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一第二章《第三节 大气受热过程》省级名师优质课教案比赛获奖教案示范课教案公开课教案

合集下载

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一第二章《第三节 大气受热过程》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

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一第二章《第三节 大气受热过程》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

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一第二章《第三节大气受热过程》优质课公开
课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
1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学生能够看图说出大气的垂直分层结构、各层的主要特征以及与人类的关系;
2.学生能够说出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大气的保温效应;
3.学生能够运用大气的保温作用这一原理解释相关现象;
4.学生能够说出影响地面辐射大小的主要因素;
二、过程与方法
1.学生能运用示意图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
2.学生通过对图像的阅读分析,学会正确的读图方法,提高了读图分析图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了解大气对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学生树立正确的环境观,探索大气环境的兴趣得到培养。

2.通过对大气环境中出现的一些实际问题的探究,学生的求知欲被激发,培养了热爱自然的美好心灵,热爱科学的思想感情。

3.通过对天气现象的科学剖析,学生能够破除封建迷信,培养了科学精神,树立了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2学情分析
通过对大气环境中出现的一些实际问题的探究,学生的求知欲被激发,培养了热爱自然的美好心灵,热爱科学的思想感情。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教学难点] 1.大气保温作用的原理。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新湘教版必修一3.2《大气受热过程》教案设计

新湘教版必修一3.2《大气受热过程》教案设计
读“太阳辐射能随波长的分布图”,太阳辐射的可见光中,波长较短的蓝光、紫光容易被空气分子散射,因而晴朗的天空呈现蔚蓝色。
平流层中的臭氧能够吸收太阳辐射中波长较短的紫外线。对流层中的水汽和二氧化碳等能少量吸收太阳辐射中波长较长的红外线。
观看PPT演示,理解太阳辐射在穿过大气层的过程中,由于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反射、散射、吸收作用,被地面吸收的太阳辐射大约为大气上界太阳辐射的47%。
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增温的同时,也要向外辐射能量。大气辐射的一部分向上射向宇宙空间,大部分却向下射到地面。射向地面的大气辐射,其方向与地面辐射相反,故称为大气逆辐射。大气逆辐射又把热量归还给地面,这就在一定程度上补偿了地面辐射损失的热量,对地面起到了保温作用。
观看PPT演示,建立完整的大气受热过程。
比较分析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辐射的性质,及其能量集中区域。
10分钟
归纳总结
大气的热力作用对地表环境有着深刻的影响。
思考,回味
1分钟
拓展提高
太阳辐射接近一半的能量透过大气被地面吸收,而地面辐射的75%-95%被对流层大气吸收,无法回到宇宙空间,大气的热力作用与温室的保温原理十分相似,因此,我们也常常把大气的热力作用称为“温室效应”。而能够强烈吸收地面辐射的水汽和二氧化碳也被称为温室气体。
4、通过温室效应和全球气候变暖等实例,培养学生用综合思维和发展变化的视角看待人类活动,用可持续理念思考发展中面临的问题和解决措施。
教学重点、难点: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大气热力作用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置意图
技术应用
时间安排
创设情境
观察青藏地区景观及人物图片,读“全国年太阳辐射量分布图”,说出我国太阳辐射最强及最弱的地区?思考为什么暑期藏区旅游既要防晒又要保暖呢?

3.2大气受热过程优秀教学案例湘教版高一地理必修第一册

3.2大气受热过程优秀教学案例湘教版高一地理必修第一册
作为一名特级教师,我深知教学目标的重要性,它不仅为学生提供了明确的学习方向,也为教师的教学工作提供了具体的指导。在教学过程中,我将紧紧围绕上述教学目标,采用人性化的教学方法,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努力提高他们的地理素养和综合能力。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他们成为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优秀人才。
3.结合学生的日常生活,设计一些与大气受热过程相关的问题,如“为什么夏天会热,冬天会冷?”“城市和乡村的温度差异是如何形成的?”等,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理解大气受热过程的重要性。
4.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相关知识,如地球的运动、太阳辐射等,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讲授新知
1.引导学生学习大气受热过程的基本原理,包括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和大气逆辐射的作用机制。
2.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鼓励他们分享自己的观点和见解,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3.引导学生通过查阅资料、进行实地观测等方式,寻找问题的答案,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在解答问题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大气受热过程的规律,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
(三)小组合作
1.设计一些具有挑战性的任务,如分析大气受热过程对某个地区的气候影响,让学生分组进行合作探究。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大气受热过程的基本原理,包括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和大气逆辐射的作用机制。
2.掌握大气受热过程中温度分布不均匀的原因,并能分析其对地球气候系统的影响。
3.了解大气受热过程与人类生活的关系,能举例说明大气受热过程对农业、生态环境等方面的实际影响。
4.学会运用地理知识分析问题,提高地理思维能力。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高一地理湘教版必修1教学教案第二章第三节大气环境大气受热过程(1)

高一地理湘教版必修1教学教案第二章第三节大气环境大气受热过程(1)

学校教师授课班级第周第学时章节课时第二章第三节第一课时(共五课时)课题大气环境—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说出大气的垂直分层,概括大气各层的特征。

2.说明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以及产生的自然现象。

3.解释大气对地面辐射的吸收作用于大气逆辐射对地面增温的影响。

4.例举说明影响地面辐射的因素。

过程与方法:1.通过人类活动与大气各层的关系的实例,概括大气各垂直分层的特征。

2.通过身边的自然现象,归纳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的表现。

3.绘制大气的受热过程的简图,说明大气受热的直接原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大气受热过程的变化的解释,感受人类活动队自然界的负面影响,认同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的环境观。

教学重点1.大气各垂直分层的特点及与人类的关系。

2.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大气对地面辐射的强烈吸收以及大气逆辐射。

教学难点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和大气逆辐射三种辐射之间的关系及其影响。

课型新课教学方法讲授法、问题探究法、案例分析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学内容教师教学活动学生学习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设问导入新课众所周知,生物能在地球上繁衍生息是因为什么原因?学生猜想并回答:温度、大气、水、光照……提出疑问,进入课堂思考状态。

讲授新课一、大气的垂直分层请阅读P43图2-33,你看到了哪些信息?并回答书中问题,教师总结各层特征。

1.随着高度的上升,对流层和平流层的气温分别是怎样变化的?2.为什么说对流层与人类的关系最为密切?3.为什么平流层适合飞机飞行?(教师与学生共同探索答案)学生读图回答。

1.随着高度的升高,对流层气温下降,平流层气温上升。

2.人类大多数生活在对流层。

3.平流层呢过气温下低上高,空气难以对流,大气平流运动,飞机飞行平稳,少水汽和尘埃,天气在读图中学会分析,增强读图能力。

晴朗少变,能见度好,利于飞机飞行。

讲授新课二、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试问若地球上没有大气会变成怎样?举例说明。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2-3-1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2-3-1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

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授课类型:新授课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掌握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能解释简单的生活实例。

2、掌握大气对太阳辐射的保温作用,能解释简单的生活实例和应用。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思考生活中的实际例子,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价值观通过对激发学生探究地理、学习地理的兴趣,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2、大气的保温作用。

教学过程:一、课前预习学案:1、图中序号分别表示:①,②,③,④。

2、波长长短关系: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辐射。

3、夏季当汽车在太阳暴晒后,车内温度为什么比车外高很多?4、青藏高原太阳能丰富的原因?5、四川盆地太阳能贫乏的原因?二、导入:由“交通信号灯:红灯停、绿灯行”导入。

三、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1、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辐射提问:大家回忆一下太阳辐射按照波长从短到长,可以分为哪几段?其中哪个波段的能量最多?紫外线,可见光,红外线。

可见光的能量最多。

太阳辐射要到达地面要经过厚厚的大气层,假设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量为100%,最终到达地面的只有47%,其中53%的太阳辐射都损失掉了。

接着,我们就来看看,大气是如何使太阳辐射留下买路财的?首先要补充一个知识,任何物质只要温度大于绝对零度,就会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外辐射能量,同时也会接受来自周围的电磁波。

温度越高,辐射的波长越短;反之,越长。

太阳辐射的能量以可见光为主,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都是红外线。

2、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请大家阅读书本44页的内容,对照课件中的问题,自主学习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1、吸收:有选择性,臭氧:吸收紫外线;CO2、水汽、尘埃:吸收红外线。

2、反射:无选择性,以云层的反射作用为主。

3、散射:选择性,波长较短的蓝紫光易被散射,红橙光不易被散射。

合作讨论:下面我们来看这么几个现实生活中的例子,说说它们反应出的是哪种削弱作用?【用课件展示不同的生活实例】1为什么夏季酷暑难熬的时候,你会盼望阴天?云层的反射。

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一第二章《第三节 热力环流与大气水平运动》优质课教案省级比赛获奖教案公开课试讲教案

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一第二章《第三节 热力环流与大气水平运动》优质课教案省级比赛获奖教案公开课试讲教案

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一第二章《第三节热力环流与大气水平运动》优质课教案省级比赛获奖教案公开课教师面试试讲教案
【名师授课教案】
1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能够应用热力环流的基础知识,分析几种常见的风的形成;
2.掌握气压高低的判读方法;
3.理解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摩擦力的特点及对风向和风力的影响。

4.运用等压线分布图,分析高低气压的分布,判断某地风向和风力。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课前观看微课并完成学习任务单,明确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培养学生在互助合作中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用动画的形式演示风的形成过程和变化情况,分析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摩擦力对风向的影响,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4.通过学生以实物的形式演示,调动多感官参与,加深学生对风向及各种作用力的理解。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培养学生求真求实、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
2.通过对大气运动的学习,理解常见的自然现象,认识世间万事万物都是运动变化的,而且运动变化是有规律的;
3.通过小组讨论探究,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和互助能力。

2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一年级的学生,由于学生的地理空间思维能力还较薄弱,所以我设计了微课和PPT用动画形式演示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和风向的形成原理,较直观形象,利于突破难点;通过课前观看微课,完成“学习任务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以小组合作探究的形式,提高学生的合作互助探究地理问题的能力。

3重点难点。

高中地理 2.3 大气受热过程教案 湘教版必修1

高中地理 2.3 大气受热过程教案 湘教版必修1

2.3 大气环境[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了解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大气的保温效应;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有关示意图,学会正确的读图方法,提高读图析图能力。

2.能运用所学的原理,解析发生在身边大气环境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了解大气对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树立正确的环境观,培养学生探索大气环境的兴趣。

2.通过对大气环境中出现的一些实际问题的探究,激发求知欲,培养热爱自然的美好心灵,热爱科学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对地面的保温作用;[教学难点]大气的选择性吸收特性;[教学媒体与教具]运用多媒体教学平台,制作课件进行教学。

[课时安排]1课时[讲授过程]【导入新课】“南太平洋上空一只蝴蝶挥动翅膀,有可能引起北太平洋上形成一次台风。

”这说明地球表面覆盖着一层能够传递物质和能量的介质,即现在我们即将学习的大气环境。

【板书】第三节大气环境【讲述】地球的周围包围着的大气是厚厚的,从地面向上,可延伸数千千米的高空。

大气的组成成分在垂直方向上是有差异的,进而使得大气的温度、密度和大气运动状况等物理性质在垂直方向上有差异。

根据大气在垂直方向上可以划分为对流层、平流层和高层大气。

【读图思考】读课本P43图2—23大气的垂直分层示意图,并思考以下问题:①对流层、平流层的气温随高度变化情况有何不同?②为什么说对流层与人类关系最为密切?③现在人们乘坐的大型飞机多是在平流层中飞行。

为什么平流层适合于飞机飞行?④你知道地球大气层到底有多厚吗?【学生发言,教师总结】①)对流层大气温度随高度增加而递减;平流层大气温度随高度增加而增加;高层大气温度随高度增加先是降低,一定高度后又上升很快。

②因为人类就生活在对流层的底部,可以说是“人类之家”。

天气现象复杂多变。

近地面的水汽和固体杂质通过对流运动向上空输送,在上升过程中随着气温的降低,容易成云致雨。

与人们生活和生产活动紧密相关的各种天气现象(云、雨、雾、雪等)都发生在对流层。

3.2大气受热过程优秀教学案例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

3.2大气受热过程优秀教学案例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
3.2大气受热过程优秀教学案例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
一、案例背景
在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的3.2节“大气受热过程”中,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一抽象的自然现象,我设计了一堂结合生活实际、互动性强的教学案例。在授课前,我了解到我所教的高一学生虽然对日常天气有所感知,但对于大气受热过程的理解却较为模糊,难以构建起从生活现象到科学原理的桥梁。因此,我决定以学生的生活体验为切入点,通过一系列精心设计的教学活动,使他们能更深入地理解大气受热的基本原理。
4.评价小组合作成果,表彰优秀团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四)反思与评价
1.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反思,总结大气受热过程的基本原理及其应用。
2.让学生回顾自己的学习过程,发现优点和不足,明确今后的学习方向。
3.组织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小组评价,培养学生的评价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
4.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价,关注学生的成长,给予鼓励和指导。
3.创设互动讨论环节,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4.设计课后实践作业,让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激发学生探究自然现象的热情。
2.培养学生关爱环境、珍惜资源的意识,提高学生的环保素养。
3.通过小组合作、实验操作等环节,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实际应用的作业设计: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问题,如天气预报、能源利用等。通过作业的完成,学生能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实际问题解决能力。教师对作业进行批改,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为下一步教学提供依据。
3.了解大气受热过程在农业生产、能源利用等方面的应用,提高学生的实际问题解决能力。

3.2大气热力环流优秀教学案例高一地理湘教版必修一

3.2大气热力环流优秀教学案例高一地理湘教版必修一
2.问题导向,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提出一系列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究,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团队合作精神: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在合作中学习,在学习中成长,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4.反思与评价,提高自我认知和调整能力: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反思和评价,使学生不断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和地理素养,培养学生的自我认知和自我调整能力。
பைடு நூலகம்(三)学生小组讨论
教师提出具有启发性的讨论话题,如“大气热力环流对地球气候有哪些影响?”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在讨论过程中,学生互相交流、互相学习,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教师巡回指导,对学生的讨论进行点评和引导,帮助学生深化对知识的理解。
(四)总结归纳
教师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总结归纳。首先,让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大气热力环流的基本概念、形成原因和地理意义。其次,教师强调大气热力环流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提醒学生关注自然环境,提高环保意识。最后,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情况进行点评,鼓励学生继续努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使学生认识到大气热力环流对地球气候和生态环境的重要性,从而提高他们对自然环境的尊重和保护意识。同时,通过欣赏大自然的美丽景象,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热爱,激发他们探索自然、热爱科学的情感。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以亲切、鼓励的语言与学生互动,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使他们在自信、愉悦的情感状态下学习,提高他们的地理素养。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本节课通过讲解和实践活动,使学生掌握大气热力环流的基本概念、形成原因和地理意义。能够理解地表冷热不均是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掌握大气垂直和水平运动的基本规律。此外,学生还能够通过案例分析,了解大气热力环流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地理知识的实际运用能力。

3.3大气热力环流课时2优秀教学案例高一地理湘教版必修第一册

3.3大气热力环流课时2优秀教学案例高一地理湘教版必修第一册
小组合作是本节课的重要教学策略之一。我将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能力,合理划分学习小组,确保每位学生都能在小组中发挥自己的优势。在小组合作过程中,引导学生相互讨论、交流,共同探讨大气热力环流的相关问题。通过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沟通能力,提高课堂学习效果。
(四)反思与评价
1.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思维过程,引导他们及时反思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效果。针对大气热力环流的学习,可以让学生思考以下问题:“我掌握了哪些大气热力环流的知识?”“我在学习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如何解决?”等,促使学生不断调整和优化学习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位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大气热力环流知识。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与技能,观察、分析生活中的地理现象,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和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三、教学策略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形式,培养学生合作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如动态示意图、实时气象数据等,提高学生对大气热力环流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3.设计实践性活动,如模拟实验、户外考察等,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大气热力环流知识,提高实践操作能力。
4.引导学生运用比较、归纳、概括等方法,对大气热力环流的相关知识进行整理和总结。
(一)情景创设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大气热力环流知识,我将采用情景创设的教学策略。通过引入生活实例,如城市热岛效应、山谷风等,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感受大气热力环流的存在和影响。同时,利用多媒体手段,展示大气热力环流的动态示意图和实时气象数据,帮助学生形象地认识这一地理现象。此外,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户外实地考察,使他们在观察和体验中深入了解大气热力环流。

3.3大气热力环流优秀教学案例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一

3.3大气热力环流优秀教学案例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一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些与大气热力环流相关的现象,如热气球升空、风扇吹风等,引导学生关注大气运动的形式和特点。
2.提问学生对大气热力环流的了解和认识,了解学生的预习情况和已有知识基础。
3.宣布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和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二)讲授新知
1.利用多媒体演示和板书,系统地讲解大气热力环流的概念、产生原因和基本形式。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1.利用多媒体演示,如动画、图片、视频等,创设生动形象的大气热力环流情景,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大气运动的形式和特点。
2.结合生活实际,提供一些典型案例,如热岛效应、季风气候等,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感受大气热力环流的作用和影响。
3.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大气热力环流的产生原因和影响因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大气热力环流的概念,掌握其产生的原因和基本形式。
2.能够运用大气热力环流的原理分析实际问题,如天气预报、气候形成等。
3.掌握大气垂直和水平运动的特点,理解其对天气和气候的影响。
4.能够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如多媒体演示和实际案例分析,提高地理实践能力和科学素养。
(二)过程与方法
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天气系统、气候系统的基本概念,对地球大气有一定的认识。但热力环流作为一种复杂的大气运动形式,需要学生具备较高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这对于高中生来说是一个挑战。
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大气热力环流,本节课采用了探究式教学法,结合多媒体演示和实际案例分析,引导学生从实际问题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从而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和科学素养。

2024春新教材高中地理3.2大气受热过程教案湘教版必修第一册

2024春新教材高中地理3.2大气受热过程教案湘教版必修第一册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紧密围绕新教程要求,重在培养学生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通过学习“大气受热过程”,学生将实现以下目标:
1.提升综合思维:学生能够运用地理综合思维,分析大气受热过程中各因素相互作用,理解其对气候和天气的影响,从而形成对地球热量平衡的整体认识。
2.增强区域认知: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不同地区气候特点与大气受热过程的关联,提高对区域气候差异的认识。
例题3:大气对地面长波辐射的吸收和大气逆辐射的作用
题目描述:解释大气逆辐射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解答:大气逆辐射是指大气层中的气体分子吸收地面长波辐射后,将能量重新辐射回地面,起到保温作用。大气逆辐射使得地面温度得到维持,尤其是在夜间,大气逆辐射使得地面温度不会过度下降,对维持地球表面温度具有重要作用。
-电子白板
-教学互动软件
3.信息化资源
-电子教材
-地理信息系统(GIS)软件
-大气受热过程动画
-气象数据分析软件
4.教学手段
-探究式学习
-小组合作学习
-实地考察
-案例分析
-讲授与讨论结合
-互动式多媒体教学
5.辅助材料
-地理学科相关图书
-气象数据报告
-时事新闻相关资料
-学术论文摘要
6.网络资源
-教育部门推荐的在线教育资源
2.大气受热过程基础知识讲解(10分钟)
目标:让学生了解大气受热过程的基本概念、组成部分和原理。
过程:
讲解大气受热过程的定义,包括大气层结构及其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和反射。
详细介绍大气受热过程的组成部分,如地球表面受热不均匀性、大气逆辐射等,使用图表或示意图帮助学生理解。
3.大气受热过程案例分析(20分钟)
例题4:大气受热过程对气候和天气的影响

3.2大气受热过程优秀教学案例高一地理必修第一册(湘教版)

3.2大气受热过程优秀教学案例高一地理必修第一册(湘教版)
(三)小组合作
1.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个地区,分析其夏季气温分布特点及其与大气受热过程的关系;
2.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各自的分析结果,互相交流和学习;
3.各小组汇报研究成果,全班进行交流和讨论,共同探讨大气受热过程对气候的影响。
小组合作策略中,我将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通过小组合作,让学生共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同时,通过小组合作,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力。
5.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统一:本节课的设计注重了知识与技能的培养,过程与方法的训练,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引导,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全面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达到了地理学科的教育目标。
五、案例亮点
1.生活化情境的创设:以我国夏季普遍高温的现象为切入点,创设情境,引发学生对大气受热过程的探究兴趣。这种生活化的情境创设使得学生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大气受热过程的实际意义,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2.问题导向的教学策略: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大气受热过程的原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同时,设计探究活动,让学生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IS)模拟大气受热过程,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三)学生小组讨论
1.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个地区,分析其夏季气温分布特点及其与大气受热过程的关系;
2.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各自的分析结果,互相交流和学习;
3.各小组汇报研究成果,全班进行交流和讨论,共同探讨大气受热过程对气候的影响。
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中,我将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共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同时,通过小组合作,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力。

3.2大气的受热过程优秀教学案例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一

3.2大气的受热过程优秀教学案例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一
3.2大气的受热过程优秀教学案例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一
一、案例背景
在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一的第3.2节“大气的受热过程”中,学生需要理解大气吸收太阳辐射能、地面反射太阳辐射能以及大气逆辐射等概念。本节内容是学生掌握大气热量平衡、大气温度分布以及气候形成的基础。
为了提高学生对这一复杂过程的理解,我设计了一堂以实际案例为基础的互动教学活动。首先,我引入了“温室效应”这一生活化的问题,让学生思考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接着,我通过多媒体展示了地球大气层中热量传递的动态图像,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太阳辐射能经过大气层时的吸收和反射过程。
同时,通过小组讨论和实践活动,学生将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和分享,培养团队协作精神和沟通能力。在实践中,学生还将体会到地理科学研究的乐趣,增强对科学的探究精神。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我将在课堂一开始创设“温室效应”这一生活化的问题情景。通过展示全球气候变暖的图片和数据,让学生思考这一现象背后的原因,从而引出大气受热过程的重要性。接着,我会利用多媒体手段,模拟地球大气层中热量传递的动态过程,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太阳辐射能经过大气层时的吸收和反射过程,从而为后续的学习打下基础。
五、案例亮点
1.生活化情景的引入:通过引入“温室效应”这一生活化的问题情景,我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使他们能够更加主动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这种生活化的情景创设,使得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大气受热过程与人类生活的关系,提高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2.问题导向的教学方法:我采用问题导向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究。通过提出问题并展示实际气候现象,让学生思考这些现象与大气受热过程之间的关系。这种问题导向的方法,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3.2大气的受热过程优秀教学案例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

3.2大气的受热过程优秀教学案例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
3.鼓励学生互相评价,让其他同学分享他们的观察和观点,以此提高学生的自我反思和评价能力。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利用生活实例导入:夏季晴朗的白天温度较高,夜晚温度较低,引导学生思考这个现象与大气的受什么了解?太阳辐射在大气中的传播和能量转换是怎样的?
3.小组合作学习: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讨论和分享,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同时也能够促进学生思考和深入探讨大气的受热过程。
4.实践作业设计:布置观察和记录当地一天中气温变化并分析其与大气的受热过程的关系的实践作业,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情境中,增强实践操作能力。
5.教学策略灵活运用:结合情景创设、问题导向、小组合作等多种教学策略,使教学过程丰富多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4.布置实践作业,让学生观察和记录一天中气温的变化,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激发他们对地理学科的热爱;
2.培养学生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和思考能力,提高他们对科学知识的追求意识;
3.培养学生合作和分享的精神,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
4.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他们的实践操作能力;
3.鼓励学生在作业中发挥创造力,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思考,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
五、案例亮点
1.生活实例导入:通过引用夏季晴朗的白天温度较高,夜晚温度较低的生活现象,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能力,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更容易理解和记忆。
2.结合多媒体课件:利用多媒体课件直观地展示太阳辐射在大气中的传播和能量转换过程,有助于学生形成清晰的视觉印象,提高学习效果。
(三)学生小组讨论
1.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分配一项任务:讨论大气的受热过程对气候和天气的影响。

金版湘教地理必修一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及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移动公开课一等奖优质课大赛微课获奖课件

金版湘教地理必修一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及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移动公开课一等奖优质课大赛微课获奖课件

下一页 有充末足页凝结核
第22页
(1)辐射雾和平流雾中,含有明显季节性特性是________雾。 (2)海洋上暖湿空气流到冷洋面上,普通形成________雾。 (3)气象谚语“十雾九晴”中“雾”普通指________雾。 (4)重庆雾大多属于辐射雾还是平流雾?分析形成原因。
第二章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转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末页
第17页
第二章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转
大气的受热过程

(高考广东地理卷)地面辐射与地面
吸取大气逆辐射之差称为有效辐射。读下图并结合
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黄河流域多年平均年有效辐射总量等值线图(单位:MJ/m2)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末页
第18页
第二章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转
A.M地
B.N地
C.P地
D.Q地
(3)当M地月平均气压为全年最高月份,也许出现地理现象是( ) A.巴西高原处于干季 B.尼罗河进入丰水期 C.美国大平原麦收正忙 D.我国东北地域严寒干燥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末页
第25页
第二章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转
【解析】 本题考察等值线基础知识及在等压线图上绘制实际风向能力。结 合题干中“N地气压高于P地”可在N点画出气压梯度力方向箭头,再结合图中纬 度知此地位于北半球,从而画出风向。四地中,其它三地气压较高,P地气压 低,气流以上升为主,最也许出现阴雨天气。当M地月平均气压全年最高时, 结合M地所处位置分析,此时蒙古高压势力最强,为北半球冬季。
三、热力环流 原理:太阳辐射在地表的分布差异造成不同地区气温不同,
并导致水平方向上各地间的气压差异,引起大气运动 动力:水平气压差异 性质:最简单的大气运动形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一第二章《第三节大气受热过程》省级名师优质课教案比赛获奖教案示范课教案公开课教案
【省级名师教案】
1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学生能够看图说出大气的垂直分层结构、各层的主要特征以及与人类的关系;
2.学生能够说出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大气的保温效应;
3.学生能够运用大气的保温作用这一原理解释相关现象;
4.学生能够说出影响地面辐射大小的主要因素;
二、过程与方法
1.学生能运用示意图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
2.学生通过对图像的阅读分析,学会正确的读图方法,提高了读图分析图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了解大气对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学生树立正确的环境观,探索大气环境的兴趣得到培养。

2.通过对大气环境中出现的一些实际问题的探究,学生的求知欲被激发,培养了热爱自然的美好心灵,热爱科学的思想感情。

3.通过对天气现象的科学剖析,学生能够破除封建迷信,培养了科学精神,树立了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2学情分析
通过对大气环境中出现的一些实际问题的探究,学生的求知欲被激发,培养了热爱自然的美好心灵,热爱科学的思想感情。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教学难点] 1.大气保温作用的原理。

4教学过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