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17马说word教案(11)

合集下载

《马说》教学设计(长春版七下)

《马说》教学设计(长春版七下)

(一)知识目标1.积累文言实词、虚词,重点掌握“食、见、策、尽”的词义和“其、以”的用法。

2.了解作者及文体特征。

3.理解短文所阐明的深刻道理,充分领悟作者的情怀,认识这种情怀产生的社会背景。

4.背诵并默写这篇文章。

(二)能力目标1.加强朗读训练,训练学生的文言语感,督促学生疏通词句,翻译课文,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体会本文托物寓意的写法,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封建社会不识人才、埋没人才的昏庸愚妄,引导学生认识当今时代的优越条件,努力学习,使自己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

教学重点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体会本文托物寓意的写法,理解伯乐和千里马的寓意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1.引导学生理解文章表达的情感。

2.体会本文简练、含蓄的语言特点。

教学关键理解短文阐明的深刻道理,充分领悟作者的情怀,认识这种情怀产生的社会背景。

教学方法讨论法发现法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具多媒体课时三课时教学内容与过程第一课时一、导语设计同学们,你一定听说过龚自珍的《己亥杂诗》,(投影显示)“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这首诗呼唤人才,呼唤健全的人才制度。

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文章也谈到了作者的人才观,它是唐代大作家韩愈的《马说》。

二、作者及文体简介1.关于作者2.关于文体3.关于背景4.关于伯乐学生读资料,增强对课文的感性认识。

三、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1.朗读课文,初步感知文意。

(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学生听读,要求听准字音。

教师抽查预习情况,督促学生积累生字、通假字。

(多媒体显示)①给下列加粗字注音。

伯乐相马骈槽枥粟②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食之不能尽其材才美不外见其真无马邪(2)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跟读,提醒学生注意句中停顿。

(3)学生大声读课文,注意语调的变化。

(4)学生齐读课文。

2.翻译课文,整体把握文意。

(1)学生自读课文,参考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词句,翻译课文。

马说教案设计优秀教案通用7篇

马说教案设计优秀教案通用7篇

马说教案设计优秀教案通用7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工作计划、工作报告、军训心得、学习心得、培训心得、条据文书、读后感、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work plans, work reports, military training experiences, learning experiences, training experiences, doctrinal documents, post reading feedback,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马说教案设计优秀教案通用7篇为了实现个性化教育,我们在写教案的时候一定要考虑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需求,为了写好教案,我们需要对教材进行深入研究,以下是本店铺精心为您推荐的马说教案设计优秀教案通用7篇,供大家参考。

【最新精选】长春初中语文七下《17马说》word教案 (11).doc

【最新精选】长春初中语文七下《17马说》word教案 (11).doc

一七马说文本解读一、整体感知“唐宋散文八大家”在历史上颇有影响,然而他们之中走在最前沿对后世影响最大的当属韩愈。

他在唐朝中期掀起的这场古文运动,改变了当时浮艳纤巧、空虚贫乏的文风。

倡导人们学习先秦两汉散文,自由书写自己的真性情。

他的《杂说》就比较典型地反映了他的文学主张。

作者在仕途上经历无数坎坷之后,深感伯乐之于人才的重要。

所以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发表了自己对当时社会摧残埋没人才的愤慨。

文章以自由的散句发表自己的议论和由此而生发的感慨,短小精悍,鞭辟入里,成为千百年来人才论的杰出代表作。

在作者生活的时代里,如果没人发现和举荐,人才很难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空间,更有甚者,还有很多人才受到不公的待遇,受到排挤诽谤。

韩愈本人就是这样一个受害者,所以他对此比别人有更深的感悟。

但那个年代毕竟不是可以大鸣大放的年代,所以作者只能运用比喻的写法,抒发自己内心的不平。

《战国策·楚策四》中记载了伯乐和千里马的故事,那匹遭遇苦难的千里马在遇到伯乐之后表现了无限的欢乐。

作者大概认为这种美好的结局很难出现在当时的社会现实里,于是他通篇所写的是千里马所遭受的不平的待遇,表达极强烈的愤慨之情。

文章分三个段落进行论述。

首先表明自己鲜明的观点“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一开篇就强调了伯乐对于千里马的重要作用。

然后用简洁的语言叙述了千里马不被重用,“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的现状。

用残酷的现实说明没有伯乐,千里马只能落得这样悲惨的结局。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千里马在不被重用的情况下,如何境况悲惨,作者在第二段又列举了生活中千里马沦落于奴隶人之手所遭受的不平待遇。

对马来说能否得到善遇要看怎样喂养它。

千里马不被人知,就不会得到应有的喂养。

于是,普通的马都能吃饱,千里马却不能。

普通马在得到正常喂养的情况下,能发挥它的作用,千里马却不能。

这正是作为千里马的悲哀。

第三段作者在前面的事实论据的基础上,运用排比句式表达强烈的愤慨之情。

长春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15课《马说》word教案

长春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15课《马说》word教案

17 马说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目标1.掌握重点词语,积累一些文言知识2.熟读背诵课文,提高文言文的朗读和疏通能力二.过程和方法目标1.通过朗读理解短文所阐明深刻道理2.通过合作探究学习方式,引导学生体会文章语言精妙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注重对学生的情感熏陶,了解作者对古代封建统治者压抑摧残人才的愤慨之情。

引导学生努力使自己成为实现四化有用人才2学情分析韩愈(768-824).字退之。

南阳(河南南阳县)人。

自谓郡望昌黎。

世称韩昌黎。

父母早亡,有嫂抚养。

卒谥“文”又世称韩文公。

韩愈是唐代著名散文家.诗人。

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列“唐宋八大家”之首。

著有《昌黎先生文集》。

韩愈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

这篇《马说》大约作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

这时,韩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

他曾三次上书宰相求擢用。

很可惜有“忧天下之心”的他,终未被采纳。

后来又相继依附于一些节度使幕下,郁郁不得志。

再加上当时奸佞当权,政治黑暗,有才能之士不受重用。

所以他有“伯乐不常有”之叹3重点难点了解“说”这种文体特点,分辨其中的议论和记叙了解托物寓意,以事喻理的议论方法4教学过程活动1【导入】导入请学生汇报查找到的有关“马”字成语,就其中的“伯乐相马”给学生讲关于伯乐的故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活动2【讲授】板书课题并释题《马说》是通篇借物比喻的杂文。

属论说文体。

本文是作者《杂说四首》中的第四首。

写“说”这个标题,是后来人加的。

“说”就是谈谈的意思。

比“论”随便些。

这篇文章以马为喻,谈的是人才问题。

从字面上可以解“说说千里马”或“说说千里马的问题”。

活动3【活动】朗读课文,疏通大意1.教师带读全文,要求学生注意难字的读音2.学生读课文,并且讨论了解全文大意a,文中千里马指的是什么?(比喻人才)b,伯乐指的是什么?(比喻识人才的人)C,本文就是通过千里马和伯乐,隐喻人才和识人才的人的活动4【讲授】学习课文1.听课文朗读,把握准确字音伯乐(le,)槽枥(caoli)一石(dan)外见(waixian)一食(shi)j尽粟(su)食马者(si)駢死(pian)2.通假字祗:通“只”只是食马者:“食”通“饲”饲养.喂养邪:通“耶”疑问尽其材:“材”通“才”才能3.一词多义a.而:而伯乐不常有表转折执策而临之连词表修饰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表承接鸣之而不能通其意表转折但是b.策:策之不以其道鞭打动词执策而临之马鞭名词C.其:安求其能千里也代词千里马其真无马耶难道反问其真不知马也恐怕表推测策之不以其道代词千里马食之不能尽其材代词千里马4.思考问题A.文章一开头,作者是如何阐述“伯乐”和“千里马’之间的关系的(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马说》教案 教案教学设计

《马说》教案 教案教学设计

《马说》教案教案教学设计马说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并理解寓言故事《马说》的主要内容和意义;2.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阅读理解能力;3.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1.寓言故事的理解和解读;2.学生自主思考和讨论的能力培养。

三、教学准备1.课文《马说》的复印件;2.黑板、白板和彩色粉笔;3.幻灯片或图片资料。

四、教学过程Step 1 引入(10分钟)1.教师向学生展示一张马的图片,引发学生对马的印象和想法。

2.教师提出问题:“你们知道马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有怎样的作用吗?”鼓励学生进行讨论。

Step 2 导入(15分钟)1.教师分发《马说》的复印件给学生,请学生默读课文。

2.教师展示《马说》的幻灯片或图片资料,简要介绍寓言故事的概念,并谈论寓言故事的作用和意义。

Step 3 阅读理解(20分钟)1.教师带领学生逐段阅读《马说》,并帮助学生理解每一段内容。

2.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回答,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寓言故事的寓意和启示。

Step 4 创作小组讨论和展示(25分钟)1.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讨论一个问题:“你认为《马说》想要传达给我们什么样的道理?”2.学生在小组内展开思考和讨论,并撰写小组讨论总结。

3.每个小组派代表进行总结发言,分享自己小组的讨论结果。

Step 5 个人思考和反思(10分钟)1.教师要求学生个人思考并回答:“阅读《马说》这篇寓言故事,你有什么收获和思考?”2.教师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思考和体会,进行个人心得的展示。

五、教学延伸1.学生可尝试创作自己的寓言故事,表达自己的思考和感悟;2.学生可以进行角色扮演,将《马说》改编成小剧场表演。

六、作业布置请学生回家阅读其他寓言故事,并写一篇读后感,分享自己的收获和思考。

七、教学反思通过教学设计《马说》教案,学生不仅了解了寓言故事的特点和作用,还培养了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思考能力。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和个人展示,激发了他们的思考和表达兴趣。

七年级语文下册 17《马说》教案 长春版-长春版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七年级语文下册 17《马说》教案 长春版-长春版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马说》教学目标:1.熟读成诵。

2.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及写作方法。

3.了解托物寓意的写法。

4.理解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及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唐代文学家韩愈,名列唐宋八大家之一,才华出众,却仕途坎坷,初登仕途很不得志,三次上书请求重用,都有志不得通。

于是他写下了本文——《马说》二、介绍作者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现在某某孟州)人,唐代散文家、诗人,散文尤其著名,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倡导者,是“唐宋八大家”之首。

自谓郡望(郡里的显贵家族)昌黎,世称韩昌黎,谥号“文”,又称韩文公,官至吏部侍郎,故又称韩吏部。

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里。

“韩柳三苏王曾阳”是唐宋时期八大散文作家的合称,即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苏轼、苏洵、苏辙(苏轼,苏洵,苏辙父子三人称为三苏)、欧阳修、王安石、曾巩三、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1.听X读,标注生字字音。

2.教师明确读音。

3.自由朗读。

4.分组齐读。

四、理顺文章大意1.借助工具书,结合课下注释,独立翻译全文。

2.小组组内交流,清除翻译难点。

3.全班合作互助,翻译全文。

参考:世间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

千里马经常有,可是伯乐却不会经常有。

所以即使是雄健的马,也只能在仆役的手下受屈辱,和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里,不会获得千里马的称号。

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或许能吃下一石粮食。

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

(所以)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却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美好的素质也就表现不出来,想要跟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鞭策它,不按正确的方法;喂养它,又不能使它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听它嘶叫,却不懂得它的意思;(只是)拿着鞭子站在它跟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果真没有千里马吗?其实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五、深入分析(一)文章为我们刻画了几个形象?三个:千里马,伯乐,食马者(二)分析三者之间的关系。

17马说教案初中语文长春版七年级下册目标..doc

17马说教案初中语文长春版七年级下册目标..doc

17马说教案新设计《马说》是唐代著名作家韩愈写的名篇,本文通篇釆用托物寓意的写法,以千里马不遇伯乐,比喻贤才难遇明主。

希望统治者能识别人才,重用人才, 使他们能充分发挥才能。

全文寄托作者怀才不遇和壮志难酬的愤懑不平之感,并対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进行讽刺,针眨和控诉。

学习本文,意在培养学生阅读古文的能力,理解中国古代文人用文字书写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情感。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我们在引导学生学习古诗时,要让学生“诵读古诗词,有意识的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学生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语文学科的属性,决定了语文教育不能单纯地把内涵定格于传授知识上,它还有开拓学生视野,发展学生能力,培育学生情操、高尚的审美观的任务。

但是这一特质在文言文教学中体现得却并不完美与充分,学生个性发展、兴趣的培养都被统一到字词的认知、理解、背诵上,把学生变成了熟练的语言技术工人, 忽视对文章内涵的理解和时代气息的探究。

因此在讲授《马说》一课时,我力图摆脱古文教学中翻译的藩篱,变传统为创新,把学生对成才的个性认识和经验引入到课堂教学中来。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掌握重点实词的含义,背诵并能默写全文。

2、了解托物寓意的写法,3、认识伯乐与千里马的关系,理解作者怀才不遇的感情。

(二)过程与方法:1.自主学习,合作探究2.加强朗读训练,训练学生的文言语感,督促学生疏通词句,翻译课文,捉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封建社会不识人才、埋没人才的昏庸愚妄,引导学生认识当今吋代的优越条件,努力学习,使自己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

【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言文阅读能力,所以在疏通文意上难度不大,但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存在一定问题,因此我把理解文章主旨作为本科的重难点。

(一)重点1、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情感。

2、体会本文托物寓意的写法,理解伯乐与千里马的寓意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

(二)难点1、引导学生理解文章表达的情感。

初中语文马说教案

初中语文马说教案

初中语文《马说》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马说》。

(2)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领会课文的主旨。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课文中的比喻和象征手法,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和爱好。

(2)教育学生珍惜自然资源,关注生态环境,倡导和谐共生。

二、教学重点1. 正确朗读和背诵《马说》。

2. 理解课文中的比喻和象征手法。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的生僻字词和古文句式。

2. 比喻和象征手法的运用。

四、教学准备1. 课文朗读录音。

2. 相关资料图片。

3. 生僻字词和古文句式的解释。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1 教师播放课文朗读录音,让学生初步感受课文的意境。

1.2 学生自读课文,注意生僻字词的读音和含义。

2. 自主学习2.1 学生结合课文注释,自主学习生僻字词和古文句式。

2.2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3. 合作探讨3.1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比喻和象征手法。

3.2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课文讲解4.1 教师讲解课文,重点解析比喻和象征手法的运用。

4.2 学生跟随教师一起朗读课文,体会课文的意境。

5. 课堂小结5.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点。

5.2 学生整理学习笔记,准备课后复习。

6. 课后作业6.1 学生背诵课文。

6.2 完成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拓展1. 对比《马说》和其他描写马的文学作品,如《马诗二十三首》、《咏马》等,探讨不同作者对马的描写和情感表达。

2. 组织学生进行写作练习,以马为主题,运用比喻和象征手法,创作一首小诗或短文。

七、课堂互动1. 教师提问:“马在现实生活中有哪些寓意或象征意义?”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

2. 学生展示自己的课后作业,互相评价、交流学习心得。

八、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合作探讨等方面,给予相应评价。

《马说》教案范文文档10篇

《马说》教案范文文档10篇

《马说》教案范文文档10篇《马说》教案篇1一.本节课的目标1、引导学生积累与“马”有关的成语,谚语及典故。

为实现这一目标,我作为预习内容提前布置给学生去准备。

2、在反复朗读诵读中初步感知文意,感悟文章主题。

为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在预习时给学生泛读了课文,并将主题的探究以问题的形式留给学生。

3、积累并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为落实这一目标,在预习中我特意引导学生回顾了前面古文中学到的实例,并总结了“其”,“而”,“之”的用法,然后让学生在课下自身分析本文中这些虚词的用法。

这样程度好点的学生只需在课堂上印证自身的判断。

二.教学重难点1、反复诵读,借助注释及老师的点拨,读懂课文,初步感知文章的寓意,其部分已在预习中完成。

2、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将他们的意义及作用归类。

为突破难点,我课前引导学生预习时,回顾了常用虚词“其”,“而”,“之”的作用,这样就降低了难度,也便于学生将本文中的虚词归类。

三.教学方法因为文言文篇幅较短,以读为主,在读中感知自然很重要,但它毕竟与现代文有区别,更何况学生的程度不一,因此在自主探讨基础上,老师的引导必不可少。

四.教学流程1、导课:因为韩愈仕途坎坷与本文的主题有关,因此也简介了,不过因为有提前预习,因此将作者简介,“说”文体的简介及“马”文化收集的任务交给学生,老师只作必要补充。

2、反复朗读,整体感知,只是为了检测预习效果。

3、疏通文意,初步感知。

教师在学生结合注释疏通质疑基础上,重点是检查补充本文“虽”“故”等实词及“其”“之”“而”等的意义及作用,从而引导学生积累常用实词、虚词。

五.主题探讨视情况而定,若时间允许可进行,若时间不允许则留作预习作业。

六.作业布置既有对本节课巩固的课堂作业,也有下一课时内容的预习作业。

《马说》教案篇2【教学目标】1.了解韩愈关于尊师重道的论述和本文的思想意义。

2.学习借鉴本文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3.积累文言知识,掌握实词“传、师、从”,虚词“以、也、则、于、乎、因此”等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区别古今异义词语。

《马说》教学设计(长春版七下)共3篇

《马说》教学设计(长春版七下)共3篇

《马说》教学设计(长春版七下)共3篇《马说》教学设计(长春版七下)1《马说》教学设计(长春版七下)一、教学目标:1、了解《马说》的作者、成书背景及意义。

2、掌握文章的主旨思想、文学特色和语言技巧。

3、学习《马说》中的几个典型的人物、动物形象。

二、教学重点:1、《马说》的主要内容和思想。

2、人物塑造,动物形象的表现。

3、语言技巧的分析和运用。

三、教学难点:1、领悟文章中马的形象的写法。

2、对文章中反映的思想内容进行深层次的解读。

3、掌握作者运用的语言技巧,包括比喻、对比等。

四、教学方法:1、辅少带多的讲解方法。

2、讨论与分析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3、配合多媒体教具,进行感性认知、形象理解,使学生的学习更加生动、鲜活。

五、教学进程:第一课时:导入+朗读导入:前置任务,让学生了解《马说》的作者和成书背景。

朗读:教师先朗读全文,要求学生跟读,背诵(提前提醒学生需要注意的字、词),四声、调式、音量等等需语音加以引导,对重点标点的控制进行渐进式的培养。

第二课时:词语概念的学习与记忆本课时主要通过讲解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马说》的词汇,包括语境、引喻等等,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字词识别能力。

第三课时:人物形象的阐释教师把文章中人物形象的阐释和讲解展示为整堂课的主题,通过情感预融的讲解方式和合理的情境布置,促进学生理解《马说》中人物与动物的关系。

第四课时:马的形象本节主要讲授文章中的马的形象,情境的预先铺陈、语言特点的提前提醒以及科学的演示设计,使得学生对文章中马的真实感觉远胜于抽象的成分,理论上学生在这堂课中应该感受到《马说》中作者的情感诉求,以及他对人性的质疑。

第五课时:语言技巧的学习本节主要促进学生对语言技巧的掌握和应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语言表达的方式,并提升他们的语文实际能力。

第六课时:语言技巧的运用通过课前的预热,学生们已经学会了表达和掌握了语言技巧的方法,那么在这节课上,教师可以适当放手,给予学生自主探究和创造的机会,此时需要合理引导演练,帮助学生更好地应用语言技巧。

初中语文马说教案

初中语文马说教案

初中语文《马说》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马说》。

(2)理解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3)了解韩愈的生平和文学地位。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3)通过写作练习,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尊重。

(2)培养学生勤奋学习、勇于探索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1. 正确朗读和背诵《马说》。

2. 理解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3. 了解韩愈的生平和文学地位。

三、教学难点:1. 文言文的理解和翻译。

2. 关键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3. 韩愈的文学地位。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包括课文、注释、相关背景资料等。

2. 学生准备课本、笔记本、文具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韩愈的生平和文学地位。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马说》,提问学生对“马说”的理解。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注意停顿和语气。

(2)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内容,解决生字词。

3. 课堂讲解:(1)教师讲解课文,重点解释关键词语和句子。

(2)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中的比喻和象征意义。

4. 小组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

(2)每组选代表进行汇报,其他组成员可以补充或提出不同意见。

5. 写作练习:(1)教师给出写作题目,要求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进行写作。

(2)学生现场完成写作,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6. 课堂小结:7. 课后作业:(1)学生回家后进行朗读和背诵课文。

(2)学生完成课后练习题。

六、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思考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如何,教学过程中是否存在不足之处,如何改进教学方法等。

七、评价建议:1. 学生朗读和背诵课文的流畅性和准确性。

2. 学生对课文关键词语和句子的理解程度。

七年级语文下册 17 马说教案 长春版(2021年整理)

七年级语文下册 17 马说教案 长春版(2021年整理)

七年级语文下册17 马说教案长春版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七年级语文下册17 马说教案长春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七年级语文下册17 马说教案长春版的全部内容。

17.马说教学目标1. 通过学习,认识封建社会人才被埋没的根本原因。

2。

感受作者在文中所要表达的感情.3。

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训练学生的文言语感,逐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达到当堂背诵的效果。

教学过程一、导入说说有关“马”的成语:马到成功。

君子一言,驷马难追。

快马加鞭.伯了乐相马。

对了,今天我们就要学习一篇关于伯乐与马的文章,请大家看28课《马说》(板书课题)二、检查预习1.文体简介“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体裁,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写法十分灵活,但讲究文采,跟现在的杂文大致相似.我们学过的“说”有《爱莲说》、《捕蛇者说》等。

2.作者简介韩愈,唐朝文学家、哲学家,字退之,河南河阳人.世称韩昌黎。

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称。

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是唐宋八大散文家之一。

三、初读课文,把握字词。

1.听课文录音,注意节奏和重音。

2.字词:A。

注音:祗(zhĭ) 骈(pĭan)食(sì)马者其真无马邪(yé)B.通假字:食----—饲(喂养)材—————才(才华)见-----现(表现)邪——--—耶(语气助词,“吗”)3.学生对照注释大声朗读两遍。

4.男女同学各一名代表朗读,要求读得通顺,语音正确,不读破句。

5.学生齐读.四、再读课文,推究文理。

1.教师出示讨论题,学生分组选择题目讨论。

(1)文章一开头,作者是如何阐述“伯乐和千里马的关系的”(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2)没有遇见伯乐,千里马的命运会怎样?(祗辱于奴隶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语文教案)《马说》初中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马说》初中语文教案

马说初中语文教案有了伯乐,能让人才尽快施展,但即使没有伯乐,“千里马〞也应发奋图强,特别是在今天的社会更应毛遂自荐,努力展示自己,不能坐以待毙,等待“伯乐〞。

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马说初中语文教案5篇,希望大家能有所收获!马说初中语文教案1教学目标1.积累文言词汇,疏通课文大意。

2.理解文中“伯乐〞“千里马〞与“食马者〞的寓意,学习托物寓意的写法。

3.朗读文章,注重朗读语气的把握,体会寄托在文中的思想感情,感受封建社会摧残和埋没人才的黑暗现实。

一、导入新课相传伯乐是春秋时代的人,姓孙名阳。

据说,有一匹千里马拉着沉重的盐车翻越太行山。

在羊肠小道上,马蹄用力挣扎,膝盖跪屈;尾巴下垂着,皮肤也受了伤;汗水淋漓,在山坡上艰难吃力地爬行还是拉不上去。

伯乐遇见了,就下了自己的车,挽住千里马而对它淌眼泪,并脱下自己的麻布衣服覆盖在千里马身上。

千里马于是低下头吐气,抬起头来长鸣,嘶叫声直达云霄。

这是它感谢伯乐了解并且体贴它啊。

今天我们将学习的马说,一定会让你对伯乐和千里马的关系有进一步的认识。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检验预习,梳理文言字词1.走近。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今河南孟州)人,唐代散文家、诗人,散文尤其,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倡导者,是“唐宋八大家〞之首。

自谓“郡望(郡里的显贵家族)昌黎〞,世称“韩昌黎〞,谥号“文〞,又称“韩文公〞,官至吏部侍郎,故又称“韩吏部〞。

2.背景资料。

马说写于贞元十一年(795年)至十六年(800年)之间。

当时韩愈初登仕途,不得志。

曾经三次上书宰相求擢用,但结果是“待命〞四十余日,而“志不得通〞,“足三及门,而阍人辞焉〞。

尽管如此,韩愈仍然声明自己“有忧天下之心〞,不会遁迹山林。

他依附于宣武节度使董晋、武宁节度使张建封幕下,终未被采纳。

后来又相继依附于一些节度使幕下,再加上朝中奸佞当权,政治黑暗,才能之士不受重视,郁郁不得志。

3.文体知识。

“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体裁,用以陈述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

初中语文马说教案

初中语文马说教案

初中语文《马说》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马说》。

(2)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如“槽枥”、“祗辱于奴隶人之手”等。

(3)分析课文中的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领会作者的表达意图。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欣赏古文,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马的赞美,培养对动物的关爱之情。

(2)理解“世有伯乐,有千里马”的道理,激发学生努力成为“千里马”的志向。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 课文《马说》的朗读与背诵。

2. 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

3.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

难点:1. 课文中的古文词汇和句式的理解。

2. 修辞手法的运用。

1. 导入新课:(1)简介韩愈及其作品《马说》。

(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感受课文韵律。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内容。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

(2)分享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讲解。

4. 课堂练习:(1)让学生翻译课文,巩固所学知识。

(2)选取课后练习题,进行练习。

5. 情感教育:(1)引导学生关注作者对马的赞美,培养关爱动物的情怀。

(2)讲解“世有伯乐,有千里马”的道理,激发学生斗志。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四、课后作业:1. 完成课后练习题。

2. 熟读并背诵课文《马说》。

3. 写一篇关于自己努力成为“千里马”的计划和目标的文章。

教师在课后要对本节课的教学进行反思,分析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针对问题进行调整,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的学习进度和反馈,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提高教学质量。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课文内容,提高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利用案例分析法,结合现实生活中与马相关的事例,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马说的教案范文

马说的教案范文

一、教案基本信息《马说》优秀教案范文课时安排:1课时(40分钟)年级学科:初中语文教学目标:1. 能够理解并背诵《马说》全文。

2. 掌握文中的关键词语、典故和修辞手法。

3. 领会文章主旨,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和爱国情怀。

教学重点:1. 理解《马说》的主题思想和作者观点。

2. 掌握文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教学难点:1. 某些生僻词汇和典故的理解。

2. 将文中观点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二、教学方法采用讲解法、问答法、讨论法、示范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马说》原文及其注释、相关背景资料、PPT等。

2. 学生准备:预习《马说》全文,了解作者韩愈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PPT,简要介绍韩愈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引导学生了解《马说》的产生背景。

2. 原文诵读学生齐读《马说》全文,教师检查字词发音和语调,及时纠正错误。

3. 内容解析教师详细讲解《马说》的内容,包括词语解释、句子翻译、典故解读等,确保学生理解全文。

4. 修辞手法分析教师引导学生分析《马说》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排比、对比等,让学生了解并学会运用这些修辞手法。

5. 主题讨论教师提出讨论题目,引导学生围绕文章主题展开讨论,分享自己的看法和感悟。

五、课后作业1. 背诵《马说》全文。

2. 写一篇关于《马说》的读后感,不少于300字。

3. 选择一个与《马说》相关的典故,进行研究和分享。

六、教学反馈与评价在课后,教师应收集学生的课后作业,对学生的背诵情况和读后感进行评价。

可以通过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讨论参与度等方面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综合评价。

对于表现优秀的学生,可以给予表扬和鼓励,以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七、教学调整与改进根据教学反馈,教师应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对教学内容和方法进行调整。

对于学生普遍难以理解的部分,可以适当重复讲解或采用更为生动的教学手段,如图片、视频等,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

【最新精选】长春初中语文七下《17马说》word教案 (10).doc

【最新精选】长春初中语文七下《17马说》word教案 (10).doc

《马说》学案教师寄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人才观。

学习目标1.知识目标:积累相关文言字词,理解课文所表达的作者的思想,背诵课文。

2.能力目标:培养口头表达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方法、价值观目标:培养合作精神,养成主动提问的习惯教学重点、难点1.理解短文《马说》所阐明的深刻道理。

2.了解托物寓意,以事喻理的议论方法。

学习过程一、基础知识1、注音:祗()骈()尽粟()一石()槽枥()2、解释字词祗:一食:虽:且:等:安:材:通:外见:策之:执策:3、翻译句子(1)不以千里称也(2)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3)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4)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本文是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揭露,也是作者本人不幸遭遇的真实写照。

请同学们阅读思考,用原文回答下列问题。

1、伯乐与千里马的关系是什么?答:2、千里马的才能不能实现的原因是什么?答:3、食马者的愚蠢无知都表现在哪些方面?答:4、背诵课文,说说作者借“千里马”不遇“伯乐”的遭遇,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感情?答:三、精读课文,局部研讨1、本文的论点是什么?2、千里马有哪些不幸的遭遇?3.首句在文中起何作用?4.韩愈写这篇文章的意图是什么?哪句话体现了他的意图可充当主旨句?文章用了什么写法?5.文中千里马指的是什么? 你觉得作者是仅仅在替千里马鸣不平吗?伯乐指的是什么?四、拓展延伸韩愈虽因怀才不遇而愤懑不平,但他并不心灰意冷。

虽然对统治者埋没人才、摧残人才的行径进行了揭露和控诉,但仍对他们寄以希望。

请同学思考一下,在封建社会里,韩愈的愿望是否能实现?再联系当今社会,谈一谈我们应树立怎样的人才观?答:五、达标测试:1、找出通假字(1)才美不外见。

(2)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3)食之而不能尽其材。

(4)其真无马邪?(5)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2、下列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马之千里B、尽粟一石C、祗辱于奴隶人之手D、策之不以其道3、阅读下面的《问说》,按要求回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七马说文本解读一、整体感知“唐宋散文八大家”在历史上颇有影响,然而他们之中走在最前沿对后世影响最大的当属韩愈。

他在唐朝中期掀起的这场古文运动,改变了当时浮艳纤巧、空虚贫乏的文风。

倡导人们学习先秦两汉散文,自由书写自己的真性情。

他的《杂说》就比较典型地反映了他的文学主张。

作者在仕途上经历无数坎坷之后,深感伯乐之于人才的重要。

所以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发表了自己对当时社会摧残埋没人才的愤慨。

文章以自由的散句发表自己的议论和由此而生发的感慨,短小精悍,鞭辟入里,成为千百年来人才论的杰出代表作。

在作者生活的时代里,如果没人发现和举荐,人才很难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空间,更有甚者,还有很多人才受到不公的待遇,受到排挤诽谤。

韩愈本人就是这样一个受害者,所以他对此比别人有更深的感悟。

但那个年代毕竟不是可以大鸣大放的年代,所以作者只能运用比喻的写法,抒发自己内心的不平。

《战国策·楚策四》中记载了伯乐和千里马的故事,那匹遭遇苦难的千里马在遇到伯乐之后表现了无限的欢乐。

作者大概认为这种美好的结局很难出现在当时的社会现实里,于是他通篇所写的是千里马所遭受的不平的待遇,表达极强烈的愤慨之情。

文章分三个段落进行论述。

首先表明自己鲜明的观点“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一开篇就强调了伯乐对于千里马的重要作用。

然后用简洁的语言叙述了千里马不被重用,“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的现状。

用残酷的现实说明没有伯乐,千里马只能落得这样悲惨的结局。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千里马在不被重用的情况下,如何境况悲惨,作者在第二段又列举了生活中千里马沦落于奴隶人之手所遭受的不平待遇。

对马来说能否得到善遇要看怎样喂养它。

千里马不被人知,就不会得到应有的喂养。

于是,普通的马都能吃饱,千里马却不能。

普通马在得到正常喂养的情况下,能发挥它的作用,千里马却不能。

这正是作为千里马的悲哀。

第三段作者在前面的事实论据的基础上,运用排比句式表达强烈的愤慨之情。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如此不懂马,还感慨“天下无马”。

统治者之举多么让人愤慨啊!到此作者的写作意图一目了然。

没有仕途上所遭受的一系列坎坷,怎能体会到这一切呢?所以,作者表面说“马”,实际说“人才”。

这种写法表现出巧妙的写作艺术,又弥补了那个时代无法直言又不能不直言的不足。

韩愈提出“文以载道”的文学主张,而这篇《马说》就典型地实践了他的这一理论。

在生活中有感而发,就直言其事,发出“不平之鸣”。

不必顾及辞藻及文体形式,只有这种发乎性情的写作才能真正直抒胸臆。

二、问题探究1.如何理解“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这句话的意思就是“想要跟正常马一样都达不到”。

因为通常数量的喂养,常马吃饱了而千里马远没有吃饱。

没吃饱的当然比不上吃饱的,本领自然发挥不出来。

这正是说明,千里马喂养不得法,便无法显示它的本领。

所以,遇到不懂马的“食马者”,千里马只能有如此遭遇。

2.“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其真不知马也”,哪个是中心句?这几个句子各有各的作用:作者的中心观点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但全文的着眼点却是“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通过“伯乐不常有”,千里马才遭受那么多不平的待遇来说明伯乐的重要。

经过层层论述,最后得出“其真不知马也”的结论,中心句当是“其真不知马也”。

3.体会借物寓意的写作方法。

本文以物作为比喻,通篇说马,通篇喻人。

先从千里马与伯乐的关系落笔,鲜明地提出了“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的观点,接着以名马的不幸遭遇说明有千里马没有伯乐还是等于没有千里马。

再以“食马者”喂马的不得法进一步论证了论点,没有伯乐就没有千里马。

最后用排比句有力地概述了不知马者的表现,归结到实质是“不识马”这个要害上来。

用生活中的事物讲述道理,直观易懂。

马是封建社会主要的作战、交通、劳动工具,如何选马,如何喂养,是那个年代的人都能理解的事物。

所以,以它为喻通俗易懂。

何况历史上就有为人所津津乐道的伯乐识马的故事。

所以以此说理,耐人寻味。

思考与讨论一、课文写了千里马哪些遭遇?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千里马的千里之能怎样才能得以发挥?结合课文讨论一下,应该怎样对待人才?设置此题意在引导学生了解文章的观点及其行文思路。

作者在开篇提出了“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之后,从现实生活中“食马者”不能用正确的方法驾驭马,更不懂得用正确方法饲养马,当然也就不能理解“千里马”的心声了。

所以,作者在结尾段用排比的句式概括的就是千里马的遭遇。

而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也就明确了,那就是由于人们尤其是“食马者(统治者)不识马”。

参考答案:《马说》写了千里马的三项不幸遭遇,即“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千里马之所以被埋没,其根本原因是缺少伯乐,即世人“真不知马也”。

由此可以得知,要想千里马的千里之能得以发展,食马者就必须懂马、知马,给千里马展示的空间,让它尽情地发挥它的才能。

我们应该怎样对待人才,这是关乎到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

唯才是举、唯才是用才是一条正道。

所以,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要善于发现身边的人才,并能给人才以适合发展的位置,让人才发挥他应有的作用、展现他的才华。

二、本来应该先有千里马,后有伯乐,韩愈却认为没有伯乐就没有千里马,你赞同作者的观点吗?说说理由。

设置此题意在考查学生对作者所表达中心的理解。

韩愈所深恶痛绝的就是当时社会这种选拔官吏的制度,使得很多人才被拒之门外,才华不得施展。

对人才来讲伯乐是决定他们前途命运的关键因素,所以他强调伯乐的重要。

参考答案:我赞同作者的观点。

虽然按照事物的发展规律,应该是先有千里马,然后才会出现伯乐。

可是,韩愈是借伯乐和千里马为喻谈人才问题,而在当时社会决定人才命运的就是伯乐,所以作者表明的观点是先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教学建议这是一篇精短的议论文,是古代论说文的典型代表,是韩愈散文的杰出代表。

所以在进行本课教学时,应遵循以下几点:一、重点介绍韩愈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以引出这种区别于古代骈文的散文的教学,在教学中体会他的语言特点。

二、借物寓意的写法很独特,也很生动。

引导学生体会这种写法的特点。

并引导学生思考这种写法在当时的特殊意义。

三、文言教学重在朗读,所以这篇文章的教学应该从朗读入手,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理解文章。

四、结合课下注释,引导学生学会正确翻译课文,尤其是注意重点词语的理解。

可以借这一课的教学外延一些知识。

例如对伯乐相马的故事的了解,对千里马的理解,对“唐宋八大家”及他们作品的了解等。

指导学生做有关以上知识的宣传小报,张贴出来,学生课下阅读,以增强对本课内容的理解。

相关资料一、关于作者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州)人。

唐代散文家兼诗人。

性秉直,居官仍不改其性,故屡被贬。

累官至吏部侍郎。

他和柳宗元都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为了整顿旧时秩序和振兴儒家道统而提倡学习古文,又为了宣传古道而写作古文。

他对古文创作的要求是“必出入仁义”“词必己出”“文从字顺各识职”(《南阳樊绍述墓志铭》)“惟陈言之务去”(《答李翊书》)“师其意不师其辞”(《答刘正夫书》)。

因忠于古文,其成果颇硕,《原毁》《进学解》《送李愿归盘谷序》《送孟东野序》《杂说》《祭十二郎文》《张中丞传后叙》等都是优秀作品。

在诗歌方面,他推崇陈子昂、李白和杜甫,是韩孟诗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的诗,或反映时事,或写中下层文士的政治失意和个人遭遇,都很有特色,如《汴州乱》《八月十五夜赠张功曹》《山石》《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次潼关先寄张十二阁老使君》《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等。

古诗往往规模宏大,才气纵横,气势雄伟。

为了矫正大历诗的平庸、熟俗,他探索了诗歌发展的新路。

不过像《陆浑山火》《南山》《石鼓歌》《月蚀》等,故意搜集险怪,过分散文化、议论化,有伤诗意。

生平详见《新唐书》卷一七六。

有《韩昌黎集》。

二、《马说》写作背景《马说》大约作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795—800)。

其时,韩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

韩愈青年时代就颇有抱负和才干。

他25岁中进士后,长期闲居京城,得不到官职。

只得“奔走伺候公卿”,“日求于人,以度时月”(《与李翱书》)。

直到十年后,他35岁时,才被召回朝廷正式任职。

曾三次上书宰相求擢用,“而志不得通”。

“足三及门,而阍人(守门人)辞焉”。

尽管如此,他仍然声明自己“有忧天下之心”,不会遁迹山林。

后相继依附于宣武节度使董晋、武宁节度使张建封幕下,郁郁不乐,所以有“伯乐不常有”之叹。

这种坎坷遭遇正是作者写作这篇文章的思想基础。

他从自己的切身经历中,深感朝廷昏暗,体会到统治者对待下层知识分子的不公,也深刻了解了下层知识分子遭受的冤屈和折磨。

于是,作者在“物不得其平则鸣”(《送孟东野序》)的思想指导下,联系当时统治集团压抑人才的情况和自身大材小用、屈居下位的处境,写了这篇文章。

跟《马说》同期的作品还有《龙说》(即《杂说一》)。

文章以龙喻圣君,以云喻贤臣,借“龙嘘气成云”,然后“乘是气,茫洋穷乎玄间(宇宙间)”的传说,阐明贤臣离不开圣君任用,圣君也离不开贤臣辅佐的道理,可以视为《马说》的姊妹篇。

“说”,古代一种文体,与现代杂文相似。

本篇选自《昌黎先生集》中的《杂说》。

《杂说》共四篇,这是第四篇,题目是后人所加。

三、伯乐相马的故事1.伯乐与千里马的故事(原文)汗明见春申君,候问三月,而后得见。

谈卒,春申君大说(同“悦”)之。

……汗明曰:“君亦闻骥乎?夫骥之齿至矣(能驾车的年头满了),服(驾)盐车而上太行。

蹄申(同“伸”)膝折,尾湛(同“沉”)(同“肤”)溃,漉汁洒地,白汗交流,中阪迁延(行动迟缓),负辕不能上。

伯乐遭之,下车攀而哭之,解衣(苎麻织成的衣)以(覆盖)之。

骥于是(同“俯”)而喷,仰而鸣,声达于天,若出金石声者,何也?彼见伯乐之知己也。

……”(选自《战国策·楚策四》)2.伯乐为楚王相马的故事传说天上管理马匹的神仙叫伯乐。

在人间,人们把精于鉴别马匹优劣的人也称为伯乐。

第一个被称做伯乐的人本名孙阳,他是春秋时代的人。

由于他对马的研究非常出色,人们便忘记了他本来的名字,干脆称他为伯乐,一直到现在。

一次,伯乐受楚王的委托,购买能日行千里的骏马。

伯乐向楚王说明,千里马少有,找起来不容易,需要到各地巡访,请楚王不必着急,他尽力将事情办好。

伯乐跑了好几个国家,仔细寻访盛产名马的燕赵一带,辛苦备至,但还是没发现中意的良马。

一天,伯乐从齐国返回,在路上,看到一匹马拉着盐车,很吃力地在陡坡上行进。

马累得呼呼喘气,每迈一步都十分艰难。

伯乐对马向来亲近,不由走到跟前。

马见伯乐走近,突然昂起头来,瞪大眼睛,大声嘶鸣,好像要对伯乐倾诉什么。

伯乐立刻从声音中判断出这是一匹难得的骏马。

伯乐对驾车的人说:“这匹马在疆场上驰骋,任何马都比不过它;但用来拉车,它却不如普通的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