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高中语文《兵车行》说课稿设计

合集下载

语文教案《兵车行》教案教学教案

语文教案《兵车行》教案教学教案

《兵车行》教案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兵车行》全文;(2)了解作者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3)分析并掌握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歌的主题思想;(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战争和人民的关爱,培养爱国情怀;(2)学会关注社会,关爱民生,培养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 《兵车行》诗歌的背诵与理解;2. 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分析。

难点:1. 诗歌中历史背景和战争场景的理解;2. 诗歌主题思想的深入探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介绍作者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兵车行》,理解诗歌内容;(2)让学生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深入理解诗歌主题思想;(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歌欣赏(1)引导学生欣赏诗歌的语言美、情感美;(2)激发学生对古典诗歌的热爱。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点。

四、课后作业1. 背诵《兵车行》;2. 结合诗歌内容,分析作者的创作背景和主题思想;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背诵和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3. 读后感质量:评估学生在课后作业中对诗歌主题思想的把握和表达能力。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自主探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利用图片、音乐等辅助教学手段,帮助学生形象直观地理解诗歌内容。

3. 采用对比分析法,让学生分析《兵车行》与其他战争题材诗歌的异同,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七、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诗歌背景、诗意、修辞手法等,为学生提供知识基础。

兵车行(人教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兵车行(人教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兵车行(人教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兵车行(人教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1《兵车行》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一首爱国诗歌,通过对军事车辆的描绘和赞美,表达对唐朝强盛的崇敬和对家国安宁的祈愿。

在高中语文课程中,教授这首诗歌可以加深学生对唐诗的理解和欣赏能力,同时也有助于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一、课堂导入1. 介绍《兵车行》的创作背景,让学生了解唐代军事技术的发展和对军事力量的重视。

2. 播放《兵车行》的朗诵或演唱版本,让学生感受其文学价值和艺术魅力。

3. 提问:你们对唐代的军事力量有什么认识?你们觉得唐诗中的军事题材有什么意义?二、课堂讲解1. 阅读原文,分析诗歌的结构和情感表达。

2. 解读文中的象征意义,如黄金甲、白玉戈、赤帜,让学生理解诗歌中每一个形象的呼应和象征性。

3. 对比较片段,如“羽檄交驰”和“齐鸣鼓吹”,探究其反复出现的特定语言形式和语言功能。

三、课堂练习1. 在课堂上进行互动朗读,练习诗歌韵律和语调。

2. 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邀请学生深入探究诗歌中的文学细节并加以呈现。

3. 提供相关资料和情境,引导学生进行写作的实践活动。

四、课堂总结1. 总结每位学生的学习收获和感性体验,记录他们对这首诗歌的理解和评价。

2. 鼓励学生表达对唐代文学的兴趣和喜爱,挖掘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和创作能力。

3. 向学生推荐相关的古代文学作品,拓展他们的文学知识面和审美视野。

总之,《兵车行》作为一首经典的唐诗,是中学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课程内容之一。

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文化背景,选择相应的教学方法和策略,使学生能够真正理解和进入这首诗歌的意境,提高他们的文学欣赏水平和人文素养总体来说,《兵车行》是一首充满激情和壮丽的诗歌,生动地展现了唐代军事力量和战争场面。

通过对诗歌的教学,学生不仅能够了解唐代的军事状况和历史背景,还能够领略古代文学的杰出之作和诗歌的艺术魅力。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需要采取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如阅读分析、文本解读、互动朗读、小组讨论等,使学生能够在不同的角度和层次上来理解和欣赏诗歌。

兵车行说课

兵车行说课

《兵车行》说课稿各位评委老师好!我说的课文是《兵车行》,下面我将从教材、学法、教法、教具、过程和板书等六个方面谈谈本课的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一)介绍教材《兵车行》是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第五册第五单元第三篇课文。

本单元安排的就是李白和杜甫的诗篇。

单元学习重点是在反复呤诵的基础上,领会他们不同的艺术风格。

《兵车行》是杜诗名篇,它揭露了唐玄宗穷兵黩武,连年征战,给人民造成了巨大的灾难的罪行,思想深刻,艺术特点鲜明。

编者希望学生通过本诗的学习,体会杜甫语言的精炼,诗风的沉郁,情感上的忧国忧民。

(二)教学目标根据教学大纲和单元教学要求,结合文本特点,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如下:1.培养学生诵读的兴趣,在诵读中感受形象、再造形象,加深对作品内容的理解。

2.了解统治者连年用兵给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体会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3.研读诗歌,领会杜诗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三)重点难点杜甫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奉为“诗圣”。

他的诗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强烈的时代色彩、鲜明的政治倾向,真实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的政治时事和社会生活,被称为“诗史”。

他的诗歌创作,始终贯穿着忧国忧民这条主线。

《兵车行》是杜诗的代表作,因此,在充分诵读的基础上,体会诗人深切的忧国忧民的感情,领会其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应是本课的教学重点,而指导学生自读诗歌,挖掘信息,体会这种情感和艺术风格,也正是难点所在。

二、学法(一)学情分析高中三年级学生,已初步具备了古典诗歌的阅读鉴赏能力;在学法上,几乎每人都有自己行之有效预习、听课、讨论探究和复习巩固的方法,不少学生养成了较好的学习习惯,完全能够在教师的指导下发挥主体作用,进行一些自主性学习。

不利因素是高三学生不愿意花时间诵读,有的学生不喜欢老杜的诗,认为太郁闷,不如李白的诗豪放飘逸,有激情,有气势。

(二)学法指导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学会自主、合作、探究。

兵车行教案(人教版高三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兵车行教案(人教版高三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兵车行教案(人教版高三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兵车行教案(人教版高三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1兵车行教案(人教版高三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兵车行》是明代杨维桢创作的戏曲,讲述了军阀割据时期宦官权臣的肆意妄为和老百姓的生活疾苦。

作品的情节紧凑,人物刻画鲜明,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和文学价值,是我国优秀的文艺作品之一。

《兵车行》作为高中语文必修的阅读材料,要求学生通过阅读和学习,掌握其具体的文学形式和意义,加深对明代文学史的了解,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语文表达能力。

二、教学目标1.了解《兵车行》作为明代戏曲的特点,分析其创作背景和深层意义;2.了解明代文学史的发展特点和时代背景,认识《兵车行》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3.掌握《兵车行》的情节,分析其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和主题意义;4.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语言表达能力,提高阅读和写作的能力。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根据教材的内容,重点讲述明代文学史的发展特点和创作背景,以及《兵车行》的情节、人物形象和主题意义;2.课堂讨论法:在学完每个章节后,引导学生们对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和主题意义进行深入思考和讨论,通过互相交流和讨论,激发学生的思维和表达能力;3.阅读指导法:针对学生阅读过程中的疑惑和难点,提供相关阅读指导,及时解决学生的问题,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文本;4.写作指导法:根据教材的要求,进行作文指导,帮助学生写出规范、准确、有表现力的文学作品。

四、教学内容(一)明代文学概述1.明代文学时期的概括;2.明代文学特点概述;3.明代文学风格特点简析;4.明代小说的兴起。

(二)《兵车行》赏析1.《兵车行》创作背景分析;2.主要人物刻画和情节分析;3.《兵车行》的主题和艺术特色分析。

(三)知识点1.了解《兵车行》作为明代文学的代表作品,鉴赏其文艺价值;2.掌握《兵车行》的情节、人物形象和主题意义;3.理解《兵车行》在历史上的意义和作用,尊重人权,追求民主。

兵车行(高三必修说课)

兵车行(高三必修说课)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下面我就《兵车行》从以下六个方面进行课后说课。

第一、立足单元说教材。

《兵车行》是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五册第五单元的一首诗歌。

这一单元是李白杜甫诗歌单元,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大量的李杜诗歌,完成了基本积累。

所以这一单元的设计目的就是巩固,提高,深化。

因此我把《兵车行》当成了一个最佳切入点来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杜甫李白不同的艺术风格和人生价值。

第二、紧扣三维话目标。

新课程标准提出: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共同发展的三维教学理念,基于三维,本课教学目标设定如下:(1)掌握本诗叙事、描写和抒情紧密结合的艺术手法。

(2)赏析本诗的场景描写。

这也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3)探究李白杜甫不同艺术风格背后体现出的不同的人生价值追求,引导学生思考自己的人生价值。

这也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第三、结合学情说方法。

1.比较分析法:借助所学诗歌,对比分析李白杜甫不同的艺术风格,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两位诗人不同的人生价值追求。

2.因为我所带学生是高三文科生,一直对语文学习兴趣浓厚,功底也不错,所以本课把教师点拨和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发现式学习相结合。

3.课时安排为2课时。

因为学生基础较好,所以课堂教学重点放在了第二课时的课堂讨论和对比分析上。

第四、立足实际说过程。

1.导入环节:上课后,我让学生背诵已学杜甫诗句,再引导学生自主回顾作品及作家生平。

紧接着,我用多媒体总结展示杜甫生平的三个阶段(展示),这样的导入可以唤起学生对杜甫的已有认知,让学生对将要学习的作品产生好奇,急于做进一步了解,也为后面引导学生对比分析李杜,加深对杜甫的理解做好铺垫。

2.诗句理解环节:本诗语言浅显,我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句,反复诵读。

个别字词,老师讲解。

这样做能让学生认真扎实地完成对内容的了解,为深化认识打好基础。

3.重难点突破环节:接下来,我设置了三个问题,借助它们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完成三维目标。

第一个问题(展示):这道题的设计目的是帮助学生准确把握文本内容,深入感受杜甫“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的悲悯情怀,同时帮助学生掌握本文叙事、描写和抒情紧密结合的艺术手法。

《兵车行》教学设计(部级优课)语文教案

《兵车行》教学设计(部级优课)语文教案

《兵车行》教学设计(部级优课)语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1.1 理解《兵车行》的背景和意义。

1.1.2 分析诗中的意象、形象和情感。

1.1.3 掌握诗歌的韵律、节奏和修辞手法。

1.2 过程与方法1.2.1 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兵车行》。

1.2.2 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1.2.3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3.1 感受作者对战争的厌恶和对和平的渴望。

1.3.2 体会诗歌中的人民苦难和家国情怀。

1.3.3 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2.1.1 理解《兵车行》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2.1.2 分析诗中的意象、形象和情感。

2.1.3 掌握诗歌的韵律、节奏和修辞手法。

2.2 教学难点2.2.1 诗中历史背景的理解。

2.2.2 诗歌韵律、节奏的把握。

2.2.3 鉴赏诗歌的方法。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新课3.1.1 教师简要介绍《兵车行》的背景。

3.1.2 学生齐声朗读《兵车行》。

3.2 自主学习3.2.1 学生自主分析诗中的意象、形象和情感。

3.2.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

3.3 合作探讨3.3.1 学生分组讨论,深入解读《兵车行》。

3.3.2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

3.4 课堂讲解3.4.1 教师详细讲解《兵车行》的意象、形象、情感等。

3.4.2 教师解答学生的疑问。

3.5 诗歌欣赏3.5.1 教师引导学生欣赏《兵车行》的韵律、节奏。

3.5.2 学生跟读、模仿。

3.6 课堂小结3.6.2 学生分享自己的收获。

第四章:作业布置4.1 抄写《兵车行》并背诵。

4.2 结合诗中的意象、形象,写一篇赏析文章。

4.3 调查了解有关战争的诗歌,下节课分享。

第五章:教学反思5.2 学生反馈学习收获和困惑。

5.3 针对教学过程中的不足,提出改进措施。

第六章:教学策略6.1 情境创设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兵车行》的背景图片和音乐,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

《兵车行》教学设计(部级优课)语文教案

《兵车行》教学设计(部级优课)语文教案

《兵车行》教学设计(部级优课)语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1.1 理解《兵车行》的主题思想和背景。

1.1.2 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1.1.3 解读古代诗歌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1.2 过程与方法1.2.1 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1.2.2 学会欣赏古代诗歌的美,提升审美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3.1 感受诗人对战争的反思和对生命的尊重。

1.3.2 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人道主义精神。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教材分析《兵车行》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长篇叙事诗,描绘了战争给百姓带来的深重灾难,表达了诗人对战争的厌恶和对和平的渴望。

2.2 教学重难点2.2.1 理解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2.2.2 解读古代诗歌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新课通过播放战争相关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思考战争对人类的影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兵车行》,理解诗歌内容,感知诗人情感。

3.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分享学习心得。

3.4 课堂讲解讲解诗的背景、意象、修辞手法等,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

3.5 课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读其他古代诗歌,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

第四章:教学评价通过课堂提问、作业完成情况、小组讨论表现等,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教材《兵车行》原文及注释。

5.2 课件制作课件,展示诗中的意象、修辞手法等。

5.3 图片或视频战争相关的图片或视频。

5.4 网络资源有关《兵车行》的背景资料、评论文章等。

6.1 讲授法在讲解诗歌背景、意象、修辞手法等方面,采用讲授法,清晰、系统地传授知识。

6.2 自主学习法鼓励学生自主阅读诗歌,培养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能力。

6.3 合作学习法通过小组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教师资格考试说课稿:《兵车行》

教师资格考试说课稿:《兵车行》

教师资格考试说课稿:《兵车行》一、教学设计(一)教学目的:1.培养学生诵读的兴趣,使学生在诵读中感受形象、再造形象,加深对作品内容的理解。

2.联系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了解统治者连年用兵给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体会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3.在比较中对李白和杜甫两大诗人进行研究性学习。

(二)内容选取:与诗歌相关的背景材料和诗歌体裁;扩展知识面的李白的《古风·其十九》。

(三)过程安排:1.通过学生的反复朗读,教师进行适当的指导和点拨,让学生在朗读中挖掘诗歌中的信息,对其进行补充空白、细节,进行创造性的想象,使诗歌形象化,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2.体味诗歌语言和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以及诗人的创作风格,通过听录音朗读让学生自己在朗读过程中试着读出这种感情。

3.在把握诗歌的艺术风格基础上进行研究性学习:比较《兵车行》和《古风·其十九》。

(四)方法、手段:1.朗读。

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自己慢慢品味,教师作适当引导和点拨。

2.学生互相评价朗读。

在此过程中引导学生体会诗歌的感情基调。

3.让发挥创造性想象,进行角色扮演。

假设学生是诗人或者是诗中人物,发表感想或进行其他形学生式的表演,让学生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二、教学实施(一)导入:介绍杜甫,导入新课1.学生介绍杜甫(主要是举例所学的名篇名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望岳》)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青年人网编辑整理)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春望》)……2.简单介绍杜甫及作品背景《兵车行》这首诗是杜甫在天宝十一年(752)年困守长安时候所作。

关于诗的背景,一般有两种说法,一说是玄宗用兵征讨吐蕃,一说是征讨南诏,多取后一说。

《资治通鉴》载:“天宝十载四月,剑南节度使鲜于仲通讨南诏蛮……士卒死者六万,仲通仅以身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兵车行》说课稿
一、教材地位及学情分析。

新课标要求学生精读一定数量的优秀古代散文和诗词曲作品,教师应激发学生诵读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诵读的习惯。

而且,唐诗是我国传统文学的瑰宝,代表着中国古典诗歌的最高成就。

诵读唐诗对于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有着重要的意义。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因为其审美上的理解难度使歌越来越成为少数人的艺术。

尤其是对于青年学生来说,在喧嚣浮躁的文化背景下,诵读鉴赏唐诗确实需要教师兴趣的激发。

本学期第四单元精选了唐代两大创作高峰李白和杜甫的几篇作品,我希望以此为契机激发学生研读唐诗的兴趣。

“行”是乐府歌曲的一种体裁。

杜甫的《兵车行》没有沿用古题,而是缘事而发,即事名篇,自创新题,运用乐府民歌的形式,深刻地反映了人民的苦难生活。

《兵车行》是杜诗名篇,为历代推崇。

它揭露了唐玄宗长期以来的穷兵黩武,连年征战,给人民造成了巨大的灾难,具有深刻的思想内容。

在艺术上也很突出。

首先是寓情于叙事之中。

有的学生说本能的不喜欢这个总是郁闷的老诗人,总觉得读他的诗缺少激情,不想读李白那么酣畅淋漓。

基于学生的情况,我觉得应该补充作者的背景知识,从时代背景,个人性格,人生经历几个角度,使学生对杜甫初步了解,期望建立起学生对杜甫的尊重和敬仰,从作者出发激起学生的读诗兴趣。

在本文的教学中,我希望通过他的诗歌使学生能够触摸到这位这位怀着深广的忧愤的诗人,体会他的浓厚的忧国忧民的感情。

在这篇文章的教学中,基于以上原因我比较详细的介绍了作者,在处理写作背景时,我就弱化了,只是给了学生一个时代的前提,毕竟理解文章一定要放在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下,但是关于安史之乱,学生历史课已经讲的很详细了,他们能够基本把握当时的背景。

这样既避免了教学的重复,又节约了宝贵的课时,同时把学生的注意力更多的集中在了诗歌鉴赏本身。

同时,为了保护学生出初读课文的自我体验,我准备把对于背景的介绍放在朗读课文之后,给出时代背景之后,再读课文,让学生谈谈体会,引导学生学会在时代背景下分析作品。

学习诗歌要能够鉴赏诗歌,在这篇古诗的教学过程中,我设计的第二个教学重点就是把握鉴赏要点。

二、教学重点难点及实施过程。

杜甫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奉为“诗圣”。

他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

他的诗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强烈的时代色彩和鲜明的政治倾向,真实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一个历史时代政治时事和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因而被称为一代“诗史”。

他的诗歌创作,始终贯穿着忧国忧民这条主线。

《兵车行》正是诗人标志着诗人沉郁顿挫诗风形成的作品。

因而在这篇文章中,我把体会诗人深切的忧国忧民的感情作为了教学重点。

在教学过程中我希望通过朗读,特别是配乐朗读来引导学生去触摸诗人的内心世界,在实践中把握“沉郁”。

杜甫善于运用古典诗歌的许多体制,并加以创造性地发展。

他是新乐府诗体的开路人。

他的乐府诗,促成了中唐时期新乐府运动的发展。

他的五七古长篇,亦诗亦史,展开铺叙,而又着力于全篇的回旋往复,标志着我国诗歌艺术的高度成就。

他的诗歌富于音乐美,在体会中把握“顿挫”。

初步体会了诗人的情感和创作风格以后,接下来引导学生进一步赏读诗歌。

本诗开头和结尾各是一副画面,“惨别图”和“鬼哭图”。

首先让学生描述诗句描绘了一副什么样的画面。

这样设问,能够做到把形象具体化,同时锻炼了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

观察近几年的高考题,这样的设问也越来越多。

用两幅图来连缀全篇,追根究原,就是文章的中间部分。

理清了文章的基本脉络之后是鉴赏诗歌的重点句。

我选择了两句作例子,带领同学赏析。

“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


这是对前两句“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所作的形象说明,读罢使人心酸不已。

古代孩子留长发,15岁开始用头巾束发。

如今,一个刚到束发年龄还不怎么会束发的孩子
就被征入伍,而且要到远离父母的北方去“防河”,这是何等可怜啊!所以,连里正也动了心,替他束发。

人过40,头发渐白,又刚从前线回来,理当休息了,不料又被派到前线去。

“或从“与”便至”,“去时”与“归来”,说的是服役时间过长,占去人的大半生,怨恨之意顿生,统治者的残酷简直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君不见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农业生产极度荒废,函谷关以东大片农田荒废,人烟稀少,千村万落长满荆棘和杞柳,“禾生垅亩无东西”,生活无着,民不聊生。

神州大地到处是一片荒芜,满目疮痍,十分荒凉。

请学生分小组讨论,找到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进行鉴赏,然后发言交流。

三、教具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朗读配乐
四、教学预期
希望通过本课的学习,让“诗圣”杜甫走进学生的心灵,激发同学学习唐诗的兴趣,真正愿意读诗,背诗,喜欢诗。

更希望他们把语文课堂延伸到课堂之外,认识到语文不仅仅看成是考试科目,更是提高个人修养的重要途径,把语文学习变成自觉自愿的求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