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阅卷反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由“小情小爱”到“家国情怀”
---- 一名普通“教书匠”阅卷过程中的反思本次月考后继续采取流水阅卷,我既是不幸的又是幸运的,不幸的是分到了老师们一直“头疼”的现代文阅读题,而幸运的却是这篇文章浅显易懂。就学生们的答题情况来看,22题得分率极低,究其原因,22题的答案呈现出一种很明显的层次性或者说是区分度,由此触发了我对高考命题者对于现代文文章选择玄机的探索。
这篇文章是肖复兴的《年灯》,文章内容简单易懂,通过“我”的眼睛,写了北京的一位空巢老爷子,讲究老理儿,每逢过年便点上“年灯”来等候远在国外的儿孙,期盼能够团圆,一直到正月十五。多年如此,一直坚守。在文章的最后,终于有一年的正月初五,“我”看到老爷子家的“年灯”熄灭了,儿孙回来,全家团圆。
第22题题目“文章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通过阅卷,发现学生们答题情况不容乐观,大部分同学只能得2分,背后反映出学生们对于文本的深入挖掘,对于命题人的命题意图,对于高考选拔人才的理解上都存在一些问题。
这一题,学生的答案大多只停留在对浅层次的对于文本内容的概括和理解上,也就是标准答案里的第一条“对亲情的赞美”,无论是老爷子对子女还是“我”对母亲,以及由此引出的一系列围绕亲情展开论述的答案。较少的同学能够把文本中的这一事件上升到社会层面,涉及到中国目前老年人独守空巢的社会现状。由此反映出大多数同学还仅仅停留在个人的“小情小爱”上(文本里的主要内容),没有上升到“家国情怀”(文本背后所蕴含的更深层次的主题主旨)。并且还发现一个不好现象,学生在答案的规范上有所欠缺,个别同学即便能把思想境界由个人的“小情小爱”提升到“家国情怀”,但组织答案时不够严谨。比如这一题,一些同学的答案是这样的,“对中国现状不满”、“批评当代中国的社会面貌”、“抨击中国现状”,更甚者使用“警告我们”要怎样怎样,类似这种不很阳光,很不“正能量”词语的使用,念歪了高考选拔有正确价值观的中学生这本“真经”。高考选拔人才的标准,很重要一条是要符合中学生应有的正确价值观,以体现高考的思想引领和导向作用。高考命题人当初选中本文也许正是看中了这一点吧,从老爷子对于老理儿的坚守,由亲情上升到对于空巢老人这一社会现象的反思,而不是对这种现象以及我们所处社会的批判、抨击,这一题是对年轻人常回家看看的呼吁,体现出高考对于中学生正确的价值引领和价值导向。
更深一层次,在于对中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考查,而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中很重要的一点便是对文化的传承与理解,要求中学生能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理解、借鉴不同民族和地区文化的能力,以及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表现出的文化视野、文化自觉的意识和文化自信的态度。以这一题为例,文章通过老人点亮年灯,守着老理儿,“如今,满北京城,如老爷子这样坚守过年老理儿的人,不多了”指出传统习俗的日渐衰落,正是作者和命题人想传达的对于“坚守传统”的敬意,通过对于中国人如此的风俗传统,中国人特地的心理和情感的讴歌来考查学生在文化上的反思,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理解。
对于上面这一点,我通过对比分析近三年高考语文全国卷的题目,发现全国卷命题专家尤其重视对中学生这一点的考查。以下是我对近三年全国语文试题中文本选文玄机的探究。2016年的高考语文全国卷,体现了考查核心素养的过程就是“育人”的过程这一理念,强
化了学生“必备品格”的考查,提高了试卷的人文特性与育人价值。全国第III卷第一大题
现代文阅读探讨史学与文学的关系,介绍了从古至今史学家对待文学的态度,对学生的治学精神进行启蒙,有利于引导学生树立严谨、开放的治学精神,帮助学生形成“做学问”的正确意识。文言文阅读以傅珪的为官经历和做人品质为材料,有利于引导学生在今后的职业中形成高尚的职业道德与人格,对学生的做官与做人具有指导作用;古代诗歌选用曹翰的爱国诗,表达了作者的爱国之情,对引导学生如何做好社会公民具有明显的导向作用。《玻璃》描写了鲜活的世态人情,有利于引导学生直面和了解社会现实,提高社会参与能力。(二)
思维:在高阶思维能力的考查中提高区分度
2016年的语文试卷,综合考查了识记、理解、分析综合、鉴赏评价、表达应用、探究等能力,但为了提高试题的区分度,命题者在众多能力的考查中,强化了高阶思维能力的考查,2017年的复习备考应关注这一命题倾向。
一是整体思维能力的考查。整体思维能力是一种高阶思维能力,2016年的全国卷强化了这一思维能力的考查。如论述类文本的部分选择肢考查了观点与观点、观点与材料、材料与材料之间的关系,这些关系性的选择肢要求学生整体把握全文内容,理清观点与材料的关系。文言文阅读中的第6题,要求学生选出“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也需要学生整体把握全文内容。诗歌鉴赏中比较两首诗感情基调的不同之处,不仅需要整体把握一首诗,还要整体把握两首诗。
《玻璃》阅读中,分析“‘我’在小说中的主要作用”,需要从不同角度把握小说内容与形式。15小题的选填词语,16小题的补写句子,必须立足整体,理清段落的内在脉络,才能提高答题的准确度。17小题的图文转换,需要整体观察树形图,理清各项内容的
关系,才能“语言连贯”地表达自己对迎新晚会的构思的理解。18小题的作文也需要整体
理解材料,才能更加准确地把握材料内涵。
二是求异思维能力的考查。求异思维也是一种高阶思维,2016年的全国卷加重了求异思维能力的考查。如8小题:“诗的颈联又作‘臂弱尚嫌弓力软,眼昏犹识阵云高’,你认为哪一种比较好?为什么?”12题第四小题“是否状告酒店,‘我’与王有福的态度不同。你更认同谁的态度?”学生可以从不同角度回答,只要言之成理即可。作文要求自选角度,也对求异思维有一定强化。求异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一种表现,考查这一思维能力有利于提高试题的区分度。
三是比较思维能力的考查。2016年全国卷强化了比较思维能力的考查,如要求学生把曹翰的诗歌与辛弃疾《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进行比较;8小题颈联中的“健”“弱”、“明”“昏”进行比较等,这是近几年来的一个新亮点,在复习备考时应特别注意。
四是辩证思维能力的考查。如16小题中的太空垃圾,人造卫星和航天飞行器给人类带来了福利,但太空垃圾破坏了环境,给人类带来了危害,这就需要提高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近几年来,全国卷对辩证思维的考查一直保持了较大力度,在复习备考时应强化这一高阶思维的训练。
(三)文化:传承民族文化与弘扬社会主旋律相结合
2016年全国卷提高了试题素材的文化含量,弘扬了社会主旋律,体现了传承民族文化与弘扬社会主旋律相结合的试题命制特征,2017年的复习备考应重视这一特征。
2016年试题素材的文化含量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是学术文化。第一道大阅读素材回顾了史学与经学的关系,梳理了史学研究的传统,突出了学术文化。参加高考的学生升入大学后,需要经历不同阶段和不同层次的学术训练,要形成正确的学术态度与精神,需要传承我国优良的学术传统,这一素材的选用有利于帮助学生实现这一目标。其次是儒家文化。傅珪有“古大臣风”,其经历与人品体现了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精神和情怀,试题要求学生判断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是否正确,有利于促进学生进一步把握儒家文化。
顾炎武作为一代通儒,其主张“君子之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进一步强化了儒家文化,试题“顾炎武治学有什么特点”,顾炎武“不但是经学大师,而且是世人楷模,为什么?”等等,有利于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儒家文化。第三是创新文化。“苟日新,日日新”“与时偕行”,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髓,今年的语文试卷强化了这一文化。无论是史学家的推陈出新,还是历史研究对待文学的态度;无论是自主品牌汽车,还是店商论坛;无论是科技发展,还是人造地球卫星等,都具有创新的文化内涵。作文题更是强调了创新,“推陈出新”“新式花茶”“不断创新”等,都体现了创新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