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二贤高柴生平事迹简介
孔子及七十二贤弟子画像图

孔⼦及七⼗⼆贤弟⼦画像图孔⼦创办私学,号称弟⼦三千,贤⼈七⼗⼆。
这⼀说法出⾃《史记-孔⼦世家》所记:“孔⼦以诗书礼乐教,弟⼦盖三千焉,⾝通六艺者七⼗有⼆⼈。
”所谓弟⼦三千,贤⼈七⼗⼆只是⼀个⼤概的数字。
下⾯列出其中最有成就的弟⼦名单及其简要事迹。
孔丘(前551年9⽉28⽇<农历⼋⽉廿七>~前479年4⽉11⽇<农历⼆⽉⼗⼀>),字仲尼。
排⾏⽼⼆,汉族⼈,春秋时期鲁国⼈。
孔⼦是我国古代伟⼤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世界最著名的⽂化名⼈之⼀。
颜回字⼦渊,春秋时期鲁国⼈,⽣于鲁昭公⼆⼗九年(公元前521年),卒于鲁哀公⼗三年(公元前481年),享年仅32岁(据熊赐履:《学统》)。
他⼗四岁即拜孔⼦为师,此后终⽣师事之。
闵损 (公元前536—前487年),字⼦蹇【骞(qian,⾳千)】(参看闵⼦骞),以字⼴为⼈知。
⽐孔⼦⼩⼗五岁,春秋末期鲁国⼈,孔⼦弟⼦,七⼗⼦之⼀。
在孔门中以德⾏和⽼成持重著称,⽽尤其以孝⾏超群闻名于世。
冉耕(约前544~?)春秋末鲁国⼈。
字伯⽜。
为⼈端正正派,善于待⼈接物。
在孔⼦弟⼦中,以德⾏与颜渊闵⼦骞并称。
因恶疾早逝。
孔⼦哀叹其“亡之,命矣夫!”(《雍也》)唐元宗开元⼆⼗七年(739年)追封为“郓侯”。
宋⼤中祥符⼆年(1009年)改封“东平公”。
南宋咸淳三年(1267年)改封为“郓公”。
明嘉靖九年(1530年)改称“先贤冉⼦”。
冉雍鲁国⼈,字仲⼸,冉耕之宗族。
乃少昊之裔,周⽂王之后。
曹叔振铎数传⾄冉离,世居“菏泽之阳”。
家贫,以牧为业,⼈称“犁⽜⽒”。
《冉⽒族普》称离娶颜⽒,⽣长⼦耕,次⼦雍。
颜⽒死,⼜娶公西⽒,⽣求。
后公西⽒闻孔⼦设教阙⾥,“命三⼦往从学焉”。
其⽗不肖。
孔⼦以其为有德⾏,说:“雍也可使南⾯。
”冉求(前522-前489)春秋末鲁国⼈。
字⼦有,通称冉有。
孔⼦弟⼦。
以政事见称。
多才多艺,尤擅长理财,曾担任季⽒宰⾂。
前487年率左师抵抗⼊侵齐军,并⾝先⼠卒,以步兵执长⽭的突击战术取得胜利,⼜趁机说服季康⼦迎回了在外流亡14年的孔⼦。
[水浒传柴进人物分析]柴进[《水浒传》中人物]:柴进[《水浒传》中人物]
![[水浒传柴进人物分析]柴进[《水浒传》中人物]:柴进[《水浒传》中人物]](https://img.taocdn.com/s3/m/94aab9b3f424ccbff121dd36a32d7375a417c699.png)
[水浒传柴进人物分析]柴进[《水浒传》中人物]:柴进[《水浒传》中人物]篇一: 柴进[《水浒传》中人物]:柴进[《水浒传》中人物]-人物设定,柴进[《水柴进,《水浒传》中的人物,首次出场回目是第九回《柴进门招天下客林冲棒打洪教头》。
柴进是沧州横海郡人,精通武艺,人称柴大官人,江湖上又唤做“小旋风”,在水浒一百零八将中排名第十。
柴进为贵胄出身,他是后周世宗柴荣的嫡派子孙,因陈桥让位有德,宋太祖敕赐丹书铁券在家中。
他长得龙眉凤目,皓齿朱唇,三牙掩口髭须。
为人仗义疏财,广爱结交江湖豪杰、英雄好汉,曾帮助过林冲、宋江、武松、杜迁、王伦、石勇、李逵等人,因此很为梁山好汉所敬重。
柴进被救上梁山后,为山寨掌管钱粮头领。
受招安后,随宋江、卢俊义征讨辽国、田虎、王庆。
水浒传人物结局_柴进[《水浒传》中人物] -人物设定柴进天贵星小旋风柴进梁山职位:掌管钱粮头领征方腊后:横海军沧州都统制排名:水浒英雄榜第10位首次出场回目:第九回《柴进门招天下客林冲棒打洪教头》上梁山回目:第54回《入云龙斗法破高廉黑旋风探穴救柴进》首次登场时外貌描写:那簇人马飞奔庄上来,中间捧着一位官人,骑一匹雪白卷毛马。
马上那人,生得龙眉凤目,皓齿朱唇,三牙柴进掩口髭须,三十四五年纪。
头戴一顶皂纱转角簇花巾,身穿一领紫绣团胸绣花袍,腰系一条玲珑嵌宝玉环绦,足穿一双金线抹绿皂朝靴;背后带一张弓,腰间插一壶箭。
水浒传人物结局_柴进[《水浒传》中人物] -人物简单介绍逼上梁山柴进,是小说《水浒传》中的人物。
仗义疏财,喜爱交结天下英雄,曾帮助过林冲、宋江、武松、杜迁、王伦、石勇、李逵等人。
长得龙眉凤目,皓齿朱唇,三牙掩口髭须。
因高唐州知府高廉的妻弟殷天锡仗势要夺柴进的叔叔柴皇城的住宅,柴皇城以有朝廷发的“丹书铁券”保护,与其论理,竟被他殴打。
柴皇城召其侄柴进回来,继续与之论理时,殷天锡又欲殴打柴进,李逵在旁愤极,将其杀死。
高廉便将柴进拘捕入狱,将其打入死牢。
孔门七十二贤之曹恤

孔门七十二贤之曹卹孔门七十二贤澹台灭明(前502——?)姓澹台,名灭明,字子羽。
春秋末年鲁国人。
其年龄“少孔子四十九岁”(《孔子家语·七十二弟子解》)。
其籍贯,文献没有直接的记载,但从《论语·雍也第六》来看,应是武城(今之山东平邑县南)人。
宓子贱(前521?——?)姓宓,名不齐,字子贱。
春秋末年鲁国人。
《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说他:“少孔子三十岁”。
原宪(前525——?)原氏,名宪,字子思,通称原思,亦成原思仲。
生于公元前525年,卒年不详。
南宫适南宫氏,名适,字子容,通称南容。
又称南宫韬(《孔子家语·七十二弟子解》)。
春秋末年鲁国人。
生卒年不详。
公晳哀公皙氏,名哀,字季次;一说字季沉。
春秋末年齐国人,生卒年不详。
《史记·游侠列传》说他是“闾巷人也,终身空室蓬户,褐衣疏食不厌。
”据此推测,他出身于平民之家,一生潦倒。
家境不富裕。
曾点字子皙,曾参之父。
颜无繇(颜路)(前545—?)名无繇(由),字路,春秋末年鲁国人。
《史记·仲尼弟子列传》云:“路者,颜回父。
父子尝各异时事孔子。
”《孔子家语·七十二弟子解》云:“颜由,颜回父,字季路,孔子始教学于阙里,而受学。
少孔子六岁。
”据此推算,颜路生于公元前545年,卒年不详。
商瞿(前522—?)商氏,名瞿,字子木。
春秋末年鲁国人。
少孔子二十九岁。
高柴(约前521—?)高氏名柴,字子羔。
亦称子高、子?、季?。
春秋末年卫国人(一云齐人)。
据《史记·仲尼弟子列传》云:“少孔子三十岁”。
约生于公元前521年,死于何时未见文献记载。
雕开(前540—?)漆雕氏,名开,《史记·仲尼北子列传》《集解》谓其为鲁人。
字子开。
《孔子家语·七十二弟子解》则云:“漆雕开,蔡人。
字子若,少孔子十一岁。
”则生于公元前540年。
卒于何年,史料无征。
公伯寮春秋末年鲁国人,生卒年不详。
《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列为孔子弟子,称“公伯寮字子周”,而且名列第二十四,作为孔子的重要弟子加以介绍。
齐国高氏、国氏家族始末

齐国高氏家族始末●临淄区齐文化研究中心姜健高庶值高傒,是春秋时期齐国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外交家。
他字祖望,号白兔,谥号敬仲,通称高子,世为齐国上卿(春秋时期诸侯的上卿由周天子任命,负有守国重任,有点类似今天的中央特派员)。
他不仅地位显赫,在朝中德高望重,“傒与国氏,实为内主”(《史记·姜太公世家》),而且握有实权,平时管理着国都临淄的5个士乡(当时齐都临淄分为21乡,桓公领11个乡,高傒和另一位齐国上卿国子各领5乡);战时统领着齐国三分之一的军队。
三军中有中军之鼓,有高子之鼓,有国子之鼓。
高傒的历史功绩主要有三,首先是公元前685年,是他把姜小白从莒国迎回,立为新君,称为齐桓公。
可以这样说,没有高傒,就没有齐桓公,就没有后来的一匡天下,九合诸侯的霸业。
可见高傒在齐桓公称霸的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
其次,齐桓公即位后,高傒与管仲、鲍叔牙、隰朋等人共修国政,励精图治,富国强兵,为创建春秋首霸的历史功业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三是多次代表齐国与鲁国会盟,为当时齐鲁两国关系的融洽和谐做出了杰出贡献。
公元前672年,他与鲁庄公在防地会盟;公元前660年,他又前往鲁国订盟。
公元前659年,鲁国发生庆父之乱,高傒受桓公之命,“将南阳之甲”3 000人至鲁,帮助鲁国“立僖公而城鲁”。
他与僖公订盟,稳定了鲁国政局;同时,命令甲士帮助鲁人筑鹿门之城,以防邾、莒之变。
鲁人以此为美谈,“曰犹望高子也”。
高傒是高姓、卢姓、柴姓的祖先。
据《广韵》所载,姜太公六世孙齐文公的次子受封于高邑(今山东禹城,或说河南省高县、山东省邹平县东北),称为公子高,也就是高傒的爷爷。
高傒以他爷爷的封邑高为氏,他和他的一部分子孙于是就都姓高了。
高傒后来因迎立齐桓公有功,被齐桓公赐食邑于卢(今山东省长清县西南),所以他的一部分子孙后代以卢地为姓,此为卢姓的由来。
2000年6月18日,韩国总统卢泰愚来山东寻根问祖,先去了长清,后又来临淄敬仲镇拜谒了高傒这位卢姓先祖。
“忠孝双全,寿圣儒贤”高柴系列之二 高柴祠墓长留太康

“忠孝双全,寿圣儒贤”高柴系列之二高柴祠墓长留太康□记者盛夏文图高柴生于公元前521年,到公元前478年,史籍上还有他参与鲁国政事的记载。
之后,相传他到了太康县高贤乡隐居教书,直至死葬于此。
高柴是如何到太康的呢?“太康县高贤乡聚台岗村南头有个南台,高三丈余,上面有一处私塾院,孔子周游列国时曾带高柴来过这里,认识了当地的侯善禹老员外。
高柴从卫国弃官逃到这儿,在侯员外资助下,先办私塾后开书院,教了八十八年书,128岁老死在高贤乡。
”聚台岗村村民赵隆化老人讲。
关于高柴书院,记者将在系列三中详解,此处只谈高柴在高贤乡的祠、墓、塔、碑。
2009年10月14日上午10时,记者抵达太康县城西北23公里的高贤乡,民间叫高贤集或高柴集。
“这儿从前不叫高柴集,叫梁乡镇,梁乡镇之前还叫过梁山寨。
高柴从卫国逃到这儿教书,死后葬在这儿,为了纪念他,梁乡镇改名叫高柴集。
为了叫起来更好听、更符合高柴的圣贤身份,100多年前,人们又把高柴集改为高贤集。
叫集原来真有集,每年春秋大祭,周围高氏族人和文人雅士,前往祭祀的很多,慢慢成集。
”太康县高柴研究会会长周祖祥讲道。
我们首先来到高贤集高东行政村,村中一片空地上,有座七层高的古塔傲然挺立。
在豫东大平原上的太康,一座七级古塔,在落叶飘零的白杨树掩映之下,非常惹眼。
塔下,有村民在聊天喝茶,把环境渲染得更加生动。
塔始建于宋初,明代重修,为七级楼阁式砖塔,高28.3米,实心灰口,平面呈六角形,上有宝珠塔刹。
塔南面为正墙,除第七级外各层均设真门可进出,每层檐下均有砖雕斗拱。
塔身上共饰石雕佛像211尊,十分精美,还有石碣14块,它们共同讲述着塔的历史沿革。
站在塔下,我听到细碎铃声,仰头细看,最上两层塔角插有铁质凤尾,下三层塔角插有铁质龙头,凤尾龙头上都挂着风铃(又叫惊鸟铃),共30个。
这座塔归属北宋所建寿圣寺,寺与塔,都为纪念寿圣高柴而建,因此又叫寿圣塔。
塔在元代被毁坏,到了明代,又在原塔基址上复建,但复建者不是太康人。
儒林外史人物介绍和事迹

儒林外史人物介绍和事迹《儒林外史》是明代文学家吴敬梓所著的一部长篇小说,以讽刺的手法揭示明朝封建社会的黑暗和腐败现象。
小说中涉及了丰富多彩的人物形象,下面就为大家介绍《儒林外史》中的主要人物以及他们的事迹。
一、袁中道:袁中道是小说中的主角之一,袁宏道的儿子。
他聪明机智,善于言辞,因此曾经在科考中几次荣获状元头衔。
但是他却因为不愿意向势力更大的官员低头,最终被迫离开仕途。
离开后,他选择了在中原地区做生意,一路上历经千辛万苦,最终成为了一位成功的商人。
二、魏忠贤:魏忠贤是明朝后期的一个皇亲国戚,他通过擅长讨好皇帝,构建出了一套自己的权力体系。
他纵容奸臣,卖国求荣,最终导致明朝的灭亡。
在小说中,魏忠贤被描绘成一个贪婪、残暴、丑恶的人物。
三、许多多:许多多是袁中道的挚友,是一个性格开朗、喜欢交朋友的人。
他是一个出身寒门的士子,因为世道变迁很难通过科考,于是放弃仕途,也像袁中道一样选择了做生意。
他懂得人情世故,有很多笼络朋友的方法,在市井中小有名气。
四、黄道周:黄道周是明朝时期著名的学者,因其格言断语深得人心。
在小说中,黄道周被描绘成为一位旁若无人的人物,虽然做事不拘小节,但却十分有学问,被誉为“书生巨擘”。
五、祝妈:祝妈是一个卖糕饼的老婆婆,她心地善良,乐于助人,是袁中道和许多多的好友。
在小说中,祝妈是一个耿直、善良的人物,虽然来自平民百姓,但却有一颗仁爱之心,深得袁中道和许多多的敬重。
以上就是《儒林外史》中主要人物的介绍和事迹,这部小说舞台广阔,人物丰富,通过对明代封建社会的揭露和讽刺,反映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腐败。
凌烟阁功臣柴绍的人物简介,柴绍的生平事迹

凌烟阁功臣柴绍的人物简介,柴绍的生平事迹本文导读:晋阳起兵大业十三年(617年)四月,李渊在晋阳起兵,并秘密派人召当时还在长安的柴绍夫妇。
二人接信后,商议决定让柴绍立即自长安启程赶往晋阳,李夫人留下自寻出路。
柴绍路遇自河东出发的李建成、李元吉二人,说服李建成打消落草的念头,三人加紧赶路前往太原。
行至雀鼠谷时,听说李渊已于五月十五日晨宣告起兵,三人相互庆贺,李建成兄弟均称赞柴绍的主意。
李渊太原起兵后,于六月建大将军府,授柴绍右领军大都督府长史之职。
七月初五,李渊统甲士三万于晋阳誓师出发,柴绍兼领马军总管。
李渊军将至霍邑时,柴绍先到城下侦察了隋守将宋老生的布防,回来后对众将领说:“老生有匹夫之勇,我师若到,必来出战,战则成擒矣。
”八月初三,李渊计诱宋老生出城,两路夹击,大败隋军。
李渊军攻取霍邑后,沿汾水南下,一路攻城掠地,攻下临汾,平定绛郡,柴绍每战都当先登城破阵,因功又授右光禄大夫。
屡建战功十五日李渊军进至龙门。
九月初,隋将屈突通派桑显和率数千名士卒乘夜袭击王长谐等军,王长谐等初战不利。
孙华率精兵渡河援助王长谐,柴绍与史大奈率轻骑兵从侧后袭击桑显和军,桑显和大败,败回河东。
十一月初九,李渊率柴绍及诸将攻克长安,拥代王杨侑即位。
柴绍进右光禄大夫,封临汾郡公。
武德元年(618年)五月,李渊在长安称帝,建立唐朝,是为唐高祖。
柴绍拜左翊卫大将军。
不久柴绍随秦王李世民参加统一战争。
平薛举父子(浅水原之战),破宋金刚,败王世充,擒获窦建德洛阳、虎牢之战,屡立战功,因此封为霍国公,赐食邑一千二百户,并转为右骁卫大将军。
武德六年(623年)四月,吐谷浑侵扰芳州(治常芳,今甘肃迭部东南),唐芳州刺史房当树逃奔松州(治嘉诚,今四川松潘)。
二十一日,吐谷浑军进扰洮(治美相,今甘肃临潭)、岷(治溢乐,今甘肃岷县)二州。
五月初五柴绍奉命率兵前去救援。
十五日,吐谷浑及党项侵犯河州(治临夏,今属甘肃),唐河州刺史卢士良将其击败。
孔子三千弟子 其中真的有七十二贤人吗?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孔子三千弟子其中真的有七十二贤人吗?
导语:“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
三千徒众立,七十二贤人。
”这是出自古时家教经典之作《名贤集》中的几句话,其中“三千徒众立,七十二贤人”两...
“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
三千徒众立,七十二贤人。
”这是出自古时家教经典之作《名贤集》中的几句话,其中“三千徒众立,七十二贤人”两句指的是孔子的弟子,所谓“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
由于《名贤集》的“启蒙”地位,所以,自其在南宋时代问世以来,就广为流传,使一代又一代的人不知不觉地形成一个误区——
孔子,是我国春秋末期着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也是儒家的创始人。
他名丘,字仲尼。
生于公元前551年,卒于公元前479年,其先世是宋国贵族。
孔子曾先后做过“委吏”“乘田”等工作。
学无常师,相传曾问礼于老子,学乐于苌弘,学琴于师襄,五十岁时曾担任过鲁国大司寇,摄行相事,后又周游列国,因政治主张不能实行,遂致力于教育。
这位不仅在中国,而且在世界教育史上都赫赫有名的大教育家,他一生共收了多少门徒?门徒中又有多少成为知名的贤者,至今仍是个谜。
三千七十二还是——
太史公司马迁大概是最早发现这一问题的人。
他在《史记·孔子世家》中说:“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
”
这段话大概是《名贤集》之所本。
可是,同样,在《史记·仲尼弟子列传》中,司马迁又借孔子自己的话提出了另外一种说法。
《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孔子曰:‘受业身通者七十有七人’,皆异生活常识分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十二贤高柴生平事迹简介
高柴,齐国人。
是孔门七十二贤之一,下面是为你搜集七十二贤高柴简介,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柴是孔子的坐下弟子,是齐国人。
关于高柴这一人物,他很有政治才能。
曾在20的时候就被子路派去当“费宰”,在孔子周游列国时曾担任管理刑狱一职。
历史上的他更是一名著名的政治家,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
孔子弟子高柴,身材矮小,在孔子的门下悉心学习,而他的老师孔子则认为高柴的性格比较憨厚忠实。
记得有一次,子路在季氏那里担任一定的职务,想要举荐高柴担任费宰一职。
还没等高柴做决定,他的师傅孔子害怕高柴的性格恐怕不能胜任这份工作于是说道:““这是害了人家的儿子啊!”
关于高柴的为官路程,在历史上的记载说,高柴曾在在鲁国、卫国这两个国家先后担任了四次官职,担任过鲁国的费宰、郕宰以及武城宰,在卫国担任的是士师一职。
从这看来高柴是孔门弟子中从政次数最多也是做官时间最长的一个。
曾在鲁哀公十五年的时候,由于卫国发生了政变,高柴被迫逃离卫国,同时劝子路不要回宫里去。
但是子路却拒绝了他的劝阻,一心要回到宫中。
谁知,回到宫中的子路遇害了。
历史上的高柴还有着尊老孝亲的著称。
自从拜孔子为老师后,从
来没有违反过任何礼节。
担任官职时,从来不徇私舞弊,依照法规办事。
他的为官生涯清廉,执法公平,同时还有一颗仁爱之心,深受到孔子和民众的赞扬。
高柴墓高柴出生于公元前521年,直到公元前478年的时候,史书上还有关于他曾参与政治的事迹,在此之后,据传言高柴来到了太康县高贤乡开始他的隐居教书生涯,直到他终老死去。
那么高柴墓是不是也在这里呢?经过历史的考证,高柴墓似乎并不是在这里,而是位于山东省兰陵县兰陵故城的东北方向大概5公里的刘堡子村这里。
据说,这个刘堡子村西面距离临徐公路有500米。
在那里本来是有一个高台堆积,是商代文化遗址,而高柴墓就是建造在遗址之上。
在高台堆积大概50米的地方,高柴墓东南方向有一颗古老的银杏树,虽然经历了历史的沧桑,但是依旧浓荫繁茂。
在高柴墓的墓顶上只遗留下来一块圆额墓碑,据查证是由高柴的世孙弟子所立,曾在碑阳中间写有“孔子弟子”的字迹,在它的左边刻的是“宋封共城侯”字样,而在右边则刻的是“唐封共城伯”字,在它的正中间则刻的是“先贤高子柴字子羔之墓”。
在后期阶段,于1979年的时候,兰陵县人民政府则将这座高柴墓确定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高柴的故事据说在公元前521年,大概也就是高柴的出生时期,当时的他因为出生于齐国柴郡的某个村子里,在村子的边上有一条柴汶河,因他的父亲就以地给他取了高柴的名字。
他从小就很是机智聪
明。
曾在《七十二贤小故事》中就记载关于高柴的相关故事。
记得在高柴六岁的时候,他和小朋友们一同在枣树下玩耍。
当时有一只小鸟啄掉了一颗枣,引得两个小孩争夺这掉下来的枣。
于是见两个小孩争执不下,高柴就站出来评判说:“大的孩子让给小的孩子,大孩子可以用棍棒打枣或者是上树摘,而小孩太小不能这么做。
”于是那个大孩子就把枣让给小孩子吃。
据说还有一次,在高柴七岁的时候,曾在柴汶河边玩耍,这时忽然有个小孩字落在了水中,为了就这个小孩,高柴立马跑回家抱了一个大葫芦跳进了河里,将这个落水的小孩救了出来。
出了以上的两个小故事外,相传高柴还是一个很孝顺的孩子。
他的母亲在生了他之后就体弱多病,为了让母亲的病好的快些,他经常上山为母亲采摘一些木耳和香菇,为母亲亲自熬汤。
关于他的这一事迹还被记录在了《孔子家语》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