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生平事迹简介 孔子是怎样在逆境中学习的
关于孔子的励志故事

关于孔子的励志故事中国著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
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整理的关于孔子的励志故事,供大家参阅!关于孔子的励志故事1:传说,孔子年少而好礼,有一年的秋天,乌云滚滚,寒风嗖嗖,落叶从树上纷纷飘下来,随风翻飞。
这时,年少的孔丘正聚精会神的在窗下读书,由于天气太冷,他又穿着单薄的衣服,不时地搓着手。
坐在一旁的母亲心痛地说:“孩子,歇一会儿吧!”“好啊!”孔子答应着站起身,拿起放在桌旁的俎豆(当时行礼用的器具),不声不响地出了屋门。
母亲忙说:“孩子,外面风大,天又这么冷,眼看就要下雨了,你不要到院子里去玩了吧。
”孔丘一脸正色地回答:“不是啊,母亲,我这是在祭祀神灵,行大礼呢!”“你行大礼干什么呢?”母亲问他。
“如果我现在不学好礼仪,长大就不知道怎么做人了。
”母亲听了孔丘的话,惊讶的说不出话来。
在一个礼崩乐坏的年代,孔丘的举止确实是不同凡响的。
关于孔子的励志故事2:孔子很喜欢一个叫颜琛的弟子,因为他非常聪明,悟性极高。
颜琛也很尊敬孔子,经常向孔子请教问题。
一天,颜琛又拿着本书来找孔子,走到房门口时听见孔子正与东门长老聊天。
东门长老说:“总听您夸颜琛聪明,我想他将来会很有出息吧?”孔子叹了口气回答:“他的确得很聪明,可惜不肯下苦功夫读书,我从没指望他能有什么大成就啊!”颜琛听到这话,脸“腾”地一下红了,转身跑回宿舍,留下一张字条“三年后再见”,然后打起行李就回家了。
到家后,他一头扎进书房用起功来,心里暗下决心:将来一定要让老师看看,我到底有没有出息。
转眼就是一年。
一天,颜琛的妻子跑过来说:“来客人啦!”颜琛生气地说:“不是说过谁也不见吗?”妻子说:“是尊敬的孔老先生啊!”颜琛不为所动,“就说我不在家。
”妻子只好按他的话回复了孔子。
第二年年底,孔子又来了,颜琛仍然拒不接见。
孔子微笑着告辞了。
很快三年期满。
这天还没等妻子开口,颜琛就问:“是老师来了吗?我去迎接。
孔子的求学之路智慧与毅力的追求

孔子的求学之路智慧与毅力的追求孔子的求学之路:智慧与毅力的追求孔子,名丘,字仲尼,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
他的求学之路不仅是一段智慧的追求,更是一段毅力的历程。
一、背景和起步孔子于公元前551年出生在鲁国,他出身于一个贫穷的士族家庭。
由于家境贫寒,孔子从小就学的机会有限。
然而,他对学问的渴望和对更好生活的追求促使他毅然决定寻找知识的道路。
二、求学的辗转1. 家庭教育:虽然家庭条件不好,但孔子的母亲非常重视知识的培养,她用自己有限的资源鼓励孔子努力学习。
孔子在家里读书,学习经书,培养了他对知识的热爱。
2. 游学:为了寻求更高的学问,孔子离开了家乡,四处游学。
他行脚于齐、宋、陈等地,拜访名师,学习不同学派的思想和理论。
他克服了许多困难,包括贫穷、流离失所等,始终保持着对智慧的渴望。
3. 教书育人:随着年龄的增长,孔子开始开设私塾,教授学生。
他将自己学到的知识和思想传授给年轻一代,帮助他们成为有道德和智慧的人。
这是他追求智慧的一种方式,通过教书育人来传递自己的智慧。
三、求学之路的智慧与毅力1. 智慧的追求:孔子以求学为己任,通过广泛阅读和思考,不断扩展自己的知识面。
他专注于道德伦理、政治哲学、教育学等领域,形成自己独特的思想体系。
2. 毅力的坚持:孔子面临诸多困难,例如贫困、被迫流亡等,然而他从未放弃追求智慧的信念。
他坚持不懈地学习,不断充实自己的知识储备,致力于成为一名有能力、有见识的人。
3. 智慧与实践:对孔子来说,智慧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得以体现。
他培养了一批学生,传授自己的思想,同时也运用自己的智慧来解决社会和政治问题。
孔子的智慧不仅停留在纸面上,更体现在实际的生活中。
四、对我们的启示孔子的求学之路是智慧与毅力的追求,它给我们带来了许多启示:1. 对知识的珍视:孔子教育我们要珍视知识,不断学习和探索。
只有通过不断地学习,我们才能提高自己的能力和见识。
2. 坚持追求:无论遇到多大的挑战和困难,我们都应该像孔子一样保持追求的决心和毅力。
孔子的主要事迹简介20字

孔子的主要事迹简介20字
一、孔子学琴
孔子在学习方面是很虚心,尤为刻苦。
有一次孔子随师襄学鼓琴。
曲名是《文王操》。
孔子苦苦地练了很多日子,师襄子说:“可以了。
”孔子说:“我已经掌握了这个曲子的弹法,但未得其数。
”
又练了很多日子,师襄子又说:“可以了,你已于其数。
”可是孔子仍说:“不可以,未得其志。
”又过了相当的时间,师襄子认为这回真的可以了,可是孔子仍然认为自己没有弹好这首乐曲。
最后,孔子通过反复钻研,体会琴曲的内涵,直到他看到文王的形象在乐曲中表现出来了,才罢休。
二、义利之辩
鲁国有一道法律,如果鲁国人在外国见到同胞遭遇不幸,沦落为奴隶,只要能够把这些人赎回来帮助他们恢复自由,就可以从国家获得金钱的补偿和奖励。
孔子的学生子贡,把鲁国人从外国赎回来,但不向国家领取金钱。
孔子说:“赐(端木赐,即子贡),你错了!圣人做的事,可用来改变民风世俗,教导可以传授给百姓,不仅仅是有利于自己的行为。
现在鲁国富的人少穷人多,向国家领取补偿金,对你没有任何损失;但不领取补偿金,鲁国就没有人再去赎回自己遇难的同胞了。
”。
孔子:从自学成才到万世师表!

孔子:从自学成才到万世师表!在中国乃至世界历史长河中,如果提起谁是最有影响力的教育家,大家一定公认是孔子!孔子一生奔波,在其身后,不仅中国历代帝王都尊他为“至圣先师”,就是今天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还将孔子列为“影响世界进程的十大文化名人”之首!他创立的儒学,以及编撰的许多古代典籍,还有记录他和弟子言行的《论语》,在汉朝以后一直是官学和官学必读经典!我们如果讲老子是官学培养成才,那么孔子就是靠自学成才!孔子三岁丧父,十七岁丧母,他的母亲颜征在出身于一个读书人家庭,性格要强,一边独自将孔子抚养长大,一边鼓励孔子经常向附近有学问的人请教,让孔子“十五而有志于学”!为了生活,孔子自学了各种手艺,诚如他所言“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
同时,孔子没有光看到眼前的苟且,还总会想到“诗与远方”,他四处拜师,向老子学礼,向苌弘学乐,向师襄学琴!因为有手艺,还有一些学问,孔子逐渐获得周围人的尊重,他社交圈子越来越扩大,逐渐获得一些贵族的赏识,走向了更高的学习平台,赢得了许多人慕名来请教。
于是,孔子“三十而立”,登上讲台,招收弟子,社会影响越来越大,还被人推荐从政。
后来,为了将自己的儒学进行广泛传播,孔子带领一些弟子周游列国。
晚年,孔子回到家乡,将身心投于教育事业,这就有了“弟子三千,七十二贤人”!其间,他还编修了《诗》、《书》、《礼》、《易》和《春秋》等,这些后来都成为“四书五经”!人们越来越发现孔子的伟大,他在国内被确定了至尊地位以后,他开创的儒学和《论语》在两千年前就走出国门,传到了日本、朝鲜、越南等东方国家,在四五百年前就走出亚洲,传到了欧美国家!法国大思想家伏尔泰:“我拜读过孔子的书,我们不能像中国人一样生活,真是难过啊。
”美国前总统里根:“孔子高贵的人品与伟大的思想,不仅影响了他的国人,还影响了全人类”。
……时至今日,孔子不仅属于中国,还属于世界!他在中国影响了两千五百多年,对中国文化的贡献无法估量!他在世界,孔子就是中国人的形象大使,最能代表中国文化的人物就是孔子!他不仅成为东方文化的象征,还将中华民族文化带向了世界。
孔子勤学好问的故事

孔子勤学好问的故事导语:说到孔子,很多人对他的印象就是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吧!以下是为大家分享的孔子勤学好问的故事,欢迎借鉴!1、三十而立春秋时期,大教育家孔子的父亲死得早,家里很穷困。
孔子的母亲带着他,靠给人洗衣服、做针线维持生活。
而孔子从小就勤奋好学,他一边干活,一边学习,读了很多诗书,并学会了各个国家的礼仪。
随着孔子的学问越来越深,他的名声也越来越大,慢慢地有许多人来向他求教学习。
在孔子30岁那年,他创办了我国历史上第一所私塾。
只要是诚心来学习的人,不分贵贱,孔子都用心教导。
由于孔子知识渊博,而且课也讲得好,所以他的弟子越来越多,他的私塾最终得到了社会的承认和支持。
2、诲人不倦孔子一生的绝大部分时间都在教书,他教导过许多学生,号称“孔门弟子三千”,其中著名的有七十二人。
孔子是一位良师,他讲课时总是力求把要点讲清楚,让每个学生都能明白;而且孔子善于启发,他总是耐心地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把学生的特长都开发出来。
因此,孔子的学生思想都很活跃,而且许多人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比如颜回、子路等学生,在当时就是很有名望的人。
正是由于孔子学问高深,教书育人,诲人不倦,后人才把他尊称为“孔圣人”。
3、后生可畏一次,孔子坐着马车经过一条小路,半路上遇到一个孩子用泥土堆了个城堡,挡住了去路。
孔子就问他:“你不让路,我怎么过去呀,”小孩说道:“从来只有马车给城堡让路的,哪有城堡给马车让路的,”孔子没想到这小孩这么会说话,非常吃惊,就表扬他说:“想不到你小小年纪,懂的事情可真不少。
”小孩回答:“鱼生下来三天就会游水,兔子生下来三天就会在地上跑,这都是很正常的事,有什么大小之分吗,”孔子听了这话更是钦佩,忍不住感叹道:“真是后生可畏啊~”4、有教无类只要有人想学习,就应该教育他,而不要管他是什么出身、什么品性,这就是“有教无类”。
这个主张是孔子首先提出来的,他也是这么做的。
孔子读书的故事简短

孔子读书的故事简短
摘要:
1.孔子的背景和读书动机
2.孔子读书的方法和策略
3.孔子读书的影响和启示
正文:
孔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思想和教育理念影响了后世几千年。
他的学识渊博,智慧卓绝,这一切都源于他对读书的热爱和独特的方法。
孔子出生于春秋时期的鲁国,家境贫寒,但他并未因此而放弃学业。
他的读书动机源于对知识的渴望和对道德的提升。
他认为,读书是提升自我、改变命运的最佳途径,这种信念让他一生都致力于学习。
孔子读书的方法独特且实用。
他提倡“温故知新”,强调通过复习已学知识来吸收新知识。
他还主张“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强调学和思的结合。
他提倡谦虚好学,认为“三人行,必有我师”,在任何时候都要保持谦逊,向他人学习。
孔子的读书生活影响了他的一生,也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启示。
他的故事告诉我们,无论身处何种环境,只要有毅力和恒心,都能在读书中找到通往成功的道路。
他的方法论使我们明白,读书不仅仅是为了求知,更是为了提升自我,塑造更好的人生。
在我们现代社会,快节奏的生活让人们越来越忽视读书的重要性。
然而,
孔子的故事提醒我们,读书依然是提升个人素质、丰富内心世界的重要途径。
只有通过不断学习,才能与时俱进,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
总之,孔子读书的故事简短却充满力量。
他的动机、方法和启示,都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古代刻苦求学的事例

中国古代刻苦求学的事例中国古代刻苦求学的事例有很多,下面将介绍几个典型的事例。
一、孔子刻苦求学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之一,他的学子有3700余人。
孔子自小立志学习,一直卓有成效地追求知识,给后世留下了许多刻苦求学的事例。
孔子幼年时家境贫寒,但他并没有因此而放弃学习。
他曾经说过:“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他虽然没有经历过丰富的学习机会,但他并不灰心。
他独立学习,骑着牛手持竹简阅读,以此来获得更多的知识。
他曾经在家中聚集了几十个学生,开设“学芸堂”,传授经书、音律和礼教。
他重视自己的学生,对他们的学习成果也十分关注。
孔子的学问涉及诸多领域,如政治、伦理、教育等。
他对知识的渴求没有止境,并一生奋斗于各个方面的知识获取和传授中。
他还广泛地旅行,到处访问学者,以进一步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
孔子为后世的教育事业树立了榜样。
他用他的行动告诉我们,只有勤奋刻苦,有恒心和毅力,才能取得成功。
二、王羲之的笔法研究王羲之(公元303年-公元361年)是中国晋朝时期著名的书法家和文学家。
他以其独特的笔法和卓越的才华成为中国书法史上的一位巨星。
王羲之从小就热爱书法,他常常沉浸在学习和研究中。
据史书记载,他年轻时就常常翻阅古代书籍,印刷了数以万计的纸张,以研究古人的笔法。
在研究过程中,王羲之经常反复练习,追求一种更加纯熟的笔法。
他曾经在冰上练字,以求得更细腻的墨色。
他还采用了打碎碎石的方法练习力道和笔触的控制。
在他的刻苦努力下,他的书法逐渐达到了完美的境地,成为后世所敬仰的楷书鼻祖。
王羲之不仅仅是个刻苦求学的榜样,还是个极其严谨的学者。
他注重调整自己的心态,以保持良好的状态。
他一生中对书法的热爱使他能够集中精力,时刻准备着亲手写字。
三、苏东坡的多学科研究苏东坡(公元1037年-公元1101年)是北宋时期的文人、政治家和儒家学者,他以其广博的学识和才华横溢而闻名于世。
苏东坡是一个非常刻苦的学者,他对于各个学科都十分感兴趣,并且均能有所成就。
克服困难取得成功的例子孔子

克服困难取得成功的例子孔子
1、在孔子63岁那年,楚昭王听说孔子在陈国,准备聘请孔子。
要到楚国去必须经过吴兵控制区,但孔子还是决定冒险以往。
等待他的,是他平生最大的一次磨难。
在这次由陈去楚的路途中,要经过一段相当辽远的荒芜地区,人烟稀少,无处餐宿,一边是已离开陈国,一边却又还没有接上楚国,“无上下之交”,为了躲避吴国军队,他们还不免要绕道行走。
时间一长,无人接济,他们随身带的粮食吃完了,而楚国还没到。
《卫灵公》载:在陈绝粮,从者病,莫能兴。
这个“病”,就是饿得趴下了,莫能兴,就是起不来了。
可见当时的情况极其严重。
孔子“不怨天,不尤人,知我者其天乎!”他坦然面对一切,并把这一切看成是人生磨练和品行琢磨的机会,他依旧讲诵弦歌,抚琴吟唱。
2、孔子是肉体凡胎,但六十多岁的他,内心已然成圣。
人间的一切魑魅魍魉,一切鬼蜮伎俩,一切小人暗算,命运摆弄,他都可以一笑置之:轻蔑成了他最好的武器。
桓魋要杀他,威胁他,他说:“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论语?述而》)匡人要杀他。
他又说:“天之来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论语?子罕》)我有大德,我内蕴着人类的精神;我传斯文,我承担着绝大的使命,我既然有如此重大的历史使命,一个小丑桓魋,一群乌合匡人,能把我怎么样?这就是孔子的自信,这就是孔子对外来威胁的轻蔑,这才是为什么孔子流芳百世,取得成功的原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孔子生平事迹简介孔子是怎样在逆境中学习的
>孔子幼年丧父,受尽磨难,却一直有慈母颜徵守护在身边,尽管环境困苦,母亲却一直都教导孔子要做一个心存理想、不断进取的人。
母亲日夜为家务操劳,终因体力不支,病倒了。
可是,就在母亲卧床休息的第四天,孔子就被母亲逼着上学去了。
但每天放学后,他都会早早回家,一进门就忙着刨地、浇园、垫猪舍、喂鸡、烧火、扫地,夜间则和养病的母亲一起编草鞋。
母亲责怪他学习没有以前用功,孔子微笑着解释说,在乡校里读了一天书,脑子里混得像一盆糨糊,现在正需要休息,再说,干着活也能思考问题,也能背书。
孔子虽然年纪轻,但干起活来非常细致,干什么像什么,速度有时比那些经常做家务的老手还快。
母亲的重担被孔子接去了许多,得到休息的身体也一天天在恢复。
母亲颜徵在病中也未闲着,常常打起精神支撑着坐起身来,给儿子做了一件新上衣,准备过年穿。
这天傍晚,新衣服做成,孔子放学回家,刚想抓起扁担去挑水,颜徵就扯着儿子的手进了里屋,喜形于色地说:“来,丘儿,试试娘给你做的这件新上衣合身不?”孔子见母亲今天特别高兴,乘机告诉她说:“娘,从明天起,孩儿不再上学了。
”“这是为什么?”颜徵吃了一惊,脸上的笑容顿时消失。
“乡学里的先生尽是些迂腐老头,”孔子解释说,“满腹空空,教起书来比娘也相差很远……”“胡说!”母亲颜徵打断了儿子的话,“小小年纪,就这样骄傲自满,竟然连先生也不放在眼里。
”“就是嘛,先生还特别懒,根本不让提问,你一问,他就吹胡子瞪眼睛。
自打进了乡学,孩儿什么新知识也没学到,尽是自己温故而知新。
”小小孔子不服气地
辩解着。
母亲不相信孔子的话,于是找来邻居家的孩子曼父,询问乡学教书先生的事情,曼父也不喜欢乡学里的教书先生,就把学校里的情况讲给颜徵听,颜徵于是相信了儿子讲的话全是实情。
即便是这样,母亲也不同意儿子的请求,她心平气和地对孔子说:“不上学怎么能精通‘六艺’呢?不精通‘六艺’,将来何以能出人头地呢?”孔子告诉母亲,自己可以跟曼父哥学赶马车,跟吹鼓手学音乐,到校场去练习射箭。
这些才是实实在在的本领,不像在乡学里,先生尽是纸上谈兵,什么也不会干,连长鞭都甩不响,更不用说驾驭烈马了。
他还打算到叔孙氏家里去放牛,因为他们家里有好多好多的藏书,可以借来阅读。
白天的时候,把牛赶到牧场里,让它们吃草,自己就可以以草地为课堂,读书学习。
旷野里的空气新鲜,又没有同学吵闹干扰,学习效果将比在课堂上好得多。
再说,从事这些活动,也可以体验人生哲理,为将来入世做事奠定基础……颜徵静心地听着儿子的讲述,心底泛起了一股热浪,眼圈湿润。
她知道,儿子这是为赚钱糊口,为自己分担忧愁,使自己今后少吃苦,才将辍学说得这样天花乱坠——儿子长大了,知道体贴疼爱母亲了,她心里感到无限欣慰……儿子的话确有道理,如果这样做,自己的处境,这个家庭的状况,将会有所改变,有所好转。
然而,这是断然使不得的,她说:“丘儿,娘知道你这一片赤子之心,可是,咱不能那样做。
咱孔门是贵族出身,虽说后来败落了,可你父亲还是个陬邑大夫,他的儿那样做。
咱孔门是贵族出身,虽说后来败落了,可你父亲还是个陬邑大夫,他的儿子
怎么能去干那些卑贱之事呢?孩子,只要你将来能成大器,娘再苦再累,心里也甜呀!……”母亲边说边扯起衣襟擦那湿润的眼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