17行的“荼毒”二字便是笔势外拓的典型表现。

二是线条浑厚圆劲,骨势洞达,赋予立体感。

《祭侄文稿》中“父、杨、凶、史、轻”等字运笔疾涩,体现了古人所谓“颜字入纸一寸”的说法,这是对“使其藏锋,画乃沉着”的最好的领悟和展现。

三是篆籀气的运用使《祭侄文稿》不同于晋唐以来的方头清瘦,回归了古朴淳厚之气。

如“颜、清、尔”等字;楷隶之法的出现让作品奇趣迭出,如“门、陷、孤”等用楷法,“既、承”末笔波状则取隶法。

如第13行的“凶威”二字取法篆籀,正是以圆润、浑厚的笔致和凝练遒劲的篆籀线条,展现了颜真卿在行书用笔上非凡的艺术功力。

熊秉明在《中国书法理论体系》中说:“其顿,沉着有力,其起,迅速利落,显出一种坚决果断,一种绝对的自信”。

2、结体宽博,平正奇险
在结体上,《祭侄文稿》打破了晋唐以来结体茂密、字形稍长的娟秀飘逸之风,形成了一种开张的体势。

一是宽郎舒展,外紧内松。

字中戈挑多不挑出,而作断竹一顿,如“岁”、“戊、戌、贼、我”、“残”、“哉”等字。

这正是颜字内放外收的典
型之处。

二是多横向展势,左右偏旁或相向、或相背、或同向。

尤其是相对的边竖,使传统的内弧相背为外弧相向形。

如“蒲州、丹杨、开国、图、开、关”等处,使字形开张多变。

显得疏密得体,相得益彰。

此为颜体行书的创新之所在,亦是颜体阔达大度的结构特点之表现。

三是气势凛然,但却寄寓着奇险。

从《祭侄文稿》中我们会察觉到,有些字的俯仰变化之大,而这种现象的出现也正应和了颜真卿内心的悲壮心理,在书写时情绪放任是造成这一现象的必然原因。

这在前人行书书作中是很少见到的。

米芾《海岳名言》写到“硬弩欲张,铁柱将立,昂然有不可犯之色”,字形尽量向两边拓开,却相互照应,形散神聚。

如“尔、倾、巢、准”等字,而“摧、作、悔”等字则正中寓奇,大胆造险。

董其昌《画禅室随笔》中“书家以险绝为奇,此窍唯鲁公,杨少师得之,赵吴兴弗能解也。


3、墨法苍润,流畅自然
《祭侄文稿》是颜真卿满怀悲愤,用血和泪写出的行书作品。

渴笔枯墨,燥而无润,干练流畅,挥洒自如。

全文不到300 字,只用了七次蘸墨,到了一笔墨写下了53字,留下了干枯压痕出现难以控制的伤痛轨迹。

从“维乾”到“诸军事”蘸第一笔墨, 墨色由浓变淡, 笔画由粗变细; 从“蒲州”到“季明”蘸第二笔墨, 墨色也是由重而轻, 点画由粗而细, 且连笔牵丝渐多, 反映了作者激动的情感变化;从“惟尔”开
始, 因要思考内容、蘸墨, 涂改、枯笔增多; 从“归”字开始, 墨色变得浓润,“父陷子死, 巢倾卵覆”八个字墨色浓厚, 充分反映出书家失去亲人的切肤之痛; “天下悔”三字以后, 随着心情的不可遏制, 越往后越挥洒自如, 无所惮虑。

两个“呜呼哀哉”的狂草写法, 足见书家悲愤之情不可言状。

最后的三行如飞瀑流泉, 急转直下, 给人留下了无穷的回味! 其情感交织而产生的笔墨效果使作品达到艺术的巅峰状态。

这一墨法的艺术效果与颜真卿当时撕心裂肺的悲恸情感恰好达到了高度的和谐统一。

除此之外。

从《祭侄文稿》中多处用渴笔修改的迹象表明:颜真卿在写这篇草稿时情绪激动,思如泉涌,手不能追,非快速行笔不足以表达其激愤之情,且无暇注意墨色的变化,虽笔中无墨仍然继续书写。

然而这些干枯的笔墨,却给人以苍劲老辣的感觉,与浓重的笔墨形成对比,使作品具有枯、润、浓、淡、虚、实的变化,更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召力。

一次蘸墨,疾书数行,有些笔画明显是以笔肚抹出,却无薄、扁、瘦、枯之弊,点画粗细变化悬殊,产生了干湿润燥的强烈对比效果。

在中国书法史上唯有此一件作品最为遒劲,且和润。

所谓“干裂秋风,润含春雨”,也唯此作品能当之。

4、章法灵动,浑然天成
观其章法,《祭侄文稿》一反“二王”茂密瘦长、秀逸妩媚的风格,变的宽绰、自然疏朗。

字间行气,随情而变,不计
工拙,无意尤佳,圈点涂改随处可见。

其章法自然天成,毫无雕饰,完全是情绪的左右之下所完成的,这便给人以巨大的遐想空间。

《祭侄文稿》并不在意字距、行距,时疏时密,完全是随心所欲。

每一行的中轴线或左或右或倾斜。

章法的安排完全取决于情感的抒发过程。

作品的前几行叙述了祭文的写作时间以及个人身份,情绪尚属平稳,心情比较沉重,行笔稍缓,线条凝重缓慢,章法和谐自然。

从“惟尔挺生”开始到“百身何赎”用笔豪放,章法左右飘忽不定,字局、行距变化较大,形成跳跃性变化。

接下来的“呜呼哀哉”到全文结束“尚飨”二字嘎然收笔,章法从行草逐步改变为大草,压抑的情感爆发出来。

第10行的“顺”、“尔”之间,第11行的“受”、“命”之间,第16行的“覆”、“天”之间,第18行的“承”下和第21行的“及”字的顶部留白,是整幅作品的透气之处,加上与第8、10、14、15、19、21、23行涂改部分茂密浓厚对比,产生了极强的视觉冲击力,无意间调节了浓密沉闷的空间,造成了“疏可走马,密不透风”的强烈反差。

其章法舒张开朗,给人以畅快淋漓的感觉,使悲愤情绪得以宣泄。

这也正说明了苏轼的“无意于佳乃佳”的论断。

总之,《祭侄文稿》情感真挚撼人,墨法自然流畅,章法浑然天成,个性鲜明,形式独立,开历史之先河。

文章彰显忠义的凛然之气,书法尽显雄浑刚健之神韵,两者相互辉映,
珠联璧合,诚为充溢浩然正气之书作也。

清人王琐龄所说“鲁公忠义光日月。

书法冠唐贤。

片纸只字,是为传世之宝。

况祭侄文尤为忠愤所激发。

至性所忧结,岂止笔精墨妙,可以振铄千古者乎。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