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生平
简要介绍孔子的生平10字
简要介绍孔子的生平
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
他出生在鲁国(现在的山东省曲阜市),是当时一个贫寒的贵族子弟。
孔子在年轻时就立志为国家和人民做出贡献,他游历各国,向各位统治者提出治国救民的建议,但并未得到重用。
于是他决定回到鲁国,从事教育事业,培养学生,传播自己的思想。
孔子提出了儒家思想,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他主张个人修养和道德修炼,认为只有成为一位有德之人,才能够引导他人循循善诱。
他的教育理念是注重学以致用,提倡实际的学习和实践。
孔子的学术思想和教育观念深深影响了中国文化的发展,儒家思想成为中国古代的主流思想体系,并影响到东亚各国。
孔子的弟子们编撰了他的言论和思想,成为了《论语》一书,对后代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孔子一生致力于教育和文化事业,为后世留下了丰富的智慧和思想财富。
他被尊称为“至圣先师”,成为中国文化中的重要人物,被中国人民尊为文化偶像和精神指导。
孔子生平及主要思想
一、孔子生平及主要思想1、孔子生平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生而首上顶”,故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
生于鲁国昌平乡陬邑(尽山东曲阜东南),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据史载,孔子的先世是宋国(纣王庶兄微子启的封国)的贵族,时因宋国内乱,祖先避难于鲁国。
孔子幼年丧父,所以曾曰:“吾少也贱”,但其却“十五至于学”,大约30岁时开始从事私人讲学。
51岁出任鲁国中都宰,后升任司空、大司寇。
54岁去鲁,带弟子周游列国,凡14年,曾去过宋、卫、陈、蔡、齐、曹、郑、浦、叶、楚等国,主张皆不受用。
“宝剑折断,铩羽而归”,孔子68岁回到鲁国,晚年致力于教育和对古代文献的整理,相传曾修《诗》、《书》,订《礼》、《乐》,序《周易》,撰《春秋》。
孔子精通“六艺”,与其弟子言行语录及思想保存在《论语》之中。
2、主要思想①伦理观与政治观。
“仁”为孔子思想体系的总纲。
何谓“仁”呢?在孔子看来,就是要“爱人”;“恭”、“宽”、“信”、“敏”、“惠”也为仁;“刚”、“毅“、”“木”、讷”近仁;“仁者必有勇”;“仁者无忧”。
总之,他所说的“仁”是包罗众德的最高观念,只有全部美德的总和才能构成“仁”。
因此,追求做一个完善的人,是孔子自始至终的理想。
修身需要仁,为人处世也要仁,“仁”的终极关怀是治国安民,此谓之“大仁”。
由此可见,孔子将伦理道德与现实政治紧密联系了起来。
正如儒家的宗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一样,内含一种献身政治、关怀黎民百姓的济世情怀。
孔子拥护周礼,正如他所说的:“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但他眼中的礼却在含义、范围上均与西周不同,所以又表现出了对周礼改造的一面。
首先他所说的“礼”基本上是礼仪、礼制,突出了现实政治的含义,淡化了西周时代崇敬鬼神的色彩。
他认为应发挥礼在调和社会各阶层之间关系的作用,即现代意义上的秩序和制度。
第二,他扩大了礼的适用范围。
西周时代讲究“礼不下庶人”,而孔子却主张不分贵贱的“齐之以礼”,打破了贵族和庶民之间原有的重要的一条界限。
孔子的生平简介_孔子的政治思想
孔子的生平简介_孔子的政治思想孔子,名丘,字仲尼。
春秋时期鲁国人。
人们尊敬地称他为“孔夫子”、“夫子”。
下面是店铺为你搜集孔子的生平简介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孔子的生平简介孔子出生在公元前551年当时鲁国(今中国东部山东曲阜)的一个没落贵族家庭。
孔子3岁时,他的父亲去世了,后来母亲也去世了。
他的少年时代是贫困的,他管理过仓库,也看管过牛羊。
孔子很喜欢读书,他认真地学习礼、乐、射、御、书、数六艺。
学习刻苦而又虚心。
他学习礼,就到很远的洛邑(今洛阳),请教学问很大的老子。
他在齐国听到古代音乐的演奏,就专心学习,竟然达到“三月不知肉味”的程度。
这样,孔子逐渐成为学问广博的学者。
那时候,很多读书人愿拜孔子作老师,于是,孔子就创办了私学。
孔子50岁时在鲁国做了官,他当官时间不长,却把鲁国治理得非常好,表现了他的政治才能。
不久,孔子对昏庸的鲁国国君十分失望,就不做官了,带着他的学生周游各个诸侯国,宣传他的政治主张,希望各国的国君能采用他的意见。
可是,他辛辛苦苦奔走了十几年,各国国君都不用他,他只好又回到鲁国。
那时他已经68岁了。
孔子晚年仍不停地工作,一面继续讲学,一面整理古书。
据说,他整理了《诗经》、《尚书》等几部书,还对鲁国史书《春秋》作了修订。
孔子整理古书,对中国古代文化的保存和传播做出了贡献。
公元前479年,73岁的孔子死在鲁国。
他死后第二年,鲁国国君把孔子的家改建成庙,这就是孔庙。
孔庙后来成了历代帝王祭祖孔子的地方。
孔子的政治思想孔子是一位大思想家。
不过在当时,他的政治思想基本上是保守的。
孔子所处的时代,奴隶社会正向封建社会转变,周王的势力越来越小,诸侯国的力量却越来越大。
各诸侯国不听周王的命令,诸侯国之间经常发生战争。
孔子对这种现实很不满意,他的理想是建立一个统一强大的王朝。
他比较喜欢西周的奴隶制度,要求人们按“周礼”所规定的君臣父子的尊卑等级制度办事,这在当时只能是一种空想。
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
孔子生平、《论语》简介及孔子的有关思想主张
孔子生平、《论语》简介及孔子的有关思想主张本文是关于孔子生平、《论语》简介及孔子的有关思想主张,感谢您的阅读!孔子生平、《论语》简介及孔子的有关思想主张孔子生平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
鲁定公时,曾任鲁国大司寇,后来私人办学,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还在晚年整理“六经”(《诗》《书》《易》《礼》《乐》《春秋》)。
他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自汉代以后,孔子学说成为二千余年封建文化的正统,影响极大。
封建统治者一直把他尊为圣人。
他又是一个伟大的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影响深远,以至于今。
《论语》简介《论语》是一部语录体的散文集,它是孔子的门人和再传弟子所辑录的孔子的言行录,全面地反映了孔子的哲学、政治、文化和教育思想,是关于儒家思想的最重要著作。
宋儒把《论语》《大学》《中庸》和《孟子》合称为“四书”。
《论语》共20篇,每篇又分若干章,不相连属;言简意丰,含蓄凝练,包含了孔子渊博的学识和丰富的生活经验;在记言的同时,传达了人物的神情态度;在某些章节的记述中,还生动地反映了人物的性格特点;其中有不少精辟的言论成为人们习用的格言和成语,对后来的文学语言有很大影响。
孔子的有关思想主张1.孔子主张礼治,反对法治。
礼的意义在古代甚为广泛,指国际间交际的礼节仪式,贵族的冠、婚、丧、祭、飨等典礼,包括政治制度、道德规范等。
孔子说:“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后继周者,虽百代可知也。
”(《论语·学而》)似乎周礼是千秋不变的规范。
晋国铸了刑鼎,他尖锐地反对,说:“晋其亡乎,失其度矣。
”2.在经济方面,他反对封建的田赋制度而极力维护西周以来的田赋制度。
《左传·哀公十一年》:“季氏欲以田赋,使冉有访诸仲尼。
……仲尼……私于冉有曰:‘君子之行也,度于礼。
施取其厚,事举其中,敛从其薄。
如是则以丘亦足矣。
若不度于礼,而贪冒无厌,则虽以田赋,将又不足。
且子季孙若欲行尔法,则周公之典在;若欲苟而行,又何妨焉’。
孔子生平介绍
孔子
生平:(前551年9月28日~前479年4月11日)子姓,以孔为氏,名丘,字仲尼.春秋
时期鲁国人.我国古代伟大文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古文献整理家,儒家学派创始人.相传曾修《诗》《书》,订《礼》《乐》,序《周易》,作《春秋》.他一生从事传道,授业,解惑,被中国人尊称“至圣先师,万世师表”.后人把孔子的言行语录记录下来,作成《论语》.孔子与孟子并称“孔孟”,孔子被尊为“至圣”.他的言行被他的学生写成创世巨作《论语》.他还是世界最著名的文化名人.是儒家学派的创始者.
思想:孔子首次提出“有教无类”,认为世界上一切人都享有受教育的的权利.教师
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应该“诲人不倦”,“循循善诱”,“因材施教”.他认为学生应该有好的学习方法如“举一反三”、“温故而知新”;学习还要结合思考“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好学“三人行必有我师”;。
和孔子有关的小故事
和孔子有关的小故事摘要:一、孔子的生平简介二、孔子的重要思想三、和孔子有关的小故事1.孔子弟子颜回捡柴2.孔子论孝道3.孔子与子贡论仁4.孔子论君子四、小故事的启示正文:一、孔子的生平简介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被誉为“大成至圣先师”。
他出生在春秋时期的鲁国,一生致力于倡导道德伦理、教育改革和社会矛盾的解决。
孔子的思想体系被称为儒家思想,对中国古代乃至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孔子的重要思想孔子的思想主要包括仁、义、礼、智、信等五个方面。
仁是孔子伦理思想的核心,强调关爱他人、以人为本;义则是指在社会交往中要有正当的行为准则;礼则是维护社会秩序的重要手段;智即是智慧,提倡求知识、明理性;信则强调诚信为本,做到言行一致。
三、和孔子有关的小故事1.孔子弟子颜回捡柴颜回是孔子最喜欢的弟子之一。
有一次,颜回在街上捡到一根金棒,他想起了孔子教导他要廉洁自律,于是将金棒归还了失主。
失主为了感谢颜回,送给他一头牛。
颜回又将牛归还,并表示不能因自己的善行而接受报酬。
这个小故事展示了孔子弟子的高尚品质。
2.孔子论孝道孔子强调孝道的重要性,认为孝是天经地义的事情。
有一次,他的弟子子贡问他:“父亲犯了罪,儿子要不要举报?”孔子回答:“父为子隐,子为父隐。
”这意味着在孝道的面前,家庭成员应该互相包庇、互相谅解。
3.孔子与子贡论仁子贡向孔子请教:“什么是仁?”孔子回答:“爱人。
”子贡又问:“所有人都爱,够了吗?”孔子说:“还不够,还要善于对待他人。
”这个小故事展示了孔子对仁的诠释,强调要关爱他人、善于处理人际关系。
4.孔子论君子孔子认为,君子应该具备良好的品德和修养。
他说:“君子恭而无失礼,勇而无争,直而不肆。
”这意味着君子要在言行举止、为人处事方面有所节制,具备谦逊、勇敢和正直的品质。
四、小故事的启示这些和孔子有关的小故事,传达了儒家伦理道德的核心观念,如廉洁自律、孝道、仁爱、人际关系处理和君子品质等。
孔子生平与主要经历介绍
孔子生平与主要经历介绍孔子是春秋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的创始人。
那孔子的生平是怎样的?下面是店铺为你搜集孔子生平与主要经历,希望对你有帮助!孔子生平简介孔子(公元前551年,即鲁襄公二十四年——公元前479年,即鲁哀公十六年),名孔丘,字仲尼。
在庚戌年戊子月庚子日的甲申时,孔子出生在春秋末期的鲁国陬邑,也就是当今的山东省曲阜市。
他是春秋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集大成者,是儒家学派思想的始祖。
孔子是殷遗贵族的后裔,早前,他的祖先从宋国出逃,因此宋国夏邑是其祖籍,位于今河南省商丘夏邑县。
春秋时期,西周社会的经济政治制度瓦解,社会动荡不安,战乱纷争。
在这艰苦的社会政治生活环境下,孔子曾担任官职,与鲁国、贵族势力进行斗争角逐,以缓和阶级之间的矛盾;体恤百姓,爱民如子,主张以德仁治国,希望恢复西周的秩序。
在这政治、经济制度崩盘的国家,孔子的生活条件极其艰辛。
但他勤奋好学,虚心请教各位名师,一生周游列国,致力于游徒讲学,推行自身的教育思想和政治思想。
其教育思想的成就为:提出了“有教无类”、“因材施教”、“不耻下问”、“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教育思想及精神,还倡导“温故而知新”,“学而时习之”的学习技巧等,历史上第一个开设私人讲学风气;政治思想上,提出了“礼”,开创“仁”的学说。
孔子死后,历代皇帝为表尊崇不断地追谥。
至今为止,孔子的思想学说已经成为我国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影响源远流长。
后世均尊称孔子为圣人。
孔子生平事迹孔子(公元前551年,即鲁襄公二十四年——公元前479年,即鲁哀公十六年),名孔丘,字仲尼。
庚戌年戊子月庚子日甲申时,孔子出生于春秋末期的鲁国陬邑,也就是当今的山东省曲阜市。
他是春秋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集大成者,是儒家学派思想的始祖。
孔子是从宋国逃出来的殷遗贵族的后裔,宋国夏邑是其祖籍,位于今河南省商丘市夏邑市。
孔子自小过着清贫的生活。
三岁时,父亲就离开人世。
母亲颜氏就带着他离开出生地尼山,来到阙里。
孔子生平事迹简介
孔子生平事迹简介1、孔子,前551年9月28日(农历八月廿七)~前479年4月11日(农历二月十一)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人。
英文:Confucius,KungTze。
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世界十大历史名人之一。
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的祖先本是殷商后裔。
周灭商后,周成王封商纣王的庶兄,商朝忠正的名臣微子启于宋。
建都商丘(今河南商丘一带)。
微子启死后,其弟微仲即位,微仲即为孔子的先祖。
自孔子的六世祖孔父嘉之后,后代子孙开始以孔为姓,其曾祖父孔防叔为了逃避送过内乱,从宋国逃到了鲁国。
孔子的父亲叔梁纥(叔梁为字,纥为名)是鲁国出名的勇士,叔梁纥先娶施氏,生九女而无一子,其妾生一子孟皮,但有足疾。
在当时的情况下,女子和残疾的儿子都不宜继嗣。
叔梁纥晚年于年轻女子颜氏生下孔子。
由于孔子刚出生时头顶的中间凹下;又因孔子的母亲曾去尼丘山祈祷,然后怀下孔子,故起名为丘,字仲尼(仲为第二的意思,叔梁纥的长子为孟皮,孟为第一的意思)。
孔子三岁时候,叔梁纥病逝,之后,孔子的家境相当贫寒。
孔子极为聪明好学,二十岁时候,就已经非常渊博,被当时人称赞为“博学好礼”。
同时,鲜为人知的是孔子继承了父亲叔梁纥的英勇,升高九尺三寸(今1.9米以上),膂力过人,远非后世某些人认为的文弱书生的形象。
并且,孔子酒量超凡,据说从来没有喝醉过。
但孔子从不以武勇和酒量等为豪。
孔子青年时代曾做过“委吏”(管理仓库的小官)、“乘田”(管理牧场的小官),事无大小,均能做到近乎完美。
由于孔子超凡的能力和学识,很快得到不断提拔。
到孔子五十一岁的时候,被任命为中都宰(相当于现在的市长),政绩非常显著;一年后升任司空(相当于现在的建设部长),后又升任大司寇(相当于今天的公安局部长兼检查部长兼职最高人民法院院长);五十六岁时,又升任代理宰相,兼管外交事务(由于孔子升迁过快,不符合当时官员晋升标准,因此为代理宰相)。
孔子个人生平
孔子个人生平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以孔为氏,名丘,字仲尼。
春秋时期鲁国陬邑昌平乡(今山东省曲阜市南辛镇)人。
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理论政治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世界最著名的文化名人之一。
家中排行第二。
中国古代文学家,思想家,理论政治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古文献整理家,儒家学派编撰人,被后人推崇为儒家学派创始人。
相传曾修《诗》《书》,订《礼》《乐》,序《周易》,作《春秋》。
他一生从事传道,授业,解惑,被中国人尊称“至圣先师,万世师表”。
后人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记录下来,作成《论语》。
在天道观上,孔子不否认天命鬼神的存在,但又对其持怀疑态度,主张“敬鬼神而远之”。
孔子与孟子并称“孔孟”,他们的思想并称为孔孟之道。
孔子被尊为“至圣”“素王”,曾子则为宗圣。
孟子为“亚圣”。
他的言行被他的学生写成创世巨作《论语》。
他还是世界最著名的文化名人。
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然而另有一种俊式学说“反孔精英”杨诚俊先生却认为孔子一无是处。
再然而,另有一种学说“反羊精英”杨正宗先生却认为杨诚俊一无是处,其行为纯属哗众取宠。
孔子儒家学派创始人,世界最著名的文化名人,同时精通易经《十翼》所作者,孔子是中国古代突破对自然山水宗教式态度的第一人,我爱大自然更爱自然山水,大自然包涵灾难、地震、龙卷风、恐龙的灭绝等,而自然山水是永存的好风水,提出了“知者乐水,仁者乐山”(《论语·雍也》)的著名美学命题。
孔子小故事孔子行礼传说,孔子年少而好礼,有一年的秋天,乌云滚滚,寒风嗖嗖,落叶从树上纷纷飘下来,随风翻飞。
这时,年少的孔丘正聚精会神的在窗下读书,由于天气太冷,他又穿着单薄的衣服,不时地搓着手。
坐在一旁的母亲心痛地说:“孩子。
歇一会儿吧!”“好啊!”孔子答应着站起身,拿起放在桌旁的俎豆(当时行礼用的器具),不声不响地出了屋门。
母亲忙说:“孩子,外面风大,天又这么冷,眼看就要下雨了,你不要到院子里去玩了吧。
孔子生平介绍事迹等名人事迹
2
文献整理
孔子晚年致力教育,修 《诗》《书》《礼》 《乐》,序《周易》
(称《易经》十翼,或 称易传),撰《春秋》。 后人合称之为《六经》
3
诗歌创作
相传孔子作有《去鲁歌》 《蟪蛄歌》《龟山操》 《盘操》《猗兰操》 《将归操》《获麟歌》
等诗歌
教育实践
政治上的不得意,使孔子将很大一部分精力用在教育事 业上。孔子曾任鲁国司寇,后携弟子周游列国,入东周 向老子请教。最终返回鲁国,专心执教。
生平简介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 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 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 祖籍宋国(今河南),中国古代思想家、 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生平简介
➢ 孔子开创私人讲学之风,倡导仁义礼智信。有弟子三千,其中贤人七十二。 ➢ 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三年,晚年修订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
去世后,其弟子及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论语》。该 书被奉为儒家经典
主要成就
道德学说
孔子建构了完整的“德 道”思想体系:在个体 层面主张“仁、礼”之
德性与德行。
政治学说
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内 容是“礼”与“仁”, 在治国的方略上,他主
张“为政以德”。
经济学说
孔子的经济思想最主要 的是重义轻利、“见利 思义”的义利观与“富
(《论语·为政》)
孔子的美学思想核心在于“美”与“善”的统一,同时也是形式和内
3
容的统一。孔子倡导“诗教”,即将文学艺术与政治道德相融合,把
文学艺术视作变革社会和政治的手段,以及陶冶情操的重要途径。
主要成就
1
语录汇编
关于孔子的生平简介
关于孔子的生平简介孔子,儒家学派创始人,中国著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下面是店铺为你整理的关于孔子的生平简介,希望对你有用!孔子简介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人(今山东曲阜),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夏邑),中国著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
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孔子曾受业于老子,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订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
相传他有弟子三千,其中七十二贤人。
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儒家经典《论语》。
孔子在古代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万世师表。
其儒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孔子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孔子被尊为儒教始祖(非儒学),随着孔子影响力的扩大,孔子祭祀也一度成为和上帝、和国家的祖宗神同等级别的“大祀”。
孔子人物生平贵族出身孔子的祖上是宋国的贵族,先祖是商朝开国君主商汤。
周初三监之乱后,为了安抚商朝的贵族及后裔,周公以周成王之命封商纣王的庶兄微子启于商丘建立宋国,奉殷商祀。
微子启死后,其弟微仲即位,微仲是孔子的十五世祖。
六世祖得孔氏,称孔父嘉。
孔父嘉是宋国大夫,曾为大司马,封地位于宋国栗邑(今河南夏邑),后来在宫廷内乱中被太宰华督所杀。
孔父嘉子木金父,木金父生孔防叔,孔防叔的孙子叔梁纥就是孔子的父亲,叔梁纥为避宋国战乱逃到鲁国的陬邑(今山东曲阜)定居,其官职为陬邑大夫。
圣人降世叔梁纥的正妻施氏,生了九个女儿却没有一个儿子,小妾为他生了长子孟皮,孟皮有足疾,叔梁纥很不满意。
于是叔梁纥请求颜氏让她三个女儿之中的一个立为妾,颜氏念叔梁年老且性情急躁,于是征求三个女儿的意见。
长女和次女都不同意,只有小女儿颜征在(颜徵在)愿嫁叔梁纥。
孔子生平简介
孔子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市东南)人。
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自西汉以后,孔子学说成为两千余年封建社会的文化正统,影响极其深远。
现存《论语》一书,是研究孔子学说的主要资料。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市东南)人。
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相传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孔子曾带领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
晚年潜心致力于古文献整理,修《诗》《书》,定《礼》《乐》,序《周易》,作《春秋》。
其思想以“仁”为核心,“仁”即“爱人”,倡导推行“仁政”,且应以“礼”为规范,“克己复礼为仁”;提出“正名”主张,以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都应实副其“名”;注重“学”与“思”的结合,所谓“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首创私人讲学风气,主张因材施教,“有教无类”,“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强调“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
自西汉以后,孔子学说成为两千余年封建社会的文化正统,影响极其深远。
现存《论语》一书,记载有孔子与门人的问答,是研究孔子学说的主要资料。
家世渊源孔子的先世出自王家,为子姓殷商遗民。
在商朝,孔氏长支被封为宋公负责商朝历代君王的祭祀。
商朝灭亡后,孔氏远祖微子启(商纣王的哥哥、殷末“三仁”之一)受封于宋,都商丘,奉殷商祀。
由微子经微仲衍、宋公稽、丁公申,四传至泯公共。
泯公长子弗父何让国于其弟鲋祀(即宋厉公),自为宋国上卿,孔子先祖遂由诸侯之家转为公卿之家。
弗父何生宋父周(名周,字宋父),周生世父胜(名胜,字世父),胜生正考父(名正,字考父)。
正考父接连辅佐宋戴公、武公、宣公,久为上卿,以谦恭著称于世。
他熟悉商代文献,曾校“商之名颂”。
他受君委命,一命而偻,二命而伛,三命而俯。
循墙而走,不争于人。
正考父生孔父嘉(名嘉,字孔父)。
嘉继任宋大司马。
后宋太宰华父督作乱,弑宋殇公,杀孔父嘉。
孔子生平及思想
三、孔子生平
1.鲁襄公21年出生
2.早年丧父,家境中落,年轻时曾做过管粮仓、管放牧的小官 。
3.30余岁时开始授徒讲学。
4.鲁定公九年(前 501 ),出任中都宰,颇有政绩。后升为 司空和大司寇。
5.孔子 55 岁时,后鲁国政局有变,孔子见理想难以实现 , 遂带领弟子离开鲁国,开始了周游列国的飘泊生涯。
人的重要依据 ❖ 中庸思想可谓博大精深,它要求执政者“执其二端,用其中
于民”(《中庸》),妥善协调各方面的矛盾,实现和谐(“ 和为贵”)的价值目标。
六、论语
❖ 一般认为是孔门弟子所著。 ❖ 体裁为语录体的。 ❖ 政治内容:
孔子在回答学生的诸多问题的时候,有许多涉及到治理国 家的问题。孔子的学生中有一部分人去做了官,或者有做 官的志向,因此他们在提问的时候经常问到治理国家的问 题。而孔子也曾经做过官,他希望自己的政治主张能够得 到实现。事实上孔子的“礼治”,不仅仅是国家治理的问 题,他还讲到人与人关系的问题、家庭的问题、君臣之间 的问题,上到国君,下到普通老百姓,如何和睦相处的一 系列问题。“仁”即爱人。
五、孔子思想
背景: ❖ 春秋时期是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时期, 充满着新与旧的矛盾(经济、政治、思想)
❖ 阶级关系上出现新的变化,传统礼法秩序 受到猛烈冲击,违背周礼行为司空见惯
“天子失官,学在四夷”(天子丧失了自己的职守,官守的学 术散落 )
1.人性观
五、主要思想
“性相近,习相远 ” “唯上智与下愚不移 ”
六、论语
❖ 鬼神的问题 怎么做人也是孔子经常谈论到的一个主要的话题。很多
学生都向他请教怎么做人。《论语》这本书里关于这方面的 内容很多。孔子在讲话中,把人分成了很多类型,孔子按照 思想境界的高下把人分成:“圣人”,是思想境界最高的人; 其次是“君子”,这一词在《论语》中出现的频率非常高; 再往下是“仁者”,在《论语》里面也经常看见;其他还有 “智者”、“贤者”、“善人”,还有“小人”。“君子” 和“小人”往往是对立的。
孔子的生平是怎样的
孔子的生平是怎样的孔子的思想对中国的发展乃至整个世界都有非常深远的影响,孔子是世界十大文化名人的首位。
下面是店铺搜集整理的孔子的生平,希望对你有帮助。
孔子的生平孔子出身贵族,是商汤的后裔,商亡后,微子启建立了宋国,死后传位给弟弟微仲,其后世得孔姓。
孔父叔梁纥六十六岁娶得颜氏之女颜征在,彼时颜征在还不满二十岁,年龄相差有点大,这在当时于理不合,所以两人住在尼山,后得孔子。
孔子三岁时父亲病逝,被父亲的正妻赶出家门,孔子长大后深知努力学习的意义,志在学问,后踏入仕途。
鲁国内乱时,孔子逃到齐国,齐国大夫欲加害于他,后又逃回鲁国,经过这么多年磨练,已小有成就。
与季氏出现矛盾后离开鲁国,开始了周游列国旅途,先后到过卫国、陈国、蔡国、叶国等国,均未得到重用。
最终回到了鲁国开创私塾,专心教学。
公元前479年,孔子七十三岁时病逝,很多弟子为他守墓三年,只有子贡一人守了六年。
关于孔子的故事颜回是春秋时期的人,他14岁就跟随孔子,跟他学习各种为人之道和知识。
并且他自己很争气,成为了孔子的最得意的学生,在这么多弟子当中,孔子对他的称赞可以说是最多的,说他是个好学的人,也是一个“仁人”。
因此后世对颜回的赞扬依旧是络绎不绝,后世的君王或文人都尊崇他为颜子。
说起这一对师生,就不得不提一下,孔子曾跟颜回有过这么一段对话。
孔子说:“颜回啊,你先过来。
你想想你家境比较低微,为什么就不去做官,然后以弥补家用呢。
”颜回回答道:“对于做官这件事情,我一点儿心思也没有,城郭外面我有50亩田地,我可以用来耕种粮食;在城郭内部的40亩田地,我们可以养殖蚕和种植麻;我有着自娱自乐的方式,那就是波动鼓琴,并且夫子你跟我说的那些道理足以让我感到愉悦,我又为何非得要去做官呢。
”孔子听了他的回答之后,先是变了一个脸色,说:“说的实在是好啊,我知道这是你心愿。
我听说善于满足的人,不会因为利益来使自己劳累;那些安闲自得的人,知道自己已经失去很多东西,但是也不会觉得有丝毫的畏惧;注重自己内心修养的人,不会因为自己不做官而感到惭愧。
春秋时期思想家孔子生平简介
春秋时期思想家孔子生平简介孔子,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中国著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春秋时期思想家孔子生平简介,希望大家喜欢!孔子生平简介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年),名丘,字仲尼,鲁国昌平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
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是对中国历史文化影响最大的人物之一,在全世界,特别是在东南亚各国也有很大影响,是世界文化名人之一。
孔子的先祖是殷末纣王之庶兄微子启,启奉商祀,封于宋。
六世祖孔父嘉,始以孔为姓。
五世祖木金父避难奔鲁,后乃定居鲁国陬邑。
父叔梁纥为鲁武士,以勇力闻于诸侯,晚年与颜氏女徵在结婚而生孔子。
孔子幼时常以陈俎豆、设礼容为戏。
3岁丧父,受教于贤母徵在。
15岁立志于学。
年轻时曾做过管粮仓、管放牧的小官。
相传,他曾问礼于老聃,学乐于苌弘,学琴于师襄。
34岁时鲁大夫孟僖子之嗣孟懿子及南宫敬叔来学礼,从此,孔子开始授徒讲学。
鲁昭公二十六年(公元前516年)鲁国内乱,孔子不满以季氏为首的三桓擅权,离鲁至齐。
齐景公想任用孔子,但遭晏婴等人的阻挠。
不久孔子返回鲁国,开始整理诗、书、礼、乐,并扩大教育事业,弟子越来越多,影响也越来越大。
鲁定公九年(公元前510年),孔子被任为中都宰,颇有政绩,“一年,四方皆则之”。
于是,由中都宰迁为司空,后又迁为大司寇。
鲁定公十年(公元前500年),齐鲁夹谷之会,孔子相礼,临事兵礼并用,鲁国取得了胜利,收回了被齐国侵占的郓、灌及龟阴之田。
后摄行相事,“堕三都”、抑三桓。
孔子计划失败后,乃借口“燔肉不至”,带领弟子离开鲁国。
时孔子55岁。
自此,孔子开始了14年的周游列国的漂泊生涯。
其间虽“干七十余君”,终无所遇。
鲁哀公十一年(公元前484年),季康子以币迎孔子,孔子归鲁。
孔子回到鲁国,时年已68岁,鲁哀公和季康子常向孔子问政,但终不起用。
孔子晚年集中精力从事教育,整理《诗》、《书》等古代典籍,删修《春秋》。
孔子生平简介〖36——39岁〗
孔子生平简介〖36——39岁〗一、孔子在齐公元前516年(鲁昭公二十六年)孔子在齐国,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孔子受到齐景公的赏识和厚待,齐景公欲以尼溪之田封赐给孔子,被齐相晏子阻止。
孔子在齐闻《韶》乐,如醉如痴,刻苦学习《韶》乐,三月不知肉味。
二、孔子返鲁公元前515年(鲁昭公二十七年)孔子政治跨国界,遭到齐国大夫排挤,诬陷他是鲁国季孙氏派来的间谍,有同化异邦之嫌,并要加害于他。
齐景公的态度也随之改变说:“吾老矣,弗能用也。
”孔子于是由齐返鲁。
其时鲁政权操在季氏,而季氏又受制于其家臣阳货。
孔子不满这种政不在君而在大夫,“陪臣执国命”的状况,不愿出仕。
他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退而修诗书礼乐,弟子弥众”,从远方来受学的,几乎遍及各诸候国。
三、孔子对时事的褒贬1、重情义孔子敬佩的吴公子季札聘齐,其子死,葬于瀛、博之间,孔子往。
2、赞近不失亲,远不失举公元前514年(鲁昭公二十八年)晋国魏舒(魏献子)执政,消灭了祁氏和羊舌氏,将他们所占的土地划分为十个县,选派贤能之士为县宰,其中包括自己的儿子。
孔子对魏舒的做法十分赞赏,说魏子之举“近不失亲,远不失举,可谓义矣。
”3、亡国之兆的预言公元前513年冬天,晋国的赵鞅和荀寅把范宣子制定的刑书铸在铁鼎上。
孔子听到这个消息后,怒发冲冠,忿忿地说:“晋应以始封唐叔所受周武王之法度治理百姓,卿大夫各居其位,百姓自然能尊其君,畏刑法,守其职,如此以来,则贵贱相安,国有法度。
晋文公率众春猎于被庐,见秩序不整,乃修唐叔旧法,谓之被庐法,并制定了官位袭爵之制,遂成中国诸侯之盟主。
如今晋顷公无视祖宗之法,铸刑书于鼎,使百姓看惯了刑鼎,时起犯法,国君何以尊贵?无尊贵怎能守业?贵贱无序怎能立国?况且范宣子之刑书作于晋文公六年春,当时三换中军元帅,贾季、箕郑作乱。
如此乱世之刑书,怎可铸于鼎,作为晋之定制呢?”晋铸刑鼎,孔于认为“晋其亡乎,失其度矣。
孔子的生平简介是什么
孔子的生平简介是什么孔子是中国古代的大思想家和大教育家、大政治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下面是店铺为你搜集孔子的生平简介是什么,希望对你有帮助!孔子的生平简介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即农历八月廿七~农历二月十一),名丘,字仲尼,汉族,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市南辛镇)人,先祖为宋国(今河南商丘市夏邑县)贵族。
孔子集华夏上古文化之大成,在世时已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万世师表,是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孔子的儒家思想对中国、儒家文化圈及世界有深远的影响。
全中国各地都有孔庙祭祀孔子,当代作家华轩居士在多篇作品中颂扬孔丘。
孔子被世人尊称为“孔圣人”,是春秋战国时代的人物。
他是儒家学说的创始人,开创了一个思想核心为“仁”和“礼”的思想学派。
孔子不仅是个伟大的思想家,他还是一个颇有成就的教育家、政治家。
孔子以子为姓,出生于一个没落的贵族家庭。
孔子从小就刻苦好学,从他在已经是家喻户晓的老师时却还是认为自己的学问不够,选择不远千里地前往洛阳拜老子为师这件事中就可以看出他对追求学问的热衷。
孔子曾带领他的一些弟子周游列国十余年,以增加自己的学识和见闻。
晚年时期回归后,孔子仍旧继续他讲学事业,培养学生,同时他还对六经等古籍进行整理和修订。
而世人皆知的《论语》不是孔子自己所著,是由他弟子以及再传弟子所记录整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而成的,书中有不少可供人学习的孔子典故或孔子的言行。
孔子是哲学思想上的大家,他崇尚仁义、礼乐,提倡德治。
在推崇人道精神的同时,孔子还注重建立制度以维持社会秩序。
孔子还提出了利与义之间要更为重视道义的义利观念,以及重视民生,先富后教的经济思想。
除了在道德和经济方面,孔子在其他领域比如旅游方面、艺术方面等都有一定的思想成就。
而这些使孔子成为伟大思想家的同时,也对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孔子生平事迹孔子,是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和儒家学派的创始者。
孔子的伟大事迹
孔子的伟大事迹孔子,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在中国历史上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
他的思想对于中国乃至世界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孔子的生平、思想及教育贡献三个方面阐述他的伟大事迹。
一、孔子的生平孔子,名丘,字仲尼,公元前551年出生于鲁国的孔府,是孔子家族的第72代传人。
尽管孔子出身寒微,但他通过刻苦努力,终于成为一名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孔子年轻时就表现出了追求知识和修养的渴望。
他广泛涉猎经史之书,通过研读经典,积累了丰富的学问和智慧。
此外,孔子还拜访了各地的名儒,向他们请教学问。
在他学成之后,他开始了他的教育事业,传授自己的思想和智慧。
二、孔子的思想孔子的思想深受儒家传统的影响。
他提倡仁、礼、义、智和诚信等道德品质,并认为这些品质是维护社会秩序和人际关系的基石。
孔子鼓励人们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以实现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孔子的思想中最著名的概念是仁。
他认为仁是人性的最高境界,是人们应当追求的目标。
他认为仁者先为己,后为人,先去自己的利益,而后考虑他人的利益。
孔子强调仁者应当以身作则,用自己的行为和品行来影响他人,传递仁的智慧。
除了仁道外,孔子还强调了礼的重要性。
他认为礼仪是社会稳定和人际关系和谐的基础。
通过遵循礼仪,人们可以学会秩序、尊重和感恩,并能够在日常生活中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
三、孔子的教育贡献孔子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之一。
他的教育思想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强调培养学生的品德和修养。
孔子提倡“明明德”,即明明大德的教育理念。
他认为教育应该以德育为基础,通过塑造学生的品格和道德观念来培养他们。
孔子还提出了“三纲五常”的教育原则。
三纲指的是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强调家庭和社会等级的原则。
五常包括仁、义、礼、智、信五个方面的道德要求,指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
此外,孔子还注重培养学生的学问和智慧。
他提倡“有教无类”,认为每个人都有接受教育的权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 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 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
——司马迁《史记· 孔子世家》
“ 在中华民族的‘共同文化’与‘共同心理’ 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起了最重要、最巨大作用的 是孔子。” ——张岱年 “中国之教,得孔子而后立。中国之政,得秦皇 而后行。中国之境,得汉武而后定。” ——历史学家夏曾佑
(2)社会 社会大变革
“礼崩乐坏”
阶级矛盾尖锐; 人际关系紧张
●
“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
3岁丧父 家境贫寒 17岁丧母 基 层 阅 历 委吏 仓库保管员 乘田 畜牧场场长 吹鼓手
“卑”、“贱”对孔子思想的影响?
●
探究问题: 1.孔子为什么要周游列国? 2.孔子曾非常自信地:“苟 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 年有成”.他周游列国是否 达到目的? 3.为什么孔子的思想在当时 不被统治者重视?
政治:分封制崩溃,王室衰微,诸侯争霸
思想:百家争鸣 、阶级:新兴地主阶级崛起)
礼崩乐坏;充满新旧矛盾。——天下无道久矣
“礼乐之邦”——周礼尽在鲁
通过恢复周礼,承担传承文化和改善人际关 目的: 系的社会道义
●
二、进行教育教学革新
1、对象 “有教无类”(创办私学) 2、目的和目标 “成人”
教育思想
“君子”
学习态度: 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学而不思则罔 学习方法: 温故而知新 思而不学则殆 三人行,必有我师
个人修养: 人不知而不愠 见贤思齐焉 吾日三省吾身 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孔子被尊奉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和十大思想家之一,他 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和光荣,他被后人尊称为至圣、万世师 表,一已之力,铸就华夏子民的心理模式.
朴就会虚浮,质朴和文饰比例恰当,然后才可以成为君子
(3)中庸之道(哲学范畴 ) 协调礼和仁的方法
a、中庸的含义:
A.处理任何事情都不偏不倚,能恰到好处; 恰如其分 过犹不及
B.将各种正确的原则、思想等妥善加以调和,使他 们互相补充,互相制约。 达到中庸的做法:“和而不同” “中庸”:成为了孔子思想方法论基础, ※中庸与仁礼的关系 A.要实行仁和礼,就必须遵循中庸之道 B.中庸是划分君子和小人的重要依据
(2)鲁国季氏窃用天子之礼,“八佾舞(64人跳的舞,天子专用) 于庭”,孔子对此举动极为愤慨,叹曰:“是可忍孰不可忍
也”。 ——《论语•季氏》 请回答:(1)当时社会出现了什么状况? (2)孔子的态度是什么?他准备怎么做?
社会大变革——礼崩乐坏——恢复周礼——传承文化和道义
产生背景
社会大变革( 经济:生产力发展,井田制崩溃,私田出现
孔子“中庸之道”的应用?
政治:为政宽缓,纠之以猛。
义利:见利思义。 审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快乐而不过分,悲哀而不伤感)
中庸思想可谓博大精深,它要求执政者“执 其二端,用其中于民”(《中庸》),妥善协调各 方面的矛盾,实现和谐(“和为贵”)的价值目标。 应该说中庸思想倡导的崇尚和平,讲究信 义,注重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国家、人 与群体的和谐,是社会政治稳定与发展所必需 的基本条件,对调适、化解、规范社会各方面 利益的矛盾与冲突,使社会不至于在无谓的利 益冲突中频繁动乱乃至消亡,有着不可低估的 作用。
恭慎勇直均是美行,但是没有礼的节制就会有失
材料四: 克己复礼 材料五: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 非礼勿动。” 材料六: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 君,臣臣,父父,子子。” 材料七:“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 则民莫敢不服。”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 虽令不从。”
以在上“垂范”的方式,达到治理天下的目的。
“礼中有仁,仁中有礼”,维护既贵贱 分明又社会安定的统治秩序
●
材料一 孔子谓季氏(鲁国大夫),“八 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材料二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 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材料三: 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 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
(恭而无礼,就会劳扰不安;慎而无礼,就会畏葸 不前;勇而无礼,就会犯上作乱;直而无礼,就会 急切伤人。)
⑵“仁”的思想
如果说“礼”是儒学的表层结构的话,那么“仁” 就是它的思想核心。主要涉及个人的伦理、道德修养, 是内向性的追求。
“人而不仁,如礼何?”
儒家学说是以“仁”释“礼”,“仁”、“礼” 合一,力图将社会外在规范化为个体的内在自觉, 再由个体自觉推广至整个社会,从而铺垫了中华民 族文化心理、文化精神的根基。
2007年12月20日, 作为非洲首家孔 子学院的肯尼亚 内罗毕大学孔子 学院迎来了两周 岁生日。
2007年3月14日,澳大利亚 阿德莱德大学孔子学院正 式宣告成立。这是迄今为 止在澳大利亚境内成立的 第三所孔子学院。
一、开创儒家思想
1、核心内容
礼
秩序
中庸
仁
爱人
礼:等级规范 仁:人际关系 礼有仁无 ——矛盾激化 礼无仁有 ——尊卑模糊
③评价: 积极:有利于建立统一安定、和谐有序的社会 消极:维护奴隶制的规范等级制度,维护奴隶 主的利益,违背了历史发展的潮流,体现其概念)
—— 《中庸》
仁者亲(爱)亲(亲人)为大
材料二 厩焚(孔子家的马棚失火被焚)。子退朝(上过朝回家, 才得知此事),曰:“伤人乎?”不问马(注:在当时,马车是 地位的象征,是孔子身份的证明物)。 ——《论语· 乡党》 材料三 孔子说:“(周君)以道德教化来治理政事,就会像北 极星那样,群星都会环绕在它的周围。 ——《论语•为政》 材料四 材料五 苛政猛于虎。 克己复礼为仁。 —— 《礼记》 —— 《论语· 颜渊》
自孔子之后数千年文化赖孔子而开。” ——柳诒徵《中国文化史》 (2)教育:对象、目标、内容、方法。 2、对世界
惑,而是照亮了方向,他仅以圣贤而从未以先知的 (“儒家文化圈”) 口吻讲话,但大家认为他是圣贤,……” (2)欧洲:启蒙思想家受到儒家思想的启发 ——伏尔泰
(1“他是唯一有益理智的表现者,从未使世界迷 )亚洲:儒家思想成为许多国家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
——探寻2500年前的孔子及其身后的文化遗产
《课程标准》要求: 了解孔子的生平,基本思想观点和政治主张,探讨 孔子在中国以及世界思想上的地位和影响。
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孔子三千弟子吟诵《论语》 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迎宾语。五句《论语》经典 名句是:“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四海之内皆 兄弟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德不孤必有 邻”、“礼之用和为贵”。
孔子及其学说在历史上的地位如何?
大思想家:提出“仁”、“礼”、“中庸” “有教无 类” “因材施教”重要思想 大教育家:开创私人办学先河,提出有教无类思想和 一系列教育理念 儒家学派创始人:儒家学说成为几千年中国传统社会 的主流思想,影响深远 晚年整理文化典籍:《六经》 儒家思想成为亚洲许多国家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 欧洲启蒙思想家受到儒家思想的启发
1、春秋战国时期,奴隶制度趋向瓦解封建制度正在确立, 战乱频繁,新兴地主阶级急需强有力的手段来巩固新生的政 权。 儒家思想提倡“仁”、德治、维护周礼,这些主张无助 于统一,不能适应新兴地主阶级的统治需求,必然受到冷落。
2、西汉武帝在位时期封建国家强盛,为维护封建大一统局 面,必须建立与之相应的思想体系。董仲舒对儒家思想进行 改造,主张“君权神授”、“天人感应”、“大一统”适应 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统治的需要,不仅为封建专制政治提供 了理论依据,还为政治上的统一奠定了思想基础,因而 “独 尊”。 3、汉到明清:儒家学说体系进一步完善和发展,符合了统治 阶级禁锢士人思想、为封建等级制度辩护、维护专制主义中 央集权的需要,受到统治者的千方百计的维护。
对普通人: “忠”” 培养 “成人”(举止…言行…) 信“ 君臣关系: “忠君” ①礼与仁、言与行统一 培养“君子” ②自我修行、兼济天下
3、方法 因材施教,言传身教 4、教学内容 六经 “政事”和“治国”本领
三、孔子及其儒家思想的影响
1、对中国
前朝思想文化的总结 (1)思想:“六经” “ 孔子者,中国文化之中心也;无孔子,则无 后世传统政治的理论基础 中国文化。自孔子以前数千年之文化赖孔子而传, 和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 (“五经”)
4、明清: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早期民主启蒙思想 产生。儒家思想开始受到批判
5、19世纪末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初步发展,资产阶级力量薄弱, 资产阶级维新派由于自身政治上的软弱性,不敢公开同封建正统 思想对立,因此把孔子装扮成托古改制的先师,借孔子的权威来 论证资产阶级维新变法的合理性。 制造理论依据,减少变法阻 力,促进维新思想的传播。
“互为表里”
●
(3)中庸之道 “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中庸作为一
种道德,该最高的吧! 朱熹《论语集注》:“中者,无过无不及之名也。庸, 平常也。”
“过犹不及。”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君子讲
求和谐而不同流合污,小人只求完全一致,而不讲求协调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 然后君子。”质朴胜过了文饰就会粗野,文饰胜过了质
红色的是历史上的地位蓝色的是学说
三、孔子及其儒家思想的评价 1.对中国:
①政治:奠定了中国封建社会传统政治的理论基础 ②思想:儒家学说成为几千年中国传统社会的主
流思想,影响深远,成为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核 心内容。
②教育:奠定中国古代教育传统。
2.对亚洲: 儒家思想成为亚洲许多国家传统文化的
组成部分(日本、朝鲜、越南)
子曰:“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欤?” 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 曰:恭、宽、信、敏、惠。 子曰: 仁者爱人。 孔子的爱人是有等差的爱VS墨子兼爱是博爱无区别的爱。
(伦理范畴) 爱人(仁爱、关怀、体谅、容忍等一切美德) ①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