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出自哪里

合集下载

中华十六字心传解读

中华十六字心传解读

中华十六字心传解读中华十六字心传解读如下:《十六字心传》解释是:要精研要专一,诚实保持着中道。

无信验的话不要听,独断的谋划不要用。

原文:人心惟危,道心惟微。

惟精惟一,允执厥中。

这十六个字便是儒学乃至中国文化传统中著名的“十六字心传”。

古文《尚书·大禹谟》中有记载,《荀子·解蔽篇》中也有类似的引注,称:“《道经》曰,人心之危,道心之微。

危微之几,惟明君子而后能知之。

”据传,这十六个字源于尧舜禹禅让的故事。

当尧把帝位传给舜以及舜把帝位传给禹的时候,所托付的是天下与百姓的重任,是华夏文明的火种;而谆谆嘱咐代代相传的便是以“心”为主题的这十六个汉字。

可见其中寓意深刻,意义非凡。

《十六字心传》赏析十六字心传,语见《古文尚书·大禹谟》:“人心惟危,道心惟微。

惟精惟一,允执厥中。

”儒教认为,这是尧舜以来所传的圣人心法。

朱熹说,尧当时无文字,道理只靠口耳相传。

尧传给舜时,只说“允执厥中”,舜传给禹,就加上了那十二个字。

以后又传给汤、周文王、周武王,再后又经过周公、孔子一脉相传下来。

这是圣人治天下的大法,也是个人修心的要诀。

这十六字的文本出处来自《尚书·大禹谟》,是舜帝禅让传位时对大禹说的一段话:来,禹!降水儆予,成允成功,惟汝贤。

克勤于邦,克俭于家,不自满假,惟汝贤。

汝惟不矜,天下莫与汝争能。

汝惟不伐,天下莫与汝争功。

予懋乃德,嘉乃丕绩,天之历数在汝躬,汝终陟元后。

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

无稽之言勿听,弗询之谋勿庸。

可爱非君,可畏非民,众非元后,何戴,后非众,罔与守邦,钦哉!慎乃有位,敬修其可愿,四海困穷,天禄永终。

惟口出好兴戎,朕言不再。

只有揣摩了这十六字心传的真意,才有“为往圣继绝学”的资本。

史记第一课起点即巅峰原文

史记第一课起点即巅峰原文

史记第一课起点即巅峰原文《史记》第一课起点即巅峰,讲述尧舜禹三代圣明君王的心法传承。

“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这就是心学之源。

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

这16个字,即是上古时代尧舜禹口口相传的16字心法。

这是儒家心学之源,这是圣人之学的源头。

第一句话,人心为危。

这个危有多层含义,暂且我们将其理解为危险。

就是说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小我,一个小我就是一份危险。

人生的烦恼,多数都是由小我造成的,这是人心惟危。

道心惟微,这个微是微妙的微。

它告诉我们,虽然每个人心中都难免有小我,但同时你心中更有一个蕴藏着无尽美德的大我。

开发了这样的大我,你就可以承载更美好的人生,更成功的事业。

唯精唯一。

唯精唯一阳明先生曾经用米做比喻,就是去粗取精。

就是不断去除小我成就大我。

《大学》中格物、致知和诚意、正心阐述的就是去除小我的功夫。

最后一句允执厥中。

中就是中道。

《易经》里的中正,中庸里的不偏之谓中都是同一个中。

不偏不倚,中正祥和。

允执厥中,就是去除私心杂念,回归中正,回归中庸。

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这只是儒家思想的一座高峰。

其实,尧舜禹传承十六字心法之前,距今8000年前的伏羲氏就创造了《易经》原形,以大道至简的图形语言揭示宇宙人生、社会的运行规律。

我们不知道上古时期的诸位圣明君王。

他们是怎样开创了中华文化,但我们确信无疑,中华文化起点即是巅峰。

《史记》记载,尧在位70年,传位给舜,舜在位39年,传位给禹。

这就是上古时期尧舜禹三王禅让的德政史事。

尧舜禹他们都没有传位给自己的儿子,而是禅让给了贤德之人。

从中我们能够得出怎样的结论呢?有这样四句话分享给大家。

第一句、人人心中有秆秤。

第二句、民心即是道。

第三句、良知即是天理。

第四句、我的良知我做主。

首先第一句,人人心中有秆秤。

尧舜禹中的尧帝,有一天召集各位首领说,我在位已经70年了,你们谁能顺应天命,接替这份上天的事业啊?大臣说,你的儿子丹朱通情达理。

道心与人心

道心与人心

道心与人心道心与人心启予天宇2017-01-31 07:10“道心”与“人心”的概念本出自《尚书》,原文是:“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

”这被称为《尚书》十六字心法口诀。

程颐认为,道心就是天理,人心就是人欲。

朱熹也在《中庸章句·序》中有论述:“道心常为一身之主,而人心每听命”。

虽然朱熹也认为心是一个东西,是虚灵不昧的,但在具体论述是仍然是分成了两个,道心统领着人心。

在修心刚入手的时候,常有天理、人欲交战之感,古人也是如此形容。

阳明先生的弟子徐爱根据老师的平日所讲,发现了其中的不妥,向老师请教,有幸阳明先生的解答被记录在《传习录》中。

在王阳明看来,把道心、人心分开来看,并不是修行的入手处。

当我们把天理看成天理,人欲看成人欲的时候,两者就是矛盾的双方。

此时在你的心中有一个天理在,有一个人欲在,至于谁能战胜谁?引《周易·坤》一句爻辞:“龙战于野,其血玄黄。

”两败俱伤是很有可能的。

因为我们无法去掉自己的私欲,又把天理看成我们自己私欲的敌人,所以打来打去往往结果是自己骗自己,模糊二者的界限。

给私欲找理由,认为某些私欲其实也是符合天理的。

或者天理是自己不可能做到的,因此觉得天理应该降低标准。

这样下去直接导致的一个结果,就是不诚。

因为修心的目标达不到,反而把心给修的不诚了。

而王阳明说诚是一切修行的起点,如果自己还骗自己,那还谈什么修行?王阳明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很简单,心就是心,哪有分什么“道心”、“人心”?只不过,夹杂了私欲的心就是人心,去掉了私欲的心就是道心。

在实际的修心过程中,不要在自己的心之外再假设一个天理,因为那个天理就是性的来源,它是被灌注在我们灵魂的,这就是所谓“公道自在人心”的出处。

只不过,由肉体产生的私欲会干扰它,那么,把私欲控制到不对它产生影响,私欲和天理就可以和平共处了。

修心,首先要找到心,格准它,把握住它的性质,循循然善诱之,让它回归它的本质。

王守仁朱熹王阳明程颐收藏举报。

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

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

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尚书·虞书·大禹谟》:“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

”这十六个字便是儒学乃至中国文化传统中著名的“十六字心传”。

据传,这十六个字源于尧舜禹禅让的故事。

当尧把帝位传给舜以及舜把帝位传给禹的时候,所托付的是天下与百姓的重任,是华夏文明的火种;而谆谆嘱咐代代相传的便是以“心”为主题的这十六个汉字。

十六字心传也是阳明心学之源。

可见其中寓意深刻,意义非凡。

“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四句通读,其涵义为:人心变化莫测,道心中正入微;惟精惟一是道心的心法,我们要真诚的保持惟精惟一之道,不改变、不变换自己的理想和目标,最后使人心与道心和合,执中而行。

谟就是讲话。

什么是人性?人性里面有两个,人心和道心。

而且人心是危险的,而道心是很微弱的。

人心就是欲望,道心就是良知。

面对欲望与诱惑,一个人的良知所折射的光芒往往透不过欲望的铜墙铁壁,客观地说,人性可以为善,可以为恶,关键在于你后天的教育和个人的修行。

人心惟危:人心是危险的,谓人心容易为物欲所蔽,难以安宁。

危,不安。

人心就是欲望,是众生。

道心惟微:道心是很微弱的,道心微妙居中。

道心1. 指天理,义理。

2. 客观事物最基本的精神。

道的运行规律是反,道以其柔弱去发挥作用。

3. 佛教语。

菩提心;悟道之心。

道心是中,是良知(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

知善知恶是良知。

意与良知当分别明白。

凡应物起念处,皆谓之意。

意则有是有非,能知得意之是与非者,则谓之良知。

),道心是菩提自性(菩提自性,本来清净,但用此心,直了成佛。

)。

惟精惟一:精纯专一。

王阳明《传习录》:「问:'惟精惟一是如何用功?’先生曰:'惟一是惟精主意,惟精是惟一功夫。

’」讲的一个人修行的状态。

修到什么程度了,怎么修?惟一是主意,是知,是良知,是仁,是行的方向;惟精是功夫,是致,是行,是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者;惟精惟一是致良知,知行合一。

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出自哪里教学文稿

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出自哪里教学文稿

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出自哪里“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这十六个字便是儒学乃至中国文化传统中著名的“十六字心传”.古文《尚书·大禹谟》中有所记载,《荀子·解蔽篇》中也有类似的引注,称:“《道经》曰:‘人心之危.道心之傲.’危微之几,惟明君子而后能知之.”据传,这十六个字源于尧舜禹禅让的故事.当尧把帝位传给舜以及舜把帝位传给禹的时候,所托付的是天下与百姓的重任,是华夏文明的火种;而谆谆嘱咐代代相传的便是以“心”为主题的这十六个汉字.可见其中寓意深刻,意义非凡.一人心惟危“人心惟危”可以有多种理解与解释,至少可从以下三方面来体会其内涵.首先,“危”之古字形(小彖),上面是人,中间是山崖,下面是腿骨节形状,寓意临高而危,包含有危险的意思.李□先生曾有这样的分析:“人之病疼各别,或在声色,或在货利,或在名高,一切胜心、妒心、悭心、吝心、人我心、是非心,种种受病,不一而足.”(《二曲集》,中华书局1996年版:第2页)如是可以反映出人心之凶险.其次,“危”宇包含着“危机”的意思,作为对危机的理解,其中有危险,同时具有机会.禅门有言:“生死事大,异常迅速.”人之生命有限,若是不能在有生之年体会与觉悟生命的意义,那么确实是一种莫大的危机;但若是能够视透这种危机,一旦明了了生死,那么自是危中的机会了.印度诗人泰戈尔曾经在其诗中表达愿望:让我死了再死,来体会这生的意义.美国心理学家埃利希·弗洛姆也曾有同样的感叹:让我生了再生,来参悟这生死不解之谜.类似的表白很能使人联想到一种绝地逢生的意境,也算是一种对“人心之危”的理解吧.再者,汉字的“危”亦包含着一种”危惧”,如“人人自危”之说.《诗经·小□》有:“战战兢兢,如临探渊,如履薄冰”;老子在其《道德经·十五章》形容古之善为道者时称其为:“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实际上,危惧中包含着一种警戒,如乾卦之九三:“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朱熹注曰:(乾之九三)“重刚不中,居下之上,乃危地也.”然而,君子占之,能忧惧如是,则虽处危地而无咎也.二道心惟微“道心”乃天地自然之心,可译为英文的the heart of nature.《易经·复卦·彖》中有言,“复,其见天地之心乎”.观复之卦象,朱熹曾感叹:积阴之下一阳复生,天地生物之心几于灭息,而至此乃复可见.朱熹评论说:“在人则为静极而动,恶极而善,本心几息而复见之端也.”对此,邵子有诗为证:“冬至于之半,天心无改移.一阳初动处,万物未生时.玄酒味方淡,太音声正希.此言如不信,更请问包羲.”(朱熹注《周易》,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第70页)程颐亦有类似的评论:“一阳复于下,乃天地自然之心也.先儒皆以静为见天地之心,盖不知动之端乃天地之心也,非知道者孰能识之.”(《周易折中·卷九·彖上传》)道心之微妙,也可从《道德经》中得以引证:“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中有信.”(《道德经·二十一章》)道之玄妙,也衬托出道心之微妙.于是,这里就有了“以心观心”的妙用,以达到心性融合惟精惟一的境地.《大学》作为后代儒学入门经典,开宗明义儒家思想的三种基本纲领:“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实际上,“明明德”也即阐发微妙灵明的本心;得道之心本与万物融为一体,彼此不分你我,这也就是“亲民”的内涵;道心本来自善,而不自有其善,也便是“止至善”.对于“道心惟微”的体验,李□先生还曾有这样一番精妙的描述与发挥:“胸次悠然,一味养虚,以心观心,务使一念不生.久之,自虚室生白,天趣流盎,彻首彻尾,涣然莹然,性如朗月,心若澄水,身体轻松,浑是虚灵.秦镜朗月,不足以喻其明;江汉秋阳,不足以拟其皓.行且微尘六合,瞬息千古.区区语言文字,曾何足云.即有时不得不言,或见之语言文字,则流于既溢,发于自然;不烦苦思,不费安排,言言天机,字字性灵,融透爽快,人已咸惬矣.”(《二曲集》中华书局1993年版:第145页)以心观心,心性统一,犹如无极而太极,阴阳乾坤之变化,也便是这“人心惟危,道心惟微”的意境与内涵了.三“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十六字心传”,实际是儒学之精髓所在,《中庸》之核心与纲领.子程子有言:“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朱熹《四书章句集注》)此乃对十六宇心传之“惟精惟一,允执厥中”的精辟注解,由此演变出《中庸》之孔门儒学传授心法.“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诚然,率性必为率天地自然之性,也即“惟精惟一’’的写照.陆九渊注解这“十六字心传”的时候,也强调了心性的统一,而不是偏执于二心之区分:“心一也,自人而言,则曰惟危;自道而言,则曰惟微.罔念作狂,克念作圣,非危乎?无声无臭,无形无体,非微乎?”(《陆九渊集》中华书局1980年版:396页)王阳明回答其学生关于“惟精惟一”的提问的时候,曾回答说:“……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者,皆所以为惟精而求惟一也.”(《王阳明全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13页)于是,《中庸》有言,“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慎独便为“允执厥中”,便是要把握这独一无二之真心,体悟这天人合一的境界.诚如《中庸》之描述:“喜怒衰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易经·复卦》之一阳,亦有惟精惟一之意象.李光地对此曾有案语:“天地之心”,在人则为道心也.道心甚微,故曰“《复》,小而辨于物.”惟精以察之,惟一以守之,则道心流行,而微者著矣.颜子“有不善未尝不知”,是其精也.“知之未尝复行”,是其一也.“惟精惟一者,所以执中而已矣.”《复卦》六爻之中,三则“频复”而“厉”者,所谓人心危而难安也.四之“中行”而“独”者.所谓道心微而难著也.然皆能自求其心者也.李光地断言:“尧舜相传之心学,皆于《复》卦见之.”(《周易折中·卷九·彖上传》)当代的心理学就人本身的心理现象区分出意识和潜意识,以及自我(Ego)与自性(Self).意识以及意识性的自我,正如这十六字心传中所描述的人心之惟危;而潜意识包含着集体无意识的内睿,涉及到本性自然的“原型”,接近于道心之惟微. “恕”之惟精惟一《论语·里仁》中有这样一段记载: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惟.”子出.门人问:“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论语·卫灵公》中亦有类似的子贡与孔子的对话: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那么,若是一个“恕”字可以贯穿整个儒学之教义,可见其意义之非凡.恕字中包含着“如同一心”的意蕴,在此可从这个“恕”字领略孔子儒学之心的传统.王弼曾经这样来解释儒道之忠恕:“忠者,情之尽也;恕者,反情以同物者也.未有反诸其身而不得物之情,未有能全其恕而不尽理之极电.能尽理极,则无物不统.极不可二,故谓之一也.推身统物,穷类适尽,一言而可终身行者,其惟恕也.”(王弼《周易注》)看汉字“恕”的构成,乃包含了“如心”之寓意;如同一心,如同本心.正所谓“惟精惟一”、“天人合一”.孔子所表达的“恕”,实乃十六字心传”的精义.孔子所强调的恕字内涵体现了尧舜禹十六字心传的传承.以“十六字心传”为背景,我们便能理解孔子为什么强调“吾道一以贯之”,“恕”之一言可以终身而行之.因为其中包含着文化的精髓,传递着文明的精神.恕之如同一心,同时也包含着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规范与准则以及身心与心性的统一与和谐.《说文解字》中把“恕”注为仁,孟子也曾明析“万物皆备于我,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强恕而行,求仁莫近焉.”(《孟子.尽心上》)而仁字包含着为亲情,为亲人,为爱人.《韩非子·解老》中注为“仁者,谓其中心欣然爱人也.”孔子答子贡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也正是表达仁之爱人的内涵.因而,汉语中的恕人便为仁爱之心;恕直为宽仁正直.《中庸章句》中指出:“忠恕违道不远.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其中,朱熹对于“忠恕”的注解颇具有心理分析的意味:“尽己之心为忠,推己及人为恕.”“‘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忠恕之事也.……张子所谓‘以爱己之心爱人,则尽仁’,是也.”(《四书集注·中庸章句》)恕也曾被发挥为忖度,古书常把以心度物,或以己度人谓之恕;《孟子·梁惠王章句上》中有“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的论断.但忠恕之恕为将心比心,以诚心而待人,如同《诗经·小雅》中之“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孟子曾经断言:“君子所性,仁义礼智根于心”.(《告子上》)、进而发挥说:“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 (《尽心上》)、“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告子上》)、“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公孙丑》).《大学》之精义,“格”、“致”、“诚”、“修”,要在一心;《中庸》之关键在于戒慎恐惧,在于“率性”、“尽性”,皆需用心.于是,仍是一个“心”,传递着儒家的精神,维系着儒学的根基.。

王阳明十六字心传王阳明正心诚意

王阳明十六字心传王阳明正心诚意

王阳明十六字心传王阳明正心诚意如何理解儒家“十六字心传”?尧舜十六字心传,又名中华心法。

内容是:\'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

\'这十六个字是中国文化传统中著名的\'十六字心传\'。

出自《尚书・大禹谟》你看过王阳明的心学吗?感谢邀请。

看过阳明心学,可惜本人根器平庸悟商不高,虽有所自得于心,但尚未全然透化。

今日之世,学阳明心学者很多,真搞懂并得其受用者不多。

大多数人,或流于心灵鸡汤,或归于成功学心理学,或陷入言语哲学,或堕入“佛禅“之偏,真可谓:学道者如牛毛,明道者如犀角。

当然,学道这种事情,自古及今,皆是如此。

有道是不识本心,学法无益,之所以如此,根本原因在于不明识知之辩,不能透化入心,而此种转换,非认知理性之努力可以达到。

若有真懂心学者(不局限心学,甚至可以通达佛道中医),必就其用处判其所悟,不能全凭言谈知见而观。

我随便举几个例子,供人检验一下自己是否得其受用:1.静坐,睡功,站桩,打太极拳等,能否做到又好又快地静心入定?2.遭遇重大的挫折,苦难,疾病等打击,能否自觉有效地走出来?比如:倘使遭遇重大的事业与情感挫败,能否站起来并不留任何负面心结?倘使得了较严重的心理精神疾病比如抑郁症等,能否真正自觉地从中走出来?倘使得了较重的慢性病,比如慢性鼻炎或者癌症等,能否积极向上地走出来甚至做到修复自愈?……3.能否洞察科学,哲学,宗教的局限?4.能否熟练地洞察人性及其人心万象,并且透视社会历史世道人心周期轮回的危机根源?5.在家庭关系中,如果原生家庭父母的性情脾气见识不好,能否做到有效自控并改化自己的脾气与言行方式?6.能否深入地认识自己的性格?能否有效得力地改变自己的过错或坏习惯?是否洞察力感悟力得到了质的飞跃?是否可以从以前不会语文作文变得下笔千言倚马可待?是否艺术能力得到有效提升?7.能否从以前走夜路怕鬼到现在不再怕鬼?能否做到负面消极的梦境逐渐减少?能否超越面子心虚荣心?能否面对美色可以做到较好的自律自主且收放自如?能否面对美食可以做到较好的自律自主且随缘收放?能否复归天性童心但又成熟圆融?能否较好地参悟生死?8.能否真正地理解什么叫心?能否正确地理解并自觉地修习真正的道德?能否正本清源地理解真正的中华文化精髓?……阳明说他的良知及其心学,实是千难万死之中参得,只可惜一般人看得太轻易。

中华心法

中华心法

中华心法出处尧舜十六字心法,《尚书·大禹谟》:“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

”尧舜薪传十六字心法就是中华薪传十六字心法,简称中华心法。

是健康与财富模式,是幸福与成功模式,是社会繁荣发展模式。

中华心法是中华密码,中华民族的宝藏。

中华心法是中国密码,是世界文化遗产。

中华心法的涵义解释为:人心居高唯危,所以人们要真诚的把握内心,时刻保持谦虚、谦卑的品性,做到尽职尽责的中道,这谦卑就叫做“中”。

大道至简,其中奥妙是非常细微的,所以要善于发挥自己的长处,做事专一专精,做到唯精唯一,心无旁鹜,这就是“一”。

同时真诚的保持不变换自己的唯一。

大道至简,中华心法用一个字概括叫:中(01)。

注释:中字是由一个口(象形0)字和一个一(1)字组成。

0为体,1为用。

其要是守中、守一。

用两个字概括叫:01,中一,中庸(不偏不易)。

注释:“中”是体,代表五德(仁义礼智信),其要在于平和、谦卑;”一”是用,代表一志,其要在于“唯”和“精”。

用四个字概括叫:谦卑用一,平和专精、执中精一。

用八个字概括叫:笃行谦卑、惟精惟一。

十六个字原文是: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

注释:人心惟危,惟在只,意义上同唯,危在高而危险;道心惟微,微在细小、精妙、隐匿,所以要“博学一,审问一,慎思一,明辨一,笃行一。

”一就是一事,一物,一个志向;惟精惟一,精在专一纯粹,一在于不二,专格一物,精一;允执厥中,允指真诚、诚意,执指坚持、执行、笃行,厥虚词,中指平和、谦虚、谦卑、中用,不偏离自己的目标。

引自月牙山人著[中华心法]用法人生哲学,处事哲学,成功哲学。

中和殿允执厥中匾过了太和殿,就是中和殿了。

“允执厥中”依然是乾隆御笔,他一生爱好书法,所以在北京,到处都能看到他御笔亲题的遗迹。

《尚书》云:“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

”这就是允执厥中的出处。

意思是舜帝告诫大禹说,人心是危险难测的,道心是幽微难明的,只有自己一心一意,精诚恳切地秉行中正之道,才能治理好国家。

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

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

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中国文化的核心思想,在这16个字现在我们讨论《孟子》最后一章《尽心》,这是孟子整个学术思想的中心,也就是后世所谓的孔孟心传,是构成中国文化中心思想之一。

这一贯的中心思想,绝对是中国的,是远从五千年前,一直流传到现在的,没有丝毫外来的学说思想成份。

所以后世特别提出,中国圣人之道就是“内圣外王”之道的心传。

历史上有根据的记载,是在《尚书·大禹谟》上,其中有舜传给大禹的十六个字:“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

”在一两千年之后,到了唐宋的阶段,就有所谓的“传心法要”;这是佛学进入中国之前的一千多年,儒道两家还没有分开时的思想。

当时圣人之所以为圣人,就是因为得道;那时所谓道的中心,就是“心法”。

……“人心惟危”的“惟”字,在这里是一个介词,它的作用,只是把“人心”与“危”上下两个词连接起来,而本身这个惟字,并不含其他意义。

例如我们平时说话:“青的嗯……山脉”,这个拖长的“嗯……”并不具意义。

至于下面的“危”字,是“危险”的意思,也有“正”的意思,如常说的“正襟危坐”的“危”,意思就是端正。

而危险与端正,看起来好像相反,其实是一样的,端端正正地站在高处,是相当危险的。

……《尚书》里说“人心惟危”,就是说人的心思变化多端,往往恶念多于善念,非常可怕。

那么如何把恶念变成善念,把邪念转成正念,把坏的念头转成好的念头呢?怎么样使“人心”变成“道心”呢?这一步学问的功夫是很微妙的,一般人很难自我反省观察清楚。

如果能够观察清楚,就是圣贤学问之道,也就是真正够得上人之所以为人之道。

所以道家称这种人为真人,《庄子》里经常用到真人这个名词;换言之,未得道的人,只是一个人的空架子而已。

人心转过来就是“道心”。

“道心”又是什么样子呢?“道心惟微”,微妙得很,看不见,摸不着,无形象,在在处处都是。

舜传给大禹修养道心的方法,就是“惟精惟一”,只有专精。

尧舜所说的这个心法,一直流传下来,但并不像现在人说的要打坐;或佛家说修戒、定、慧,以及道家说炼气、炼丹修道那个样子。

正解“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

正解“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

正解“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作者:暮初原文链接 /s/blog_51a53bc90100jyp3.html “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为古代治国十六字心传,最早记载于《书经·大禹谟》。

即使放在现代,这十六字真言也不失其作为治国方略的先进性和代表性。

十六字直译的意思是,“人心难易其诡”,“道心难得其真”,“求真总须精纯专一”,“治世贵在守中固善”。

要站在统治者的立场才能理解这十六个字,也就是要依据统治者的价值观和方法论。

但是,也不能将其片面地理解为防民之术。

中国近代思想家梁启超对于近代的思想变革有着较大的影响,他曾说,“我国万事不进步,而独防民之术突于先进国."单纯从字面上理解这十六个字不仅没有什么意义,而且会产生歧义。

这是因为古代智者思维高深,但用词却十分简洁惜墨,体现了较高的文字修养,同时古代的语法与今天有所不同,许多的表达方式从今天看来是从“反论”的方法来叙述事情的。

而且最要命的是,我们已经失去了当时的语境,因此用任何现代语言解释只会挂一漏万。

尽管如此,这十六字仍大致可以作这样的解释:一是治国重在治理人心。

一方面由于人心易变难测,又难以教化,容易失控,所以对百姓不得不有所防范。

治国者须因事为制、随机应变,不可固守旧制,应把握“无德必亡,唯德必危”的尺度;另一方面,不仅要“知其危”,而要“知其所以危”,通过积极疏导,要从最易造成百姓心中纠结的社会问题入手,也就是要从百姓的根本利益和基本需求层面思考问题,防范社会的结构性利益失衡成为人心不稳的根源。

要以“人道”还治人心,适时教化,及时化解社会矛盾,警惕因人心不稳导致民怨迭起,要扼制不确定因素的灾难性放大。

二是治国重在抓住事物发展的趋势。

由于任何事物的发展趋势总是生于微毫之处,故在“一阳初动处,万物未生时”就要注重防微杜渐。

另一方面正是由于发展趋势生于微毫之处,往往不能被轻易察觉,也不容易区分,如同“道”一样。

闲扯“人心惟危道心惟微”

闲扯“人心惟危道心惟微”

闲扯“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潘朝晖/文《书》,又称《书经》、《尚书》,是儒家五经之一。

《尚书·虞书·大禹谟》云:“人心惟危,道心惟微。

惟精惟一,允执厥中。

”传统认为这是尧舜禹禅让时的私相授受之语。

朱熹曾经谈过自己的见解(如下图)。

王阳明直接将其释为“心学之源”(见下图)。

后人更是将其奉为“中华心法”。

说实话,作注写疏的人都有个通病一一“玄之又玄”。

按《荀子·解蔽篇》记载,在《道经》中有类似说法,即“人心之危,道心之微”。

但我在传世《道德经》和《老子》帛书版甲乙本均未查到该句,可能是我还不够认真,也可能是荀子看到的《道经》不同于传世本(已佚失),欢迎大家告诉我。

“允执厥中”非常著名,被清朝的乾隆皇帝御书成匾悬于中和殿内。

“允执厥中”现已成为汉语成语,传统解读是:允,公允诚信;执,遵守保持;厥,其;中,中正;允执厥中,就是“个人言行要不偏不倚,保持中正之道”。

今天不想对“允执厥中”说更多(其实有点小意见),只想说乾隆帝将“允执厥中”悬挂于中和殿内,确实很贴合“中和”之意。

下面,我想从说文解字角度谈谈“人心惟危,道心惟微”到底表达的是什么?关于“人心惟危”,传统解读基本上都是“人心危险难测”。

对此,我持否定观点。

我曾经解读过“危”字。

也就是说,“危”有探察之意,探察之后随之而来的是“审时度势,随机应变,临机决断”。

所以,“人心惟危”是讲“人心是会根据观察结果而审时度势、随机应变、临机决断的”,而绝不是讲“人心是危险难测的”。

人心的审时度势、随机应变、临机决断,这其实讲的就是“道”。

“道”最早见于西周早期金文,是“行”中有个大眼脑袋“首”,表意的就是人在遇到“行”(分岔路口)时的审时度势、随机应变、临机决断,选择出一条继续前进的路。

这不就是“人心惟危”所要表达的?所以,“人心惟危”其实讲的就是“道心”。

关于“道心惟微”,传统解读基本上都是“道心微妙难明”。

对此,我持否定观点。

什么是“微”?从“微”的小篆或秦简看,是“一个披着长发的人被鞭笞敲打着行路”。

浅论虞廷十六字诀

浅论虞廷十六字诀

浅论虞廷十六字诀所谓虞廷十六字诀,据《古文尚书~大禹谟》记载,是有虞氏(舜)传位给大禹时,告诫大禹的话,即“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

其大意是“人心”常处于险地,“道心”又精微难见,只有去除杂念,坚持不懈,才能真正达到中道。

宋代大儒朱熹特别推崇这十六个字,称之为尧舜之道代代相传的“圣人心法”,可见其在儒学中的地位非同一般。

但是对这十六个字不同人也会有不同的解释,特别是牵扯到理学派和心学派的分歧,到了清代又搅入古文尚书的真伪问题,颇值得玩味。

下面谈谈个人在看书过程中的一点体会。

一、人到底是一个心还是两个心?这个问题的答案很明确。

不管是朱熹还是陆九渊都认为,人只有一个心。

那为什么要分人心道心呢?这是从心的认知对象来区分的,如朱熹所说:“只是这一个心,知觉从耳目之欲上去,便是人心;知觉从义理上去,便是道心。

人心则危而易陷,道心则微而难著。

微,亦微妙之义。

”或许可以说,人心是动物性的,没有价值判断的,例如渴了就想喝水,饿了就想吃饭。

而道心是加入了价值判断后的更为高级的思维活动,例如饿也不吃嗟来之食,这便是道心。

正因为人心不含价值判断,容易倒向恶,所以“危”。

而道心又是很微妙难见的,需要仔细斟酌,详细辨别,所以“微”。

二、人心是否等同于人欲?比“人心道心”更著名的理学名词是“天理人欲”。

程子说,人心就是人欲,道心就是天理。

既然前辈发话了,朱子也只好顺着说。

但是,朱熹的心里大概是有些怀疑的。

虽然他对此对程子的话表示赞同或者直接引用,但他又说:“若说道心天理,人心人欲,却是有两个心!人只有一个心,但知觉得道理底是道心,知觉得声色臭味底是人心,不争得多。

'人心,人欲也’,此语有病。

虽上智不能无此,岂可谓全不是?”朱熹固然是主张“存天理,去人欲”的,但是在“人欲”这个词的感情色彩问题上有些含糊。

有时说人欲是恶的,应该去除,有时又说人欲中自有天理。

这又是另外一个大问题,不多讨论。

但是在对待人心上,朱熹明确讲人心是不可去除的。

《尚书》经典语录

《尚书》经典语录

《尚书》经典语录《尚书》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历史文献汇编,收录了虞、夏、商、周四个朝代的史事和君臣言论,因此又称《书经》。

这部经典语录是中国古代政治、文化、道德等多个方面的智慧结晶,对于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其中一些经典语录更是被广泛传颂,深入人心。

例如,“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

”这句话是虞舜时期君臣相告之言,强调要执中不偏,谨防人心危险,遵循天道微妙。

这句话的精义在于告诫人们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明辨是非,勿被表象所迷惑。

同时,这句话也体现了中国古代对于中庸思想的追求,即不偏不倚、执中守正的处世之道。

又如,“无稽之言勿听,弗询之谋勿庸。

”这是商汤告诫伊尹的话,强调君主要明辨是非,勿听无根据之言,勿用不靠谱的计谋。

这句话的智慧在于提醒人们要有自己的判断力,不要轻信谣言和无根据的言论,同时也要注重调查研究,了解事情的真相。

再如,“克勤于邦,克俭于家。

”大禹之言,告诫国君要勤俭治国。

这句话的意思是要在国家治理上勤勉努力,同时在家庭生活中也要节俭朴素。

勤俭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这句话的传承对于培养人们的家庭美德、社会责任感和国家意识具有重要意义。

还有周公旦对成王之言,“任官惟贤才,左右惟其人。

”强调选拔人才的重要性。

这句话告诉我们要选拔那些有才能、品德高尚的人才来担任官职,同时还要注意身边的人是否正派可靠。

这句话对于当今社会依然具有启示意义,提醒我们要注重人才的培养和选拔,同时也要警惕身边的小人和不良影响。

最后,“德无常师,主善为师;善无常主,协于克一。

”周公旦之言,强调君主要以善行为师,且要善于协调各种矛盾。

这句话告诉我们要注重自身的品德修养和行为准则,以善行为楷模来引导自己。

同时也要注重协调各种关系和矛盾,以实现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综上所述,《尚书》经典语录蕴含了深刻的哲学思想和政治智慧,对于当今社会依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这些经典语录不仅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也是人类文明的宝贵财富。

领悟“人心与道心”的关系,让内心清澈光明,充满正能量|王阳明

领悟“人心与道心”的关系,让内心清澈光明,充满正能量|王阳明

领悟“人心与道心”的关系,让内心清澈光明,充满正能量|王阳明一天,王阳明和学生讨论“人心”和“道心”的问题。

“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

”出自《尚书·大禹谟》人心是指:沾染了世俗的念头的心,人心的“危”,指的是那些让人类有不好的感觉的所有经历,也就是说这个“人心惟危”指的是人类“趋利避害”的本能。

“趋利避害”这种本能在人类发展过程中很大程度上保护了人类远离危险。

任何事物都有两个面,“趋利避害”让人类避开危险的同时也会导致人只想去做让自己舒服的事而不去做让自己不舒服的事。

而有一些事虽然不舒服却是人必须要去做的,在这个时候“趋利避害”就会反过来变成阻碍人创新、进步的枷锁。

比如,任何专业的基本功训练都极端枯燥,很多人在自己专业领域上没有突破,主要因为无法面对枯燥重复的训练,其本质就是人“趋利避害”的这种本能在发挥负面作用。

很多孩子面对学习中重复训练的字、词、基础运算没有足够的耐心和毅力,也是因为无法面对枯燥重复的基本功训练;家长如果不能发挥督促的作用,那么很多孩子学习中的基础知识掌握就不够扎实、不够熟练。

基本功的训练不过关,知识的连贯性就会出现问题,表现为前面知识点掌握不熟练影响后面知识点的掌握,形成恶性循环。

“趋利避害”既是人类的优点,同时也是人类的缺点。

表明了“趋利避害”会让人类躲开自己认为不舒服的事,同时也就躲开了自己应有的责任。

“道心”就是人的良知、本性,没有受到人欲沾染的。

随着人的长大,慢慢的产生了自我的概念,私欲随之萌发,道心越来越遮蔽,慢慢的变的非常微弱,这就是“道心惟微”,我们必须时用“格物”的方法,剔除蒙蔽在“道心”上的私欲。

保持内心的光明。

怎样做才能避免“人心惟危”?怎样做才能明白“道心惟微”?具体的办法是“惟精惟一”。

这里的“精”本义是“择米”,就是古代人在稻谷成熟后挑选好米,引申为“谨慎选择事情”。

“惟精”就解决“人心惟危”这种状况所采取的办法。

前面说“人心惟危”会导致人在面对事情的时候选择做那些让自己舒服的事,而避开那些让自己不舒服的事。

文史微观允执厥中怎么理解?

文史微观允执厥中怎么理解?

文史微观允执厥中怎么理解?
语出自于《尚书·虞书·大禹谟》:“人心惟危,
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

””这四句16
字,已被公认为是儒学著名的“十六字心传”。

是熏陶了中国人上千年,融入到血液中的文化属性。

其语的原意是:人心变化莫测,道心中正入微,惟精惟一是道心的心法,故要保持专心惟一之道,不改换自己的理想和目标,最后使人心与道心和合,执中而行。

允执厥中。

允,允许,厥同居。

意思就是拿一根绳子把它对折成两半,中间的那一个点就是公正点。

只要找到公正的点,按图索骥,那么,公义就彰显了。

'万事万物的道理根本就一点,必须始终如一、不偏不倚地把握事物的核心机理。

此十六字心传,这也就是后来儒家典籍《中庸》、以及中庸之道的思想源头。

故宫中和殿是由乾隆皇帝御笔所题写的“允执厥中”匾额,意味深远,此匾乃是在提醒最高统治者要注意提升治理国家之道。

要清楚“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的道理,唯有能专心致意,精诚恳切地秉行中正之道,才能治理好国家。

中和殿还有一副对联,与“允执厥中”是相呼应的:
“时乘六龙以御天,所其无逸;
用敷五福而锡极,彰厥有常。

对联是从周易乾卦文言中化出的,其主要含义是:(太阳)驾六龙在天空中永恒运行,贵在永不停歇;(人君)布五福(寿、富、康、宁、攸好德、考终命)于民间彰显德泽,应该持之以恒。

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出自哪里

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出自哪里

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出自哪里“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这十六个字便是儒学乃至中国文化传统中著名的“十六字心传”.古文《尚书·大禹谟》中有所记载,《荀子·解蔽篇》中也有类似的引注,称:“《道经》曰:‘人心之危.道心之傲.’危微之几,惟明君子而后能知之.”据传,这十六个字源于尧舜禹禅让的故事.当尧把帝位传给舜以及舜把帝位传给禹的时候,所托付的是天下与百姓的重任,是华夏文明的火种;而谆谆嘱咐代代相传的便是以“心”为主题的这十六个汉字.可见其中寓意深刻,意义非凡.一人心惟危“人心惟危”可以有多种理解与解释,至少可从以下三方面来体会其内涵.首先,“危”之古字形(小彖),上面是人,中间是山崖,下面是腿骨节形状,寓意临高而危,包含有危险的意思.李□先生曾有这样的分析:“人之病疼各别,或在声色,或在货利,或在名高,一切胜心、妒心、悭心、吝心、人我心、是非心,种种受病,不一而足.”(《二曲集》,中华书局1996年版:第2页)如是可以反映出人心之凶险.其次,“危”宇包含着“危机”的意思,作为对危机的理解,其中有危险,同时具有机会.禅门有言:“生死事大,异常迅速.”人之生命有限,若是不能在有生之年体会与觉悟生命的意义,那么确实是一种莫大的危机;但若是能够视透这种危机,一旦明了了生死,那么自是危中的机会了.印度诗人泰戈尔曾经在其诗中表达愿望:让我死了再死,来体会这生的意义.美国心理学家埃利希·弗洛姆也曾有同样的感叹:让我生了再生,来参悟这生死不解之谜.类似的表白很能使人联想到一种绝地逢生的意境,也算是一种对“人心之危”的理解吧.再者,汉字的“危”亦包含着一种”危惧”,如“人人自危”之说.《诗经·小□》有:“战战兢兢,如临探渊,如履薄冰”;老子在其《道德经·十五章》形容古之善为道者时称其为:“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实际上,危惧中包含着一种警戒,如乾卦之九三:“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朱熹注曰:(乾之九三)“重刚不中,居下之上,乃危地也.”然而,君子占之,能忧惧如是,则虽处危地而无咎也.二道心惟微“道心”乃天地自然之心,可译为英文的the heart of nature.《易经·复卦·彖》中有言,“复,其见天地之心乎”.观复之卦象,朱熹曾感叹:积阴之下一阳复生,天地生物之心几于灭息,而至此乃复可见.朱熹评论说:“在人则为静极而动,恶极而善,本心几息而复见之端也.”对此,邵子有诗为证:“冬至于之半,天心无改移.一阳初动处,万物未生时.玄酒味方淡,太音声正希.此言如不信,更请问包羲.”(朱熹注《周易》,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第70页)程颐亦有类似的评论:“一阳复于下,乃天地自然之心也.先儒皆以静为见天地之心,盖不知动之端乃天地之心也,非知道者孰能识之.”(《周易折中·卷九·彖上传》)道心之微妙,也可从《道德经》中得以引证:“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中有信.”(《道德经·二十一章》)道之玄妙,也衬托出道心之微妙.于是,这里就有了“以心观心”的妙用,以达到心性融合惟精惟一的境地.《大学》作为后代儒学入门经典,开宗明义儒家思想的三种基本纲领:“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实际上,“明明德”也即阐发微妙灵明的本心;得道之心本与万物融为一体,彼此不分你我,这也就是“亲民”的内涵;道心本来自善,而不自有其善,也便是“止至善”.对于“道心惟微”的体验,李□先生还曾有这样一番精妙的描述与发挥:“胸次悠然,一味养虚,以心观心,务使一念不生.久之,自虚室生白,天趣流盎,彻首彻尾,涣然莹然,性如朗月,心若澄水,身体轻松,浑是虚灵.秦镜朗月,不足以喻其明;江汉秋阳,不足以拟其皓.行且微尘六合,瞬息千古.区区语言文字,曾何足云.即有时不得不言,或见之语言文字,则流于既溢,发于自然;不烦苦思,不费安排,言言天机,字字性灵,融透爽快,人已咸惬矣.”(《二曲集》中华书局1993年版:第145页)以心观心,心性统一,犹如无极而太极,阴阳乾坤之变化,也便是这“人心惟危,道心惟微”的意境与内涵了.三“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十六字心传”,实际是儒学之精髓所在,《中庸》之核心与纲领.子程子有言:“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朱熹《四书章句集注》)此乃对十六宇心传之“惟精惟一,允执厥中”的精辟注解,由此演变出《中庸》之孔门儒学传授心法.“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诚然,率性必为率天地自然之性,也即“惟精惟一’’的写照.陆九渊注解这“十六字心传”的时候,也强调了心性的统一,而不是偏执于二心之区分:“心一也,自人而言,则曰惟危;自道而言,则曰惟微.罔念作狂,克念作圣,非危乎?无声无臭,无形无体,非微乎?”(《陆九渊集》中华书局1980年版:396页)王阳明回答其学生关于“惟精惟一”的提问的时候,曾回答说:“……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者,皆所以为惟精而求惟一也.”(《王阳明全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13页)于是,《中庸》有言,“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慎独便为“允执厥中”,便是要把握这独一无二之真心,体悟这天人合一的境界.诚如《中庸》之描述:“喜怒衰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易经·复卦》之一阳,亦有惟精惟一之意象.李光地对此曾有案语:“天地之心”,在人则为道心也.道心甚微,故曰“《复》,小而辨于物.”惟精以察之,惟一以守之,则道心流行,而微者著矣.颜子“有不善未尝不知”,是其精也.“知之未尝复行”,是其一也.“惟精惟一者,所以执中而已矣.”《复卦》六爻之中,三则“频复”而“厉”者,所谓人心危而难安也.四之“中行”而“独”者.所谓道心微而难著也.然皆能自求其心者也.李光地断言:“尧舜相传之心学,皆于《复》卦见之.”(《周易折中·卷九·彖上传》)当代的心理学就人本身的心理现象区分出意识和潜意识,以及自我(Ego)与自性(Self).意识以及意识性的自我,正如这十六字心传中所描述的人心之惟危;而潜意识包含着集体无意识的内睿,涉及到本性自然的“原型”,接近于道心之惟微. “恕”之惟精惟一《论语·里仁》中有这样一段记载: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惟.”子出.门人问:“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论语·卫灵公》中亦有类似的子贡与孔子的对话: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那么,若是一个“恕”字可以贯穿整个儒学之教义,可见其意义之非凡.恕字中包含着“如同一心”的意蕴,在此可从这个“恕”字领略孔子儒学之心的传统.王弼曾经这样来解释儒道之忠恕:“忠者,情之尽也;恕者,反情以同物者也.未有反诸其身而不得物之情,未有能全其恕而不尽理之极电.能尽理极,则无物不统.极不可二,故谓之一也.推身统物,穷类适尽,一言而可终身行者,其惟恕也.”(王弼《周易注》)看汉字“恕”的构成,乃包含了“如心”之寓意;如同一心,如同本心.正所谓“惟精惟一”、“天人合一”.孔子所表达的“恕”,实乃十六字心传”的精义.孔子所强调的恕字内涵体现了尧舜禹十六字心传的传承.以“十六字心传”为背景,我们便能理解孔子为什么强调“吾道一以贯之”,“恕”之一言可以终身而行之.因为其中包含着文化的精髓,传递着文明的精神.恕之如同一心,同时也包含着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规范与准则以及身心与心性的统一与和谐.《说文解字》中把“恕”注为仁,孟子也曾明析“万物皆备于我,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强恕而行,求仁莫近焉.”(《孟子.尽心上》)而仁字包含着为亲情,为亲人,为爱人.《韩非子·解老》中注为“仁者,谓其中心欣然爱人也.”孔子答子贡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也正是表达仁之爱人的内涵.因而,汉语中的恕人便为仁爱之心;恕直为宽仁正直.《中庸章句》中指出:“忠恕违道不远.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其中,朱熹对于“忠恕”的注解颇具有心理分析的意味:“尽己之心为忠,推己及人为恕.”“‘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忠恕之事也.……张子所谓‘以爱己之心爱人,则尽仁’,是也.”(《四书集注·中庸章句》)恕也曾被发挥为忖度,古书常把以心度物,或以己度人谓之恕;《孟子·梁惠王章句上》中有“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的论断.但忠恕之恕为将心比心,以诚心而待人,如同《诗经·小雅》中之“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孟子曾经断言:“君子所性,仁义礼智根于心”.(《告子上》)、进而发挥说:“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 (《尽心上》)、“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告子上》)、“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公孙丑》).《大学》之精义,“格”、“致”、“诚”、“修”,要在一心;《中庸》之关键在于戒慎恐惧,在于“率性”、“尽性”,皆需用心.于是,仍是一个“心”,传递着儒家的精神,维系着儒学的根基.。

十六字心传

十六字心传

十六字心传尧舜十六字心传,又名中华心法。

内容是:“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jué]中。

”这十六个字是中国文化传统中著名的“十六字心传”。

出自古文《尚书·大禹谟》。

这十六个字源于尧舜禹禅让的故事。

当尧把帝位传给舜以及舜把帝位传给禹的时候,所托付的是天下与百姓的重任,是华夏文明的火种;而谆谆嘱咐代代相传的便是以“心”为主题的这十六个汉字。

这十六个字,开万世哲学之源,道统之传,为政为学不可不知。

月牙山人的著作《中华心法》全面解析十六字心传的起源、涵义、历史传承与价值,阐述中华心法的世界哲学观和重要教育意义,将失心传的中华心法,大明于天下。

简介宋明理学极为重视“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十六字(简称“十六字心传”),认为是由儒家圣人一脉相传的道统心法。

不过,笔者通过对其文字及思想渊源的考察,发现“十六字心传”应出自先秦道家。

“十六字心传”前三句最早出自《道经》理学家认为“十六字心传”出自《尚书·大禹谟》,后来学者一致断定《大禹谟》为魏晋人杜撰的伪篇,而“十六字心传”是后人撮合编造而成。

那么这十六字究竟源于何处?研究《尚书》的学者对此进行考证。

明代梅鷟指出其中前三句抄撮于《荀子》:自今考之,唯“允执厥中”一句为圣人之言。

其余三言盖出《荀子》,而钞略掇拾胶粘而假合之者也。

他认为除后一句为孔子所述外,其余句子出自《荀子》,并对此进行了有力论证。

清代阎若璩经过考证,也认为“此盖纯袭用《荀子》,而世举未之察也”。

实际上,认为“十六字心传”的前三句出自《荀子》的说法也不完全正确。

《荀子·解蔽》原文为:“故《道经》曰:‘人心之危,道心之微;危微之几,惟明君子而后能知之。

’”这几句并非荀子所言,而是荀子引自另一本被称作《道经》的典籍。

唐代杨倞《荀子注》云:“今《虞书》有此语,而云《道经》,盖有道之经也。

”杨倞认为“道经”是对《尚书》的尊称。

这以《大禹谟》不是伪篇为前提,前提不能成立,这种看法也就不攻自破。

孔子十六字心传

孔子十六字心传

孔子十六字心传孔子十六字心传“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

”(古文尚书?大禹谟》)这十六个字就是儒学乃至中国文化传统中著名的“十六字心传”。

“人心惟危”是说人心不可靠、潜藏危险。

“危”之古字形(小彖),上面是人,中间是山崖,下面是腿骨节形状,寓意临高而危,包含有危险的意思。

人心“或在声色,或在货利,或在名高,一切胜心、妒心、悭心、吝心、人我心、是非心”,不一而足。

(李颢:《二曲集》,中华书局1996年版,第2页)“道心惟微”是说道心非常微妙。

“道心”乃天地自然之心。

道心的微妙,可从《道德经》中得以引证:“道之为物,惟恍惟惚。

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

”(《道德经?二十一章》)道之玄妙,衬托出道心的微妙。

“惟精惟一”是说领悟道心要精益求精、专一其心,要“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王阳明全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13页)。

“允执厥中”就是要真诚地遵守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

“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

中者,天下之正道。

庸者,天下之定理。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万法唯心前言“儒”字从“人”从“需”,寓意为人所需也。

需者,本源于内心之需要;孔子子所喻之“恕”,也正是为人之所需;其内涵正是如同一心,惟精惟一。

儒学传统的精神源于尧舜禹相传的“十六字心传”,儒学之四端“仁义礼智”皆根于心性;《大学》之道在明明德,明明德在于正心,在于明自本心;《中庸》之率性,也尽在一心之中。

“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

”这十六个字便是儒学乃至中国文化传统中著名的“十六字心传”。

古文《尚书?大禹谟》中有所记载,《荀子?解蔽篇》中也有类似的引注,称:“《道经》曰:‘人心之危.道心之傲。

’危微之几,惟明君子而后能知之。

”据传,这十六个字源于尧舜禹禅让的故事。

当尧把帝位传给舜以及舜把帝位传给禹的时候,所托付的是天下与百姓的重任,是华夏文明的火种;而谆谆嘱咐代代相传的便是以“心”为主题的这十六个汉字。

十六字心传,被误读了千年的经典

十六字心传,被误读了千年的经典

十六字心传,被误读了千年的经典修订版:(感觉上面这篇,自己的逻辑有点问题)“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

”出自《尚书·大禹谟》。

据说是尧、舜、禹等古代圣人帝王代代相传的修身治世之道,后人谓之为“十六字心传”,乃中华民族的文化核心与灵魂。

关于“人心惟危”,历来的解释基本很一致,那就是人心是危险的、是险恶的、是不正的。

比如,朱熹在《中庸章句集注序》中有着如下释义:“盖尝论之:心之虚灵知觉,一而已矣,而以为有人心、道心之异者,则以其或生于形气之私,或原于性命之正,而所以为知觉者不同,是以或危殆而不安,或微妙而难见耳。

然人莫不有是形,故虽上智,不能无人心;亦莫不有是性,故虽下愚,不能无道心。

二者杂于方寸之间,而不知所以治之,则危者愈危,微者愈微,而天理之公卒无以胜夫人欲之私矣。

”朱熹认为人既有道心,也有人心。

这里的人心,其实就是沾染了私欲和杂念的意思。

王阳明也持同样解释。

有门人问“道心人心”时,王阳明答曰:“‘率性之为道’,便是道心。

但着些人的意思在,便是人心。

道心本是无声无臭,故曰微。

依着人心行去,便有许多不安稳处,故曰惟危。

”在《重修山阴县学记》中,王阳明作如是说:“夫圣人之学,心学也。

学以求尽其心而已。

尧、舜、禹之相授受曰:‘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

’道心者,率性之谓,而未杂于人。

无声无臭,至微而显,诚之源也。

人心,则杂于人而危矣,伪之端矣。

见孺子之入井而恻隐,率性之道也;从而内交于其父母焉,要誉于乡党焉,则人心矣。

饥而食,渴而饮,率性之道也;从而极滋味之美焉,恣口腹之饕焉,则人心矣。

惟一者,一于道心也。

惟精者,虑道心之不一,而或二之以人心也。

道无不中,一于道心而不息,是谓‘允执厥中’矣。

”这种视人心为私心的解释从字面上当然是讲得通的。

但是,按这样的解释,“十六字心传”读起来是不合文法的。

这样的句式,按正常的理解,那是“险恶的人心”和“正直的道心”都要精和一,才能允执厥中,因为前面人心和道心两句是并列式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出自哪里“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这十六个字便是儒学乃至中国文化传统中著名的“十六字心传”.古文《尚书·大禹谟》中有所记载,《荀子·解蔽篇》中也有类似的引注,称:“《道经》曰:‘人心之危.道心之傲.’危微之几,惟明君子而后能知之.”据传,这十六个字源于尧舜禹禅让的故事.当尧把帝位传给舜以及舜把帝位传给禹的时候,所托付的是天下与百姓的重任,是华夏文明的火种;而谆谆嘱咐代代相传的便是以“心”为主题的这十六个汉字.可见其中寓意深刻,意义非凡.一人心惟危“人心惟危”可以有多种理解与解释,至少可从以下三方面来体会其内涵.首先,“危”之古字形(小彖),上面是人,中间是山崖,下面是腿骨节形状,寓意临高而危,包含有危险的意思.李□先生曾有这样的分析:“人之病疼各别,或在声色,或在货利,或在名高,一切胜心、妒心、悭心、吝心、人我心、是非心,种种受病,不一而足.”(《二曲集》,中华书局1996年版:第2页)如是可以反映出人心之凶险.其次,“危”宇包含着“危机”的意思,作为对危机的理解,其中有危险,同时具有机会.禅门有言:“生死事大,异常迅速.”人之生命有限,若是不能在有生之年体会与觉悟生命的意义,那么确实是一种莫大的危机;但若是能够视透这种危机,一旦明了了生死,那么自是危中的机会了.印度诗人泰戈尔曾经在其诗中表达愿望:让我死了再死,来体会这生的意义.美国心理学家埃利希·弗洛姆也曾有同样的感叹:让我生了再生,来参悟这生死不解之谜.类似的表白很能使人联想到一种绝地逢生的意境,也算是一种对“人心之危”的理解吧.再者,汉字的“危”亦包含着一种”危惧”,如“人人自危”之说.《诗经·小□》有:“战战兢兢,如临探渊,如履薄冰”;老子在其《道德经·十五章》形容古之善为道者时称其为:“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实际上,危惧中包含着一种警戒,如乾卦之九三:“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朱熹注曰:(乾之九三)“重刚不中,居下之上,乃危地也.”然而,君子占之,能忧惧如是,则虽处危地而无咎也.二道心惟微“道心”乃天地自然之心,可译为英文的the heart of nature.《易经·复卦·彖》中有言,“复,其见天地之心乎”.观复之卦象,朱熹曾感叹:积阴之下一阳复生,天地生物之心几于灭息,而至此乃复可见.朱熹评论说:“在人则为静极而动,恶极而善,本心几息而复见之端也.”对此,邵子有诗为证:“冬至于之半,天心无改移.一阳初动处,万物未生时.玄酒味方淡,太音声正希.此言如不信,更请问包羲.”(朱熹注《周易》,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第70页)程颐亦有类似的评论:“一阳复于下,乃天地自然之心也.先儒皆以静为见天地之心,盖不知动之端乃天地之心也,非知道者孰能识之.”(《周易折中·卷九·彖上传》)道心之微妙,也可从《道德经》中得以引证:“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中有信.”(《道德经·二十一章》)道之玄妙,也衬托出道心之微妙.于是,这里就有了“以心观心”的妙用,以达到心性融合惟精惟一的境地.《大学》作为后代儒学入门经典,开宗明义儒家思想的三种基本纲领:“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实际上,“明明德”也即阐发微妙灵明的本心;得道之心本与万物融为一体,彼此不分你我,这也就是“亲民”的内涵;道心本来自善,而不自有其善,也便是“止至善”.对于“道心惟微”的体验,李□先生还曾有这样一番精妙的描述与发挥:“胸次悠然,一味养虚,以心观心,务使一念不生.久之,自虚室生白,天趣流盎,彻首彻尾,涣然莹然,性如朗月,心若澄水,身体轻松,浑是虚灵.秦镜朗月,不足以喻其明;江汉秋阳,不足以拟其皓.行且微尘六合,瞬息千古.区区语言文字,曾何足云.即有时不得不言,或见之语言文字,则流于既溢,发于自然;不烦苦思,不费安排,言言天机,字字性灵,融透爽快,人已咸惬矣.”(《二曲集》中华书局1993年版:第145页)以心观心,心性统一,犹如无极而太极,阴阳乾坤之变化,也便是这“人心惟危,道心惟微”的意境与内涵了.三“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十六字心传”,实际是儒学之精髓所在,《中庸》之核心与纲领.子程子有言:“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朱熹《四书章句集注》)此乃对十六宇心传之“惟精惟一,允执厥中”的精辟注解,由此演变出《中庸》之孔门儒学传授心法.“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诚然,率性必为率天地自然之性,也即“惟精惟一’’的写照.陆九渊注解这“十六字心传”的时候,也强调了心性的统一,而不是偏执于二心之区分:“心一也,自人而言,则曰惟危;自道而言,则曰惟微.罔念作狂,克念作圣,非危乎?无声无臭,无形无体,非微乎?”(《陆九渊集》中华书局1980年版:396页)王阳明回答其学生关于“惟精惟一”的提问的时候,曾回答说:“……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者,皆所以为惟精而求惟一也.”(《王阳明全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13页)于是,《中庸》有言,“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慎独便为“允执厥中”,便是要把握这独一无二之真心,体悟这天人合一的境界.诚如《中庸》之描述:“喜怒衰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易经·复卦》之一阳,亦有惟精惟一之意象.李光地对此曾有案语:“天地之心”,在人则为道心也.道心甚微,故曰“《复》,小而辨于物.”惟精以察之,惟一以守之,则道心流行,而微者著矣.颜子“有不善未尝不知”,是其精也.“知之未尝复行”,是其一也.“惟精惟一者,所以执中而已矣.”《复卦》六爻之中,三则“频复”而“厉”者,所谓人心危而难安也.四之“中行”而“独”者.所谓道心微而难著也.然皆能自求其心者也.李光地断言:“尧舜相传之心学,皆于《复》卦见之.”(《周易折中·卷九·彖上传》)当代的心理学就人本身的心理现象区分出意识和潜意识,以及自我(Ego)与自性(Self).意识以及意识性的自我,正如这十六字心传中所描述的人心之惟危;而潜意识包含着集体无意识的内睿,涉及到本性自然的“原型”,接近于道心之惟微. “恕”之惟精惟一《论语·里仁》中有这样一段记载: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惟.”子出.门人问:“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论语·卫灵公》中亦有类似的子贡与孔子的对话: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那么,若是一个“恕”字可以贯穿整个儒学之教义,可见其意义之非凡.恕字中包含着“如同一心”的意蕴,在此可从这个“恕”字领略孔子儒学之心的传统.王弼曾经这样来解释儒道之忠恕:“忠者,情之尽也;恕者,反情以同物者也.未有反诸其身而不得物之情,未有能全其恕而不尽理之极电.能尽理极,则无物不统.极不可二,故谓之一也.推身统物,穷类适尽,一言而可终身行者,其惟恕也.”(王弼《周易注》)看汉字“恕”的构成,乃包含了“如心”之寓意;如同一心,如同本心.正所谓“惟精惟一”、“天人合一”.孔子所表达的“恕”,实乃十六字心传”的精义.孔子所强调的恕字内涵体现了尧舜禹十六字心传的传承.以“十六字心传”为背景,我们便能理解孔子为什么强调“吾道一以贯之”,“恕”之一言可以终身而行之.因为其中包含着文化的精髓,传递着文明的精神.恕之如同一心,同时也包含着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规范与准则以及身心与心性的统一与和谐.《说文解字》中把“恕”注为仁,孟子也曾明析“万物皆备于我,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强恕而行,求仁莫近焉.”(《孟子.尽心上》)而仁字包含着为亲情,为亲人,为爱人.《韩非子·解老》中注为“仁者,谓其中心欣然爱人也.”孔子答子贡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也正是表达仁之爱人的内涵.因而,汉语中的恕人便为仁爱之心;恕直为宽仁正直.《中庸章句》中指出:“忠恕违道不远.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其中,朱熹对于“忠恕”的注解颇具有心理分析的意味:“尽己之心为忠,推己及人为恕.”“‘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忠恕之事也.……张子所谓‘以爱己之心爱人,则尽仁’,是也.”(《四书集注·中庸章句》)恕也曾被发挥为忖度,古书常把以心度物,或以己度人谓之恕;《孟子·梁惠王章句上》中有“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的论断.但忠恕之恕为将心比心,以诚心而待人,如同《诗经·小雅》中之“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孟子曾经断言:“君子所性,仁义礼智根于心”.(《告子上》)、进而发挥说:“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 (《尽心上》)、“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告子上》)、“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公孙丑》).《大学》之精义,“格”、“致”、“诚”、“修”,要在一心;《中庸》之关键在于戒慎恐惧,在于“率性”、“尽性”,皆需用心.于是,仍是一个“心”,传递着儒家的精神,维系着儒学的根基.爱你的人,舍不得伤你;伤你的人,并不爱你。

你在别人心里重不重要,自己可以感觉到。

所谓华丽的转身,都有旁人看不懂的情深。

人在旅途,肯陪你一程的人很多,能陪你一生的人却很少。

谁在默默的等待,谁又从未走远,谁能为你一直都在?这世上,别指望人人都对你好,对你好的人一辈子也不会遇到几个。

人心只有一颗,能放在心上的人毕竟不多;感情就那么一块,心里一直装着你其实是难得。

动了真情,情才会最难割;付出真心,心才会最难舍。

你在谁面前最蠢,就是最爱谁。

其实恋爱就这么简单,会让你智商下降,完全变了性格,越来越不果断。

所以啊,不管你有多聪明,多有手段,多富有攻击性,真的爱上人时,就一点也用不上。

这件事情告诉我们。

谁在你面前很聪明,很有手段,谁就真的不爱你呀。

遇到你之前,我以为爱是惊天动地,爱是轰轰烈烈抵死缠绵;我以为爱是荡气回肠,爱是热血沸腾幸福满满。

我以为爱是窒息疯狂,爱是炙热的火炭。

婚姻生活牵手走过酸甜苦辣温馨与艰难,我开始懂得爱是经得起平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