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立春影评
立春影评
立春之殇——浅析影片《立春》《立春》是编剧李樯与导演顾长卫合作的三部曲的第二部,它通过对主角王彩铃(蒋雯丽饰)命运的讲述,将个人与社会,个人与命运的关系进行重新审视,为我们展现了一个追梦者的逐梦、梦碎、梦醒的故事。
应该说在《立春》是一部思想性很强的影片,在近乎于对于生活白描式的叙述中,用淡然的心态将理想和现实之间的差距,以及夹在这二者之间的无奈与心酸表现表现的淋漓酣畅。
“每一个人心中都有一个不同的哈姆雷特”,每一位《立春》的观众心中也有一个不同的王彩玲,一个不同的现实与梦想交织错落的人生。
敢问谁的人生没有奢望的梦想?谁的人生又没有尴尬的遗憾?谁的人生又没有一次次无奈的妥协?——命运之前,现实当中,我们的人生态度才是最重要的。
结合影片的主题,我将从一下几个方面进行详细分析。
首先,这部影片的片名是难得的点睛之笔,它是对于全片主题的一种诗性的解析。
立春,春天虽然来临,但依然很冷,没有任何春的气息。
这就如同导演在影片中对于的梦想的表达,梦想虽然尽在咫尺,虽然你的指尖曾经轻轻地将它的触摸,但现实依旧是冰冷的,依旧是冬天的气息。
这就是一种对于春的无奈,是一种温暖的梦想被冰冷现实划破的无奈。
——“立春”,当一只脚踏入春天的时候,我们的全身还要忍受冬的寒冷。
其次,在画面的色彩使用上,大多使用偏清冷的色调,给人一种视觉上的寒意。
这是与影片整体的主题相吻合的,是在色彩上对主题的一种强化。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胡金全向王彩铃要求假结婚被拒绝之后推车走在雪地里的那个场景,整个画面的色彩都是映在蓝色当中,外加积雪反射出的煞人的寒光,把冷色用到极致。
这种冷,是与胡金全内心的悲凉相对应的,是他脸上伤痛的泪水外化的写照。
再次,在画面的构图上,曾经被称为“中国第一摄像师”的顾长卫更是可圈可点,在严守着长镜头美学理念的同时,《立春》的用冷静的动态构图,打破常规,塑造了一个个寓意丰富的电影镜头。
例如,王彩铃酒吧醉酒吹牛后在车站的那场戏,连用了连个不符合构图常规的镜头,分别为一个远景和中景,王彩铃处于画面的右边,而视线也朝向右边。
影评 立春
Copyright@2011-2013 版权看评网所有违者必究 1无间行者——美国式玩笑一直相信人与人之间是需要某种缘分的,与电影其实也是这样。
所谓缘分的共鸣不外乎两种:一种是别人实现了自己不能实现,也未曾实现的。
我放弃的总有人在坚持,这无疑是一种安慰;另一种是从别人身上看到自己,一个不同时间不同空间的自己,某一个部分某一个侧面的自己。
《立春》就是在这两种缘分的基础上,轻易的打动了我。
"立春一过,实际上城市里还没什么春天的迹象,但是风真的就不一样了,它好像在一夜间变得温润潮湿起来,这样的风一吹过来,我就可想哭了,我知道我这是被自己感动了……"电影的开头,王彩铃即操着浓重的包头方言把她自己感动了,也把我感动了。
常说:天才与疯子只有一线之隔。
踏过那道线,也许就成为梵高;踏不过去,就都成为了王彩铃。
可惜,梵高毕竟不多。
所以,我们都是王彩铃。
孤独而骄傲的活着。
老天给了她一副好嗓子,却没有给她美貌;给了她唱歌剧的天分,却没有给她机遇;给了她生活,却总也没有给她爱情。
这就是王彩铃,却幸好不是全部的王彩铃。
她应该就是那道把自己感动了的春风,表面似乎没有什么春天迹象,但一切却因她的执着变得不一样了。
她纵情高歌,纵使曲高和寡;她追求爱情,纵使她爱的人却控诉被她强奸了;她一个劲说假如有一天她抗不住随便找个人也就嫁了,但最终仍是“宁咬鲜桃一口,不要烂杏一筐”。
我眼看着王彩铃身边那些人的理想一一倒下:热爱油画的黄四宝最终变成了骗钱敛财的奸商;酷爱芭蕾的胡老师受不了周围异样的眼光,把自己送进了监狱;拥有美满家庭的小张老师,最终孤独一人面对丈夫卷款而走的结局。
只有高贝贝,似乎实现了王彩铃年轻时的梦想,只是这背后隐藏的真相竟是欺骗。
"每年春天来的时候,我总是蠢蠢欲动,以为会发生什么,但每次春天过去了,什么事都没有发生。
"真的什么也不曾发生吗?发生过,只是最终一切归于世俗和平凡。
原创文章由看评网提供。
《立春》影评
《立春》影评影评《立春》《立春》是由导演张三六执导,主演李四五和王六七的一部优秀电影。
这部电影以春天的到来为背景,讲述了一个关于生死的感人故事。
本影评将从故事情节、影片表演和电影主题三个方面来进行评述。
首先,故事情节。
《立春》的故事背景设定在中国的农村,故事主要围绕着李四五和王六七展开。
李四五是一个刻苦耐劳的农民,他一直致力于传承农耕文化。
王六七是他的好友,同时也是他的艺术导师。
王六七是一位虽然身处艺术领域,却仍然热爱农耕的艺术家。
他以自己的独特视角观察着自然的变化,特别是春天的到来。
正是在他的引导下,李四五逐渐发现了农田的美妙之处,并且开始尝试用艺术的方式表达出来。
然而,命运的转折点却发生在一个春天。
李四五被诊断出患有绝症,他只剩下短暂的几个月可以活着。
面对死亡的临近,他用更加激情的态度对待农耕,他希望以自己的方式给大地留下一点点印记。
他创作了一幅关于春天与生命的画作,展现了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农耕文化的传承。
其次,影片表演。
李四五和王六七这两个角色的演员李明和王红的演技无疑是本片的亮点之一。
他们通过精湛的演技,将角色之间的情感交错呈现给观众。
李明以他优秀的表演,将李四五内心的痛苦和奋斗展现得淋漓尽致。
而王红则通过她的演出,将王六七的激情和深情诠释得生动有力。
两人的精彩表演使得观众更加能够深入地理解角色的内心世界,感同身受地体验着故事的发展。
最后,电影主题。
《立春》作为农耕文化题材的电影,主题主要围绕着生命与自然的关系展开。
在电影中,导演通过展现李四五和王六七的故事,传达出对自然生态的珍视和对生命的敬畏之情。
他们通过农耕艺术的表达,传递出对于自然循环和生命重生的独特理解。
电影中充满了对大自然的赞美和对农田的喜爱,使观众更加深入地认识了农村文化的魅力。
总结来说,《立春》是一部以春天为背景的感人电影。
通过精彩的故事情节、出色的演员表演和深刻的主题,影片成功地将观众带入了一个充满温暖和希望的世界。
这部电影给观众带来了思考,也唤醒了对于农耕文化的珍视和对于自然的敬畏之情。
电影立春影评
电影立春影评电影立春影评【篇一:《立春》观后感】《立春》观后感故事从一个小城工人胖子的出现,引出钢厂工人的黄四宝,和音乐教师王彩玲.都是小城里心比天高,自命不凡的的艺术青年.几乎短短的几句话就表现出小人物的清高和那个年代特有的标签的健美裤.就像一道美丽而扭曲的风景,平凡而又无奈.在那个年代,小城的一切就像是一个封闭的环境,让人压抑,清高的王彩玲就像别人理解成的那样,即将调入北京城,可是现实就像她每一次奔波一样徒劳无功,充其量就是所谓的花钱买户口,那个时候户口就像植入人们心底的烙印,你拥有了也就跳出了这个封闭的小城,就像黄四宝一次次的想考入画院,又一次次的酒醉而归,用他的话来说,每一次看到别人带上行李,走向车站,他都羡慕,多么扭曲的渴望,又多么希望出人头地,渴望成功,成名.,现实毕竟是现实,最后逃脱不了被人四处追债的境地.成为一个四处躲债现实的小混混当他在被人打破的车里给王彩玲察肩而过时那种无奈又无望的眼神是多么的复杂又迷茫..特别是王彩玲为爱情献身后,那种在教音乐课时,得耐心,与神彩激扬,和演唱暮春时的投入和融入的感情,那种陶醉,那种幸福的眼神.和瞬间被黄四宝的叫喊声打破,直至被摔倒地上的那种屈辱,我不得不对蒋雯丽的演技而折服,说淋漓尽致也不为过.当王彩玲遇到第二次爱情的时候,她的表现就很主动,可是偏偏遇到了这个小城的被称为胰子的舞蹈演员胡金泉,遇到了一个她不应该遇到的人.两个人都是小城得话题,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思想,当胡金泉为了不被人说成”胰子”而宁愿冒强奸的罪名证实自己的清白而走了极端.在监狱的时候为她还能跳天鹅湖的时候两个人心情又是何等的复杂.运的归宿就是这样,我相信最后王彩玲还是幸福的,她抱养的一个兔唇的女孩,又为她治好了病,带她到天安门广场,快乐的享受着天伦之乐,谁又能说她不幸福呢?..王彩玲是个虚伪的女人。
她会向别人炫耀自己在北京呆过,其实只是在北京进修。
她是个虚荣的女人,她会告诉别人她在这个小城呆不久了,她马上就要去北京了,其实她自己都不知道能不能去成北京。
电影立春影评 立春影评
电影立春影评立春影评立春影评(一)故事的女主角,王彩玲,一个如此普通土气的名字。
故事中的她长的奇丑无比,却梦想着自己能一直唱到巴黎。
这本身便是一个巨大的戏剧反差对比。
在影片的前半段,导演很巧妙的用窗子这个意象去视觉化了她的梦想。
在她对周瑜讲述自己的远大抱负后,两人不约而同把脸转向了窗外,镜头里是暮春时熹微的阳光,整个画面都沉浸在一种美好的色调里。
而她对黄四宝的爱也酝酿在她对未来的梦想中,我觉得有时候,她把黄四宝想象成另外一个自己,同样追求梦想献出灵魂的人。
她对黄四宝一见钟情的那场戏也被导演意象化在窗外,窗外的黄四宝半蹲着,手中玩着看似儿童才会玩的东西。
同样光线,同样美好的色调。
如果说窗外对于王彩玲象征着最纯真的梦想,那屋子里面便是现实。
从那一场戏中便可以预想到王彩玲拒绝周瑜的必然结果,周瑜是彻彻底底踩在现实的一端,而这正是王彩玲所鄙夷的。
在经历了与黄四宝的种种爱恨纠葛后,他们退出了王彩玲的生命舞台。
影片推向第二个小分章。
这一段的故事是触动我的,舞蹈老师为了证明自己不是同性恋而强奸了自己的女学生。
我惊讶舞蹈老师做出这样极端的选择的同时也深深为之所感动。
这是一个坚持理想的艺术家与现实最激烈的碰撞,我们看到他的选择中只有深深的悲哀和无奈。
喜欢那场在雪地里的戏,一个特写镜头是舞蹈老师推着自行车向前走,舞蹈家特有的身段和步法,每一步都无比沉重肯定,而镜头一摇观众才看到老师早已泣不成声,大雪中他没落的身影却如此坚定,他是下了多少的决心啊~当胡老师强奸完自己的女学生后,他只是拍拍身上的衣服,无比从容淡定,缓缓走向灯光下专心跳完最后一支舞,灯光下最后那个远景镜头,小小人物最后一个定格造型,导演让我们真真切切看到了这个孤独艺术家最后的坚持。
在看到身边的这些事情,在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打击和挫折,王彩玲也不得不对现实而屈服,她走进了婚介所,开始寻求平凡人的正常生活,这里她再一次碰到了黄四宝,在走出婚介所过马路的时候,仅仅几秒钟的对视。
《立春》影评
梦想的独舞——观看《立春》有感梦想总是遥不可及,是不是应该放弃。
花开花落又是一季,春天呀,你在哪里!青春如同奔流的江河,一去不回,来不及道别。
只剩下麻木的我没有了当年的热血,看到漫天飘零的花朵,在最美丽的时刻凋谢,有谁会记得这世界她来过。
这是《老男孩》中主题曲的部分歌词。
每当我听着这首歌时,内心就会涌出无限感慨,让我想到电影《立春》中的王彩玲、胡金泉等一群追寻梦想,奋力要从庸常的土壤中开出花来,却最终又不得不向现实妥协的人们。
生活像把无情的刻刀,改变了我们的模样,未曾绽放就要枯萎吗?王彩玲说起春天,“每年的春天一来,我的心里总是蠢蠢欲动,觉得会有什么事要发生,但是春天过去了,什么都没发生,就觉得好像错过了什么似的。
”王彩玲总觉得她是被生活辜负了,上天给了她一副好嗓子,却没有给她一副奇货可居的容貌。
她不愿意辜负了自己的天赋,优势让她画地为牢,造就了她总是幻想“生活在别处”。
她梦想有朝一日在金碧辉煌的艺术大厅里,华羽霓裳,引吭高歌。
为此,她节衣缩食,找门路,托关系想搞个北京户口,哪怕只在歌剧院当个临时工,但在现实面前她又一次头破血流,当她跪在地上大声哭着唱到,“生活为何对我如此残酷”。
我心被揪住了,抽搐起来。
王彩玲一个大龄未婚女青年,在周围世俗的目光下依然鹤立独行,自恋不凡,坚持自己的生活原则和信念,执著于自己的歌剧梦想,但是现实一次次打击她。
歌剧院老师无情的嘲讽和拒绝,以身相许换来的是黄四宝的憎恨,胡金泉假结婚的提出让她的爱情世界再次倒塌,当她花费所有的积蓄帮助癌症女孩圆梦后却被告知是场骗局,她那颗对艺术充满信念的心支离破碎了。
当她一次次燃起理想的火焰,却一次次被扑灭。
慢慢的她向世俗妥协,走进了婚介所,领养了女儿,成了买羊肉的平凡市民,远离了歌剧,平静的继续生活。
当多年后她带着领养的孩子来到天安门广场,念着儿歌,望着纷飞远去的气球,蓦然发现:关于梦想,其实她从未遗忘。
每个人的一生都有或大或小,或多或少的梦想,这些梦想有的还未起飞便被扼杀在摇篮之中;有的通过坚持与努力飞得又高又远;还有的既没有被扼杀也没有飞得又高又远。
《立春》影评
《立春》影评-----梦想的瑰丽色彩照进灰蒙的现实《立春》,作为顾长卫“时代三部曲”影片的第二部,是一部需要耐心体味、细致品咂的影片,影片围绕主人公王彩玲的艺术追求与生活坎坷,叙述着一个时代转换的节点中现实对于灵魂的煎熬与束缚。
王彩玲渴望摆脱闭塞的小县城,进入大城市北京。
四次进京,为了自己的艺术理想,为了向往的爱情,为了那个假装癌症女孩的理想,最后一次是带着收养的女儿进京,则彷佛是在纪念那些曾经的理想,她也终于从梦想回到了现实的地面。
“每当春天来了,我的心就会蠢蠢欲动,觉得会有什么事要发生,但春天过去了,却什么都没发生。
”通过这一暗示理想和现实的巨大差距的句子,来形容王彩铃困守和逃离的徒劳,体现了这位小人物的鸿鹄之志,她的屡遭无奈,最终屈于生活。
生活一遍遍地羞辱王彩玲,与落魄伪艺术家的爱情、与胡金泉之间的尴尬情感、或是与小张老师之间简单的友情,甚至是出于善心帮助女孩圆梦的同情心,一切都使她不断后退,不断消磨,不断走向自己不甘心的平庸。
影片以一种神圣终将陷落于世俗的叙事走向,给人以带着刺痛的无奈伤感。
正如罗马影展评委所言“塑造了一个生活在封闭、令人窒息的环境中,却仍不允许自己被环境吞没的女性形象”,影片展现了这样的人物群像——那些“不甘平庸”的艺术青年在困守和逃离中分不清自我,与现实痛苦抗争,而最终执著追求的理想幻灭,这或许也是顾长卫将《立春》称为残酷现实主义作品的原因之一。
影片最后,王彩玲和孩子在天安门广场对儿歌,随后出现了一个遐想的、光彩夺目的圆梦画面---她在北京大剧院的舞台上歌唱,这或许该是王彩玲或是观众所能得到的最大慰藉了。
生活中有许多王彩玲,选择坚持自己的梦想,他们可能比大多数的人活得辛苦,但他们却总有一些东西打动着我们,提醒着我们。
也许许多人都曾经历过这样的过程,从不甘平庸、蠢蠢欲动,到最后无奈庸常地生活;也许很多时候,现实永远不与理想同步,然而我们不得不承认,我们每个人总要有自己的理想,追求与希望……。
观《立春》
今天突然想看电影,找了一会就找到了《立春》,看到片头那些骑着自行车的行人,然我想到了小时候的对中国的感觉,那种新中国初期的中国,让人熟悉又陌生。
中国人穷,志不穷。
特别是电影《立春》里的主人翁,更是让人感受到那时的中国人,那种有理想有想法,可是却不知道如何实现,在现实中摸索前进,跌得头破血流,可是依然坚持自己的理想,这种追求理想的精神让我有种久违的感觉,几乎都忘记了。
电影中主人翁在理想与现实中苦苦挣扎,坚持理想,而不被世人所了解,在别人冷言热语中,痛苦的活着,只为理想。
也只有在各自的追求中,才活的有意义,忘却一切,忘记别人的冷眼相对,忘记别人的鄙视,霎那间享受理想。
为了理想,也为了生存,为了躲避世人的冷眼与指责,不惜故意犯罪,只为了降低世人对他的冷眼。
《立春》反应了一个时代的思想,让人感慨又伤怀。
电影《立春》影评
电影《立春》影评四个受外在条件和自身条件束缚而抑郁不得志的文艺青年或者说是理想主义者:周瑜,一个假的文艺青年,靠文艺青年身份掩饰自己的平庸;画家,一个对生活充满怨恨的理想主义者,最后报复社会;舞蹈家,一个自卑的理想主义者,一个能够为了理想而卑微的活着的、成熟的理想主义者;王彩玲,一个孤傲的理想主义者,一个与自己与社会和解的理想主义者。
一开始的王彩玲看起来那么的可笑,她是一个虚假、孤傲的小丑,从上帝视角来看,她的表演是如此的滑稽可笑。
但根据生活中的观察,实际上一个能够追求到自己理想的人,在尚未得志的时候就是跟王彩玲一样可笑:孤傲是保持自尊的手段,因为一旦示弱就会被人耻笑排挤,与其被庸人排挤,不如排挤庸人。
爱上了画手,王彩玲希望用另一种方式成就自己的理想--成就自己所爱的人的理想。
但是因为自己的丑陋,即使付出了自己的身体,反而遭到了画手极大的羞辱。
正如她十几年对理想的全身心的投入、无条件的付出,结果因为外在条件,理想对无动于衷。
理想与爱情的双重打击之下,她穿着礼服,选择与自己的理想殉情。
原以为侥得一命的王彩玲,在打击之下会放弃理想,但她是如此的坚强,对理想依然紧抓不放。
她遇到了舞者,因为画手一事变成小丑的她,终于又遇到一个能互相交流的人了。
但是,舞者实在受够了流言蜚语,他想对这些流言蜚语妥协——跟王彩玲假结婚,但是王彩玲是一个勇猛的斗士,她绝不会妥协,她要去北京,要去北京歌剧院唱歌,哪怕是假结婚也会影响她的理想,所以她断然拒绝了。
被拒绝的舞者,为了逃避流言蜚语,把自己送进了监狱,穿着监狱里面的布鞋,立起脚尖翩翩起舞,一个成熟的理想主义者为了理想,卑微的活着,他成了舞蹈家。
或许是受到舞蹈家一事的影响,或许是累了,王彩玲对理想没那么执着了。
她开始投入生活,美容,做饭,生活有了烟火气,不再是整天坐在钢琴前唱歌,她对生活是有妥协的。
然后遇到了一个患病的年轻的歌手,她把北京户口的钱拿来给年轻人成就梦想,她捧着她的奖状,仿佛她也上了电视,她的理想终于有了一点点回报。
《立春》影评
《立春》影评《立春》影评立春时节的风,当然可以走进小城每一个角落;然而,春天并不是能走进每个人的人生历程中。
有些人的命运,可能展现出来的并没有春天的温暖、夏天的繁华、秋天的丰收和冬天的肃静。
那些人的命运,就是一直游荡在模糊地带,谈不上黑暗也谈不上光明,谈不上希望也谈不上绝望,只是努力地在一个个的窘境和尴尬中保持得体罢了。
对,王彩玲在小城里所有的言行举止,都是为了维护一种得体。
不是作为艺术家的得体,而是作为人的得体。
尊严什么的,她并不敢奢望;然而,得体还是需要的。
如果没有掌握好分寸,任何的言行举止不符合她为自己设定的“艺术家”的'身份,那么对她的认同系统将会构成灾难性的威胁:一句没有编好的假话和一个爱错了的人,都会成为一根长刺陡然穿透她为自己精心雕琢的面具,时时刻刻提醒她自己其实面具下面是一张普通底层人的脸,甚至她的实际处境比普通底层人更加危险。
普通的底层人至少还有相对稳固的家庭组织,至少精神上还有实实在在的支撑和慰藉,至少在失业、生病和走投无路的时候,还有另一半或者其他亲友的支持和帮助,以便化解从任何一个角度袭来的风险。
然而,对于走出家庭的王彩玲来说,因为没有家人的照顾、没有多少钱和没有什么靠得牢的朋友和社交圈子,她已经到了最危险的境地而不自知。
这是一种在流沙边沿上保持得体姿势的行为,所以注定姿势并不长久。
王彩玲必然放手,倒不是因为唱歌剧的技术和长相,那只是细枝末节;真正的原因是,她是完全孤立了的一个人,没有支持,承担了对任何一个常人来说都有可能从所有方面涌来的风险,而她并无化解和分散风险的途径,所以,她的精力就耗费在对付小城的谋生、周围的人事、小城的恋爱、大城市的户口、骗子以及其他,就连看歌剧也要费尽心思,不能轻松地买票便进。
贫穷不仅仅是贫穷,而是无尽头地消耗一个人精力的折磨之旅。
因为精力被耗散掉了,所以不可能创造出来真正有价值的东西。
这位立志成为艺术家的艺术家恰好没有足够的时间和机会接受专业的艺术训练,所以也没有真正值得称道的创造力。
《立春》影评
《立春》影评“每年的春天一来,实际上,也不意味着什么,但我总觉得要有什么大事发生似的,我心里总是蠢蠢欲动,可等春天整个都过去了,根本什么也没发生,我就很失望,好像错过了什么”。
每一天我们都期待着幸福,却又在平淡中失落,无奈地看春天来了又去,春花开了又落下。
每年的春天,象征着新的希望,使人憧憬着新的未来和幸福,然而现实生活却又有多少美好的希望和期待能变成现实呢?王彩玲,一个其貌不扬,甚至有些丑陋的,长着龅牙的文艺女青年,却有着一颗高傲的心,“老天就给了我一副好嗓子!我一定能唱到巴黎歌剧院去!”王彩玲很自负地向她的崇拜者周瑜说。
迎着小县城徐徐的春风,王彩玲披着围巾,虽然土气,却因为有文艺女青年特有的高傲而自我感觉良好,意气风发地走在小城的街道上,这倒也使她真的别有一番气质。
周瑜就是被她这种气质给迷住了。
很奇怪,周瑜这样的大老粗怎么就能喜欢王彩玲的咏叹调,欣赏黄四宝的绘画呢?黄四宝说周瑜“懂个甚?”可是,就凭周瑜知道野兽派,说明周瑜也是个"资深文艺青年”啊,完全不是黄四宝说的“懂个甚,懂的不少咧。
周瑜这个角色为影片平添了几分幽默和滑稽色彩,朗诵普希金的诗真得很震撼,浑厚的男中音,感情饱满,“亚历山大的塞座(石柱),心活在神圣的竖琴中!”跟王彩玲学唱歌练习狗喘气时的认真劲,除了滑稽,还真觉得周瑜实在不是追求艺术的料。
周瑜也许是平庸的,但是他何尝不向往艺术和美呢?外表粗鲁的他能被王彩玲的歌声深深感动,而爱上她,为不得志的黄四宝忙前忙后,他觉得在他们身上,有着自己没有,却向往的才华和理想。
他对王彩玲有着对艺术,对自己无法实现的理想的崇拜。
黄四宝说周瑜嫉妒他,生怕他走,周瑜既希望黄四宝能实现理想,又有点酸溜溜的嫉妒。
周瑜很平凡很世俗,但他总还是爱艺术的俗人。
其实,王彩玲如果嫁给周瑜,未必不是一种幸福。
可惜自命不凡的文艺青年们不买他的帐,王彩玲和黄四宝都有点瞧不起这位崇拜者。
所谓的高雅艺术和文艺青年一样,曲高和寡,缺乏知音,却又不知道谁才是真正的知音。
2024年电影立春的观后感
2024年电影立春的观后感电影立春的观后感1影片主要讲述了一个一心追求高雅美声声乐艺术的师范女教师王彩玲(蒋文丽饰),因为客观长相的限制,总是在现实与理想冲突中苦苦挣扎,清高而孤独地耽误着自己青春的悲情故事。
虽然她最终能够实现了自己的理想在高雅舞台放声高歌并过上了小康生活,可她感情上的失败与独善其身形成的孤独伶仃(最后只能是在孤儿园领养了个兔唇女孩当相伴身边的女儿)却令人不得不对她产生了无限的怜悯和同情。
同时,影片让人对“北漂一族”的艰辛有了相当的了解,也对"艺人"们的孤傲有了充分的理解。
所有出场的主要人物都可以用两种关系联系起来,一种是起“歧”一种是“欺”。
换而言之:这些人物或多或少都是生活在人与人的“歧视”和“欺骗”的环境之中的。
大概说一下:女主人公在受到世人的歧视的.同时还在歧视追求她的钢厂胖工人,在受到画家的歧视之后还要欺骗胖子说自己为画家放弃了户口转京的名额,在女邻居面前编造自己已经被北京话剧团录用的谎言;被自己所谓的老汉欺骗的女邻居,言语中暴露了对主人公的歧视;胖子为了出气欺骗自己画家哥们的母亲;舞蹈老师受到世人的歧视甚至侮辱后用一种极端的手段来雪耻,其实也是在欺骗所有人,包括欺骗自己;主人公的光头癌症徒弟为了达到个人目的利用了老师,同时也欺骗了老师和世人;画家遭到母亲的不理解和歧视,同时歧视和侮辱相貌丑陋的女主人公,最终以欺骗世人为自己的职业并毫无羞耻感。
请问在这个复杂的关系网中有谁用自己的真情顺利的换到了对方的真情的?那句著名的古训“将心比心”在这里黯然失色了。
不过有一例除外:女主人公和舞蹈老师他们之间是真诚的,互相同情的,因为他们有共同的相似点……试想当世人把这两位所谓的“变态着”抛弃之后,“变态者”只有在“变态者”身上才能体会到人情味,这种世态炎凉的冷漠难道不是一种悲哀吗?那么题目的最终含义迎刃而解:冷漠的人际关系就是严冬,盼望有一个:人与人之间能够互相理解,互相信任,消除歧视的社会,就是对春天的向往。
电影立春的观后感
电影立春的观后感电影《立春》的观后感《立春》是一部令人回味无穷的电影,它以细腻的镜头描绘了人生百态。
影片将故事背景设置在一个小村庄,以农民的视角展现了生活的苦乐与乡村的变迁。
观影后,我被片中所传递的情感所触动,深深思考了生活的意义和价值。
首先,影片通过细腻的画面和真实的表演,深刻展现了乡村生活的风土人情。
无论是拖拉机上的耕作,还是晚饭后家人围坐在灶台前的温馨场景,这些琐碎的细节让我仿佛回到了自己的家乡。
电影中的人物形象鲜活而真实,他们的言谈举止、喜怒哀乐都如同亲人般熟悉,这让我感到一种莫名的温暖。
其次,影片以乡村为背景,揭示了城乡差距带来的社会问题。
影片中的农民生活困苦,他们辛勤劳作,却很难改变自己的命运。
城市的发展让乡村变得萧条,年轻人纷纷离开家乡寻找更好的就业机会。
这种巨大的转变给农民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和困惑,他们的生活被追求物质生活的城市价值观所冲击。
电影通过主人公的奋斗和努力,向观众呈现了一种乡村精神,表达了与城市对立的心声。
电影《立春》最令我动容的是对家庭关系的刻画。
影片中的主人公和父母之间的温馨相处和朴实的对话,让我回想起自己与父母之间的情感纽带。
尽管片中的主人公经历了许多困难和挫折,但始终没有放弃对家庭的责任和关爱。
他的坚强和勇气让我深受鼓舞,同时也唤起了我对家人的思念和珍惜。
与此同时,电影还有着深刻的人性思考。
主人公在面对外来的考验和诱惑时,依然保持着正直和善良的品性。
尽管他时常受到欺骗和失望,但他仍然保持着对世界美好的期待。
这种坚守价值观的力量令人钦佩,也让我深思人性中的光辉和善意。
《立春》的影片结构及剪辑也十分出色。
影片在叙事上非常细腻,能够将情感的细微变化通过影像传达给观众。
剪辑上的运用灵活,片中人物的情绪在不同场景中呈现出鲜明的对比,让人瞬间投入到角色的内心世界中。
这种紧凑而有层次感的叙事方式让整部电影更加生动有趣。
综上所述,《立春》是一部具有深刻内涵和感人故事的电影。
它通过细腻的画面和真实的表演,展现了乡村生活的风土人情,揭示了乡村与城市的差距,刻画了家庭关系和人性的复杂性。
立春作品
立春作品【篇一:立春影评】《立春》这部影片讲述的是一群生活在偏远小镇的年轻人追求艺术的故事,在追求梦想的过程中,产生了一系列波澜,通过演绎这些追求艺术的青年的故事,向人们展示了理想与现实的强烈对比,探讨在艺术天堂里徜徉和在残酷现实地狱挣扎的青年们应该如何继续,如何热爱生活,如何实现梦想,但他们最终都被现实吞噬,从而给人极强的冲击力和感染力。
影片中我印象深的地方是影片的服装、音乐、构图、道具、景别。
《立春》的服装运用非常能凸显人物心理和地位。
全篇王彩玲灰暗土气的衣服贯穿始终,让人感到她是一个外表丑陋的人,但是正如她自己所说:“我不丑,我只是有点古怪。
”让人更加关注王的精神世界,反衬出王彩玲的内在美。
其中有一个片段,王彩玲去北京合唱团找老师要求加入的时候,老师穿着鲜红色的裙子,王彩玲一身肮脏丑陋的打扮,体现了王彩玲的卑微,老师的傲慢轻视以及两位地位的悬殊。
还有一处,在演唱《慕春》这首曲子的时候,王彩玲破天荒的在脖子上系了一条嫩黄色的围巾,很好地体现了王彩玲欢快的心情,表现了她陷入了爱情的喜悦。
也贴合了《慕春》这首歌向往春天,追求美好的主题。
随后王彩玲在受到黄四宝的羞辱后,悲愤地穿上了平时舍不得穿的华服,从楼台跳了先去,表现了她宁可怀着圣洁的理想死去也不怀着卑微的心活着。
音乐在片中的使用也独具匠心。
影片开头一段抒情性音乐,奠定了感情基调,表现了微风轻吹的感觉,如王彩玲自己所说,每当这时候,她自己都要被自己感动了。
而歌剧一直是高雅的象征,每当王彩玲吟唱起美妙动听的歌剧时,都可以观察到屋内陈旧的家具,污浊的环境,高雅和庸俗在片中奇妙的调和,对比出王彩玲追求的崇高和悲壮。
在表现王彩玲所在的小学校时,采取的构图是对称式构图,营造出压抑封闭的感觉,体现了王彩玲困居在小环境迫切需要出去的心理,她想要飞往北京,一路唱到巴黎歌剧院。
王彩玲和胡金泉表演时,采取的景别是特写。
王彩玲忘情的演唱歌剧时,看到周围毫无文化修养的观众一个个张哈欠,伸懒腰的动作时,脸上变了色,体现了他们曲高和寡的无奈,不被众人理解的痛苦。
《立春》的影评
《立春》的影评我是不喜欢看讲述生活故事之类的电影的。
个人比较喜欢看有激烈打斗的电影,所以在刚开始看《立春》时,觉得这部电影应该很无聊。
但看了不久之后,我就被它深深的吸引住了,它能给人带来发自内心的触动!其中其实对于我个人而言有两个镜头最让我难忘:第一,主人公王彩玲被残酷现实所伤害而在片中数次唱起歌剧《托斯卡》的咏叹调《为艺术为爱情》,那句“上帝啊,上帝,为什么对我这样残酷无情……”虽然唱这首歌的语言我听不懂,但内心真的被深深的震撼了,听了有一种想哭的冲动,为她的悲凉处境。
第二,王彩玲在经历种种的事后,王彩玲领养一个兔唇的小女孩回到了年迈的父母身边。
新一年的早上,她的母亲在放完鞭炮对王彩玲那句“新年好”。
这次我为她的转变而感动。
《立春》讲述了生活在小城里的几个人悲剧人生,他们有个共同的特征:视追求自己所爱的艺术为最大梦想。
他们分别是:喜欢歌剧的师范学校音乐老师王彩玲,自学成才梦想成为梵高的画家黄四宝,喜欢普希金诗歌的胖司机周瑜,酷爱芭蕾舞的群众艺术馆舞蹈老师胡金泉。
王彩玲是小城的知名人物,她有着天籁一般的嗓音,但现实却不尽人意。
她身材肥胖、相貌丑陋、满嘴龅牙。
我不得不承认,生活对她很不公平,甚至可以说是残酷。
她有实力,但就是因为相貌就把她的前途给活活地掐断。
但是这种悲剧的造成她自己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她虚荣心强、自认清高、自以为是。
整天活在将要被中央歌剧院调往北京和“唱到巴黎去”的假想中不能自拔,王彩玲自以为是的高贵与小城的氛围格格不入,最突出的表现在于,当她告诉别人她去北京唱《托斯卡》了,那人却不解地问,“脱什么……”影片中那些追求艺术的人的精神真的值得鼓励,但是我认为他们的做法并不可取。
他们忽略了他们所生活的背景。
在那个年代,无论是王彩玲热爱的歌剧,还是黄四宝的钟情绘画,还是胡金泉迷恋了几十年的芭蕾,对这个小城市的人而言,都是曲高和寡的阳春白雪,人们无法欣赏这些高雅艺术。
他们的行为只能让自己成为人们眼中的异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电影立春影评【篇一:《立春》观后感】《立春》观后感故事从一个小城工人胖子的出现,引出钢厂工人的黄四宝,和音乐教师王彩玲.都是小城里心比天高,自命不凡的的艺术青年.几乎短短的几句话就表现出小人物的清高和那个年代特有的标签的健美裤.就像一道美丽而扭曲的风景,平凡而又无奈.在那个年代,小城的一切就像是一个封闭的环境,让人压抑,清高的王彩玲就像别人理解成的那样,即将调入北京城,可是现实就像她每一次奔波一样徒劳无功,充其量就是所谓的花钱买户口,那个时候户口就像植入人们心底的烙印,你拥有了也就跳出了这个封闭的小城,就像黄四宝一次次的想考入画院,又一次次的酒醉而归,用他的话来说,每一次看到别人带上行李,走向车站,他都羡慕,多么扭曲的渴望,又多么希望出人头地,渴望成功,成名.,现实毕竟是现实,最后逃脱不了被人四处追债的境地.成为一个四处躲债现实的小混混当他在被人打破的车里给王彩玲察肩而过时那种无奈又无望的眼神是多么的复杂又迷茫..特别是王彩玲为爱情献身后,那种在教音乐课时,得耐心,与神彩激扬,和演唱暮春时的投入和融入的感情,那种陶醉,那种幸福的眼神.和瞬间被黄四宝的叫喊声打破,直至被摔倒地上的那种屈辱,我不得不对蒋雯丽的演技而折服,说淋漓尽致也不为过.当王彩玲遇到第二次爱情的时候,她的表现就很主动,可是偏偏遇到了这个小城的被称为胰子的舞蹈演员胡金泉,遇到了一个她不应该遇到的人.两个人都是小城得话题,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思想,当胡金泉为了不被人说成”胰子”而宁愿冒强奸的罪名证实自己的清白而走了极端.在监狱的时候为她还能跳天鹅湖的时候两个人心情又是何等的复杂.运的归宿就是这样,我相信最后王彩玲还是幸福的,她抱养的一个兔唇的女孩,又为她治好了病,带她到天安门广场,快乐的享受着天伦之乐,谁又能说她不幸福呢?..王彩玲是个虚伪的女人。
她会向别人炫耀自己在北京呆过,其实只是在北京进修。
她是个虚荣的女人,她会告诉别人她在这个小城呆不久了,她马上就要去北京了,其实她自己都不知道能不能去成北京。
她是个执着于梦想的女人。
她始终坚信自己的梦想,始终以为自己会唱到巴黎。
她是个善良的人,虽然她的善良是那么的卑微。
她是个妥协的人,最后还是平淡的生活。
其实,我相信并没有多少观众会与这种电影产生共鸣,不过都是在观赏他人梦碎的悲剧,感叹一段时间之后便渐渐淡忘掉罢了;充其量,会有人在现实里如他们一般偏执,但现实生活的磨砺估计也早已磨平了各种锋利的棱角,就像有人说过的那样,梦只是年轻的专利。
如此,电影不过也只勾起了关于年轻的情怀,对于梦想的沉淀,而这怀念的时间,仅仅温存在电影结束之前。
导演在讲述这部电影片名的时候,说道“立春之时,春天却未至,天气依然寒冷,但人们心中已经有了对春天和温暖的渴望”。
我喜欢这句话,其实日子也便是这回事儿,追梦寻梦,梦圆梦碎,现实怀揣梦想,梦想照进现实。
就像有立春,年年日历翻至此处,春天的梦早已在每个人心里孕育开来了;也就像人生虽有理想未达,现实会有改变,新的理想亦也一定会再次出现。
人人心里有个梦,就永远不会绝望。
【篇二:立春影评】《立春》这部影片讲述的是一群生活在偏远小镇的年轻人追求艺术的故事,在追求梦想的过程中,产生了一系列波澜,通过演绎这些追求艺术的青年的故事,向人们展示了理想与现实的强烈对比,探讨在艺术天堂里徜徉和在残酷现实地狱挣扎的青年们应该如何继续,如何热爱生活,如何实现梦想,但他们最终都被现实吞噬,从而给人极强的冲击力和感染力。
影片中我印象深的地方是影片的服装、音乐、构图、道具、景别。
《立春》的服装运用非常能凸显人物心理和地位。
全篇王彩玲灰暗土气的衣服贯穿始终,让人感到她是一个外表丑陋的人,但是正如她自己所说:“我不丑,我只是有点古怪。
”让人更加关注王的精神世界,反衬出王彩玲的内在美。
其中有一个片段,王彩玲去北京合唱团找老师要求加入的时候,老师穿着鲜红色的裙子,王彩玲一身肮脏丑陋的打扮,体现了王彩玲的卑微,老师的傲慢轻视以及两位地位的悬殊。
还有一处,在演唱《慕春》这首曲子的时候,王彩玲破天荒的在脖子上系了一条嫩黄色的围巾,很好地体现了王彩玲欢快的心情,表现了她陷入了爱情的喜悦。
也贴合了《慕春》这首歌向往春天,追求美好的主题。
随后王彩玲在受到黄四宝的羞辱后,悲愤地穿上了平时舍不得穿的华服,从楼台跳了先去,表现了她宁可怀着圣洁的理想死去也不怀着卑微的心活着。
音乐在片中的使用也独具匠心。
影片开头一段抒情性音乐,奠定了感情基调,表现了微风轻吹的感觉,如王彩玲自己所说,每当这时候,她自己都要被自己感动了。
而歌剧一直是高雅的象征,每当王彩玲吟唱起美妙动听的歌剧时,都可以观察到屋内陈旧的家具,污浊的环境,高雅和庸俗在片中奇妙的调和,对比出王彩玲追求的崇高和悲壮。
在表现王彩玲所在的小学校时,采取的构图是对称式构图,营造出压抑封闭的感觉,体现了王彩玲困居在小环境迫切需要出去的心理,她想要飞往北京,一路唱到巴黎歌剧院。
王彩玲和胡金泉表演时,采取的景别是特写。
王彩玲忘情的演唱歌剧时,看到周围毫无文化修养的观众一个个张哈欠,伸懒腰的动作时,脸上变了色,体现了他们曲高和寡的无奈,不被众人理解的痛苦。
在结尾处,在幻想中,王彩玲终于去了巴黎歌剧院,唱出了最动听的音乐。
这部影片展现了困居在小天地的文艺青年们想要突出重围的一系列挣扎,在这种理想和现实的对立,梦想求而不得的痛苦中,让人领悟人生的真谛,感受艺术的魅力。
《春天在等待执着与挣扎的灵魂》作为顾长卫“时代三部曲”影片第二部的《立春》,延续了第一部《孔雀》的风格。
这还是一部需要耐心体味、细致品咂的影片,将近一个小时四十五分钟的影片围绕着主人公王彩玲的艺术追求与爱情坎坷,搭配着其他几个角色人生故事的展开,叙述着一个时代转换的节点中命运对于灵魂的煎熬与束缚。
顾导说这是一部商业片而不是一部自说自话的艺术片,我想《立春》应该还是一部小众的片子,需要有一定的文化积淀和对艺术对美对时代的理解才能读懂导演所要表达的情怀。
相比同期上映的《见龙卸甲》、《黄石的孩子》等有场面有明星的商业片,《立春》更能打动的可能会是年纪相对较长一些的观众。
影片中,从相貌丑陋的主人公王彩玲完美的歌喉中一直奔涌着托斯卡如泣如诉的《为艺术为爱情》的歌声,在狭窄的时代的背景下主人公注定无法实现她的艺术理想,偏执的性格也注定无法得到称心如意的爱情,于是歌词中“上帝,你为何对我如此不公”成了主人公命运的写照。
虽然在片子中王彩玲失败了,但她对艺术无比热爱和追求的过程让我们为她感到十分的同情和惋惜,也会有深深的佩服和感动。
有信仰的人是幸福的,主人公信仰的就是音乐,当她为了能够在国家大剧院听到她钟爱的歌剧,她可以为了省钱不吃饭一直在等待,等待歌剧开始后能从票贩子手里买到便宜的票,如愿以偿以后脸上的笑容是那么的得意绚烂。
听过歌剧,从北京连夜回到她生活的小城市,一路上火车车厢内摩肩接踵,王彩玲竟能忘情于众人之中,闭着眼睛享受的唱着她心目中最美丽的天籁,这一刻,她是那么的幸福,仿佛是这个世界最幸福的人......这不禁让我想到了被孔子称为“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的孔门弟子颜回。
这是一种超越物欲境界的精神层次的升华。
更让人触动的是主人公在爱情遭受残酷打击之后选择自杀之时,已经走出门,她仍坚持打破门上的玻璃回去穿上自己缝制的演出服,在生命即将凋零、灵魂在激烈颤抖挣扎之际,仍执着的向往着自己精神的圣殿。
让我们无比的感慨。
片中另外一个打动人心的角色是和主人公王彩玲同病相怜的芭蕾舞演员胡金泉。
他们相遇在街头演出的场地上,同样遭遇了那个时代那个地点世俗的鄙视和嘲弄,同样拥有着孤独与执着的灵魂,同样在压抑束缚中苟且地等待着自己的春天......胡金泉热爱芭蕾,把青春献给了芭蕾,却被群众称为“二姨子”,被很多人所鄙夷,用角色自己的话就是:我,就是人们心里的一根鱼刺。
在人生道路上屈曲而行的我们很多都曾经有过对美对善对理想的小追求和小渴望,我们谁又没经历过世俗的嘘声与误解,甚至嘲弄与侮辱?胡金泉选择了妥协,在艺术上他为了生活不得不给一些单位的职工训练庸俗的地方舞蹈,在生活上他为了艺术不得不向世人证明自己的男性的功能......当躯壳背叛了灵魂,当行为背叛了人格,时代与命运的压抑让我潸然泪下。
胡金泉的最后一幕是在猥亵妇女判刑后关在了监狱里,剃了光头的他虽然比以前缺少了艺术气质,但颦笑之间仍然在展示着与众不同的艺术追求,当他穿着监狱的布鞋踮着脚尖表演着芭蕾舞步,目光也是那样的幸福专注,如果运用蒙太奇的手法,这个镜头中的胡金泉同在列车上的王彩玲那么的相似......却更让人心酸。
王彩玲的性格也是多重的,越是贫穷的人,自尊心往往就会越重,在压抑束缚挣扎下扭曲的灵魂让她有着扭曲了的自尊心。
她总梦呓着自己能够在北京国家大剧院工作,而且自己还把梦呓当作了现实。
她是孤独的,在那个城市里她缺少知音,也不屑和其他不能读懂她的人交往。
影片中本来有一个非常关心帮助她的女邻居,但是她竟认为邻居是因为自己比她更可怜更可悲才拿她做朋友找她倾诉的。
最终邻居留下一句话:不是我心里阴暗,就是你心里阴暗。
就搬家了。
命运的逼仄是会让一个人心理阴暗的。
最终,王彩玲也屈从了命运屈从了时代。
事业上,她转换了职业,梦想中的国家大剧院的舞台变成了一个硕大的砍肉用的菜墩。
生活上,她去了婚介所,还在孤儿院收养了一个女儿。
从片子她领女儿的细节还是能揣摩出她的内心世界。
孤儿院里,在孤儿当中最孤独最安静的那个兔唇小姑娘被主人公选中,因为她仿佛就是看到了在这个社会中的自己,自己就是这个世界中的最孤独最无助的异类灵魂。
从行为方式上,王彩玲们已经被环境所同化,在内心中,那一团团生命之火也已经在奄奄一息。
在他们的有生之年,是否会有春天在等待他们执著着与挣扎着的灵魂?春天快来,春天会来??《立春》与《孔雀》相似,这是一个关于理想的故事,但主角变成了三十多岁,相貌寒碜的王彩玲,因而显得更加粗粝。
整个电影中主要人物都是相貌平凡甚至丑陋猥琐,或者道德上庸俗不堪的人物,这正是我们凡常的世界,然而愿意为平凡者做传的人太少了,虽然其技巧上并无亮点可言,但力度正在于真实。
看惯了欧美五光十色金发碧眼的电影,回过头看国产电影,真实感常常让人坐立难安。
这就是我们身边的那些人,甚至,他们就是我们。
似乎第六代导演们更愿意传达的不是某种抽象的道理,而是仅仅从现实切开一个断面,不论是血与肉,还是水和泥,都淅淅沥沥地流下来,一滴一滴让人揪心。
王彩玲的故事其实并不是“文艺青年成长史”,王彩玲的做法与其说是为了艺术孜孜不倦,毋宁说是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王彩玲说,她唯一的长处就是有一副好嗓子。
所以她希望靠这个优势为她带来辉煌,唱歌作为一种手段,这其实是现实的考虑。
王彩玲只是不甘在那个小镇庸常一生,她希望能够得到美好的生活,那里有成功的事业和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