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生平

合集下载

简要介绍孔子的生平10字

简要介绍孔子的生平10字

简要介绍孔子的生平
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

他出生在鲁国(现在的山东省曲阜市),是当时一个贫寒的贵族子弟。

孔子在年轻时就立志为国家和人民做出贡献,他游历各国,向各位统治者提出治国救民的建议,但并未得到重用。

于是他决定回到鲁国,从事教育事业,培养学生,传播自己的思想。

孔子提出了儒家思想,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他主张个人修养和道德修炼,认为只有成为一位有德之人,才能够引导他人循循善诱。

他的教育理念是注重学以致用,提倡实际的学习和实践。

孔子的学术思想和教育观念深深影响了中国文化的发展,儒家思想成为中国古代的主流思想体系,并影响到东亚各国。

孔子的弟子们编撰了他的言论和思想,成为了《论语》一书,对后代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孔子一生致力于教育和文化事业,为后世留下了丰富的智慧和思想财富。

他被尊称为“至圣先师”,成为中国文化中的重要人物,被中国人民尊为文化偶像和精神指导。

孔子生平及主要思想

孔子生平及主要思想

一、孔子生平及主要思想1、孔子生平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生而首上顶”,故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

生于鲁国昌平乡陬邑(尽山东曲阜东南),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据史载,孔子的先世是宋国(纣王庶兄微子启的封国)的贵族,时因宋国内乱,祖先避难于鲁国。

孔子幼年丧父,所以曾曰:“吾少也贱”,但其却“十五至于学”,大约30岁时开始从事私人讲学。

51岁出任鲁国中都宰,后升任司空、大司寇。

54岁去鲁,带弟子周游列国,凡14年,曾去过宋、卫、陈、蔡、齐、曹、郑、浦、叶、楚等国,主张皆不受用。

“宝剑折断,铩羽而归”,孔子68岁回到鲁国,晚年致力于教育和对古代文献的整理,相传曾修《诗》、《书》,订《礼》、《乐》,序《周易》,撰《春秋》。

孔子精通“六艺”,与其弟子言行语录及思想保存在《论语》之中。

2、主要思想①伦理观与政治观。

“仁”为孔子思想体系的总纲。

何谓“仁”呢?在孔子看来,就是要“爱人”;“恭”、“宽”、“信”、“敏”、“惠”也为仁;“刚”、“毅“、”“木”、讷”近仁;“仁者必有勇”;“仁者无忧”。

总之,他所说的“仁”是包罗众德的最高观念,只有全部美德的总和才能构成“仁”。

因此,追求做一个完善的人,是孔子自始至终的理想。

修身需要仁,为人处世也要仁,“仁”的终极关怀是治国安民,此谓之“大仁”。

由此可见,孔子将伦理道德与现实政治紧密联系了起来。

正如儒家的宗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一样,内含一种献身政治、关怀黎民百姓的济世情怀。

孔子拥护周礼,正如他所说的:“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但他眼中的礼却在含义、范围上均与西周不同,所以又表现出了对周礼改造的一面。

首先他所说的“礼”基本上是礼仪、礼制,突出了现实政治的含义,淡化了西周时代崇敬鬼神的色彩。

他认为应发挥礼在调和社会各阶层之间关系的作用,即现代意义上的秩序和制度。

第二,他扩大了礼的适用范围。

西周时代讲究“礼不下庶人”,而孔子却主张不分贵贱的“齐之以礼”,打破了贵族和庶民之间原有的重要的一条界限。

孔子的生平简介_孔子的政治思想

孔子的生平简介_孔子的政治思想

孔子的生平简介_孔子的政治思想孔子,名丘,字仲尼。

春秋时期鲁国人。

人们尊敬地称他为“孔夫子”、“夫子”。

下面是店铺为你搜集孔子的生平简介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孔子的生平简介孔子出生在公元前551年当时鲁国(今中国东部山东曲阜)的一个没落贵族家庭。

孔子3岁时,他的父亲去世了,后来母亲也去世了。

他的少年时代是贫困的,他管理过仓库,也看管过牛羊。

孔子很喜欢读书,他认真地学习礼、乐、射、御、书、数六艺。

学习刻苦而又虚心。

他学习礼,就到很远的洛邑(今洛阳),请教学问很大的老子。

他在齐国听到古代音乐的演奏,就专心学习,竟然达到“三月不知肉味”的程度。

这样,孔子逐渐成为学问广博的学者。

那时候,很多读书人愿拜孔子作老师,于是,孔子就创办了私学。

孔子50岁时在鲁国做了官,他当官时间不长,却把鲁国治理得非常好,表现了他的政治才能。

不久,孔子对昏庸的鲁国国君十分失望,就不做官了,带着他的学生周游各个诸侯国,宣传他的政治主张,希望各国的国君能采用他的意见。

可是,他辛辛苦苦奔走了十几年,各国国君都不用他,他只好又回到鲁国。

那时他已经68岁了。

孔子晚年仍不停地工作,一面继续讲学,一面整理古书。

据说,他整理了《诗经》、《尚书》等几部书,还对鲁国史书《春秋》作了修订。

孔子整理古书,对中国古代文化的保存和传播做出了贡献。

公元前479年,73岁的孔子死在鲁国。

他死后第二年,鲁国国君把孔子的家改建成庙,这就是孔庙。

孔庙后来成了历代帝王祭祖孔子的地方。

孔子的政治思想孔子是一位大思想家。

不过在当时,他的政治思想基本上是保守的。

孔子所处的时代,奴隶社会正向封建社会转变,周王的势力越来越小,诸侯国的力量却越来越大。

各诸侯国不听周王的命令,诸侯国之间经常发生战争。

孔子对这种现实很不满意,他的理想是建立一个统一强大的王朝。

他比较喜欢西周的奴隶制度,要求人们按“周礼”所规定的君臣父子的尊卑等级制度办事,这在当时只能是一种空想。

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

孔子生平、《论语》简介及孔子的有关思想主张

孔子生平、《论语》简介及孔子的有关思想主张

孔子生平、《论语》简介及孔子的有关思想主张本文是关于孔子生平、《论语》简介及孔子的有关思想主张,感谢您的阅读!孔子生平、《论语》简介及孔子的有关思想主张孔子生平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

鲁定公时,曾任鲁国大司寇,后来私人办学,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还在晚年整理“六经”(《诗》《书》《易》《礼》《乐》《春秋》)。

他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自汉代以后,孔子学说成为二千余年封建文化的正统,影响极大。

封建统治者一直把他尊为圣人。

他又是一个伟大的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影响深远,以至于今。

《论语》简介《论语》是一部语录体的散文集,它是孔子的门人和再传弟子所辑录的孔子的言行录,全面地反映了孔子的哲学、政治、文化和教育思想,是关于儒家思想的最重要著作。

宋儒把《论语》《大学》《中庸》和《孟子》合称为“四书”。

《论语》共20篇,每篇又分若干章,不相连属;言简意丰,含蓄凝练,包含了孔子渊博的学识和丰富的生活经验;在记言的同时,传达了人物的神情态度;在某些章节的记述中,还生动地反映了人物的性格特点;其中有不少精辟的言论成为人们习用的格言和成语,对后来的文学语言有很大影响。

孔子的有关思想主张1.孔子主张礼治,反对法治。

礼的意义在古代甚为广泛,指国际间交际的礼节仪式,贵族的冠、婚、丧、祭、飨等典礼,包括政治制度、道德规范等。

孔子说:“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后继周者,虽百代可知也。

”(《论语·学而》)似乎周礼是千秋不变的规范。

晋国铸了刑鼎,他尖锐地反对,说:“晋其亡乎,失其度矣。

”2.在经济方面,他反对封建的田赋制度而极力维护西周以来的田赋制度。

《左传·哀公十一年》:“季氏欲以田赋,使冉有访诸仲尼。

……仲尼……私于冉有曰:‘君子之行也,度于礼。

施取其厚,事举其中,敛从其薄。

如是则以丘亦足矣。

若不度于礼,而贪冒无厌,则虽以田赋,将又不足。

且子季孙若欲行尔法,则周公之典在;若欲苟而行,又何妨焉’。

孔子生平介绍

孔子生平介绍

孔子
生平:(前551年9月28日~前479年4月11日)子姓,以孔为氏,名丘,字仲尼.春秋
时期鲁国人.我国古代伟大文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古文献整理家,儒家学派创始人.相传曾修《诗》《书》,订《礼》《乐》,序《周易》,作《春秋》.他一生从事传道,授业,解惑,被中国人尊称“至圣先师,万世师表”.后人把孔子的言行语录记录下来,作成《论语》.孔子与孟子并称“孔孟”,孔子被尊为“至圣”.他的言行被他的学生写成创世巨作《论语》.他还是世界最著名的文化名人.是儒家学派的创始者.
思想:孔子首次提出“有教无类”,认为世界上一切人都享有受教育的的权利.教师
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应该“诲人不倦”,“循循善诱”,“因材施教”.他认为学生应该有好的学习方法如“举一反三”、“温故而知新”;学习还要结合思考“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好学“三人行必有我师”;。

和孔子有关的小故事

和孔子有关的小故事

和孔子有关的小故事摘要:一、孔子的生平简介二、孔子的重要思想三、和孔子有关的小故事1.孔子弟子颜回捡柴2.孔子论孝道3.孔子与子贡论仁4.孔子论君子四、小故事的启示正文:一、孔子的生平简介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被誉为“大成至圣先师”。

他出生在春秋时期的鲁国,一生致力于倡导道德伦理、教育改革和社会矛盾的解决。

孔子的思想体系被称为儒家思想,对中国古代乃至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孔子的重要思想孔子的思想主要包括仁、义、礼、智、信等五个方面。

仁是孔子伦理思想的核心,强调关爱他人、以人为本;义则是指在社会交往中要有正当的行为准则;礼则是维护社会秩序的重要手段;智即是智慧,提倡求知识、明理性;信则强调诚信为本,做到言行一致。

三、和孔子有关的小故事1.孔子弟子颜回捡柴颜回是孔子最喜欢的弟子之一。

有一次,颜回在街上捡到一根金棒,他想起了孔子教导他要廉洁自律,于是将金棒归还了失主。

失主为了感谢颜回,送给他一头牛。

颜回又将牛归还,并表示不能因自己的善行而接受报酬。

这个小故事展示了孔子弟子的高尚品质。

2.孔子论孝道孔子强调孝道的重要性,认为孝是天经地义的事情。

有一次,他的弟子子贡问他:“父亲犯了罪,儿子要不要举报?”孔子回答:“父为子隐,子为父隐。

”这意味着在孝道的面前,家庭成员应该互相包庇、互相谅解。

3.孔子与子贡论仁子贡向孔子请教:“什么是仁?”孔子回答:“爱人。

”子贡又问:“所有人都爱,够了吗?”孔子说:“还不够,还要善于对待他人。

”这个小故事展示了孔子对仁的诠释,强调要关爱他人、善于处理人际关系。

4.孔子论君子孔子认为,君子应该具备良好的品德和修养。

他说:“君子恭而无失礼,勇而无争,直而不肆。

”这意味着君子要在言行举止、为人处事方面有所节制,具备谦逊、勇敢和正直的品质。

四、小故事的启示这些和孔子有关的小故事,传达了儒家伦理道德的核心观念,如廉洁自律、孝道、仁爱、人际关系处理和君子品质等。

孔子生平与主要经历介绍

孔子生平与主要经历介绍

孔子生平与主要经历介绍孔子是春秋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的创始人。

那孔子的生平是怎样的?下面是店铺为你搜集孔子生平与主要经历,希望对你有帮助!孔子生平简介孔子(公元前551年,即鲁襄公二十四年——公元前479年,即鲁哀公十六年),名孔丘,字仲尼。

在庚戌年戊子月庚子日的甲申时,孔子出生在春秋末期的鲁国陬邑,也就是当今的山东省曲阜市。

他是春秋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集大成者,是儒家学派思想的始祖。

孔子是殷遗贵族的后裔,早前,他的祖先从宋国出逃,因此宋国夏邑是其祖籍,位于今河南省商丘夏邑县。

春秋时期,西周社会的经济政治制度瓦解,社会动荡不安,战乱纷争。

在这艰苦的社会政治生活环境下,孔子曾担任官职,与鲁国、贵族势力进行斗争角逐,以缓和阶级之间的矛盾;体恤百姓,爱民如子,主张以德仁治国,希望恢复西周的秩序。

在这政治、经济制度崩盘的国家,孔子的生活条件极其艰辛。

但他勤奋好学,虚心请教各位名师,一生周游列国,致力于游徒讲学,推行自身的教育思想和政治思想。

其教育思想的成就为:提出了“有教无类”、“因材施教”、“不耻下问”、“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教育思想及精神,还倡导“温故而知新”,“学而时习之”的学习技巧等,历史上第一个开设私人讲学风气;政治思想上,提出了“礼”,开创“仁”的学说。

孔子死后,历代皇帝为表尊崇不断地追谥。

至今为止,孔子的思想学说已经成为我国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影响源远流长。

后世均尊称孔子为圣人。

孔子生平事迹孔子(公元前551年,即鲁襄公二十四年——公元前479年,即鲁哀公十六年),名孔丘,字仲尼。

庚戌年戊子月庚子日甲申时,孔子出生于春秋末期的鲁国陬邑,也就是当今的山东省曲阜市。

他是春秋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集大成者,是儒家学派思想的始祖。

孔子是从宋国逃出来的殷遗贵族的后裔,宋国夏邑是其祖籍,位于今河南省商丘市夏邑市。

孔子自小过着清贫的生活。

三岁时,父亲就离开人世。

母亲颜氏就带着他离开出生地尼山,来到阙里。

孔子生平事迹简介

孔子生平事迹简介

孔子生平事迹简介1、孔子,前551年9月28日(农历八月廿七)~前479年4月11日(农历二月十一)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人。

英文:Confucius,KungTze。

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世界十大历史名人之一。

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的祖先本是殷商后裔。

周灭商后,周成王封商纣王的庶兄,商朝忠正的名臣微子启于宋。

建都商丘(今河南商丘一带)。

微子启死后,其弟微仲即位,微仲即为孔子的先祖。

自孔子的六世祖孔父嘉之后,后代子孙开始以孔为姓,其曾祖父孔防叔为了逃避送过内乱,从宋国逃到了鲁国。

孔子的父亲叔梁纥(叔梁为字,纥为名)是鲁国出名的勇士,叔梁纥先娶施氏,生九女而无一子,其妾生一子孟皮,但有足疾。

在当时的情况下,女子和残疾的儿子都不宜继嗣。

叔梁纥晚年于年轻女子颜氏生下孔子。

由于孔子刚出生时头顶的中间凹下;又因孔子的母亲曾去尼丘山祈祷,然后怀下孔子,故起名为丘,字仲尼(仲为第二的意思,叔梁纥的长子为孟皮,孟为第一的意思)。

孔子三岁时候,叔梁纥病逝,之后,孔子的家境相当贫寒。

孔子极为聪明好学,二十岁时候,就已经非常渊博,被当时人称赞为“博学好礼”。

同时,鲜为人知的是孔子继承了父亲叔梁纥的英勇,升高九尺三寸(今1.9米以上),膂力过人,远非后世某些人认为的文弱书生的形象。

并且,孔子酒量超凡,据说从来没有喝醉过。

但孔子从不以武勇和酒量等为豪。

孔子青年时代曾做过“委吏”(管理仓库的小官)、“乘田”(管理牧场的小官),事无大小,均能做到近乎完美。

由于孔子超凡的能力和学识,很快得到不断提拔。

到孔子五十一岁的时候,被任命为中都宰(相当于现在的市长),政绩非常显著;一年后升任司空(相当于现在的建设部长),后又升任大司寇(相当于今天的公安局部长兼检查部长兼职最高人民法院院长);五十六岁时,又升任代理宰相,兼管外交事务(由于孔子升迁过快,不符合当时官员晋升标准,因此为代理宰相)。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 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 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
——司马迁《史记· 孔子世家》
“ 在中华民族的‘共同文化’与‘共同心理’ 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起了最重要、最巨大作用的 是孔子。” ——张岱年 “中国之教,得孔子而后立。中国之政,得秦皇 而后行。中国之境,得汉武而后定。” ——历史学家夏曾佑
(2)社会 社会大变革
“礼崩乐坏”
阶级矛盾尖锐; 人际关系紧张

“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
3岁丧父 家境贫寒 17岁丧母 基 层 阅 历 委吏 仓库保管员 乘田 畜牧场场长 吹鼓手
“卑”、“贱”对孔子思想的影响?

探究问题: 1.孔子为什么要周游列国? 2.孔子曾非常自信地:“苟 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 年有成”.他周游列国是否 达到目的? 3.为什么孔子的思想在当时 不被统治者重视?
政治:分封制崩溃,王室衰微,诸侯争霸
思想:百家争鸣 、阶级:新兴地主阶级崛起)
礼崩乐坏;充满新旧矛盾。——天下无道久矣
“礼乐之邦”——周礼尽在鲁
通过恢复周礼,承担传承文化和改善人际关 目的: 系的社会道义

二、进行教育教学革新
1、对象 “有教无类”(创办私学) 2、目的和目标 “成人”
教育思想
“君子”
学习态度: 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学而不思则罔 学习方法: 温故而知新 思而不学则殆 三人行,必有我师
个人修养: 人不知而不愠 见贤思齐焉 吾日三省吾身 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孔子被尊奉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和十大思想家之一,他 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和光荣,他被后人尊称为至圣、万世师 表,一已之力,铸就华夏子民的心理模式.
朴就会虚浮,质朴和文饰比例恰当,然后才可以成为君子
(3)中庸之道(哲学范畴 ) 协调礼和仁的方法
a、中庸的含义:
A.处理任何事情都不偏不倚,能恰到好处; 恰如其分 过犹不及
B.将各种正确的原则、思想等妥善加以调和,使他 们互相补充,互相制约。 达到中庸的做法:“和而不同” “中庸”:成为了孔子思想方法论基础, ※中庸与仁礼的关系 A.要实行仁和礼,就必须遵循中庸之道 B.中庸是划分君子和小人的重要依据
(2)鲁国季氏窃用天子之礼,“八佾舞(64人跳的舞,天子专用) 于庭”,孔子对此举动极为愤慨,叹曰:“是可忍孰不可忍
也”。 ——《论语•季氏》 请回答:(1)当时社会出现了什么状况? (2)孔子的态度是什么?他准备怎么做?
社会大变革——礼崩乐坏——恢复周礼——传承文化和道义
产生背景
社会大变革( 经济:生产力发展,井田制崩溃,私田出现
孔子“中庸之道”的应用?
政治:为政宽缓,纠之以猛。
义利:见利思义。 审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快乐而不过分,悲哀而不伤感)
中庸思想可谓博大精深,它要求执政者“执 其二端,用其中于民”(《中庸》),妥善协调各 方面的矛盾,实现和谐(“和为贵”)的价值目标。 应该说中庸思想倡导的崇尚和平,讲究信 义,注重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国家、人 与群体的和谐,是社会政治稳定与发展所必需 的基本条件,对调适、化解、规范社会各方面 利益的矛盾与冲突,使社会不至于在无谓的利 益冲突中频繁动乱乃至消亡,有着不可低估的 作用。
恭慎勇直均是美行,但是没有礼的节制就会有失
材料四: 克己复礼 材料五: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 非礼勿动。” 材料六: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 君,臣臣,父父,子子。” 材料七:“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 则民莫敢不服。”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 虽令不从。”
以在上“垂范”的方式,达到治理天下的目的。
“礼中有仁,仁中有礼”,维护既贵贱 分明又社会安定的统治秩序

材料一 孔子谓季氏(鲁国大夫),“八 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材料二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 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材料三: 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 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
(恭而无礼,就会劳扰不安;慎而无礼,就会畏葸 不前;勇而无礼,就会犯上作乱;直而无礼,就会 急切伤人。)
⑵“仁”的思想
如果说“礼”是儒学的表层结构的话,那么“仁” 就是它的思想核心。主要涉及个人的伦理、道德修养, 是内向性的追求。
“人而不仁,如礼何?”
儒家学说是以“仁”释“礼”,“仁”、“礼” 合一,力图将社会外在规范化为个体的内在自觉, 再由个体自觉推广至整个社会,从而铺垫了中华民 族文化心理、文化精神的根基。
2007年12月20日, 作为非洲首家孔 子学院的肯尼亚 内罗毕大学孔子 学院迎来了两周 岁生日。
2007年3月14日,澳大利亚 阿德莱德大学孔子学院正 式宣告成立。这是迄今为 止在澳大利亚境内成立的 第三所孔子学院。
一、开创儒家思想
1、核心内容

秩序
中庸

爱人
礼:等级规范 仁:人际关系 礼有仁无 ——矛盾激化 礼无仁有 ——尊卑模糊
③评价: 积极:有利于建立统一安定、和谐有序的社会 消极:维护奴隶制的规范等级制度,维护奴隶 主的利益,违背了历史发展的潮流,体现其概念)
—— 《中庸》
仁者亲(爱)亲(亲人)为大
材料二 厩焚(孔子家的马棚失火被焚)。子退朝(上过朝回家, 才得知此事),曰:“伤人乎?”不问马(注:在当时,马车是 地位的象征,是孔子身份的证明物)。 ——《论语· 乡党》 材料三 孔子说:“(周君)以道德教化来治理政事,就会像北 极星那样,群星都会环绕在它的周围。 ——《论语•为政》 材料四 材料五 苛政猛于虎。 克己复礼为仁。 —— 《礼记》 —— 《论语· 颜渊》
自孔子之后数千年文化赖孔子而开。” ——柳诒徵《中国文化史》 (2)教育:对象、目标、内容、方法。 2、对世界
惑,而是照亮了方向,他仅以圣贤而从未以先知的 (“儒家文化圈”) 口吻讲话,但大家认为他是圣贤,……” (2)欧洲:启蒙思想家受到儒家思想的启发 ——伏尔泰
(1“他是唯一有益理智的表现者,从未使世界迷 )亚洲:儒家思想成为许多国家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
——探寻2500年前的孔子及其身后的文化遗产
《课程标准》要求: 了解孔子的生平,基本思想观点和政治主张,探讨 孔子在中国以及世界思想上的地位和影响。
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孔子三千弟子吟诵《论语》 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迎宾语。五句《论语》经典 名句是:“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四海之内皆 兄弟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德不孤必有 邻”、“礼之用和为贵”。
孔子及其学说在历史上的地位如何?
大思想家:提出“仁”、“礼”、“中庸” “有教无 类” “因材施教”重要思想 大教育家:开创私人办学先河,提出有教无类思想和 一系列教育理念 儒家学派创始人:儒家学说成为几千年中国传统社会 的主流思想,影响深远 晚年整理文化典籍:《六经》 儒家思想成为亚洲许多国家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 欧洲启蒙思想家受到儒家思想的启发
1、春秋战国时期,奴隶制度趋向瓦解封建制度正在确立, 战乱频繁,新兴地主阶级急需强有力的手段来巩固新生的政 权。 儒家思想提倡“仁”、德治、维护周礼,这些主张无助 于统一,不能适应新兴地主阶级的统治需求,必然受到冷落。
2、西汉武帝在位时期封建国家强盛,为维护封建大一统局 面,必须建立与之相应的思想体系。董仲舒对儒家思想进行 改造,主张“君权神授”、“天人感应”、“大一统”适应 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统治的需要,不仅为封建专制政治提供 了理论依据,还为政治上的统一奠定了思想基础,因而 “独 尊”。 3、汉到明清:儒家学说体系进一步完善和发展,符合了统治 阶级禁锢士人思想、为封建等级制度辩护、维护专制主义中 央集权的需要,受到统治者的千方百计的维护。
对普通人: “忠”” 培养 “成人”(举止…言行…) 信“ 君臣关系: “忠君” ①礼与仁、言与行统一 培养“君子” ②自我修行、兼济天下
3、方法 因材施教,言传身教 4、教学内容 六经 “政事”和“治国”本领
三、孔子及其儒家思想的影响
1、对中国
前朝思想文化的总结 (1)思想:“六经” “ 孔子者,中国文化之中心也;无孔子,则无 后世传统政治的理论基础 中国文化。自孔子以前数千年之文化赖孔子而传, 和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 (“五经”)
4、明清: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早期民主启蒙思想 产生。儒家思想开始受到批判
5、19世纪末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初步发展,资产阶级力量薄弱, 资产阶级维新派由于自身政治上的软弱性,不敢公开同封建正统 思想对立,因此把孔子装扮成托古改制的先师,借孔子的权威来 论证资产阶级维新变法的合理性。 制造理论依据,减少变法阻 力,促进维新思想的传播。
“互为表里”

(3)中庸之道 “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中庸作为一
种道德,该最高的吧! 朱熹《论语集注》:“中者,无过无不及之名也。庸, 平常也。”
“过犹不及。”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君子讲
求和谐而不同流合污,小人只求完全一致,而不讲求协调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 然后君子。”质朴胜过了文饰就会粗野,文饰胜过了质
红色的是历史上的地位蓝色的是学说
三、孔子及其儒家思想的评价 1.对中国:
①政治:奠定了中国封建社会传统政治的理论基础 ②思想:儒家学说成为几千年中国传统社会的主
流思想,影响深远,成为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核 心内容。
②教育:奠定中国古代教育传统。
2.对亚洲: 儒家思想成为亚洲许多国家传统文化的
组成部分(日本、朝鲜、越南)
子曰:“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欤?” 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 曰:恭、宽、信、敏、惠。 子曰: 仁者爱人。 孔子的爱人是有等差的爱VS墨子兼爱是博爱无区别的爱。
(伦理范畴) 爱人(仁爱、关怀、体谅、容忍等一切美德) ①含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