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学名词解释
财政学(名词解释大全)
【公共物品】由公共部门提供,用于满足社会公众共同需要的商品和服务【财政】以国家为主体,集中一部分社会产品,用于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分配【公共生产】由政府出资兴办的,所有权归政府所有的工商企业和单位或者提供无形产品和服务【公共定价】政府相关管理部门通过一定程序和规制制定提供公共物品的价格和收费标准【平均成本定价】是指政府在保持对外收支平衡的情况下,采取的尽可能使经济福利最大化的定价方法【二部定价法】由两种要素构成,一是与使用量无关定期支付的基本费,二是按使用量支付的从量费【负荷定价】定价体系是对不同时间段或时期的需要制定不同的价格【公共选择】人们通过民主政治过程来决定公共物品的需求、供给与产量,是把个人的选择转化集体的选择的一种过程或机制,是对资源配置的非市场决策【财政监督】财政机关在财政管理过程中,依照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对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及其他组织涉及财政收支事项和其他相关事项进行的审查、稽核与检查活动【行政管理支出】是指财政用于国家各级权力机关、行政管理机关和外事机构行使其职能所需的费用,包括行政支出,公安支出,国家安全支出,司法检察支出和外交支出。
【乘数作用】每增加1元投资所引起的收入增长的倍数(与边际消费倾向同向变化)【BOT投资】政府拟建项目公开招商建设,双方协定的时期内由项目公司经营,到期后政府收回产权并接手经营。
【政策性金融】政府为实现一定的产业政策和其他政策,通过国家信用方式筹集资金,由财政统一掌握管理,并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以出资或融资方式,将资金投向急需的部门的一种资金融资活动。
【现收现付制】用一个时期正在工作的一代人的缴费来支付已经退休的一代人的养老金【社会救济】社会救济是政府向生活确有困难的城乡居民提供资助的项目。
【社会福利】是对残疾人给予的物质帮助。
【财政收入】政府为履行其职能、实施公共政策和提供公共物品与服务需要而筹集的一切资金的总和。
【预算外资金】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为履行或代行政府职能,依据国家法律、法规和具有法律效力的规章而收取、提取和安排使用而未统计在财政收入之内的各种财政性资金。
财政学名词解释
一.名词解释1.财政:国家或政府的分配行为。
2.公共财政:是为市场提供公共服务的财政,是社会公众或人民大众的财政,是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财政制度。
3.混合经济:公共经济与私人经济的有机混合体。
4.市场失效:虽然满足充分竞争这一条件,市场机制就能够实现资源的最佳配置,但仍存在若干市场无法有效配置资源和正常发挥作用的现象。
5.帕累托效率(帕累托最优):在既定的个人偏好、生产技术和要素投入量下,除非以他人处境的变差为代价,当一个社会对资源的任何重新配置都已不可能使某个人的处境变得更好,则此时社会资源配置处于最佳效率状态中。
帕累托改善:在同样的前提条件下,如果一个社会能够通过资源的重新配置,在使某个人的处境变好的同时,却不导致任何他人的处境变差,则此时的社会资源配置效率就提高了。
6.公共产品:具有共同消费性质的服务。
7.外溢性:人们的行为对他人产生的利益或成本影响。
8.财政职能:政府应当履行的经济职责和任务。
9.囚徒困境:从个人利益出发的两个独立行动的当事人,是如何注定不会相互合作,并将给双方带来极大损失的负和博弈。
10.公共选择:人们通过政治过程来决定公共产品的需求、供给和产量,从而把个人偏好转化为集体决策的一种机制或过程,它是对资源配置的非市场决策机制。
11.经纪人假设:现实中的人是利己地、理性地追求自身效用或利益最大化的。
12.多数同意规则:一项决策须经半数以上人赞成才能获得通过的一种投票规则。
13.投票悖论:虽然单个个人的偏好是一致的,但在多数票规则下却得不出一致的集体偏好。
14.寻租:在政府管制行为下人为产生的租金的追求。
15.政府失效:政府行为或财政决策过程不能有效地配置资源,或在公平和稳定职能上不能很好地发挥作用。
16.购买性支出:政府为了执行各种政府职能,用于购买所需的商品和劳务的支出转移性支出:政府单方面的、无偿的资金支付。
17.瓦格纳法则:随着经济中人均收入的增长,财政支出的相对规模也增长了。
财政学 名词解释
财政学名词解释1、财政支出增长弹性系数:以Eg表示。
是指财政支出增长率与GDP增长率之比。
2、补偿性财政政策:是政府有意识地从当时经济状态的反方向调节景气变动幅度的财政政策,以达到稳定经济波动的目的。
3、外部效应: 指在实际经济活动中,生产者或者消费者的活动对其他生产者或消费者带来的非市场性影响。
这种影响可能是有益的,也可能是有害的,有益的影响被称为外部经济性;有害的影响被称为外部成本外部不经济性。
4、资源配置职能:是指如何通过政府财政的有效安排,来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及财政在资源配置中的特殊机制和手段。
5、拉弗曲线:是说明税率与税收收入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函数关系的一条曲线。
6、累进税:税率随课税对象数额的增加而提高的税。
7、公共产品:用来满足社会共同需要的产品和服务称为公共产品。
公共物品有两个基本特征: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
8、李嘉图等价定理:认为政府支出是通过发行国债融资还是通过税收融资是没有任何区别,即债务和税收等价。
9、税收中性:政府课税应不扭曲市场机制的运行,不影响私人部门原有的资源配置状况。
尽可能不给纳税人带来额外损失。
避免对市场经济正常运行的干扰。
10、财政支出边际增长倾向:以MGP表示。
该指标表明财政支出增长额与GDP增长额之间的关系,即GDP每增加一个单位的同时财政支出增加多少,或财政支出增长额占GDP增长额的比例。
11、债务依存度:是指当年的债务收入与财政支出的比例关系。
其计算公式是:债务依存度=(当年公债发行总额/当年财政支出总额)×100%。
12、黄宗羲定律:每次农村税费改革,农民负担在下降一段时间后,由于种种原因,反而会涨到一个比改革前更高的水平,走向原先改革的反面。
13、公共定价:是政府相关管理部门通过一定程序和规则制定提供公共物品的价格和收费标准,即公共物品价格和收费标准的确定。
14、收支两条线:主要是针对预算外资金管理的一项改革.核心内容是将财政性收支纳入预算管理范围,形成完整统一的各级预算,提高法制化管理和监督水平。
财政学名词解释
一、名词解释1.财政分配:在整个社会产品分配中分化独立出来的一种由国家直接参与的社会产品的分配。
2.专卖收入:指国家对某些厚利产品实行垄断经营所取得的财政收入。
3.特权收入:国家对矿山、森林、湖泊等自然资源以及铸币等经营权,进行出卖和发放许可证而收取许可费等而构成的财政收入。
4.国社会公共需要:是指向社会提供公共安全、秩序、公民基本权利和经济发展的社会条件等方面的需要。
6.财政:是国家为了满足社会公共需要对一部分社会产品进行的集中性分配,即国家的分配。
7.公共产品:是西方经济学中的一个具有特定意义的概念,主要指公共部门向整个社会的成员提供的产品,具有共同受益与消费的特点,如国防。
8.财政职能:是指财政在社会经济生活中所具有的职责和功能,它是财政的本质反映。
9.资源配置:是通过对现有的人力、物力、财力等社会经济资源的合理调配,实现资源结构的合理化,使其得到最有效的使用,获得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10.购买性支出:直接表现为政府购买商品或劳务的活动,包括购买日常政务活动所需的商品和劳务的支出,也包括用于进行国家投资所需的商品和劳务的支出,如政府各部门的行政管理费支出,各项事业的经费支出,政府各部门的投资拨款等。
11.转移性支出:直接表现为资金的无偿的,单方面的转移,主要包括政府部门用于补贴、债务利息、失业救济金、养老保险等方面的支出。
12.成本—效益分析法:是根据国家所确定的建设目标,提出实现该目标的各种方案,对这些可供选择的方案用一定的方法计算出各方案的全部预期成本和全部预期效益,通过计算成本—效益的比率,来比较不同项目或方案的效益,选择最优的支出方案,据此支拨和使用财政资金。
13.公共劳务收费法:是通过制定和调整“公共劳务”的价格或收费标准,来改进“公共劳务”的使用状况,使之达到提高财政支出效益的目的。
14.行政管理支出:指财政用于国家各级权力机关、行政管理机关及外事机构行使其职能所需要的经费支出。
财政学名词解释
《财政学》名词解释(5个)【财政】是一种以国家为主体的经济行为,是政府集中一部分国民收入用于满足公共需要的收支活动,以达到优化资源配置、公平收入分配及经济稳定发展的目标;是以国家为主体的分配活动。
【外部效应】指企业或者个人的经济行为影响了他人或其他企业,却没有为此付出代价或没有获得应有的报酬。
有外部正效应和外部负效应。
①指市场活动中没有得到补偿的额外成本和额外收益。
②由于产权界限或权益界限不明确、政府管制不到位或力度不够引起③存在外部正效应的产品会供应不足,政府可通过投资或补贴来解决④存在外部负效应的产品会供应过多,政府可通过征税或收费来解决【公共产品】纯粹的公共产品是指每个人消费这种产品不会导致别人对该产品消费的减少,有两个基本特征: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
①用于满足社会公共需要,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特征的社会产品。
又称公共物品,公共货物,公共品②它与私人品(Private Goods)相对应,既包括有形产品也包括无形产品,同时具备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但不是绝对的③具有空间层次:地方性、全国性、国际性公共品④不同的人消费同样的公共产品并不一定获得等量的利益【购买性支出】又称消耗性之处,是指公共部门购买商品和劳务的支出。
①是政府购买商品与劳务的支出,直接影响生产与就业。
是政府用来调节资源配置的主要手段②包括社会消费性支出和财政投资性支出【转移性支出】①政府将财政资金无偿地、单方面地支付给特定经济主体的一种支出。
直接影响收入分配,是政府调节收入分配的重要手段②包括社会保障支出、财政补贴、税式支出等【税收】①税收是政府为了实现其职能,满足社会公共需要,凭借政治权力,按照法定标准向社会成员强制、无偿地征收而取得的收入②具有强制性、无偿性和固定性。
③三性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
三性密切联系,要同时具备。
是税收区别于其他财政收入的形式特征。
【税收转嫁】①纳税人通过提价或压价方式,将部分或全部税负转移给购买者或供应商的一种经济现象。
财政学名词解释
财政:财政是政府为满足社会公共需要,运用公共权力对一部分社会产品进行的集中性分配,是社会经济活动的一个特殊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政府进行宏观调控的一个重要手段。
公共财政:公共财政是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客观要求的一种比较普遍的财政形态,即政府财政将按社会公共需要的原则来确定其职能和开支。
社会公共需要:社会安全、秩序以及公民基本权利和经济发展的社会条件等方面的需要。
国家分配论:财政产生的原因有两个:剩余产品的出现和国家的产生。
财政学:财政学是研究人们如何借助于政府制度,最大限度地利用稀缺资源来最好地达到效率与公平两大经济目标的学问。
经济人:即人在从事经济活动时总是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具体地说,就是消费者追求效用最大化,生产者追求利润最大化,生产要素所有者追求收入最大化,政府官员追求选票最大化市场失灵:所谓市场失灵,是指依靠市场机制的运转无法达到社会福利的最佳状态。
外部效应:在现实经济中,经常会发生这样的现象,即某人或某家企业的活动给他人或其他企业造成了不利或有利的影响,但他并没有因此提供补偿或取得报酬,这种现象就是外部性。
前者一般称为外部不经济或负外部效应,后者一般称为外部经济或外部正效应。
公共产品:私人产品的对称,是指具有消费或使用上的非竞争性和受益上非排他性的产品。
财政职能:所谓财政职能,是在一定的经济条件下,财政本身固有的功能。
它是由客观经济条件决定的,而非财政概念决定的;经济条件不同,财政职能也不同。
资源配置职能:通过财政收支活动及相应财政政策的制定、调整与实施,实现对社会现有人力、物力、财力等社会资源的结构与流向进行调整与选择。
政府通过财政资源配置职能的运用,可以达到合理配置社会资源、实现资源结构合理化、经济与社会效益最大化等政策目标。
收入分配职能:所谓财政的收入分配职能,是指政府对市场活动产生的收入分配进行调整,通过收入转移或税收政策改变市场初次分配的结果,其目标是实现社会所认可的收入分配的公平状态。
财政学名词解释
财政学名词解释1.国债:又称为公债,是政府根据信用原则获取财政收入的一种特定方式。
是政府以债务人身份向个人、企业、社会团体、金融机构以及他国政府借款。
2.社会保障制度:政府按照国家法律规定,向丧失劳动能力,失去就业机会以及遇到其他不幸事故而面临经济困难的公民所提供基本生活的保障制度。
3.税负转嫁:指纳税人在名义上缴纳税款之后,主要以改变价格的方式将税收负担转嫁给他人的过程。
4.税收收入效应:由于征税使得纳税人收入减少,从而降低商品购买量和消费水平的反应。
5.财政:国家为了满足社会公共需要对一部分社会产品进行的集中性分配,即国家分配。
6.财政政策:一国政府为实现一定的宏观经济目标而调整财政收支规模、结构和收支平衡的指导原则及其相应的措施。
7.国家预算:是国家经过法定程序审批的国家年度财政收支计划,它是国家筹集和分配集中性财政资金的重要工具,是调控国民经济运行的重要杠杆。
8.财政补贴:是在某一确定的经济体制结构下,财政支付给企业和个人的,能够改变现有产品和生产要素相对价格,从而可以改变资源配置结构、供给结构和需求结构的无偿支出。
9.税收:是国家为了实现其职能,凭借政治权力,按照法律规定的标准,无偿地、强制地向经济组织和居民征收实物或货币所形成的特定分配关系。
10.预算管理体制:预算管理体制是在中央与地方政府以及地方各级政府之间规定预算收支范围和预算管理职权的一项制度。
它是财政管理体制的主要组成部分。
11.税率:税率是指对课税对象征税的比率。
12.转移性支出:政府把从市场体系中获得的一部分财政收入在社会成员之间进行再分配的活动。
表现为资金无偿的,单方面的转移。
13.公共产品:指以政府为代表的国家机构—公共部门供给用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商品和服务。
14.拉弗曲线:是说明税率和税收收入与经济增长之间关系的函数关系。
表明高税率不一定就能取得高收入,而高收入又不一定要实行高税率;获取同样的税收,可以采取两种不同的税率;税率与税收收入及经济增长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
财政学名词解释
1外部性:经济主体(消费者、生产者等)在经济活动中产生的对其他人的非市场性影响。
2公共产品指那些在消费上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型的产品,即公共产品无法由私人按效率产量提供。
3购买性支出(双向性、有偿性、直接性)又称消耗性支出,是政府用于购买为执行政府职能所需的商品与劳务的支出;4 转移性支出(单向性、无偿性、间接性)是政府按照一定的形式,将一部分财政资金无偿地转移给居民、企业和其它受益者所形成的财政支出;5 财政投资:是指政府为了实现其职能,实现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投入资金用于转化为实物资产的过程。
6 基础设施:主要包括交通运输、机场、港口、桥梁、通信、水利和城市供排水、供气、供电等设施;包括:公共设施、公共工程、其他交通部门7, 财政补贴国家根据一定时期政治经济形势的客观要求,为达到特定目的,对指定的事项由财政安排的专项资金补助形式。
8.税负转嫁就是纳税人并没有实际负担税收,而是通过购入或卖出的商品价格的变动,将其全部或部分税收转移给他人负担的过程。
9 转移支付制度,一般是指中央政府为了平衡各个地方之间的财政能力,促进地区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采用规范的补助形式将一部分中央财力无偿地转移给地方政府使用的一种财政调节制度。
10 结构性赤字是指发生在已给定充分就业水平(如失业率不超过4%-5%)条件下的赤字,也称为充分就业赤字。
11 分税制,是指在合理划分各级政府事权范围的基础上,主要按税收来划分各级政府的预算收入,各级预算相对独立,负有明确的平衡责任,各级次间和地区间的差别通过转移支付制度进行调节。
12 财政预算是政府活动计划的一个反映,它体现了政府及其财政活动的范围、政府在特定时期所要实现的政策目标和政策手段。
13 预算赤字编制预算时在收支安排上就有赤字赤字政策国家有意思地运用赤字来调节经济的一种政策,即通过财政赤字扩大政府支出,实现扩张性财政政策,刺激社会有效需求的增长。
财政学
2.价格补贴:是为了稳定物价、安定人民生活、发展生产或实现其他目标,财政对从事某些商品生产、供销的企业或消费者给予的补贴。
6.信息不充分:信息不充分是指决策者无法经济的取得决策所需的所有的信息,信息是稀缺。
7.公共财产:是指政府为满足公共需要面对一部分生产总值进行的分配活动,是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一种财政类型。
8.市场失灵:主要包括资源配置的失灵、收入分配不公平和宏观经济波动三个方面。
1.财政资源配置职能:财政的资源配置职能是指政府财政对社会资源进行的直接配置和间接引导的功能。
6.国际收支平衡:它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与其他国家或地区进行经济交往时,其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的收支大体保持平衡。
7.财政稳定经济职能:财政稳定经济职能是指当经济出现非均衡时,财政通过对自身收支的调整来影响社会总需求,从而实现宏观经济稳定或推动经济发展的功能。
8.社会总供给: 一个社会在一定时期内所能够提供的产品总量或产出总量,称为总供给。社会总供给由资源、技术和生产组织方式决定。
11.加速折旧:指固定资产使用年限的初期提列较多的折旧。
12.退税:指国家按规定对纳税人已纳税款的退还
13.社会保障:是指国家依据一定的法律和法规,在劳动者或全体社会成员因年老、疾病、伤残丧失劳动能力或丧失就业机会以及遇到其他事故而面临生活困难时,向其提供必不可少的基本生活保障和社会服务。(特征:广泛性、强制性、立法性、约束性。内容:1.社会保险;2.社会救助;3.社会福利;4.社会优抚)
1.财政支出:财政支出是政府为实现其职能的需要在一个财政年度内耗费的资金总和。
财政学名词解释
财政学名词解释
1. 财政学(Public finance):研究政府在收入、支出和债务方面
的决策和行为的学科,旨在研究如何在有限的资源下实现公共利益
和经济效率。
2. 财政政策(Fiscal policy):政府通过调整税收和支出来影响经
济活动和实现经济目标的政策。
它可以用来刺激经济增长、控制通胀、调整收入分配等。
3. 税收(Taxation):政府从个人、企业等组织收取的强制性付款,用于满足公共需求和提供公共服务。
4. 支出(Government expenditure):政府为实现公共利益而进
行的资源支出,包括社会福利、公共设施建设、教育、国防等领域。
5. 财政赤字(Fiscal deficit):指政府在一定时期内支出超过收入
的情况,需要通过借贷或其他方式来弥补,导致财政状况不稳定。
6. 财政稳定(Fiscal stability):指在一定时期内,政府的收入和
支出能够保持平衡,避免财政赤字或财政盈余过大,以确保经济的
稳定发展。
7. 经济效率(Economic efficiency):指资源的分配和利用能够最大程度地满足社会需求,实现最佳的资源配置和产出。
8. 税基(Tax base):指税收征收的对象,如个人收入、企业利润、消费商品等,对于税收的确定和征收起着重要的作用。
9. 公共物品(Public goods):指无法排除非付费人员使用和使用一个人不会减少其他人可用性的物品和服务,如国防、公共道路等。
10. 纳税者弹性(Taxpayer elasticity):指纳税人对税收变化的敏感程度,即纳税人对税收压力的变化作出的回应。
财政学名词解释
财政学名词解释财政学是一门研究国家和政府如何通过收入和支出来管理财政资源的学科。
财政学涉及的概念和名词非常丰富,下面对其中一些常见的名词进行解释。
1. 财政:财政是指国家和政府通过征税和其他手段获得的资金和财务资源。
财政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政府职能,用于满足公共需求、实现经济和社会目标。
2. 预算:预算是政府在一定时期内,根据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制定的收入和支出计划。
预算是财政管理的核心工具,用于规划和控制财政活动,确保财政平衡和经济发展。
3. 财政收入:财政收入是指国家和政府通过征税、收取罚款、国有资产收益等方式获得的资金。
财政收入是支持公共支出和实现财政目标的重要来源。
4. 财政支出:财政支出是指政府用于满足公共需求、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的资金支出。
财政支出包括社会保障、教育、医疗等公共事务支出以及基础设施建设、经济补贴等。
5. 财政平衡:财政平衡是指财政收入和支出之间达到一种相对平衡的状态。
财政平衡是财政稳定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如果财政赤字或财政盈余过大,都可能对经济产生不利影响。
6. 财政赤字:财政赤字是指财政支出超过财政收入,导致财政缺口的状态。
财政赤字通常需要通过借贷或印钞等方式来填补,但过大的财政赤字可能导致通胀、债务危机等经济问题。
7. 税收:税收是政府强制性征收的个人和企业财产和收入的一种形式。
税收是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也是调节经济和重分配财富的重要手段。
8. 税基:税基是指应税对象的范围或税收征收的基础。
税基可以是个人收入、企业利润、商品销售额等,不同税种的税基不同。
9. 税率:税率是税收征收的比例或额度,用于计算应纳税额。
税率可以是固定的比例,也可以是根据不同情况进行差别化调整的。
10. 经济补贴:经济补贴是政府向特定行业、个人或地区提供金钱或其他形式的支持,以促进经济发展或实现政府目标。
经济补贴可以用于刺激产业发展、扶持农民等。
以上是财政学中的一些常见名词的解释。
财政学涉及的范围非常广泛,还包括债务管理、财政政策、税收体制等内容。
财政学名词解释
财政学名词解释注:以下答案均来自《财政学》学习指导书1.财政:(1)从实际意义来讲,是指国家(或政府)的一个经济部门,即财政部门,它是国家(或政府)的一个综合性部门,通过其收支活动筹集和供给经费与资金,保证实现国家(或政府)的职能。
(2)从经济学的意义来理解,财政是一个经济范畴,是一种以国家为主体的经济行为,是政府集中一部分国民收入用语满足公共需要的收支活动,以达到优化资源配置、公平分配及经济稳定和发展的目标。
(P1)2.外部效应:是指在实际经济活动中,生产者或者消费者的活动对其他生产者或消费者带来的非市场性影响。
(P2)3.影子价格:即当社会经济处于某种状态下,能够反应社会劳动消耗、资源稀缺程度和最终产品需求情况的价格。
(P16)4.BOT方式:BOT(Build-Operate-Transfer)即“建设—运营—移交”模式。
是指政府通过特许协议,在规定的时间内将项目授予私营公司,由私营公司成立项目公司负责项目的投融资、建设、运营和维护。
项目公司在项目经营特许期限内利用项目收益偿还投资及运营支出,特许期满后项目公司将特许权项目设施无偿移交给政府部门。
(P28/55)5.瓦格纳法则:瓦格纳法则可以表述为:随着人均收入的提高,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也相应提高,即随着人均收入的提高,财政支出的增长率高于GDP的增长率。
(P34)6.梯度渐进增长理论:这一理论认为,在正常年份公共支出呈现一种渐进的上升趋势,但当社会经历“剧变”(如战争、经济大危机或严重灾害)时,公共支出会急剧上升;当“剧变”期结束之后,公共支出水平会下降,但不会低于原来的水平。
(导致公共支出增长的内在因素是人们“可容忍税收水平”的提高。
在正常年份人们可容忍税收水平比较稳定,公共支出不可能有较大幅度的上升,但随着经济的增长,即使税率不变,税收收入也会自动增加,相应的公共支出水平会大大提高,从而使公共支出大幅度地上升。
当社会“剧变”时期结束之后,公共支出水平就会下降,但政府会设法维持可容忍税收水平,结果公共支出水平虽有下降,但不会回复到原来的水平。
财政学名词解释
1.财政学:财政学是研究政府经济行为的学科。
它研究政府行为对经济产生的影响,政府适当的职能范围和方式以及政府的决策过程。
2.公共部门经济学:财政学的另一个称呼,解释同财政学。
3.实证分析:以确认事实,弄清因果关系为主题的研究分析。
它要回答的问题“是什么”.“会怎样”以及“为什么”。
实证分析可以分为理论实证分析和经验实证分析。
4.规范分析:以确定评价标准,分清是非和优劣程度为主题的研究分析,它回答的问题是“该怎样”。
规范分析涉及价值判断和伦理观念。
5.公共部门:是政府组织体系的总称。
所有属于政府所有,使用公共财产和公共资金,在一定程度上贯彻和执行政府意图的实体(机关.事业和企业单位)都属于公共部门。
6.政府部门:是指公共部门中不从事产品或服务的生产和销售,主要依靠税收取得收入,免费或部分免费地为社会提供产品或服务的那个子部门。
7.公共企业部门:是指公共部门中从事产品或服务的生产和销售,依靠销售取得收入来源,以盈利为主要目的的那个子部门。
8.税收:是政府依据其行政权力强制性地.无偿性地取得收入的方式。
9.价格或使用费:是公共部门中的单位通过销售自己所生产的产品或服务,用有偿交换来获得收入的形式。
10.公债:是政府通过信用进行融资的方式。
11.购买支出:是政府用于购买商品和服务的支出。
它的基本特点是政府支出是有回报的,它以市场交换的方式换取了相应的产品或服务。
12.转移支出:是政府或公共部门无偿地将一部分资金的所有权转让给其他部门或经济实体所形成的支出。
13.税式支出:是指以税收优惠的方式进行的支出。
14.政府担保:就是政府承诺在被担保的经济实体不能履行偿还责任的时候替它承担这一责任。
15.公共定价:是指政府通过其权力规定交易价格。
16.公共管制:是指政府依靠行政权力对下属的或私人部门的经济实体的行为做出的约束性规定并对它们进行管理和控制的行为。
17.预算外收支:不记录在预算内收支账上,而是登记在预算外的一些独立账户中,由各部门.单位按一定的规定自主决策的收支。
财政学 名词解释
税收支出:是国家为了实现特定的政策目标,通过制定与执行特殊的税收法律条款,给予特定的纳税人或纳税项目以各种税收优惠待遇,以减少纳税人税收负担而形成的一种特殊的财政支出。
财政:财政是一种国家或政府的经济行为。
从实际工作看,财政是指国家的一个经济部门;从经济学的意义来理解,财政是一个经济范畴,是一种以国家为主体的经济行为,是政府集中一部分国民收入用于满足公共需要的收支活动,以达到优化资源配置及稳定发展经济的目标。
瓦格纳法则:是指随着国家职能的扩大和经济的发展就要求保证行使这些国家只能的财政支出不断增加,即随着人均收入的提高,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也相应随之提高。
预算外收入:是指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为履行或代行政府职能,依据国家法律、法规和具体法律效力的规章制度而收取、提取和安排使用的未纳入国家预算管理的各种财政性资金。
课税客体:课税客体又称可说对象,它是指税法规定的征税目的物,是征税的依据,也是一种税区对于另一种税的标志。
在现代社会,国家的课税对象主要包括所得、商品和财产三类。
税率:计算课税对象每一课税单位应征税额的比率。
税率一般分为定额税率、比例税率、累进税率这几项。
税收的经济效应:是指纳税人因国家课税而在其经济选择或经济行为方面作出的反应,或者从另一个角度说,是指国家课税对消费者的选择以致于生产者决策的影响。
也就是通常所说的税收的调节作用。
税收的效应可以分为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两方面。
公共选择:指人们通过政治过程来决定公共产品的需求、供给和产量,从而把个人偏好转化为集体决策的一种机制或过程,它是对资源配置的非市场决策机制。
社会保障制度:由法律规定了的、按照某种确定是实施的社会保障政策和措施体系。
政府采购机制:是以公开招标、投标为主要方式选择供货商,从国内市场或国外市场为政府部门和所属团体购买商品和支付劳务的一种制度。
财政投融资:是指政府为实现一定的产业政策和财政目标,通过国家信用方式把各种闲散资金,特别是民间的闲散资金集中起来,统一由财政部门掌握管理,根据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在不以盈利为直接目的的前提下,采用直接或间接贷款方式,支持企业或事业单位发展生产和事业的一种资金活动。
财政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1、帕累托改善::是指如果一个社会能够通过资源的重新配置,在使某个人(或某些人)处境变好的同时,却不导致任何其他人的处境变差。
2、帕累托最优:是指在既定的个人偏好、生产技术和要素投入量下,资源配置已达到了这样一种境地,无论作任何改变都不可能使一部分人受益而没有其他人受损。
3、市场失灵:是指由于内在功能性缺陷和外部条件缺陷引起的,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的某些领域运转不灵,即只靠自由市场机制达不到资源的最优配置。
4、政府失灵:政府干预经济不当,未能有效克服市场失灵,却阻碍和限制了市场功能的正常发挥,从而导致经济关系扭曲,市场缺陷和混乱加重,以致社会资源最优配置难以实现。
简言之,政府做出了不能实施改善经济效率的决策。
5、公共选择:是指人们通过民主政治过程来决定公共产品的需求、供给与产量,是把个人或私人选择转化为集体选择的一种过程或机制,是对资源配置的非市场决策。
6、中间投票人:就是对提案或公共产品需求规模持中间立场的投票人。
7、公共支出:是以政府为主体,以政府的事权为依据进行的一种货币资金的支出活动。
8、转移性支出:直接表现为货币的无偿的、单方面的转移,主要包括政府部门用于养老金、补贴、债务利息、失业救济等方面的支出。
9、政府采购:是指各级国家机关、实行预算管理的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采取竞争、择优、公正、公平、公开的形式使用财政性资金,以购买、租赁、委托或雇佣等方式获取货物、工程和服务的行为。
10、税收:国家(或政府)凭借政治权力强制征纳而取得的收入。
11、行政事业性收入:是指国家行政机关、执法机关、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在向特定服务对象实施特定行政管理或提供特殊服务时,按照非盈利原则收取的费用收入。
12、政府间财政收入:是指一国之内不同级别政府之间或同级政府内部财政收支和权限的划分关系。
13、政府预算:是指一个国家的中央政府和各级地方政府公共收支计划的总和。
14、预算外资金:是指根据国家财政制度和财务制度的规定,不纳入国家预算,由地方各部门,各企事业单位自收自支的资金。
财政学名词解释
1、公共财政:公共财政就是弥补市场失灵,提供公共服务的政府分配活动,它是社会公众的财政,是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财政类型与模式。
2、转移支付制度:政府间转移支付制度是指不同级次的政府之间以及同一级次的政府之间通过财政资金的无偿拨付来调节各预算主体的收支水平的一项制度。
3、税收效应:指纳税人因国家课税而在其经济选择或经济行为方面作出的反应,或者从另一个角度说,是指国家课税对消费者的选择以至生产者决策的影响。
4、财政政策:财政政策是指一国政府为实现一定的宏观经济目标而调整财政收支规模和收支平衡的指导原则及其相应的措施。
5、税负转嫁:指纳税人在名义上缴纳税款之后,通过改变价格的方式将税收负担转移给他人的一种经济现象。
6、经济归宿:是指课税后,经过各种经济调整或经过转嫁税收的最终归宿。
7、政府预算:是由财政收支一览表为主要内容所构成的政府财政资金的年度基本收支计划,是反映政府收支数量与结构的法律性文件。
8、税收制度:税收制度,简称“税制”。
它是规范国家与纳税人之间税收分配关系的各种法律、法规、条例、实施细则和征收管理制度的总称,是国家税收政策的具体化。
9、补偿性财政政策:是指政府根据经济运行状态的变化,有意识地进行逆向调节的财政政策。
10、政府采购:指各级政府及其所属机构为了开展日常活动或向公众提供公共服务的需要,以公开招投标为主要方式,运用财政资金在国内外市场采购依法制定的集中采购目录以内的或采购限额标准以上的货物、工程或服务的行为。
11.分税制:是指在合理划分各级政府事权范围的基础上,主要按税收来划分各级政府的预算收入,(2分)各级预算相对独立,负有明确的平衡责任,(1分)各级次间和地区间的差别通过转移支付制度进行调节。
(1分) 12.社会保障支出:是指政府通过财政向由于各种原因而导致暂时或永久性丧失劳动能力、失去工作机会或生活面临临时困难的社会成员提供基本生活保障的支出。
(4分)13. 复式预算:是把预算年度内的全部财政收支,按收入来源和支出性质不同,分别编成两个或两上以上的预算,(2分)通常包括经常性预算和建设性预算。
财政学名词解释
1、财政的概念:“国家分配论”的财政概念:是以国家为主体的分配及其所形成的分配关系。
(暴力革命论)“公共需要论”的财政概念:财政是政府向市场提供公共产品和劳务的经济行为。
(契约论)A 公共性与阶级性:(阶级性是第一位,其次才是公共性)公共性①国家公共权力机关②满足公共需要 B 强制性与非直接偿还性。
C 收入与支出的对称性平衡性。
2、资源配置:广义:是指社会总产品的配置,狭义:生产要素的配置,其核心为效率问题,而效率问题又是资源的使用方法和使用结构问题。
3、公共物品:公共部门提供用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商品和服务,其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分为①纯公共物品:既具有非竞争性也具有非排他性的公共物品,任何人均可以进行消费的物品)②准公共物品:只具有非竞争性或只具有非排他性的公共物品(指多一个人消费并不会增加成本)注:非排他性,一些人享有公共物品带来的利益而不能排除其他一些人同时从公共物品中获取的利益。
非竞争性,即消费者的增加不断增加不引起生产成本的消费或者说公众物品的边际成本为0。
4、财政支出:①购买性支出:指政府购买商品和服务的支出②转移性支出:是指政府资金,无偿的单方面的转移。
①购买性支出体现市场性再分配,政府支出形成商品和劳务的交换,转移性支出体现非市场性再分配,没有将换发生②政府直接参与经济活动,对生产和就业有直接影响,对分配的影响是间接的,转移性支出对生产就业间接影响,但直接影响分配。
③购买性支出的安排,对政府的安排会产生较强的硬约束,转移性支出是一种软约束。
(有与没有,补贴现率变化都不确定。
5、财政投融资:是政府为实行一定的产业政策和其他政策目标,通过国家信用的方式筹集资金,由财政统一掌握管理,并根据国民经济和经济发展规划,以出资(入股)或融资(贷款)方式,将资金投向急需发展的部门企业或事业的一种资金融通活动,也称“政策性金融”。
6、社会保障:指国家通过立法,以国民收入再分配为手段,对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提供了保障的行为和制度。
财政学 名词解释
财政学名词解释财政学是研究政府财政活动及其影响的学科。
它研究政府如何收入和支出、资源如何配置、税收和财政政策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影响等。
以下是对一些与财政学相关的重要名词的解释。
一、税收税收是政府以法定形式从个人、企业和其他组织获取的经济资源,用于满足公共支出和公共事业的需要。
税收有不同的形式,如所得税、消费税、企业税等。
二、财政收入财政收入是政府通过征税、收取非税收入等方式获得的资金总额。
财政收入是政府履行公共职责、提供公共服务和实现国家目标的基础。
三、财政支出财政支出是政府为满足公共需要而进行的各种支出活动。
财政支出的主要目的是提供公共品和公共服务,如教育、医疗、交通、环境保护等。
四、财政政策财政政策是指政府通过调整财政收入和支出的结构和规模,以实现经济目标的手段和方式。
财政政策可以分为扩张性财政政策和紧缩性财政政策,用于调节经济周期和促进经济发展。
五、财政平衡财政平衡是指政府在一定时期内收入和支出之间的平衡状态。
财政平衡可分为预算平衡和财政均衡两种形式。
预算平衡是指预算期间内政府的收入和支出相等,财政均衡是指长期内财政收入和支出保持平衡。
六、财政赤字财政赤字是指政府在一定时期内财政支出超过收入的情况。
财政赤字通常需要通过借款或发行国债来弥补,但长期的财政赤字会带来债务累积和财政压力。
七、财政赢余财政赢余是指政府在一定时期内财政收入超过支出的情况。
财政赢余可能用于还债、投资或作为可用储备等。
八、税收弹性税收弹性是指税收对应税基变化的敏感程度。
税收弹性可以分为完全弹性、完全不弹性和部分弹性。
税收弹性的大小对税收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具有重要意义。
以上是财政学中的一些重要名词的解释。
财政学的研究范围广泛,涉及经济、政治、社会等多个领域,对政府财政活动的理解和分析有助于进行合理的财政决策和实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Adjusted gross income(AGI)(调整后毛所得):Total income from all taxable sources less certain expenses incurred in earning that income.Adverse selection (逆向选择):The phenomenon under which the uninformed side of a deal gets exactly the wrong people trading with it (that is, it gets an adverse selection of the informed parties.)Alternative minimum tax(AMT)(替代性最低税):The tax liability calculated by an alternative set of rules designed to force individuals with high levels of preference income to incur at least some tax liability.Asymmetric information(不对称信息):A situation in which one party engaged in an economic transaction has better information about the good or services traded than the other party. Average indexed monthly earnings(AIME)(月均指数化收入):The top 35 years of wages in covered employment, indexed each year for average wage growth. The AIME is used in the computation of an individual’s Social Security benefit.Benefits-received principle受益原则:Consumers of a publicly provided service should be the ones who pay for it.Cap-and-trade(总量控制和交易制度):a policy of granting permits to pollute, with the number of permits set at the desired pollution level, and allowing polluters to trade the permits.Capital gain(loss)资本利得(资本损失):An increase(decrease)in the value of an asset. Capitation-based reimbursement(按人头补偿(报销)制度):A system in which health care providers receive annual payments for each patient in their care, regardless of services actually used by that patient.Charter schools(特许学校):Public schools that operate under special state government charters. Within limits established by their charters, these schools can experiment with a variety of approaches to education and some independence in making their spending and hiring decisions. Coase theorem(科斯定理):provided that transaction costs are negligible an efficient solution to are externality problem is achieved as long as someone is assigned property rights, independent of who is assigned those rights.Commodity egalitarianism(商品平均主义):the idea that some commodities ought to be made available to everyone.Community rating(团体费率法):The practice of charging uniform insurance premiums for people in different risk categories within a community, thus resulting in low-risk people subsidizing high-risk people.Consumption smoothing(消费平滑化):Practice of reducing consumption in high-earning years in order to increase consumption in low-earning years.Cost efficient(成本有效);a policy that achieves a given amount of pollution reduction at the lowest cost possible.Cost-based reimbursement or fee-for service(按费用补偿制度或者一次一付医疗费制度):A system under which health care providers receive payment for all services required.Crowd out(排挤):When public provision of a good (in this case, education)substitutes for private provision of the good. In the presence of crowd out, when the government increases public education in the amount of education is less than the amount provided by the government. Deadweight loss (无谓损失):The waste that exists when trades occur in which marginal cost exceeds marginal benefit, or when trades in which marginal benefit exceeds marginal cost do not take place.Earned income tax credit,EITC(劳动所得税收抵免):A tax credit for low-income individuals Emissions fee(排污费):a tax levied on each unit of pollutionEntitlement programs(公民权利性计划): Programs whose expenditures are determined by the number of people who qualify, rather than preset budget allocations.Equivalent variation等价变化:A change in income that has the same effect on utility as a change in the price of a commodity.Excess burden超额负担:A loss of welfare above and beyond taxes collected. Also called welfare cost or dead-weight loss.Expected Value(期望值):The average value over all possible uncertain outcomes, with each outcome weighted by its probability of occurring.Expenditure incidence(支出归宿):the impact of government expenditure on the distribution of real incomeExternality(外部性):An activity of one entity affects the welfare of another entity in a way that is outside the market.Externality(外部性):an activity of one entity that affects the welfare of another entity in a way that is outside the market mechanism.Flat income tax统一所得税:A tax schedule for which the marginal tax rate is constant throughout the entire range of incomes.Free rider(免费搭车者):the incentive to let other people pay for a public good while you enjoy the benefits.Fully funded(完全积累制):A pension system in which an individual’s benefits are paid out of deposits that have been made during his or her working life, plus accumulated interest.Hospital insurance(HI)(医院保险):Part A component of Medicare that covers inpatient medical care and is funded through a payroll tax.Imputed rent(估算租金):The net monetary value of the services from a dwelling.Income effect(收入效应): The effect of a price change on the quantity demanded due exclusively to the fact th at the consumer’s income has changed.Individual mandates(个人托管)An individual health insurance mandate, a legal requirement that every American obtain adequate private health insurance coverage. People who don't receive such coverage through their employer or some other group would be required to purchase their own individual coverage. Those who failed to do so would be subject to fines or other penalties. Individual Retirement Account(IRA)(个人退休账户):For qualified individuals, a savings account in which the contributions are tax deductible and the interest accrues tax free, provided the funds are held until retirement. On withdrawal, both contributions and accrued interest are subject to tax.In-kind transfer(实物转让):payments from the government to individuals in the form of commodities or services rather than cashInsurance premium (保险费):Money paid to an insurance company in exchange for a guarantee of compensation given a specified adverse event.Inverse elasticity rule反弹性法则:For goods that are unrelated in consumption, efficiency requires that tax rates be inversely proportional to elasticities.Itemized deduction(分项扣除):A specific type of expenditure that can be subtracted from adjusted gross income in the computation of taxable income.Job lock(工作锁定):The tendency for workers to remain in their job in order to keep theiremployer-provided health insurance coverage.Linear income tax schedule线性所得税:See flat income tax.Lock-in effect(锁定效应):The disincentive to change portfolios that arises because an individual incurs a tax on realized capital gains.Lump sum tax一次总付税:A tax whose value is independent of the individual’s behavior. Managed care(管理保健):Any of a variety of health care arrangements in which prices are kept down by supply-side control of services offered and prices charged.Maximum criterion(极大极小准则):social welfare depends on the utility of the individual who has the minimum utility in the societyMedicaid(医疗补助):Federal-and state-financed health insurance program for the poor. Medicare(保险):Federally funded government program that provided health insurance to people aged 65 and over and to the disabled.Moral hazard (道德风险):When obtain insurance against an adverse outcome leads to changes in behavior that increase the likelihood of the outcome.Normal good(正常品): A good for which demand increases as income increases an demand decreases as income decreases, other things being the same.Original position(初始状态):an imaginary situation in which people have no knowledge of what their economic status in society will bePareto efficient(帕累托效率):An allocation of resources such that no person can be made better off without making another person worse off.Pareto improvement(帕累托改进):A reallocation of resources that makes at least one person better off without making anyone else worse off.Pay-as-you-go(unfunded)(现收现付制(非积累制)):A pension system in which benefits paid to current retires come from payments made by current workers.Pigouvian tax(庇古税):a tax levied on each unit of an externality-generator’s output in an amount equal to the efficient level of outpu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