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外科学考试重点
中医外科学考试题库及答案大全 (1)

中医外科学考试题库及答案绪论一、选择题1. 有关中医外科最早的文字记载始于A. 殷商B. 周代C. 东汉D. 晋代E. 隋代2. 在我国医学史上外科成为独立的专科是在A. 春秋B. 战国C. 周代D. 东汉E. 西汉3. 我国最早用全身麻醉进行外科剖腹手术的名医是A. 扁鹊B. 刘涓子C. 华佗D. 陈实功E. 吴谦4. 有外科鼻祖之称的我国名医为A. 扁鹊B. 华佗C. 张仲景D. 刘涓子E. 陈实功5. 华佗所处的朝代是A. 殷朝B. 周代C. 汉代D. 战国时期E. 东汉末年6. 陈实功所处的朝代是A. 战国时期B. 汉代C. 晋朝D. 明朝E. 清朝7. 巢元方所处的朝代是A. 春秋时期B. 汉代C. 隋朝D. 明朝E. 清朝8. 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外科专著是A. 《五十二病方》B. 《诸病源候论》C. 《刘涓子鬼遗方》D. 《黄帝内经》E. 《外科正宗》9. 我国现存最早记载疥疮、漆疮病因病机的著作是A. 《灵枢.痈疽》B. 《五十二病方》C. 《诸病源候论》D. 《刘涓子鬼遗方》E. 《伤寒杂病论》10. 我国现存最早记载一种外科疾病的专著是A. 《灵枢.痈疽》B. 《刘涓子鬼遗方》C. 《集验背疽方》D. 《霉疮秘录》E. 《疮疡经验全书》11. 《刘涓子鬼遗方》的作者是A. 张仲景B. 龚庆宣C. 华佗D. 陈实功E. 吴谦12. 《集验背疽方》的作者是A. 李迅B. 刘涓子C. 华佗D. 陈实功E. 吴谦13. 《外科正宗》的作者是A. 李迅B. 刘涓子C. 王肯堂D. 陈实功E. 王维德14.首载阳和汤、小金丹, 并创立外科阴阳辨证法的著作为A. 《灵枢.痈疽》B. 《诸病源候论》C. 《千金方》D. 《外科全生集》E. 《疡科心得集》二、填空题1. 我国最早的医师分工中的“疡医”主治[ ]疡、[ ]疡、[ ]和[ ]疡。
2. 我国历史上第一位外科医生是[ ], 有外科鼻主之称的医生是[ ], 世界上第一位给病人作全身麻醉的我国医生是[], 我国现存最早的第一部外科专著是[ ], 最早专论一种外科疾病的专著是[ ], 我国第一部专论梅毒的专著和作者分别是[ ]、[ ]。
中医外科学执业助理医师考试重点难点及考点

中医外科学执业助理医师考试重点难点及考点示例文章篇一:《中医外科学执业助理医师考试重点难点及考点》嗨,大家好!我是一个正在努力学习中医外科学,准备考执业助理医师的小小学生呢。
今天我想和大家唠唠这个中医外科学考试里的那些重点、难点还有考点。
这就像是一场奇妙的探险,咱们一起出发吧!中医外科学啊,就像一个装满宝藏的大箱子,里面有好多好多东西等着我们去发现。
先说说疮疡这一块吧。
这就像是身体皮肤上的一场场小战争。
比如说疖,你看,它就像皮肤上突然冒出来的一个小刺头兵,小小的,红红的,还特别疼。
它一般是因为热毒蕴结在皮肤表面才出现的。
这就好比是身体里的热毒大军想在皮肤上找个突破口,然后就形成了这个小小的疖。
考试的时候呢,疖的临床表现、辨证论治就是重点啦。
你想啊,如果一个病人皮肤上长了个疖,医生得知道是热毒引起的,然后用清热解毒的药去治疗,像五味消毒饮之类的。
要是连这个都搞不清楚,那还怎么当医生呀?这不是就像一个厨师连盐和糖都分不清吗?痈就不一样喽,痈就像是一群小刺头兵联合起来的大部队,它的范围更大,红肿热痛的感觉也更明显。
它也是热毒造成的,但是病情比疖要严重得多。
对于痈的治疗,就得更加小心谨慎了。
切开引流是一个重要的考点呢。
什么时候切,怎么切,这都是学问。
就像打仗的时候,你得选对时机去进攻,不然可能会吃败仗。
要是过早切开,可能会让毒气扩散;要是切得太晚了,那脓在里面越积越多,病人得多难受啊。
这时候我就想,医生的责任可真大呀,就像战场上的指挥官,每一个决策都关系到病人的健康呢。
再来说说疽。
疽可就有点像隐藏在身体里的敌人了,它分为有头疽和无头疽。
有头疽有个像粟米样的疮头,它的发病过程比较缓慢,但是危害可不小。
无头疽就更狡猾了,它深藏在骨头或者肌肉里面,刚开始可能只是隐隐作痛,慢慢地就越来越严重。
这就像在地下悄悄挖地道的敌人,等你发现的时候,可能已经造成很大的破坏了。
在考试中,疽的病因病机、不同类型的鉴别诊断都是难点。
中医外科学考试题库及答案原创力

中医外科学考试题库及答案原创力中医外科学是一门研究中医外科疾病诊断、治疗和预防的学科。
以下是一套中医外科学考试题库及答案,供参考:一、选择题1. 中医外科治疗中常用的外用药膏的主要成分是:A. 草药B. 矿物C. 动物D. 合成药物答案:A2. 以下哪项不是中医外科疾病的常见治疗方法?A. 针灸B. 拔罐C. 手术D. 放疗答案:D3. 中医外科疾病中,下列哪个不是常见的外治法?A. 敷贴B. 熏洗C. 按摩D. 放血答案:D二、填空题4. 中医外科的“三因”指的是______、______和______。
答案:病因、病机、病位5. 中医外科治疗中,常用的“五法”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
答案:清、消、补、泻、温三、简答题6. 简述中医外科治疗中“辨证施治”的原则。
答案:辨证施治是中医外科治疗的基本原则,它要求医生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包括病因、病机、病位等,进行全面的分析,然后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7. 描述中医外科中常用的“拔罐”疗法的基本原理和适应症。
答案:拔罐疗法是利用负压原理,通过在皮肤上放置特制的罐子,吸附皮肤,以达到活血化瘀、通经活络的目的。
适应症包括肌肉酸痛、风湿性关节炎等。
四、论述题8. 论述中医外科中“内外兼治”的治疗策略及其重要性。
答案:内外兼治是中医外科治疗的一种重要策略,它强调在治疗外科疾病时,既要重视局部病变的治疗,也要注重整体调理,以达到标本兼治的效果。
这种策略的重要性在于,它能够全面地考虑患者的身体状况,避免单一治疗带来的副作用,提高治疗效果。
结束语通过本套中医外科学考试题库及答案的学习,希望能够帮助考生更好地掌握中医外科的基本理论知识和临床实践技能,为今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中医外科学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科,需要我们不断学习和实践,以期达到更高的医学境界。
中医外科学考试重点

一、名词解释1.袋脓:溃后疮口缩小,或切口不当,致使空腔较大,犹如口袋之形,脓液不易排除而蓄集袋底,即为袋脓。
2.箍(gu)围药:古称敷贴,是药粉和液体调制成的糊剂,具有箍集围聚、收束疮毒的作用,用于肿疡初期,促其消散。
3.有头疽:是发生于肌肤间的急性化脓性疾病,相当于西医学的痈。
4.流注:流者,行也,注者,住也,是发于肌肉深部的急性化脓性疾病。
相当于西医学的脓血症、多发性肌肉深部脓肿及髂窝部脓肿。
5.发颐:是热病后余毒结于颐颌间引起的急性化脓性疾病。
相当于西医学的化脓性腮腺炎。
6.丹毒:是患部皮肤突然发红成片、色如涂丹的急性感染性疾病。
本病西医学也称丹毒。
7.无头疽:是发生在骨与关节间的急、慢性化脓性疾病的统称,因其初起无头故名。
相当于西医学的化脓性骨髓炎、化脓性关节炎。
8.走黄:是疔疮火毒炽盛,早期失治、误治,毒势未能及时控制,走散入营,内攻脏腑而引起的一种全身性危急疾病。
9.内陷:为除疔疮以外的其他阳证疮疡疾患过程中,因正气不足,火毒炽盛,正不胜邪,毒不外泄,反陷入里,客于营血,内传脏腑的一种危急疾病。
10.流痰:是一种发于骨与关节部位的感染性疾病。
相当于西医学的骨与关节结核。
11.瘰疬:是一种发生于颈部的慢性感染性疾病。
结核累累如串珠,故名瘰疠。
相当于西医学的颈部淋巴结结核。
12.外吹乳痈:是由热毒入侵哺乳期妇女的乳房而引起的急性化脓性疾病。
相当于西医学的急性化脓性乳腺炎,占全部病例的90%以上。
13.乳漏:发生于乳房或乳晕部的脓肿破溃后,久不收口而形成管道者,称为乳漏。
14.乳疠:男、女儿童或中老年男性在乳晕部出现疼痛性结块,称为乳疠。
相当于西医学的乳房异常发育症。
15.乳岩:是指乳房部的恶性肿瘤,相当于西医学的乳腺癌。
16.血瘤:是指体表血络扩张,纵横交集而形成的肿瘤。
相当于西医学的血管瘤,常见的有毛细血管瘤和海绵状血管瘤。
17.肉瘤:是发于皮里膜外,由脂肪组织过度增生而形成的良性肿瘤,相当于西医学的脂肪瘤。
中医外科学期末考题及答案

中医外科学期末考题及答案考题一请简要阐述中医外科学的基本理论和核心概念。
答案一中医外科学是中医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研究中医在外科领域中的应用。
其基本理论和核心概念如下:1. 中医外科学依托于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包括阴阳学说、五行学说、气血理论等。
同时,它也包括了外科学的一些基本理论,如解剖学和病理学。
2. 中医外科学的核心概念之一是病因病机,即通过中医理论分析疾病的成因和发展机理。
中医外科学注重疾病的全面诊断和个体化治疗,强调治疗疾病的根本原因。
3. 中医外科学的另一个核心概念是辨证施治,即根据病人的病情特点,综合运用中医的诊断方法和治疗原则进行治疗。
中医外科学强调“因人而异”的治疗方法,注重平衡病人的阴阳、五行等方面的失调,以达到治愈疾病的效果。
4. 中医外科学还注重预防和康复治疗,强调病后恢复期的护理和调理,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考题二请列举中医外科学常见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答案二中医外科学涉及的常见疾病诊断和治疗方法如下:1. 骨折:诊断方法包括观察病史、体格检查和辅助检查,如X 射线。
治疗方法包括复位、固定和骨折后的康复治疗。
2. 烧伤:诊断方法包括观察病史和烧伤面积、深度的评估。
治疗方法包括伤口处理、抗感染和烧伤后的皮肤康复治疗。
3. 创伤性出血:诊断方法包括观察出血情况和伤口的评估。
治疗方法包括止血、伤口处理和恢复期的护理。
4. 外科感染:诊断方法包括观察病史、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
治疗方法包括抗感染药物治疗、伤口引流和炎症控制。
5. 疝气:诊断方法包括观察病史、体格检查和辅助检查,如超声波。
治疗方法包括手术疝修补和术后的康复治疗。
以上仅为中医外科学常见疾病的一部分,具体诊断和治疗方法应根据具体疾病情况进行调整。
中医外科学常考重点内容

●疡:又称外疡,是指一切外科疾病的总称。
疡科即外科。
●疮疡:广义上是指一切体表外科疾患的总称,狭义是指发育体表的化脓性疾病。
●肿疡:指体表外科疾病尚未溃破的肿块。
●溃疡:指一切外科疾病溃破的疮面。
●疽:指气血被毒邪阻滞而发于皮肉筋骨的疾病。
常见的有有头疽无头疽两类。
有头疽是发生肌肤间的急性化脓性疾病,相当于西医的痈。
无头疽是指多发于骨骼或关节间等深部组织的化脓性疾病,相当于西医的骨髓炎,骨结核,化脓性关节炎等。
●应指:指患处已化脓,用手按压时有波动感。
●外科疾病的主要发病机理是:邪正盛衰,气血凝滞,经络阻塞,脏腑失和四个方面。
●外感六淫的特点:1)六淫邪毒能直接或间接地侵害人体2)在人体抵抗力能力低下时发病3)六淫邪毒致病有季节性4)六淫邪毒可单独致病,也可混合致病5)六淫邪毒可以无脏腑致病6)六淫邪毒致病有一定的部位,上部:风温风热;中部:气郁、火郁;下部:湿热、寒湿。
●上部辩证:病因特点:风邪易袭,温热多侵。
风邪易袭阳位,温热其性趋上,故病因多为风温,风热。
发病特点:上部疾病的上升一般来势迅猛。
因风邪侵袭长发于突然之间,而起病缓慢者风邪为患则较少。
常见症状:发热恶风,头痛头晕,面红赤目,口干咽痛,舌尖红而苔薄黄,脉浮而数。
局部红肿宣浮,忽起忽消,根脚收束,肿势高突,疼痛剧烈,溃疡则脓稠而黄。
●中部辩证的:病因特点:七情内伤,五志不畅可致气机郁滞,过极则化热生火,或由于饮食不节,劳伤虚损,气血郁阻,痰湿凝滞而致脏腑功能失和。
多为气郁,火郁。
发病特点:中部疾病的发生,常于发病前有情志不畅的刺激史,或素有性格郁闷。
一般发病时常不易察觉,一旦发病,情志变化可影响病情。
常见症状:中部症状比较复杂,由于影响脏腑功能,症状表现轻重不一。
概括之主要有:呕恶上逆,胸肋胀痛,脏腑痞满,纳食不化,大便秘结或而不爽,腹痛肠鸣,小便短赤,舌红,脉弦数。
●下部辩证:病因特点:寒湿,湿热多见,由于湿性趋下,鼓下部疾病者多夹湿邪。
最新中医外科学考试重点

一、名词解释1.袋脓:溃后疮口缩小,或切口不当,致使空腔较大,犹如口袋之形,脓液不易排除而蓄集袋底,即为袋脓。
2.箍(gu)围药:古称敷贴,是药粉和液体调制成的糊剂,具有箍集围聚、收束疮毒的作用,用于肿疡初期,促其消散。
3.有头疽:是发生于肌肤间的急性化脓性疾病,相当于西医学的痈。
4.流注:流者,行也,注者,住也,是发于肌肉深部的急性化脓性疾病。
相当于西医学的脓血症、多发性肌肉深部脓肿及髂窝部脓肿。
5.发颐:是热病后余毒结于颐颌间引起的急性化脓性疾病。
相当于西医学的化脓性腮腺炎。
6.丹毒:是患部皮肤突然发红成片、色如涂丹的急性感染性疾病。
本病西医学也称丹毒。
7.无头疽:是发生在骨与关节间的急、慢性化脓性疾病的统称,因其初起无头故名。
相当于西医学的化脓性骨髓炎、化脓性关节炎。
8.走黄:是疔疮火毒炽盛,早期失治、误治,毒势未能及时控制,走散入营,内攻脏腑而引起的一种全身性危急疾病。
9.内陷:为除疔疮以外的其他阳证疮疡疾患过程中,因正气不足,火毒炽盛,正不胜邪,毒不外泄,反陷入里,客于营血,内传脏腑的一种危急疾病。
10.流痰:是一种发于骨与关节部位的感染性疾病。
相当于西医学的骨与关节结核。
11.瘰疬:是一种发生于颈部的慢性感染性疾病。
结核累累如串珠,故名瘰疠。
相当于西医学的颈部淋巴结结核。
12.外吹乳痈:是由热毒入侵哺乳期妇女的乳房而引起的急性化脓性疾病。
相当于西医学的急性化脓性乳腺炎,占全部病例的90%以上。
13.乳漏:发生于乳房或乳晕部的脓肿破溃后,久不收口而形成管道者,称为乳漏。
14.乳疠:男、女儿童或中老年男性在乳晕部出现疼痛性结块,称为乳疠。
相当于西医学的乳房异常发育症。
15.乳岩:是指乳房部的恶性肿瘤,相当于西医学的乳腺癌。
16.血瘤:是指体表血络扩张,纵横交集而形成的肿瘤。
相当于西医学的血管瘤,常见的有毛细血管瘤和海绵状血管瘤。
17.肉瘤:是发于皮里膜外,由脂肪组织过度增生而形成的良性肿瘤,相当于西医学的脂肪瘤。
中医外科学复习重点(全)

疮疡:广义是指一切外科疾患的总称,狭义是指各种致病因素侵袭人体后引起的体表化脓性疾病疡:又称外疡,一切外科疾病的总称肿疡:体表外科疾病尚未溃破的肿块溃疡:一切外科疾病溃破的疮面痈:壅也,是指气血被邪毒壅聚而发生化脓性疾病。
外痈指生于体表皮肉之间的化脓性疾病内痈:生于脏腑的化脓性疾病应指:指患处已化脓用手按压时有波动感疔:是一种发病迅速,易于变化而危险性较大的急性化脓性疾病。
多发于颜面、手足等处。
发:病变范围较痈大的急性化脓性疾病,也称蜂窝组织炎丹毒:患部皮肤突然发红成片,色如涂丹的急性感染性疾病乳痈:热毒入侵乳房而引起的急性化脓性疾病,又称急性化脓性乳腺炎,临床以外吹乳痈最为常见,特点是,乳房局部结块,红肿热痛,伴有恶寒发热等全身症状。
易发生传囊,乳漏等变证。
病因病机;一乳汁郁积—气滞热壅—疏肝清胃,通乳消肿瓜蒌牛蒡汤加减。
二肝郁胃热—清热解毒。
成脓—热毒炽盛。
托里透脓透脓散加减三感受外邪溃后。
顺者—正虚毒恋—益气和营托毒托里消毒散加减。
逆者—根据具体症状分期治疗瘾疹:一种皮肤出现红色或苍白色风团,时隐时现的瘙痒性,过敏性皮肤病湿疮:一种过敏性炎性皮肤病,西医的湿疹湿疮特点:皮损对称分布;多形损害;剧烈瘙痒,渗出倾向反复发作,易于慢性易成慢性辨证论治:①湿热蕴肤证清热利湿止痒方药:龙胆泻肝汤合萆薢渗湿汤加减②湿热浸淫证治则:清热利湿,解毒止痒方药:龙胆泻肝汤合五味消毒饮③脾虚湿蕴证治则:健脾除湿方药:除湿胃苓汤或参苓白术散加减。
④血虚风燥治则:养血润肤祛风止痒方药:当归饮子、四物消风散淋病:是由淋病双球菌所引起的泌尿生殖系感染的性传播疾病淋病特点:尿道刺痛;尿道口排出脓性分泌物为主症主要以性交传染内痔好发于截石位3,7,11点处,特点:无疼痛便血,痔核脱出,肛门不适感齿线:肛瓣与直肠柱的基底在直肠于肛管交界处形成的一条不整齐的交界线前列腺炎:也称前列腺肥大,是老年男性的常见疾病之一,临床以尿频,夜尿次数增多,排尿困难为主,严重者可发生尿潴留或尿失禁甚至出现肾功能受损脱疽:发生于四肢末端,严重时指节坏疽脱落一种慢性周围血管性疾病又称脱骨疽外科疾病致病因素:外感六淫情志内伤饮食不节外来伤害劳伤虚损特殊之邪痰凝血瘀外科发病机理:邪正盛衰气血凝滞经络阻塞脏腑失和先肿后痛其病浅在肌肤;先痛后重者其病深在经骨确认成脓的方法:接触法透光发点压法穿刺法B超中医外科内治法原则:消托补内治法具体应用:解表清热温通祛痰理湿行气和营内托补益调胃调胃法:是用调理胃气的药物,使纳谷旺盛,从而促进气血生化的治法。
中医外科学考试重点

总论我国现存最早的外科专著《刘涓子鬼遗方》巢元方等编写的《诸病源候论》是我国第一部病因病机学专著,认识到漆疮与过敏体质有关.汪机的《外科理例》提出了“治外必本诸内”的思想,并创制玉真散治疗破伤风陈司成的(霉疮秘录》是我国第一部论述梅毒的专著。
正宗派陈实功的《外科正宗》“列证最详,论治最精”,该书重视脾胃全生派王维德的《外科全生集》以阴阳为主的辨证论治法则,主张“以消为贵,以托为畏”自拟阳和汤、醒消丸、小金丹、犀黄丸等心得派高锦庭的《疡科心得集》“外疡实从内出”“疡科之证,在上部者俱属风温、风热,在中部者多属气郁、火郁,在下部者俱属湿火、湿热”以病因命名者,如冻疮、水火烫伤、破伤风、毒蛇咬伤、漆疮;以形态命名者,如岩、蛇头疔、蝼蛄疖、缠腰火丹、酒渣鼻、鹅掌风;以疾病特征命名者,烂丁、流注、湿疮等疡:也称为外疡,是一切外科疾病的总称疮疡:广义上是一切体表外科疾病的总称;狭义上是指感染因素引起的体表化脓性疾病。
·肿疡:指一切体表外科疾病尚未溃破的肿块。
溃疡:指一切外科疾病中溃破的疮面。
根盘:指肿疡基底部周围之坚硬区,边缘清楚。
根盘收束者多阳证,平塌者多为阴证。
根脚:指肿疡之基底根部。
一般多用于有粟粒状脓头、如钉丁之状的疔的基底根部的描述。
根脚收束多为阳证,根脚软陷为成脓,根脚散漫或塌陷多提示可能发生走黄。
袋脓:溃后疮口缩小,或切口不当,致使空腔较大,犹如口袋之形,脓液不易排出而蓄积袋低,即袋脓。
痰:是指发于皮里膜外,筋肉骨节之间,或软或硬,或按之有囊性感的包块,属有形之征,多为阴证。
湿湿为重浊之邪,以长夏感受者多。
湿性下趋,故生于下半身的外科疾病火火邪属热,热为火之轻,火为热之重,两者仅在程度上有差别,其患病大多由于直接感受温热之邪所引起,如疔疮、有头疽、痈、药毒、丹毒等。
火为阳邪,其病一般多为阳证。
致病特点:发病迅速,来势猛急,局部掀红灼热,皮薄光泽,疼痛剧烈,容易化脓特殊之毒包括虫毒、蛇毒、疯犬毒、漆毒、药毒、食物毒和疫毒、无名毒。
中医外科学考试重点

1.外科疾病的致病因素:外感六淫(风寒暑湿燥火)、情志内伤、饮食不节、外来伤害、劳伤虚损、感受特殊之毒、痰饮瘀血。
2.外科疾病的发病机理:邪正盛衰、气血凝滞、经络阻塞、脏腑失和。
3.内治法的三个总则:消法(运用不同的治疗方法和方药,使初起的肿疡得到消散,不使邪毒结聚成脓)、托法(用补益气血和透脓的药物,辅助正气、托毒外出,以免毒邪扩散和内陷的治疗法则,适用于中期)、补法(用补养的药物,恢复其正气,助养其新生,使疮口早日愈合)。
4.皮肤外用药物使用原则:根据皮损的表现来选择适当的剂型和药物:1)要根据病情阶段用药:急性阶段:无渗液—洗剂、粉剂、乳剂;亚急性阶段—油剂为宜;慢性阶段—软膏为主。
2)注意控制感染;3)用药宜先温和、后强烈—儿童、女性及面部、阴部慎用刺激性强的药物。
4)用药浓度宜先低后浓:急性—温和安抚;顽固性—刺激性强、浓度较高。
5)随时注意药敏反应一旦出现应立即停止、及时处理。
6)外用软膏时需注意—不可用汽油、肥皂、热水擦洗。
5.原发性皮损:皮肤病在其病变过程中直接发生及初次出现的皮损,有斑疹、丘疹、风团、结节、疱疹、脓疱等。
6.继发性皮损: 是原发性皮损经过搔抓、感染、治疗处理和在损害修复过程中演变而成的皮损,有鳞屑、糜烂、溃疡、痂、抓痕、皲裂、苔藓样变、疤痕、色素沉着、皮肤萎缩等。
7.辨脓的操作方法:接触法、透光法、点压法、穿刺法、B超8.如何辨别疮疡的顺证和逆证:顺证:按着顺序出现应有的症状。
逆证:不以顺序而出现不良的症状。
顺证:初起疮顶高突,红肿疼痛,根脚不散;脓成顶高根收,皮薄光亮,易脓易腐;溃后脓稠色鲜,腐肉易脱,肿消痛减;收口期疮面红活,新肉易生,疮口易敛。
逆证:初起疮顶乎塌,根脚散漫,不痛不热;脓成疮顶软陷,肿硬紫暗,不脓不腐;溃后皮烂肉坚无脓,时流血水,肿痛不减;收口期脓稀淋漓,新肉不生,色败臭秽,疮口难敛。
9.气血在外科疾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
1)外科疾病的发生与否与人体的气血盛衰有密切的关系。
中医外科学考试重点

1.外来伤害:凡跌扑损伤、沸水、火焰、寒冻及金刃竹木创伤等一切物理和化学因素都可直接伤害人体,引起局部气血凝滞、郁久化热、热盛肉腐等,导致瘀血流注、水火烫伤、冻伤、外伤染毒等外伤性疾病。
同时也可因外伤再感受毒邪,发生破伤风或手足疔疮等。
或因损伤后,致脉络瘀阻,气血运行失常,筋脉失养而发生脱疽等。
2.血瘀:凡外伤出血、血热妄行、脾虚失统或寒客筋脉、热与血结、气虚不运、气滞不行等、均可造成血瘀。
3.痒:是因风、湿、热、虫之邪客于皮肤肌表,引起皮肉之间气血不和,郁而生微热所致;或由于血虚风燥阻于皮肤,肤失濡养,内生虚热而发。
4.辨肿的方法:⑴热肿:肿而色红,皮薄光泽,焮热疼痛,肿势急剧。
⑵寒肿:肿而不硬,皮色不泽,苍白或暗紫,皮肤清冷,常伴有酸痛,得暖则舒。
⑶风肿:发病急骤,漫肿宣浮,或游走无定,不红微热,或轻微疼痛。
⑷湿肿:皮肉重垂胀急,深按凹陷,如烂棉不起,浅则光亮如水泡,破流黄水,浸淫皮肤。
⑸痰肿:肿势软如棉,或硬如馒,大小不一,形态各异,无处不生,不红不热,皮色不变。
⑹气肿:皮紧内软,按之凹陷,复手即起,似皮下藏气,富有弹性,不红不热,或随喜怒消长。
⑺瘀血肿:肿而胀急,病程较快,色初暗褐,后转青紫,逐渐变黄致消退。
⑻脓肿:肿势高突,皮肤光亮,焮红灼热,剧烈跳痛,按之应指。
⑼实肿:肿势高突,跟盘收束。
⑽虚肿:肿势平坦,跟盘散漫。
5.溃疡的表现:⑴化脓性溃疡:疮面边沿整齐,周围皮肤微有红肿,一般口大底小,内有少量脓性分泌物。
⑵压迫性溃疡(缺血性溃疡):初期皮肤暗紫,很快变黑并坏死,滋水、液化、腐烂,脓液有臭味,可深及筋膜、肌肉、骨膜。
褥疮等⑶疮痨性溃疡:疮口多呈凹陷形或潜行空洞或漏管,疮面肉色不鲜,脓水清稀,并夹有败絮状物,疮口愈合缓慢或反复溃破,经久难愈。
⑷岩性溃疡:疮面多呈翻花状如岩穴,有的在溃疡底部见有珍珠样结节,内有紫黑坏死组织,渗流血水,伴腥臭味。
⑸梅毒性溃疡:多呈半月形,边缘整齐,坚硬削直如凿,略微内凹,基底面高低不平,存有稀薄臭秽分泌物。
中医医师_中医外科学_考试题_复习资料 (11)

【正确答案】:B
【答案解析】:
:成人头、面、颈部为9%,双上肢为2*9%,躯干前后包括外阴部为3*9%,双下肢包括臀 部为5*9%+1%=46%
第 511 题:A1型题(本题1分)
我国最早提出治疗脱疽用截趾手术法的专著是
A.《刘涓于鬼遗方》 B.《五十二病方》 C.《金创瘈疭方》 D.《山海经》 E.《内经》
中医医师
【正确答案】:A
【答案解析】:
:忧思恚怒,肝气郁结,气郁伤脾,脾失健运,痰湿内生,结于颈项而成日久痰浊化热, 或肝郁化火,下烁肾阴,热胜肉腐而成脓,溃后脓水淋漓,耗伤气血,经久难愈。
第 532 题:A1型题(本题1分)
乳痈初起可选用哪种外用药:
A.八二丹 B.七三丹 C.白玉膏 D.红灵膏 E.金黄散
治疗痈初期的代表方剂是:
A.仙方活命饮 B.五味消毒饮 C.黄连解毒汤 D.普济消毒饮 E.防风通圣散
【正确答案】:A
第 528 题:A1型题(本题1分)
“七恶”中,症见“皮肤枯槁,痰多音喑,呼吸喘急,鼻翼煽动”者,称为
A.心恶 B.肝恶 C.脾恶 D.肺恶 E.气血衰竭
【正确答案】:D
【答案解析】:
【正确答案】:E
第 543 题:A1型题(本题1分)
掘出“治外必本诸内”思想的专著是
A.《外科正宗》 B.《外科理例》 C.《外科启玄》 D.《外台秘要》 E.《诸病源候论》
【正确答案】:B
【答案解析】:
:《外科理例》提出了“治外必本诸内”的思想,在序中指出:外科必本于内,知乎内, 以求乎外,其如视诸掌乎。
A.八正散 B.萆藓分清饮 C.补中益气汤 D.知柏地黄汤 E.龙胆泻肝汤
中医外科学考试重点笔记整理

《五十二病方》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医书。
南齐医家龚庆宣重新编次厘定了我国现存第一部外科专著《刘娟子鬼遗方》,该书最早记载了用局部有无“波动感”辨脓,首创用水银治疗皮肤病。
唐代孙思邈的《千金方》是我国最早的一部临床实用百科全书。
明清时期,最具代表性的外科三大学术流派:明•陈实功《外科正宗》正宗派;清•王维德《外科证治全生集》全生牌;清•高锦庭《疡科心得集》心得派。
命名原则:部位、穴位、脏腑、病因、形态、颜色、疾病特征、范围大小、病程长短、传染性。
基本术语:疮疡:广义上市指一切体表外科疾患的总称;狭义是指发于体表的化脓性疾病。
肿疡:指体表外科疾病尚未溃破的肿块。
溃疡:指一切外科疾病溃破的疮面。
痈:痈者,壅也。
指气血被邪邪毒壅聚而发生的化脓性疾病。
一般分为外痈和内痈两大类。
外痈是指生于体表皮肉之间的化脓性疾患;内痈是指生于脏腑的化脓性疾患。
疽:阻。
气血被毒邪阻滞而发于皮肉筋骨的疾病。
常见有头疽(肌肤间-西医的痈)和无头疽(骨骼关节等深部组织-西医的骨髓炎、骨结核、化脓性关节炎)根盘:指肿疡基底部周围之坚硬区,边缘清楚。
根盘收束者多为阳证,平塌者多为阴证。
根脚:指肿疡之基底根部。
一般多用于有如钉丁之粟粒状脓头疔的基底跟部的描述。
根脚收束多为阳证,根脚散漫或塌陷者,多提示可能发生走黄。
护场:“护”有保护之意,“场”为斗争场所。
所谓护场,是指在疮疡的正邪交争中,正气能够约束邪气,使之不至于深陷或扩散所形成的局部作肿范围。
有护场说明正气充足,疾病易愈;无护场说明正气不足,预后较差。
痔:痔有峙突之意,凡肛门、耳道、鼻孔等人之九窍中,有小肉突起者,古代均称为痔。
由于痔的发病以肛门部最多见,故归属于肛门疾病类。
痰:是指发于皮里膜外、筋肉骨节之间,或软或硬,或按之有囊性感的包块,属有形之征,多为阴证。
结核:即结聚成核、结如果核之意。
病因:外感六淫、情志内伤、饮食不节、外来伤害、劳伤虚损、感受特殊之毒,痰饮淤血。
发病机理:邪正盛衰,气血凝滞,经络阻滞,脏腑失和。
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外科学》考试大纲

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外科学》考试大纲第一单元中医外科疾病的病因病机细目一:致病因素要点:.外感六淫致病.情志内伤致病.饮食不节致病.外来伤害致病.劳伤虚损致病.感受特殊之毒致病.痰饮瘀血致病细目二:发病机理要点:.邪正盛衰.气血凝滞.经络阻塞.脏腑失和第二单元中医外科疾病辨证细目一:辨病要点:.辨病的概念.辨病的方法细目二:阴阳辨证要点:.以局部症状辨别阴阳.阴阳辨证应注意的问题细目三:部位辨证要点:.发于上部的疾病的病因与特点.发于中部的疾病的病因与特点.发于下部的疾病的病因与特点细目四:经络辨证要点:.十二经脉气血多少与外科疾病的关系.引经药细目五:局部辨证要点:.辨肿.辨肿块结节.辨痛.辨痒.辨脓.辨溃疡.辨出血第三单元中医外科疾病治法细目一:内治法要点:.外科内治消、托、补三大法的应用与内涵.清热法、和营法、内托法的代表方剂及应用细目二:外治法要点:.膏药、油膏的临床应用.箍围药的适应证、用法及注意点.掺药的种类及临床应用.切开法的适应证及具体运用.砭镰法、挑治法、挂线法、结扎法的适应证及用法.引流法、垫棉法、药筒拔法、针灸法、熏法、熨法、溻渍法、冷冻法、激光疗法适应证、用法及注意点第四单元疮疡细目一:疖要点:.疖的定义与特点.疖的病因病机.疖的临床表现.疖的治疗方法细目二:疔要点:.疔的特点与种类.颜面部疔疮的临床表现及与疖的鉴别.手足部疔疮的临床表现.手足部疔疮成脓期切开引流要求.红丝疔的定义、特点及外治.疗的内治法原则细目三:痈要点:.痈的概念与特点.痈的病因病机.痈的辨证论治方法.颈痈的特点与治疗细目四:发要点:.发的含义与特点.锁喉痈、臀痈的临床特点与治疗细目五:有头疽要点:.有头疽的特点与病因病机.有头疽的临床表现.有头疽的内治与外治方法细目六:流注要点:.流注的特点与病因病机.流注的临床表现.流注的内治与外治方法细目七:丹毒要点:.丹毒的临床特点及不同部位丹毒的病名.丹毒的病因病机.丹毒的内外治法细目八:走黄与内陷要点:.走黄与内陷的概念及病因病机.内陷的分类.走黄与内陷的治疗原则细目三:粉刺性乳痈要点:.粉刺性乳痈的概念与特点.粉刺性乳痈的鉴别诊断细目四:乳漏要点:.乳漏的病因病机.乳漏的外治法细目五:乳癖要点:.乳癖的概念与特点.乳癖的病因病机.乳癖的临床表现.乳癖的辨证论治细目六:乳核要点:.乳核的特点与临床表现.乳核的辨证论治细目七:乳岩要点:.乳岩的发病情况与特点.乳岩的临床表现.乳岩的辨证分型治疗。
(完整word版)中医外科学重点

蓝色有10针推期末考出现过的题目,B卷2013、12、3,只有部分哦,记不清了中医外科学2.春秋战国时期的《五十二病方》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医书.汉代张仲景《伤寒杂病论》所载大黄牡丹皮汤治疗急腹症.3。
外科鼻祖华佗,第一个应用麻沸散作为全身麻醉剂,进行死骨剔除术,剖腹术。
4.葛洪《肘后备急方》——提出海藻治瘿,世界上最早应用含碘食物治疗甲状腺疾病;狂犬脑组织外敷伤口治疗狂犬咬伤。
5.第一部外科专著:南齐龚庆宣《刘涓子鬼遗方》6.唐。
孙思邈《千金要方》为最早的临床实用百科全书,——整复下颌关节脱位、葱管导尿、使用动物肝脏治疗夜盲症。
(其他的成就都要看,考了选择,很多选项没有的)7。
明清时期中医外科学主要学术流派(1)正宗派:明—陈实功《外科正宗》学术思想:①重视脾胃为后天之本;②善用外科手术治疗和腐蚀药;③辩证治疗,内外并治,消托补相结合(2)全生派:清—王维德《外科证治全生集》学术思想:①创阴阳为主的辩证体系②以消为贵,以托为畏③创用阳和汤—之阴证疾病(3)心得派:清-。
高锦庭《疡科心得集》学术思想:①以鉴别为主的治疗原则;②将温病学的理论运用于外科治疗;③以部位划分病因.第二章医外科学范围,疾病的命名及基本术语1.疾病的命名原则:⑥以颜色命名:白驳风、丹毒;⑦以症状命名:臭田螺、红丝疔2。
基本术语1)疡:又称外疡,是指一切外科疾病的总称。
疡科即外科.2)疮疡:广义上是指一切外科疾患的总称,狭义是指发于体表的化脓性疾病。
4)根盘:指肿疡基底部周围之坚硬区,边缘清楚.5)护场:“护”有保护之意,“场”为斗争场所.所谓护场,是指在疮疡的正邪交争中,正气能够约束邪气,使之不至于深陷或扩散所形成的局部作肿范围。
3.风、毒、痰的特点:1)风:起病急,发展快2)毒:多有传染性,病势发展快且重3)痰:结核性疾病,囊肿性疾病第三章医外科疾病的病因病机1。
致病因素:外感六淫、情志内伤、饮食不节、外来伤害、劳伤虚损、感受特殊之毒、痰饮瘀血.仓疡的发生尤以”火毒“”热毒“最为常见2。
中医外科学 考试重点

颜面部疔疮的初期表现:在颜面部某处肌肤上忽起一粟米样脓头,
或养或麻,以后逐渐红肿热痛,肿势范围虽然只有3~6CM左右,但根深坚固,如钉丁之状,严重者有恶寒发热等全身症状
治法:清热解毒,行瘀活血,方药:仙方活命饮加减。发于上部,加牛蒡子,野菊花;发于中部,加龙胆草,黄芩,山栀;发于下部,加苍术,黄柏,牛膝
3、颈痈:特点是多见于儿童,冬春易发,初起时局部肿胀、灼热、疼痛而皮色不变,结块边界清楚,具有明显的风温外感症状。
证型 风热痰毒证 治法:散风清热,化痰消肿。 方药:牛蒡解毒汤或银翘散散加减
《中医外科学》
第一章 总论
1、 我国现存最早的第一部外科专著《刘涓子鬼遗方》龚庆宣,首创水银膏治疗皮肤病
6、中医外科学历史上最具影响的学术流派:明清时期
①“正宗派”明 陈实功的《外科正宗》为代表
热毒之症,症见局部红肿热,伴发热烦躁,口咽干燥,舌红苔黄,脉数等,如疔疮,疖,痈等诸疮疡
清气分之热法
黄连解毒汤
黄连,黄柏,黄芩,石膏等
局部色红或皮色不变,灼热肿痛的阳症,或皮肤病之皮损焮红灼热,脓包,糜烂并伴壮热烦躁,口干喜冷饮,溲赤
分为补托和透托两种方法
透托:透托法用毒气虽盛而正气未衰者可用透脓的药物促其早日脓出毒泄消肿痛减,以免脓毒旁窜深溃
补托:用于正虚毒盛,不能托毒外出,疮形平塌,根盘散漫不收,难溃难腐的虚证
③补法:就是用补养的药物,恢复其正气,助养其新生,使疮口早日愈合的治疗方法。适用于溃疡后期,此时毒势已去,精神衰疲,血气虚弱,脓水清稀,肉芽灰白不实,疮口难敛。
外科学中医考试题库及答案

外科学中医考试题库及答案一、选择题1. 中医外科疾病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哪些?A. 药物治疗B. 手术治疗笞. 物理治疗D. 以上都是答案:D2. 下列哪项不是中医外科的常见疾病?A. 疖肿B. 痈疽C. 骨折D. 湿疹答案:C3. 中医外科治疗中,以下哪种药物具有清热解毒的作用?A. 黄连B. 人参C. 当归D. 黄芪答案:A4. 中医外科手术中,常用的麻醉方法是什么?A. 局部麻醉B. 全身麻醉C. 针刺麻醉D. 以上都是答案:C5. 中医外科治疗中,以下哪种操作属于基本的外科操作?A. 清创B. 缝合C. 换药D. 以上都是答案:D二、判断题1. 中医外科治疗中,药物疗法是唯一的治疗手段。
(错误)2. 中医外科手术中,针刺麻醉是一种常用的麻醉方法。
(正确)3. 中医外科治疗中,物理治疗不包括热疗和冷疗。
(错误)4. 中医外科疾病治疗过程中,不需要考虑患者的整体情况。
(错误)5. 中医外科手术中,局部麻醉和全身麻醉都是常用的麻醉方法。
(正确)三、简答题1. 简述中医外科治疗的基本原则。
答:中医外科治疗的基本原则包括整体观念、辨证论治、内外结合、治未病等。
2. 请列举中医外科治疗中常用的几种外敷药物。
答:常用的外敷药物有金黄散、三黄膏、紫草油等。
四、案例分析题某患者因外伤导致皮肤破损,伤口红肿,疼痛明显。
请分析可能的中医外科治疗方法。
答:针对该患者的情况,中医外科治疗可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清创:首先需要对伤口进行彻底的清洁,去除污物和坏死组织。
- 外敷药物:使用具有清热解毒、活血化瘀作用的外敷药物,如金黄散。
- 内服药物: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可能需要服用具有清热解毒、活血化瘀功效的中药。
- 物理治疗:如有必要,可以辅以热疗或冷疗,以减轻疼痛和肿胀。
- 观察病情变化:密切观察伤口愈合情况,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结束语:以上是外科学中医考试题库及答案的示例内容,希望能够帮助考生更好地复习和准备考试。
中医外科学考试重点完美打印版

以部位命名者:乳痈,子痈,对口疽;以穴位命名者:人中疔,委中毒,膻中疽;以脏腑命名者:肠痈,肝痈,肺痈,肾岩;以病因命名者:破伤风,冻疮,漆疮;以形态命名者:蛇头疔,鹅掌风;以颜色命名者:白驳风,丹毒;以疾病特征命名者:烂疔,流注,湿疮;以范围大小命名者:小者为疖,大者为痈,更大者为发;以病程长短命名者:千日疮;以传染性命名者:疫疔。
肿疡:指体表外科疾病尚未溃破的肿块。
溃疡:指一切外科疾病溃破的疮面。
胬肉:疮疡溃破后,出现过度生长高突于疮面或爆翻于疮口之外的腐肉,称为胬肉。
袋脓:溃后疮口缩小,或切口不当,致使空腔较大,犹如口袋之形,脓液不易排出而蓄积袋底,即为袋结核:即结聚成核、结如果核之意。
是泛指一切皮里膜外浅表部位的病理性肿块。
岩:病变部肿块坚硬如石,高低不平,固定不移,形似岩石,破溃后疮面中间凹陷较深,状如岩穴,故称之谓岩。
五善:“善”就是好的征象,在病程中尚难以定出确切病名者,表示预后较好。
七恶:“恶”就是坏的征象,在病程中出现恶的症状,表示预后较差。
中医外科疾病的致病因素:外感六淫,情志内伤(常有循行肝经部位夹郁夹痰的表现特点),饮食不节(膏粱之变,足生大丁),外来伤害,劳伤虚损(劳力,劳神,房室过度),感受特殊之毒(虫毒,蛇毒,疯犬毒,药毒,食物毒外,疫毒),痰饮瘀血。
发病机理:邪正盛衰,气血瘀滞,经络阻塞,脏腑失和。
阴阳辩证:阳证(急性发作,红赤,焮热,高肿突起,根盘收束,软硬适度,疼痛剧烈、拒按,皮肤、肌肉,脓质稠厚,肉芽红活润泽,病程比较短,初期常伴形寒发热、口渴、纳呆、大便秘结、小便短赤、溃后渐消,舌红苔黄脉有余,易消、易溃、易敛、多顺)。
阴证(慢性发作,苍白或紫暗或皮色不变,凉或不热,平塌下陷,根盘散漫,坚硬如石或柔软如绵,疼痛和缓、隐痛、不痛或酸麻,血脉、筋骨,脓质稀薄,肉芽苍白或紫暗,病程比较长,初期无明显症状、或伴虚寒症状、酿脓时有虚热症状、溃后虚像更甚,舌淡苔少脉不足,难消、难溃、难敛、多逆)部位辩证:在上部者,俱属风温风热;在中部者,多属气郁火郁;在下部者,俱属湿火湿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外科疾病的致病因素:外感六淫(风寒暑湿燥火)、情志内伤、饮食不节、外来伤害、劳伤虚损、感受特殊之毒、痰饮瘀血。
2.外科疾病的发病机理:邪正盛衰、气血凝滞、经络阻塞、脏腑失和。
3.内治法的三个总则:消法(运用不同的治疗方法和方药,使初起的肿疡得到消散,不使邪毒结聚成脓)、托法(用补益气血和透脓的药物,辅助正气、托毒外出,以免毒邪扩散和内陷的治疗法则,适用于中期)、补法(用补养的药物,恢复其正气,助养其新生,使疮口早日愈合)。
4.皮肤外用药物使用原则:根据皮损的表现来选择适当的剂型和药物:1)要根据病情阶段用药:急性阶段:无渗液—洗剂、粉剂、乳剂;亚急性阶段—油剂为宜;慢性阶段—软膏为主。
2)注意控制感染;3)用药宜先温和、后强烈—儿童、女性及面部、阴部慎用刺激性强的药物。
4)用药浓度宜先低后浓:急性—温和安抚;顽固性—刺激性强、浓度较高。
5)随时注意药敏反应一旦出现应立即停止、及时处理。
6)外用软膏时需注意—不可用汽油、肥皂、热水擦洗。
5.原发性皮损:皮肤病在其病变过程中直接发生及初次出现的皮损,有斑疹、丘疹、风团、结节、疱疹、脓疱等。
6.继发性皮损: 是原发性皮损经过搔抓、感染、治疗处理和在损害修复过程中演变而成的皮损,有鳞屑、糜烂、溃疡、痂、抓痕、皲裂、苔藓样变、疤痕、色素沉着、皮肤萎缩等。
7.辨脓的操作方法:接触法、透光法、点压法、穿刺法、B超8.如何辨别疮疡的顺证和逆证:顺证:按着顺序出现应有的症状。
逆证:不以顺序而出现不良的症状。
顺证:初起疮顶高突,红肿疼痛,根脚不散;脓成顶高根收,皮薄光亮,易脓易腐;溃后脓稠色鲜,腐肉易脱,肿消痛减;收口期疮面红活,新肉易生,疮口易敛。
逆证:初起疮顶乎塌,根脚散漫,不痛不热;脓成疮顶软陷,肿硬紫暗,不脓不腐;溃后皮烂肉坚无脓,时流血水,肿痛不减;收口期脓稀淋漓,新肉不生,色败臭秽,疮口难敛。
9.气血在外科疾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
1)外科疾病的发生与否与人体的气血盛衰有密切的关系。
气血盛者,即使外感六淫邪毒,或内伤七情,也不一定发病;反之则易发病(2)致病因素造成局部气血凝滞,去除致病因素,使气血运行恢复正常,则病变得以消散吸收而痊愈。
如局部气血凝滞进一步发展,郁而化热,致使热胜肉腐,血肉腐败而为脓。
当脓肿形成后,如治疗得当,及时切开引流,或脓肿自行溃破,脓液畅泄,毒从外解,气血凝滞得以通畅,形成溃疡后,脓腐渐除,疮口愈合。
(3)气血的盛衰直接关系着外科疮疡的起发、破溃、收口等,对整个病程的长短有一定的影响。
10.有头疽:发生于肌肤间的急性化脓性疾病,相当于西医的痈。
特点:初起皮肤上即有粟粒样脓头,焮热红肿热痛,迅速向深部及周围扩散,脓头相继增多,溃烂后状如莲蓬、蜂窝,范围常超过9~12cm,甚至30cm以上,好发于项后、背部等皮肤厚韧处,多见于中老年人及消渴病人,并容易发生内陷。
11.丹毒:患部皮肤突然发红成片、色如涂丹的急性感染性疾病。
病因病机:素体血分有热,或在肌肤破损处有湿热火毒之邪乘隙侵入,郁阻肌肤而发。
由血热火毒为患,头面部多夹风热;胸腹腰胯部多夹肝脾郁火;下肢多夹湿热;发于新生儿者多由胎热火毒所致。
诊断:1)多发于小腿部、颜面部,发病前多有皮肤或黏膜破损史。
2)发病急骤,初期往往有恶寒发热、头痛骨楚、胃纳不香、便秘溲赤等全身症状3)局部皮肤见小片红斑,迅速蔓延成大片鲜红斑,边界清楚,略高于皮肤表面,压之皮肤红色减退,放手后立即恢复4)患者皮肤肿胀,表面紧张光亮,摸之灼手,触痛明显。
治疗:基本治则—凉血清热、解毒化瘀。
风热毒蕴—疏风清热解毒—普济消毒饮加减;肝脾湿火—清肝泻火利湿—柴胡清肝汤、龙胆泻肝汤;湿热毒蕴—利湿清热解毒—五神汤合萆薢渗湿汤加减;胎火蕴毒—凉血清热解毒—犀角地黄汤合黄连解毒汤加减。
外治:1)外敷法:玉露散或金黄散2)砭镰法:放血泄毒3)流火结毒成脓者,可在坏死部位作小切口引流。
12.附骨疽:一种毒气深沉、附着于骨的化脓性疾病。
相当于西医的急、慢性化脓性骨髓炎。
特点:儿童常见,多发于四肢长骨,局部胖肿,附筋着骨,推之不移,疼痛彻骨,溃后脓水淋漓,不易收口,可形成窦道,损伤筋骨。
13.走黄:疔疮火毒炽盛,早期失治,毒势未能及时控制,走散入营,内攻脏腑而引起的一种全身性危机疾病。
特点:疮顶忽然凹陷,色黑无脓,肿势迅速扩散,伴见心烦作躁、神志昏聩等。
病因病机:火毒炽盛,热入营血,内功脏腑。
生疔之后,早期失治,不能控制毒势;或挤压碰伤,过早切开,疔毒直入营血;或误食辛热及酒肉鱼腥之发物,促使疔毒发散,入营入血,内攻脏腑而走黄。
诊断:1)都有疔疮病史,症状变化多端。
2)局部症状多为在原发灶处忽然疮顶陷黑无脓,肿势软漫,迅速向周围扩散,边界不清,皮色转为暗红。
3)全身症状:寒战、高热、头痛、烦躁、胸闷,四肢酸软无力,舌质红降。
治疗:内治:急投重剂清热凉血之品,随证加减。
毒盛入血证—凉血清热解毒—五味消毒饮;外治:疮顶陷黑处用八二丹,盖以金黄膏,四周用金黄散或雨露散冷开水调制以箍围,并时时湿润。
14.内陷。
病因:正气内虚,火毒炽盛,加上治疗失时或不当,以致正不胜邪,反陷入里,客于营血,内犯脏腑。
1)火陷:由于阴液不足,火热炽盛,复因挤压疮口,或治疗不当或失时,以致正不胜邪,毒邪客于营血,内犯脏腑而成。
局部疮顶不高,根盘散漫,疮色紫滞,疮口干枯无脓,灼热剧痛。
伴壮热口渴,便秘溲赤,烦躁不安,神昏谵语,或胸胁隐痛。
2)干陷:由于气血两亏,正不胜邪,不能酿化为脓,载邪外泄,从而形成内闭外脱。
局部脓腐不透,疮口中央糜烂,脓少而薄,疮色晦暗,肿势平塌,散漫不聚,闷胀疼痛或微痛。
伴发热或恶寒,神疲少食,自汗胁痛,神昏谵语,气息粗促,或体温不高,四肢厥冷,大便溏薄,小便频数。
3)虚陷:毒邪虽已衰退,而气血大伤,脾气不复,肾阳亦衰,导致生化乏源,阴阳两竭,从而余邪走窜入营。
局部肿势已退,疮口腐肉已尽,而脓水灰薄,或偶带绿色,新肉不生,状如镜面,光白极亮,不知疼痛。
全身出现虚热不退,形神萎顿。
饮食日减,或者腹痛腹泻,自汗肢冷,气息低促,随即陷入昏迷厥脱等脾肾阳虚之证。
或见舌光如镜、口舌生糜等阴伤胃败证。
15.流痰:一种发于骨与关节间的慢性化脓性疾病,可随痰流窜于病变附近或较远的组织间隙,壅阻而形成脓肿,破损后脓液稀薄如痰。
相当于西医的“股与关节结核”。
特点:好发于儿童与青少年,多见于骨与关节,以脊髓为最多,其次为上、下肢。
16.乳痈:由热毒入侵乳房而引起的急性化脓性疾病。
诊断:临床表现:多见于产后3~4周德妇女。
1)初起:常有乳头皲裂,哺乳时乳头刺痛,伴有乳汁排泄不畅或结块,乳房局部肿胀疼痛。
2)成脓:患乳肿块逐渐增大,局部疼痛加重,或有鸡啄样疼痛,皮肤焮红灼热,同侧腋窝淋巴结肿大压痛,进一步发展有波动感,全身症状加剧,壮热不退。
3)溃后:脓肿成熟,可破溃出脓,或手术切开排脓。
实验室: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比例增高。
治疗:以消为贵。
郁滞者以通为主,成脓者以彻底排脓为要。
内治:气滞热壅—疏肝清胃,通乳消肿—瓜蒌牛蒡汤加减。
热毒炽盛—清热解毒,托里透脓—透脓散加味;正虚毒恋—益气和营托毒—托里消毒散加减。
17.乳癖:乳腺组织的既非炎症也非肿瘤的良性增生性疾病。
相当于西医的“乳腺增生病”。
特点:好发于25~45岁的中年妇女,单侧或双侧乳房疼痛并出现肿块,乳痛和肿块与月经周期及情志变化密切相关。
乳房肿块大小不一,形态不一,边界不清,质地不硬,活动度好。
18.乳疠:男女儿童或中老年男性在乳晕部出现疼痛性结块。
诊断:好发于50~70岁的中老年男性,10岁以前女孩,13~17岁男孩。
乳房稍大或肥大,乳晕下有扁圆形肿块,质地中等或稍硬,边缘清楚,活动良好,局部有轻度压痛或胀痛感。
治疗:内治:肝气郁结—疏肝散结—逍遥蒌贝散加减。
肾气亏虚—补益肾气—肾阳虚:右归丸加小金丹,肾阴虚:左归丸加小金丹。
19.乳核:发生在乳房部最常见的良性肿瘤,相当于西医的乳腺纤维腺瘤。
特点:好发于20~25岁青年妇女,乳中结核,形如丸卵,边界清楚,表面光滑,推之活动。
20.气瘿的病因:外—平素饮水或食物中含碘不足。
内—情志不畅,忧怒无节,气化失调,升降障碍,营运阻塞,或产后肾气亏虚,外邪乘虚侵入。
21.瘿痈:瘿病中一种急性或亚急性炎症性疾患。
特点:结喉两侧结块,色红灼热,疼痛肿胀,甚而化脓。
诊断:1)发病前多由感冒、咽痛等病史2)肿胀焮红灼热、按之疼痛,可牵引至耳后枕部3)可有声嘶、急促、吞咽困难。
辅助检查:急性期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比例增高,血沉加快。
治疗:以内治为主,疏肝清热,化痰散结。
风热痰凝—疏风清热化痰—牛蒡解肌汤加减。
气滞痰凝—疏肝理气,化痰散结—柴胡疏肝汤加减。
外治:初期用箍围药,金黄散、四黄散;若成脓宜切开排脓。
22.肉瘤:发生于皮里膜外,由脂肪组织过度增生而形成的良性肿瘤。
特点:软似棉,肿似馒,皮色不变,不紧不宽,如肉之隆起。
相当于西医的脂肪瘤。
23.蛇串疮:是一种皮肤上出现成簇水疱,多呈带状分布,痛如火燎的急性疱疹性皮肤病。
相当于西医的带状疱疹。
特点:皮肤上出现红斑、水疱或丘疱疹,累累如串珠,排列成带状,沿一侧周围神经分布区出现,局部刺痛或伴臖核肿大。
24.粉刺:一种以颜面、胸、背等处生丘疹如刺,可挤出白色碎米样粉汁为主要表现的皮肤病,是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炎症。
多发于青春期。
25.尖锐湿疣:又称生殖器疣、性病疣,是由人类乳头瘤病毒所引起的一种良性赘生物。
特点:皮肤黏膜交界处,尤其是外阴、肛周出现淡红色或污秽色表皮赘生物为主要表现。
26.肛漏:指直肠或肛管与周围皮肤相通所形成的瘘管,也称肛瘘。
一般由原发性内口、瘘管和继发性外口三部分组成。
特点:局部反复流脓、疼痛、瘙痒为主要症状。
27.股肿:指血液在深静脉血管内发生异常凝固而引起静脉阻塞、血液回流障碍的疾病。
表现为肢体肿胀、疼痛、局部皮温升高和浅静脉怒张四大症状,好发于下肢髂股静脉和腘静脉,可并发肺栓塞危及生命。
相当于西医的深静脉血栓形成。
28.筋瘤:以筋脉色紫、盘曲突起如蚯蚓状、形成团块为主要表现的浅表静脉病变。
好发于下肢,相当于西医的下肢静脉曲张。
29.臁疮:发生于小腿臁骨部位的慢性皮肤溃疡,多见于久立、久行者,常为筋瘤的后期并发症,主要发于双小腿内、外侧1/3处,特点:经久难以收口,或虽收口,每易因损伤而复发,与季节无关,相当于西医下肢慢性溃疡。
30.脱疽:指发于四肢末端,严重时指(趾)节坏疽脱落的一种慢性周围性血管病。
诊断: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多发于寒冷季节,以20~40岁男性多见,常先一侧下肢发病,继而双侧。
动脉硬化性闭塞症多见于老年人,常伴高脂血症、高血压和动脉硬化病史。
一期(局部缺血期):肢末端发凉、怕冷、麻木、酸痛,间歇性跛行。
二期(营养障碍期):一期症状加重,并出现静息痛,夜间痛甚,难以入寐。