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生平简介以及名言
孔子生平、《论语》简介及孔子的有关想法主张-语文综合知识.doc

孔子生平、《论语》简介及孔子的有关思想主张|语文综合知识-孔子生平、《论语》简介及孔子的有关思想主张孔子生平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
鲁定公时,曾任鲁国大司寇,后来私人办学,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还在晚年整理“六经”(《诗》《书》《易》《礼》《乐》《春秋》)。
他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自汉代以后,孔子学说成为二千余年封建文化的正统,影响极大。
封建统治者一直把他尊为圣人。
他又是一个伟大的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影响深远,以至于今。
《论语》简介《论语》是一部语录体的散文集,它是孔子的门人和再传弟子所辑录的孔子的言行录,全面地反映了孔子的哲学、政治、文化和教育思想,是关于儒家思想的最重要著作。
宋儒把《论语》《大学》《中庸》和《孟子》合称为“四书”。
《论语》共20篇,每篇又分若干章,不相连属;言简意丰,含蓄凝练,包含了孔子渊博的学识和丰富的生活经验;在记言的同时,传达了人物的神情态度;在某些章节的记述中,还生动地反映了人物的性格特点;其中有不少精辟的言论成为人们习用的格言和成语,对后来的文学语言有很大影响。
孔子的有关思想主张1.孔子主张礼治,反对法治。
礼的意义在古代甚为广泛,指国际间交际的礼节仪式,贵族的冠、婚、丧、祭、飨等典礼,包括政治制度、道德规范等。
孔子说:“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后继周者,虽百代可知也。
”(《论语·学而》)似乎周礼是千秋不变的规范。
晋国铸了刑鼎,他尖锐地反对,说:“晋其亡乎,失其度矣。
”2.在经济方面,他反对封建的田赋制度而极力维护西周以来的田赋制度。
《左传·哀公十一年》:“季氏欲以田赋,使冉有访诸仲尼。
……仲尼……私于冉有曰:‘君子之行也,度于礼。
施取其厚,事举其中,敛从其薄。
如是则以丘亦足矣。
若不度于礼,而贪冒无厌,则虽以田赋,将又不足。
且子季孙若欲行尔法,则周公之典在;若欲苟而行,又何妨焉’。
孔子生平简介 孔子的名言有哪些他有哪些思想观点

孔子生平简介孔子的名言有哪些他有哪些思想观点圣贤孔子是儒家学说的代表人,作为一个学说的创始人,身处乱世却能够坚持践行自己的主张,孔子的精神和勇气实在是令人佩服。
自古圣贤皆寂寞,他们异于常人之处就是要承受常人不能忍受的辛苦和寂寞,就算千夫所指,就算穷途末路,也要坚持把仁推行到底。
孔子(前551前479)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学学派的创始人。
名丘,字仲尼。
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
先世系宋国贵族。
其祖上是孔防叔,宋襄公八世孙,畏惧宋大夫华督的逼迫,而奔波到了鲁国。
防叔生伯夏,佰夏生叔梁纥,梁纥为鲁国武士,以勇力闻于诸侯。
纥于颜氏女野合生孔子。
野合在《史记正义》解释为:纥娶颜氏女徵在时,年逾六十四,不合礼法(周礼),故曰野合。
孔子3岁丧父,随母亲颜征在移居阙里,并受其教。
为儿嬉戏,常陈俎豆,设礼容,幼年的孔子在母亲颜氏的教育下,早早便遵行礼,因为父亲去世的早,失去家庭支柱的一家,只有靠母亲做零活补贴家用,待孔子稍长,应聘做过管理仓库的委吏和管理牛羊的乘田。
15岁立志于学,希望在学术上有所建树,相传孔子曾经问礼于老聃,学乐于苌弘,学琴于师襄。
聪明好学的孔子,在二十岁时就已经是个儒雅的公子了,他遵行礼教,谦恭严谨,被当时人称赞为博学好礼。
相传孔子也遗传了父亲的勇武,身长九尺三寸,臂力过人且酒量惊人,这完全颠覆了大家对孔子文弱书生形象的理解。
而他也凭借着自己的勤勉,深得官员的信任,一度受到提拔。
孔子十九岁便娶宋人亓官氏之女为妻,二十岁便做了父亲。
此后经过十几年的打拼和学习,孔丘已经成为了一个学识相当渊博的人,在大约25岁的时候,他看见了学在官府的不公平现象,渴望改变社会的不公,因此设立私学有教无类,使得穷困人家的子弟都能够进入学校读书。
公元前522年(鲁昭公二十年〕自十五岁有志于学至此时已逾15年,孔子经过努力在社会上已站住脚,故云三十而立。
博学多才,成为当地较有名气的一位学者,并在阙里收徒授业,教学子以仁义。
孔子简介资料大全

孔子简介资料大全孔子(约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文化名人,儒家学派创始人。
他被后人尊称为“至圣先师”,并且对中国古代和现代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孔子出生在一个小君主的家庭,父亲早逝,家境贫寒。
然而,孔子自幼聪慧好学,勤奋好问,对于礼、乐、道德等方面的问题有着很高的领悟力。
他曾经历过辛苦的求学之路,但是始终不忘初心,坚持不懈地追求真理和道德的完美。
孔子的思想主张强调人伦之道,认为人应该尊重长辈、孝敬父母、宽恕他人、诚实守信,提倡“仁”、“义”、“礼”、“智”、“信”等美德。
他主张“治国有道,治家有教,治学有规”,提出了许多关于政治、教育、礼仪、道德等方面的理论。
他的思想对中国古代的社会制度和文化传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孔子一生致力于教育事业,他开创了私学教育制度,提倡以“诗、礼、乐”为基础的教育内容,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品德修养。
他还提倡“求学不倦,有教无类”,主张教育应该普及,不分贵贱贫富,为后世教育事业树立了光辉的榜样。
在政治方面,孔子主张“仁政”,即以仁爱之心治理国家。
他提出了“君子之道,立政以德,行民以德”、“民无德不立,君无德不治”的政治理念,强调君臣之间应该相互尊重、互相信任,以道德来治理国家。
孔子的学说被后世奉为经典,成为了中国古代的正统思想,并对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社会风气、教育制度、文化传统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思想也对世界其他国家的文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被誉为“东方文化的先知”。
总的来说,孔子是中国古代的一位伟大人物,他的思想和成就不仅在中国古代有着重要的地位,而且对于现代社会也有着深远的启示。
他的思想强调人伦之道,注重道德修养和教育事业,提倡仁政和仁爱之心,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因此,我们应该深入学习和传承孔子的思想,将其融入到现代社会生活中,为建设美好的社会和国家做出贡献。
孔子生平及主要思想

一、孔子生平及主要思想1、孔子生平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生而首上顶”,故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
生于鲁国昌平乡陬邑(尽山东曲阜东南),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据史载,孔子的先世是宋国(纣王庶兄微子启的封国)的贵族,时因宋国内乱,祖先避难于鲁国。
孔子幼年丧父,所以曾曰:“吾少也贱”,但其却“十五至于学”,大约30岁时开始从事私人讲学。
51岁出任鲁国中都宰,后升任司空、大司寇。
54岁去鲁,带弟子周游列国,凡14年,曾去过宋、卫、陈、蔡、齐、曹、郑、浦、叶、楚等国,主张皆不受用。
“宝剑折断,铩羽而归”,孔子68岁回到鲁国,晚年致力于教育和对古代文献的整理,相传曾修《诗》、《书》,订《礼》、《乐》,序《周易》,撰《春秋》。
孔子精通“六艺”,与其弟子言行语录及思想保存在《论语》之中。
2、主要思想①伦理观与政治观。
“仁”为孔子思想体系的总纲。
何谓“仁”呢?在孔子看来,就是要“爱人”;“恭”、“宽”、“信”、“敏”、“惠”也为仁;“刚”、“毅“、”“木”、讷”近仁;“仁者必有勇”;“仁者无忧”。
总之,他所说的“仁”是包罗众德的最高观念,只有全部美德的总和才能构成“仁”。
因此,追求做一个完善的人,是孔子自始至终的理想。
修身需要仁,为人处世也要仁,“仁”的终极关怀是治国安民,此谓之“大仁”。
由此可见,孔子将伦理道德与现实政治紧密联系了起来。
正如儒家的宗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一样,内含一种献身政治、关怀黎民百姓的济世情怀。
孔子拥护周礼,正如他所说的:“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但他眼中的礼却在含义、范围上均与西周不同,所以又表现出了对周礼改造的一面。
首先他所说的“礼”基本上是礼仪、礼制,突出了现实政治的含义,淡化了西周时代崇敬鬼神的色彩。
他认为应发挥礼在调和社会各阶层之间关系的作用,即现代意义上的秩序和制度。
第二,他扩大了礼的适用范围。
西周时代讲究“礼不下庶人”,而孔子却主张不分贵贱的“齐之以礼”,打破了贵族和庶民之间原有的重要的一条界限。
孔子生平介绍

孔子生平介绍孔子,名丘,字仲尼,周之鲁国人,中国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孔子生于公元前551年9月28日,三岁即丧父,家境衰落。
年轻时曾做过“委吏”与“乘田”等小官。
虽然生活贫苦,孔子十五岁即立志于学。
他善于取法他人,曾说:“三人行,必有吾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他学无常师,好学不厌,故乡邻称赞他“博学”。
孔子三十而立,并开始授徒讲学。
他率先开办私学,实行有教无类,尤重仁爱,倡导笃实民风;他开创分科教学之先河,推崇因材施教,毕生育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令高山仰止,世人称道。
孔子四十岁时,便形成了自己的学说,并通过讲学活动扩大宣传,争取信徒,在私学基础上创立了儒家学派,对当时的鲁国产生了深远的政治影响。
孔子五十岁时获得从政的机会,鲁定公任命他为中都宰,因颇有政绩,后连续被提拔为管理建筑工程的司空和管理司法事务的司寇。
公元前五百年齐鲁夹谷之会,鲁由孔子相礼,孔子认为“有文事者必有武备,有武事者必有文备”,因早有防范,使齐君想用武力劫持鲁君之预谋未能得逞,并运用外交手段收回了被齐侵占的田地。
孔子相鲁会齐侯成就了安鲁之伟业。
孔子参与国政时间仅有三个月的时间,后因与执政者季桓子政见不一,终于离职从教,周游列国,先后到过卫、陈、宋、曹、郑、蔡、楚等国,共奔波十四年之久,虽吃了不少苦头,受了不少挫折,但他仍不消沉,还是讲诵弦歌不衰。
孔子六十八岁那年,受礼聘返鲁,被尊为国老。
他把主要精力用于教育和古代文献的整理上,同时继续招生讲学,他在晚年完成了《诗》、《书》、《礼》、《乐》、《易》、《春秋》的编篡和校订工作,为中国的教育作出了重大的历史贡献。
公元前479年,一代教育家孔子病逝,其弟子都前来服丧,有的尽孝达六年之久,表现了师生之间的深厚感情,孔子的思想学说和他的事迹被他的弟子汇编成《论语》一书,这是留给后人最珍贵的史料。
孔子的282句名言,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孔子的282句名言,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孔子年代:先秦孔子作品:《论语》孔子简介: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市东南)人。
春秋末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孔子的名言:1.芝兰生于幽林,不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为穷困而改节。
2.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论语》3.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论语》4.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论语》5.诚者自成也,而道自道也。
《中庸》6.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论语》7.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论语》8.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论语》9.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论语》10.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论语.季氏》11.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论语》12.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论语·卫灵公》13.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14.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论语》15.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论语》16.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论语》17.朝闻道,夕死可矣。
《论语》18.“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先做好你想说的,之后再把它说出来。
)《论语》19.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论语》20.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论语》21.未知生,焉知死?《论语》22.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论语》23.诗三百篇,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论语》24.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论语卫灵公》25.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正直)、友谅(诚信)、友多闻(见多识广),益矣;友便辟(性情暴躁,惯走邪道)、友善柔(过份优柔寡断或和颜悦色骗人)、友便佞(心怀鬼胎。
孔子和孟子简介及名言

孔子孟子介绍及名言孔子简介孔子以孔为氏,名丘,字仲尼,在家中排行第二。
中国古代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古文献整理家,儒家学派编撰人,被后人推崇为儒家学派创始人,居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出的“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相传曾修《诗》《书》,订《礼》《乐》,序《周易》,作《春秋》。
他一生从事传道、授业、解惑,被中国人尊称“至圣先师,万世师表”。
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的言行语录记录下来,作成《论语》。
在天道观上,孔子不否认天命鬼神的存在,但又对其持怀疑态度,主张“敬鬼神而远之”。
孔子与孟子并称“孔孟”,他们的思想并称为孔孟之道。
孔子被尊为“至圣”“素王”,曾子则为宗圣,孟子为“亚圣”。
他的言行被他的学生写成创世巨作《论语》。
他还是世界最著名的文化名人,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然而另有一种俊式学说“反孔精英”杨诚俊先生却认为孔子一无是处。
再然而,另有一种学说“反羊精英”杨正宗先生却认为杨诚俊一无是处,其行为纯属哗众取宠。
孔子精通《周易》,据说是《十翼》的作者,孔子是中国古代突破对自然山水宗教式态度的第一人,我爱大自然更爱自然山水,大自然包涵灾难、地震、龙卷风、恐龙的灭绝等,而自然山水是永存的好风水,提出了“智者乐水,仁者乐山”(《论语·雍也》)的著名美学命题。
个人成就孔子对后世影响深远,虽说他“述而不作”,但他在世时已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千古圣人”,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之一。
后世并尊称他为“至圣”(圣人之中的圣人)、“万世师表”,认为他曾修《诗》《书》,《礼》《乐》,序《周易》(称《易经》十翼,或称易传),著《春秋》。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
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论语》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
通行本《论语》共二十篇。
《论语》的语言简洁精炼,含义深刻,其中有许多言论至今仍被世人视为至理。
关于圣人孔子的一生简介

关于圣人孔子的一生简介孔子被世人尊称为“孔圣人”,是春秋战国时代的人物。
那关于孔子的一生简介是怎样的?下面是店铺为你搜集关于孔子的一生简介,希望对你有帮助!关于孔子的一生简介孔子(公元前551年,即鲁襄公二十四年——公元前479年,即鲁哀公十六年),名孔丘,字仲尼。
庚戌年戊子月庚子日甲申时,孔子出生于春秋末期的鲁国陬邑,也就是当今的山东省曲阜市。
他是春秋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集大成者,是儒家学派思想的始祖。
孔子是从宋国逃出来的殷遗贵族的后裔,宋国夏邑是其祖籍,位于今河南省商丘市夏邑市。
孔子自小过着清贫的生活。
三岁时,父亲就离开人世。
母亲颜氏就带着他离开出生地尼山,来到阙里。
生活拮据的他,做过许多工作来补贴家用。
虽然经济上困难,但也抵挡不了孔子对求学的热情。
孔子聪明早慧,对知识非常的渴求,经常去拜访各位名师,请他们指教,向他们学习。
17岁时,孔子的母亲颜氏离开人世。
孔子多方打听才将父母亲合葬在一起。
19岁时,给贵族担任职事,管理东西。
不久,迎娶了亓官氏,后一年便有了第一个儿子孔鲤。
23岁,孔子开始招收徒弟,在民间进行讲学,开设了私人讲学之风,提出了因材施教等教育方法。
还到各国去周游讲学,推广“仁”“礼”的思想,传播教育文化,开创了儒家思想。
除此之外,曾担任国家官职,与权贵斗争;虽然多次遭遇艰险,但还是有幸的存活下来。
晚年被接回鲁国,虽未得到重用,但在期间,他专心编著了《春秋》等书籍。
73岁逝世,死后葬在了泗水。
他多姿多彩的传奇一生给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财富。
关于孔子的名言孔子的名言有很多,在品德方面就有诸多佳句。
孔子认为读书的目的是为了让人知道高贵的品行,是为了让人摒弃到以前的陋习,是为了能够做到最高级的善良。
什么才是诚实?孔子认为诚实就是不要自我欺骗,像远离难闻的味道一样远离邪恶,像喜欢漂亮的女人一样喜欢善良。
只有做到了这些,日子才能过得心安理得。
孔子认为真正的善良是自己有高贵的品德,并且要求别人也做好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 益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
·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 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 "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 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
· 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 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 小不忍则乱大谋
·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