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述孔孟、老庄的基本异同及其影响在后世的主要表现

合集下载

孔孟与老庄

孔孟与老庄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他老人家通过对自然的观察学习已经达到人天合一的境界,行事做人已和自然法则(道)高度统一以至通过无为而无不为......老子的思想博大精深,其智慧对自然以及人世间的万事万物的观察角度达到空前绝后的高度。

这个境界对我们这些凡夫俗子来说是:知亦难行则更难。

虽然后人对他的描述已经达到神话的地步,但是如果我们能够领悟到《道德经》中的一词半句也是终身受用无穷的!而庄子的思想是在老子的基础上对世间事物的更进一步阐述。

孔孟老庄美学思想比较儒道之学重在人生,本无意论美,其美学思想皆出自审美化的人生哲学。

故,论儒道美学即论其哲学也,亦即论其人生境界观也。

一孔孟之学以“仁”为根本,“成仁”乃其理想;老庄之言以“道”为宗尚,“体道”是其归宿。

两家本旨多有不同,前贤有治世治身之说,时彦有入世超世之判,皆以法度、自然明两家轸域。

审美精神之歧异亦无外乎此,盖先有人生境界观而后有艺术审美论也。

1 美善相乐与自然真美孔子论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

‟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论语。

八佾》),缘《韶》主尧舜禅让以德,而《武》主武王征伐以力。

此美善相乐之论,源于其仁学思想。

仁为内在情性与外在伦理之融汇,此内外交洽之仁心乃“礼”、“乐”之根本。

“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论语。

阳货》)仁学精神贯注于艺事中,非特悦人耳目、娱人情性而已,更当于潜移默化中激发善德良知也。

子云:“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论语。

泰伯》)“乐”即音乐艺术,兼愉悦性情之形式美与感发意志之仁德美。

“成于乐”为精神沉醉、纯粹超越而至自由境界1.孔子闻《韶》于齐,三月不知肉味,整个人生由音乐而艺术化、道德化,沉浸于美善统一之境。

斯乐陶染性灵、感发仁心,使人人本具之良知充满身心,一念自觉便可成仁。

子云:“我欲仁,斯仁至矣。

”(《论语。

述而》)又云:“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论语。

颜渊》)诚哉斯言!孟子曰:“理义悦我心,犹刍豢之悦我口。

孔孟老庄墨的论说风格

孔孟老庄墨的论说风格

孔孟老庄墨的论说风格各具特色,具体如下:
孔子:孔子的语言风格平实、朴素,注重逻辑和内在的连贯性。

他的话语富有启发性,常常以形象生动的方式表达思想,具有强烈的文化内涵和人文精神。

孟子:孟子的语言风格富有气势,擅长用比喻、寓言等形象生动的手段来阐述自己的思想。

他的话语中充满热情和信念,具有强烈的感召力和说服力,能够激发听者的情感共鸣。

老子:老子的语言风格简约、深邃,常常以短小精悍的语句表达思想。

他善于用矛盾、相反的词语来阐述道理,引人深思。

老子的语言中充满智慧和哲学思考,对后世影响深远。

庄子:庄子的语言风格汪洋恣肆、文思奇幻,引物连类,取象之深厚,善于用寓言来阐述思想。

他的论说文恢宏大气,富有想象力,且善于使用比喻和象征的手法来表达深邃的思想。

墨子:墨子的语言风格质朴明快、善于类推,他的论说文逻辑严谨、观点明确,且善于通过实例来阐述自己的思想。

墨子的言辞平实而有力,强调实践性和实用性。

总的来说,孔孟老庄墨的论说风格各具特色,或平实、或气势、或简约、或汪洋恣肆、或质朴明快,他们的语言风格和论说方法都具有独特的魅力和思想深度。

孔孟与老庄的比较

孔孟与老庄的比较

孔孟与老庄的比较之治国有方中文092鄢杨学号:5000209104中文摘要:春秋战国,一个战火纷飞,狼烟四起的时代,在社会形态上,奴隶制逐渐解,封建社会的雏形也在这个时期开始形成。

而在思想文化领域,整个春秋战国出现百家争鸣的社会现象,各钟学派拔地而起,且纷纷形成了有各自特色,自成体系的学说。

儒家和道家都是当时在思想领域占有一席之地的门类派别。

它们之间以相互联系和彼此区别的状态存在着,并且至今都对我国传统文化的研究有着深远影响。

而作为儒家学派的集大成者孔子、孟子,以及道家学派的佼佼者老子、庄子,他们在治国之道上都有哪一些比较突出的见解和成就呢?关键字:共存以仁为本无为而治正文:在对孔孟与老庄进行比较之前,首先要认识到有儒、道两家是长期共存,互相竞争,互相吸收的,并且它们之间的种种联系和区别逐渐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中一条纵贯始终的基本发展线索,在此前提之下然后再具体展开孔孟与老庄的比较。

“仁”是孔子整个思想的内容的核心,恐怕也是以孔孟为代表的整个儒家学派的主要思想核心。

而体现在治国的方略上时,孔孟主张“为政以德”,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是最高尚的治国之道。

这种治国方略也叫“德治”或“礼治”。

顾名思义,他们主张从自身修养出发,所谓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讲的应该就是这个道理。

首先从统治者出发,应该实行“仁政”,即以人为本,爱民,富民。

能够想民众之所想,急民众之所需,从百姓的角度去进行国家的治理以及政策的实施。

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从整个社会道德角度出发,通过在在整个社会形成一种公共道德准则来实现国家的安定和社会的和谐,统治者以这种“爱人”之心去管理自己的国家,民众;以“爱人”的态度从事管理,势必致力于提高百姓的物质生活水平和道德文明程度;统治者将之落在实处就是富民和教民,然后又通过富民和教民来提高整个国民的素质及生活水平,如此一来,形成一个良性循环,使得整个社会在一个比较和平的环境下与比较有序的状态下稳步前进。

孔孟的异同点

孔孟的异同点

孔孟的异同点引言孔子和孟子是中国古代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他们对中国文化和思想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比较孔子和孟子的异同点,包括思想观点、教育理念、政治主张等。

思想观点1. 人性观•孔子:认为人性本善,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他认为通过道德修养可以使人自我完善,并通过自己的榜样影响他人。

•孟子:认为人性本恶,但也具备良知。

他主张通过教育来引导人们发展良知,使其成为有道德修养的人。

2. 教育观•孔子:注重教育培养,提倡“学而时习之”,强调学习礼仪、音乐、书法等传统文化,并倡导“君子”教育模式。

•孟子:强调以爱心去教育学生,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和道德修养,并提出“三纲五常”的教育原则。

3. 家庭观•孔子:强调家庭伦理,主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他认为只有通过修身养性,才能够治理好家庭和国家。

•孟子:注重父子关系,主张“亲亲、尊尊”,认为父母应该以榜样的力量来教育子女,并倡导了“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的家庭伦理观。

政治主张1. 统一思想•孔子:主张通过君主的德行来统一民众的思想,使人们都能够遵循礼仪和道德规范。

•孟子:认为君主应该以仁爱之心去统治国家,通过行善和榜样的力量来感化民众。

2. 治理原则•孔子:提出了“仁政”、“君子政治”的理念,强调君主应该以仁爱之心去治理国家,使百姓安居乐业。

•孟子:倡导了“民贵君轻”的政治观点,认为君主应该尊重民众的需求,并以公平正义的原则来处理政务。

影响与传承1. 影响范围•孔子:孔子的思想影响了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儒家文化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孟子: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对后世儒家学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 教育体系•孔子:创办私塾,培养了一大批学生,并将自己的思想传授给后人。

他提出了“教育无疆”的理念,强调普及教育。

•孟子:在教育方面,孟子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和道德修养,并倡导了“以天下为己任”的教育理念。

结论综上所述,孔子和孟子在人性观、教育观、家庭观以及政治主张等方面存在一些异同点。

孔孟之道和老庄之道的教育意义

孔孟之道和老庄之道的教育意义

孔孟之道和老庄之道的教育意义
孔孟之道和老庄之道都是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代表,它们的教育意义非常深远。

孔孟之道强调了教育的重要性,认为教育可以使人变得更加完善和成熟,成为有用之人。

同时,孔孟之道也强调了道德教育,认为只有在道德上做到圣人的标准,才能被称为真正的有用之人。

因此,孔孟之道强调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教育目标,提倡了“以诚为本、以德为先”的教育方法。

老庄之道则强调了自然、放松、自由的教育理念,认为教育应该让人得到真正的自由和快乐。

老庄之道主张真正的自由来自于放弃追求物质和权力的欲望,追求内心的平静和自由。

因此,老庄之道强调了“无为而治”和“道法自然”的教育目标,提倡了“循序渐进、自由自在”的教育方法。

综上所述,孔孟之道和老庄之道都有其独特的教育意义,它们强调了不同的教育目标和教育方法,但都是为了培养真正有用、自由、快乐的人。

因此,在今天的教育中,我们可以借鉴孔孟之道和老庄之道的教育理念,不断探索适应当代社会的教育模式和方法,为培养更多有用之人、自由之人、快乐之人而努力。

- 1 -。

试论述孔孟、老庄的基本异同及其影响在后世的主要表现

试论述孔孟、老庄的基本异同及其影响在后世的主要表现

试论述孔孟、老庄的基本异同3及其影响一、孔孟的异同:相同点:(1)他们都注重人文主义的教育,即道德人格教育。

维护“礼治”,提倡“德治”,重视“人治”。

(2)孔子与孟子都推崇“仁”的思想,都讲求“仁者爱人”孔子注重道义之乐,孟子主张仁政,其实仁政就是礼治,因为仁是最高之德,所以仁政就是最高的礼德。

(3)孔子注重道义之乐,自然之乐,而孟子对自然之乐不但赞同,而且主张普及。

(4)孔子虽重礼、乐,反对人的性情是陶冶的功效,但也不忽视自然和人生关系的重要,与孟子重视利用自然以陶冶性情的功用无区别。

不同点:(1)孟子与孔子相比,孟子的新贡献主要在于把伦理范畴与人性善连接在一起。

孔子认为人性非全善,“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而孟子认为人性是全善的,教育的作用在于存养和扩充仁、义、礼、智的善端,所以,人人都可以为善,人人都可以为尧舜。

(2)孔子注重言行,重视感情的陶冶。

孟子则认为知言可以辨别理性的得失,常将知言对举,特别注意意志的锻炼。

(3)孔子强调仁礼,是个人修身的必须,而他也最乐意春田宴乐。

孟子强调的仁是王道,爱民,是一种实现称霸野心道路的治国方式。

孟子把孔子的仁学思想,发展成一种仁政的学说,由仁爱之心,发展为统治者、最高的领导要关爱自己的百姓,要施仁政,儒家的思想又向前迈进一步。

(4)从两人的人格来看。

孔子偏向敦厚,而孟子则偏向愤世疾俗。

这与孔子的人生经历有关,孔子早年家贫,作过吹鼓手,也放过牛羊,他是自学成才,因而他自然就养成了谦逊的性格,他向长者请教时也总是恭恭敬敬。

孟子则不同,孟子生活在战国时期,孟子把个人与社会紧密的联系在一起,他以解民倒悬为己任,自然是看不惯诸侯们的那一套的,百姓的血流在他的眼中,哀号回荡在他的心中,这更激起他的愤世疾俗。

(5)孔子很赞同管仲,他说“微管仲,吾其披发左衽矣”。

他也赞同用适当的刑罚来惩戒,不过,他不赞成滥施刑罚。

孟子则不同,。

孟子不赞同刑罚,只因战国时期各国刑罚太甚,他认为施刑是“网民”,他倒赞同教化“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孔孟的异同点

孔孟的异同点

孔孟的异同点孔子和孟子是中国古代思想家中最具代表性的两位人物,他们的思想对中国的历史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虽然孔子和孟子都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但是他们的思想有着一些明显的异同点。

一、异点1. 对人性的看法不同孔子认为人性本善,但是受到环境的影响会变得不好。

他强调人们应该通过学习来修身养性,使自己变得更加善良。

而孟子则认为人性本恶,但是通过教育和修养可以使人变得更加善良。

他认为人们应该通过自我完善来达到道德的高度。

2. 对仁爱的理解不同孔子认为仁爱是人类最高尚的品德,是实现和谐社会的关键。

他认为仁爱应该体现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中,包括君臣、父子、兄弟、朋友等。

而孟子则认为仁爱应该是一种普遍的情感,不仅仅体现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中,还应该包括人与动物、人与自然等。

3. 对政治的看法不同孔子认为政治应该以仁爱为核心,君主应该以身作则,以仁爱的品德来治理国家。

他认为君主应该尊重民众,以民众的利益为出发点来制定政策。

而孟子则认为政治应该以道德为核心,君主应该以德治国,以道德的力量来治理国家。

他认为君主应该尊重民众,但是也应该有权威和力量来维护社会的稳定。

二、同点1. 倡导修身养性孔子和孟子都认为人们应该通过修身养性来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平。

他们认为只有通过自我完善,才能达到道德的高度。

2. 倡导仁爱孔子和孟子都认为仁爱是人类最高尚的品德,是实现和谐社会的关键。

他们认为人们应该以仁爱为出发点来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3. 倡导民本思想孔子和孟子都认为政治应该以民众的利益为出发点来制定政策。

他们认为君主应该尊重民众,以民众的利益为出发点来治理国家。

总之,孔子和孟子都是中国古代思想家中最具代表性的两位人物,他们的思想对中国的历史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虽然他们的思想有着一些明显的异同点,但是他们都倡导修身养性、仁爱和民本思想,这些思想对中国的历史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老庄思想比孔孟思想更适用于当今社会(一辩稿)

老庄思想比孔孟思想更适用于当今社会(一辩稿)

《老庄思想比孔孟思想更适用于当今社会》主席、各位:大家晚上好!(刚才对方辩友谈到了当今社会存在的急功近利、道德缺失、生态破坏等几个问题,然后说孔孟思想具有诸多优点,能解决这些问题。

但是我们想说老庄思想也具有很多优点也能解决这些问题啊,你们凭什么可以依此就说孔孟思想更适用于当今社会?或者说:你们比较的标准是什么?)我们今天所说的更适用,应该是指在缓和和解决这些社会问题时哪种思想更具针对性。

那么在解决问题之前,我们首先应该来分析一下这些问题出现的根源是什么?我们可以发现:无论是急功近利、道德滑坡、生态破坏,还是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人们幸福感的缺失,究其根源,大抵都是利益冲突、欲望膨胀以及僵化的思想造成的恶果。

而老庄道法自然、少私寡欲、清净无为的思想主张,无疑正是给当今这个浮躁的社会开出的一剂清火清心的良药。

首先,从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来看:治理生态环境问题需要老庄。

在人类中心论和贪婪欲望的驱使下,三百年以来的全球工业化浪潮,走的是一条以牺牲自然环境为代价的“黑色文明”之路,而今天出现的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正是给人类敲响的警钟。

我们承认,(正如对方一辩所说)孔孟在生态问题上也提出了他们自己的解决方法,但即便是提倡“数罟不入洿池”“斧斤以时入山林”的孟子,仍然认为“万物皆备于我矣”,认为自然万物生来就是为供人类享用而存在的,而这种思想人们也似乎已经习以为常,但我们是否反思过:以自然主人的身份去面对自然,怀着利用自然的目的去节制自然,这与以前的那种掠夺式开发在本质上又有什么区别呢?而老庄主张“齐物我”,在老庄的思想里,人与自然在地位本来就是平等的,我们不能仅仅考虑自然对人类的价值,而应该去分析自然和人类的相互影响。

因此老庄认为“伤物者,物亦伤之”,提倡“无用之用”,即对人的欲望和需求加以合理地节制,在符合自然规律的前提下从自然中获取必要的生活物资,与自然互惠互利、和谐共生。

这难道不才是解决生态问题的治本之道吗?其次,从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来看:净化社会风气、解决道德问题需要老庄。

最新-简论孔孟、老庄文论之比较 精品

最新-简论孔孟、老庄文论之比较 精品

简论孔孟、老庄文论之比较简论孔孟、老庄文论之比较李苏娟,杨丽丽黑龙江大学研究生学院,哈尔滨150080摘要先秦文论特别是儒道文论从先秦到明清,一直在不断的发展。

而儒道两家文论也并非相互排斥,两者在发展过程中不断融合,相互吸收,共同形成了中国古代文论的精髓。

关键词孔孟;老庄;文论中图分类号1092文献标志码文章编号1002-2589201902-0142-02儒家之学,《汉志》云儒家者流,盖出于司徒之官,助人君顺阴阳明教化者。

道家之学,《汉志》云出于史官,历记成败存亡祸福古今之道,然后知秉要执本,清虚以自守,卑弱以自持,此君人南面之术也。

儒道学术虽源出不同,然殊途同归,均为助人君之术。

早期儒道两家很少将注意力集中在文学艺术的评述上,更多的是专注于政治。

但儒道思想确对后世文论影响深远,并且儒道两家代表——孔孟、老庄也在一定程度上实践着自己的文论观。

一、孔孟、老庄文论之产生儒道文论以孔孟、老庄为其代表。

就儒家文论而言,对文艺和政治、社会、伦理等方面的关注较多。

儒家提倡仁政,就不得不要求文学作品为政治等服务,从季札观乐开始,就初见端倪。

《左传·襄公二十九年》记载了吴公子季札来鲁观乐的事情,其中季札对《诗》和舞作了一翻评价,而这些评价和孔子对《诗》的评价大体相当。

季札评《周南》、《召南》云美哉,始基之矣,犹未也,然勤而不怨矣。

其是说二诗声律美妙,并且是王化之基,但是犹有商纣,不能够尽善,但是虽未能够安乐,但其音仍不怨怒。

《论语·阳货》子谓伯鱼曰‘女为《周南》、《召南》矣乎?人而不为《周南》、《召南》,其犹正墙而立也与?’马融注云《周南》、《召南》,国风之始,乐得淑女,以配君子,三纲之首,王教之端,故人而不为,如向墙而立。

浅析老庄与孔孟对中国现代社会的影响

浅析老庄与孔孟对中国现代社会的影响

浅析老庄与孔孟对中国现代社会的影响浅析老庄与孔孟对中国现代社会的影响一、孔子与儒家思想老子、庄子、孔子和孟子的思想影响了中国人数千年。

那首先想到的就是孔子和儒家思想。

儒家思想从孔孟到荀子,西汉时期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儒家思想遍一发不可收拾,从程朱理学到陆王心学,就连清朝时期的戊戌变法中也有所应用,是把西方的政治学术同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

维新变法在清朝,这一时期康有为面临着仍然强大的封建势力,资本主义虽初步发展但力量弱小,因此康有为借助孔子权威来论证维新变法的合理性,以减少资产阶级改良的阻力。

它表现出这一时期资产阶级思想的软弱性和妥协性。

总之儒家思想从创立、发展和运用,无论是利用还是批判,始终是为现世所需。

儒家思想构成传统文化中的人道主义精神,它的优秀内涵方面从古至今体现了人本主义,强调人的道德感化,这在我们今天的改革关口,仍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我们需要儒家的“德治”中合理的成分,中国的经济发展需要一个稳定和谐的社会。

吸收儒家精华,去其糟粕,这就是我们对儒家的态度。

①儒家思想对现代社会法律的影响儒家思想受到统治者的欢迎主要原因就是它的等级性和血缘性。

儒家法律以血缘情感为心理基础,以宗法人伦为主要内容,其中心是“三纲五常”。

宗法制度在西周演变而成,秦汉则成为宗族制度,明清以后变成家族制度,虽然形式有所改变,但万变不离其宗,血缘纽带一直未受到根本的松动,以等级制度、亲属关系为社会核心组织的性质却坚实地固定下来。

宗法家族伦理被视为法的渊源,并凌驾于法律之上,以朝廷和家族为本位,因此古代的法律最主要的精神仅有两条,孝于宗族和忠于王朝。

如秦简中的《封诊式》记载了两个案例,一则是:甲向官府控告自己的亲生子丙不孝,要求官府对丙处以流放,官府完全满足了甲的要求。

另一则是:甲以自己的亲生子丙不孝为由,提出控告,要求官府对丙处死刑。

官府当即就派令吏前去把这个不孝子捉拿归案。

这两个案例就表现了封建时期的儒家思想以等级制度、亲属关系为社会核心组织的性质。

由《孟》《庄》异同看战国诸子的特点及文学风貌。

由《孟》《庄》异同看战国诸子的特点及文学风貌。

由《孟》《庄》异同看战国诸子的特点及文学风貌。

《孟子》和《庄子》是战国时期的重要哲学著作,它们展示了战国时期诸子思想的特点和文学风貌。

《孟子》的特点和文学风貌:1.强调人性和道德:《孟子》以孟子的言论为中心,强调人性的善良和人的自觉性,提出了亲情、义理、仁爱等重要观念。

文中通过对人性的思考和道德伦理的诠释,展示了孟子的儒家思想和为政者应具备的品质。

2.修辞手法的运用:《孟子》在表达上运用了一些修辞手法,如比喻、排比、夸张等,以增强表达的艺术性和感染力。

这些修辞手法使得文本更具有感召力和表现力。

3.对话的形式:《孟子》主要以对话的形式呈现,通过孟子与学生和当时的君王、官员等角色的对话和辩论,表达哲学思想和道德观念。

通过对话的方式,文本更贴近生活和实践,展现了儒家教育和思辨的特点。

《庄子》的特点和文学风貌:1.强调自由和自然:《庄子》以庄子的思想为中心,强调自由、自然和无为而治等观念。

其文中通过寓言、象征及超越常识的事例和形象,表达了庄子的哲学思想。

2.富有幻想和诙谐的语言:《庄子》的文学风貌更加奇特独特,通过夸张、幻想、讽刺和诙谐等手法,使得文本充满了诗意和幽默感。

庄子以生动活泼的语言和畅快淋漓的笔触,唤起读者对人生和世界的思考。

3.探索哲学和反思现象:《庄子》通过讲述奇异的故事、对抗常识的推理,探索人生和宇宙的意义。

庄子以才思敏捷和超然物外的观察力,引发读者对哲学和自我的思考。

总的来说,战国时期的诸子著作在文学风貌上有一些共同之处,例如运用修辞手法、对话的形式以及对人性、道德和政治问题的思考。

然而,《孟子》和《庄子》在特点上也存在差异,《孟子》强调人性和道德,通过对话和修辞手法传达思想观念,《庄子》则注重自由和自然,并以幻想、诙谐的语言表达哲学思考。

这些特点和文学风貌使得战国时期的诸子著作丰富多样,为后世的文化思潮和文学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影响。

简论孔孟、老庄文论之比较

简论孔孟、老庄文论之比较

简论孔孟、老庄文论之比较简论孔孟、老庄文论之比较简论孔孟、老庄文论之比较李苏娟,杨丽丽(黑龙江大学研究生学院,哈尔滨 150080)摘要:先秦文论特别是儒道文论从先秦到明清,一直在不断的发展。

而儒道两家文论也并非相互排斥,两者在发展过程中不断融合,相互吸收,共同形成了中国古代文论的精髓。

关键词:孔孟;老庄;文论中图分类号:H109.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02-0142-02儒家之学,《汉志》云:“儒家者流,盖出于司徒之官,助人君顺阴阳明教化者。

”道家之学,《汉志》云:“出于史官,历记成败存亡祸福古今之道,然后知秉要执本,清虚以自守,卑弱以自持,此君人南面之术也。

”儒道学术虽源出不同,然殊途同归,均为助人君之术。

早期儒道两家很少将注意力集中在文学艺术的评述上,更多的是专注于政治。

但儒道思想确对后世文论影响深远,并且儒道两家代表——孔孟、老庄也在一定程度上实践着自己的文论观。

一、孔孟、老庄文论之产生儒道文论以孔孟、老庄为其代表。

就儒家文论而言,对文艺和政治、社会、伦理等方面的关注较多。

儒家提倡“仁政”,就不得不要求文学作品为政治等服务,从季札观乐开始,就初见端倪。

《左传·襄公二十九年》记载了吴公子季札来鲁观乐的事情,其中季札对《诗》和舞作了一翻评价,而这些评价和孔子对《诗》的评价大体相当。

季札评《周南》、《召南》云:“美哉,始基之矣,犹未也,然勤而不怨矣。

”其是说二诗声律美妙,并且是王化之基,但是犹有商纣,不能够尽善,但是虽未能够安乐,但其音仍不怨怒。

《论语·阳货》:“子谓伯鱼曰:‘女为《周南》、《召南》矣乎?人而不为《周南》、《召南》,其犹正墙而立也与?’”马融注云:“《周南》、《召南》,国风之始,乐得淑女,以配君子,三纲之首,王教之端,故人而不为,如向墙而立。

”孔子对于二诗的推崇,可能更多的也是基于“王化之基”。

季札用“乐而不淫”来评价《豳风》,而孔子也用此标准来评价《关雎》等诗,可见,在当时“乐而不淫”是评价诗乐的一个标准。

【杂史】孔孟之道和老庄之学随想

【杂史】孔孟之道和老庄之学随想

【杂史】孔孟之道和老庄之学随想近来有一部大片《孔子》正在热映,据说上座率还不错,这与近年来国学的走红有关吧。

一说起国学,总是令人想起四书五经等儒家的经典著作,其实国学的范围浩瀚淼茫,百家争鸣。

也许是年龄的关系吧,我却独对老庄之学颇感兴趣。

人们总是喜欢将孔孟之道连在一起说,其实孔子和孟子也是有很大区别的,当然,孟子继承了儒家的学说并发扬光大这一点是没有疑问的。

孟子是继孔子之后,儒家学派的又一位代表人物,古代被尊为“亚圣”。

他是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他三岁丧父,是母亲仉氏把他养成人。

孟母教子的故事,流传至今,“三迁择邻”的故事,说的是孟母为了给孟子选择一个学习和成长的环境,不怕麻烦地搬了三次家。

孟子政治思想的核心是“仁政”,“仁政”学说是对孔子“仁学”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孔子的“仁”是一种含义极广的伦理道德观念,其最基本的精神就是“爱人”。

孟子从孔子的“仁学”思想出发,把它扩充发展成包括思想、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施政纲领,就是“仁政”。

“仁政”的基本精神也是对人民有深切的同情和爱心。

孟子还认为,对一个国家来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他还说:国君有过错,臣民可以规劝,规劝多次不听,就可以推翻他。

这一点他比孔子更接近现代的民主思想。

孟子的思想影响深远,他的“民本思想”成为后来改革者的理论依据。

他的人格标准,激励着历代仁人志士不畏权贵,为真理和正义而勇敢抗争。

如果说孔孟之道的儒家思想是积极入世的话,那么,老庄学说则充满了出世、甚至厌世的思想。

老子哲学的中心观念是“道”,他的整个哲学系统都是由他所预设“道”而展开的。

老子认为凡是自然、无为、柔弱等观念都是"道"所表现的基本特性和精神。

其中,“无为”的观念,成为其中心思想。

老子的“无为”并不是什么都不做,并不是不为,而是含有不妄为、不乱为、顺应客观态势、尊重自然规律的意思。

有人认为“无为”就是毫无作为、消极等待,只是听从命运的摆布,这实在是误解了老子的本意。

儒家道家墨家的异同点

儒家道家墨家的异同点

儒家道家墨家的异同点
一、相同点
1、从产生背景来看,儒、道、墨三家的思想都是在社会动荡且四分五裂的春秋和和战国时期产生的。

2、从内容来看,这些思想无疑都是孔子子以及孟子、荀子,墨子,老子及庄子对治理国家的各自的态度。

3、从影响来看,三家思想不仅在当时掀起了一定程度上的社会思潮,对后世亦亦产生了深远的文化哲学影响。

二、不同点
1、儒家以孔子、孟子为主要代表,思想主张礼治,强调传统的纲常关系,尤其注重人与人之间的伦理关系。

2、道家以老子、庄子为主要代表,思想崇尚自然,有辩证法的因素和无神论的的倾向,同时主张清静无为,反对斗争。

3、墨家以墨子为主要代表,思想主张张兼爱、非攻、尚贤、尚同、天志、非命、非乐、节用、节葬。

孔孟思想的异同及对当代的作用

孔孟思想的异同及对当代的作用

孔孟思想的异同及对当代的作用孔孟思想是中国古代儒家学派的核心思想,以孔子和孟子为代表。

这一思想体系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并且在当代社会依然具有一定的启示和指导意义。

本文将探讨孔孟思想的异同之处,并探讨其在当代的作用。

一、孔孟思想的异同1. 个人修养与道德孔子强调个人修养与道德的重要性。

他认为,一个人首先要修养好自己,成为一个品德高尚的人,才能有能力影响和引导他人。

孔子提倡“仁”,即以仁义和道德原则为核心的行为准则。

而孟子则更加注重人性的本善,主张人应该追求内心的善良,扩大其善性。

2. 君子与政治孔子和孟子在政治观念上也有一定的差异。

孔子重视君子的道德修养和行为规范,他认为君子应该以身作则,以德治国。

而孟子则更注重君主的责任和义务,他认为君主应当以民众的幸福为出发点,实行仁政,保障民众的利益。

3. 社会秩序和等级孔子与孟子在社会秩序和等级观念上也有所不同。

孔子倡导的社会秩序是有等级的,建立在君子与小人的区分以及君臣、父子、兄弟等关系的基础上。

孟子则更加注重平等,他主张人人平等,强调人的尊严和平等的价值。

二、孔孟思想对当代的作用1. 培养个人品德孔孟思想强调个人的道德修养和品德养成,这对当代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

在当今社会,道德匮乏、人际关系紊乱、利益至上的问题十分突出。

通过倡导孔孟思想中的“仁”的理念,能够提醒人们关注他人,关爱他人,促进社会和谐与稳定。

2. 建立民主政治体制孔孟思想中关于政治的思考和主张,对当代中国政治体制的建设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价值。

孔子和孟子都强调君主的责任和义务,提出了以德治国的理念。

这对于当代政治体制的完善,尤其是在加强君主的道德修养和公正执政方面,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3. 推动社会进步与公平孟子的思想中强调人人平等,关注人的尊严和平等的价值。

这对于当代社会中的社会公平问题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在当今社会,贫富差距日益扩大,社会不公现象普遍存在。

通过孟子思想中的平等观念,可以提醒人们关注社会弱势群体,推动社会公平与正义的实现。

中国历史上的思想家与哲学家孟子老子庄子等的思想与影响

中国历史上的思想家与哲学家孟子老子庄子等的思想与影响

中国历史上的思想家与哲学家孟子老子庄子等的思想与影响中国历史上的思想家与哲学家孟子、老子、庄子等的思想与影响在中国历史上,孟子、老子、庄子等众多思想家与哲学家以其独特的思想观点和理论体系对中国文化和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们的思想不仅对当时的社会形势和政治局势提出了各自独到的看法,更为后世的人们提供了珍贵的思想智慧和价值取向。

一、孟子的思想与影响孟子,名蒙,字子思,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儒家思想家。

孟子的思想集中体现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四个方面。

他强调人性本善,主张通过修身养性,发扬人的善良本性,达到品德完善的目标。

他提出了“仁政”、“民主”等许多理论,认为君主应以仁爱心治国,尊重民众的意愿,实现民主政治。

孟子的思想对于中国古代的道德伦理以及国家政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影响到了后世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

孟子的思想也深刻影响到了教育领域。

他主张教育应该关注个体的培养和品德的塑造,提出“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强调培养学生的智慧和德性,并提倡“非一日之功”的教育原则。

这些思想对中国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至今仍然在教育实践中得到广泛运用。

二、老子的思想与影响老子,名聃,字聃高,是中国古代著名的道家思想家。

老子的思想以《道德经》为代表,他强调道的智慧和无为而治的理念。

他主张宇宙万物的运行都遵循着道的自然法则,人们应该通过顺应道的运行规律来实现个体的和谐与自由。

老子提出的“名实之辨”、“无为而治”等思想都对中国古代社会和后世的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

老子的思想也对中国政治和治理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主张“无为而治”,认为政府应该保持低调和克制,降低干预的力度,以促进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这种思想观点对中国的政治文化和治理方式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也为后世政治思想家提供了重要的借鉴与启示。

三、庄子的思想与影响庄子,名周,字子岛,是儒家和道家思想的重要代表之一。

庄子的思想主要体现在反对刻板的伦理规范和主张个体自由发展两个方面。

孔子、孟子、庄子、荀子简介及影响

孔子、孟子、庄子、荀子简介及影响

孔子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孔子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名丘,字仲尼,鲁国人。

孔子是个大思想家,他创立了儒家学派。

首先,他提出“仁”的学说,即要求统治者能够体贴民情,爱惜民力,不要过度压迫剥削人民,以缓和阶级矛盾。

其次,他主张以德治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

他的学说后来成为我国2000多年封建文化的正统,对后世影响极大。

孔子又是个大教育家。

在奴隶社会里,只有贵族子弟能够受教育,文化教育被官府垄断了。

孔子兴办私学,广收门徒,突破官府的垄断,扩大了教育对象的范围。

据说孔子主张“因材施教”,对不同的学生,进行不同的教育。

他教育学生:学习知识要经常复习,“温故而知新”,学习态度要老实,“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要把学习和思考结合起来。

相传,孔子晚年编订了古代的文化典籍《诗》、《书》等几部书,还根据鲁国的历史材料编成《春秋》一书。

这对古代文化的保存和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

孟子孟子(约公元前372~公元前289),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儒家的主要代表之一。

名轲,邹(今山东邹县)人。

约生于周烈王四年,约卒于周赧王二十六年。

相传孟子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裔,幼年丧父,家庭贫困,曾受业于子思的学生。

学成以后,以士的身份游说诸侯,企图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到过梁(魏)国、齐国、宋国、滕国、鲁国。

当时几个大国都致力于富国强兵,争取通过暴力的手段实现统一。

孟子的仁政学说被认为是“迂远而阔于事情”,没有得到实行的机会。

最后退居讲学,和他的学生一起,“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在孟子生活的时代,百家争鸣,“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

孟子站在儒家立场加以激烈抨击。

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思想,提出一套完整的思想体系,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被尊奉为仅次于孔子的“亚圣”。

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成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

他把“亲亲”、“长长”的原则运用于政治,以缓和阶级矛盾,维护封建统治阶级的长远利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论述孔孟、老庄的基本异同3及其影响一、孔孟的异同:相同点:(1)他们都注重人文主义的教育,即道德人格教育。

维护“礼治”,提倡“德治”,重视“人治”。

(2)孔子与孟子都推崇“仁”的思想,都讲求“仁者爱人”孔子注重道义之乐,孟子主张仁政,其实仁政就是礼治,因为仁是最高之德,所以仁政就是最高的礼德。

(3)孔子注重道义之乐,自然之乐,而孟子对自然之乐不但赞同,而且主张普及。

(4)孔子虽重礼、乐,反对人的性情是陶冶的功效,但也不忽视自然和人生关系的重要,与孟子重视利用自然以陶冶性情的功用无区别。

不同点:(1)孟子与孔子相比,孟子的新贡献主要在于把伦理范畴与人性善连接在一起。

孔子认为人性非全善,“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而孟子认为人性是全善的,教育的作用在于存养和扩充仁、义、礼、智的善端,所以,人人都可以为善,人人都可以为尧舜。

(2)孔子注重言行,重视感情的陶冶。

孟子则认为知言可以辨别理性的得失,常将知言对举,特别注意意志的锻炼。

(3)孔子强调仁礼,是个人修身的必须,而他也最乐意春田宴乐。

孟子强调的仁是王道,爱民,是一种实现称霸野心道路的治国方式。

孟子把孔子的仁学思想,发展成一种仁政的学说,由仁爱之心,发展为统治者、最高的领导要关爱自己的百姓,要施仁政,儒家的思想又向前迈进一步。

(4)从两人的人格来看。

孔子偏向敦厚,而孟子则偏向愤世疾俗。

这与孔子的人生经历有关,孔子早年家贫,作过吹鼓手,也放过牛羊,他是自学成才,因而他自然就养成了谦逊的性格,他向长者请教时也总是恭恭敬敬。

孟子则不同,孟子生活在战国时期,孟子把个人与社会紧密的联系在一起,他以解民倒悬为己任,自然是看不惯诸侯们的那一套的,百姓的血流在他的眼中,哀号回荡在他的心中,这更激起他的愤世疾俗。

(5)孔子很赞同管仲,他说“微管仲,吾其披发左衽矣”。

他也赞同用适当的刑罚来惩戒,不过,他不赞成滥施刑罚。

孟子则不同,。

孟子不赞同刑罚,只因战国时期各国刑罚太甚,他认为施刑是“网民”,他倒赞同教化“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二、老庄的异同:相同点:1.“道”为世界万物最后根源和具有超验性质的观念。

2.庄子是继承了老子的衣钵,并做出了自己的发展。

因此,庄子与老子的最大的相同之处便在于此了。

3.社会批判的立场和返归自然的社会理想。

老庄的对当时社会的态度比较一致,即老子与庄子同样都对当时的社会采取批判的态度,对社会充满了怀疑与不满,对时局的无常,对于百姓的疾苦,都是切身体验的,因此对当时社会制度必然是充满忿恨之情。

这一批判的锋芒,主要是指向两个对象:一是当时的统治者,一是为当时统治者推崇、采用的儒家思想。

摘自《老庄异同论》崔大华,河南省社会科学院不同点:1.老庄思想的不同之处从目的上来说,一个重心在如何治世,一个重心在避世。

2.从哲学上来说,庄子与老子最大的不同是从《齐物论》开始的,老子没有齐万物,齐是非的思想,这是庄子对老子思想的最根本的改变。

3..老子的“道”与庄子的“道”差别:侯外庐的《中国思想通史》说庄子的道是主观唯心主义的,而老子的道则更近于唯物主义,差别也就是在此了。

不过,庄子的道未尝没有唯物主义的因素,但最大的差别实在是庄子的道与我为一,人的主体也成道的一分子,这是自然主义的思想,而在老子的思想里,道更多地表现为规律性的东西,而人在道之外。

4..老子站在人的立场上看“道”,人要顺道而行,是“守道”。

而庄子站在“道”的立场上,站在“道”的立场上看,则万物莫不相同,从而变成了相对主义了。

5.在老子的哲学里,主体与客体是比较分明的,而庄子的哲学里,主体与客体就没有分别了。

因此老子讲守道,而庄子讲得道。

庄子也讲守道,而老子却不讲得道。

6.老庄在人生观方面的不同。

老子的人生观是谨慎处虚,不妄做为。

因为老子的道更近于柔弱的一面,所谓“柔弱胜刚强”,“归根曰静,静曰复命。

复命曰常,知常曰明”(《老子·十六章》),这种静的段向实在是老子的主张,动虽然也是道之动,但是动最终还是要返的,即返回道的本真状态,只有静才能常保不变,只有卑下才能才保不变,所以老子的人生观,是谨慎处虚,不妄做为。

庄子的人生观是坚决出世的,他最想往的人生状态就是得道真人的状态,绝对自由,水火不侵,“庄子主张“无以人灭天,无以故灭命,无以得殉名”(《秋水》),在世俗中游戏,虽然形不自由,但心却自由。

这是庄子的人生观。

三、儒家与道家的异同:(1)孔老比较。

孔子孟子是儒家的宗师和代表,老子庄子是道家的宗师和代表。

孔孟作为儒家的圣贤,给后世树立了道德(在伦理意义上)大师的形象,具有完善的道德人格,以救世安民为己任,富于理想,谆谆教人,死而后已。

老庄作为道家的至人,给后世树立了智慧大师(老子)和艺术大师(庄子)的形象,具有高度的悟性相思维能力,以宁静淡泊为操守,(2)人性论比较。

儒家人性论有孟子性善说,强调后天道德教化,认为无礼乐法度之修饰,人性不能臻于完美,道家人性论有老庄人性恬谈朴素论,描康人性清高自适论,如《庄子》所说;“彼至正者,不失其性命之情”(《骈拇》)。

儒家的人性论看到了人的社会属性,看到了精神文明教育的重要性,道家的人性论看到了人的生理与心理属性,觉察到虚伪而繁烦的宗法伦理对人性的桎梏相对个性的摧残,皆有所得,亦皆有所偏。

(3)人生论比较。

儒家的人生观,以成就道德人格和救世事业为价值取向,内以修身,充实仁德,外以济民,治国平天下,这便是内圣外王之道。

其人生态度是积极进取的。

道家的人生观,其人生态度消极自保,以免祸全生为最低目标,以各安其性命之情为最高目标。

或院于山林,或陷于朗市,有明显的出世倾向。

儒家的出类拔萃者为志士仁人,道家的典型人物为清修隐者。

(4)思维方法比较。

儒家的思维比较肋近现实人生,哲学的思考不离人伦日用;道家的思维弘通开阔,调想于天地之先、六合之外,探究于生死之际、是非之上,思辨性极强。

所以儒学的社会道德学发达,道家的自然宇宙学发达.换一种方式说,儒家长于实学,迢家长于虚学。

(5)治国论比较。

儒家强调有为,道家主张无为。

儒家的治国有为是指:导之以镕,齐之以礼,和之以乐,辅之以法,任之以贤,使之以惠。

道家不然,其治国的基本指导思想是无为而治*无为不是毫无所为,“无为而无不为”,无为最后要达到皆有所为的目的,无为的要求只是;一不违背事物自然本性而强行妄为.二不违背公众意愿利益而膨胀私欲,三不违背和谐宁静生活而滋彰礼法。

按照儒家的主张,就要表形明君贤相忠臣孝子,以为天下式,按照道家的主张,只须守静以待,因顺自然,息事宁人。

在后世的影响和表现。

四、儒家思想在后世的影响和表现儒学是人类文化性高度发达的产物,它培养人们特有的高尚道德情操和礼仪文明习性,它曾经在中国历史上多元文化良性互动中发挥过沟通、融合的重要作用,它也会在当代世界文明对话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积极作用:1.“仁”的教育。

孔子讲“仁”,主张为人要庄重、宽厚、讲诚信、勤快。

中共中央提出的公民基本道德规范也强调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可见,孔子的“仁”有许多可取的地方。

在孔子的教育思想中,“仁”被视为最高的道德,范围非常广泛,包括“爱人”、“忠恕”、“孝悌”三方面。

(1)“爱人”是“仁”的教育的核心。

孔子“爱人”的教育思想是为封建君主服务的,但他在我国教育史上第一次号召教师关爱学生,从而表现了对学生人格的尊重,显示了人道主义精神,具有人民性。

(2)“忠恕”是“仁”的教育的一贯之道。

我们今天强调“以德治国”就是要用德去调整人们之间的关系,在这方面孔子的“忠恕”思想值得我们借鉴。

(3)“孝悌”为“仁”的教育的根本。

“孝悌”宣扬了“忠君”思想,维护了以家族为本位的封建等级制度,起了增强父权、族权、君权的作用。

但孔子“孝悌”的道德观也有一些可取的合理内核:子女对父母不仅有养老的责任,还要做到和气恭敬,提倡尊敬父母、尊敬长辈、尊敬师长。

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当今社会所应继承发扬的,是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和谐社会”的要求。

2.“礼”的教育。

孔子把“礼”看作维护封建社会制度安定的重要手段。

但他在“礼”的形式中,又灌注了“仁”的精神,从而使“礼”虽然主观上是维护封建等级制,但也有科学的一面。

如“礼”包含人们在交往中要讲礼貌的意思,要有自我修养,要求人们从自我做起,有了错误,要自觉地进行道德检查和训练,必要时也要坐下来内省、学习一番。

3.“义”的教育。

“义”的核心是“适宜”。

孔子教育君子为人处事应时刻以“义”为尺度,以“适宜”来衡量。

从政治角度看,“义”强调折衷调和,对维护旧事物有保守的作用,束缚了人们的进取心;但从道德角度看,它指出了人与人相处的一种方法,在一定条件下,妥协、谅解、友好、和睦也是人与人友好相处的一种方式。

孔孟思想在当时反映了社会前进的方向和时代潮流,对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今天仍有其合理的因素。

摘自《试论孔孟德育思想的现代价值》胡林道家思想的影响:1.哲学影响。

老庄思想在宇宙观、本体论上提出了“道”这一无法被言说而只能被体悟的终极概念,也奠定了道家思想的主基调,即我们所能体验的只是有限存在,而作为非存在而存在的“道”只能被体悟而无法感知。

伦理学上庄子人生哲学的齐物论和逍遥观对后代产生了深刻影响,至今在中西方都有人以庄子人生哲学处世。

2.政治影响。

道家在在中国古代政治史上有过极短暂的辉煌。

道家思想的政治高峰出现在汉文帝、汉景帝两朝时期,史称文景之治。

三国魏晋以后,道家逐渐转变成道教,在政治上再没有任何作为。

3.艺术影响。

老子、庄子本身从未谈过关于艺术的问题,也没有表述过艺术是否具有价值的观点。

老子、庄子对于后代艺术的影响在于他们的思想所展示的人生境界是一种艺术化的人生(尤其以庄子的人生哲学为甚)。

道家思想主要通过魏晋玄学对中国艺术产生了实质性影响参考文献:[1]冯友兰.《三松堂全集》第五卷.新原道,1986,(11):16-17.[2]张立文.儒家思想在世界的传播与发展(下册).河北大学出版社,2005.594.[3]刘泽华,葛荃.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南开大学出版社,2005.4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