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生平事迹简介
孔子生平事迹简介
孔子生平事迹简介孔子生平事迹简介1、孔子,前551年9月28日(农历八月廿七)~前479年4月11日(农历二月十一)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人。
英文:Confucius, Kung Tze 。
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世界十大历史名人之一。
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的祖先本是殷商后裔。
周灭商后,周成王封商纣王的庶兄,商朝忠正的名臣微子启于宋。
建都商丘(今河南商丘一带)。
微子启死后,其弟微仲即位,微仲即为孔子的先祖。
自孔子的六世祖孔父嘉之后,后代子孙开始以孔为姓,其曾祖父孔防叔为了逃避送过内乱,从宋国逃到了鲁国。
孔子的父亲叔梁纥(叔梁为字,纥为名)是鲁国出名的勇士,叔梁纥先娶施氏,生九女而无一子,其妾生一子孟皮,但有足疾。
在当时的情况下,女子和残疾的儿子都不宜继嗣。
叔梁纥晚年于年轻女子颜氏生下孔子。
由于孔子刚出生时头顶的中间凹下;又因孔子的母亲曾去尼丘山祈祷,然后怀下孔子,故起名为丘,字仲尼(仲为第二的意思,叔梁纥的长子为孟皮,孟为第一的意思)。
孔子三岁时候,叔梁纥病逝,之后,孔子的家境相当贫寒。
孔子极为聪明好学,二十岁时候,就已经非常渊博,被当时人称赞为“博学好礼”。
同时,鲜为人知的是孔子继承了父亲叔梁纥的英勇,升高九尺三寸(今米以上),膂力过人,远非后世某些人认为的文弱书生的形象。
并且,孔子酒量超凡,据说从来没有喝醉过。
但孔子从不以武勇和酒量等为豪。
孔子青年时代曾做过“委吏”(管理仓库的小官)、“乘田”(管理牧场的小官),事无大小,均能做到近乎完美。
由于孔子超凡的能力和学识,很快得到不断提拔。
到孔子五十一岁的时候,被任命为中都宰(相当于现在的市长),政绩非常显著;一年后升任司空(相当于现在的建设部长),后又升任大司寇(相当于今天的公安局部局部长兼检查部长兼职最高人民法院院长);五十六岁时,又升任代理宰相,兼管外交事务(由于孔子升迁过快,不符合当时官员晋升标准,因此为代理宰相)。
孔子生平介绍事迹等名人事迹
➢ 又过了一段不短的时间,师襄子觉得这次真的行了,可孔子 依旧觉得自己没把这首乐曲弹好。
➢ 最终,孔子经过反复的探究琢磨,体悟琴曲的内涵,一直到 他能在乐曲中看到文王的形象呈现出来,这才罢手。
孔子打破了教育垄断的局面,成为开创私学的先驱。其 弟子多达三千人,其中著名的当属“七十二贤士”。这 七十二人中,有许多人成为各国的高官栋梁,也为儒家 学派延续了辉煌。
孔子学琴
➢ 孔子在学习上极为虚心,而且尤为刻苦。有一回,孔子跟着 师襄学鼓琴,曲名为《文王操》。孔子勤奋地练习了好些日 子,师襄子说:“可以啦。”孔子却说:“我虽掌握了此曲 的弹奏方法,但还没通晓其中的规律。”
孔 子生平
孔子(生于公元前 551 年 9 月 28 日,卒于公元前 479 年 4 月 11 日),姓子, 氏孔,名丘,字仲尼,是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士,其祖籍在宋国(今河 南)。他乃中国古代的思想家与教育家,同时也是儒家学派的开创者。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
实事求是,不但要重视根据,而且要“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论语·为政》)
孔子的美学思想核心在于“美”与“善”的统一,同时也是形式和内
3
容的统一。孔子倡导“诗教”,即将文学艺术与政治道德相融合,把
文学艺术视作变革社会和政治的手段,以及陶冶情操的重要途径。
主要成就
1
语录汇编
孔子的言论主要记录在 《论语》中。《论语》 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 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 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
2
文献整理
孔子知识点介绍
孔子知识点介绍孔子,古代中国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被誉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他的思想对中国乃至整个东亚地区的文化和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介绍孔子的知识点,包括他的生平事迹、思想理念以及教育思想。
一、生平事迹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的人。
他出生于一个贫寒的家庭,但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才智,孔子最终成为了一位备受尊敬的学者和教育家。
孔子年轻时就对学习充满了热情,他广泛涉猎各种经书,深入研究儒家经典。
他曾远行学习,结识了许多知识渊博的人。
后来,孔子回到鲁国,开始了他的教育事业。
二、思想理念孔子的思想以仁爱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核心。
他认为通过个人的修养和道德品质的提高,可以达到社会和谐与治理的目标。
1.仁爱:孔子主张以仁爱为中心的人际关系,他认为人们应该相互尊重、关爱、帮助和理解。
只有通过仁爱的实践,社会才能实现和谐与进步。
2.修身:孔子强调个人修养的重要性。
他认为一个人应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首先要修正自己的行为和思想,使自己成为一个道德高尚的人。
3.齐家:孔子认为,一个人如果不能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就无法管理好一个国家。
他主张家庭应该和谐、亲密,并且家庭成员之间应该互相尊重和支持。
4.治国:孔子关注政治和社会治理问题,他主张君主应该以德治国,通过道德的力量来统治和管理国家。
他认为,只有一个道德高尚的君主才能带领国家走向繁荣与和平。
三、教育思想孔子是中国古代教育的奠基人之一,他的教育思想对中国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且影响至今。
1.重视教育:孔子认为教育是培养人才和塑造人格的重要手段。
他主张普及教育,认为不分贵贱、贫富,每个人都应该受到教育的机会。
2.师德师风:孔子强调教师的师德和师风。
他认为教师应该以身作则,做学生的榜样,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
3.以学为乐:孔子主张学习应该是一种乐趣,学生应该主动参与和投入到学习中。
他认为只有对知识的热爱和积极学习才能取得进步。
4.以文化为基础:孔子主张以文化教育为基础,强调人文素质的培养。
孔子的主要事迹简介范文精选
孔子的主要事迹简介关于孔子的主要事迹简介,孔子3岁丧父,随母亲颜征在移居阙里,并受其教。
下面是笔者给大家整理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一)孔子简介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即农历八月廿七~农历二月十一),名丘,字仲尼,汉族,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市南辛镇)人,先祖为宋国(今河南商丘市夏邑县)贵族。
中国古代的大思想家和大教育家、大政治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孔子集华夏上古文化之大成,在世时已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万世师表,是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孔子的儒家思想对中国、儒家文化圈及世界有深远的影响。
全中国各地都有孔庙祭祀孔子,当代作家华轩居士在多篇作品中颂扬孔丘。
(二)早年好学孔子三岁的时候,叔梁纥病逝,葬于防。
叔梁纥死后,颜征在失去庇佑,为叔梁纥正妻施氏所逐,于是带孔子庶兄孟皮与孔子至曲埠阙里,过着清贫的生活。
孔子长大后,亦不得不为生活做许多粗活。
孔子后来曾说: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
虽然家庭贫困,但孔子仍然勤奋好学。
幼年的孔子常将祭祀用的礼器(俎豆)摆设起来,练习行礼演礼,作为一种游戏。
孔子长成后,身高九尺有六寸,因此乡人称其为长人.季氏曾飨士,孔子也前去,但为季氏家臣阳虎所绌,于是孔子返回。
(三)孔子行礼传说,孔子年少而好礼,有一年的秋天,乌云滚滚,寒风嗖嗖,落叶从树上纷纷飘下来,随风翻飞。
这时,年少的孔丘正聚精会神的在窗下读书,由于天气太冷,他又穿着单薄的衣服,不时地搓着手。
坐在一旁的母亲心痛地说:孩子。
歇一会儿吧!好啊!孔子答应着站起身,拿起放在桌旁的俎豆(当时行礼用的器具),不声不响地出了屋门。
母亲忙说:孩子,外面风大,天又这么冷,眼看就要下雨了,你不要到院子里去玩了吧。
孔丘一脸正色地回答:不是啊,母亲,我这是在祭祀神灵,行大礼呢!你行大礼干什么呢?母亲问他。
如果我现在不学好礼仪,长大就不知道怎么做人了。
关于孔子的生平事迹简介优秀3篇
关于孔子的生平事迹简介优秀3篇孔子,春秋时期人,以子为姓,氏为孔,名为丘,字仲尼。
为了让大家更好的写作孔子简介相关内容,作者精心整理了3篇关于孔子的生平事迹简介,欢迎查阅与参考。
孔子的生平事迹简介篇一孔子(公元前551年,即鲁襄公二十四年公元前479年,即鲁哀公十六年),名孔丘,字仲尼。
庚戌年戊子月庚子日甲申时,孔子出生于春秋末期的鲁国陬邑,也就是当今的山东省曲阜市。
他是春秋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集大成者,是儒家学派思想的始祖。
孔子是从宋国逃出来的殷遗贵族的后裔,宋国夏邑是其祖籍,位于今河南省商丘市夏邑市。
孔子自小过着清贫的生活。
三岁时,父亲就离开人世。
母亲颜氏就带着他离开出生地尼山,来到阙里。
生活拮据的他,做过许多工作来补贴家用。
虽然经济上困难,但也抵挡不了孔子对求学的热情。
孔子聪明早慧,对知识非常的渴求,经常去拜访各位名师,请他们指教,向他们学习。
17岁时,孔子的母亲颜氏离开人世。
孔子多方打听才将父母亲合葬在一起。
19岁时,给贵族担任职事,管理东西。
不久,迎娶了亓官氏,后一年便有了一个儿子孔鲤。
23岁,孔子开始招收徒弟,在民间进行讲学,开设了私人讲学之风,提出了因材施教等教育方法。
还到各国去周游讲学,推广仁礼的思想,传播教育文化,开创了儒家思想。
除此之外,曾担任国家官职,与权贵斗争;虽然多次遭遇艰险,但还是有幸的存活下来。
晚年被接回鲁国,虽未得到重用,但在期间,他专心编著了《春秋》等书籍。
73岁逝世,死后葬在了泗水。
他多姿多彩的传奇一生给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财富。
孔子的故事简介篇二孔子在思想方面的成就非常巨大,他不论在道德方面、政治方面、经济方面,还是在教育方面、美学方面、史学方面、旅游方面以及人生观念上都有着其自身的思想成就。
在道德和政治方面,孔子主张仁说和礼说,主张个人层面上仁和礼的道德修养和品行,主张以德、礼治国。
他强调人道,同时也强调建立一定的秩序和制度。
而孔子的这些思想适用于任何时代,从中可见孔子在思想方面具有一定的先进性。
2023最新-孔子生平和主要事迹(通用9篇)
孔子生平和主要事迹(通用9篇)在我们平凡的日常里,许多人都有过写作文的经历,对作文都不陌生吧,借助作文可以宣泄心中的情感,调节自己的心情。
为了让您在写作文时更加简单方便,以下是人见人爱的分享的9篇《孔子生平和主要事迹》,可以帮助到您,就是壶知道最大的乐趣哦。
历史上孔子的简介篇一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祖籍宋国栗邑(今属河南省商丘市夏邑县),出生地鲁国陬邑(今属山东省曲阜市)。
中国著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
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他的学说成为中国二千多年封建文化的正统。
他兴办私学,突破官府垄断,扩大教育对象的范围,曾受业于老子,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订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
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儒家经典《论语》。
孔子在古代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万世师表。
其儒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孔子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被尊为儒教始祖(非儒学),随着孔子影响力的扩大,孔子祭祀也一度成为和上帝、和国家的祖宗神同等级别的大祀。
孔子人物评价篇二名人评价伏尔泰:东方找到一位智者。
德国莱布尼茨:热烈地赞美儒学[37] 。
李约瑟:孔子是无冕皇帝。
爱默生:孔子是哲学上的'华盛顿[38] 。
司马迁: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
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
适鲁,观仲尼庙堂车服礼器,诸生以时习礼其家,余祗回留之不能去云。
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
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
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爱默生认为孔子是全世界各民族的光荣。
历史上孔子的社会评价篇三伏尔泰:东方找到一位智者德国莱布尼茨:热烈地赞美儒学李约瑟:孔子是无冕皇帝爱默生:孔子是哲学上的华盛顿司马迁:太史公曰: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孔子生平和思想.
由于政治上失意,五十五岁的孔子带着十几名弟子离 开鲁国,开始周游列国,希望有别的诸侯国能采纳他的 施政主张。
5、“中庸”的哲学思想——中庸具有中和、执中、持中、稳健、包容、 调和的特征。“中”和“庸”的观念早已有了,而“中庸”合称成为一个范畴则始于
孔子。《雍也》载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他认为“君子中庸,小人反中
庸。”
“执中”应是一种内在的修养,内心的“执中”就是仁,发于外便 是:一是在极端中寻求平衡;二是避免“过”与“不及”;三是适可而 止(《卫灵公》“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 《述而》“用之则行,舍之则 藏。”对于朋友,《颜渊》“忠告善道之,不可则止。” );四是和而不同,和为 贵( 《子路》“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为政》君子“群而不党”, 《尧 曰》“君子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五是“执其 两端,用其中于民。”
孔子一面根据鲁国旧史编写《春秋》,一面对《诗 经》、《尚书》、《周礼》、《乐经》、《易经》等古 代典籍进行整理,并不断加以完善,使它们成为儒家教 育教学的基本教材,被后人称作“六经” 。
⑸创立儒家学说和学派
作为儒家的 “儒”者,既出身于“士” ,又以教育和培养“士” 为己任的完美君子。
“士”的素养和责任: 一是要“行己有耻”,即要以道德上的羞 耻心来规范自己的行为;二是要“不辱君命”,即在才能上要能完成国 君所交给的任务。前者是对士的道德品质方面的要求,后者则是对士的 实际办事才能方面的要求,这两方面的统一,才是一名合格的士,也就是 德才兼备的儒士形象。
孔子生平及主要思想
一、孔子生平及主要思想1、孔子生平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生而首上顶”,故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
生于鲁国昌平乡陬邑(尽山东曲阜东南),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据史载,孔子的先世是宋国(纣王庶兄微子启的封国)的贵族,时因宋国内乱,祖先避难于鲁国。
孔子幼年丧父,所以曾曰:“吾少也贱”,但其却“十五至于学”,大约30岁时开始从事私人讲学。
51岁出任鲁国中都宰,后升任司空、大司寇。
54岁去鲁,带弟子周游列国,凡14年,曾去过宋、卫、陈、蔡、齐、曹、郑、浦、叶、楚等国,主张皆不受用。
“宝剑折断,铩羽而归”,孔子68岁回到鲁国,晚年致力于教育和对古代文献的整理,相传曾修《诗》、《书》,订《礼》、《乐》,序《周易》,撰《春秋》。
孔子精通“六艺”,与其弟子言行语录及思想保存在《论语》之中。
2、主要思想①伦理观与政治观。
“仁”为孔子思想体系的总纲。
何谓“仁”呢?在孔子看来,就是要“爱人”;“恭”、“宽”、“信”、“敏”、“惠”也为仁;“刚”、“毅“、”“木”、讷”近仁;“仁者必有勇”;“仁者无忧”。
总之,他所说的“仁”是包罗众德的最高观念,只有全部美德的总和才能构成“仁”。
因此,追求做一个完善的人,是孔子自始至终的理想。
修身需要仁,为人处世也要仁,“仁”的终极关怀是治国安民,此谓之“大仁”。
由此可见,孔子将伦理道德与现实政治紧密联系了起来。
正如儒家的宗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一样,内含一种献身政治、关怀黎民百姓的济世情怀。
孔子拥护周礼,正如他所说的:“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但他眼中的礼却在含义、范围上均与西周不同,所以又表现出了对周礼改造的一面。
首先他所说的“礼”基本上是礼仪、礼制,突出了现实政治的含义,淡化了西周时代崇敬鬼神的色彩。
他认为应发挥礼在调和社会各阶层之间关系的作用,即现代意义上的秩序和制度。
第二,他扩大了礼的适用范围。
西周时代讲究“礼不下庶人”,而孔子却主张不分贵贱的“齐之以礼”,打破了贵族和庶民之间原有的重要的一条界限。
孔子的主要事迹简介
孔子的主要事迹简介--母亲节导语:关于孔子的主要事迹简介,孔子3岁丧父,随母亲颜征在移居阙里,并受其教。
下面给大家整理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一)孔子简介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即农历八月廿七~农历二月十一),名丘,字仲尼,汉族,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市南辛镇)人,先祖为宋国(今河南商丘市夏邑县)贵族。
中国古代的大思想家和大教育家、大政治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孔子集华夏上古文化之大成,在世时已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万世师表,是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孔子的儒家思想对中国、儒家文化圈及世界有深远的影响。
全中国各地都有孔庙祭祀孔子,当代作家华轩居士在多篇作品中颂扬孔丘。
(二)早年好学孔子三岁的时候,叔梁纥病逝,葬于防。
叔梁纥死后,颜征在失去庇佑,为叔梁纥正妻施氏所逐,于是带孔子庶兄孟皮与孔子至曲埠阙里,过着清贫的生活。
孔子长大后,亦不得不为生活做许多粗活。
孔子后来曾说: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
虽然家庭贫困,但孔子仍然勤奋好学。
幼年的孔子常将祭祀用的礼器(俎豆)摆设起来,练习行礼演礼,作为一种游戏。
孔子长成后,身高九尺有六寸,因此乡人称其为长人季氏曾飨士,孔子也前去,但为季氏家臣阳虎所绌,于是孔子返回。
(三)孔子行礼传说,孔子年少而好礼,有一年的秋天,乌云滚滚,寒风嗖嗖,落叶从树上纷纷飘下来,随风翻飞。
这时,年少的孔丘正聚精会神的在窗下读书,由于天气太冷,他又穿着单薄的衣服,不时地搓着手。
坐在一旁的母亲心痛地说:孩子。
歇一会儿吧!好啊!孔子答应着站起身,拿起放在桌旁的俎豆(当时行礼用的器具),不声不响地出了屋门。
母亲忙说:孩子,外面风大,天又这么冷,眼看就要下雨了,你不要到院子里去玩了吧。
孔丘一脸正色地回答:不是啊,母亲,我这是在祭祀神灵,行大礼呢!你行大礼干什么呢?母亲问他。
如果我现在不学好,长大就不知道怎么做人了。
孔子的生平简介_孔子的政治思想
孔子的生平简介_孔子的政治思想孔子,名丘,字仲尼。
春秋时期鲁国人。
人们尊敬地称他为“孔夫子”、“夫子”。
下面是店铺为你搜集孔子的生平简介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孔子的生平简介孔子出生在公元前551年当时鲁国(今中国东部山东曲阜)的一个没落贵族家庭。
孔子3岁时,他的父亲去世了,后来母亲也去世了。
他的少年时代是贫困的,他管理过仓库,也看管过牛羊。
孔子很喜欢读书,他认真地学习礼、乐、射、御、书、数六艺。
学习刻苦而又虚心。
他学习礼,就到很远的洛邑(今洛阳),请教学问很大的老子。
他在齐国听到古代音乐的演奏,就专心学习,竟然达到“三月不知肉味”的程度。
这样,孔子逐渐成为学问广博的学者。
那时候,很多读书人愿拜孔子作老师,于是,孔子就创办了私学。
孔子50岁时在鲁国做了官,他当官时间不长,却把鲁国治理得非常好,表现了他的政治才能。
不久,孔子对昏庸的鲁国国君十分失望,就不做官了,带着他的学生周游各个诸侯国,宣传他的政治主张,希望各国的国君能采用他的意见。
可是,他辛辛苦苦奔走了十几年,各国国君都不用他,他只好又回到鲁国。
那时他已经68岁了。
孔子晚年仍不停地工作,一面继续讲学,一面整理古书。
据说,他整理了《诗经》、《尚书》等几部书,还对鲁国史书《春秋》作了修订。
孔子整理古书,对中国古代文化的保存和传播做出了贡献。
公元前479年,73岁的孔子死在鲁国。
他死后第二年,鲁国国君把孔子的家改建成庙,这就是孔庙。
孔庙后来成了历代帝王祭祖孔子的地方。
孔子的政治思想孔子是一位大思想家。
不过在当时,他的政治思想基本上是保守的。
孔子所处的时代,奴隶社会正向封建社会转变,周王的势力越来越小,诸侯国的力量却越来越大。
各诸侯国不听周王的命令,诸侯国之间经常发生战争。
孔子对这种现实很不满意,他的理想是建立一个统一强大的王朝。
他比较喜欢西周的奴隶制度,要求人们按“周礼”所规定的君臣父子的尊卑等级制度办事,这在当时只能是一种空想。
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
孔子生平事迹_孔子生平事迹有哪些
孔子生平事迹_孔子生平事迹有哪些孔子的一生有着很多辉煌成就,那你知道孔子生平有哪些事迹吗?下面是店铺为你搜集孔子生平事迹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孔子生平事迹孔子生年一般按《史记·孔子世家》所记为鲁襄公二十二年,而生月生日《史记》未记,按《谷梁传》所记“十月庚子孔子生”。
换算为当今之公历应为公元前551年9月8日生。
孔子生在鲁国。
鲁国为周公旦之子伯禽封地,对周代文物典籍保存完好,素有“礼乐之邦”之称。
鲁襄公二十九年(前544年)吴公子季札观乐于鲁,叹为观止。
鲁昭公二年(前540年)晋大夫韩宣子访鲁,观书后赞叹“周礼尽在鲁矣!”鲁国文化传统与当时学术下移的形势对孔子思想的形成有很大影响。
孔子早年丧父,家境衰落。
他曾说过:“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
”年轻时曾做过“委吏”(管理仓廪)与“乘田”(管放牧牛羊)。
虽然生活贫苦,孔子十五岁即“志于学”。
他善于取法他人,曾说:“三人行,必有吾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述而》)他学无常师,好学不厌,乡人也赞他“博学”。
孔子“三十而立”,并开始授徒讲学。
凡带上一点“束修”的,都收为学生。
如颜路、曾点、子路、伯牛、冉有、子贡、颜渊等,是较早的一批弟子。
连鲁大夫孟僖子其子孟懿子和南宫敬叔来学礼,可见孔子办学已名闻遐迩。
私学的创设,打破了“学在官府”的传统,进一步促进了学术文化的下移。
鲁国自宣公以后,政权操在以季氏为首的三桓手中。
昭公初年,三家又瓜分了鲁君的兵符军权。
孔了曾对季氏“八佾舞于庭”的僭越行为表示愤慨。
昭公二十五年(前517年)鲁国内乱,孔子离鲁至齐。
齐景公向孔子问政,孔子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又说:“政在节财。
”齐政权操在大夫陈氏,景公虽悦孔子言而不能用。
孔子在齐不得志,遂又返鲁,“退而修诗书礼乐,弟子弥众”,从远方来求学的,几乎遍及各诸候国。
其时鲁政权操在季氏,而季氏又受制于其家臣阳货。
孔子不满这种政不在君而在大夫,“陪臣执国命”的状况,不愿出仕。
(新版精选)孔子的事迹【必备】
(新版精选)孔子的事迹【必备】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省曲阜市)人,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大成至圣先师”。
他的思想和教育理论深远影响了中国和世界的历史文化进程。
一、早年经历孔子的祖先是宋国贵族,其家族在春秋时期的政治斗争中失势,避难到了鲁国。
孔子的父亲叔梁纥在六十六岁时与年轻的颜氏女结婚,生下了孔子。
但由于其母亲颜征在的身份低下,孔子在年少时做过许多卑微的工作,如放牧、会计等。
然而,他始终保持着乐观、好学的态度,认为“三人行,必有我师”。
二、学习与成长孔子十五岁时开始志于学,勤奋好学,逐渐展现出过人的才智。
他向多位名师学习,包括老子、苌弘、师襄等,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思想体系。
他提倡“有教无类”,认为人人都应该有接受教育的机会。
三、创立儒家学派孔子三十岁时,开始在鲁国讲学,弟子众多。
他提出了“仁”的学说,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道德准则。
他还提倡“礼”,主张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
这些思想逐渐形成了儒家学派,对中国历史和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四、从政经历孔子曾在鲁国担任过中都宰、司空、大司寇等职,推行过一系列改革措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但他主张削弱贵族势力,加强君权,这引起了保守势力的反对。
最终,孔子在鲁国的政治斗争中失败,离开了鲁国。
五、周游列国孔子离开鲁国后,开始了长达十四年的周游列国之旅。
他先后去过卫、宋、陈、蔡、楚等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和教育理念。
然而,由于当时的社会动荡和各国君主的短视,他的主张并未得到广泛采纳。
但他并不气馁,始终保持着乐观的心态和坚定的信念。
六、晚年与弟子孔子晚年回到鲁国,致力于教育和整理古代文献。
他的弟子众多,其中最著名的有七十二贤人。
他与弟子们一起探讨学问、研究道德,形成了儒家学派独特的学风和精神风貌。
他还修订了《诗》、《书》、《礼》、《乐》、《易》、《春秋》等古代文献,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孔子的名事
有关“孔子”的名人事迹
孔子,名丘,字仲尼,是中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有关“孔子”的名人事迹如下:
1.周游列国:孔子在55岁时离开鲁国,开始了长达十四年的周游列国生涯。
他先后到过
卫国、陈国、宋国、齐国、郑国等地,见过各种国君,传授自己的学说。
虽然屡遭困厄,但他始终坚持自己的理想和信念。
2.教育事业:孔子创办私学,提倡“有教无类”,打破了贵族和王室垄断教育的局面,促
进了教育在民间的发展。
他重视道德教育和文化知识教育,强调“仁”、“义”、“礼”、“智”等价值观的培养。
3.编写《春秋》:孔子晚年修订了《五经》,即《诗》、《书》、《礼》、《易》、《春秋》。
其
中,《春秋》是孔子自认为最有成就的作品,通过它传达了周朝的制度和文化。
4.与学生的交往:孔子与他的弟子们建立了深厚的感情,许多故事流传至今。
例如,颜
回是孔子最得意的门生,他的忠诚和才智深受孔子赞赏;而子路则因为勇猛和直率而深得孔子信任。
5.礼仪之教:孔子非常注重礼仪,认为礼是维护社会秩序和协调人际关系的重要手段。
他提倡“礼之用,和为贵”,强调礼仪的实践和应用。
孔子的人物事迹
孔子的人物事迹
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和文化名人,被尊称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
他的思想和学说对中国传统文化和世界文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以下是孔子的主要事迹:
1. 早年经历:孔子三岁丧父,家境贫寒。
他从小就表现出了对知识和学问的热爱和追求,十五岁时就开始学习《诗经》、《尚书》等经典著作,并在当地的学校担任过教师。
2. 教学活动:孔子四十岁时开始收徒讲学,传授儒家经典和道德伦理,培养了众多学生。
他的教育思想强调“以德治国”,注重个人修养和社会责任,提倡“仁爱”、“孝道”、“礼义”等美德,对中国古代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 政治生涯:孔子曾多次被鲁国国君任命为官员,但他的政治主张和改革方案未能得到采纳。
后来,他离开鲁国,游历各国,宣传自己的政治理念和思想,并与各国的文化名人交流思想。
4. 著作和学说:孔子的学说和著作对中国传统文化和世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主要著作有《论语》、《大学》、《中庸》等。
他的学说强调“仁”、“礼”、“智”、
“信”等美德,提出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等著名的道德准则。
对后世的影响,孔子的学说和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和世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学说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古代教育、文化和政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现代,孔子的学说仍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对世界文化和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关于孔子的生平故事
关于孔子的生平故事一、艰难的童年。
公元前550年前,孔子的父母(66岁的著名勇士“叔梁纥”和16岁的纯情少女“颜征在”)相爱,他们冲破礼法的种种制约勇敢地结合在一起。
由于他们的结合不符合礼法,故称“野合”。
公元前551年8月27日,孔子诞生于鲁国陬邑昌平乡内“尼丘”山的一个山洞中(今山东曲阜城东南)。
孔子因“尼丘”而名“丘”,字“仲尼”(“仲”表示排行老二)。
3岁时,父亲叔粱纥去世,享年69岁。
其正妻施氏大权在握,孔父之妾施氏被虐待至死,其子孟皮因患小儿麻痹症而残疾,备受歧视。
19岁的孔母颜征在无法在孔家立足,带着孔子和孟皮,回到了娘家曲阜城内阙里,过背井离乡、寄人篱下、受人歧视的艰难生活。
15岁时,孔子立志做学者。
17岁时,年仅33岁的孔母颜征在因生活的折磨和社会的歧视心力交瘁而死。
二、青壮年时期19岁时,孔子娶宋人亓官氏之女为妻。
第二年,亓官氏生子,鲁昭公赐鲤鱼表示祝贺,故孔子为其子取名为鲤,字伯鱼(伯表示排行老大)。
20岁时,孔子开始当“委吏”,管理仓库。
第二年,孔子开始当“乘田”,管理畜牧。
27岁时,孔子开始创办私人学校。
此后,孔子拥有了较高的声誉。
35岁时,鲁国发生内乱,季孙氏、孟孙氏、叔孙氏三家共攻鲁昭公,鲁昭公败逃。
孔子离开故乡到了齐国。
第二年,孔子得到齐景公的赏识,欲以尼溪之田封孔子,被晏子阻止。
第三年,齐大夫因怕孔子被重用,欲谋害孔子,孔子逃回鲁国。
三、政治上的辉煌公元前501年,孔子51岁时,担任鲁国首都的市长“中都宰”,政绩卓著,四方则之。
第二年,孔子升任小司空,管理司法部门。
后升大司寇,并代理宰相。
夏天孔子随鲁定公与齐侯相会于夹谷。
孔子识破了齐国劫持鲁定公的阴谋,并逼迫齐国归还了侵占鲁国的土地,取得了鲁国外交史上最辉煌的胜利。
第三年,在孔子的治理下,鲁国大治。
第四年,为巩固鲁国中央政府的权力,削弱三桓的'势力,孔子采取了堕三都的措施,欲拆毁三桓都城的城防。
三桓中,孟孙氏和叔孙氏为削弱家臣的势力,支持堕都。
孔子的事迹
孔子的事迹孔子(约公元前 551 年 - 公元前 479 年)是春秋时期鲁国昌平乡陬邑(今山东省曲阜市)人,是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文学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其主要事迹如下:早年经历:出身贵族但幼年丧父:孔子是宋国第二代君主微仲的第十四孙,祖上为避战火从宋国逃亡鲁国。
父亲叔梁纥为鲁国贵族,正妻生九女,妾生一男孟皮但天生跛足。
叔梁纥向颜氏女徵在求婚,生下孔子。
孔子三岁时父亲去世,由母亲颜徵在独自抚养长大。
好学重礼:孔子幼年便喜欢礼制,常陈设俎豆等礼器演练礼仪。
母亲去世后,他出于谨慎,在得知父亲陵墓所在后才将母亲与父亲合葬。
鲁昭公七年,鲁国权贵季氏宴请士人,孔子前去参加,却被季氏家臣阳虎以没有资格为由斥退。
政治生涯:鲁国为官:初任官职,政绩显著:孔子成年后在鲁国担任过一些官职。
鲁定公十年,他被任命为中都宰,在此任职一年,四方都来效法其行政作为。
次年,孔子升任司空,后又任大司寇。
夹谷之会,维护鲁国利益:鲁定公十年春天,齐鲁两国在夹谷会盟,齐景公想以武力威胁鲁定公,孔子识破其意图后,斥责了齐景公在宴会上不合礼制的行为,使齐景公十分羞愧,最终齐国将侵占鲁国的一些土地归还给了鲁国。
推行改革,计划受阻:孔子为削弱威胁鲁定公的季孙氏、叔孙氏、孟孙氏三家世卿(“三桓”),准备拆掉他们的私邑,史称 “隳三都”,但遭到了 “三桓” 势力的反对,最终计划失败。
离开鲁国:鲁定公十四年,孔子以大司寇的官职代理国相管理国家,他惩罚了政敌大夫少正卯,将国家治理得井井有条,使鲁国路不拾遗。
然而,齐国向鲁国赠送女乐,鲁国权臣季桓子接受后终日玩乐,且鲁国郊祀后没有给孔子送郊祀的祭肉,孔子对鲁国君臣十分失望,便带领学生离开鲁国。
周游列国:卫国经历:孔子离开鲁国后先到卫国,寄住在弟子子路妻子的兄长家。
卫灵公起初对孔子很尊敬,但后来因有人进谗言,卫灵公对孔子产生怀疑,还派公孙余假带人持兵器在孔子居所附近出入。
孔子曾见过卫灵公夫人南子,因不满卫灵公的行为,多次出走卫国。
春秋时期思想家孔子生平简介
春秋时期思想家孔子生平简介孔子,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中国著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春秋时期思想家孔子生平简介,希望大家喜欢!孔子生平简介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年),名丘,字仲尼,鲁国昌平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
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是对中国历史文化影响最大的人物之一,在全世界,特别是在东南亚各国也有很大影响,是世界文化名人之一。
孔子的先祖是殷末纣王之庶兄微子启,启奉商祀,封于宋。
六世祖孔父嘉,始以孔为姓。
五世祖木金父避难奔鲁,后乃定居鲁国陬邑。
父叔梁纥为鲁武士,以勇力闻于诸侯,晚年与颜氏女徵在结婚而生孔子。
孔子幼时常以陈俎豆、设礼容为戏。
3岁丧父,受教于贤母徵在。
15岁立志于学。
年轻时曾做过管粮仓、管放牧的小官。
相传,他曾问礼于老聃,学乐于苌弘,学琴于师襄。
34岁时鲁大夫孟僖子之嗣孟懿子及南宫敬叔来学礼,从此,孔子开始授徒讲学。
鲁昭公二十六年(公元前516年)鲁国内乱,孔子不满以季氏为首的三桓擅权,离鲁至齐。
齐景公想任用孔子,但遭晏婴等人的阻挠。
不久孔子返回鲁国,开始整理诗、书、礼、乐,并扩大教育事业,弟子越来越多,影响也越来越大。
鲁定公九年(公元前510年),孔子被任为中都宰,颇有政绩,“一年,四方皆则之”。
于是,由中都宰迁为司空,后又迁为大司寇。
鲁定公十年(公元前500年),齐鲁夹谷之会,孔子相礼,临事兵礼并用,鲁国取得了胜利,收回了被齐国侵占的郓、灌及龟阴之田。
后摄行相事,“堕三都”、抑三桓。
孔子计划失败后,乃借口“燔肉不至”,带领弟子离开鲁国。
时孔子55岁。
自此,孔子开始了14年的周游列国的漂泊生涯。
其间虽“干七十余君”,终无所遇。
鲁哀公十一年(公元前484年),季康子以币迎孔子,孔子归鲁。
孔子回到鲁国,时年已68岁,鲁哀公和季康子常向孔子问政,但终不起用。
孔子晚年集中精力从事教育,整理《诗》、《书》等古代典籍,删修《春秋》。
孔子的主要事迹简介
孔子的主要事迹简介导读:本文是关于孔子的主要事迹简介,希望能帮助到您!关于孔子的主要事迹简介,孔子3岁丧父,随母亲颜征在移居阙里,并受其教。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一)孔子简介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即农历八月廿七~农历二月十一),名丘,字仲尼,汉族,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市南辛镇)人,先祖为宋国(今河南商丘市夏邑县)贵族。
中国古代的大思想家和大教育家、大政治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孔子集华夏上古文化之大成,在世时已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万世师表,是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孔子的儒家思想对中国、儒家文化圈及世界有深远的影响。
全中国各地都有孔庙祭祀孔子,当代作家华轩居士在多篇作品中颂扬孔丘。
(二)早年好学孔子三岁的时候,叔梁纥病逝,葬于防。
叔梁纥死后,颜征在失去庇佑,为叔梁纥正妻施氏所逐,于是带孔子庶兄孟皮与孔子至曲埠阙里,过着清贫的生活。
孔子长大后,亦不得不为生活做许多粗活。
孔子后来曾说: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
虽然家庭贫困,但孔子仍然勤奋好学。
幼年的孔子常将祭祀用的礼器(俎豆)摆设起来,练习行礼演礼,作为一种游戏。
孔子长成后,身高九尺有六寸,因此乡人称其为长人.季氏曾飨士,孔子也前去,但为季氏家臣阳虎所绌,于是孔子返回。
(三)孔子行礼传说,孔子年少而好礼,有一年的秋天,乌云滚滚,寒风嗖嗖,落叶从树上纷纷飘下来,随风翻飞。
这时,年少的孔丘正聚精会神的在窗下读书,由于天气太冷,他又穿着单薄的衣服,不时地搓着手。
坐在一旁的母亲心痛地说:孩子。
歇一会儿吧!好啊!孔子答应着站起身,拿起放在桌旁的俎豆(当时行礼用的器具),不声不响地出了屋门。
母亲忙说:孩子,外面风大,天又这么冷,眼看就要下雨了,你不要到院子里去玩了吧。
孔丘一脸正色地回答:不是啊,母亲,我这是在祭祀神灵,行大礼呢!你行大礼干什么呢?母亲问他。
孔子的伟大事迹
孔子的伟大事迹孔子,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在中国历史上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
他的思想对于中国乃至世界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孔子的生平、思想及教育贡献三个方面阐述他的伟大事迹。
一、孔子的生平孔子,名丘,字仲尼,公元前551年出生于鲁国的孔府,是孔子家族的第72代传人。
尽管孔子出身寒微,但他通过刻苦努力,终于成为一名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孔子年轻时就表现出了追求知识和修养的渴望。
他广泛涉猎经史之书,通过研读经典,积累了丰富的学问和智慧。
此外,孔子还拜访了各地的名儒,向他们请教学问。
在他学成之后,他开始了他的教育事业,传授自己的思想和智慧。
二、孔子的思想孔子的思想深受儒家传统的影响。
他提倡仁、礼、义、智和诚信等道德品质,并认为这些品质是维护社会秩序和人际关系的基石。
孔子鼓励人们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以实现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孔子的思想中最著名的概念是仁。
他认为仁是人性的最高境界,是人们应当追求的目标。
他认为仁者先为己,后为人,先去自己的利益,而后考虑他人的利益。
孔子强调仁者应当以身作则,用自己的行为和品行来影响他人,传递仁的智慧。
除了仁道外,孔子还强调了礼的重要性。
他认为礼仪是社会稳定和人际关系和谐的基础。
通过遵循礼仪,人们可以学会秩序、尊重和感恩,并能够在日常生活中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
三、孔子的教育贡献孔子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之一。
他的教育思想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强调培养学生的品德和修养。
孔子提倡“明明德”,即明明大德的教育理念。
他认为教育应该以德育为基础,通过塑造学生的品格和道德观念来培养他们。
孔子还提出了“三纲五常”的教育原则。
三纲指的是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强调家庭和社会等级的原则。
五常包括仁、义、礼、智、信五个方面的道德要求,指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
此外,孔子还注重培养学生的学问和智慧。
他提倡“有教无类”,认为每个人都有接受教育的权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孔子生平事迹简介1、孔子,前551年9月28日(农历八月廿七)~前479年4月11日(农历二月十一)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人。
英文:Confucius, Kung Tze 。
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世界十大历史名人之一。
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的祖先本是殷商后裔。
周灭商后,周成王封商纣王的庶兄,商朝忠正的名臣微子启于宋。
建都商丘(今河南商丘一带)。
微子启死后,其弟微仲即位,微仲即为孔子的先祖。
自孔子的六世祖孔父嘉之后,后代子孙开始以孔为姓,其曾祖父孔防叔为了逃避送过内乱,从宋国逃到了鲁国。
孔子的父亲叔梁纥(叔梁为字,纥为名)是鲁国出名的勇士,叔梁纥先娶施氏,生九女而无一子,其妾生一子孟皮,但有足疾。
在当时的情况下,女子和残疾的儿子都不宜继嗣。
叔梁纥晚年于年轻女子颜氏生下孔子。
由于孔子刚出生时头顶的中间凹下;又因孔子的母亲曾去尼丘山祈祷,然后怀下孔子,故起名为丘,字仲尼(仲为第二的意思,叔梁纥的长子为孟皮,孟为第一的意思)。
孔子三岁时候,叔梁纥病逝,之后,孔子的家境相当贫寒。
孔子极为聪明好学,二十岁时候,就已经非常渊博,被当时人称赞为“博学好礼”。
同时,鲜为人知的是孔子继承了父亲叔梁纥的英勇,升高九尺三寸(今米以上),膂力过人,远非后世某些人认为的文弱书生的形象。
并且,孔子酒量超凡,据说从来没有喝醉过。
但孔子从不以武勇和酒量等为豪。
孔子青年时代曾做过“委吏”(管理仓库的小官)、“乘田”(管理牧场的小官),事无大小,均能做到近乎完美。
由于孔子超凡的能力和学识,很快得到不断提拔。
到孔子五十一岁的时候,被任命为中都宰(相当于现在的市长),政绩非常显著;一年后升任司空(相当于现在的建设部长),后又升任大司寇(相当于今天的公安局部局部长兼检查部长兼职最高人民法院院长);五十六岁时,又升任代理宰相,兼管外交事务(由于孔子升迁过快,不符合当时官员晋升标准,因此为代理宰相)。
孔子执政仅三个月,鲁国内政外交等各个方面就均大有起色,国家实力大增,百姓安居乐业,各守礼法,社会秩序非常好(史书上称“路不拾遗,夜不闭户”),奸佞之人和刁民纷纷出逃;同时,孔子还通过外交手段,逼迫齐国将在战争中侵略鲁国的大片领地还给了鲁国。
孔子杰出的执政能力让齐国倍感威胁,于是设置送鲁哀公美女良马从而让鲁国国君沉溺与酒色中这样卑鄙的计谋,以此挤走道德至圣的孔子。
孔子离开鲁国后周游列国,虽然大多数时候都受到了国君的礼遇,但由于孔子坚持的政治理想与当时急功近利的“霸道”不相符合,历经十四载不得重用。
于是孔子与公元前484年六十八岁时返回鲁国。
由于种种原因,孔子在政治上没有过大的作为,但在治理鲁国的三个月中,足可见孔子无愧于杰出政治家的称号。
政治上的不得意,使孔子的可将很大一部分精力用在教育事业上,孔子任鲁国司寇;后携弟子周游列国;最终返回鲁国,专心执教。
孔子打破了教育垄断,开创了私学先驱。
孔子弟子多达三千人,其中贤人72,其中有很多皆为各国高官栋梁。
孔子对后世影响深远,他在世时已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千古圣人”,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之一,并且被后世尊为至圣(圣人之中的圣人)、万世师表。
因父母曾为生子而祷于尼丘山,故名丘,曾修《诗》、《书》,定《礼》、《乐》,序《周易》,作《春秋》(有说法为《春秋》为无名氏所作,孔子修订)。
2、孔子是鲁国人,其先祖乃宋国贵族,为商人后裔。
如果把传说与信史结合起来,子姓孔氏有着显赫的世系。
传说中的五帝时代,有娀氏之简狄生契。
契的后裔汤建立了商王朝。
周灭商后,封纣的庶兄微子启于宋。
微子启传位于其弟微仲。
微仲后四世弗父何让国于弟,为宋卿。
弗父何后四世孔父嘉,“五世亲尽,别为公族”,遂为孔氏。
孔父嘉后三世防叔奔鲁。
防叔生伯夏,伯夏生叔梁纥(名纥字叔梁)。
叔梁纥居于鲁昌平乡陬邑(今山东曲阜县东南),72岁时娶18岁的颜徵在,生孔丘仲尼。
《史记· 孔子世家》中说“(叔梁)纥与颜氏女野合而生孔子”。
传说中在孔子出世前颜徵在曾见到麒麟。
孔子3岁时,叔梁纥去世,葬于防山。
颜氏移居曲阜阙里,将孔子抚养成人,在他17岁时去世。
孔子打听到父亲葬处,将父母合葬于防。
孔丘19岁时娶宋人亓官氏为妻。
第二年亓官氏生子,鲁昭公派人送鲤鱼表示祝贺,该子便名为孔鲤,字伯鱼。
孔鲤先孔子而死,有遗腹子孔伋,字子思。
孔子生而首上圩顶,长成后身长九尺六寸(周时尺寸,大约1.76米,一说1. 83米),被称为“长人”。
孔子早年生活极为艰辛,他说:“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
”年轻时,他受过季氏家臣阳虎的欺侮,不过也做过季氏的委吏和乘田,管理仓储和畜牧。
在艰难困苦中,孔子发愤好学,他遍访名师,虚心求教,先后师事老子、郯子、苌弘、师襄等人。
大约三十岁左右,最初的一些弟子来到孔子身边。
此后,孔子一直从事教育事业,他广收门徒,相传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
他首倡有教无类及因材施教,成为当时学术下移、私人讲学的先驱和代表,故后人尊为“万世师表”及“至圣先师”。
35岁时鲁昭公被鲁国掌权的叔孙、季孙、孟孙三桓大夫赶走,孔子便离开鲁国到齐国,由于齐相国晏婴的反对,孔子几年没有得到齐景公的重用,又回到鲁国,聚徒讲学。
鲁定公九年至鲁定公十四年,孔子仕鲁,初为中都宰(中都为今山东汶上县),又做司空,后以大司寇行摄相事,这是他政治生涯的巅峰。
鲁定公十年,鲁定公与齐景公会于夹谷,孔子取得外交上的胜利,使齐归还侵占鲁的汶阳等地。
鲁定公十三年,为重新确立鲁公室的权威,孔子策划实施了“堕三都”的政治军事行动,希望能够削减三桓大夫的实力,于是先堕叔孙氏之郈,再堕氏之费,然而围攻成的攻势最终功败垂成。
孔子治下鲁国颇有起色,引起齐人警惧,齐大夫黎鉏设计,向鲁赠送女乐文马,造成鲁定公不问朝政。
这使得孔子与鲁公、季子等在道德与政见上的分歧难以弥合,孔子最终去鲁适卫。
其后,孔子率众弟子周游列国,辗转于卫、曹、宋、郑、陈、蔡、叶、楚等地,然而均未获重用。
其间,在匡、宋、蒲等地,孔子一行多次被困遇险;最严重的一次是在陈、蔡之间绝粮,但孔子仍讲诵弦歌不衰。
颠沛流离凡十四年,前484年,年近七十岁的孔子被季康子派人迎回鲁国,但未受鲁哀公的任用。
这段期间孔子专注于教育和古籍整理。
孔鲤、颜回、子路皆先他而去。
5年后,孔子离开了这个世界和他的弟子,被葬于曲阜城北的泗水岸边。
众弟子为其服丧3年,子贡为孔子守坟6年。
回首一生,孔子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孔子思想对世界的影响孔子思想对后世中国人的影响很大。
“礼”作为中国宗法分封与专制集权农耕社会的道德规范和生活准则,对中华民族精神素质的修养起了重要作用。
“礼”一方面促进了个人道德品质的完善,也促进了家庭伦理关系的协调,形成了中国特有的父慈子孝、兄友弟恭、敬老爱幼、团结和睦的家庭伦理关系。
但同时又形成了三纲五常,三从四德之类的东西。
这种通过修身、齐家而形成的道德修养和家庭伦理,逐渐积淀成中华民族特有的传统美德。
“礼”作为中国宗法分封与专制集权农耕社会的道德规范和生活准则,对中华民族精神素质的修养起了重要作用。
“礼”一方面促进了个人道德品质的完善,也促进了家庭伦理关系的协调,形成了中国特有的父慈子孝、兄友弟恭、敬老爱幼、团结和睦的家庭伦理关系。
但同时又形成了三纲五常,三从四德之类的东西。
这种通过修身、齐家而形成的道德修养和家庭伦理,逐渐积淀成中华民族特有的传统美德。
孔子思想对外国的影响。
孔子对许多西方人来讲是个谜,从久远的年代开始,欧洲就承认了这位中国著名的思想家和哲学家。
孔子是中国哲学最具影响力的代表,他闪烁着智慧的人生哲理不仅贯穿中国文化,同样也传播到西方国家,并对西方哲学和文化产生重要影响。
法国启蒙运动的领袖和导师伏尔泰(. Voltaire)极力赞扬中国文化尤其是儒家学说的真实价值,认为中国文化是《旧约》以前、《旧约》以外的文化,这种文化与基督教完全不同。
宗教的迷误和教会统治是人类理性的主要敌人,一切社会罪恶都源於宗教蒙昧主义。
伏尔泰认为儒学是最好最合人类理性的哲学,并以中国为理想国,提倡以中国文化为标准,向往中国的理性道德,接受儒家的性善说,并受到了宋明理学的影响。
伏尔泰等启蒙思想家推崇孔子,赞扬中国文化,表明儒学对十八世纪的法国启蒙运动产生了深刻影响,这也是儒学为世界文明的发展所作出的贡献。
此外,孔子、儒家思想对德国哲学、法国重农学派也产生了重要影响。
德国著名哲学家莱布尼兹( Leibniz)说:“中国是一个大国,它在版图上不次於文明的欧洲。
他积极提倡中国学术,主张中国文化与欧洲文化相互结合、沟通,欧洲应该接受中国的政治、伦理文化,中国则应吸取欧洲的理论科学。
此外,用他发明的二进制数学原理来研究儒学《周易》六十四卦图的数学配列顺序,结果发现中国的“先天八卦”与其二元算术原理完全吻合,认为中国古代儒家所推崇的圣人伏羲几千年前就己经运用二元算术的原理来安排六十四卦的顺序了。
由此表现出莱氏对中国儒家文化的崇拜。
继莱布尼兹之后,德国著名哲学家沃尔夫(C. Wolff)积极提倡和宣扬儒家思想。
他用德语在大学讲授孔子思想,其影响大於用拉丁文语著书的莱布尼兹。
1721年,沃尔夫发表了一篇《中国的实践哲学》的演说,论述儒教为中国的传统精神,产生於孔子以前,而由孔子所发扬光大。
他认为孔子哲学与基督教并不冲突,主张以儒家伦理来补充基督教所不及。
由此积极宣扬儒家的理性主义哲学,认为只有理性才是真正的道德原理。
这是受到了中国儒家哲学的影响。
黑格尔(Hegel)虽然对中国文化有许多曲解的地方,但也认为“历史必须从中华帝国说起,因为根据史书记载,中国实在是最古老的国家,它的原则又具有那一种实体性,所以它既是最古的,同时又是最新的帝国。
”黑格尔指出,孔子的道德著作就像所罗门的格言那种方式,虽然很好,但不是科学的(可能黑格尔漏读了“致知在格物”)。
也肯定了孔子的道德著作有“很好”的一面,并且黑格尔的哲学辩证法实是周易阴阳相克,具有中国的因素。
比如其《精神现象学》所用的精神辩证法与中国儒家经典《大学》的辩证法相吻合。
《精神现象学》的阶段行程确与《大学》的三纲领、八条目有暗合之处。
德国著名哲学家费尔巴哈(. Feuerbach)在《幸福论》里指出中国的圣人孔子要求人们心地诚实地对待他人,如同对待自己一样,他不离开人的理性之本性所赋予人的那种义务的道德规律,所以他不把自己不愿别人向他做的事施加於别人。
也就是说“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於人”实是最平等、自由、人权、尊严之写照。
费尔巴哈认为,孔子的这个朴素的通俗道德原理是最好最真实的,也是最明显最有说服力的。
他吸取孔子“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思想,强调对己以合理的自我节制,平等、自由、人权对待人,并试图把这种道德推广到家庭、集团、社会、民族和国家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