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传统文化,实际上我们是在谈什么》阅读练习及答案
初中中考语文文化常识阅读训练含答案版
初中中考语文 文化常识阅读训练含答案(Word 版)一、中考语文专项练习:文化常识1.温州钟灵毓秀,有许多优美的风景、物品及富有特色的民俗。
下列诗句与温州“民俗风 物〃无关的一项是()A.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
(东晋•谢灵运《登池上楼》)B.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C.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D.何用游山双不惜,棕鞋也似笋鞋轻。
【答案】B 【解析】【分析】A.池上楼位于温州市鹿城区五马街道中山公园积谷山西麓,为纪念南朝 诗人谢灵运所建造,因其有名句“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传世,后人遂称该楼为“池上 楼〃。
B.本诗句由自然入人事,描摹了南宋初年的农村风俗画卷。
读者不难体味出诗人所要表达 的热爱传统文化的深情。
“社〃为土地神。
春社,在立春后第五个戊日。
农家祭社祈年,满 着丰收的期待。
陆游在这里以“衣冠简朴古风存〃,赞美着这个古老的乡土风俗,显示出他 对吾土吾民之爱。
C.赵师秀,永嘉(今浙江温州)人,字紫芝,号灵秀,亦称灵芝,又号天乐。
南宋诗人。
赵师秀是“永嘉四灵”中较出色的诗人。
D.温州竹枝词始于宋:在刘禹锡等人的倡导下,温州历代有不少诗人,纷纷学写竹枝词, 也创作了很多作品,其中不乏意韵俱美的佳作。
在清同治年间,温州前后出现了四位诗 人,他们是郭钟岳、钱子奇、方鼎锐、戴文俊。
他们互相应和,留下《东瓯百咏》、《温 州竹枝词》、《瓯江竹枝词》三部书,共三百多首,这是温州竹枝词创作的高峰。
故选 B 。
故答案为:B【点评】做本题时注意理解诗句内容,明确是否体现温州优美的风景、物品及富有特色的 民俗,选出合适的选项。
2.下列诗句所写内容与传统节日无关的一项是()A.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杜牧《清明》)B.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赵师秀《约客》)C.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D.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王安石《元日》)【答案】B【解析】【分析】A.这两句诗写的是清明节。
2023-2024学年江苏省常州市七年级下册期中语文调研试卷(附答案)
2023-2024学年江苏省常州市七年级下学期期中语文调研试卷一、积累与运用(共21分)1.(2分)把文中加点字的注音和拼音所表示的汉字依次填在指定方格内。
我想起红布似的的高粱,红玉的脸páng_____斑斓_____的山雕……我想起幽远的车铃,晴天里马儿戴着串铃在溜直的大道上跑着,原野上怪诞_____的狂风……当我记起故乡的时候,我便能看见那大地的深层,在翻滚着一种红熟的jiāng_____液,这声音便是从那里来的。
在那gèn_____古的地层里,有着一股燃烧的洪流,像我的心喷涌着血液一样。
汉字 拼音 2.(5分)名著《骆驼祥子》。
(1)下列有关名著的表述,不正确的两项是 (2分)A.《骆驼祥子》着力刻画了一个为争取生存权利而奋斗挣扎最终走上自我毁灭道路的下层劳动者形象。
B.祥子最大的梦想是有一辆自己的新车,他买的第一辆车因给虎妞办丧事而被卖掉。
C.祥子到曹家拉包月,不小心把曹先生摔伤了,但曹先生严厉地责备他,祥子很难受。
D.在胡同里恶言恶语顶撞了刘四爷,祥子感到万分痛快,他决心与过去告别,于是重新有了活力。
E.《骆驼祥子》的语言俗白、亲切、活泼,是从地道的北京口语中提炼出来的文学语言。
(2)《骆驼祥子》中有多处展现祥子命运突然发生起落转变的情节,试举一例解说。
(3分)3.(2分)请模仿甲漫画中的文字,也用一句富含哲理的话揭示乙幅漫画的寓意。
甲画寓意:不知道转弯的人走不远。
乙画寓意: 4.(2分)阅读下列文字,选出分析错误的一项( )①在那田垄里埋葬过我的欢笑,在那稻颗上我捉过蚱蜢,在那沉重的镐头上留着我的手印。
②河流浅浅地流过,柳条像一阵烟雨似的窜出来,空气里都有一种欢喜的声音。
③稻禾的香气是强烈的,碾着新谷的场院辘辘地响着,多么美丽,多么丰饶……④没有人能够忘记她,我必定为她战斗到底。
A.句①用排比句回忆我在故乡的美好往事,读来富有气势,“在那稻颗上”的“在”是介词。
B.句②中“欢喜的声音”赋予空气以人的情态,形象写出了故乡春天的焕然一新使作者无比喜悦欢喜。
《人站在传统上,内心才会深刻(节选)》阅读练习及答案
3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人站在传统上,内心才会深刻(节选)广州日报:在都市忙碌浮躁的生存状态下,你怎么能写出那么清新淡雅的文字?林清玄:其实,这是从我个人的需求出发的。
我小时候生活在农村,家里很穷,跟一般年轻人一样,一心想要成功,想要追求更好的生活。
在当时看来,所谓成功就是成为有钱、有权、有影响力的人。
后来,我在报馆工作,又做了报社主管;还在电视台主持节目;文章也受到很多人的欢迎,书很畅销。
按照世俗的眼光来看,我应该是蛮成功的。
但当时我并不快乐也不满足。
于是,我开始思考成功的意义何在。
慢慢地,我发现,如果成功却失去快乐,这种成功还不如不要。
在都市中努力拼搏的人们一心只顾着赚钱,一味追求物质和现实的享受,其实内心充满迷惘。
所以只能说是我个人需求正好迎合了当时人们的需求。
广州日报:你一直处于非商业性的写作状态,但作品一直热卖,对此,你自己有什么看法?林清玄:作品能受到什么样的理解或欢迎,是没办法预期的。
我举个例子,去年下半年,深圳一所小学的校长写信邀请我前去演讲,因为小学课本里选了我三篇文章。
当时我很感动,20多年前写那三篇文章时根本不会想到它会入选小学课文,也不会想到小学生们希望我前去演讲。
在创作时,你可以掌握的,只是自己作品的方向。
广州日报:你的作品常常涉及茶道和佛教智慧,这跟周作人的作品似乎有相似之处?林清玄:某些部分有相似,但实际上很不同。
我读过周作人的全集,也很喜欢他的文章,但我没有受到他的影响。
他太喜欢掉书袋,自己的意见只有一点点;另外,他的文字也没有伸缩性,一般都只有短短的几百字。
我呢,不喜欢掉书袋,自己不感动的东西不会去写。
广州日报:那么,哪些作家对你的影响比较大?林清玄:在中国作家里,苏东坡对我影响最大,还有辛弃疾、杜牧、李白等,他们都是些潇洒自在的人。
苏东坡的作品里有很多生活的元素,而且,不管处在什么状态下都能写出好文章。
另外,在外国作家里,泰戈尔、纪伯伦、惠特曼等对我影响也比较大。
【精品】七年级上册 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及答案
【精品】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及答案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文言文阅读练习1.阅读下文,回答问题割席断交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
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
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miǎn)过门者,宁读书如故,歆废书出观。
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
"【注释】①管宁:字幼安,汉末魏人,不仕而终。
华歆:字子鱼,东帝时任尚书令,入魏后官至司徒,依附曹操父子。
(1)解释下列加下划线词语在文中的意思①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________②宁读书如故________(2)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子非吾友也。
(3)文中管宁、华歆对片金和轩冕过门这两件小事的不同反映,导致管宁和华歆断交,给你怎样的启示?【答案】(1)一同或一起,共同;从前或原来(2)你不是我的朋友了(意思对即可)(3)启示:志不同道不合,便难以成友。
真正的朋友,应该建立在共同的思想基础和奋斗目标上,一起追求、一起进步。
如果没有内在精神的默契,只有表面上的亲热,这样的朋友是无法真正沟通和理解的,也就失去了做朋友的意义了(意思对即可)【解析】【分析】(1)此题比较容易,没有古今异义词,如“共”:一同或一起。
“故”:从前或原来。
现代汉语都有其义项。
(2)此题中注意“子”是“你”之意。
同时注意一些特殊的文言现象,如“子非吾友也”判断句的翻译。
还要注意翻译完之后一定要对句子进行必要的整理,使句意通顺。
(3)要答好此题,首先要整篇阅读文言文,理解全文,扫清文字障碍,疏通文意,并要注意议论抒情的语句,充分把握内容,然后归纳出原文的中心,看看原文到底要表明一个什么主要观点。
然后由这个观点生发出去,再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或社会实践,确定一个论点后进行论述。
如可从志不同道不合难以为友的角度作答。
故答案为:⑴一同或一起,共同;从前或原来⑵你不是我的朋友了(意思对即可)⑶启示:志不同道不合,便难以成友。
真正的朋友,应该建立在共同的思想基础和奋斗目标上,一起追求、一起进步。
河南省南阳市六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河南省南阳市六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近代以前,长期的农业社会,产生和继承、发展了许多节日。
现在只要打开古代《岁时广记》一类的文献看看,你就会感到惊异了。
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节日?是古人闲着无事干,或者他们物力、精力过剩,所以要来弄弄这种“四时八节”吗?不是的。
尽管过去有些节日,现在我们看来是无谓、可笑乃至可厌的,但在被创造乃至被继承的当时,有它的主客观原因和相应条件。
在过去节日及其活动中,有些是有一定现实意义和作用的(如端午的洒雄黄酒、六月六的晒衣物及年终的掸尘等),有些却只是满足生活、心理的要求的(如新年的家人团聚、亲友来往以及追傩、钉桃符等)。
后者往往带着幻想和迷信的色彩。
这是由于当时人们对付实际事物的能力还很有限,认识事物的知识又比较低下。
因此,为了满足需要,不能不借助于巫术及宗教信仰、仪式。
这就必然要使这种文化带有消极的因素。
它标志着人类和民族文化的原始的或近原始的阶段。
但是,人民文化具有一种自然调节、改进的能力。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实际活动能力和心理智能也不断变化。
他们对于传统文化(包括节日活动在内)中的不合理的、过时的部分,往往不自觉地或半自觉地加以改动,使之合理化(或比较合理化),使之具有较高的社会意义。
例如本来是一种禳灾法术的放纸鸢活动,逐渐成为一种大人或儿童的文娱活动。
又如本来是江滨人民驱除瘟神等的宗教行事——送瘟船,后来却被联系到楚国忠臣的沉江故事,使它具有历史的和伦理的意义。
这种事实,不仅说明了民间文化的进步性,也增强了文化进化理论的可靠性。
民间节日,作为一种文化事象,有一个颇值得注意的特点,就是它的复合性。
例如端午节,它既有划龙舟、吃粽子等活动,又有饮雄黄酒、插艾蒿、挂蒲剑、贴钟馗图、小孩带香囊和穿老虎腰肚,以及出嫁了的女儿回娘家、邻居互送节物等活动。
江苏省扬州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含答案)
江苏省扬州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阅卷人一、现代文阅读(35分)得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材料一:《学而》章重点在“学而时习之”,正确理解这句话,对正确理解本篇内容以及整部《论语》,进而深入体会孔子思想都极为关键。
“时”修饰“习”,“之”代指“学”的内容,“而”连接前后两个部分,并且有“然后”、“进一步”的意义,后世阅读者对这些部分基本没有什么异议,但此句关键在“习”(習)。
《说文》曰:“習,数飞也。
从羽,从白。
”“习”字篆书下面是鸟头形,上面是鸟的羽毛,由此,我们可知,“习”的本义为小鸟展开翅膀反复练习飞翔的本领。
小鸟在巢穴中,对于飞翔技能,无论母鸟怎样教,怎样示范,但最根本的是需要小鸟自己去做飞翔实践,因此,习(習)造字之初即蕴含着“践行”意义。
《学而》章此处“习”字,也应当为“践行”义。
由此,“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应理解为“学习之后,要抓住时机,不断地在实践中去印证、检验学习的内容是否正确,是否能达于实际的社会生活。
如果学习者发现所学东西竟然可以用在自己切实的实践活动中,并且可以指导印证社会人生,那该是多么快乐的事情!”每个人应该都会有这样的人生经历和体验,当你看到、听到、学到的东西随即可以在实践中发挥作用,这应是令人欢欣鼓舞的事情。
学习书本知识后机械地反复温习复习,能令多少人从中找到快乐,这似乎有违常理,由于这种违背常理和人性的误读,从而导致学习者觉得《论语》面目可憎、孔子虚伪假道,因而,还原《论语》本来面目,是今天我们重读经典的要义之一。
“习”字做“践行”义并非仅仅是《学而》篇的个案。
遍检《论语》,共有三章使用“习”字,除了《学而》首章外,还有《学而》第四章“传不习乎”和《阳货》第二章“习相远也”。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曾子每日反省、内省的三件事情中,就包括反省自己对于师传的内容是否做到了“践行于人生”,有没有及时在生活实践中去检验和印证。
整本书阅读《乡土中国》练习题(含答案)
整本书阅读《乡土中国》练习一、语言文字运用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华传统文化是以乡土社会为依托、以农业经济为根基的乡村文化,乡村文化不仅代表着中华传统文化的发展主脉,而且成为乡村振兴的精神母体。
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一书中指出,“乡”指的是一种基于地缘和血缘的范围,“土”则表示乡村社会形态赖以维持延续的生存方式,这种立足于土地、植根于地缘和血缘的乡村文化,与城市文化有着“和而不同”的人文风貌与伦理规范。
无论社会如何演变、时代如何迁变,也不管乡民何时离乡、夫家多远、栖居何处,乡村永远是人们抹不掉的记忆和牵挂,乡村文化始终是人们挥之不去的浓浓乡愁。
乡村文化是由价值取向、道德尺度、情感归宿、生民心理、风俗习惯、是非标准、行为方式等组成的精神规范,表现为民俗民风、契约章法和信条准则等,其以耳濡目染、言传身教、潜移默化等方式熏陶、教化着乡民,是乡村社会赖以维系的精神纽带。
与工业化快速发展相比较,恬淡悠慢的农业文明往往给国人一种闲适安逸温稳的感觉;相对于城市化的狂乱、躁动、驳杂与多变、乡村则蕴含更多清缓、幽静、诗意与温情,它承载着亲切乡音、浓郁乡韵、深挚乡情,以及古朴的生活、恒久的价值和不老的传统。
1.下列句子中的引号和文中画横线处的引号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他身材高大,头发乌黑,说一口漂亮的北京话,也许因为这点,姑娘们私下里都叫他“北京话”。
B.钟扬,这个15岁考入中科大无线电专业的少年,开始了他“不安分”的人生。
C.“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这根线的长度,足够绕地球三匝,随卫星上天。
D.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了过去,叫做“发扬国光”。
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了对比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3.请以“乡村文化”为主语,用一个含递进关联词的复句概括第二、三段的主要内容。
不超过30个字。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从社会上说,取之于一乡的必须回之于一乡,这样,这个社会才能维持它的水准。
2023年吉林省长春市朝阳区中考二模语文试题(含答案)
初中毕业年级模拟练习(语文)一、积累与运用(15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4题。
(8分)① ,是历史之中国的延续; ,是中国之历史的沿承。
②每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传统和文化积diàn不同,其发展道路必然有着自己的特色。
③数千年来,中华民族走出了一条不同于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文明发展道路,这不是偶然的,而是由历史传承和文化传统所决定的。
④中华文明的沃土滋.养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⑤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许多宝贵资源:仁爱民本、礼法合治等,都为我们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了重要启示。
1.根据拼音填写汉字,给加点字注音。
(2分)(1)积diàn ( ) (2)滋.养( )2.请将下面的语句分别填在第①句的横线上,依次写出序号即可。
(2分)A.中国之今日B.今日之中国3.请提取第④句的主语,并写出标示符号。
(2分)4.第⑤句有一处标点符号使用有误,请将修改意见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2分)5.古诗文默写填空。
(7分)(1)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
(《诗经·蒹葭》)(2)子曰:“□□□□□,可以为师矣。
(《论语·为政》)(3)王勃在《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劝慰友人只要心意相通,即使远隔千山万水也无妨的句子是:□□□□□,□□□□□。
(4)由“四面湖山归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这副对联可联想到范仲淹《岳阳楼记》中的两句话□□□□□,□□□□□。
二、阅读(45分)(一)阅读下面的课内文言文,完成6~8题。
(7分)鱼我所欲也《孟子》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2024年高中语文《乡土中国》全书阅读专题讲解与练习 简答题
简答题1 .阅读《乡土中国》回答问题:费孝通认为,中国乡土社会的“差序格局”如同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而乡土社会的道德基本观念也建筑在这种以己为中心的私人联系里。
请简述中国乡土社会道德体系的特征。
【答案】①道德体系的出发点是“修己”(“克己复礼”);②不存在超越私人关系的道德观念(团体道德缺失);③不同于基督教,没有不分差序的兼爱。
【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整合重要信息的能力。
由“在以自己做中心的社会关系网络中,最主要的自然是‘克己复礼’,‘壹是皆以修身为本’,这是差序格局中道德体系的出发点”可知,道德体系的出发点是“修己”(“克己复礼”);由“我们也很不容易找到个人对于团体的道德要素”“团体道德的缺乏,在公私的冲突里更看得清楚”可知,不存在超越私人关系的道德观念(团体道德缺失);由“孔子的道德系统里绝不肯离开差序格局的中心,‘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因之,他不能像耶稣一样普爱天下,甚至爱他的仇敌,还要为杀死他的人求上帝的饶赦——这些不是从自我中心出发的”可知,不同于基督教,没有不分差序的兼爱。
2 .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的《家族》一篇中,提出的中国乡土社会中家庭关系的主轴是什么?请结合费氏观点,谈谈当今中国家庭成员关系的变化及现状。
(不超过80字)【答案】中国乡土社会中,家庭关系的主轴是为父子关系,夫妻关系为配轴。
当代中国家庭逐渐向以夫妇为主导变化。
亲子代际关系既有对传统的保留,更多地则随社会变革发生了强弱变化。
家庭成员平等的局面基本形成。
家庭核心化和小型化受到推动。
亲代与成年已婚子代,无论同居还是分居,夫妇经济一体是普遍现象。
亲子同居、家庭亲代和已婚子代完全共财者已大大减少。
【解析】【分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基本内容、主旨或观点的整体把握能力。
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的《家族》一文中指出:“在我们的乡土社会中,家的性质在这方面有着显著的差别。
2024七年级语文下学期小练习(试题及答案解析)
2024七年级语文下学期小练习(试题及答案解析)第一天1. 在括号内填写字音或字形。
愧怍()斑lán()镶qiàn ()侮()辱锋芒毕露()祈()祷xuān()闹霹lì()震悚()妇孺()皆知晌()午惩()罚哺育()取dì()锲()而不舍污秽()粗拙()门框()狂lán()lì()尽心血梦寐()诘()问字帖()诧()异深恶()痛绝【答案】愧怍(zuò)斑lán(斓)镶qiàn(嵌)侮(wǔ)辱锋芒毕露(lù)祈(qí)祷xuān(喧)闹霹lì(雳)震悚(sǒng)妇孺(rú)皆知晌(shǎng)午惩(chéng)罚哺育(bǔ)取dì(缔)锲(qiè)而不舍污秽(huì)粗拙(zhuō)门框(kuàng)狂lán(澜)lì(沥)尽心血梦寐(mèi)诘(jié)问字帖(tiè)诧(chà)异深恶(wù)痛绝2. 下面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A. 他上课有些心不在焉,成绩滑落得很快。
B. 我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打败了敌人,真是气冲斗牛!C. 我们希望各级政府科学理财,让每个孩子都能接受教育,万不可不以为然。
D. 这点帮助微不足道,是我们大家的一片心意。
【答案】C【解析】“心不在焉”心思不在这里,指不专心,精神不集中;“气冲斗牛”形容气势或者怒气很盛;“不以为然”指不认为是对的,表示不同意(多含轻视意);“微不足道”指非常渺小,不值得一提。
需要注意:“不以为然”与“不以为意”的区别,“不以为意”是指不把它放心上,表示不重视,不认真对待。
第二天(一)阅读下面古诗,完成6-7题。
(5分)晚春【唐】韩愈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2024届沈阳市高三语文上学期11月期中联考试卷附答案解析
2024届沈阳市高三语文上学期11月期中联考试卷2023.11(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满分150分)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美国戏剧评论家马丁认为,在西方人眼中,20世纪初仍以“台词的讲述”为基础的西方戏剧已经丧失其艺术表现力,显得“肤浅、贫乏”。
而梅兰芳呈现的中国戏剧,其最迷人处就在于它融合了包括音乐、舞蹈、对白、动作等在内的各类艺术要素,使其成为一个“有机的、诗意的整体”,成为戏剧艺术中居于首位的“综合性的理想”。
梅兰芳本人以在海外观众眼中“富有表情”的脸、眼睛,“令人信服”的双手,“最激发人想象”的音乐(歌唱)以及作为一个整体的肢体语言,完美地传达了中国传统戏剧唱、念、做、打程式中的审美特性,使得西方观众能够在某种程度上超越中西文化的根本差异和历史距离来理解他的艺术,窥探到京剧所表征之中华文化传统的历史厚度和民族特色。
梅兰芳在肯定传统、开发传统的基础上对京剧艺术进行了自由而又有限度、有规则的创新。
在题材上选择中国文学经典故事或民间神话故事,编演古装新戏;在舞蹈上吸收中国武术中的剑法,创编《霸王别姬》里的剑舞;从成语“长袖善舞”中体悟意境,并根据旦角的水袖动作,研究出《麻姑献寿》里的袖舞;从古代绘画《天女散花图》的形象中创设出《天女散花》里的绸舞。
因此,创新之后的京剧投射的仍然是戏剧传统的审美价值,是中国人熟悉的京剧,是符合中国人审美经验,与中国人的生活状况、生命感受和生存理解直接相关的。
这些创新使得新编剧目如《霸王别姬》《木兰从军》等成为海外观众喜爱的节目,亦成为京剧的经典剧目。
也正是这种对戏剧乃至中华文化传统的认知、尊崇及借鉴性创造使得梅兰芳能够向外国观众呈现出京剧最迷人、最绚丽的一面。
梅兰芳的跨文化戏剧交流及对京剧文化传统的创造性更新和精粹化,具有极其重要的跨文化意义。
海外巡演的巨大成功使京剧摆脱了20世纪初被称为“遗形物”的抨击,成为中华戏剧文化的典范。
2024届山东省4月份语文试题汇编之文学类文本阅读含答案
2024届山东省4月份语文试题汇编之文学类文本阅读(学生版)2024届山东省日照市高三下学期二模语文试卷(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高跷王子于子豪夕阳,落在了麻石街上,几根浅草,在交错的缝隙中露出了头。
袅袅炊烟从古镇中升起,寂静的古镇显得有些冷清。
“明天是故事会,娃儿还没看过吧,明儿带你去看看。
”饭桌上,父亲对着娃儿说道。
“不晓得有什么好看的,不就是看了两个人头、几张花脸嘛?”母亲对“故事会”提不起什么兴趣,夹了块肉,就往娃儿碗里送。
父亲听到母亲如此评价,便说道:“那就是你不懂了,这“故事会’是我们这儿的魂,需要全镇上下,齐心协力,一起完成,以‘惊、奇、险、彩’为主,各种历史人物结合着高难度的动作,敲锣打鼓,是一场视觉与听觉的盛宴。
不能丢了老祖宗留给咱的东西。
”听到父亲如此说,母亲便只好摆摆手作罢。
隔日,元宵。
父亲带着王娃儿来到了正街上,王娃儿一眼就瞅见了空中“飘”着一个高高的人。
王娃儿拉着父亲的手,着急地说:“爸爸,爸爸,你看天上飘着一个人哩。
”父亲一看,摸了摸王娃儿的头,笑呵呵地说:“那是高跷,你看那人,踩在俩杆子上,把自己撑了起来。
那人是咱镇上的高跷王,踩了五米高,你看着,一会儿还有新法子哩。
”王娃儿紧张地盯着那人,只见他手里突然变出一把扇,一边大摇大摆地走着一边呼呼扇风,那自豪的表情,好不得意,街上的人一片喝彩。
那人听见喝彩声,举起手,将两根手指叠成一个哨,放在嘴里便响了起来,街上的人更加兴奋了。
他得意地从人群中跨过,稳稳地走远了。
“娃儿,好看吧。
这千年的东西都传承下来了,你长大以后不要忘记了自己的根在哪,不要丢了自己的魂。
”回到家后,母亲已把晚饭做好,也没询问今天的情况,倒是王娃儿先开了口。
“我想去学踩高跷。
”母亲听到王娃儿这样说,一下蹦了起来。
“什么?学高跷?那玩意儿有什么用,现在这个社会需要的是科学与知识。
我不同意,我不同意。
”母亲把碗一甩,狠狠地瞪了父亲一眼。
陕西省西安市2023-2024学年五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试卷(含答案)
陕西省西安市2023-2024学年五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试卷姓名: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题号一二三总分评分阅卷人一、积累与运用得分1.书写提示:每一行诗句要居中写,注意上下、左右文字要对齐。
注意笔画、结构等方面的细节。
默写《示儿》。
2.下面每小题,都有一个字的注音是错的,将它的序号填在后面的横线上。
(1)A.己亥.(hé)B.铿.锵(kēng)C..待.一会儿(dāi)(2)A.诺.(nuò)B.灰烬.(jìng)C.丢三落.四(là)3.读拼音,写词语。
古今凡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三种jìng jiè。
简言之,即是吃苦,专注,坚持。
人的qián lì是无穷无尽的。
无论是身体上的还是智力上的,都可以被充分地发挥,所以不要xiàn mù他人,趁着年少,沉下心来坚持阅读jīng diǎn作品,坚持运动,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静待花开。
4.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干将发硎.,有作其芒。
(2)九州生气..恃风雷。
(3)万马齐喑.究可哀。
(4)天戴其苍,地履其黄.。
5.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它由圆明园,绮春园和长春园组成,所以也叫圆明三园。
B.我们姐弟几个都很高兴,买种、翻地、播种、浇水,没过几个月,居然收获了。
C.她的皮肤是那么细嫩、洁白,乌黑的长睫毛下,一对深蓝的、水汪汪的眼睛在微笑着。
D.中国文学不仅有诗词,也有小说、戏剧,散文等其他体裁。
6.将句中画线的成语换成相应的俗语,不恰当的一项是()A.我们做人必须饮水思源,切不可恩将仇报。
(盼星星盼月亮)B.既然你专程来问我的意见,我就直言不讳了。
(打开天窗说亮话)C.这是他辛苦做出的饭,你就不要百般挑剔。
(横挑鼻子竖挑眼)D.大家都不赞成,小明孤掌难鸣,不得不算了。
(一个巴掌拍不响)7.把词语补充完整,并完成后面的问题。
第五单元综合素质评价(含答案)统编版(2024)语文七年级上册
统编版(2024)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综合素质评价(限时:150分钟满分:120分)一、积累和运用(共5 小题,计24 分)中华文化符号和形象是在历史演进过程中形成的各民族共有的文化标识,是各民族的共有记忆,也是各民族紧密联系的精神密码。
学校开展了“探寻中华符号,解码文化底蕴”的专题学习活动,请你一起参与,完成下面的任务。
【任务一:在科技中探索未来】科技推动发展,人文展示底蕴。
下面是小语写的一段感想,请你解决其中的语言文字问题。
只有交流互鉴,才能为科技的发展带来力量;只有相互启迪,才会让每一个文明都熠熠生辉。
历史在一次次告诉我们,闭目塞听,再领先的科技都会停滞不前;闭门造车,只会遗憾错过时代的机遇。
中国空间站同意其他国家的科研项目选入中国空间站项目,“FAST”向世界全面开放……中国用参与全球化的创新科技成果回溃世界,投桃报李,是大国应有的担当和对人类负责的态度,也彰显了中国与国际科学界充分合作的理念。
在开放合作中,中国的科学重器将更好地发挥效能,促进重大成果产出,为人类探索和认识宇宙做出贡献。
中国科学家也可以和其他国家的科学家一道交流互鉴,为人类的科技发展注入无穷的力量,感知中国梦,为推动中国与世界的合作与交荣谱写新的篇章。
1. 请确认感想中加点字的读音。
(2 分)(1)熠熠生辉(A. yì B. lì)( )(2)闭目塞听(A. sài B. sè)( )2. 校对这段感想时发现其中有错别字,请改正。
(2 分)(1)回溃( )(2)交荣( )【任务二:在诗文中体悟思想】歌以咏志,诗以传情。
吟咏诗文名句,可以收获力量,涵养生命。
在诗意盎然的交流中, 我们不仅能够欣赏到优美的诗文句子, 更能感受到人类文明的深邃与博大。
3. 请你参与经典诗文默写活动,完成下面的题目。
(10 分)(1)_____________________,巴山夜雨涨秋池。
(李商隐《夜雨寄北》)(2)晴空一鹤排云上,_________________。
中考议论文阅读理解练习及解析
中华传统美德的时代价值①中华传统美德,是指中国五千年历史流传下来的优秀道德遗产,是中华名族千百年来处理人际关系以及人与社会关系的实践结晶,在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今天,仍然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
②传统美德中最重视一个“忠”字。
传统意义上的“忠”,虽然有忠于君主的糟粕成分,但更多的是对祖国的忠诚。
屈原自投汩罗,张骞出使西域,戚继光抗倭,林则徐销烟……这些先贤的事迹之所以为人们世代传颂,就在于这种“忠”实际上促进了国家、民族发展。
孙中山先生曾说:“现在说到忠于君,固然是不可为;说忠于国是可不可呢?忠于事又是可不可呢?我们做一件事,总要始终不渝,做到成功。
如果做不成功,就是把生命去牺牲,亦所不惜,这便是忠。
”今天弘扬“忠”,就是提倡每一个人既要热爱我们的文化、族群,又要忠于职守,尽心竭力做好每一件事。
这种于国于事的担当意识,是实现民族复兴的强大动力。
③传统美德对促进人际和谐有积极作用。
传统美德以仁爱为本,《论语》中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孟子》中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①,都体现了这种仁爱美德。
“仁者爱人”一个有仁爱之心的人,就必然为爱所驱使,为所爱的人奉献,关心他,爱护他。
因此,这种美德是调节人际关系、保障社会和谐不可或缺的。
近年来,一些人过分追求个人私利,导致了人际关系的冷漠与紧张,影响了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倡导仁爱,可以唤醒人们的道德良知,提升奉献意识,使人与人相互为善,彼此之间充满友爱。
因此,充分汲取传统道德中的仁爱美德,既是净化社会风气的需要,也是实现社会和谐的需要。
④就个人而言,传统美德有助于为安身之命提供精神营养。
读《陋室铭》可以知道,唐朝诗人刘禹锡,虽身处逆境却不改高洁的情操和乐观的人生态度,就是因为他在仕途失意、不能“兼善天下”时,便以“穷则独善其身”作为立身行事的准则,从而获得了“惟吾德馨”的精神回报和巨大的自我满足感。
可见,中华传统美德,会为我们提供丰富的精神营养,进而转化成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
高中语文2023高考最新论述类文本阅读模拟练习(共四大题,附参考答案和解析)
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练习班级考号姓名总分一、现代文阅读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西洋画素描与中国画的白描及水墨法,摆脱了彩色的纷华灿烂,轻装简从,直接把握物的轮廓、物的动态、物的灵魂。
画家的眼、手、心与造物面对面肉搏。
物象在此启示它的真形,画家在此流露他的手法与个性。
所以中国画自始至终以线为主。
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上说:“无线者非画也。
”这句话何其爽直而肯定!西洋画的素描则自米开朗琪罗、达芬奇、拉菲尔、伦伯朗以来,不但是作为油画的基础工作,画家与物象第一次会晤交接的产儿,且以其亲切地表示画家“艺术心灵的探险史”与造物肉搏时的悲剧与光荣的胜利,使我们直接窥见艺人心物交融的灵感刹那,惊天动地的非常际会。
其历史的价值与心理的趣味有时超过完成的油画。
然而中、西线画之观照物象与表现物象的方式、技法,有着历史上传统的差别:西画线条是抚摩着肉体,显露着凹凸,体贴轮廓以把握坚固的实体感觉;中国画则以飘洒流畅的线纹,笔酣墨饱,自由组织,暗示物象的骨骼、气势与动向。
顾恺之是中国线画的祖师,唐代吴道子是中国线画的创造天才与集大成者,他的画法有所谓“吴带当风”,可以想见其线纹的动荡、自由、超象而取势。
其笔法不暇作形体实象的描摹,而以表现动力气韵为主。
然而北齐时(550-577)曹国(属土耳其斯坦)画家曹仲达以西域作风画人物,号称“曹衣出水”,可以想见其衣纹垂直贴附肉体显露凹凸,有如希腊出浴女像。
此为中国线画之受外域影响者。
后来宋、元花鸟画以纯净优美的曲线,写花鸟的体态轮廓,高贵圆满,表示最深意味的立体感。
以线示体,于此已见高峰。
但唐代王维以后,水墨渲淡一派兴起,以墨气表达骨气,以墨彩暗示色彩。
虽同样以抽象笔墨追寻造化,在西洋亦属于素描之一种,然重墨轻笔之没骨画法,亦系间接接受印度传来晕染法之影响。
故中国线描、水墨两大画系虽渊源不同,而其精神在以抽象的笔墨超象立形,依形造境,因境传神,达于心物交融、形神互映的境界,则为一致。
论述类文本陈望衡《试论中华民族的审美传统》阅读练习及答案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虽然中国传统文化强调以“乐天知命”的态度对待生活,但并不是一味讲“乐”,不讲“忧”的。
实际上,中国传统文化中讲“忧”多于讲“乐”。
拿中国最古老的哲学著作《周易》来说,虽然《系辞上传》说“乐天知命故不忧”,但《系辞下传》又说:“作易者其有忧患乎?”只要稍许深入地阅读《周易》六十四卦,则不难发现,这本占筮之作,自始至终谈得最多的是如何避凶趋吉,居安思危。
我们读《周易》感到耳旁有两种声音,一是号角,另是警钟。
两种声音相比较,警钟之声更是惊心动魄。
《周易》理念的核心是“变”。
一切皆变,物极必反。
事物坏到极点,有可能转向好的方面,事物好到极点,也有可能转向坏的方面。
否极可以泰来,泰极也可以否来。
故处困当发愤,居安必思危。
六十四卦排在最后的一卦不是表示成功的“既济”卦,而是表示没有成功的“未济”卦。
这种排列,绝非出于形式上的考虑,而是有着极为深刻的哲理。
也许正是因为这个世界没有完善的“既济”,而只有不完善的“未济”,我们才更应该努力,永不懈怠地努力。
而且正是因为一切都在变动着,既没有永久的成功,也没有永久的失败。
正是因为一切都有可能,我们更应警惧。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从哲学维度强调人要存忧患之心诚然可贵,但中华文化的忧患观念最为重要的不是忧患的态度,而是忧患的内涵。
从儒家最古老的典籍《礼记》提出“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思想开始,中国儒家一直弘扬的是这种忧国忧民的传统。
战国时,孟子接着《礼记》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响亮地提出“民为贵,君为轻,社稷次之”的观点,将忧民摆在首要地位。
张载发扬孟子的论说,将忧患的内容扩大到天地万物,提出“民吾同胞物吾与也”,明确表示,作为知识分子,其人生意义就在于“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正是这种忧患意识,使得中华美学的伦理特色获得一种较为浓重的悲剧情调与崇高气概。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综合素质评价 附答案 (4)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综合素质评价[时间:120分钟满分:120分]一、积累和运用(15分)请在横线上(括号里)端正地书写正确答案或填写相应选项。
第1—4题每空1分,第5题(1)(4)小题每小题2分,(2)(3)小题每小题1分,第6、7题每题2分。
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夜征人尽望乡。
(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2. 遥怜故园菊,____________________。
(岑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3. 峨眉山月半轮秋,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李白《峨眉山月歌》)4. 杜甫在《江南逢李龟年》中慨叹时世之凋敝丧乱,感叹人生之凄凉飘零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阅读文段,按要求完成题目。
因为东关离城远,大清早大家就起来。
昨夜yù定好的三道明瓦窗的大船,已经泊在河埠头,船椅,饭菜,茶炊,点心盒子,都在陆续搬下去了。
我笑着跳着,催他们要搬得快。
忽然,工人的脸色很谨.肃了,我知道有些蹊.跷,四面一看,父亲就站在我背后。
“去拿你的书来。
”他慢慢地说。
这所谓“书”,是指我开蒙时候所读的《_____________________》,因为我再没有第二本了。
我们那里上学的岁数是多拣单数的,所以这使我记住我其时是七岁。
我忐tè着,拿了书来了。
他使我同坐在堂中央的桌子前,教我一句一句地读下去。
我担着心,一句一句地读下去。
(1)给加点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yù( )定谨.( )肃蹊.( )跷忐tè( )(2)下列词语的词性与“知道”的词性相同的一项是( )A. 撬动B. 甜蜜C. 太空D. 秋天(3)文段中提到的“船”是一种交通工具。
下列诗句中没有写到交通工具的一项是( )A. 风正一帆悬B. 马上相逢无纸笔C. 单车欲问边D. 闻道龙标过五溪(4)以上文段节选自鲁迅先生的《______________》,文段中横线处应填写的书籍是《______________》。
论述类文本《在文化开放中维护国家文化安全》阅读练习及答案(湖南长沙2022学年高二下期末)
湖南省长沙浏阳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文化因交流而繁荣,文明因互鉴而兴盛。
文化只有在开放中才能发展自己,文化安全只有在文化发展中才能实现。
从历史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
而中华文化之所以历久弥新,正在于其具有海纳百川的气度和博采众长的基因。
从先秦诸子的百家争鸣,到汉民族主动接受草原民族文化的“胡服骑射”,再到中华文化对各国文化的兼收并蓄,多种不同文化的相互激荡、交流与融合,造就了中华传统文化的蓬勃生命力。
从现实看,今日之中国,正逐渐成为经济全球化的重要推动者之一。
从近代以来的被动卷入到今天的主动拥抱,充分展现了强大的文化包容性和适应力。
近代以来的屈辱史让我们重新认识到,唯自强而后安,唯开放而后强。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经验亦启示我们,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必然落后,只有在开放中才能发展自己,唯有开放环境下的斗争和磨砺才能使自己强起来。
文化发展同样如此。
我们珍视、礼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绝不是孤芳自赏,而是要在文化开放发展中强基固本,使其根深叶茂,焕发旺盛生机。
在此意义上,维护国家文化安全,与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是相辅相成的,与发展壮大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内在一致的。
只有强基固本,才能抵御外来文化病毒的侵袭;只有把文化深层次的优质基因激活,才能使我们的文化具有不断发展壮大的内生动力。
不同文化之间的竞争,实质上是话语权的争夺。
近代以来西方文化之所以能够成为强势文化,与其背后一整套知识体系建构是分不开的。
我们今天维护文化安全,抵御西方文化霸权,就是要站在人类文化制高点谋划文化发展,回应人类面临的重大问题,为推动人类社会发展提供具有解释力的知识体系,不断提升自身文化的核心竞争力。
近代以来,西方强势文化潜移默化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习惯,特别是文化启蒙以来西方世界创设的一整套现代性知识体系和话语体系,影响着人们认知世界的基本图式,相应地,人们也习惯于在西方知识谱系内寻找自己的存在坐标,这正是西方文化处于优势地位的学理基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9分)
阅读下面的论述类文本阅读,完成5~7题。
站在当代社会、网络时代的高点上,我们谈论传统文化,是在谈什么呢?
有人说“谈传统文化,实际上是谈日常生活”,这种观点可以说道尽了文化、传统的本质特征。
因为,对于我们的传统来说也好,对文化来说也好,它们不过是世世代代累积沉淀的习惯和信念,渗透在我们的生活的实践中,是一种生活方式。
谈传统文化,实际上是在谈我们的生活与头脑中的传统文化的关系,也就是在谈你我他的日常生活,更谈我们的思路、我们的风度、我们的气派……
说到中华文化的玄妙处,我首先想到的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昆曲”。
昆曲向以“闲雅整肃、清俊温润”的艺术品位著称,被看做是精妙高雅的传统艺术。
它不仅是一种传统戏剧艺术形式,更代表了一种生活方式和情趣品位,本身就是传统和时尚的结合。
著名作家、昆曲制作人白先勇曾制作了青春版昆曲《牡丹亭》,他大胆创新,并将时尚作为演出的美学标准之一,力求贴近当代人的日常审美生活,创作了美到极致的画面和舞美,让一部拥有400多年历史的传统名剧具有了符合今天审美的时尚色彩,在演出时,人们感叹“太美了,美得惊心动魄,美得让人黯然神伤……”昆曲表演中的水袖柔婉、昆腔曼妙,可谓是对这种“玄妙”美的最好解释,“罕有其匹”。
传统文化是古老的文化,它走自己的路,处处坚持自身特色,但如果要融入社会与时代的大潮,变成我们的日常生活,就要求新求异,从文化样式上、审美趣味上体现时代精神。
故宫不仅是一座博物馆,更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代表符号、中华文明的标志性载体。
近年来,故宫推出的一系列“萌系”文创产品迅速蹿红,比如朝珠耳机、“朕就是这样的汉子”折扇、建筑彩绘“秘密皇宫”与“戒急用忍”等,“故宫淘宝”在其微信公众平台发布《雍正:感觉自己萌萌哒》微信小文,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将有600年历史的故宫这一古老IP推上时代的风口浪尖……故宫博物院推出的这一系列文化创意之举,改变了文物仿制品素来古典,肃穆但缺少新鲜生命力的形象,切合了年轻人的审美心理,受到众多网友的认同和赞扬。
正是这种随着时代生活进行文化创新和艺术个性超拔的努力,让古老的故宫走入当代生活,融入时代的文化之中。
这些年来,我们正努力寻找一个合理的方向和方式来对待传统文化,但现实中,我们看到有的人在割裂传统文化,有的人对传统文化进行浅薄和轻浮的解构和颠覆,更有甚者,干脆采取一种商业化的态度,消费传统文化……事实告诉我们,中华传统文化本就该是亘古常新的,这是其绵延五千年而不曾断裂的秘诀所在。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要传承弘扬传统文化,就要让传统文化更深地进入我们的生活,内化为我们时代生活的一部分,这是最好的传承之道。
这也印证了文化和传统的生命力所在,“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对于传统、对于文化,当代人应当谨慎地使自己的前进步伐不发生偏差,而不是轻蔑前人积累下来的庞大的精神遗产。
文化是既向后看也向前看,我们的文化传统本性包含着历史性,这蕴涵了双重意义;它既有高于历史的力量,又依赖于历史;它既决定历史,又为历史所决定。
一个民族不能与历史、与传统割裂开来,我们需要进行好传统和现代的对接,这是时间给予我们的机会,也是历史要求我们担起的责任。
(节选自《谈传统文化,实际上我们是在谈什么》)5.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昆曲作为一种戏剧艺术形式是传统的,但她更代表了一种生活方式和情趣品味。
B.传统文化要融入我们的日常生活,在文化样式上、审美趣味上应体现出时代的精神。
C.著名作家、昆曲制作人白先勇,他大胆创新,并将时尚作为演出的美学标准之一,制作了青春版昆曲《牡丹亭》,贴近了当代人的日常审美生活。
D.文化传统具有既高于历史、又依赖于历史,既决定历史、又为历史所决定的特性。
6.下列对文章论证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以设问引出“谈传统文化,实际上是谈日常生活”的观点。
B.第三段以白先勇制作的青春版昆曲《牡丹亭》为例,论述传统文化具有玄妙之美,而昆曲表演中的水袖和昆腔是对这种玄妙美的最好诠释。
C.倒数第二段批评了对待传统文化的不正确的方式,从反面论证了传统文化的传承之道。
D.文章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三个方面,论述了传统文化与日常生活的关联,层层深入。
7.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传统文化不只存在于日常生活表面,更在于一种思路、风度、气派,是一种精神呈现。
B.故宫博物院的文化创意之举,某种意义上也是一种对传统文化的商业化消费行为。
C.传统文化创意产品不同于文物仿制,而是融入时尚元素,切合了人们的审美心理。
D.只有将传统和时代精神相结合,进而把传统文化内化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才能实现对文化的传承。
5【答案】C原文是“力求贴近当代人的日常审美生活,”所以选项中“贴近了当代人的日常审美生活”有误。
6【答案】D.文章从“是什么”“怎么样”两个方面,论述了传统文化与日常生活的关联,层层深入。
7【答案】A[B项,作者否定“商业化的态度,消费传统文化”但对故宫的文化创意系列是持赞扬态度的。
C项原句为“切合了年轻人的审美心理”D项,原句为“要传承弘扬传统文化,就要让传统文化更深地进入我们的生活,内化为我们时代生活的一部分”而非选项中所说的“只有……才”的条件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