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内蒙古《中学教育心理学》模拟试题及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6年内蒙古《中学教育心理学》模拟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个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干后的括号内。
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
1.根据反映活动的形式不同,“菱形的两条对角线互相垂直”的知识属于()。
A.感性知识
B.具体知识
C.陈述性知识
D.程序性知识
2.对心智技能的形成过程,安德森提出三阶段理论:由认知到联结再到()。
A.自动化阶段
B.物质化阶段
C.程序化阶段
D.语言化阶段
3.学生在划线段时只顾找尺子,而不会想到己身边的身份证也可以用来画线条,这种现象属于()。
A.固着
B.定势
C.机械
D.暗示
4.根据强化的性质和目的,可以把强化分为()。
A.自然强化物和人为的近似强化物
B.积极强化和消极强化
C.正强化和负强化
D.强化和惩罚
5.斯腾伯格把人的智力分为成分智力、()和经验智力三部分。
A.人际智力
B.成功智力
C.背景智力
D.自知智力
6.课堂管理始终制约着教学和评价的有效进行,具有()。
A.维持动机作用
B.促进和维持功能
C.思想教育作用
D.培养纪律功能
7.群体发展的最高阶段是()。
A.正式群体
B.联合群体
C.松散集体
D.集体
8.心理健康的人能够有效地发挥个人的身心潜力以及作为社会一员的()。
A.积极的社会功能
B.应有的责任能力
C.应有的责任义务感
D.道德精神面貌
9.使人格各部分整合和统一起来的核心力量是()。
A.生理自我
B.社会自我
C.心理自我
D.自我意识
10.从记忆方式的发展来看,高中生擅长采用的记忆方式是()。
A.理解记忆
B.机械记忆
C.内隐记忆
D.无意记忆
11.( )又称稳定性系数。
A.再测信度
B.评分者信度
C.内部一致性信度
D.分半信度
12.以下哪项是影响人际吸引的主要条件之一()
A,规范性
B.社会性
C.接近性
D.合群性
13.颜色的基本特征或表现称为()。
A.色调
B.亮度
C.饱和度
D.中和色
14.( )人格特征的人,往往追求刺激、新奇,好冒险。
A.T一型
B.少阴型
C.少阳型
D.T+型
15.对黑猩猩做“顿悟实验”的是()。
A.苛勒
B.托尔曼
C.桑代克
D.巴甫洛夫
C.思想教育作用
D.培养纪律功能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20个空,每空1分,共20分。
)
1.评价/反思过程包括在教学之前对教学设计效果的_________,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学的以及在教学之后的检验和反思。
2.心理辅导的一般目标可归纳为两个方面,第一是学会调适,第二是______。
3.概念学习的实质是_________。
4.联结学习理论认为,一切学习都是通过_________作用,在_________和 _________之间建立直接联结的过程。
5.现有的评估手段是在_________与_________参考架构的基础上制定的。
6.是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和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
7.个体的自我意识从发展的角度经历了从生理自我到_________再到_________的过程。
8.学生借以获得信息、做出计划和解决问题的心理过程称之为_________。
9.在进行任务分析时,教师要反复提出这样的问题:“学生要达到这一目的,预先必须具备哪些能力?"一直追问到_________为止。
10.动机性遗忘理论最早由_________提出。
11.学习定势又称为,是指学习者进行学习活动时的心理准备状态。
12.根据不同,可将知识学习分为符号学习、概念学习和命题学习。
13.在加里培林看来,心智技能形成的最后阶段是_________阶段。
14.《学记》中提到“学无当于五官,五官不得不治”,这说明了复述策略中的_________。
15.认知心理学将理解问题看作是在头脑中形成_________的过程。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6小题,每小题5分,共30分。
)
1.简述学习与教学的要素。
2.简述性格差异的表现及其教育含义。
3.简述班级规模的大小对课堂管理的影响。
4.简述维纳的成败归因理论对实际教学的作用。
5.简述学习策略训练的原则。
6.简述教学评价的分类。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
1.联系实际,谈谈认知差异理论在教育上的意义。
2.试论述在教学中应如何培训学生的操作技能。
答案及解析
一、单项选择题
1.C [解析]根据反映活动的形式不同,知识分为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两大类,陈述性知识是个人用言语进行直接陈述的知识,程序性知识也叫操作性知识,只能借助作业形式间接推测。
感性知识与具体知识分别是从反映活动的深度和内容来分的。
2.A[解析]安德森心智技能的形成过程三阶段理论是:认知一联结一自动化阶段。
3.A[解析]固着(功能固着)是指个体解决问题时往往只看到某种事物的通常功能,而看不到它其他方面可能有的功能,这是人们长期以来形成的对某些事物的功能或用途的固定看法。
4.C [解析]强化也是一种操作,强化的作用在于改变同类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根据强化的性质和目的可以分为正强化(实施奖励)与负强化(撤销惩罚)之分。
5.C [解析]斯腾伯格提出人的智力是由成分智力、背景智力和经验智力这三部分控制的。
6.B [解析]课堂管理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具有促进和维持两大功能。
7.D[解析]集体是群体发展的最高阶段,集体中成员的共同活动不仅对每个成员有个人意义,而且还有重要的社会意义。
8.A[解析]心理健康是一种良好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与过程,表现为个人具有生命的活力,积极的内心体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够有效地发挥个人的身心潜力以及作为社会一员的积极的社会功能。
9.D[解析]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的认识和态度,是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使人格各部分整合和统一起来的核心力量。
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的关系的意识。
自我意识包括三种成分:一是自我认识;二是自我体验;三是自我监控。
10.A[解析]高中阶段由于思维能力的发展,最擅长理解记忆。
11.A[解析]再测信度是采用重测法获得的信度系数,又叫稳定性系数。
评分者信度,是指不同评分者对同样对象进行评定时的一致性。
内部一致性信度,主要反映的是测验内部题目之间的关系,考察测验的各个题目是否测量了相同的内容或特质。
内部一致性信度又分为分半信度和同质性信度。
12.C[解析]影响人际吸引的四个因素:个性特质、相似性、熟悉性以及接近性。
接近性是指空间上的。
13.A[解析]色调是颜色的重要的特征,它决定了颜色本质的根本特征。
亮度是颜色的一种性质。
饱和度是指色彩的鲜艳程度,也称色彩的纯度。
中和色(白、黑、灰等)给人平和、稳重、可靠的感觉。
14.D[解析]根据明尼苏达人格测验的结果,T+型人格特征的人追求刺激、新奇,喜欢冒险。
15.A[解析]格式塔心理学家苛勒曾在1913~1917年间,对黑猩猩的问题解决行为进行了一系列的实验研究,从而提出了与当时盛行的桑代克的尝试一错误学习理论相对立的完形一顿悟说。
二、填空题
1.预测和评判监视和分析2.寻求与发展
3.理解和掌握一类事物的共同本质特征4.条件刺激反应5.健康模式疾病模式6.学习准备
7.社会自我心理自我8.认知过程9.学生的起始状态10.弗洛伊德11.学习心向12.语言信息复杂性的程度
13.内部言语动作14.多种感官参与学习15.问题空间
三、简答题
1.[参考答案]
学与教过程的基本因素包括: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环境。
(1)学生。
这一要素主要从群体差异和个体差异两个方面影响学与教的过程。
(2)教师。
主要通过敬业精神、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以及教学风格等基本的心理特性影响学与教的过程。
(3)教学内容。
一般表现为教学大纲、教材和课程。
教材的编制和课程的设置必须以学习和教学的理论和研究为基础。
(4)教学媒体。
它不仅影响着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和容量的大小,而且对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教学组织形式以及学生的学习方法等都产生影响。
(5)教学环境。
包括物质环境和社会环境两个方面,它不仅影响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教师的教学过程与教学方法,而且影响着学生的认知、情感和社会性等心理特性的发展。
2.[参考答案]
性格是指个体在生活过程中形成的对现实的稳固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
不同人具有不同的性格,性格的个别差异表现在性格特征差异和性格类型差异两个方面:
(1)性格的特征差异。
第一,对现实态度的性格特征,包括对社会、集体、他人的态度;对劳动、工作和学习的态度;对自己的态度。
第二,性格的理智特征,是指人在感知、记忆、思维、想像等认识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
第三,性格的情绪特征,这是指个体在情绪活动时的强度、稳定性、持续性以及主导心境等方面表现出来的个别差异。
第四,性格的意志特征,主要表现在个体对自己行为的控制和调节方面的性格特征。
(2)性格的类型差异。
性格类型是指在一类人身上所共有的性格特征的独特结合,许多心理学家都试图划分性格的类型,依据个人心理活动的倾向性,可以把人的性格分为外倾型与内倾型两类;依据一个人独立或顺从的程度,把人的性格分为独立型和顺从型。
3.[参考答案]
班级规模的大小是影响课堂管理的一个重要因素。
首先,班级规模的大小会影响成员间的情感联系。
其次,班级规模的大小也会影响交往模式。
再次,班级规模越大,内部越容易形成各种非正式小群体,而这些小群体又会影响课堂教学目标的实现。
4.[参考答案]
归因理论的理论价值与实际作用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有助于了解心理活动发生的因果关系;二是有助于根据学习行为及其结果来推断个体的心理特征;三是有助于从特定的学习行为及其结果来预测个体在某种情况下可能产生的学习行为。
正因为如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运用归因理论来了解学习动机,对于改善学生的学习行为,提高其学习效果,也会产生一定的作用。
5.[参考答案]
人们在学习、阅读时常常使用各种不同的策略,学习策略的价值依赖于其具体情况和使用。
在进行学习的训练时,不管教什么策略、怎么教这些策略,都可以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1)主体性原则。
指任何学习策略的使用都依赖于学生主动性和能动性的充分发挥。
(2)内化性原则。
指训练学生不断实践各种学习策略,逐步将其内化成自己的学习能力,并能在新的情境中加以灵活应用。
(3)特定性原则。
指学习策略一定要适于学习目标和学生的类型。
(4)生成性原则。
指学生要利用学习策略对学习材料进行重新加工,生成某种新的东西。
(5)有效的监控原则。
指学生应当知道何时、如何应用学习策略并能反思和描述自己对学习策略的运用过程。
6.[参考答案]
教学评价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主要的分类有:(1)按教学评价实施的时机,可分为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
(2)按教学评价资料的处理方式,可分为常模参照评价和标准参照评价。
(3)按教学评价的功能,可分为配置性评价和诊断性评价。
(4)按教学评价的严谨程度,可分为正式评价和非正式评价。
四、论述题
1.[参考答案]
认知方式没有优劣好坏之分,只是表现为学生对信息加工方式的某种偏爱,主要影响学生的学习方式。
智力是影响学习的一个重要因素,但智力并不影响学习能否发生,而主要影响学习的速度、数量、巩固程度和学习的迁移。
我们必须根据学生认知差异的特点与作用,不断改革教学,提高因材施教的效果:
(1)创设适应学生认知差异的教学组织形式;
(2)采用适应认知差异的教学方式,努力使教学方式个别化;(3)运用适应认知差异的教学手段。
2.[参考答案]
(1)准确地示范与讲解。
这有利于学习者不断地调整头脑中的动作表象,形成准确的定向映象。
(2)必要而适当的练习。
通过应用不同形式的练习,可以使个体掌握某种技能。
(3)充分而有效的反馈。
准确的结果反馈可以引导学生矫正错误动作,强化正确动作,并鼓励学生努力改善其操作。
(4)建立稳定而清晰的动觉。
进行专门的动觉训练,以提高其稳定性和清晰性,充分发挥动觉在技能学习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