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明妃曲二首其一翻译赏析
明妃曲其一诗词鉴赏
明妃曲其一诗词鉴赏
妾发初覆额,折花门前剧。
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
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
十四为君妇,羞颜未尝开。
低头向暗壁,千唤不一回。
十五始展眉,愿同尘与灰。
常存抱柱信,岂上望夫台。
明妃曲其一是唐代女诗人秦韶华的作品,歌咏的是一位年轻的妻子的爱情故事。
诗歌以十四岁那年的少女为开始,描绘了这位少女年轻美丽,纯洁贤淑的形象,然后以前来的青梅少年及其它人对她做的一些事情为线索,表现出她内心中的爱情、志向、责任与希望,展现了她清引而又自强的人生态度,这种态度表达了该女诗人个性里的最高精神品格和文化追求。
王安石《明妃曲》注释及译文
王安石《明妃曲二首》注释及译文明妃曲二首是中国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诗人所著的一首,一共有两首,欢迎广大读者们阅读赏!明妃曲二首王安石明妃初出汉宫时,泪湿春风脚垂。
低徊顾影无颜色,尚得君王不自持。
归来却怪丹青手,入眼平生几曾有;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
一去心知更不归,可怜着尽汉宫衣;寄声欲问塞南事,只有年年鸿雁飞。
家人万里传消息,好在城莫相忆;君不见咫尺长门闭阿娇,人生失意无南北。
明妃初嫁与胡儿,车百两皆胡姬。
含情欲语独无处,传与琵琶心自知。
黄金杆拨春风手,弹看飞鸿劝胡酒。
汉宫侍女暗垂泪,沙上行人却回首。
汉恩自浅胡恩深,人生乐在相知心。
可怜青冢已芜没,尚有哀弦留至今。
【译文】明妃当时初起程出行离别汉宫时,泪湿桃花春风面脚微微亦低垂。
低头回看身影间周围无有此颜色,还让我君王的感情都难以控制。
离别归来却怪罪丹青画图手,美貌如此在眼中平生实未曾见有。
天仙意态由自生画笔难以描成,当时冤枉杀死画工毛延寿。
从此一离去心知更不能回归,可怜还不能穿尽汉朝皇城之宫衣。
万里寄语欲相问塞南遥远家乡事,只有年年日日里眼望鸿雁往南飞。
家人虽然在万里传来亲人之消息,好好安心在城不要常将家相忆。
您还不曾见近在咫尺长门里幽幽阿娇被锁闭,人生如果要失意无分天南和地北。
明妃当初嫁给胡人的时候,身旁上百两的车上乘坐的都是胡人女子。
她多想找个人说话但无处可说,只能把心语寄托于琵琶声中,心事只有自己知道。
她用能弹出美妙声音的手拨动黄金做的杆拨,弹起琵琶仰望空中飞鸿劝着胡酒。
随嫁的汉宫侍女暗中垂泪,行走在大漠上的返国者频频回首。
汉朝之恩实在是浅薄啊,胡人之恩还要更深,人生的欢乐在于心与心相知。
可怜王昭君的青冢已经荒芜埋没,还是有悲哀的乐曲流传至今。
【注释】⑴明妃:即王昭君,汉元帝宫女,容貌美丽,品行正直。
晋人避司马昭讳,改昭为明,后人沿用。
⑵春风;比喻面容之美。
《咏怀古迹五首》中咏昭君一首有“画图省识春风面”之句。
王安石《明妃曲》原文、注释及解析
王安石《明妃曲》原文、注释及解析〔原文〕明妃曲[宋] 王安石明妃初出汉宫时,泪湿春风鬓脚垂②。
低徊顾影无颜色③,尚得君王不自持④。
归来却怪丹青手⑤,入眼平生未曾有⑥。
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⑦。
一去心知更不归,可怜着尽汉宫衣⑧;寄声欲问塞南事⑨,只有年年鸿雁飞⑩。
家人万里传消息,好在毡城莫相忆(11)。
君不见,咫尺长门闭阿娇(12),人生失意无南北(13)。
〔注释〕①本篇选自王安石《临川集》。
明妃,即王昭君。
晋人避司马昭讳改为王明君,故称。
原共二首,本篇列第一。
作于仁宗嘉祐四年(公元1059年)。
在颂美明妃的绝色和她对祖国的怀恋的同时,也流露出作者不为人知重的感慨。
②泪湿春风,泪流满面。
杜甫《咏怀古迹》有“画图省识春风面”,这里因以“春风”指面。
③低徊,如徘徊,心有感念、犹豫,行动也迟迟不前。
顾影,顾视自己的影像,是自我怜惜。
无颜色,无动人的颜色,指因伤心而面色惨淡。
④不自持,倾倒得把握不了自己。
⑤归来,如言“回头来”,指元帝言。
丹青手,画师。
⑥入眼,指能看得上的。
⑦“意态”二句,人的神采从来是画不出来的,毛延寿因所画的昭君不如本人而被杀实是冤枉。
⑧着尽汉宫衣,衷心思汉,所以常穿汉宫衣。
日久,衣皆穿尽。
⑨塞南,边塞以南,指汉王朝地域。
⑩“只有”句,相传鸿雁可以传书信,但明妃只见雁飞,不见书至。
(11)“好在”,如言“好吧”;是问候语,有时用在被问候者之前。
毡城,匈奴所居毡帐,这里指居住在毡城的生活。
(12)咫尺,极近的距离。
咫(zhi只),八寸为咫。
长门,长门宫。
阿娇,姓陈,汉武帝的皇后。
后失宠,退居长门宫。
(13)无南北,不分南北,是说北国,南朝均有失意人。
〔解析〕以昭君出塞为题材的诗歌,历代不乏名作。
如晋石崇的《王明君》,以叙事见长;杜甫的《咏怀古迹》“群山万壑赴荆门”,则抒情深挚,凄婉欲绝,都脍炙人口,千古传颂。
但泛览此类作品,主题大都类同,都代昭君倾吐哀怨。
唯独王安石《明妃曲》二首,蹊径独辟,另具识见,不同凡响。
明妃曲二首原文、翻译及赏析
明妃曲二首原文、翻译及赏析译文及注释明妃第一次出汉宫时,双颊泪痕未干,鬓角微垂。
低头徘徊,容颜暗淡,连王者情怀都难以驾驭。
离别回来,怪丹青画师。
我一生中从未见过如此美丽的景色。
神仙的意志是难以用自生的画笔来描绘的,画家毛延寿就在那个时候被冤死了。
从那时起,我离开了我的心赏析其一梅尧臣、欧阳修对《明妃曲》的和诗皆直斥“汉计拙”,对宋王朝屈辱政策提出批评。
王安石则极意刻画明妃的爱国思乡的纯洁、深厚感情,并有意把这种感情与个人恩怨区别开来,尤为卓见。
鉴于当时的社会背景,王安石称赞费明不以怨报德,具有现实意义。
有一些争议郭沫若在一篇文章中说,王安石闯了诗祸。
这是指王安石的《明妃曲》,今选本皆不录,不知何故。
其诗曰:“明妃初嫁与胡儿,毡车百辆皆胡姬。
含情欲语独无处,传语琵琶心自知。
黄金捍拔春风手,弹看飞鸿劝胡酒。
汉宫侍女暗垂泪,沙上行人却回首。
汉恩自浅胡自深,人生乐在相知心。
可怜青冢已芜没,尚有哀弦留至今。
评论有意思的是,对于赵军的离去是喜剧还是悲剧,一直有两种不同的看法。
杜甫和王安石不是唯一唱反调的台湾人。
昭君墓周围有许多诗词,其中有一句题道:闺阁无愧于世,明妃加冕于汉宫。
一轮新月韩,万里静。
如果你谈论名声,你几乎和霍伟一样。
大家都很难过远嫁,我却很羡慕一个人遇见。
即使你是仁慈的,你如何能保持它?到目前为止,青藏高原在这里,创作背景北宋时,辽国、西夏“交侵,岁币百万”。
自景祐年间(1034—1038)以来,“西(夏)事尤棘”。
当时的施宜生、张元之流,就因在宋不得志而投向辽、夏,为辽、夏出谋献策,造成宋的边患。
诗人们借汉言宋,想到明妃。
王安石的《明妃曲二首》就是在这种社会背景下创作的。
参考资料:完善1、吴孟复等.宋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 :230-234 .2、高克勤等.王安石及其作品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19-22 .王安石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谥文,封荆国公。
王安石《明妃曲二首·其一》译文及赏析
王安石《明妃曲二首·其一》译文及赏析《明妃曲二首·其一》是由王安石所创作的,这首诗描绘王昭君的美貌,着重写昭君的风度、情态之美,以及这种美的感染力,并从中宣泄她内心悲苦之情,同时还揭示出她对故国、亲人的挚爱之情。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明妃曲二首·其一》的译文及鉴赏,希望能帮助到大家!《明妃曲二首·其一》宋代:王安石明妃初出汉宫时,泪湿春风鬓脚垂。
低徊顾影无颜色,尚得君王不自持。
归来却怪丹青手,入眼平生几曾有;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
一去心知更不归,可怜着尽汉宫衣;寄声欲问塞南事,只有年年鸿雁飞。
家人万里传消息,好在毡城莫相忆;君不见咫尺长门闭阿娇,人生失意无南北。
《明妃曲二首·其一》译文明妃当时起程出行离别汉宫时,泪湿春风面容鬓脚亦微微低垂。
低头回看身影间周围无有此颜色,还让君王的感情都难以控制。
回过来却怪罪丹青画图手,美貌如此在眼中平生实未曾见有。
天仙意态由自生画笔难以描摹成,当时冤枉杀死画工毛延寿。
从此一去心知更不能回归,然而,她仍眷眷于汉,不改汉服。
万里寄语欲询问家乡事,只有年年日日里眼望鸿雁往南飞。
家人虽然在万里之遥传来消息,好好安心在毡城不要常将家相忆。
您还不曾见近在咫尺长门里幽幽阿娇被锁闭,人生如果要失意无分天南和地北。
《明妃曲二首·其一》注释明妃:即王昭君,汉元帝宫女,容貌美丽,品行正直。
晋人避司马昭讳,改昭为明,后人沿用。
春风;比喻面容之美。
杜甫《咏怀古迹五首》中咏昭君一首有“画图省识春风面”之句。
这里的春风即春风面的省称。
低徊:徘徊不前。
不自持:不能控制自己的感情。
归来:回过来。
丹青手:指画师毛延寿。
意态:风神。
着尽汉宫衣:指昭君仍全身穿着汉服。
塞南:指汉王朝。
毡城:此指匈奴王宫。
游牧民族以毡为帐篷(现名蒙古包)。
咫尺:极言其近。
长门闭阿娇:西汉武帝曾将陈皇后幽禁长门宫。
长门:汉宫名。
阿娇:陈皇后小名字。
《明妃曲二首·其一》创作背景本首诗是组诗中的第一首。
《明妃曲》原文及翻译
《明妃曲》原文及翻译《明妃曲二首》是宋代文学家王安石的组诗作品,被称为是咏王昭君最好的诗。
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明妃曲》原文及翻译,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明妃曲》原文其一明妃初出汉宫时,泪湿春风鬓脚垂。
低徊顾影无颜色,尚得君王不自持。
归来却怪丹青手,入眼平生几曾有;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
一去心知更不归,可怜着尽汉宫衣;寄声欲问塞南事,只有年年鸿雁飞。
家人万里传消息,好在毡城莫相忆;君不见咫尺长门闭阿娇,人生失意无南北。
其二明妃初嫁与胡儿,毡车百两皆胡姬。
含情欲语独无处,传与琵琶心自知。
黄金杆拨春风手,弹看飞鸿劝胡酒。
汉宫侍女暗垂泪,沙上行人却回首。
汉恩自浅胡恩深,人生乐在相知心。
可怜青冢已芜没,尚有哀弦留至今。
《明妃曲》翻译/译文其一明妃当时初起程出行离别汉宫时,泪湿桃花春风面鬓脚微微亦低垂。
低头回看身影间周围无有此颜色,还让我君王的感情都难以控制。
离别归来却怪罪丹青画图手,美貌如此在眼中平生实未曾见有。
天仙意态由自生画笔难以描摹成,当时冤枉杀死画工毛延寿。
从此一离去心知更不能回归,可怜还不能穿尽汉朝皇城之宫衣。
万里寄语欲相问塞南遥远家乡事,只有年年日日里眼望鸿雁往南飞。
家人虽然在万里传来亲人之消息,好好安心在毡城不要常将家相忆。
您还不曾见近在咫尺长门里幽幽阿娇被锁闭,人生如果要失意无分天南和地北。
其二明妃当初嫁给胡人的时候,身旁上百两的毡车上乘坐的都是胡人女子。
她多想找个人说话但无处可说,只能把心语寄托于琵琶声中,心事只有自己知道。
她用能弹出美妙声音的手拨动黄金做的杆拨,弹起琵琶仰望空中飞鸿劝着胡酒。
随嫁的汉宫侍女暗中垂泪,行走在大漠上的返国者频频回首。
汉朝之恩实在是浅薄啊,胡人之恩还要更深,人生的欢乐在于心与心相知。
可怜王昭君的青冢已经荒芜埋没,还是有悲哀的乐曲流传至今。
《明妃曲》注释⑴明妃:即王昭君,汉元帝宫女,容貌美丽,品行正直。
晋人避司马昭讳,改昭为明,后人沿用。
⑵春风;比喻面容之美。
王安石诗《明妃曲二首》原文赏析
王安石诗《明妃曲》原文赏析(2)王安石诗《明妃曲二首》原文赏析注释⑴明妃:即王昭君,汉元帝宫女,容貌美丽,品行正直。
晋人避司马昭讳,改昭为明,后人沿用。
⑵春风;比喻面容之美。
杜甫《咏怀古迹五首》中咏昭君一首有“画图省识春风面”之句。
这里的春风即春风面的省称。
⑶低徊:徘徊不前。
⑷不自持:不能控制自己的感情。
⑸归来:回过来。
丹青手:指画师毛延寿。
⑹意态:风神。
⑺着尽汉宫衣:指昭君仍全身穿着汉服。
⑻塞南:指汉王朝。
⑼城:此指匈奴王宫。
游牧民族以为帐(现名蒙古包)。
⑽咫尺:极言其近。
长门闭阿娇:西汉武帝曾将陈皇后幽禁长门宫。
长门:汉宫名。
阿娇:陈皇后小名字。
⑾“车”句:写匈奴派了大队胡姬来接昭君。
《诗经·召南·鹊巢》:“之子于归,百两御之。
”写贵族女子出嫁,陪从很多。
两:同辆。
⑿杆拨:弹琵琶的工具。
春风手:形容手能弹出美妙的声音。
⒀汉宫侍女:指陪昭君远嫁的汉官女。
⒁青冢:杜甫诗中有“独留青冢向黄昏”及“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诸句,此用其意。
相传昭君墓上的草常青,故名青冢,在今呼和浩特市南。
赏其一梅尧臣、欧阳修对《明妃曲》的和诗皆直斥“汉计拙”,对宋王朝屈辱政策提出批评。
王安石则极意刻画明妃的爱国思乡的纯洁、深厚感情,并有意把这种感情与个人恩怨区别开来,尤为卓见。
针对当时的社会背景,王安石歌颂明妃的不以恩怨易心,具有现实意义。
当时有些人误解了他的用意,那是由于他用古文笔法写诗,转折很多,跳跃很大,而某些人又以政治偏见来看待王安石,甚至恶意罗织之故。
清代上翔在《王荆公年谱考略》中千方百计地替王安石辩解,但还未说得透彻。
明妃是悲剧人物。
这个悲剧可以从“入汉宫”时写起,也可以从“出汉宫”时写起。
而从“出汉宫”时写起,更能突出“昭君和番”这个主题。
王安石从“明妃初出汉宫时”写起,选材是得当的。
绝代佳人,离乡去国,描写她的容貌愈美,愈能引起人们的同情。
《后汉书·南匈奴传》的记载是:“昭君丰容靓饰,光明汉官,顾影徘徊,竦动左右,帝见大惊。
《明妃曲其一》诗词鉴赏
《明妃曲其一》诗词鉴赏这首诗由王安石所作,原诗如下:明见初出汉宫时,泪湿春风鬓脚垂,低回顾影无顏色,尚得君王不自持。
归来却怪丹青手,入眼平生几曾有;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
一去心知更不归,可怜着尽汉宫衣,寄声欲问塞南事,只有年年鸿雁飞。
家人万里传消息,好在毡城莫相忆;君不见咫尺长门闭阿娇,人生失意无南北 !生活在封建宫廷里的妇女,她們的命运总是特别悲惨:除了供帝王們玩弄之外,有时候还要做外交上献媚外国的工具。
王昭君就是其中最著名的一个被牺牲者。
因此,历代詩人的作品中,都对她的遭遇充满了向情。
这一首诗描写细致,立意新鮮,对王昭君充满了深挚的同情。
《明妃曲》是一种歌曲的旧题目。
写的是王昭君的故事。
明妃,就是王昭君,本是汉朝的一个宫女。
汉元帝刘奭要按图召見宫女,先派画师給她們画象,肯送钱給画师的都画得美些,王昭君因为自己长得很美,不肯送钱买嘱,画师毛延寿就故意把她画丑,结果不得入选。
公元前33年,王昭君被派远嫁匈双的首领,临走,刘奭才見到她,发現她是宫里最美的人。
刘奭舍不得王昭君,又不敢对匈奴人失信,十分气恼,后来就把毛延寿杀掉。
本篇针对王昭君和亲一事作评价,充分肯定了历史人物的作用。
在唐代大量以此为题材的作品之中,很多都以哀伤的基调来咏叹,觉得王昭君可怜,有的还歪曲历史凭空想象。
作者在此诗中以政治家的眼光纵观历史,指出人生最重要的是真心相知,不存在汉族和匈奴的地方差异,人生失意不分南北,人生得意同样也不分南北。
王昭君在汉廷失意,在匈奴得宠,就是最好的人生价值的实现。
因此,此诗歌的第一价值是思想观点新。
此诗的第二价值是描写优秀,特别是描写王昭君离开汉廷时的神情,简直成了呼之欲出的活人。
作者采取了侧面描写的手法,不直说王昭君如何美丽,只从汉元帝的角度看,还要用昭君的忧愁之态来衬托。
“低徊顾影无颜色,尚得君王不自持”两句,简直把美丽写到了极点。
前一句没有着装的色彩,没有亮丽的容颜,一副忧愁不舍之态,竟然叫君王心猿意马,按捺不住,可见昭君美到了何等程度。
王安石《明妃曲二首》注释及译文
王安⽯《明妃曲⼆⾸》注释及译⽂王安⽯《明妃曲⼆⾸》注释及译⽂ 明妃曲⼆⾸是中国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学家、改⾰家,唐宋⼋⼤家诗⼈王安⽯所著的⼀⾸诗词,⼀共有两⾸,欢迎⼴⼤读者们阅读赏! 明妃曲⼆⾸ 王安⽯ 明妃初出汉宫时,泪湿春风脚垂。
低徊顾影⽆颜⾊,尚得君王不⾃持。
归来却怪丹青⼿,⼊眼平⽣⼏曾有; 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延寿。
⼀去⼼知更不归,可怜着尽汉宫⾐; 寄声欲问塞南事,只有年年鸿雁飞。
家⼈万⾥传消息,好在城莫相忆; 君不见咫尺长门闭阿娇,⼈⽣失意⽆南北。
明妃初嫁与胡⼉,车百两皆胡姬。
含情欲语独⽆处,传与琵琶⼼⾃知。
黄⾦杆拨春风⼿,弹看飞鸿劝胡酒。
汉宫侍⼥暗垂泪,沙上⾏⼈却回⾸。
汉恩⾃浅胡恩深,⼈⽣乐在相知⼼。
可怜青冢已芜没,尚有哀弦留⾄今。
【译⽂】 明妃当时初起程出⾏离别汉宫时,泪湿桃花春风⾯脚微微亦低垂。
低头回看⾝影间周围⽆有此颜⾊,还让我君王的感情都难以控制。
离别归来却怪罪丹青画图⼿,美貌如此在眼中平⽣实未曾见有。
天仙意态由⾃⽣画笔难以描成,当时冤枉杀死画⼯⽑延寿。
从此⼀离去⼼知更不能回归,可怜还不能穿尽汉朝皇城之宫⾐。
万⾥寄语欲相问塞南遥远家乡事,只有年年⽇⽇⾥眼望鸿雁往南飞。
家⼈虽然在万⾥传来亲⼈之消息,好好安⼼在城不要常将家相忆。
您还不曾见近在咫尺长门⾥幽幽阿娇被锁闭,⼈⽣如果要失意⽆分天南和地北。
明妃当初嫁给胡⼈的时候,⾝旁上百两的车上乘坐的都是胡⼈⼥⼦。
她多想找个⼈说话但⽆处可说,只能把⼼语寄托于琵琶声中,⼼事只有⾃⼰知道。
她⽤能弹出美妙声⾳的⼿拨动黄⾦做的杆拨,弹起琵琶仰望空中飞鸿劝着胡酒。
随嫁的汉宫侍⼥暗中垂泪,⾏⾛在⼤漠上的返国者频频回⾸。
汉朝之恩实在是浅薄啊,胡⼈之恩还要更深,⼈⽣的欢乐在于⼼与⼼相知。
可怜王昭君的青冢已经荒芜埋没,还是有悲哀的`乐曲流传⾄今。
【注释】 ⑴明妃:即王昭君,汉元帝宫⼥,容貌美丽,品⾏正直。
明妃曲其一赏析
明妃曲其一赏析
《明妃曲其一》的赏析如下:
这首诗描绘了王昭君的故事,表达了作者对这位历史人物的深深同情和赞美。
首先,诗的开头通过描绘王昭君离开汉宫时的情景,立刻将读者带入了一种悲凉的气氛中。
诗人通过“泪湿春风鬓角垂”的描绘,生动地展现了王昭君内心的悲伤和无奈。
接着,诗人借用“低徊顾影无颜色,尚得君王不自持”的诗句,进一步揭示了王昭君的美貌,以及她在皇帝心中的地位。
这里的“不自持”,恰到好处地表现了皇帝对王昭君美貌的迷恋,同时也暗示了王昭君悲剧的根源。
然后,诗人转向描绘王昭君的内心世界。
“归来却怪丹青手,入眼平生几曾有”这两句诗,巧妙地描绘了王昭君内心的孤独和苦闷。
她感叹自己的美貌被误解,自己的内心世界被忽视,从而加深了读者对她悲剧命运的同情。
最后,“寄声欲问塞南事,只有年年鸿雁飞”这两句诗,更是将王昭君的思念和孤独推向了高潮。
诗人通过鸿雁的比喻,形象地表达了王昭君对故乡的深深思念,同时也揭示了她孤独无助的境地。
总的来说,《明妃曲其一》是一首非常成功的历史人物诗。
诗人通过深入描绘王昭君的内心世界,成功地塑造了一个美丽、孤独、悲伤的人物形象。
同时,通过诗人的描绘,读者也能深刻感受到王昭君的悲剧命运,从而对这位历史人物产生深深的同情和敬意。
古诗和王介甫明妃曲二首翻译赏析
古诗和王介甫明妃曲二首翻译赏析《和王介甫明妃曲二首》作者为宋朝诗人欧阳修。
其古诗全文如下:其一胡人以鞍马为家,射猎为俗。
泉甘草美无常处,鸟惊兽骇争驰逐。
谁将汉女嫁胡儿,风沙无情貌如玉。
身行不遇中国人,马上自作思归曲。
推手为琵却手琶,胡人共听亦咨嗟。
玉颜流落死天涯,琵琶却传来汉家。
汉宫争按新声谱,遗恨已深声更苦。
纤纤女手生洞房,学得琵琶不下堂。
不识黄云出塞路,岂知此声能断肠!其二汉宫有佳人,天子初未识,一朝随汉使,远嫁单于国。
绝色天下无,一失难再得,虽能杀画工,于事竟何益?耳目所及尚如此,万里安能制夷狄!汉计诚已拙,女色难自夸。
明妃去时泪,洒向枝上花。
狂风日暮起,飘泊落谁家。
红颜胜人多薄命,莫怨东风当自嗟。
【前言】《和王介甫明妃曲二首》是宋代文学家欧阳修的组诗作品,是作者和王安石之诗而作的和诗,题材是王昭君的故事。
第一首由胡地习俗之异,写到昭君流落之苦,再写到明妃思归作曲。
第二首写了昭君从被选入宫到远嫁胡人的过程,借汉言宋,有强烈的现实意义。
诗人把深刻的命意寓于从容委婉的叙述,平易晓畅的语言和清晰自然的层次接转之中,反衬出对历史悲剧的感喟深沉。
全诗叙事、抒情、议论杂出,转折跌宕,而自然流畅,形象鲜明,虽以文为诗而不失诗味。
【注释】⑴王介甫:王安石,字介甫。
这组诗是为唱和王安石《明妃曲二首》而作。
⑵胡人:古代对北方少数民族的称呼。
⑶夷狄:古称东方部族为夷,北方部族为狄。
这里泛指华夏以外的各民族。
【赏析】组诗第一首头四句,破空而来,用类似散文的诗语,写胡人游猎生活,晴示胡、汉之异。
接着以“谁将汉女嫁胡儿”,接到明妃身上。
写明妃以“汉女嫁胡儿”,以“如玉”之颜面,冒“无情”之“风沙”,而且“身行”之处,连“中国(指中原)人”也看不到,明示明妃“流落”之苦。
接下用“推手为琵却手琶”,紧承“马上自作思归曲”。
“推手”“却手”,犹言一推一放。
“琵琶”本是象声词,如同现代说的“噼啪”,以乐器之声为乐器之名。
一推一放,噼噼啪啪,刻画明妃满腔哀思,信手成曲。
《明妃曲(其一)·王安石》原文与赏析
《明妃曲(其一)·王安石》原文与赏析王安石明妃初出汉宫时,泪湿春风鬓脚垂;低回顾影无颜色,尚得君王不自持。
归来却怪丹青手,入眼平生几曾有; 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
一去心知更不归,可怜著尽汉宫衣;寄声欲问塞南事,只有年年鸿雁飞。
家人万里传消息,好在毡城莫相忆;君不见咫尺长门闭阿娇,人生失意无南北!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临川(今属江西)人。
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诗人。
宋神宗时任宰相,积极改革旧制,推行新法,受到保守派反对。
晚年居金陵,自号半山老人。
王安石在文学上卓有成就,所作诗文,常反映社会现实。
作品收入《王荆公文集》。
《明妃曲》,汉朝一种歌曲的旧题目。
写的是王昭君的故事。
用这旧题目写王昭君的诗很多,如唐代储光羲。
宋代除王安石,还有曾巩、李纲、陆游,元朝刘因、周权,明朝彭华、唐皋,清代吴光、徐化溥、陆次云、袁枚等等。
王安石有《明妃曲》两首,此选其一。
这是历来被公认的咏明妃的一篇佳作。
《明妃曲》这首诗,独具只眼,自出机杼,对昭君出塞的史事和传说,成功地作了翻新的艺术处理。
他不仅翻了画师毛延寿的案,而且指出昭君远嫁匈奴要比幽闭深宫好得多。
联系《明妃曲》后篇中“汉恩自浅胡自深,人生乐在相知心”的诗句,就可看出诗人的见解是多么的新颖和精辟。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汉家对昭君恩泽浅薄,而匈奴对昭君恩泽却是深厚的;人生之乐在于两心相知,又何必分汉家和胡地呢?这说明,昭君出塞和亲在客观上能够起到保持汉胡两族亲睦团结的作用。
历代描写王昭君的作品,一直替昭君的出塞唱着悲歌,究其原因:一是作者出于男尊女卑的封建传统观念,认为一个如花似玉的美女,被遣送到异俗朔漠之地去受苦,实在是一个命运的悲剧。
例如,西晋诗人石崇(季伦)的《王昭君辞》(《昭明文选》),在王昭君的身上饰以“苟生亦何聊,积思常愤盈”,和“朝华不足欢,甘以秋草并”的感伤色彩,甚至借昭君之口,说什么“昔为匣中玉,今为粪上英”,为明珠投暗而无限痛惜。
明妃曲文言文翻译
青青河畔草,绵绵思远道。
远道不可思,宿昔梦见之。
梦见在我旁,忽觉在他乡。
他乡各异俗,言语难相通。
但愿长如此,千里共婵娟。
翻译:《明妃曲》文言文翻译:河畔青草郁郁葱葱,我心中绵绵不绝地思念着那遥远的道路。
那遥远的道路难以思念,夜夜梦中见到她。
梦中她似乎在我身边,忽然惊醒却在她乡异地。
异乡的风俗各不相同,言语之间难以沟通。
只愿长久如此,即使千里之遥也能共享那皎洁的月光。
在这首诗中,诗人以明妃(即王昭君)的视角,抒发了对远方亲人的深切思念之情。
诗中以青草、河流为背景,营造出一种宁静而深远的氛围,使得思念之情更加浓烈。
以下是逐句的详细翻译:青青河畔草,绵绵思远道。
青青:青翠欲滴,形容草色之绿。
河畔:河流的岸边。
草:指青草。
绵绵:连绵不断,形容思念之情深沉。
思远道:思念那遥远的道路。
远道不可思,宿昔梦见之。
远道:遥远的道路。
不可思:难以思念。
宿昔:过去的日子。
梦见之:梦中见到她。
梦见在我旁,忽觉在他乡。
梦见:梦中。
在我旁:似乎在我身边。
忽觉:忽然惊醒。
在他乡:在她乡异地。
他乡各异俗,言语难相通。
他乡:她乡,指远方。
各异俗:风俗各不相同。
言语难相通:言语之间难以沟通。
但愿长如此,千里共婵娟。
但愿:只愿。
长如此:长久如此。
千里:千里之遥。
共婵娟:共享那皎洁的月光,婵娟指月亮。
整首诗通过描绘明妃的内心世界,展现了游子思乡的普遍情感,同时也体现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王安石:明妃曲二首原文翻译赏析
王安石:明妃曲二首原文翻译赏析王安石:明妃曲二首原文翻译赏析引导语:北宋的王安石不仅仅是伟大的改革家,在诗词方面也是有很大成就的,欢迎大家学习王安石的《明妃曲二首》。
《明妃曲二首》作者:王安石原文:(其一)明妃初出汉宫时,泪湿春风鬓脚垂。
低徊顾影无颜色,尚得君王不自持。
归来却怪丹青手,入眼平生几曾有;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
一去心知更不归,可怜着尽汉宫衣;寄声欲问塞南事,只有年年鸿雁飞。
家人万里传消息,好在毡城莫相忆;君不见咫尺长门闭阿娇,人生失意无南北。
(其二)明妃初嫁与胡儿,毡车百两皆胡姬。
含情欲语独无处,传与琵琶心自知。
黄金杆拨春风手,弹看飞鸿劝胡酒。
汉宫侍女暗垂泪,沙上行人却回首。
汉恩自浅胡恩深,人生乐在相知心。
可怜青冢已芜没,尚有哀弦留至今。
注释:1、明妃:即王昭君,汉元帝宫女,容貌美丽,品行正直。
晋人避司马昭讳,改昭为明,后人沿用。
2、春风;比喻面容之美。
杜甫《咏怀古迹五首》中咏昭君一首有“画图省识春风面”之句。
这里的春风即春风面的省称。
3、低徊:徘徊不前。
4、不自持:不能控制自己的感情。
5、归来:回过来。
丹青手:指画师毛延寿。
6、意态:风神。
7、着尽汉宫衣:指昭君仍全身穿着汉服。
8、塞南:指汉王朝。
9、毡城:此指匈奴王宫。
游牧民族以毡为帐篷(现名蒙古包)。
10、咫尺:极言其近。
长门闭阿娇:西汉武帝曾将陈皇后幽禁长门宫。
长门:汉宫名。
阿娇:陈皇后小名字。
11、“毡车”句:写匈奴派了大队胡姬来接昭君。
《诗经·召南·鹊巢》:“之子于归,百两御之。
”写贵族女子出嫁,陪从很多。
两:同辆。
12、杆拨:弹琵琶的工具。
春风手:形容手能弹出美妙的声音。
13、汉宫侍女:指陪昭君远嫁的汉官女。
14、青冢:杜甫诗中有“独留青冢向黄昏”及“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诸句,此用其意。
相传昭君墓上的草常青,故名青冢,在今呼和浩特市南。
翻译:(其一)明妃当时初起程出行离别汉宫时,泪湿桃花春风面鬓脚微微亦低垂。
王安石《明妃曲二首》注释及译文
王安石《明妃曲二首》注释及译文明妃曲二首是中国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诗人王安石所著的一首诗词,一共有两首,欢迎广大读者们阅读赏!明妃曲二首王安石明妃初出汉宫时,泪湿春风脚垂。
低徊顾影无颜色,尚得君王不自持。
归来却怪丹青手,入眼平生几曾有;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
一去心知更不归,可怜着尽汉宫衣;寄声欲问塞南事,只有年年鸿雁飞。
家人万里传消息,好在城莫相忆;君不见咫尺长门闭阿娇,人生失意无南北。
明妃初嫁与胡儿,车百两皆胡姬。
含情欲语独无处,传与琵琶心自知。
黄金杆拨春风手,弹看飞鸿劝胡酒。
汉宫侍女暗垂泪,沙上行人却回首。
汉恩自浅胡恩深,人生乐在相知心。
可怜青冢已芜没,尚有哀弦留至今。
【译文】明妃当时初起程出行离别汉宫时,泪湿桃花春风面脚微微亦低垂。
低头回看身影间周围无有此颜色,还让我君王的感情都难以控制。
离别归来却怪罪丹青画图手,美貌如此在眼中平生实未曾见有。
天仙意态由自生画笔难以描成,当时冤枉杀死画工毛延寿。
从此一离去心知更不能回归,可怜还不能穿尽汉朝皇城之宫衣。
万里寄语欲相问塞南遥远家乡事,只有年年日日里眼望鸿雁往南飞。
家人虽然在万里传来亲人之消息,好好安心在城不要常将家相忆。
您还不曾见近在咫尺长门里幽幽阿娇被锁闭,人生如果要失意无分天南和地北。
明妃当初嫁给胡人的时候,身旁上百两的车上乘坐的都是胡人女子。
她多想找个人说话但无处可说,只能把心语寄托于琵琶声中,心事只有自己知道。
她用能弹出美妙声音的手拨动黄金做的杆拨,弹起琵琶仰望空中飞鸿劝着胡酒。
随嫁的`汉宫侍女暗中垂泪,行走在大漠上的返国者频频回首。
汉朝之恩实在是浅薄啊,胡人之恩还要更深,人生的欢乐在于心与心相知。
可怜王昭君的青冢已经荒芜埋没,还是有悲哀的乐曲流传至今。
【注释】⑴明妃:即王昭君,汉元帝宫女,容貌美丽,品行正直。
晋人避司马昭讳,改昭为明,后人沿用。
⑵春风;比喻面容之美。
杜甫《咏怀古迹五首》中咏昭君一首有“画图省识春风面”之句。
明妃曲二首原文-翻译及赏析
明妃曲二首原文|翻译及赏析
其一梅尧臣、欧阳修对《明妃曲》的和皆直斥汉计拙,对宋王朝屈辱政策提出批评。
王安石则极意刻画明妃的思乡的纯洁、深厚感情,并有意把这种感情与个人恩怨区别开来,尤为卓见。
针对当时的社会背,王安石歌颂明妃的不以恩怨易心,具有现实意义。
当时有些人误解了他的用意,那是由于他用古文笔法写诗,转折很多,▼写作背景
这组诗作于嘉祐四年(1059年),王安石奏《上仁宗皇帝言事书》之后。
当时,梅尧臣、欧阳修、司马光、刘敞皆写有和诗。
北宋时,辽国、西夏交侵,岁币百万(赵翼《廿二史札记》)。
自景祐年间(1034 1038)以来,西(夏)事尤棘。
当时的施宜生、张元之流,就因在宋不得志而投向辽、夏,为辽、夏出谋献策▼争议
郭沫若在一篇
1。
低徊顾影无颜色,尚得君王不自持的意思
低徊顾影无颜色,尚得君王不自持的意思“低徊顾影无颜色,尚得君王不自持”出自宋朝诗人王安石的作品《明妃曲二首其一》,其古诗全文如下:明妃初出汉宫时,泪湿春风鬓脚垂。
低徊顾影无颜色,尚得君王不自持。
归来却怪丹青手,入眼平生几曾有;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
一去心知更不归,可怜着尽汉宫衣;寄声欲问塞南事,只有年年鸿雁飞。
家人万里传消息,好在毡城莫相忆;君不见咫尺长门闭阿娇,人生失意无南北。
【注释】⑴明妃:即王昭君,汉元帝宫女,容貌美丽,品行正直。
晋人避司马昭讳,改昭为明,后人沿用。
⑵春风;比喻面容之美。
杜甫《咏怀古迹五首》中咏昭君一首有“画图省识春风面”之句。
这里的春风即春风面的省称。
⑶低徊:徘徊不前。
⑷不自持:不能控制自己的感情。
⑸归来:回过来。
丹青手:指画师毛延寿。
【翻译】明妃当时初起程出行离别汉宫时,泪湿桃花春风面鬓脚微微亦低垂。
低头回看身影间周围无有此颜色,还让我君王的感情都难以控制。
离别归来却怪罪丹青画图手,美貌如此在眼中平生实未曾见有。
天仙意态由自生画笔难以描摹成,当时冤枉杀死画工毛延寿。
从此一离去心知更不能回归,可怜还不能穿尽汉朝皇城之宫衣。
万里寄语欲相问塞南遥远家乡事,只有年年日日里眼望鸿雁往南飞。
家人虽然在万里传来亲人之消息,好好安心在毡城不要常将家相忆。
您还不曾见近在咫尺长门里幽幽阿娇被锁闭,人生如果要失意无分天南和地北。
【赏析】梅尧臣、欧阳修对《明妃曲》的和诗皆直斥“汉计拙”,对宋王朝屈辱政策提出批评。
王安石则极意刻画明妃的爱国思乡的纯洁、深厚感情,并有意把这种感情与个人恩怨区别开来,尤为卓见。
针对当时的社会背景,王安石歌颂明妃的不以恩怨易心,具有现实意义。
当时有些人误解了他的用意,那是由于他用古文笔法写诗,转折很多,跳跃很大,而某些人又以政治偏见来看待王安石,甚至恶意罗织之故。
清代蔡上翔在《王荆公年谱考略》中千方百计地替王安石辩解,但还未说得透彻。
明妃是悲剧人物。
这个悲剧可以从“入汉宫”时写起,也可以从“出汉宫”时写起。
王安石《明妃曲二首》原文赏析
王安石《明妃曲》原文赏析王安石《明妃曲二首》原文赏析明妃曲二首王安石其一明妃初出汉宫时,泪湿春风鬓脚垂。
低徊顾影无颜色,尚得君王不自持。
归来却怪丹青手,入眼平生几曾有;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
一去心知更不归,可怜着尽汉宫衣;寄声欲问塞南事,只有年年鸿雁飞。
家人万里传消息,好在毡城莫相忆;君不见咫尺长门闭阿娇,人生失意无南北。
其二明妃初嫁与胡儿,毡车百两皆胡姬。
含情欲语独无处,传与琵琶心自知。
黄金杆拨春风手,弹看飞鸿劝胡酒。
汉宫侍女暗垂泪,沙上行人却回首。
汉恩自浅胡恩深,人生乐在相知心。
可怜青冢已芜没,尚有哀弦留至今。
王安石《明妃曲》二首赏析历代文人似乎对昭君出塞这一咏史题材有特殊的感情,从西晋石崇的《王朋君》一诗篇起,一直到清末屡吟不绝,各具风貌。
这类题材的诗歌或以悲怨凄凉立意,或从个人遭际着眼,或讥讽汉帝的寡情少恩,或咒骂画工的居心不良,或直言无隐,哀叹国势的不振;或机锋侧出,写下一段翻案文字。
“如何一段琵琶曲,青草离离咏不休”(元虞集《昭君出塞图》),纵观封建时代的众多歌咏昭君之作,王安石《明妃曲二首》算得上这类题材作品中的佼佼者了。
王安石论诗有“自出己意,借事相发,情态毕出”(《蔡宽夫诗话》引王安石语)的议论,正可用来评价此二诗。
二诗刻画人物动作、心理,形象饱满,抒发情感,寓意精警,耐人寻味。
形象与议论的有机组合,赋与了诗歌不朽的艺术魅力,令人赞叹不已。
诗云:明妃初出汉宫时,泪湿春风鬓脚垂。
低徊顾影无颜色,尚得君王不自持。
归来却怪丹青手,入眼平生几曾有。
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
一去心知更不归,可怜着尽汉宫衣。
寄声欲问塞南事,只有年年鸿雁飞。
家人万里传消息:好在毡城莫相忆。
君不见咫尺长门闭阿娇,人生失意无南北。
明妃初嫁与胡儿,毡车百辆皆胡姬。
含情欲说独无处,传与琵琶心自知。
黄金捍拨春风手,弹看飞鸿劝胡酒。
汉宫侍女暗垂泪,沙上行人却回首。
汉恩自浅胡自深,人生乐在相知心。
可怜青冢已芜没,尚有哀弦留至今。
王安石《明妃曲二首》注释及译文
王安石《明妃曲》注释及译文王安石《明妃曲二首》注释及译文明妃曲二首是中国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诗人王安石所著的一首诗词,一共有两首,欢迎广大读者们阅读赏!明妃曲二首王安石明妃初出汉宫时,泪湿春风脚垂。
低徊顾影无颜色,尚得君王不自持。
归来却怪丹青手,入眼平生几曾有;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
一去心知更不归,可怜着尽汉宫衣;寄声欲问塞南事,只有年年鸿雁飞。
家人万里传消息,好在城莫相忆;君不见咫尺长门闭阿娇,人生失意无南北。
明妃初嫁与胡儿,车百两皆胡姬。
含情欲语独无处,传与琵琶心自知。
黄金杆拨春风手,弹看飞鸿劝胡酒。
汉宫侍女暗垂泪,沙上行人却回首。
汉恩自浅胡恩深,人生乐在相知心。
可怜青冢已芜没,尚有哀弦留至今。
【译文】明妃当时初起程出行离别汉宫时,泪湿桃花春风面脚微微亦低垂。
低头回看身影间周围无有此颜色,还让我君王的感情都难以控制。
离别归来却怪罪丹青画图手,美貌如此在眼中平生实未曾见有。
天仙意态由自生画笔难以描成,当时冤枉杀死画工毛延寿。
从此一离去心知更不能回归,可怜还不能穿尽汉朝皇城之宫衣。
万里寄语欲相问塞南遥远家乡事,只有年年日日里眼望鸿雁往南飞。
家人虽然在万里传来亲人之消息,好好安心在城不要常将家相忆。
您还不曾见近在咫尺长门里幽幽阿娇被锁闭,人生如果要失意无分天南和地北。
明妃当初嫁给胡人的时候,身旁上百两的车上乘坐的都是胡人女子。
她多想找个人说话但无处可说,只能把心语寄托于琵琶声中,心事只有自己知道。
她用能弹出美妙声音的手拨动黄金做的杆拨,弹起琵琶仰望空中飞鸿劝着胡酒。
随嫁的汉宫侍女暗中垂泪,行走在大漠上的返国者频频回首。
汉朝之恩实在是浅薄啊,胡人之恩还要更深,人生的欢乐在于心与心相知。
可怜王昭君的青冢已经荒芜埋没,还是有悲哀的`乐曲流传至今。
【注释】⑴明妃:即王昭君,汉元帝宫女,容貌美丽,品行正直。
晋人避司马昭讳,改昭为明,后人沿用。
⑵春风;比喻面容之美。
杜甫《咏怀古迹五首》中咏昭君一首有“画图省识春风面”之句。
古诗《明妃曲二首》赏析
古诗《明妃曲二首》赏析古诗《明妃曲二首》赏析明妃曲二首其一王安石明妃初出汉宫时,泪湿春风鬓脚垂。
低徊顾影无颜色,尚得君王不自持。
归来却怪丹青手,入眼平生几曾有;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
一去心知更不归,可怜着尽汉宫衣;寄声欲问塞南事,只有年年鸿雁飞。
家人万里传消息,好在毡城莫相忆;君不见咫尺长门闭阿娇,人生失意无南北。
在很多人意识中,似乎是画师毛延寿害了王昭君,这又是怎么来的呢?原来这段故事来自于葛洪的《西京杂记》,它是一本小说,与《后汉书》相比,它里面突然出现了一个画师毛延寿。
说“汉元帝后宫既多,不得常见,乃使画工图形,案图召幸之。
诸宫人皆赂画工,独王墙不肯,遂不得见”。
王昭君的故事自晋代石崇作《王昭君》乐府后,吟咏其事者,代不乏人。
有的悲其远嫁,有的责怪画师,有的写昭君在胡地的寂寞,有的写昭君的汉宫之思,种种立意不一而足。
王安石这首《明妃曲》别是一种立意。
诗中的重心在于书写失意的怨恨。
王昭君美冠后宫,但不被召幸。
更有甚者,她被作为宫中不喜欢、不需要的女子而远嫁异族。
红颜薄命岂不怨嗟?而在封建社会中失意的女子又岂止是远嫁的昭君?咫尺之间不也还有汉陈皇后的悲剧?但同情美人的失意还只是此诗的表层意思,更深层次的看,应当说作者是借了王昭君的故事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
诗人在写作此诗的前一年曾向仁宗上万言书,主张变法。
但仁宗已是暮年,无意进取,对王安石的倡议置而不论。
所以此诗的真正的用意是“托前代以自鸣所不平”。
士不遇,这是古代诗歌中一个传统的主题,北宋由于党争激烈,不少知识分子都遭到反复贬斥,感士不遇,就因此成了知识分子的普遍情绪。
王安石此诗只所以能震动当时文坛,引起巨大的反响,就因为它能言人之所欲言,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这是一首七古,全诗按情节可以分为四个层次。
第一次是起首四句,写明妃离宫时的形象。
明妃初出汉宫时,泪湿春风鬓脚垂。
低徊顾影无颜色,尚得君王不自持。
略去了许多身锁后宫的辛酸岁月,剪取明妃失意离宫的`关键情节,鬓发散乱伤心落泪尚如此动人,使元帝激动不已,这是用反衬的方法写明妃的美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诗明妃曲二首其一翻译赏析
《明妃曲二首其一》作者为宋朝诗人王安石。
其古诗全文如下:明妃初出汉宫时,泪湿春风鬓脚垂。
低徊顾影无颜色,尚得君王不自持。
归来却怪丹青手,入眼平生几曾有;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
一去心知更不归,可怜着尽汉宫衣;寄声欲问塞南事,只有年年鸿雁飞。
家人万里传消息,好在毡城莫相忆;君不见咫尺长门闭阿娇,人生失意无南北。
【前言】《明妃曲二首其一》是宋代文学家王安石的组诗作品,被称为是咏王昭君最好的诗。
第一首诗描绘王昭君的美貌,着重写昭君的风度、情态之美,以及这种美的感染力,并从中宣泄她内心悲苦之情,同时还揭示出她对故国、亲人的挚爱之情。
第二首诗描写王昭君入胡及其在胡中的情况与心情,并委曲深入地刻画昭君心事,突出其民族大义,塑造了一个可悲且可敬的明妃形象。
全诗语言矜炼深雅,缠绵婉丽,艺术手法多样,风格鲜明独特。
作品命题新颖,遭致纷纷议论,在文学史上产生过广泛影响。
【注释】⑴明妃:即王昭君,汉元帝宫女,容貌美丽,品行正直。
晋人避司马昭讳,改昭为明,后人沿用。
⑵春风;比喻面容之美。
杜甫《咏怀古迹五首》中咏昭君一首有“画图省识春风面”之句。
这里的春风即春风面的省称。
⑶低徊:徘徊不前。
⑷不自持:不能控制自己的感情。
⑸归来:回过来。
丹青手:指画师毛延寿。
⑹意态:风神。
⑺着尽汉宫衣:指昭君仍全身穿着汉服。
⑻塞南:指汉王朝。
⑼毡城:
此指匈奴王宫。
游牧民族以毡为帐篷(现名蒙古包)。
⑽咫尺:极言其近。
长门闭阿娇:西汉武帝曾将陈皇后幽禁长门宫。
长门:汉宫名。
阿娇:陈皇后小名字。
【翻译】明妃当时初起程出行离别汉宫时,泪湿桃花春风面鬓脚微微亦低垂。
低头回看身影间周围无有此颜色,还让我君王的感情都难以控制。
离别归来却怪罪丹青画图手,美貌如此在眼中平生实未曾见有。
天仙意态由自生画笔难以描摹成,当时冤枉杀死画工毛延寿。
从此一离去心知更不能回归,可怜还不能穿尽汉朝皇城之宫衣。
万里寄语欲相问塞南遥远家乡事,只有年年日日里眼望鸿雁往南飞。
家人虽然在万里传来亲人之消息,好好安心在毡城不要常将家相忆。
您还不曾见近在咫尺长门里幽幽阿娇被锁闭,人生如果要失意无分天南和地北。
【赏析】梅尧臣、欧阳修对《明妃曲》的和诗皆直斥“汉计拙”,对宋王朝屈辱政策提出批评。
王安石则极意刻画明妃的爱国思乡的纯洁、深厚感情,并有意把这种感情与个人恩怨区别开来,尤为卓见。
针对当时的社会背景,王安石歌颂明妃的不以恩怨易心,具有现实意义。
当时有些人误解了他的用意,那是由于他用古文笔法写诗,转折很多,跳跃很大,而某些人又以政治偏见来看待王安石,甚至恶意罗织之故。
清代蔡上翔在《王荆公年谱考略》中千方百计地替王安石辩解,但还未说得透彻。
明妃是悲剧人物。
这个悲剧可以从“入汉宫”时写起,也可以从“出汉宫”时写起。
而从“出汉宫”时写起,更能突出“昭君和番”这个主题。
王安石从“明妃初出汉宫时”写起,选材是得当的。
绝代佳人,离乡去国,描写她的容貌愈美,愈能引起人们的同情。
《后
汉书·南匈奴传》的记载是:“昭君丰容靓饰,光明汉官,顾影徘徊,竦动左右,帝见大惊。
”江淹《恨赋》上也着重写了她“仰天大息”这一细节。
王安石以这些为根据,一面写她的“泪湿春风”,“徘徊顾影”,着重刻画她的神态;一面从“君王”眼中,写出“入眼平生未曾有”,并因此而“不自持”,烘托出明妃容貌动人。
所以“意态白来画不成”一句是对她更进一层的烘托。
“意态”不仅是指容貌,还反映了她的心灵。
明妃“徘徊顾影无颜色”正是其眷恋故国无限柔情的表现。
至于“杀画师”这件事,出自《西京杂记》。
《西京杂记》是小说,事之有无不可知,王安石也不是在考证历史、评论史实,他只是借此事来加重描绘明妃的“意态”而已。
而且,这些描绘,又都是为明妃的“失意”这一悲剧结局作铺垫,以加重气氛。
上面写“去时”,下面写“去后”。
对于去后,作者没有写“紫台朔漠”的某年某事;而是把数十年间之事,概括为“一去心知更不归,可怜着尽汉宫衣”。
这两句间,省略了“然而犹且”,意思是说:“明妃心里明知绝无回到汉宫之望,然而,她仍眷眷于汉,不改汉服。
”近代学者陈寅恪曾经指出,中国古代所言胡汉之分,实质不在血统而在文化。
孔子修《春秋》就是“夷而进于中国则中国之”的。
而在历史上尤其是文学上,用为文化的标志常常是所谓“衣冠文物”。
《左传》上讲“南冠”,《论语》中讲“左衽”,后来一直用为文学典故。
杜甫写明妃也是着重写“环佩空归月夜魂”,这与王安石写的“着尽汉宫衣”,实际是同一手法。
杜甫、王安石皆设想通过“不改汉服”来表现明妃爱乡爱国的真挚深厚感情,这种感情既不因在汉“失意”而减弱,更不是
出于对皇帝有什么希冀(已经“心知更不归”了),不是“争宠取怜”。
因此,感情更为纯洁,形象更为高大。
接着又补上“寄声欲问塞南事,只有年年鸿雁飞”,把明妃一心向汉、历久不渝的心声,写到镂心刻骨。
梅尧臣也说“鸿雁为之悲,肝肠为之摧”。
王安石写得比梅尧臣更为生动形象。
最后,又用“家人万里传”来说,以无可奈何之语强为宽解,愈解而愈悲,把悲剧气氛写得更加浓厚。
更妙的是:笔锋一带,又点出了悲剧根源,扩大了悲剧范围。
明妃这一悲剧的起点可叙从“入汉宫”时写起。
汉宫,或者说“长门”,就是《红楼梦》中贾元春所说的“见不得人的地方”,从陈阿娇到贾元春,千千万万“如花女”,深锁长闭于其中。
以千万人(有时三千,有时三万)之青春,供一人之淫欲。
宫女之凄凉寂寞,可想而知,而况宫女的失宠与志士的怀才不遇,又有某种情况的类似,所以从司马相如《长门赋》到刘禹锡的《阿娇怨》,还有《西宫怨》之类,大都旨写这一题材,表现出对被侮辱、被损害的广大宫女的同情,或者抒发出“士不遇”的愤慨。
唐人“宫中多少如花女,不嫁单于君不知”,早在王安石之前就描写过了,只是说得“怨而不怒”;王安石却多少有点怒了。
李壁说:王安石“求出前人所未道”,是符合实际的;至于“不知其言之失”,则是受了王回、范冲等人的影响。
王回引孔子说的“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无也”,却忘了孔子也说过“夷而进于中国则中国之”(《论语》);特别是误解了“人生失意无南北”一句。
王回本是反对王安石变法的人,他以政治偏见来论诗,难以做到公允。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