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关于印发《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的通知
《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

近日,教育部在官网公布《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文中简称《纲要》),称将据此适时调整课标,修订教材,并增加书法在内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在中考、高考升学考试中的比重看到这里,我不得不感叹少年们真是越来越幸福了……各种特长在高考中越来越有用武之地,高考也慢慢不再是单纯的由应试分数来评判一个学生的素质高低的考试。
书法专业有哪些优势?有哪些高校开设了书法专业,书法专业就业又是往何处去呢?来一起看看吧~《纲要》对学生学习传统文化做了明确要求:一、小学低年级初步认识常用汉字,感受汉字美,诵读浅近的古诗,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了解家乡习俗、传统礼仪,学会待人接物的基本礼节,初步感受经典的民间艺术;二、小学高年级熟练书写正楷字,理解汉字的文化含义,体会汉字优美的结构艺术,诵读古代诗文经典篇目,培养学生对传统体育活动的兴趣爱好;三、初中阶段要临摹名家书法,体会书法的美感与意境,初步了解古诗词格律,阅读浅易文言文,欣赏传统音乐、戏剧、美术等艺术作品,感受其中表达的情感和思想,参加传统礼仪和节庆活动。
2015年北京中考语文试卷,第一道题就是书法题,而书法题和卷面分占总分30%了。
四、高中阶段要阅读篇幅较长的传统文化经典作品,提高古典文学和传统艺术鉴赏能力,增强民族自信。
五、大学阶段,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为重点,培养学生的文化创新意识,增强学生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随着国学的日益兴盛,书法作为中国文化的核心精髓日益受到教育部的重视。
随着艺术类专业的不断完善,加上美术高考压力增大,书法专业前景日益兴盛。
高校书法专业招生规模逐年扩大,选择通过书法学习进入理想中的大学成为了优选捷径。
中国社科院“中国书法院”的成立,以及各大专科院校相继开设书法系,书法专业随之升温,此时报考,正当其时。
各高校也在纷纷增开书法专业,不断扩大招生名额,书法生考入名校本科的比率越来越高,特别是有一点书法基础,文化课成绩稍微好一点的文科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书法专业课训练,其升学率更高,前途更光明。
教育部关于完善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指导纲要

教育部关于印发《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的通知教社科[2014]3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有关部门(单位)教育司(局),部属各高等学校:经国家教育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审议同意,现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教育部2014年3月26日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进一步加强新形势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制定本指导纲要。
一、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1.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和中国梦宣传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在对中华民族5000多年悠久文明的传承中走出来的,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
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对于引导青少年学生更加全面准确地认识中华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基本国情,认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理想信念,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历史意义。
2.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推动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途径。
当今世界,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
青少年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加强对青少年学生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对于培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和弘扬者,推动文化传承创新,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具有基础作用。
3.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基础。
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国内经济社会转轨转型,深刻变革,现代传播技术迅猛发展,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的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社会思想观念日益活跃。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思想内涵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思想内涵黄三平【摘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了许多生态智慧的思想,是生态文明思想产生的源泉,能为生态文明教育提供文化资源.两者关系密切,互为促进.当代社会虽然经济发展物资丰足,但面临资源枯竭生态环境退化的严峻问题.生态文明建设刻不容缓,高校加强生态文明教育势在必行.中华传统文化中的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尊时守位、知常达变的辩证理念;仁民爱物、崇德向善的价值导向;俭约自守、中和泰和的生活理念,皆是富有现代价值的思想理念.高校要通过恰当的路径,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内涵融入到生态文明教育中,培养既具有良好传统文化素养、又具有公正和谐的生态文明品格的一代高素质人才.【期刊名称】《湖州师范学院学报》【年(卷),期】2019(041)006【总页数】5页(P21-25)【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生态文明;教育【作者】黄三平【作者单位】湖南汽车工程职业学院,湖南株洲4120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641引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了中华民族深沉的精神追求和广博的思想智慧,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丰厚滋养,是国家与民族的文化血脉和发展根本。
2014年3月,教育部下发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1]。
2017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2],都指出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历史意义,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贯穿于国民教育始终。
2017年10月,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坚定文化自信,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立足当代中国现实,发展素质教育。
我们要将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当代中国建设结合起来,当前我国面临资源约束趋紧、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生态文明教育是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要战略任务。
加强高校生态文明教育,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生态文明教育,是当前高校教育的重要课题。
红头文件

五、全面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 育的师资队伍水平。
1、打造一支中华优秀文化教育骨干 队伍。 2、加强面向全体教师的中华优秀传 统文化教育培训。
六、着力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 育的多元支撑。
1、建设不断适应时代需要的中华优秀 传统文化网络教育平台。 2、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校园教育活 动 3、充分发挥家庭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罗素论中西文化
孙中山先生称罗素是 “唯一了解中国的外国人”。
“我相信,假若中国人能自由 地从我们西方吸收他们所需要 的东西,抵制西方文明中某些 坏因素对他们的影响,那么中 国人完全能够从他们自己的文 化传统中获得一种有机的发展, 并能结出一种把西方文明和中 国文明的优点珠联璧合的灿烂 成果!”
——《东西方文明比较》
中共中央政治局12月30日下午就提高国家 文化软实力研究进行第十二次集体学习。习近 平在主持学习时发表了讲话。他在讲话中重点 谈到了对中国传统文化应该如何弘扬。
(1) 在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基础上,坚持古为今用、推陈 出新,努力实现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引导人们向往和追求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让 13亿人的每一分子都成为传播中华美德、中华文化的主体。 (2)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要努力展示中华文化独特魅力。 (3)要系统梳理传统文化资源,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 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 (4)对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和光荣历史,要加大 正面宣传力度,通过学校教育、理论研究、历史研究、影 视作品、 文学作品等多种方式,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 社会主义教育,引导我国人民树 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 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
中共中央政治局2月24日下午就培 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弘扬中华传统美德进行第十三次 集体学习。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纲要

《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于2014年3月26日制定并发布的文件,旨在进一步加强新形势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该纲要的发布是为了响应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精神。
以下是该纲要的一些主要目标和内容:
1. 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将其作为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和中国梦宣传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2. 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道德修养、人格塑造、价值观念形成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3. 提倡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仁爱、诚信、和谐、礼义等核心价值观。
4. 通过课程设置、教学方法改革、师资培养等方式提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质量和效果。
5. 鼓励和支持学术研究和文化交流活动,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6. 增强公众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和认同感,激发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该纲要的出台标志着中国政府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视程度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并且旨在将这种教育融入到日常教学活动中,以期培养出具有深厚文化素养的新一代公民。
统编教材中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编排与内涵阐释

通过上述对统编教材中传统文化内容的梳理 与把握,我们不得不往深层次思考,统编教材从 浩瀚如烟的传统文化典籍中选择的这些内容,到 底有着怎样的文化内涵与教育价值呢?中山大学 李宗桂教授认为,传统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 的非常好的成分或因素,在内容上包括从自然到 社会和人类自身,涵盖政治、经济、文化、哲学、
当增加传统文化的比例,对于培养学生的良好语
感、发展学生的思维品质、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
涵养学生的人文情操有着重要的价值。
表 1 传统文化在教材各板块的内容统计
板块
内容
篇数
单元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9次
导语 林则徐”(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等
识字
《天地人》《金木水火土》《对韵歌》 《姓氏歌》《古对今》《人之初》等 8 篇 韵文识字
智识
专题聚焦
【编者按】
《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当今世界,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 用更加凸显,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 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在新时代,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着重要意义。在语文教 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是当前教育研究的热点。本期《专题聚焦》栏目的 4 篇文章,依托江苏省前瞻性教 学改革实验项目“区域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策略研究”,开展了较为系统、深入的研究,梳 理了统编教材中各板块的传统文化内容及其教育价值,并结合教学实践提出了一些策略,期望对一线 教师落实传统文化教育有所帮助。
从对传统文化的感受、体会、理解、认同、 传承与弘扬的角度来看,统编教材从能力维度进 行了很好的建构。第一学段以培育学生对传统文 化的感知力为重点,培养学生热爱传统文化的感 情:学习独立识字,初步感知汉字的魅力;诵读 浅近的古诗,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阅读浅显的 人物故事、寓言故事,诵读一些与时间、气候、 节气有关的俗语,感知传统文化的生动有趣。第 二学段以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感受力为重点, 了解传统文化的丰富多彩:书写汉字,体会汉字 的结构美;诵读古代诗文,了解大意,体会情感; 阅读古代的人物故事、民间故事、神话故事,诵 读一些与做人、为学、做事有关的俗语、经典名句, 感受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第三学段以增强学生 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力为重点,提高学生对传统文 化的认同度:欣赏书法作品,体会书法的美感; 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古典小说,理 解作品大意,体会其意境和情感;诵读一些关于 家国情怀、社会关爱、人格修养的俗语、经典名句, 认识中华文化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培养作为 中华民族一员的归属感和自豪感。
《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指导标准》内涵解读

开封文化艺术职业学院学报Journal of Kaifeng Vocational College of Culture & Art 2020年11月20日Nov.20 2020第40卷 第11期Vo1.40 No.11doi:10.3969/j.issn.2096-7853.2020.11.089《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指导标准》内涵解读谢静漪(温州大学 人文学院,浙江 温州 325000)摘 要:《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指导标准》对于当下的传统文化教育有着重要的指导价值。
它超越过往的课程标准建构体系,创造性地提出三维目标模式,同时强调传统文化课程具有课程性质综合性、课程内容具体化、实施建议针对性等特征。
而它的颁布,对于传统文化教材体系的设计与开发,传统文化课程体系的建设与推广,以及传统文化教育融入基础教育中有着重要的实践意义。
关键词:《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指导标准》;内涵;体系建构中图分类号:G40-0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7853(2020)11-0204-032019年12月《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指导标准》(以下简称“《指导标准》”)正式颁布,标志着我国基础教育阶段的中华传统文化课程有了统一的、具体可行的操作标准。
《指导标准》充分考虑了传统文化教育内容和实施路径,并与现代教育、现代中小学生年龄特点融合,为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的开展提供了科学的、成体系的、建设性的方案。
此外,《指导标准》对于厘清中华传统文化课程的本质属性、指导教师进行中华传统文化课程的教学、培养学生文化素养与文化自信等具有重大启发意义,所以有必要对其进行详细的解读。
一、《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指导标准》的出台背景文化是国家的灵魂,是民族的血脉。
自党的十八大以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被提升到国家文化建设和发展的战略高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
2014年3月,教育部发布《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对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提出了总体要求。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摘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小学道德与法治统编教材规定的七大教育主题之一。
小学道德与法治统编教材着力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材中所涉及的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十分丰富,包括传统节日、传统美德、传统思想、传统艺术、传统习俗、传统语言文字、科学技术、民族精神等。
教师要从培育文化认同与文化自信的高度,充分认识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意义,并在教学中有效落实。
关键词:小学道德与法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文化自信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对于引导青少年学生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和和厚植家国情怀,增强中华民族的归属感、认同感、尊严感、荣誉感,具有基础作用。
作为小学阶段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小学道德与法治有着丰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资源,在文化传承与培育学生文化自信方面责无旁贷。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科学内涵教育部印发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2014),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2017),都对青少年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提出了明确要求。
教育部印发的《中小学教材管理办法》(2019)明确规定,中小学教材的编写要“有机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主题教育,努力构建中国特色、融通中外的概念范畴、理论范式和话语体系。
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内涵,《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有着明确的界定。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语言习惯、文化传统、思想观念、情感认同的集中体现,凝聚着中华民族普遍认同和广泛接受的道德规范、思想品格和价值取向,具有极为丰富的思想内涵。
加强对青少年学生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要以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为核心,以家国情怀教育、社会关爱教育和人格修养教育为重点,着力完善青少年学生的道德品质,培育理想人格,提升政治素养。
《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对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一步提出要大力弘扬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核心思想理念,大力弘扬自强不息、敬业乐群、扶危济困、见义勇为、孝老爱亲等中华传统美德,大力弘扬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鼓励人们向上向善的思想文化内容。
中华传统文化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教学中的作用

中华传统文化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教学中的作用文杰中华传统文化进校园、进课堂,学校结合多种形式的活动载体关注学生精神成长,牢固树立正确的祖国观、历史观、民族观,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学生“五个认同”感和“四个自信”,对激发少数民族学生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起着有效作用,使得学生步入工作岗位之后拥有静定专注、自律乐观及崇尚美善和博文约礼的人生价值观。
2014年3月26日,教育部发布《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2017年1月25日,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2018年3月12日教育部长陈宝生谈传统文化进校园“三件事”,给予学校政策支持。
按照自治区教育厅的安排部署,结合学校实际认真贯彻落实,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带进学校,融入课程和教材体系。
习总书记多次用自己的言行告诉我们: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文化传承是中国梦的根基,事关民族事业的传承、复兴。
从目前传统文化进教材,到未来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交流互融寄予希望。
总书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反复阐述更加坚定了职校对中华传统文化启蒙教育的信心和决心。
因此,让一代代职校生在本国传统文化的滋养中成长,健全人格,培育民族精神,成为目前职校十分必要且迫切的任务。
1 中职学校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教学现状中职学校传统文化教育存在理论基础相对薄弱、课程资源短缺,各方面工作缺乏系统规划和组织协调等问题。
中职生传统文化知识匮乏,传统美德观念淡薄,大部分学校中华传统文化师资不足,课堂教学与课外教学不能有机结合,致使对中职生的传统文化教育不尽人意。
2 中华传统文化融入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教学工作的具体做法学校狠抓少数民族学生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教学工作,竭尽所能通过学校各项活动载体,以中华传统文化体验馆为抓手,发挥体验馆重要职能作用,努力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
以书雅言 以诗雅情 以礼雅行——初中语文学科融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雅”课程实践

412014年3月26日,教育部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进一步加强新形势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制定并发布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教社科〔2014〕3号)。
为了更好地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指导纲要要求,我校做了“雅”课程的实践研究。
一、课程建设思路初中阶段语文课程的学习内容包含: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
我们重点从以上五部分内容入手,寻找语文学科和中华优秀文化的融合点,引导学生领悟优秀文化的时代价值,接受优秀文化的熏陶。
(一)课程目标经研究发现古人所崇尚的“雅”有丰富内涵,在现代汉语中,“雅”具有正规的、标准的、美好的、高尚的意思。
在古人眼中“雅”代表不卑不亢、落落大方的君子风范,与现代人做事不越规矩,待人谦虚的美德一致。
我们从文化教育的角度赋予“雅”字新时代内涵,发挥“雅”课程 “立德北京市陈经纶中学 冯淑娟(北京市特级教师)树人”作用,寻找语文学科和中华优秀文化的融合点。
最终确定以“雅”的内涵为主线,将学生语文学科学习与文化渗透进行融合,在语文阅读、学科活动和专题研究中,启发学生对美好情操的追求和向往,渗透传统文化因素。
经过深入研究,我们确定了课程目标——从语文课程目标出发,在“阅读与写作、口语交际和综合实践活动”学习领域中渗透中华优秀文化因素,以“阅读”为主线对课程进行贯通,按照“读篇章,讲雅言;读诗词,养雅情;读节日,修雅行”的思路,培养学生语文关键能力,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课程结构与内容(一)课程结构的整体构建我们聚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 “个人修养、社会仁爱、家国情怀”几方面的思想,在学校语文学科“基础”“拓展”“发展”三级课程体系上构建“雅”课程框架,摸索课程不同的实施方式,探索有效的实施方法,以“阅读”为基础,延伸阅读的广度和深度,形成初中语文学科与文化融合的“雅”课程特色,完全以“融合”的方式形成了文化教育的完整体系。
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

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瑰宝,历经千年的沉淀和发展,为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提供了源源不断的营养。
然而,在当今快速发展的社会背景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正面临着种种困境和挑战。
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我们迫切需要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以引导教育者更有针对性地进行中华传统文化教育。
首先,我们应该加强中华传统文化的学科地位和内容设置。
目前,由于教育体制的种种限制,中华传统文化往往被边缘化,仅仅被视为一门选修课。
然而,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基,应该得到更多的重视和注重。
因此,我们应该将中华传统文化纳入到主要学科体系中,并采取全面、多角度的方式进行教授。
同时,我们还应该根据时代的需要,对中华传统文化进行修订和更新,以确保其与现代社会的衔接。
其次,我们应该建立起完善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实施机制。
中华传统文化的教育并非仅仅停留在传授知识的层面,更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人文精神。
因此,我们应该通过制定相关政策和法规,加大对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支持力度。
同时,我们还需要建立起相关的教育机构和人才培养体系,为教育者提供相应的培训和资源,以确保中华传统文化的教育能够持续深入地进行。
第三,在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的同时,我们也应该加强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文化交流。
中华传统文化是世界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广泛的影响力。
因此,我们应该积极推动中华传统文化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文化交流,以促进文明的交融和世界的进步。
这不仅有利于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也有助于扩大中华传统文化的影响力和竞争力。
最后,我们还应该加强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评价体系。
当前,中华传统文化教育评价的标准相对模糊,缺乏科学性和系统性。
为了更好地评价学生在中华传统文化方面的学习和成长,我们应该建立起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评价学生在知识、技能和素养方面的表现。
同时,我们还应该通过相关的考试和评比活动,激励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学习和研究。
山西省山西大学附属中学2022届高三语文下学期3月模块诊断试题(含解析)

山西大学附中2022高三第二学期3月模块诊断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10分)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小题。
材料一:近日,教育部公布了第二批1035所全国中小学中华优秀文化艺术传承学校(以下简称“传承学校”)。
在全国中小学开展传承学校创建活动,旨在全面贯彻落实的精神,以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根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厚土壤,传承中华文化基因,引导青少年学生在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参与丰富多彩的美育活动的过程中,培育深厚的民族情感,增强文化自信。
第二批传承学校体现了三个特点。
一是实现了31个省(区、市)全覆盖,实现了城区、镇区和乡村学校的全覆盖。
二是传承项目种类丰富。
各地各校充分发掘传统文化资源,培育传承项目,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占比近55%。
三是凸显育人特质。
传承学校以教育教学为基础,以实践活动为载体,以师资队伍建设为支撑,采取专兼职教师结合的方法,聘请社会艺术工作者、民间艺人、非遗传承人进校园开展传承项目教育教学活动。
以成果展示为助推,营造向真、向善、向美、向上的校园文化。
(摘自2022年2月7日教育部网,有删改)材料二:某杂志社进行了一次关于传统文化进校园的调查,部分调查结果如下:教师对传统文化的了解程度教师眼里导致活动开展困难的因素材料三:202X年,教育部印发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要求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课程和教材体系,有序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然而,轰轰烈烈的活动之后,不少学校发现,师资缺、涵养浅,不系统,课时紧、不持久,家校分……成为实践中几乎所有学校都要面对的问题。
弘扬传统文化,学校是最现场,课堂是主阵地,教师是基础。
“教师本身的素养、人文价值,学术专业水平和教书育人的精神非常重要。
仅从这三个方面来说,我们传统文化教育的师资仍很欠缺。
”在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教授袁济喜看来,教师数量不足、内涵不够使系统的传统文化教育难以展开。
“当前,传统文化进校园以一种嵌入式、掺沙子式的模式开展,是对现有教育体制的有益补充,应该充分肯定这种进步。
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学校引导策略

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学校引导策略文 / 程先国教育部印发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语言习惯、文化传统、思想观念、情感认同的集中体现,凝聚着中华民族普遍认同和广泛接受的道德规范、思想品格和价值取向,具有极为丰富的思想内涵。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强调:“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大力弘扬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核心思想理念,要大力弘扬自强不息、敬业乐群、扶危济困、见义勇为、孝老爱亲等中华传统美德,大力弘扬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鼓励人们向上向善的思想文化内容。
”基于某省评估专业机构的质量监测数据,从“传统文化教育”的部分相关数据可以看到,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还存在不少短板,如“学生对传统节日的了解情况较好,对上巳节、寒衣节、寒食节的了解较差”,“获取有关中华传统知识的途径主要在课外”,“国测情况整体较好,但重要史实得分率最低,古诗文诵读能力相对较弱”,等等。
数据里的“传统文化教育”根据上述现状,学校层面可采取“补短板,强弱项”的思路,通过如下“三个引导”予以改进。
一、引导班子 建好主阵地学校是教育教学的主要阵地,亦应是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主要阵地。
1. 规划上彰显。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
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层、更持久的力量。
”学校的中长期规划尤其是在学期或学年的教学计划中,应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教育巧妙地融入其中。
具体到内容板块上,其规划应突出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强化学科课程的融入渗透工作,要在强化语文学科的主要影响与其他学科联动上有效渗透;二是强化活动助推工作,在“社团增力、专题给力、评选添力、刊报助力、实践出力”的“五力”专题活动上认真着力;三要强化评价导向工作,在“阶段测查、过程督查、成果激励、指标纳入”等方面导向着力。
教育部2014年3月26日《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

教育部2014年3月26日《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21、充分发挥家庭在中华传统文化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要重视发挥中小学家长委员会以及各级各类家长学校、家庭教育指导机构、校外活动场所的作用,把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紧密结合起来,积极组织开展学生和家长共同参与的传统文化体验、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志愿者服务和公益性活动,践行中华优秀传统美德,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倡导家长通过言传身教,形成爱国守法、遵守公德、珍视亲情、勤俭持家、邻里和睦的良好家风,营造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家庭教育氛围。
七、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组织实施和条件保障22.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组织领导。
各级党委教育工作部门和教育行政部门要把加强对青少年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作为一项战略任务,与宣传、文化、新闻出版广电等部门以及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密切配合,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群齐抓共管、有关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工作机制,形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合力。
教育部统筹规划和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课程、教材、师资等建设,明确具体任务和政策措施。
充分发挥专家咨询作用,为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提供智力支持。
要不断完善社会力量和市场力量参与的传统文化教育投入机制,鼓励和引导多途径增加传统文化教育投入。
23.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评价和督导机制。
研究制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评价标准,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作为教育现代化监测评价指标体系的重要内容。
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在中考、高考升学考试中的比重。
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纳入课程实施和教材使用的督导范围,定期开展评估和督导工作。
24.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教学研究。
充分利用传统文化优势学科、重点研究基地和相关科研力量,深入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教学研究,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教学提供理论基础和学理支撑。
鼓励各地各校组织专门力量,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机构建设,为学校和教师提供专业服务和指导。
大中小学思政课中华传统文化一体化

2014年3月教育部印发的《完善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指出,“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和中国梦宣传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基础,以推进大中小学中华传统文化教育一体化为重点,整体规划、分层设计、有机衔接、系统推进,促进青少年学生全面发展。
”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是立德树人的主阵地,是开展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平台。
分学段有序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把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系统融入课程和教材体系,全面提升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师资队伍水平,积极探索大中小学思政课中华传统文化一体化建设有效路径,既是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教学针对性的内在要求,又是推动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必由之路。
本文拟从大中小学思政课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学方式、师资队伍一体化建设出发,深入研究大中小学思政课中华传统文化教育一体化建设的有效路径。
一、课程目标一体化建设课程目标是课程实施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
课程目标的制定要以教育目的和学校的培养目标为依据,涵盖社会、知识和学生三个要素。
总体来说,就是要在综合考虑以上因素的基础上构建整体目标和制定分段目标,实现各学段目标的有效衔接、循序渐进。
(一)构建整体目标思政课是落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核心课程。
根据《纲要》和《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的总体要求,大中小学思政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整体课程目标是一致的。
可以将大中小学思政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整体课程目标概括为,以了解学习、理解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课程主线,注重传承中华传统美德,在知识层面帮助学生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社会伦理和风尚;在能力层面养成恪守诚信、严于律己、敢于担当等优秀品质,培养学生关爱他人、奉献社会的思想意识,提升推进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能力本领;在情感层面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坚定理想信念,增强国家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
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主要内容摘要)

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主要内容摘要)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主要内容:加强对青少年淫生的屮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要以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为核心,以家国情怀教育、社会关爱教育和人格修养教育为重点,着力完善青少年学生的道徳品质,培育理想人格,捉升政治素养。
——开展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为重点的家国情怀教育。
着力引导青少年学生深刻认识屮国梦是每个人的梦,以利I•国的繁荣为最大的光荣,以国家的衰落为最大的耻辱,增强国家认同,培养爱国情感,树立民族自信,形成为实现屮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屮国梦而不懈努力的共同理想追求,培养青少年学生做有自信、懂自尊、能自强的屮国人。
——开展以仁爱共济、立己达人为重点的社会关爱教育。
着力引导青少年学生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的关系,学会心存善念、理解他人、尊老爱幼、扶残济困、关心社会、尊重自然,培育集体主义精神和生态文明意识,形成乐于奉献、热心公益慈善的良好风尚,培养青少年学生做高素养、讲文明、有爱心的小国人。
——开展以正心笃志、崇德弘毅为重点的人格修养教育。
着力引导青少年学生明辨是非、遵纪守法、坚韧豁达、奋发向上,自觉弘扬中华民族优秀道德思想, 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培养青少年学生做知荣辱、守诚信、敢创新的中国人。
小学低年级,以培育学生对屮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亲切感为重点,开展启蒙教育,培养淫生热爱屮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感情。
认识常用汉字,淫习独立识字,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诵读浅近的古诗,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了解一些爱国志士的故事,知道中华民族重要传统节日,了解家乡的生活习俗,明白自己是中华民族的一员;初步了解传统礼仪,学会待人接物的基本礼节; 初步感受经典的民间艺术。
引导学生孝敬父母、尊敬师长、友爱同学、礼貌待人, 养成勤俭节约、吃苦耐劳、言行一致的生活习惯和行为规范,培育热爱家乡、热爱生活、亲近自然的情感。
小学高年级,以提高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感受力为重点,开展认知教育,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多彩。
《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

近日,教育部在官网公布《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文中简称《纲要》),称将据此适时调整课标,修订教材,并增加书法在内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在中考、高考升学考试中的比重!!!看到这里,我不得不感叹少年们真是越来越幸福了……各种特长在高考中越来越有用武之地,高考也慢慢不再是单纯的由应试分数来评判一个学生的素质高低的考试。
书法专业有哪些优势?有哪些高校开设了书法专业,书法专业就业又是往何处去呢?来一起看看吧~《纲要》对学生学习传统文化做了明确要求:一、小学低年级初步认识常用汉字,感受汉字美,诵读浅近的古诗,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了解家乡习俗、传统礼仪,学会待人接物的基本礼节,初步感受经典的民间艺术;二、小学高年级熟练书写正楷字,理解汉字的文化含义,体会汉字优美的结构艺术,诵读古代诗文经典篇目,培养学生对传统体育活动的兴趣爱好;三、初中阶段要临摹名家书法,体会书法的美感与意境,初步了解古诗词格律,阅读浅易文言文,欣赏传统音乐、戏剧、美术等艺术作品,感受其中表达的情感和思想,参加传统礼仪和节庆活动。
2015年北京中考语文试卷,第一道题就是书法题,而书法题和卷面分占总分30%了。
四、高中阶段要阅读篇幅较长的传统文化经典作品,提高古典文学和传统艺术鉴赏能力,增强民族自信。
五、大学阶段,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为重点,培养学生的文化创新意识,增强学生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随着国学的日益兴盛,书法作为中国文化的核心精髓日益受到教育部的重视。
随着艺术类专业的不断完善,加上美术高考压力增大,书法专业前景日益兴盛。
高校书法专业招生规模逐年扩大,选择通过书法学习进入理想中的大学成为了优选捷径。
中国社科院“中国书法院”的成立,以及各大专科院校相继开设书法系,书法专业随之升温,此时报考,正当其时。
各高校也在纷纷增开书法专业,不断扩大招生名额,书法生考入名校本科的比率越来越高,特别是有一点书法基础,文化课成绩稍微好一点的文科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书法专业课训练,其升学率更高,前途更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