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研究考试 追寻语文教学本质
语文专题教学的本质

二、语文专题教学与单元教学的差异 既然上面我们已经归纳出语文专题教学“类”的 视角,那随之而来的问题是:它和以往的语文单元教 学有什么不同?试比较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一 专题“向青春举杯”和苏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 “童年趣事”: 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以“专题”编排,苏教版初 中语文教材以“单元”编排。同样都是以“主题”编排, 一个叫“专题”,一个叫“单元”,也就是说在教材编排 上,“专题”和“单元”是混淆使用的。 既然编排上是混淆的,那我们再来探讨专题教 学导读和单元教学导读有什么不同。试比较: “童年是每个人生命历程中难以抹去的记忆,不 同人的童年有不同的色彩、味道,不同的基调。阅读 小说《呼兰河传》的节选文段,你可以看到呼兰小城 中萧红的童年故事,结识与她最亲近的祖父。阅读 《我的梦开始的地方》,你是否感受到迟子建童年记 忆里那份灵性的光芒。阅读努尔哈赤的童年故事,你 又有何收获?一片热土,为童年濡染出哪些动人的底 色?这些童年故事的讲述者都是作者本人吗?讲述者 身份的变化带给你怎样的感受?带着这些问题,开始 你的阅读旅程吧”(《时代语文》(七年级)专题一“童 年·底色”专题导读)[3] “童年是金色的。这里展示了一幅幅童年生活的 画卷。有人童年受到呵护,也尝到各种酸甜苦辣的滋 味;有人童年单纯可爱,可身上也留下了社会的印 记;有人童年远未定型,却表现出了未来的某些个性 ……童年的生活和感受是深藏在人们心中的无尽的 宝藏,也是生命长河不竭的源泉。”(苏教版语文七年 级下“童年趣事”单元导读) 同样是“童年”,最明显的不同是,专题教学有一系 列的“?”号,单元教学却没有;专题教学是针对一个个 “你”说的,单元教学却是泛泛而谈;专题教学重“阅读 感受”,单元教学只关注这几篇课文的内容。从这三点,
语文的本质是什么?--关于语文性质的论争

上,他对基 于工具论 的 “ 知识 中心说 ”进行 了批判 。在对 的交 际工具 ,是人类 文化 的重要组成 部分 。工 具性与人文
“ 知 识 中心 说 ”的批 判 过程 中,他 引入 了 “ 言 语 ” 的 概 性的统 一,是语文课程 的基本特点 。”
念,并通 过对 语言和 言语关系 的论述 ,使得 人文说对 工具
出 了语文 工具性 的概 念 , “ 传统语文 教学的 另一条重要 经 入 到语文课 程 内部。之后 ,他 又提 出了 “ 语感 中心说 ”,
2 01 4 . 0 2
‘ 、≤ 教
实 验 ) 》对 语 文 性 质 的 表 述 为 : “ 语 文 是 最 重 要 认为 语 言是 人精 神 的表 现 ,是人 的精神 生 活 。在此 基 础 程 标 准 (
它。 吕老 的 “ 语言文字 ”所指的就是语文。之后 ,张志公 “ 美 ”的境 界,学术界 也有诸 多学者对语 文的人文意 义进
先生 多次论述 “ 语 文是 工具 ”这 一思想 ,并在其文 章 《 说 行 了探究,并从 不同的角度提出了人文说的观点。 工具》 中对 此进行 了专 门论述 , “ 语文是个 工具 ,进 行思
的来源 。 吕叔湘 先生认 为 ,语 言文字本来 只是一种 工具 ,
二 、 人 文说
语 文当 中有 许多文 章都是文质 兼美 习 以及 交 流各 科 知 识也 少 不 了 论 无形之 中忽视 了语文 本身所蕴 含的意义 。为了追寻 语文
交流都要使用这个工具 。Ⅲ吕叔湘先生对此 也有相关论述 ,
的 ,是具有 “ 思想 ”的工具 。在工 具学 习与运用 的过程 中
“ 通观圣 陶先生 的语文教育 思想 ,最 重要 的有两点 。其一 不能丢 弃思想 ,要 注意工具 本身承载 的意义 。但 是, 目前
追求语文教学的本质王敏论文

语文本姓“语”内容摘要:语文教师应如何提高教学质量?理解语文的本质是首先要搞明白的问题。
本文通过我执教《九色鹿》以后感悟出语文的本质是姓“语”。
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实现三个“关注”,这也是大语文对我们的要求,这样才能让学生的语文素养得以快速的提高。
关键词:语文教学关注体验新一轮课改在全国正如火如荼地进行,我也乘课改东风成为其忠实的拥护者,新课改以来,我一直思考着一个问题:语文教学的本质是什么?不懈的追求让我明白语文的本质是姓“语”,那是在我执教苏教版四年级《九色鹿》以后才豁然开朗。
执教《九色鹿》一课,在新课程标准的引领下,我通过“钻研—执教—反思—再执教”,感受到语文本姓“语”。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实现三个“关注”,引领学生去解读、去品味、去领悟、去熏陶、去沉醉……师生共同享受语文,享受学习,达到精神的愉悦与丰富。
一、挖掘内在因素,让我们关注教材教材,是教育的中心材料,钻研教材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第一步。
我在执教《九色鹿》时有深深的体会。
《九色鹿》是一个民间故事,学生先前对这个故事或看书,或看动画片,大抵有所了解,甚至说有的学生已能绘声绘色地将这个故事讲出来,单纯地通过读书熟知故事梗概已不能满足学生学习的欲望。
经过反复品读课文,我确立了本课的教学目标——通过朗读,感悟人世间的美与丑,善与恶。
这样教学目标的确立简要而明确,更加符合学生学习实际。
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感悟角色特点,紧扣“谁美、谁丑,美在哪里,丑在什么地方”这一主要目标层层推进,循序渐进,关注文中联系,在教学中实现了整合。
文中的美与丑字里行间已经流露,但是生硬地让学生分析文中角色特点,显然不适应小学生认知与情感特点。
张田若先生说:“课文读懂了,思想教育就跑不了。
”小学语文思想教育的内容是寓于语言文字表达之中的,也就是说,文章要说明的道理一般借助于形象表现。
这就要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必须理解语言,感受形象入手。
为了使学生感悟到九色鹿的美,调达的丑,在学习过程中,组织学生展开批注式阅读,学生自读、自悟,在独立阅读中写下自己感受。
对语文教育本质的追寻_李海林语文教育智慧[1]
![对语文教育本质的追寻_李海林语文教育智慧[1]](https://img.taocdn.com/s3/m/431264b265ce050876321375.png)
在他之前,人们总是把眼光放在语言知识教育上, 或者是语言文化教育上。 语言知识教育论的语文课程 观是学语言,语言文化教育论的语文课程观是学文化。 它们都不是学言语, 前者实际上把语文的本质属性定 位在工具性上, 后者把语文的本质属性定位在人文性 上。
至此我们可以得出: 语文课程目的=语文能力=言 语能力=语用能力=语感 (自然言语实践+自觉言语实 践)。 语感教学成为李海林语文教学理论的又一个命 题。 如果说语文教学生活化是李海林从教学策略上为 言语教学搭建外部平台的话, 那么语感教学则是从教 学目的上为言语教学指明了方向, 使语文教学具有了 实践操作的可能。但是对于语感教学应该怎样操作,李 海林并没有提出具体的建议, 但幸好他有课堂实录可 供我们参考探讨,我们在《中国当代诗四首》中选择几 个片断:
李海林突破了这个巢臼,将语文的本体由“语言” 转 向 了 “言 语 ”,超 越 了 语 言 观 下 的 “工 具 性 与 人 文 性 ” 的二元论,建立起言语观下的“言语智慧论”,站在一个 新的视角为我们的语文教学指出了一条新的探索之 路。
三、语感教学 “语文即言语”是一种广义的语言学命题,对语文 教学来说,它还过于抽象,还不是语文教学本体的实在 规定,还少了点语文教学研究所要求的实践“操作性”。 语文=言语=言语运用, 是李海林对语文教育=言 语智慧教育的语文学解读, 但是当语文指向言语或者 言语智慧时总还有着浓浓的语言学色彩, 而当语文指
语用能力作为言语智慧的语文学表述方式, 语文 能力的心理学表达也是语感。 李海林在谈及语感时有 这样的表达:“语用能力的核心是语感, 语用目的的基 本内容也可以表述为语感目的”“语文课程的教学目的 就是培养学生的语用能力, 这是语文课程教学目的的 唯一表达,除此之外既不需要其他目的的补充,也不需 要第二种表达”,“语用能力的核心就是语感”。
坚守语文本位追寻语文教学的本质

2018.06 总 第 632期 {
追 谮 熬拳 质
广 元 市利 州 区北 街小 学 郝 汉坪
一 、 先 做 语 文 教 育 ,再 谈 语 文教 学 “语 义 是 学 习 语 言 史 使 JH的
』 ”它 的 T 具 性 并不妨 碍我 们从 教育 的 高度看 待它 村{反 .站在 育人的角度 来看 待 ,更 有 助 于 我 仃J{)=}}弃 JJj ̄-il思 想 为何 我 们课 堂 l 冰冷 的妇l}只讲解 不能 激 发学 生 的热情 ? 为何 简 机械 的 训练 反增 学生 的 应 付 和 厌 烦 之 感 ? 为何 老 师 _火花 乩 坠 的 分 析 ^评 得 不 到 学 生 情 感 的 共 鸣 ? 为 何 小学六年 毕业 .学生还小能用 I'1 的话 说 }¨为何 要学 习 语 文 ?
。
订 他 校 长 说 的很 好 : 流 的 教 师 教 知 识 ,二 流 的 教 师 教 能 力 ,一 流 的 教 师 敦 思 想 培 养 思 想 是 教 育 的 最 高 境 界 所 以 用 育 人 的 眼 光 看 待 教 书 ,先 教 育 、阿 教 学 ,
当是 语 文 教 师 认 识 _j实践 的逻 辑 起点 二 、让 学 习环 境 具 有 语 文 的 温 度 一 些 老 师 常 把 语 文 教 学 孤 厅 待 ,窄
初中语文学科学科本质

初中语文学科(xuékē)本质论、教育(jiàoyù)价值论、教学方法论研究(yánjiū)上海市青浦区崧泽学校(xuéxiào)中学部语文教研组长施建忠一、关于(guānyú)语文学科本质的认识1.关于工具性:语言文字是人们进行思维和交流的工具,是学习其它知识和技术的工具,是进行各项工作的工具,也是获得知识交流思想情感的手段,是学习的基础之基础。
语言的工具性决定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
语文学科应该加强语文基础知识教学和基本技能训练(即“加强双基教学”),切实使学生打好语文基础,培养语文能力,掌握语文这个工具,以适应将来工作和继续学习的需要。
2.关于人文性:语言文字作为一种工具,主要是表达人们思想、观点、情感、态度,因此,语文必然具有人文性。
语言的人文性决定了语文学科必然具有人文性。
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并不只存在于语言中,它还存在于语文的内容中。
语文内容的人文性是语文学科人文性的主体。
在语文课里提出人文性,是因为语文的学习对象学习材料里本身就包含有丰富的人文内涵,要充分发挥这些人文内容的文化、教化功能,充分发挥语文对学生精神哺育的功能。
否则就是语文资源的流失。
语文课的任务应该是通过语言的学习和感悟,培养高尚情感,陶冶审美情操,宏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给学生打下一个精神的底子。
3.关于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一部分“课标性质与地位”中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这一表述澄清了人文性论与工具性论之争,这一新的理念,解决了关于语文教育最重要最关键的问题。
新的“语文课标”,既肯定了语文的工具性,又肯定了语文的人文性,把二者统一起来,在语文教学的发展史上首次提出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这一新的理念,既继承了语文教育应该使学生切实掌握语文这个工具,打好语文基础这一传统的正确观点,又反映了语文教育应该体现固有的人文精神并加强人文精神的新的时代特点,同时,澄清了工具性人文性各执一端的片面认识。
抽丝剥茧,寻求语文学习本质

当然 ,在 平时 的教 学 中 ,教师可 以有 意引导 学生在 回 答 问题 的时候 ,学会组 织语 言 ,运 用好词 、好句 ,先让学 生模 仿 文中的 句式 ,再 联系课 文 、联 系生活 当堂 简单的 写
句子 ,在写句子中巩固基本字词的用法 。
_ = : 、培养语感 ,寻求语文学 习本质 在 语 文学 习 中 , 良好 的 语感 能 帮 助学 生 从 内心 深 入 理解 文章 。语 文 由文字构成 ,中华 民族 的文字有 上千年 的 历史 ,象形文 字是 汉字 的开 端 ,以形表 义 、形 神兼备 ,当 前 的语言文 字虽然 成熟 发展 ,但是 有别 于数学 这类理 性学 科 ,文 字 自身就具 有形 象性 、隐喻性 、意会 性和模糊 性 ,
师应 该有 意识的培 养学生 去发现 课文 巾的精彩 语言 ,l 扩 人 日常的语 言积 累 ,并将课 文 中的语言 内化为 写作 的话 、
发展学生 的语言 思维 ,最终达 到学会运 用语 言的能 力 , 写作能 力。
例如 ,苏 教版 高 中语文 必修 3《 品 质 》,在这篇 义 中 ,环境 描写和 人物形 象塑造 方面做 得 十分 到位 ,格拉斯 虽然穷 困 ,但是 恪守 职业道德 ,即使 是一 个贫穷 的鞋 , 也将 制 作靴 子 这 件事 做 到 尽善 尽 美 。文 章 用 了 描 的 丁 法 ,却给人很 形象 生动的形象 。教 师在 引导学 生读完 这 个 故事之 后 ,应 该 引导学生去 理解作 者构 思全文 的方法 ,以
累, 导致学 生没有储存 到足够 的字词量 。因此 ,要 寻求语文 学 习本质 ,积 累字词应 该要 予以重视 ,教师 在教学 中的讲 解 ,也不 能只是 单一 的讲解 字词 ,尤 其是单 一讲解 字词 的 意思 ,让学生 掌握意 思 ,然 后让学 生灵活运 用 ,这 样就会
语文探究性教学本质性的认识

就 是 我们 所 说 的文 本 。文 术 是 ・ 杂 的概 念 ,它 的 内含 很 个复
究 ,学 生存 探究 的过程 中,要 进 行 资料 的搜 集 整理 ,要进 行
小学 没有 探 究 的能 力 ,缺 乏必 要 的探 究 的条 件 学生 运用 语 言文 字 的 能力 ,而 这 可 能探 究 ,主张 不进 行 探 究性 教 学 ,或者 认 为 不可 能进 行 探 种 能 力 又是 在学 生 与文 本 充 分对 话交 流 的基 础 之上 。语文 教
的知 识 ,并 进而 培 养起 学 生 的探 究意 识 和探 究 能 力 。另外 ,
着 本 质 的区 别 。科 学研 究 活动 是 为 了发现 真 理 ,得 出 科学 的 对 探 究性 教 学来 说 ,文 本 是 一个 开放 的系统 ,对 教师 是开 放 结论 , 是人 类探 索 自 , 发现 规 律 ,深化 人 们对 白然 的认 识 的 ,对 学生 也是 开放 的 ,这种 开 放性 就 为探 究 性 教学 提供 了 然
首 先我 们应 该 怎 么理 解探 究 。在 中小 学语 文 教学 中我 们 分 学 生 的学 习积 极性 ,更 淡不 上 学生 的创 造 性 学 习 了。语 文 如何 让 学生 去探 究 , 以及探 究 什 么 ,这 是‘‘ 个不 能同避 的 问 题 。在这 个 问题 } 许多模 糊 不清 地 方 。一 部 分老 师认 为 中 有 最 不 适 合传 统 的那 种灌 输 式 的教 学 了 ,就语 文 教 学 的最终 目 的来 说 ,语 文不 是传 授 知 识 的 ,知识 的学 习不 是 学生 学 习语
如何探究中小学语文教育的本质

如何探究中小学语文教育的本质作为一个语文教育的从业者,我们更应该深入探究中小学语文教育的本质。
那么,什么是中小学语文教育的本质?它包括哪些方面?我们应该如何去探究?一、初步认识中小学语文教育的本质中小学语文教育的本质是以培养学生语文素养为核心,实现语文能力、语文知识、语文情感等方面的全面发展。
其中,学生语文素养是语文教育的核心目标,也是各项教育活动的总出发点和归宿。
理解中小学语文教育的本质,不仅有助于教师明确教育目标和方向,为学生提供更有价值的、更有意义的教育,同时也可以促进学生个人全面发展,进一步提高整个社会的素质。
二、深入探究中小学语文教育的本质1. 语文的能力培养语文的能力培养是中小学语文教育的本质之一,它强调学生的语文运用能力,包括口头表达、书面表达、阅读理解等方面的能力。
如何实现语文能力培养?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运用技巧、注重多样化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能够在掌握语言表达技巧的同时,更好地运用语言沟通、交流,提高其语言表达的水平。
2. 语文知识的传授语文知识的传授是中小学语文教育的重要环节,它涉及到语文教学的深入和广泛。
如何进行语文知识的传授?教师应该较好地吸收知识,让学生对语文知识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同时教师也需要注重语文知识的深入和扩大,让学生能够全面而深入地掌握语文知识,不断提高语文知识的水平。
3. 语文情感的培养语文情感的培养是中小学语文教育的重要方面之一,它旨在提高学生对语文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感受到快乐和满足。
如何实现语文情感的培养?教师应该注重语文教学中情感体验的创造,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增强自信心,培养他们对语文的热爱之情,激发他们对语文知识更深层次的兴趣。
三、实现中小学语文教育的本质1. 注重综合素养的发展中小学开展语文教育,需要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
培养学生语文能力、语文知识和语文情感的同时,还需要关注学生的人品、道德、智慧和文化素养等方面的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中学语文教学研究试卷及答案通用

中学语文教学研究试卷及答案通用(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报告总结、合同协议、心得体会、演讲致辞、策划方案、职场文书、党团资料、教案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report summaries, contract agreements, insights, speeches, planning plans, workplace documents, party and youth organization materials, lesson plans, essay compilation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ould like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中学语文教学研究试卷及答案通用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
寻找语文教学之根

寻找语文教学之根语文教学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手段。
语文教学以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为目标,通过对语言文字的学习,帮助学生提高自己的语言素养,使他们具备正确、流畅、生动、丰富的表达能力。
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就需要找到语文教学之根,找到语文教学的核心和重点。
那么,语文教学的根究竟在哪里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探讨和寻找语文教学之根。
语文教学的根,首先在于对语言文字的认知和理解。
语文教学的根植于对语言文字的深刻理解和认知。
语言文字是人类交流思想感情的工具,是人类文化传承的媒介。
要使学生掌握语言文字,就必须让他们对语言文字有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这就需要教师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理解语言文字的含义、结构、规律和运用方法,促进学生对语言文字的认知和理解能力的提高。
只有对语言文字有了深刻的认知和理解,学生才能够准确理解并正确运用语言文字,才能够在阅读、写作和表达中游刃有余,才能够拥有良好的语言素养。
语文教学的根,其次在于对阅读的重视和培养。
语文教学的根植于对阅读的重视和培养。
阅读是语文教学中的基础和核心,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
通过阅读,学生可以积累语言文字知识,提高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增长见识,丰富思想,提升情感,培养语感,拓展视野,增强自信,促进人格的健康发展。
语文教学必须重视和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引导他们通过深入阅读,感悟文字的魅力,学会思考,学会表达,学会创造,从而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语文教学的根,还在于对表达的重视和培养。
语文教学的根植于对表达的重视和培养。
表达是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也是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
通过语文教学,学生应该能够准确、流畅、生动、丰富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表现出良好的语言文字能力。
语文教学必须重视和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引导他们掌握语言文字的运用规律,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使他们能够在实际生活中自如地运用语言文字,有效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浅谈语文教育教学本质的认识

浅谈语文教育教学本质的认识【摘要】教育就是不断地促进生命的健康成长,彰显生命的最大价值。
语文教育即生命教育,语文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内容,核心价值就在于“唤醒生命”“习得素养”。
本文从“唤醒生命”“习得素养”两方面阐述对这一问题的认识。
【关键词】语文教育;唤醒生命;习得素养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曾经说:“教育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这句话告诉我们教育目的就在于唤醒生命。
多年来的教育改革,其实也就是为了不断地促进生命的健康成长,彰显生命的最大价值。
笔者认为,语文教育即生命教育,作为基础教育重要内容,其核心价值在于“唤醒生命”“习得素养”,这是对语文教育教学本质的认识与理解,本人多年来在教育与教学中不断践行这一认知理念。
一、唤醒生命(一)唤醒思想激发生命力。
思想的健康是生命健康成长的根本保障。
正如查•艾霍尔所言:“有什么样的思想,就有什么样的行为;有什么样的行为,就有什么样的习惯;有什么样的习惯,就有什么样的性格;有什么样的性格,就有什么样的命运。
”所以在教育教学中笔者把“立德树人”作为重要目标,并把其贯穿到“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等教育教学环节中,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为学生成长为未来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打下丰厚的底色。
唤醒思想即是唤醒生命。
笔者经常带领学生在阅读的世界里徜徉,因为阅读在丰富思想的同时,更是对生命的唤醒,对人性和良知的唤醒,并使阅读者洋溢着积极向上的力量,达到激发生命潜能的目的。
有教无育,知识就成了游离于主体生命之外的冷漠存在。
在语文教学中引领学生在“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中,感受到即使身处困境,生命仍然要淡定从容;明白对生命力强大的人来说,困境是用来跨越的人生道理;在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中悟到作为一个国民的担当精神,领略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伟大家国情怀。
浅谈语文学科的学科本质 教育资料

浅谈语文学科的学科本质《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体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呢?我认为必须将解读文本与感受人文自然合一,尽量减少运用非语文的手段,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努力在语文实践中学习语文,这样,才能体现语文课程的基本学科本质――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工具性”和“人文性”是语文的两大属性。
“工具性”是基础,人文性是核心。
两者相辅相成,不可机械割裂。
有学者认为工具性是语文学科的第一属性,人文性是第二属性。
比如南京外国语学校语文组的徐有祥老师的文章《工具性是语文学科的本质属性》中阐明:“语文学科的第一属性工具性和第二属性人文性,决定语文教育最初目标是语言教育,而最终目标是人文教育。
”我认为无论是“工具性”还是“人文性”都应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为根本。
语文教学传授学生知识,培养学生语文能力,归根到底是为了学生的发展。
当然,语文课不是政治课也不是哲学课,离开语言文字的运用,人文教育就成了空洞的说教。
同样,忽视人文精神的语文教学,便成为没有灵魂的文字游戏。
注入了人文精神的语文才会成为最具生命活力的学方能起到潜移默化的育人在读写听说训练中渗透人文教育,科;功能。
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不可偏废,而应有机结合,使之相得益彰。
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体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呢?下面我结合教学实际谈谈一些认识。
一、将课文阅读教学融入课堂,解读文本与感受人文自然合一。
“读”最传统的阅读教学的手段,在现代教学中仍然是最重要的最基本的学习语言的途径。
读书是最重要的语文实践,课标里有一段话说得非常精辟:“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
”这就是讲的多读。
语文教学,不能没有语,没有文。
不能因为强调了人文性,就淹没了工具性,忽略了语言文字训练。
事实上语言文字是文化的载体,情感态度价值观寓于语言文字的学习之中,而不是游离于语言文字的学习之外。
聚焦“三个点”,回归语文教学本质

聚焦“三个点”,回归语文教学本质语文教学是学校教育中的重要学科之一,它涵盖了语言、文字、阅读、写作等方面的内容,是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阅读能力和文学素养的重要途径。
在现代社会快节奏的发展下,语文教学似乎也渐渐偏离了其本质,出现了一些不正常现象。
为了回归语文教学的本质,我们需要聚焦“三个点”,重新审视语文教育,挖掘其深层内涵,使之更好地服务学生的全面发展。
我们要聚焦语文教学的内在精神,即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审美情感。
语文是一门人文学科,它不仅仅是为了传授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和审美情感。
在当今的教学中,我们往往过分追求学生的考试成绩和应试能力,忽视了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而语文教学正是一个培养学生人文情怀和审美情感的绝佳途径。
在教学中,我们应该注重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引导学生阅读经典名著,欣赏优美诗文,感受古人智慧和美感,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和审美趣味。
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在语文学习中找到乐趣和感悟,愿意主动去学习和探索。
我们要聚焦语文教学的实际效果,即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语文教育的本质在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而不仅仅是为了应付考试和升学。
在当今社会,我们更加需要的是具有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人才,而这正是语文教育应该关注和培养的方向。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应该注重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表达,教导学生如何进行学科交叉和文本阅读,激发他们的创新潜能。
我们也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社会责任感,让他们在语文学习中感受团队协作和社会担当的重要性。
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语文学习中获得全面的素质提升,成为具有创新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未来人才。
回归语文教学的本质,需要我们聚焦“三个点”,首先是聚焦语文教学的核心目标,注重培养语言能力和阅读能力;其次是聚焦语文教学的内在精神,注重培养人文素养和审美情感;最后是聚焦语文教学的实际效果,注重培养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只有在这些方面做到位,才能真正回归语文教学的本质,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获得全面的成长和发展。
聚焦“三个点”,回归语文教学本质

聚焦“三个点”,回归语文教学本质语文教学是学校教育的核心内容之一,也是学生个人修养和综合素质培养的重要内容。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变迁,语文教学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困惑,例如知识大而教情缺、方法多而效果低等现象。
如何回归语文教学的本质,突破困境,让语文教学更加符合学生的成长需要,成为了当前语文教育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围绕着“三个点”——基础、方法、价值,探讨回归语文教学本质的途径和方法。
回归语文教学的基础,是语文教学的立足点。
语文学科的基础教育就是基础。
而语文学科的学科性是最根本的性质。
作为学科性学科科目,语文学科的教学应当是培养学生学科意识、掌握语文知识和发展语文技能的教学过程。
在回归语文教学本质的过程中,我们要坚持以知识传授为主线,以理解能力、表达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重点。
只有透过知识传授,学生才能够正确抽象概括知识内容,才能够主动掌握知识、状况、方法,让知识入心、活学活用。
对于一些基础知识的掌握,尤其是对于汉字、词语、句子的基本构成和运用,需要重视系统性的学习,打牢基础,才能在日后的学习和应用中游刃有余。
回归语文教学的方法,是教学的关键点。
教学方法是语文教学的灵魂所在。
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中,很多教学过程是被动的、单一的,很难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而近年来,随着教育思想的更新和科技的发展,教学方法也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和尝试。
在回归语文教学本质的过程中,我们要注重多元化的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效果。
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性是教学的关键,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则是提高学生参与的重要途径。
可以通过图书阅读、课外作文、朗诵比赛等方式,培养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兴趣和热爱。
要注重语文学科的实践性。
语文学科是实践性学科,其特点是是“学以致用、学以练用”。
要根据学科教学的性质,注重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的培养,创设语文实践的环境。
要注重技术手段的应用。
随着科技的发展,现代教学中应用电子设备、多媒体教学等技术手段,对于提高教学效果有很大的帮助。
针对高中语文本真教学的课程研究

针对高中语文本真教学的课程研究高中语文是一门重要的学科,对学生的综合素养和语言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而针对高中语文课程的研究,则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提高教师教学效果。
以下是对高中语文本真教学课程的研究的1000字报告。
针对高中语文本真教学的课程研究需要明确教学目标和内容。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我们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学素养。
在课程研究中,我们需要明确具体的教学目标,比如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等。
我们还需要确定教学内容,包括文言文、现代文等文学作品的学习与分析,以及诗词、散文等文学形式的学习。
在针对高中语文本真教学的课程研究中,我们需要关注教学方法和教具的选择。
传统的课堂教学方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仍然有一定的作用,但随着教育技术的发展,我们也需要引入更多的现代教学方法,比如多媒体教学、合作学习等。
教学过程中适当利用教具也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在课程研究中,我们需要关注教学方法和教具的选择,以提高教学效果。
针对高中语文本真教学的课程研究还需要关注评估方法和方式。
评估是教学的重要环节,通过评估我们可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掌握学生的学习成果,从而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法。
在针对高中语文本真教学的课程研究中,我们可以采用多种评估方法和方式,比如测试、作业、课堂讨论等,以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针对高中语文本真教学的课程研究还需要关注师资培训和教师发展。
高中语文教师是课程实施的主体,他们的教学水平和教育理念对于教学效果有着重要影响。
在课程研究中,我们需要关注高中语文教师的培训和发展,提高他们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从而提高高中语文教学的质量。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谈谈语文教学的本质

语文和语文教学有一定的关系,但二者不是一回事。
语文的本质确定的是“语文本身是什么”,其外延界定了它是母语教学课程这一学科特性,其内涵则由语文的人文性和民族性二者共同锁定。
语文教学确定的是这一学科课程师生双方教(学)什么、怎么教(学)的问题。
语文和语文教学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语文是体,语文教学是用;体用结合,才能使这一学科课程走向完善,因为人的素质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为人文素质,而语文教学在形成、提高和完善人文素质方面不可或缺。
语文教学是指针对语文这一母语学科教师如何教、学生如何学的师生双边活动。
它是由教学时间的连续性、内容的人文性与科学性、方法的有效性和教学结果评价的多元性等特点所组成的系统,是这些特点的有机统一。
其一,时间的连续性这里我们提到的时间的连续性有别于语文教育界提出的语文教育“终身性”原则,因为这里的语文教学我们专指狭义的学校教育阶段的语文教学的连续性。
从学前班开始,学生就已经开始了本民族语的规范化学习,甚至时间可能更早,而这种学习从学前班开始,到高中毕业结束。
除了继续学习中文和中文相关专业的学生有可能继续进行这种规范化的学习之外,大多数人均走向非正规化的学习。
而每一年级的学习都是上一年级学习的继续和下一年级学习的前提,中间有些环节对绝大多数学生而言是不能跨越和提前的。
无论是传统的还是现代的学校教育均强调教育时间的连续性,因为它是保证教育质量的前提。
正是这种学习时间的连续性保证了语文教学持续有效、循序渐进地进行。
离开了时间的连续性,就无所谓学校教育,当然也无所谓学校的语文教学。
其二,内容的科学性与人文性对语文教学的内容历来争论颇多,至今也仍未达成共识。
争论的焦点已从最初吕叔湘的“语文教学的内容是语言文学还是语言文字”转到“语文教学的内容是让学生掌握言语的形式还是言语内容”。
仔细分析这两种情况就会发现一个问题:前者和后者提出的其实都是一个问题,那就是在语文教学中内容和形式何者为先的问题。
语文考试的本质是什么

语文考试的本质是什么语文考试的本质是什么综观教育部考试中心2007年为宁夏、海南命制的全国语文高考试题,其总体结构、风格、题量、难易度等,都在考试大纲规定的范围之内。
从表面形式看,2007年宁夏、海南语文高考试题与往年比似乎没有多大变化,但仔细研究试题结构就会发现,这套试题的内容及其张扬的理念有了本质的变化。
首先,试题明确标示“阅读题”和“表达题”,这就突出了语文重在学习语言、运用语言、训练思维的本质。
表面看仅是多了一个术语,其实质是对传统考题来了一个颠覆。
传统考题虽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考查,但把语文教学搞得支离破碎,引入纯理论和各种技巧性的训练歧途。
这套试题对引导语文教学回归学习语言、运用语言、训练思维的本质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尤其是将判断和修改错病句,成语辨析和运用等考题挪移到“表达”题语言运用之中,安排更加科学,更符合语文学习和运用规律。
这既是这套考题的亮点,也是这套考题的创新,值得称赞。
其次,突出新课标理念,注重对语言的理解、领悟和个性探究能力的考查。
试题的最大创新是将第I卷分成必考题和选考题两部分,必考题无疑是每个考生都要做的题,选考题就是考生根据自己平时阅读的喜好和训练特长,选做自己最擅长的考题,便于最大程度地发挥自己的优长、最大程度地考出最好的成绩。
这既是对新课标注重学生阅读个性理念的有效体现,也是对新课程必修、选修内容考查的有效落实。
第三,紧扣考试大纲内容,既不超“纲”出题,也不刻板套用,处理灵活,既让老师和考生感到都在学习和训练范围之内,又感觉出乎“意料之外”,不会有因侥幸押中试题而产生兴奋之感。
说明类、议论类、文学类(散文和小说)、实用类(人物传记和通讯)四大常用文体样式的阅读文本只要复习训练到位,无论哪种文体文本的出现都在意料之中又在意料之外。
当然,如果学生平时有广泛的阅读,解答此类考题应该是没多大问题的。
主观阅读题出题应该避免教科书所选的近似内容的出现,以给每个考生提供平等竞争的平台,这应该是使用不同版本教材教学的所有学校、教师和考生的一致认识,也是他们的共同呼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科学研究考试追寻语文教学本质一、试题特点1.创新阅读考查,落实课标精神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中要求"能较熟练地运用略读和浏览的方法,扩大阅读范围,拓展自己的视野。
"在"评价建议"中要求"评价略读,重在考察能否把握阅读材料的大意;评价浏览能力,重在考察能否从阅读材料中捕捉重要信息"。
传统的语文课堂阅读教学都是教授"精读",阅读考查更是仅限于考"精读",不重视"略读"与"浏览",导致语文学习"读书"不够,严重影响了语文能力的形成。
自2008年起,莆田市语文中考即探索考"略读"能力,2009年、2010年莆田市"略读"考查题型,受到评价组一致肯定,认为这样的略读考查,既落实了课标精神,又发挥了很好的教学导向。
代表性题目:[莆田卷]2010当语言消亡时陈赛语言濒危是一种全球现象。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最新发布的《濒危语言图谱》,全世界有7000多种语言,其中一半以上将在本世纪消亡,80%-90%将在未来的200年灭绝。
相比之下,动植物的灭绝速度要慢得多。
语言的消亡速度远远超出人们的想象---平均每隔两个星期就会有一种语言消失,而且悄无声息。
美国语言学家哈里森教授说:"想象一下,如果无缘无故的,鲸要灭绝了,或者金字塔要倒塌了,亚马逊森林被砍伐,人们会非常气愤,并且想尽办法去阻止,因为那些是人类共同的遗产,是肉眼可见的。
语言是更加古老、复杂精细的人类财富,每一种语言都是一个结构独特的思想世界,反映了一种独特的人类存在方式。
每种语言都有无限的表达可能性,无限的搭配可能性,它们的词汇、发音系统和语法,以精妙的结构组合起来,比我们手建的任何建筑更伟大。
"语言的消亡通常有两种方式:第一,说这种语言的人消失了;第二,说这种语言的人放弃了自己的母语,转而使用另一种语言。
过去200年间,殖民主义是最大的破坏者,欧洲殖民者在澳大利亚消灭了150多种土著语言,在北美扫荡了300多种语言;现在则是全球化,经济和社会的压力逼迫人们从村庄搬到城市,他们的母语时时处在强势语言的压制之下。
根据统计,世界80%的人口讲83种主要语言,剩下的6000多种语言,绝大多数从未有过文字记载,没有字典,没有书,你在任何图书馆或者数据库里都找不到它们的资料。
一切信息只储存在人们的记忆里,因此尤其脆弱。
当我们失去一种语言,同时也失去这种语言中所包含的若干个世纪以来关于时间、季节、天文、地理、海洋生物、医学、植物、历史、神话、音乐,以及种种日常事务的知识和思考,哈里森教授把这些统称为"人类知识库"。
这些知识难道不能被翻译成英文,融汇到一个单一语言的知识库里吗?"当然可以,但语言是一种结构化的信息组织形式。
语言就像树一样,当人们转移到另一种语言时,原先那棵树的结构就塌了。
"人类学家玛格丽塔·米德曾经谈到对于这个世界的最大忧虑:"我们的世界将被冲击成同一的、没有任何色彩的地方。
人类的全部想象可能要被囚禁在单一的智力和精神形态里。
"或许,语言的消亡,最可怕的不在于损失多少历史、文化或者物种的知识,而是我们在某一个早晨醒来时,甚至不记得这个世界曾经有过不一样。
(选自《晚报文萃》2010年第2期,有删改)9.语言的消亡有多种原因,请根据文意写出其中的两点。
(4分)10.语言消亡产生的后果是什么?请根据文意加以概括。
(6分)点评:本篇的阅读考查就设两道题,但考查的重点突出,要点准确,可以说很好地落实了《语文课程标准》略读"重在考察能否从阅读材料中捕捉重要信息"这一要求的。
2009人类与洞熊的住房争夺战阿碧在几万年前,早期的人类还不会建造有墙和屋顶的房屋,他们像大多数哺乳动物一样以洞穴为天然的住房。
然而,与不少动物相比,人类打洞的本事实在有限。
因此,早期人类和许多动物会争夺较好的洞穴,其中一个可怕的竞争对手是洞熊。
洞熊是一种凶猛无比的史前巨兽,它们的体型比现在的大灰熊还要大出近1/3,体重则达到了1吨。
不过,人类后来却把洞熊赶尽杀绝了。
之前,科学家们认为洞熊是一种食草动物,仅以浆果和草根为食,给人一种温顺的印象。
然而,最近在欧洲一处山脉中发现的洞熊骨头化石却表明,洞熊完全不是我们之前想象的温和模样,而是一种凶猛的食肉动物,甚至还会吃人。
洞熊的骨骼化石常常被发现于欧洲的各大洞穴,它们在约2万年前就已灭绝,当时地球上大部分地区都为冰雪覆盖。
洞熊的生存寿命大约为20年。
人类的祖先凭借着智慧,破坏了这些凶猛动物的居住环境,将它们逐出洞穴,赶往深山。
据考证,大约1万年前,欧洲最后的洞熊在现今南斯拉夫山区被人类残杀,其尸骨化石上留有人类矛头的清晰痕迹。
在石器时代的一些石头建筑上,我们可以看见不少洞熊的头盖骨。
洞熊由于其庞大的体型,更成为有制造工具能力的古人看重的猎取目标,它们一度成为当时年轻武士、猎手们体验勇敢的最好实验品。
洞熊的消失是一个跨越数千年的漫长过程,虽然人和熊之间反复争夺洞穴的时间要比这长得多。
有证据表明,一些洞穴曾经被古人类和洞熊交替占领过。
那时的情况可能是这样:人类在洞熊冬眠期间杀死或赶走那些萎靡不振的洞熊;而春季到后,冬眠苏醒、腹中饥饿的洞熊又返回袭击人类,猎杀之并夺回洞穴;这样的战争周而往复持续了很久。
在中国著名的周口店遗址,洞熊与其他被狩猎的动物的残余骸骨被发现于当时古人类"篝火晚会"的遗迹中,甚至还包含一些危险的肉食动物的骸骨。
人类与洞熊的斗争历史再次证明:人类是一个敢于斗争的物种,并在斗争中不断进化,现在已经是地球上的霸王了。
但现在,聪明的"王者"该考虑让利于其他物种了,不应该不断追杀和吞食其他物种。
如果所有物种像洞熊一样被人类灭绝了,孤独的人类也该走上灭亡之路了。
(《科学与文化》2009年第3期)9.早期的人类与洞熊争夺住房(洞穴)的原因是什么?(4分)10.请根据文意概述早期的人类与洞熊争夺住房(洞穴)的情况。
(6分)点评:本篇的阅读考查就设两道题,但考查的重点突出,可以说是较好地落实了《语文课程标准》略读"重在考察能否从阅读材料中捕捉重要信息"这一要求的。
2011【略读题例】[莆田卷第二(三)题](三)阅读下文,完成9-10题。
(10分)食品添加剂是"罪魁祸首"吗近期,"牛肉膏"、"染色馒头"、"瘦肉精"等食品安全事件引起社会广泛关注,一些消费者将矛头指向食品添加剂,认为食品添加剂是"罪魁祸首"。
随着食品添加剂在食品中大范围使用,"什么才能吃"颇令消费者头疼。
业内人士认为,尽管部分食品安全事件的确与食品添加剂有关,但应正确区分"食品添加剂"与"非食用物质",不能因"剂"废食。
一些专家表示,谈"剂"色变没有必要,建议有关部门加大科普力度,提升公众有关食品添加剂的科学素养,同时完善食品添加剂有关检测标准与食品安全监管体制。
卫生部最新发布《食品中可能违法添加的非食用物质和易滥用的食品添加剂名单》,共包含47种"违法添加的非食用物质"和22种"易滥用食品添加剂品种",明确将"食品中可能违法添加的非食用物质"与"食品中可能滥用的食品添加剂"区别开来。
比如吊白块、苏丹红、三聚氰胺等一度成为重大食品安全事件的"元凶",其实是违法添加的非食用物质,而非食品添加剂。
"现实生活中,容易将'非食用物质'和'食品添加剂'弄混,将三聚氰胺等导致的食品安全事故归咎于食品添加剂,这种认识是不科学的。
"专家表示,这种错误认识加深了公众对食品添加剂的误解,而食品添加剂本身应该说是好东西,其对食品工业发展的贡献不可估量。
不应让食品添加剂成为非法添加物如三聚氰胺、苏丹红、"瘦肉精"等的"替罪羊"。
据卫生部网站资料显示,食品添加剂是为改善食品品质和色、香、味、形以及为防腐保鲜和加工工艺的需要而加入食品中的化学合成或者天然物质。
因此,现代食品工业不能没有食品添加剂。
业内人士指出,有了添加剂才会有色香味俱全的食品,从田间到餐桌的饭菜才得以延长保存时间、保存营养成分。
只有国家公布的,才能称作食品添加剂,而且只要按国家标准使用,配方科学,剂量适当,就不会有危害。
若将食品添加剂一棒子打死,现代生活只能退回到原始社会。
虽然纯天然的食品没有添加剂,但易变质,进而易引发食物中毒,并且浪费粮食资源。
9.食品添加剂有哪些作用?(4分)10.本文认为应该如何正确看待"食品添加剂"和"非食用物质"?(6分)[点评]莆田卷的现代文阅读《食品添加剂是"罪魁祸首"吗》是一道较为成功的"略读"试题。
莆田卷在"略读"考查方面探索力度较大,整篇文章只设置两道题目,非常简洁,充分体现了"略读"的要求。
2.加强"综合性学习"考查,彰显语文学科特性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界定"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为了落实语文学科"工具性"注重实践、综合的特性,《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和"评价建议"中都单列了"综合性学习",这是课程改革的"亮点",自2007年起我省各设区市中考命题即努力探索"综合性学习"的考查,其中厦门、莆田两市的努力成绩显著。
今年莆田卷、三明卷按照课标分类,把"综合性学习"与"阅读"、"写作"并列,厦门、宁德、泉州、漳州、南平卷则在"积累与运用"中列"综合性学习"专题,这七设区市的"综合性学习"考查分值都在6分以上(具体分值分布见下表)。
"综合性学习"考查的加强,旨在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习语文,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
设区市厦门宁德莆田泉州漳州三明南平分值 9 9 10 6 6 10 8代表性题目I:[厦门卷]综合性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