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启生平简介

合集下载

“明诗第一人”高启误用“龙蟠虎踞”被判腰斩

“明诗第一人”高启误用“龙蟠虎踞”被判腰斩

“明诗第一人”高启误用“龙蟠虎踞”被判腰斩导读:高启在南京也留下了不少不朽的诗作,代表作为《登金陵雨花台望大江》。

明代建国之初,青年诗人高启还是十分兴奋的。

毕竟,战乱之苦是不用再受的了。

今天的人们恐怕难以想象,被誉为“明诗第一人”的高启竟因为“龙蟠虎踞”这4个字而被腰斩。

其实,这个曾在南京留诗大赞明朝一统天下的年轻人的悲惨下场,和他在南京做官一年多后突然拒绝明太祖亲封高官却选择隐居一样,是有着深层次的原因的。

明初,高启曾在南京写诗盛赞开国皇帝高启,生于1336年,长洲(今苏州西南)人。

元代末年,他隐居在吴淞江边的青丘,自号为青丘子。

高启学识渊博,尤其酷爱吟诗,一直以“谪仙在世”自许。

他在青年时代即有诗名,与杨基、张羽、徐贲合称为“吴中四杰”。

在文学史上,与刘基、宋濂并称“明初诗文三大家”。

高启的诗歌,雄健有力、富有才情,改变了元末以来华丽的诗风。

他众体兼长,写诗摹拟取法不限于一代一家。

清人赵翼的《瓯北诗话》说:“高青丘(即高启)才气超迈,音节响亮,宗派唐人,而自出新意”,“推为开国诗人第一,信不虚也”。

更有后世评论者认为高启是“明诗第一人”。

高启在南京也留下了不少不朽的诗作,代表作为《登金陵雨花台望大江》。

明代建国之初,青年诗人高启还是十分兴奋的。

毕竟,战乱之苦是不用再受的了。

虽然元末的社会现实使高启写出了不少诗歌,正所谓“国家不幸诗家幸”是也,但他肯定还是向往着过上太平日子的。

对于开国皇帝朱元璋,高启一开始也是表现出赞佩的。

他在《登金陵雨花台望大江》写道:大江来从万山中,山势尽与江流东。

钟山如龙独西上,欲破巨浪乘长风。

江山相雄不相让,形胜争夸天下壮。

秦皇空此瘗黄金,佳气葱葱至今王。

我怀郁塞何由开,酒酣走上城南台。

坐觉苍茫万古意,远自荒烟落日之中来。

石头城下涛声怒,武骑千群谁敢渡。

黄旗入洛竟何祥,铁锁横江未为固。

前三国,后六朝,草生宫阙何萧萧!英雄乘时务割据,几度战血流寒潮。

我生幸逢圣人起南国,祸乱初平事休息,从今四海永为家,不用长江限南北。

高启简介_高启古诗词作品_古诗大全

高启简介_高启古诗词作品_古诗大全

高启简介_高启古诗词作品_古诗大全高启(1336 —1373)汉族,江苏苏州人,元末明初著名诗人,与杨基、张羽、徐贲被誉为“吴中四杰”,当时论者把他们比作“明初四杰”,又与王行等号“北郭十友”。

字季迪,号槎轩,平江路(明改苏州府)长洲县(今江苏省苏州市)人;洪武初,以荐参修《元史》,授翰林院国史编修官,受命教授诸王。

擢户部右侍郎。

苏州知府魏观在张士诚宫址改修府治,获罪被诛。

高启曾为之作《上梁文》,有“龙蟠虎踞"四字,被疑为歌颂张士诚,连坐腰斩。

有《高太史大全集》《凫藻集》等。

高启出身富家,童年时父母双亡,生性警敏,读书过目成诵,久而不忘,尤精历史,嗜好诗歌,与张羽、徐贲、宋克等人常在一起切磋诗文,号称“北郭十友”与宋濂、刘基并称为明初诗文三大家;同时,与杨基、张羽、徐贲被誉为“吴中四杰”,当时论者把他们比作“明初四杰”。

他也是明初十才子之一。

高启代表作品:《春暮西园》作者为唐朝文学家高启。

其古诗全文如下:绿池芳草满晴波,春色都从雨里过。

知是人家花落尽,菜畦今日蝶来多。

《寻胡隐君》作者为唐朝文学家高启。

其古诗全文如下:渡水复渡水,看花还看花。

春风江上路,不觉到君家。

【翻译】一路上渡过了一道水又一道水,河边路旁长满了看也看不尽的鲜花。

因为一路上春光明媚,风景优美,我不知不觉就来到您的家。

《黄氏延绿轩》作者为宋朝文学家高启。

其全文如下:葱葱溪树暗,靡靡江芜湿。

雨过晓开帘,一时放春入。

【翻译】溪边树木的葱茏茂盛,江边丛生的草在微风吹拂下摇曳起伏。

下雨过后打开帘,满野春色一齐涌进房中来。

《梅花》作者为元代文学家高启。

其古诗全文如下:琼姿只合在瑶台,谁向江南处处栽。

雪满山中高士卧,月明林下美人来。

寒依疏影萧萧竹,春掩残香漠漠苔。

自去何郎无好咏,东风愁寂几回开。

《客中忆二女》作者为元代文学家高启。

其古诗全文如下:每忆门前两候归,客中长夜梦魂飞。

料应此际犹依母,灯下看缝寄我衣。

《牧牛词》作者为元代文学家高启。

明朝著名诗人高启诗集

明朝著名诗人高启诗集

明朝著名诗人高启诗集1、《登金陵雨花台望大江》明·高启大江来从万山中,山势尽与江流东。

钟山如龙独西上,欲破巨浪乘长风。

江山相雄不相让,形胜争夸天下壮。

秦皇空此瘗黄金,佳气葱葱至今王。

我怀郁塞何由开,酒酣走上城南台;坐觉苍茫万古意,远自荒烟落日之中来!石头城下涛声怒,武骑千群谁敢渡?黄旗入洛竟何祥,铁锁横江未为固。

前三国,后六朝,草生宫阙何萧萧。

英雄乘时务割据,几度战血流寒潮。

我生幸逢圣人起南国,祸乱初平事休息。

从今四海永为家,不用长江限南北。

2、《咏梅九首》明·高启琼姿只合在瑶台,谁向江南处处栽。

雪满山中高士卧,月明林下美人来。

寒依疏影萧萧竹,春掩残香漠漠苔。

自去何郎无好咏,东风愁寂几回开?3、《牧牛词》明·高启尔牛角弯环,我牛尾秃速,共拈短笛与长鞭,南陇东冈去相逐。

日斜草远牛行迟,牛劳牛饥唯我知;牛上唱歌牛下坐,夜归还向牛边卧。

长年牧牛百不忧,但恐输租卖我牛。

4、《青丘子歌》明·高启青丘子,泬而清,本是五云阁下之仙卿。

何年降谪在世间,向人不道姓与名。

蹑?厌远游,荷锄懒躬耕。

有剑任羞涩,有书任纵横。

不肯折腰为五斗米,不肯掉舌下七十城。

但好觅诗句,自吟自酬赓。

田间曳杖复带索,傍人不识笑且轻。

谓是鲁迂儒楚狂生,青丘子闻之不分意,吟声出吻不绝咿咿鸣。

朝吟忘其饥,暮吟散不平。

当其苦吟时,兀兀如被酲。

头发不暇栉,家事不及营。

儿啼不知怜,客至不果迎。

不忧回也空,不慕猗氏盈。

不惭被宽褐,不羡垂华缨。

不问龙虎苦战斗,不管乌兔忙奔倾。

向水际独坐,林中独行。

斫元气,搜元精,造化万物难隐情。

冥茫八极游心兵,坐令无象作有声。

微如破悬虱,壮若屠长鲸。

清同吸沆瀣,险比排峥嵘。

霭霭晴云披,轧轧冻草萌。

高攀天根探月窟,犀照牛渚万怪呈。

妙意俄同鬼神会,佳景每与江山争。

星虹助光气,烟露滋华英。

听音谐《韶》乐,咀味得大羹。

世间无物为我娱,自出金石相轰铿。

江边茅屋风雨晴,闭门睡足诗初成。

叩壶自高歌,不顾俗耳惊。

古诗词:高启《春暮西园》原文译文赏析

古诗词:高启《春暮西园》原文译文赏析

【导语】全诗语⾔清新⾃然,通畅流转,意象动静皆备,丰富唯美,写景状物虚实相⽣,形象地表现了作者对美好的⽥园⽣活的喜爱之情。

下⾯是分享的古诗词:⾼启《春暮西园》原⽂译⽂赏析。

欢迎阅读参考! 《春暮西园》 明代:⾼启 绿池芳草满晴波,春⾊都从⾬⾥过。

知是⼈家花落尽,菜畦今⽇蝶来多。

【译⽂】 在绿⽔盈盈、芳草萋萋的美景⾥,春天的美丽的光景仿佛快要从春⾬中⾛过的样⼦。

⽽在这暮春时节⾥虽然农⼈家的花快要落尽了,但菜畦地⾥今天来的蝴蝶分外的多。

【赏析】 这⾸《春暮西园》诗是“明初诗⽂三⼤家”之⼀、并有“明代诗⼈之冠”美誉的诗⼈⾼启的作品。

此诗曾作为诗歌鉴赏题的材料出现在2011年普通⾼等学校招⽣全国统⼀考试湖南卷的语⽂试题中。

从诗题可以看出这是⼀⾸⽥园诗,写的是晚春时景。

⾸句“绿池芳草满晴波”,“绿”、“芳”,从视觉和嗅觉两个⾓度描绘了绿⽔盈盈、芳草萋萋的春天美景,“晴波”即阳光,“满”字形象地写出阳光洒满⽔池的景象。

次句“春⾊都从⾬⾥过”,点明春天的⽓候特点以及春⾊将尽的情景,从春天的多⾬更衬托出阳光的可贵。

第三句“知是⼈家花落尽”,“花落尽”进⼀步说明已是暮春时节,“知”字表明“花落尽”是作者的推测,为虚写。

末句“菜畦今⽇蝶来多”暗点西园,诗⼈不因春光逝去⽽感伤,⽽是描写“蝶来多”,写出尽管春尽,但仍充满⽣机和盎然情趣。

全诗语⾔清新⾃然,通畅流转,意象动静皆备,丰富唯美,写景状物虚实相⽣,形象地表现了作者对美好的⽥园⽣活的喜爱之情。

扩展阅读:从物⽣平介绍 ⾼启出⾝富家,童年时⽗母双亡,⽣性警敏,读书过⽬成诵,久⽽不忘,尤精历史,嗜好诗歌。

与张⽻、徐贲、宋克等⼈常在⼀起切磋诗⽂,号称“北郭⼗友”;与宋濂、刘基并称为明初诗⽂三⼤家;同时,与杨基、张⽻、徐贲被誉为“吴中四杰”,当时论者把他们⽐作“初唐四杰”。

他也是明初⼗才⼦之⼀。

元朝末年,天下⼤乱,张⼠诚据吴称王;淮南⾏省参知政事饶介守吴中,礼贤下⼠,闻⾼启才名,多次派⼈邀请,延为上宾,招为幕僚。

浅析高启乐府诗特色及影响

浅析高启乐府诗特色及影响

浅析高启乐府诗特色及影响摘要:高启的乐府诗,题材广泛、艺术特色鲜明。

个人精神世界、女性情感体验、百姓日常生活等各方面内容无不入诗。

在创作中高启善于化用唐人诗句、塑造鲜明人物形象,语言整体上呈现出典雅平正的特点。

在创作理念上,高启提倡应格、意、趣并重而呈现出不同于杨维祯、刘基的独特之处。

同时,在对明代复古创作的纵向梳理中,窥见出高启乐府诗对于后世乐府创作的榜样意义及深远影响。

关键词:高启;乐府诗;特色;影响高启的乐府诗题材广泛,思妇闺怨、战争徭役、言志抒怀、闲情奇趣无不涉猎。

但统观其全部乐府创作,对于个人精神世界的描写、女性情感世界的关注以及百姓平凡生活的描写成为其创作主题中突出的三个部分。

其中值得一提的是其对于个人精神世界的书写。

有对于人世沧桑、繁华易逝的感叹,有不慕富贵、恬淡自处的态度,也有怀才不遇、知己难求的无奈。

相比于历代文人都有同感的知己难求、怀才不遇,更值得一提的是高启对于人世沧桑的强烈体验,以及由此产生的退而自守的处世态度,体现了那个时代对于诗人创作的影响。

高启生活在元末明初战乱频繁的年代,动荡的社会环境使高启产生了,福祸难料,人世沧桑的感叹。

从而坚定了他淡泊自守的处世态度。

据《青邱诗集注·高启年谱》记载:“至正二十三年(夏主明玉珍天统元年,吴王张士诚元年,1363年)七月汉主(陈)友谅围洪都,明祖帅诸将讨之,大战于潘阳湖,友谅败死,子理立。

”同是至正二十三年,有人称王而立,有人战败而亡。

因为汉主陈友谅的死,带来的不仅是各种割据势力的重新排序,更有一朝臣子荣辱沉浮的命运转折。

虽然高启长期隐居于青丘,但从至正十二年(1352)高启十七岁起,到至正二十八年(洪武元年,1368)高启三十三岁止,一直发生在江苏、浙江、江西、安徽、湖北等省的战争必然会对生活在江苏苏州的高启造成影响,同时将这种影响反映在高启的诗歌创作之中。

如《行路难三首·其一》“君不见盘中鲤,暂失风涛登俎几。

高启最好的十首诗

高启最好的十首诗

高启最好的十首诗导言诗是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可以借助简洁而精确的语言表达深刻的感情和思想。

高启是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诗人之一,他的诗作以其优美的语言和独特的艺术表达方式而闻名。

在他的众多作品中,有几首诗可以被认为是他最好的作品。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对高启最好的十首诗进行全面、详细、完整的探讨。

第一首诗:《静夜思》《静夜思》是高启最著名的一首诗,也是中国文学史上最有名的诗之一。

这首诗以简洁而有力的语言,描绘了一个人在寂静的夜晚里思乡的情景。

通过描写窗外明月和床前的寒光,高启巧妙地表达了人们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诗歌呈现方式1.第一句:“床前明月光”,通过描绘明亮的月光,给人以宁静的感觉。

2.第二句:“疑是地上霜”,用“疑是”表达了对外界环境的不确定的态度,增加了诗歌的神秘感。

3.第三句:“举头望明月”,通过“举头”表达了诗人对月亮的关注,突出了思乡之情。

4.第四句:“低头思故乡”,用“低头思”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第二首诗:《登鹳雀楼》《登鹳雀楼》是高启的另一首杰作,该诗描绘了登上名胜古迹鹳雀楼之后的壮丽景色,展现了诗人对自然景观的热爱和对历史文化的赞美。

•诗中的景色描写1.第一句:“白日依山尽”,通过描绘山峦和白日相互依托的景象,表达了山的壮丽和日落的美。

2.第二句:“黄河入海流”,通过描绘黄河入海的景象,表达了大自然的广袤和壮丽。

3.第三句:“欲穷千里目”,通过表达千里眼的意象,暗示了诗人对美景的深入观察。

4.第四句:“更上一层楼”,通过表达对继续探索和追求美景的渴望,展现了诗人的豪情壮志。

第三首诗:《早梅》《早梅》是高启的一首描写自然景色的诗,它以对早春梅花的细腻描绘,表达出对生命力和美的赞美。

•梅花的形态描写1.第一句:“墙角数枝梅”,通过一眼看到墙角上几枝梅花,凸显了它们的孤傲和坚韧。

2.第二句:“凌寒独自开”,通过描述梅花在寒冷季节里独自绽放,强调了它们的顽强生命力。

第四首诗:《别董大》《别董大》是高启的一首离别诗,通过描写别离时的深情告别和对别人的祝福,表达了诗人对亲友之情的珍视和对别离的感慨。

明代诗文笔记中国古代文学史

明代诗文笔记中国古代文学史

明代诗文笔记中国古代文学史明代诗文中国文学史明代诗文整理笔记第三章明代前期诗文时间:明初,明太祖洪武元年至明宪宗成化二十三年(1368―1487)概况:明代前期指洪武元年至宪宗成化年间,共一百多年。

明初诗坛上活跃着以高启、杨基、袁凯为代表的作家群,他们大都生活在元明交替的时期,经历元末动荡的战乱与明初整饬政策下的高压统治,不少作品表现了时代的创伤与个人遭际,以及诗人在特殊环境中所产生的忧郁彷徨的心态,格调凝重悲怆;在散文创作领域,宋濂、刘基是两位较有影响的作家。

他们尤以传记和寓言散文的创作成就著称。

与明初创作态势相比,明永乐至成化年间,文学的发展步入了低潮,文坛风行的是“台阁体”。

它的盛行,与作家的生活遭际和当时相对安定繁荣的时局等因素有关。

成化至弘治年间,以李东阳为首的茶陵诗派崛起,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台阁体”的创作风气。

明初诗文作家大多由元入明,经历了元末大动乱,对民生疾苦、社会疮痍有着较深的感触,写了一些揭露黑暗、抨击暴政的作品。

如宋濂、刘基的作品即是这样。

但他们在入明之后,文风都趋于保守,对重大社会问题的反映大为削弱,而更关心文学如何为巩固新王朝服务,强调文学的教化作用。

宋濂、刘基和高启都是一代宗师,他们的创作对明代诗文的影响甚大。

线索整理:诗吴中四杰高启与杨基、张羽、徐贲合称“吴中四杰”,他们在明初都遭受到惨重的打击,四人都因为政治原因而死,造成了吴中文学的急速凋零,而且使得许多幸存者心怀恐惧,竭力压制自我以适应新的政治环境。

高启――书写时代与个人命运的孤吟者【生平概况】吴中最具代表性的诗人是高启,他也是明初最有成就的诗人,元明两代最著名的诗人之一。

他生活在元明交替之际,不少作品烙上了某些鲜明的时代特征,诗歌风格多种多样。

【作品内容及特征】高启的文学思想,主张取法于汉魏晋唐各代。

高启的大部分文学活动是在元末,许多诗歌都体现了这个时代的文学特点。

如他的《青丘子歌》直接表达自己的生活志趣,体现了脱离伦理的羁绊、自由发展的个性化要求,体现出强烈的个人主体意识。

梅花九首(其一)

梅花九首(其一)


谢!
1、生平
1、高启出身富家,童年时父母双亡,生性警敏, 读书过目成诵,尤精历史,嗜好诗歌。 2、元朝末年,天下大乱,张士诚据吴称王多次派 人邀请,招为幕僚。座上都是巨儒硕卿,时高启 年仅16岁,他厌恶官场,23岁那年借故离开,携 家归依岳父周仲达,隐居于吴淞江畔的青丘,故 自号青丘子 。 3、明洪武元年(1368),高启应召入朝,授翰林 院编修,以其才学,受朱元璋赏识,复命教授诸 王,纂修《元史》。
• 1961年11月6日上午,毛泽东三次致信秘书田家英, 请他查找一首咏梅诗。 • 上午6时的信写道:“田家英同志:请找宋人林逋( 和靖)的诗文集给我为盼,如能在本日下午找到,则更 好。” • 8时半他又写信说:“田家英同志:有一首七言律诗 ,其中两句是:雪满山中高士卧,月明林下美人来,是 咏梅的,请找出全诗八句给我,能于今日下午交来则最 好。何时何人写的,记不起来,似是林逋的,但查林集 没有,请你再查一下。” • 随即,他又追加一信,说:“家英同志:又记起来 ,是否清人高士奇的。前四句是:琼枝只合在瑶台,谁 向江南处处栽。雪里山中高士卧,月明林下美人来。下 四句忘了。请问一下文史馆老先生,便知。”
梅花九首(其一)
四、本诗的艺术特色
• 1、崇尚写实,描摹景物时细致入微。产生于生活 实感,新颖逼真。 • 2、注重含蓄,韵味深长。只是寥寥数句,收煞处 戛然而止,给人以深远的回味。 • 3、用典不多,力求通畅。 • 高启的诗,对明代诗歌影响较广,以致有人 把他誉为“明代诗人之冠”。
五、毛泽东与高启的“诗交”
寒夜
宋· 杜耒
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 寻常一样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
二、作者简介
高 启
高启(1336-1373)元末 明初著名诗人,与杨基、 张羽、徐贲被誉为“吴中 四杰”;与宋濂、刘基并 称为明初诗文三大家; 又与王行等号“北郭十 友”。字季迪,号槎轩, 平江路(明改苏州府)长 洲县(今江苏省苏州市) 人 。

《清明呈馆中诸公》的诗意与鉴赏

《清明呈馆中诸公》的诗意与鉴赏

《清明呈馆中诸公》的诗意与鉴赏《清明呈馆中诸公》是明代高启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

诗中描写了清明时节南京城内外无限的春意以及客居外乡的游子们思念家乡的情景,表现了诗人美好的心情和对自己的前途充满信心的思想感情。

全诗上联写景,下联写情,似断实连,且立意新巧,对仗工稳。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清明呈馆中诸公的诗意,方便大家学习。

本文背景:诗人高启于明太祖洪武三年(1370年)在南京与宋濂等人编修《元史》始成,其正值清明时节,诗人与翰林同官唱和玩乐,写下了这首诗。

原文:《清明呈馆中诸公》新烟着柳禁垣斜,杏酪分香俗共夸。

白下有山皆绕郭,清明无客不思家。

卞侯墓下迷芳草,卢女门前映落花。

喜得故人同待诏,拟沽春酒醉京华。

注释:馆中诸公:即史馆中一同修史的宋濂、王祎、朱右等十六人。

馆:指翰林院国史编修馆。

新烟,古时风俗,清明前一天为寒食节,禁火冷食,次日重新生火,故曰新烟。

禁垣(yuán):皇宫的围墙。

杏酪(lào):传统习俗,在寒食三日作醴酪,又煮粳米及麦为酪,捣杏仁作粥。

白下:南京的别称。

卞(biàn)侯:卞侯即晋朝的卞壶。

他曾任尚书令,后来在讨伐苏峻的叛乱中战死,被埋葬于白下。

卢女:即莫愁,古代善歌的女子。

待诏:明代翰林院所设官职,主管文件奏疏。

此指修史。

京华:即京都。

诗意:一树树杨柳披拂着新火的轻烟,沿随着官墙透迤蜿蜒;杏仁麦粥香气溢散,家家户户互相馈送,一片腾欢。

都城南京的城郭四周,举目但见无尽的青山;节逢清明,更令客子无不把家乡深深怀念。

看那卞壶祠边春草迷乱,莫愁女的故居前已被落花铺满。

幸亏还有馆中诸公共同作伴,不妨打来美酒痛醉一番。

鉴赏:清明节,旧时风俗为人们扫基祭祖的日子,所以最易触发客居在外的游子的乡思。

这首诗所抒写的心情也大抵如此,只是它表现得特别含蓄委婉、曲折隐微,在高启的律诗中又是一种格调。

“清明无客不思家”,既曰“无客不”,自然也包括作者自己在内。

不过,全诗直接抒写思家之情语,仅此一句,其余则着力描写最物,如垂柳、杏酪、青山、芳草、落花等,可谓色彩缤纷,明丽如画,甚至有画所难到者。

高启《登金陵雨花台望大江》主题辨析

高启《登金陵雨花台望大江》主题辨析

高启《登金陵雨花台望大江》主题辨析高启《登金陵雨花台望大江》是一首古代诗歌,以其优美的文字,生动的比喻,富有寓意的情节,表达出诗人个人情感和思想,具有很强的艺术表现力。

这首诗歌的主要主题是游子思乡、感慨千里之外家乡变化、大无畏情怀。

诗人站在雨花台上远眺大江时,由于遥远而不能见到家乡,令他心中浮现出关于家乡的特别回忆和特别敬意。

他在感慨家乡的变化时,也流露出对异乡的无畏精神。

“金陵雨花台”是诗中显耀处之一。

高启的《登金陵雨花台望大江》是一首古代诗歌,其主要主题是游子思乡、感慨千里之外家乡变化、大无畏情怀。

作为一名文人,高启带着无比的思乡之情,在这首诗中,他站在雨花台上远眺大江,由于遥远而不能见到家乡,令他心中浮现出关于家乡的特别回忆和特别敬意。

在这种追忆和想象中,他的家乡便有了生动的表现。

“杜甫之气、孟浩然之意”加上独特的寓意和优美的文字,使诗歌显得十分凄凉耐人寻味。

高启的《登金陵雨花台望大江》是一首古代诗歌,以其优美的文字,生动的比喻,富有寓意的情节,表达出诗人个人情感和思想,具有很强的艺术表现力。

这首诗歌主要围绕游子思乡、感慨千里之外家乡变化、大无畏情怀这三个主题展开。

“杜甫之气、孟浩然之意”加上独特的寓意和优美的文字,使诗歌显得十分凄凉耐人寻味。

首先,游子思乡是这首诗歌最重要的主题。

高启的《登金陵雨花台望大江》是一首古代诗歌,以其优美的文字、生动的比喻、富有寓意的情节,表达出诗人个人情感和思想,具有很强的艺术表现力。

这首诗歌的主要主题是游子思乡、感慨千里之外家乡变化、大无畏情怀。

作为一名文人,高启带着无比的思乡之情,站在雨花台上远眺大江时,由于遥远而不能见到家乡,令他心中浮现出关于家乡的特别回忆和特别敬意。

在这种追忆和想象中,他的家乡便有了生动的表现。

高启诗歌风格浅析

高启诗歌风格浅析

高启诗歌风格浅析作者:王荷来源:《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3年第08期摘要:高启(1336-1374),元明之际诗人,高启的诗作以古雅雄健、清新俊逸的风格著称于世。

高启的诗歌具有博大浑融的诗境和酣畅真挚的情感。

他让自己的品性、人格甚至是灵魂融入了诗作,这让他的诗歌有了不同于一味拟古的生命力。

他转变了元末纤秾缛丽的诗风,为明代诗歌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高启;风格;影响中图分类号:I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24-0011-01一、诗人简介高启(1336-1374),元明之际诗人,字季迪,号槎轩,江苏苏州人,与杨基、张羽、徐贲合称为“吴中四杰”。

元末隐居于吴淞江畔青丘,自号青丘子。

洪武元年,应召入朝,授翰林院编修,复命教授诸王,修《元史》。

洪武三年秋,擢启户部右侍郎,徽吏部郎中,他以年少不敢当重任为由,徽亦固辞,并被朱元璋赐白金放还。

后因苏州知府魏观在张士诚宫址改修府治,高启曾为之作《上梁文》,有“龙蟠虎踞”四字,获罪入狱,于公元1374年被腰斩于市,年仅三十九岁。

二、古雅雄健、清新俊逸的诗风壮年陨殁,是诗人的悲哀和不幸,更是整个明代诗坛的巨大创伤。

高启的诗作以古雅雄健、清新俊逸的风格著称于世。

他的古雅表现在“声不违节,言必止意”的诗歌主张上。

“古雅”可理解为言语的古朴和雅正,古韵与风雅,与儒家一贯提倡的哀而不伤、怨而不怒、温柔敦厚、含蓄婉转的表达方式,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雄健则是雄劲壮大,意境开阔之意,呈现出一种意气风发、气势磅礴的上扬趋势。

即以壮美的意象、开阔的视野作为发端,就像拍摄电影时的俯瞰全局。

提到高启的古雅雄健,就不能不提及《吴越纪游》。

至正十八年(1358)到二十年(1360)年间,高启游历绍兴、钱塘、嘉兴等地,从所作纪游诗存稿中整理选编出十五首,为《吴越纪游》。

他在《吴越纪游诗序》中提到:“写行役之情,纪游历之迹,与夫怀贤吊古之意,亦往往而在。

高启《春暮西园》阅读答案及全诗赏析

高启《春暮西园》阅读答案及全诗赏析

高启《春暮西园》阅读答案及全诗赏析【阅读理解题目】:《春暮西园》诗是“明初诗文三大家”之一、并有“明代诗人之冠”美誉的诗人高启的作品。

春暮西园高启绿池芳草满晴波,春色都从雨里过。

知是人家花落尽,菜畦今日蝶来多。

1.这是一首田园诗,从诗题及诗中等字眼均可看出写的是晚春时景,但全诗的基调依然。

(4分)答.春色过(2分)花落尽(2分)2.赏析本诗中划线句。

(5分)答.(示例)运用反衬(对比)的手法。

(2分)“菜畦今日蝶来多”暗点菜花盛开的情景,与上一句中的“花落尽”形成鲜明对比,(1分)衬托出“暮春西园”并没有因春尽而萧条,仍然充满了生机和盎然情趣。

(1分)末两句表达了诗人对美好田园生活的喜爱。

(1分)3.请任选一个角度赏析本诗。

答:从语言的角度,可分析总体的语言风格。

也可抓住“满”“过”“知”等字分析炼字的精当。

从形象的角度,可联系诗中意象做具体分析;也可联系写景状物分析虚实相生,动静皆备的特色。

从表达技巧的角度,可分析白描、渲染、衬托等艺术手法;也要在句法上分析承接的特点。

从评价作品思想内容的角度,可分析作者对春暮的态度,也可评价末句暗点西园的用意。

[解析]“春色都从雨里过”,这个春天是一个多雨的季节,人们看不到春色,但今天“绿池芳草满晴波”,实在是难得的晴和好日子。

“菜畦今日蝶来多”,西园里蝴蝶群飞,你追我逐,翩翩起舞。

蝴蝶为什么都跑到我的菜园呀?“知是人家花落尽”,原来是别人家的花园里,鲜花早已被风雨打落殆尽。

这是写景?好像是,但又好像不是,明明弦外有音。

这“弦外音”是什么?让我们看看高启其人。

高启(1336~1374),元末明初文学家。

字季迪,号青丘子,晚号槎轩,长洲(今江苏苏州)人。

与杨基、张羽、徐贲并称“吴中四杰”。

少有志于功名,张士诚据苏州时,为其参政饶介所赏识,结交甚广,然终未仕。

后对政治完全失望,隐居乡里。

明初应召赴南京参与修撰《元史》,后任翰林院编修,不久授户部侍郎,他坚辞不受,仍归田里。

高启的诗词咏梅九首(其一)

高启的诗词咏梅九首(其一)

高启的诗词咏梅九首(其一)咏梅九首(其一)明高启琼姿只合在瑶台,谁向江南处处栽。

雪满山中高士卧,月明林下美人来。

寒依疏影萧萧竹,春掩残香漠漠苔。

自去何郎无好咏,东风愁寂几回开。

【赏析】“雪满山中高士卧”,别人都为了生存而到处乞食,只有袁安不为所动,不攀不附,更不会为了几斗米而折腰,表现出的是一种高洁的品质,用到梅花的身上十分恰当。

“琼姿只合在瑶台”,在诗人的眼中,梅花不是俗物,而是只合待在瑶台之上的琼姿,是天上尊贵的神仙,所以梅花自是不同于别的花品。

梅花不屑在尘埃之中生长,它身处铺满大雪的深山,这才是这位孤高拔俗的隐士的愿望。

天落大雪,雪满山中,只有梅花才能保持自身的高洁,不动不摇,冒寒迎雪。

“月明林下美人来”,梅花不仅拥有美好的品质,它还有漂亮的外形。

当年赵师雄月夜逢美,与美人共饮,醒来之后发觉自己在一棵梅树之下,是否梅花便是美人的化身呢,抑或是美人就是梅花的化身呢?梅花到底是花的一种,还是世人同意亲近的美人?不过,梅花既然是仙子下凡,俗人当然不能轻易窥到,若去闹市中寻觅,无异于水中捞月。

除非摒弃一切俗念,退身到清风明月的林泉之下,那时,你才能见到她款款而来,她的神情是那么超朗闲雅,她的容貌是那么清秀动人,便如《世说新语》中的咏絮才女谢道蕴,“神情散朗”,有“林下风气”。

独立而飘渺,犹如高士;秀雅而惊艳,犹如美人,内在美与外在美合而为一,这才是诗人心目中的梅花,诗人写梅,亦有自比,诗人若不先禀有梅的灵性,又安能窥到梅的灵魂深处?扩展阅读:高启的生平高启出身富家,童年时父母双亡,生性警敏,读书过目成诵,久而不忘,尤精历史,嗜好诗歌,与张羽、徐贲、宋克等人常在一起切磋诗文,号称“北郭十友”;与宋濂、刘基并称为明初诗文三大家;同时,与杨基、张羽、徐贲被誉为“吴中四杰”,当时论者把他们比作“明初四杰”。

他也是明初十才子之一。

元朝末年,天下大乱,张士诚据吴称王;淮南行省参知政事饶介守吴中,礼贤下士,闻高启才名,多次派人邀请,延为上宾,招为幕僚。

元末明初诗人高启的个人简介

元末明初诗人高启的个人简介

元末明初诗人高启的个人简介高启,元末明初著名诗人,与杨基、张羽、徐贲被誉为“吴中四杰”,当时论者把他们比作“明初四杰”,又与王行等号“北郭十友”。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元末明初诗人高启的个人简介,欢迎大家阅读!个人介绍高启(1336-1373)汉族,江苏苏州人,元末明初著名诗人,与杨基、张羽、徐贲被誉为“吴中四杰”,当时论者把他们比作“明初四杰”,又与王行等号“北郭十友”。

字季迪,号槎轩,平江路(明改苏州府)长洲县(今江苏省苏州市)人;洪武初,以荐参修《元史》,授翰林院国史编修官,受命教授诸王。

擢户部右侍郎。

苏州知府魏观在张士诚宫址改修府治,获罪被诛。

高启曾为之作《上梁文》,有“龙蟠虎踞”四字,被疑为歌颂张士诚,连坐腰斩。

有《高太史大全集》、《凫藻集》等。

生平高启出身富家,童年时父母双亡,生性警敏,读书过目成诵,久而不忘,尤精历史,嗜好诗歌,与张羽、徐贲、宋克等人常在一起切磋诗文,号称“北郭十友”;与宋濂、刘基并称为明初诗文三大家;同时,与杨基、张羽、徐贲被誉为“吴中四杰”,当时论者把他们比作“明初四杰”。

他也是明初十才子之一。

元朝末年,天下大乱,张士诚据吴称王;淮南行省参知政事饶介守吴中,礼贤下士,闻高启才名,多次派人邀请,延为上宾,招为幕僚。

座上都是巨儒硕卿,时高启年仅16岁,他厌恶官场,23岁那年借故离开,携家归依岳父周仲达,隐居于吴淞江畔的青丘,故自号青丘子,曾作有《青丘子歌》。

明洪武元年(1368),高启应召入朝,授翰林院编修,以其才学,受朱元璋赏识,复命教授诸王,纂修《元史》。

高启为人孤高耿介,思想以儒家为本,兼受释、道影响。

他厌倦朝政,不羡功名利禄;因此,洪武三年(1370)秋,朱元璋拟委任他为户部右侍郎,他固辞不受,被赐金放还;但朱元璋怀疑他作诗讽刺自己,对他产生忌恨。

高启返青丘后,以教书治田自给。

苏州知府魏观修复府治旧基,高启为此撰写了《上梁文》;因府治旧基原为张士诚宫址,有人诬告魏观有反心,魏被诛;高启也受株连,被处以腰斩而亡。

高启简介:明朝最伟大的诗人

高启简介:明朝最伟大的诗人

精心整理高启简介:明朝最伟大的诗人高启简介:明朝最伟大的诗人诗。

年11月6日,毛泽东用草体书写下此诗,并在右起处大大地写上“高启”二字,还注明:“字季迪,明朝最伟大的诗人。

”高启,苏州人,元末明初着名诗人,在文学史上与刘基、宋濂并称“明初诗文三大家”。

元末,天下大乱,张士诚据吴称王;淮南行省参知政事饶介守吴中,礼贤下士,闻高启才名,多次派人邀请,招为幕僚,敬为上宾。

座上都是巨儒硕卿,1371年,66岁的魏观被任命为苏州知府。

苏州地位重要,曾经是张士诚的根据地,是所谓的政治敏感地区。

而苏州百姓对于那位心肠比较软的张士诚还是比较怀念的,虽然朱元璋已经统治了天下,但百姓们还是偷偷地烧香拜祭他。

为此,朱元璋咬牙切齿,采取了很多抑制苏州的政策,还特意派了一个厉害的角色——陈宁去苏州担任知府。

但是陈宁为政苛刻,横征暴敛,用烧铁烙百姓的肌肤,官吏和老百姓们暗地骂他为“陈烙铁”!最后连朱元璋都看不下去了,所以他决定派一个得力亲信前去,于是想到了魏观。

在朱元璋眼里,魏观完全符合他的要求,这个他当府衙,同时治理一下城中的水利工程,疏浚河道,减轻水患。

按理说这都是好事,魏观在工程的各个环节都没有违反程序。

但是,魏观的同僚蔡本却成为了他的心腹大患。

蔡本是苏州指挥使,和魏观是书记和市长的关系,一直嫉妒魏观的政绩。

他偷偷向朱元璋报告:“蒲圻复宫开泾,必有异图也。

”这可不得了!“复宫开泾”一旦和“异图”联系起来,问题就大了。

这天,梁文》朱元璋看毕高启的《上梁文》,勃然大怒,因为发现其中有“龙盘虎踞”四字,这四个字通常是用来形容京城的。

高启用这个词来形容苏州府衙,的确有不妥当的地方。

但在朱元璋看来,这件事就不只是用词不当的问题了:第一,前面说过,苏州是政治敏感地区,这苏州府衙原来是张士诚的宫殿,你形容该地“龙盘虎踞”,那张士诚是龙呢还是虎呢?如果张士诚是龙虎,那我朱元璋又是什么?第二,苏州府衙现在是魏观的府衙,你魏观在那里龙盘虎踞,到底要干什么?结合之前高启请高启被腰斩后,并没有立即死去,他伏在地上,用手蘸着自己的鲜血,一连写了三个鲜红而又刺眼的“惨”字。

高启诗歌特点分析

高启诗歌特点分析

高启诗歌特点分析高启(1336—1374)字季迪,号青丘子,晚号槎轩,长洲(今江苏苏州)人。

少有志于功名。

张士诚据苏州时,为其参政饶介所赏识,结交甚广,然终未仕。

后对政治完全失望,乃隐居乡里。

明初应召赴南京参与修撰《元史》,后任翰林院编修。

不久授户部侍郎,他坚辞不受,仍归田里。

朱元璋认为他不肯合作,洪武七年,借苏州知府魏观改修府治案,将他牵连斩决,年仅三十九岁。

他的诗歌,众体兼长。

摹拟取法,不限于一代一家。

虽然因为死于壮年,未能熔铸洗炼,自成一家,内容也不够广阔深厚。

但才华横溢,清新超拔,不愧为明代成就最高的诗人之一。

高启对人生目标的选择,既非一向受尊重的达官、游士、隐者,亦非日益活跃的富商,他只愿做一个诗人,一个自由、孤独的诗人。

而诗对于诗人来说,既不是闲适的消遣,更不是一种实现社会道德目标的工具;诗只是诗人自身内在的需要,不服从任何外在的目的。

如此强调诗人的价值和诗的非功利性,是过去极少见的。

同时,以前也难以看到有人像高启那样强调艺术创造中的主观作用。

他明确意识到诗的本质不在于重现“造化万物”,而在于自我对“造化万物”的统摄、再造,即令“无象”,亦可使之“有声”;诗中的妙景,可与江山争胜。

这里流露着对自我的创造能力的欣赏与喜悦。

而以上种种特征,在根本上体现着与城市文化的发展相关联的深层意义上的自我觉醒。

但是,像这样自我礼赞和精神遨游给诗人带来的“至乐”是短暂的,他在诗中表现得更多的是自由精神遭受环境摧残、压迫的苦闷及自我价值难以实现的痛苦。

高启在元代长期过着隐居生活,这种生活通常意味着精神的自足与安宁,但高启的心境,却显得异常纷扰复杂,交织着焦虑、忧郁、渴望、惊惶、恐惧、痛苦、愉悦……。

这种心境的构成并得到表现,不仅因为身处乱世,以及选择生活道路的困难(如《晓起春望》所言“居闲厌寂寞,从仕愁羁束”(《答衍师见赠》所言“行忧釜见夺,谒恐冠遭溺”等等),更重要的是因为诗人高度觉醒的自我精神,已失去了传统文化中固有信念的支撑。

高启《宁谧居记》注释、翻译及赏析

高启《宁谧居记》注释、翻译及赏析

高启《宁谧居记》注释、翻译及赏析
介绍
《宁谧居记》是清代作家高启创作的一部文言小说。

本文档对该小说进行了注释、翻译和赏析,以便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部文学作品。

注释
1. 注释一:对文中生僻词汇进行了解释,帮助读者理解古代用词的含义。

2. 注释二:解释了文中涉及的典故和历史背景,为读者提供了相关的背景知识。

3. 注释三:针对文中的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进行了解读,增加了文学作品的艺术感。

翻译
1. 翻译一:对文中的经典句子进行了准确的汉译,使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原著的意思。

2. 翻译二:将文中出现的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汉语,提供了一种更易读的版本,方便读者阅读。

3. 翻译三:针对文中的诗词进行了翻译,保留了其韵律和意境,使诗词的美妙得以传达。

赏析
1. 赏析一:对《宁谧居记》的情节、人物形象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探讨了作者的创作意图和文学特点。

2. 赏析二:解读了文中的典型场景和描写手法,剖析了作者运
用细腻的描写表达思想和情感的能力。

3. 赏析三:对小说的主题进行了深入的思考,探讨了作品中涉
及的人生哲理和价值观。

这份文档将通过注释、翻译和赏析,为读者提供了全面的解读
和欣赏高启的《宁谧居记》。

希望读者通过阅读本文档能够更好地
理解和欣赏这部文学作品,从而增加对古代文学的欣赏和理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中国文学史上,唐宋时期是被大家公认的中国是个发展的顶峰,甚至唐诗已经成为中国古典诗歌的代名词,无数的诗人和诗作被人们广泛的赞扬和传唱,而明代的诗歌在文学史上似乎一直处于边缘地带。

但是纵观明代诗坛,诗歌成就虽然不及唐宋,但却并非没有创作高手。

钱谦益《列朝诗集》收集明代诗人1600余家,陈田《明诗纪事》收集明代诗人4000余家。

其间不乏有才气有成就的诗人,尤其在诗歌理论方面,更是不乏名家。

仅明初就有著名的“吴中四杰”、“北郭十友”、越中、闽中等创作群体。

高启无疑也是明初诗歌创作成就较高的诗人之一。

高启生平简介
高启(1336-1374),字季迪,号青丘子,晚号槎轩,长洲(今江苏苏州)人。

高启是元末吴中诗派最具有代表性的诗人之一,也是元明之际最著名的诗人之一。

高启生于元顺帝至元二年(1336年),至明太祖洪武七年(1374年)被腰斩。

他的生命虽然只有短暂的三十九年,却享有“明三百年诗人之冠冕”的盛誉。

清人赵翼说:“青丘子才气超迈,音节响亮,宗法唐人而自远胸臆。

一出笔即有博大昌明气象,亦有明一代文运,论者推为明初诗人第一,信不虚也。

”1[①]陈田则给予高启更高的评价:“季迪诸体并工,天才绝物,允为明三百年诗人称首,不只冠绝一时也。

”2[②]《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评价高启:“天才高逸,实据明一代诗人之上。

”3[③]顾玄言也说:“高侍郎始变元季之体,首昌明初之音,发端沉郁,入趣幽远,得风人激刺微旨,足以嗣响盛唐。

”这些都是实评,肯定了高启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高启所处的时代正值群雄并起,天下大乱的元末,这也造就了诗人一生坎坷的经历。

高启一生的履历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少年时期、离乱士气、入明一伙、归田至死。

高启的先世为汴梁人,后南渡到临安,又迁徙吴郡。

“世居吴之北郭”,4[④]“祖本凝,父一元”。

5[⑤]高启自称“我家本出渤海王,子孙散落来南方”(《送
高二文学游钱塘》),又称“我祖昔都邺,神武为世雄”(《赠铜台李壮士》)。

高启的祖父辈皆务农,勤劳能干,家境丰良。

高启在《出郊抵东屯》其一中写道:“故乡一区田,自我先人遗。

赖此容我饮,不耕坐待炊。

”到他这一世已家道中落了。

高启十三岁时,台州(今浙江临海县)方国珍起兵,开“群雄之首祸”。

6[⑥]吴中地区仍处在元朝统辖范围内,没受到战争的影响,高氏家族生活平安,因此高启少年时期是在轻松宽良的环境中度过的。

元至正十六年(1356年),张士诚攻占平江(今苏州);于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自立为吴王,和占据浙东的朱元璋竭力争夺浙江。

烽火炽烈的离乱之际,至正十八年,高启漫游了东南诸郡。

这是高启人生中仅有的一次出游,漫游吴越,长达三年,在途中写下《吴越记游十五首》。

金檀《年谱》本年条下附高启《吴越记游诗序》:“至正戊戌,庚子间,余尝游东南诸郡,顾览山川,所赋甚多,久而散佚。

……择其可存者,追赋当日之意,以足成之,凡一十五首。

”7[⑦]他置身于战乱频仍的现实,亲眼目睹人民的悲惨遭遇,写下的诗篇真实深刻地反映了元末东南丧乱这一事实,有强烈的现实感,具有“史诗”性质,他的思想、心态也因此发生着变化。

当时社会虽动荡不安,但张士诚统治区相对宁静,使很多知识分子走上了归隐吴中的道路,高启也不例外。

洪武元年(1368年)春,朱元璋称帝,定国号大明,建元洪武,正式宣告明帝国建立,八月建都南京。

这年高启三十三岁。

入明之后,朱元璋诏修《元史》,高启因博学多才,“尤邃于群史”,亦被征,开始了为官时期;可在晋升之际,高启却辞官归隐。

归隐之后他因辞官忤旨而心有余悸,最终未逃过此劫,在洪武七年(1374年)的魏观案中被腰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